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傳承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
1、扎實學生的語言文字基礎,研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著作。
創設濃厚的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氛圍,充分利用學校部分宣傳欄、班級「文化展板」專欄,專門開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學習專欄,介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性、意義、方法等。
總之,我們應該把小學語文中的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看做是一個長期而系統的工程,不能僅僅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看成是知識體系,更不能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曇花一現。
B.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新視角論文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新視角論文
摘 要:傳統文化積厚流光,博大精深,它不僅僅是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明結晶,是一筆珍貴的文化財富,更是民族精神的精髓,現代文化的基石。但是,縱觀如今小學語文課堂,傳統文化的傳播方式已經不能很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崇高品德的形成、鑒賞能力的提高、培養小學生民族自豪感和愛國情懷的目標更是遙不可及。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當中,不能再止步於課本上古詩詞的學習,更不能局限在以往傳統的文化傳播方式。介紹一些傳統文化傳播的新思路,發掘小學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傳播的新視角,讓傳統文化的種子能夠根植於學生的心間,傳統文化之花開在學生的心田。
關鍵詞:傳統文化;文化傳播;新視角
我國擁有5000年的歷史,仰望星空,眾所周知的傳統文化依然閃爍著耀人的光彩。了解中華文明,傳承中華文化,感悟中華文化的豐厚廣博,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吸收人類傑出文化的營養,是語文如今的總目標之一。但是,近年來,我國的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卻沒有取得很好的效果。怎樣才能將傳統文化精髓注入孩子們的心裡,是教育界一直關注的話題。把傳統文化「嵌在學生的腦子里,成為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這個目標,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小學教育屬於教育的初級階段,處於這一階段的學生對新生事物感到好奇、敏感。讓學生感受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對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產生濃厚的興趣,進而塑造民族精神,這一點對於我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都具有極大的意義。然而,目前教師在進行小學語文教學時,相對忽略了傳統文化基礎知識的.傳授,以至於學生不能深入地理解傳統文化知識的深刻內涵,因此,我們在對小學生進行中華傳統文化教學的過程當中,要注意教學內容,特別是講授方法的選擇和創新。
一、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內涵
傳統文化,是相對於「現代文化」而產生的一個名詞。傳統文化對於當前我國教育目的的確定以及教學內容與方法的選擇,都有著巨大的影響。中國傳統文化不單單展現了華夏民族的性格,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品格和文化靈魂也蘊含其中,同時也反映出整體中華民族的價值取向與審美追求。一個國家的文化影響著一個國家的興衰,歷史經驗已經證明:喪失了傳統文化的民族將會成為弱小的、任人宰割的民族。在我國,傳統文化在每個人身上都打上了深深的烙印,並日趨成為每一個中華兒女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中國傳統文化豐富多彩,主要分成兩大板塊:一是物質文化,二是精神文化。物質文化大體包含以下內容:古文、古玩、古建築、民族戲劇、民族音樂、書法字畫等等。精神文化又細分為兩個方面:各類民俗以及流傳下來的各種思想。思想文化主要是指古代先賢著名的思想,包括孔子的教育思想、孟子的「仁政」思想、朱子的哲學思想、陽明的「格物致知」等等。這些都是中華民族的先賢留給我們的寶藏,我們不僅要把它們繼承下來,更要將其發揚光大,造福於我們的子孫後代。
二、傳統文化教育滲透於小學語文教學的新視角
目前,快餐文化、日韓文化、網路文化等現代文化越來越流行,中國的孩子們品嘗著洋快餐,欣賞著日韓動漫,聊天的話語中充斥著讓人不知所雲的網路語言,自然也距本民族的傳統文化日行漸遠。鑒於這種現狀,批判這類新生文化的聲音不絕於耳。然而,傳統文化與此類新生文化並非完全對立,從某種意義上而言,這些新媒介很有可能成為未來推動傳統文化傳播的新動力,這一點也為傳統文化的傳播提供了一個新的思路。
古時候的中國,也經常運用新媒介進行文化的傳播,例如過年時家家戶戶貼的春聯和門神,戲台上唱的大戲,流行的通俗小說等等。現如今,我們在推廣傳統文化時也有必要對新媒介加以利用。怎樣將傳統文化通過高效的、符合青少年興趣的形式表達出來,讓大家樂於學習,這是相當重要的。倘若傳播媒介利用得當,網路等新媒介將會成為推行傳統文化非常有力的工具和手段。那麼,如何才能讓越來越多學生暢游於傳統文化的海洋,怎樣才能將單調枯燥的教學方式轉變得時尚活潑,讓傳統文化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獲得更好的效果呢?
(1)把傳統文化裝扮得很童真
從《舌尖上的中國》帶動中國傳統小吃行業的發展,到大觀園旅遊文化節推動《紅樓夢》的繼承與發展;從《花木蘭》的創意動畫,到《百家講壇》的熒幕巨獻;這些都是在向我們傳達一個新的思路,要想讓中國傳統文化得以傳承的發展,就需要利用各種新的表達方式。
傳統文化的內容是傳統的,是厚重的,然而它的教育傳播方式卻不能局限於傳統框架之中,傳統文化依然可以展現得很童真。目前市場上比較流行的繪本、漫畫就是一種很好的形式,孩子們覺得有趣了,自然就很容易融入其中。
例如:在進行小學六年級語文(下冊)《故宮》這篇課文的學習時,教師除了解決好課本上的基礎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體會到故宮所傳遞給我們的傳統文化。此時,教師可以藉助我們上邊談到的書籍來進行補充,《我的家在紫禁城》就是一個很好的選擇。這套書共有七本,它專門面向兒童設計出版,採用別具風格的形式展現了故宮。風趣幽默的語言,配上色彩鮮艷的圖畫,可愛的繪本賦予了故宮的歷史、文化、建築、工藝、人物乃至大自然別樣的活力,也給予了孩子們在紙上游覽紫禁城的機會,孩子們自然樂在其中。
(2)讓傳統文化「動起來」
歷史傳統文化故事蘊含著深刻的寓意且富有哲理,然而當今的學生卻不能靜下心來細細體味其中的精髓與真諦。那麼,如何才能讓孩子更直觀地去了解這些故事的內涵,領悟故事中蘊含的道理呢?
《中國傳統文化故事》系列動畫片就巧妙地將中國節慶、習俗由來融入動畫片中,由名作《弟子規》為題材創作的動畫片《孝孝龍奇幻記》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動畫片運用詼諧幽默的語言講述歷史文化故事,以傳統文化中的角色為原型,運用動畫片的方式展現中國經典的傳統文化故事,使劇情生動活潑且耐人尋味,達到了寓教於樂的效果。除此之外,水墨動畫片《小蝌蚪找媽媽》和剪紙動畫《草人》也相繼進入熒幕,這樣的作品不僅巧妙地傳遞了傳統文化的內涵,更把傳統繪畫、傳統手工藝的精髓與傳統文化融會貫通。這樣精妙的設計,讓學生心目中枯燥無味的傳統文化知識真正「動」了起來。 在小學語文教學當中,教師要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把這些生動活潑的內容帶進教室、搬到課堂上來,這樣不但能夠減輕學生的學習壓力,激發學生的興趣,讓他們更加熱愛語文課堂,更重要的是在這個過程當中給孩子創造了良好的傳統文化學習氛圍,讓學生從思想上產生學習的激情。
(3)將網路變成傳統文化的大講堂
隨著網路的普及,越來越多的青少年開始接觸這個平台,並深受其影響。那麼,為何不能將傳統文化學習的場所從教室里、課堂中搬到網路平台上,讓網路變成傳統文化的大講堂呢?
