1. 能否講下語文中的形式邏輯謝謝!
形式邏輯是一門以思維形式及其客觀規律為主要研究對象,同時也涉及一些簡單的邏輯方法的科學。
從思維的形式結構方面研究思維規律的科學。它總結了人類思維的經驗教訓,以保持思維的確定性為核心,用一系列規則、方法幫助人們正確地思考問題和表達思想。是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必要工具。
形式邏輯這個詞是有多種含義的,有的專指傳統邏輯(包括傳統演繹邏輯和傳統歸納邏輯),有的專指演繹邏輯(包括傳統演繹邏輯和現代演繹邏輯),有的則專指現代數理邏輯。還有一種是政治性產物,是政治決定理論的惡果,是為了與辯證邏輯這種政治決定的邏輯相區分。這種意義的形式邏輯常常被污衊為形而上學、低等邏輯,而辯證邏輯自然是科學的邏輯、高等邏輯。這種意義上的形式邏輯其實就是現今通常所說的邏輯學,這種意義上的形式邏輯正好沒有承認辯證邏輯是邏輯學,而只認為其是一種哲學。
20世紀30至40年代,蘇聯曾把形式邏輯當作形而上學來批判,並把辯證法當作惟一科學的邏輯。講辯證法一定要批判形式邏輯。在此影響下,當時中國也有人「宣判」了形式邏輯的「死刑」。不過在1949年前這種全盤否定形式邏輯的思潮在中國還不屬主流思想。1949年到1950年間這種思潮也成為中國的主流思想。
1950年斯大林的《馬克思主義和語言學問題》發表後,中國才為形式邏輯「平反」。然而「平反」並不徹底,跟蘇聯一樣,形式邏輯仍帶有「初等邏輯」的帽子,而「高等邏輯」自然非辯證法或辯證邏輯莫屬。否定、貶低形式邏輯不僅阻礙了邏輯科學的發展,而且造成詭辯盛行的惡果。黑格爾曾十分輕蔑地評論過萊布尼茨的數理邏輯設想。馬克思主義產生以後才冒出來的數理邏輯(第一個數理邏輯系統是費雷格於1879年提出的),在20世紀50年代初被視為帝國主義時代為壟斷資產階級服務的偽科學。
1961年代才開始突破蘇聯50至60年代邏輯教材的某些框框,清除了蘇聯教材散布的種種常識性錯誤。
黑格爾的大小邏輯講的是哲學,不討論從形式上講有什麼樣的前提可以得到什麼樣的結論這樣的推理形式方面的問題。
其實,在現今的非經典演繹邏輯中確實有一支是與辯證邏輯有很多相似之處的,這種邏輯就是次協調邏輯(又常稱為費協調邏輯、亞相容邏輯,也有人稱之謂悖論邏輯、辯證邏輯)。這種邏輯承認經典演繹邏輯中的「矛盾律」並不普遍有效,試圖將「矛盾」封裝起來,不讓其危害整個系統。
許多認同黑格爾辯證邏輯的人也是因為看到了現代經典邏輯中的悖論問題,而企望黑格爾的辯證邏輯能解決這個問題。但事實上,類似的方法已經有了,這就是次協調邏輯。然而,次協調邏輯是隸屬於現代非經典演繹邏輯的,如果次協調邏輯真是辯證邏輯的話,那麼這種辯證邏輯屬於現代非經典演繹邏輯的一支,而不是獨立於其外。不過,次協調邏輯盡管與黑格爾的辯證邏輯有許多相似之處,但也有許多區別,並不能簡單的說它是辯證邏輯。
形式邏輯的作用主要有一下兩點:
一、形式邏輯是認識客觀世界的輔助工具;
二、形式邏輯是論證思想和表達思想的重要工具。
思維領域里的特殊規律(邏輯基本規律)有兩類:形式邏輯規律和辯證邏輯規律,這兩類邏輯規律,反映了人們在認識物質世界規律的發展過程中的不同發展階段。與認識的初級階段相適應的主要是形式邏輯規律;與認識的高級階段相適應的主要是辯證邏輯規律。
形式邏輯的基本規律不同於其他個別的規律,它是各種思維結構形式的共同規律,是人類經過千百萬次的實踐重復,「在人的意識中以邏輯的格固定下來」的規律。這些規律支配著個別的思維結構形式。形式邏輯的基本規律,是人們在認識的初級階段上出現的基本規律,其主要有: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和理由充足律。這四條規律要求思維必須具備確定性、無矛盾性、一貫性和論證性。
2. 語文邏輯關系有哪些
談談語法和邏輯的關系
語法是關於語文結構規律的科學,它是研究詞的變化規則和用詞造句的規則的;邏輯是關於思維形式及其規律的科學,它是研究概念、半段、推理這些思維形式以及正確運用這些思維形式所必須遵循的規律的。語法和邏輯的關系可以概括為:(一)語法和邏輯關系密切,一般地講,語法要服從邏輯;(二)語法和邏輯又不是同一件東西。
為什麼說語法和邏輯關系密切呢?
