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不懂就要問的作者是誰
不懂就要問》是小學語文人教部編版三年級上冊第3課的課文,由陳亮參與錄制的。
本文講的是孫中山小時候在私塾讀書,敢於獨立思考,敢於質疑,為了弄懂書里的意思,不怕先生的懲罰,大膽地向先生提出問題的事情。
《不懂就要問》理解:
《不懂就要問》是小學語文人教版三年級上冊選讀課文第1課,講的是孫中山先生讀私塾時不懂已經熟背的文章的意思,不怕批評勇敢向先生提問的故事。
曾經有無數個老師或前輩,諄諄告誡我們這句話,「不懂就要問」,而在如今大時代之下,不懂就問已然成為阻礙很多人進步的最大障礙。聲明一點,我沒有任何否認經典以及輕視偉人的意思。
孫中山先生生活的年代,山河破碎,風雨飄搖。封建政權岌岌可危,國外思潮大量湧入,而國人思想仍然頑固僵化,愚昧迷信。孫先生勇於反抗權威表達自己見解必定是值得弘揚的。
《不懂就要問》的賞析:
本文敘述了孫中山小時侯學習的故事。「不懂就問」不單是一個學習習慣的問題,它反映了學習者的樂於思考和探究的學習態度、追求真理的科學精神和迫切求知的熱情。孫中山長大後能夠開創辛亥革命的偉大事業,與這種態度、這種精神、這種熱情有密切的聯系。
教材選編這篇課文,著力培養學生「不懂就問」的好習慣,也是從情感態度價值觀,從學習的過程與方法多角度考慮的。學習時,要體會孫中山不懂就問、敢於質疑的精神,明白「不懂就問」的好處。
『貳』 三年級上冊的語文書有哪些內容
三年級上冊的語文書有如下:
第1課、燕子
第2課、古詩兩首
第3課、荷花
第4課、珍珠泉
第5課、翠鳥
第6課、燕子專列
第7課、一個小村莊的故事
第8課、路旁的橡樹
第9課、寓言兩則
第10課、驚弓之鳥
第11課、畫楊桃
第12課、想別人沒想到的
第13課、和時間賽跑
第14課、檢閱
第15課、爭吵
第16課、絕招
第17課、可貴的沉默
第18課、她是我的朋友
第19課、七顆鑽石
第20課、媽媽的賬單
第21課、太陽
第22課、月球之謎
第23課、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
第24課、果園機器人
第25課、太陽是大家的
第26課、一面五星紅旗
第27課、賣木雕的少年
第28課、中國國際救援隊,真棒
第29課、古詩兩首
第30課、西門豹
第31課、女媧補天
第32課、誇父追日
『叄』 《秋天的雨》課文教學反思
身為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我們要有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我們的教學經驗,怎樣寫教學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我幫大家整理的《秋天的雨》課文教學反思(精選7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10月11日到16日,我們小學部舉行校級優課評比。在講課前,我選了《秋天的雨》一篇文章,希望我能帶領同學們體會秋天的美景,美美來讀課文,美美地積累好詞佳句。10月14日第四節課,我在錄播室講課比賽。
這節課圍繞課.題,我設計了四個目標。一是正確認讀本課生詞,會寫柔、郵兩字;二是認識中心句,並且找到2/3/4段的中心句,體會本文的寫作思路;三是利用比喻句、抓住關鍵詞,體會秋天顏色的美;四是圍繞給出的兩個中心句,來寫關於秋天的一段文字。
在課前,我帶領同學們預習課文,設計了助學單,引領同學們預習課文。我發現,這種引領是有效果的。預習單中,同學們出錯較多的字和不明白的地方,我做重點講解,真正做到以學定教。
根據預習單的引領,我感覺同學們對第一、二個目標的掌握比較好。同學們認識了中心句,並且很快能找到中心句,比較順利。但是第三個目標的設計不夠科學合理,教師對於學生牽引的痕跡太明顯,違反了學生對課文的整體感知,對文本挖掘的深度不夠。先是我引導同學對五彩繽紛進行理解,在找出文中出現哪些顏色,然後對第二自然段逐句進行分析、理解。這樣,不給同學體會感悟的機會,剝奪了他們對美的欣賞,容易養成孩子凡事依賴老師的心理,孩子學習的主動性並沒有完全調動起來。
在讀文中出現的三個比喻句是時,只是一帶而過,並沒有深入挖掘。比如,在講銀杏葉比作小扇子時,可以問同學們:為什麼能這樣比喻?學就能明白,打比喻時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特點。這樣有追問,才能使文本向更深處挖掘。
第四個目標,由於學生對秋天的事物缺乏觀察,加上平時作文練習較少,同學們的語文積累不到位,學生語言組織不好,詞語匱乏。
總之,由於我重感冒,緊張等主觀原因,這節課沒有到達我理想的效果。下次一定要記住自己的錯誤,馬上整改!
