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閱讀課中教師如何設計 學生與課文的鏈接
閱讀課中,學生與文本的打通是教師屢攻不破的堡壘。閱讀教學就是建立學生與課文的鏈接。閱讀教學特點:一是課文不僅是學習材料,而且是學習對象。二是課文中包含可能高於學生現有語文經驗的因素。語文閱讀課上,學生的任務:1、豐富、擴展生活經驗,獲得與課文相符合的理解和感受。2、豐富、擴展語文經驗,學習與課文理解和感受相呼應的閱讀行為,核心是閱讀方法。教師的任務:引導和幫助學生建立起與課文的鏈接。1、找准鏈接點,即確定教學內容,明了學習任務。2、設計鏈接的通道,即教學的方式、方法。
怎樣設計學生與課文的鏈接通道?基本的路徑有三條:1、喚起、補充學生的生活經驗;2、補充學生的語文經驗,指導學生形成新的閱讀方法;3、組織學生交流和分享語文經驗。
語文課堂教學的改善,取決於將以「教的活動」為基點,逐步地轉變為以「學的活動」為基點。教學設計的關鍵在於設計學生的學習活動。
例1:《草》教學設計片段:
一、 朗讀古詩,引入新課。 你會背哪些古詩?
二、 初讀全詩,學習生字
三、 再讀課文,理解詩意。
1. 看圖讀課文,說一說:一邊讀,一邊想到了什麼?
2. 教師逐句講解詩句意思,描繪古詩意境,讓學生感受小草頑強的生命力。
重點解釋:離離:茂盛;歲:年。枯:乾枯;榮:茂盛;盡:完。
四、 誦讀古詩,體會意境。
五、 識記生字,指導書寫。
六、 擴展學習,提示閱讀。
如何設計學生與課文的鏈接通道?
第一:真正找准鏈接的點,即明確教學目標,確定教學內容,明了學習任務。
例薛法根老師 《燕子》第一段教學片段:
提問:為什麼作者只寫了「一身烏黑光亮的羽毛,一對俊俏輕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就湊成了活潑機靈的小燕子」?那燕子的頭呢?肚子呢?我認為應該改成「一個小巧的頭,一身烏黑光亮的羽毛,雪白的肚子,一對俊俏輕快的翅膀,加上剪刀式的尾巴,湊成了活潑機靈的小燕子」才完整。你認為呢?
如何設計學生與課文的鏈接通道?
第二:切實著眼於學生的學,從學生的學出發。
郭初陽老師《弟子規》課例:
請仔細閱讀、思考《弟子規·入則孝》的講義,填寫下列內容。
如果我是父(母),我最希望孩子記住的六個字是: , 。因為 。 如果我是父(母),我最想為孩子刪去的六個字是 : 。因為 。或者我願意自己動手修改一下,把這六個字改成: , 。
如何設計學生與課文的鏈接通道?
第三、吃准學生的學習障礙處。
於永正 《草》教學實錄:
1、理解「離離原上草」
①請看「離離原上草」中的「原」字。誰能用「原」這個字組個詞語?(原因、原來、高原、草原、原子彈、原始人)小朋友想一想,「離離原上草」的「原」是指的黑板上的哪一個詞語?
②在黑板上畫一幅「草原圖」,問:草原上的草長得怎麼樣呢?
生1:草原上的草長得很高,很密。
生2:草原上的草長得很茂密,一棵挨著一棵。
問:那麼草原上的草「離離」,是什麼意思?(茂盛)具體地說說呢?(草原上的草長得很茂密,一棵挨一棵,都昂著頭向上長。)
2、「一歲一枯榮」
①誰能用「歲」說一句話?(生1:我今年8歲了。生2:我奶奶今年80歲了,還能做飯。)師問:8歲是8年,1歲呢?(生:1歲就是一年!)
②師畫四棵草,讓學生辨認分別是春夏秋冬哪個季節的草,結合草的生長過程讓學生理解一年當中,草綠一次,黃一次,榮,就是茂盛,枯,就是變黃、變干。並讓學生在黑板上適當季節下標出枯榮。
如何設計學生與課文的鏈接通道?
