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語文學科核心素養是什麼
語文素養是一種以語文能力為核心的綜合素養。語文學科核心素養是一種以語文能力為核心的綜合素養。主要包括「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四個方面。
1、概念:
語文核心素養:是學生通過語文教育所獲得的最具終身發展價值的人格修養與關鍵語文能力。
2、內容:
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簡稱語言、思維、審美、文化)
3、語文素養和語文核心素養之間的區別:
語文素養泛指一切語文知識、能力與素養,包容性大,外延廣。
4、關系:
語言建構與運用是基礎,居於首位,它和其它層面是各自獨立、相互依存。
內涵的具體闡釋
1、語言建構與運用:指學生在豐富的語言實踐中,通過主動的積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國語言文字特點及其運用規律,形成個體的言語經驗,在具體的語言情境中正確有效地運用祖國語言文字進行交流溝通的能力。
2、思維發展與提升: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通過語言運用,獲得直覺思維、形象思維、邏輯思維和創造思維能力的發展,以及思維的深刻性、敏捷性、靈活性、批判性和獨創性等思維品質的提升。
3、審美鑒賞與創造:學生在語文學習中,通過審美體驗、評價等活動構建起來的審美意識、審美情趣與審美品位,以及在此過程中逐步掌握的表現美、創造美的能力。
4、文化傳承與理解: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理解、借鑒不同民族和和地區文化的能力,以及在語文學習過程中表現出來的文化視野,文化自覺意識和文化自信態度。
㈡ 什麼是語文的核心素養
1、語言建構與運用
語言建構與運用是指學生在豐富的語言實踐中,通過主動的積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國語言文字特點及其運用規律,形成個體的言語經驗,在具體的語言情境中正確有效地運用祖國語言文字進行交流溝通的能力。
2、思維發展與提升
思維發展與提升是指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獲得的思維能力發展和思維品質的提升。語言的發展與思維的發展相互依存,相輔相成。因此,思維發展與提升也是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語文素養形成和發展的重要表徵之一。
3、審美鑒賞與創造
審美鑒賞與創造是指學生在語文活動中體驗、欣賞、評價、表現和創造美的能力及品質。語文活動是人形成審美體驗、發展審美能力的重要途徑。
通過閱讀鑒賞優秀作品、品味語言藝術而體驗豐富情感、激發審美想像、感受思想魅力、並逐漸學會運用口頭和書面語言表現美和創造美,形成自覺的審美意識和審美能力,養成高雅的審美情趣和高尚的品位。因此,審美鑒賞與創造是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其語文素養形成和發展的重要表徵之一。
4、文化傳承與理解
文化傳承與理解是指學生在語文學習中,能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理解、借鑒不同民族和地區文化的能力;以及在語文學習過程中表現出來的文化視野、文化自覺的意識和文化自信的態度。
(2)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如何形成擴展閱讀:
在語文學習中應該能藉助語言文字,體會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理解並認同中華文化,形成熱愛中華文化的感情,提高道德修養,增強文化自信。
藉助語言文字的學習,初步理解、包容和借鑒不同民族、不同區域、不同國家的文化,尊重多樣文化,吸收人類文化的精華並積極參與當代文化傳播與交流,培育語文的核心素養需要提高自己的文化自覺,樹立積極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強為民族振興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
㈢ 試析高中語文教學如何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新課程標准要求語文教師在實施語文教學的實際教學過程中,強調對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視,注重培養更多社會需要的實用型、復合型人才,將其落實到高中語文教學中,就是培養學生運用語文知識解決生活、學習與工作中遇到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語文思維與語文方法,端正學習態度,形成核心素養。
一、高中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基本特徵
(一)基礎性
語文核心素養的基礎性特徵主要表現在所有學生經過正常的語文教學過程都可以達成。結合學生心理發展規律教授適合內容,學生吸收來不斷豐富自身的語言知識,在發展語文思維的過程中,形成相應的語文能力。另外,由於語文學科核心素養是最基礎的,只有自身具備了運用語言文字能力,才能對其他學科知識進行學習。如解答數學題目,只有理解透徹文字內容,才能去解答。
(二)動態性
語文學科核心素養並不是與生俱來的,是在日常生活和學習語文學科的過程中逐漸培養起來的。語文核心素養在不同教育階段呈現不同特徵,任意一個教育階段的結束並不代表語文核心素養培養的結束,在下一個教育階段中語文核心素養將會變得更加豐富。
培養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就是豐富語文知識、拓寬語文思維、提升語文能力的過程。
(三)終身性
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終身性特徵較為明顯。首先,學習語文貫穿每個人的一生,從出生人類就已經開始了語文學科的學習,從牙牙學語、造句、閱讀、寫作這一系列的過程,語文能力都在逐漸得到提升。
