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語文」2個字的含義是什麼
《語文課程標准》提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這就把語文學科的性質完整地表述出來了,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具有工具性;語文又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人文性,二者是統一的。在談這個問題之前,先談談語文的概念,語言和思維、思想的關系。
一、語文的概念
「語文」的含義是什麼?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還是先復習一下葉聖陶先生對「語文」學科名稱的來歷及其含義的權威論述。他說:「『語文』一名,始用於1949年華北人民政府教科書編審委員會選用中小學課本之時。前此中學稱『國文』,小學稱『國語』,至是乃統而一之。彼時同人之意,以為口頭為『語』,書面為『文』,文本於語,不可偏指,故合言之。亦見此學科『聽』『說』『讀』宜並重,誦習課文,練習作文,因為讀寫之事,而苟忽於聽說,不注意訓練,則讀寫之成效亦將減損。」這段話把「語文」 的概念表述得非常明確,「語」就是口頭語言,「文」就是書面語言。就是說,「語文」包含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兩方面。同時,也說明「語文」學科名稱的來歷以及語文課必須聽、說、讀、寫並重,這里有兩點需要明確一下:第一,不能把語文課看作是只學習口頭語言。有的文章提出「難道沒有語文課程,人就學不會使用語言嗎?沒有語文課程,人照樣可以學會使用語言,這是不言而喻的。」我認為此種看法只是針對口頭語言而講的,難道文盲就不會說話嗎?可是學校中設置語文課程,不完全是學習口頭語言,而更主要的是學習書面語言。當然,書面語言也可以在生活中學習,不過還是應以學校語文課為主,否則,可以不入學校學習。所以學校的語文課必須聽、說、讀、寫並重。第二不能把語文理解成「語言文字」。雖然社會上有時把「文字」就作為書面語言的代用詞。但是嚴格講,「文字」和「書面語言」不能等同。其實葉老早就指出「語文」和「語言」、「文字」、「文學」的不同。他說:對於語文「有人釋為『語言』『文字』,有人釋為『語言』『文學』,皆非立此名之原意。第二種解釋與原意為近,唯『文』字之含義較『文字』為廣,緣書面之『文』不盡屬於『文學』也。課本中有文學作品,有非文學之各體文章,可以證之。第一種解釋之『文字』,如理解為成篇之書面語,則亦與原意合矣。」所以在葉老的論文中有時也出現過「語言文字訓練」,此處的「文字」即為「成篇之書面語」。因為不論是口頭語言或是書面語言,都載負著一定的文化、思想、情感內涵。「文字」就不同了,雖然,漢字的單音詞很多,凡是詞即具有一定的意義,漢字也具有一定的文化內涵,但是單個的漢字不能反映完整的語言。漢字只是表達語言的書面工具,它和語言是表達口頭語言的工具一樣,不能把語音作為口頭語言,同樣也不能把文字等同於書面語言。因此,前一陣倡導的「語言文字訓練」,容易使人誤解,使語文教學變成單純的「語言文字訓練」,使語文教學失去豐富的文化、思想、情感內涵。由此可見,對於語文學科的概念必須理解清楚,才不至於出現問題。
語文是學生學習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的學科,因此,首先必須清楚語言的性質、功能及其規律。
二、語言和思維、思想的統一
語言是人類共有的一種社會現象。自有人類社會就有語言,語言是由於人類社會交往的需要而產生的。語言的功能,就是人們利用語言表達思想感情,交流思想感情,相互交際,達到相互了解。從個人方面講,語言是進行思考問題,表達思想感情的工具;就人與人的關系講,語言是交流思想進行交際的工具。就人類的生存來講,語言是人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和結果,通過語言體現出來,進行交流和傳遞,是人類傳遞文化的工具。人類要生存、要發展,就必須掌握語言工具。
作為進行思維、表達思想、交流思想、傳遞文化的工具,語言和思想、語言和思維是對立統一的。這里先要了解一下思維和思想兩個不同的概念。思維是人的大腦機能,它概括地間接地反映客觀世界;思維是一種活動過程,其活動形式是概念、判斷和推理。思想也是一種活動,思想活動是具體運用概念學斷和推理而獲得的結果;思想以思維為基礎,和思維相伴活動,而把這種活動的內容和結果稱為思想。
