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方法談
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方法談 古典詩詞文字簡約,蘊含豐富。傳統的教學方法往往比較注重教師的講解分析、細嚼後的強行灌輸,此種做法不利於增加學生的知識積淀,訓練學生的鑒賞能力,更不利於豐富學生的 語文 素養,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因此,面對傳統教學,我採取批判吸收的態度,再溶於新課標主動探究等理念,以期豐富學生的 語文 素養,提高他們綜合能力,故在詩歌教學中體會歸納以下四法:
一、知人讀詩鑒賞法
創作往往「感於哀樂,緣事而發」,詩詞作品常常是作者經歷,思想感情的外現。因此,我們賞詩,須先對作者的人生經歷及思想情感有一個較為細致的了解。「知其人,方能解其言」,如:賞讀中國文學史上第一個女詞人──李清照所作《聲聲慢》,多數同學賞其詞後並未真正洞悉詞中真意,認為詞中所言之「愁」僅是一個閨中少婦獨處之閑愁,缺乏對國家民族命運的思索。這應是一個理解的誤區,此乃因不詳李清照其人生際遇、情感變化之故所致。李清照生於1084年,年輕時與趙明誠結為 伉 儷,情趣相投,感情甚篤,共立下「窮避方絕域,盡天下古文奇字」之志,搜集整理了大量的金石書畫。但1127年北宋滅亡,女詞人與趙明誠避亂於江南。不久,禍從天降,趙明誠因病而故,詞人孤獨一人,生活悲苦,再加之自己與丈夫所好之金石書畫等又散佚殆盡,她愁腸百結。後來她因戰亂隻身輾轉流徙於杭州、越州、金華一帶,晚年十分凄苦,《聲聲慢》正作於此期間。學生了解這些後,定不會再將詞中之「愁」僅僅理解為一般之「愁」,這愁緒千絲萬縷,有國破家亡之愁,亦有隻身孤苦之愁,也應是兼有綿綿恨意於其中,詞中最後不是說「怎一個愁字了得」嗎?
故於研賞古詩詞課前,先讓學生收集詩詞作者之人生經歷及其作品的創作背景,學生在預習了解之中不但體會了此一詩或詞之意,同時亦豐富他們頭腦中對於詩詞作者、歷史背景、社會現象等等的認識了解,成為自身知識的積累,為自己以後再去賞讀該人之作及他人該時期之作大開方便之門。
二、關鍵詞句推敲法
寫作講究鍛字煉詞,作者將其萬千心緒凝於詩詞等作品中。抓住關鍵字、詞、句賞析詩詞,可直接劈文入情,品味作者當時迸現的情感,體會煉詞煉字之妙境。師生在研讀過程中,適當滲透「以詩解詩」的方法,學生既能快速入境,亦能提高鍛字、煉詞、用句等寫作能力,更能縱橫聯系,加強古詩之間的相互理解。師可示範以其法賞詩:
師:如宋祁的《玉樓春?春景》中一句「紅杏枝頭春意鬧」,其中一「鬧」字使得境界全出,此字不禁讓人浮想聯翩:春日裡,萬紫千紅,青山朗潤、幽泉清冽、春泥潤澤、紅杏滿園……詩人以獨特的視角──枝頭上春意盎然,展現一派春日勃勃生機的景象。
這「鬧」可能是杏花爭春之喧鬧,可能是散著芬芳的紅杏同嫩枝綠葉、春風春雨的暢談,亦有可能是紅杏枝頭那勤勞的蜜蜂與翩翩起舞的彩蝶在采蜜爭春,時有鳥鳴其間……,有聲有色,有動有靜,令人萬千遐思,百般回味,一字竟能演繹出一幕生機盎然且色彩綺麗之景。思緒隨之飄盪,竟思起詩聖杜甫那繪春夜之細雨的名句:「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之幽靜、輕柔境界了,還有蘇東坡那為惠崇僧人之畫而題的「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蔞 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之小詩,讀罷此處,一幅清新、淳樸之畫展卷於前。言至此,可我思緒卻一發而不可收拾,上溯至《詩經》,下沿至當今文壇,萬千以「春」為話題之作全都奔流開來,老師就於此處戛然而止,希望大家能在體會老師賞析示範後,能藉此法或以更新的見解和想法去賞析其它的詩詞。 當學生聽至此處時,陶醉其間,被古人鍛字煉句的功夫所深深折服,這以詩解詩的方法更是讓其耳目一新,分成小組各抒己見,高談闊論來試著體會、品味、解析其他優秀詩詞了。
三、寫作手法分析法
詩詞寫作,有一定之法。肖滌非先生曾說:「《關睢》序一篇,不但當必讀,且當先讀,因為如果不知賦、比、興為何事,便將不知詩歌為何物。」賦比興為詩歌的寫作技法及表現手法,由此可見熟其「法」對讀詩的重要性。做到除上述之三法外,更有其他許多法。對於採用寫作手法分析法賞詩時,不能一概而論,需「因詩而異」,根據各詩不同特點,有的放矢進行鑒賞。
(1)修辭賞析法
詩歌中常常用一些修辭之法來將詩人的情感形象的外化出來。常用的手法有:比喻、誇張、擬人等。鑒賞詩歌時,通過分析其一些修辭的運用,更能領會詩人蓄積的情感。如:李白的《秋浦歌》中曾有「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運用誇張手法來展現了詩人的綿延無絕的愁思,甚為形象。又如:李白《行路難》中有句詩「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詩人將「冰塞川」及「雪滿山」來喻自己面前路途艱險,荊棘叢生,令人容易透析其心境。因此,抓住某些詩歌中運用一些手法將會使學生更容易體會其詩歌表露的情感。
(2)化虛為實體會法
有時作者要表達主觀性很強的內容,往往採用化虛為實的`手法。如賀鑄《青玉案》「試問閑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愁」本是抽象的情感,直接說它多少多大,我們很難有具體的印象。這時詞人卻將它化為具體形象的「風絮」和「梅子黃時雨」,而且連用比喻寫「愁」多,同時「煙草」「風絮」「雨」還渲染了一種氣氛,烘託了愁情。以實寫虛是古人常用一種方法,更能形象表現主觀的情感。
四、意境想像再現法
詩是語言的藝術,其善用含蓄、精練的語言表露詩人的感情。好的詩詞都具有「言有盡而意無窮」之特點,故要欣賞詩歌,必須發揮想像、聯想。讓學生在品讀詩歌、解析詩歌時將精練的詩歌,以詩般精美、流暢的語言,加以豐富的聯想、想像,以多變的形式,去書寫出一篇篇優美的文章。整體的提高了學生的 語文 素養,培養了分析、寫作等多方面的能力,並更能將詩歌理解的更加透徹。
❷ 如何教學古詩詞
古詩詞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貫穿語文教學始終。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一、以「讀」貫學,逐層深入。朗讀是感受文學特別是感受古詩詞的一個重要方式,是古詩詞教學的第一法。通過逐層深入的誦讀,讀准字音、讀出節奏、讀出音律、確定基調,可以感受到古詩詞悅耳順暢的聲韻美和節奏美。因此,在古詩詞教學中應該以「讀」為主線。通過讓學生反復誦讀,仔細品味,由淺入深,才能感受到古詩詞的聲韻之美。
二、以「法」助學,有的放矢。
1、描繪畫面,整體把握意境。古詩詞是藉助形象來表情達意的,它是形象思維的產物。古詩詞教學的最高境界就是引導學生進入意境,而意境的建構並不是零碎的意象的堆積,而是讓學生建構起古詩詞意象的具體畫面。
2、知人論世,走進作者內心。古詩詞的思想內容往往和詩人或詞人的人生經歷、學識修養、思想歷程有著密切相關。所以要想真正理解古詩詞,就必須走近作者,深入作者內心世界,去品讀去感悟。
3、尋象觀意,感受語言張力。古代詩人或詞人大都喜歡藉助特定的意象來營造詩詞的意境,表達自己的情感。因此,在古詩詞教學中應該以「象」為中心,尋「言」尋「象」以觀「意」是古詩詞教學的訣竅所在。抓住它,就可以牽一發而動全身,就可以領會古詩詞的意蘊並能正確地評價它的價值。
三、以「積」拓學,以詩解詩。「以詩解詩」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通過引用已學過的人們熟知的意思相近的意義相通的題材相同的句子來解讀一首新詩或新詞的意蘊,可以使師生溫故知新,融會貫通,更自由地嘗到更多的「詩味」,理解新學古詩詞的內容,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感受古詩詞的藝術魅力,領會詩人的思想感情,體會古詩詞的意境。
❸ 初中古詩文閱讀教學
文言文是中國古典文化的精髓,它有著深邃迷人的文化意蘊。學習文言文是傳承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需要,並且可以提高我們的語文素養。下面是關於初中古詩文閱讀教學的內容,歡迎閱讀!
