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語言文字 > 如何在語文教學中體會古詩意境

如何在語文教學中體會古詩意境

發布時間:2022-12-20 13:17:42

『壹』 怎樣引導學生理解詩詞中的意境

(一)走進作者,探知意境
詩詞的創作,特別是古代詩詞,距離我們的年代久遠,而作品又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反映,正所謂「詩言志」,至於「言」何「志」,那就有必要對作者的生平及生活背景有所了解,這有助於學生更快進入詩詞的意境。
例如,在教讀韓愈的《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這首詩,我沒有介紹作者及作品的背景,只是要求學生先熟讀幾遍,然後就逐句解釋,特別重點講解了「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講明這兩句流露出濃重的傷感情調,抒發傷感國事,心繫家人的悲愁,學生聽著記著,但一問他們是否真正理解詩人的感情,詩歌的意境,他們卻無法說清。因為他們對作者及寫作背景一無所知,只是被動地聽記,對作品內涵並沒有真正理解,於是我向學生補充韓愈寫此詩的背景。當聽了背景的補充介紹後,學生們不再顯得迷茫,對詩中包含的悲愁之情也能領會。
通過上面例子,我們不難看出,引導學生探知詩歌的意境,走進作者,走進其寫作背景是一個不可缺少的環節。
(二)走進關鍵詞,領會意境
讀任何作品,都不能把作品肢解分析。讀詩詞亦然。那種一句一句分析,甚至用白話解釋詩詞句的方法,破壞了作品的意境美,無任何意義。領會詩詞的意境,應該抓關鍵詞語,由詞語入手,分析作品寫了那些事物,作者是怎樣描寫這些事物的,理清這些事物是如何聯系起來,由此,在腦中形成一幅完整的圖畫,進而走進這幅畫面所傳遞出的意境。
例如,杜甫的《春望》中首聯「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若從字面理解這兩句詩的意思,再直白不過,不就寫國都淪陷,山河還在,京城的春天草木荒涼。不錯,但要真正領會此中的意境,就要引導學生抓關鍵的幾個詞,再驅遣著想像去看,國都淪陷用了一個「破」字,可謂「國破」的殘垣斷壁,讓人觸目驚心,緊隨一個「深」字,又讓人滿目凄涼。「城春」本應明媚悅人,這里卻是「草木深」的荒涼之景,所以,這兩句為全詩渲染了一種濃烈的悲愁氣息。詩人面對眼前的局勢,所以看花也流淚,聽鳥鳴也驚心。再讀後兩句:「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一個「連」字,寫出了「安史之亂」的戰火燒的時間長,一個「抵」字道出了作者渴盼「家書」切切的思家之情。再注意尾聯,國都破敗,烽火連遍,家信不通,詩人的白發更加稀少,以致髻子都插不上。這樣,抓住了整首詩的幾個關鍵詞語,加以分析,我們的眼前會出現一個於國破家亡﹑離亂傷痛之中日益衰老﹑白發蒼蒼的詩人形象。
可見,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那麼對詩詞意境的理解就會更加真切和深刻。
(三)走進意象,體味意境
詩歌的意象就是詩人的思想感情與客觀物象的融合,而意境則是詩人通過種種意象的創造和組合所構成的一種充滿詩意的藝術境界。因此,說到詩歌的意境,就不能不談詩歌的意象,因為它是構成詩歌意境的一個必不可少的重要元素或條件。
例如:馬致遠的《天凈沙 .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其中「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古道、西風、瘦馬」,這些都是典型的意象,作者用意象與意象疊加的方式,渲染一種蕭殺荒涼的氛圍,從而體現了主人公落寞的心境。這種看似簡單的意象組合,卻能產生強烈的藝術感染力,撞擊人們的心扉,真可謂「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
由此可見,抓住意象並反復揣摩﹑體味意象,是體會作者思想感情從而順利進入詩詞意境的關鍵。
(四)走進聯想和想像,開拓詩詞意境
如果說詩歌是翱翔高空的鳥,那麼聯想和想像往往是一雙不可缺少的翅膀,一旦失去其一,就相當於失掉一半的生命力。作者在創作中,總是將其思想感情由聯想﹑想像化為具體的形象,訴諸於語言文字。如何引導學生通過這些文字,運用聯想和想像去開拓詩詞意境呢?
其一,啟發學生的再造想像,深入理解詩情畫意。沒有想像就沒有藝術,沒有想像就沒有藝術欣賞的再創造。讀意境優美的詩詞,就要調動學生豐富的想像,在豐富的想像中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情感。李清照《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幾幅優美的移動圖畫,把讀者帶入靜美的意境,融情於景,讀者在產生豐富想像中分享詞人對自然美的感受,理解詞人閑適的情感和心境;作者以美的語言、美的形象來營造美的意境。