第四、設計靈活多樣的、腳手架性質的學習活動。
曹勇軍《最後的常春藤葉》四個主要教學環節:
1、交流討論第一道預習題:畫出小說第一、二、三天描寫常春藤葉的語句,說說瓊珊的心情發生了怎樣的變化;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變化。
2、貝爾曼是個怎樣的人物?分角色來讀第 33~35小節。教師指導朗讀:「唉,可憐的瓊珊小姐」,讀的時候要輕緩一點,很難過,發自內心。
3、依據課文,展開想像,寫一段文字,描寫貝爾曼那天夜裡畫常春藤葉的場景。
4、討論:假如歐·亨利把我們想像的這個片段寫到小說裡面去了,你們覺得好不好?為什麼? 體會理解歐亨利筆法的好處。
課堂具體學習內容的活動設置:靈活多樣的聽說讀寫活動。腳手架 突破學習障礙 發展語文。朗讀不僅是感受的途徑,更是理解課文的通道。
② 淺談如何提高語文教師文本解讀的能力
在教學實踐中,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尷尬局面:有的教師辛辛苦苦,手捧教參,該講的都講了,但學生就是不買賬;有的教師熱衷於從網上下載課件,以現成的課件來代替備課工作,但有經驗的教師聽過課後,說課文理解不透,還需要在文本解讀上多下工夫。那麼到底什麼是文本解讀能力,又該怎樣提高呢?本期我們特別約請江蘇省教授級高級教師、語文特級教師、國標蘇教版高中必修、選修教材核心編寫成員曹勇軍老師就此談談自己的看法。
文本解讀能力是語文教師的看家本領。它是一種高於一般解讀能力、帶有語文教師專業特點的特殊解讀能力。它不僅要求教師能准確理解把握文本的意思,還要求教師根據閱讀時的理解與體會,對文本重點、難點和突破點加以預判,並富有想像力地把文本初步分解成目標、方法、過程等,為教學方案設計奠定基礎。用我平時喜歡說的比喻就是,「把金子挖出來,把珍珠串起來」。
所謂「把金子挖出來,把珍珠串起來」,就是把文本中有價值的素材挖掘出來,依據教材結構和課程的需要,聚合提煉成教學目標,統領教學基本素材,串聯成教學步驟和學習過程。語文課本與其他課本是不同的,其中最大的不同是它的文本屬於「原生態社會化文本」。誰都知道,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作家創作的作品,並不是專門為語文課本、為學生的語文學習而寫的,因此文本中攜帶著豐富的歷史的、人生的、審美的信息,把這些一股腦兒地搬到語文課上既不可能更沒必要。我們必須依據課程的要求、教材的結構和學生的需要,選擇對學生發展最有價值的內容作為目標,把金子挖出來;同時還必須把教學目標規定的內容組合成合理的教學過程,串連成學生認知發現的步驟。具體地說,就是先不看教參和各種資料,面對教學文本,調動自己的閱讀經驗和積累,把文章認真誦讀幾遍,對文本不斷發問,不斷思考:文章的基本思路是怎樣的?主旨大意是什麼?文體樣式有哪些值得注意的地方?文中運用了哪些手法?好在哪裡?哪些地方一時不理解或理解上沒有把握?……然後再去看教參,查找各種資料,對自己的「裸讀」加以印證、修正和提高,獲得對教學文本比較深透的理解和把握。這是一個積極主動的過程,充滿發現的喜悅,可使自己的技能、方法和眼光在文本磨礪之下變得嫻熟、快捷而又敏銳。
譬如美國作家梭羅的《神的一滴》是一篇理解上有一定難度的新課文,坊間參考資料不少,但多是從精神內涵來解讀,忽視了文中的語文因素,教學中用處不大。備課時我下了番工夫,把文章一段一段讀了個透,心中有了底。課本選文共有6段,細讀下來分為三層。第1段為一層,先總寫瓦爾登湖。第2~4段為第二層。第2段用欲抑先揚的手法,先寫瓦爾登湖的美麗和自己的陶醉,「可是」一轉,說明自己離開後湖邊樹木遭到砍伐,面目全非。第3段寫「骯臟的工業腳步」「把瓦爾登湖岸上的樹木和風景吞噬了」。第4段重點在「然而」後,突出了瓦爾登湖以頑強的活力抵禦人為的破壞,永遠年輕。三個段落從「面目全非」到「骯臟的工業腳步」再到仍「充滿著神秘和活力」,表現了作者對現狀的擔憂。第5~6段為第三層。