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做好科學課和語文課的整合
知識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學習也是,教學也如此。就小學科學課教學而言,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課程,它的內容覆蓋天文地理、化學物理、生物等,所以,它並不是一門獨立的學科。在多年的教學中,我發現,如果將科學和其他學科融入一起,學科之間相互整合,深入挖掘學科中的內在聯系,對科學教學會產生深遠的影響,科學教學也會變得豐富多彩。它不僅能增強學生的探究和創新意識,發展他們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而且還可以激發學生的積極性,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進而讓學生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
在《科學》新教材的教學過程中,實驗教學幾乎貫穿於整個教學過程,直接影響著教學的效果。因而做好實驗教學十分重要。教師主要應結合《大綱》要求,把握好同其他各科教學的聯系,這是一個比較棘手的事情。科學課所涉及的知識十分廣泛,不但要求教師要具備敬業的精神、淵博的知識、較強的經驗與方法,還要有整合教材的能力等。如語文和科學的整合,語文教師要上出其中的科學味兒,得有豐富的科學知識作支撐;科學老師要上出具有文學韻味的科學課,也得有扎實的語文基本功才行。
小學科學與語文這兩門學科,看起來毫不相關,但我們如果用心比對,會發現語文教材中的很多課文是與科學課內容相近、相聯系的,如果將這些內容進行整合,既加強了學科之間的聯系,培養了學生的綜合能力,又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優化教學效果,實現兩門課程的相互補充,相互促進,避免教學資源的重合使用,讓教師少浪費功夫。我經常和各年級的語文教師進行溝通和探討,從兩門學科的教學目標和教學設計出發,尋找語文和科學兩個學科之間的內在聯系,探索科學和語文兩門學科從知識點、教學內容、學生發展等多角度進行優勢互補的途徑和方法,盡最大可能整合課程資源,如果將科學和語文有機整合成功,在兩科教學中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科學課上充分利用語文知識
如我在教學四年級的《花、果實和種子》中的「把種子散播到遠處」這一課時,我就充分利用語文課本中的《植物媽媽有辦法》這一課來解讀這一問題。首先我採用語文課本中的第一段話來引入主題,已經長大,就得告別媽媽,四海為家。牛馬有腳,鳥有翅膀,植物要旅行靠啥辦法?」這一問題的拋出,立刻就引來了孩子們的一番議論,預習過課文後,許多孩子都能說出種子的旅行方式:種子可藉助風力、彈力、水力以及動物來進行傳播。然後我又叫孩子們朗讀這篇文章,當讀到「蒲公英媽媽准備了降落傘,把它送給自己的娃娃。只要微輕輕風一吹,孩子們就乘著風紛紛出發。」這里的時候,大家異口同聲的說出了是藉助了風力;繼續往前讀:「蒼耳媽媽有個好辦法,她給孩子穿上帶刺的鎧甲。只要掛住動物的皮毛,孩子們就能走到田野、山窪。」這時用心的孩子都能發現這是藉助了動物來傳播種子;後面還有一個小節「豌豆媽媽更有辦法,她讓豆莢曬在太陽底下。啪的一聲,豆莢炸開,孩子們就蹦著跳著離開了媽媽」這里就是藉助了彈力,當然,再藉助多媒體對後面的知識加以拓展,整個問題就迎刃而解了。通過對語文知識的復習,孩子們很快就能掌握植物傳播種子的方法,在這里,語文知識對這一課的內容就有了很大的幫助。
二、拓展語文課利用科學實驗教學
在科學書的每一單元前,都配有精美的圖畫,還有短小精緻的介紹,都有科學性。如在教學四年級《我們關心天氣》和《風向和風
如何做好科學課和語文課的整合_文庫下載http://www.wenkuxiazai.com/doc/a7bd788c524de518964b7dd0.html
速》時,讓孩子們加以補充再進行朗讀,無意間發現,孩子們個個都成了小詩人,並且用詞准確、生動,也把生活中常見的事物運用到詩中,原詩是這樣的:「你見過風嗎?你沒見過,我也沒見過。但我知道,當樹枝搖晃的時候,風,正從那裡經過;」孩了們補充出來的有:「你見過風嗎?你沒見過,我也沒見過。但我知道,當彩旗飛舞時候,風,正從那裡經過」;還有:「你見過風嗎?你沒見過,我也沒見過。但我知道,當小草向我們點頭的時候,風,正從那裡經過」這既培養了學生的語感,還培養了學生的想像力和創造力,也把語文知識融入了生活,發現科學知識就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只要多留心,就會有收獲。
三、科學和語文的資源互相補充
