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古文「語文」怎麼說
文、書、章
一、文拼音:wén
釋義:
1、事物錯綜所造成的紋理或形象:燦若文錦。
2、刺畫花紋:文身。
3、記錄語言的符號:文字。文盲。以文害辭。
4、用文字記下來以及與之有關的:文憑。文藝。文體。文典。文苑。文獻(指有歷史價值和參考價值的圖書資料)。文采(a.文辭、文藝方面的才華;b.錯雜艷麗的色彩)。
5、人類勞動成果的總結:文化。文物。
6、自然界的某些現象:天文。水文。
7、舊時指禮節儀式:虛文。繁文縟節(過多的禮節儀式)。
8、文華辭采,與「質」、「情」相對:文質彬彬。
9、溫和:文火。文靜。文雅。
10、指非軍事的:文職。文治武功(指禮樂教化和軍事功績)。
11、指以古漢語為基礎的書面語:文言。文白間雜。
12、專指社會科學:文科。
13、掩飾:文過飾非。
14、量詞,指舊時小銅錢:一文不名。
15、姓。
二、書拼音:shū
釋義:
1、成本的著作:書籍。書刊。書稿。書香。書卷氣(指在說話、作文、寫字、畫畫等方面表現出來的讀書人的風格)。書生氣(指讀書人脫離實際的習氣)。
2、信:書信。書札。書簡。書函。
3、文件:證書。說明書。
4、寫字或寫的字:書法。書寫。書桌。書案。書畫。
5、寫文章:大書特書。罄竹難書。
6、字體:草書。隸書。楷書。
7、古書名,《尚書》的簡稱(亦稱「書經」)。
8、某些曲藝形式的通稱:說書。聽書。
三、章拼音:zhāng
釋義:
1、歌曲詩文的段落:章節。章句。樂章。章回體。順理成章。斷章取義。
2、條目,規程:章程。章法。簡章。黨章。約法三章。
3、修理:雜亂無章。
4、花紋,文采:黑質而白章。
5、戳記:圖章。蓋章。
6、佩帶的身上的標志:袖章。領章。徽章。像章。
7、奏本:奏章。本章。
8、古同「彰」,彰明。
9、姓。
漢字筆畫:
相關組詞:
1、文辭[wén cí]
指文章的用字、用語等。
2、文稿[wén gǎo]
文章或公文的草稿。
3、下文[xià wén]
書中或文章中某一段或某一句以後的部分。
4、呈文[chéng wén]
舊時公文的一種,下對上用。
5、雄文[xióng wén]
氣勢磅礴,內容博大精深的文章或著作。
⑵ 「語文」在古代稱作什麼
你好。我個人理解,「語文」在古代時應該稱為儒學、書學,僅供參考。
⑶ 古代時把語文叫做什麼
以前哪有這分別,都是私墅,根本不分語文數學的`
⑷ 語文是什麼有多少種叫法
語文是語言以及文學、文化的簡稱,語言包括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口頭語言較隨意,直接易懂,而書面語言講究准確和語法;文學包括中外古今文學等。
此解釋概念較狹窄,因為語文中的文章不但有文藝文(文學、曲藝等),還有很多實用文(應用文)。通俗的說,語言就是說話藝術。
一般認為是語言和文化的綜合科。語言和文章、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的簡約式統稱等都離不開它。它是聽、說、讀、寫、譯、編等語言文字能力和知識,文化知識的統稱。
也可以說,語文是口頭和書面的語言和言語的合稱,是語言規律和運用語言規律所形成的言語作品的言語活動過程的總和。
語文是基礎教育課程體系中的一門教學科目,其教學的內容是語言文化,其運行的形式也是語言文化。語文的能力是學習其他學科和科學的基礎,也是一門重要的人文社會學科,人們交流思想的工具。具有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特點。
語文是偏重從文獻角度研究語言和文字的學科總稱,一般包括文字學、訓詁學、音韻學、校勘學等。
中國由於古代文獻豐富,文字比較特殊,語文比較發達,廣義的語文也應該包括語言學,也就是語言學和文字學的總稱,但現在由於國際學術分科中語言學是一大類,所以目前反而是語文學從屬於語言學,成為語言學的一個分支。
語文能力是學習其他學科和科學的基礎,也是一門重要的人文社會科學,是人們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語文》也是中國的學校等教育機構開設的一門主要學科,中國語文教科書一般講授的是漢語文。
(4)語文在古代叫什麼擴展閱讀:
學科特點:
工具性:
「工具性」著眼於語文課程培養學生語文運用能力的實用功能和課程的實踐性特點。工具性作為語文的基本性質:首先,語文是思維的工具。葉聖陶先生認為:「語就是口頭語言,文就是書面語言。把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連在一起說,就叫語文。
語文課實際上就是通過言語來學習語言,也就是通過課文,一些具有漢語典範性的文作品來學習語言的,而不是孤立地去學字、詞、句、章、等知識的。語文老師指導學生進行聽說讀寫訓練,就是指導學生把朦朧的思想變為清澈的思想,把不清不楚的語言變為有條有理的語言。
其次,語文是交際的工具。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生活在社會上的每一個人都不可能獨立存在。語文是人與人交流和交際的必不可缺的工具。
現代信息技術的傳播速度的提高和廣度的擴大,是人們的交流更加方便和快捷,使語文的交際功能達到了新的高度。語文學習的過程是人獲得語言,規范語言的過程。