第5段贊美瓦爾登湖的庄嚴、純潔,第6段指出湖水可以「洗凈現代繁華大街上的污濁和引擎上的油膩」。經過一番細讀,文章主旨也就不難把握了:首先描寫了瓦爾登湖的自然風光,其次表達了作者對工業文明破壞美麗自然的痛惜,也希望通過大自然來凈化人的靈魂。如果聯系梭羅的思想以及《瓦爾登湖》的創作動機,還可以補充一點,就是字里行間流露出作者遠離塵囂、摒棄俗務後心靈獲得的自由。而文章寫作上最大的特色,恐怕是記敘、描寫、議論和抒情的融合。記敘簡潔,描寫角度多變,自有山野林間的幽氣,細節化描述中飽含哲理的情思,議論抒情深邃雋永。閱讀中我也有不少困惑,比如文中的那首詩,「我不能更接近上帝和天堂/甚於我之生活在瓦爾登」是什麼意思?「而它的最深邃僻隱處/高高躺在我思想中」又是什麼意思?帶著疑問我查找了多種譯文,互相參證,最後基本確認前者意思是「再沒有比瓦爾登湖更接近上帝和天堂」,而後者意思是「瓦爾登湖是我思想的源泉,給我啟迪」。文本細讀上做足了功課,就為教學實施奠定了基礎。
文本解讀不僅要「挖金子」,更要「串珍珠」,要抓住其中的重點難點,展開對象化、過程化的想像,把文本轉化成符合學生需要的學習過程。《肖邦故園》是新入選蘇教版教材的一篇優美的課文,但我聽過幾次這篇課文的教學,覺得不太理想。文本難在哪裡?首先是該文起筆比較玄遠和宏闊,極力渲染肖邦出生地歷經滄桑,以及某種神秘的命運感,學生不容易抓住描寫對象,容易走神;其次該文可以說是圍繞第4段中「藝術家的創作……童年和青年時代常常給人的一生打下深深的烙印」這個總領句展開的,為了使讀者更好地明白這個道理,作者用肖邦作品作為例子,在具體闡發過程中,頭緒比較多,不斷拓展,造成理解上的困難;第三,該文是一篇寫音樂家及其作品的隨筆,教師多喜歡外圍包抄,一會兒介紹肖邦,一會兒鏈接資料,一會兒配音樂朗讀,注意力沒有集中在文本學習上。
針對教學中的困難,我先「挖金子」,確定學習的兩個重點:一是把握肖邦故居環境的特點,體會景物描寫的特色和作用;二是辨析三個「促膝談心」的含義,理解肖邦音樂中的愛國情愫。然後把「珍珠」串起來。我想先從題目入手梳理全文的思路,分析「故園」的三層含義,一是「故居」,二是「故鄉」,三是「故國」;然後找出描寫故居環境特點的詞語,並由此切入課文第20~27段,指導學生誦讀描寫肖邦故居四季景色的文字,體會寫四季景色段落的特點;接下去比較文中兩處寫四季景色文字的不同特點,探究其語言表達的特色和效果;最後找出文中三個「促膝談心」的不同語境含義,體會肖邦音樂感人至深的原因。教師自己讀了文章,有了真體驗,才能梳理出牽動全篇的線索,抓住重點難點,幫助學生解決疑難,教給學生閱讀的真本事。
我們知道,文本閱讀活動存在著兩極,課文一極,讀者一極。前者注重文本的解釋,以客觀態度拆解課文結構,求得文本的意義;而後者注重讀者的閱讀,標舉主觀能動參與,倡導閱讀的創造性和個性化。教師文本解讀技能應兩者結合,形成互補和循環。我稱之為「死去」「活來」。兩種閱讀取向,各有長短,「死去」側重於「懂」,是底線,但容易死板教條;「活來」側重於「用」,有高度,但容易高蹈虛浮。課改後,風氣大變,倡導創造性個性化,流風所及,往往「活」有餘而「死」不足,教學中臆說風起,戲說雲涌,脫離文本,過度闡釋,誤人子弟。中學閱讀教學有特定的對象和課程目標,即使「活」也應有限度,當以常識為度,以學生「跳一跳」為基本要求,尤其要注重「死去」方能「活來」的基本規律。記得我備《阿房宮賦》一課,讀到結尾段發現,原文中不僅4個「後人」指代內容值得辨析,而且4個「哀」也意味深長,組合成回環句式,這樣「後人」與「哀」不斷出現,給人一種「後人」只知「哀」不知「鑒」的悲哀。後來在教學中,我把自己的解讀融入師生的探究之中,結束時還順勢講到了黃炎培先生的「窖洞對」中的「周期率」,一下子把歷史拉回到現實中來,讓學生的思考飛騰了起來。由此可見,語文教師眼下迫切需要提高的還是扎扎實實的文本解讀能力,強調准確優先的原則,實事求是,言必有據,在這方面許多前輩扎實嚴謹的學風值得我們學習。