科學課非常注重「觀察與記錄」,觀察是思維的基礎,記錄是思維的再現,觀察和記錄是需要扎實的語言文字功底作為支撐,如果經常將科學和語文有機整合,就能做到科學中有語文,語文中滲透科學,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在科學教學中,我經常讓學生親歷「猜測——假設——實驗論證——得出結論並運用」的探究過程,並融合較多的語文元素,注重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引導學生有規范的語言表述思維過程:如實驗的操作方法、實驗記錄單的填寫、實驗原理的解釋、實驗沒取得成功的原因等進行探究,這樣,學生往往掌握了科學知識,也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因此我要求學生把「擺的研究」、「空氣占據空間嗎」等各種實驗和語文結合起來,把科學的嚴謹態度和語文的表述能力結合起來,由於這些實驗都貼近生活,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學生也可當作寫作的題材。例如我在教學1、能夠對小動物進行細致觀察並用文字、圖畫描述觀察結果。2、能夠圍繞小動物進行一些簡單探究活動。從語文課的角度出發,能概括小動物的特徵,能激發學生對小動物的保護之情。在准備本活動前,我先讓孩子們飼養了一隻自己最想研究的小動物,然後每天定時寫觀察日記,記錄下小動物的成長過程。當然也有一些孩子的飼養不成功,我就幫他們總結失敗的經驗,再寫成經驗再彼此交流。通過這一系列的活動之後,使他們進一步掌握了各種動物的特點、生活習性、喚起他們對動物的熱愛。同時培養了他們的口頭表達能力。從語文角度出發,本課圍繞:認識動物——喜歡動物——保護動物這樣一條主線,來開展教學活動,學生認知經歷了:了解——理解——喜歡三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活動中培養了學生認識、觀察、思考、創造思維、語言表達等方面的能力,幫助學生建立愛護動物的思想觀念,同時也為以後的習作收集了素材。很多時候我組織學生開展科學實驗後,語文老師再布置作文,經過多次嘗試,我發現學生對科學實驗更有興趣,描述和記錄更具體細致,對實驗結果的分析更加到位;語文老師也有同感,學生的經歷豐富了,寫作素材也多了,寫出來的作文更加生動,有條理性,語言也更准確了。科學活動要從課堂走向課外,拓寬我們科學的教育途徑,語文是科學之母,數學是科學之父,藝術是科學之魂,體育是科學之根。做到各學科之間融匯貫通、全面發展。我相信通過我們科學教師與語文教師通力合作,取長補短,一定能聽到具有文學韻味的科學課,具有科學趣味的語文課。願孩子們學會細致地觀察,嚴謹的實驗,用生動風趣的語言,輕松自主地探索無限美好的科學大世界,成為文理兼通的人,這樣學生就直觀,輕松的環境中牢固地掌握知識,同時大大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㈡ 小學語文教學目標怎麼寫模板
確立教學目標對於任何一節課都是十分重要的,因為它指出了教學的主攻方向,規定了一整節課的教學內容、重點難點、學習層次水平及教學的深廣度,是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也是教學活動的依據之一和教學評價的重要標准。教師確立課堂教學目標,必須依據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努力做到整合、具體、恰當、可測,從而發揮出教學目標的導向功能、診斷功能、調節功能、評價功能和激勵功能。
1、整合。語文學科的工具性和思想性決定了不僅要注重字、詞、句、篇知識性內容的傳授,還要重視聽、說、讀、寫能力的訓練和品德教育、審美教育以及心理素質教育。因此,在確立語文課堂教學目標時,教師必須從多角度考慮,使之體現知識、智能、德育三方面目標的整合優化。
2、具體。教師在確立語文課堂教學目標時,要緊扣<課程標准>,依據教材,結合學生實際;所確立的教學目標,要能在40分鍾內具體實現;表述要明確、具體、規范,便於理解、操作和檢測。
3、恰當。小學語文教材中每篇課文所包含的知識因素、德育因素的彈性很大。這就需要我們把握<課程標准>要求,依據學生接受能力來確定課堂教學目標。努力做到恰到好處。如同是敘事作文的課堂目標,三年級是「能根據事情發展的順序寫一段話」;四年級是「寫一件事,能把經過寫具體」;五年級是「能寫簡單的記敘文,要求有中心、有條理、有詳略、能表達真情實感」;六年級是「能根據要求選擇材料。編寫作文提綱,寫出有中心、有條理、語句通順、主次分明、有一定想像的簡單記敘文。」由此可見,課堂教學目標有明顯的層次性。這就要求語文教師在確定教學目標時,要根據教材的要求把握好分寸,既不能盲目拔高,也不能隨意降低。
4、可測。教學目標是評價教學活動的重要標准,因此,教師所確立的教學目標要具有可測性,努力在表述語中運用外顯性行為動詞,切忌模稜兩可。
㈢ 淺談如何對小學語文課程進行整合
