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初中語文教學策略有哪幾種
1中 小學 常用語文教學方法有哪些
教學方法,在漢語系統中是個多義詞。從不同的角度來說,它有不同的含義;在不同的場合里,它的意義也不同。下面小編為大家帶來了中小學常用語文教學方法有哪些,供大家參考。
1.以語言傳遞為主的教學方法
(1)講授法。這種教學方法是教師通過語言系統連貫地向學生傳授知識的方法。它包括講述、講解、講讀、講演等具體形式。講授法是一種最常見的教學方法。講授法具有傳遞知識信息和控制學生的認識活動兩方面作用,通過這些作用可以發展學生的智力,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的思維活動處於積極的狀態中。
他們一邊在緊張的思考,一邊又在感受求知的樂趣。教師在講授中既可通過分析和比較、歸納和演繹、綜合和概括,又可通過講重點、講關鍵、講難點、講思路、講規律、講方法等多種形式來促進學生掌握知識、認識知識的價值,並將其內化為一種學習的動力。
(2)談話法。又稱問答法,是教師根據一定的教學目的要求和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通過師生間的問答對話而使學生獲得新知識或鞏固知識、發展智力的教學方法。談話法分為復習談話和啟發談話兩種形式。談話法可使教師直接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有利於學生獨立思考,並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
一般來說談話法花費的教學時間較長,對學生知識准備情況要求較高,所以,在一堂課中,談話法一般與其它的教學方法配合使用。
(3)讀書指導法。這種方法是是教師指導學生通過閱讀教科書和參考書以及課外讀物,使學生獲知識、發展能力的一種方法。它包括指導學生預習、復習、閱讀參考書、自學教材等形式。讀書指導法是加深理解和牢固掌握知識,擴大學生的知識領域,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一種很好的方法。
在使用此方法的時候,教師要明確教學目標,同時交給學生讀書的方法。當學生讀書完畢後,教師還要根據實際情況組織學生相互交流,加深對學習內容的理解。
2.以直接感知為主的教學方法
(1)演示法。這種教學方法是教師通過展示各種實物、直觀教具或作示範性實驗和動作,使學生通過觀察獲得感性知識或印證所學書本知識的方法。演示法分為三種形式。第一,為了使學生獲得對事物的感性認識,主要通過實物、掛圖、模型等演示。第二,為了使學生了解事物發展變化的過程,主要使用幻燈片、投影儀、多媒體等現代化的教學媒體。
第三,教師身體力行的示範性動作,例如體育課中的示範性動作。演示法是通過視覺刺激完成的,所以要養成學生有目的的知覺習慣,促進學生的思維能力的發展。使用演示法,要依賴一定的物質條件,同時作為一種輔助性的教學方法,要與講授法、談話法等方法結合使用。
(2)參觀法。這種教學方法是教師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組織學生去實地觀察學習,從而獲得知識或鞏固、驗證已學知識的方法。參觀法有準備性參觀、並行性參觀、總結性參觀三種形式。參觀法可使課堂教學與實際生活緊密聯系起來,有利於學生更好地理解所學知識,豐富感性經驗,開闊視野,又可以在實際中受到生動的思想品德教育。
在參觀過程中,為了防止學生偏離參觀目的,教師要在參觀過程中對學生加強指導,參觀結束後要安排學生討論參觀心得,或布置與參觀相關的作業。
3.以實際訓練為主的教學方法
(1)實驗法。這種教學方法是指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利用一定的儀器設備,進行獨立操作,通過觀察研究獲取知識,培養技能、技巧的方法。實驗法可分為感知性實驗和驗證性實驗兩種形式,被廣泛應用於中學理科教學,如:物理、化學、生物等自然學科的教學中。
實驗法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觀察能力,而且有助於培養學生熱愛科學的情感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2)實習作業法。這種教學方法是學生在教師的組織和指導下,在校內外的一定場所,綜合運用所學的理論知識進行實際操作或其他實踐活動,以掌握知識,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
實習法的特點是感性、綜合性、獨立性和獨創性,在自然科學和技術學科中佔有重要地位,如數學的測量實習,物理、化學的生產技術實習,生物課的植物載培和動物飼養實習,地理課的地形測繪實習,勞動技術課的生產技術實習等。實習法有利於貫徹理論聯系實際原則,培養學生獨立工作能力和工作技能。
(3)練習法。這種教學方法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進行鞏固知識、運用知識,形成技能技巧的教學方法。練習法分為各種口頭練習、書面練習、實際操作練習、模仿性練習、獨立性練習、創造性練習等形式。練習法以一定的知識為基礎,具有重復性特點,在各科教學中被廣泛使用。
它不僅能使學生鞏固和運用所學的知識,形成一定的技能、技巧,而且還有利於培養學生克服困難的毅力、一絲不苟的工作態度等優良品質。
4.以引導探究為主的教學方法
(1)討論法。這種教學方法是教師指導學生以小組或班級的形式,圍繞某一中心議題發表自己的看法,相互交流、相互學習,從而獲得知識的方法。通過討論可以使學生們集思廣義,取長補短,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增長新知識,有利於活躍課堂氣氛,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2中小學常用語文教學方法有哪些一
一、課堂導入設計的趣味性
良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引起學生共鳴的導入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為後續的授課埋下伏筆。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激起學生的興趣。才能使學習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師以創設情境,入境入境地引領學生順其自然地走進課堂。小學課文絕大部分是陶冶情操情文並茂的美文,教師在設計導入的時候,除了考慮承上啟下的溫故知新外,還可以採用音樂、美術作品、視頻、設疑、猜謎語、介紹作者生平及文章作品時代背景等方式把握文中的情感。更好地創設情境,快速進入文本的學習。
二、文本學習的關鍵性
《語文課程標准》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應引導學生鑽研文本,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
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也要防止用集體討論代替個人閱讀,或遠離文本進行過度發揮。在語文學習中的體驗與感悟要真切,倡導個性化體驗,這一目標的實現只能依據「專心會文本」。即通過反復地讀,走進文本,理解文本,走進作者的心靈,觸摸情感的脈搏。
通過抓住「文眼」,採用多種形式組織學生朗讀、體驗、感悟。讀是感悟與體驗的前提與基礎。引導學生採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閱讀,把課文讀通、讀順、讀好,通過語言來認識事物之間、人物之間、人與事之間的關系;從整體到局部、從局部到整體,一遍又一遍地讀書消化,一次又一次地分析概括,然後才有獨特的、有見地的感悟。
三、課堂提問的有效性
好的提問方式應把注意力放在激發學生的思維過程上,努力給學生創造思考的條件,使課堂氣氛活躍,學生思維開闊。新課標的理念更多的既重過程又重結論。根據學生的思維進行因勢利導,層次遞進。滿足不同層次的學生學習需求,根據學生不同的學習特點進行因材施教。
四、引導學生選擇有效的學習方式
首先,提倡學生合作探究學習。「合作學習」把學習中遇到的問題放手在小組內討論,尋找解決策略,教師所做的正是培養學生合作意識的工作。在小組合作學習、交流中,學生要發言,要聽取同學的意見,在評價中要當小老師,之後老師作簡要小結。
這樣,學生參與度得到了提高,主體地位更加突出。同時,定期組織「展成果,促交流」的專題活動,讓同學們展示在積累實踐活動中的勞動成果,如一些文字資料、圖片資料、繪畫作品、調研成果等,並予以交流,特別是要引導學生暢所欲言,討論、交流在這個積累實踐活動中的心得體會。
3中小學常用語文教學方法有哪些二
1.自學法
自學法也稱自主學習,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以自主學習為主,培養自主學習能力和習慣的一種教學方法。教會學生自主學習,這是推進課程改革、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任務,也是現代科技、繼續教育倡行對人的要求。小學生在校期間初步學會學習,逐步形成獨立的學習能力,這是將來立足社會,適應生活需要的基本技能。這是一種很有意義的學習方法。
自主學習能力,指學習者在已有知識與技能的基礎上,一般不依賴於他人而能運用一定的學習方法和程序,獨立獲取知識的解決問題的能力。這種素質和能力的構成包括四個方面的內容:一是能學,二是想學,三是會學,四是堅持學。
運用自學法的要求是:一要明確目標。自學法包括四個基本要素:(1)制定計劃,合理安排學習時間;(2)運用工具書進行自讀;(3)對學習內容提出問題,並能嘗試解決問題;(4)對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進行自檢和自評。學生明確了目標,就有了指向,就能自覺去學習。二是重視動機的激發。動機是學生自學動機的激發。三是知道自學過程與方法。
方法是能力的核心因素。學生只要掌握了一定的自學過程於方法,才能開展自學活動;如果培養學生的語系能力,教師就應該指導噓唏的過程和方法;要培養學生識字寫字能力,就要教給學生識字寫字的一些規律和方法。
2.練習法
練習法是教師依據教學目標要求,指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與技能,通過自己的感官活動和實際操作,鞏固知識、技能和形成習慣的方法。小學的語文課程與教學側重於語言文字的訓練,教學中運用練習法,有語文課程的性質和教學的要求所決定的。
語言文字漿果發福練習,才能熟練掌握。練習本身是一種目的、有步驟、有指導的重復活動,但不應進行機械性的練習。練習法包括口語焦急的練習、習作的練習、朗讀的練習等。
運用練習法的基本要求:一要使學生明確練習的目的,掌握有觀練習的基本知識於技能。只有學生明確了為什麼要練習,要達到怎樣的要求,才可能有較高的自覺性和積極性,才可能避免機械的盲目的練習。二要使學生掌握正確的練習方法。
教師要通過講解、示範使學生理解正確的聯系方法,然後再讓學生自己練習。同時,練習方式要多樣化,才能引起學生練習的興趣。三要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練習。
教師要依據學生認識規律和教材邏輯順序,制訂詳細的練習計劃,從模仿性練習到獨立性練習,再到創造性練習;從基礎性練習到綜合性練習。四要提高單位時間內練習的效果。練習的次數要達到一定的量。有量才有質。但也不能以多取勝,更不能靠時間來磨。如小學生寫字使,一個字寫3~5遍效果最好,如超過5遍,則會事與願違。
3.講讀法
講讀法,也是我國傳統的語文教學方法。教師往往寥寥數語就講清問題,或點破難點,說清關鍵,使學生課文「字求其訓,句求其義,篇求其旨」,並「因道悟文」,掌握遣詞造句、布局謀篇的方法、要領。
這就有利於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分析探究能力。講讀法就是前面提到的講授法,它包含兩種具體操作的方式:一是講述或講解。教師往往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對教學內容作系統敘述和描繪的講授方式;二是講讀。教師或學生默讀課文或有表情的朗讀課文內容,兩者結合,講中有讀,讀中有講。
運用講讀法時注意:
一要抓住重點,少講,精講。不同年級、不同教學內容有不同的重點,教師要根據一組課文的訓練項目和閱讀提要,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來去定每節課的教學重點。抓住重點少講,精講,才能真正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
二要揭示規律,教給學生解決問題和鑰匙。教師主要是通過對具體字、詞、句、篇的講解,揭示認識和掌握字、詞、句、篇的規律性的問題,教會學生自學語文、認識規律的方法。
三要注意語言的表現里,教學可以說的運用語言的藝術。教師在運用講讀法時,語言表達要准確、通俗、形象。要把教材中「死」的書面諺語轉換成「活」的學生易於接受的口頭言語,把深奧的詞句、內容講得有聲有色,淺顯易懂。
四要兼用其他教學方法。為了發揮講讀法的長處,彌補其不足,教師可以講讀法為主,兼用其他教學方法。多種教學方法結合,可以保持學生生動活潑的學習興趣,提高教與學的效果。
4.談話法
談話法,即問答法,一般是教師根據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提問學生,並引導學生對所提問題得出結論,使之有所獲得的一種教學方法。
談話法的作用主要有三;一是教師在運用過程中,可以通過創設情境,提供問題線索,激發學生積極思考,引導他們主動地參與教學過程。二是學生既有靜態的聽,又有動態的答,能在最大限度上維持心理活動對學習過程的指向和集中。
小學低年級尤其需要談話法。三是有利於教師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准確地獲取反饋信息,及時地調整教學過程。心課程提倡教學時教師是與學生對話中「平等的首席」。可見「談話法」將是最常用的一種方法。
4中小學常用語文教學方法有哪些三
1.從文章的中心句入手,變序講讀,返析前文,悟出其中的道理
如《我的戰友邱少雲》(第11冊),先讓學生找出最能表現他嚴守紀律的中心句:「邱少雲像千斤巨石一樣,趴在火堆里一動也不動。烈火在他身上燒了半個多鍾頭才漸漸熄滅。這個偉大的戰士,直到最後一息,也沒挪動一寸地方,沒發出一聲呻吟。」 然後,聯繫上下文進行分析:①邱少雲在什麼情況下「一動也不動」?②他為什麼要「一動也不動」?③這表 現了邱少雲的什麼品質?
