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順利實現初高中語文學習的過渡
教師該如何幫助學生完成初高中語文學習的銜接與過渡呢?筆者有如下體會:
一是,堅持新課改理念不動搖
新課程理念不僅僅是教育的理念,更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理念。因此,中學教師尤其高中教師必須堅持課改理念不動搖,不觀望,不彷徨。必須認真吃透新課程標準的精神,堅持按新理念的要求改進課堂教育教學,促進新課程改革順利推進。教育主管部門應該積極行動起來,有計劃地組織初高中教師的相互觀摩學習活動,以形成廣泛的課程資源,反思與交流,分析與提高,這樣才能盡快適應新課改,順利完成初高中語文教育銜接的要求。
二是,初高中教師多相互溝通、合作
義務教育階段的廣大教師和學生都已經接受了新課程理念,他們都已適應了新課程理念下的教育教學;而高中教師由於實施新課程改革相對比較遲,加上與初中缺少溝通與聯系,大多還停留在以前普通高中教學大綱的教學要求上,因而,雙方存在著教學理念上較大的差距。既然初高中語文銜接如此之重要,那麼,我們就應該根據學生每個學齡段的不同特點,讓這些操作策略得以正確歸位,明確初中語文學習的任務是什麼,高中的學習任務又是什麼,程序性操作策略有哪些,區別清楚之後,教師拿來作為自己教學的基點之一,循序漸進,實施有效教學,必能使初高中教學各得其所,相互促進。
三是,做到教材瞭然於心
作為一名教師要把解讀教材當作一項基本功,只有教材解讀到位才能實現由用教材教向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轉變,也只有這樣才能提高課堂質量。高中教師要熟悉初中教材特點,特別是對初中教材中涉及到的文言文和詩詞要達到背誦和講解的程度,這樣既可以與高中的古詩文背誦進行銜接,也有助於在講解文言語法時最快找到學生理解、體會的要點。對初中所涉及的議論文知識要清楚和了解,避免高中的重復講解,可以節省教學時間,將時間用來講解議論文結構和寫法,為學生帶來新奇感和最大的學習收益。
四是,教師要保護好學生學習語文的信心
高一學生入校不久,年級進行了一次語文入學摸底測驗,其中有幾道試題學生普遍感到無從下手;包括病句題、句式變換題、文言文閱讀中的詞類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的考題和詩歌鑒賞題,因為這樣的題型和訓練,在初中時同學們根本沒有接觸過。經過和學生交談了解到,同學們認為高中語文的試題難度過大、現代文閱讀的語段偏長、考試時間不夠用。經過認真分析,教師們感到這套測驗試題從題型、題量、試題難度等方面完全依照平時高一語文測試的出題標准,沒有顧及到剛畢業的初中生的實際學習水平。試題難度過大,影響了一部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一部分人對高中語文學習信心不足。
從初中升入高中,對於學生來說實際上是上了一個新台階。尤其是面對新的環境、新的教材、新的要求、新的老師,教師有必要幫助他們樹立學好語文的信心,萬不可一開始就想著出難題給學生一個下馬威,這樣易使學生產生厭學心理。眾所周知,語文課程的學習效果遠不如其他課程的學習效果明顯,一旦同學們失去了學習語文的興趣和動力,便會產生隨便應付語文課的學習情緒,這樣會給高中語文教學帶來一定程度的困難。所以,我們要保護好學生學習語文的信心,激發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幫助他們不斷地提高學習語文的能力。
五是,加強對學生的學法指導
古話說得好:「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高中階段語文學習,學生知識的獲取,能力的培養,智力的發展,決不能單靠教師。到了高中,學生除了課文學習,還有相應的寫作和口語交際訓練,還有分析、鑒賞能力的訓練。因此,教師有必要針對學生進行學法指導,對學生實現由「扶」到「放」的轉換。