當前,由於現代教育技術的不斷發展,所帶來的不僅僅是教學手段的變化,同時它也帶來了教育內容、教學組織新式及課堂教學中師生關系的變化。小學語文作為一門基礎學科,它立足於促進學生的發展,為他們的終身學習、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礎。「它是一門極富情感、極具個性、極易激發想像和創造思維的學科。它在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創新思維方面有獨特的作用」。因此,如果能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生開辟出一些培養其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創新能力的方法和途徑,勢必會帶來小學語文教學的一些新的變化。本文針對網路語文教學實驗中出現的若干問題從教學環境、課件設計、情感教育、教師職能轉變等方面進行了探討,並設計了相關的實行方案。
一、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方式的整合,為學生營造寬松的學習環境,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
「學會學習」已經成為一個具有鮮明時代特徵的世界性口號。傳統的教學是以教師為中心的「講授式」教學方式,課堂氣氛沉悶,學生自主學習空間萎縮,缺乏活力。教出來的學生就好比算盤珠子,撥一撥,動一動,原本聰靈的個性必被扼殺。這樣的學生怎能適應信息化、數字化的時代,怎能成為時代的弄潮兒?作為創新教學的嘗試,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程整合教學中摒棄了傳統教學方式。在網路環境下學習,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以參與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所以我們有意識地讓學生自己去查閱資料或進行社會調查,將語文知識從空間和時間上向課外延伸,不僅開闊學生的知識視野、豐富了課余知識,並且培養學生求得知識的能力,提高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例如在小學語文《鯨》的教學時,我根據教學目標對教材進行分析、處理、補充,並以網頁的形式呈現給學生。上課時,學生提出了學習過程中遇到的不能解決的問題,在我的引導下,利用教師提供的資料和自己上網查找信息,進行個別化和小組合作相結合的學習方式,不僅輕輕鬆鬆地完成了本課的教學任務,而且對鯨的一些其它知識了解了很多。眾多教育者提出:一個良好的寬松的學習環境必將會給學生創新意識的激發帶來很大的幫助。斯坦福大學校長卡斯帕爾教授在談到斯坦福和矽谷的成功時,認為寬松自由的學習環境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因素。這一要求的提出奠定了信息技術的學科運用價值。
1、聆聽音樂,營造優美的學習環境。每堂課一上課,學生的思想都會由下課時地鬆弛變為上課時的緊張,這從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學生創新意識的萌發。為此,我們在上課前播放一段韻律優美的輕音樂。優美的樂曲調節了課堂里的氣氛,改變了教室里緊張的學習環境。學生通過聽音樂放鬆了神情,活躍了思緒,創新意識也就自然而然地得以正常發揮。
2、展示圖片,營造民主的學習環境。不同的圖片會給不同的學生帶來不同的視覺效果,引起學生不同的情緒變化,而不同的情緒變化正是激發學生創新意識的基礎。我們可以在課堂中充分發揮教學投影片的視覺效果,通過展示與課文內容相聯系的不同投影片,放手讓學生自由觀察,民主討論,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為學生創新意識的激發營造一個民主的學習環境。
3、播放動畫,營造自由的學習環境。動畫片是小學生的喜好。讓學生對動畫片中的內容進行討論,學生更是一個比一個發言積極。針對學生的這個特點,利用現行小學語文教科書中所配備的動畫素材,引導學生觀察,各抒己見,必將會使學生的創新意識在自由的學習環境中得以最大程度的體現。我們將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引向信息技術和學科有效課程整合的網路信息領域,教師在設計和表現課堂時,要按不同的教學內容、不同的教學對象,精心安排、設置情景、充分考慮增強教學的吸引力,運用聲像媒體使文字型、抽象型的內容生動地、具體地、形象地表現出來,從而激發學生興趣和求知慾。這種教學將會充分考慮學生的個體特點,在完成學習任務的同時,最大限度地挖掘每個人的潛能,張揚學生的個性特徵。
