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
作為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課堂教學,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學習到很多講課技巧,那麼問題來了,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下面是我整理的小學語文教學反思範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一、基礎教學
平時的教學工作,可以說大家做的都一樣,我不覺得自己做的比大家好多少,但想到是與大家交流,所以我選擇了兩點來談談我的做法:
(一)字詞
小學階段的識字教學是語文課的重要內容,三年級更為重要,所以我加強了生字、詞的學習。除了多寫、多練習外,我要求學生每天中午一定要練寫生字10分鍾,可以用生字本,也可用字帖,但內容一定要是課本內要求掌握的。而在睡覺前再把所學的生字讀一遍,加深記憶。對於三年級的學生來說,除了生字詞的練習外,還要培養學生養成勤查字典的習慣。因此,每節課教學之前我都要布置學生自查字典,自學文中的生字新詞,並要求在查字典的過程中記錄有關知識。一學期下來,孩子們對生字的書寫和記憶也有了很大的進步。
(二)學會預習
三年級是閱讀教學的關鍵時期,課前預習的教學必不可少。但這也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我的想法是先要讓學生們先了解什麼是預習,於是,在三年級上學期,我給孩子們擬定了一份簡單的預習方案:
1、將課文讀三遍:要求文中的長句、難讀的句子或出現生字、詞較多的句子要反復讀幾遍;
2、自由學習生字、詞,不認識的字、不理解的詞查字典;
3、了解課文寫了一件什麼事?在基本了解預習後,為了讓孩子們更深入了解預習的必要性及其好處。
我在三年級下學期,又重新擬定了一份預習方案:
1、自由讀文二遍,熟悉課文內容(讀的方式可以自定,可小聲的讀、可默讀,也可朗讀)。
2、自由學習生字、詞(不認識的的字和不理解的詞要查字典弄明白,並在課本上做批註)。
3、讀文第三遍,寫出課文的主要內容(在課題下)。
4、讀文第四遍,提出自己的疑問?(三個)
5、讀文第五遍,寫出你初讀文章的感想。(於本子上)
現在,課前預習以成了孩子們的一種學習習慣。
二、作文教學
(一)模式教學
提到作文,孩子們都怕,記得我讀小學時,也是一樣,不知如何下筆,總覺得無話可說,也許是因為如此,作文教學是我一直思考的比較多的問題。我覺得小學作文教學還是要從模式教學開始,使學生逐步達到創新進步、作文有成。其實模式,簡言之就是事物的一個樣板、櫃架,很多的人都認為,作文就是一個創造的過程,不應對孩子們要求過多,要讓他們自由發揮。但其實,孩子們連最基本的作文知識都沒有,又從何談起說寫作文呢?而三年級又是作文起步最關鍵的一年,所以我覺得應先讓孩子們了解作文的基本的模式,於是我要求孩子們作文一定要分開頭、中間、結尾三部分,而在此基礎上,再教孩子們如何將句子寫通順,怎樣分自然段寫。然後,再進一步的引導孩子們怎樣一不一不把內容寫清楚、寫具體,等等。
我想可以從現成的模式教給孩子們基本的作文知道,而這個模式就是課文。例:課文《爬天都峰》這篇課文開頭是:「暑假裡,爸爸帶我去黃山,爬天都峰。」這里,我就教給孩子們開頭可直接點題。例如《頤和園》這篇課文,結尾:「頤和園到處都有美麗的景色,說也說不盡,希望你有機會去細細玩賞。」在這時,我們可以教給孩子們在寫作文時,結尾處可寫明自己的感受和觀點。可以說,我在上每一篇課文時都會涉及到作文教學。
(二)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
記得,我受到老師第一次表揚的作文是寫的《我的家人》,而這篇文章就出至於我心中最真實的`感受。現在想想,這也許就是關鍵,只有寫出自己的真實感受,你的文章才可以成為受人觀注的文章。雖然三年級還只是作文的起步階段,但我仍要求孩子們寫作文時盡量寫自己身邊最真實的事來寫,而除此,我還有一個要求:每篇作文的結尾一定要寫出自己的最真實的感受和觀點,而在楚天杯作文競賽中,孩子們能獲獎的原因,或許就是真中取勝吧!
(三)悄悄話和睡前半小時
什麼是悄悄話?這又是一種什麼形式?我想,大家都已經知道了,其實這就是自己內心想法的真實獨白,寫出自己最想說的話,悄悄話其實就是日記的另外一種形式,不同之處在於,在這種形式中孩子們可以和老師做心與心的交流,可以隨心寫出自己最想說的話,所以孩子們更樂於接受。但如果只是孩子說而我卻無動於衷,那就不叫交流了。面對孩子們心中的高興和煩惱,我會採取不同的方法去和他們交心,有時在本子上直接給孩子回話,而更多的是找他們談心。而從中可以讓我真切的感受到孩子的成長。有了老師的迴音,孩子們在寫時就會沒顧及,而寫的興趣也會更濃。還有就是不要害怕孩子對你有意見。要寫好作文,需要大量的積累,閱讀是最直接的方法,所以我制定了睡前半小時的讀書計劃。睡前半小時,就是睡覺前必須讀書半小時,而書籍類型我並不做規定。因為我記得竇桂梅老師一篇文章中寫過這樣一段話:「在童年、少年時期,孩子需要的是童話、神話、名人傳記,除此之外,也許沒有什麼可以包袱他的詩意、靈性和慧根,只有孩子們在閱讀著沾滿蜂蜜的書籍,在舒展自由心靈,張開想像的翅膀的閱讀中,才能在真、善、美的世界中走向崇高和智慧。」但這些少不了家長的配合,所以之前我和家長都做了交心談心,告訴他們這樣做的原因及好處,有了家長的積極配合,睡前半小時的計劃也順利開展起來了。剛開始,只是閱讀,然後家長在簽字本上反映孩子們閱讀情況,隨後,我開始教給孩子們怎樣將好詞、好句積累下來,如何做批三注,這項工作也在進行中。
四、多練
要想寫好作文,無外乎多練。我布置小練筆是很頻繁的,內容大多取之於生活中的小事,或班級中出現的事寫自己的感想。其實,課文也是很好的小練筆的來源。例:學了《槐鄉的孩子》一文後,我便布置孩子們寫出自己的感想。隨後,再連續幫家長做一個星期的家務,再來寫一篇感想。這樣既練了筆,又讓孩子們真真了解槐鄉孩子的了不起。說真的三年級課本中60%的課文我都讓孩子們寫過小練筆,而這樣太多的練筆孩子們肯定會厭煩,所以孩子們的小練筆,我並沒有太多的限制,給予他們自由的發揮空間,字數也不限制,有話時可寫多些,沒話時也可只寫幾句話。但一定要寫自己心中最真實的感想。而這些只是我在作文教學中的一些小的看法,其中還有很多的不足之處,有待以後進一步探究。去年,在楚天杯作文競賽中,我們班有三名同學獲得了一等獎,這除了平時的訓練外,對題型的研究分析也很重要。在考前,我上網查找了近幾年楚天杯作文競賽的題目,以及各種針對作文競賽的評論,隨後對這些進行了仔細的分析,再確定了考試題型範圍為童話和記事類文章,而寫童話的機率更高,所以在考前我專門針對了這類的作文做了訓練。我來學校7年了,而我也是在這兒一步步成長起來的,而我的成長,離不開在座各位老師的幫助,在這兒我謝謝大家。以上只是我的一些小小的看法,如果有什麼問題,還望各位老師多多指教。
一個學期即將結束,我回顧了自己在本學期里所做的工作,認真反思,總結積累經驗,希望能取得更大的進步。
我是一名語文教師,更是一位班主任,不僅要抓好自身的教學工作,更要肩負起班級的管理和學生的教育工作。
社會、家庭把一個個天真活潑,充滿朝氣的孩子送到學校,交給我們老師,這是對我們當教師的多大信任啊,那麼我們就應該懂得如何去愛我們的教育事業,乃至於愛我們眼前的每一位學生。有了對教育事業的愛,有了對班級、對學生的愛,才能憑著認真負責的工作態度,深入、細致地開展工作,用恰當、靈活的工作方法教育好、培養好學生,尤其是後進生。
工作中,我虛心向他人學習,努力積累教育教學經驗。經常閱讀教育教學雜志報刊,學習《新課標》,積極參加校本培訓,認真備課,教法力求靈活有實效,讓學生自主性地參與學習,培養他們創新意識、探究精神。在上好課的同時,細致地批閱作業,並幫助學生及時訂正。課外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進行輔導。
讓學生學好文化課的同時,我努力培養學生能力,想方設法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班級的管理與建設中。與學生合作是班主任工作的重點。《新課程標准》明確指出「教師是一個決策者,而不再是一個執行者。」對於班級管理,我們不能「一手包辦」,也不能「放任自流」,而應建立以學生為主體、全員參與,以教師為主導、協助管理的合作關系,建立一套自律的班級管理模式。通過民主、自主的競選後,在班幹部上崗前,要作好崗前培訓,使他們明確自己的職責和工作范圍,以及要達到的目的(或效果)。學生在工作中總會表現出稚嫩的一面,需要老師去指導、去組織。因此,在班幹部日常管理中,對出現的問題要及時處理解決。同時,通過每周的班會和其它渠道,對班級現狀了如指掌,做到活而不亂、嚴而有度,並根據實際情況做出下一步決策。
柏拉圖說:「教育者的品質為教育成功的因素。」身教重於言教。我努力從小事抓起,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低年級兒童缺少自主意識,教室里有時粉筆掉地上或地上出現果殼紙屑,很多學生都不會自覺地去撿,於是我就以身示範,自己撿、自己掃。學生看到後,紛紛跑來幫忙,我就趁機表揚、引導,讓他們意識到維持環境的潔凈是大家的責任,是大家的光榮。以後,學生都能很自覺地保持教室的潔凈。
班主任的工作是瑣碎的,卻更需要耐心和細心。我熱愛每一位學生,他們和我是平等的,我尊重他們,也努力地去了解他們。平常課前課後,盡量到學生當中去,和他們聊天,聽學生反映,觀察學生的精神狀態和情緒變化。誰進步了,給予表揚和勉勵;誰退步了,給予點醒和鞭策;誰生病了,給予關心和愛護;誰有困難,給予幫助和安慰。讓學生親近自己,使自己成為他們的朋友。在工作中,我發現與學生交談,特別是進行思想教育時,需要把握學生心理,運用一定的談話技巧。這一點受自身年齡、教學經驗影響,我還稍嫌稚嫩。因此,我正潛心研讀相關的心理學和教育教學資料,學習他人寶貴經驗,努力使自己做得更好。
孩子就如同一張白紙,上面的五彩斑斕總是慢慢積累,現在的底色將註定其基礎色調。紅則愈紅,黑則愈黑。而我希望我帶給學生的的一片晴空、綠地、清水......這些最純潔、最美麗的畫面擺在我面前時,我會更加努力地邁好每一步。
一、當前小學語文教學存在的問題分析
1.教育觀念陳舊
從我國小學語文教學的現狀來看,其中主要的問題就是教學觀念過於陳舊,這必然會導致教學內容過於死板,無法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教學效果也不明顯。另外,目前的小學語文教學過於重視知識的灌輸,忽視了培養學生自身的學習能力以及創造能力,這種教學模式由來已久,想要短時間改變是非常困難的。
2.教學手段運用不當
在小學語文課堂上,教師不善於運用多元化的教學手段,並且過於追求形式化的教學,沒有從教育創新的理論基礎出發,導致理論與實際相分離,從而無法真正發揮教育的效果。同時,這個階段的學生比較好動,注意力難以集中,個性較強,小學語文教學若沒有重視學生的個體差異,教學手段陳舊單一,沒有做到因材施教,就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提高小學語文教學效率的對策
1.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語言親和力