這里,首先教師應幫助學生對語文的基礎知識進行系統梳理,同學們可參照有關講解,對字形、詞語、標點、句法、修辭、文學常識、寫作知識等注意搜集,構建起自己語文知識的框架體系。其次,將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相結合,學會積累式閱讀,教師應積極地向學生推薦優秀網站或課外讀物,使學生的知識面向深度、廣度發展。再次,為了強化學生的語文知識綜合運用能力,應該做到「七多」:一要「多看」:樹立大語文教學觀,擴大語文教學視野,跳出教材圈子,關注社會熱點及動態,利用多種媒體形式進行素材積累。二要「多聽」:聽老師的講課,同學的談話,新聞廣播等,在聽的過程中積累知識,豐富素材,避免「書到用時方恨少」的現象。三要「多說」:要抓住一切可能的機會提高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四要「多讀」:「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多讀則熟,熟能生巧,巧則能利用,自己的知識和能力都會大幅提升。五要「多寫」:現在高考中的主觀表達題和作文考查的都是寫的能力,因此平時要注重這方面的訓練,多寫才能文思泉湧,妙筆生花。六要「多記」:多記包括多記憶和多記錄。記錄與記憶相輔組成,會增加我們的知識儲備,為培養能力打下基礎。七要「多思」: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多思是前「六多」的基礎,也是最重要的一條原則。
總之,高一是學生由初中到高中過渡階段,也是能否進入高中語文學習狀態的一個關鍵時期,教師有責任也有義務幫助學生在語文學習中平穩過渡,實現初高中語文學習的銜接。這必然有助於學生培養高中語文學習的興趣,有助於樹立起高中語文學習的信心,並最終為其高考的勝利打下堅實的基礎。
② 小學語文如何使用過渡語
有時在聽課時不免會聽到:「好,課文我們讀了,下來我們寫字。」「第一段讀好了,我們來讀第二段。」等語文課堂過渡語。一節課下來使人感覺整個課堂教學顯得斷斷續續、生硬發澀。這其實是沒有考慮教學過渡的藝術性。所謂課堂過渡語,是指教師在講授新的內容前,有目的、有計劃地運用一定方法設計的簡練概括性的教學語言。巧妙的教學過渡,會對一堂課的教學大有幫助,在語文課堂上,所涉及的知識廣泛,若沒有一定的過渡語進行內容之間的銜接,那麼語文課堂便失去了「語文味」。因此,教師要重視課堂教學過渡語的使用,而且應不斷地優化過渡語。
一、課堂教學過渡語的作用
有人說,有魅力的課堂過渡語,是滋潤學生心靈的甘泉,是教師引導學生走進文本的金鑰匙。那麼,它的作用具體體現什麼地方呢?
(一)巧用過渡語,使教學行如流水般自然。
課與課之間的鏈接、段與段之間的銜接都需要過渡語來起推動作用。著名特級教師於漪說:「教師要用准確生動的語言打動學生的心,使他們胸中或泛起漣漪,或掀起波濤,激發他們愛憎分明的感情。」通過教師的過渡語,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隨著作者的思緒自然地表達自己的情感,讀出自己的感受,感悟文本。
(二)巧用過渡語,培養學生語言的習得。
過渡語的語言一般都是經過精心設計的,加上教師生動的表述,展現教師的教學特色,將給課堂增加美感,使課堂具有濃濃的「語文味」。學生在這樣的語言熏陶下,獲得語言的美感,對語言的習得將是一個很好的幫助,從而引起他們的注意,引發他們進行相應的思考,激發他們的思維。
二、課堂教學過渡語的巧用
在語文教學中,除了我們最常見最熟悉的承上啟下的過渡方式外,還有哪些可以在小學語文課堂上使用呢?
(一)激趣性的過渡。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的學習興趣往往會影響一堂課的效率,因此,在課堂中,要注意運用過渡語來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例如教學《霧凇》一課時,因為生長在南方的孩子很少見過冰封,所以我用過渡語:「隆冬時節,當北國大地萬木蕭條的時候,走進東北的吉林市,你卻會看到一道神奇而又美麗的風景。沿著松花江的堤岸望去,松柳凝霜掛雪,戴玉披銀,如朵朵白雲,排排雪浪,十分壯觀。」渲染霧凇的神奇和美麗,引導學生主動投入。在此基礎上,學生的情感進一步升華,並自然而然地生發疑問,對文本產生「閱讀期待」,很想親自看看這么神奇而美麗的霧凇在作者的筆下是怎樣描述的,都能帶著興趣讀課文,一下子就體會到霧凇的奇特。