一、激發學生興趣,愛上文言文
初中階段學生才開始接觸文言文,對他們來說,文言文是個陌生的事物。而由於文言文在語言上艱澀深奧的特點,又很容易使學生對這個陌生的事物產生懼怕的心理,從而厭學文言文。因此,如何使學生愛上文言文成為了語文教師首先要解決的問題。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學生對文言文感興趣,他們就會一直關注文言文,無論遇到什麼困難,他們都能迎難而上,開動自己的腦筋,解決問題,從而達到培養和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的問題。
那麼,如何激發學生對文言文的興趣,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兩方面著手。
1、 創設情境,精心設計導入語。
導入新課,是教師在講授新課中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一個好的導入,可以一下子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迅速消除學生對文言文的懼怕情緒。因此,在講授文言文時,教師可以根據文體、內容的不同,巧設情境,精心設計不同的導入語。如可以介紹作者寫作背景,引用名人名言、詩詞,播放片段、圖片等等。例如,在講授《岳飛》時,可以先在網站找幾個關於岳飛的小故事,放入多媒體中投影出來,初步讓學生了解岳飛,再讓學生各抒己見,談談自己心目中的岳飛,這樣,不僅自然而然地引出課文。還激發了學生閱讀這篇文章的興趣,為新課的講授奠定了成功的基礎。
因此,一個好的導入,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充分發揮他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還可以提高教師的教學效率。
2、 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把課堂還給學生。
語文《新課程標准》指出:語文教學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享受學習過程的樂趣。在傳統的文言文教學中,往往是老師帶著學生閱讀,然後把文章一句句地翻譯出來給學生聽,學生從頭到尾就奮筆疾書,抄好筆記。實際上,這樣的方法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他們的主動性得不到體現,無法展示自己的才能,也就對文言文漸漸失去了樂趣。因此,教師要改變這種滿堂講的方式,把課堂還給學生。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自行藉助工具書,課文注釋理解課文,然後讓學生提問,適當地引導他們尋找答案。又或者可以採用分組競賽的方式,讓學生當老師講述課文,讓其餘學生點評打分。
例如在講授《論語》六則中,我把學生分為七組,一組講述「文學常識」,其餘六組負責翻譯一則。然後讓學生小組討論後,派代表上台講課。效果很明顯,課堂上每個學生都充滿了激情,紛紛加入討論之中,興致勃勃地想上台一展風采。而一堂課下來,學生所掌握的知識比老師講的還多,而且很多學生紛紛向老師表示下節課課文由自己准備。
總之,在文言文閱讀教學中,要達到教學的最大效果,首先必須採取各種手段激發學生對文章的興趣,努力調動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二、誦讀與理解相結合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等古語,無不揭示著「讀」對學子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無論是古時候的大文豪:董仲舒、歐陽修、范仲淹;還是現代名人:魯迅、曹禺、王亞南,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愛「讀」。正如張志公先生所說:「學習文言文,必須背誦,背誦起很大的作用。……背熟了若干篇文章,就純熟地積累起了若干有用的文言的語言材料,形成了某些基本的文言文的語言習慣,這樣才能初步掌握文言。……所以要多背,背得越多越有效。」因此,讀是文言文閱讀教學中最有效的,也是最不可或缺的方法之一。讀,反復的誦讀,有助於學生盡快融入課文,理解課文,加強語感,甚至與作者的感情產生共鳴,獲取知識經驗,培養和提高學生文言文的閱讀能力,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初中階段里學生所學的文言文都是按照學生的成長、學習規律,精挑細選出來的。它們由淺入深,飽含古人的智慧和倫理道德,旨在通過優美的語言、動人的事跡、富有哲理的話語和寓言等,達到教會學生如何做人的目的。然而,由於文言文是用古漢語寫的,它不同於用現代漢語寫的現代文。現代文因為是用白話文寫的,它偏向口語化,語言相對淺顯易懂,因此學生只要多讀幾遍文章,就能明白其中所要闡述的意思道理,更甚者體會到作者的感情。而用古漢語寫的文言文,文字簡潔深奧,有的字句學生能讀出來,卻無法理解它們的意思。如在講授《河中石獸》中的:「爾輩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豈能為暴漲攜之去?」很多學生都會讀,但是大多都不理解它的意思。在這種情況下,縱使反復的讀,甚至能死記到倒背如流的程度,對他們未來的.學習也毫無幫助。我曾經做過一個實驗:在水平相當的兩個班中,選用一篇中等程度的文言文《陋室銘》,分別採用兩種不同的教學方法。在(三)班,直接帶他們讀,然後給出翻譯,讓他們自由的背誦課文和翻譯。在(二)班,先讓他們藉助工具書自行學習,找出一些難解的字詞,教師稍作點撥、評講,然後學生試譯,再給出翻譯讓他們對比,最後再要求背誦課文和翻譯。三天之後,檢查發現,(三)班的學生雖大都能把文章和翻譯完整的背誦出來,但用的時間大多都比二班的多,涉及到個別句子的翻譯就會張冠李戴,一些字詞的解釋更是錯漏百出,甚至對文章所要表達的思想毫無頭緒。而(二)班卻沒有這個問題,甚至能夠舉一反三,較順暢的理解另一篇相類似的文言文。
由此可見,誦讀很重要,但是不能盲目的誦讀,不理解課文就去死記硬背,而是要在理解課文,尤其是明白一些艱澀詞語的意思的情況下去誦讀,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文言文閱讀理解能力,達到學以致用、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變更教學的順序:自讀--試譯講評--練習
以前,教師為了趕進度,為了把所有的考點完全的塞給學生,普遍採用的教學方法是:閱讀--串講--翻譯。其實,這種方法雖然可以在短時間內讓學生掌握文章的要點,但是並不利於學生未來獨立學習文言文,它忽視了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尤其是在中考改革後,文言文增加了課外文言文閱讀,這種方法變得更加不合適。那麼,用什麼方法好呢?在新課程的背景下,結合新課標的教學理念,我覺得最好的方法是:改變教師教學的順序,把課堂還給學生,即採用新的教學方法:自讀--試譯講評--練習。
現代教育思想認為,學生的學習是一種自主的認識和將外在的知識觀念轉化為其內部的精神財富的過程,在教學活動中學生是主體,培養學生的自讀自學的能力已成為教育界的一種共識。因此,在初中文言文的教學中,老師每教一篇文言文,都可以用十幾分鍾的時間,讓學生先認真自讀:讀注釋,讀課文,並且明確要求學生基本理解課文,初步整體感知課文。
學生自讀後,老師通過提問、筆答的方式讓學生試譯課文。這不僅可以檢查、評價學生自讀的效果,還可以讓學生在試譯中,展現自己的才華以及發現疑難問題。而有了問題,學生都會急於去解決,他們積極的請教老師,專心致志的聽老師的講解。這樣,學生不僅記得更牢,還有利於學生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學習。