秋天是一個豐收的季節,也是孩子們放飛心靈最好的時刻,學生們耳聞、目睹、感受融合體驗的全過程。因此教學設計時,我抓住三個環節:一是讓學生交流自己生活中對秋天的切身感受;二是學生自讀、同桌互讀、教師伴讀,在多種讀中了解到了課文以秋雨為線索,感受到課文語言美;三是通過品讀賞析中了解到了秋天的特點,從中感受到秋天繽紛的色彩,豐收景象,還有深秋中各種動物、植物准備過冬的情景。
對於剛剛從低年級升中段的學生來講,對課文內容的整體把握還是有一定難度的。因此採用初讀課文呢,讓學生思考討論:課文有幾個自然段,每段主要講什麼?引導學生了解,主要內容就是每段開頭的一句話。在此基礎上,再深入到每一段,理解課文是從哪幾個方面寫秋雨的。學生在整體感知之後,隨機引導學生交談自己的親身體驗,如,現在正值秋天,秋雨綿綿,你感覺秋雨有什麼特點?學生感受不錯,孩子們可愛的小手像雨後春筍一樣,有的說像牛毛,有的說涼涼的,有的說打在臉上舒服……我做了總結,是啊,秋雨的特點是:清涼、溫柔。同時引導學生帶著自己的心裡感受讀文,學生聲情並茂的讀起來,很認真,也很可愛。
其實,學習語文也是學生各種綜合能力不斷積累和提升的過程。二年級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比較膚淺,停留在表面現象,因此,本節課藉助第二自然段的學習教給學生理解詞語的方法:「五彩繽紛」,這個詞語比較抽象,讓學生一邊讀文,一邊浮現景物的畫面,讀完課文後學生很快地理解了詞語的意思,並讓學生告訴我你們理解詞語的方法嗎?學生說:在語言環境中理解詞語。這一自然段語言也特別優美,在反復品讀的基礎上,讓學生口頭仿寫比喻句,剛開始,學生表達的還不夠流暢,經過幾位同學的展示,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調動起來了,不同程度上對秋天的景色做了描寫,這樣既學懂了課文,又豐富語言的積累。
細心研讀通過一二自然段的,學生對詞語的理解方法有了收獲,還了解了總起句和分述,為後面自然段的學習奠定了基礎,同時也為今後的寫作做好了鋪墊。為了鞏固圍繞一個中心把事情寫具體的方法,我當堂做了訓練:如,下課了,操場上課真熱鬧。讓學生補寫具體的內容,大部分學生寫得很不錯喲!