小學階段教師所面臨的學生年齡較小,對於陌生的環境會產生一定的抵觸心理,而教師懂得運用富有親和力的語言,就會使課堂的氣氛變得柔和。輕松愉悅的課堂環境,有利於幫助學生盡快進入學習狀態,提高學習興趣。另外,教師應該從學生的心理特徵出發,教學語言盡量採用可以吸引學生注意力的詞語。生動形象的語言能夠拉近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建立和諧的課堂環境。教師可以採用情境教學法、游戲教學法等引導教學,使用優美的、親和的語言,將學生帶入學習中來,進而實現知識的傳遞。如在進行《小小的船》一課的講解時,教師可以先用這樣的語言開始:「我們大家都知道船,在電視里也都見過船,那麼同學們有誰坐過船呢?誰能告訴我,船的外形有什麼特點呢?」學生紛紛舉手回答,有的回答「坐過」,有的回答「沒有坐過」,這個時候,教師選擇其中坐過船的學生來描述船的特點,他們大部分都會說「船是窄窄的,兩頭尖尖的」等,教師繼而引入月亮與船聯系:「同學們,生活中什麼事物與船的外形一樣或者相似呢?」學生紛紛回答,在討論之後,他們的興趣被充分調動起來,這時,教師就應該出示多媒體課件,板書「小小的船」。這個案例從學生熟悉的事物出發,因為了解這一事物,所以學生回答十分踴躍,也有力地調動了沒有接觸過船的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語言特性有效地實現了教學的高效與高質。
2.轉變教學思路,引入創新意識
教師要從教學實際出發,不斷提高教學創新意識,通過創新提高教學質量,通過更新自身教學理念提高創新能力。如在小學語文《與象共舞》這節課中,教師分別用兩種思路、兩種教法給兩個不同班級的學生上了同一篇課文。一種教學意圖是「以培養閱讀能力為取向,重文本內容的理解、感悟和積累」;一種教學意圖是「以培養寫作能力為取向,重言語形式的理解、感悟和運用」。這兩節課,都用一課時完成教學任務,不同的構思,同樣的精彩,都激發了學生滿腔的學習熱情,贏得學生的一致好評和認可。
3.引入信息化技術,增加課堂趣味性
識字就是低年級的重要教學任務。在低年級識字教學中,教師們要積極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認字的興趣,注重讓學生學會認字方法,同時找到識字途徑,堅持把識字和寫字結合,做到讓低年級小學生喜歡漢字,主動認識漢字,自主學習漢字,在寫好漢字的同時提高他們審美情趣。教師通過正確地利用多媒體技術,讓小學低年級語文的認字學習更富趣味性,激發小學生的學習熱情。如進行「座」與「坐」這兩個字的教學時,就可通過播放動畫片的形式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兩個小人坐在一座小山上,這樣可以看到兩者有著本質上的不同。這樣形象的表達使學生的記憶更加深刻。還有些生字寫字的筆順不好記,教師可利用多媒體出示字的筆畫,著重強調易錯的部位,通過生動的畫面加深學習的印象。讓學生體驗到了知識學習的過程,激發起學生模仿練習的慾望,這樣就能讓他們用心地書寫好每個漢字。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教師必須從學生的特點出發,運用具有親和力的語言,縮短與學生之間的距離,注意轉變教學思想,實現教學創新,藉助先進的教學技術,最終實現小學語文課堂質量與效率的提高。
本學期我擔任四年級語文教學工作。很快的,一個學期已過大半,回首過去的日子,反思這一段的教學經歷,也有一些收獲和問題。在反復研讀《課程標准》的過程中,我有所感悟,把理論運用到課堂實踐上,有很大的收獲。
我嘗試借鑒了幾個做法,發現效果還挺好的。
1、語文的課堂上,把肢體運作學習活動和語文科聯系起來,讓學生搭一搭、動一動、演一演、說一說,將使學生覺得學習語文也是容易的事。在在語文教學中,我一方面利用生活中的實際事例進行講解,化難為易。另一方面大膽的運用肢體語言,形象而又誇張的進行表演,從而讓學生既覺得活潑,又變得生動。學生不僅興致盎然,而且也容易掌握。
2、愛因斯坦認為「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問題的發現和提出,經常意味著一個新領域的開辟」。在語文教學中,老師不僅可以提些問題,如:學了這篇課文,你有什麼收獲?懂得了什麼?你會怎麼做?讓學生聯系自身回答問題,提高內省智能,同時讓學生善於發現問題。在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的內省智能、交際智能得到了培養。
3、「以人為本」,這是新課程教育思想的體現。教師應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和教學對象採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我在備課時認真鑽研教材,熟悉課程標准後,再換個角度想,如果我是學生我喜歡以什麼樣的方式來學習新內容。想出幾個方案,在課堂上針對學生的具體情況來選擇不同的教法。把寶貴的課堂時間還給學生,讓他們在自主學習的廣闊天地里,享受陽光,吸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識,在不知不覺中完成教學目標。
4、把語文學科和其他學科融合起來。如把作文教學與各學科融合起來如在音樂課中,讓學生記一記自己是怎樣學習歌曲、舞蹈和當時的心情。在美術課中寫一寫自己是怎樣畫出一幅幅優美的圖畫的,及看到自己畫的感受。
這個學期的教學工作它使我得到了很多的啟示,也讓我真正體會到作為一位教師「潤物細無聲」的內涵,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孩子們的品質,張揚他們的個性,和他們一起茁壯成長。
②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怎麼寫
導語:這種學習方法的提出本身就是在如何改變性格這個議題基礎上思考的,通過對思想的追本溯源可以達到認識自我和改變自我的目的,集體反思學習最終就是要改變我們的思想、行為和性格。關於教學反思範文怎麼寫?我整理了三篇相關的內容範文供大家參考借鑒!
現行的語文課教學模式有兩種,一種是“知識理解型”的教學模式,一種是“思維訓練型”的教學模式。前者教師致力於讓學生理解語文完整的知識系統,一般按照“解題——釋詞——分段——歸納中心思想和寫作方法——練習”的程序教學。運用這種模式的教師強調語文課程的工具性,而忽視了語文課程的人文性。只讓學生理解語文工具的知識,而忽視培養他們運用這種工具的能力。後者教師致力於發展學生的智力,一般按照“閱讀 課文 ——教師提問——學生討論——教師總結”的程序教學。運用這種模式的教師則強調語文課程的發展性,而比較忽視語文的工具性。只重視發展學生的智力,而不重視發展學生的情感、意志、性格和良好的個性品質。
以上兩種模式盡管有不同的教學理念和不同的教學活動結構,但它們也有兩大共同點,一、是前者教師“一講到底”,後者教師“一問到底”。教學活動都以教師為主體,而不以學生為主體。二、是教學活動都以理解為重點,前者是理解 課文 的知識內容,後者是通過理解 課文 發展學生智力。兩者都是重理解,輕感悟;重分析,輕運用。
根據《語文課程標准》衡量語文閱讀教學模式是否科學,是否合理的標准:1、是否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2、在教學中是否體現語文的實踐性和綜合性(知識與能力、情感與態度、過程與方法的綜合)3、是否重視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重視語文課程的人文性;4、是否正確處理基本素養與創新能力的關系,即正確處理基礎性與創造性的關系;5、是否遵循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語文學習規律,選擇教學策略,即要遵循發展性原理,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引導學生識字、寫字、學漢語拼音、理解字、詞、句、段的意思,和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和進行綜合性學習。我認為閱讀教學應注意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活動中,掌握語文工具的知識和學會運用這種工具的能力,並重點培養感受、理解、欣賞、評價、運用能力,發展學生的情感、意志、性格和良好的個性品質。因此我覺得現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 閱讀課教學方式的轉變
傳統的閱讀課教學,是學生被動、單一接受的學習過程,是教師向學生灌輸和填充的教學過程,把學生當做一個個可以裝許多知識的瓶子,通過反復操練即可掌握技巧的人,而完全忽視和抹煞了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主觀能動性。學生無法形成健康的個性,更不要說形成末來社會所必需的各種能力。
閱讀教學應積極倡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師應組織、指導學生學會合作學習。
例如我在教《 刷子李 》這一課時,嘗試採取小組討論合作學習的方式,把全班學生分成 9 個小組,每個小組 6 個成員組成:一個成績較好的學生,兩個成績一般的學生和一個成績較差的學生,桌椅也跟著進行調整。在小組討論中我提出了各小組要解決的四個問題:(1、 刷子李的絕活是什麼? 2、 課文 是從幾方面來寫 刷子李的絕活 ?3、 找一找徒弟曹小三的態度變化 4、把你覺得寫得好的內容多讀一讀,並體會這樣寫的'好處。)學生明確了學習的目標,大家踴躍加入到小組的合作學習中,積極地進行討論,各抒已見,合作解決問題。我也加入到他們的討論中,並適當的點拔,引導他們所討論的問題。當學生討論結束後,我讓各小組派代表來向老師匯報自學的情況,鼓勵他們大膽發表自已的意見和看法。並給予及時的肯定和表揚,適時進行指點、幫助。在討論匯報中,有的還提出了學習中不明白的問題,也有的對問題的不同看法進行激烈的爭論,在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學生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學生學會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及學會團體協作的能力。學生的學習不再是沉悶,被動的了。而樂於去學,主動、積極地參與到學習中。“在合作中學會學習,在學習中學會合作”因此我覺得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可運用多種多樣行之有效的閱讀教學方式來達到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
二、 創設開放而有活力的閱讀教學
課堂教學是語文教學的主渠道,但我們也要充分運用課外的學習資源,適時適量地引導學生走出課堂,跨出校門,走向社會,靠近自然,讓他們在廣闊的天地里學習語文,增長才幹,學會做人。
三、 注意閱讀教學中人文內涵的滲透