2.從文章的總結句或篇末總結性詞語入手,追根溯源,弄清前因,理解全文
如《草原》(第11冊)的最後一句「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教學時可緊扣詩句,逆向尋因,將各部分內容與結尾的詩句進行聯系,弄清作者布局謀篇的思路,體會其詩句「牽一發而動全篇」的妙用,從中受到熏陶和感染。
這種方法是從教材的整體出發,採用「從整體入手--分解導讀--再回歸整體」的三段式教法。它是閱讀教學的基本方法之一。
其課堂結構可分「整體感知--具體分析--總結深化」三個環節。第一步,要著眼於整體,開講後通過指導學生初讀課文,掌握梗概,對課文的內容有一個整體印象。在此基礎上,第二步應提出閱讀要求,讓學生明確學習目標,懂得學習的基本方法。
然後,在教師的引導下講讀課文,剖析重點詞、句、段的內涵,使其為突出文章中心這個「整體」服務。與此同時,又要從文章中心這個高度來探究作者是怎樣遣詞造句、布局謀篇的,從中領悟其表情達意的寫作方法。第三步再回到整體進行強化訓練,把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促成知 識向智能的轉化。
這種講讀方法,既體現了小學語文教材(一課一事)的特點,也符合兒童由「整體--部分--整體」的認識規律。如《偉大的友誼》(第9冊)便可採用這種方法。首先,解題明確中心,初知這篇文章是贊揚馬克思和恩格斯之間的友誼是偉大的。繼而,逐段分析課文內容,弄清作者「總--分--總」的寫作思路:
最後,聯系首尾段落,概括出中心思想。這樣教學,能與該單元的重點訓練項目「領會文章的中心思想」 緊密聯系起來,使學生循序漸進地領會什麼是中心思想,基本掌握概括中心的方法,有效地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這種教法的特點是把教學的重點放在學生的「學」上,使學生掌握基本的學習方法,提高獨立閱讀的能力。其教學基本結構是「自學--解疑--精講--演練」。讓學生在讀讀、議議、講講、練練的學習實踐中學懂課文內容,並從中受到思想教育。
『貳』 談談怎樣教活初中語文課
一、更新教學觀念,讓課堂教學「活」起來。
1、師生關系的好壞,決定了教師教學的成敗,親其師則信其道,更新教學觀念的核心內容之一就是轉變以往的師生關系,讓師生關系平等化,讓課堂氣氛輕松活躍起來。教師角色應由「司令型」轉向「服務型」,把學生看作是需要提供特殊服務的特殊顧客,盡量滿足他們的合理要求。課堂上,教師要走下講台,深入學生之中,與他們交換意見,傾聽他們的心聲,與他們建立平等、民主、朋友般的關系,努力營造一個寬松和諧的學習氛圍,只有課堂氣氛輕松活躍起來,學生們才能精神抖擻,滿懷信心地投入到學習當中去。
2、轉變教學理念。 教育心理學指出:初中生的有意注意時間一般不太長,注意力易分散,一旦教學方法呆板,課堂節奏慢,學生就會出現做小動作或小聲說話的不良現象。農村初中的大多數學生沒有好的學習態度和學習習慣,所以這種現象會更明顯。這就需要教師更新教育觀念,變「教師為本」轉向「以學生為本」,改變「滿堂灌」說教式教學方式,注重教師與學生的互動和學生的參與教學,真正的把課堂還給學生。教師應抓住學生注意集中的時刻,採用快節奏的、多樣的教學方式,如:積極問答、詩歌朗誦、辯論比賽等,使課堂既緊張又活潑,既輕松又刺激,也使學生一直保持興奮的狀態,高昂的學習興趣,知識自然也會掌握得牢固,課堂效率大大提高。
二、更新教學方法,讓課堂教學「活」起來。
1、轉變學習方式,讓學生自主學習。
《新課標》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應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創新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學生大多有不同的學習方式,比如有的習慣聽覺學習,有的習慣視覺學習,有的喜歡獨立學習,有的喜歡小組討論學習,有的喜歡模仿文中人物語調神態,甚至搖頭晃腦式的學習,如教《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時,可讓學生邊讀課文邊模仿私塾先生的神情舉止,當讀到「鐵如意,指揮倜儻,一坐皆驚呢……」時,「他總微笑起來而且將頭仰起,搖著,向後面拗過去,拗過去」,有的學生邊讀課文邊模仿私塾先生的神情舉止,入木三分地再現了老先生的迂腐形象,諷刺了封建腐朽、脫離兒童實際的私塾教育。因此,教師在課堂上應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因材施教,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尊重他們的見解和主張,鼓勵他們質疑創新,讓學生在感興趣的學習過程中快樂學習,全面提高各種能力。
2、給予成功體驗,讓學生自信學習。
農村初中學生普遍存在的現象:學生基礎差,學習能力低下。有時簡單地默寫一段話,能得滿分的也寥寥無幾。很多教師對此很失望,很抱怨,對學生訓斥或譏諷,學生雖然噤若寒蟬,但對自己越來越沒有信心。所以,農村初中的教師要正確地面對現實,不要一味的訓斥和抱怨,而應該給學生成功的體驗。成功感是語文學習中重要的情感因素,它能促使學生萌發興趣,增強信心,激起內在動力,增強認知效果。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對於學生取得的成績,哪怕是一星點閃光之處,也要及時捕捉,加以表揚,讓學生體會到成就感,增強自信心。相反,對學生出現的錯誤,要巧妙的指出,既要保護好學生的自尊心,也不能傷害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只有讓學生體驗到學習的成功和快樂,課堂教學才是真正意義上被激活。
3、開展實踐活動,讓學習豐富多彩。
組織一些語文課外實踐活動,學生在主體積極的、創造性的實踐活動中,其語文素養可得到迅速而全面的發展。如:①教學生自己編課本劇、演課本戲,進行講故事、詩歌朗誦、背誦比賽,以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培養口頭和書面表達能力。②辦語文知識手抄報。語文知識手抄報內容豐富、形式靈活。在這塊學習的園地里,學生既可評析自己的優秀習作,又可介紹讀寫常識;既可梳理歸納基礎知識,又可進行精彩片斷賞析;既可輯錄名言警句,又可一事一議等等。通過辦手抄報,無形中增強學生學習語文的自覺性。③向報刊、雜志推薦優秀學生習作。羅曼羅蘭說:「唯有創造才有歡樂」。學生的習作發表在報刊上,家長看了欣慰,親戚看了高興,朋友看了喝彩,學生也感受到經過艱辛努力的成功,進一步激發學習語文的熱情。
三、 更新教學手段 ,使課堂教學活」起來。
現在每個農村初中都配有多媒體,可惜很多教師的教育手段還是停留在掛圖、小黑板等單調而又落後的教學工具上。這樣的課堂毫無新意,教學的有效性就大大降低。初中學生正處於幼稚和成熟的過度階段,喜新好奇、情緒易變。多媒體教學正好符合這種的心理特點。恰當使用多媒體課件,創設愉快情景,能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使課堂更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更能引發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譬如在講《水滸傳》時,我在多媒體上播放了電視劇《水滸傳》中與課文相關的《魯提轄拳打鎮關西》、《智取生辰綱》電視片段,同學們興趣高漲,對魯達的不畏強暴、嫉惡如仇和吳用的神機妙算佩服得五體投地,與作者產生了共鳴,對課文中心的理解也就更加深刻透徹了。總之,多媒體的恰當運用能夠給學生的內心世界帶來巨大的沖擊力和感染力,為活躍課堂的教學開辟了更多捷徑。
四、注重課堂語言
1、打造幽默風趣的教學語言,教育家斯維特洛夫指出:「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便是幽默。」幽默能寓教於樂,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得到知識和教益。
2、切忌將方言、土語、口頭禪帶進課堂;語言要富有美感,要抑揚頓挫。
呂叔湘曾說:「成功的教師之所以成功,是因為他把課教活了。」從中我們不難得出這樣的結論:「活」是語文教學的精髓,是打開語文教學之門的鑰匙。作為農村初中的教師在特殊的環境里,為了一份責任,為了擁有一份默默堅守中的收獲,請努力把課堂教「活」了
『叄』 提高初中語文的教學質量的方法
導語:眾所周知,提高語文教學質量不但可以提高中學生的綜合素質,對於其它各科的學習也起到潛移默化的影響,是學習其他科目的基礎。本文通過在初中語文教學中保持教學方法的靈活性、積極進行教學理念的創新、多方展開訓練幾個方面的探討,從而讓學生告別呆板、枯燥、機械的學習方式,提高初中語文教學質量。
1課堂教學中時間要用在刀口上
衡量一堂課的教學效率如何,主要看有效教學時間,即在教與學活動過程中學生學習知識、習得技能、形成能力和提高認識真正起作用的時間。因此,教師在課堂上必須千方百計地提高45分鍾的利用率。例如,我在教這《孔已己》一課時,先讓學生在預習中閱讀課文,掃清字、詞障礙。課堂上以“魯迅為什麼給主人公起個‘孔乙己’這個名字”為題,啟發學生設想一下孔乙己是怎樣的人,然後與學生一起討論“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這句話的作用,再讓學生思考“孔乙己處在怎樣的一個社會里”、“為什麼孔乙己出場才可以笑幾聲”兩個問題,最後以“孔乙已是怎樣的一個人?可憐嗎?可恨嗎?可愛嗎?”啟發學生歸納課文。這樣教,不僅節省了教學時間,而且更重要的是讓學生自己去獨立思考,去分析和解決問題,使他們的能力得到提高。