文本解讀能力的培養,不僅靠鑽研課文的功夫,還需要教師有自己的讀書生活。課堂閱讀雖有其獨特的價值,但與生活中真正的閱讀不大一樣。在生活中我們是自己找書讀,找到書大致翻翻,觀其大略,有興趣多看,沒興趣就扔下。看不懂怎麼辦?很正常,以後慢慢會懂的。這種自己找書讀,是讀整本書,讀大部頭,讀自己心儀的經典;讀不懂就猜,在上下文中確定其真正含義;自己當自己的老師,自求自得,自我提高……與狹小的閱讀課堂培養出來的閱讀態度、閱讀品質、閱讀技能不一樣。教學中有閱讀生活的老師,會把「黑板上的世界」與「自己的閱讀世界」打通,想方設法由課內拓展到課外,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即便是在課堂上也會以生活的需要為目標,把閱讀還原到生活中去。他會注重「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培養,會強調「讀書要挺直脊樑」「閱讀就是思考」的品質錘煉,會側重「記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鉤其玄」的技能示範,會展示朱熹式「熟讀精思」與陶淵明式「不求甚解」交互為用的策略……使閱讀課厚實而飽滿,具有生活氣息和智力背景。
讀書人是語文教師應該珍惜的身份。什麼是讀書人?首先,是一輩子讀書的人,以讀書為志業的人。一個人只有「學而不厭」,才能「誨人不倦」。其次,他讀的書「無古今,無中外,無雅俗」,追求通人的眼光,汲取人生的智慧。第三,讀書養氣,養成一身正氣,是個精神明亮的人。這是語文教師文本解讀能力背後的生命底蘊,也應成為每個語文教師終生的職業追求。
③ 世界亂,書桌不亂
年會開幕式上,尹東老師解說濕地語文人的精神,一個字——「鑿」,「鑿是一種我要死磕的堅持,一種以終為始的行動,是海波式的閱讀,是王君式的寫作,是一字立骨的探索,是李剛式的小生活。」
聽來頗受鼓舞,也倍感慚愧。因為寫,才知曉自己的缺,因為想給予自己督促,所以就整理了一七年的十二個月書單,沒成想也能成了尹東老師眼裡「鑿」的一種方式。
因了這「海波式的閱讀」,我得到很多老師的厚愛,收到諸多老師發來的信息,詢問所讀的書目和讀書的時間安排,為了交流,也為了不曾忘卻的紀念,現在略作梳理,記如下:
關於讀書的內容
木心在《文學回憶錄》里有一句話說得特別好:「世界亂,書桌不亂。」這句話自知曉以來,就一直留存在我的心裡,無論生活多麼忙碌,無論事情多麼雞零狗碎,一想起這句話,心頓時就安定下來,於是,找一本慰藉的書或雜志,安靜在書桌旁,十分鍾,亦或一小時,時間更短或是更長,然後氣定神閑,更好地投入到生活的戰斗中去。
幾年來,讀書比較隨性,只問喜歡不問有沒有用,但心底還是堅信,所有文字都有其存在的意義和價值,只要讀了,都會融入血脈(除卻無意義的書籍)。
首先,雜志之類。 學校每年給每個老師40元的訂雜志經費,而我雜志的訂閱費用每年都至少是學校所給經費的十倍以上,這兩年都達到了20倍還多。
比如,今年訂閱的雜志:《語文學習》《中學語文教學參考》《語文教學通訊B刊》《讀者》《教師博覽》《雜文》《讀書文摘》《青年博覽》《東方女性》等,雜志是每個月准時到來,你要按時翻閱,你可以淘到很多與時俱進的信息,也可以收獲很多有價值的閱讀感悟。其中專業雜志的閱讀,激發了對自我專業發展的提升,你看到了當前專業領域探討的話題,你看到了教學中別人的做法,你收獲了一些你沒有讀到的理論知識,等等,讀專業的雜志,讀著讀著,你也會情不自禁想做一個有點「專業」化的語文老師。
至於《讀者》《讀書文摘》之類的雜志,全家人都可以看,尤其是孩子,在經典閱讀之餘,換換口味,這里涉獵的信息,也可以讓你「廣博天下」,帶來一些精神上的收益。
很多時候,新雜志來了,茶餘飯後,一家人靜靜地坐在書桌前,每個人都獨立在各自的世界裡,一個人,一支筆,一本雜志,也蠻好的。