另外,採用新方法廢止了滔滔不絕地講,便能節省下時間進行必要的雙基訓練。課堂上,教師可以用大約15分鍾的時間做針對性的課堂練習,力求當堂鞏固課上所學知識。這樣,升入初中以後,由於科目的增加,課業變得繁重,學生課外學習語文的時間很少,常常無暇顧及語文作業,更難抽出時間去復習文言文,致使文言文的成績難以提高的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這種方法不僅培養了他們主動求知的能力,還確保了他們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而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學生逐步養成這種的習慣。每學習一篇文言文,他們必先對照注釋讀課文,邊讀邊思考,偶遇不解的問題,便做上記號,聽講解時也就更加專注,老師稍加點撥,頓有「柳暗花明」之感。他們由此獲得了學習文言文的樂趣,提高了主動求知的信心,從怕學文言文轉而愛學文言文,進而到會學文言文。如此成效是滿堂灌的陳舊教法不可比擬的。由此,不難看出:自讀-試譯講評-練習的教學思路體現了「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訓練為主線」的三主教學思想,符合認知規律。
四、注意積累,加強課外文言文的閱讀
現今中考中文言文占的比重越來越大,也越來越注重學生能力的遷移。多年來,中考中文言文逐漸由課內轉向課外。尤其是今年,把文言文閱讀改為課內與課外相結合的比較閱讀,這無形中就增加了學生學習的難度。如何減輕這個難度?我認為可以引導學生做到以下兩點:
1、 平時注意積累文言實詞、虛詞
初中階段每一冊書就有8篇文言文,這些文言文不多,但都是經典。其中包含著許多需要學生理解的重點字詞、用法、句式等。如:之、而、以為等,它們在不同的語境中有著不同的用法,學生只要掌握好,那麼無論遇到什麼文章都不用為難。因此,在平時的文言文學習中,教師應該關注學生文言文詞語的積累情況。每講完一篇文言文,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這篇文言文進行自行歸納。歸納古今異義詞、通假字,歸納一詞多義、詞類活用現象;歸納特殊句式如省略句、倒裝句等,然後通過練習的方式鞏固。這樣,當學生通過課文積累詞彙到一定程度,自己動手、動腦歸納的時候,就會總結出同類語言現象的某些規律,從而達到舉一反三,知識遷移的作用。
2、 增大課外文言文的閱讀量。
以前,為了考試需要,教師總是反復抓課內文言文,從而忽視了課外文言文的積累。這樣,每個學期8篇的文言文閱讀量根本不足以提高學生的文言文閱讀能力,遇到課外文言文時也只能束手無策。因此,從現在開始,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加強課外文言文的閱讀。
在平時的講授和練習中,教師應該根據實際,把課內與課外結合起來,在鞏固課內知識的同時,練習幾篇相類似的課外文言文,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推薦學生自己去閱讀一些與課文深淺相當的,有解釋的文言作品,並給予一定的指導。這樣,可以既可以提高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還擴大了學生的閱讀視野。
五、結語
文言文是中華文化的載體之一,是有永久的藝術魅力的。它是學生了解中華文化的一個重要途徑。因此,做為一名中學語文老師,應該教無定法,採用各種方法來提高教學質量,讓學生學好文言文,愛上文言文,帶領學生繼承中華文化。我相信,只要我們與時俱進,勇於改變,就一定能實現。
❹ 談談如何進行初中語文教學中古詩文教學創新
初中語文古詩詞創新教學及實踐
一、古詩詞教學設計要貫穿新課程改革新的理念
我們都知道,語文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積極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這些基本理念是我們這次課改的核心,是我們課堂教學的出發點,也是我們教師教學設計的指導思想。教師只有在教學設計中體現這些理念,才能擺脫傳統教學模式對我們束縛。
二、在古詩詞教案的目標設計中一定要體現三個維度
語文課程的三維目標是「知識與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在實際教學中,很多語文教師往往偏重前兩個目標,而忽略「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這一個目標,並且讓三個目標分離開來,這種教學設計不符合課改要求。每次接手初一的新生(我教的是重點班),我都要有意識的考檢查一下他們對於古詩詞的掌握程度如何。大多數同學只要我一提詩歌題目,他們都會朗朗上口背誦出詩歌的內容,可我一問學生對這首古詩詞的賞析,幾乎是一問三不知。例如人人熟知李紳的《憫農》:「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很多學生能背能寫,但是根本說不出一粒粟和萬顆子的關系,也無法理解豐收與飢餓之間的深層社會原因。他們對於詩詞的學習僅僅停留在背誦之上,完全為了考試而死記硬背。當然這不是學生的錯,是我們語文教師在制定教學目標上忽略了三維目標設計要相互滲透,融為一體,不可分割的基本要求。
三、藉助有效資源,培養學習自主學習的習慣
《語文課程標准》中在閱讀教學中要求學生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作為初中生,絕大多數學生已經能夠查《新華字典》,教師應該要求學生在課前預習時藉助工具書掃清生字詞障礙。新課改理念指出「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所以語文教師要懂得利用有效的課程資源,來為我們的教學服務。我們可以發動學生到圖書室里看看報刊雜志或者利用網路資源等查找有關古詩詞的資料,從而加深學生對古詩詞的理解。例如李白.杜甫.白居易,范仲淹.蘇東坡.辛棄疾……這些大詩人的很多資料學生自己可以查到的。如果長期堅持下去,這些做法會培養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究的好習慣,而且還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我們應該提倡。
四.了解古詩詞的一些常識,學會劃分節奏,讓學生體驗古詩詞的音樂美
古詩分為古體詩、樂府詩、近體詩,古體詩和近體詩的劃分以唐朝出現格律詩來劃分。近體詩也稱今體詩,它分為律詩和絕句,它們都是格律詩。而格律詩的聲序排列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另一種是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因此,古詩詞的節奏劃分四言採用22,五言23,六言222,七言223,八言2222,其中3可析為12或21。而現代詩為自由詩,沒有這樣的限制。例如李商隱的《夜雨寄北》,我們可以這樣劃分:「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七言詩的劃分)。例如王維的《使至塞上》我們這樣劃分節奏:「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五言詩的劃分)。如果我們語文教師了解這些古詩詞常識,對學生加以引導,那麼就完全可以避免在課堂上鬧出古詩詞朗讀和現代詩朗讀同一個腔調的笑話來,同時也可以讓學生體驗到古詩詞獨特的韻律美、音樂美。
五、教師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特別注意品味古詩詞的意境美