語言和思維、思想具有統一性。葉聖陶先生說:「語言是思想的定型。所謂定型不僅定思想的形式,同時也定思想的質料,因為語言里所用的材料就是思想本身的質料,那是二而一的。思想拿不出來,定型成為語言,這才拿得出來,說出來可以讓人家聽見,寫下來可以讓人家看見,人家憑你的語言就可以知道你想的什麼。」這充分說明語言和思想、思維的不可分,而進行思想的過程也是思維的過程;思維活動的過程同時就是語言形成的過程。人們在認識世界的過程中,通過思維活動,總是以語言來表情達意;語言體現人們認識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的結果。
語言和思維、語言和思想既是統一的,但又是有區別的。不能把語言和思維、語言和思想混同起來。語言和思維的職能不同。語言是交流思想的工具,語言的形式是詞和句,語言的內容是語義,語言的規律是語法。而思維是認識的工具,思維的形式是概念、判斷和推理,思維的內容就是思想,思維的規律是邏輯。語言體現思維,思維反映客觀事物間的關系和聯系,進行分析和判斷,形成思想,思想又通過語言表達出來,語言體現思想。因此,語言和思維、語言和思想既是統一的,又是有區別的。
語言和思維的區別,還體現在語言和思維的結構單位之間既有一定的對應關系,又不完全一致。一般說來,詞、片語和概念對應,句子與判斷對應,復句、句群與判斷。推理對應。這種對應關系既說明語言和思維的統一性,也說明二者的區別性。同時,還要看到不同的語言結構單位可以和相同的思維結構單位相聯系;同一個語言結構單位也可以和不同的思維結構單位相聯系。因為語言有同義成分和同音成分,例如同一概念在語言中可以由不同的詞來表達。語言還有純語法功能。如虛詞不表達概念,疑問句不表達判斷,並列復句及有的句群也不表達推理。語言除體現思想以外還可以表達感覺、知覺、表象、情感、意志等。特別是語言具有情感色彩,更說明了語言和思維、思想的區別性。
我們還可以從語言和思維的產生和發展上來理解語言和思維的關系。在人類發展史上,有聲語言促進了腦髓的發展,使人類從動物界劃分出來。隨著腦髓的進一步發展,感覺器官、思維能力也得到進一步的發展。「而腦髓及其所屬各感官,愈益明晰的意識以及抽象能力和推斷能力的發展,對勞動和語言的進一步發展給予了繼續不斷的推動」。恩格斯將語言和思維的辯證關系分析得極其透闢。雖然他是就人類從動物界劃分出來的發展史而得出這一論斷的,但是也很符合人類及個人成長過程中語言和思維發展的規律。思維的發展促進語言的發展,語言的發展又促進思維的發展二者剛證統一的。
過去我們談語言的性質往往忽略了語言和思維、思想的關系,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會出現兩種傾向,一是只強調語言的工具性——語言形式,忽略語言所載的文化。思想內容和思維過程;二是只突出思想內容,而忽略了語言形式。要解決這個問題,必須對於語言和思維、語言和思想的關系了解清楚,才能在語文教學中既遵循其統一性,又遵循其區別性原理。
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
語文是一門基礎工具學科。因為語言是交際的工具,是表達思想感情、交流思想感情、傳遞文化的工具。學習語文就是要使學生牢牢掌握語言工具。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就是要教會學生使用語言。(1)要使學生學會理解和自我表達語言。一個嬰兒從生下來就要呀呀學語,學會用口頭語言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不但要表達,還要會聽懂別人說的話;長到人小學就要識字、閱讀,學習人家的思想和人類文化,學會理解書面語言,學會閱讀;學會運用口頭和書面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學會作文。(2)學會用語言進行交際。語言最主要的功能是進行交際作用,任何人都離不開口語交流,在普及教育的社會,更離不開書面語言的交流。學習語文就是要學得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交流的能力。過去我們對於語言的交際作用在語文教學中重視不夠,在新制訂的《語文課程標准》「總目標」中,明確提出:「具有日常口語交際的基本能力,在各種交際活動中,學會傾聽、表達與交流。」(3)學會積累語言。語言具有記憶功能,以語言為媒介助人記憶信息;學生學習靠語言記憶,沒有語言的記憶,就沒有語言的積累,也就沒有學習語言的成果,更談不到人類文化的傳遞。