語文學科是人文學科,人文學科的價值在於使學生在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提高精神境界、文化品位、審美情趣等方面受到熏陶感染。因此在教學中注意人文性的滲透。如在教孟郊寫的《遊子吟》這一課,讓學生理解詩句的含義後,我讓學生談談學了這首詩後的感受?並說說你們的母親又是如何?你將來想怎樣報答母親的養育之恩?學生暢所欲言,紛紛說出各自母親是如何對自已無微不致的關懷,將來要如何去報答母愛。我聽了後,感到很高興,及時地加以肯定和表揚,並對學生提出期望,希望同學長大以後能夠真正懂得去孝敬父母。在教學中讓學生懂得父母養育我們的艱辛,懂得了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又如《落花生》這課是一篇人文內涵十分豐富的課文,在教學中讓學生進行討論做人的道理。在學習中領會了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要像花生一樣做有用的人,對社會有用有貢獻的人。在教學中滲透了人文內涵,培養了學生正確的人生價值取向。
回顧一學期的教學工作,取得了許多成績,但同時也存在著好多不足之處。為了搞好今後的工作,現將一學期的語文教學工作簡單分析如下。
一、 成功之處
1、學中,充分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性,使語文教學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造了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
2、在教學中努力體現語文的實踐性和綜合性,努力改進課堂教學,整體考慮知識與能力、情感與態度、過程與方法的綜合,進行了啟發式、討論式教學。
3、重視了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把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當作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並把這些內容貫穿於日常的教學工作中去。
4、較好的處理了基本素養與創新能力的關系。在教學中,注重了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注重了基本技能的訓練,給學生打下了扎實的語文基礎。
5、在教學中,遵循了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語文學習規律,適當選擇教學策略,促進了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
二、存在的問題
1、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還需在發展學生的語言能力、思維能力、想像能力和創造能力上下功夫,使學生盡早掌握科學的思想方法。
2、進一步引導學生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在實踐中學語文。
3、學生的學習方法還需要進一步改進。
4、還需進一步擴展學生的閱讀面,藉以陶冶情操、發展個性、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
5、學生的綜合性學習能力還需進一步提高,能使學生就感興趣的問題,展開討論,發表自己的意見。
6、加強寫作訓練,提高作文水平。
《語文課程標准》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如何更好地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讓學生跟文本“對話”,筆者認為要從以下幾方面做起。
一、激發學生閱讀的愛好
愛好是最好的老師,有了愛好,學習動力才會被極大地激發起來。在這種情況下,學生能夠表現出超常的勇氣、毅力和聰明。一般說來,在進行閱讀教學時,必須讓學生明確閱讀的目的,比如當學生認為對課文內容理解得差不多了,沒有什麼可想的時候,就追問一個可以加深理解的問題;當學生思考碰到困難時,就提出有點撥作用,能使學生豁然開朗的問題。通過設計多種多樣的有針對性的問題,對學生進行閱讀目的教育。只有這樣,才能達到激發學生閱讀愛好的效果。
二、培養學生閱讀能力
在朗讀課文時要指導學生在閱讀中的語調語氣、停頓及表情等,經常性地開展個人朗讀表演,師生共同評價活動,激勵學生表現自我,積極參與朗讀活動,體驗朗讀樂趣,達到正確、流利、有感情朗讀課文的標准。利用抒情性課文,練習學生感情朗讀,深入理解課文內容。在指導有對話的課文閱讀時,要引導學生讀好對話,分角色朗讀,引發學生朗讀熱情,優化朗讀練習,重點指導不同角色的不同語氣,把握角色的思想感情,讓學生有更充分的時間嘗試合作、享受成功。
三、培養質疑釋疑的能力
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解決問題也許僅是一個數學上或實驗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問題,卻需要有創造性的想像力,而且標志著科學的真正進步。”
閱讀教學中要善於引導學生質疑釋疑,教師應清楚地知道學生有哪些地方不明白,難點在什麼地方,便於有針對性地教學,減少無效勞動。對於學生來說,能夠起到促進學生主動探究、激活學生思維及養成求知愛好的作用等等。語文學習中,教師應鼓勵學生認真尋找疑問、大膽質疑、積極解疑,讓“疑”成為激發學生課外閱讀的動力。
四、讀寫結合
讀寫結合這是語文教學的一大規律。讀書可以豐富詞彙、積累語言,為寫奠定基礎;寫對讀又有促進作用,能提高讀的自覺性、積極性,進而提高讀的質量。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應用來鞏固學習成果;引導學生學習和體會作者遣詞造句、表情達意的方法;引導學生將閱讀與寫作結合起來,在習作中運用閱讀中學到的知識,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
總之,教師應對閱讀教學予以足夠的重視,指導學生採用最佳的閱讀方法,鼓勵學生在閱讀中手、口、腦並用,只有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
③ 小學四年級語文考試反思怎麼寫400字
首先整體分析一下試卷考查的內容,自己失分的地方,哪些是自己沒有掌握的,哪些是自己馬虎做錯的。
其次舉例分析:如題目,正確答案,出錯的原因,需要怎樣去改正。
最後再做一個總結,表明一下自己的決心。
範文:
這次的語文考試令老師與父母大失所望,成績令我也十分震驚,是的,考砸了。
總結了失敗的原因,才發現有很多。首先,學習態度不端正,課前預習不充分,學完每一課後沒有及時復習,導致考試時碰到以前課程的題目,失分過多。學習習慣不好,沒有合理安排時間,作業的質量與效率不高,經常熬夜,上課沒有精神。
其次,上課沒有積極參與課堂,對於每一個問題沒有仔細思考,以致思路不活躍,掌握的知識不具體、不全面,不會舉一反三,思考問題所需時間很長,導致作文時間不充裕。做的練習很少,做題的經驗較少。
課外書的閱讀,閱讀量過少,導致寫作文沒有素材,詞彙的積累也很少,語言沒有邏輯性,文章顯得十分雜亂,蒼白無力。對歷史與人文的理解也很少,對許多文章包括詩詞都不能理解,導致考試中的課外文言文失分不少,閱讀能力仍有待提高。
最後,則是我最大的弱點:粗心。做題馬馬虎虎,沒有審清題意便盲目做題,不止是語文,所有的科目都是這樣,做完試卷後沒有仔細檢查,導致犯了許多不該錯的失誤,正確率較低。以後做題一定要仔細,不能因為題目簡單而不去在意,學習是一個循環漸進的過程,只有打牢了基礎,才能在此之上再去提高,所以,對以前知識的掌握,是必要性的。
通過了對本次語文考試的總結,我了解了更多自己的不足之處,知道了,自己的水平還差得很遠,只有下苦功夫,才能取得成功。
④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反思怎麼寫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反思
在課改實驗中,教師的課堂教學應處理好以下幾大關系:
1.繼承與創新。我們應始終清醒地認識到,任何一次教育改革都決不是另起爐灶,從頭開始。傳統的語文教學重誦讀,重積累,重書面表達,這種教學方法源遠流長,自有其合理的內核。當然,由於忽視獨立思考、開拓創新能力的培養,也造就了不少孔乙己似的迂腐呆板的書生,這也是不爭的事實。那麼,如何處理好繼承與創新的關系,就是我們必須面對的問題。我們認為,繼承和創新,兩者並不排斥,應該可以很好地結合在一起。現在的小學語文課堂應重視讀和背,但不是機械地重復,而是在理解感悟的過程中讀出意味情趣,培養學生自主閱讀和言語交際的能力,強調以學生主體性、開放式和愉快式積累為主,從而開闊學生的思路,培養思維的靈活性、廣闊性和創造性。
2.發散與集中。崔巒老師說:「我們既反對教師牽著學生走,也反對教師跟著學生走。」老師應處理好發散與集中的關系。要清醒地認識到,我們的教育對象是十來歲的小學生,如果光顧發散、求異,忽視求同、集中,會很難形成正確的主導意識。我們認為,在小學語文課堂上,教師的確應不斷激勵學生,尊重學生的多元理解,但決不能偏廢必要的集中,忽視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生活實際,忘記文本的價值取向。尊重差異,倡導多元,是建立在一定的目標之上的。惟有在正確的價值取向下,將學生的認識偏差通過師生的平等對話、交流,轉化成新的教學資源,才能在教學相長中實現既定教學目標,實現價值取向與獨特體驗的統一。
3.質疑與應對。質疑不只在量的多少,更在質的水平上。因此,老 師不能僅滿足於學生敢質疑,還得教學生會質疑。這就需要老師在組織學生質疑的同時,必須注意適當的應對——老師應選擇有價值的問題來引領學生閱讀和思考。何謂「有價值的問題」?我們認為,應是老師從學生實際、年段實際、文本實際等方面出發,分清主次,刪繁就簡,幫助學生真正找到學習的「切入口」問題。這樣的問題,能讓學生明白,質疑是在認真思考的基礎上提出的;這樣的問題,能激起學生學習的願望;這樣的問題,能教會學生質疑的思維方式。決不能面對學生的質疑,聽之任之,不置可否。
4.探究與接受。我們認為,兩者不可偏廢。探究不是惟一的教學方式,當不當用,應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來確定。學生學習知識和發展探究能力同樣重要,知識是能力的基礎,獲得能力的本身也是為了獲得更多的科學知識。在組織學生探究的過程中更需要老師的有效指導,學生理解體會不到的地方,老師應當通過適時點撥、啟發,甚至是直接講授告訴學生,沒有必要也不可能讓學生都通過探究來獲得所有的知識。
5.分組與合作。我們應清醒地認識到,我們放手讓學生獨立自主學習、探究,並不是讓學生孤立學習。同樣,合作學習也並不等於分組討論,分組討論只是其中的一種形式。師生互動、同位交流、全班討論,都是合作。它包括學生與學生間的、學生與集體間的、學生與教師間的合作。教師是學生學習上的鼓勵者、支持者,學生與學生之間同樣也是學習上的鼓勵者、支持者,是共同學習的夥伴。檢驗合作是否必要,是否有效應,其標準是「三看」:一看學習內容是否有價值;二看全體成員是否人人投入;三看是否有思維的碰撞、情感的交流。在教學中,我們要把握好合作的時機,根據教學的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恰當地選擇。