二、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內容的整合,展示不同的學習內容,訓練學生的創新思維。
現行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內容的選擇貼近兒童生活,符合現代科學技術發展,趨向社會發展需要,洋溢著現實的生活氣息,不僅能夠使學生體會到所學的內容與自己接觸的問題息息相關,而且能夠大大調動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但人無完人,書亦無完書。現行的小學語文教材中,還出現一些離生活現實、離這個時代比較遠的信息,而利用網路教學就能彌補此中不足。例如蘇教版的小學語文第五冊中《石頭書》這一課,「化石」、「煤炭」的形成,以及地殼的運動,離學生的知識基礎和生活實際都比較遠,在教學中,我們通過學生上網查詢資料,藉助信息技術,解決無法跨越的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把千萬年的漫長時間變化縮短至幾分、幾秒展現在學生面前;把有趣、復雜的化石、煤炭形成過程、復雜的地殼運動具體、形象地展現在學生面前。不僅讓學生理解了課文內容,還讓學生掌握了一定的科學知識。就小學語文而言,由於其涉及的內容涵蓋面廣、包容量大,因此這就要求學生在思維上能夠不固於原有的定勢,善於變換角度地靈活地去思考,能深刻的高水平地掌握知識,並把這些知識廣泛地遷移到學習新知識的過程中,使學習活動順利完成。為了能夠幫助學生達到這個目的,我們在教學中可以採取以下一些方法:
1、錄音播放。《月光曲》這課內容源自於一首優美的鋼琴曲。為了訓練學生的創新思維,我們在上課前可以先藉助錄音機把鋼琴曲播放給學生聽,讓學生一邊聽一邊思考:你從中聽出了什麼?聽後你有什麼想法?你對這首鋼琴曲的哪個地方感受最深?為什麼?由於學生對課文內容還不甚了解,自己的頭腦中沒有形成一定的思維定勢,因而他們在回答時就不會受局限,自己想怎麼說就怎麼說,從而促使自己的創新思維得到了一定的發展。
2、錄像再現。如教《黃繼光》一課的重點段落,學生提問:「在怎樣的情況下,『黃繼光突然站起來?』」「怎樣的情況下,『黃繼光又站起來了?』」此時,學生心理發展出現了憤悱,我播放錄像《黃繼光》中部隊攻佔597·9高地的部分場面。那機槍聲、大炮聲、手榴彈的爆炸聲連成一片,學生彷彿置身在炮火連天,硝煙彌漫的戰場上,黃繼光奮不顧身地靠近敵人的火力點,最後用自已的胸膛堵住敵人槍口等情景歷歷在目。在這一形象感知的基礎上,學生排除了思維障礙,在情感上與作者產生強烈的共鳴,激發了學生的思維興趣。這時,教師再讓學生答題,他們一改過去照本宣科的現象,而是用自已的創造性語言回答得有聲有色。
3、網路下載。《蝙蝠和雷達》是一篇科學小品文。什麼是雷達,雷達的作用是什麼,它是怎樣工作的,小學生很難有個清晰的認識,因此學生的創新思維就很難得到發展。解決這些問題並不難,打開計算機,進入相關的網站,找到這些內容下載下來,一看便明。問題解決了,其他的內容也就迎刃而解了。我們正是利用了信息資源、現代化手段來跨越時空的界限。將信息技術融合到小學語文教學中,引入時代活水,與小學語文教學內容相結合,使學生的知識更加豐富多彩,更具有時代氣息、更貼近生活和現代科技。
三、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空間的整合,改變不同的教學手段,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實驗稿)把「語文綜合性學習」納入語文課程體系結構之中。語文綜合性學習是以語文學科為依託,注重語文學科與其它學科、學生生活、社會生活之間的整體聯系。其最終目的是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我認為,要提高學生語文綜合性學習的效率,必須把握有效的教學策略。利用網路環境來進行語文教學,可以體現語文教學的開放性,豐富性。如在二年級下期語文教材中有《月食》一文,平時老師按常規教學,學生總是難以理解,似懂非懂,效果不佳。後來調用計算機多媒體課件,通過動畫的形式生動形象地再現月食這一天文現象,學生通過看微縮的太陽系運動,便很快明白了其中的道理,真所謂「此時無聲勝有聲」。
又如在《特殊的葬禮》教學中,設計者就提供了三個可發散延伸的空間,一是為什麼這次葬禮是特殊的。通過鏈接相關網站,學生們了解了為什麼總統要為這條瀑布舉行葬禮。二是關於現在我們周圍的環境,特別是水源的污染,能夠引起學生對生態平衡的警醒與深思;三是與課文內容相關的文章,為學生提供比較鑒別的內容,提高學生的文學欣賞和文學評價能力,加強對學生語文素養的熏陶。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類的進步,社會對人才的要求已經發生了質的變化,它已不再是掌握更多更深的知識,而是迅速更新知識的能力,是在更新知識和利用新知識的過程中體現的創新意識,表現的創新能力。而創新能力培養的主陣地是課堂教學。課堂教學要能夠做到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採取藉助現代教育技術改變課堂教學手段,使課堂教學充滿情趣、充滿樂趣、充滿活力的方法,不失為一種較好的選擇。