教學是一門藝術,表演的好不好,在於我們教師的引導。本節課有收獲,也有遺憾,學生沒有把自己的實際感受通過朗讀表達出來。因此,語文不僅要教學生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豐富的情感去表達,今後一定要培養學生朗讀的能力。
《秋天的雨》是一篇優美的散文。文章名為寫秋雨,實則寫秋天。秋雨作為一條線索,將秋天眾多的景物巧妙地串了起來,給我們展現了一個美麗、豐收、歡樂的秋天。特別適合朗讀。因此教學中我確立了以朗讀為主的教學思路,力求讓學生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去理解美,感悟美,創造美,從而學會欣賞美。教學中,我主要採用了以下教學策略:
一、注重教學的層次性
本節課重點是學習第2自然段。首先請學生談對「五彩繽紛」的整體感知,現在的孩子詞彙量很豐富,完全可以用自己的話來表述這個詞的意思。接著問學生:你能不能用其他的詞語來替代它?從課堂上看出孩子們能夠自然地用「五顏六色、五彩繽紛、五光十色」等等詞語來替代它。這些詞都是表示顏色多的,把課文的寫顏色的詞拿出來,最後是這些詞是寫什麼事物的——把顏色送給誰的。這樣體現了由淺入深,由表及裡,讓學生把顏色對應起來。
二、注重語言文字的積累和運用
課文中有許多優美的詞句,在教學中我注重引導學生自主發現。並結合單元訓練的重點對本文的重點句式「它把什麼顏色給誰,像什麼」進行了朗讀指導,並進行了說話的遷移訓練。這對三年級學生來說很有必要,事實證明上了這課以後,很多學生能把這些句子用到本單元的作文中去。
三、重視指導學生更多地與文本對話。
文本是閱讀的基礎,這篇課文很美,特別適合朗讀,教學中我設計了不同形式、不同層次的朗讀,在課堂上盡量實現「以讀為本」,教師少分析講解。學生有了充足的時間在課堂上朗讀、默讀、表演讀,在讀中識字、學詞、練句,感悟、理解、交流。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語感得以訓練,語文素養得以培養。
但本節課下來自我感覺還有很多不足的地方,
一是學生的主體性沒有充分發揮出來,老師過渡語很優美,但真正把問題交給孩子發現,孩子去探索的機會不多;
二是自己對教材挖掘和理解的不夠深入,看到了顏色的靜態美,卻忽視了「扇哪扇哪,飄哇飄哇』這些詞語的動態美。
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帶著新的收獲盡量讓課堂更加完善。
《秋天的雨》是人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第三課,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濃的散文,名為寫雨,實際是在寫秋天的景色。課文的內容豐富,寫了秋天繽紛的色彩,秋天的豐收的景象,還有深秋的各種動、植物准備過冬的場景。文章用美的語言向我們描繪了一幅美麗的秋天圖畫,還運用了大量的修辭手法,把事物人格化了。本課的重點難點就是通過體會這些人格化了的事物和藝術化了的語言,感受秋天的美好。所以教學中,我緊緊抓住「美」這一主旨去精心設計,讓「美」貫穿教學各個環節。
教學中,在引導學生品讀了課文對秋雨的描寫後,讓學生說說自己對秋雨的印象?因為正值秋季,也剛好下了幾陣秋雨,學生都能准確地描述出秋雨的特點,我還引導學生模仿上學期學過的《雷雨》一文的寫法,說說秋天下雨前、下雨時、下雨後的景象,並和夏天的雷雨進行比較,使學生對秋天的雨有了更深刻的印象,同時,也滲透了寫作知識。
教學的最後,我又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說說:你還發現了秋天的什麼美?學生發言非常積極,有說:我覺得秋天的天空最美,瓦藍瓦藍的,真的是天高雲淡啊;有說:我覺得秋天的花最美,有各種菊花、一串紅、茶梅、梔子花,特別是桂花,可香了!(學生真了不起,把校園里能看到的花都說出來了!)有說:我覺得秋天的水果很多,有蘋果、李子、梨、柿子、石榴……有的說:秋天是一個豐收的季節,棉花朵朵白、大豆粒粒飽、高粱笑紅了臉、稻子笑彎了腰……(嗬!把學過的兒歌都用上了!)還有的說:我最喜歡秋天的樹葉了,秋風一吹,樹葉打著轉兒往下落,有金黃的、淺黃的、半綠半黃的、紅的……就像美麗的蝴蝶在翩翩起舞。(瞧這詞用的!)學生對秋天的觀察和了解大大出乎我的預料,欣喜之餘,我讓學生及時把自己眼中的秋天寫了下來。為日後的作文積累了寶貴的素材。