6.誦讀與訓練。學生誦讀,讀中感悟,是閱讀教學的關鍵所在,但不是全部。學生誦讀,不應忽視教師的方法指導,不應忽視學生對課文語言的品味揣摩,規律發現;學生誦讀,不應忽視學生創造能力、思維能力的培養;學生誦讀,還必須兼顧說寫訓練。聽說讀寫有機結合,閱讀教學之路才會越走越寬廣。
7.文本與拓展。我們必須認識到,教科書是根據課程標准編寫的,體現了基本的教學要求,仍是教學的重要憑借,必須要用好教科書,落實教材的基本要求。我們也應當看到,老師和學生的精力是有限的,任何忽略教材的內容、要求,忽視對課文的研讀,過早、過多地補充其他內容或過多安排與語文學習關系不大的活動,其後果勢必導致師生對文本,對教學內容本身的忽視。何況,現在學生所缺乏的,並不是搜集資料的能力,而恰恰是處理資料的能力。因此,我們認為,教師在開發課程資源的同時,必須立足於課內,立足於教材本身,對開發課外資源要統攬全局,有長遠的打算。
⑤ 考試寫反思怎麼寫 小學生
考試寫反思怎麼寫小學生如下:
1、在爸爸、媽媽的幫助下,我分析了沒考好的原因:
一是學習態度不夠端正。自己太過於自信,輕視了這次考試。所有的生詞平時也聽寫准確,沒想到正式上正版就拌慘了。
二是上課四十五分鍾沒完全做到認真聽老師講課。走過神,做過小動作。 最重要的第三點是,老師規定的每天讀書一小時,沒有做到,導致閱讀能力較差,課外知識面少。
3、查看一至六年級的試卷及卷面分析,發現這六個年級的試卷普遍注重對於基礎知識及積累的考察,試卷內容涵蓋豐富,字詞句段篇都有涉獵。
對於積累部分的考察,減少了以往的死記硬背,更多的是以拓展運用的形式出現,切合現今所提倡的以人為本的新課程理念,注重實用性。
⑥ 小學生考試反思簡短怎麼寫
小學生考試反思簡短這樣寫,舉例如下:
我一向語文很好,可是這次鬼使神差的,這次語文考了最低分數。我一直在認真地反思,我想這和我閱讀題目是很大的關系的,和語法,在這兩大問題上我丟了很多分數。 我知道老師對我很大的期望,可是我還是沒有考好。
期中考試並不是中考,我還是有機會的,下一次,我要加倍努力,利用好這個暑假,別人學我也學,別人玩我還學,我只能比別人多2倍或3倍的時間學習我才能超過別人,不讓父母失望,不讓老師失望,更不能讓自己失望,這樣明年的暑假微笑才能時刻掛在我的臉上。
⑦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怎麼寫
可以從兩個方面入手:
1、針對自己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效果入手進行反思,找到本節課中的優缺點,以及以後可以借鑒或是改進的地方。
2、針對個人的表現進行反思。主要是在課堂中個人的發揮,主觀能動性的掌握,教學機智的運用等,這樣的反思可以改進自己以後的課堂表現,積累課堂教學經驗,提升自己的教學素質。
⑧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如何寫
增強小學語文教師的 反思 意識、形成反思習慣、提高自身素養、加強交流等方面使教學反思變得更加有效,可以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質量。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小學語文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篇一
隨著課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教師的教學觀念、教學方式都在發生著變化。大家欣喜地看到教師的觀念在逐漸更新,教師的角色在悄悄變化,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慢慢凸顯。以培養學生「知識與能力、過程與 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個維度為目標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正逐步走向教學前台。但是,從筆者所聽過、看過的教學觀摩課中,也產生了一些疑惑,就此,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對課堂流行語的反思
隨著「尊重學生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的教學理念的深入,小學語文教學中越來越注重鼓勵學生從多角度、多方位去思考,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內容和適合自己的方法來學習語文。這些流行語的產生本身意味著小學語文教學對人本的回歸、對學習自由的拓寬以及對個體的尊重,但冷靜下來仔細想想,熱鬧的背後有許多讓人深思的問題。
1.「請用你自己喜歡的方式讀一讀」。
課堂上,教師言罷,教室里立刻人聲鼎沸,場面極為熱鬧。但學生喜歡的方式真的只有大聲朗讀么?這跟教師的導向有很大關系。在小學階段,教師比較強調高聲朗讀,因為,這樣易出效果,也便於教師檢查。但是,其他的閱讀方式學生難道就不需要掌握了么?在《全日制義務 教育 語文課程標准(實驗稿)》(以下簡稱《語文課程標准》)總目標中就明確提出了要「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能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退一步說即使學生已經掌握了各種閱讀方式,也不要總強調「用喜歡的方式讀一讀」。學生不喜歡的方式就不再用了,可以隨心舍棄了。比如默讀和瀏覽,要求學生將字碼直接譯為意碼,這是一種高心智的活動。《語文課程標准》對默讀提出了具體的分段要求:第一學段(1~2年級)要求學習默讀,做到不出聲,不指讀;第二學段(3~4年級)要求學生初步學會默讀,能對課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問;第三學段(5~6年級)要求默讀有一定的速度,默讀一般讀物每分鍾不少於300字。所以,在教學中教師要時時引導學生學習、運用默讀。但在學生自主選擇時,往往避難就易。如果一味地用喜歡的方式讀,極易讓學生產生遇難逃避的不良心理。
2.「你學懂了什麼」。
教師話落,學生紛紛舉手回答。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場面熱烈感人。教師或全盤肯定,或蜻蜓點水式評價,不深究,聽之任之。仔細品評,我們不難發現,學生對於這一問題的回答是多層次、多角度、多側面的,可謂競相紛呈。然而遺憾的是,教師的種.種表現常缺乏針對學生語言表達加以點撥、引導及在情感體驗上體現「撥雲見日」的功力,給人以「神龍見首不見尾」之感。更令人遺憾的是,這樣的提問單純地成了教學的形式,而沒有成為深入探究的絕佳途徑。下一環節的教學幾乎又是從「零起點」開始,很少去考慮學生已經獲得了哪些信息,造成資源浪費。
3.「你想學哪一段,就先學哪一段」。
如同在語文課堂中設置了學習超市,教師根據多數學生的選擇進行教學。表面上看是教師尊重學生的主體性。但實際教學中,這種方式對所有的課文都適用么? 語文教材 中的課文或寫人、或敘事、或狀物、或說理。結構或並列或總分,文體有別,結構各異。
現在教師視批評如越雷區、如履薄冰,似乎稍有批評就會扼殺一個「牛頓」,夭折了一個「愛迪生」。殊不知,一味這樣只會成為學生成長過程中的「溫柔殺手」。當課堂上激烈爭論的學生期待教師的明辨是非時,教師所給予的「你們都有一定道理」「你們都很聰明」就會弄得學生摸不著頭腦,不知自己的觀點到底對不對,這種不分是非、不置可否的賞識,只會對學生正確理解知識造成誤導。用鼓勵的方式培養孩子的自信固然是一種方式。然而,我們在提倡表揚、獎勵、賞識的同時,一定要注意賞識的分寸。
二、對課堂學習方式的反思
1.「自主」與「自流」。
「你喜歡學哪一段?」「你想先學什麼?」「你想怎麼學?」讓學生自讀課文、自定學習內容、自選 學習方法 已是當今閱讀課上的「流行曲」。的確,它能高揚學生的主體精神,是物本向人本的提升,是認識活動到生命活動的提升。然而凡事都有個度,當新的課文還沒有成為學生產生強烈閱讀慾望的「誘因」、學生還沒有對閱讀文本產生欲罷不能的內驅力時,便讓學生自定、自選學習內容,其結果只能適得其反。還有,在匯報(全班交流)時,學生匯報什麼,教師就教什麼,自己沒主見,教學無主次,完全處於被動應付地位,如此教學如何能有益有效?學習離不開教師,自主學習的確需要寬松的教學氛圍,但為了讓學生去自主,教師讓出「平等中的首席」,甚至不去組織學生學習,退出教學的舞台,成為一個旁觀者,這實質上是把自主學習異化為了放任自流。
例如,有位教師教學《只有一個地球》,在學生初讀後問學生:「此刻你心中有什麼滋味?是不是覺得酸酸的、甜甜的、苦苦的?」接著讓學生說感受,談體驗。學生一會兒說酸,一會兒說甜,一會兒說苦,東一榔頭西一棒,雜亂無章,學生說到哪兒,教師就跟到哪兒,完全放棄了自己的主導權,對教學無組織,對學生不引導,弄得學生和聽課的教師如墜霧中。我們既反對教師牽著學生鼻子走,也反對教師跟著學生走。教師應該是學生的領隊,當學生需要「引導」時就站到隊伍前,需要「穿針引線」時就插到隊中,要以學定教、順學而導,確實擔當起促進者、引導者、參與者的角色。
2. 合作學習「拉郎配」。
「合作學習」目前被教師視為培養學生學會交往、學會合作的最有效方式,風靡小語課堂。但是我們在聽課中發現,教師在組織合作學習時,對內容的設計、要求的提出、呈現的方式、活動的展開、合作的組織等有些主觀隨意。只要教師覺得該合作學習了,即使學生沒有進入狀態,毫無探究慾望,也必須迅速加入學習小組;教師覺得該匯報成果了,即使學生正在進行激烈的思想交鋒、正處於欲罷不能的探究狀態,合作學習也必須戛然而止……合作學習成了變相的「拉郎配」,成了許多教師落實新課標、新理念的一種裝飾。
例如,有位教師教學《曼谷的小象》,一節課組織了三次合作學習。第一次在初讀課文後,要求四人小組談談初讀後的感受;第二次在重點理解小象拉車、洗車部分,要求學生小組討論「你覺得小象怎樣,哪些詞語表現了小象的聰明、乖巧?小象為什麼會這么聰明、乖巧?」第三次大組交流:「假如不要小象幫忙,我們還有哪些辦法把車拉出來?」第三次合作學習,除了第二次有必要外,其餘兩次純屬為合作而合作,毫無意義。
我們認為合作學習不只是一種外在的東西,而是一種精神和內在的品質。因此教師在教學中組織合作學習要把握契機,精心設計合作學習的內容、要求、呈現的方式、學習的組織等。不要大事小事必合作,每一次合作學習都要有合作學習的必要、合作學習的價值,否則這種合作學習就會浮於表面。
課堂教學中以下幾種情況比較適宜使用合作學習:一是出現了新知識,需要培養探索、合作能力時;二是遇到大家都企盼解決的問題,而依靠個人能力又不能實現時;三是學生意見不一致且有爭論時。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篇二
走進了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學語文教學,在這一過程中,我真切地看到了自己成長的軌跡,真切地感受到了一位位充滿活力的優秀教師,一節節撞擊著智慧火花的語文課堂。主體意識,創新意識感人深思,「三維整合」耳濡目染。我曾興奮地說,新課程真好。新課改在萬州已有兩歲了,如果現在談到新課程改革還僅僅是「新課程真好」,那課改在萬州就值得思考了。可喜的是,在萬州區教科所的引領下,在各級教研室的組織實施中,我們許多教師已經開始理性地看待新課程改革,開始用批評與反思賦予萬州教研以新的生機,構建教學以真的精彩。我謹以個人體會談談小語教學的一點反思,與各位同仁共勉!
反思一:給孩子一個什麼樣的語文課堂?
