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怎樣進行初中語文課程設計
教學設計是一個系統工程,做好教學設計需要有正確的教學理念,如以學生為本、語文學習本質是一個言語實踐活動等;還需要學科的基本知識,如排比這種修辭是怎麼回事,其結構有哪些類型,又如散文有哪些類型,不同類型的散文該用怎樣的方式閱讀等;更需要一些基本的設計技能與方法,如學情分析、教材分析、確定教學目標、設計教學流程、設計教學反饋等。下面就選擇其中幾個關鍵點來談談語文課堂教學設計的要領。
一、以課程觀統領一節課的教學設計
以往,教學設計常常是教師對某一篇獨立的文章教學點和教學流程的理解。近年來,有關教學設計的討論有了新變化,許多研究者和語文教師已經意識到,語文課堂教學設計不應該只是針對一篇文章或一次作文的教學,語文課堂教學應該走向課程化,這就要求教師在設計課堂教學時,至少要考慮並能回答以下幾個問題:
教師是否知道這個階段(如初中階段、高中階段,或一個學年、一個學期、一個單元)的語文課程目標由哪些關鍵點構成?這些關鍵點是如何排列的?這堂課的學習目標是什麼?我選擇的目標相對集中嗎?這些思考回答的其實是「教什麼」的問題。
教師想通過哪些學習活動來落實這個關鍵點,使學生獲得這些知識技能、過程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等,達成設定的某個目標?這些學習活動之間、這些活動與學習目標之間有內在的邏輯關系嗎?學習目標的達成是不是通過具體的教學活動過程自然而然地得到實現?這些思考回答的其實是「怎麼教」的問題。
學生的言語技能、思維等是否受到這節課的影響,在這堂課上可能有哪些收獲?這些收獲與教材所隱含的主要價值與教師課堂設計的出發點是否一致?學生獲得這些知識是不是有較高的效率?這些思考回答的其實是「教得怎麼樣」的問題。
如果一個教師在上課之前仔細考慮了這些問題,並有了自己的初步答案,上課過程中能緊緊圍繞這些問題展開,在課後反思中,能經得起這些問題的檢核,這說明他基本上具有了課程意識,已經達到了在課程層面上的專業自覺。對於一個語文教師來說,達到專業自覺不是指一般的教師素養有多高,如對學生有愛心,掌握了豐富的語言文學知識,能背得出教育學、心理學的概念,對各類文章有敏感的判斷力,有出色的表達能力以及對課堂的控制能力等。而是應該對語文課程內容和實施過程具有理解、判斷和把握的能力。唯其如此,他那些語文知識表達能力才會有用武之地。反之,如果沒有一個課程層面的自覺,他熟記的那些理論、概念、語文知識提問技巧,可能就是一些華麗的碎片,單看起來炫人眼目,放在一堂課中則可能暗淡無光,有時還會互相沖突,起到相反的作用。
課標、教材、學生、教師等諸因素應該在我們的教學設計中成為一個支撐整體。
二、以實實在在的學情分析作為起點
其實,人們都知道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一切教學活動的實施都是為了促進學生的學習與發展。「教學設計以教學過程為其研究對象,用系統方法分析參與教學過程的各個要素,尤其著重分析學習需要、學習內容和學習者的特徵等方面的內容。」但是分析學生情況是一個復雜的課題,首先,學情內容比較龐雜,涉及許多方面,而了解分析學情的方式也多種多樣,很難落實為常規的具體的做法。其次,學情是課堂效果的影響因素之一,但並不是全部。也就是說,有時候,學情對教學效果的好壞有直接的關系,有時候又看不出直接關系,不能作為課堂的評價依據,正因為如此,雖然大家都知道掌握學生情況的重要性,但在備課中,這一問題卻常常被部分教師所忽略。
下面就「學情」的內涵展開一些討論,大體說來,可以從三個方面分析學生情況:
(1)學生的基本信息,包括這屆學生整體的代際特點以及這個班級的基本風格。如這一年齡段學生的知識結構、閱讀狀況、思維方式、情感表達方式、個性心理特徵、學習需求、認知風格、興趣愛好、對社會問題的關注熱點。總體上說,是社會、時代的特點投注於年輕人、通過「這一群」人反映出來、又與學習活動有關的特質。
(2)與該單元教學內容有關的信息,包括學生對課文所涉及的年代、社會背景的了解程度,對課文體現的價值觀、情感色彩及審美傾向的認同程度,對該話題的熟悉與敏感程度,對該教材語言習慣的接受程度。例如,學習《背影》,是否熟悉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的社會背景甚至交通條件,就直接關繫到對課文的理解;與該單元學習內容相關的學科知識、基本技能的准備情況等。例如,若是散文的教學設計,教師須知道學生以前學過哪些著名散文,他們可能了解哪些關於散文的知識等。這些信息都是很重要的。
(3)用於課堂教學組織的學習信息,大的方麵包括班級常用的學習方式、學習習慣、班級風格;小的方面諸如班級學生名單、座次、學習小組情況、學生之間的關系;學生在不同學科的表現、學生的個性特徵等。這類信息,可以供教師選擇適當的教學活動,豐富課堂教學手段,完成課堂組織和調動。例如,某校有個很有個性的學生,他讀書較多,善於思考,但好發奇談異議,原來的一位語文教師怪他上課總喜歡打岔,便不太理睬他,他在課堂上也就越來越冷漠。後來換的一位教師,了解了他的情況,在討論時,教師有意識地讓他做總結發言,不僅調動了他本人課堂參與的積極性,又常常能提升課堂討論的層次,這樣,上課的阻力變成了動力。這就是根據學情來優化教學組織的成功例子。
學情有許多內涵,在針對一節課或一篇課文的設計中,教師不可能把所有情況都當作考慮重點,因此,判斷學生哪方面的情況可能會對這節課的學習產生重要影響就顯得至關緊要。
三、確定具體明確、相對集中的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定位,也就是通常所說的「教什麼」,這是保障課堂教學效率的基本元素。也正是在這點上許多教師無所適從,導致語文課「少慢差費」的現象依舊嚴重存在著。總的說來,當前語文教學目標的錯位,甚至目標的錯誤在我們的語文教學中還是存在的。例如有教師教魯迅的《風箏》,開個「何為好的教育」的辯論會,或者展示一些工藝精美的風箏圖片,引導學生回憶自己放風箏、看風箏的情景,這顯然更是遠離了文本。更有甚者,教《愚公移山》要來個愚公很愚的批鬥會,全然不管這是一篇寓言故事。
教學目標大而空,也是教學目標設計的一大問題。華東師大教育系曾對一所重點中學所展出的35份教案作過一次統計:「發現5份無目標陳述,其餘30份陳述目標常使用的詞語是『掌握』『了解』『培養』『理解』,這些詞語所表達的教學意圖是含糊的。」
教學目標多而雜,是教學目標設計中的另一個問題。一般來說,一堂課最好有一個集中的教學目標,便於教師組織教學,也利於學生集中學習和掌握。有老師從三個維度來撰寫教學目標,每一個維度寫3~4點,合計下來超過十點,試想,一節課40~45分鍾,做一個簡單的除法就知道這些目標是否能夠實現。目標多了固然不行,目標雜了更不可能實現,東一榔頭西一棒槌,教學思路容易亂,學生也無所適從。當然,每一個教學板塊可以設一個分目標,但這些小目標、分目標,都要圍繞全課統一明確的貫穿線索,指向總的目標,共同形成一個清晰的認知結構。
閱讀教學在語文教學中佔有很大份額,閱讀教學目標的選擇目前大概有以下三種基本做法:
(1)重在理解課文介紹的內容,也就是通常所說的「教『教材』」。這種設計以課文內容為教學內容,以幫助學生理解、掌握課文「說了什麼」為主要目的。例如課文是議論文的,教學內容就是「理解題目含義,概括段落大意,領會文章的主旨」;課文是記敘文的,教學內容就是「梳理文章寫了什麼人、記了什麼事、描寫了什麼景物、抒發了什麼情,體會這些景物有多麼美、人物有什麼品德」;課文是說明文的,教學內容就是「介紹了對象的哪些方面,突出了什麼特點」。
近年來,隨著新課程觀的接受過程,「教『教材』」式的教學設計已經受到了普遍的質疑。但辯證地看,「教『教材』」其實是一種接近於傳統教學方法的設計,它本身具有兩面性,不可一概而論。因為語文學習具有價值多重性,有的課文(教材)內容不僅有價值,還可能是核心價值。至少,具有思想文化內涵的經典,思想價值突出而文體與表達特點不突出的,如《論語》等,就不妨把其「內容」列為主要學習對象;另外,以介紹語文知識和表達技能的課文如朱自清的《經典常談》,也不妨主要學其內容。
當然,有些課文的內容,只要學生有基本的識字理解能力,他們一看就能明白,這一類文章的教學目標,如果僅僅定位在「明白文章說了什麼」,教學價值就很有限。因此,不管什麼類型的課文,最好還是能兼顧「內容」和「形式」,讓學生在了解「寫了什麼」的同時,還能明白「為什麼要這樣寫」以及「怎樣寫的」。
(2)通過一篇課文,學習讀文章、揣摩思考問題的路徑,領會文章的寫法,也就是「用教材『教』」。經過多年的浸染,今天,「用教材『教』」而不要「教『教材』」的觀念差不多已經被絕大多數語文教師所接受,但在日常的教學設計及教學實施中,能自覺做到「用教材『教』」的教師並不多見。可以說,「用教材『教』」的難度不在觀念,而在於具體操作,即如何藉助一系列教學活動,把「用教材『教』」的理念落到實處。我們不妨依據下面幾點來嘗試:
教材、教參里明示過的特點或知識;
屬於某類文體中公認的典型的語言表達方面的知識,不能是自己杜撰的知識;
在這篇課文里屬於比較突出的核心性的表達特點,不能牽強和湊數;
以前的語文課中沒有學過、或值得重新認識的表達方面的知識,一般不要作簡單重復。
值得注意的是,語言特點有整體的、宏觀的,有中觀的,也有微觀的。一般來說,宏觀的容易空,微觀的容易瑣碎,對一節課或一篇課文的設計來說,以取中觀的特點作為教學內容為宜。
三種層次教學內容的差異面的例子:
不過,需要強調兩點,三種層次的大小是相對的,不要拘泥於概念;微觀特點雖然不宜作為主要內容,但是,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隨手提醒學生注意這些微觀的語言特點。