語文學科不僅具有工具性,而且還具有人文性。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正體現了語言的性質。語言和思維、語言和思想是統一的。具體到語文教學中,就要使語文教學和人文精神的培養統一起來。語言作為載體它所載負的文化科學知識,都具有一定的思想、情意內涵及審美意義。語言是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地是思維的工具。人們掌握語言就是為了相互之間交流思想感情。尤其是文學作品,其表情達意的功能更強。「境界說」的權威王國維認為文學作品達到高境界的媒體就是語言,文學作品的語言主要有「景語」和「情語」,而「情語」是主要的。小學語文教材雖然不全是文學作品,但大部分屬於文學作品或具有文學因素。小學語文教材的選文都蘊涵著一定的思想感情。因此,小學語文學科具有交流思想情感的功能。語文學科除發揮語言功能。傳遞知識外,同時可以通過豐富多彩的範文,具體地或概括地敘述典型事件,生動地描寫景物,准確地塑造人物形象,清晰地說明道理,以表達思想感情。小學語文教學不僅能提高學生理解語言和表達語言的能力而且可以發展思維能力可以提高思想品德和陶冶情操,使兒童越學越聰明才是。從這個意義上理解,語文學科的工具性不僅表現在再認知上,同時也體現在表清達意上,體現在發展學生的情思及人格培養上。所以語文應稱為表情達意的學科;成為對學生進行人文教育、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的學科;語文是具有很強的人文性、情感性、思想性的學科。
我認為提出「人文性」意義是很大的。人文指「人類社會的各種文化現象。語出《易.賁》: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辭海》)。看來人文的內涵是很廣闊的。凡是人類的各種文化都可涵蓋在內,決不是思想性、情感性所能包容的。「人文」是針對天文而言的,人文是教化天下的。具體理解語文教學的人文性:一孩出語文教學以人為本,二要突出語文教學的文化性。
如何理解工具性和人文性二者的統一呢?我認為必須掌握兩點:第一,二者的統一,不能偏重某一方面。語文教學不僅僅同各科一樣完成思想教育的共同任務,而進行人文教育是語文學科本質屬性決定的個性任務。通過語文教學培育學生的人格是不能忽視的。但是語言的性質既有語言形式,又有語言內涵,語言形式和文化、思想、情感內涵是一個統一體,所以語文教學歷來講求文道統一,即語言形式和內容的統一。第二,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必須寓教於文。凡是語言規范、內容科學的文字表述材料,都可以作為語文教材(當然,作為語文教材必須要加以精選L教學時,其著眼點是在語文形式;而其他學科如歷史、地理、社會、思品等,教學的著眼點是在語言內容。語文教學著眼於語文形式,但是並不是拋棄內容,語言所載負的人文、思想、情感內涵,是寓於語言之中的,也就是必須寓教於文;在理解、感悟語言的同時接受文化。情感的陶冶,體現語文教學特色。
B. 怎麼解釋 語文 這兩個字
語文 故明思義就是語言和文章的結合 要學好語文 最重要的是心靜如水 認真思考 平時上課認真聽講 多看有幫助資料 課外書 作文書 閱讀方面的等 如有疑問可追問 希望採納 不想給團隊丟臉
C. 解釋「語文」這2個字
語文,人文社會科學的一門重要學科,是人們相互交流思想的漢文及漢語工具。它既是語言文字規范的實用工具,又是文化藝術,同時也是用來積累和開拓精神財富的一門學問。 語文的定義: 語文是進行表述、記錄、傳遞口頭或書面信息的文字言詞的物質存在形式;語文是描述事實、引證思維、陳述思想、表達意志、抒發情懷、及改造事物和思想的信息定位的一種意識存在內容。 在我國台灣省該科目被稱為「國文」(或者叫「國語」)而不是「語文」。 語文之「語」,義為「公正的言論」,「文」意為「文字」、「書面言論」。 語文是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的簡稱。 詞典註解: 語文即語言文字或語言文學。 語文只屬於漢語成分,其定義錯誤涵蓋了世界上所有語種,照其理解,英語教材也應屬於語文;錯誤二,任何一篇文學作品(甚至一張網頁也是由語文文字)也是由語言文字構成的,但它不屬於語文。 那麼語文是什麼呢? 語文是以現代漢語為表述的形式,選取文學庫里優秀、經典的作品,通過教師的指導,用來豐富學生的情感,提高學生的思想認知境界,激發增強學生的思維能力的一個傳承人類文明的基礎平台的一門重要學科。
D. 《語文》兩字有什麼含義