『貳』 教學古詩詞意境的幾種方法

江西省樂平市界首中學 倪曉平 中國傳統藝術精神的最集中的表現就是意境。一般認為,所謂意境就是詩人要表達的思想感情與詩中描繪的生活圖景有機融合形成的一種耐人尋味的藝術境界。理解古詩詞的意境美,歷來是教學古詩詞的重難點。下面就我個人的教學實踐談幾種理解古詩詞意境的方法。誦讀法 古人雲「書讀百遍,其意自見」,這就道出了「讀」在語文學習中的重要作用。同樣,在學習古詩詞中也不能忽視「讀」的作用,「讀」是理解古詩詞的基礎,在教學中如何去讀呢?一要讀准學音;二要讀准節奏;三要讀出感情。讀出了感情,就讀出了詩的意境,學生就可以發揮豐富的想像,感受詩的美。「讀出感情」不是一次能完成的,讀不只是純粹的讀,而應在理解的過程中穿插朗讀,在理解的過程中逐步提高對朗讀的要求。知人論詩法 理解詩的意境,不能僅限於詩的內容,還應該對作者的人生基調有所了解,這對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是極有幫助的,如從陶洲明的生平簡介上可知,陶洲明是一個談泊名利、安分樂道,鄙視官場,不願與統治者流合污和熱愛大自然的人。他的詩也表現了這一點。如其詩《飲酒》其五中就抒發了詩人歸隱之後與大自然相契合的歡快心情,也反映了詩人對爭名逐利的官場生活的鄙視。又如柳宗元《江雪》一詩,是他被貶官永州時寫的,當時政治革新失敗後,豪族地主集團加緊迫害革新派人士,在這種險惡的環境中作者依然敢於斗爭,讓我們感覺到漁翁其實就是柳宗元的化身。教師如能通過介紹背景材料來教學生,我想詩的意境就不難理解了。抓詩眼引導法 文有文眼,詩有詩眼,在教學古詩詞時,如能抓住詩眼,也就抓住了關鍵,具有牽一發而動全身之妙。如在教學柳宗元的《江雪》時,抓住「孤」和「獨」這兩個字展開教學,學生把握詩的意境就不會太難,如在教學李賀的《雁門太守行》時,抓住「報君黃金台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兩句詩來展開教學,就不難理解詩人渴望建功立業的愛國思想。挖掘詩中「空白」,發揮想像法 創造意境的手法多種多樣,在古代詩歌中表現意境的虛實結合,虛實相生的最常見最典型的手段是空白的運用和處理。傳統中國水墨畫總是要在筆墨外留下大量的空白,許多詩歌則不把話說盡,注意處處留下空白,使詩歌顯出虛實結合的特點,如李賀的《雁門太守行》詩句,「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月金鱗開」,表面寫「黑雲」和「甲光」,實際上它留給了我們想像的空間,既渲染了沉重的戰爭氣氛,又畫出了兩軍對峙的態勢。又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廣陵》中的詩句:「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無際流」。其實也給讀者留下了許多想像的空間:故人今辭我而去,何時再能相聚?他乘坐一葉孤舟,旅途中是否寂寞?但願他一帆風順,路上平安!兩句十四個字里飽含著詩人對好友多麼深厚而真摯的情誼啊!游戲法 初中學生抽像思維不夠成熟,重感情而輕理性的特點明顯。學習古詩,教師在教學古詩詞時,不妨抓住這一特點,在教學古詩詞時採取演小品、編故事、搞沙龍等手段,再次掀起教學小高潮,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結束學習,並求得向課外延伸的教學效果。如教《七步詩》時,引導學生根據詩的背景布置場景,請兩位學生分別扮演曹丕和曹植,像演小品一樣演《七步詩》。這樣一演,既活躍了課堂氣氛,也加深了對該詩的理解