(二)評價式的過渡。
課堂教學中評價式的過渡語十分重要,它融入了老師對學生的贊美與肯定,也融入了對學生要掌握知識的指引,更是教師引導學生向更高處攀爬的一架階梯。教學《霧凇》一課時,學生的感悟十分重要,如何知道學生感悟到霧凇的美感,唯有通過朗讀來表達。文中有這樣一句:「每當夜幕降臨,氣溫下降到零下30攝氏度左右時,這霧氣便隨風飄盪,湧向兩岸,籠罩著十里長堤,樹木被霧氣淹沒了,漸漸地,燈光、樹影模糊了。」請學生來朗讀。我是通過這樣的評價讓學生一步步感受到霧氣繚繞的情境的:「我聽出來了,大團大團的白霧滾滾而來,但還沒有把樹木淹沒,誰再來讀?」「嗯,沿江十里長堤,蒼松林立,楊柳低垂,全都籠罩在白霧中了,誰還想讀?」「整個江面白霧騰騰,久不消散,燈光、樹影也模糊了,誰還想讀?」……這樣不僅不會打擊學生的積極性,反而把要求融入過渡語中,對學生的朗讀提出了期待性的要求。
(三)懸念式的過渡。
懸念的設置是老師圍繞課堂教學的主要目標,設計成一個富有誘惑力的問題,牢牢抓住學生的期待心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吸引學生深入學習,解開這個富有誘惑力的疑團。例如《我和祖父的園子》一課中,學生通過朗讀課文,能夠體會到這是一個五彩繽紛的園子,這是一個樣樣都有的園子,這是一個自由自在的園子,在園子里想干什麼就干什麼,也包括「我」。那麼「我」為什麼能夠在園子里自由自在、想干什麼就干什麼呢?這樣一個懸念提出來,就讓學生產生了一個大大的疑團。原來這一切源自祖父對「我」的疼愛與寬容,而「我」在文中反復回顧這些情節,就是反復在回味祖父對「我」的那份愛,即對於從小失去父母疼愛的「我」來說,祖父的愛充斥著我的童年。最後學生都明白作者通過文章表達的是祖父對自己的關愛,他十分感激懷念祖父。
(四)拓展式的過渡。
在語文課堂上,老師比較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很多拓展性的問題,需要從學生的個人情感體驗出發去想像,最終得出個性化的答案。這樣的問題需要教師進行拓展式的過渡引導。
如《二泉映月》這篇課文中有這樣一個詞「師父」,為什麼不是「師傅」呢?於是在課堂教學中,就免不了進行知識的拓展了:一百多年前,雷尊殿在無錫是個大道觀,觀主會彈琵琶,人稱「鐵手琵琶」。道觀里有個幫工的女子,常痴痴地聽觀主彈琴,還懷了身孕。她生下一個孩子,小名阿炳。同族覺得她跟道士私通很丟臉,孩子剛生還容她活著,等阿炳四歲時送回道觀後,族裡就逼她自盡了……這個「師父」既是阿炳的父親,又是阿炳的老師。這樣拓展,學生就明白了「師父」一詞的由來,也了解了阿炳的身世,並漸漸感受到了阿炳從小就很苦命。
無論運用哪種方法,都需要教師依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和教學的目的靈活運用,也需要老師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積累,錘煉教學過渡語,通過合理、巧妙地運用課堂過渡語開啟學生的思維,驅動他們靈動的心,激發他們飛揚智慧的語言,使學生的精神、情感、思想在優美的過渡語文字體驗中得到浸潤、感染和豐富,切實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③ 淺論如何做好高一語文的銜接與過渡
針對高一學生語法知識殘缺的問題,老師要適當補充;針對學生進高一後感覺語文容量大,任務重,要求高的問題,老師要講明要求,讓學生有的放矢;同時激發興趣、調動激情;授之方法,讓學生循序漸進;課外延伸,使之綜合提高。針對學生出現的不良心理因素,老師要給予耐心細致的幫助和指導。
學生在高一年級的學習既是其初中學習的飛躍,又是其高中學習的起點與基礎,在客觀上起著初中與高中的銜接與過渡作用。能否搞好高一年級教學直接影響到學生高中三年學習的成敗。那麼,作為主要課程的語文學科,其教學又該如何搞好這一銜接與過渡呢?