我們三年級教研組對我這堂課進行了認真的教研,給了我不錯的評價,也提出了一些合理的建議,這是我本課需要改進的地方,也是我今後上課精益求精的方向。
1、生字教學「趁」字時,我先請學生讀每一自然段,然後讓大家聽一聽這段中藏著一個生字娃娃,聽他有沒有讀對。結果學生沒有明白我的意思,有的說了別的學過的字,有的因為預習過,所以認為都認識,沒有生字可言,所以沒舉手,過了好一會兒,終於有一個學生反應過來說出了這個字。其實,出現這種冷場情況,與我提的問題指向性不明確有關,假如這樣說或許會更好:「你讀得很不錯,老師聽得出來你預習很好,因為趁這個生字你也讀得很准確,請你當小老師帶領大家再讀一讀吧!」就可以巧妙地進行這個生字的教學。還有一句是我自己的常識性錯誤,當讀到田野里豐收時,我說:「是啊,稻穀、麥子都豐收了,農民伯伯多高興啊!」其實我這個從小在城市長大,連麥田都沒目睹過的人,根本不知道麥子應該是在春天才豐收的呢!這是個明顯的知識性錯誤,說明我平時還要加強一些課外常識的學習,否則教學生錯誤的知識就是老師最大的失敗了。看來,我要去買一套《網路全書》和《十萬個為什麼》把讀書時沒有讀好的課外閱讀給補上啦!
2、每堂課必須有教學的重點,這節課我主要上第一自然段和第二自然段,而這兩段的教學應該有主有次。既然我訂了以第二自然段為主,那麼第一自然段,只需點到為止,抓住「清涼和溫柔」兩個詞,學生把情感讀出來就可以,不用太過具體分析秋天的雨怎麼樣溫柔,否則會感覺喧兵奪主了。第二自然段上的時候,我提的大問題,好像我自己都沒意識到,已經讓聽課的老師感覺已經不在講秋天的雨了,而是在講秋天了,在中心對象的教學上,似乎不夠強調。再結合最後出現在的將課文讀成一首詩,我把第三、四兩段的第一句話編進詩去,學生讀起來有點莫明其妙這一點。其實我完全可以這樣改進:先問「秋天的雨帶著清涼清涼和溫柔落下來了,假如你置身於這場秋雨中,你最想怎麼做?」學生可能會說「想看一看,想聞一聞,想聽一聽」等。接著再問,那作者又看到了什麼?聞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學生自然會找出第二、三、四段的第一句,這樣就能自然出示課堂結尾整首詩的出示了。並且也很好地弄清了主要研讀對象「秋天的雨」。
通過這次教研活動,讓我深深地明白了:細節決定成敗。做任何事都一樣,上課也一樣,教師課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備,要對教材進行深入地分析,站在學生的角度上去設計,並且這個准備並不能臨時抱佛腳,更需要平時有豐富的知識積累,才能有充足的准備,取得教學效果的實效。
今天上午在我們班講了《秋天的雨》的第一課時,簡單導入之後,引出課題,開始了文章的學習。簡單的詞語處理後,配上了音樂和秋雨的圖片,我開始了范讀教學,然後讓學生模仿我,跟著音樂讀課文。
大體上的流程,學生們對我的「小花樣」很感興趣,但是真正的對課文,卻少了點兒喜歡與感動,一遍遍的,甚至有點兒繁瑣與無味。問題在哪兒?不知所然。
下午第一節課,在三年級六班聽了沙海燕老師的一節《秋天的雨》,同樣是第一課時,沙老師在簡單導入之後,板書了課題《秋天的雨》。在平時的教學中,這恰恰是我缺少的一個環節,不擅長在黑板上板書講課思路,只依賴多媒體課件的幫忙。
在新課學習中,沙老師設置的第一環節是: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並提出要求:圈一圈:圈不認識的生字詞;標一標:給課文自然段標序號;畫一畫;用波浪線畫出自己喜歡的句子;想一想:課文中秋天的雨是什麼樣子的?並邊讀邊巡視,糾正學生的學習習慣並提醒之。
第二環節:師:小雨點為我們送來了詞語朋友。這一環節沙老師處理的扎實、思路清晰。她用不同顏色的詞語代表了不同的要求與重點:藍色詞語代表的詞語時第二字輕聲讀;綠色詞語代表的是多音字;紅色詞語代表的是四字詞語;棕色詞語代表的是詞語中有生字,要單獨拿出來講,並讓學生練習。反思自己,平時雖然也注重基本功的扎實度,但是卻總在畫輪廓,從來沒有達到課堂的最優化,其實每次都准備了幻燈片,卻總有一些喧賓奪主的東西出現,忽略了扎實度,比如生字的課堂練習等等。
之後,把小雨點出現的詞語送回到句子中,再讀!這樣又鞏固了學生的'學習扎實度。
然後,沙老師問道:文中的秋雨是什麼樣子的?生紛紛答道,師邊總結,邊板書,輕易的把每段的重點句摘出來,湊成了一首小詩。太棒了!