學生在自身掌握的語文知識和能力基礎上生成具有長久、穩定性的語文能力和素養的過程稱之為語文核心素養。另外,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內容同社會發展及時代要求緊密相連,充分體現人和社會發展要求。
二、高中語文教學中培養核心素養的路徑
(一)設定教學目標
《新課程標准》中提出了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應將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放在首位,確保每位學生都可以具備有較強的語文能力,同時還要具備探究和審美能力,增強學生科學文化素質和思想道德素養,為終身學習奠定堅實基礎。
而當前語文課教學目標設定應從原來知識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三維目標上升到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等核心素養的培養。
(二)構建活躍課堂
在語文課堂上,教師要善於營造活躍思考的學習氣氛,讓學生在課堂上迸發思維的火花,激發語文靈感。這其中合理的提問是一個不錯的方法,問題本身並不重要,由問題激發而來的討論才是最重要的。
在學習《念奴嬌·赤壁懷古》的時候,筆者向學生提了一個問題:「根據史料,周瑜是建安三年娶小喬為妻,而火燒赤壁卻在建安十三年,那時候小喬已經嫁給周瑜十年了,為什麼還要說『初嫁呢?」學生對這樣的提問充滿興趣,各抒己見,都能自圓其說。這節課學生收獲最大的並不是周瑜在多少歲娶了小喬,而是分析和討論過程所激發出的思維火花。
(三)培育問題能力
引導學生善於解決問題也是培育他們核心素養的重要內容。在應試教育制度下,教師只是滿足學生獲得高分,很少有意識地培養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這顯然是不對的。在新課改背景下,教師要給學生提供學習思考的平台,使他們善於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比如在教學《林教頭風雪山神廟》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可以為學生播放電視劇《水滸傳》的一些片段,讓學生對比課文內容和電視劇內容。學生觀看完畢後會發現電視劇對原著改編較大,這時候教師要引導學生思考為什麼電視劇不按照原著拍攝?為什麼要改編?改編理由是什麼?是忠於原著拍攝比較好,還是進行適當改編比較好?學生通過對比原著和電視劇,再認真閱讀課文,給出各種各樣的答案,其實,學生的答案並不一致,但這正好反映了他們在動腦思考,教師可以組織辯論賽,讓各方闡釋自己的觀點。
在思想爭辯中,學生會形成自己的觀點,問題思維在無形中就得到了培養。
(四)加強團隊建設
新課程改革高中語文的教育教學工作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但是很多高中語文教師對於新課程改革理念的理解還是不很全面,學校應該加強這一方面的管理和培訓,尤其是教師要提高思想和意識,不斷強化自身的綜合素質,提高教師的道德涵養,加強對師資團隊的建設。
學校必須定期組織教師開展教育教學的培訓,將一些新課程改革的理念和教學方法灌輸給老師,讓高中語文教師在提升教學能力的同時轉變教學思想,並將一些新的教學方法運用在以後的教學當中,如在教學中如何科學有效地運用多媒體、如何採用更加新穎的方式教授古文以及讓學生在掌握課堂知識的同時還能拓展知識等,使得教師能夠順應時代的潮流,提高教師的課堂教學質量,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總而言之,培養學生語文核心素養,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只有從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展開施教活動,通過多姿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感染學生,才能獲得比較理想的教育效果。語文核心素養是學生健康成長的重要保障,全面培養學生語文素養,可以讓學生終身受益
㈣ 什麼是核心素養,如何培養語文核心素養
試談語文核心素養及其培養
一、 對幾個概念的理解
要談「語文核心素養」,必須釐清幾個概念。
什麼叫「素養」?素,可以理解為本色、本質;養,可以理解為修養、教養、培養。素,側重先天的內在遺傳基因,個性特徵,性格傾向;養,側重後天的外在教育、文化熏陶、生命歷練。「素養」,就是指個體在遺傳基因的物質基礎上,受後天教育、培養而獲得的能力和修養。
什麼叫「核心素養」?這是一個嶄新的概念,首次出現在教育部印發的《關於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中,「核心素養」被置於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目標的基礎地位。「核心素養」是指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綜合表現為9大素養,即:「社會責任、國家認同、國際理解,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審美情趣,身心健康、學會學習、實踐創新」。
什麼是「語文核心素養」?《高中語文課程標准》把「語文核心素養」分解為四個維度:語言能力、思維能力、審美情趣和文化修養。我認為所謂「核心素養」一定是最基礎、最主要、最本質的素養,它是具有生長力的素養,是種子素養。基於這樣的認識,我認為「語文核心素養」可提煉為語言能力和人文修養。
語文關鍵能力就是語言能力,一個人能說會道,出口成章,下筆成文,語言生動,感染力強,我們就可以說此人具有很強的語文素養。就像魯迅先生所說:「嬉笑怒罵皆成文章。」思維能力可整合到語言能力中,因為語言是思維的物質外殼,是思維的載體。如果一個人語言條理性強,語言深刻犀利,那麼我們就可以說,此人思維具有條理性和深刻性。如果某人語言混亂,顛三倒四,前言不搭後語,我們就可以說此人思維混亂,沒有條理。語言是思維的表現,是思維的外在特徵,它們倆水乳交融,密不可分。
審美情趣和文化修養可整合為人文修養。如果說語言能力是語文關鍵能力的話,那人文修養就是語文的必備品格。人文修養為語言能力導向,為語言能力提供不竭的力量源泉。
二、語文核心素養的內涵是什麼?