其次,讀專業的書籍。作為一名語文老師,不讀專業的書,真是最大的遺憾,慚愧的是,我也是這幾年才有如此的感悟,想一想這兩年,我讀過的有關語文有關教育類的書,列作者如下:蘇霍姆林斯基、杜威、誇美紐斯、陶行知、葉聖陶、夏丏尊、於漪、魏書生、朱永新、李鎮西、陳日亮、潘新和、肖川、葉開、唐江澎、王尚文、曹勇軍、於永正、王榮生、餘映潮、蔡明、黃厚江、嚴華銀、施良方、高萬同,史金霞、張文質、薛法根、劉金玉、謝錫金、丁衛軍、王開東、張麗鈞、秦曉華、管建剛、董一菲、熊芳芳、肖培東、王君等(以上作者從我的書櫃里整理的),我知道,在廣博的專業領域,我只是讀了滄海一粟,還有太多太多未知的教育人和教育事,好在,我已經在路上。
比如,自從做了有效教學的案例探索,持續讀了《中學語文名師的教學藝術》《高校語文教學》《名師感悟有效教學90例》《有效教學十講》《中國名校高效教學》《有效教學難點突破與教學對策》《問題推進式課堂教學》《高效課堂八講》《有效提問》《高效能語文教學五項修煉》等,只要你有所思考,就會找到閱讀的方向,有了方向,自然會找到你要讀的書。
再次,讀散文、哲學、傳記、小說類的書籍。這樣的書浩如煙海,如茫茫宇宙,根據自己的喜歡,根據教學的需要,只要讀起來,就會有明確的閱讀目標,比如,有段時間讀尼采,因為尼采,又情不自禁地讀了薩樂美、弗洛伊德、里爾克。只要讀起來,讀進去,自然會牽出一本又一本你想要讀的書。
當然, 心理學類的 ,也需要好好讀讀,我讀的就少,讀《課程與理論》時,深知心理學對成長育人的重要性,打算接下來好好選選讀一讀。還有 美學 ,這一點,熊芳芳老師做得好,對美學的研究比較深,寫了很多思考,值得我們好好學習。
其實,閱讀也不是一件隨隨便便的事情,它要的是你的心,心在書里,書就在心裡。完全沒有負擔,只有愉悅。每天的閱讀會讓你特別踏實心安。
不管讀的書有沒有用,只管讀就是了,也許沒有用的閱讀鑄就的才是最有用的素養,培養的才是最有影響力的習慣。
再說,關於怎樣閱讀。
行至中年時常慨嘆,現在最大的敵人其實是時間。但時間又是不可管理的,它不以你的需要與否而改變,所以,在時間面前,能管理的,只有你自己。
如果你覺得自己沒有時間閱讀,那你略思一下,你有時間看手機嗎?每天花在手機上的瀏覽時間是多少呢?想到這,我也頗覺羞愧,因為諸多原因,這段時日浪費在手機上的時間有點多,但正在改變。
關於怎樣閱讀,我有幾點做法,覺得還好,和老師們分享如下:
一是每天給自己一個固定的閱讀時間,或者給自己固定的閱讀內容。
這是任務也是約束,但靠得是自律。如果你不能堅持,如果你沒有自律的意識,這個習慣就很難養成,那閱讀也就很難進行下去。
怎樣給自己固定的閱讀時間,比如,上班的時候,每天拿出一節課二節課或是更多來讀書,越忙越需要讀,因為你在讀書中收獲了思維的平衡,你可以更好地調整自己來面對生活工作中的忙。再比如,你可以早起,每天早起半小時或一小時,一學期下來,閱讀的時間也不菲了。這三年來,如果晚上不熬夜,我基本都在凌晨五點左右起床,這樣每天早晨我至少有一個小時的時間屬於自己,一年下來,你就積攢了那麼多的時間,這些時間都在鑄就自己的生命,我很多的閱讀和文字都在這段時間完成的。
二是利用好碎片化的時間。
抵制手機上碎片化的信息閱讀,但堅決捍衛碎片化的閱讀時間。成年人的世界有很多無奈,時間總是過得越來越快,事情總是越來越多,但只要你願意,還是可以找到一些小空閑的,在包里時時刻刻放一本最近讀的書,無論到哪裡,只要有點時間,就拿出來讀幾頁(重要信息劃出來,回家再做謄抄)。比如我就利用陪孩子學鋼琴的45分鍾時間、外出坐車的時間等等,讀了很多書。
積沙成塔,滴水成河,積少總會成多,慢慢讀,會比較快。
三是寫讀書筆記。
時間在流逝,生命在流逝,但文字可以穿越時空,你記下的文字就是時間留給你的收獲。
今生我對自己最自豪的地方,就是我有一個寫筆記的習慣,無論讀什麼,只要我覺得有意思、有意義我就記下來,書櫃里大大小小的筆記本排成排,我時常在臨睡前,去看看它們,然後喜歡哪本讀哪本,讀的是筆記,但看到的都是回憶,每個時間段里的自己都那樣清晰在眼前,那些文字總能或啟發或警醒你點什麼,讓你在思想的修正中安然地進入夢鄉。
比如在寫下這些文字的時候,我情不自禁地起身隨手拿起兩本筆記:
一本2015年的,扉頁上寫著:
堅信專業閱讀提高課堂質量!