語文教學不能局限於課堂上古詩詞的講解與評析,在課下教師要積極拓展並且開發一切可利用的資源,讓學生有機會更多地接觸到傳統文化。例如:教師在對《論語十則》一課進行講授之後,就可以引導學生利用《中國少年國學院》來搜集相關知識。學生可以充分利用學校的計算機設備,在學校的機房內通過分組合作的方式進行相關知識的學習和討論,並進行專題匯報。這樣的學習形式不僅豐富了課堂教學,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了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理解與品位,並且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學科間的融合。學生在搜集資料的過程中熟悉了計算機的基本操作,達到了手腦並用的效果。
「任何一個思想觀念,要在全社會樹立起來並長期發揮作用,就要從少年兒童抓起」。學生作為祖國文化的繼承者和祖國未來的建設者,就必須要了解傳統文化的思想精華和道德精髓,也必須受到中華傳統文化的熏陶教育,提升文化素養,從而更好地傳承傳統文化。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與進步,新時代的語文教學不應再僅僅局限於傳授學生運用語言的技巧,更應該向學生提供一個能夠讓他們持續感受傳統文化、領悟民族精神的平台,達到陶冶情操及提升素養的目的,讓傳統文化的精髓得到傳承與發展。
總之,傳統文化不是虛無縹緲的,它不僅停留在書本上,也存在於熒頻與網路之間,更好地體味文化內涵,就要更新傳統文化的傳播方式,把二者巧妙地結合起來。小學作為傳統文化傳播的起點,教師肩負著重要使命。因此,教師要提高自身素養,接受新的傳統文化傳播方式,以新的教育理念來指導實踐,從而讓傳統文化的種子能夠植根於學生的心間,使傳統文化之花能夠綻放在學生的心田。
參考文獻:
[1]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教育科學出版社,19XX。
[2]鄭文玉。小學語文教學與傳統文化[J]。才智,20XX(94)。
[3]張澤靜。寓中國傳統文化於中學語文教學之中的策略探究[D]。信陽:信陽師范學院,20XX。
[4]汪瑞林。優秀傳統文化如何融入學生血液[N]。中國教育報,20XX—03—03。
;C. 怎樣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是我們中華民族賴以生存的土壤,是我們民族賴以存活的養分,是我們活的靈魂,它就像我們的母親一樣給予我們前進的動力,促進我們的成長,對國家的復興和發展起著重要作用。但是從近代以來,外來文化逐漸的傳入中國,使得中國的傳統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如來自西方的快餐文化,受到越來越多的中國青少年的青睞,而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則被人越來越少問津,面臨被拋棄的尷尬處境,正在逐漸走向衰弱。這種狀況引起了國家領導人的高度重視,領導人號召人們要傳承中國傳統文化,在傳承的過程中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要進行創新與發展,提高國家的文化軟實力。然而進行文化傳承必須從小做起,從小學語文教育做起。因此教育部在進行小學新課程改革中,對小學語文教學課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在教師進行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傳統文化的滲透,來提高學生的傳統文化底蘊,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並對其加以繼承,使其能夠源源不斷地傳承下去,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促進學生的綜合發展。但是目前教師在進行語文教學傳統文化滲透的現狀卻不容樂觀,存在許多問題,急需教師找出有效的解決措施來走出目前的教學困境,解決怎樣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進行傳統文化滲透的問題,進而促進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教學課堂中的傳承,進而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促進學生的綜合發展。
一、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必要性
(一)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
小學生是祖國的花朵,承擔著國家發展與富強的重任,是國家的希望。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的滲透,有助於提高學生對傳統文化的了解與熱愛,進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並且小學生正好處於懵懂的年紀,思想不成熟,容易受外界的誘惑,而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授課講解進行傳統文化的滲透,如中國儒家提倡的仁、義、禮、智、信的滲透,能夠對學生的為人處世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進而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抵禦外界的不良誘惑。這對五年級的小學生來說尤為重要,這與他們正好處於叛逆期以及正好是三觀形成的重要時期有關,教師通過傳統文化的滲透加以適當的引導,幫助其樹立正確的三觀,從而使學生能夠正確識別外界的誘惑,堅持正確的價值觀,正確對待別人給予的建議與批評,促進自身的成長與全面發展,提高學習成績。
(二)提高學生的道德素養,培養學生的文化底蘊
小學語文教學中進行傳統文化的滲透對學生的道德素養的提高有重大的意義。教師通過傳統文化的滲透向學生潛移默化地傳播古代的優良品德,如孔融讓梨、卧冰求鯉等故事,提高學生的道德素養,如教師在講解五年級語文課文《絲綢之路》的時候,可以適當地介紹絲綢之路開辟的背景,可以運用多媒體向同學們播放張騫出使西域的紀錄片,進而讓同學們從中學習絲綢之路精神,從而提高學生的道德素養,進而提高學生的文化底蘊,促進學生的發展。
(三)幫助學生樹立人文和諧觀念
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滲透能夠將中國古人提倡的人文和諧相處潛移默化地傳遞給學生,對學生的思想觀念的形成產生深遠的影響,進而幫助學生樹立人文和諧相處的觀念。如教師在講解古詩《牧童》的時候,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技術向同學們再現當時的情境,讓學生置身於情境中,感受古詩所營造的意境,使學生樹立和諧相處的人文觀念,進而提高學生的文化內涵,增加學生的知識儲備,促進學生文化底蘊的提升。
(四)促進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提高國家的文化軟實力
傳統文化的滲透有助於促進文化的傳承,教師在進行文化滲透的過程中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有選擇地對學生進行影響。這是對文化的創新與發展,有助於使傳統文化永葆青春活力,促進傳統文化的與時俱進,生生不息,增強國家的文化軟實力以及國家的綜合實力,促進國家的富強與繁榮。
二、小學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滲透的現狀
小學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滲透是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舉措之一,也是提高學生綜合素質,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必備選擇,但是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滲透現狀卻不盡如人意,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且存在許多問題。如傳統文化滲透力不足;學生對文言文的理解不到位,須藉助參考書來了解文言文的字面意思,對其內涵理解不足;對教材中的古詩鑒賞能力差,不能深究其詩人所要表達的深層次含義,達到很好的學習效果。再則教師雖然響應新課改的號召,也認識到傳統文化滲透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作用,但在實際授課過程中卻對學生的傳統文化熏陶不到位,往往是為了完成教學任務,追求學生的課堂效率,忽視傳統文化對學生的影響,導致對學生傳統文化的教學滲透力不足,影響教學效果,從而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面臨許多問題。
三、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措施
(一)教師語文教學中要提高傳統文化的滲透意識
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智慧結晶,傳承中國傳統文化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而中國的傳統文化要想永遠傳承下去,必須從小做起,從小培養學生的文化底蘊,提高學生的文化內涵,而在這過程中小學語文教師起著關鍵性的作用。教師必須對中國傳統文化有一個正確的認識,提高教師的傳統文化培養意識,在進行小學語文教學時要對傳統文化進行適當的滲透,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傳統文化學習氛圍。如教師在講解《白楊》這一課的時候,教師應緊緊圍繞服從需要、紮根邊疆、無私奉獻這幾個詞進行講解,從而使學生產生共鳴,提高學生的思想水平,讓學生懂得自己將來要向白楊那樣,不畏艱難困苦,自強不屈,無私奉獻自己的一生。教師也可以在課文結束後穿插地講解一些古代像白楊一樣具有這種品格的人,使學生的感情得到深華,更能深刻地體會到課文的內涵。
(二)教師應注重對學生進行教材中漢字學習的挖掘
漢字是傳承傳統文化的重要手段,教師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對教材中漢字的學習和文化挖掘,也是一種傳統文化滲透的重要舉措。中國的漢字是一種表意文字,具有好多種意思,經過了幾千年的傳承,發生了好多次的字體變換,蘊含著深刻的中國傳統文化。雖然現在提倡少寫多認,但我卻認為教師在語文教學中要注意培養學生的漢字書寫規范以及漢字所代表的含義,這樣才能讓學生在學習新知識的時候潛移默化地傳承傳統文化,幫助學生更好地接受傳統文化教學,使教師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滲透事半功倍。如教師在講解《清平樂·村居》時,學生通過對這首詩主要漢字的學習以及字義的了解,可以使學生在老師的幫助下對古詩句的字面意思有個初步的了解,對老師後續的講解以及古詩整體的情感有個大致的把握,進而提高學生的傳統文化底蘊,使傳統文化滲透事半功倍。