俗話說「對症下葯」,在教學實踐中我觀察發現高一學生的語文學習存在以下幾個不利因素:
一是語法知識的殘缺。語文學習離不開語法知識,高中語文更是如此:課文賞析、作業練習、測驗考試等都直接或間接地涉及到語法。《語文教學大綱》(高中部分)中明確規定:「中學階段,要學習必要的語文基礎知識,包括讀寫知識、語法修辭知識、文學知識等。」雖然最基本的語法知識已在初中語文教材中正式出現,但由於近幾年部分地區特別是山區中考語文不涉及語法知識,致使這些地區的初中語文教學淡化語法,甚至刪除了語法內容。因而學生進入高一遇到語法問題時自然感到困難重重。特別是學習文言文時遇到詞的活用現象、特殊句式問題,學生更是無所適從,「墨者黑也」。語法知識的殘缺已明顯成為高中語文學習的一大障礙。
二是學習容量的加大。學生進入高一,課程明顯增多,一般由初三的六門課程猛增到高一的十一門。作為主要課程的語文,其教材內容也增多,篇幅加長。如僅高一年級語文實驗教材就包括誦讀課文24課共40篇文章,復背課文24課共50首詩,瀏覽課文 40篇文章,另外還有文言常識8則,文言練習8次共72道題。 就是高級中學語文必修課本第一冊,雖然課文較實驗教材少,但與初中相比,篇幅明顯加長。如夏衍的《包身工》,有6000多字,劉白羽的《長江三峽》、魯迅的《記念劉和珍君》各有3000多字,文言文《廉頗藺相如列傳》、《赤壁之戰》也均有2500字以上。同時,高中階段作業、考試容量加大,向課外延伸多,各級統考語文試題中單是閱讀類就有科技說明文閱讀、一般現代文閱讀和文言文閱讀等。面對如此諸多內容,學生思想准備不足,不能一下子適應教學,當在情理之中。
三是學習要求的提高。《大綱》要求:「在初中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現代語文的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和說話能力。能比較熟練的閱讀一般政治、科技讀物和文藝讀物,初步具有鑒別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能寫一般的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和常用的應用文,做到思想感情健康,內容充實,中心突出,結構完整,語句通暢。能藉助工具書閱讀淺易文言文。」這些要求,不是死記硬背就能達到的,也非一日之功效。學生必須有孜孜不倦的精神,嚴肅認真的態度,持之以恆的毅力和行之有效的方法。一句話,我們的教學目的就是要讓學生「學會學習」,這對高一年級的學生,確實是一個挑戰。
四是不良心理的影響。學生進入高中,在平時的學習中會出現許多新的心理障礙。如競爭的激烈,學習壓力的加大,考試成績的失敗等都會影響他們的自信心。語文學習中很多學生努力了但沒有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於是片面認為語文「學與不學一個樣,背與不背一個樣」,反正考試時「課內知識少,課外知識多」,加上課程多任務重,他們對語文學習中的閱讀與賞析、預習與復習這些必要環節常常「從簡從略」,對背誦、作文等必須完成的作業也是敷衍了事。所有這些,如不及時矯正,都會直接影響到學生的語文學習效果。
由此看來,我們必須在高一正常的語文教學過程中仔細觀察,及時發現學生學習的不利因素,並進行認真分析,進而有針對性地採取措施,確保教學實效,使學生打好高中語文學習的堅實基礎。具體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針對語法知識殘缺的問題,教師在高一第一學期就要給學生適當補充相關知識內容。詞的構成、詞類劃分、短語分類、句子成份、單句與復句、常見的語病、文言文中常見的詞的活用及特殊句式等必須補充,並通過練習使學生熟悉掌握。其中詞性中的能願動詞、介詞、副詞的語法特徵,句子成份中的連動句、兼語句、雙賓句,復句中的分句之間的關系,文言文中的詞的活用等是難點,必須反復練習,學生方能摸清規律。這樣,在高一第一學期學生全面接觸了解語法知識後,第二學期就可以鞏固並系統化了,學生進入高二高三碰到語法問題,自然會水到渠成,迎刃而解。
二、針對容量大、任務重、要求高的問題,教師可具體從四方面作出努力:
第一,明確要求,有的放矢。學生剛進高一,好奇心強,學習熱情高。教師就要趁此給學生講明高中階段語文學習的具體要求,讓學生明白在閱讀、寫作、說話及基礎知識方面的具體目標。如高一年級在閱讀方面要理解字詞句的含義,要培養自學能力,能閱讀分析比較復雜的記敘文、說明文,要熟悉一定數量的文言實詞,了事常見的文言虛詞的一般用法,能閱讀淺易的文言文;寫作方面要養成練筆習慣,能寫一般的記敘文、說明文;說話方面要能用普通話有條理地途述事件,說明事物,闡述觀點;基礎知識方面要了解並掌握基本課文涉及的著名作家作品等。明確了具體要求,學生才會在平時的學習中注重點滴知識的積累,注重聽說讀寫思的全面發展與提高。
