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落實語文核心素養
語文素養是一種以語文能力為核心的綜合素養。其要素包括語文知識、語言積累、語文能力、學習方法和習慣以及認知能力,人文素養等。語文是學生學習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這既要求我們在語文教學中要抓好學生的基本功 聽、說、讀、寫,又要進行文化思想的熏陶和道德情感的培養。那麼如何在課堂上落實語文核心素養呢?
於漪老師曾說:「教師如果有本領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與求知慾激發出來,教學就成功了一大半,學生學習語文就有了良好的起點,就不以為苦,從中獲得樂趣。」由此可見,好的課堂導入應該能吸引學生,使他們產生強烈的學習願望。導入應緊扣課題,如:典故講解,一個成語,一句歌唱,生活俗語……不管我們採用哪一種,都應該以能激起學生的認知,喚起學生的興趣為原則,只有這樣,才能使其自然而愉快地接受知識。
我認為,語文素養在課堂上應當幫助學生對於文中重點詞、句、段,依靠文本,通過多種形式的反復誦讀來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能力,再學一點古漢語,發揮語文以理服人,以情動人的長處。如在學習《長城》時,學到那一句「單看這數不清的條石,一塊有兩三千斤重,那時候沒有火車、汽車,沒有起重機,就靠著無數的肩膀無數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這陡峭的山嶺」時,我要求學生多讀以至成誦。這樣不僅能夠增加學生的語言積累,還可以增強學生對語言的直接感知能力,好像自己就在旁邊看著古代勞動人民正在用汗水和血淚修築長城。孩子們每一次的朗讀無不生成著自己對文本的理解,感受著作者那顆對古代勞動人民無比敬佩的心。朗讀可以說是在培養學生的一種人文精神。因為在反復的朗讀中,孩子們的朗讀水平在逐漸提高,這是語文工具性的體現。另一方面,朗讀中滲透了濃烈的情感,孩子們從古代勞動人民的辛勤勞動中產生對他們的敬佩,進而感到驕傲、自豪。我認為這是人文主義的熏陶和道德情感的培養。
語文教學的主陣地是課堂,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關鍵是課堂教學。因此,組織並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角,進而達到語文教學的最好效果,這是我們的追求。
B. 如何落實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核心素養
在語文教學實踐中落實核心素養的幾點嘗試
近幾年,核心素養成為了基礎教育領域的一個關鍵詞,新課標指出小學語文素養是指小學生具有比較穩定的、最基本的、適應時代發展要求的聽說讀寫能力以及在語文方面表現出來的文學、文章等學識修養和文風、情趣等人格修養。其核心素養是語感、語文學習方法、語文學習習慣,在平時教學中,我著眼於改革和優化現有課程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通過開展語文教學實踐活動,培養學科關鍵能力,進行了一些以提高學生核心素養為目標的積極嘗試。
一、著眼能力,閱讀中提升思維品質
(一)引導質疑,激活思維。
巴爾扎克對世人說過:「打開一切科學的鑰匙都毫無意義的是問號……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於逢事就問個為什麼。」 無獨有偶,陶行之在《創造的兒童教育》中也提出:「發明千千萬萬,起點是一問。禽獸不如人,過在不會問。智者問得巧,愚者問得笨。人力勝天工,只在每事問。」 顯而易見,問題是學習的先導,語文課堂上創設環境,激發學生提問的願望,利用文本資源教給學生質疑的方法,引導學生抓住難點重點質疑,抓住矛盾處、異常處質疑,抓住文題質疑,抓住文章中反復出現的詞句質疑,提出與課文主要內容相關的質疑,多角度,多方位發問,並引導學生學會多途徑解決問題。在教學《遲到》一課時,我引導學生抓住全文的總起句,「我的父親很疼我,但是他管教我很嚴,很嚴很嚴。」