(三)教師應注重培養學生的誦讀習慣
培養學生養成誦讀的習慣也是小學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滲透的一個關鍵所在。小學語文教材的內容都是經過專家學者經過慎重討論選定的,這些課文對小學生傳承傳統文化,發展自身有著重要的作用。教師在進行教學過程中一定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誦讀習慣,學生在反復的誦讀過程中能夠體會課文中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進而影響到學生自身,但是教師要注意糾正學生在誦讀中的不良習慣。如教師在講解人教版的《白楊》的時候,一定要讓學生反復誦讀課文,體會課文豐富的思想感情,但是教師一定要先帶頭充滿感情地朗讀課文,給學生起一個好的示範作用,並在學生誦讀的過程中注意糾正其缺點,如學生在讀課文時容易搖頭晃腦不帶感情地念,沒有置身其中,學生在教師的指引下通過反復的誦讀能夠體會到白楊那種無私奉獻,紮根邊疆,服從需要,面對艱苦環境自強不息的高貴品質,進而對學生的思想產生間接影響,促進學生的發展,傳承傳統文化,達到傳統文化滲透的目的。
(四)注意對古詩文進行有效的情境講解
古詩文一般是學生學習能力最缺乏的一塊,但是古詩文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滲透力最強的一塊。對古詩文的學習有助於學生了解傳統文化,提升學生的文化底蘊,但是由於學生從小接觸的是白話文,淺顯易懂,而古文晦澀難懂,表達的感情方法含蓄,不易理解,使得學生常常斷章取義,不能很好地鑒賞古文,掌握其情感,造成傳統文化滲透障礙。因此教師在進行古詩文教學時應進行有效的情境講解,適當的時候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進行情景再現,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古詩文所表達的內涵。如教師進行古詩《牧童》講解的時候,教師就可以對古詩中的情境進行講解和利用多媒體技術進行情景再現,然後再讓同學進行誦讀並輔以教師細致的講解,從而促進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理解,進而實現傳統文化的滲透。
(五)創新教學情境,注意傳統文化的滲透教學
創新教學情境也是一種很好的傳統文化滲透方法,教師可以採用空間情境方法,利用教室的有限空間進行傳統文化的滲透,從而促進小學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滲透力度,如在教室中粘貼古詞古句或名言警句等,來加強傳統文化的影響。
四、小結
小學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滲透是一種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有效措施之一,本文著重從必要性、現狀、措施三個方面來論述了怎樣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進而提高學生的文化底蘊,促進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D.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如何滲透中國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是不能摒棄的,是中國文化的基本內容,也是對我們個人品質、道德具有深遠影響的文化。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應該從小學學起,那麼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如何滲透中國傳統文化呢?我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在單元課後穿插古詩詞的背誦閱讀
中國傳統的古詩詞不僅意境優美,而且形式多樣,語言精練,思想深遠,記錄了中國當時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的各個方面,尤其是文化方面,古詩詞更是研究中國傳統文化不可多得的藝術瑰寶。古詩詞可以說是真實地傳達了中國傳統文化生活,有的表現了中華民族的品質,有的表現了中華民族的氣節,有的表現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古詩詞易記易背,讀起來朗朗上口,可謂是廣為傳誦。在全國的小學語文閱讀課本中,都有古詩詞的學習、背誦,而且篇幅很大,內容形式也是涉及多個方面。比如,小學語文人教版的第十一冊第一單元,課後穿插的三首古詩《墨梅》、《竹石》、《石灰吟》,都表現了作者堅貞不移、頑強不屈、勇於奮斗的堅強品質。還有第五單元的古詩兩首,其中的名句「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反映了作者深切的思鄉之情。再有,「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反映了作者對母親的真摯而深厚的敬愛、感激之情,尊老一向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之一。
從小學語文閱讀課本中可以看出,關於古詩的學習背誦內容很多,詞就顯得有些少,其實詞也能傳達出豐富的傳統文化知識,而且比較詳細具體。比如,小學語文第十冊第八單元,課後就有兩首詞《菩薩蠻》和《卜運算元》,像這樣的詞類也很適合小學生閱讀和背誦。古詩詞的作者總是用形象、簡短的語句,寫出深刻的含義,可以說古詩詞意境悠遠,文化氛圍濃厚,是小學語文閱讀滲透中國傳統文化不可缺少的內容之一。
二、在單元課後穿插寓言、傳說、歷史故事等
寓言、傳說可謂家喻戶曉,人們耳熟能詳,像《掩耳盜鈴》、《守株待兔》、《白蛇傳》、《牛郎織女》等,都是經典的寓言和傳說故事。寓言往往通過簡潔、傳神的描寫刻畫出鮮明的人物形象,寓意詼諧幽默,令人難忘。往往讓人們摒惡從善,凈化心靈,激起人們對美好事物的嚮往。歷史故事則具有很深厚的歷史背景,從中能更好地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一些禮節、習俗、節日。比如,小學語文的歷史故事《負荊請罪》,告訴人們不但要知錯能改,還要具備寬容大度的品質,結合當時的經濟、政治背景,學生就能體會出很深的文化內涵。再有,小學語文閱讀人教版第八單元的傳說《牛郎織女》,表現了古代人民對自由美好愛情的嚮往,也是中國傳統的節日乞巧節、中國傳統的情人節的真正來源。還有端午節、寒食節等中國的傳統節日,都有相應的傳說和歷史故事。所以,加強對這些寓言傳說、歷史故事的閱讀,也是小學語文閱讀滲透中國傳統文化的不可缺少的內容之一。
三、在單元課後穿插中國四大名著的章節選讀
《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紅樓夢》作為中國的四大名著,以章回小說的形式開創了語言敘事的新篇章,更好地保存了中國的傳統文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流傳具有深遠的意義。它們分別介紹了中國不同時期的經濟、政治、軍事對文化的影響,有很鮮明的標志,可以說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歷史的縮影。無論以浪漫主義敘述還是以現實主義敘述,裡面所體現的傳統文化形式都是中國所獨有的,值得深入學習與研究,是我們寶貴的文化財富。比如,《孔明借箭》出自於《三國演義》,當時三國鼎立,劉備聯孫抗曹,但雙方仍然鬥智斗勇,期間表現出了孔明的有膽有識、足智多謀,也表現出了周瑜的心胸狹窄、小氣嫉妒。而《魯智深倒拔垂楊柳》出自於《水滸傳》,《水滸傳》主要塑造了108個好漢的英雄形象,所選章節就表現出了魯智深的智勇雙全。對於四大名著的理解比較難一些,往往要提前搜集一些相關資料,充分了解當時的歷史背景和文化狀況,然後才能分章深入閱讀。
E. 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它以各種不同的形式深植於每一名中國人的血液里,涵養著中國人的精神世界。而在各種文學作品中,體現中國傳統文化的文章更是比比皆是,有很多古典文章通篇都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寫照。在中國人民進入新世紀、步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今天,中國傳統文化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與價值。那麼,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應該如何滲透我國的傳統文化呢?
一、在發掘教材資源中滲透傳統文化
能夠入選到語文教材中的文章都是經過嚴格把關、認真篩選的,每一篇選文都是經典中的經典,都蘊含著豐富的教育信息與文化信息。作為高中語文教師,一定要把課本中的文本當作寶藏,要深入發掘、為我所用。特別是語文教材中的古文,更是蘊含著傳統文化的精華,教師有責任、有義務把這些寶貴的財富開發出來,變成閃耀著中華傳統文化之光的明珠,讓學生熱愛傳統文化、理解傳統文化、傳播傳統文化。例如,荀子的名篇《勸學》既對學生有著極高的教育價值,又蘊含豐富的傳統文化信息,教師就可以先從大家耳熟能詳的「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這句話切入,在《勸學》中有「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由此句話化用,得到「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學生熟悉的話語很容易會激起他們的興趣,一旦學生進入了學習情境,就會發現這篇選文的優美,這篇文章的修辭方法運用的十分精妙,既有形象的描述,又有嚴謹的論述,既體現了思辨的力量,又富於動感,讓人真切的感受到了傳統文學、傳統文化的無窮魅力。
二、在聯系歷史背景中滲透傳統文化
文史不分家,很多古典文學作品其實反應的就是那個時代的歷史、那個時代的文化與風土人情。任何人都逃脫不了特定的歷史時代的局限,文章的作者也不例外,其思想情感也必然是那個時代的社會環境、人文環境的寫照。從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入手,可以實現傳統文化滲透這個目標,這就要先讓學生了解作品的歷史背景。例如,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這個作品,南宋王朝偏安一隅、毫無鬥志,辛棄疾當時已經六十多了,他對於國土的被侵犯無比悲痛,卻又報國無門,只好訴諸於文學作品,通過對孫權、劉裕等英雄的追憶,表達自己報效祖國的志向。聽到當時的官員想要北伐的時候,辛棄疾認為他們太過草率,又開始憂心忡忡。在作品中,辛棄疾的這些思想情感得到了充分的展現。經過教師的引導,學生了解到這些後,可以深入理解這篇詞的本質。特別是最後一句「廉頗老矣,尚能飯否?」對詞作者那種報國無門憤慨表現得淋漓盡致。