古詩詞的意境美是古詩詞教學的重點難點,它既要通過作品的語言對作品內容及情感進行深層次的挖掘,又要立足現實聯系學生實際,聯系時代依託整個作品來領悟品味;教師可以讓學生抓住意象,並揣摩意象,展開聯想與想像的翅膀來進行品味意境。同時要把握主人公的處境,做到這些定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這首小令僅僅五句二十八個字,卻寫了九種事物,而九種事物巧妙而又自然和諧地納入一個畫面中,從而形成動與靜,明與暗,背景與主體的相互映襯。特別是用「小橋流水人家」的和諧明麗反襯「斷腸在天涯」的凄苦之情,起到了非同尋常的效果,讓學生進入詩詞意境,體會遊子思鄉的悲涼心境。
六、從古詩詞中找榜樣,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現在我們面對的學生都是90後學生,他們多數是獨生子女,是抱著奶瓶長大的孩子。他們聰明、時尚,他們前衛、創新,但他們唯我獨尊,國家意識較為淡薄。例如明星在演唱會上穿和服表演,上海力拓案中的中國雇員出賣國家機密就是年輕一代愛國主義教育缺失的典型案例。所以做為語文教師,在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是義不容辭的責任。陸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回戌輪台」的赤膽忠心;辛棄疾「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的豪邁;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為國捐軀.視死如歸的精神,都是進行愛國教育的最好名言警句,這些大詩人也是學生學習的榜樣,是我們語文教師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課程資源,語文教師一定要好好利用。
七、鼓勵學生對古詩詞多元解讀,教師把握好文章的價值取向
我們都知道,「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同樣在古詩教學中,語文教師要鼓勵學生多元解讀,同時還要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當然,我們要注意把握詩歌內容的價值取向。例如在我在教蘇軾的《江城子·密州出獵》分析到「左牽黃,右擎蒼」「親射虎、看孫郎」,很多學生質疑一個打獵射虎的人根本不該稱為英雄!當出現這個觀點時我沒有責怪學生,因為我考慮到他們是新世紀的學生,他們能夠有環境保護意識,很值得教師高興,所以我還表揚他們敢於大膽質疑。當然我也趁機對他們加以引導,讓他們關注詩詞中的主旨句「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中所體現出反擊敵人的豪情壯志,這才是本詩的關鍵。至於裝備,射虎僅僅是詩人描繪主人公英姿勃發的壯士形象。經過我這么一引導,既尊重了學生的獨特體驗,又讓學生回歸文本,正確掌握了詩歌的價值取向,避免了走入我文章的價值誤區。
八、利用古詩歌教學,引導學生樹立積極向上的愛情觀
「問世間情為何物,只教人生死相許」、「哪個少女不懷春」,處於青春期的初中生對異性充滿了好奇,早戀現象皆皆是!君不見校園內外一對對小情侶旁若無人的唧唧我我,更有甚者懷孕幾個月居然不知道。出現這樣的早戀現象,除了家長和學生的原因外,生物教師、語文教師也要對學生正確引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愛情觀念。李清照的「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李商隱的「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燭成灰淚始干」、「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詩經中《關睢》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兼葭》中的「所謂伊人,在水一方」……作為語文教師,應該好好利用這些情感教育資源,在古詩詞教學賞析中可以趁機教會學生正確處理男女同學之間的關系,樹立正確的愛情觀,為將來美好的幸福生活樹立遠大的目標和志向。
當然了,以上的這些方法只是我個人對古詩詞教學的一些大膽創新和嘗試,的確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我上的古詩詞大受學生的歡迎,師生共同陶醉在中華文化的海洋中,其樂無窮!在今後的教學中我還要大膽創新,敢於探索,認真實踐,讓我的教學水平更上一層樓。
❺ 初中古詩詞教學方法有哪些
二、初中古詩詞教學的策略
1. 重視誦讀
在初中古詩詞教學中,教師要善於運用誦讀的方法,讓學生掌握誦讀的技巧和策略。誦讀是學習語文非常重要的方法,學生通過誦讀能夠有效積累相關的語言知識,而有感情的誦讀又能夠增強感染力,和作者產生情感共鳴,有助於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和語言感知能力。古詩詞的語言一般感染力較強,而且有著極強的審美價值,在誦讀的過程中還能夠感受到音律美。因此,在誦讀教學過程中要重視以下幾點:
首先,語文教師要明確教學目的,加強對學生進行誦讀技巧的指導。當前,廣大教師意識到了誦讀對古詩詞學習的重要意義。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採用多種方法對學生進行指導。例如:教師在課堂上要運用豐富的形式,這些形式主要包括教師范讀、通過多媒體觀看名家范讀、鼓勵學生齊讀、學生有感情地自由朗讀等。在讀的過程中要進一步明確誦讀的目的是在讀中理解詩詞的含義,不能走形式主義。同時要加強對詩詞朗讀技巧的指導,盡可能地為學生營造出寬松自由的環境,讓學生能夠感受到不同風格詩詞的意境之美。
其次,在誦讀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合理想像。在進行初中古詩詞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重視引導學生誦讀,是為了讓學生在讀的過程中感悟詩詞的語言、形式和情境之美,能夠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從而提高語文能力。而在誦讀詩詞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合理想像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眾所周知,詩詞之美在於不同意象的組合之美,給學生留下了很大的自由發揮和想像的空間。在讀的過程中養成思考和想像的習慣,有助於挖掘詩詞深層的情感和內涵,從而提高詩詞學習的效果。
2. 學會欣賞
新課標對初中古詩詞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明確規定教師在進行相關教學的過程中,讓學生掌握誦讀古詩詞的技巧,同時能夠藉助文本中的相關注釋和工具書理解文本。學習的目的在於積累和運用,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因此,當學生學會誦讀後還應培養他們的欣賞能力。在教學古詩詞的過程中,很多教師仍然採用讀讀背背和機械記憶的方法,認為學習古詩詞只要會背誦、默寫即可。很多教師片面地認為對古詩詞的欣賞還沒有達到一定的程度,教學應緊緊圍繞中考進行,使得古詩詞教學枯燥乏味,學生無法獲得相應的語言積累。在日常教學實踐中,教師要以誦讀為基礎,在指導學生讀讀背背的過程中了解詩詞大意,並突破傳統觀念對詩詞教學的要求,圍繞某一條主線和幾個能夠產生聯想的意象進行深層次的探究,讓學生學會欣賞,學會分析不同風格的詩詞,在比較中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以探究的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率。