《語文課程標准》提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這就把語文學科的性質完整地表述出來了,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具有工具性;語文又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人文性,二者是統一的。在談這個問題之前,先談談語文的概念,語言和思維、思想的關系。 一、語文的概念 「語文」的含義是什麼?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還是先復習一下葉聖陶先生對「語文」學科名稱的來歷及其含義的權威論述。他說:「『語文』一名,始用於1949年華北人民政府教科書編審委員會選用中小學課本之時。前此中學稱『國文』,小學稱『國語』,至是乃統而一之。彼時同人之意,以為口頭為『語』,書面為『文』,文本於語,不可偏指,故合言之。亦見此學科『聽』『說』『讀』宜並重,誦習課文,練習作文,因為讀寫之事,而苟忽於聽說,不注意訓練,則讀寫之成效亦將減損。」這段話把「語文」 的概念表述得非常明確,「語」就是口頭語言,「文」就是書面語言。就是說,「語文」包含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兩方面。同時,也說明「語文」學科名稱的來歷以及語文課必須聽、說、讀、寫並重,這里有兩點需要明確一下:第一,不能把語文課看作是只學習口頭語言。有的文章提出「難道沒有語文課程,人就學不會使用語言嗎?沒有語文課程,人照樣可以學會使用語言,這是不言而喻的。」我認為此種看法只是針對口頭語言而講的,難道文盲就不會說話嗎?可是學校中設置語文課程,不完全是學習口頭語言,而更主要的是學習書面語言。當然,書面語言也可以在生活中學習,不過還是應以學校語文課為主,否則,可以不入學校學習。所以學校的語文課必須聽、說、讀、寫並重。第二不能把語文理解成「語言文字」。雖然社會上有時把「文字」就作為書面語言的代用詞。但是嚴格講,「文字」和「書面語言」不能等同。其實葉老早就指出「語文」和「語言」、「文字」、「文學」的不同。他說:對於語文「有人釋為『語言』『文字』,有人釋為『語言』『文學』,皆非立此名之原意。第二種解釋與原意為近,唯『文』字之含義較『文字』為廣,緣書面之『文』不盡屬於『文學』也。課本中有文學作品,有非文學之各體文章,可以證之。第一種解釋之『文字』,如理解為成篇之書面語,則亦與原意合矣。」所以在葉老的論文中有時也出現過「語言文字訓練」,此處的「文字」即為「成篇之書面語」。因為不論是口頭語言或是書面語言,都載負著一定的文化、思想、情感內涵。「文字」就不同了,雖然,漢字的單音詞很多,凡是詞即具有一定的意義,漢字也具有一定的文化內涵,但是單個的漢字不能反映完整的語言。漢字只是表達語言的書面工具,它和語言是表達口頭語言的工具一樣,不能把語音作為口頭語言,同樣也不能把文字等同於書面語言。因此,前一陣倡導的「語言文字訓練」,容易使人誤解,使語文教學變成單純的「語言文字訓練」,使語文教學失去豐富的文化、思想、情感內涵。由此可見,對於語文學科的概念必須理解清楚,才不至於出現問題。 語文是學生學習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的學科,因此,首先必須清楚語言的性質、功能及其規律。 二、語言和思維、思想的統一 語言是人類共有的一種社會現象。自有人類社會就有語言,語言是由於人類社會交往的需要而產生的。語言的功能,就是人們利用語言表達思想感情,交流思想感情,相互交際,達到相互了解。從個人方面講,語言是進行思考問題,表達思想感情的工具;就人與人的關系講,語言是交流思想進行交際的工具。就人類的生存來講,語言是人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和結果,通過語言體現出來,進行交流和傳遞,是人類傳遞文化的工具。人類要生存、要發展,就必須掌握語言工具。 作為進行思維、表達思想、交流思想、傳遞文化的工具,語言和思想、語言和思維是對立統一的。這里先要了解一下思維和思想兩個不同的概念。思維是人的大腦機能,它概括地間接地反映客觀世界;思維是一種活動過程,其活動形式是概念、判斷和推理。思想也是一種活動,思想活動是具體運用概念學斷和推理而獲得的結果;思想以思維為基礎,和思維相伴活動,而把這種活動的內容和結果稱為思想。 語言和思維、思想具有統一性。葉聖陶先生說:「語言是思想的定型。所謂定型不僅定思想的形式,同時也定思想的質料,因為語言里所用的材料就是思想本身的質料,那是二而一的。思想拿不出來,定型成為語言,這才拿得出來,說出來可以讓人家聽見,寫下來可以讓人家看見,人家憑你的語言就可以知道你想的什麼。」這充分說明語言和思想、思維的不可分,而進行思想的過程也是思維的過程;思維活動的過程同時就是語言形成的過程。人們在認識世界的過程中,通過思維活動,總是以語言來表情達意;語言體現人們認識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的結果。 語言和思維、語言和思想既是統一的,但又是有區別的。不能把語言和思維、語言和思想混同起來。語言和思維的職能不同。語言是交流思想的工具,語言的形式是詞和句,語言的內容是語義,語言的規律是語法。而思維是認識的工具,思維的形式是概念、判斷和推理,思維的內容就是思想,思維的規律是邏輯。