1、實物演示。寫入小學語文課本內容中的許多物體,孩子們都沒有親眼見過。究竟這個物體是什麼樣子,是不是像書中所寫的,孩子們一概不知,如琥珀。這很不利於孩子們的創新能力的培養。但這個物體在我們現實生活中還是能見到的,為此教師可以在上課前准備幾塊不同顏色不同形狀的琥珀,上課時利用實物投影儀分別演示給學生看。由於是實物,他們看的興趣就會很濃,看的時候就會很認真很細心;他們就會通過自己的觀察思考提出許多自己認為還不明白的問題,然後通過詢問查找討論,搞懂了,弄清了,自己的創新能力也就在不知不覺中得到了加強。
2、摹擬試驗。許多事情,如果不通過自己的親身試驗,其中道理永遠都不會明白。例如《畫楊桃》,同是一個楊桃,它能被畫成不同的形狀。其原因是每個學生所坐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楊桃的形狀就不一樣。老師在上這一課時,單憑講學生是不會輕易理解的。我們不妨換一種方法,把一個楊桃通過實物投影儀展現在屏幕上,讓學生試著自己也去畫一畫,然後再變換位置看。這樣一畫一換,雖然學生僅僅是動動手動動腿,但他們在動的過程中已經是鍛煉了自己的一種創新能力。
3、虛擬假設。在小學語文課本中,許多文章的主人公結局都是極具有懸念性的。如果能對這些主人公後面的故事進行一番虛擬假設,勢必會對鍛煉學生的創新能力起到一定的幫助。如《凡卡》《窮人》《賣火柴的小女孩》等,他們後面的故事會怎樣發展呢?我們可以把這些文章的圖片通過剪輯整理合並在一個地方,讓學生自己選擇其中的一個人物,把它後面的故事虛構成一段文字講給同學們聽。此舉一方面是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另一方面也是對學生各方面能力的一次綜合考驗。
信息技術是教學手段,是學習工具。我國政府認為:「推進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教學的整合,鼓勵在其他學科的教學中廣泛運用信息技術手段,並把信息技術教育融合在其他學科的學習中。各地要積極創造條件,逐步實現多媒體教學進入每一間教室,積極探索信息技術教育與其他學科教學的整合是信息技術教育發展中應特別重視的問題。」這一論斷也證明了,當前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目標,是建立在運用信息技術手段促進教與學的改革基礎之上。人類已進入信息時代,以網路技術和多媒體技術為核心的信息技術不斷發展,正在深刻地影響著我們的生活、生產、學習和工作方式。「信息技術和課程整合」是我國面向21世紀基礎教育教學改革的新觀點,它要求教師能從自己的學科教學過程中研究如何使用信息技術幫助自己的教學,把信息技術融入到課程教學中,也就是指教師在課程教學過程中能把信息資源、人力資源和課程內容有機結合,共同完成課程教學任務的一種新型的教學方式。對這種「整合」教學方式的研究和實施將會對小學生探究性學習、創造性的發揮、綜合實踐能力的提高創設良好的基礎,使小學語文教學朝著特色、個性的教學方向發展。
總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去運用信息技術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還需要從事小學語文教學的工作者們作進一步的探索和研究。信息技術與課程的融合,必將對教育的發展起到助推器的作用,定會使我國的教育事業欣欣向榮。
㈣ 語文整合教學框架
趙老師新教育知行合一080:
宜陽縣董王莊鄉中心小學
小學語文單元整合是一個正確的道路,特別是其中的整合思想,是他的核心思想。整合使教學從零散的狀態走向了系統的狀態。
雖然關於單元整合的思考,現在還不夠明朗,但是把模糊的思想表達出來,可以進一步理清思路,為下一步的思考奠定基礎。
語文單元整合,大概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論述。
1.語文單元整合訓練。
2.語文單項能力的縱向整合訓練。
3.語文多種能力綜合運用的橫向整合訓練。
4.學習方法的整合。
5.人格養成整合。
6.語文與生活與班級活動以及新教育十大行動的整合。
一、語文單元整合訓練。
語文教材都是按照單元編排的。在對教材進行二次研發時,不僅僅要看到一篇篇課文,更要從一個單元的角度進行考慮,要考慮單元目標,單元的語文能力訓練重點,單元的人文教育因素,根據不同課文的特點,安排學習方法的訓練,安排能力的初步訓練,安排熟練運用的訓練,安排能力復習的訓練。只有具有單元整合思想,才能有效的把語文能力的訓練落實到位。