(3)以課文作為引子,借題發揮,討論社會問題。語文教學的主要教材是一篇篇課文,這些課文涉及的內容豐富多彩,如歷史、哲學、政治、藝術、自然,幾乎涵蓋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在閱讀這些文章的過程中,自然會產生各種各樣的感想和議論。如有的教師可能本來敏於思考、長於議論,自然也會把這種習慣帶到課堂教學中,以課文所涉及到的某個問題為焦點進行設計,引導學生深入探討歷史或當下的每個問題。
四、設計合乎學的邏輯的教學過程
「怎樣教」涉及到教學過程的設計、學習活動的選擇、教學技巧的運用等諸多問題。這里重點談談「教學過程」的設計。教學過程就是一堂課的邏輯結構,由一系列教學活動組成,就是將與課堂教學有關的教法與學法、教學內容和教學形式、教學目的與教學手段等各組成要素整合為一個以時間為維度的呈現順序,使得一節課中一連串的行為具有課程意義。
教學過程設計涉及哪些要素呢?在一節課的有限時間內,應該達到什麼目標?主要通過什麼途徑?以怎樣的步驟達成這些目標?這是教學過程設計要回答的核心問題,從不同角度分析教學過程可以有不同的區分:
從時間流程的角度,教學過程設計要考慮導入、學習准備、學習主活動、總結鞏固等階段;
從活動主體的角度,教學過程設計要考慮教師活動、學生個體活動、學生互動、師生互動等;
從教學行為的角度,教學過程設計要考慮教師講授、讀書、問答、小組討論、評價等;
從課堂節奏的角度,教學過程設計要考慮節奏的快、慢,鋪墊、高潮、調整、結束等;
從達成的目標來分,教學過程要考慮知識與技能目標、過程與方法目標、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的匹配;
從教學質量和效益的角度,教學過程設計還要考慮「哪些學生在哪些問題上應做多少事情、可能做成多少事情」等不同的可能與相應的活動流程。
教學過程設計,就是將上述各要素整合為一個有機的、以一節課時間為單位的教學流程圖。這個教學流程,應具有一定的結構,體現一定的節奏,符合學生語文學習的基本規律。「結構」就是「把一堂課分成幾個不同的板塊或環節,主要板塊的學習目標相對集中,板塊之間有清晰的內在邏輯」;「節奏」主要是指板塊或活動之間應體現輕重緩急、高低起伏的變化,以適應學生注意力和情緒上的變化。
按照這個規律,設計一堂課,也應該把它分成前後幾個部分或板塊,這是教學設計的第一步。一般來說,劃分教學板塊應考慮如下幾方面:
活動板塊不宜太多;
每個板塊的功能明確、指向集中;
不同板塊之間邏輯關系清晰,指向這節課總的教學目標;
設計貫穿全課的主問題,使教學活動形成一條主線。
一節課一般在40~45分鍾左右,從上課伊始到下課鈴響起整節課上,學生的注意力難以一直保持高參與度,學習的內容之間也有一些區別。這些特點都要求我們一定要把一節課劃分成許多段落,但一節課的時間總體又有限,不能切割太碎,否則也沒有相對獨立的時間完成某些教學任務。一般來說。一堂課以分為2~4個板塊為宜。
從許多教師的教學設計中可以看出,有兩種傾向是比較普遍的,一是教學過程不分板塊,一口氣到底,學生沒有喘息的機會;二是時間分割太碎,活動太多,學習任務太雜,沒有停下來集中學習的時間。尤其以後一類為多。許多教師總認為,教學若不涵蓋該課文里的所有內容、不涉及有關知識,心裡就不踏實。實際上,教學活動彼此之間的關聯性很低,很難形成清晰有效的學習脈絡,而游離狀態的破碎信息穩定性比較差,很容易被遺忘。
每個活動板塊都有明確的教學目標,這是教學設計的第二步,但僅僅如此還不夠,為了增加教學活動的關聯性,還應做到環環相扣,即前一個活動是後一個活動的基礎或前提,後一個活動是前一個活動的深入與發展,這是教學設計的第三步。
設計主要活動板塊是教學設計的核心,也是完成一堂課任務學習的主要保證,如何保證這個教學活動的有效性?可以設計一組相關聯的問題,形成活動主線。這是教學設計的第四步。
在此基礎上,教師可再根據各種因素判斷各個環節可能遇到的具體情況,去豐富教學設計的細節,使一堂課的教學過程由宏觀框架到具體細節、由模糊到清晰,一步步趨於成熟。
五、設計合宜的作業,落實學習反饋
作業設計是教學設計中的一項重要因素,但是,不少老師對作業的教學價值認識不足,在作業的設計與布置上比較隨意,往往形式大於內容,對作業量的要求考慮大於對質的追求,缺少有效設計作業的意識,這是不利於提高教學成效的。作業設計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1.作業內容需要指向教學目標
無論是課堂作業還是課外作業,它首要的作用就是促進學習內容的保持與遷移,所以,教師設計作業時,第一個關注點就是作業內容與教學內容是否一致。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是否一致,學生的學與對學生的評價是否一致,這是考量教學是否有效的關鍵標准之一。
2.適合不同層次的學生
為了學生的全面發展,為了全體的學生,這是新課程的基本指導思想。作業設計也應該考慮到全體學生的不同層次需求。作業的難易度、作業量,乃至作業的形式,教師都應該精心設計。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對家庭作業的個別化應當予以特別的重視。如果教師不給某些學生布置一些個別性的作業,那就說明他沒有研究過每一個學生的力量、可能性和能力」。魏書生在《教師課上「十條」》中的第八條強調:「一堂課要留有三種不同類型的作業題,讓學生按照自己的學習情況選擇完成。」這兩位教育專家從不同的角度闡述了作業的難度等作業設計的針對性問題。
3.作業形式最好能豐富一些
學生的情況是不一樣的,這種種的差異對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同認知風格的學生對學習內容、學習材料、學習活動形式等都有不同的偏好。不同形式的作業可以更好地滿足不同認知風格學生的學習需求。
4.要求具體、表述明確
作業是布置給學生做的,很容易因為理解障礙而影響學生對作業的感情色彩與投入。在內容上,作業應向學生提出指向明確、要求具體的任務,不要出現籠統、空泛的要求。具體說來,大概有以下幾點:
明確作業涉及的范圍,如讀一段、讀一篇、讀一冊,還是做其他事情;
規定或建議採用的方法,如上網查閱資料,向父母做調查、小組討論、做批註等;
作業過程具有可操作性,如布置小組討論,應要求幾人一組,是否選出討論主持、記錄人、匯報人等;
作業質與量的要求,如完成時間、作業的字數,應盡量有明確要求;
發布、交流的方式,如網上發布,還是口頭交流等;
評價的依據,大體給出評價標准,以便學生按要求做得更好;
激勵的辦法,告訴學生可能獲得何種獎勵,會激發學生作業的積極性;
在語言表述上,作業要盡量做到句式簡短,表意明確,不能出現含糊不清甚至有歧義的詞句,否則,會讓學生無所適從。
5.適合教師檢查批閱
一般情況下,一位語文教師總是需要教授兩個班級的語文教學,不少語文教師還要擔任一個班的班主任。加上備課、改作業、與學生談心、家訪等日常事務,工作量都不小,如果作業很難批改,勢必會影響教師的工作狀態,甚至會影響教師的日常生活。實際教學中,也有教師面對沒有設計好的難改的作業敷衍了事的現象。例如,不少教師會布置「名著閱讀」的作業,可學生一旦寫好讀後感交上來之後,老師往往只給了一個「閱」字,或者含糊其辭地給出「優」「良」「中」一類的等第,缺少翔實的批改。幾次之後,學生得不到有效反饋,做起這樣的作業來往往敷衍了事。反思這一現象的出現,很大原因是教師對作業批改的工作量、批改方式等沒有進行設計,教師布置的作業很難批改,這樣的作業是起不到什麼訓練效果的。與其學生做起來沒勁,教師改起來馬虎,不如選擇有代表性的章節請學生摘錄點評,既有針對性,有利於批改,作業也就起到相應的作用了。
以上談的五點只是語文課堂教學設計這個復雜系統中的幾個方面,做好一節語文課的教學設計,還需要作好教材分析、設計好學習環境、學習媒體等,在這里就不一一展開了。當然,除了系統性之外,語文課堂教學設計還是一個螺旋式上升的過程。隨著對學生學習反饋的了解,教學設計會在反復修改中更適合教學的實際。
Ⅱ 怎樣進行單元整體解讀和大單元教學設計
單元整體解讀路徑:整體把握單元內有什麼、怎麼樣、為什麼→梳理不同板塊內容,關注重點讀寫目標,理清板塊之間在目標落實上的聯系→大體掌握每一項具體學習內容及承載的學習目標,創造性梳理內容學習先後的邏輯順序(參看思維導圖)→按照重新組織的學習順序,細致解讀每項學習內容,分析它們的層次關系:
關於「雙線組元」:雙線指的是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嚴格來講,人文主題沒辦法成為一條「線」,只能是一個一個的點,是「立德樹人」的一個個成長點,它們沒有先後序列關系,很難從人文主題上梳理出邏輯關聯性和層次性。語文教育作為母語教育,人文就自自然然存在於母語學習當中,不必特別為其安排學習內容和活動。語文要素包括知識、能力、方法、策略、習慣等多個方面,教材已經在每個單:雙線指的是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嚴格來講,人文主題沒辦法成為一條「線」,只能是一個一個的點,是「立德樹人」的一個個成長點,它們沒有先後序列關系,很難從人文主題上梳理出邏輯關聯性和層次性。語文教育作為母語教育,人文就自自然然存在於母語學習當中,不必特別為其安排學習內容和活動。語文要素包括知識、能力、方法、策略、習慣等多個方面,教材已經在每個單元的導讀(導學)中明確列出,主要突出了讀和寫這兩條軌道。讀寫能力的形成,由易到難,由散點到綜合,要遵循一定的邏輯順序,所以解讀一個單元時,要明確它在整本書、整個學期(學年段)中的位置,也就是要「思前想後」。
解讀時應關注的幾個問題:1、怎樣理解將這樣一個特定主題和目標內容的單元安排在「這個」位置?2、這個單元里的三篇文章除了落實語文學習的常規目標和單元重點學習目標外,還有哪些發展性學習價值?3、這個單元的學習可以並應該為師生帶來一段怎樣的教室課程生活?4、這段課程生活的評價量規是怎樣的?需要哪些學習證據作為學習評價的依據?