語言體現思維,思維反映客觀事物間的關系和聯系,進行分析和判斷,形成思想,思想又通過語言表達出來,語言體現思想。因此,語言和思維、語言和思想既是統一的,又是有區別的。 語言和思維的區別,還體現在語言和思維的結構單位之間既有一定的對應關系,又不完全一致。一般說來,詞、片語和概念對應,句子與判斷對應,復句、句群與判斷。推理對應。這種對應關系既說明語言和思維的統一性,也說明二者的區別性。同時,還要看到不同的語言結構單位可以和相同的思維結構單位相聯系;同一個語言結構單位也可以和不同的思維結構單位相聯系。因為語言有同義成分和同音成分,例如同一概念在語言中可以由不同的詞來表達。語言還有純語法功能。如虛詞不表達概念,疑問句不表達判斷,並列復句及有的句群也不表達推理。語言除體現思想以外還可以表達感覺、知覺、表象、情感、意志等。特別是語言具有情感色彩,更說明了語言和思維、思想的區別性。 我們還可以從語言和思維的產生和發展上來理解語言和思維的關系。在人類發展史上,有聲語言促進了腦髓的發展,使人類從動物界劃分出來。隨著腦髓的進一步發展,感覺器官、思維能力也得到進一步的發展。「而腦髓及其所屬各感官,愈益明晰的意識以及抽象能力和推斷能力的發展,對勞動和語言的進一步發展給予了繼續不斷的推動」。恩格斯將語言和思維的辯證關系分析得極其透闢。雖然他是就人類從動物界劃分出來的發展史而得出這一論斷的,但是也很符合人類及個人成長過程中語言和思維發展的規律。思維的發展促進語言的發展,語言的發展又促進思維的發展二者剛證統一的。 過去我們談語言的性質往往忽略了語言和思維、思想的關系,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會出現兩種傾向,一是只強調語言的工具性——語言形式,忽略語言所載的文化。思想內容和思維過程;二是只突出思想內容,而忽略了語言形式。要解決這個問題,必須對於語言和思維、語言和思想的關系了解清楚,才能在語文教學中既遵循其統一性,又遵循其區別性原理。 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 語文是一門基礎工具學科。因為語言是交際的工具,是表達思想感情、交流思想感情、傳遞文化的工具。學習語文就是要使學生牢牢掌握語言工具。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就是要教會學生使用語言。(1)要使學生學會理解和自我表達語言。一個嬰兒從生下來就要呀呀學語,學會用口頭語言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不但要表達,還要會聽懂別人說的話;長到人小學就要識字、閱讀,學習人家的思想和人類文化,學會理解書面語言,學會閱讀;學會運用口頭和書面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學會作文。(2)學會用語言進行交際。語言最主要的功能是進行交際作用,任何人都離不開口語交流,在普及教育的社會,更離不開書面語言的交流。學習語文就是要學得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交流的能力。過去我們對於語言的交際作用在語文教學中重視不夠,在新制訂的《語文課程標准》「總目標」中,明確提出:「具有日常口語交際的基本能力,在各種交際活動中,學會傾聽、表達與交流。」(3)學會積累語言。語言具有記憶功能,以語言為媒介助人記憶信息;學生學習靠語言記憶,沒有語言的記憶,就沒有語言的積累,也就沒有學習語言的成果,更談不到人類文化的傳遞。 語文學科不僅具有工具性,而且還具有人文性。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正體現了語言的性質。語言和思維、語言和思想是統一的。具體到語文教學中,就要使語文教學和人文精神的培養統一起來。語言作為載體它所載負的文化科學知識,都具有一定的思想、情意內涵及審美意義。語言是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地是思維的工具。人們掌握語言就是為了相互之間交流思想感情。尤其是文學作品,其表情達意的功能更強。「境界說」的權威王國維認為文學作品達到高境界的媒體就是語言,文學作品的語言主要有「景語」和「情語」,而「情語」是主要的。小學語文教材雖然不全是文學作品,但大部分屬於文學作品或具有文學因素。小學語文教材的選文都蘊涵著一定的思想感情。因此,小學語文學科具有交流思想情感的功能。語文學科除發揮語言功能。傳遞知識外,同時可以通過豐富多彩的範文,具體地或概括地敘述典型事件,生動地描寫景物,准確地塑造人物形象,清晰地說明道理,以表達思想感情。小學語文教學不僅能提高學生理解語言和表達語言的能力而且可以發展思維能力可以提高思想品德和陶冶情操,使兒童越學越聰明才是。