人文修養包含三個維度:
其一為,情感、態度、價值觀。看一個人語文核心素養,首先要看他(她)喜不喜歡語文,對語文有沒有興趣。有了興趣,有了愛好,他(她)就會樂此不疲,其樂無窮。錢理群先生說過:「興趣使人優秀,任務只能讓人合格。」冰心先生說:「有了愛就有了一切。」有了愛,就有了動力,就有了樂趣,就有了時間,就有了積淀,就有了底蘊,就有了生長,就有了成就……
價值觀為能力導航。所謂價值觀,通俗地講就是是非好壞的判斷與選擇。國家現在提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是對原先沒有價值判斷或混亂價值觀教育的糾正。有一陣子,教育界提倡多元價值,甚至是沒有價值取向,結果導致學生是非不分,好壞不分。譬如老人倒在馬路上,年輕人不敢去扶起;以為賺到錢的就是成功人士等等,這些錯誤價值導向對青少年貽害無窮。中國幾千年語文教育強調「文以載道」,這里的「道」就是價值觀。我們可千萬別把老祖宗優秀的傳統丟棄了啊!
其二為,審美情趣。審美情趣,是審美主體欣賞、鑒別、評判美醜的特殊能力,包含審美知覺力、感受力、想像力、判斷力和創造力。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可什麼是美,卻見仁見智。在語文教育中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首先要讓學生分辨什麼是美,什麼是丑?不能以怪為美、以奇為美、以俗為美,更不能以丑為美。那什麼是美呢?我以為「真」是美。真善美,真是前提,如果失去真實、真誠、真理,美就沒有了基礎。一切假的東西都不是美的!「假作真時真亦假。」當今社會假貨泛濫,假唱為榮,以假充真,假話連篇,怎麼得了?真是底線,是美的保證。善也是美。一切善舉皆為美行!善良是美德,培養一個善良的公民,勝過一百個高分數的「精緻的利己主義」,我們要為學生點滴的善行點贊,同情弱者,公平正義,見義勇為,懷有惻隱之心,不獻媚,有風骨的好人都是美好之人。
「生活中不是沒有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我們要培養孩子練就一雙「火眼金睛」,去發現美,欣賞美,創造美。如果人人具有美的眼睛,美的心靈,美的雙手,那我們的世界將是多麼美好!
其三為,文化底蘊。一位具有語文核心素養的人,必然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文化底蘊是個大概念,就語文學科來說,所謂文化底蘊,就是一個人對古今中外一切經典文化的積累程度。作為一名語文人需要什麼文化底蘊呢?
需要經典詩詞的底蘊。中國是詩的國度,中國文化是詩性文化,是詩歌養育了中華民族。孔子曰:「不讀詩,無以言。」「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思無邪。」「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詩教,讓人溫柔敦厚,讓人文質彬彬,讓人「腹有詩書氣自華」。讀詩使人靈秀,讀詩長大的人內心靈動,外在秀美。一個氣質高雅、溫柔敦厚的人群組成的民族,是多麼優秀的民族啊!