『叄』 如何教學生欣賞古詩詞的美

1、情境教學,幫助學生感悟古詩的語言美。
詩歌語言是詩人獨創的高度凝練的個性語言,是最富有文學性,它幾乎都是作者思想感情,內心世界的表白,作者的喜怒哀樂無不傾瀉在詩行中。鑒賞詩歌要從品味語言入手,在此基礎才能有所感,有所悟。如李白的《望廬山瀑布》,描繪了廬山瀑布的壯麗景象,詩的語言精練傳神。「看」字化靜為動,形象的表現出傾瀉的瀑布在「遙看」中的狀態,「疑」字寫出了作者神奇的想像,這想像新奇、誇張,但由於學生不能實景實物進行觀賞,對廬山瀑布的印象卻是模糊的,沒有領悟詩中的「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壯觀景象,所以在教學時我充分發揮多媒體等先進教學手段,可以通過觀看廬山瀑布的掛圖,幻燈片或錄像,使學生身臨其境豐富了學生的感性認識,從而悟出:這是詩人被大自然景色所陶醉時,一種聯想油然而生從而吟出這千古絕句。此時引導學生藉助詩人的想像,展開思維,領略詩人的豪邁氣概,以及詩人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的情懷,學生也就可以直觀地認識古詩中的自然美了。
2、培養興趣,讓學生感受古詩的自然美
小學階段是孩子們長身體、學知識的時候,學生從家庭進入學校,與其他外界接觸較少,局限於他們的知識水平與閱歷,對詩詞所描寫的意境和表達的情感,主要靠背誦記憶幫助理解,但教學效果不佳。教育心理學家皮亞傑指出:「兒童是有主動性的,他們的活動受興趣和需要的支配,一切有成效的活動必須以某種興趣做先決條件」。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從詩詞中有關描寫大自然景物的地方入手,利用文中的插圖,通過多媒體和教師的悉心講解等手段,培養學生多了解祖國山川氣象萬千的興趣,使學生由衷地熱愛大自然,感受自然美。如北朝民歌《敕勒川》中「天似穹廬,籠蓋四野」、「風吹草低見牛羊」。教師在教學時,可以充分利用課文中的插圖,配以優美悅耳的樂曲,通過多媒體幫助理解,引導學生體會洗練簡潔的詩句,領略北國草原的蒼茫景象,意境的雄渾開闊,我們江南的學生有如身臨其境,感受到大自然的和諧、美妙,學起來也輕松。
3、指導朗讀,讓學生體會古詩的音樂美
好詩不厭百回讀,教學古詩,貴在多讀,要反復誦讀,誦讀即美讀,就是有感情的讀,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讀的時候表達出來,古詩講究押韻與節奏,音韻和諧,節奏鮮明,對仗工整,富有音樂美,在教學中,可以結合朗讀讓學生體會古詩的音樂美,因此在學生理解詩的內容的基礎上重視朗讀,強調背誦,指導學生朗讀就是要讓學生掌握感情朗讀的方法和技巧,我首先指導學生確定詩的感情基調,然後指導處理音重與節奏。如: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是首抒情詩,全詩充滿喜悅、激動之情,起句與七八句節奏要急促,第五六句要舒緩;「忽傳」「喜欲狂」「即從」「便下」讀重音,這樣讀起來抑揚頓挫,學生的感情自然與作者的感情產生共鳴,還可以讓學生通過看圖朗讀,錄音朗讀,也可以藉助配樂朗誦等多種形式的朗讀訓練,讓學生細細品味詩的音樂美,這樣既訓練了學生的朗讀能力,也培養了學生感受美的能力。
4、啟發想像,引導學生感悟古詩的意境美
中國美學界一向推崇意境美。所謂意境就是故事中所描繪的生活畫面與作者思想感情融為一體而形成的藝術境界的美。教師只有引導學生拓展想像,感悟詩的意境,才能使學生真正獲得美的享受、藝術的熏陶。唐王維的詩在這方面算是比較典型的,如《鹿柴》:「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由聲音而景色,由聽覺而視覺,意境空靈,「但聞人語響」更是靜中有動,似隨手拈來,不著痕跡,敏銳的感覺獨具匠心。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啟發學生拓展想像思維,讓學生感悟「畫中有詩,詩中有畫」、「詩的美在想像中」。這樣既提高了學生的文化素養,又使學生感受到古詩的意境美
5、品味體驗,欣賞古詩的意象美
詩歌中有不少句子是描寫景物的,這些景物常常作為寫實的景象以不經意的客觀狀態出現於詩歌中,但它們暗中卻有著濃郁的情味。詩歌中的意象成為作者表情達意的載體,意象也就不可避免地浸染著詩人濃烈的主觀感情色彩,寄寓著詩人曲折深幽的情趣和意志。因此在教學中可指導學生從具體意象中尋出其中的隱性意義。如屈原詩中的芳草美人,象徵詩人光輝峻潔的高尚品格;李白詩中的大鵬、明月、黃河、長江、瀑布、險峰,是詩人雄放不羈、追求自由光明的象徵;陶淵明詩中的青松、白雲、飛鳥、菊花,寄寓著詩人熱愛自然的高風逸趣。
通過以上的方法進行古詩教學,不僅讓學生感受到古詩的語言美、自然美、音樂美和意境美,而且提高了學生的文化素養和高尚情操,更能使我們教育者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