2注重培養初中生邊聆聽邊思考的習慣
目前的語文教學,重寫而輕聽、說,故不再贅述“寫”。課堂上,帶著疑問聆聽教師的講解、范讀等,邊聽邊思索,這是每位初中生都能做倒的,但課外的聆聽、思考則為我們所忽視。胎教的流行,證明人類對世界的最初認識始於聽覺。嬰兒哇哇墜地到成長為一名初中生,隨著他們自身知識的增長、生理上日趨成熟,他們進入成長的“煩躁期”,對周圍的大部分“聲音”開始有點不耐煩,或只停留在聽的階段,常常沒作深入思索。俗語說得好:身邊一切皆學問。平時收聽廣播、聽別人爭辯等,如果能邊聆聽邊思考,亦能獲得和提高語文能力。如當一名初中生在家觀看電視節目,發現電視節目主持人把姓氏中的“任”讀成“rèn”,如果這學生能深入思考,聯繫到課堂上老師讀“rén”,想到是主持人讀對或老師讀對,翻開字典,發現主持人念錯了,那麼這位中學生的語文認識能力就得到鞏固、提高。所以初中語文教師要重視教導學生養成邊聆聽邊思考身邊一切“聲音”的習慣,從中獲得、提高自己的語文能力。
3語文教學中應充分利用資源,增強實踐
語文是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因而,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應用語文的'規律。
以語文新教材七年級上冊為例,全冊書共安排了三次綜合實踐活動,三個實踐活動都具有很強的操作性,但就新課程對七年級的學生的要求來看,要達標,決非易事,這就要求我們在實際的語文教學中,結合教材,有所變通,特別是在鄉鎮中學,大部分學生來自農村,學校各方面配備又不齊全,因此很難保證綜合實踐活動的順利進行,以“我愛文學”、“走進圖書館”為例,農村學生有一個普遍現象就是知識面太窄,語文素養不高,很多學生進入初中之後,老師問他:讀過名著了嗎?竟然不知“名著”是何物。學校的圖書館只能叫圖書室,藏書量既小,又太舊、太爛,破損不堪。而新課標中對七至九年級學生的要求是課外閱讀量不少於260萬字,每年閱讀二至三部名著。怎麼辦呢?新的課程觀告訴我們,課程資源是指有利於實現課程目標的各種因素。因此我們必須樹立新的課程資源觀,即擴展課程資源概念的外延。可以說,形成課程的因素來源與必要而直接的實施條件都是課程資源。
4注重教學語言、行為的有效性
初中語文教師的課堂語言也應講求“辭達”。這種“達”應是“達而清晰”之達,應如行雲那樣舒捲自如,應象流水那樣從容流暢。初中語文課堂教學語言講求“達”的同時,還要講求“精約”。所謂“精約”,既“核字省句,剖析毫釐者也”,也就是在課堂上不講空話和套話,用精心設計的語言,對教學內容准確概括。考慮到初中學生年齡較小,更容易被生動、形象的教學語言所吸引,因此初中語文教師要把課講的生動傳神,就必須講究一定語言的技巧,體現語文教學的生動性和趣味性。
此外,初中語文教師在教學中的身體動作、面部表情、眼神目光等的運用也會影響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因此,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時,語文教師應根據當時的情景准確的運用表情和肢體語言。
總之,只要在語文教學中,結合自身實際情況,不懈的努力,就能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從而提高自身的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為語文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良好的學風的形成並非一朝一夕。我們教師只有根據自身實際,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為前提,才能搞好初中語文教學,才能做到功成正果,才能提高初中語文教學質量。
一、教學方法靈活多樣
在課堂教學中,筆者依據新課標要求以及學生認知水平和生活經驗實際,制定合理的教學目標,充分發揮自己的主導作用,自始至終以激活學生好奇心、探究欲和培養學生主動思考、質疑、求索以及善於捕捉新信息的能力為教學目標,注重教學技巧,講究教學藝術,調整教學計劃,因材施教,使學生的個性、特長得以發展。
如在周敦頤的《愛蓮說》一文的教學中,筆者採用了換位教學法,放手由學生自己組織教學,學生不再是僵化呆板、默默無聞的模範聽眾,而是大方的走上講台授課的小老師。在《黃河頌》一課中,筆者採用了音樂欣賞法,先播放《黃河大合唱》、《保衛黃河》等歌曲讓大家共同欣賞,感受黃河豪邁的氣勢和作者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豪情壯志。聽了歌曲後,再讓學生朗讀課文,學生讀得更有感情了。
二、教學理念充滿新意
語文作為文科科目的主要學科,涉及到了很多方面的知識內容,具有知識面寬等特點。語文教育是知識教育、能力訓練、道德培養、情操陶冶的綜合表現。筆者認為,在實施語文教學實踐過程中,需要將語文教育的相關優勢充分利用起來,在聯系實際的教學工作,促使教學方式實現創新。
課堂教學中,教師需避免把學生誤認為是知識的接受器,學生的學習重點在於發展與創新。教師的主導作用對於促進學生學習時很有幫助的,教師應積極做好自身的教學引導工作,幫助學生提高學習成績。
當前,語文教科書中的題材多數來源於文質兼美的範文,且語言文字規范,文章表達的主題思想健康。但如果教師能深入挖掘教材的內在含義才是提高初中語文教學質量的重點所在。教材只是一方面,教師在講課時以飽滿的熱情、真摯的感情使學生深受感染才是關鍵。學生有感而發後就能很快地領會書中教材的藝術感染力,以此給自己受到啟發。語文教育屬於審美教育的一種,教師應根據這一點加強對學生的感染陶冶。初中生具有較強的形象思維,教師要在挖掘教材內在美過程中要不斷結合美的教學手段,讓學生能夠感知美、領悟美、創造美。在閱讀課文時,教師完全可以結合錄音、音樂、美術等直觀形式來細細閱讀,讓學生在課堂上感受到文章的意蘊和氣勢。學生對作品細膩動人的描寫就可進行更為直接的理解,對各種美的觀念就會有鮮明而親切的美感。
三、讓教學訓練多方面展開
“授之以魚,僅供一飯之需;授之以漁,則終身受用無窮。”根據初中語文學科的特點,筆者認為,教給學生學習方法比教給其知識更為重要,而傳授的方法是否能夠靈活運用,對初中生而言,則需要一個扎實多樣的訓練過程。在作文教學中,我鼓勵學生每天寫日記,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小作文依課文內容隨堂布置,借“題”發揮;大作文緊扣新課標,鼓勵學生放飛思想,力求既有章法,又有創新。本著循序漸進的原則,從命題作文逐步過渡到材料作文、話題作文。讓學生從身邊的人、事、景寫起,改變學生怕寫作文、寫作文時“無米下鍋”的現象,讓學生形成好作文就在身邊的概念。學生的寫作水平在分步訓練中得以提高。
四、結語
總之,初中語文的教學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從語文知識中學會運用語文,培養語文的綜合能力。比如,培養看書讀報的能力,接受新知識的能力,運用與創新的能力等,從而積淀文化內涵,培養文化素養,讓中學生升入更高一級學校時,能夠用豐富的語文知識進行交流。
『肆』 初中語文教學方法有哪些
一名合格的語文教師,既要從理論上掌握教學方法,又應在實踐中靈活地運用,善於在完成教學任務的同時,也教會學生如何獲得知識的方法。下面是我整理的初中語文教學方法有哪些。歡迎閱覽。
新課程向所有奮戰在一線的教師提出了一個最基本的且最具震撼力的口號:「教育理念的更新」。這個響亮的口號尤其對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語文學科,搭建了一個更科學更合理的的教學平台,為語文教學行為提供了一個適合學生發展,適應社會對人才需求的大舞台。筆者現結合新課程中的新理念,對教師在語文教學中的一些普遍行為進行反思,以便對新課程新理念認識得更為深刻。
一、德育滲透力度不夠
語文是綜合性最強的一門人文學科。通過教學不僅要求學生獲得語文知識,而且更要達到陶冶情操、凈化心靈從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的目的。但在我們平時的語文教學中往往偏重於對語文知識的傳授,對句子的理解分析,修辭方式的運用等等,而忽視了語文的教育功能;文章所傳達的思想,精神、人生觀、心理狀態等,以及對於學生應該從中借鑒什麼,學習什麼、批判什麼……新課程則提出了「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的核心理念,為教師的教學行為提出更高要求,尤其更強調「育人為本」的教育觀念。這就要求語文教師讓學生在課堂上不僅獲得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學會在成長中如何以健康的心態面對人生的種種挑戰。
二、作文教學流於形式
雖然在此之前我們經常倡導創新作文,也強調作文在教學中的份量,但在實際行為中, 我們很多教師只在作文課堂上進行寫作教學,造成了學生為學作而寫作,沒有對學生的寫作進行日常化系統化教學,使大部分同學的作文空洞而缺少感動,有的只是優美詞語的堆砌或是乾巴巴的敘事。新課程強調「以人為本」,我們教師就應該引導學生感悟生活,隨時寫,及時寫,讓學生情不自禁的、發自內心的、主動而積極地渴望去抒寫。日積月累的寫作,何愁作文課寫不出好作文?