體會作者為什麼這樣遣詞造句,在品讀了描寫小海音和父親的神態動作心理活動的語句後,引導學生自行討論解決上節課提出的問題「父親為什麼要打我?」明確是海音激怒了父親,才會挨打,之後又引導學生練習多角度提問,深入思考父親是為什麼打我,如果不打會有什麼後果?進一步體會父親的內心世界;最後抓住父親送給我花夾襖和銅板這個細節的描寫,引導學生回憶之前的質疑,通過師生對話,生生交流,在思維的碰撞中形成了對文本的正確理解,感受到一個既疼愛孩子,有嚴格管教孩子的父親的形象。從學生的表現看,基本達到高學段「在討論和交流中,敢於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斷。」在一次次質疑中,學生的思維品質得到了發展與提升。
(二)文本對話,讀中悟情。
語文教學是一首詩,一首激情澎湃的詩,語文課要體現「書聲琅琅,情意濃濃」。《課程標准》總目標要求學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讀是理解、感悟的前提,深刻的感悟是建立在深入閱讀、積極思考的基礎之上的,對文本讀得越多,想得越深,自然感悟就越豐富。《我的故鄉在北京》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文章,教學中我通過激發學生的情感來使學生自發地感悟課文內容。我抓住文中優美語段,通過讓學生個別朗讀、默讀、自由讀、齊讀等不同方式全方位地接觸文本語言。當學生通過朗讀體驗到西山、昆明湖、長城的美景後,再讓學生通過「讀」把對故鄉的熱愛贊美之情表達出來,這些朗讀點的落實促成了學生語感的形成。語言實踐和感悟入情水乳交融,讀中感悟,感悟又更好地促進學生把書讀好。教學中,通過採用范讀、學生自讀、默讀、師生合作讀、齊讀、配樂朗讀等多種方式,不需要教師做過多地講解,讓學生在讀中感悟文本的內涵,引領學生學生走進文本,在與文本的對話過程中加深對文章的理解,有所感悟與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
(三)想像入手,入文入境。
想像是學生把文字變成形象的再創造過程。教學中引導學生走進語言文字,展開想像的翅膀,在頭腦中形成一幅生動形象的畫面,再引導學生把自己當成作品中的人物,設身處地去思考,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根據語言文字進行想像,走進了作者的心靈深處,更深的體會了情感,得到了熏陶,受到了感染;再通過朗讀,進一步品味了語言文字的魅力,真正凸現了語文特點,會收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在教學《二泉映月》這一課時,我讓學生從「阿炳雙目失明,整天戴著墨鏡,操著胡琴,買藝度日。。。。。」這一段描寫中去想像阿炳的生活,進而體會他坎坷的命運,體會到阿炳通過琴聲表達悲憤之情和人生感悟,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讀中悟境,讀中悟情,使文中的人和物活化,這樣的朗讀才會「有聲有色」,這樣的朗讀才能使學生身臨其境地體會到作者心中流動的情感。
二、品味語言, 積累中學會審美與文化傳承
教材中有大量文質兼美的文章,為學生語言實踐提供了很好的範例,應充分利用其價值。《嫦娥奔月》這個民間故事從遠古一路走來,人們一輩輩地傳誦著,就因為故事中蘊藏著動人的美!在教學這篇課文時,我著重通過語言文字的品讀,來充分感受人物的形象,從而帶孩子走進人物豐富的內心世界,獲得情感的陶冶與心靈的盪滌,了解美的真諦。課文以《嫦娥奔月》為題,執教前我認真閱讀了江蘇省特級教師周益民對這篇課文的解讀,他是抓住另外一個層次的「美」,壯美、柔美、優美、甜美、凄美……來學習這篇課文。我覺得這一設計非常獨具匠心的,但是我考慮到我們孩子由於處在農村的特點,孩子對文本中的「柔美」「甜美」「凄美」等可能沒有城裡的孩子理解得那麼的准確。因此我在設計這節課時,根據書後面的習題上復述課文的要求,抓住事情發展的順序以「智斗逢蒙——嫦娥奔月——後羿追妻——遙祝嫦娥」為線索的,我將「嫦娥奔月」作為重點部分來講的,嫦娥吞下了仙葯,發生了什麼事情呢?通過第6小節的配樂朗誦將孩子們直接帶入「嫦娥奔月」這一部分。美的文字,美的畫面,當嫦娥身體輕起來,飛出來了自己溫馨的家,飛離了自己熟悉的村莊,越飛越高。這是多美的無奈,多麼的凄涼,多麼的美麗,這是一種凄美。讓孩子通過畫面的想像,音樂的渲染來感受人物的內心世界。讓孩子通過這一小節中的疊詞「飄飄悠悠」和「碧藍碧藍」,去品味這段文字之美、環境之美以及嫦娥的心靈之美。