堅信專業閱讀悅潤心靈!
堅信專業閱讀培養激情和活力!
堅信專業閱讀會幸福生活每一天!
這四行字很庄嚴地挺立在書頁里。
下面是,每天閱讀一節課,每天鍛煉一節課(確實是這樣,每天用一節課時間讀書,每天下午去學校三樓球館打一節課乒乓球)。現在想來,如果沒有這樣自覺的專業閱讀,也許2016年我不可能發表十六篇省級論文(不包括評比類)。
另一本是2017年的,記得這是在年初,我懷著對自己的美好想望,不僅用紅筆描摹了對自己的提醒,還畫了一朵小花。
不管做什麼,
都不要急於回報。
因為播種和收獲不在同一季節,
這中間隔著一段時間,
我們叫它為:堅持。
向里翻,看到了讀作家汪曉東的文字:
我的寫作生涯就是這樣走走停停的日子,多虧遇到了這么多喜歡寫作的人,給懶散的腳步有了規矩。
哈,想一想我們,又何嘗不是呢,那句被無數人證實的話不就是這個道理嗎,一個人走,會走得很快,一群人走,才會走得更遠呢。
所以,寫筆記吧,這里會為你積攢太多太多的財富,它不僅記錄你過去走過的日子,更會為你的未來帶來收益。
現在,如果沒有特殊情況,我每天都會寫上至少兩頁的筆記,因為寫筆記的原因吧,我的書寫速度超快,比如濕地年會,聽王崧舟老師的課和講座,我記了滿滿22頁的筆記。用手寫字的感覺是不一樣的,就好比在電視里和月光下看月亮的感受一樣。
想讀書的老師,不妨給自己也備個漂亮的讀書筆記本,每天堅持寫兩頁,哪怕一頁,只要你行動了,改變就在不經意間。
博爾赫斯說,我寫作不是為了名聲,也不是為了特定讀者,我寫作是為了光陰流逝使我心安。
我特別喜歡這句話,我覺得寫筆記也是,一本一本筆記,一頁一頁文字,會讓我們心安。因為我們是老師,是教書人。
怎樣才能使自己愛上閱讀呢,我認為寫是一條好途徑。
「我很早就有這樣一種意識,就是要把我的外部經歷化成內在的財富。怎麼轉化呢,主要就是通過書寫,純粹的外部經歷,你是留不住的,但是你是帶著感情去經歷的,內心會有感受,你要珍惜這種內心的感受,不要讓它輕易流逝,這樣也就以某種方式留住了你的經歷。」周國平的這句話是不是說出了我們的感受?
只要寫,你會發現,缺啊,缺怎麼辦,你得去多讀,讀著讀著,你自然會沉浸其中。不要怕寫得不好,沒有誰天生都能寫得好,我與王君老師的寫作距離十萬八千里,但我依然堅持寫,相信當一百萬字的書寫量出來的時候,你能說自己的書寫沒有一點進步嗎?
寫吧,作為一名老師,在記著一屆屆學生的長大中老去,也算是一種心安理得的幸福吧。
最後,感謝每一位讀我文字的親,是你們的閱讀給了我鼓舞,給了我力量,但也請你們仔細打理好自己的時間,不要把生命浪費在碎片化的手機瀏覽上。從今天起,我決定回到過去,把手機靜音放在鞋櫃上,不帶進卧室,更不在沙發上躺著瀏覽手機,每天給自己上下午各預留10分鍾看手機的時間以處理信息,當然,那些值得一讀再讀的公眾號除外(比如語文濕地),我們可以像讀書一樣,鋪開筆記,認真學習。
否則,手機真的浪費了我們大量的生命。
大一的學生茜茜從美國研學歸來,我問:在美國二十一天,最大的感受是什麼?