從這個意義上理解,語文學科的工具性不僅表現在再認知上,同時也體現在表清達意上,體現在發展學生的情思及人格培養上。所以語文應稱為表情達意的學科;成為對學生進行人文教育、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的學科;語文是具有很強的人文性、情感性、思想性的學科。 我認為提出「人文性」意義是很大的。人文指「人類社會的各種文化現象。語出《易.賁》: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辭海》)。看來人文的內涵是很廣闊的。凡是人類的各種文化都可涵蓋在內,決不是思想性、情感性所能包容的。「人文」是針對天文而言的,人文是教化天下的。具體理解語文教學的人文性:一孩出語文教學以人為本,二要突出語文教學的文化性。 如何理解工具性和人文性二者的統一呢?我認為必須掌握兩點:第一,二者的統一,不能偏重某一方面。語文教學不僅僅同各科一樣完成思想教育的共同任務,而進行人文教育是語文學科本質屬性決定的個性任務。通過語文教學培育學生的人格是不能忽視的。但是語言的性質既有語言形式,又有語言內涵,語言形式和文化、思想、情感內涵是一個統一體,所以語文教學歷來講求文道統一,即語言形式和內容的統一。第二,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必須寓教於文。凡是語言規范、內容科學的文字表述材料,都可以作為語文教材(當然,作為語文教材必須要加以精選L教學時,其著眼點是在語文形式;而其他學科如歷史、地理、社會、思品等,教學的著眼點是在語言內容。語文教學著眼於語文形式,但是並不是拋棄內容,語言所載負的人文、思想、情感內涵,是寓於語言之中的,也就是必須寓教於文;在理解、感悟語言的同時接受文化。情感的陶冶,體現語文教學特色。 11
E. 怎樣理解 語文 二字
有一種看法認為:語文就是文字。但這種看法未免太狹隘。他只是語言的紀錄,知識語言系統的一部分。如果按這種說法來講,難道我們學語文學了十二年就是學了十二年的漢字?這樣恐怕要貽笑大方了。
還有種說法就是擴大了語文的外延。即凡是書面的東西都納為語文,包括了:合同、文件、便條甚至黑板報都可稱為文章,稱為語文。要知道凡是課本中都有文章,難道數學、物理、歷史、生物都是語文,也都可以納入語文課本?
很顯然,以上兩種解釋是荒謬的。
在歷史上,作為私塾教材的「四書五經」只是因為它的特殊性。作為倫理讀本、政治讀本、道德讀本。而他其中的文學內涵被閹割或被掩蓋了。八股取仕是寫的八股文中要學習聖人的語氣,聖人的思想,而並沒有要求學書中的文化。
語文——這門課,從隋朝科舉制開始一直延續到現在。其中不免有些彎路,但如今人們對於語文應該有了新的認識。
在語文課程標准中提出「吸收人類先進文化」。課程標准中也規定了中學生必讀的名著篇目。作為古今中外的文學經典,其中包含了人類在幾千年發展創造的歷史中人文精神的精華。閱讀名著主無疑是對自身的熏陶和滋養。西方國家作為教育的先進國家,母語教學中對於母語文化講授是十分重視的。這應該成為我們所應借鑒的,在我們的漢語教學中對於文化的教育應遠遠多於語言的教育。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的文學素養又提高,而文學素養的提高是語文教學的十分重要的一個方面。。
如今,眾多語文老師要求學生學習《論語》、《詩經》……這些語文老師把學生領進了以中國古典文化的世界。目的在於讓學生在學習語文的同時學習中國的文化。英國著名科學史專家指出:今天保留下來的中國文化、中國的傳統、中國社會的精神氣質,對日後指引人類世界做出了十分重要的貢獻。對於我們,中國人語文課上學習語言的同時切不可忘記中國文化的學習。
的確,學習語文就是學習一種文化。以文化人,實質就是人文化、民族化。語言文化的陶冶是語文教育的靈魂。失去了靈魂語文就只剩下個空殼。學習祖國的語言文字,就要知言養氣,讀書修身,塑造完美人格。數千年以來中華民族以「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精神創造了舉世矚目的文明。學習語文就是與塑造、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與民族感情。此外還要學習民族崇德重義的價值取向。自強務實的人生態度,樂善好施,見義勇為……通過語文將中國文化傳承。
語文,是一門博大精深的學科,需要有學習興趣,好的學習習慣等都是很重要的。有人感到學習語文很吃力,我想主要是由於沒有掌握正確的方法,沒有擁有一把打開語文之門的金鑰匙。
學好語文,要注意培養 學習興趣,養成好的學習習慣,積累學習方法,增強學習能力等。我希望當你讀完這篇「爛文」後,能為你的語文之路,墊石鋪地,為你的語文大廈添磚加瓦��閶�捌躺弦惶跬ㄌ齏蟮饋?