因為語言是思維的直接現實,是同思維不可分離地聯系著的。人們的思維活動必須通過語言表達出來,語言是思維的形式,思維是語言的內容;語言是表現者,思維是被表現者。講語言規律的語法和講思維規律的邏輯,必然也是相聯系的。具體地說,語法中的詞是和邏輯中的概念相聯系的,概念通過詞表達出來;語法中的句子是和邏輯中的判斷、推理相聯系的,判斷、推理通過句子表達出來。例如,「黑板」在語法中是一個詞,在邏輯中是一個概念;「他是高中二年級學生」在語法中是一個單句,在邏輯中是一個判斷;「我是共青團員,應在學習和工作中起模範帶頭作用」在語法中是一個復句,在邏輯中是一個(省略了大前提的)推理。再看下面例子:
1、 五月的富陽是一個風景如畫的季節。
2、 誰也不能否認太陽不是從東方升起的。
3、 我決心在短期內改變自己的寫作水平。
例1的主要句子成分子是「.…..富陽是……季節」。「富陽」怎麼會成了「季節」?語
法上,這就是主語和賓語搭配不當;邏輯上,就是違背了「判斷要恰當」的原則。例2的「不能」和「否認」都表示否定,雙重否定就是肯定,但是後面又加了一個否定詞「不」,句子表達的意思恰好與原意相反。這是邏輯上研究的肯定判斷、否定判斷,也是語法上研究的肯定句、否定句的問題。例3「改變……寫作水平」是不通的,應把「改變」改為「提高」才對,語法上這時動賓搭配不當;邏輯上,是由於對「改變」這個詞的概念沒有理解清楚,違反了「概念要明確」的原則。以上例子說明,語法和邏輯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
正確的語法形式,要有正確的邏輯意義作基礎。一個句子要做到不違背邏輯的基本要求,才能算是通的。盡管一個句子沒有違背語法規則,但要是它不合邏輯,那麼這個句子還是不通。看下面例句:
4、我們一定要學好外語和英語。
5、前一階段,由於我重視了數理化,因而忽視了語文。
6、一個人如果驕傲就要落後,某同學最近落後了,說明他驕傲。
這樣的句子,從語法上看似乎也是通的,但我們又不承認它們是正確的句子。為什麼呢?因為:例4種
的「外語」是一個大概念,「英語」是包含在這個大概念中的小概念,不能把這兩者並列在一起。例5、例6都是違背了邏輯推理中的規則而得出的錯誤結論。因此,這些都是病句。所以說,語法離不開邏輯,語法要服從邏輯。
為什麼說語法和邏輯又不是同一件東西呢?