不僅要具備單元整合的思維角度,還要從更長時間的角度,從一冊書的角度考慮,也可以從一個學段一個年級來考慮。總之整合思想,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思想。在這樣的思路下,語文的能力訓練和人文訓練都變得系統化,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語文能力單線的縱向整合訓練。
在語文的訓練中,語文能力的訓練,無疑佔了極為重要的地位,沒有良好的能力,語文就是一句空話。
原全國小學語文教學專業委員會理事長崔巒先生認為,義務教育階段,特別是小學語文學科能涵蓋以下五個方面。
一是人格雛形的培養。
二是夯實聽、說、讀、寫、書(指書寫)的基礎。做到「六個一」。
三是提升閱讀素養。
四是培養自學能力、獨立思考能力。要能質疑,愛探究,會發現,有獲取新知識的能力,有初步的解決問題的能力。
五是增加文化積淀,培養愛美的情趣。
每項中,還有更為細小的能力。
每一項能力訓練,都要經過一個學習方法,初步運用、變式應用、熟練運用、綜合應用、層次提高這樣一個過程。
每一種能力都是和其他的能力在綜合訓練中形成的,當我們考慮單向能力的時候,就處於一種抽象的狀態。
但就我個人來說,錯誤的認識是,認為能力是在一節課之內,最多一個單元中就可以形成的,沒有考慮到能力的形成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這可能是因為一些教研活動往往以一節課為單位來進行。對一個單元的訓練,一個學期的訓練,或更長的時間段,考慮的比較少。一個能力的形成,要經過很長的時間,才能真正達到成熟的程度。在一節課之內,一般僅僅能完成初步的知識認識和簡單的運用訓練、變式訓練。但是更為重要的綜合運用、熟練運用和高水平的提高,卻需要更長的時間段內才能完成。這一點常被我忽視。只有能力形成了,快而准,已基本自動化的時候,這才標志著語文能力的基本形成。
能力的訓練,要在較長的時間內完成,這就必須考慮,每一堂課上除了新的能力外原有的基本能力的訓練。必須保證每一堂課上語文的舊能力訓練的時間和內容安排。而且對每一個時間段所著重訓練的一些語文能力,有清醒的認識。它出現的形式往往是幾種能力綜合在一起進行。
在較長時間內,圍繞一個語文能力進行訓練。這是一種時間的整合考慮,整合思維。
三、語文多種能力綜合運用的整合訓練。
只有在抽象思考的狀態下,才有語文能力的單項訓練。在實際中能力的訓練,都呈現出一種多種能力整合在一起進行訓練的狀態。
第一種情況是新的能力訓練。除去復習課以外,幾乎所有課他都要關注一個新的訓練點。這個新的訓練點,當然是這一課的重點內容,但是他必須在其他能力的基礎上產生。必須要考慮這一能力和其他相關能力的整合訓練。
第二種情況,就是一些原有能力的訓練。屬於能力的熟練和提高狀態。每種能力,都是在與其他能力的綜合訓練中完成的,根據每一種能力所達到的一些狀態,決定各種能力訓練安排的輕重大小詳略。
四、人格養成的整合。
語文的基本特點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整合。在小學,人文性的熏陶,有多種形式,比如說思想感情體驗,他們整合為人格的養成。失去了這種人格養成,工具性的訓練就成為無源之水無根之木。
在小學是學生人格形成的雛形時期,思想感情體驗的積累,慢慢的為人格的形成積累素材。各種素材在小學主要以美的培養表現出來。美有豐富的內涵,有價值觀,有思想,有感情,有具象。他是一個比思想情感形象等等還要大的一個概念。在很多教育家的論述中,美都被作為重要一極提了出來。美的培養,為人格養成塗上了底色。
這裡面有四個方面,1.挖掘課文內容的本身的美感因素。是學生感受到課文中的自然之美,心靈之美,社會之美,語言文字之美。
2.李吉林情景教學中提的幾個方面,要把學生身邊的自然之美與語文的閱讀和寫作結合起來。
3.補充一些美的詩歌,美的短文。並把閱讀感受寫作結合起來進行。
4.把社會之美與語文教學充分的結合起來。
通過各種各樣的美的點滴積累,培養學生完美的人格。
五、學習方法的整合。
以上能力的訓練都是就語文本身來講的,但所有的學習活動,都要在一定的學習組織形式中展開。
學習的形式,主要有兩個方面,學生的自學和小組的學習、教師指導學習,三個方面整合起來。
在自學方面,應該採用有指導的自學,以導學案的形式,讓學生充分的自學。經過充分的自學,在小組內進行展示交流和糾錯。老師要參與到整個過程中去。
六、把語文學習,與生活與班級活動與新教育十大行動整合起來。
課內的學習是一種精確的學習,課外的學習是一種浪漫的學習。語文本身它具有整合性和實踐性。語文是一種母語,在生活中有寬廣的用武之地,而且母語也要求達到非常高的水平。語文學習必須要把實踐的運用,充分整合到語文的學習中。重點表現為各種語文能力的綜合運用和熟練運用,形成高度自動化的水平。
第一方面是與生活的整合。要有意識的養成一種閱讀寫作交流的生活習慣。在生活中,時時處處的運用語文能力,在家庭中家長要有意識的給學生創造一些語文讀寫交流的機會。 學校中老師要有意識的結合實踐活動,給學生創造一些讀寫交流的機會。生活也是學生的人格素養展現的舞台和形成的舞台,學生的行動表現和學生讀些什麼內容,說些什麼內容,和與別人交流什麼,都源於他的人格雛形。