三、在組織參與傳統節日中滲透傳統文化
中國是少數幾個有著文化連續性的國家,我國的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其中,傳統節日就是這種淵源流長的傳統文化的明證,也是其重要的承載形式。很多傳統節日表達著遠古的情思,寄託著人們的美好願望,其根深植於我國傳統文化的沃土中。語文教師可以藉助於傳統節日滲透傳統文化,在節日中,營造濃濃的文化氛圍,讓學生領略傳統文化的魅力,體驗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強民族自豪感與自信心,形成愛國主義情操。例如,在端午節,可以結合當地的諸如「賽龍舟」等活動,組織「紀念屈原」的主題活動,通過組織學生朗誦屈原的《離騷》,讓學生感受到屈原那強烈的愛國之情,同時引導學生體會「騷體」這種詩歌題材特有的浪漫主義情懷。在清明節,可以組織到烈士陵園進行掃墓的活動,在活動中滲透烈士們的英雄事跡,讓學生產生仰慕之情。還可以給學生講解一些與清明節有關的歷史人物,告訴學生,清明節的由來是因為一個人,這個人叫做介子推,他是春秋時代的名臣,為了紀念他才產生了這個節日。曹操為了讓他治下的百姓的身體健康,推行過一個法令叫做《明罰令》,這個法令規定,清明節不能吃寒食。這樣,巧妙地利用好這些節日,就可以讓學生了解到我國的傳統文化,體驗到我國古代先賢的人文精神與思想。
向學生滲透、傳播我國傳統文化是語文教學義不容辭的重要職責,作為語文教師,只有吃透語文教材,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採取必要的策略,才能很好地履行這一職責,讓中華傳統文化之花在語文課堂開花結果
F. 如何在語文教學中的滲透傳統文化23
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文化資源豐富的國家,幾千年的歷史,積淀了豐厚的傳統文化。語文是民族文化的載體,語文課程是最具社會文化、民族文化和歷史文化的。她能涵蓋倫理道德、 藝術審美等元素,字里行間無不流淌著濃濃的鮮活的民族文化的血液。而中國社會在向現代化轉型的過程中,許多優秀的民族傳統文化正在消失,並且隨著外來文化的滲透,越來越多的中國孩子熱衷於外來文化,他們吃的是洋快餐,看的是動畫片,很少了解自己的傳統文化,造成用方塊字傳承的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化史正面臨斷鏈的危險。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明確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可見,語文不僅是學習語言的手段,更是學習文化的工具,從一定程度上說,文化傳承的功能是目的,語言學習是手段。所以,在語文教學中,滲透中華傳統文化的教育是時代發展的需要,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學習並傳播中華文化經典,是語文課程當仁不讓的使命。所以我們要努力營造語文課堂的傳統文化氣氛,深入挖掘教材的文化內涵,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感受祖國語言文字的秀美,受到祖國優秀文化的熏陶。那麼,怎麼樣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呢?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
一、 漢字激趣
漢字是中華文明古國的重要標志,是世界上唯一的方塊文字。領略漢字之美,可以說是國學基礎。作為語文教師,特別是小學啟蒙教師,更有責任和義務引領學生走近中國漢字,讓他們體會漢字的神奇與美麗。一個漢字就是一部微型的文化史。漢字,有形可識,有音可讀,有義可尋。在識字教學中,可通過多媒體演繹漢字演變過程,從甲骨文的象形文字,到小篆、隸書,再到現今的宋體。如「門」字的甲骨文很像兩扇門的樣子,指的是建築物的出入口,又指安裝在出入口能開關的裝置。這樣不僅從形體的變化,而且到文字意義的認識,都給學生一個具體生動的意象,寓教於樂。漢字教學還要抓會意字、形聲字,從造字的意義著手,解釋字義,這樣教學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另外,還可以安排書法教學進入語文課堂。特別是針對現在電腦、手機流行,讓學生寫好字,書寫端正、工整,教師面臨著重大的責任。日常教學中可每周安排一兩個課時進行寫字教學,要求學生寫字的筆順、筆畫、間架結構、偏旁部首等規范。在教學生寫字時積極倡導「寫好字,走好路,做好人」的教學理念,不論是上書法欣賞課還是臨摹課、練習課我都要重復一句歌詞「最愛寫的字是先生教的方塊字,橫平豎直堂堂正正做人也像它。」讓它這一豐厚文化底蘊和情感感染學生,使他們對書法藝術產生濃濃的興趣與嚮往之情後,再讓學生由一筆一畫做起。學生從中收獲的不只是正確的書寫姿勢,也不只是端端正正、瀟瀟灑灑的一幅幅書法作品,更重要的是我在引導學生欣賞、臨摹書法作品時注意挖掘其中的「文化」因素。例如:字的結構方面,很多字由於結構的要求,產生了需要變化的偏旁部首,有的字需要注意各部分的「大小」和「避讓」,形成巧妙的顧盼與呼應之美,這正如做人需要有寬大的胸懷和尊重他人的品格一樣。使學生認識到學寫字、寫好字是弘揚祖國文化傳統,從而對祖國的文化更加熱愛。
二、經典詩詞吟誦
文化經典是一個民族文化傳統中最具權威的著作,在傳統文化的歷史傳承中起到奠基和引領的作用。在小學中開展誦讀活動是加強傳統文化教育的有效方法。通過誦讀經典讓學生體會「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胸懷,「天人合一」「和為貴」中所倡導的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和諧,讓學生知道現代社會所倡導的「和諧社會」都能在傳統國學經典中找到淵源。
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可見,在誦讀經典詩詞的過程中,學生的閱讀能力、文學修養和寫作水平在逐漸提高。古代詩文是我國傳統文化的載體,古代詩文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國古代文明的精神,值得我們仔細地欣賞、品味。在我們小學階段的課本當中有許多膾炙人口的名詩佳句,教師要引導學生品味其中的精髓和真正的內涵,感受古詩文所凝結的文化精髓。從漢樂府《長歌行》「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中,讓學生懂得惜時;從《弟子規》「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中,讓學生懂得仁孝,明白做人的道理;從文天祥《過零丁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中,學生懂得了怎樣愛國;從屈原《離騷》「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中,學生明白了為了崇高的理想,堅持不懈的追求態度;從梁啟超《少年中國說》中「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更讓學生樹立了要珍惜時間,努力學習,將來為國家奉獻的遠大抱負。可見,一首好詩就是一道美麗的風景,在聲情並茂的經典誦讀中,讓學生輕松記住一生受用的禮義廉恥,懂得謙卑,懂得真誠,懂得仁孝。
在平時教學中,我們可以採用多種方式,自由誦讀,開朗誦會,演講、表演讀等,讓學生咀嚼體悟,自然就潤養身心,化育靈魂,鑄造人格的支柱,傳統文化中的思想精髓在無形中得以傳承。此外,我們還應該加強課外閱讀,開闊學生視野,增加對傳統文化的積累,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三、故事熏陶
小學生都喜歡聽故事,這是孩子的共性。國學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的一粒明珠,正確地使用它,往往能起到言簡意賅、畫龍點睛的作用。很多國學,如三字經、弟子規、成語等它們本身背後就是一個故事。故事給學生以知識、以夢想、以信任、以思索,給學生講故事,可培養他們的想像力、創造力和人際交往能力。
小學語文教材中有許多經典的國學故事,如成語故事《揠苗助長》《守株待兔》《三顧茅廬》《聞雞起舞》等,三字經中的《孟母三遷》《孔融讓梨》《鐵杵成針》等等。在課堂中開展以故事為主要內容的聽、說、讀、寫、記、演等形式的綜合性語文訓練活動,能有效提高小學生的語文素質和文化素養。每天利用課前幾分鍾的時間,由教師繪聲繪色地給學生講故事,目的是讓學生感到國學故事的無限精彩,對成語產生濃厚的興趣。然後,讓學生說一說從中明白了什麼道理,從而為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打下基礎。最後,由學生合作表演故事,他們積極性很高,表演慾望強烈。表演的過程正是理解的過程,這樣不但展示了學生的表演能力,而且鍛煉了其合作能力。
四. 傳統節日熏陶
中國的傳統節日具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內涵,他本身就是弘揚民族精神的最佳機會,在此期間開展的傳統教育活動會讓學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但如今情人節、愚人節、聖誕節這些洋節卻在中國大行其道。如果能在重陽節向學生介紹重陽節的來歷及有關習俗:登高、賞菊、飲酒、插茱萸等,並吟誦王維的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在中秋節時組織學生朗讀李白的《月下獨酌》孟浩然的《秋宵月下有懷》等詩篇,並收集有關月的古詩文,專門開一節專題課進行賞月品詩,進行一次詩文熏陶;在清明祭掃烈士墓和懷念親人時引導學生誦讀杜牧的《清明》等詩篇;在端午節時,引導學生查詢和端午節相關的一些信息,從而了解愛國詩人屈原的生平事跡,學生從活動中感受到特有的民族風情,這樣的文化傳承是意義深遠的。
五、營造文化氛圍
在教室的牆壁上張貼古代名人的畫像和書法家撰寫的名言警句,在黑板報上專門開辟「民族文化快餐」一角,以此來營造一種濃厚的文化氛圍。當涉及到傳統文化課文教學時,引用與課文相關的典故詩文,鋪墊蓄勢導入新課,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慾望和興趣。同時還可以根據課文內容選擇恰當的音樂或影像資料,讓學生在耳濡目染中,感受中國文化藝術的精湛與美妙。與此同時,也可利用校園廣播、宣傳欄、黑板報等向學生介紹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如:古箏曲創設傳統文化的校園育人氛圍。
總之,五千年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民族文化的傳承已到了不容忽視的地步,語文教學具有傳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職責。小學語文教學只有適應新形勢、新要求,在課堂教學中滲透中華傳統文化教育,才能讓學生在祖國燦爛的文化長河中游弋、翱翔。讓我們在教學中肩負起傳承民族文化的重任,做好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人吧!