最後,配樂,師范讀課文,並設置好了秒數,跟著自己的朗讀節奏,顯示出了不同的畫面,圖文並茂,生動之極!
反之自己的教學,少了點細致,少了點精緻!如果每節課,根據課文內容,這樣扎實的進行教學工作,相信會收效甚微!加油!
在上完這節課後,讓我感受頗深,思考很多,有收獲也有遺憾。
《秋天的雨》是一篇抒情散文,課文以秋雨為線索,將秋天的眾多景物巧妙地貫穿起來,從整體上帶出個美麗的,豐收的,快樂的秋天。根據教材特點,教學中,我以一個「美」字貫穿整堂課,一是營造一個輕松和諧的學習氛圍,享受環境美,二是通過觀看錄象《美麗的秋天》讓學生身臨其境欣賞美,三是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品讀課文感受語言美,四是通過擴展活動,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去發現美。
教學中,首先是自我感覺到老師學生都走進了文本。感受到了秋天的美。同時能較好地落實知識點並拓展,收到較好的效果。在整個課堂結構的安排上,能做到;有快有慢,有高潮低落,讓課堂有節奏感,有樂感。能通過各種形式的朗讀讓學生感受秋天的美。通過多種多樣的朗讀形式能夠達到「美讀」的目的。一上課,我以讀導入學習新課「秋天的雨是一把鑰匙,輕輕地把秋天的大門打開了。走進秋天,我們看到的是怎樣的景色呢?請你一邊欣賞畫面一邊聽老師讀給你聽。」由於廣州的四季變化不分明,孩子們的感受也不清晰。這一教學環節,藉助老師的配樂美讀,秋天圖片的美麗色彩的呈現,給學生聽覺、視覺上的刺激,充分調動學習的興趣,對秋天有一個美的整體影響,引發美讀文章的慾望。接著讓學生自讀課文,從幾個方面感受秋天的美。在整體感知全文的基礎上,走進秋天的大門,走進文章,抓住「五彩繽紛」感受秋天的色彩美;抓住「好聞的氣味」想像秋天豐收的景象,通過「小動物准備過冬忙碌的景象」感受秋天的歡樂。
在讀懂文章內容的基礎上,想像讀、表演讀、帶著體驗讀,自由讀、個人讀、集體讀,變抽象為具象,讀出秋天的美。秋天的雨把黃色給了銀杏樹,銀杏葉子的形狀多麼像小扇子,把黃黃的葉子比作(生說)一把把扇子,為我們扇走了夏天的炎熱。請一個同學來讀一讀,可以邊讀邊做動作通過朗讀不僅使學生體會語言文字的韻律美,同時把語言文字化作鮮明的視覺再現學生的想像,激發學生情感中真、善、美的因素,並與作者、與文章產生共鳴,情感受到美的感召和升華,從中受到教育。
可以說,這節課,學生將生活帶入課堂,在課堂上他們讀著課文,談著生活,豐富的生活經歷幫助他們理解了這么優美的散文,使「晦澀」變成了「通俗」。但課堂確實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安排計劃只能是預設的,而課堂是多變的。本節課下來沒能完成教學計劃,讓我遺憾。主要是在第一段一些環節上花的時間的太多。第二段安排欠妥,在某些環節放開了沒能即時收回來。造成時間不夠。這也說明自己教學不嫻熟,課堂把握不夠。
本課的教學重點就是讓學生感受秋天的美好,體會課文的語言美,教學中,我以「讀」為教學主線,落實教學重點,讀的形式多樣,如默讀,朗讀,自由讀,指名讀,齊讀。不足之處在於指導學生朗讀時,忽略了教師的示範作用,教師沒有完全進入角色,把學生引進美麗的秋天。