第二,激發興趣,調動激情。學習要求高不可怕,怕的是學生沒有學習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語文教學中我們要盡量避免注入式、填鴨式,可靈活採用多種方法,啟發引導學生積極思考,鼓勵學生進行創造性思維活動。如新穎活潑的開場白,提問激疑,討論釋疑,小組間競賽;課文比較欣賞,摸擬課文片段即興與作,圍繞某一題目迅速想像或聯想等等,力爭調動學生多方感官,使之積極動腦、動口、動手,在學習語文的實踐中,自覺地提高認識,增強能力,發展智力。
第三,講究方法,循序漸進。高中語文內容多,容量大,教師可抓住重點篇目仔細講,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授之以漁」。如學習高中語文必修課本第一冊中第一單元的記敘文,教師可引導學生重點分析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讓學生明確閱讀分析游記可從三方面入手:①記敘順序和觀察的角度;②重點描寫的內容及文章中心;③賞析重點詞句。有了這把鑰匙,學生再分析《長江三峽》、《難老泉》、《我的空中樓閣》等游記,就能舉一反三,尋找正確的途徑。
寫作方面可讓學生分階段進行訓練,先寫一般記敘文,再寫比較復雜的記敘文,逐漸培養選擇、組織材料的能力,和根據內容需要,綜合運用記敘、描寫、說明等方法表達中心的能力。為了達到生動具體的寫作效果,教師可讓學生有側重地訓練描寫,如在周記、作業中訓練外貌描寫、行動描寫、對話描寫,或當堂快速作文,在全班講評交流,以逐步提高寫作能力。
說話方面一是要創造機會讓學生多講多說,如課前三分鍾演講,課中回答問題,討論問題,復述情節,課後介紹課外書籍,圍繞中心發言辯論等。二是要多鼓勵學生,幫助學生克服膽怯心理,使學生逐漸做到多講、愛講、講好。
第四,課外延伸,綜合提高。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提高,單靠課堂學習是遠遠不夠的,僅有的語文教材也是杯水粒栗。《大綱》明確提出:「語文課外活動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加強指導。」因而教師要指導學生向課外延伸。如推薦有益讀物,提示閱讀方法;要求學生寫日記、周記、筆記或辦黑板報,提高寫作能力;舉辦演講比賽、故事會、辯論會、朗誦會,培養說話能力。特別是整理語文筆記,教師要指導學生堅持收集成語俗語、名言警句、精美片段、文學常識等,讓他們寫寫讀讀,反復品味,一段時間後他們自會融會貫通,靈活運用,說話、寫作也不會文思枯竭,搜索枯腸了。
三、針對學生不良心理因素,教師要深入學生,熱情關懷,將個別交談與整體教育相結合,耐心疏導,促其矯正。如有的學生考試成績不佳,灰心喪氣,教師可找出其語文學習中的閃光點,肯定鼓勵,給他們以信心;同時要求學生分析考試中因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造成的得失,幫助其解決疑難問題,克服馬虎粗心或基礎掌握不牢的毛病;有的學生認為「語文學不學,考試成績差不多」,或者有「不必抓基礎,考試憑運氣」的想法,教師可分析近幾年語文統考、高考試卷結構和分數比例,讓學生明確語文基礎不能丟,該記該背的不能忽視的觀點;有的學生認為「作文靠天才」,對作文畏之如虎,教師可在布置作文時給予適當指導,在評改作文時作好記載,便於有針對性地評講,在講評作文時比較優秀作文與不合格作文,讓學生在鑒別中明確寫作要領,達到提高寫作的目的。
總之,實施高一語文教學,既要緊扣《大綱》和教材,傳授知識,培養能力,發展智力,又要面對現實,「瞻前顧後」,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只有認真搞好初高中語文的銜接與過渡,才能較好完成高一語文教學任務,為高二高三語文教學打下堅實的基礎。
④ 如何做好初一語文與小學語文的銜接與過渡