其次多利用課外資源,讓學生多積累美的語言,通過主題閱讀、背誦古詩、國學經典,鑒賞優美文段,給學生播下傳統文化的種子。
三、習得語言, 練筆中學會運用與創造
閱讀是吸收和積累,作文是內化和運用,只有在閱讀中「厚積」,才能在作文中「薄發」,因此在閱讀教學中必須加強讀寫結合。北師大教材為讀寫結合提供了空間,為學生的寫作提供了一篇篇好的範例,適時地引導,在一年級學生學完詩歌《我很快樂》後進行寫話練習:小朋友想一想,還有誰很快樂?,孩子們說出:「我是小烏龜,我會在水裡游,我很快樂.我是小樹,我會結果,我很快樂」等等很童真的句子。在學習了《清明上河圖》中描寫繁華街市的部分,讓學生仿寫舊街花朝節的熱鬧場面,在學習了《爺爺的蘆笛》一課後,布置學生寫一寫晚上自己獨自一人在家的情景,學生從文中悟得寫法,有話可寫,往往出現神來之筆。在一次次練筆中,學生學會了運用語言,創造了精妙的語言。
四、探究實踐,多元活動中提高語文素養
1走進教材,開展實踐活動,提供展示平台。
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形成與發展,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課本中的探究實踐就為學生提供了很好地展示平台。如在六年級上冊《花與生活》的調查報告,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首先確定自己准備調查的內容,制定好活動計劃,然後進行小組分工:搜集資料、撰寫調查報告、准備節目等,最後進行活動展示。在這一實踐活動中,每一個孩子都積極參與到其中,到圖書館、互聯網查找資料,對家長、鄰居進行訪問調查,編寫兒歌,繪制花的圖片等,最後每個組的孩子都在全班進行了匯報:翔實的資料介紹、聲情並茂的朗誦、悠揚的歌聲、精彩的繪畫……課堂上不時傳來陣陣掌聲。孩子們在這一活動中增長了有關花的知識,拓寬了視野,能力自然也得到了鍛煉。
2.走出教材,讓學生擴展閱讀,實踐中提高學生語文綜合能力。
語文課光靠教材的幾篇文章,讓學生要學會表達是不可能的。所以,不但要帶學生走進教材,還要帶著學生走出教材,擴大他們閱讀范圍,加強語文實踐活動,提高學生語文的綜合能力。這在課堂內外都可以進行。在課內,每一節語文課留出3至5分鍾給學生擴展閱讀和本次課文有關的材料,或做一些與課文有關的實驗,教師也可提供相關的信息材料,讓學生有新的感受和新的體驗,從而增強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讓語文素養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提升。在課外,加強課外閱讀和實踐。把語文和生活練習起來,譬如,「聆聽音樂美,發現繪畫美,欣賞藝術美、自然美、科學美、社會美、生活美,都可以從語文學習中獲得。反過來,它們又無一不是提高語文素養的途徑。」因此,教師在引導學生開展課外活動時,要利用一切機會給他們創設「語文化」的生活情境:競選班幹部,課前3分鍾說話(評論班級生活,交流生活中的所見、所聞、所感,天文地理,古今中外),開主題隊會、班會,讀書、看報、聽廣播,參加文藝、體育、科技等競賽,參與集體生活、公益勞動、社會實踐、參觀旅遊,甚至經典誦讀、交友、談心、玩QQ空間、發微信、寫隨筆、寫旅遊攻略……就這樣,讓語文生活化,生活語文化,學生在「語文化」的生活中,體驗到語文學習給生活帶來的幫助和樂趣,使學習語文與生活運用相互促進,共同提高。
在這些教學嘗試中,我體會到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只有在反復的實踐當中,不斷提高學生綜合運用能力,才能讓語文核心素養在教學中落地生根。
C. 小學一年級語文教學如何落實核心素養
主要有三個方面的落實途徑:
一是通過課程改革落實核心素養。
例如從教學目標的設定上來說,除了知識技能,過程與方法之外,我們還要引導學生體會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的實現。比如一年級下冊,第一課春夏秋冬,從知識上來講,我們要求學生:
1、認識8個生字,會寫7個生字,認識「雨、阝」2個偏旁。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掌握「吹」「落」等動詞和一對相反的詞:「出」和「入」。在掌握知識的基礎上,我們就要引導學生了解四季變化,感受不同季節的景色,能主動積累有關景色的詞語,從心底去感受自然的美好,感受生活的美好。
二是通過教學實踐落實核心素養。
在組織教學上如何培養核心素養?比如在教授《我多想去看看》,我們引導學生體會兩個城市截然不同的特色,以及兩個小朋友想去對方的城市去看看的渴望之情後,我們就可以讓學生想一想自己特別想去的地方,就引導孩子們用這樣的句式說一說:
爺爺告訴我,沿著 ,就會走出鄭州。 , 。我對爺爺說,我多想去看看,我多想去看看。
再寫一寫。
以「我多想 。」寫下自己的願望。再與同學交流。培養孩子語言表達和書寫能力。
三是通過教育評價落實核心素養。
在教學評價時,我們也要從多方面來進行評價,不僅考慮知識的掌握,比如現在的試題一些等開放性的題目,像我們期末考試聽力部分,除了考察聽力,對關鍵信息的提取,其實細心的同學會發現這些內容是節選自一些課外讀物,也起到了推薦閱讀的作用,如果孩子閱讀量大的話,或許不用聽就知道怎麼選擇,還有我們教科書上的和大人一起讀,起到推動親子閱讀的作用,口語交際聽故事,講故事,請你幫個忙,打電話等也是在培養孩子的文明禮儀,交際和適應社會的能力,也都是契合核心素養的精神的。
D. 語文教學中如何落實學生的核心素養
1.如何落實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核心素養近幾年,核心素養成 了基 教育 域的一個關 ,新 指出小學 文素養是指小學生具有比 定的、最基本的、 適代 展要求的聽 寫能力以及在 文方面表 出來的文學、 文章等學 修養和文...
2.造的兒童教育中也提出:「 明千千萬萬, 起點是一 。禽 不如人, 在不會 。 智者 得巧, 愚者 得笨。 人力 天工,只在每事 ...
3.基 之上的, 文本 得越多,想得越深,自然感悟就越豐富。想像入手,入文入境。
E. 如何改進高中語文閱讀教學,提高語文核心素養
試談語文核心素養及其培養
一、 對幾個概念的理解
要談「語文核心素養」,必須釐清幾個概念。
什麼叫「素養」?素,可以理解為本色、本質;養,可以理解為修養、教養、培養。素,側重先天的內在遺傳基因,個性特徵,性格傾向;養,側重後天的外在教育、文化熏陶、生命歷練。「素養」,就是指個體在遺傳基因的物質基礎上,受後天教育、培養而獲得的能力和修養。
什麼叫「核心素養」?這是一個嶄新的概念,首次出現在教育部印發的《關於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中,「核心素養」被置於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目標的基礎地位。「核心素養」是指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綜合表現為9大素養,即:「社會責任、國家認同、國際理解,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審美情趣,身心健康、學會學習、實踐創新」。
什麼是「語文核心素養」?《高中語文課程標准》把「語文核心素養」分解為四個維度:語言能力、思維能力、審美情趣和文化修養。我認為所謂「核心素養」一定是最基礎、最主要、最本質的素養,它是具有生長力的素養,是種子素養。基於這樣的認識,我認為「語文核心素養」可提煉為語言能力和人文修養。
語文關鍵能力就是語言能力,一個人能說會道,出口成章,下筆成文,語言生動,感染力強,我們就可以說此人具有很強的語文素養。就像魯迅先生所說:「嬉笑怒罵皆成文章。」思維能力可整合到語言能力中,因為語言是思維的物質外殼,是思維的載體。如果一個人語言條理性強,語言深刻犀利,那麼我們就可以說,此人思維具有條理性和深刻性。如果某人語言混亂,顛三倒四,前言不搭後語,我們就可以說此人思維混亂,沒有條理。語言是思維的表現,是思維的外在特徵,它們倆水乳交融,密不可分。
審美情趣和文化修養可整合為人文修養。如果說語言能力是語文關鍵能力的話,那人文修養就是語文的必備品格。人文修養為語言能力導向,為語言能力提供不竭的力量源泉。
二、語文核心素養的內涵是什麼?