大單元教學設計理念:聚焦核心素養;以學為中心;運用系統思維;指向概念性理解;建構有聯系的課程生活(不是簡單的讀與寫的聯系,而是多維度的聯系,課內與課外、語文與生活、語文與其他學科的融合……做到母語教育「為兒童全生活著想」。
Ⅲ 語文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教學設計
一、單元教學目標:
1、繼續加強語文學習的良好習慣,並能根據自己的情況做相應的調整和補充。
2、能認識作品展現的多姿多彩的童年生活畫卷,體會作者的豐富情感,珍惜金色年華的點點滴滴。
3、能根據作品內容展開聯想,發表自己的看法。
4、能回憶過去的生活,學會說真話,抒真情,寫出真實感受。
5、能與人主動交流,說話注意對象、場合,用語文明得體。
二、單元課時安排: 共13課時
單元整體學習 1課時
《往事依依》 2課時
《幼時記趣》 2課時
《十三歲的際遇》 1課時
《偉人細胞》 2課時
誦讀欣賞 1課時
寫作 3課時
口語交際 1課時
三、教學設計:
本單元的閱讀教學
本單元的教學內容是「金色童年」,是第一單元教學層次的延伸與提高,第二單元引導學生認識文學作品的素材來源於豐富的日常生活,特別是童年生活,是無憂無慮,天真爛漫的時光,是新初一學生還深留在腦海中的「寶貝」。對它的描摹更能激起學生的共鳴,相似年紀發生的事情也會更具說服力,更能使學生體會作者豐富的情感,能引導學生健康的成長。
《往事依依》講述了著名的語文教育學家於漪老師少時對文學的熱愛與用心,影響了她一生的命運,這樣的事例能否改變學生「我不感興趣的書堅決不讀」、「單調的書不看」等錯誤的讀書觀點呢?
《幼時記趣》充分展示了小孩子豐富想像力下的新奇大千世界,能否使學生回味記憶中的趣事與大家一起分享呢?
《十三歲的際遇》十三歲就已經在北大念書了,難道她是一個天才嗎?田曉菲用行動證明自己的成功是需要付出很多的努力,有一個不變的追求並為之奮斗,同齡人的遭遇是否可以堅定學生不斷上進的決心,踏踏實實地做好身邊每一件事呢?
《偉人細胞》中體現了許多中學生希望被人關注的心理,希望自己能做出一件別出心裁的大事以此來吸引大家的目光,但事實總是失敗而告終,反而一件很平凡的小事卻被大家稱道,這或許不是賈里一個人的`困惑,也是很多人的,學生能明白偉人其實很平凡,品質也很樸素,做好自己的每件事就是成功嗎?
這一單元的教學,要注重生動性、活潑性,激發學生腦海中類似的情景,讓他們暢談自己的獨特的、真實的感受,從而體會作者流露的情感,學會珍惜現在的學習時光,樹立遠大的目標,並為之踏實不懈地努力。
四、教學過程
第1課時 單元整體學習
學習目標:1、了解單元學習內容,確定探究專題
第一塊:明確單元專題含義:
教學步驟教師活動學生活動
1布置活動:讓學生查閱字典學生了解「金色」是否可以與「年華」搭配
2布置活動:讓學生閱讀單元提示討論結合提示談自己對「金色年華」的理解
第二塊:了解單元大概內容:
教學步驟教師活動學生活動
1導入:讓學生瀏覽目錄、課文(還可以延伸到發展性評價手冊)明確任務
2巡視、指導瀏覽目錄、課文
3布置討論:本單元的內容結合你的興趣、愛好及你的理解確定一個專題內容作為本單元的探究問題。討論、組建學習小組
第三塊:確定單元活動方案:
教學步驟教師活動學生活動
1布置學生商定單元的活動主題及計劃(活動要有廣泛性和趣味性要結合單元專題)討論、交流
第四塊:學習評價
教學步驟教師活動學生活動
1出示評價內容:1、你明白什麼是金色年華嗎?2、你有自己的專題嗎?3、你能說出哪些課文題目,作者,文章的主要內容或人物?自我反饋
2小結:自我小結
第2課時 《往事依依》(一)
學習目標:1、理解文學對少年兒童成長的重要意義;
2、能體會文章蘊含的豐富的情感;
3、初步了解引用這種寫法的好處。
課前學習:學生熟讀課文,讀准生字詞,做好批註
課堂學習:
第一塊:整體感知課文:
教學步驟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備注
1問題導入;今天向大家介紹一位特殊的客人,她曾經是一個教育學專業畢業初教歷史的中學教師,而現在成為一個有口皆碑充滿人格魅力的語文教育學家,她是誰呢?在於漪的腦海中那些事情是記憶猶新的熟讀課文,劃出相關語句
2組織學生交流交流
第二塊:精讀課文內容:
教學步驟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備注
1每個深印在於漪腦海中的片段給她留下了怎樣的感受?你有過相似的情景嗎?學生討論,小組交流
2組織學生大組交流、評價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派代表交流
課後學習:1、將文中詩句補充完整,整理到讀書筆記上。
第3課時 《往事依依》(二)
學習目標:通讀課文,能對自己喜歡的語句發表自己的看法
課前學習:熟讀課文,並能背誦自己喜歡的語句
課堂學習:
第一塊:整體感知課文
教學步驟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備注
1檢查學生整理詩句的情況小組交流
2正是因為其中一個或幾個佳詞麗句,前面的一些詩歌才得以流傳;一篇文章,或因為其情感的注入,或因為其用詞精妙才有了打動人心的恆久的藝術力量,本文也是如此,請同學們從文找出一些這樣的你喜歡的句子,說說你為什麼喜歡它,也就是說,你認為它好在什麼地方?學生自讀課文,做好批註
第二塊:精讀課文內容
教學步驟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備注
1組織交流、評價交流
2學習評價:從作者從小喜愛文學到現在成為一位成功的語文教育家,你受到了那些啟發?討論交流
課後學習:小組出一期「文學伴我一起成長」的手抄報
第4課時 《幼時記趣》(一)
學習目標:1、能疏通文句,把握文章內容,體會作者兒時觀察昆蟲的童趣。
2、能口頭翻譯課文,在熟悉文句的基礎上,復述課文內容。
3、能探尋作者「物外之趣」的由來,發表自己的看法。
課前學習:熟悉課文內容,准備好《常用古漢語字典》。
課堂學習:
第一塊:整體感知,精讀課文
教學步驟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備注
1結合注釋,疏通文句,通過反復的朗讀,基本理解文意。學生有感情的朗讀,結合書下注釋和字典,盡量掃除文字解釋的障礙。
2組織學生互相翻譯討論、評價
3教師根據學生翻譯的情況提示一些重要語句學生進行標注,劃出重點。
4組織學生再次互相翻譯學生熟悉字詞句的翻譯
第二塊:語文活動:看誰復述文章最棒
教學步驟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備注
1以小組為單位,先小組復述,選派代表,然後大組交流學生推薦
課後學習:1、回家將文章內容復述給自己的家人聽。
2、抄寫一定量的字詞句解釋,最好是自己不熟練的。
第5課時 《幼時記趣》(二)
學習目標:1、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體會作者的情感。
2、學會細心觀察大自然,觀察生活。
3、學會並運用聯想和想像來寫景狀物,抒發感情。
4、能探尋作者「物外之趣」的由來,發表自己的看法。
課前學習:1、已經能夠很熟練的進行文章的復述
課堂學習:
第一塊:整體感知課文
教學步驟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備注
1檢查學生的復述情況交流
第二塊:體會物外之趣
教學步驟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備注
1在熟悉文章的過程中,作者的哪個樂趣你最為感興趣。請用短語來概括這種樂趣,並說明你感興趣的理由。 閱讀、討論
2組織學生交流交流,學生互評
3作者為什麼有這樣的「物外之趣」閱讀,討論
4組織交流、評價組內交流,討論
第三塊:語文活動:童年記趣
教學步驟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備注
1學生根據自己的感受,寫自己童年的趣事,可以仿照原文寫片段、交流、評價教師提醒運用聯想與想像,並注意修辭手法
課後學習:1、摘抄一些名家地方童年趣事到讀書筆記上。
第6課時 《十三歲的際遇》
學習目標:1、能體會作者對北大的深厚感情
2、能從作者的經歷中得到一定的啟示
3、能積累一定的詞彙
課前學習:熟讀課文做好批註。
課堂學習:
第一塊:整體感知課文
教學步驟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備注
1問題導入:北大,是一所很多學子嚮往的大學,一位女孩十三歲進入北大,如今已有三各念頭,北大在她的腦海中有什麼印象呢?思考,劃出相關的詞句
3組織交流交流
第二塊:精讀課文內容
教學步驟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備注
1問題創設:北大在作者腦海中如此的深刻,可以用書上怎樣的話語來形容兩者之間的關系呢?思考、劃出相關語句
2組織交流
3作者還是要離開北大,是拋棄北大嗎?你如何看待作者的離開。思考、討論
4組織交流、評價交流
5你從作者的經歷中得到哪些啟示?思考
6組織交流交流
課後學習:做評價性手冊
第7課時 《偉人細胞》 (一)
學習目標:1、通讀課文,體會人物形象所包含的內容,說出自己的情感體驗。
2、體會文章如此精彩是因為深入生活,注重對生活的積累。