記得在課程改革開始的時候,很多教師、家長這樣說:「課程改革雖是一個實驗的過程,但它卻關系著千千萬萬個孩子一生的命運!」教育家杜威先生說過:「給孩子一個什麼樣的教育,就意味著給孩子一個什麼樣的生活!」我以為:「教師在乎什麼,學生就發展什麼.」
(一)給學生一個「情感的課堂」。
1、一個語文教師應該讓學生覺得極富「激情」 在語文課中,如何體現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其基點就在於「情感」。一個沒有激情的教師,如何能調動學生的情感,能讓學生充滿熱情地學習?展現給學生一個「充滿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過每一段「燃燒的歲月」!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通過多種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或直觀演示、或旁徵博引、或巧設懸念……激發他們的閱讀慾望和動機,創造「我要學」「我想學」的積極教學氣氛。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在教學《只有一個地球》這篇課文時,我找來銀河、天體、宇宙的圖片和資料與學生一同欣賞,當浩瀚的宇宙呈現在孩子們眼前的時候,我是那樣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們渴求的眼神!他們太想了解銀河、了解宇宙了!我扣之心弦地提出:「你們想問銀河些什麼呢?你還想說些什麼?」孩子們個個興趣盎然,躍躍欲試。「激趣」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教學過程也就「變苦為樂」。
3、教學活動中要注重置師生於課文、作者、情景之中,也就是「溶情」。
「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教學當中的「情」猶如教與學雙邊活動的「催化劑」,有了它,學生才會在教師的點撥下進入課文佳境。
(二)給學生一個「交流的課堂」。
以前的語文課堂,學生只是可憐的傾聽者,談不上和誰去「交流」。我們要還給學生一個「交流」的課堂,實現「文本對話」、「師生交流」和「生生交流」。
(三)給學生一個「開放的課堂」。
1、讓孩子去「展示自己」。
「教學不僅僅是一種告訴,更多的是學生的一種體驗、探究和感悟」。
給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課堂是什麼啊?課堂是激情燃燒的動感地帶,是他們求知、創造、展示自我、體驗成功的平台。是學生健康成長的地方。學生的潛力是無限的,關鍵在於教師是否給了學生足夠大的平台。孩子的創造力有時簡直是我們難以想像的:一位教師在教學《烏鴉喝水》時,接觸到了兩組形近字,「鳥」和「烏」,「喝」和「渴」。這一直以來都是教學的難點,教師讓孩子們自己思考,竟得出了這樣的答案: 對於「烏」的理解:「烏」表示黑色;「烏」比「鳥」少一點,是因為烏鴉全身都是黑的,以致於我們看不到它的眼睛了。
對於「喝、渴」的區別,學生這樣說:「喝水」要用口喝,而且必須把嘴張大(形象說明「口」的字形),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為口渴了特別想喝水,而想喝水並不一定要張大嘴巴,所以是三點水旁。
2、注重實踐,多方面實踐感悟語言。
葉聖陶先生曾說過:教材無非是例子。那麼,利用好例子教給學生學習方法之後,接下來的應該是大量的實踐,只有在實踐中,學生的能力才能不斷鞏固、提高。基於這個思想,我經常搜集課外閱讀材料,推薦給學生閱讀。在教學《墨梅》後,引領學生閱讀背誦了《竹石》、《馬》、《青松》等十餘首古詩,使學生們了解到了更多有關於借物言志方面古詩,而且無形中又積累了許多古代詩歌。另外,將《安徒生童話》、《唐詩三百首》、《格林童話》等書籍推薦給他們閱讀,使其領悟書中的精妙所在!總之,教師要做一個牧羊人,把可愛的孩子們引領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盡情享受!教師讓學生通過「說」和「讀」把感情表達出來,課堂在這激烈的情感碰撞中進入高潮。
3、在生活中學語文。
「讓語文走進生活,在生活中學習語文」。一直以來,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使孩子們深切地感受到:語文離他們很近很近。這樣,孩子們便會更加自信、更加主動地去學習。「在生活中識字」的教學實驗就很好的證明了這一點。大街上、電視上、車廂里…… 到處都成了孩子們識字的地方。抓住生活的點點滴滴,眼裡有資源,心裡有教育,課程資源就無處不在。
(四)給學生一個「感悟的課堂」。
1、把人家的情感變成自己的情感。
《桂林山水》描寫的是「南國風光」,如何讓學生去體驗作者熱愛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的山山水水的情感呢?通過圖片、錄像資料展示美麗榕樹,而後,引導學生把自己美麗的家鄉介紹給大家。孩子們充滿著自豪感,飽含著對家鄉無比的熱愛之情贊美著……這樣,孩子們自然就感悟到了作者的情感,同時也將自己深深地感動。
2、把人家的語言變成自己的語言。
3、把別人的 文章 當參謀,把自己的人生當軍事。
每一篇文章都有值得我們和學生共同去感悟的地方,而每一個人的所得是不盡相同的。我們要引導學生在學習、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時,不忘時時聯系自己,感悟自己,感悟人生,「把別人的文章當參謀,把自己的人生當軍事」!
我力求每一節語文課都能陪伴孩子們度過一段幸福快樂的時光!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篇三
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面對如何教好學生,如何勝任這份使命?我深感責任之重大。在這漫漫之路摸索,不斷前進中,我覺得,要上好課就應該了解教材、理解作者的意圖、錘煉學生。
開學初,我瀏覽了下新書,根據教材及我班學生情況制定了相應的教學計劃,盡可能的體現編者意圖。在備課時,認真研究課文,根據大綱、編者意圖以及本單元的訓練重點,去追蹤作者的思路,與作者產生共鳴。
上好課的前提是備好課,而要備好課,不能光依賴於「教參」,要讓學生學好一篇課文,教師先要反復研讀課文,摸清課文的思路、抓住重點詞語、弄清重點詞語與所表達的思想感情;要分清段落,歸納出段意,捕捉文章的中心思想。在這方面,我自認為做的還不錯。
其次就是設計好教學環節。我認為,在制定教學環節時,教師要像導演一樣,精心設計出層次性清、操作性強、實效性高的引導學生自我實踐的課堂活動程序。要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把握住教學必須突出的重點和需要解決的難點,圍繞一個「讀」字,做到以問促讀、讀必所思,以議細讀、讀能明理。把學生的自讀、教師的范讀、師生的齊讀等形式有機地安排在初讀、細讀、精讀等各個教學環節之中。要精心設計課堂設問,每次讓學生讀書時,都必須帶著問題去讀。杜絕「小和尚念經,有口無心」的讀法。課堂設問要有思維的容量、思考的價值、恰當的深度,著眼點要放在文章的關鍵處、作者的精心構思處、事物的聯系處、學生的不意處、情感的發展處以及內容的矛盾處。相信,如果能做到這些,將會是一節不錯的課。而實際操作過程中,總有太多的不如意。有時明明是A想法,上課時卻變成B法了。越是想上好,越容易出差錯,不成熟,令我汗顏。
有人說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作為語文老師,要想在教學中取得事半功倍效果,創設良好的課堂氣氛也是很重要的。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和領導者,其知識,人格和威信是一種巨大的精神力量,具有很大的震憾作用,是影響學生情感、制約課堂氣氛的關鍵要素。教師每上一堂課前應以滿腔熱情的積極狀態,將知識技能傳遞給學生,使學生的心隨著教師的情感而奔騰澎湃。只要我們從內心深處去熱愛學生,關心學生和愛護學生,積極主動地創造條件,這樣學生就會從中潛移默化的受到熏陶和感染,課堂也將不再空乏,學生也將不再是可憐的傾聽者。
美國的一位教育家指出:「課堂的外延與課外的外延相等。以課堂學習為核心,能動地向學生的學校生活、家庭生活、社會生活等各個生活領域自然延伸和拓展,使課堂訓練與課外行為訓練形成有序、有趣、有力、有效的結合,取得語文教學的整體效益。」在新課標的指引下,我們已把語文教學的觸角伸向了廣闊的天地。通過收集與閱讀,為深入理解課文內容奠定了基礎。例如在教學《我的伯父魯迅先生》前,我讓孩子在對課文內容有一定了解的基礎上,搜集有關 故事 情節、故事人物的資料。而在上課時,不僅講授課文知識,還訴說了一些課外的知識,激發孩子課後閱讀《魯迅》的興趣,為閱讀打下伏筆。
一學年以來,我始終堅持以教學為中心,不斷學習相關理論,積極摸索有效的 教學方法 。
課前,從點滴入手,了解學生的認知水平,查找資料,精心備課,課上努力創設寬松愉悅的學習氛圍,激發興趣,教給了學生知識,更教會了他們求知、合作、競爭,培養了學生正確的 學習態度 ,良好的學習習慣及方法,使學生學得有趣,學得實在,確有所得,向40分鍾要效益。組內每一成員都能扎扎實實做好常規工作,做好教學的每一件事,切實抓好單元過關及期中質量檢測,真正將考試作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促進教師提高改進教學的手段。
一份耕耘,一份收獲。教學工作苦樂相伴。將本著「勤學、善思、實干」的准則,一如既往,再接再厲,把工作搞得更好。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如何寫相關文章:
★ 怎麼寫語文教學反思範文呢
★ 小學語文的教學反思總結
★ 小學語文教育教學反思範文
★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範文
★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集錦
★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隨筆
★ 小學語文的教學反思
★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
★ 小學語文教育教學反思三篇
⑨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範文(通用8篇)
身為一位優秀的教師,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我們的教學經驗,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教學反思怎麼寫嗎?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小學語文教學反思範文(通用8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荷花,你的清香是你們醉人,你的樣子是那麼迷人,你的姿勢是那麼動人!荷花,你的魅力令我們難以忘懷,看著你,我們感到了渺小;讀著你,我們忘記了下課……
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說過:「我一千次的確信,沒有一條富有詩意的感情和審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學生全面的智力發展……教育,如果沒有美,沒有藝術,那是不可思議的。」
優秀的文章都符合美的規律,語文教學中應創設情境,寓教於樂,寓教於美中,實現審美主體和審美客體的和諧統一,讓學生藉助美文,走入美的境界,與文章共鳴,與人物共樂。在聽說讀寫訓練中陶冶感染,潛移默化的受到審美教育,逐步提高自己的審美水平。讓學生知道哪是美的,為什麼是美的,如何去欣賞美,如何去創造美,這才是我們所要達到的真實目的。而不是「同學們,你們看作者寫的多美啊,我們美美的讀一讀吧!」學生知道了它們是美的,可是到底美在哪裡,它們為什麼是美的,學生似懂非懂,甚至機械地人雲亦雲,這樣學生的審美水平何以得到有效提高?