需要文學名著的底蘊。文學名著是民族文化的集大成,更是民族精神和靈魂代言人。《西遊記》培養孩子無限的想像力,「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天馬行空,騰雲駕霧,一個筋斗十萬八千里。既可三頭六臂,也可長生不老;既可飛行三界,又可暢游龍宮;少年奇妙的想像力就在一部《西遊記》中被熊熊點燃。《水滸傳》培養了學生公平俠義精神,「路見不平一聲吼,該出手時就出手。」《三國演義》為學生們塑造了一位智慧化身的諸葛亮,無數少年讀了《三國演義》後夢想自己成為「羽扇綸巾」的孔明,神機妙算,決勝千里。《紅樓夢》更是中華文化的集大成者,一部《紅樓夢》說盡了人間百態,它既是中華文化學,也是人性學;既是愛情小說,也是人情學;既含建築學,也含服飾學、烹飪學、醫葯學、詩詞學……《紅樓夢》就是一部包羅萬象的獨立「紅學」。文學名著就是為學生的文化奠基,為學生的精神著上亮麗的底色。
需要文哲史的底蘊。古人講,文哲史不分家。文學是人學,文學是人類社會的形象圖說。哲學是萬學之學,指導一切科學,充滿著好奇、疑問、探究與智慧。哲學就是追求智慧、熱愛智慧的學問。歷史充滿智慧,讀史使人明智;文學充滿智慧,文學給人靈感,給人想像,給人真善美的啟迪。當文哲史融為一體時,就讓我們的心靈充盈智慧的光芒。
語言能力包含兩大維度:
其一為,說寫表達的維度。語言能力強,首先表現在說寫能力強。論說,口若懸河,滔滔不絕,妙語連珠,繪聲繪色;論寫,文思泉湧,妙筆生花,下筆如神,趣味橫生,一揮而就。這就是語言能力強的表現。
說為口頭表達,現代社會特別重要。短則三言兩語,擊中要害,畫龍點睛;長則洋洋灑灑,不枝不蔓,扣人心弦。口語強調短句,強調清楚明白,強調抑揚頓挫。
寫為書面表達,書寫要有讀者意識。要讓別人喜歡讀,有趣味,有意思;要讓別人讀得明白,要圍繞主題,通俗流暢;要讓別人讀得有滋味,要強調表達的藝術性,或含蓄,或詼諧,或風趣,或莊重,讓讀者彷彿「讀你千遍也不厭倦」。
其二為,聽讀吸收的維度。聽得懂別人的話是一種能力。要聽得懂別人話里的意思,還要聽得懂別人話外的意思。要能捕捉別人話語的主要信息,聽一場報告、一次講座,你要能把主要精神,主體綱要提煉出來;還要有較強的復述能力,聽一則故事、一段評書,能轉述,能創造性復述,這是莫言、胡適等語文大家少年練就的童子功。
讀懂各類文章更是重要的語文能力。讀詩歌,能讀懂詩歌內在的情志、意境;讀散文,能抓住文眼,提領而頓;讀小說,能在情節發展中讀出人物性格,讀出人物形象;讀現代說明文,能抓住要點,明白原理,依章操作。文有三味,「讀經味如稻粱,讀史味如餚饌,讀諸子百家味如醯醢」,我們要真正領會「詩書滋味長」的悠遠意味。
三、培養核心素養的一般策略有哪些?
1. 重視閱讀
閱讀的重要性大家都知道,在日常教學中怎麼重視閱讀呢?
第一,要重視課內閱讀。課內閱讀首先是指教科書閱讀。教科書是編者精心選編,大多文質兼美,我們教師要引導學生潛心閱讀,細心品味,化人為己。
關於教材閱讀我有一個建議:切忌泛泛而讀,要抓住一點,深入開去。譬如讀《李時珍夜宿古寺》,就讓學生領悟環境描寫的妙處;讀《煙台的海》,就讓學生學習打比方,描寫一處的風景;讀《第一朵杏花》,就讓學生練習人物提示語的運用。如此長期堅持,學生必然收益頗豐。
第二,要重視課外閱讀。《課標》指出:「要重視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高閱讀品味。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周國平先生在《假如我是語文教師》一文中指出:「假如我是語文教師,我只讓學生做兩件事,一件是讓學生大量閱讀,養成每天讀書的習慣。另一件是讓學生養成每天寫日記的習慣。」一個讀的習慣,一個寫的習慣,這就抓住了語文教學的牛鼻子。
課外閱讀第一,是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是真理!第二,是養成愛讀書的習慣,好的習慣就是素養,一旦學生養成手不釋卷的習慣,學生的人生就成功了一半。
第三,要重視個性化閱讀。「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閱讀趣味與傾向。女孩好美文,男孩好科幻,幼年好童話、神話,少年好現實偵探。我們應鼓勵學生不同的閱讀趣味,不要阻止,不要扼殺,在鼓勵中,在欣賞中,逐步引導學生擴大閱讀面,培養多方面的閱讀興趣。即使學生的閱讀興趣比較狹窄,也應尊重和鼓勵。
2. 重視積累
閱讀是吸收,也是積累。但我這里強調的積累是指經典詩文的積累,是指背誦的積累。朱自清先生曾經說過:我寧願背下一部詩集,而不願泛泛地閱讀一百部詩集。因為泛泛看過的詩集終究是人家的,而背下的詩集則成為自己的了。我打個比方,看過的文章,就如在飯店看過的美食,僅僅飽眼福而已,而背下的詩文,就如吃下的美食,會變成你精神的營養,滋養你終身。
小學階段應有哪些積累呢?