三、評價方式過於簡單
教學中,我們往往用成績來評價學生的好壞,忽略人與人之間的差異以及情商在學生成長中的作用。例如某個勤奮的學生經過努力語文考了95分,沒有上優秀,我們則不會稱他為好學生,也許會說他腦子慢再學也不行。這樣做的結果會讓他自卑而沮喪。新課程提倡尊重和贊賞學生,讓學生的閃光點在我們正確的評價中熠熠生輝。誠然,教學行為因師而異,因人而變,但無論怎樣的不同,只要遵循新課程中的新理念,語文課堂就會在我們教師的科學耕耘下,成為學生成才的良田活土。
一、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
平等的師生關系有利於師生之間相互溝通、相互了解。在一個大的班集體中,學生的學習成績必然存在好壞之分。作為教師,不能歧視成績差的學生,應該給予他們更多的鼓勵與幫助,幫助他們重新找回學習的自信,與他們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一名合格的教師,應該時刻把「愛」字擺在首位,只有把自己真實的感情傳遞給學生,學生才能感受愛的溫度,從而願意去接近教師,願意和教師吐露自己的心聲,這樣彼此之間才能建立起穩固的友誼橋梁。如果說師生間在情感上有矛盾,教師對學生毫無熱情,學生見到教師也只有討厭的感覺,甚至是害怕教師,那麼在思想上雙方就會有負擔,甚至有些學生會因為討厭這個老師而不認真的聽課。
二、准確地掌握學生的學習起點
由於每個學生生活的家庭環境不同,個體與個體之間也存在著很多智力、能力上的差異,這就導致了班級里學生的學習起點不同。同時,我們國家各方面的水平正在趨向國際化,新興的電子產品讓更多的孩子知識面變得寬廣。所以說,教師一定要准確地掌握學生的學習起點,這就要求教師要做到以下兩點。
第一,教師要在上課之前對所講的課程進行系統的分析,把握好每一個細小的知識點,准確掌握本課的重難點,並且對學生進行調查,了解學生在學習本科之前在生活中接觸過的與本課相關的知識。比如說在學習《沁園春·雪》這首詩的時候,有很多學生在上中學之前就會背誦,這時候老師應該鼓勵會背誦的同學站起來為全班同學表演詩朗誦,並且給予誇獎、稱贊。
第二,由於每個孩子的家庭背景不同,父母的文化水平不同,對孩子的教育方式也不同。有些家長對孩子的管理方式屬於寬松模式的,由著孩子的興趣愛好去發展。而有些家長很嚴格,從小就注重孩子各方面的發展,為孩子的學習提供很多便利條件。比如說好記星學習機、平板電腦等等。針對不同類型的學生,教師應該採取不同的對待方式,對學習起點較高的學生提出更高的要求,這樣才能滿足學生的需求。
三、活躍課堂氣氛
死板的課堂只會讓學生昏昏欲睡,不僅達不到應有的教學效果,還會影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老師的任課積極性。平時多觀察學生的'興趣愛好,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的興趣愛好,每個年齡段的學生也都具有一些相同的愛好,可以在日常的觀察中發現集體或單一的特性,並在要求學生回答問題的時候,結合學生的興趣愛好。例如當講授《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一課時,教師可以先講述自己的童年樂趣,或者講述大家都感興趣的童年往事,調動起學生積極性,並用言語對其進行引導,在閑談中給予鼓勵,談論他們所喜歡的,結合到提問中來。在這個過程中,即使會出現學生不會回答的情況,也能讓學生有興趣去思考問題。這樣就達到了教學的目的,讓學生變被動為主動。
四、運用多種教學方法
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能夠讓學生在一個快樂的氛圍中接受知識、掌握知識。
1、運用小組討論法。小組討論的教學方法要求教師把學生分成幾個小組,每個組中選出一名小組長。當老師提出問題的時候小組之間的成員進行組內討論,然後確定自己的觀點,由小組長陳述。在這個過程當中,教師要認真地傾聽每一組的觀點,進行指導的同時給予鼓勵,對說得精彩的地方做出及時的肯定,不足的地方進行及時的補充。
2、運用談話法。所謂的談話法就是教師在課堂上與學生進行一對多形式的口頭問答,從每個學生的回答中找到突破口,准確掌握學生的大致思維方式。比如說,在講到《背影》這一課的時候,設計問題如:「在同學們的印象中,有沒有讓你至今難忘的背影?」相信同學一定會爭先恐後地發表自己的觀點,挖掘出自己腦海中印象深刻的記憶。這樣教師就能在學生的回答當中,准確地抓住課堂的切入點。
3、因材施教法。在一個大的班集體中,相信有優差生之分。教師要想使每個層次的學生都有所進步,就要體現因材施教的教學觀點。教師在課堂上設計的問題應該有一定的層次,難易程度由低到高、循序漸進,相對簡單明了的問題針對基礎差的學生進行提問,較難的問題則有基礎較好的學生來回答。這樣,整個課堂就會「活」起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又保證了課堂的質量。
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為人師者,必須要有耐心、有信心、有愛心、有恆心,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更喜歡學習,更熱愛學習。教師要在平時的生活工作當中,多多地積累經驗,切實地提高自己的能力,真正地提高課堂上學生的學習效率。
一、教學方法的概念。
現代語文教學的內容和方法應當並重,方能贏得最佳的教學效果,隨著教學目標要求的提高、教學內容不斷更新和現代化教學手段日益普及,教學方法的地位也日益重要。
教學方法是師生雙方為完成教學任務而採取的活動方式。它是一種復雜的教育現象,包括教法和學法。教法是教學過程中控制學生學習的方法,要通過學生的認識活動來完成,所以教法要體現學法,學法是教師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各種智力活動,學法反映了教法。教學永遠是雙邊活動,要發揮教與學雙方的積極性,實現教法與學法的完美結合。
二、教學方法的分類。
教學方法的分類便於教師認識各種教法的原理,從而根據個人具體實際優選不同的教學方法。
從教師的哲學觀上分,有啟發式和注入式兩類。前者確認學生是能動的、發展的、變化的學習主體,要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自覺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旨在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後者把學生看成是一成不變的、僵化的、靜止的「瓶子」,強行灌裝死知識的教學方法。
從師生雙方活動分,有講授法和發現法兩類。講授法是我國傳統語文教學的方法。它以教師為核心,能在較短時間內傳授較多的系統的語文知識,仍不是為最有效、最經濟的一種教法。它要求注意講授的啟發性,克服學生被動學習的弊端。發現法的特質在於學生參與求知的過程,領悟知識的形成和發展,主動獲取知識,如運用發現法進行單元教學,可以引導學生發現一類課文共同的特點和規律。
從教學信息傳遞方式分,有語言法、直觀法、練習法等。語言法是通過語言載體學習知識的方法。如講述法、討論法、朗讀法、默讀法,還包括廣播、錄音、多媒體等教學手段。直觀法是學生在直觀感知中學習知識的方法。如用圖片、影視、實地參觀等方法進行教學。練習法是通過實踐活動增長知識、訓練能力的方法。口頭和書面的練習是提高語文教學質量的重要方法。
教學方法在國際上尚無統一的分類標准。巴班斯基的三分法比較科學:第一類從認識論原理,提出組織認識活動的方法;第二類從辯證法原理,提出刺激學習認識活動的方法;第三類從控制論原理,提出檢查學習認識活動效果的方法。語文教學方法理應受到教學論教學方法共性的制約,這些教學方法的分類,對研究和建立語文教學方法的科學體系有重要的借鑒作用。
三、教學方法的藝術性。
語文教學內容的豐富性、教學方法的多樣性、審美教育的感性等,決定了語文教學方法的藝術性的基本要求。誇美紐斯指出:「把一切事物教給一切人類的全部藝術」,教改的新形勢要求不斷提高語文教學方法科學性與藝術性統一的程度。
教學方法的藝術性,要求熟練的掌握教學規律,靈活運用各種教法,充分發揮教育才能,激起學生的思維活動和積極的情感體驗,使教學形式與教學內容完美結合,達到教學的科學性與創造性的統一。「教亦多術矣,運用在乎人。」這是教學成功的根本因素。
四、初中語文教學的常用教學方法。
初中語文教學的方法很多,普遍使用的有以下幾種:
1、閱讀法。
閱讀法是以默讀和朗讀等形式傳授語文知識和技能的方法。按有無聲分,有朗讀和默讀;以速度分,有速讀和慢讀;以程度分,有精讀和略讀。
2、講授法。
講授法是教師以口述的方式傳授知識和技能的方法。它是傳統教學方法,至今仍被廣泛採用。它最大的價值在於傳授知識的系統性、高效性、示範性等方面。但是,他的地位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已有改變,主要是因為運用這種教學方法學生容易處於被動狀態,得不到說合練的訓練,難以開展非同步教學,學生個性發展受到影響,講授要得法,富有啟發性,必須從學生實際出發,盡可能的與其它方法組合使用,滿堂灌的講授是不可取的。
3、討論法。
講述法是單向傳遞信息,討論法是師生、學生之間進行多向交流信息的教學方法。討論法制在發揚教學民主,讓學生充分發表意見,把問題引向深入。學生在答辯中有利於發展智能訓練表達能力。討論法是普遍受到重視的一種現代教學方法,但使用時要防止論題以偏概全,討論放任自流。對於學生不掌握的基本知識,不宜濫用討論法。
4、練習法。
練習法使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鞏固和運用知識、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語文學習需要反復練習,才能使知識轉化為能力。練習能培養學生深入思考、獨立鑽研的學習態度,全面訓練聽說讀寫能力。但是練習法不宜濫用,過多的機械訓練,必將影響智力發展。
五、近幾年出現的幾種新的教學方法。
隨著教研教改的深入和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近幾年,陸續出現了多種新的語文教學法,分別有:語文導讀法、整體回環閱讀法、語文課四步教學法、文言文五步教學法、語文目標教學法、長文短教法、作文四步教學法、讀寫結合法等。
以下主要介紹一下語文目標教學法。
語文目標教學法,即按照擬定的目標進行教學,以達到預期教學目的的一種教學方法。概括起來,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定目標。
即根據語文教材和教學大綱的內容、要求以及學生的實際水平,確定整個學期及該學期各個階段的語文教學目標。這些教學目標依次是:每課時細化目標、每單元小目標、其中中目標和期末總目標。細化目標是根據每一篇課文的基本要求確定的,小目標和中目標是綜合每一單元的單元要求確定的,總目標是較高的教學目標,它依據語文教學大綱和語文教材的總體要求而確定。
確定教學目標時要考慮到目標的三性:及可能性、可行性和激勵性。
第二階段:明目標。
就是教師將指定的小目標、中目標、總目標告知學生,使他們對本學期的教學任務胸中有數,以便自覺的安排自己的學習目標。
第三階段:查反饋。
即教師檢查學生准備實施語文教學目標的情況。學生了解了本學期的教學目標,一般會自覺的為完成教學目標做准備,並結合自己的實際制定出自己的學習目標,教學應把握這些情況,及時檢查並予以指點,幫助學生為完成教學目標打好基礎。
第四階段:作輔導。