茜茜答:在美國,看不到有人看手機。餐桌上,車里,到處都看不到。
這讓我想起前不久看到的一個笑話:聽說每個中國人平均每天摸150次手機,我笑了,怎麼可能? 明明就一次,睡醒拿起來,睡前放下去。
制度千萬條,自律最重要。
讓我們放下手機,回歸手捧金沙的閱讀吧。
④ 用語文熔鑄生命 ----《語文,我和你的故事》讀後感2018-08-03
用語文熔鑄生命
----《語文,我和你的故事》讀後感
從一拿到手,我就被書面上端莊秀麗的「語文,我和你的故事」八個楷體字吸引住了。倒不是這個書名有多麼詩意浪漫,倒是其中的「故事」兩個字散發出的朴質、自然、柔和的氣息一下子吸引了我的目光。
書是由曹勇軍老師所著,一位用語文熔鑄生命的老師。
一、 美麗的語文美麗人
全書記錄了曹老師漫遊在語文長河中掀起的一個又一個美麗浪花。書里有曹老師記錄的他所在的語文教研組的同事的真實課堂,有他所讀到的經典作品中的理想課堂。最讓人感動的是曹老師為了聽好一節課,在課前把相關作者的作品閱讀研究個透,再來聽課學習,為的就是能給上課老師最貼近原作者初衷、最真切的看法和建議。這樣的聽課品質真讓我們這些以為聽課就是搬個凳子坐享其成般地記個筆記的老師汗顏啊!
課堂教學中,對於課文的學習,他都能抽絲剝繭,還原作家寫作的本源,觸摸其靈魂的溫度,真正走進寫作者的內心或是作品中人物的內心。有了這種身臨其境的探討,學生們獲得了閱讀中發現和創造的快樂,自然對他們閱讀和寫作素養的提高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這和董旭午老師倡導的生活化語文教學不謀而合啊!
書里第一部分尤其記錄了曹老師帶領孩子去讀含蓄雋永立意又難以摸清的幾篇現代散文的課堂,從內容到構思結構再到思想立意,曹老師就帶著孩子們一點點去讀、去品、去到文字的中間,去到作者的心底。讓我記憶猶新的是曹老師每帶領孩子們讀一篇散文,都不會僅僅局限在這一篇里頭,而是總能旁徵博引,用同一作者的其他篇章、用不同作者的類似主題或是類似結構的文章來激活這一篇,讀透這一篇,最終學生們事先的迷霧散開了不說,他們對曹老師所引的那些篇、那些文、那些詩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這樣,視野拓寬了,境界也就提升了。
除此以外,曹老師在教學中始終把學生能從每一篇文章中習得什麼,又如何去讀,方法路徑哪種最適合孩子們,作為他課堂的生命線。課前曹老師都會反復琢磨,課後又不斷反思調整。孩子們總能把在曹老師的課堂實踐中所總結歸納的經典提煉用到後面的學習和寫作中去,舉一反三。用曹老師的話說就是:「一篇課文學完,一本書學完,檢測學生學習的質量,有一個簡單實用的方法,就是看學生口中、筆下有沒有課文關鍵語句時不時蹦出來,因為這些語句往往使教學中最有活力,最有個性的記憶觸發,間接反映學生個體思維的質量,多少可以看出教與學的水平和質量。」曹老師多次提到他的課堂教學的評判依據:課堂教學中有兩樣東西最迷人:「一是學生提出的問題。二是課文語言生活化的創造運用。」
曹老師陳述了他心目中的理想課堂,也實踐了大家眼中的美麗課堂,他的每一堂課都無不開出美麗的鮮花,而他也因此而美麗。
二、美麗之花遍原野
曹老師的課堂是美麗的,其形式五彩斑斕而其所在又無處不在。
曹老師所在的南京十三中是「江蘇省語文學習實驗課程基地」。在這里大到其整體的布局,小到每一塊版面的設計、每一副圖片的搜集都極其地講究,都無不浸染著曹老師和他所帶領的團隊的良苦用心。為的就是能讓穿行於基地的孩子們能夠了解中西文學的脈絡框架,推動學生的自主閱讀和自主探究,形成良好的學習風氣。這里的每一塊展板圖文並茂,無不散發出迷人的文學氣息,徜徉於其中的莘莘學子又怎能不深受濡染甚至沉醉其中不知歸路呢。
如果你認為語文學習就是那四十五分鍾的狹小區域的活動的話,那你就大錯特錯了。曹老師就像會變戲法似地開發出形式多樣、精彩紛呈的各式有意思的課程學習樣式:像「戲劇節、中秋明月詩會、大樹下的古風新唱」等等,豐富多彩的課程樣式給孩子們以深骨入髓的探究、學習和體悟,讓孩子們明白文學即生活,生活見文學。正如曹老師在書中所述:所謂「語文學習生活」,就是突破狹小的語文課堂,構建良好的語文學習環境,讓學生在語文中體驗生活,同時又在生活中發現語文。誠然,這樣的活動給了孩子們終身難忘的青春磨礪和人生洗禮,難怪學生畢業工作了都還記得和曹老師在一起的日子••••••
在曹老師的引領下,孩子們熱愛文學,閱讀使他們乏味的高中生活變得有滋有味、芬芳四溢。為了孩子們能夠方便及時地閱讀,曹老師徵求學校意見把圖畫館搬進了教室,舉行「在大樹下讀書」等活動。美麗的校園綠樹環繞、大樹婆娑,樹下更有痴迷閱讀的少男少女。有了曹老師這樣的閱讀點燈人,孩子們的生命一定會流光溢彩!