課堂是多變的。課堂是遺憾的。課堂需要反思,在遺憾中反思。在遺憾和反思中,帶著新的收獲,讓我們再次走進課堂。
『肆』 三年級上冊《不懂就要問》這篇課文怎樣分段
如下:
第一自然段:講孫中山在私塾讀書時,先生只讓學生背書,不講書中的意思。
第二自然段:講孫中山不懂背會的這段話的意思,就壯著膽子請先生給他講。
第三至七自然段:講同學們和先生對孫中山壯著膽子提問的反應。
第八、九自然段:講面對同學的不解,孫中山表明不懂就問的態度和勇氣。
簡介:
《不懂就要問》是小學語文人教部編版三年級上冊第3課的課文,由陳亮參與錄制,講的是孫中山小時候在私塾讀書,敢於獨立思考,敢於質疑,為了弄懂書里的意思,不怕先生的懲罰,大膽地向先生提出問題的事情。
『伍』 三年級語文上冊白求恩第三自然段講的什麼
三年級語文上冊第二十七課《手術台就是陣地》,是一篇紀實性記敘文。記敘了白求恩在戰斗形式萬分危急的情況下,把手術台當成陣地,連續工作69個小時的事跡,表現了白求恩同志對工作極端負責的品質和他把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當成他自己事業的國際主義精神。
擴展:白求恩,全名亨利·諾爾曼·白求恩。加拿大共產黨員,國際主義戰士,著名胸外科醫師。
1890年出生於加拿大安大略省格雷文赫斯特鎮,
1935年加入加拿大共產黨,
1938年來到中國參與抗日革命,
1939年11月12日凌晨因病逝世。
他在中國工作的一年半時間里為中國抗日革命嘔心瀝血,毛澤東稱其為是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
『陸』 三年級語文上冊必考點有哪些
第一課《走進大自然》
1、這首詩中三個「追著」,寫出了孩子們不同的活動情景,表達了孩子們愉悅的心情。「會飛的花朵」指在花叢中飛舞的蝴蝶和蜜蜂。「叩醒山石」是在進行地質勘探,用畫筆去訪問花瓣是在畫畫;網住秋天是捕捉各種各樣的昆蟲。
2、修辭方法:這首是採用擬人的手法生動描繪了天真活潑的孩子們走進大自然的懷抱,愉快地進行各種活動情景,表達了作者嚮往大自然的願望和熱愛大自然的感情。
第二課《火燒雲》
1、中心思想:本文描繪了晚飯過後,火燒雲從上來到下去的過程中的顏色和形狀的變化,表達作者對火燒雲的喜愛和贊嘆之情。
2、寫作方法:這篇課文是按時間順序寫的,採用了首尾呼應的方法。
3、積累詞語:梨黃、橘紅、杏黃、桃紅、檸檬黃、柚子黃、玫瑰紅。
第三課《會說話的草》
1、中心思想:本文通過寫「我」仰卧在草坪上所看到、聽到及想到的美好境界,展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美,抒發了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2、修辭方法:比喻、擬人。
3、作者採用第一人稱的把我們帶進了一個純真的世界。第一人稱(我),第二人稱(你),第三人稱(他)。
4、省略號的用法:表示引文中的省略部分。表示列舉的省略。表示說話斷斷續續。表示話未說完表示重復詞語的省略。本文中第三小節末尾的省略號是表示列舉的省略,還有其他小昆蟲想與「我」成為好朋友。