語文新課改對古詩詞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廣大教師要重視培養學生的誦讀技巧和能力,鼓勵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採用抑揚頓挫的朗讀,提高對古詩詞的感悟能力,同時,在誦讀的基礎上還應引導學生對古詩詞文本進行更深層次的分析。教學的目的在於引導學生運用,提升寫作能力。因此,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樹立整體教學思想,使朗讀教學充分發揮出「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的功效。
❻ 古代詩歌教學的基本思路初中
根據語文課標要求,初中古代詩歌教學,重點在讀讀背背,能正確默寫。
若說教學思路,最好根據詩詞不同體裁,教給學生一定的欣賞方法,讓學生能在詩詞欣賞中舉一反三;其次,由於古詩詞默寫在中考中佔有較重的分值,因此,詩詞中的重點名句還要求學生必須正確默寫。
❼ 如何進行有效的古詩詞教學
一、古詩教學基本模式
大量的文獻顯示,當前古詩教學關注四大方面的內容。第一、創作背景;第二、分析與理解;第三、欣賞與體驗;第四、朗讀與背誦。這四個大方面較為完整地體現了古詩教學的主要內容。在探索有效古詩課堂教學研究中,分六步進行:
(一)、激趣導課,揭課題
(二)、介紹背景,知詩人。
(三)、自主學習,明詩意。
(四)、想像誦讀,悟詩情。
(五)、創設情境,入詩境。
(六)、遷移運用,創詩文。
二、古詩教學基本模式解讀
(一)、激趣導課,揭課題
古詩導課的方式與閱讀教學的導課方式類似,即:間接導課與直接導課。間接導課即通過創設一定的教學情境,提出所要學習的課題,並板書課題。間接導入的方式很多,如:故事導入法、疑問導入法,預習導入法等等.不管哪種導入法都與教學內容有關,是對教學內容的一種鋪墊和襯托。如:今天馬老師執教的《回鄉偶書》採取的就是間接導入法,由已學過的詩人賀知章的《詠柳》來喚醒學生對詩人的再現進而在增強孩子的求知慾的前提下進入本課的學習。直接導課,即開門見山直接明確學習內容,板書課題,提出學習要求,學習新課。就像孫老師執教的《長征》,「從今天起我們進入第八組元的學習,隨著今天的學習我們將認識一位偉大的詩人,今天學習他筆下的一首七律詩」板書課題。
(二)、介紹背景,知詩人。
古詩的創作背景包括時代背景、詩人創作此詩的境遇與心態等。古詩深刻的歷史文化背景,是傳統文化教育的好素材,是小學語文人文性的典型體現。教師在課前讓學生通過查詢資料了解詩人及其創作背景,可以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並且新課程標准還指出:「要利用語文教學的各個環節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聽說能力,要在課內外創設各種各樣的交際情境,讓每個學生無拘無束地進行口語交際」。因此處理好這部分教學內容,不僅可以增長歷史知識,也可以使教學增添生趣。
像今天的馬老師在這一環節介紹詩人賀知章創作《回鄉偶書》這首詩的背景,學生就會在這種情境中展開想像,獲得情感體驗。課程標准對高年級閱讀積累提出較高的要求:「學習瀏覽,擴大知識面,能根據需要搜集有關材料。」孫老師在這一環節讓學生交流「對於紅軍長征你知道多少呢?」這樣既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品質,又訓練學生聽說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還為下一步學習古詩、理解古詩的內容做好准備。
(三)、自主學習,明詩意。
《語文課程標准》將「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作為語文課程的四大理念之一。指出「語文教學應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這就要求教師創設一個開放的學習環境,營造一種寬松自由的課堂氛圍。在這一環節中,教師要採取靈活多樣的教學策略,做到「放」和「扶」有機地結合,引導學生學習古詩。
首先要大膽地「放」。先讓學生自由討論學習古詩的方法,然後讓他們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去探索新知,弄懂詩意。對於不能獨立解決的問題,鼓勵學生通過合作和幫助使一些似是而非的問題得到解決。
其實是巧妙地「扶」。當學生對古詩有了整體上的感知後,通過集體交流了解到了學情,根據學情,來決定是否「扶」,哪些地方該「扶」,又該怎麼「扶」。通過「扶」,讓學生初步體會在感知時可能出現的偏差,進一步深化對全詩的理解,為體味詩情,進入詩境做好了准備。大家可以清楚的看到:馬老師在讓學生明詩意這一環節,先引領學生抓住重點詞讀懂前兩句詩,再通過朗讀感悟的方法獲得情感體驗,緊接著就放手讓自學第二句古詩,在學習的過程中教師依據學情適當的進行概括和提升。孫老師那句句概括提升的言語更是對學生的感受和理解的升華。讓學生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
(四)、想像誦讀,悟詩情。
語文課程標准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古詩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博大精深,凝煉含蓄。有著音樂、建築、繪畫、意境等在內的巨大美學價值。詩的情感要讓學生通過朗讀欣賞來體會。因此,在學生理解了全詩的意思,有了初步的情感體驗後,教師要趁熱打鐵,通過現代教學媒體的輔助,讓學生根據詩意想像,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通過點讀、評讀、范讀、誦讀,演讀使學生能讀出詩的重音和節奏,知道應該如何把握詩的輕重緩急,加深對詩人情感地體驗,體味出詩人賦於詩的思想感情。在學習古詩過程中,教師注意引導學生依詩句的意思展開想像,入情入境,加強有感情地朗讀。在初讀過程中,僅以讀准字音,讀通詩句為基本要求;第二次在理解的基礎上再讀,就要有感情表現的要求。在理解詩歌意境後的朗讀就要求能達到變感情朗讀為有創造性地朗誦。今天這兩節課在朗讀環節兩位教師就是這樣層層深入地練習來提高學生的誦讀水平。
❽ 如何做好初中語文古典詩歌鑒賞教學
如何做好初中語文古典詩歌鑒賞教學
我國古典詩詞意境優美,語言凝練,形象鮮明,感情豐富,是文苑中的一枝奇葩,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學者文人。一首好的詩歌能增進人的見識,,熏陶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性情,凈化人的心境,提高人的文化修養。《語文課程標准》明確指出:「中學生應背誦一定數量的優秀古詩詞,並能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因此,在中學階段能初步理解、鑒賞、評價古典詩詞應成為學生必備的語文素養。「不學詩,無以言」,我國自古就有重視詩教的傳統。中學語文對詩歌教學的要求是,學生能夠閱讀詩詞,鑒賞詩詞,有一定的鑒賞詩歌能力。讓學生學會閱讀和鑒賞詩歌,也已理所當然要成為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然而,目前,古典詩詞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現狀卻令人憂慮。
一、重視力度不夠
在中學語文課本里,編者精心挑選了三十首左右的古典詩詞,但在《語文課程標准解讀》中並沒有相應的教學指導及教學要求,而絕大多數老師認為古典詩詞教學只要抓住背誦和默寫就萬事大吉了,這樣的思想誤導了一大部分學生,他們往往只為了考試而背誦必背的古詩詞篇目,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學生對古典詩詞的鑒賞。
二、朗讀目標模糊、形式單一