人文修養包含三個維度:
其一為,情感、態度、價值觀。看一個人語文核心素養,首先要看他(她)喜不喜歡語文,對語文有沒有興趣。有了興趣,有了愛好,他(她)就會樂此不疲,其樂無窮。錢理群先生說過:「興趣使人優秀,任務只能讓人合格。」冰心先生說:「有了愛就有了一切。」有了愛,就有了動力,就有了樂趣,就有了時間,就有了積淀,就有了底蘊,就有了生長,就有了成就……
價值觀為能力導航。所謂價值觀,通俗地講就是是非好壞的判斷與選擇。國家現在提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是對原先沒有價值判斷或混亂價值觀教育的糾正。有一陣子,教育界提倡多元價值,甚至是沒有價值取向,結果導致學生是非不分,好壞不分。譬如老人倒在馬路上,年輕人不敢去扶起;以為賺到錢的就是成功人士等等,這些錯誤價值導向對青少年貽害無窮。中國幾千年語文教育強調「文以載道」,這里的「道」就是價值觀。我們可千萬別把老祖宗優秀的傳統丟棄了啊!
其二為,審美情趣。審美情趣,是審美主體欣賞、鑒別、評判美醜的特殊能力,包含審美知覺力、感受力、想像力、判斷力和創造力。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可什麼是美,卻見仁見智。在語文教育中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首先要讓學生分辨什麼是美,什麼是丑?不能以怪為美、以奇為美、以俗為美,更不能以丑為美。那什麼是美呢?我以為「真」是美。真善美,真是前提,如果失去真實、真誠、真理,美就沒有了基礎。一切假的東西都不是美的!「假作真時真亦假。」當今社會假貨泛濫,假唱為榮,以假充真,假話連篇,怎麼得了?真是底線,是美的保證。善也是美。一切善舉皆為美行!善良是美德,培養一個善良的公民,勝過一百個高分數的「精緻的利己主義」,我們要為學生點滴的善行點贊,同情弱者,公平正義,見義勇為,懷有惻隱之心,不獻媚,有風骨的好人都是美好之人。
「生活中不是沒有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我們要培養孩子練就一雙「火眼金睛」,去發現美,欣賞美,創造美。如果人人具有美的眼睛,美的心靈,美的雙手,那我們的世界將是多麼美好!
其三為,文化底蘊。一位具有語文核心素養的人,必然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文化底蘊是個大概念,就語文學科來說,所謂文化底蘊,就是一個人對古今中外一切經典文化的積累程度。作為一名語文人需要什麼文化底蘊呢?
需要經典詩詞的底蘊。中國是詩的國度,中國文化是詩性文化,是詩歌養育了中華民族。孔子曰:「不讀詩,無以言。」「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思無邪。」「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詩教,讓人溫柔敦厚,讓人文質彬彬,讓人「腹有詩書氣自華」。讀詩使人靈秀,讀詩長大的人內心靈動,外在秀美。一個氣質高雅、溫柔敦厚的人群組成的民族,是多麼優秀的民族啊!
需要文學名著的底蘊。文學名著是民族文化的集大成,更是民族精神和靈魂代言人。《西遊記》培養孩子無限的想像
F. 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落實核心素養
小學語文教學中落實核心素養分解為四個方面:語言能力、思維能力、審美情趣和文化修養。
三是重視思考。引導學生有意識的思考篇章的結構,不同文體間的差別等等。長期堅持下去定有收獲!