這是實施目標教學的關鍵,輔導可以在課內,主要體現在課堂教學上;也可以在課外,主要是開展形式多樣的創新性語文活動,要引導學生自主創造條件完成學習目標,切實將教與學統一起來。
第五階段:查效果。
即教師檢查學生目標完成情況,看學生是否達到目標的要求,經過評核、總結、表揚成績優秀的學生,輔導那些沒有達到目標的學生,使其盡快趕上來。
語文目標教學作為改革語文教學的一種嘗試,有著十分積極的意義,它在充分發揮教師主導作用的基礎上,調動了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為有效地實現教學目標奠定了基礎,是語文教學沿著科學化、標准化目標邁進了一步。
『伍』 初中語文教學方法和手段
初中語文教學方法
(一)教師轉變觀念,營造初中語文課堂和諧氛圍
新課程理念認為: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身為教師,應該盡快轉變角色,走下聖壇。真誠的愛自己的學生,愛他們的優點,也愛他們的缺點,親近他們,與他們心心相印,尊重他們的人格,少一點審視責備的目光,多一些欣賞鼓勵的熱情,注意十分謹慎的保護他們的自尊心,不受傷害。努力營造民主、平等,和諧、融洽的課堂氛圍。
想方設法為學生獲得成功創造條件,使學生的個性得以張揚,最終形成教師樂教、學生樂學的一種真誠合作的新型關系。同時,作為教書育人的領軍人,語文教師應加強學習,不斷更新知識。因為學習是促進知識更新,接受現代教育理念,提高教師自身素質的重要途徑。一關注時事,洞察天下大事;二學習教育教學理論,提高業務水平;三學習新課程理念,學習他人經驗,增強教科研能力;四要學習課堂教學改革經驗,提高教書育人質量。教師只有不斷地學習,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提高語文教學效率。
(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求知的前提,學習的動機,成才的起點。初中生在很大程度上憑著興趣學習的,對學習一旦產生興趣,就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激發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讓學生成為語文學習的真正主人。如何激發學生的興趣,關鍵在於教師的引導。可以利用學生願意看小說的優點,指導學生多閱讀文學書籍;可以讓學生體會語文和生活的密切聯系,要讓學生體會到語文是豐富多採的,而不是死記硬背。在初中語文教學課堂中,教師要仔細研究課文,對課文的內容和形式要全面把握,通過精心設計教學過程,優化導入設計,適當補充與學生生活相關聯的教學材料,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如在一上課時播放歌曲《阿里山姑娘》,讓學生陶醉在歡快美妙的旋律里,對阿里山產生嚮往之情。這時,教師導入新課《阿里山紀行》的學習就很自然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被激發出來了。諸如此類的恰當的情境導學可以創設出最佳的學習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能夠啟發學生的思維,活躍思考,從而提高語文學習的效率。同時,語文教師適當地幫助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也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動力。蘇霍姆林斯基說:「成功的快樂是一種巨大的精神力量。他可以促進兒童好好學習。」初中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善於滿足學生的「補償心理」,學生一次考試成績的下降,並不等於失敗,如果教師能給學生創造再次表現的機會,直到取得成功,學生就會始終保持必勝的「補償心理」的做法。
(三) 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自主學習是指:建立在自我意識發展基礎上的「我能學」;建立在學生具有內在學習動機基礎上的「我想學」;建立在學生掌握了一定的學習策略基礎上的「我會學」;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礎上的「我堅持學」。初中語文教學過程應當注重學生自學,在自學感悟的基礎上達到知識的掌握。這種能動式學習不但使學習過程有效,而且使學習者本身主動而自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注重培養學生「能學」的信心,激發學生想學的願望,點撥學生「會學」的策略,提供學生堅持學的動力。
教師不得包辦代替,要培養學生自主操作,自主遷移,自主比較,自主比較,自主發現,自主探究的能力。如教學文言文,首先要讓學生對照注釋,查工具書自主學習,理解課文大意,教師只需對學生提出的較難的字詞和句子作講解。由於每個學生的思維品質、學習形式、理解能力各不相同,教師在教學中本著以人為本思想,做到層次性和差異性。一方面針對不同層次學生的知識基礎和能力,採取不同的施教策略,分層要求、分層設問、分層練習,使教學適應每個學生的學習需求和觀察水平,真正落實因材施教。只有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才能實現學生語文素養的全面提高。
(四)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提高課堂效益
在信息技術日益發展的今天,教科書不再是學生獲取知識的唯一載體。電腦多媒體技術已經逐步深入各科教學之中。運用多媒體手段進行初中語文教學,能夠使教學活動更加生動、逼真、活潑,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發展學生思維。
初中語文教師要正確地認識電教多媒體技術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作用,恰如其分地運用到語文教學中,能化難為易,變抽象為具體,全方位地調動學生思維和激發學習興趣,充分發揮多種感官的感知的作用,把學生領入神奇美妙的語文世界,牟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學習,逐步提高實踐能力,提高語文素養。在利用媒體教學時,要注意的是:不要僅僅為求新鮮刺激而利用,而要擺正它作為教學手段的地位,讓它切實為教學服務。
『陸』 如何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發揮學生主體地位
如何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發揮學生主體地位
大家知道,農村中學素質教育的條件也比較差:國家投入不夠、課程資源匱乏、師資力量薄弱、農民教育觀念陳舊等等,致使農村素質教育的質量偏低。但是新課程理論要求我們:課堂教學必須以學生為主體,充分調動學生課堂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高效課堂要「自主.合作.探究」。「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以訓練為主線」是當今課堂教學改革的主旋律,也是語文教學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而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改革的重點和當務之急是正確處理「導」與「學」的關系,切實落實學生主體地位,從而提高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效率。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樂學」、「會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要求,是時代發展的需要,也是我們對過去的傳統語文教學做了深刻反思之後的必然選擇。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經說過:教是為了不教。那麼,怎麼樣才能在農村初中語文教學中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呢?我認為可以從如下幾個方面入手:
1. 設疑巧,使教學內容問題化
長期的教學實踐告訴我們:教學過程實際上就是設疑、質疑、解疑的過程。古人雲:「學起於思,思源於疑」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初中語文課堂教學需要教師針對學生年齡的特點處處設疑,「於不疑處有疑」,去撞擊學生的思維火花,激發學生創新思維的波瀾,從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中來,主動積極地思考問題,從而發揮好學生的主體作用。而問題的設計要做到准確,巧妙,難易適當,有啟發性,實效性而且要把握好發問的時機,這樣才能讓學生去思考、去解決,從而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語文七年級上冊《荷葉 母親》一課,我在指導學生讀課文前,先讓學生觀看大屏幕上文中的《荷葉》大插圖,然後說:「母愛是世界上最無私的感情,母愛如水,母親是源,無論奔騰到哪裡,身上流淌的,依然有不盡的源頭之水。」冰心的詩中有許多歌頌母親的詩句,你知道嗎?學生馬上會讀起本課的詩句或者他們知道的冰心的詩中歌頌母親的詩句。然後對學生的表現表示贊賞,接著我說:「在這幾首詩中,把母親比作荷葉、春光、鳥巢,表達了自己對母親的依戀。今天我們學習的課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呢?」這樣通過農村學生熟悉的荷葉插圖談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通過巧設疑,引導學生思考問題,打開思路,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當然,還可以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效果還會更好。
2. 教法妙,使教學形式多樣化
常言道:教有教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說的就是教法問題。 有的人說教語文還不簡單,不是讓學生讀課文、說段意,就是讓學生寫生字、組詞、背答題。其實這種傳統的教學方法在一定的歷史時期發揮過很大的作用。但是實踐證明這種教法現在已經陳舊,教學手段單調,不適應新時期的教育了。因為這種語文教學缺乏新意,難怪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高。其實除了讓學生練習聽說、讀、寫、背以外,還可以演、唱。甚至即興創作,那才是最高境界。例如我在教學《皇帝的新裝》時,就讓學生分角色表演來重現這個童話故事,通過學生表演,重現皇帝「愛新裝---看新裝---穿新裝---展新裝」等生動有趣的故事情節,讓學生去思考問題:1、皇帝穿「新裝」開始遊行,老百姓為什麼不敢說真話?小孩子為什麼敢於說真話?2、皇帝聽到老百姓的真話,為什麼有點兒發抖?又為什麼擺出一副更驕傲的神氣把這遊行大典舉行完畢?3、那些大臣又是些怎樣的人?這篇童話諷刺了什麼,告訴我們什麼?從而讓學生討論得出結論: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統治階級荒淫、奢侈、驕橫、愚蠢的反動本質,同時也啟發人們要敢於說真話,做一個正直、無私的人。在這次教學活動中,拓展了學生的思維,提高了學生的各種能力,讓學生學生主體性得以充分發揮。