剛升入初中的你們, 懷著對新的學習生活的美好憧憬, 帶著家長的殷切希望, 都願在新 的環境中展現一個輝煌的自我形象。 可在學習了一段時間後, 有些同學的語文月考成績不盡 如人意, 部分同學對語文學習產生了畏難情緒。 其實這種現象的出現不足為奇, 是小學升初 中後語文學習銜接過渡階段的必然。 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沒有認識到初中語文與小學語文學習上的不同: ①小學階段學 生年齡小, 升學壓力小, 全憑家長老師督促學習, 沒有養成良好的自學習慣;②小學語文知 識單一,內容簡單,初中語文知識豐富,內容復雜,文體多樣;小學學語文以老師教讀帶讀 為主, 中學學語文則在老師指導點撥下學生自學為主, 學生需要自己用心去體會感悟; ④小 學以課堂上聽課為主 ,升入初中後要求學生自學能力提高,要求學生自己主動發現問題。 老師由過去的「保姆型」變為「指導型」這就要求學生自己有意識培養自己的自學能力。 了 解到以上初中與小學語文學習的異同, 我們就要改進自己的學習方法, 搞好中小學語文學習 的過渡銜接, 養成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 使中學的語文學習在小學的基礎上, 循序漸進螺旋 形提高。 我認為升入初中後的語文學習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 、學會讀語文書 剛升入初中的學生有的不會讀書,認為讀書就是念字,泛泛而讀,收效甚微。因此有 必要首先在讀書上下一番功夫, 首先讀語文書, 學會從整體到局部再從局部到整體, 認真閱 讀研究課本。 假期或學期初,新書一到手,我們先要讀目錄看說明,甚至要看插圖、附錄。明確本學期的 任務和重點, 然後逐單元閱讀單元提示, 明確各單元的具體內容和要求 。 還可以摘抄或列表 格來加深印象,隨時參照。在每一課的課文閱讀上學會「讀提示—做預習—提問題—解疑 難—做練習—寫總結」的六步讀書法。對每一篇文章做到讀通、讀懂、讀好。 二 、學會用語文書 「教材無非是個例子」學會使用課本是學好語文的必要條件。 具體做法是: 在閱讀語文 課本的同時, 還要注意勾畫出文中的重點句、 生字詞及疑難問題。 魯迅先生就喜歡邊讀書邊 在書上勾畫,濃圈密點、腳注眉批,當有人向他借書時,他總是另外買一本借給別人,因為 他的書經過勾畫批註,已變成他的服務工具了。再如老師的教科書,也是如此,這種在課文 的字里行間勾畫讀書的做法, 既可以使我們讀書時思想集中, 提高效率, 養成「不動筆墨不 讀書」的良好學習習慣, 還有利於我們日後的復習歸納整理, 復習時只要翻翻書, 重點難點 一目瞭然。勾畫圈點的符號很多,常見的有以下幾種: 「————」畫在重要的句子下面(中心句、重點句等)。 「~~~~」畫在文章的主旨句或中心下面。 「△」畫在文章段落旁邊(精彩語段或結論) 「·」點在生字、生詞下面。 「□」 圈畫出重要的字,詞或優美詞語。 「!」畫在某句、段旁,表示此處需要認真思考。 「?」畫在某句、段旁,表示自學中或聽課時有疑問,需向人請教或查閱參考書。 「①、②、③」標在有關文段、文句左上角,一般表示文章有幾個自然段,或某段中包含了 幾個要點。 書上做的標記符號沒有統一規定, 你也可以自己設計一套適合自己學習習慣的符號使用, 標 記符號一經使用就不要隨意改變。 但應注意不要在書上標注太多的符號, 因為標的太多反而 起不到提示作用了。 學會用語文書, 還應做到把文質兼美的課文當作自己學習寫作的範文, 尤其是初一學生寫作 文應從有意識的模仿開始,然後逐漸形成自己的獨特風格。寫作的初期階段應以模仿為主。 古人謂學文有「三偷」:淺者偷其字,中者偷其意,高者偷其氣。的確,寫作是建立在閱讀 的基礎上的,構思精巧, 語言精美的文章,必然會在我們的記憶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寫作 的過程中,有意無意地就「偷」用了別人文章中的東西。 三 、學會聽講 在校學習, 聽課是獲得知識, 轉變能力的重要途徑, 怎樣才能提高聽課效率呢?我認為 要做到:看、聽、記、問、思五點。 1 、眼看 科學實驗表明, 從記憶的保持速度上說, 「看」的記憶為最好, 課堂上老師既是演員又 是導演,上課要注意看老師的表情,手勢等各種體態語言,看黑板上老師的板書,掛圖、投 影、屏幕等等, 更要看所學課文的具體內容。 板書是老師精心設計的一課的重點內容, 要一 字一句看明白, 力爭做到過目不忘。 還要注意看同學的板演, 更應在老師的指導下看課文內 容,邊看、邊思、邊記。眼、腦、手並用,這樣的學習效果才會好,學習效率更高。 2 、耳聽 上課時要耳聽一方。聽老師的點撥講析,聽同學的討論發言,跟上老師講課的思路, 聽出重點、難點、疑點。只要認真用心聽,聽出這幾個關鍵,不僅可以以點帶面,提高記憶 力,還可以增強理解能力。 3 、筆記 看明白聽清楚還不夠,還要認真記筆記。