因為語言是人類表達思想、相互交際的工具,它只是思維的外殼。思維規律是全人類共同的,而語言是有民族性的,作為語言規律的語法當然也就具有民族性。因此,語法和邏輯之間除了有密切聯系的一面,還表現為不同的一面,我們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來看。
第一,相同的邏輯意義可以用不同的語言形式表達。這種現象在不同的語言中不待說了(比如漢語的「我讀書」、英語的「I read book」和德語的「Ich lese Buch」),在同一種語言里也是極其常見的。例如,「我們打敗了敵人」、「敵人被我們打敗了」、「我們把敵人打敗了」。這三個不同的句子所表達的邏輯意義是相同的,只是語法形式不同。漢語中大量的同義詞就屬於這種情況,如「媽媽」、「母親」、「娘」等詞語所表達的意義完全一樣。值得我們注意的是,有少數語言現象表面上看好像不符合邏輯,可是在語言中卻約定俗成,在實際運用中又不會產生誤解,那麼,語法就得承認它。比如:
7、真可惜,5號那個球場點兒沒投中。
8、人人動手,打掃衛生。
9、除非你去,我才去。
類似例7的句子還有「教室里好不熱鬧」、「我好不容易學會騎自行車」等。這些句子用邏輯來衡量是不通的,但在漢語中已成為習慣用法,因此我們也不說它們是病句。例8「打掃」是謂語,「衛生」是賓語,怎麼能把「衛生」打掃掉了?類似的例子還有「恢復疲勞」、「救火」等,這些也已成為語言社會公認的習慣用語,人們在交際說話中不會產生誤解,就不必再用邏輯去死摳。例9也有人說是不通的,他們認為這句話的意思是「除你去,我才去」、或「非你去,我才去」(兩句都是「你不去,我才去」的意思)。「除」和「非」都是排除的意思,現在兩個否定詞並用,兩負等於一正,不是就不排除了嗎?這些事例都說明,根據邏輯意義去解釋語言社會中某些約定俗成的習慣語是不必要的,也是徒勞的。語言是生動活潑、豐富多彩的,反映語言規律的語法也不應該只是呆板的一個或幾個格式,漢語中像以上這樣的同義異形格式是很多的。
第二,相同的語法形式可以表達不同的邏輯意義。先看下面例句:
10、這是社會發展不可改變的邏輯。
11、寫文章要講邏輯。
12、中學生要學點邏輯。
同時「邏輯」這個詞語,在不同的上下文中
表現的是不同的意義。上例10是指「客觀規律」,例11指「思維規律」,例12指「邏輯」這么學科。它還可以是指「理論」、「觀點」等,如「這是荒謬絕倫的邏輯」。同一個句子也可表達不同的判斷,例如「我想去活動活動」這句話,在不同的時間、場合就表達不同的意義。既可指「想去參加體育活動」,也可指「想出去走走」,還可指「想托託人情、拉拉關系」等意思。
第三,有些語法形式並不表示邏輯意義。如語言中的虛詞就不表達概念。句子當中,疑問句、祈使句不表示判斷;敘述或說明性的復句、句群一般也不表示推理。例如:
13、人的正確思想是從哪裡來的?
14、祝你成功!
15、但是從那時候起,每逢春節,我就想起那盞小橘燈。十二年過去了,那小姑娘的媽媽一定好了吧?她爸爸也一定早回家了,因為現在我們大家都好了。(冰心《小橘燈》)
例13隻是提出了一個問題,沒有作出直接判斷。例14隻是表達了一種願望,也不表示判斷。例15是一個句群,但並不是一個推理,因為它不具備推理的邏輯特性。
以上所述足夠讓我們認識到,語法中的詞語、句子、句群,和邏輯中的概念、判斷、推理,它們之間盡管有密切的聯系,但不是一一對應的。語法和邏輯關系密切,但並不是同一個東西,兩者是一種辯證的關系。邏輯是思維的內部規律,不受語法的約束;語法是語言的內部規律,不受邏輯的決定。它們之間雖然可以相互影響,但各有各的特點,不能混為一談。也正因為如此,語法和邏輯才成為不同的獨立的科學,語法是語法,邏輯是邏輯。也正因為如此,我們不能認為學了邏輯就不要學語法,學了語法也不要學邏輯了
3. 什麼是邏輯語文
邏輯思維方法(簡稱邏輯方法)主要包括分析、綜合、比較、歸納、抽象、概括等方法。這些方法是最一般的科學研究方法。它適用於一切科學,在語文的教與學中也被廣泛地應用著。正因如此,高考語文試題也滲透著對學生邏輯思維方法的測試。它提醒我們,在語文教學中絕不能忽視培養學生掌握這些邏輯思維方法的能力。 (一)抽象和概括 1985年高考語文試題第三題主要是給十二首詩歌進行分類。進行分類除了要具有分析邏輯知識外,還要掌握抽象概括方法。
邏輯思維方法(簡稱邏輯方法)主要包括分析、綜合、比較、歸納、抽象、概括等方法。這些方法是最一般的科學研究方法。它適用於一切科學,在語文的教與學中也被廣泛地應用著。正因如此,高考語文試題也滲透著對學生邏輯思維方法的測試。它提醒我們,在語文教學中絕不能忽視培養學生 ......