3、能品位文中生動活潑,詼諧幽默的語言。
課前學習:1、查工具書解決課文中的生字詞,熟讀課文。
課堂學習:
第一塊:整體感知課文
教學步驟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備注
1導入:析題:什麼是細胞?偉人的細胞是什麼?聽講,回答
2在賈里的眼裡,偉人應具有怎樣的細胞?熟讀課文,分析,思考
3組織討論學生討論
3賈里為追求偉人細胞做了哪些事情?請你短語來概括。自讀課文,劃出相關語句,小組討論
組織學生討論,交流交流,評價
第二塊:精讀課文內容
教學步驟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備注
1賈里做事是不是一帆風順?他為何失敗?又為何成功呢?學生自讀課文,小組討論。
2老師組織交流交流,評價
課後學習:1、將失敗原因與成功原因整理到能力訓練本上。
第8課時 《偉人細胞》 (二)
學習目標:1、熟讀課文復述主要內容。
2、了解人物的形象說出自己的情感體驗。
3、能體會文中的含義。
課前學習:1、准備復述課文部分內容。或演當中的片段
課堂學習:
第一塊:整體感知課文
教學步驟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備注
1導入:復述課文相關內容或演當中的片段復述或表演
2組織評價評價
第二塊:精讀課文內容
教學步驟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備注
1你認為偉人應該有怎樣的細胞?思考討論
2組織交流、評價交流評價
3你有什麼話對賈里說,讓他更好的成長?思考
4組織交流交流
課後學習:1、摘抄相應 的片段到讀書筆記本上。
第9課時 誦讀欣賞
教學目標:1、能在熟悉詩歌內容的基礎上有感情的朗讀詩歌
2、能體會詩歌所描寫的意境
課前學習:收集詩歌的相關資料,熟悉詩歌的內容,並且能夠熟讀成誦。
課堂學習:
教學步驟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備注
1小組學習自己選定的詩歌,分派組員,擔任不同的工作,有專職朗誦的,有負責講解的,有負責做背景的。朗讀,思考,准備
2檢查情況:學生上台朗誦詩歌,並進行解釋意境。其他同學可質疑。 朗誦,解釋,質疑
3 評優秀組,最佳朗誦思考、討論
課後練習:熟讀背誦詩歌。
第10、11、12課時 寫作
本單元的寫作訓練
本單元教學目標是繼續注重學生關注自己的日常生活,學會觀察,學會體驗,學會表達,注重自己內心感受的流露,注重通過寫作與他人交流。為了讓學生能盡量用詞達意,必須加強學生的閱讀量,學會用詞,自我修改作文是較好的方法。
第10課時:
學習目標:猜猜我是誰?
課堂學習:
教學步驟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備注
1自我推薦是現代社會人最基本的素質,你能很好的向別人推薦你自己嗎?學生自己寫關於自己的介紹,不署名,讓同學猜寫作
2組織交流,猜交流,猜
3為什麼有的同學文如其人,有的一點也不象呢?思考
4組織交流交流
課後學習:1、自學「說真話,抒真情」
第11課時:
學習目標:真話連連,真情片片
教學步驟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備注
1提供參考題目:「那一次,我 ;想起了 ;等學生討論自定
2明確寫作要求寫作
3組織學生自改自己修改
課後學習:進一步自改作文。
第12課時:
教學步驟教師活動學生活動
1出示評改標准和要求以及修改符號組內交流,互改
2學生推薦作文師生互動評改作文
教師聽取各組意見指導學生評分
課後學習:把自己好的作文貼在白板上讓學生閱讀。
第13課時 口語交際
學習目標:1、能根據不同場合、不同對象選擇合適的話語
2、說話能文明得體,稱呼得當,口氣平和,態度誠懇,內容健康,用詞不粗俗。
課前准備:拍攝校園說話不得體現象情景再現錄象
第一塊:展示不得體現象:
教學步驟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備注
1展示校園說話不得體現象,思考你是否有這樣的現象發生在你身上?學生反思
2組織交流交流
3你認為這樣不得體的現象有什麼危害?反思交流
4組織交流交流
5我們如何來避免杜絕這樣的現象呢?反思交流
6組織交流交流
7說話得體訓練(書後練習)訓練
8組織評價評價
Ⅳ 單元教學設計如何進行
單元教學設計就是從一章或者一單元的角度出發,根據章節或單元中不同知識點的需要,綜合利用各種教學形式和教學策略,通過一個階段的學習讓學習者完成對一個相對完整的知識單元的學習。
依據編輯
教學設計是課程與教學之間的一個重要環節,是教師勞動創造性的表現。教學設計的目的意義在於努力實現教學過程的最優化,達到用的方法巧,花的時間少,費的氣力小,取得的效果好。教學設計的依據和要求主要是:
(1)學科性質;
(2)教學任務的要求;
(3)教材內容的特點;
(4)教學原則的要求;
(5)教師本人的教學特點和風格;
(6)學生的年齡特徵和個別差異。
基本要求編輯
1.單元教學設計要有整體性。整體性主要體現在教學目標的設定和教學內容的整合。
2.單元教學設計要有相關性。相關性主要體現在課型的選擇與教學目標和內容相關;教學方法與教學目標和內容相關;教學活動與教學活動之間和教學目標相關。
3.單元教學設計要有階梯性。階梯性主要體現在教學活動的設計與教學內容相結合,要從簡單到復雜,從單一到綜合,從基礎到提高,活動的要求體現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
4.單元教學設計要有綜合性。綜合性主要體現整個單元教學能否體現培養學生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包括單一目標與五維教學目標綜合,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綜合,單一技能與多項技能綜合。
教學設計的基本要素
不論哪一種教學設計模式,都包含有下列五個基本要素:教學任務及對象;教學目標;教學策略;教學過程;教學評價。
一教學任務
新課程理念下,課堂教學不再僅僅是傳授知識,教學的一切活動都是著眼於學生的發展。在教學過程中如何促進學生的發展,培養學生的能力,是現代教學思路的一個基本著眼點。因此,教學由教教材向用教材轉變。以往教師關注的主要是「如何教」問題,那麼現今教師應關注的首先是「教什麼」問題。也就是需要明確教學的任務,進而提出教學目標,選擇教學內容和制定教學策略。
二教學目標
新課程標准從關注學生的學習出發,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中師生共同追求的,而不是由教師所操縱的。因此,目標的主體顯然應該是教師與學生。
教學目標確立了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位一體的課程教學目標,它與傳統課堂教學只關注知識的接受和技能的訓練是截然不同的。體現在課堂教學目標上,就是注重追求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的有機整合,突出了過程與方法的地位,因此在教學目標的描述中,要把知識技能、能力、情感態度等方面都考慮到。
三教學策略制定
所謂教學策略,就是為了實現教學目標,完成教學任務所採用的方法、步驟、媒體和組織形式等教學措施構成的綜合性方案。它是實施教學活動的基本依據,是教學設計的中心環節。其主要作用就是根據特定的教學條件和需要,制定出向學生提供教學信息、引導其活動的最佳方式、方法和步驟。
四教學過程
眾所周知,現代教學系統由教師、學生、教學內容和教學媒體等四個要素組成,教學系統的運動變化表現為教學活動進程(簡稱教學過程)。教學過程是課堂教學設計的核心,教學目標、教學任務、教學對象的分析,教學媒體的選擇,課堂教學結構類型的選擇與組合等,都將在教學過程中得到體現。那麼怎麼樣在新課程理念下,把諸因素很好地組合,是教學設計的一大難題。
五教學設計自我評價
新課程理念下,教學設計的功能與傳統教案-有所不同的在於它不僅僅只是上課的依據。教學設計,首先能夠促使教師去理性地思考教學,同時在教學元認知能力上有所提高,只有這樣,才能夠真正體現教師與學生雙發展的教育目的。
操作步驟編輯
課前系統
包括下列六個方面的內容和要求
1、教材分析
⑴分析《課程標准》的要求。
⑵分析每課教材內容在整個學期的學習內容和本單元中的地位與作用。
2、學生分析(學習需要分析)
⑴分析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和能力狀況(對學生有什麼的分析)。
⑵分析學生存在的學習問題(對學生缺什麼的分析)。
⑶分析學生的學習需要和學習行為(對學生在學習中可能遇到的困難與障礙的分析)。
3、教學目標分析
⑴知識與能力。
⑵過程與方法。
⑶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教師還要注意教學目標的表述方法
第一種:從教師教育的角度提出的目標。(把教師作為主體)舉例:「使學生掌握…知識」、「教會學生…技能」、「培養學生…能力(習慣)」等等。
第二種:從學生學習的角度提出的目標。(把學生作為主體)舉例:「通過學習,能說出……」、「通過學習,能理解……」、「通過學習,能分析歸納……」、「通過學習,將形成……」,等等。