上課以看、聽為主,筆記為輔。要學會抓住重 點記錄,一般老師的自學指導,開場白、板書、是重點。有的學生課前准備不足,開頭沒注 意聽,再聽後話,不知所雲。有的認為自學指導、開場白是閑話,不注意聽,當聽到正題, 才知閑話不閑, 想記晚了。老師提的要求是重點, 如「××段要重點分析理解,××內容了 解即可。」老師的課堂總結往往是「畫龍點睛」之筆。應記錄下來。 筆記記在哪?語文課上筆記一般記在書的空白處即可, 學完一課後再歸納整理記到筆記本或 積累本上,自己整理總結筆記的過程又是一次消化吸收的過程,強化記憶的過程。 什麼時間記筆記?應充分利用老師講課的間隙,如重復、 停頓、板書時搶記, 逐漸培養聽記 結合的能力。 4 、積極問、答,鍛煉思維 課上答問, 一種是「內心獨白」自問默答; 另一種是老師提問時, 與同學齊答或舉手起 立獨自答。這是學習的有效方式,回答無論是對,還是錯,你總會有收獲。積極答問能鍛煉 自己的思維反應能力與口頭表達能力, 當然問還包括向老師、 同學提出疑問, 請老師同學解 難答疑。及時解決自己在學習、聽課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大膽發表自己對問題的見解。 四、學會積累,多讀多寫、 在你學習的這三年中,要下定決心廣泛而深入的閱讀,古人雲「讀書破萬卷,下筆如 有神」我們閱讀時, 要做到課內課外結合, 多讀古今中外名家名篇, 因為這些均是人類心靈 智慧的結晶,能開拓眼界、啟迪思維、陶冶情操,現實中,我們許多同學只讀書,而不願寫 作文, 不注意自己感性和理智的鍛煉,其情思通常表現出兩個缺陷:一是「淺」: 情感幼稚 化,思維平面化,既無深情,更無深意;一是「窄」:生活面窄,導致了關注的主題窄,既 少閱歷,又缺大氣。要糾正這兩個缺陷,使自己的情思「深」、「廣」,在讀萬卷書、行萬 里路的同時, 必得加上一個字: 「寫」! 「寫」可以醞釀和升華情感, 「寫」可以鍛造思想, 堅持寫日記,這是許多偉大成功者的良好習慣;至少要堅持每周練習寫作兩次:生活札記 一篇,記錄所見、所聞,讀書心得一篇,記錄所思所想。 五、 學會獨立思考,學與思結
⑤ 語文講課時的過渡語有哪些
為此、據此、以此、特、特做、特此、茲將、特予、擬於、定於、如下、如後等。
1、為此,指因此;因為這個。
茅盾《子夜》七:「他想到今天在此地所以碰不到熟人,也許原因就是為此。」
2、如下,指如同下面所敘述或列舉的。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普及小學教育若干問題的決定(1980年12月3日)》:「為了切實改變這種狀況,以利於新時斯總任務的實現,特對普及小學教育,作如下決定。」如:列舉如下;現將應注意的事情說明如下。
(5)語文課怎麼過渡擴展閱讀:
漢英過渡語關系:
過渡語是指由於學習外語的人在學習過程中對於目的語的規律所作的不正確的歸納與推論而產生的一個語言系統,而漢英過渡語則是以漢語為母語的人學習英語時所形成的不到家的英語。當母語是漢語的人學習英語時,他們就利用漢語的知識來掌握英語,從而組成漢英過渡語。
漢語、英語和漢英過渡語之間的關系表現為組合與替換關系、滲透與擴散關系、「方言共享」關系。過渡語是一種語言,這種語言是有系統的,它和自然語言有相同的特性和功能。它具有可滲透性、「僵化」 現象和反復性三大特點。
⑥ 語文課堂過渡語有哪些大神們幫幫忙
內容摘要:文章有了過渡,才能成為生氣靈動的整體,作一堂優質量的課,也要憑借教師運用過渡的功夫,才能使教學的全過程機理嚴謹,統體皆活。為語文課堂增添一份別樣的魅力。 關鍵詞:過渡語 語文課堂 魅力 蘇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師的語言修養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課堂上學生的腦力勞動效率。」有魅力的課堂評價語,它是滋潤學生心靈的甘泉,是教師引導學生走進文本的金鑰匙。所謂課堂過渡語是指教師在講授新的內容之前,有目的、有計劃、並用一定方法所設計的簡練概括的教學語言,這種語言在課堂上能夠起到承上啟下、銜接組合的作用。 一堂課作為一個有機的整體,是可以進行分割切換的。 也就是說,一堂課是由教師對幾方面知識內容的傳授組成的。之所以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是因為在這幾個方面內容的組合銜接上常常有其獨到的妙處——簡潔明確、自然得體、緊密連貫——如行雲流水,天衣無縫,讓人不知不覺。