G. 小學語文教學中弘揚傳統文化的途徑論文
小學語文教學中弘揚傳統文化的途徑論文
眾所周知,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源遠流長,是整個東方文化的重要標志和世界歷史文化寶庫中的重要遺產,對人類社會的文明進步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因此,語文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載體,承載著民族精神和民族靈魂,在傳統文化發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所以,語文教學應融於傳統文化之中。
《語文新課程標准》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在語言能力發展的同時,培養愛國主義情感,社會主義道德品質,逐步養成正確的價值觀念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如何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激發人們的愛國主義情懷,特別是在語文教學中更好地向學生傳播傳統文化,這是每一個語文教育工作者應該且必須認真思考的問題。
下面談一談自己的一點粗淺的拙見。
一、立足於課堂教學抓住常規課堂教學這塊主陣地,在傳授學生知識、方法、技能的同時,有意識地、更多地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把對文本的分析和對「人」的分析聯系起來,挖掘文學作品 「思想美」、「內容美」、「人格美」和「風格美」等。它應當滲透在教學的各個階段,滲透在整個語文課堂教學之中,成為一個完美的整體。
(一)寫字教學中弘揚傳統文化用毛筆寫字是最具有「中國特色」的傳統。在教學生寫字時積極倡導「寫好字,走好路,做好人」的教學理念,不論是上書法欣賞課還是臨摹課、練習課我都要重復一句歌詞「最愛寫的字是先生教的方塊字,橫平豎直堂堂正正做人也像它。最愛做的事是報答咱媽媽,走遍天涯心不改,永遠愛中華。」讓它這一豐厚文化底蘊和情感感染學生,使他們對書法藝術產生濃濃的興趣與嚮往之情後,再讓學生由一筆一畫做起,由「欣賞」到「臨摹」,從「字」法到「章」法。學生從中收獲的不只是正確的書寫姿勢,也不只是端端正正、瀟瀟灑灑的一幅幅書法作品,更重要的是我在引導學生欣賞、臨摹書法作品時注意挖掘其中的「文化」因素。例如:字的結構方面,很多字由於結構的要求,產生了需要變化的偏旁部首,有的字需要注意各部分的「大小」和「避讓」,形成巧妙的顧盼與呼應之美,這正如做人需要有寬大的胸懷和尊重他人的品格一樣。使學生認識到學寫字、寫好字是弘揚祖國文化傳統,從而對祖國的文化更加熱愛。
(二)古詩詞學習中感受傳統文化古代詩文是我國傳統文化的載體,古代詩文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國古代文明的精神,值得我們仔細地欣賞、品味。在我們小學階段的課本當中有許多膾炙人口的名詩佳句,教師要引導學生品味其中的精髓和真正的內涵,感受古詩文所凝結的文化精髓。1、反復吟詠,從感性意象到達理性領悟。同樣一個意思如果用大白話講就索然無味。比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用大白話講,一會兒抬頭看月亮,一會兒低頭思念故鄉,意思沒變,意境全部破壞了。記得在一次評優課活動中有這樣一節課:做課教師講的是《漁歌子》,教學過程大致是:明詩題、知作者、讀詩文、解詩意。當時真是有一種索然無味的感覺,可是,就在這時,做課教師掀起了一個小高潮,那就是讓學生去讀,反復讀、對比讀等等多種讀法,教師參與其中,幫助學生了解背景,同時出示:《和答弟志和漁父歌》樂是風波釣是閑,,草堂松徑已勝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風浪起且須還。這兩首詞對比來讀,師生對讀。當時,學生讀出了意境,使學生一下子明白了:志和為何不須歸。只有讀,把節奏韻律全讀出來,才能漸漸休會到詩之妙。同時不知不覺地自身也起了變化。所以作為教師的我們要千方百計引導學生讀,讀出韻味,讀出節奏,讀出意境。2、引導學生發揮想像,體會詩的意境。古詩中的思想感情一般表現得比較含蓄。教學時,必須啟發學生逐句逐段地進入詩中所描寫的意象中去感受,去體味詩人的思想感情。
(三)讀讀背背中積累傳統文化「讀讀背背」是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語文園地」中的一個重要部分,旨在「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同時讓學生了解、吸收中華優秀文化,促進語文素養發展,教師不應忽略。1、調動興趣,化被動為主動。使學生變「要我讀」為「我要讀」,變「要我背」為「我要背」,可以聯系生活,可以講述故事,也可以發揮想像續編,創作。2、豐富形式,化枯燥為生動。機械記憶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情,但如果我們能豐富背誦的形式會使學生的積累活動煥發生機活力。3、學用結合,化靜止為運動。有些「讀讀背背」中的詞句,是描寫課文中的人物性格、品質或文章中的某種情境,我們可以讓學生將兩者聯系起來,加深感知和理解。生活是最生動的教科書,帶學生遊玩時,可以引導學生觸景生情,切身感受「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的美,還可以讓學生驗證「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等詞句的准確性。
二、在個性化閱讀中汲取營養我們現在的孩子生活在一個喧嘩浮躁的時代,他們面臨著太多的誘惑。但是,不管生活怎樣地熱鬧,一個純凈的心靈世界,一種對書香氣息的天然熱愛,一種良好的閱讀習慣,都是一個生命健康成長不可或缺的要素。不管社會怎樣變遷,不管科技怎樣進步,不管教育怎樣改革,我們都必須讓孩子們在人生記憶力最佳的時期,誦讀名家名篇,誦讀千古美文,讓文化經典占據他們的心靈,讓他們的閱讀從一起步,就直抵經典。《新課標》強調指出:「注重個性化閱讀,充分調動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積累,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獲得獨特的感受和體驗。學習探索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發展想像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這就要求教師要讓學生作為閱讀的主體,用心靈去體驗文本,從而發現美和欣賞美,豐富學生的情感世界,進而感受祖國文化的博大。語文教材的選文無不語言優美,意境悠遠,蘊涵著豐富的人文內涵,選編的課文有反映領袖事跡的,有體現關愛他人的,誠實守信,傳統美德的,有反映革命傳統的等這些選文無不洋溢著自然美,人性美,無不充滿著濃濃的親情,友情等……這取之於豐富的思想和文化積累。因為語言文字具有民族性和歷史性,她承載著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傳達著生活信息,泛著人文素彩的光芒。當我們走近語文,捧起一部部經典著作,也就走進了中國文化。教師就要引導學生著眼與對文學語言,形象和審美情趣的品位。
三、舉辦多彩的活動是弘揚傳統文化長效的載體1、搜集文化名人故事,講故事。2、古詩詞摘抄、誦讀。3、利用假期精讀一本優秀古典小說,寫讀後感。4、舉行弘揚傳統文化手抄報比賽一次「詩詞誦讀」,可能是學生一次快樂的心靈體驗,一副「佳聯妙語」,可能是學生一個激情創作的瞬間,開展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活動,提升學生文化品位的必經之路。
總之,只要我們的語文教師能堅定不移地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就能使語文教學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讓孩子們在傳統文化的熏陶下健康成長。
;H. 試論怎樣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
我國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感召著一輩又一輩的中國人。小學語文課程則在傳統文化的傳播中起著基礎性的教育作用。通過語文課程中的漢字、古詩詞、歷史典故以及寫作等環節的教學,可以使小學生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為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揚打下堅實的基礎。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滲透中華傳統文化我們可以做好以下幾點:
一、挖掘好教材內容
小學語文課文,無一不是經過教育專家和語言學家精挑細選,極具美感和濃厚人文思想的,不乏像《孔子拜師》《孔融讓梨》等經典故事。在教學的過程中,如果能夠以課堂教學為載體,強化中華傳統文化的教育和普及,讓說教和課本的生動事例結合起來,豐富起來。那麼潛移默化之間,小學生就會對中華傳統文化有一個更為深入的認識和學習。如在進行《孔子拜師》一文授課的時候,把探究教材的內涵作為教學的內容來進行授課,使學生了解古人是怎麼拜師的,為什麼要這樣尊重老師,把中華民族歷來尊師重教,孔子成就儒家大師並實施仁政的人文關懷思想傳播給學生。講解的時候輔助一些類似且有趣的故事,讓小學生有直觀的認識。這樣學生既學習了課本知識,完成了教學任務,同時又感受了我國優良文化禮儀傳統的熏陶,德才並重,可謂一舉兩得。
二、利用活動,培養興趣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闡明了實踐對於知識學習的重要性。在小學語文的傳統文化教育中,同樣需要進行實踐活動。只有積極開展以語文課程為載體的傳統文化教育活動,才能讓小學生在生活實踐中進一步理解傳統文化的魅力。比如每逢民族傳統節日,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語文實踐作業,讓學生參與到當地的傳統節日活動中去,觀看一些風俗活動,例如了解端午節吃粽子的習俗,或者是探究春節的由來等,也可以去欣賞一些傳統的民間藝術如皮影戲、塑泥人等等,然後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見聞寫一篇傳統文化體會,分享自己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和感受。有條件的學校還可以組織學生製作一些簡單的傳統的藝術品,例如陶瓷、剪紙等工藝,讓學生切實參與到傳統文化中去,在實踐中學習傳統文化。通過這樣的實踐形式,學生對傳統文化會產生很高的熱情,對民族文化的理解也會更深刻。