4. 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邏輯」問題
「中國高等教育最大的缺失,不是一個數學系的學生的課表中沒有詩歌鑒賞,或一個中文系的學生不知熱力學定律如何,而是缺乏閱讀、寫作和邏輯。」
幸得推薦,在「今日頭條」中讀到《中國教育最大的缺失:閱讀、寫作和邏輯》一文。我曾說過,作為教師,閱讀不經意間就自帶了幾分學科特性:
「我們語文教學的一大誤區在於重視文采勝於理據。語文老師當然應該引導學生欣賞文字的美感,但除了抒情和審美,學生更應該掌握如何應用文章求知、思考和論辯。」
作為高中語文教師,深感語文教學中邏輯訓練的缺失。
一、文章結構的「邏輯」
不知道從何時開始,閱讀教學變得一味求「新」求「異」而罔顧篇章結構行文思路等,尤其是一些大型的賽課,老師拎出一個所謂的關鍵詞或一個關鍵的句子,然後讓學生四處尋找相關信息。結果是,最先起來發言的學生可能是從文末找出的信息,然後才是從開頭找出來的……在一群學生七嘴八舌的熱鬧發言中,一篇完整有序的文章被切割得支離破碎。
一篇文章或一首詩歌,作者總是要通過一些材料來表達某個意思。材料如何安排,先寫什麼,後寫什麼,都是有講究的,而這先後之中就包含著「邏輯」的思維。教師在指導學生閱讀的時候,切不可將之抹殺了。
古人寫詩尚且追求起承轉合,所以而今讀起來也才能探尋其義。一篇長長的文章豈能沒有內在的思路,沒有外在的結構?抒情也好,說理也罷,總是會根據表達的需要把各種材料按照一定順序組織起來的。
例如巴金的《小狗包弟》,先寫一個藝術家和狗的故事;再寫「我(們)」和小狗包弟的故事;接著寫「我」的園子里的景象,睹物思人,想到自己的妻子蕭珊;最後寫自己的「熬煎」以及向包弟的「歉意」。這些內容為什麼要這樣安排?這樣安排的好處?學生寫回憶性的文章可以向這篇文章學到什麼?
二、語言中的「邏輯」
如果說篇章結構是「大」的邏輯,那麼語言表達則是「小」的邏輯。數理化中的邏輯大多靠專業符號來表達,如化學方程式,數學、物理的公式等;而語文的邏輯則靠語言文字來表達。「字詞構成句子,句子又構成一個更大、更完整的連貫論述」。
杜威先生在講到「思考」時說:
「想到一件事物預示或顯示出另一件事物,從而考慮一件事物能在多大程度上被視為對另一事物的信念的根據,這一功能就是動腦筋思索或思考的中心功能。在這里與『預示』或『顯示』的意思相同的動詞還包括指明、指出、表示、表明、象徵、暗示、提示等等。當說到由一個原則或原理聯想到對另一個原則或原理的信念,還常用implies(意味著)一詞。」
杜威先生提出的那些詞,也就是邏輯思維如何用語言來准確地表達。我們的語文教學其實就是「對學生進行民族語教學」(錢夢龍語)。所以,真誠地觸摸語言文字本身,從語言文字的邏輯中去品味,去體會,去感悟,是語文教學的第一要務。
在教學中,我們往往著重於體會文字的美,體會其中蘊含的作者的情感,而事實上學生卻難以體會到或者斷章取義而誤解,更不用說自己如何去表達了。這主要是因為我們忽略了語言文字中的邏輯:詞與詞的關系,句與句的關系,這些關系作者是如何表達的。
仍然以《小狗包弟》為例:文章開頭第一段寫一個藝術家和一隻狗的故事,作者是如何將這個故事與「我」和小狗包弟的故事聯系在一起的?第二段開頭就寫「聽了這個故事,我又想起了我曾經養的那條小狗 」。由「聽」到「想」,由「這個故事」想到「那條小狗」,思維的邏輯清清楚楚,一目瞭然。「又」和「想起」組合,表明這種想念並非一次,而是多次,是經常,足見此事給作者留下的記憶之深。