首先是詩歌的積淀。我認為小學階段背誦二三百首詩歌不成問題。先以五言絕句開始,逐步走向七言絕句,律詩和宋詞。300首詩歌,6年平均每年50首,一學期25首,一周一首多一點,完全不加重學生負擔。詩歌背誦,要做到熟讀成誦,理解大意,最終達到滾瓜爛熟的程度。唯有滾瓜爛熟,才能一輩子不忘。當然,現當代優秀的兒童詩歌也可放入其中,但一定要選擇優秀的,公認的。
其次是國學經典的積淀。像《三字經》《弟子規》《千字文》《笠翁對韻》《聲律啟蒙》,這樣以短句為主,並且押韻的傳統美文,應該讓學生背誦。我反對死記硬背,要讓學生有興趣地背誦,在理解基礎上的背誦。可通過講故事、講傳說吸引學生,學生背下了,可安排展示環節和場所,讓學生享受成功的喜悅。中高年級還可背《論語》《老子》《大學》《中庸》《孟子》節選,從小給學生播下傳統文化的種子。
3. 重視思考
孔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布萊希特說:「思想是人類最大的樂趣之一。」人因思考而偉大,人因思考而快樂,人因思考而成長。但是,縱觀當下語文課堂,假問題、淺思考、不思考現象,比比皆是。好的課堂,重要的評價標准,就是有效思維的長度,有價值思維的厚度,深度思維的力度。
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增加有效思維,深度思考,給學生智力以挑戰呢?
其一,讓學生跳一跳摘到「桃子」。「跳一跳」,就是讓學生要經過思考,經過努力,經過探索,經過碰撞,甚至經過挫折之後才能達到。要避免學生在書上能找到現成答案,更要避免學生不假思索就能脫口而出。例如李白《贈汪倫》一詩,如果問「從哪裡看出汪倫對李白的友情深厚?」這就是淺問題,學生不思考就能回答:「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如果問:「為什麼汪倫早不送,遲不送,偏偏等到李白坐上船要走時,才趕來相送?」這就是真問題,有思考價值的問題,學生必須聯系倆人關系,展開豐富的想像,才能做出答案。
其二,不給學生唯一的答案。語文學科不同於數學學科,答案往往不是唯一的,如果強調統一的標准答案,就限制了學生的思維,禁錮了學生的思想。語文答案不是用「對」「錯」來評價的,而是用「好」與「不好」來衡量的。例如用「孫行者」做上聯,要學生答出它的下聯。學生可以答「唐三藏」,可以答「胡適之」,也可以答「祖沖之」,都是對的答案。但相比較而言「祖沖之」對得更工整,更恰當,因此就更為優秀。如果把學生思維打開,讓每位學生都說出與眾不同的答案,那學生的創新思維火花就會熠熠生輝。
3. 重視表達
課前三分鍾演講,小小故事會,讓學生在小組和班級內大聲發表自己的觀點,評選班級發言明星等,都是培養學生口頭表達能力的有效措施。
書面表達能力更應引起語文教師的重視。培養學生書面表達能力的途徑很多,方法也很多,而最為有效、廣大一線教師最可操作的方法就是讀寫結合。譬如,學習《李時珍夜宿古寺》,可以讓學生仿照課文練寫環境描寫。學習《春聯》,可以讓學生在對對子的語文實踐中品詞煉句。學習《莫泊桑拜師》,可讓學生觀察馬路上經過的三位人物的衣著、神情和步態,練習細節描寫。一課一練,選准讀寫結合點,學生學習一課,練習一課,定能一步一個台階,走進書面表達的廳堂,習得表達的真諦。
四、改進課堂教學,提升語文核心素養的建議
1. 起點高一點。起點,是指教與學的起點。學生不是一張白紙,他們已有一定的認知基礎和生活經驗。尤其是在當下網路社會,學生獲得信息知識的途徑多樣化了,他們不一定知道得比老師少。如果教師仍然從零起點教學,必然挫傷學生的認知尊嚴和學習積極性,讓學生覺得語文學科太「小兒科」了,沒有學習挑戰的樂趣。怎麼做到「起點高一點」呢?我們的經驗是學習前置,讓學生課前研學。老師事先設計好「研學單」,讓學生課前充分地研學,課堂教學的起點自然提高,學生真正帶著問題、帶著思考、帶著感悟走進課堂,在課堂和老師平等地對話交流。
2. 容量大一點。小學語文課文選文95%以上均是白話文,白話文的特點就是明白如話,淺顯易懂,無須「細嚼慢咽」。而傳統語文課堂往往一篇課文要教兩至三課時,少慢差費。其實我們的前輩、著名特級教師霍懋征老師,早就探索出一條高效的語文教學之路:別人一學期學20幾篇課文,她一學期教95篇課文。事實證明,這經驗行之有效,完全可能!如何容量大一點呢?方法有:其一是主題閱讀。圍繞一個主題,教一篇帶幾篇,突出主題理解;其二是文體閱讀。圍繞某一文體,教一篇帶幾篇,突出文體特色;其三是寫作閱讀。圍繞寫作技法,教一篇帶幾篇,突出寫作方法。
3. 難度深一點。教學要有一定的難度,這是十分重要的教學原則。但是,我們語文學科常常忽視這一原則,因此才出現學生一個月、甚至一個學期不上語文課,都沒有多大關系。好的課堂一定要有緊張的智力生活,這是符合腦科學的規律的。大腦的特點就是「喜新厭舊」,喜歡挑戰。新知對人腦天然有吸引力,有魅力。當新知有挑戰、有刺激時,大腦就處在興奮狀態,腦細胞就被激活,思維就得到發展了。當然,難度是相對而言的,大部分同學經過思考,經過碰撞,經過交流,經過教師的啟發和引導,能夠解決的,就是合適的難度,這就是「兒童的難度」。為此,教師在備課中選擇合適的文本,設計有思考性的問題至關重要,能充分體現教師的教學素養和教學藝術。
4. 視野寬一點。視野寬一點,是指教師的課程內容視野要開闊一些。呂叔湘先生說:「得法於課內,得益於課外。」語文老師,既要關注教材文本,也要關注課外文本;既要關注唐詩宋詞,也要關注國學經典;既要關注古代神話,也要關注現代繪本;既要關注中國童話,也要關注世界兒童文學……生活的外延有多廣闊,語文的外延就有多遼闊。教師的課程視野,影響著學生思想的視野,我們的語文課程要向四面八方打開。