在教學中,我們注重了總結和概括,卻不能將概括和總結再具體化,使我們的閱讀教學與作文教學脫節————作文中反復強調描寫、敘述要具體生動,可是在閱讀教學中我們利用了大量的時間不斷地要求學生「概括一下這段或者這幾段講的什麼」,講的什麼固然重要,可是具體的描寫卻忽略不計了。以至於學生對如何是具體、如何做到具體顯得非常茫然,困惑。
因此,我認為:文章的美、極致體現在具體的敘述和描寫上,應該把更多的功夫用在體味文章的具體描寫上,從中感悟美、感悟生動。達到真正的讀為寫服務,讀寫有機結合。
《最佳路徑》是一篇敘事文章。課文主要講了建築大師格羅培斯為迪斯尼樂園的路徑設計而大傷腦筋,無意中從老太太打理葡萄園的方法中,受到「給人自由,任其選擇」的啟示,從而設計出了世界最佳路徑。
一、教學過程的設計:
「迪斯尼樂園」對於孩子們的誘惑力是非常大的,因此那些活潑可愛的卡通形象和漂亮的建築提高他們的閱讀興趣。趁孩子們興趣高漲時,我拋出了這樣一個問題:你們知道嗎?迪斯尼樂園中最著名的不僅有這些,連其中的路都很有名呢?你們想知道其中的原因嗎?那麼就拿起書好好去讀吧!聽了我的話,孩子們迫不及待地捧起了書。
另外感悟迪斯尼樂園的最佳路徑設計與法國南部農民賣葡萄之間的聯系。是本文的教學重點。在對老奶奶賣葡萄方式的學習中,我讓學生說說:「如果你是遊人你會買誰的葡萄?」學生紛紛說會買老奶奶的。因為「無人看管」,我們可以走進園里自由選擇,無拘無束地挑自己稱心如意的葡萄,同時享受親自摘葡萄的樂趣;因為直接從葡萄架上摘,果子更新鮮;因為「只要……就可以……」這種方法給人以自由,任其選擇的做法,使人們感到被信任、被尊重。以此讓學生體會自己摘葡萄的樂趣。從而讓學生深入理解了信任他人,給人自由的道理。也為理解下文最佳路徑的產生埋下了伏筆,讓學生在下文的學習中可厚積薄發。結尾,我設計這樣的問題:「如果你是倫敦國際園林建築藝術研討會上的專家、評委,你能說出為什麼把迪斯尼樂園的路徑設計評為世界最佳設計?」讓學生明白因為格羅培斯的設計給了遊人以權利,是把遊人放在了第一位的,它是眾多的人自由選擇的結果,符合眾多人的心願,而順其自然是一種最佳的選擇。進一步讓學生總結出人們踩出的路徑幽雅自然、簡捷便利、個性突出,是最合理的路徑。體現了一種理念:尊重他人,相信他人,給人自由與選擇的機會,其本身就是一種最佳的選擇。
二、教學實際情況的反思:
1、學生通過閱讀思考,抓詞句,抓重點段深入體會等多種途徑有了正確的認識和深刻的體會,學生都感受到了迪斯尼樂園的路徑設計之所以被評為最佳路徑,是因為格羅培斯尊重了遊人,把遊人放在了第一位:給人自由,任其選擇,他的這種設計打破了常規,與眾不同。
2、創設了寬松和諧的學習氛圍,把學生置於主體地位。
課標中告訴我們: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中進行,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引導者,組織者,所以,在教學中,我時刻注意尊重學生,努力挖掘學生回答中的閃光點,鼓勵他們積極發言,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本課教學主要圍繞三個問題進行,為什麼迪斯尼樂園的'路徑設計被評為最佳設計?格羅培斯為什麼能產生這樣的設計理念?格羅培斯獲得成功的原因?這些問題是學生上節課留下的疑惑,教學中,我有意引到學生品讀相關段落,讓他們自己去讀,在讀中感悟,通過動手勾畫,寫下批註,全班交流等形式,與文本對話,與教師對話,與其他同學對話,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性。
3、抓住空白點,引導學生想像,把讀寫結合在一起。
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抓住「優雅自然」想像小路的樣子;鼓勵學生以評委的身份評價格羅培斯的設計;抓住老人的做法體會「給人自由,任其選擇」這一特點,引導學生想像遊人在葡萄園任意採摘的快樂場景,使學生更好的感悟到這一做法的精妙所在。最後環節設計了一個仿寫句子,既引領學生更廣泛的理解了最佳路徑的深層含義,又訓練了學生的表達能力。
得益於前課拼音教學所總結的`經驗,在本課教學時我設計了幫小蜜蜂找家的情境游戲,並且貫穿了整個課的始終。到達了比較好的效果,幫忙小蜜蜂找到家,學生十分開心。課後,我問學生,在語文課設計的這么多游戲中最喜歡哪個時,小朋友都表示喜歡這天的幫小蜜蜂找家。
幫小蜜蜂找家的過程中會遇到很多的困難,要穿過一座花園,越過一片樹林,飛過一條小河,最後經過一片草原。在學習拼音的過程中,學生一步步攻克學習上的難關,同時也在經受著構成克服困難,勇於挑戰精神的潛移默化。
在穿過花園的過程中,學生復習了前鼻韻母的發音,同時比較著學習後鼻韻母的發音。在比較的過程中認識了最後一個整體認讀音節ying。整個過程充滿著用心參與,在課件中向日葵花美麗的映襯下,後鼻韻母的學習也顯得一點都不枯燥了。
在越過樹林時,學生還遇到了我精心設計的樹林迷宮牆,要走出迷宮牆就需要掌握拼讀的技巧。學生認真專注的眼神,甚至能夠脫離老師的幫忙而自我去解決走迷宮的難題。在這個環節上,我還特地訓練學生直呼音節的潛力,鍛煉他們「聽要求」的潛力。提出「請你讀出來」,「請你拼出來」的新要求。在要求學生讀出來前,先讓學生在腦中默讀,在心中默拼,逐漸鍛煉直呼的潛力。
在飛過小河的環節上,我十分欣喜的感受到了學生體貼、關愛的心靈。學生寫得很仔細,同時速度比往常快,因為他們說,怕寫得太慢小蜜蜂會飛不動而掉下河去。我看著孩子們寫字的神情,擔心的表情,心裡感到莫大的幸福,我的這些孩子們會為別人著想呢!
雖然在課堂上感覺學生表現有進步,但在班級常規上卻發現有反復的狀況。最近排隊老是比較拖拉,排隊小老師的管理也比較鬆散,得想點辦法。
《水鄉歌》是一首詩歌。歌頌了水鄉的秀麗風光和幸福美好的生活,抒發了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全詩有三小節:第一小節寫水多,說明水鄉的自然資源豐富;第二小節寫船多,表現水鄉人民的勤勞;第三小節寫歌多,說明水鄉人民生活的幸福。詩歌抓住綠水清波、白帆如雲的特點,給我們勾勒出一幅鮮明、形象、秀美的水鄉風光圖。篇末點睛之筆又使人如聞勞動的愉快歌聲,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幸福。詩歌每一小節的開頭都採用問答的形式,回環復沓,琅琅上口。每一小節字數相等,句句押韻,富有鮮明的節奏感與和諧的韻律美,與我們的柳州山歌比較接近。
教學時,重點是指導誦讀。在朗讀訓練中,引導學生領會詩歌內容,感受詩歌意境。在理解的基礎上,指導學生讀出節奏,讀出韻律,讀出感情詩歌每一小節開頭,都採用問答的形式,回環復沓,讓學生分角色對讀。問句富有情趣,要讀得活潑,答句簡潔明了,要讀得更定。每小節問答後面都是具體描述的句子,引導學生緊扣答句的內容,結合插圖,讀懂句子的意思,感受水鄉的景物特點,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讀熟課文後,讓學生回憶柳州的山歌,有的學生馬上說:「我會唱,我會唱……」有的乾脆唱了起來「哎……什麼水面打跟斗咧,嘿了了羅……」我說:「你們能不能歌詞改一改?把《水鄉歌》當成我們柳州的山歌來唱?」學生們興趣高漲,馬上操練起來,在老師的指導下,終於改成了「哎……水鄉到底什麼多咧?嘿了了羅。哎……水鄉裡面水最多咧嘿了了羅。千條渠來萬條河咧嘿了了羅,池塘一個連一個咧,處處綠水盪清波羅……」。
先師生對唱,然後分男女生對唱。並希望回家唱給父母聽。最後把剛學到的知識運用到生活中,讓學生做小詩人,仿造課文形式贊美本地的方方面面的「多」。
本課的教學,體現了語文學科的工具性、人文性的統一,語文課與音樂課的整合。做到以讀為本的教學策略,讓學生多讀書、讀好書,用多種形式來讀課文,體現了閱讀教學的三個層次:感悟、積累、運用。在「感悟」「積累」過程中,發揮學生自主性,突出以讀為本,在讀中去體驗,去發現,去感悟;在導讀環節中,注意教師在課堂上的角色,既關注低年級段的閱讀教學要求,又注重讀的層次性;在「運用」方面,讓學生做小詩人,仿造課文形式贊美本地的方方面面的「多」,內容接近小學生的生活,共同贊美幸福生活。
本課是一首圖文並茂、充滿童趣的詩歌。課文配有兩幅插圖,採用擬人和比喻的手法,生動、形象地描繪出天真活潑的孩子們歡度節日的場面,歌唱了孩子們的幸福和快樂,表達他們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和報效祖國的遠大理想。
朗讀是本課的教學重點,我在教學中將「讀」的練習貫穿在整個過程,通過讀一讀、議一議、想一想等活動環節,學生由讀通課文——讀懂課文——讀好課文。在教學第一節時,我抓住「像春天」、「像朵朵花兒」等詞語,引導學生去想像並體會大家穿著節日的盛裝,戴著鮮艷的紅領巾,迎著撲面而來的和煦的春風,在小鳥的帶領下趕來節日慶祝活動時的歡樂、幸福的情景。第二節在學生自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抓住「祝賀」、「歌唱」等詞語,認真朗讀體會,並進行討論、交流。
使學生懂得把花兒、白楊樹和小鳥當人來寫的,採用了擬人的手法,用這些動植物來烘托出孩子們愉快的心情,通過朗讀讓學生們盡情表達自己的喜悅。對於「它們都說有了我們,可愛的祖國就更有希望。」這句的理解上花的時間比較多,學生一開始不理解為什麼祖國有了我們就更有希望?我就聯系學生長大後,你能為祖國作些什麼呢?祖國的以後的發展靠誰呢?讓學生間接地知道自己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從而激發學生的自豪感和使命感。學習第三節時,著重讓學生理解為什麼要感謝祖國?怎樣向小鳥一樣等身上的羽毛長豐滿就勇敢地飛向自己的理想?圍繞這兩個問題展開,談談自己的理想是什麼?怎樣做才能實現自己的理想。把自己的感謝之情,努力之心通過朗讀充分表達出來。最後一個小節,又和學生一起回到節日那熱鬧歡快的場面去,讓學生可以加上動作地讀一讀。看到學生這么快樂,自己也跟著很開心,希望他們永遠這么愉快。
本課是一首歌的歌詞,我結合歌曲教學,讓邊欣賞邊體會,有興趣的學生可跟著唱一唱,便於背誦。
在教學中也出現這樣的情況:一開始,學生不理解為什麼「它們都說有了我們,可愛的祖國就更有希望。」教學時花了很多的時間,也繞了個大圈子才理解明白。教學生字「勇」時,我已經提醒學生注意第四筆是橫折,而不是橫折鉤了,但學生在自己書寫時還有少數人沒注意寫錯了,可能是我在教學時還不夠詳細。以後還得多多注意,一些細節講授時還要細致些。
經過bpmf的教學,讓我感觸較深的一點就是肢體語言的運用,這也是在學生身上找到的閃光點,我想我也有必要來學一學。
事情緣起是我為了讓學生更好地記住字形而要求學生想一想生活中有哪些東西像bpmf。這時很多小腦袋都開始動起來了,也舉出了很多有意思的例子。這時,我們班一個小朋友站起來說:「老師,我能把這幾個字母寶寶都給表演出來。」多有意思的想法啊,我立刻請他上來表演。他就用自我的肢體來比劃出字母的形狀,贏得了班級其他小朋友的掌聲。我以前想過讓學生在課堂上用肢體語言來加強字形的記憶,但卻沒有實施。這天,我的學生他們自我發揮了想像力和創造性,給我的課堂帶了活力。經過那位同學的表演,其他小朋友也都躍躍欲試,在自我的座位上比劃起來。我想,自我實踐過的事情是最容易在大腦中留下深刻印象的。有時候做的比說出來的更能到達良好效果。
受到小朋友的啟發,我在要求他們讀聲母時要注意輕短便不再用語言來提醒了。我用調節大拇指和食指之間的距離來表達,學生一看便明白了。在我做這個手勢時,他們便明白我的意圖。我想,無論在教學上還是管理班級方面,有時候肢體的運用往往比語言更有效,所謂「無聲勝有聲」,想必就是這個道理,而且手勢的運用還能增強我和小朋友之間的默契,何樂而不為呢?