對語文學習感興趣,就為你的語文學習奠定了最堅實的基礎。無論做任何事,興趣是最重要的。兩千年前的「文聖」孔子就曾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句話正說明了「好」、「樂」對於一個人對某種事物的追求,可以說是精神支柱,朋友,如果你現在暫時對語文,並不感興趣,沒關系,你可以從「0」開始。培養興趣,可以去背誦,抄錄一些精彩的片斷,富有哲理的名人名言,以及課外知識都可以。這樣,慢慢積累,在某一天,你會突然發現,原來當一個才多識廣,知識淵博的學者就是如此容易。你還可以參加一些關於語文方面的活動,比如演講、徵文等等。愛因斯坦說過:「在學校里和生活中,工作的最重要的動機是工作中的樂趣,是工作獲得結果時的樂趣,以及對這種結果社會價值的認識。」正如剛才說的,你可以參加社交活動,那有人便會問了,如果贏了,當然會使我們鬥志高昂,興趣更濃烈,而相反,則會挫傷我們的積極性,對語文反感,那豈不是適得其反嗎?我可以肯定回答:「不會的」。這樣看你如何認識結果的價值。正如所說,會信心百倍去學好語文,如果失敗了,可以自我檢討,是哪裡做得不好,「挫折是強人的一筆巨大財富,弱者的萬丈深淵」,你可以想想,正因為發現了缺陷,我們才會去彌補,才會做得更好。學習興趣是基礎的話,好的學習習慣,則是一位技藝超群的建築師。
學習習慣的好壞,直接關繫到你學習質量的好壞。葉聖陶認為:「從小學老師到大學教授,他們的任務就是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幫助學生養成政治方面文化科學方面的良好習慣」。由這句話我們至少可以看到好的習慣的重要性,其實好的習慣,主要還是靠自己去養成的。農村有句俗語是這樣說的「習慣成自然」如果你堅持一個好的學習習慣,久而久之,則會成為雷打不動的「自然」。那怎樣養成好的學習習慣,我們可以從學習實踐中,文章作品中去領會。《禮記》中說「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這就是一個好的學習習慣,我們可以把它慢慢融入我們的學習之中。「學而不思則罔 ,思而不學則殆」,則又給我們敲響要「學」「思」結合的警鍾。「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有許多的名人對學習做出了總結,我們不妨一試(但不可盲目)。其實,更重要的是要我們從學習中去總結,比如說,在一個幽靜的地方,我們不妨坐下靜靜心,默默想想散文、名言之類,不但更能愉悅心情,而且還增深了印象。如果說好的學習習慣是一位獨具匠心的建築師,那好的學習方法則是精美實用的建築材料。
說學習方法,其實與學習習慣有許多交叉之處,比如:抄錄精彩片段,吟誦古詩,隨時寫下精彩瞬間,等等都是好的學習方法。語文學習重要的就是積累與運用,上面的那些方法都是積累的重要手段。我們運用語文知識可以說是包羅萬象,可用在諸方面,譬如:社交、寫作、演講……無不與我們密切相關,有人學習語文很有一套,但運用時卻是茶壺里裝餃子——倒不出來。其實學的目的就是用,這是綱。由於方法因人而異,我就不多討論了!我相信親愛的朋友你定會有錦囊妙計的。好的學習習慣,興趣很濃,方法很對,若沒有語文學習能力那還是無濟無事。
學習能力是漸漸培養和積累的。有人說魯迅的文章很難懂,其實就是因為沒有找到突破口,我們理解一句話一定要聯系當時的時代背景,及上下文語境,這樣你才會將難題迎刃而解。學習 要重識基礎能力鞏固,首先要謹記一些寫法、修辭及符號的用意,只有這樣堅實的基礎,才可去拔高。「欲速則不達」學習能力的培養並非一日之功,需要你的恆心。
上述皆為鄙人愚見,多為淺薄之言,其實每人都有他的一本經,都有一套未發掘的(有的當然發現了)學習秘籍。
朋友,當你看完這篇文章後,掩卷沉思時,希望能使你有所受益。為語文功底差的人,改變現狀,為功底好的人錦上添花。
F. 「語文」兩字怎麼理解