3. 學法多,使學生學習方法靈活化
常言道,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我們不妨多教會學生一些好的學習方法。學語文的方法很多。學生可以用以下一些方法來學習。(一)、學好課本知識。學習的最重要階段是預習。在預習中要盡量運用自己已經獲得的知識和方法去主動地解決自己能解決的問題,把不懂的問題記下來,在上課時跟老師、同學一起學習討論。學生上課時專心聽講,勤記筆記,課後認真完成作業。課本要反復閱讀,直到把問題看的透徹了、明白了。課下做一些練習,知識才會掌握的更牢固。這樣不僅學習效果好,而且培養了學習能力。(二)、注意課外積累。在緊張的學習階段,初中學生不可能再有大量的課余時間進行閱讀,因此,閱讀時要有選擇。只要有機會我們應廣泛瀏覽各種書籍和報紙雜志,從電視、廣播、網路上獲取信息,並有條理的做下筆記。要關心社會生活,了解社會動態。這樣豐富自己的生活,積累更多知識,使自己的思想要不斷進步。(三)、加強寫作訓練。我們學習語文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寫作。提高寫作能力要從點點滴滴做起。課外積累是寫作的基礎,要學會對文章的細讀,精彩的篇章最好能背誦。如果腹內空空,是寫不出好文章的。除此之外,注意觀察生活、感悟生活,堅持不懈的記日記,有感而發的寫隨筆,都是幫助自己寫好作文的有效途徑。寫好的作文要反復修改,精益求精。
4. 個性揚,使學生主體地位突出化
為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應充分發揮主導作用,千方百計地去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善於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從而達到解決問題、提高能力的目的。所以,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地提問,對於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激勵學生主動發展、提高初中語文課堂效益有著非常積極的意義,是一種行之有效的課堂教學的疏導形式。例如:我在教學《走一步,再走一步》時,就指導學生去多角度閱讀,這樣讀可以張揚學生的個性,讀得有創意,能夠提高閱讀質量。
總之,農村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老師應想方設法,因地制宜盡最大努力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把學習的主動權真正地交給學生,保證他們有足夠的自主活動時間,給他們充分展示自己、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空間,使學生的語文課堂教學主體地位體現。當然要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更要強化老師的主導作用。老師只有導得適時、適度,才能使整個課堂教學既不完全被學生所牽引,又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同時教師要給學生比較自由的空間,不指責,不批評,給以適當的點撥和引導。在學生緊張又興奮的學習過程中,通過教師的點撥、引導,使學生「跳一跳,摘果子」。教師在教學中表現出來的創造性是使語文課堂教學富有變化、富有激情的關鍵。而這種點撥不是即興發揮,也是精心設計的結果。
可見,農村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學生的主體性的發揮需要教師的引導。教師要根據教材的不同特點,因材施教,訓練學生的各種能力。在和諧的教學活動中,師生雙方都能產生求知的愉悅,學生的主體性才能得到充分的發揮。
『柒』 初中語文教師的有效教學方法
導語:有效教學是師生遵循教學活動的客觀規律,以最優的速度、效益和效率促進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等方面獲得整合、協調、可持續的進步與發展,從而有效的實現預期的教學目標,滿足社會和個人的教育價值需要而組織實施的教學活動。作為教師如何利用課堂營造和諧有效的氛圍呢?
一、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於精心設計導語
導語是教師把學生引入興趣大門的一把金鑰匙。設計導語的關鍵是抓住學生的心理特點,把學生的注意力引導到課堂學習內容中來,讓學生感到新奇、有趣,讓其願學、樂學,並很快進入角色。良好的導語,像巨大的磁石,會深深地吸引學生,有牽一發而動全身之妙,它能創造良好的課堂氣氛。如教學《出師表》時,筆者先用“草船借箭”的故事,來說明諸葛亮神機妙算,接著用諸葛亮不僅足智多謀,而且忠心耿耿導入新課,從而激起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急切了解,為學好課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二、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於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在教學中,筆者始終把學生當作學習的主人,創設有利於他們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的良好氛圍。筆者認為:教師應高度重視創設學習語文的環境,使學生在校園、在走廊、在教室,都置身於良好的語文學習的環境之中。教師在課堂上要善於營造溫馨和諧的學習語文的氛圍,做到寬松、愉悅。教師應該富有親和力,學生有疑問,才會樂於提出。讓學生只要有想法,隨時都可以表達,真正做到師生平等對話。同學之間做到無拘無束地交流,全身心地投入,爭做學習的主人。教師還要不斷地給每個學生展示才華的機會,展示課內學習所得,展示課外學習所獲,充分肯定每個學生的進步,使每個學生特別是使“後進生”不斷地獲得成功的愉悅。如《變色龍》中奧楚蔑洛夫這一醜陋市儈、趨炎附勢的形象,我讓學生把他幾次穿、脫大衣的情節活靈活現地表演出來。通過表演,同學們深刻地理解了奧楚蔑洛夫這一沙皇走狗的形象,我再因勢利導,從而水到渠成地完成了教學任務。
三、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於恰當運用多媒體教學
多媒體教學作為一種新型、先進的教學方式,以其直觀性、形象性等優勢,能夠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熱情,激發他們的求知慾望。筆者認為:在語文教學中,合理、恰當地運用課件,使學生通過圖像、色彩、聲音去感知事物的變化,去認識事物的內在聯系和發展演變過程。通過多媒體教學,能開拓學生的視野,讓學生在學好語文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訓練學生靈活的思維方式,打破思維定勢,鼓勵學生質疑,發展學生的想像力。沒有想像,就沒有創新,加強寫作方面的引導,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和靈感。筆者在教學朱自清的《春》時,首先放映了一段春天的錄像,各種花草樹木、山水雨人等伴隨著優美的旋律讓人感到美不勝收。此情此景,馬上吸引住了學生,喚起了他們的學習激情。錄像播完了,他們還意猶未盡,禁不住發出“好美呀!”的贊嘆。在朗讀欣賞課文時,筆者設計了配音、配樂、配圖片的課件,優美的音樂加上精心挑選的一幅幅與課文內容相吻合的精美圖片,再配以抑揚頓挫、富有感情的課文朗讀,充分調動了學生各種感官的積極參與。
四、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於注重知識的遷移,提高課堂效率
在教學中,教師要盡量發揮語文教材內容豐富的優勢,做到前後聯系、新舊對照,使豐富的內容條理化,並注重知識的遷移,拓展學生的思路,激發學生的興趣。從某種意義說,教師語言的表達水平,制約著學生智力活動的水平,所以,教師語言力求“四美”:(1)文情並茂、創設情境,追求語言的流暢美;(2)生動活潑、講究文采,追求語言的幽默美;(3)抑揚頓挫、張弛有度,追求語言的節奏美;(4)字正腔圓,鏗鏘有力,追求語言的庄嚴美。所以,語文教師最好在進課堂之前,精心設計自己的.語言,努力使課堂充滿情趣又不失理趣。學生沉浸在優美的語言氛圍中,賞心悅耳,輕松愉快,學習效果必定見佳。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始終堅持以學生為主,全方位、多渠道為學生創造條件,營造氛圍,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激發學生的想像力、創造力,發展學生的發散思維,還要注重賞識教育和創新教育,努力使課堂充滿活力,讓學生進入樂學境界,切實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
五、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於改變教學觀念,大膽創新
傳統的教學就是“傳道、授業、解惑。”絕對正統的課本教育,知識傳授僅限於課本,即就課論課,所有習題答案都以教師為准,課堂上教師一人主宰,提問成了教師的專職,回答成了學生的必須義務。這樣時時處處都控制學生思維,總拘泥於固定的框架,那這樣的教育還從何談創新呢?因此應轉變觀念,建立一種“大語文”觀。
1.讓“一言堂”變成“群言堂”,激發學生創新
面對我們的初中生我不禁有些後怕,他們已經習慣教師代勞一切,尤其是理解性的題目,總怕與老師答案不完全一致,久而久之成了教師一人說,學生的思維能力、理解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直線下降。他們總期盼別的同學來發言,然後都舉雙手贊成,所以答案總是唯一的。
其實語文教學中有些題目就有不同的答案。拿分段來說吧,面對一篇文章總得先分清層次脈絡,然後才理解賞析。一篇文章也是一個多面體,不同學生從不同的角度理解,會劃出不同層次,只要有道理、合乎邏輯就要給予及時肯定,不要在他們發言的第一次就扼殺他們的創新能力。並且閱讀一篇課文,你不拘泥於一種成型的看法,而多思考多琢磨,經常從多角度來劃分層次,能使學生的思維嚴密、全面、深刻、靈活。推而廣之,看一切事物、事件、分析人物也就都能從不同的角度去提煉、研究,以激起自己的創新意識。
2.創造性地進行閱讀指導與作文訓練
在課文中適時地對重點段進行閱讀指導,可有針對性地出一些題目來讓學生做,以提高他們的閱讀能力。但課內閱讀是十分有限的,更多的是課外閱讀,學生自主閱讀,只有大量地課外閱讀才能真正起到增長見識的作用,因此要對課外閱讀進行藝術的指導、有創造性地指導。
六、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於改進教學手段,融入創新教育