其實在學校生活中,任何一項活動,幾乎都不能離開交流讀寫。我們在進行每一項活動的時候,把這語文能力充分滲透進去,這樣就可以創造大量的聽說讀寫思交流的機會。每一項活動都在展示學生的人格素養,是人格素養的新的鍛煉機會。從而給學生提供廣闊的能力綜合運用的平台,給學生創造語文能力達到高度自動化程度的條件。
新教育實驗推廣以來,倡導過一種幸福完整的生活。他的每一項活動都要依靠聽說讀寫交流這樣的能力。尤其他有專門幾項活動,營造書香校園,師生共寫隨筆,培養卓越口才,聆聽窗外聲音,這幾項活動專門指向學生的讀寫思交流,都指向學生人格的形成。很多榜樣學校和榜樣教師,他們結合這樣的活動開展了海量閱讀、海量寫作、海量交流,把學生的閱讀寫作交流的能力,推向了一個嶄新的高度,幫助學生形成完善的人格。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新教育把學生的語文核心能力,推向了一個極高的高度,為學校整體教育質量的提高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因為任何學科的學習都要以語文核心能力為基礎。為學生人格的形成塗上了底色。
語文本身具有工具性人文性整體性綜合性實踐性的特點,所以整合思想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重要思想,他牽涉到了語文的方方面面,自覺的靈活運用整合思想,處理教材,安排教學,就一定會取得良好的育人效果。
㈤ 如何加強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的有效整合
信息技術已經逐步融合到各學科課堂教學之中,已是教師所熟知的、新興的教學手段,多媒體課件現已廣泛被教師用於課堂教學,是許多優秀教師教學的利劍。然而由於認識上的誤區、製作不精良、使用不合適等原因,使得其發揮的作用受到制約,不少教師沒有達到應有的教學效果。要把信息技術充分融入各學科課堂,我覺得還需要進一步做到:
一、消除對多媒體課件認識誤區
在調查中我們看到,不少的教師在對多媒體課件的認識還存在一些誤區,其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過分強調多媒體所產生的「轟動」效應,忽視了傳統的教學理念。多媒體課件無論製作如何精良,他的使用價值都還應讓處在 「輔助」角色。一個課件製作得是否成功,主要是看它是否滲透了科學的教學思想和全新的思維方式,能不能夠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其次才是看它在多媒體技術方面運用的如何。因此,在實施多媒體教學過程中,教師不能只看到多媒體課件的「轟動」、「新奇」、「好玩」這個淺層面,更不能忽視對教育心理學、教育教學方法等傳統教學理念的認真鑽研,而是要將先進的、科學的教學思想和思維方式融入到多媒體課件當中。
二是用多媒體課件代替傳統教學手段。多媒體課件作為一種全新的教學手段,取代了粉筆加黑板的傳統教學方式。然而,多媒體課件只是實現教學目的的一種途徑,教師才是教學活動的導演和主體,教學活動中是以教師富有激情的講解,通過師生之間情緒的互動,調動學生積極參與,這是任何形式的媒體是所不能替代的。試圖用課件代替教師來「解說」教學內容、取代課堂中的情感互動,往往是事與願違。
三是忽視了正確處理教學中「主體」與「客體」的關系。教師是教學的主體,學生是教學客體。然而,在製作的課件時,有的教師只強調「教」,而忽略了「學」,總是想方設法將學生的思路捆綁在課件設計的既定流程上,這樣的課件只能算作是「書本搬家」或多媒體演示片,並不能發揮出多媒體最有魅力的互動功能。這實質上是將「以教師為中心」演變成了「多媒體課件+教師為中心」,導致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難以發揮。因此,在對多媒體課件設計流程時,應著重從學生與多媒體課件、教學內容與多媒體的互動關系入手,選擇合理的表現方式,為課件設計出最具互動性的方案,以防止師生的思維空間受到課件媒體的制約而影響教學效果。
四是過分注重多媒體技術,而忽略了學生的認知規律。不少多媒體課件過分追求美觀,致使課件畫面背景圖案復雜,操作按鈕奇形怪狀,分散了學生大量的注意力,真有點「『繁』不驚人死不休」的意味。還有的使用大量的動畫和背景音樂或過渡音樂,好象一定要復雜才顯得有水平,課件才有檔次。殊不如,有時卻是在畫蛇添足啊,這不是違背了學生認知規律嗎?在一節課里,有那麼多的東西要注意,學生的注意力怎麼分配得過來。這一來往往會沖淡了學生對學習重點、難點的關注,弄不好一節課下來老師要求他掌握什麼都還不明白。
教學課件不是電腦的多媒體功能展覽,這樣看起來熱熱鬧鬧、新穎,其實學生的學習意識卻已經分散到那些亮麗的畫面和優美的聲音中去了,這時,課堂教學對於學生來說是上課還是娛樂呢?