所謂「三分詩靠七分吟」,許多意境深邃的詩句,「非吟不足以入其境、得其趣、領略其韻味」。但是我們有些教師在指導學生朗讀時並沒有提出要求、目標,朗度的形式單一,不是集體朗讀就是小組朗讀,這對真正鑒賞古典詩詞是遠遠不夠的。
三、重視了教師的講授,忽視了學生的自主品悟
因為古典詩詞離我們年代久遠,語言高度凝練,絕大多數同學對其內容摸不著北,為了縮短教學時間,有些教師採取「包教」措施,忽視了學生的自主品悟。
四.中考中學生得分率低,賞析方法欠缺
近年來,中考也對古詩詞鑒賞更為重視,古詩詞賞析題幾乎已經成為固定的考察對象。古詩詞賞析的地位越來越重要。然而,學生在此類題型中仍存在著以下問題:1.學生不能正確把握詩意,即讀不懂詩歌;2.不能正確把握詩詞中的思想情感;3.不能賞析佳詞妙句;4.詩歌的一些寫作技法不能體會,更談不上運用詩歌。中考中這幾類題型失分非常嚴重。
以上問題的存在,使得本應帶給學生愉悅精神享受的古典詩歌卻使學生心生厭惡。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對詩歌鑒賞的方法進行研究真的是非常必要。既可以激發學生興趣,提高古詩詞教學效率,又可以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提高學生文學素養。
課題名稱的界定和解讀
「初中語文古典詩詞賞析方法探究」,這一課題包含了三個基本的概念:第一個是「初中語文」;第二個是「古典詩詞賞析」;第三個是「方法探究」。 這三個概念中的前兩個標示了本課題的研究對象,後一個標示了本課題的研究方法。
「初中語文」:《語文課程標准》總論部分第二節,論述了「課程的基本理念」,共四個方面:(一)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二)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三)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四)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
「古典詩詞賞析」: 近年來,由於中考的語文試題中總要設置些簡單的古典詩詞鑒賞題,來檢測中學生古典詩詞的閱讀能力及理解能力,這就要求教師在平時的古典詩詞教學中及中考復習時加強指導學生做好這方面的訓練,以達到鑒賞的目的。
「方法探究」:從初中語文古典詩詞鑒賞要求來看,賞析點主要是對詩詞內容的理解;對所用表現手法及其作用的理解;對詩詞語言的理解及對詩詞意境的理解。基於此要求,在教學中從不同的角度出發探究適合初中生鑒賞的方法。
本課題所做的研究,僅僅是針對「初中語文古典詩詞賞析方法探究」,旨在通過方法的指導讓學生達到鑒賞古典詩歌的目的。
課題研究的步驟和舉措
本課題作為西安市教科所基礎教育「十二五規劃課題」2012年度的小課題,研究進程必須遵循《西安市基礎教育小課題研究管理辦法》(試行)所規定的研究要求和實踐安排。
第一階段2012年5月:組建團隊,選題申請。
依據西安市基礎教育科研領導小組辦公室2012.5所發布的《西安市基礎教育科研規劃課題指南》中所列研究范圍,我們自願結合,組成了以任迎軍負責、王曉娥、付應飛,李小茹參加的小課題研究小組,經小組成員商議和討論,自主確定了本課題,並有課題負責人填寫了《西安市基礎教育小課題研究立項申請·評審表》,報送我校教研室申請報送立項。
第二階段(2012.9.1—2012.9.10):准備階段 撰寫開題報告
認真學習小課題研究的有關文件、書籍,了解本課題研究現狀,了解我校初中教師在古詩詞鑒賞教學中的困惑及學生存在的問題,確定研究方向及內容,思考、討論和明確本課題研究的重點和計劃。撰寫開題報告,獲取專家指導。
第三階段(2012.9下旬—2013.8):分工協作,實施研究。
前半期(2012.9月—2012.11月):全組參與完成理論學習,通過會議交流討論和調查報告的形式了解我校初中教師在古詩詞鑒賞教學中的困惑及學生存在的問題,資料分類。
後半期(2013.元月—2013.8):研究階段 撰寫中期報告
圍繞搜集的學生老師反映的問題,困惑展開研究,形成具體方法。初步形成結論,初步完成論文。
教師通過課堂實踐和相互交流討論的辦法,研究總結相應的方法,課堂教學中指導學生詩詞鑒賞方法;同時通過試題考查及講解,指導學生詩詞鑒賞方法。
第四階段(2013.8-2013.9):申請結題,准備答辯。
1.准備結題材料。由任迎軍同志負責健全小課題「檔案袋」一式兩份,填寫《西安市基礎教育小課題研究結題申請·評審表》一式三份,並將課題結題報告電子版發至本語文學科指導專家郵箱,請求學科指導專家組負責人審核結題報告,並簽署同意結題的初步意見,然後匯總打包發至西安市基礎教育科研領導小組辦公室郵箱,並聯系結題時間。
2.准備答辯材料。
(1)檢查結題材料;
(2)准備答辯提綱:
A.成果闡述、研究過程、初步成果,後續問題——
a.自己為什麼選擇這個課題?
b.研究這個課題的意義和目的是什麼?
c.取得了哪些成果?
B.預設質疑答案,闡明申請解題理由——
a.成果價值質疑;
b.研究目的是否實現質疑;
c.成果結論質疑,包括觀點質疑、依據質疑、研究方法質疑等。
課題成果的預期和呈現
(課題成果的主件為結題報告,附件為研究中產生的相關論文、隨筆、敘事、設計、課件、教具等等,這里的預期主要是對附件的成果表述)
1.預期成果附件
(1)論文形式:
初中語文古典詩詞的賞析方法探究
(2)課堂實錄:
有效進行初中語文古典詩詞賞析方法教學
2.預期成果主件——解題報告
完成預期目標,基本解決開題報告中所預設的問題。
❾ 古詩詞的教學方法_古詩教學六個步驟
傳統的古詩文教學往往過於注重文字知識的本身,效果不夠理想。那麼教師應該如何有效地進行古詩文教學呢?下面是我整理的古詩詞的 教學 方法 ,歡迎大家閱讀分享借鑒。
更多教學方法相關內容推薦↓↓↓
常見的教學方法有哪些
好的教學方法有哪幾種
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的區別
教學方法的種類和手段有哪些
古詩詞教學方法
一、結合語言理解和言語習得,促進學生「語言建構與運用」
所謂「語言建構與運用」,是指學生在豐富的語言實踐中,通過主動的積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國語言文字特點及其運用規律,形成個體的言語 經驗 ,在具體的語言情境中正確有致地運用祖國語言文字進行交流溝通的能力。
1、古詩詞內容理解:
結合課後注釋理解;結合圖片或音、視頻形象感知;結合學生實際生活經驗去體會;以今識古;知識類化;詩文對照等方法,均可指導學生理解古詩詞的語言。
2、古詩詞言語形式習得:
教師應逐步滲透相關古詩詞這一文體的相關知識,引領學生逐步了解古詩詞這一文體的特點和魅力,並循序漸進地嘗試運用古詩詞語言,甚至是創作詩詞。
如《水調歌頭●中秋》這首詞中,「 水調歌頭」為詞牌名,詞的內容共95個字,是一首「長調」。同時,這首詞分為上、下闋,詞前有序,按其語言風格當屬「豪放派」典範。詞的上闕賞月奇想,下闕則望月懷人,將蘇軾「性格豪放、氣質浪漫」的特點展現地淋漓盡致。
趙志祥老師在講座中提到的《畫雞》一詩,趙老師就設計了這樣的幾個小問題:
1這首詩一共幾句?
(4句)每句有幾個字? (7個字)
2在古詩中,一個字叫「一言」,那麼,每句話有五個字的詩就叫(五言),有七個字就叫(七言)。
3一共有四句,每句有五個字的詩就叫「五言絕句」,簡稱「五絕」。那麼,一共有四句,每句有七個字的就叫(七言絕句或七絕)。
二、體味詩詞意象,促進思維發展與提升:
學生在 語文學習 過程中,通過語言運用,獲得直覺思維、形象思維、 邏輯思維 和創造思維能力的發展,以及思維的深刻性、敏捷性、靈活性、批判性和獨創性等思維品質的提升。
古詩詞最基本的特點就是形簡意繁:用最少的文字,表達出最意味深長的情感。也正是基於此,古詩詞教學不能做理解意思,體會情感」這樣簡單的處理,我們應該讓古詩詞教學課堂充滿靈氣。
如何讓古詩詞課堂教學充滿靈氣呢?其中一個關鍵的要素就是「意象」。(它是一個個真實可感、鮮活可愛的物象,同時也是意境構,情思表達的組件。而之所以將其稱為「要素」,是因為古詩詞不能沒有意象,古詩詞教學不能沒有意象!