豐富多彩的語文活動,不僅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充實了學生的知識,更重要的是在活動中使學生進一步認識自己,認識了社會,提高了對事物的判斷力和語文實際操作能力。另一方面,也使學生學到了書本上所缺乏而學生真正需要的知識與能力,從而極大地提高了學生語文創新能力。廣泛開展語文活動,在活動中提高學生語文創新能力。
總之,初中語文教學肩負著極其重大的責任,是一項艱巨的工作。同時,創新教育也是一個嶄新的課題,語文教學需要創新教育為它注入活力,讓它向更加正確、健康、文明的方向發展。當然,創新教育這一課題,也離不開語文教學這一龐大的載體,只有把創新教育巧妙地融入語文教學,並從某種程度上指導語文教學,才能推進語文教學整體改革,提高素質教育水平。
『捌』 試談在語文教學中怎樣做到因材施教
在語文教學中怎樣做到因材施教
隨著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化和素質教育的全面推進,面向全體學生、促使學生全面發展、促使學生主動地發展等全新的教育思想,日益深入人心,並體現在我們的教學行為、教學過程中。在這樣的背景之下,為了更有效地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質,培養受教育者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因材施教這一教學原則,重新受到人們的關注。因材施教,是教育過程中必須遵循的基本法則,而不是一般的可供隨意選擇運用的教育技巧或方法。它對教育行為的影響和作用,是帶有根本性的、普遍性的。
一、因材施教的概念與特徵
兩千多年前,中國偉大的思想教育家孔子,通過長期的教學實踐,創造出了因材施教的方法。因材施教是指教師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個別差異出發,有的放矢地進行有差別的教學,使每個學生都能揚長避短,獲得最佳發展。
有一個流傳甚廣的經典故事,對孔子的「因材施教」作了生動有力的說明。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 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 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 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 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這段對話的意思是這樣的——子路問孔子:「聽到您講的道理就應該付諸實踐嗎?」孔子說:「你有父親和兄長,(有事應該徵求他們的意見)怎麼能聽到我講的道理就付諸行動呢?」冉有問孔子:「聽到您講的道理就應該付諸實踐嗎?」孔子說:「應該馬上付諸行動。」公西華(弄不明白了),就問,他們問同樣的問題,您對一個說不行,對另一個說行,這是怎麼回事呢?孔子說:「冉有性情懦弱,所以要激勵他大膽去做;而子路勇武過人,所以不能讓他冒進。」)所以後人贊道:「夫子教人,各因其才。」 更令人贊嘆的是,孔子的因材施教造就了七十二「賢人」。可以說,孔子用驚人的教學成果,證明了因材施教的科學性和巨大的作用。
二、因材施教的理論基礎
(一)中國古代教育史上的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的倡導者,是我國春秋時代偉大的教育家孔丘(前551~前479)。根據《論語》記載,孔子對不同的學生提出的同一個問題,總是針對學生材質稟賦的差異,或者根據自己對學生發展的預測和期望,給予不同的解答。如《論語·顏淵》: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仲弓問仁,子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司馬牛問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言刃。」孔子時還沒有出現班級教學,雖有集體講習,卻重在個別教育。而個別教育,正是因材施教的最好形式。孔子對學生提出的問題給予個別解答,從不給予唯一的答案,也不限於單一的形式。因此,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在也孔子教育實踐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據《論語·先進》記載:「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游,子夏。」宋代學者朱熹在《論語集注》中,對這一則記載的注釋是:「弟子因孔子之言,記此十人,而並目其所長,分為四科。孔子教人,各因其材,於此可見。」這就是「因材施教」這一命題的出處。
「因材施教」雖不是孔子的原話,卻是對孔子教學實踐中一條基本原則的准確概括。這條教學原則,造就的不僅僅是上述四個學科、十個學生。正如程顥、程頤兄弟指出的那樣:「四科乃從夫子於陳、蔡者矣,門人之賢者固不止此。」 《史記·孔子世家》說:「弟子蓋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二。」這樣一批稟賦才能各有所長的學生,為當時的社會管理、經濟發展、道德進步和文化普及,提供了堅實的知識基礎和豐富的人才資源。孔子之後的歷代教育家,不論是否儒家道統的傳人,都不乏堅持因材施教教學原則的案例。
(二)中國近現代教育史上的因材施教
近代著名的教育家蔡元培(1868~1940),曾經擔任過南京臨時政府的教育總長,後來又長期擔任北京大學校長,對中國近現代教育的發展,尤其是對於美育的提倡和實踐,都作出過不可磨滅的貢獻。他不僅致力研究西方美學和教育,而且對中國傳統的教育遺產,也進行了認真的批判繼承。他同樣重視因材施教,曾經明確指出:「總須活用為妙。就是遇有特別的天才的,總宜施以特別的教練。在學生方面,也要自省,我於那幾科覺得很困難的,須格外用功些,那幾科覺得特別喜歡的,也不妨多學些。總之,教授求學,兩不可呆板便了。」蔡元培先生主張對「特別的」和「天才的」學生,都分別「施以特別的教練」,這就是因材施教原則的具體體現。現代著名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1891~1946),在教育理論和教育實踐方面,都做出了富有創造性的貢獻。他主張教師的教學必須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根據學生的能力,「學得多教得多,學得少教得少,學得快教得快,學得慢教得慢」,反對不問實際的「先生只管教,學生只管受教」的陋習。如培養兒童創造力問題,他以形象的比喻,闡明了因材施教的原則:「需要因材施教。松樹和牡丹花所需要的肥料不同,你用松樹的肥料培養牡丹,牡丹會瘦死,反之,你用牡丹的肥料培養松樹,松樹受不了,會被燒死。培養兒童的創造力要同園丁一樣。首先要認識他們,發現他們的特點,而予以適宜之肥料、水分、太陽光,並須除害蟲,這樣,他們才能欣欣向榮,否則不能免於枯萎。」
(三)世界教育史上的因材施教
如果把視野擴展到國門之外,我們還可以發現:世界著名教育經典,同樣不乏因材施教的記錄。例如,捷克教育家誇美紐斯(1592~1670),他在主張「一切青年男女都應該進學校」的同時,也承認青少年學生存在著「性格的區別」,「有些人是伶俐的,有些人是遲鈍的,有些人是溫柔和順從的,有些人是強硬不屈的,有些人渴於求取知識,有些人較愛獲得機械技巧。」他的《大教學論》第12章從第18節到第31節,對這些不同性格的人如何實施不同的教育,作了生動而又具體的論述,體現了他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和教學藝術。他確信幾乎沒有教不好的兒童,因為「我們差不多找不出一塊模糊的鏡子模糊到了完全反映不出任何形象的地步,我們也差不多找不出一塊粗糙的板子粗糙到了完全不能刻上什麼東西的地步」。他舉例說,「我們有一些伶俐而且渴於求知,但同時又很倔強不易駕馭的人。這種人常常是使學校受到困難的大根源,他們大部分被絕望地放棄了。但是,如果正確地對待他們,他們常常可以成為最偉大的人。」他舉出具有說服力的例子:如希臘雅典的大將塞密斯托克利斯,年輕的時候野性難馴,得到正確的教育,終於成為歷史上有影響的人物。
蘇聯立國70多年裡,產生了不少著名的教育家。著名教育家凱洛夫(1893~1978)提出的一系列教學原則之中,就有一條「對學生進行個別指導的原則」,強調必須根據學生個體的特殊情況,給以具體的指導和有針對性的教育。這實際上就是「因材施教」的同義語。
三、因材施教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具體應用
今天我們實施素質教育,必須重新認識因材施教原則的科學性和合理性,充分發揮這一教學原則的積極作用。
那我們教師如何實施這一原則了?
更新教學觀念,變應試教育為素質教育,重要的一個觀念轉變,就是面向全體學生,使每個學生在知識、能力以及個性特長上,都能獲得他可能得到的最良好的發展。然而,由於種種原因,同一個班的幾十名學生,他們的智力能力有高下強弱之分,學習態度有積極主動和消極被動之別,語文知識和語文能力也必然有相當的差異,幾乎每個學生都不盡相同。面向全體學生,就必須使教學能為程度不同的每個學生所接受,也就必須真正從每一個或每一層次學生的實際出發,因材施教。
小學語文教學要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必須在備課、課堂教學、作業、考試各個環節以及教學組織形式上進行全面的改革。
(一)備課
備課要鑽研教材,更要了解學生。要依據上、中、下各層次學生的知識能力、個性特長確定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和學法指導諸方面的教學目標和重難點,努力做到群體目標和個體目標的有機結合。
如備《囚蟻》時,可分別給上、中、下程度學生確定以下三種教學目標。
程度差的:
①朗讀課文,讀懂課文內容,掌握生字新詞。②了解作者在兩次囚蟻過程中的感受並感悟「沒有什麼比自由的生活更可貴」的道理。
中等程度的:
①朗讀課文,讀懂課文內容,掌握生字新詞。②了解作者在兩次囚蟻過程中的感受並深刻感悟「沒有什麼比自由的生活更可貴」的道理。③領悟文章首尾呼應的表達方法。
上等程度的:
①朗讀課文,讀懂課文內容,掌握生字新詞。②了解作者在兩次囚蟻過程中的感受並深刻感悟「沒有什麼比自由的生活更可貴」的道理。③領悟文章首尾呼應的表達方法。④了解作者的寫作特點,感悟作者的寫作手法,體會作者的文心文脈。
在確定切合學生實際的教學目標的前提下,在了解並分析各種程度學生達到教學目標、突破重難點的知識和心理障礙的基礎上,對不同程度的學生,採用不同的教學方法並安排相應的教學步驟:或讀或議,或講或練;或重點講解,或放手自學;或班級授課或分組教學亦或個別點撥……從整體的角度對每個教學環節作精心設計和周密安排,這是因材施教的關鍵。
(二)課堂教學
在課堂教學中,要給不同程度的學生安排不同的語文基本功訓練內容。對於程度差的,應以一般性的屬記憶和理解水平的訓練項目為主,而對於程度好的,除了一般性的項目之外,還可相機進行一些屬於運用水平的難度較大的項目的訓練。
課堂提問要有針對性,要有坡度,要通過課堂提問給不同程度的學生開辟通往教學目標的渠道。
如引導學生理解《囚蟻》的課文內容和思想,可分別給上、中、下程度學生設計以下三組思考題。
第一組:
① 「我」和妹妹為什麼想養螞蟻,兩次養螞蟻的結果如何?作者的感受又是什麼。② 「 沒有什麼比自由的生活更為可貴」怎麼理解?