三、加強書法教學
書法代表了我國特有的藝術品位和意境化的審美樂趣。對學生進行書法熏陶,可以開闊學生視野,積累更加豐富的知識,鍛煉智力,培養心性陶冶情操,提高對美感的辨識。尤其是在電腦普及應用的當下,提筆忘字的現象屢見不鮮。在教學中要鼓勵學生體會漢字和書法的優美之處。因此,在課堂教學實踐中,普及書法知識,培養書法技能也尤為重要,不容忽視。
加強傳統文化教育,既是社會現實的需要,也是實現基礎教育目標的需要。只有將優秀傳統文化精神的精髓融入到教學中去,才能有效提高小學生的道德品質和人文素養,從而為中華民族文化的傳承貢獻自己的綿薄之力。
I. 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滲透中華傳統文化
一、扎實學生的語言文字基礎,研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著作。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小學階段,新課程標准要求語文教學應致力於學生語文基本素養的形成和發展。語言文字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載體,是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只有掌握一定的語言文字基礎,才能更好地了解和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的內涵。因此,小學語文教師要加大力度對學生語言文字基礎的培養,為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打下深厚的基礎。首先,要教會學生讀准字音。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中有許多的生僻字,學生可以通過查字典、拼拼音等形式讀准字音。在其次是要識別一定數量的文字。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中,有許多古今不同義的字詞,了解它的古今意思,能更好的理解古文。再次是掌握一定的詞彙量,如諺語、俗語及成語等。這些有助於我們更好地深入研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著作。 二、選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讀本,進行因材施教。 中國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典籍眾多,或短小精悍,或長篇論著,或淺顯易懂,或深奧晦澀。選擇適合小學生讀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就如大海中航行的輪船找到了前進的方向。並不是所以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著作都在適合在小學階段讀,所以,在選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讀本時,我們要慎之又慎,既有培養學生誦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的興趣,又要蘊含做人做事之道理。並根據學生年齡的差異安排誦讀內容:如:一年級學習《三字經》;二年級學習《百家姓》;三年級學習《千字文》;四年級學習《弟子規》,背古詩詞20首;五年級學習《孝經》,背古詩詞20首;六年級學習《增廣賢文》,背古詩詞20首。而《老子》是經典中的經典,蘊涵著中華民族的大智慧。它對開發學生潛能、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有無法估量的作用。《老子》則適合各年級學生誦讀。 三、開展多樣化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形式。 對小學語文教學中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形式必須多樣化,可以根據學生年齡特徵採用游戲、課本劇、歌謠、知識競賽等多種形式進行研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讓孩子在游戲中進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在游戲中浸潤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髓。我們可以在班隊會上樹立典型:如自強不息的、勤奮好學的,助人為樂的等等。以榜樣的力量去帶動學生,以潛移默化的影響教育學生。同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要與中華傳統節日相結合。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等節日,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一個節日就是一個動人的故事,每個故事都表現了自古以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與追求。以此為載體,搜集與這些傳統節日相關的詩歌、故事,讓學生誦讀、領會,對促進學生人生觀、價值觀地形成一定很有效果。這才能實現課程標准倡導的建設開放的充滿活力的課堂。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的學習中,本著從易到難,從少到多,循序漸進的原則進行經典誦讀、背誦、賞析。同時,我們也務必搞清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只是語文教學內容的一部分,過多的形式化也許會成為孩子們學習的負擔。孩子們真正的收獲應該是潛心下來,快樂誦讀,並有所收獲。 四、藉助先進的現代教學媒介,提高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興趣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因為以我國傳統的文化作為依託,必然會出現一些令孩子難以理解的生僻的詞語。如果處理不當,會使孩子的學習興趣下降。為解決這一問題,我們可以充分運用當前的科技,將國學內容製作成短片或孩子們喜聞樂見的動漫,應用現代教育媒體充分調動孩子多種感官參與國學學習。藉此培養孩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學習的興趣,提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學習效果。我國當代音樂家谷建芬老師利用自己的專業所長把國學經典用音樂的形式演繹,情真意切地再現古詩、古文的韻律美。既淡化了讀詩時的枯燥無味,又增添了語言文字的意境美。這不失是用現代媒介,為國學經典的一種創新。 四、加強校園文化環境建設,注重整體教育氛圍營造,加強校園文化環境建設,打造書香文化校園。利用名言警句、書畫作品等大力豐富國學內容,為學生提供良好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環境和氛圍,讓學生們在潛移默化中獲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滋養和熏陶。創設濃厚的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氛圍,充分利用學校部分宣傳欄、班級「文化展板」專欄,專門開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學習專欄,介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性、意義、方法等等。 總之,我們應該把小學語文中的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看做是一個長期而系統的工程,不能僅僅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看成是知識體系,更不能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曇花一現。要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就不得不充分認識到在語文教學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回歸的重要性。參考參考吧,採納
J. 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滲透傳統文化教育
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和民族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形成的物質成果和精神成果,主要指各民族在歷史上特有的宇宙觀、道德觀、價值觀,傳統的思維方式、認知方式、生活方式與風俗習慣等,是集體和個人的創造力和智慧的體現。進入21世紀,中華傳統文化越來越受到重視。進行傳統文化教育,有利於全球化環境下中華民族繼續健康發展,也有利於個人身心的健康發展。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發展歷史,有自己的傳統文化,文化乃民族的精神之根。20世紀80年代以來全球性教育改革出現令人注目的特點,就是對人文取向和文化傳統的重視。進入21世紀,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性越來越受到重視,社會上興起國學熱潮。