顯然,第一種表述方法,是把學生置於一種非自主性的被動客體地位,難以激發其學習熱情和調動其學習積極性。第二種表述方法,是以學生為主體,從人文關懷的角度,多運用賦予情感、鼓勵性的語言,激發學生的自信心,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4、教學重點與難點
⑴教學重點。
⑵教學難點。
5、教學方式
確定進行課堂教學所要採取的教學策略、方法與技巧。
制定和選擇教學策略的依據:
第一,依據教學的具體目標與教學內容。
第二,依據學生的實際情況。
第三,依據教師本身的素養。
第四,依據教學時間和效率的要求
6、教學環境和教學用具
⑴教學環境的設計與准備。
⑵教學用具的設計與准備。
課堂系統
包括下列四個方面的內容和要求:
1、課前探究設計
設計出引導學生進行課前准備和探究的問題與方案。
2、新課導入設計
設計出每節新課的教學導語。教學導語的設計要圍繞「凝神、起興、點題」三個方面的作用而進行設計。
3、教學結構(板書結構)設計
⑴設計出每節新課的教學結構(板書結構)。
⑵寫出每步設計的設計目的(設計意圖,不要搞表格)
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②從學生的問題出發營造教學情境,設計教學問題並引導學生探究、解決問題。
③設計出師生互動方式(只是設計,而不是學生的具體活動)。
④爭取准備兩、三種針對不同群體學生的教學安排。
⑤對教材內容作適當的處理,發掘出教材內容之間的內在邏輯聯系及育人作用。
⑥課堂教學要減少統一講解,增加學生的自主探究,增加學生的分組活動。
4、課堂總結設計
⑴設計出針對知識目標的系統的回憶鞏固問題及方案。
⑵設計出發散、擴展、升華學生思維的問題及復習鞏固方案。
課後系統
1、對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
2、對教學設計的評價
①教學目標實現了沒有?
②教育、教學理念轉化為具體的教學行為了嗎?通過什麼方式轉化?
③有沒有創造性地挖掘和利用教學資源?
④教學設計最突出的亮點是什麼?存在的問題和症結在哪裡?
⑤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改進的策略。
舉例編輯
語文單元教學設計
打破常規教學,把課本中類似的課文集中起來(比如散文),然後選一課進行詳細講解,關於散文的線索,主題,手法,文風,讀他的時代意義等,其餘讓一學生選課講公開課,再選一課進行學生討論課,老師覺得學生掌握得差不多的話,剩下的就是學生的自習課。讓學生出題自考,讓學生勾畫作業,老師批閱如果學生掌握了,就開始進行下單元的教學設計。
有時用一種學點教本單元的課程。還舉(散文)為例,學點是形散神不散。何為神?何為形?神就是文章(主題);形呢,是課文的形式。同時舉本單元幾課,找出這些課的神(主題);總結出它的形。看看課文的形式,記事的,不免日常小事敘情真,以古鑒今的上下五千年任意談,借景托物的,則大大地於情寓景、情景交融等等。但即使方法各各有異、形式千變萬化,始終不離主題,這就是形式散亂而神凝不散。
Ⅳ 如何進行大單元教學設計
進行大單元教學設計的方法如下:
1、確定一個學期的大單元
「單元」是指依據統攝中心,按學習的邏輯組織起來的、結構化的學習單位,是實現素養目標的一種微型課程計劃,單元設計並不是固定的,它有多重線索。
如何確定一個學期的大單元,教師需要考慮以下幾個要素:
(1)研讀課標和教材。(2)分析學生的認知與心理准備。(3)整理可獲得的資源,按照課時確定單元數。
理清本學期的大單元邏輯以及單元名稱,以大任務或大項目,還是以大觀念或大問題來統率。
一個單元至少要對接一個學科素養,依據素養要求,結合教材,按照大任務/觀念/項目/問題的邏輯。
3、梳理核心概念體系
單元教學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的,強調對學習內容的廣泛組織和深入探究,而非囿於單一學科領域或學科內單一內容板塊來運作的教學模式。
梳理核心概念則有利於我們設計單元教學,而這需要我們對學科概念有系統、深度的認識。學科概念可以分為不同的層級,由抽象到具體,由理論到運用。
Ⅵ 四年級上冊語文第一單元教學設計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備好一份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使學生在單位時間內能夠學到更多的知識。教學設計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四年級上冊語文第一單元教學設計範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內容分析】
《化石吟》所在的這一單元的幾篇文章都與科學密切相關,內容豐富多彩。閱讀這些文章,可以豐富我們的科學知識,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
新課標在這一單元中要求: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練習概括課文內容要點。
《化石吟》寫的是化石在科學研究中的作用:科學家通過它,能給我們展示出億萬年前地球上的奇異畫面。化石功不可沒,科學真是神奇,科學家更是偉大。
學習這一課時,為了准確理解課文內容,有必要聯系生物學的內容,就文中涉和的如魚類的進化、鳥類的進化、兩棲類的進化、被子植物、恐龍、猛獁等內容。但要注意的是不要講解過多,不能上成生物課。
課文是一首科學詩,以詩歌的形式,傳達科學的內容。兼具科學與文學之美。教學過程中要激發學生愛科學、愛文學的熱情。
根據上述教材分析,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心理特徵,我制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⑴理解、積累「奇幻、蔥蘢、幽雅、海枯石爛、日轉星移」等詞語。
⑵了解化石展現的億萬年前奇幻的生物世界。
2、能力目標:
⑴理解詩歌內容,體會詩歌的節奏韻律之美和前後照應的結構特點。
⑵學習快速閱讀、篩選、概括要點的閱讀方法。
3、德育目標:
認識到科學的美,培養對生物世界的興趣和對科學的熱情。
教學重點:反復誦讀,感受詩歌的思想感情和節奏韻律之美。
教學難點:聯系生物學的相關知識,激活聯想想像思維,深入理解詩歌內容。
【關於教法】
為此我採用如下教學方法:
1、朗讀法:詩歌節奏鮮明,聲調和諧,富有韻律美,同時運用擬人手法,以第二人稱「你」稱謂化石,親切自然,字里行間流露出贊嘆之情。非誦讀不能體會其美。引導學生反復誦讀,感受情感之美和音樂美。
2、聯想想像法:億萬年前地球上神奇的景象,化石作了一一的記錄,科學家據此復原了古生物的形象,要求學生根據詩歌所提供的素材描繪出想像中的遠古世界,並以優美的語言,有條理的思維描畫一翻,這對於鍛練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大有裨益。
3、討論點撥法:教學中充沛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自主的探究詩歌的內容和首尾呼應的結構美。
【學法指導】
教學是教師和學生的雙邊活動,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質疑為主線」的教學思路進行學法的指導,採用了主體思維法、小組討論法。
在指導過程中,先調動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積極性,然後根據一系列緊扣教學的問題,使學生自主地考慮、分析、討論,從而解決問題。使學生從感知到理解,從感性到理性,從學會到會學,學生既學到了知識,又提高了能力。
【教學設想】
預計用兩課時。
第一課時:投影展示字詞,完成知識目標一,展示古生物圖片,完成知識目標二。朗讀體會詩歌的韻律美,認識詩歌前後照應的結構特點。聯想想像,描畫化石所出現出來的奇幻圖畫。
第二課時: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探究詩歌的內容。
查找資料,寫一篇介紹恐龍的短文,提倡用詩歌的形式。
下面我就以第一課時為例,說一下具體的課堂實施。
【教學程序】
一、提前安排好預習
1、劃出自身認為不認識或不理解的詞,會讀會寫。
2、熟悉課文。
二、精心設計導語
同學們,每當走進自然博物館,或看到介紹古生物的畫冊,面對復原的古生物時,思緒總會把我們帶進曾留下生命輝煌的遠古洪荒世界。冰冷的化石卻是昨是生命信息的演繹,敘說著億萬年前那奇幻的神話,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一首贊頌化石的抒情詩──《化石吟》。
三、投影儀展示准備的字詞,完成知識目標一,檢查掌握情況
投影電腦中的關於古生物的圖片,開闊學生的視野,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四、詩歌朗讀
教師范讀詩歌,學生注意領會。然後指學生朗讀。
(注意維護學生的熱情,多發現朗讀時的優點,給予鼓勵。至於他們的缺乏,課外私下推薦。)
提出問題:找出詩中哪兩節結構相近?它們在內容上,在全文的結構中起什麼作用?