朗讀是任何一門語言課都非常重視培養的一種能力,它是任何一個沒有語言障礙的人都應具備的一種能力,一堂沒有琅琅讀書聲的語文課無疑是充滿遺憾的,因此,培養學生通過朗讀形成一定的語感一直是我們語文教師課堂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在這一節語文課的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用自豪、贊美的感情來朗讀是理解課文內容的關鍵。剛開始,我用提問的形式問學生:「那些民族小學的同學們是懷著怎樣的心情去學校的?我們應該用怎樣的感情來讀?」
由於學生的生活閱歷較淺,加上生活區域與時空和課文所寫的內容有差距,因此對課文所寫內容沒有多少感受,所以朗讀起來感情並沒有真正表達出來。如何引導呢?看到一名學生帶來的一套白族服裝,我靈機一動,馬上在她耳邊耳語了一番,請她套上這套服裝。當她再次出現在全班同學面前時,立刻傳來一片贊嘆聲,我看到,自豪與喜悅也漾在了她的臉上。我馬上提議:「你能用現在的心情來朗讀課文的片斷嗎?」她有了新的朗讀體會,果然讀得聲情並茂。接著,我又讓在坐的全體同學用剛才發自內心的贊嘆體驗來朗讀課文,他們也讀得入情入境。由此我感悟到,指導朗讀,除了可以創設一種情境,再現教材的有關形象,引導學生理解教材所描寫的事物,激發學生和作者產生情感的共鳴,能讀出文章的意境外,還可以巧用學生的體驗,進行移情朗讀,使學生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審美的樂趣,從而培養語感。
全國著名特級教師、教改研究會會長劉顯國老師曾經指出:「情感是教學藝術魅力形成的關鍵因素……」,而《煙台的海》這篇課文又恰恰是情致與美好意境融合的優秀散文,根據教材特點以及學生們的實際情況,我將這堂課定位在引導學生入境、動情,激發他們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的美好感情,為了實現這一教學目標,我主要分三方面進行:
1、引入教學情境,激發學生情感。
情境能喚起學生的興趣,引發學生的聯想。我首先從學生的情感需要出發,利用音樂、圖片、視頻來渲染大海的情境,把學生置身於想像的空間,讓學生用心靈去體會這種聲情並茂的感染力,怎能不使學生產生豐富的聯想呢?情滿而自溢,教師緊緊地抓住這一時刻,再讓學生談一談「大海美嗎?大海壯觀嗎?」這是一個具有人文性的問題,目的是讓學生感悟自然,體驗生活,因此藉助多媒體以形象、飽滿的感情渲染意境,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情感,深刻地體會作者的情感。
2、挖掘文本內涵,生成獨特感受。
文本的意義在於價值性的解讀,通過對字詞句的理解生成獨特的感受。因此,教師有力地抓住了深刻內涵的語句,讓學生反復的閱讀、感受,例如,在教學第二小節時,我讓學生們在讀的基礎上,同桌合作寫導游詞,並練讀,這樣的引導就充分挖掘了文本的內涵,孩子們被帶入了那浪漫的海邊,進而激發他們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文本情與讀者情融為一體,這就是語文教學人文性的具體體現。
3、誦讀體會,說出真實體驗。
每一篇優秀的作品都是作者被現實激發起沸騰的感情時寫的,而指導朗讀是體會作者情感的重要手段,通過朗讀可以激發學生想像,並使其入境、動情。我在課堂教學中採取自由讀、默讀、男女生分讀、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和想像進行配樂朗誦等形式,比較靈活。但是雖然以讀為本,讀中感悟,讀中體驗,讀中積累,讀中訓練語感,是語文教學的基本內涵,但讀不是泛泛的讀,要讀的有層次,讀的有重點,讀的有針對。所以,在朗讀的訓練中,教師的引導和點撥是有至關重要的作用。例如:「是呀,冬天巨浪驚濤拍岸的壯觀情景寫得多具體、多形象呀!你們自己再大聲讀讀。」
這樣,學生自然會生成自己的體驗。
當然,這堂課我仍有不足之處。在課堂教學中不能渴求學生與自己的生活體驗一致,思想一致。畢竟由知識課程走向體驗課程,由教授課程走向自主課程,還有許多路要探索。現代信息科技的發展,我們不必擔心學生學不會知識,而擔心的是不會學習知識。知識不是復制,學生的能力不是教師給的,教師要努力提高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思考的能力、實踐的能力。聯系生活學語文,學習語文會生活,這才是教學的生命所在,這也是我上完這堂課後的反思。
;⑩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怎麼寫
導語 :在課堂中,抓住學生對文本的體驗,給他們創造一個自由、寬松的空間,給他們創造一片展現想像的天地,使他們得到學習的快樂,在快樂中學習!進行思想教育時,需要把握學生心理,運用一定的談話技巧。
一、給學生一個“情感的課堂”。
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業,孩子們課堂上度過的分分秒秒是痛苦的,還是快樂的,都是由我們教師的手來翻閱,我們的語文課堂究竟應該如何去翻閱孩子的生
1、展現給學生一個“充滿激情的我”。
在語文課中,如何體現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其基點就在於“情感”。我常常在思索著:一個沒有激情的教師,如何能調動學生的情感,能讓學生充滿熱情地學習?我思量著:要把自己的情感傳遞給學生。
每節課上,無論自己在生活中遇到了多麼大的痛苦與挫折,我都會調整好自己的心緒,深挖教材、教學環節、教學過程當中的每一個情感因素,把我對於課文內容、對於生活、對於人生的每一份感悟、每一種情感,用我的語言、我的眼睛、動作……傳遞給學生,展現給學生一個“充滿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過一段“激情燃燒的歲月”!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我尊重學生們學習的“需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實現“學生積極、主動學習、提高教學效率”的前提。一位教學經驗非常豐富的老師曾告誡我:“語文課一定要了解學生讀書、求知和情感的需要,切忌灌輸,重在引發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我通過多種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或直觀演示、或旁徵博引、或巧設懸念……激發他們的閱讀慾望和動機,創造“我要學”“我想學”的積極教學氣氛。
二、給學生一個“對話的課堂”。
傳統的語文課堂,學生只是可憐的傾聽者,談不上和誰去“對話”。我們要還給學生一個“對話”的課堂,實現“文本對話”、“師生對話”和“生生對話”。
“文本對話”:在我的課堂中,經常會有這樣的問話:“如果你是某某(課文中的人物),你會怎樣說,怎樣做?”引導學生去想像,和課文中的人物對話,“以文會友”,充當其中的角色,去體驗、去感受。
“師生對話”:在課堂上,我們教師應該做孩子的朋友,在他們需要幫助的時候伸出熱情的手,不再那樣高高在上,不容侵犯。實現與學生的溝通,展現給學生一個真實的“我”!