不僅如此,曹老師的閱讀之花開遍了校內外。他在給孩子的閱讀活動紀念卡上這樣題詞:閱讀是精神的漫遊,行走是身體的閱讀。真理不光在我們頭上,更在我們腳下。為了能有別樣的體驗,也為了讓孩子能有穿越時空的切身感,曹老師帶領孩子們閱讀的足跡遍布「台城、半山園、雞鳴寺茶社」。有時天公不作美,沒關系,線上照樣讀、照樣品。師生們閱讀研討的熱烈場景引得路人駐足側目又如何呢,這里才是最亮麗的風景!多年過去,這樣的「情景讀書課」終將是師生珍藏在心靈深處最美好的回憶。
高中的生活短暫而又辛苦,即便如此,卻絲毫沒有阻擋師生閱讀的步伐。每周五當更多的孩子回家放鬆勞累了一周的神經時,曹老師帶著不少熱愛閱讀的孩子坐在學校語文課程基地「金陵文化研學中心」的教室里。那裡是一群青春的舞者,是一群求知若渴的「劍客」,用孩子們寫給曹老師的一封回信中所說:「•••••這樣的經歷越多,我越是沉醉其中,享受每一次的夜讀,享受每一次思想碰撞的喜悅,享受每一次得到新書時內心巨大的滿足和興奮,這樣獨特的閱讀體驗確實使我受益匪淺••••••」曹老師就是這群孩子閱讀路上的燃燈者和指路人,相信孩子們在以後的人生路上會沿著文學之路越走越遠,相信有朝一日一定會「一覽眾山小」。
印象特別深刻的還有就是曹老師在孩子們高考前夕給孩子們上的三節作文課,這是他作為禮物送給這些即將踏上人生征途的弟子們的。這三節分別是「尋覓愛的真諦、誰是真的英雄、我的人生獨白」,三節課,三個話題給了這些人生即將啟航的年輕人一次靈魂的震撼、思想的洗禮、精神的升華。而且,無論是做人也好做學問也罷,曹老師絕不容許有絲毫的浮誇虛假和事實扭曲,因為嘩眾取寵使不得,求真才是正道!所以人們都說曹老師是走在「公民教育的大路上」。曹老師就是這樣一位立足孩子的終身發展,在平凡的生活里發現問題,探索思考,研究探討。最終由他辛勤灑下的粒粒種子都長成了一棵棵參天大樹。無論何時何地,他的課堂總是充滿尊重、友愛、真誠、思辨,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孩子們也因此親切地稱呼他為「老曹」,就連考試總結也能把它變成禮物送給孩子們,這或許正是曹老師作為一名真正的教育者的人格光輝所在。
三、美麗的生命走世界
曹老師在書的最後向我們真誠陳述了他的成長之路。收獲掌聲和鮮花的曹老師遠遠不滿足於此,為了近距離去觸摸文人大家的靈魂氣息的厚重與真切,他每到一處講學都要到當地有歷史文化底蘊的名人故居去走一走、看一看。在這里,曹老師找到了大儒雅士的跟,也解開了之前未曾解開的結,沒有了距離感便完全融解消釋了。
了不得的曹老師還把他與自己所帶的高三(10)班的故事帶到了國際舞台上。他和孩子們在高三這樣一個忙碌乏味的特殊時期硬是用實踐打通了「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的壁障,用「時事演講」這樣的語文活動燦爛了這些幾乎被高考窒息的年輕生命,打破了人們根深蒂固的「高三印象」,成就了神奇,成就了生命,成就了精彩。
最後,用曹老師書中的一段話結束此文:「打了上課鈴是語文學習的開始,大了下課鈴更是語文學習的開始。打通課前課堂課後,打通課內與課外,打通教與學,語文學習才能氣血貫通。」我輩深受教益,但願讓語文的血液熔鑄到生命的每一個角落。包括你,也包括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