5. 教學有趣一點。教學是否有趣味,直接關系學生對語文學科的情感態度。我曾經做過調查,了解學生對什麼樣的教學最歡迎。學生歡迎度最高的教學是風趣、幽默、好玩、生動。我說過這么一句話:「語文教學的最高境界是好玩。」好玩,就是把教學上升到藝術的境界,上升到隨心所欲的境界,上升到樂學的境界。梁啟超先生在《學問之趣味》一文說:「我是個主張趣味主義的人,倘若用化學化分『梁啟超』這件東西,把里頭所含一種元素名叫『趣味』的抽出來,只怕所剩下的僅有個零了。」讓知識變得好玩,讓課堂變得好玩,讓教學變得好玩,讓語文變得好玩,這應是我們語文教師終身追求的境界。
(孫雙金,江蘇省特級教師,正高級教師,江蘇省人民教育家首批培養對象,江蘇省小語會學術委員會主任,南京市北京東路小學校長)
㈤ 如何在語文學科教學中培養四個核心素養
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思維調整是確保核心素養鞏固的要點
要想讓學生學生完善核心素養,教師還應注意到課堂教學和學生思維發展之間的關系。一般而言,語文教學以文章為載體,而學生核心素養之下的思維發展即要看其在文本閱讀方面的體會效果。為此,教師應當注意培養學生的聯想能力和理解能力,藉助師生、生生的充分互動,以及有效的情境對話等,帶動學生參與思考,從而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在此過程中,相信學生得以從既有文本理解經驗出發,做出有效的反思,形成獨特的觀點。
以《美麗的南沙群島》一文為例,它的教學目標主要包括下述幾項:一是學習生字、理解生詞,如「星羅棋布」「碧波浩渺」等;二是可以流利並有感情地朗讀、背誦重點段落;三是大致體會由總至分的篇章結構;四是理解文章的內容及愛國情感。然而,在教學中,有相當一部分教師未能注意到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自主識字的能力,因而花很多無謂的時間,向學生灌輸字詞讀音、字詞意義,強硬地督促學生朗讀背誦,並且不厭其煩地分析篇章的結構、內容情感,這就使得學生一味地聽教師說,思維得不到鍛煉,對文章未能形成個體化解讀。要想改變這種教學誤區,教師應當積極調整課堂教學方法,把教學精力放在引導學生自主閱讀上,讓學生自行劃出生字詞,並讓學生自行閱讀文章後嘗試概括內容、歸納文章思想。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只是起引導和組織作用,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
藝術審美是拔高核心素養水平的措施
在培養小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過程中,有的教師比較容易把藝術審美鑒賞方面的內容遺漏。事實上,藝術審美鑒賞同上面提到的思維調整一樣,都可以說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對於學生在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念方面的幫助作用是顯而易見的。換個角度來分析,因為語文學科同時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兩個基本特點,但長期以來,小學語文教學只重工具性而輕人文性,可以說是一個巨大的遺憾。新課程標准指出:需要讓學生在審美情趣方面得到長足的進步,這是一項重要的任務。對此,教師應當根據語文學科的基本特點,做好藝術審美鑒賞的強化工作,並有機協調到平時教學過程中去。
如李白的《望廬山瀑布》這首詩,後面兩句「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是極為瑰麗雄奇的描寫,優美的風景、大膽的誇張,彷彿把廬山視為一幅極其優美的畫作。而生硬地翻譯字詞顯然無法達到理想效果,它需要學生從藝術的視角去鑒賞。也就是說,依靠對自然景物的認真觀察和鑒賞,學生得以增加思維深處的美感存量,並由此形成更具創造力的想像。除了自然景觀鑒賞之外,人文景觀、生動事件方面,也要求學生具備一定的藝術審美能力。
實現核心素養教學的措施
注意教學方式創新
小學生的一個特徵就是較為活潑,因此在開展教學工作的時候要能注意使用各種教學方法對學生進行引導,這也是現代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理念。在語文教學中不斷融入各種新型教育理念教學方案之後,教學手段也有了質的飛躍。和過去僅提升學生基礎知識掌握程度的教學方案對比,現代小學語文中的各種教學方式能從學生閱讀能力、學生口頭表達能力、學生之間的相互協作能力等方面進行培養,從多方面增強學生的核心素養。
我在教學五年級上冊《少年閏土》時,通過學生自主學習、小組協作、班級展示交流、課本劇表演等眾多形式進行教學培養,這樣既豐富了教學手段、讓學生體驗到學習的樂趣,同時也讓學生更加扎實的掌握教學內容。另外,教師在不斷創新教學方案的時候,既可以在平時積累的教學經驗上創新,同時也可以藉助網路系統,在龐大的網路資料庫中找尋各種知識,促進教學創新的效果。
推進學生閱讀量的提升
小學階段語文綜合素養的培養是一個較為漫長的過程,需要一點一滴的讓學生積累語文知識,這樣才能形成一種由內至外的教學小學語文培養。而在這個積累的過程中,閱讀則促進學生語文素養提升的關鍵方式,但在過去的語文教學中,教師為了提高應試教育的成績,有時候會強制學生閱讀某一本書籍,甚至還可能將完整的文章拆分開來,讓學生零碎的閱讀文章,這種閱讀方式直接就導致學生所接觸到的知識內容有局限性,不利於學生後續的發展。因此在開展核心素養模式的教學工作時候,要將閱讀培養工作放到教學工作的關鍵位置,讓學生能接觸到更多文學書籍,增加閱讀量。