語文作為文化載體,決定了語文學科不同於其他學科的特殊性。民族文化的傳承、發展和創新,很大程度上依賴於語文。在語文教學中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提高學生的傳統文化水平,是語文教學的一大任務。《語文新課程標准》明確指出:「高中語文課程必須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學生受到優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熱愛祖國和中華文明、獻身人類進步事業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奮發向上的人生態度」;「閱讀優秀作品,品味語言,感受其思想、藝術魅力,發展想像力和審美力。具有良好的現代漢語語感,努力提高對古詩文語言的感受力。……體會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養。」新課標把傳統文化教育擺到了重要的位置,這在各個版本的新課標教材中可以看出來。語文,承擔著傳統文化教育的重任,必須適應時代的要求,按照語文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在實踐中尋求語文教學中有效進行傳統文化教育的途徑和方法,以期發揮語文學科應有的作用,盡到語文學科應盡的職責。下面以粵教版教材為例,淺談高中語文教學中進行傳統文化教育的方法。
一.傳統文化教育的原則
1.教學內容要立足課本,科學設計
《語文課程標准》根據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要求,從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性出發,在課程總目標和階段目標中都提出了「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方面的要求。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不能只著眼於具體知識的單純講授,而必須全面地、整體地把握目標,將課程標准三方面的要求有機地、相互滲透地落實於教學活動,真正使學生獲得傳統文化方面的知識,同時吸收其精神內涵,形成積極的情感態度和正確價值觀,並盡量引導、督促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踐行,使良好的行為形成習慣,使良好的道德修養成為心靈之必需養料。
語文教師要在《語文課程標准》的指引下,認真斟酌確定各學段目標要求,落實課文又不拘泥教材的課文;既注意瞻前顧後,作好孕伏與延伸,又要落實本課的教學,同時還要有所聯系和拓展。教師在教學中有個共同的感覺,就是經常覺得課時不夠用。殊不知教師只善於做加法,而不善於做減法。教師既想將教材選入的所有課文講深講透,面面俱到,還想要加入新的內容,時間自然捉襟見肘。所以教師要對高中前兩年的語文教學有個整體把握,在全面目標意識的指引下進行教學內容設計,吃透教材,根據各學段的教材特點科學安排教學內容,確定每課、每單元、每一學段的重點,重點精講一些課文,大膽放手讓學生自讀一些課文,做好教學安排。
2.發揮學生主體性,課內學習與課外探究相結合
語文學習是學生領會文本、發現問題、創造意義的一種思維活動,從發現的角度而言,文本的意義是讀者通過閱讀活動發掘出來的。它要求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儲備、學習經驗來主宰自己的思維活動,建構新的知識和意義,達到個性鮮明的深刻理解。學生在語文學習活動中,不應該只是接受精心設計的提問和機械的訓練,而是要成為學習的主人,從文本和現實中吸收人文的養料,建構自己的知識結構,充實自己的精神世界,即知、情、意、心各方面的素質,做到善於學習、善於審美、善於創造。學生在學習中感受體驗傳統文化的精神精髓,同樣要尊重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自主閱讀、發現、創造。
同時,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化理解和創造。我國古代學者王夫之在《姜齋詩話》中提出這樣的觀點:「作者用一致之思,讀者各以其情而自得。」這里的「自得」,就是指讀者對作品意義的生成和創造。提倡學生獨立思考,養成學生多角度研究問題的習慣,鼓勵求疑、創新,允許學生有不同的看法。促進教學交往、對話、互動和經驗共享,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提倡尊重心靈舒展、精神個性的創造,使課堂具有一種海納百川的氣象。加強學生的語文實踐和生活歷練等方面,讓學生在主體性活動中獲得發展。語文課堂的時間是有限的,課外學習的空間卻是廣闊的。教師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善於引導、鼓勵學生進一步進行探究。
3.對學生的學習與探究活動,教師要擔當好引導者的角色
發揮學生主體性,強調自主合作探究,教師應該是合作的協調者,是探究指導者。學生的知識面畢竟是有限的,教師要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指導學生查找資料的方法、探究的方向,讓學生知道「路往哪裡走」,讓學生藉助多種手段,在擁有充分資料信息的基礎上展開討論分析,引導學生廣泛聯系、質疑問難,由點及面展開思維,綜合歸納,實現由感性到理性的過渡。當學生對學習對象有了較深刻的理解之後,教師還應進一步將學習活動引向深入,或形成文字,讓學生展示探究成果,一起加以鑒賞評價,或使傳統文化與社會生活交匯融合,激活傳統文化的時代性,讓學習活動引向學生的心靈深處。引導學生進行學習的遷移,「始於課堂、走出課堂、融入生活」。學是為了用,學習活動是學生抒發情感、活躍思想展示智慧的主要途徑,更是學生發揮創造精神的時候。只有在活動與遷移中,學生的智慧、靈氣、創造力才能得到充分的擴張。
4.採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傳授知識與培養興趣相結合
刻板的、僵硬的規訓與教育只會讓學生失去興趣,傳統文化需要充滿生命活力的課堂教學來滋養、來培育。因此,我們必須創設一個生動活潑的學習環境。要實施情境化教學,創設美的境界,注意在情趣上下足功夫,以影視、音樂、美術、幻燈等多媒體手段來營造氛圍,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描述、故事敘談、問題設境等許多手段驅遣學生的想像,激發學習情感,喚起學習需要。在教學中,要善於運用誦讀、感悟、質疑、討論、演講、表演等多種方法,讓傳統文化真正活起來,吸引學生的目光與興趣。此外,教師還可以大膽地把講台交給學生,讓學生分組進行專題的准備後上台講解、接受提問,發現問題,共同探討。教師要善於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對他們思維的火花等各方面及時加以鼓勵和肯定,保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只有學生對傳統文化真正有了興趣,他們才會去關注,去積累,去思考。
二.進行傳統文化教育的策略
1.單元主題教學
在新課標教材中,不少古代文學作品特別是基本閱讀版塊的篇目基本是以前舊人教版的課文。雖然大體篇目沒有變化,但是單元組織有所不同了。教材的單元組織並非只是簡單地把一類文體和一種主題的課文拼湊在一起,我們應考慮不同選文間的相互關系,以求產生更為豐富的單元整體價值,體現出整體功能大於部分功能之和。教師除了充分吃透每一冊的各篇課文外,更要體會編者所說的每一冊的其他3個文體、語體單元的主題題材內容,盡量與活動單元的主題題材內容「互相呼應,互相兼顧」的特點。所以可以採取單元主題教學的方法。在進行主題教學時要充分考慮各篇文章在主題引領下彼此的關系,下面以必修二作說明。
比如必修二的活動單元主題是「體驗情感」。古代文學作品單元基本閱讀篇目有《阿房宮賦》、《赤壁賦》、《項脊軒志》、《與妻書》。擴展閱讀篇目有《逍遙游》、《論毅力》。教師要結合本冊主題,明確本單元的學習目標:除了文言文語言知識外,還要引導學生感受和體驗古人的情感世界,走近古人的生活,走近古人的內心世界。「穿別人的鞋,走別人的路」,從而豐富自己的情感體驗,並思考他們的情感為什麼歷經千年仍能打動人心。筆者根據課文內容,採用一線貫穿的方式進行教學設計。
本單元第一篇是《阿房宮賦》,起到統領整個單元的作用。文中有這樣一句議論:「一人之心,千萬人之心也。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在杜牧看來,秦滅亡的原因是秦王只顧及一己的私慾,而不考慮百姓的情感與利益,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上。兩千多年前的孔子早就說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又強調「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人生在世除了關注自身的存在以外,還得關注他人的存在,尊重他人的情感與權利,這是「同理心」的一部分。具有同理心的人才能夠推己及人。這篇文章給我們提供了一個體驗情感的方法,那就是同理心。教師要引導學生帶著同理心去讀下面幾篇文章,設身處地地去感受與理解蘇軾、歸有光、林覺民等人對待自身和他人的情感態度。只有設身處地,才能感受他們筆下情感的真實性,從而被感染,受啟發。
《赤壁賦》中涉及的是對待自身情感的方法。讀這篇文章,要探尋作者情感產生的原因,從情感變化中體會作者處理情感的方式。教師可聯系作者遭受貶謫的遭遇,引導學生設身處地地感受蘇軾看到江水之闊,面對宇宙之大產生的與「美人」「天各一方」的失意與無奈,體會他借客人之口對人生短促無常發出的感嘆。最終蘇軾以其樂觀與曠達得到了精神的超越。蘇軾把儒家「固窮」的堅毅精神、老莊輕視有限時空和物質環境的超越態度以及禪宗以平常心對待一切變故的觀念有機結合起來。他處理自身和外界關系的方法成為後代許多知識分子的精神典範。這篇文章的學習還可以和拓展篇目的《逍遙游》聯系起來,使學生更好地了解道家相關的思想。教師還可以啟發學生,是否可以從蘇軾對待自身情感得到一些借鑒。
《項脊軒志》《與妻書》則是珍惜親情與愛情的文章。教授重點放在學生情感的感性體驗上,設身處地地想像,惟有動心,才能有所思考。教師還可以提供《祭十二郎文》、《祭妹文》、《陳情表》等讓學生進行拓展閱讀,引導學生學會珍惜。
對必修二單元的設計,重點挖掘了其中「體驗情感」的因素。由第一篇《阿房宮賦》中引導學生培養一種同理心,在此基礎上去閱讀其他三篇文章,感受別人筆下的親情與愛情,感受他人筆下的失意與解脫,從而思考自身看待事物、對待情緒的一種可以參照的方法。