『肆』 如何進行小學古詩詞教學的幾點體會

古詩詞作為古詩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培養熱愛中華民族優秀文化感情的一個重要紐帶。傳統的古詩詞教學往往把教學重點放在字詞句詮釋和翻譯上,致使古詩詞的審美意蘊被分解得支離破碎,使其失去審美價值和感染力。

作為教師的我們都知道古典詩詞雖短,但意境很大,是進行語言文字訓練和美育的好題材。其語言精煉優美,具有深刻的意蘊和動人的境界。但是由於古詩詞與現在小學生的距離較遠,又使其成為語文教學中的難點,因為它的語法、平仄等現在已經不常用了,再加上各個學段學生的認知能力不同,因而,小學階段的古典詩詞教學成為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難點,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中不能生搬硬套,要遵循學生的學習特點,更多的是激發他們學習的熱情,積極主動的進行學習。下面就如何進行小學古詩詞教學談談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 以讀為本 欣賞背誦

誦讀是我國語文教學的傳統方法之一,對於誦讀的重要性,朱熹《訓學齋規》中說的很明白:「凡讀書須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要多誦遍數,自然上口,久遠不忘」。

處於小學階段的學生,其思維處於正在發展的階段,這個年齡段的學生記憶力也最為活躍。在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中,應要求學生加強誦讀、品讀從而達到對古詩詞的識記。教學中讓學生在朗誦古詩詞的同時注入自己的感情,在古詩詞學習過程中對加強理解,並真正了解古詩詞的文化。除此之外,我們還應注重學生對於古詩詞的積累,而背誦往往就是學生對於古詩詞積累的最好方法。小學階段的古詩詞,多數是七言絕句和五言絕句,頭聯、頸聯、尾聯應怎樣讀,需要教師給予很好的指導。我們所做的示範朗誦對學生理解詩詞具有很大的幫助,重視朗誦是詩詞教學的根本。古詩詞都有嚴格的韻律,讀起來朗朗上口,行雲流水,熟讀不僅達到理解,還可以促進背誦。

二、 多體教學 創設意境

詩歌是藝術創作的結晶,它追求情景交融的`美妙意境。因此,它需要老師採取多元化的教學方式,使古詩教學豐蘊起來。例如我在執教《小兒垂釣》一詩時,如果僅僅讓學生停留在對詩意的理解,這樣的教學顯然是不到位的,所以我引導學生與作者展開心靈的對話,體會這首別有情趣的七絕。讓學生感受到作者在平淡淺易的敘述中透露出的那分純真、無限童趣和一些專注。前兩句敘述、描寫,從外形著筆,是實寫。後兩句詩側重神態來寫。此詩沒有絢麗的色彩,沒有刻意的雕飾,就似一枝清麗的出水芙蓉。我在教學時不失時機地出示作者的有關資料,讓學生搞清楚這首詩的寫作背景,無疑於「推波助瀾」,能帶動學生的心靈的律動。這種清新閑逸的感情在教師的點撥下,學生是有所體會的。

在教學在教學李白的《望廬山瀑布》一詩中的「飛流直下三千尺」這一句時,我先引導學生根據詩句的意思,想像瀑布飛瀉而下的畫面,再引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壯觀,從而更好的理解詩句的意境。

三、走出教材 群組學習

課改提出的新理念,「不能教教材,而要教材教」,即所謂要創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積極開展課程資源,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這無異於告訴我們更不能就詩教詩,要和學生一道開發和生成開放、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尤其是小學高年段的學生,他們有了一定的積累後,完全可以跳出教材,進行組詩的教學。例如在學校群文閱讀本專題研討課中,本人針對六年級製作了一節復習的形式的群組詩教學,引導學生對已學的古詩進行題材分類的課例——詠物詩、送別詩、思鄉詩、愛國詩。然後整合對比學習,同中求異,在比較中引導學生發現各類故事的情趣。這樣的整合對比學習,節省了教學中無效的環節,對高年級的學生來說是一次較深入的探究,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古典詩詞作為我們偉大民族五千年燦爛文化的結晶,是我們的寶貴財富。作為炎黃子孫的我們,應該學習,傳承中華五千年光輝燦爛的文化,這種熏陶,這種教育應從娃娃抓起。作為中華傳統的古典詩詞,納入小學語文教育重時在教材之中也應根據不同年齡,學段的學生特點,進行合理的編排。而作為一名小學教師,引導學生發現美、欣賞美,走進詩詞歌賦的王國,享受美感體驗和揮灑才思的愉悅與幸福,是師生共同生成的大課堂,這是最令人歡欣鼓舞的成功的古詩教學。我們要把握好自己學生的特點,選擇科學的方法,或誦讀,或感悟,讓學生在輕鬆快樂中完成古詩詞的學習,提高語文素養。