教師在使用教材進行閱讀培養教學的時候,應能結合閱讀培養的需要,採用多種培養方式。比如「擴大閱讀量、課外閱讀課程化、引領讀整本書、推進親子閱讀和全民閱讀、讓閱讀成為習慣和生活、時尚」等閱讀教學發展的新理念、新趨勢、新目標、新境界等教學方式。
㈥ 語文課程的核心素養是什麼
語文課程核心素養的基礎是語言建構與運用。
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四個方面是一個整體。語言是重要的交際工具,也是重要的思維工具;語言的發展與思維的發展相互依存,相輔相成。語言文字是文化的載體,又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習語言文字的過程也是文化獲得的過程。
語言文字作品勢人類重要的審美對象,語文學習也是學生審美能力和審美品質發展的重要途徑。語言建構與運用是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基礎,在語文課程中,學生的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都是以語言的建構與運用為基礎,並在學生個體言語經驗發展過程中得以實現的。
學科核心素養四個方面
1.語言建構與運用
語言建構與運用是指學生在豐富的語言實踐中,通過主動的積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國語言文字特點及其運用規律,形成個體言語經驗,發展在具體語言情境中共正確有效地運用祖國語言文字進行交流溝通的能力。
2.思維發展與提升
思維發展與提升是指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通過語言運用,獲得直覺思維、形象思維、邏輯思維、辯證思維和創造思維的發展,以及深刻性、敏捷性、靈活性、批判性和獨創性等思維品質的提升。
3.審美鑒賞與創造
審美鑒賞與創造是指學生在語文學習中,通過審美體驗、評價等活動形成正確的審美意識、健康向上的審美情趣與鑒賞品位,並在此過程中逐步掌握表現美、創造美的方法。
4.文化傳承與理解
文化傳承與理解是指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理解與借鑒不同民族和地區的文化,拓展文化視野,增強文化自覺,提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熱愛中華文化,防止文化上的民族虛無主義。
㈦ 談談語文核心素養
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目標到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學科核心素養的轉變,是新時代背景下語文教育教學面臨的又一次重大變革。這些內容的變化是時代發展所需,是學科發展所需,是教育發展所需。教育改革的路,是不斷適應社會發展的創新之路,我們所有教育人,都將永遠在路上。
《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顯示,學科核心素養總體框架包含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三大方面,綜合表現為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六大素養,具體細化為 18 個基本要點。在國家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統領下,各學科依據自身特點,分別確立核心素養的具體內容,點面結合,形成為完整的育人體系,為我們新時代的教育教學指明了方向,明確了育人的總目標,並提出了具體的學科發展目標。
學科核心素養的設計內容,是要求學生在接受相應學段的教育過程中,逐步形成適應個人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當然,這只是基本要求,是人發展的基礎,是奠基工程。除了這些核心的素養,每個學科還有其它更多、更細的素養要求,在達到基本要求的同時,在縱深發展與深入探索過程中,學科素養會有更高層次的體現。
語文學科的核心素養中,語言建構與運用能力是基礎,它是指學生在各種各樣的語言實踐中,通過積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國語言文字特點及其運用規律,形成個體的語言經驗,在具體的語言情境中正確有效地運用祖國語言文字進行交流溝通的一種能力。這一次將語言建構與運用能力放在語文核心素養的首位,足見其重要性和必要性,也傳遞出一個信息,語文學科的學習一定要和社會實踐結合,和生活結合,要學以致用,要充分體現語文教育教學的基礎性和功能性特點。母語是我們民族的魂,母語的建構與應用是語文課獨特的課程素養,它也是其他課程素養的基礎。學語文必須先從語言入手,這是不變的規律。語言和文字是思想的載體,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也要求語文的學習首先應從學語言開始。如果我們培養出來的學生不會交流、不會合理表達,還談何發展與創新呢?