體味意象的幾種常見教學策略:
1、反復誦讀悟「象」。
2、音樂渲染造境。
3、結合插圖入境。
4、了解背景或延伸閱讀,豐富意象。
三、在詩詞誦讀中學習審美鑒賞與創造:
學生在語文學習中,通過審美體驗、評價等活動構建起來的審美意識、審美情趣與審美品位,以及在此過程中逐步掌握的表現美、創造美的能力。
誦讀,不是為了簡單、機械地記憶詩詞內容,而是通過誦讀將自己融入到高遠的意境中,將詩詞深刻的,詩人的情感通過有感情的吟誦讀出來。
《水調歌頭.中秋》格律對照:
中仄仄平仄,中仄仄平平。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中平中仄平中,中仄仄平平.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中仄平平中仄,中仄平平中仄,中仄仄平平平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中仄仄平仄,中仄仄平平。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中中中,中中仄,仄平平。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中平中仄,平中平仄仄平平。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中仄平平中仄,中仄平平中仄,中仄仄平平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中仄中平仄,中仄仄平平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四、推進 文化 傳承與理解:
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繼承中華優秀 傳統文化 , 理解、借鑒不同民族和和地區文化的能力,以及在語文學習過程中表現出來的文化視野,文化自覺意識和文化自信態度。
學習古詩詞,不僅僅是為了理解、積累,以及適當的時候加以運用,更重要的,應該是一種「文化傳承」。
當然,學生學習古詩詞,我們應重視其「獨感」——即讀出自己的理解。但,作為中華傳統文化重要的印記的「古詩詞」教學,我們更應關注「共感」——即一代又一代傳承下來的民族共同的文化記憶。
古詩詞教學簡單的來說,就是:口中有聲、目中有象、心中有情、胸中有人。
古詩詞教學策略簡單的說,就是:語言、審美、文化、傳承。
小學古詩文的教學方法
一、反復誦讀,體會
誦讀古詩文是我國優秀的 教育 傳統,多讀精背是一直以來人們學習語文的傳統方法。「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好詩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這些 名言 充分說明了誦讀古詩文的重要性。誦讀是小學生學習古詩文的主要方法,也是理解古詩文內容,體會作者思想感情的有效途徑,它包括朗讀和背誦。《語文課程標准》在教學建議中提出「有些詩文應要求學生誦讀,以利於積累、體驗、培養語感。」而且在課程目標中分學段提出了「背誦優秀詩文」的具體要求,低、中年級各背誦優秀詩文50篇段,高年級背誦優秀詩文60篇段。小學生 記憶力 強,適合小學生閱讀的古詩文短小精悍,又琅琅上口,短時間內學生就能背誦,完成規定的背誦任務並不難。
由於年代久遠,古詩文給學生的理解帶來很大的語言障礙。教師要改變教學觀念,把課堂教學以教師串講為主,變為以學生誦讀為主,讓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吟詠詩文,逐步形 成語 言的感悟能力。教師首先要進行范讀,讓學生在琅琅上口、優美動聽的朗讀中初步領略古詩文的語言美、意境美,產生聽覺上的愉悅感,沉浸於美好的藝術享受中,引起學習古詩文的濃厚興趣。教師只有引導學生多讀才能克服語音障礙。讀古詩文最基本是讀准字音,理解句意,教師要幫助學生掃清語音上的障礙,特別是與現代漢語中不同的讀音。如《敕勒歌》「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中的「見」讀「xiàn」而不讀「jiàn」。
二、創設情景,感受意境
古詩文充滿了詩情畫意,詩不離畫,畫可賦詩。根據詩的內容去畫畫,幫助學生理解詩意是古詩詞教學中常用的手段之一。如白樸的小令《天凈沙·秋》,曲中寫到,太陽漸漸西沉,已銜著西山了,天邊的晚霞也逐漸開始消散,只殘留有幾分黯淡的色彩,映照著遠處安靜的村莊是多麼的孤寂,拖出那長長的影子。霧淡淡飄起,幾只烏黑的烏鴉棲息在佝僂的老樹上,遠處的一隻大雁飛掠而下,劃過天際。順著它遠遠望去,山清水秀;霜白的小草、火紅的楓葉、金黃的菊花,在風中一齊搖曳著,顏色幾盡妖艷。在學這首小令時,應引導學生自己動手,把此曲變成一幅優美的 風景畫 ,在學生動手繪圖以後,再引導學生體會 句子 的意思,讓曲中的景物在學生面前立體化起來、活起來,並充分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把曲中沒有寫出而生活中有的聲音動態想像出來,極大地豐富了畫面內容,使學生能感受到曲中有聲有色、有靜有動的畫面美,幫助學生更好地加深對曲文的理解。
三、運用多媒體,提高教學效果
興趣是求知的先導。在小學古詩文教學中,教師一定要能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自覺地融入詩文特定的情境氛圍中。現代心理學表明「新奇、多變的事物能增強大腦皮層的刺激強度。採用了新穎的方法,能使學生集中注意力提高興趣。」而多媒體手段應用最明顯的特點,就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電教媒體集「聲、色、畫、樂」於一體,色彩豐富的畫面,生動可感的聲音,有利於創設特定的意境,學生置身其中,其景、其物、其人彷彿觸手可及,喚起強烈的探索慾望。
如在教學《望天門山》這首詩時,先告訴學生今天將帶大家作一次愉快的秋遊,感受一下天門山的美麗景色,學生頓時興致盎然。在播放圖像的同時,又用語言描述詩人描寫了什麼,詩人又抓住什麼特點按什麼順序把這些景物集於一幅畫面上的,然後通過精讀引發學生的聯想。讀「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時導引出一幅詩人遠眺天門山夾江對峙,江水穿過天門山,水勢湍急、激盪迴旋的壯麗景象。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則在學生眼前呈現一幅所見天門兩山的雄姿;長江江面的遠景,以及動態的從「日邊來」的「一片孤帆」, 使人感覺夾江對峙的天門山,正迎面向自己走來,表示它對江上來客的歡迎。青山既然對遠客如此有情,則遠客自當更加興致淋漓。最後又浮現出有層次的畫面出來,一片孤帆乘風破浪,越來越靠近天門山的情景,和詩人目睹名山勝景、目接神馳的情狀......學生從形象的畫面中得到美的愉悅,激發出濃厚的學習興趣。
總之,教師要通過有效的教學活動,將古詩詞教學的作用顯著發揮出來,確立其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地位,使學生在接受教師開展更好的古詩詞教學中提升自身的審美水平,開拓自身視野。
古詩教學六步步驟
一、激趣導課,揭課題
古詩導課的方式與閱讀教學的導課方式類似,即:間接導課與直接導課。間接導課即通過創設一定的教學情境,提出所要學習的課題,並板書課題。間接導入的方式很多,如: 故事 導入法、疑問導入法,預習導入法等等,不管哪種導入法都與教學內容有關,是對教學內容的一種鋪墊和襯托。
二、介紹背景,知詩人
古詩的創作背景包括時代背景、詩人創作此詩的境遇與心態等。古詩深刻的歷史文化背景,是傳統文化教育的好素材,是語文人文性的典型體現。教師在課前讓學生通過查詢資料了解詩人及其創作背景,可以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新課程標准還指出:「要利用語文教學的各個環節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聽說能力,要在課內外創設各種各樣的交際情境,讓每個學生無拘無束地進行口語交際。」因此處理好這部分教學內容,不僅可以增長歷史知識,也可以使教學增添生趣。