『伍』 如何引導學生體味古詩中的意境美

唐詩是中國文學璀璨的明珠。數百年來,它以其獨特的魅力影響著每一代人。家長教小孩普通話大都從唐詩開始,可見唐詩在小孩的成長中多麼重要。如何引導小學生學習唐詩呢?席勒說:「如果要把人變為理性的人,唯一的途徑就是先使他成為審美的人。」對學生進行美的啟迪和誘導,培養學生良好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引導學生習作詩歌,先要引導學生賞析詩歌,讓學生從一首或清雅,或激昂,或悲壯,或含蓄的詩歌中體味畫面之美、情感之美、意境之美,讓學生踏上美的輕舟,穿越詩的河流, 找尋意象美意象是詩歌藝術的精靈,是詩歌中熔鑄了作者主觀感情的客觀物象。意象是思維化了的感性映象。意象一旦得到物化,就可以轉化為形象。因此,我們可以說,意象是客觀形象與主觀心靈融合成的帶有某種意蘊與情調的東西。意象是中華民族創造的一個內涵紛繁復雜的美學范疇。在我國古典詩歌漫長的歷程中,形成了很多傳統的意象,它們蘊涵的意義基本上是固定的。如果在教學中引導學生賞析這些意象,讓學生在受到美的熏陶的同時,積累詩歌創作的經驗和素質。習作時,便容易找到這種情感的寄託物。意象有很多種類,如送別類意象,愁苦類意象,思鄉類意象,抒懷類意象等等。不同的意象表達不同的情感,就是同一種意象在不同的情況下也可能表達不同的情感。
一、執導朗讀,流露感情
古人雲「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朗讀是一種加強識記的好方法,把文字清晰、響亮、富有感情地讀出來,變視覺形象為聽覺形象。時下,有些小學生盲目喜歡唐詩,囫圇吞棗,生搬硬讀,缺乏感情,沒有享受到其帶來的審美和陶冶的作用。學生只從表面上模糊誦讀,沒有認真思考詩人融入的感情。教師要抓住詩人的感情主線,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全身心投入,走進高雅的境界,享受古詩韻律的美妙,體驗詩人的思想感情。學生可利用課前課後大量誦讀家喻戶曉的唐詩經典名句。那一首首膾炙人口、令人盪氣回腸的唐詩,學生有感情的朗讀,會受到更強烈的感染。學生誦讀後念念不忘,餘味無究。這樣能夠培養學生的語感,增強學生的敏銳性,促進記憶。學生經常熟讀成誦可以啟發語感,促進理解,可以鍛煉學生口才,豐富和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力,使學生領會祖國語言的優美,培養形象思維和靈感思維,提高對語言藝術的欣賞能力等。因此,學生朗讀歌要讀出詩人的感情來,這才把握詩人的思想和情感。
二、引導學生賞析詩歌,享受意境美
小學生學習唐詩不能僅僅為讀詩而讀詩,光靠記憶,死記硬背,這樣不利於學生享受意境美,陶冶情操,學習蘊涵哲理的詩名使人思維靈活、身心曠怡、坦然處世。例如:學習賀知章的《詠柳》「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詩句描寫構柳樹的婀娜多姿,千萬條枝葉像綠絲打扮著的少女。這樣的美麗和楚楚動人,是出自哪個妙手點美呢,啊,原來是二月里的習習春風。詩句的點睛之處在於意境美,一幅春景圖豁然出現在眼前,通過簡朴的語句韻味,意境美侖美奐。因此,教師首先要強調詩歌的意境美,讓學生通過朗讀詩歌體會詩歌的意境美,獲得詩歌的美感作用,更加體會到學習唐詩是一種享受,一種樂趣。
三、領悟詩人的寫作風格,學習詩人的愛國情懷
唐代詩人是中國歷史上詩歌發展的巔峰時期,涌現出了一大批優秀詩人,其中不乏飲譽古今中外的偉大詩人,他們為中華民族的文化進步做出了重要貢獻。如:詩仙李白,他的詩歌題材廣闊,內容豐富,感情強烈奔放,想像奇偉豐富,語言清新流暢,風格雄健,可稱為屈原以後我國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稱為「浪漫主義詩人」。浪漫之作《望廬山瀑布》「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後兩句詩寫出了廬山瀑布向下傾瀉的磅礴的氣勢。詩人的寫作風格,無不留給學生深刻的印象
綜上所述,小學生學習唐詩,不能僅僅從表面上過分追求誦讀,更不能憑一時的熱度搞一刀切的做法。而要遵循學生處在長身體長知識的時期,思維方式逐漸趨向多方面思考。教師要充分利用學生的個性,引導學生正確學習唐詩,賞析唐詩,變學習唐詩成為一種終身的樂趣。