語文教育教學過程是聽、說、讀、寫、思的綜合訓練過程。語文核心素養中的思維發展與提升能力,是指學生在語文學習實踐過程中獲得的思維能力的發展和思維品質的提升。語文學習過程是和一篇篇文章,一個個作者對話的過程,其培養思維有其得天獨厚的條件。思維訓練又同時體現在閱讀、表達和交流中,所以,語文學科兼具思想性與文學性,思維的發展與提升,是語文教育教學必然的使命。
語文學習過程中離不開審美。審美鑒賞與創造的能力,是指學生在語文學習活動中體驗、欣賞、評價、表現和創造美的能力及品質。語文審美是針對言語作品的審美。語言和文章在表達美感的普遍性上是其他藝術形式所無法取代的。所以,語文課應該是一種尋美、感受美、創造美的過程。我們讀《蘇州園林》是一種審美享受,我們品《紅樓夢》是另一種審美體驗,我們賞析《文化苦旅》更是一種探美之旅,路上風景正好,語文學習中的審美鑒賞與創造也永遠在路上。
文字、文章都是文化的載體。文化傳承與理解,要求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繼承我們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理解、借鑒不同民族和地區文化的能力,以及在語文學習過程中表現出來的文化視野、文化自覺的意識和文化自信的態度。語文學科以口語和書面語形式共同負載文化信息,語言文字既是文化的重要載體,也是文化傳播的基礎工具,而且自身就是一種重要的文化。所以,語文的學習,也始終是文化的探尋之旅。每一篇文章的學習,其實也是從文字到文章再到文化的解讀和思考的過程。比如學習《愛蓮說》,在理解字面含義、疏通文意的同時,我們引導學生理清了作者的寫作思路,我們賞析了文章托物言志的寫法,我們知道了牡丹、菊花、蓮花的象徵含義,我們窺見了周敦頤潔身自好、不想與世俗同流合污的內心世界。到這里就夠了嗎?周敦頤生活在一個怎樣的時代?他是在什麼背景下發出這樣的感慨的?當時的社會有一個怎樣的文化大環境?很多問題,在找到了源頭之後,可能就迎刃而解,語文學習的深度,在文化大背景下去思考和探究,可能會有更好的效果,可能會激發學生深入思考,可能會讓學生更有興趣去探索其中的奧秘。
語文學科的四個核心素養有其內在的關聯性,構成四位一體的學科內涵,融匯交織,密不可分。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需要通過教學實踐和教育評價來具體落實。隨著課程評價制度和方法的革新,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培育將會逐步得到推進和落實。
另外,學生接受語文教育,接受語文文字和文化的熏陶,在某個階段主要採用什麼方式,可能會有所側重,但都是交融滲透、融為一體的。在不同學段,語文核心素養的內涵在側重點和深淺度上會有所不同。如何體現語文核心素養的階段性?學段語文課程學業質量標準是關鍵。以高中學段為例,語文課有必修、選修Ⅰ、選修Ⅱ三類,分別安排 7 個任務群,規定了具體的分值,學業質量標准劃分為五級水平。必修課程設計為水平一、水平二;選修Ⅰ課程設計為水平三、水平四;選修Ⅱ課程設計為水平五。五級質量標准都包含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梳理與探究三個方面的具體內容,描述細致,是考核與評價的最主要的依據。在審美鑒賞與創造上,各個學段的目標與內容也會呈現漸進式提高的過程。我們不能拔苗助長,我們也不能讓學生產生審美疲勞。在語文學習過程中的審美鑒賞與創造講求技術,更講求教學的藝術,這也正是語文學科的魅力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