第四課《詩的材料》
1、中心思想:這篇散文為我們描繪了一幅鮮活動人的荷花圖,以及由此生發出來的想像和聯系表達了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和贊美之情。
2、修辭方法:排比、設問。
3、最後一段起點明主題,總結全文的作用。
4、描寫荷花的詞語:千姿百態、翩翩起舞、亭亭玉立、爭奇斗艷、潔白無暇、含苞欲放、冰清玉潔。
第五課《金色的草地》
1、中心思想:本文通過寫作者對蒲公英的了解不斷加深的過程,抒發了作者對蒲公英的喜愛之情。
2、本文採用了開門見山的方法開頭。
3、「因為他和我們一同睡覺,一同迎接太陽」這句話的意思是:「一同睡覺」指晚上晚上蒲公英花瓣收攏,「一同迎接太陽」指蒲公英花瓣張開了。
『柒』 三年級語文書上冊第三課《爬天都峰》主要講了一件什麼事
《爬天都峰》
暑假裡,爸爸帶我去黃山,爬山都峰。
我站在天都峰腳下抬頭望:啊,峰頂這么高,在雲彩上面哩!我爬得上去嗎?再看看筆陡的石級,石級邊上的鐵鏈,似乎是從天上掛下來的,真叫人發顫!
忽然聽到背後有人叫我:「小妹妹,你也來爬天都峰?」
我回頭一看,是一位白發蒼蒼的老爺爺,年紀比我爺爺還大哩!我不再猶豫,點點頭,仰起臉,問:「老爺爺,您也來爬天都峰?」
老爺爺也點點頭:「對,咱們一起爬吧!」
我奮力向峰頂爬去,一會兒攀著鐵鏈上,一會兒手腳並用向上爬,像小猴子一個樣……
爬呀爬,我和老爺爺,還有爸爸,終於都爬上了天都峰頂。
在鯽魚背前,爸爸給我和老爺爺照了一張相,留作紀念。老爺爺拉拉我的小辮子,笑呵呵地說:「謝謝你啦,小妹妹。要不是你的勇氣,鼓舞我,我還下不了決心哩!現在居然爬上來了!」
「不,老爺爺,我是看您也要爬天都峰,才有勇氣向上爬的!我應該謝謝您!」
爸爸聽了,笑著說:「你們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會從別人身上汲取力量!」
『捌』 那一定會很好主要內容
《那一定會很好》主要內容:課文寫了一粒種子成為一棵大樹、一輛手推車、一把椅子、木地板的生命歷程。
《那一定會很好》出自部編版三年級語文上冊第三單元的一篇課文,是一篇童話故事。講的是一粒種子長成一棵大樹,被砍伐後做成手推車、椅子、木地板的故事。這篇課文其實是以一粒種子的經歷對學生進行奉獻教育,讓孩子們明白要做一個對別人、對社會有用的人。
題目「那一定會很好」指代的是種子的感受,「那」指的是種子一次次的夢想。
(8)三年級的語文上冊第三課講的是什麼擴展閱讀:
課文題目「那一定會很好」 這幾個字反復出現四次,更深刻地刻畫了種子的變化歷程。課文無論是種子鑽出泥土,成長為一棵大樹,還是大樹被砍倒後被人們做成手推車,做成椅子,鋪成木地板,「很好」二字一直貫穿其中。
課文全文共12個自然段,可以四部分:
第一部分(1-3自然段):一顆種子,長成了大樹。
第二部分(4-7自然段):樹想能跑來跑去,被農夫砍到,做成了推車。
第三部分(8、9自然段):手推車老了,被做成了一把椅子。
第四部分(10-12自然段):農夫的兒子,把椅子拆了,做成了木地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