五、分組討論
詩中提到的古生物,可以說包括了海、陸、空全方位立體的古代生物世界,假如我們通過時光機器,分成幾個探險小組,漫遊到了那個世界,你看到的應該會是一幅怎樣奇麗的畫面,下面我們分組討論,看哪一組想像合理,奇異,描繪的優美動人。(採用分組討論,提出要求:各組推舉一名代表,集中表達本組意見,只要有出色的地方,帶頭鼓掌,為他們的表示。)
六、總結
科學家研究保管了古生物生命信息的化石,從中窺見了億萬年前像奇幻的神話一樣的生物世界。詩人張鋒以一首科學詩《化石吟》,飽含感情的贊頌了會講話的奇異的化石,引領我們去漫遊那遠古洪荒、滄海桑田。遐思之餘,我想,如何盡可能地去維護地球上接近滅絕的珍稀動物,而不是讓後世的人們在博物館中去慨嘆、遐思,這更多的需要全人類珍愛我們生活著的這個星球,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為了秀水藍天、花紅草綠。
【板書設計】
化石吟
科學詩
首尾圓合1~2節:問句引發想像
收放自如3~6節:主體具體抒寫遐思內容
7節:回應
教學意圖
一、教材解讀
(一)人文主題及教學策略
本次口語交際主要引導學生在創設的'真是情境中進行交際,從不同的角度引導學生發展交際能力,培養學生初步的對象意識,在交際中遵守交際規則,使學生感受到交流的快樂。
(二)語文教學內容及策略
這是本冊教材的第一次口語交際。以學生喜愛的游戲來營造自然輕松的交際氛圍,學生可以在游戲中快樂地交流,減輕互動交流的心理壓力。在口語交際過程中,培養學生初步形成對象意識,在交際時學會尊重他人,遵守交際規則。
二、單元整體架構
三、板書設計
四、教學評價
教學過程
單元整體架構
參見上方
談話引入
看,智慧王國派來了一位小使者,要在咱們班挑選幾位聽得清、說得好的孩子去智慧王國做客。都有誰想去呀?你們都想去的話可就有點兒麻煩了,名額有限,那咱們先進行一個班內選拔賽,看看誰最有資格去。(課件出示小精靈圖片,有動畫效果)
做游戲說要求
1. 游戲選拔賽的名字是——我說你做(板書課題)
2. 老師先講一下游戲規則,在這個游戲中,有人發出指令,有人按照指令做。發出指令的人要讓別人聽得見。聽的人要聽明白做准確,
誰來說一說你都聽到了哪些規則?
發指令:讓別人聽得見;
聽指令:聽明白,做准確。
3. 接下來讓我們先試一試,老師來發指令,你們來做。請全體同學起立。(非常快速地說,小聲的說。預設:學生反映不出,說聽不清。)
哦,可見這樣發指令可不行,那老師這次把話說清楚聲音大一點:請全體同學起立。
4. 這下所有同學都聽清了,咱們來總結一下怎麼就能把指令說清楚了,第一要說得稍微慢一點,第二要聲音洪亮。(板書:語速稍慢、聲音洪亮。)
5. 現在誰記住了發指令的要求,想試一試?(這里請一名同學發指令,其他同學和老師一起做動作。)誰來評價一下他發的指令怎麼樣?根據這兩點進行評價(手指板書:語速稍慢、聲音洪亮。)教師點評,隨後再請兩名同學發指令,教師點評。
6. 剛才同學們知道了如何讓別人聽清自己的指令要求,但是剛才我發現,這幾位同學指令發的非常好,智慧小使者要送給你們一枚「金喇叭小徽章」。但是做的同學卻有慢半拍的或者做錯的,說明聽的時候要集中注意力,不能在下面講話、做小動作。(板書:集中注意力)
7. 接下來老師來發出指令,你們可要做好准備呦。
(1)請所有女同學起立,所有穿白上衣的男同學起立。
誒,為什麼有人錯了?老師剛才發出的指令是什麼?誰能重復?
說明一定要集中注意力才能聽清指令,老師發現你聽得特別認真,才能重復的這么完整、准確,智慧使者送你一個「金耳朵」徽章,今天誰得的金話筒、金耳朵徽章多,誰就可以被智慧王國邀請。
【設計意圖】
在第一次口語交際活動中,創設大情境,在介紹游戲規則的同時,說清說和聽的要求,讓學生在輕松的氛圍里快樂地活動、交流。
游戲升級再鞏固
1. 下發一單元認讀字卡片
(1)現在每人手中都有一張字寶寶,聽清要求:請拿「日」的同學起立。
(2)請拿「目」的同學舉手。
(3)請所有拿字卡的同學打開筆袋,拿出一支鉛筆,再把筆袋拉上。
(4)請拿「上」字的同學起立,給全班同學發一個新指令。
注意:根據字卡內容叫同學時,把相應的字出示在課件上,以免學生反映不出,另外逐漸引導學生說更加復雜的指令,如果有同學做錯,停下來讓同學們重復指令,再繼續。在此過程中隨機頒發「金耳朵」、「金喇叭」獎章,如果獎章准備起來不方便,也可以沒人發一張空格的積分卡,讓學生自己畫★。
過渡:剛才同學們都特別了不起,很多同學得到了智慧小使者的獎勵。下面游戲難度增大難度,你們敢不敢接受挑戰?