問題總括全文,跨度大,有相當的思維價值,有利於培養分析概括能力,適宜於無師自通的優等生。
第二組;
①「我」和妹妹為什麼想養螞蟻,兩次養螞蟻的結果如何?②養螞蟻是關愛他們,為什麼他們還逃了?③ 你怎樣理解「 沒有什麼比自由的生活更為可貴」?
化解了難點,放緩了坡度,適合中等程度學生思考。
第三組:①我」和妹妹兩次是怎樣養螞蟻的?②養螞蟻是關愛他們,為什麼他們還逃跑了?③你怎樣看待螞蟻的這種行為?④作者寫囚蟻的目的是為了說明什麼?
問題具體,答案明確,帶有較多的暗示,能較好地幫助程度差的學生「跳摘桃子」。
殊途同歸,這三組思考題,將有效地引導不同程度學生深入淺出地理解課文內容和中心,並在各自的基礎上得到相應的思維訓練和能力培養,從而使課堂教學真正面向全體,獲得較好的整體效益。
(三)作業
作業練習是鞏固知識、形成技能、遷移學法的重要教學環節,應充分體現因材施教的原則。
作業內容要與教學目標相吻合,與教學內容相一致,難易有別,呈階梯式,可分為必做題、選做題和深化題,符合各層次學生的知識基礎和接受能力。
如教學《囚蟻》,可分別給上、中、下程度的學生設計以下三組作業題。
容易的:
1.抄寫生字,擴詞。
2.抄寫詞。
3.填空:本文寫我」和妹妹────、────、──────────、──────,明白了───── ────────的道理。
適中的:
1.抄寫生字,擴詞。
2.分類抄寫詞。
3. 說說你對「 沒有什麼比自由的生活更為可貴」的理解?
4. 復述課文內容。
較難的:
1.抄寫生字,擴詞。
2.分類抄寫詞。
3說說你對「 沒有什麼比自由的生活更為可貴」的理解?
4. 復述課文內容。
5. 選讀趙麗宏的作品一部。
批改作業的要求應因人而異。擴詞,數量上應有區別;抄詞,程度差的,只要求寫正確,程度好的則要求分類抄寫;復述課文時,程度差的,只要內容差不多就可以了;程度好的,則要求自己組織語言生動復述。課外閱讀要每天有十五分鍾的時間,程度差的,多鼓勵;程度好的,則要求讀一些經典。
作業設計、批改和講評的分類要求,將使學生學以致用,各盡其能,可較好地促使優等生的發展和保持後進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使教學真正面向全體,獲得較好的整體效益。
(四)考試
命題要面向全體,考核知識和考核能力的試題比例要相宜,既要有相當部分的基本題適合中下程度學生作答,又要有一定比例的難度較大的附加題拉開距離,可分必做題和選做題,也可分A、B卷,要使優等生得高分有難度,後進生得高分有可能,以便從多方面調動和保護學生學習積極性。
(五)改革課堂教學組織形式
實行因材施教,必須打破傳統的教學組織形式,實行班級授課和分組教學甚至個別教學相結合。在人數較多、兩極分化嚴重的班級,按成績編組,班級授課和分組復式教學有機結合頗為恰當。可分為上、中、下三個組或上中、下兩個組。分組復式教學,便於對不同程度的學生採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安排不同的基本功訓練內容;分組復式教學,動靜搭配,有利於講練結合,精講多練,能更多地為學生提供閱讀實踐和動筆機會,更好地發揮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作用。
教書育人為百年大計,做為教師任重道遠,不同的時代,不同的班級,不同的學生應有不同的教育方法,但因材施教應是教學中顛撲不破的真理。
『玖』 語文教學中「因材施教」的幾點嘗試
語文教學中「因材施教」的幾點嘗試
論文關鍵詞: 語文 教學因材施教嘗試
論文摘 要:我國古代聖賢孔子提出“因材施教”的教學理論至今已經有上千年了,但如何真正將其貫徹到教學實踐過程中去,是一個需要長期關注的問題。 語文 在眾多的學科中是最能夠多方面培養人的素質的學科, 語文 教學必須面向全體學生,而使全體學生都能學好 語文 的最佳選擇就是“因材施教”。因此,本文作者希望通過對 語文 教學中“因材施教”的幾點嘗試來提高廣大 語文 教師的工作效率和學生學習 語文 的興趣。
孔子說:“教育學生要‘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即教育學生要看他的所作所為,了解他的經歷,觀察他的興趣和愛好。可見,以學生個體存在的差異為前提來對其進行教育的思想是我國古代教育家所一貫崇尚的。對教育者來說,“因材施教”的意義就在於根據人的不同資質而施行相應的教育。
語文 應該怎樣“因材施教”呢?該如何在 語文 教學中依據“因材施教”的理論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的 語文 成績呢?在教學實踐中,筆者進行了一些嘗試:
一、叛逆之“材”——對症下葯,設計其學習 語文 的方案
前蘇聯的蘇霍姆斯基說:“教育工作的實踐使我們深信,每個學生的個性都是不同的,而要培養一代新人的任務,首先要開發每個學生的這種差異性、獨立性和創造性。”允許不同個性的學生存在,充分尊重不同學生不同個性的發展是因材施教的第一要務。對於學生出現的個性特徵差異,一個聰明的教師,絕不會因其不同而立即否認抹殺,而是注意隨時抓住契機,激發他們內在的學習動因。
進入青春期後的孩子自主意識逐漸強烈,喜歡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其他事物,他們好表現、喜歡展示自己的才華和力量,但也處處怕失面子,怕在生人面前被揭短,怕在公開場合挨批。這種處於青春叛逆期的孩子在我們的教學工作中應當不少見到。對於這種叛逆之“材”,倘若老師以硬碰硬,最終的後果往往可能是“兩敗俱傷”。對 語文 學科來說,基本上不存在有學生上課“聽不懂”的情況,這也是 語文 課的獨特優勢。叛逆之“材”對 語文 的某些知識往往有所關注卻不深入,這時,教師需及時發現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合理之處,抓住其可行性進行鼓勵。
曾經帶過一個學生,他給筆者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這是一個很傲慢的學生,學習成績很不好,卻總是喜歡“挑戰”老師。對於 語文 課,他一般是不聽的, 語文 作業自然也不常做。有一次我上課提問他背課文。按規定要背完一整篇文章,可是他一字不會。筆者很生氣,課下把他叫到辦公室了解情況。他很堅定地說,這篇文章的背誦重點在最後一段,掌握這一段就夠了,為什麼非要全篇背誦呢?本來筆者想給他看教學大綱,想給他具體解釋這一篇文章要求背誦的原因。但又轉念一想,對於這樣一個學生,只背誦一段又有何妨?於是,筆者試著換了一種溫和的語氣告訴他說,你的觀點是對的,最後一段是這篇文章的重中之重,你確實獨具慧眼啊!我看到他兩眼閃現出一絲喜悅。後來,我經常向他“請教”文章的學習重點,偶爾還會和他辯論,有時候他為了說服筆者還在課下主動翻閱資料、做筆記。慢慢地,筆者發現這個學生敵視教師的態度基本消失了, 語文 學習的勁頭也明顯提高,後來,他居然養成了給自己制定學習目標的好習慣。
當然,叛逆之“材”也不盡相同,要根據不同的類型設計的不同方案。每個人的個性都是在長期的社會、家庭生活中形成的,學生也是這樣。對於不同性格的學生予以適當的引導,循循善誘或許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對於上面提到的“傲慢”類型的學生,就是利用其好面子的特點調動其學習積極性。
二、狂熱之“材”——因勢利導,尋找其與 語文 學習的契合點
有些學生對功課以外的其它領域,有獨特的喜好和近乎“狂熱”的興趣。甚至有些學生在那些領域還有較高天賦。學生個人的興趣愛好主要體現在業余時間上。有的學生甚至把所有的時間都用在自己關注的某一事物上。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有三百名學生,就會有三百種不同的興趣和愛好”。教育者的明智,就在於能從似乎“差不多”的學生中,去發現每一個學生特有的興趣、愛好、特長和志趣,大膽地讓每一個學生的才能都能得到充分的發揮。 語文 是一門綜合性較強的學科,也是與生活緊密相連的一門學科。鑒於 語文 自身的`這種優勢,如果能將學生的興趣愛好與 語文 聯系起來,讓學生在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中不知不覺地去學習 語文 ,那麼也許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在學生的這些興趣愛好中或許就蘊涵著豐富的 語文 資源。
筆者不止一次發現一個叫王帥的學生上課聚精會神地看《體育報》,有時看到興奮處還笑出聲來。後來,經過筆者“明察暗訪”,筆者了解到王帥酷愛足球,最喜歡“曼聯”“皇馬”兩支球隊。他還在班裡組建了兩支足球隊,也叫“曼聯”、“皇馬”,並自封為“皇馬”隊長,每周末兩支球隊都要大戰一場。了解這些情況以後,筆者惡補了一下關於足球的知識和有關這兩支足球隊的資料,找了個機會和王帥大侃一通。筆者抓住機會說,聽說咱班組建了足球隊,每周還要比賽。老師太想觀戰了,可是沒有時間。要不你把每次比賽的精彩之處寫下來吧。他很樂意去寫。後來,筆者把他寫得精彩的片段拿到班裡讀給學生聽,因為寫的是班裡的活動,班上的同學也很喜歡,筆者不失時機地引領著大家對他的文章進行點評,通過這種形式,王帥的寫作水平得以迅速提高。同時,筆者還是以“沒時間”為由,讓他把《體育報》中的一些新聞用簡短的語言壓縮概括,以此來訓練其閱讀能力。從後來的成績來看,這種方式在王帥身上的確是切實有效的。
總之,對於狂熱之“材”,如果 語文 老師能因勢利導,尋找其與 語文 學習的契合點,那麼,興趣不僅是激發學生創造力的催化劑,同時也是推動學生學習 語文 的一種力量。
三、整體培養,關注集體的學習習慣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