三、自主學習,明詩意
《語文課程標准》將「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作為語文課程的四大理念之一。教師要採取靈活多樣的教學策略,做到「放」和「扶」有機地結合,引導學生學習古詩。
首先要大膽地「放」。先讓學生自由討論學習古詩的方法,然後讓他們選擇適合自己的 學習方法 去探索新知,弄懂詩意。對於不能獨立解決的問題,鼓勵學生通過合作和幫助使一些似是而非的問題得到解決。
其次是巧妙地「扶」。當學生對古詩有了整體上的感知後,通過集體交流了解到學情,根據學情,來決定是否「扶」,哪些地方該「扶」,又該怎麼「扶」。通過「扶」,讓學生初步體會在感知時可能出現的偏差,進一步深化對全詩的理解,為體會詩情,進入詩境做好了准備。老師句句概括提升的言語更是對學生的感受和理解的升華,讓學生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
四、想像誦讀,悟詩情
古詩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博大精深,凝煉含蓄。有著音樂、建築、繪畫、意境等在內的巨大美學價值。詩的情感要讓學生通過朗讀欣賞來體會。因此,在學生理解了全詩的意思,有了初步的情感體驗後,教師要趁熱打鐵,通過現代教學媒體的輔助,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通過點讀、評讀、范讀、誦讀,演讀使學生能讀出詩的重音和節奏,知道應該如何把握詩的輕重緩急,加深對詩人情感的體驗,體味出詩人賦於詩的思想感情。在學習古詩過程中,教師注意引導學生依詩句的意思展開想像,入情入境,加強有感情地朗讀。在初讀過程中,僅以讀准字音,讀通詩句為基本要求;第二次在理解的基礎上再讀,就要有感情表現的要求。在理解詩歌意境後的朗讀就要求能達到變感情朗讀為有創造性地朗誦。今天這兩節課在朗讀環節兩位教師就是這樣層層深入地練習來提高學生的誦讀水平。
五、創設情境,入詩境
讀詩的最高境界是進入詩歌意境。進入詩境就是引導學生真切地體驗詩人所創造的那個景象和情感,為之動情。怎樣讓學生進入到這種水乳交融的藝術境界呢?在上一環節,學生已經在老師的指導朗讀中掌握了一定的朗讀技巧,教師不要孤立地指導朗讀或單純地創設情境,而是將創設情境與感情朗讀有機地結合起來,把創設情境作為學生感情朗讀的基礎和鋪墊。同時又通過讀來引導學生領悟詩情,進入詩境。馬老師採取演一演的方式,讓學生親身體驗此情此景;孫老師通過看錄像將學生帶入到詩的意境中,情感的表現一次比一次豐富,學生的朗讀一次比一次到位。最終,讓學生通過讀與詩人的情感達到共思、共憂、共吟的境界。實際上這一環節就是前一環節的升華和展示。
六、遷移運用,創詩文
結束了一首詩的教學後,並不結束這堂課的教學,而以詩帶詩,以點帶面,將課堂延伸到同一類型的古詩教學上,有意識地加大古詩的學習量。使學生在課堂中接觸到大量的古詩,了解到詩人更多的優秀的詩作。這樣,同學們的眼界開闊了,誦讀古詩的興趣也增加了。不是有這樣一句話:學會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詠。教師在教學中要有意識指導學生運用古詩的能力,比如低段可以讓學生表演,再現詩的意境;中高段可通過課件的出示和音樂的渲染,創設適宜學生進行語言實踐的課堂環境。通過這個語言實踐過程,指導學生運用古詩的能力,激發他們創作的慾望及興趣,讓他們能學以致用,真正起到語文教學的目的。
「教育有模,但無定模;無模之模,乃為至模。」古詩的教學結構可以多樣,教學方法千變萬化。
古詩詞的教學方法相關 文章 :
★ 小學語文古詩詞的教學方法有哪些
★ 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方法整理
★ 小學語文古詩教學方法有哪些
★ 小學語文古詩課教學方法
★ 小學語文古詩詞有哪些教學方法
★ 幼兒園古詩實用的教學方法
★ 關於古詩詞教學經驗總結
★ 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方法談
★ 小學語文背誦古詩教學方法有哪些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https://hm..com/hm.js?";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❿ 初中語文古詩教學的淺見
古詩是中國燦爛文化遺產中的瑰寶,是祖國優秀的文化遺產。然而,長期以來,古詩詞教學都是困擾師生的一大難題,多數教師認為不好教。一來,古詩詞產生的年代距離我們久遠,學生缺乏相應的情境感受;二來,古詩表達形式重含蓄,詩文講究凝練,學生不易體會到其中的深層含義。針對這兩點,我認為在教法上要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應用獨特的方法,靈活有效的授課,讓學生學會古詩,愛上古詩。
(一)「知人論世」。
詩人寫詩都有自己的風格和特點,所以應讓學生有意識的了解詩人的生平和事跡。對於這方面,我一般採用課前預習、查找資料與課上故事接龍的方式進行。如講到李白的詩,就讓學生先去查查李白的資料,自己進行歸類整理;到了上課時,就請同學用接龍的形式,一個接一個的來講關於李白的小故事或介紹他的一些情況、詩歌風格等。這樣,學生們對詩人有了充分的了解,甚至對詩歌也有了興趣,學詩時自然事半功倍。
(二)從詩文入手,感知作者的寫作意圖。
詩人都善於觀察,他們把生活中很平常的一人、一事、一物、一景等,用優美精煉的語言刻畫出來。通過直觀啟迪,從詩文入手,讓學生對教材有感性認識,使學生體會到,原來周圍的.一切是那樣的美妙,只要多留心就能夠觀察到。又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廣陵》一詩的教學,只需引導學生從詩文入手,順理而下,自然就領會詩中意味:碧空萬里,江水浩盪,江面一葉孤舟,揚帆東去。站在黃鶴樓上的送行人李白,目送這只小舟向天水相接的地方逝去,而他敬愛的孟浩然就在這舟上,他的心和眼都系在這片帆上,望呀,望呀,帆遠去了;望呀,望呀,帆只剩影兒了;眼一迷忽,帆影不見了。可見詩人矚望已久,思念之切。於是,長嘆一聲「唯見長江天際流」。這感情多麼真摯啊。
(三)深入詩的意境,與詩文產生共鳴。
古詩的表達往往是言近而旨遠,景近而情深。不論是寫人、記事、狀物或繪景的詩,不論是抒情和敘事的詩,無一不是社會生活高度集中的概括,使詩文思想感情升華。
如柳宗元的《江雪》,通過概括描寫環境,襯託人物,精刻細節,來突出人物性格,立意含蓄深刻,選材詳略得當。講授時,可隨學生知識儲備和思維能力從下面幾個方面入手:
1、看懂畫面上描繪了多少景物,確定詩人觀察事物的立足點;
2、理清畫面的層次結構,探索出作者觀察生活的順序和展開想像的思路;
3、弄清楚字、詞、句的確切含義,體會出詩人感情愛憎的傾向;
4、有條件的還要盡可能考查詩人的生平和所處的時代背景,評論出作者的功過得失以印證詩作。這樣既感觸到了詩人苦惱與孤立無援的處境,又堅決堅持自己的主張,寧折不彎,繼續探索的精神。
(四)強化改寫 培養想像
古詩詞的語言非常的精練,可說是字字珠璣。但對於初中生來說,他們都迫切地需要了解詩詞意,明白詩詞的字面意思,以達到快速背誦。因此,他們就認為象文言文一樣翻譯成了必不可少的環節。對於這一點,我認為,簡單的翻譯是枯燥的,很難將學生帶進詩詞意境,不能培養他們的想像力,[教師範文吧http://www.JSfw8.COM/為您編輯]所以我花在此方面的時間是相當少的。而把更多的時間是花在指導學生改寫上,讓學生發揮想像,對古詩詞進行體裁的改變,用自己最喜愛得體裁的語言把詩詞中所描寫的東西串成一篇優美的文章。改寫後再對照原詩進行對照品讀,且選出優秀者在全班朗讀,然後再講解詩詞語言上的特點。學生也就能突破狹窄的詩詞意空間,容易掌握知識,同時也得到另一番美的享受、美的熏陶,大大培養了學生的想像力。
古詩以它獨特的文學形式在我國浩如煙海的優秀文化中一直閃耀著燦爛的光芒。古詩教學也應遵循學生的身心特點,靈活科學掌握,把握好節奏、方法讓學生在熱愛古詩中去欣賞學習它。讓學生從古詩中開智力之泉,養浩然正氣,立奮發之志,為將來的成就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