第三,對於其他學科來說,語文具有基礎性及工具性。在所有的學科中,語文是一門基礎學科,一個人只有具備了一定的語文知識,有了一定的語言積累,掌握了必備的語法知識,才能有條件去學習其他學科。
因為所有學科的教材都離不開語言文字,要靠語言文字來傳達和表達信息,建立和學生的聯系,學生也只有在通過語文知識理解了教材內容後,才有可能將信息進行內化,藉助語言在大腦中形成相關的知識體系。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語文既是學習其他學科的基礎,更是學習其他學科必備的工具。
人文性:
「人文性」著眼於語文課程對於學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課程所具有的人文學科的特點。語文課程的人文性,強調語文學習的過程,既要學生實現自我成長,也是激發學生創造力和生命力。
於漪老師認為:人文精神的內涵應該包括知、情、意等方面,主要指人格、情感、意志、性格、心裡品質等。具體到語文課程方面,人文性就意味著:
1,應該對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作為課程目標的價值取向,並以此來制定語文課程目標和選擇整合和利用語文課程資源;
2,語文課程應凸顯教師的人文關懷,使學生受到真善美的熏陶,自身的獨特體驗受到保護和尊重。
3,教師將在關注學生語文知識、能力發展的同時更加關心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發展,注重人文關懷和語文教育的感染熏陶作用,實現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
統一性:
《語文課程標准》明確規定: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語文課程的「工具性」,是指通過語文課程的學習,使學生熟練地運用語言工具,並能順利地參與交際活動。
語文課程的「人文性」主要體對學生的人格、個性、精神世界的關懷,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情感,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以及高尚的審美意識。
語文的工具性是人文性的基礎,是人文性的載體;而人文性則是對工具性的升華,它使語文的工具性充滿了活力和靈性。
工具性與人文性是相互聯系、有機統一在一起的。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我們既要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豐富學生的基礎知識,還要讓學生通過語言文字理解教材所包含的思想、情感等人文性的內涵。
⑸ 「語文」二字的來歷
據《六十年」語文「史論(1887-1950 》,「語文」一詞產生於19世紀末,在解放前已是一個常用詞了,但作為課程名稱的時間較晚。1905年,清朝在廢除科舉制度以後,開始開辦新學堂。當時的課程以至教材,都是從西方引進的,只有稱為「國文」課一科,傳授的仍是歷代古文。
五四運動爆發以後,提倡白話文,反對文言文,國文課受到了沖擊,小學於是改設「國語」,教材具有鮮明的口語特點,選用的都是白話短文或兒歌、故事等。
舊中國,語文是古今書面語言作品——語體文和文言文——的簡式統稱。現今,語文是學科名。語文,還是一個人文素質衡量術語,指人的內部言語機製品質和外部言語技術能力綜合水平。(陳金海《釋「語文」》)
語文在不同的學科里有不同的所指。
在「語言文字」這一短語中,語言是狹義的,特指口語。語言文字的實質即廣義的語言。
語文是基礎教育課程體系中的一門教學科目,其教學的內容是言語文化,其運行的形式也是言語文化。
語文也是語言文字或語言和文學的簡稱。
⑹ 語文,數學,英語,歷史,政治,地理在古代分別叫什麼
語文——國學
數學——算學
歷史——史學
至於政治、地理、英語古代都是沒有的。。。。。。
⑺ 《語文》最早不叫「語文」,知道叫什麼嗎
最早的時候,語文的稱呼在小學稱為國語,在中學的時候稱為國文。語文成為一個學科名稱至今已有六十多年的歷史。
如今,語文教育已經有六十多年的歷史了,這六十多年來,語文經歷過許多次更新迭代,至今仍舊還在一步步的革新和改進,隨著語文教育的不斷進化,使得我國文學得到了蓬勃發展,人民的精神文明越來越富足,同時對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產生了積極影響。
⑻ 《語文》在古代是什麼
清時好象叫八股文。
⑼ 古代稱現代的科目,比如古代人對語文,數學,地理的稱呼,要所有的古代科目名稱。急!!!
中國古代長期受封建思想控制,並未接觸過外來文化,因此中國古代不存在其他學科。只有語文一個學科。古代稱語文為「四書五經」。
⑽ 漢語知識,語文的來歷是什麼
每一個人,都有與生俱來的本領,就是會說話,說出來的話即為語,通過學習能把口述心想記錄下來成為文字文章,即為文。一個人能說會道又能寫文章表達思想,這就是文化之人。
古今中外的語言文字,語言文學系列的專著都有所涉獵,又能勤於思考,筆耕不輟,就能夠領會語文的本質,成為語文學習的行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