再如「我自己終於也變成了包弟,沒有死在解剖床上,倒是我的幸運……」這句在前文《問題,讓閱讀走向縱深》中已提到。對「我自己終於也變成了包弟」此句的理解,學生思考出來的結論是:該句其實運用了比喻的手法,把「我」比作了包弟,兩者的相似點在於都被「解剖」了,不同的是包弟的肉體被手術刀解剖,而「我」則是內心被折磨。這樣的理解看起來是不是很深刻很完美?如果我們注意到了這句話隱含的「邏輯」,就會發現這看似深刻完美的理解其實是一種誤解,是一種斷章取義的誤解。幾年前我注意到一個問題:在運用比喻的時候,如果這個比喻會產生多義,而又不是作者想要的「多義」,則會在比喻之後作一說明,如「他像猴子一樣,鬼精鬼精的」「他像猴子一樣,精瘦精瘦的」。回過頭來再看「我自己終於也變成了包弟,沒有死在解剖床上,倒是我的幸運……」這句話,後邊的「沒有死在解剖床上」就是對前句的說明:「我」還活著,但也差點「死」了,差點死在哪裡呢?
又如《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中的「那時候的青年學子,對梁任公先生懷著無限的景仰,倒不是你因為他是戊戌政變的主角,也不是因為他是雲南起義的策劃者,實在是因為他的學術文章對於青年確有啟迪領導的作用」,這種「倒不是因為……也不是因為……實在是因為……」這樣的表達有怎樣的邏輯?這樣的表達有什麼好處?
閱讀教學,不僅是接受思想的啟迪(這個政治課完全可以實現),更是民族語言的教育。學校教育有關語言的問題,主要是如何「使語言由原來作為交際的社會工具,逐步變成有意識地傳播知識、幫助思維的工具」。語文作為人文學科,我們做得都很好;而作為工具學科卻越來越被忽視。僅鼓勵學生自發語言的流暢,而不是使之成為一個把語言變成思維反應的得力工具,是比較容易的。問題的困難在於如何把處理「日常事務」的習慣轉化成為表達「精確概念」習慣。這就有賴於在閱讀教學中老師引導學生合乎「邏輯」地去閱讀文本,從文本中去吸取精華:
(1)積累豐富的詞彙,如表「悲」的情感的詞:「悲傷」「悲痛」「悲哀」「哀傷」「哀痛」等;
(2)學會如何精確地表達詞彙的意義;
(3)學習清楚連貫地表達。
閱讀教學,反過來又會促進寫作教學。如此閱讀,學生雜亂無章、不知所雲的表達也會慢慢地得以改善。
5. 語文教育需要怎樣的邏輯
中學語文教學過程中邏輯知識存在的必要性研究 思維模式與語言表達潛力存在著特定的聯系作用, 人們既有的認識活動透過 必要的感性和理性元素交疊基礎形成固化邏輯定向模型, 進而維持後期生活交流 的合理秩序標准。 所以說人們對待問題處理上就是運用邏輯規劃基礎進行創新元 素交融改造和經驗高度積累的過程。
6. 什麼是邏輯定義和概念
一、狹義上邏輯既指思維的規律,也指研究思維規律的學科即邏輯學。廣義上邏輯泛指規律,包括思維規律和客觀規律。邏輯包括形式邏輯與辯證邏輯,形式邏輯包括歸納邏輯與演繹邏輯。邏輯指的是思維的規律和規則,是對思維過程的抽象。從狹義來講,邏輯就是指形式邏輯或抽象邏輯,是指人的抽象思維的邏輯;廣義來講,邏輯還包括具象邏輯,即人的整體思維的邏輯。
二、定義:邏輯狹義上邏輯既指思維的規律,也指研究思維規律的學科即邏輯學。廣義上邏輯泛指規律,包括思維規律和客觀規律。邏輯包括形式邏輯與辯證邏輯,形式邏輯包括歸納邏輯與演繹邏輯,辯證邏輯包括矛盾邏輯與對稱邏輯。對稱邏輯是人的整體思維(包括抽象思維與具象思維)的邏輯。
三、 邏輯通常有三個方面的含義:
1:規律,事物的完成的序列。
2:事物流動的順序規則
3:事物傳遞信息,並得到解釋的過程
4.邏輯就是思維的規律,規則。邏輯學就是關於思維規律的學說。有邏輯和邏輯學兩個概念通用。輯與邏搭配讀輕聲。
5.邏輯(理則學),源自古典希臘語(logos),最初的意思是「詞語」或「言語」,(引申出意思「思維」或「推理」),1902年嚴復譯《穆勒名學》,將其意譯為「名學」,音譯為「邏輯」;因為該詞是由日制漢語「倫理」一詞分拆而來,所以日語還把它譯為「論理學」。傳統上,邏輯被作為哲學的一個分支來研究。自從十九世紀中期,邏輯經常在數學和計算機科學中研究。邏輯的范圍非常廣闊,從核心主題如對謬論和悖論的研究,到專門的推理分析如或然正確的推理和涉及因果關系的論證。
6.在我國古代,邏輯學又被稱為理學、理則學、名學、刑名之學等。
7. 語文閱讀課的基本邏輯
語文閱讀課是語文的常見課型。閱讀課,不同教師,教法不同。不同課文,教法有別。
這就讓一些老師無所適從:閱讀課到底有沒有一個穩定的教法呢?答案是有。
只要你細心比較不同老師講課,就會發現語文課有大致一樣的環節。比如導入---指明目標-----初步感知-----分析細讀-----總結深化----練習作業。
如果是記敘文教學,其環節往往是:導入---作者簡介---初讀疏通課文----細讀梳理線索順序把握結構---領悟主旨中心---品讀重點---總結---作業練習。
如何是詩歌教學,其環節往往也是:導入---作者和寫作背景---初讀疏通感知---細讀細品感知意象體會情感----總結-----作業練習。
如果是議論文教學,其環節往往是:導入---作者及背景----初讀疏通----細讀把握論點論據及論證方法----品讀語言的嚴密----總結----練習作業。
如果是戲劇教學,其環節往往是:導入---作者及背景—初讀感知---細讀把握矛盾、人物語言和形象等---總結----作業練習。
如果是小說教學,其環節往往是:導入----作者及背景---初讀感知---細讀把握情節環境和人物----主題---品讀重點語段----總結----作業練習
不難看出其環節大體一樣:作者和背景簡介---初讀感知疏通全文形成初步認識----細讀把握深層內容---總結布置作業。
可見無論什麼文體,閱讀的基本邏輯規律一致:初讀形成初步認識----細讀深入把握文本內容-----總結形成總體認識。
再者,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教師不能以講解代替學生的學習。教師在每一個環節要引導學生主動去學習,要形成師生互動。
所以只要遵循由淺入深的順序,搞好師生互動,把文本理解好領會好,就是好的語文課
8. 語文注重邏輯還是感覺
語文既要邏輯,也要注重感覺。語文中的邏輯要體現前因後果,符合事理,常態,邏輯思維清晰,連貫。當然也要注意感覺,有感而發,感情真實,真切。這樣才能引起讀者共鳴。所以語文既要注重邏輯,也要注重感覺,兩者兼顧才能把語文學好。
9. 什麼是語言文字的邏輯
邏輯就是思維的規律,規則。邏輯學就是關於思維規律的學說。有邏輯和邏輯學兩個概念通用。
語言就是表達邏輯的,說話得得有邏輯。用語言文字表達得有邏輯。
10. 我想問一下,語文的邏輯思維和數學的邏輯思維有什麼區別,語文主要是什麼思維
思維原則、修辭系統、表達方式系統、語法系統、應考作文點撥這五章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