2.比較閱讀教學
在活動主題的引領下,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對本單元的課文有針對性地進行比較閱讀。通過比較相同點與不同點,更好地體會這一主題的內涵。下面以必修一進行說明。
必修一的活動單元主題是「認識自我」。基本閱讀篇目有《詩經》兩首:《氓》、《靜女》;《離騷》(節選);《孔雀東南飛》《漢魏晉詩三首》:《迢迢牽牛星》、《短歌行》、《歸園田居》。
強調個體意識,重視個體存在的重要性,就要發掘生活於社會中每個人的個人價值。每個人都能夠重視自己的社會存在,知道自己有何可為,知道自己有何能為,知道自己有何需為,並為之付出堅實的努力,這便是創造源源不斷的社會價值的源泉。本單元的課具備一定的可比性,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比較閱讀。
《詩經·氓》、《孔雀東南飛》可以圍繞女性的「自尊自愛」進行比較閱讀。這兩首詩都寫了被拋棄的女子的抗爭,體現了女性的自尊與自愛。《氓》的女主人公在被虐待時重視內心憤怒的聲音,重視作為人必須得到尊重的權利,奮起控訴負心人的惡行,捍衛自已的尊嚴。此外她思考男女的婚姻愛情態度的差異,體現了女性的個體意識的萌發。《孔雀東南飛》的劉蘭芝在個人的意志得不到充分的尊重,無法主宰自己的命運時,為了維護尊嚴選擇死亡,以生命的解脫獲取最終的自由。兩首詩中的女子,都是處於弱勢,但是她們不依賴、不幻想,憑著堅強的內心維護著自己作為女性的尊嚴。
《離騷》(節選)、《歸園田居》可以圍繞「追求理想,堅持自我」進行比較閱讀。屈原和陶淵明,他們都是敢於追求理想並且有著堅定信念的人。他們同樣面對著無法改變又不可認同的外界環境。屈原面對黑暗的社會現實,他寧願忍受無限的孤獨和痛苦,也決不改變他所認定的道路,決不改變原則、不改變理想與小人同流合污,悲壯地走向毀滅。陶淵明在仕途沉浮中認識到世俗與自己崇尚自然的本性是相違背的,他堅決辭官歸隱,追求自己的理想生活,追求自身的完善。教師可以把這兩課的抒情主人公結合起來,引導學生認識屈原與陶淵明,思考個人應該堅持的人生准則,思考個人應該擁有的理想與追求,思考應該如何處理個人與外部環境的關系等。
在拓展閱讀篇目上,教師可以聯系本單元的課文和講課重點,推薦學生讀一些文章,如《詩經》中的《鄭風·溱洧》、《鄭風·子衿》、《秦風·蒹葭》、《鄭風·將仲子》,《史記·屈原列傳》、《歸去來兮辭》、《蘇東坡突圍》等,並結合本單元教學重點設計研究性學習的課題。
3.名著拓展教學
了解古代文學作品中的經典名著,是傳統文化素養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但是筆者在教學中發現,大多數學生對於古代文學名著知之甚少,學生總是習慣按自己的興趣選擇閱讀的內容,不喜歡名著。他們覺得這類書創作時間距離當今時代久遠,語言方面困難較大,有些書思想性太強,不夠吸引人。教師可以利用教材中的課文進行重點分析,或探究其思想性對後世的影響,或探究其與現代社會的結合,或挖掘名篇中蘊涵的人生哲理與人生智慧等,讓名篇煥發其獨特的魅力。「課文無非是個例子」,教師在精講課文教會學生閱讀思考的角度與方法後,再將課文作為一切入點,以點帶面,引導學生去閱讀原著,了解原著,進行探究性的專題學習。
比如必修四中選入了《孔孟兩章》:《季氏將伐顓臾》、《寡人之於國也》。這是儒家作品中的名篇,體現了孔子、孟子「仁政」的思想。在初中階段,學生已經學過了《論語十則》,對《論語》中關於為人、為學的主張有一定的了解。作為影響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儒家思想,在高中階段,學生有必要系統性地了解儒家的主要思想,教師可以以此帶動學生對《論語》的閱讀。在教學內容的順序安排上,教師可以將古代文學作品單元放在學期初講授,布置學生在本模塊學習時間做好《論語》的專題研究性學習。教師可以給學生提供幾個參考的方向,如「君子之道」「學問之道」「仁義禮智」等。此外,教師還當鼓勵學生有自己的見解和看法,即使不是很成熟、很有說服力,也是學生自己的思考。比如有學生在其《論語》的讀後感悟中寫道:「《論語•公冶長》里,孔子有說:『已矣乎!吾未見能見其過而內自訟者也。』這未免太絕對化了吧,孔子一生接觸了這么多人,難道真的沒有一個能自己檢討自己的嗎?是不是孔子把自己看得太高了呢?他還說道:『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這也不太妥,誇自己『忠信』和『好學』雖然未見有錯,但令人覺得孔子有點自大。」姑且不論孔子是在什麼情況下說出這樣的一番話,但學生能夠看出點問題並提出質疑,教師要及時鼓勵。
又如在必修五中選入了《鴻門宴》與《報任安書》。這也有利於學生了解《史記》,了解司馬遷的思想。《史記》記載了上起黃帝下至漢武帝兩千多年的歷史,其中春秋戰國與秦漢時代,是中國歷史上從割據混戰到統一的時代,也是精英人才層出不窮、智慧火花不斷閃現的時代,其中發生的一些故事與語言資料,一直是後代的經典。加上其故事性較強,有利於激發學生的興趣。教師可以選擇其中的一些文章,如《屈原列傳》、《項羽本紀》、《孔子世家》等讓學生進行閱讀,讓學生了解歷史人物,學會評價歷史人物。同時通過對這些篇章的閱讀,理解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中所提到的創作目的,體會司馬遷「發憤著書」對人物的評價標准,如探討司馬遷的「英雄觀」等等。讓學生形成書面的研究性學習成果,教師評改並進行交流展示。
4.專題拓展教學
教師還可以根據單元主題進行相關內容的拓展,使學生對該主題的相關內容有更深刻的認識和把握。進行主題拓展教學,這個主題可以是教師在教學設計中事先設定的,也可以是在教學過程中生成的。
比如《唐宋散文選讀》的第一單元中選入了《小石城山記》、《黃州快哉亭記》、《道山亭記》、《百丈山記》幾篇山水游記。在初中階段,學生對山水游記已經有所了解,教師的人可以繼續進行山水游記的拓展閱讀,但是筆者認為學生到了高中階段,拓展的范圍應該有所擴展。比如這一單元,教師可以向學生介紹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中提到的「貶官文化」。「古制中國,宦海沉浮,稍不留意,就要受到貶謫。在數不清的遭貶人員之中,常常有飽讀詩書之人。貶了官,失了寵,摔了跤,悲劇意識就來了。這樣一來,文章有了,詩詞也有了。過些時候,或過了一個朝代,時過境遷,天子覺得此人不錯,撥亂反正,恢復名譽,於是受貶官員人品文品雙全,傳之史冊,通之後人。又因他們在受貶期間親熱過山水亭閣,足跡所到之處,便成了遺跡,這些文化便形成了貶官文化。」在中國傳統中,知識分子的出路是「學而優則仕」,被貶無疑是政治生涯甚至人生的巨大打擊。被貶之後,不少人流連於山水之中,有的把滿腹辛酸愁苦寄託於山水,有的在山水遊玩中得到暫時的解脫,特別是在唐宋兩代,留下了很多很有意思、值得品味的文章。除了柳宗元的《永州八記》,還有范仲淹的《岳陽樓記》,蘇軾《石鍾山記》,歐陽修的《醉翁亭記》等等。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探究「貶官文化」,同時還可以探究被貶之人何其多,寫被貶心情的文章何其多,為什麼這些文章能千古流傳?通過探究,以期對古代士人的精神世界、情懷氣度、文章風格和寫作手法等有較系統的了解。又如「隱士情懷」,在教材中有相關的詩與文,也可以形成一個專題讓學生探究。
5.讀寫結合教學
「讀」與「寫」是語文學習素養的兩個重要方面,這兩種素養的實現是通過閱讀與寫作的訓練來完成的。在心理機制中,閱讀是從語言到思想,從形式到內容,從外部到內部,從部分到整體的心理過程,而作文則是從思想到語言,從內容到形式,從內部到外部,從整體到部分的心理過程。韓愈曾說:「學以為耕,文以為獲。」閱讀積累與思考是寫作的先導,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更要讓學生進行積累和思考,將知識轉化為能力。首先,引導學生積累名人名言、典型事例並運用到寫作中。著名作家韓少功說:「語文是一種慢功。」這里的「慢功」強調的就是語文學習是一個積累的過程。對於學生普遍存在的寫作素材缺乏的現象,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課文下手,積累相關的人物和事件,將其作為議論文的有力論據,合理地支撐論點。除了司馬遷、蘇軾、屈原,教材中還有大量的人與事值得我們去關注和積累。如《鄒忌諷齊王納諫》可作為「旁觀者清,當局者迷」的論據,亦可將其作為認識自我、提高自我的例證;《寡人之於國也》兩千多年前的祖先已經注意到濫捕濫伐的危害,告誡人們要注意生態平衡,這與現代社會一些現象形成鮮明對比;《蘭亭集序》中的風流雅士們那種尋找風景,享受生活的態度,在今天也仍有積極意義。在教學中,可以採用讓學生按照自己的個性去設計創造讀書筆記的方式,可分為「精華摘抄」、「佳句賞析」等板塊進行積累,培養學生「處處留心皆學問」的習慣,鍛煉其思考分析與書面表達能力,逐漸積累起屬於自己的「資源庫」。其次,引導學生對一些傳統觀念和做法提出自己的感想和見解並形成文字。傳統文化需要與時俱進,需要添加時代的新因子,才有源源不斷的生命力。學生如果對傳統文化的學習僅止於被動接受,那並沒有真正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教師在上完課後,可以趁熱打鐵,讓學生提出問題,或者教師提出問題讓學生去思考探究並形成文字。如《鴻門宴》和《項羽本紀》中通過對劉邦和項羽的描述,結合司馬遷對「英雄」的評判標准,進一步探究什麼是真正的「英雄」;對《孔雀東南飛》中焦仲卿的做法,可以探究什麼才是真正的「孝」;《季氏將伐顓臾》中孔子的名言「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可以探究是否與當代的競爭意識相違背,要如何看待平均與競爭的關系等等。只有讓學生的思維真正活躍起來,才能更好地理解並將其轉化成自己的收獲。此外,還可以讓學生從課文題材、話題進行引申,進行思考創造。如《勸學》,除了作者提到的那些方法外,學有所成還需要什麼因素?《游褒禪山記》是一篇由遊玩而引發感想的文章,自己是否也有相似的經歷?……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並形成文字,養成多關注、多思考、多動筆的習慣。教學要教學生「學會學習」,培養學生的傳統文化素養也需要著重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引導學生重視各種資源,學會積累,開拓思路,勤於動腦,形成一己之得,力爭有所發現,有所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