語言加文學,我們必須先學會說話,語文是一門說話的藝術,掌握說的技巧我們才能明白文學的意義。語是文的基礎,文是語的必然結果。
語,是指從口中說出的話。文,是從筆下寫出的字。語文,簡單來說就是語言和文字。
G. 《語文》兩字有什麼含義
「語」 分為 人和吾,也就是說自己.「文」是寫,所以語文是不斷表達自己言行與體會,總結書寫,提高自己感悟人生!
一般而言,語文是語言文字的簡約式統稱.語文是聽、說、讀、寫、譯、編等語言文字的能力和語言知識及文化知識的統稱.語文能力是學習其他學科和科學的基礎,語文知識幾乎包羅萬象.語文也是一門重要的人文社會科學(學科),是人們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哲學認為語文是進行表述、記錄、傳遞口頭或書面信息的文字言詞的物質存在形式;語文是描述事實、引證思維、陳述思想、表達意志、抒發情懷以及改造事物和思想的信息定位的一種意識存在內容.《語文》也是中國的學校等教育機構開設的一門主要學科,中國語文教科書一般講授的是漢語文.
「語文」一詞出現的歷史並不長.1905年,清朝在廢除科舉制度以後,開始開辦新學堂.當時的課程以至教材,都是從西方引進的,只有稱為「國文」課一科,傳授的仍是歷代古文.五四運動爆發以後,提倡白話文,反對文言文,國文課受到了沖擊,小學於是改設「國語」,教材具有鮮明的口語特點,選用的都是白話短文或兒歌、故事等.中學仍設國文課,白話文的比重也明顯增加,選用了魯迅、葉聖陶、冰心等新文學作家的作品.在20世紀30年代後期,葉聖陶、夏丏尊二人提出了「語文」的概念,並嘗試編寫新的語文教材,可惜因日本侵略中國而被迫終止.全國解放後,葉聖陶先生再次提出將「國語」和「國文」合二為一,改稱「語文」.這一建議被華北政府教育機關採納,隨後推向全國,從此,「語文」成了中小學甚至擴張到其他國家的一門主課.
H. 語文是什麼 語文解釋
1、語文,是語言文字、語言文學、語言文化的簡稱。語言包括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口頭語言較隨意,直接易懂,而書面語言講究准確和語法;文學包括中外古今文學等。而語文中的文章不僅有文藝文(文學、曲藝等),而且還有很多實用文(應用文)。
2、語文課之「語文」一詞原系國語(白話文)與國文(文言文)之合稱。一般認為是語言和文化的綜合科。語言和文章、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的簡約式統稱等都離不開它。它是聽、說、讀、寫、編等語言文字能力和知識,文化知識的統稱。也可以說,語文是口頭和書面的語言和言語的合稱,是語言規律和運用語言規律所形成的言語作品的言語活動過程的總和。
3、語文是基礎教育課程體系中的一門重點教學科目,其教學的內容是語言文化,其運行的形式也是語言文化。語文能力是學習其他學科和科學的基礎,也是一門重要的人文社會科學,是人們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具有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特點。《語文》也是中國的學校等教育機構開設的一門主要學科,中國語文教科書一般講授的是中國通用語言文字(即漢語文)。
I. 語文這個詞,怎樣解釋
語文是語言以及文學、文化的簡稱,包括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口頭語言較隨意,直接易懂,而書面語言講究准確和語法;文學包括中外古今文學等。此解釋概念較狹窄,因為語文中的文章不但有文藝文(文學、曲藝等),還有很多實用文(應用文)。通俗的說,語言就是說話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