『陸』 如何辨析詩詞意象,把握詩詞意境

一、辨析詩詞意象。
鑒賞古詩詞中的形象,重要的是要捕捉並理解詩歌中的意象。意象是指詩歌中熔鑄了作者主觀感情的客觀物象,是作者內在的思想情感與外在的客觀物象的統一。也就是「借景抒情」中的「景」或「托物言志」中的「物」。詩人對意象的選取與描繪,正是作者主觀情感的流露。意象往往蘊含著豐富的意旨,寄託著復雜的情感,暗示著深刻的哲理,承載著詩人強烈的主觀色彩,其客觀之「象」與主觀之「意」共同構成了富於美感的形象。1、熟悉意象的傳統色彩。詩歌中常用一種反復出現的意象來表達特定的情趣和意味,它代表了民族和人類共同的情感體驗,因而,這些意象有較為固定的意義。熟悉意象的傳統色彩,有助於我們對詩歌形象的理解.2、分析意象的個性色彩。一個出色的詩人,往往有自己特有的意象群。如屈原常用美人、香草、鳳凰等,李白的詩中多黃河、大鵬、明月、劍俠等意象。這和詩人要表達的感情有關,也和詩人的風格有關。同一個意象,不同的詩人也會寄寓不同的情感,具有不同的含義,要注意結合詩句辨析。

二、把握詩詞意境。
詩歌意境是指詩人的主觀感情和客觀事物相互融合而形成的一種藝術境界,是一種情景交融而又虛實相生的藝術形象,是作者的創作與讀者的想像共同創造的結果。詩人常通過一系列相關意象的組合,構成具有特定意義的意境。鑒賞意境就要從作者所描繪的風物、景象入手,把握作者貫穿其中的思想感情。在一些寫景抒情詩中,意象是一個個物象,而意境則是這些物象綜合起來形成的一種藝術境界。意象是構成詩歌的一些具體的、細小的單位,而意境的范圍比較大,通常指整首詩所構成的境界,具有整合性,意境是詩歌藝術成就的重要顯現。
馬致遠的《秋思》中那些冷落衰敗的意象,構成了蕭索悲涼的深秋的意境。
王維的《鹿柴》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表現出寧靜幽深的意境。等等

『柒』 怎樣引導小學生走進古詩的意境

怎樣引導小學生走進古詩的意境
小學語文教科書中的古詩,節奏明快,語言精煉,意境悠遠,內涵豐富,每一首都曉暢自然,讀起來朗朗上口,回味起來曼妙無比。因此,我想方設法引導學生走進古詩的意境,感受詩意的美好,浸染學生的心靈。一、詩畫結合,別有洞天我們知道,蘇軾的詩,詩中有畫;蘇軾的畫,畫中有詩。其實,不獨蘇軾,很多詩人都是如此,不過蘇軾更具有代表性罷了。僅僅通過語言來分析古詩,學生對古詩的理解是不完美的。我們要充分利用古詩「詩中有畫」的特點,把「詩」與「畫」結合起來展開教學,師生一起動手,結合文本的圖畫,讓小學生畫簡筆畫,不求形似,唯求神似。1.教師示範畫。在教學過程中,我根據低年級孩子的年齡特點,用簡筆畫的形式再現詩的畫面,幫助學生感受詩的意境美,增進對古詩的認識。如在學習孟浩然《春曉》一詩時,我將一幅晨起鳥鳴圖,用簡筆畫描摹出來,展現在學生面前,我重點勾畫了嘰嘰喳喳的小鳥和一地零落的花瓣,將詩與畫巧妙結合,一個雨後清晨,鳥鳴花謝的場面展現在孩子面前。藉助圖畫,...