因此,在課堂上起到一種銜接組合作用的過渡語如果說得好,對於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增加課堂教學效益,必將起到有益的作用。 一、過渡語:串起全文的線。 就以《稱象》一課設計為例,開篇老師從「那頭又高又大的大象說起,引導學生直奔對象。「線頭鮮明,絕不旁逸斜出」。當小朋友找到官員們的辦法後,在過渡語中利用小朋友的概括評價過渡,並引入下文,是這條線形成一條曲折,在質疑當中,老師的過渡語簡明扼要「小朋友,這段話中有無數個小問號,讀書貴在質疑,快舉起你的小手,把小問號說出來。」最後聯系生活實際,運用過渡語。激勵小朋友勤於思考,靈活運用知識。「收線有力」這篇課文整體來看,老師設計的過渡語串起了閱讀學習的主線,且語言整齊、生動。 二、 過渡語:激發學生興趣的鑰匙。 一個好的過渡語與一句平庸的過渡語區別就是事半功倍與事倍功半。有位老師在上一堂作文課------打電話時,很好地證實了這一點。導入中她以「童年是多麼美好,童年的歌兒是多麼的美妙,孩子們,當你們即將邁入少年的行列,讓我們重溫那些歌謠」。小朋友隨著音樂的旋律歡快地唱起了《打電話》這首歌謠。這比直接出示作文題目好,能打破以往的沉悶、乏味。作文提不起勁兒,作文老師通過詩化語言,一下子激發了寫作的興趣。 在學習例文,說話練習後,老師以「寫作是一件多麼有意義的事,小朋友倘把記憶深處那次打電話寫下來,你的成長日記中必定會增添新的一頁,還猶豫什麼呢?趁熱打鐵」。作文尾聲之際,孩子寫的熱情再次被點燃。老師過渡語水到渠成。 (三) 過渡語:吸引學生進入情境。 通過富有吸引力情境的創設,將學生從一個浪尖帶到另一個波峰上去,以實現課堂教學內容的轉換和課堂整體結構安排的天衣無縫。教學《廬山雲霧》一課時,是這樣引導過渡的:「廬山除了有飛流直下三千尺的瀑布,還有橫看成嶺側成峰的山巒,更吸引人的是它那神奇美麗的雲霧。今天請大家隨著作者的腳步去細細領略一番。在乘車登山的路上,首次映入眼簾的是怎樣一幅『奇景』?」學生通過閱讀,用生動的語言繪聲繪色地把第一個波峰(山間雲變成濃霧的奇景)盡情地欣賞一番之後,我又往前推進說:「濃霧瞬息萬變,美景引人入勝,而牯嶺的廬山霧更是神秘莫測,趣味無窮。它的神秘在哪裡呢?」學生簡要介紹第二個波峰之後,我又立即過渡:「此景只堪天上有,人間哪得幾回見?牯嶺可真算得上是人間仙境。現在,我們站在『大天池』處,來觀看廬山雲霧中最壯觀的一景——雲海……」「一路行來,我們在沿途見到了哪些奇景?」……最後:「面對這瞬息萬變的廬山雲霧,怪不得北宋偉大詩人蘇東坡要大嘆『不識廬山真面目』,更難怪清代的一代學者要自稱『雲痴』,恨不得『餐雲』、『眠雲』。」這一系列富有藝術情趣的設問語言,把學生安然地從一個波峰送到另一個波峰上去時,一堂課就在不知不覺中過去了。 (四) 過渡語:設置懸念,讓學生主動思考。 一個好的問題,一個精彩而恰到好處的懸念可以引發學生主動去思考,去學習。例如教《蛇與莊稼》一課,在指導學生學習時,我就向學生提出這樣一個問題,(1)為什麼洪水過後接連幾年莊稼總得不到好收成呢?(2)老農根據什麼想出了一個「奇怪」的辦法?這是一個什麼樣「奇怪」的辦法?(3)為什麼把蛇放到田裡莊稼就獲得了好收成呢?學生由於好奇就紛紛地尋找答案。通過閱讀,他們很快就知道事物之間錯綜復雜的聯系。在此被他們一覽無余。單靠教師乏味的直敘,學生是很難理解事物間這其中深奧的內在聯系的。因此,讓學生帶著問題自己去閱讀,去理解課文,不僅使學生掌握了課文內容,也幫助他們認清了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 綜上所述,教師在課堂中的過渡語的確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現在教育界正大力提倡閱讀教學,目的是重在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獨立理解祖國語言文學的能力。作為教師,我們應該妥善地對過渡語進行認真的審視,使學生能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課文的內容。使課堂中能更充分地體現出教師的「教」和「學」的雙邊活動。 文章有了過渡,才能成為生氣靈動的整體,作一堂優質量的課,也要憑借教師運用過渡的功夫,才能使教學的全過程機理嚴謹,統體皆活。但在處理課堂過渡語時值得注意的是:課堂過渡語的導引性和銜接性。因此,在使用上一定要注意得體自如,瞻前顧後,在「導」與「接」上顯能耐。 泗陽雙語實驗學校 王曉明 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