“生生對話”:課堂上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也是必不可少的,我們應當積極地給學生創造交流與合作的機會,使孩子們學會人與人的交往,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
一、強化反思意識
一個不懂得反思的教師,是一個不成熟的教師,是一個缺乏理智與創新發展的教師,考爾德希德說:“成功的有效率的教師傾向於主動地創造性地反思他們事業中的重要事情,包括他們的教育目的、課堂環境,以及他們自己的職業能力,”教學反思來自教師自我意識的覺醒,而自我意識的覺醒產生於在舊有理念導向下的實踐的困惑和迷茫,因此,教師要自覺增強教學反思的意識,要以研究者的眼光審視、反思、分析和解決自己在教學實踐中遇到的問題,從而不斷更新教學觀念,改善教學行為,提升教學水平。
二、明確反思內容
教師應從哪裡入手進行教學反思呢?筆者認為,教學反思的內容可以大致分為教學理念的反思、教學行為的反思和教學效果的反思三個方面;
1.教學理念的反思
首先,教師要敢於對原有的教學理念進行質疑,挖掘隱藏在教學行為背後的理念方面的種種問題,如,“我以這樣的理論為指導的教學是有效的嗎?”“我從中學會什麼?”等,其次,教師要用先進的教學理念反思自己的教學實踐,指導自己的教學活動,教師要認真分析自己的教學行為是否貫穿新的教學理念,新的教學理念是否內化為教學行為,克服就操作論操作的錯誤做法,再次,教師要以開放的姿態接納新思想,積極學習和研究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並通過不斷實踐,思考和構建新的教學理念,克服教學工作的盲目性,提高教學創新能力,
2.教學行為的反思
教師應以現代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為基礎,對自己的教學實踐進行理性思考,不僅要對教學觀念、動機水平、情緒狀態等心理因素進行反思,還要從教學方法、教學材料、教學傳媒等方面去思考、質疑或評價自己教學的有效性,並自覺地根據反思的結果校正自己教學中的不良行為,反思可從以下三方面進行:一是對課堂教學行為作出技術分析,如教學中教師控制學生參與課堂的程度、師生關系的處理是否符合主體性原則等;二是對課堂教學中採取的教學策略進行思考,小結精彩片段,思考失敗之處,如“教學中是否出現令自己驚喜的亮點環節,這個亮點環節產生的原因是什麼?哪些方面還做得不好,可以怎樣改進?”等;三是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為是否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得到不同的發展等,3.教學效果的反思
“課堂教學是一門缺憾的藝術”,再成功的教學也有缺憾之處,而科學、有效的反思可以幫助俺們減少缺憾,因此,教師課後要對自己的教學成敗和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反思,小結成功的經驗,分析失敗的原因,尋找解決的法子,如“這堂課是否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這堂課的教學設計與實際教學行為有哪些差距?該如何處理這些差距?”等,同時,教師要學會用缺憾的眼光看成功的結果,用辯證的眼光看失誤的問題,這樣,通過“由教反思到學、由學反思到教、由成功反思到失誤、由失誤反思到發展、由現象反思到本質”的多次循環,教師的教學實踐會更加合理,更加優化,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三、掌握反思方法
要提高教學反思的效果,必須講究科學的方法,教學反思的方法很多,但為便於掌握和運用,俺們可以將教學反思分為內省反思法和交流反思法,
1.內省反思法
內省反思法是指教師主動對自己的教學實踐進行反思的方法,根據反思對象及反思載體的不同,又可以分為以下幾種具體的方法:
(1)日記反思法,主要是指教師在一天的教學工作結束後,通過寫反思日記對自己的教學實踐予以小結、反思的方法,反思小結的內容可以是自己教學中的經驗與教訓,也可以是自己在教學過程中產生的各種靈感、頓悟和教學活動中的關鍵事件,還可以是學生的反饋意見和獨特的見解等,
(2)錄像反思法,即通過錄像再現自己的教學實踐,教師以旁觀者的身份反思自己的教學過程的方法,這種方法能讓教師客觀地評價自己的教學過程,達到“旁觀者清”的效果,具體操作可採用以下程序:上課和錄像——觀看錄像——反思評價——修改完善教學設計,如此循環反復,能更好地強化教師已有的經驗,改造和彌補自己的不足,
(3)檔案袋反思法,即以專題的形式對教學實踐進行反思的方法,在運用這種方法時,首先教師應根據自己的教學實際確定反思的專題,如“教學策略選擇的恰當程度”、“教學與學生生活實際相聯系的程度”、“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的程度”等,然後由教師本人根據這一專題反思自己的教學觀念、教學行為,並記錄下自己過去的狀況、現在的狀況、自己的進步以及尚需努力之處等,檔案袋建立的過程,就是教師對已有經驗進行整理和系統化的過程,實際上就是自我反思的過程,
2.交流反思法
交流反思法就是通過與其他教師研討交流來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使自己清楚地意識到隱藏在教學行為背後的教學理念,進而提高自己教學監控能力的方法,實踐證明,教師專業發展不僅需要教師個人的學習與實踐反思,更需要在教師群體中形成合作的專業發展文化與模式,因此,教師應經常與同事及時交流,與專家共同研討,教師可以就某一問題與其他教師和專家進行交流,也可以邀請其他教師和專家光臨自己的課堂聽課,課後一起研討,請他們指出自己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還可以在聽完其他教師的一堂課以後,針對這堂課進行討論交流,這樣不僅可以反觀自己的意識與行為,還可以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從而在互助合作中進步,在互補共生中成長,
四、養成反思習慣
教師專業成長是建立在教師對自身教學實踐反思的基礎上,逐漸積累富有個性的教育經驗的過程,這是一個漫長的、持續的修煉過程,對於一位追求成功、善於反思的教師來說,每堂課都是一次全新的體驗,要設置不同的情境,要面對學生的不同反應,教學中的每次師生互動、教學沖突都會激發新的思考和創造,因此,教師要養成對每堂課進行反思的習慣,而且將反思貫穿於教學的'全過程,做到教學前反思、教學中反思、教學後反思的有機結合,教學前反思新的課程理念、教材的編寫意圖、學生的學習狀況、課堂上可供挖掘和利用的課程資源以及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等,然後編寫出符合實際而又風格鮮明的教學設計。
1、語文的課堂上,把肢體運作學習活動和語文科聯系起來,讓學生搭一搭、動一動、演一演、說一說,將使學生覺得學習語文也是容易的事。在在語文教學中,我一方面利用生活中的實際事例進行講解,化難為易。另一方面大膽的運用肢體語言,形象而又誇張的進行表演,從而讓學生既覺得活潑,又變得生動。學生不僅興致盎然,而且也容易掌握。
2、愛因斯坦認為 “ 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問題的發現和提出,經常意味著一個新領域的開辟 ” 。在語文教學中,老師不僅可以提些問題,如:學了這篇課文,你有什麼收獲?懂得了什麼?你會怎麼做?讓學生聯系自身回答問題,提高內省智能,同時讓學生善於發現問題。在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的內省智能、交際智能得到了培養。
3、“以人為本”,這是新課程教育思想的體現。教師應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和教學對象採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我在備課時認真鑽研教材,熟悉課程標准後,再換個角度想,如果我是學生我喜歡以什麼樣的方式來學習新內容。想出幾個方案,在課堂上針對學生的具體情況來選擇不同的教法。把寶貴的課堂時間還給學生,讓他們在自主學習的廣闊天地里,享受陽光,吸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識,在不知不覺中完成教學目標。
4、把語文學科和其他學科融合起來。如把作文教學與各學科融合起來如在音樂課中,讓學生記一記自己是怎樣學習歌曲、舞蹈和當時的心情。在美術課中寫一寫自己是怎樣畫出一幅幅優美的圖畫的,及看到自己畫的感受。
(一)注重多學科的交融,激發學習興趣
“語文教學不僅只是單學科的教學,更是多學科的融合。”孩子對於藝術的感受力就比較強烈、比較敏感。所以,我以音樂導入,配以“歡慶”的圖畫,以此激發孩子學習的興趣;在課堂中融情入畫,融樂入文,在朗讀感悟中配動作,使語文不單單是語文,更是人文、文化。我們的語文課堂其實是融音樂、美術、歷史等諸多方面的綜合體,孩子在這樣的語文課堂中體會到其中蘊含的深刻文化,使他們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在我教學“田野獻上金黃的果實”時,當學生看到課件播放的累累碩果的畫面,都情不自禁地叫起來“好想吃啊!”“真美!”“真想嘗一個!” ……更如,讓學生表達“獻上”、“舉起”、“飛著”、“奏起”等動作詞時,學生的熱情更是高漲。在這種多形式的教學中非常積極有效地調動了學生的情感,激發了孩子的各項潛能,讓語文學習與其他學科互動,交叉相融,使學生學得愉快,學得活潑,學得有效。
(二)感悟文本深層,提高閱讀能力
這首詩歌言簡意賅,它所描寫的是表現國慶的熱烈場面。學生讀起本文來朗朗上口,很容易由讀成誦。然而教師在教學中常常會忽略文本內在的意義,文本的這種極具隱蔽性的生命意義,只有用感性的方式才能顯現出來,而且也只有當閱讀主體對文本的這種生命意義有所覺悟、有所觸動時,文本的生命意義才會真正生存。案例中讀悟課文前四句詩句的教學,我讓學生自讀自悟,接著讓學生在躍躍欲試中配上動作自由讀,這就使學生帶著對閱讀的理解,以個性化的方式走進文本,還原語言的形象,感受語言的情感。在閱讀中我通過讓學生充分想像來深刻感悟語言,如“田野獻上金黃果實,楓林舉起火紅的旗幟”時,讓生僅憑想像或一些課外知識說說你眼前彷彿出現什麼,看到什麼?做到“眼前有景,心中有物”,這樣讀起來才會讀中有感;而且學生在讀中邊讀邊質疑,解惑再讀,這樣反反復復,學生自然而然對文本就加深了印象,使他們在“讀”這一感性的學習方式中,在表達閱讀感受中,理解教材、感悟教材內在的蘊意。
(三)捕捉課堂生成,珍視獨特感受
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家盧梭曾說“兒童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用我們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們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簡直是最愚蠢的。” 學生作為一個個性鮮明的生命個體,生活經驗有著很大的差別,將其帶入閱讀活動時,他們的心智活動也是各不相同,在課堂中由此產生的獨特的感受既無法預設也很難預知,全憑學生的自然生成。本堂課中,學生就帶著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和情感來接觸文本,在分析前四句詩時,我就質疑“四句你們讀懂了嗎?有什麼不明白的地方?”讓學生在小組內合作交流,自主解決問題,當時學生提了許多各種各樣的問題“老師,為什麼說果實是金黃的?”“旗幟是什麼?”“楓林跟旗幟有什麼關系?”“鴿子有很多種的,為什麼要說是潔白,而不說灰色呢?”“大海會唱歌嗎?” ……孩子們思維的閘門一但被打開,語言思維就如泉水噴涌而出;這也是課堂教學的生成例子。看著孩子們精彩的表現,此時,我只充當質疑中的一個引導者,兒童表達獨特見解的諦聽者。如果當時我怕“亂”、怕“錯”,怕學生“節外生枝”而制止他們跳躍的思維,那必將抹殺學生的學習熱情。所以,我尊重學生獨特的閱讀感受,讓學生自主地讀、說,讓學生自已詮釋問題,將課堂真正還給他們。當然,課堂教學,尤其是語文課堂教學,不是一成不變的,孩子們急於表現,急於交流,而隨機生成的問題有許多也是我們備課時無法預知的。本堂課我慚愧的是,我把孩子們估計得太低,孩子們的學生真的不是單純的接受知識的過程,他們是創造者;在學生課堂質疑的一個環節中,正當我為學生的精彩問題與回答而滿意時,打算繼續下個環節時,一雙小手舉了起來,問道:“藍天上的鴿子為什麼是潔白的,而不是其它顏色的呢?”當時,我因為學生的質疑詮釋已用去了半節課的時間,面對這突如其來的問題,我就只是敷衍一下。後來,課後想想其實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問題,如果當時我能抓住這個課堂生成點,由它點出祖國和平祥和的景象,潔白的鴿子代表著純結,美好的生活,那必將成為本課的亮點之一。而我卻放棄了這一契機。所以,我真切的感受到面對孩子們的想法和體驗,你只有真正的尊重他們,尊重他們的“獨特的閱讀感受”,你才能真正做到了解孩子,理解孩子!
(四)強化語言積累,凸出課堂語文味
語文教學不是不要知識的教學,對於處於低年段的基礎教育階段,教師更應重點應用語言教學,重在言語能力的培養。但實驗新課程以來,從形式上看,課程改革後的書談化了語文訓練這一方面,所以在語文教學中如何科學的訓練也是一線老師一直探討的問題。本課中我也在不斷的探索中,在理解課文時,我就充分的培養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如:在開頭導入,讓生觀看了錄像理解了歡慶一詞的意義後,讓生學以致用,除了說“歡慶國慶”之外,還能說歡慶什麼?有了前面成功引入的基礎,“歡慶××”這樣的說話訓練就自然水到渠成;另外,我還做課堂詞語的搭配練習,在讓學生把打亂的詞語拼成完整的句子時,學生就從中發現了怎樣搭配詞語,組織語言文字的合理性,都大膽暢談自已是如何把這些打亂的詞語找到自已的“家”:有學生說“我覺得旗幟就只能舉起,就像我們升國旗一樣慢慢往上升。”“鴿子它有翅膀,所以得用飛著!”“田野要跟金黃的果實對,因為只有田野里才有各式各樣的果實。” ……學生用稚嫩的想法說著自已的發現,讓我設計這一環節得到了意想之外的效果,適時的強化了學生語言的積累和運用。語文課就應當如此,發展學生的語言實踐能力,凸顯語文課堂的語文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