2. 游戲升級
(1)介紹規則:在游戲時選一人做國王,其他人當士兵。國王在發布命令時說「國王說」三個字,士兵就按照指令做;如果沒有「國王說」三個字,士兵就雙手交叉致胸前,拒絕做動作。
(2)師生一對一示範。
(3)教師做國王,全班游戲。
(4)隨機通過學生手中的字卡挑選國王,淘汰制游戲。
注意:在以上各個游戲環節均要總結出錯原因,引導學生「大聲說」、「認真聽」,以此進行點評。
3. 課堂小結,根據板書總結交際小竅門。評出得到「金喇叭」、「金耳朵」獎章最多的同學,頒發智慧王國入場證。
【設計意圖】
本課的教學內容針對性強,游戲形式活潑有趣,在游戲中學生可以在實踐中感知本課交際要求,體驗要求的重要性,獲得交際的能力。
Ⅶ 語文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教學設計
學習目標:
1、從《成功的花》中體會成功背後的辛苦。
2、從《嫩綠的芽兒》中探討如何使自己的人生更積極美好。
3、從《青年人》中鼓勵學生要以自身的言行為自己寫好歷史。
4、學習這些詩豐富的想像,奇巧的構思,凝練的語言。
課前學習:熟讀成誦這些詩歌。
課堂學習:
《成功的花》
第一塊:整體感知課文
教學步驟教師組織學生活動備注
1情境創設:人們往往羨慕強者,有時甚至是妒忌,有誰知道強者的辛苦呢?冰心老人深刻體會著強者的苦難,我們隨冰心老人一起走進強者,看看他們成功背後的故事。組織學生朗讀全詩,體會人們和作者對成功者分別是怎樣的態度?體會作者在詩中所要表達的意思。朗讀,思考
2組織交流交流
第二塊:精讀課文內容
教學步驟教師組織學生活動備注
1問題創設:在詩中,一個成功者需要做出多大的犧牲?思考、交流
2學習評價: 你認為這樣做,值得嗎?你從花的歷程中得到了怎樣的啟發?思考、討論
3組織交流、評價交流
《嫩綠的芽兒》
第一塊:整體感知課文
教學步驟教師組織學生活動備注
1導入:有人說,來到這個世界上本來就短暫,就應該享樂為先,其他的都不要考慮,你認為這樣的人生有意義嗎?思考,討論
3組織交流交流
第二塊:精讀課文內容
教學步驟教師組織學生活動備注
1問題創設:作者為什麼把芽兒、花兒、果兒與青年人聯系 在一起?你認為這么做的依據是什麼?思考、交流
2組織交流交流
3問題創設:芽兒、花兒、果兒你隨意調換位置嗎?思考、討論
4組織交流交流
5學習評價:那麼你的`青春該如何度過呢?請你有簡短的語言,用「當……時候」的句式來概括。交流
《青年人》
第一塊:整體感知課文
教學步驟教師組織學生活動備注
1朗讀全詩,談談你對這首詩的理解。朗讀
2組織交流交流
第二塊:精讀課文內容
教學步驟教師組織學生活動備注
1問題創設:完成探究練習二。思考、交流
2問題創設:「珍重的描寫」與時間緊迫,「請你著筆」是否矛盾?你從中得到什麼啟示?思考、討論
3組織交流、評價交流
第三塊:語文活動:朗誦詩歌
教學步驟教師組織學生活動備注
1出示評價標准朗誦,評價
課後學習:1、完成探究練習一、三。
第6課時 《「諾曼底」號遇難記》
教學目標:
1、體會船長在海難發生時勇於決斷,沉著指揮,捨己救人,忠於職守的崇高品質。
2、體會場面描寫和人物形象描寫,語言描寫對刻畫人物形象的作用
課前學習:熟讀課文,進行批註。
課堂學習:
第一塊:整體感知課文
教學步驟教師組織學生活動備注
1導入:所謂危難見真情,在很多時候你平時的豪言壯語抵不上關鍵時刻的一個細小的動作,今天,我們去拜訪一位船長,或許,從他的身上,你會明白很多東西。
2大聲朗讀課文,造成這場突發其來的海難的因素有哪些?哪些是主要因素?朗讀,批註。
3組織交流資料交流
4剛發生海難時出現了怎樣的緊急情況?你能理解人們的心情嗎?但能不能這樣混亂下去?批註,交流
第二塊:精讀課文
教學步驟教師組織學生活動備注
1導入:這個時候,船長出現了,他挽救了大家,自己犧牲了。從他身上,你看到他是怎樣的一個人?哪些地方看出來的。看書,做批註
2組織學生發言發表看法
3文章從是通過什麼來塑造船長形象的呢?思考,交流
4學生自己在質疑文中的問題。交流
5評價談收獲
課後學習:1、寫:給哈爾威船長的一封信,表達你對他行為的看法
第7課時 《寓言二則》 (一)
鄭人買履
學習目標:
1、熟讀課文復述主要內容。
2、了解人物的形象說出自己的情感體驗。
3、能體會文中的含義。
課前學習:1、查工具書解決課文中的生字詞,能正確拼讀,並了解詞的大意。
課堂學習:
第一塊:整體感知課文
教學步驟教師組織學生活動備注
1導入,組織學生默讀默讀課文
2讓學生質疑、合作釋疑交流疑難、釋疑
3組織學生多種方式朗讀按要求讀課文
第二塊:精讀課文內容
教學步驟教師組織學生活動備注
1讓學生看注釋翻譯課文看注釋疏通文意
2檢查情況:翻譯復述一人讀一人譯合作用自己的話復述內容
3評價鄭人:你覺得鄭人蠢嗎?蠢在何處?思考、討論
4組織交流小組推薦交流,小組互評
5學習評價:學習了課文,你有何感觸?交流
第三塊:語文活動:編創課本劇「鄭人又買履」
教學步驟教師組織學生活動備注
1要求:根據課文內容改編小組合作編演
課後學習:1、熟讀背誦課文。
第8課時 《寓言二則》 (二)
刻舟求劍
學習目標:1、熟讀課文復述主要內容。
2、了解人物的形象說出自己的情感體驗。
3、能體會文中的含義。
課前學習:1、查工具書解決課文中的生字詞,能正確拼讀,並了解詞的大意。
課堂學習:
第一塊:整體感知課文
教學步驟教師組織學生活動備注
1導入:復習背誦默寫舊課背誦,默寫
2組織學生默讀新課默讀課文
3讓學生質疑、合作釋疑交流疑難、釋疑
4組織學生多種方式朗讀按要求讀課文
第二塊:精讀課文內容
教學步驟教師組織學生活動備注
1讓學生看注釋翻譯課文看注釋疏通文意
2檢查情況:翻譯復述一人讀一人譯合作用自己的話復述內容
3 楚人在這樣的情況下還能拿到劍嗎?思考、討論
4組織交流小組推薦交流,小組互評
5學習評價:學習了課文,你明白了怎樣的道理?現實生活中有這樣的例子嗎?交流
課後學習:1、熟讀背誦課文,默寫課文
第9課時 誦讀欣賞
教學目標:1、能在熟悉詩歌內容的基礎上有感情的朗讀詩歌
2、能體會詩歌所描寫的意境
課前學習:收集詩歌的相關資料,熟悉詩歌的內容,並且能夠熟讀成誦。
課堂學習:
教學步驟教師組織學生活動備注
1小組學習自己選定的詩歌,分派組員,擔任不同的工作,有專職朗誦的,有負責講解的,有負責做背景的。朗讀,思考,准備
2檢查情況:學生上台朗誦詩歌,並進行解釋意境。其他同學可質疑。 朗誦,解釋,質疑
3 評優秀組,最佳朗誦思考、討論
課後練習:熟讀背誦詩歌。
第10、11、12課時 寫作
本單元的寫作訓練
本單元教學目標是注重學生關注自己的日常生活,學會觀察,學會體驗,學會表達,注重自己內心感受的流露,注重通過寫作與他人交流。作為寫作訓練的起始單元,讓學生覺得作文是自己感情流露的重要方式十分重要。所以可以讓學生先進行有目的地實踐再進行寫作,可以進行良好的鍛煉,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
第八課時:
學習目標:學寫通知
課堂學習:
教學步驟教師組織學生活動備注
1組織學生自學自學「附錄一」的「通知」
2寫作指導完成練習三
3交流,修改交流,修改
課後學習:1、自學「有感而發」
2、可以參觀某處地方,可以為家人做自己平時不做而他們常做的事。
第九課時:
學習目標:能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
教學步驟教師組織學生活動備注
1提供參考題目:「媽媽(爸爸)生日那天 ;我為母親(父親) ;等學生討論自定
2明確寫作要求寫作
3組織學生自改自己修改
課後學習:進一步自改作文。
第十課時:
教學步驟教師組織學生活動
1出示評改標准和要求組內交流,互改
2學生推薦作文師生互動評改作文
教師聽取各組意見指導學生評分
課後學習:把自己改好的作文回家讀給父母或親人聽。
第13、14課時 綜合實踐活動(另定)
Ⅷ 談談語文學科大單元教學
大單元教學是當今教育教學改革和教研活動的一項主要內容。語文學科大單元教學就是要求教師將教材中的每個單元的內容進行梳理整合,打破原先單篇的教學,將其看成是一個較為完整的主題學習小系統,結合課外的相關資料和自身原有的知識積累,通過閱讀、探究、拓展與整理,實現學習目標的集中化和學習過程的邏輯化。
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首先應該把握單元學習主題,理清單元內容在整本教材中的設置意圖。其次是將單元的人文主題和語文素養雙線合一,尋找課文之間的內在聯系,梳理單元學習結構,合理安排學習時間、學習方法。第三,根據學習需要,在示範性引領、導讀導學的基礎上,按照事先生成的學習模塊兒,進行自我研究和小組合作學習,還可以適當調整學習的先後順序。另外,在整體學習過程中,應注意按照循序漸進的原則,兼顧到所有的學生,及時了解學情,及時調整策略,不能生搬硬套,不能違背基本的教育規律,更不能嘩眾取寵、流於形式。對於一些特殊性的單元,比如整本書閱讀、媒介素養等,要按照單元設置基本要求,應開展前期調研或社會實踐等活動,或者進行學科融合,甚至可以打通校際、年級之間、班級之間的界限,探索在更大時空跨度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惟其如此,學生才能實現深度學習。
Ⅸ 高中語文大單元教學設計
單元教學,眾說紛紜,有一點是一致的,那就是系統性、整體性原則。
一、意義:1、體現學科育人價值。從傳統的傳授知識、訓練能力,向養成素養模式。從是否有效向是否有價值轉換,從提升能力轉向以文化人,以學成人轉換。
2、促進語文課堂轉型。從教師教向學生學轉換。學習過程從目標—成就—評價模式向「主題」—「探究」—「表達」轉換,課堂從教的場所變成學的場所。
3、逼迫教師專業發展。進行正真的課堂教學研究。更新教育教學理念,重構教育學的關系。
二:單元教學的要點:教學目標系統化,知識能力結構化,學習內容任務化。
三、實際操作提示:
1、依據整體化結構化原則進行目標設計。