『捌』 如何讓語文課堂充滿詩意

所謂「詩意」意在語文教學中所體現出來的一種以師生的共同合作、創造為基礎的美學追求、生命精神追求。「詩意」緣於「情意」,因為語文教育心理學告訴我們,情感對於一個人的認知操作活動具有調節功能,所以只有充滿「情意」的語文課堂,才有學生在語文課堂上的「詩意」棲息。如何打造詩意的語文課堂,談談自己的實踐與體會。1讀中彰顯語文課堂詩意韻味「三分文章七分讀」,一堂語文課,如果沒有琅琅書聲,猶如盲人騎瞎馬,奔不遠,飛不高。讀在語文教學中一直佔有很重要的位置。語文教學就是「讀讀、說說、寫寫」,但是,怎麼讀,怎麼講,怎麼寫卻是我們教師應該思考的問題。讀不是枯燥乏味地讀,寫也不是機械重復地寫,講也不是人雲亦雲地講。語文學習的底氣來源於閱讀。經典的詩歌與文章要大量背誦、大量閱讀,課堂中不需要紛雜、疲憊不堪的設計,教師要善於引導學生,通過多種形式讓學生讀出「語文味」。1.1「映日荷花別樣紅」――朗讀感知文本語文教學中,對文章的感知靠讀,感悟靠讀,理解靠讀,情感的熏陶也靠讀。可以說,對於文本,初讀有感受,再讀有感悟。尤其是對於文本中那些值得學生品讀的詞句,更是「讀」演繹的舞台。「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教師一定要給學生充足的讀書時間,讀得熟,才能悟得深。從上課一開始就渲染氣氛,有意識地讓教材蘊涵的情感與學生的情感相連接、溝通,讓學生披文入情。在自讀過程中,可引導學生輕言細語慢慢讀,須字字認真,不可多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誤一字。通過自主讀、小組交流互讀、課堂展示精讀等方法,讓學生在讀的過程中逐步感知與理解文章,形成正確的語感、豐富的語言,提高語言表達能力。曾在網上看過王崧舟老師執教的《去年的樹》一課,課中老師引導學生讀的環節令我印象頗深。王老師擅長對讀的情境的創設,在品析課文時,通過教師繪聲繪色的語言情境描述,讓學生的讀顯示出生動的畫面感,讓學生通過反復比較讀出文中「天天」一詞的意味,從而領會出鳥兒和樹之間的深厚感情。王崧舟老師的詩意教學如浩瀚大海,盪滌著博大、激昂的海浪,詩意課堂成為了眾多教師的追尋目標。立足當下文本,從讀中生惑,讀中悟情,王老師將語文課的詩意美建構得淋漓盡致。課堂上,對文本中一個詞的讀,可以是「柳暗花明又一村」;對一句話的讀,可以是「一石激起千層浪」;在讀中滲透情感,在讀中動情演繹,在讀中有所收益,形式多樣的讀書聲會為語文課增添「映日荷花別樣紅」的風采。1.2「此時無聲勝有聲」――默讀升華情感語文課須「書聲琅琅」的觀點得到了普遍認同。現在的語文課堂不缺抑揚頓挫、聲情並茂的朗讀,也不缺精彩的朗讀指導,語文課堂有的是活力和生機。然而,驀然回首,語文課上若只有朗讀似乎也缺少了一種韻味。朗讀很重要,默讀也不可或缺!就語文本質而言,默讀與朗讀如「鳥之雙翼」是「車之兩輪」。朗讀引出情感的共鳴,那默讀讓情感升華。白居易說:「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聲,莫深乎義。」文章本是有情物,教師指導學生默讀,讓學生靜下來體會,一定要引導學生注入真情,甚至幻化成作者,和作者同呼吸,共命運。語文課文中有一些經典作品,往往含有很多熠熠生輝的精妙句子,均值得學生反復體會,玩味再三。例如蘇軾《題西林壁》中「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詩人先對景物的具體描繪,筆鋒逆轉,立馬升華到對哲理的概括,這是所謂的詩眼之所在,景與理躍然紙上。教師除了構設情境讓學生從感性上把握廬山的整體形象外,還應讓學生默讀來感受詩意,讓學生體味到作者雖從多個角度看廬山,還是看不清廬山的真實面貌,感受到只有跳出廬山看廬山。進而在理性的角度上悟出要全面、多角度正確地認識事物的哲理。唯有如此,學生才能充分吸收文本的情感養料,涌動生命的情感源泉,人生體驗得以豐富,生命空間得以擴充。所謂的此時無聲勝有聲的真實意境就是「欣賞」與「感悟」可共生,「感知」與「內化」能和諧,「動」與「靜」能平衡,這就是默讀的效果。讀讓文字有了生命,讀讓語文課堂有了天籟般的聲音,讀讓課堂有著「春色滿園關不住」的詩意。2疑中撥尋語文課堂詩意星亮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朱熹註:「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狀也;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也。啟,謂開其意;發,謂達其辭」。意為學生有了「憤」、「悱」的心理狀態,教師就可以開導指引。我們發現身邊語文教得好的老師,大都有一兩手教學上「一招鮮」即教學藝術,師生配合好,這樣的語文課堂不僅有滋有味,而且詩意盎然。2.1以異求異,引導質疑學貴有疑,有疑才有變通,有變通才有創造。質疑是思維的導火線,是學生的內驅力,質疑能激發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學生往往喜歡崇拜書本和老師,往往認為只要是書上寫的、老師說的就一定是正確的。教師應鼓勵和培養學生敢於懷疑的思維品質。每篇課文學完了,每個學生會有不同的理解,也會有對所學結果有疑問之處。記得有一位老師上二年級《司馬光砸缸》一課,讓孩子讀題後嘗試提幾個問題:有幾個孩子提的問題很合老師的設計,比如司馬光為什麼要砸缸?司馬光是誰?但是有一個小朋友高高地舉手說:老師,我覺得他的名字好難聽啊!很意外的小插曲,於是老師溫和地說:每個人的名字都賦予了神聖的意義,沒有好聽與難聽之說。說完並摸了摸孩子的頭,孩子滿意地坐下了。教師在學習中給予孩子足夠的包容以及對孩子自尊心的照顧讓人印象深刻。在課堂中體現的平等和寬容讓整節課的氛圍非常愉悅。2.2授之以漁,引導想像想像,是思維的特殊表現形式,豐富的想像是創新的翅膀。