二、正確認識多媒體課件製作上的缺失
一是課件「太胖」。不少教師在製作課件時,搜集的媒體資源往往比較零散,不成系統,也不對包括文本、圖片、音頻、視頻、影像等教學媒體資源進行整合和加工,東拼西湊,貪大求洋,多多益善,結果做出的課件不切實際,肥胖臃腫,教學效果大打折扣。
二是面面俱到。設計者在設計課件時不分重點、難點。有的教師甚至把教學材料、資料、板書內容等悉數搬進多媒體中,教者上課時只是敲敲鍵盤點點滑鼠,揮揮電子教棒,更有甚者整堂課不離開電腦半步操作。走進了使用多媒體課件圖輕松、省力的誤區。不善於藉助多媒體技術,採用巧妙的方式將教學思想、風格、方法融入到媒體之中,在不恰當或不合適地方出現媒體冗餘或堆積。結果是遮掩了教學目標,陷入媒體濫用的誤區。
三、對多媒體課件製作和教學的建議
一是要依據教學理論設計多媒體課件。製作多媒體課件是為教學服務的,課件的內容和表現形式要符合教學規律,因此要依據教學理論來設計和製作多媒體課件。
二是要緊緊圍繞教學內容選擇媒體素材。媒體素材的選擇是為了所要表達的教學內容服務的。因此,在選擇使用圖像、聲音、動畫、活動視頻等各種媒體時,目的是要表達教學內容、突出教學主題,不能忽視主題思想的表達,只顧追求時髦、好看和花哨,避免「為媒體表現而設計媒體」的現象,努力做到「為內容表現而設計媒體」,過分繁瑣的界面,使用起來並不方便,過於花哨的界面也容易使學習者分散注意力。
三是交互性要強。多媒體課件的交互設計可實現教與學雙方信息實時有效的交流,它不僅向學習者傳授知識,還可提供答疑及考核,並給出相應的反饋信息,從而保證學習者主動積極地參與學習。它能夠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學習慾望。
四是要選擇能突出多媒體特點的課題,選擇能發揮多媒體優勢的課題,要適合多媒體來表現,如有些展示祖國發展成就方面內容的教學。同時也要選擇用傳統教學手段難以解決的課題,選擇學生難以理解、教師難以講解清楚的重點和難點問題,如社會發展過程中的矛盾、青少年少見的一些社會現象等有關內容的教學。
五是要 注意多媒體課件的效益性。多媒體課件製作的時間周期比較長,需要任課老師和製作人員投入大量的時間,付出巨大的精力,所以製作課件一定要考慮效益性原則,用常規教學手段就能取得較好的效果時,就不必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去做多媒體課件。
多媒體教學課件製作應根據教學需要,以服務教學為宗旨,防止為單純的應用而使用,或刻意追求課件創作意境和功能,而忽略了教學的根本性的任務,更不能簡單的採用多媒體演示代替學生的主動思考。作為課件設計者的教師,必須樹立「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在課件結構上,可採用模塊化思想,將課件設計成學生自學的導航器,增強課件的交互性及其界面的人性化,使課件流向能夠依據教學需要隨意調度。
巧妙的引用與文章相關的詩詞、歌詞、格言等作為自己文章的開頭,能使文章生動活潑,讀來令人親切,吸引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