2、融入教師的個性化興趣愛好與學生實際興趣愛好
3、作業評價檢測喝教學保持高度一致,突出重難點。
4、處理好單篇與整個單元的關系。
具體方法:熟讀一二,自讀其餘;一次多篇,綜合推進;圍繞共性,各有側重;舉一反三,以讀促寫。
要求教師,宏觀的高度,統籌安排教學。
推動過程:講讀課,閱讀課,活動課。
關於整本書閱讀: 三題定位,思辨讀寫。
母題 議題 問題;思辨閱讀,寫作延伸。
Ⅹ 語文八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教學設計
一、單元教學總體設想
第六單元,站在學生的角度看,有兩大特點:學習內容,是「高新科技」;學習形式,是「自由讀寫」。
教學設計,要圍繞這兩個特點。也就是說,要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讓學生以「自由讀寫」作為主要的學習形式去學習一組關於「高新科技」的文章,從而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增強自學語文的能力。
這其中的教學難點,是如何開展「自由讀寫」。
一是還權與生,將讀寫的自由最大限度地交還給學生。教師能做的,就是盡最大可能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同時,對學生建立必要的約束機制。二是授漁與生,將閱讀的一般方法介紹給學生。這樣才能保證「自由」而不散漫,「讀寫」能有實效。三是搭好舞台,創設活潑豐富的教學情境,開展豐富多彩的綜合實踐活動,如果僅僅是讓學生進行單調的「讀寫」,那是索然無味的。
本單元,宜採用單元整體教學的形式,把整個單元看作「一篇」課文,幾篇課文是其中的章節。教學進程,也不宜以課文的順序為順序,而宜以合理的邏輯為序,教學的基本思路:發動准備——自由閱讀——綜合實踐。之所以安排綜合實踐活動,一是科技文的教學內容相對比較單薄,我們往往覺得「沒什麼可教」,通過綜合實踐活動,可以進行拓展延伸;二是「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開展綜合實踐活動,可以使學生走出課堂,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學習方式,在實踐中獲得真知。
二、單元教學目標:
1.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參見《教學參考書》P440~441)
(1)掌握課文涉及到的一些高新科技方面的常識;
(2)增強愛科學、愛自然的情感,樹立投身科學、為國出力的志向;
(3)懂得「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並明白要「善用科技、造福人來」。
2.使學生掌握序言的寫法;能就課文的結構、語言等方面的特點作出自己的分析。
3.使學生掌握或進一步鞏固基本的閱讀方法,並促其初步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學習方式。
三、單元總課時:
12課時
整體感知 1課時
閱讀方法交流學習 1課時
自讀、薦讀 2課時
讀書交流評比會 2課時
綜合實踐活動:走近科學 4課時
自由作文 2課時
第1課時 單元整體感知
教學重點:1、激發學科學、愛科學的興趣和使命感;
2、整體感知單元內容
一、了解自己和公眾的科學素養:
1、教師下發一份《科學素養調查問卷》,學生當場完成。
請按實際情況回答本問卷各個項目
一、判斷題
1、 地心非常熱。
A對 B。錯 C。不知道
2、 人們呼吸的氧氣來自植物。
A。 對 B。 錯 C。不知道
3、 千百年來,地球上的陸地一直在緩慢地漂移。
A。 對 B。 錯 C。不知道
4、 最早的人類與恐龍生活在同一個年代。
A。 對 B。 錯 C。不知道
5、 抗生素能夠殺死病毒。
A。 對 B。 錯 C。不知道
二、選擇題。
1、 計算機病毒是:
A 計算機程序 B 計算機部件 C 寄生在計算機中的微生物 D 不知道
2、 DNA是指:
A 提供人體營養的主要物質 B 影響環境質量的主要物質
C 控制生物遺傳的主要物質 D 不知道
3、 臭氧層破壞的原因是:
A、廢氣排泄過量。B、人口過多造成空氣污染。C、氟里昂的使用。D、不知道。
4、 如果要確認一種高血壓葯物的療效,最好的方法是
A、徵求患者的看法。
B、用醫葯知識來進行證明。
C、將患者分成兩組,一組服葯,一級不服,然後觀察、記錄,比較兩組的結果。
D、不知道。
5、你對算命之類:
A、 非常相信 B、有點相信 C、說不清楚 D、完全不相信。
2、教師下發一則調查報告,學生閱讀。
我國公眾基本科學素養現狀仍堪憂
2004—05—21
我國第5次公眾科學素養調查歷時一年多時間,5月19日終於得出結果。這是中國科協繼1992年、1994年、1996年和2001年之後,於2003年按照國際通用方法,對全國(除台灣、香港和澳門地區外)18歲—69歲成年公民科學素養進行的最新一次調查。從調查結果看,雖然我國公眾的科學素養水平在逐年提高,但公眾整體科學素養現狀仍然不容樂觀,令人堪憂。
公眾迷信程度仍然嚴重
最新調查顯示:我國公眾具備基本科學素養水平的比例達到1。98%,比2001年的1。4%增長了近0。6個百分點,比1996年的0。2%提高了近1。8個百分點。與歷年相比,雖然我國公眾的科學素養水平穩步提高,但同發達國家還存在較大距離,處於落後地位。早在1985年美國公眾達到基本科學素養水平的比例為5%,到1990年時,這個數字已經達到6。9%。此外,在對18個國家公眾對科學知識了解程度的調查顯示,我國名列最後,僅18%。瑞典第一,高達70%。因此,提高公眾科學素養任重而道遠。
不僅如此,在調查公眾對封建迷信相信的程度時發現:高達20。4%的公眾相信(包括很相信和有些相信)「求簽」;26。6%的.人相信「相面」;14。75%的人相信「星座預測」;4。8%的人相信「蝶仙或筆仙」;22。3%的人相信「周公解夢」。
年齡越大,科學素養水平越低
需要指出的是,從被調查者的年齡上看,年輕人的科學素養水平顯著高於其他年齡段的人,不同年齡段公眾的科學素養水平存在較大差異。科學素養的水平與被調查者的年齡成反比,年齡越大,具備基本科學素養的比例越小。如:18—29歲為3。7%,30—39歲為1。8%,40—49歲為1。4%,50—59歲為1。15%,60—69歲為0。5%。由此可見,面對飛速發展的21世紀,盡快「充電」,已提到每一個中老年人的議事日程。
在對不同職業公眾的科學素養狀況調查時發現,學生及待升學人員具備基本科學素養的比例最高,為15。6%;其他職業依次為:企事業單位負責人、專業技術人員、國家機關有關人員、生產工人、商業及服務人員、農林牧漁水利生產人員。相對而言,這可能與年輕人的受教育程度更高有關。
一年中絕大多數人沒去過科技館
「什麼時候能讓公眾像迷足球和流行歌曲一樣迷科學就好了。」著名物理學家趙忠賢院士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從我們的現狀看,要把科學變成像足球和流行歌曲一樣通俗的東西,科普工作者還真得多費點腦筋。因為,這次調查顯示,在過去的一年,有92。3%的公眾沒有參觀過科技館,參觀過一、二次科技館的比例僅為7。2%;而公眾參與科技周的人數僅為11。1%。
令人關注的是,根據調查統計,在各種沒去科技館參觀的原因中,門票價格並不像通常我們認為的是影響公眾參觀的主要原因(比例只有1。8%);而「本地沒有」卻占第一位,比例為57。7%;「沒有時間」和「不感興趣」占第二位和第三位,比例分別為17。8%和8。9%。看來,政府應盡快加大科普設施投入的力度;同時,利用現有條件因地制宜地進行科普教育,也不失為一種選擇。例如美國的黃石公園,在進門的時候首先對參觀者進行地貌、地況及其成因的介紹,這就是一種科普。可是在中國的景點,聽到更多的是仙女、天師的傳說,甚至在向導游詢問有關地理知識時也只能聽到一聲「抱歉,我不知道」。
專家介紹,公眾科學素養一般由三部分組成:對科學知識的基本了解程度,對科學方法的基本了解程度,對於科學技術對社會和個人所產生的影響的基本了解程度。
「公眾科學素養的調查,將為有關部門制定科技、教育、科普等方面的政策提供可靠的信息支持,也為國家制定發展規劃和宏觀經濟政策提供了科學依據。」中國科普研究所負責人表示,現在世界各國都把促進公眾理解科學作為國家科技戰略之一。我們不僅要通過調查了解我國公眾科學素養的狀況,也要努力找到如何提高國民科學素養的途徑。
美國、日本、加拿大、原歐共體成員國等發達國家對公眾科學素養的調查工作十分重視,經常和定期地對本國公眾科學素養狀況進行調查、分析和評估,並積累了大量的連續數據。美國的研究從1972年開始,每兩年進行一次,從來沒有間斷過。英國科學和工業館中積累了長達170年的相關資料。學者可以從這些數據中分析英國科技傳播和經濟、科技發明之間的相互關系。
為了更有效地提高我國公眾的科學素質,中國科協聯合各有關部門和單位正在抓緊制定「公民科學素質建設實施綱要」和「公民科學素質標准」(2049計劃),使我國公眾科學素質按照分階段的不同標准逐步達到較高的水平。
3、請同學談談感想。
4、教師小結:科教興國,匹夫有責。
二、整體感知單元內容
1、過渡語:心動不如行動,愛科學、學科學,渠道很多,其中之一,就是閱讀。我們的同學中,有許多人喜歡閱讀科普作品,尤其痴迷科幻作品。這里,我們奉上幾篇反映「高新科技」的文章,那麼,一起來吧!
2、學生瀏覽目錄、課文
3、組織交流:在本單元的課文中你最喜歡哪幾篇課文,為什麼?在本單元中你認為應當掌握哪些知識,在哪些方面得到發展,又希望老師提供哪些方面的幫助呢?
4、教師小結,介紹下階段的教學安排,徵求學生意見。
三、布置作業:搜集關於幾則「讀書」的格言警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