正如愛因斯坦所說:「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並且是知識的源泉。詩歌具有豐富的情感,學生通過吟讀能很好地把握詩歌的情感基調。所以有人說「詩歌的學習如果缺少了朗讀,就如同一部優美的舞劇缺少了音樂。」對於詩歌學習而言,單就字面解釋一通,如同嚼蠟,沒多大滋味;通過吟讀體會情趣,滋味才能雋永。教學《游山西村》時,通過范讀,自由讀,齊讀,引讀等多種方式反復誦讀,讓學生與詩人一道,融進這純朴的鄉情中,體會農家的淳樸熱情以及詩人對農村生活的真摯感情。「莫笑」二字讀出作者的中肯,「足」讀出農家的自豪,「山重水復」讀出山路的曲曲折折,「又一村」讀出作者的驚喜……情感詩韻的把握,皆從讀中求得。3動中構建語文課堂詩意平台學生呼喚語文課堂中與老師的平等對話,希望可以和老師成為朋友可以無話不談沒有隔閡。只有在師生平等的對話中老師才能真傾聽到學生的真實想法,聽出學生對文本真正理解的深度,聽出學生內心深處的需求是什麼,聽出學生對某一事物真正的評價和看法。課堂上的互動應是師生全員參與,以學生為中心,以平等、尊重為原則,在教學中促成師生之間或同學之間相互激勵、啟發和分享。如此,課堂便充滿愉悅的情趣和美妙的回味。3.1以情動情,平等交流教師要讓課堂成為學生的舞台,學生是主角,教師當導演,正視師生關系的換位。尊重學生新奇的想法,學生才能大膽發揮聰明才智,才會在學習中得到愉悅的體驗,使學習活動成為一種享受,從而越學越想學,越學越愛學。在備課《游山西村》這首詩時,我就感嘆於詩人用詞的精煉、准確。中年級的學生學習古詩有了一定的基礎,上課時,我先讓學生自讀古詩,讓學生質疑問難,抓住關鍵詞理解詩句的意思。如理解「豐年留客足雞豚,莫笑農家臘酒渾。」詩句時,抓住「足」、「莫笑」等詞理解詩意:「足」是什麼意思?指什麼足,想像一下,村民會怎樣招待客人?在作者眼裡,這里的「足」難道還單單指酒菜足嗎?那還指什麼足?你能把村民的這份淳樸、好客情感充分地朗讀出來嗎?「莫笑」是什麼意思?不要笑什麼呢?村民招待客人會說些什麼呢?相信此時此刻詩人已被村民這份淳樸,這份熱情深深打動了,同學們,讓我們通過朗讀把詩人內心的這份感動表達出來吧!這樣通過理解「足」、「莫笑」等詞語,學生能體會農家的淳樸熱情,以及詩人對農村生活的真摯感情。3.2多元互動,共促生成有效地進行多元互動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是十分有效的。在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經常表現在提問和回答的環節,教師提出問題後,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在學習活動中啟發學生主動探索,獨立思考,獨辟蹊徑,對學生的回答及反應要予以恰當的反饋,對有標新立異的觀點及時肯定,強化學生的創造理念。

『玖』 如何引導學生感悟古詩的意境

古詩,名篇佳作浩如煙海,是我國古代燦爛文化的瑰寶。它那凝練委婉的語言、悠悠含蓄的詩意,美輪美奐的韻律,優美別致的意境,深沉悠遠的文化底蘊,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的文化素養和審美情趣。古詩教學,《語文課程標准》中強調淡化分析,注重感悟,但由於歷史的年輪、文化的變革,體會古詩感情、感悟古詩意境成了學生學習時的重點和難點所在。(剩餘962字)

閱讀全文

與如何在語文教學中體會古詩意境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0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6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5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45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86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1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0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03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2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58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87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0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76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0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9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53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5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88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