G. 文言文教學如何落實核心素養
文言文教學落實核心素養的方法有:通過閱讀鑒賞培養學生的文學素養、豐富教學內容,培養學生的鑒賞能力、增進師生互動,促使學生開展自主學習。
一、通過閱讀鑒賞培養學生的文學素養
文言文是古典文學的代表,也是先人留給我們的寶貴的文化遺產。許多文言文都具有文質兼美的優點,具有較高的文學欣賞價值,我們以文言文為載體,培養青少年的文學素養。所以,在文言文教學中,教師要積極藉助閱讀鑒賞發掘、展示文言文的魅力,培養學生的文學素養。
三、增進師生互動,促使學生開展自主學習
師生互動不足,學生地位被動,必然會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束縛學生的思維和想像能力,不利於培養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主觀能動性是實踐創新的根本,也是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要想改變高中語文教學師生互動不足的現狀,教師在文言文教學中必須要給學生創造更多獨立思考、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實踐探究的機會,鼓勵學生激活已有知識,開展自主學習。
H. 怎樣結合課外閱讀培養小學語文核心素養
一、文本選擇體式要多樣化、經典化
小學語文群文閱讀的選文是重點,主要關系單篇與群文的組合兩個問題,所以在文本選擇時,一定要把握好文本的質量,注意豐富文本的體式,以便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
首先,文本的來源范圍要廣,要課內外兼顧,盡量把目光由課內轉向課外,也有一些現成的群文教材可供選擇,比如《小學生群文讀本》中的文章。根據教學的需要,也可以選擇一些實用文章,比如廣告、說明文、通訊報道,還可以選擇影視資源,如電影、紀錄片等,以此豐富文本的內容。
其次,文本的體裁要豐富,在選文時盡可能多地涉獵文體,童話、詩歌、寓言、散文、小說等,不一而足。比如在教學中確定了議題「不一樣的小紅帽」是童話體裁,可就此進行擴展,再如議題「個兒大的草莓不能吃」是實用文體,可選用新聞體裁的文章,在閱讀的過程中進行整合,提取信息,活躍學生的思維。
再次,選文的作者盡量要多樣,不同的作家其創作風格有異,即使同一作家的作品也可能呈現不同的風格,因此,在選文時盡可能地擴大范圍,幫助學生增長見識,提升他們的學科素養。
最後,所謂經典是指在歷史的長河中淘瀝出來的得到大家公認的、具有極大的閱讀價值的文章,在群文閱讀時,老師要引領學生走進經典文學的殿堂,以提升學生的審美素養,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使其積累豐富的文學語言。比如,設置議題「《昆蟲記》中的對比」,老師可帶領學生走進法布爾的《昆蟲記》,感受昆蟲世界的神奇;再如感受王維詩作的「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創作風格時,可選取《鳥鳴澗》《山居秋暝》《辛夷塢》《竹里館》四首詩歌,進行體味。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經典非常豐富,引導學生去體味經典的魅力,提升學生文化傳承的意識,有助於提升學生的文學欣賞能力。
二、文本要中外兼顧、文質兼美
小學生由於三觀還未形成,所以他們的可逆性極強,在群文閱讀教學時,選文上要選取那些文質兼美的作品,以培養學生的欣賞能力,讓學生在平常的閱讀中感受經典,積累豐富的文化底蘊,幫助學生感受美、體會美、創造美,比如在學習現代詩歌時,老師可選擇顧城的《星月的來由》、金曉玲的《夜晚》、臧克家的《星星》和林煥彰的《夜晚的天空》四首詩歌,它們的共性是語言優美、想像豐富、意象精妙,學生在對比閱讀中,體會到星星在不同的作者眼中含義不同,從而感受到不一樣的美。
同時,社會在發展,小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也要與時俱進,不但要求學生要融合古今,還要中西貫通,只有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文化傳承意識,提升他們的審美思維,比如設置一個「武松能打死老虎嗎」議題時,可把《水滸傳》中的《武松打虎》《老虎與人的數據對比》《生病了的華南虎戰鬥力並不強》《卞元亨——武松原型》《為什麼老虎的屁股摸不得》一組文章作為群文閱讀的選文,在閱讀中促進學生思考,武松到底能不能赤手空拳地打死老虎呢,同時在群文閱讀中,做到了古為今用、古今融會,讓學生產生深厚的閱讀興趣。再者,當今時代是一個信息化的時代,地球村讓人們的交往變為可能,因此在提升學生的素養時眼光要放長遠些,不但要讓學生傳承好中國的古典文化,還要進行中西融合,理解優秀的外國文化,理解中外文化的差異,比如設置議題「一個也不能少」,可選取外國的經典文章《六個娃娃七個坑》《十一頭驢》和中國《包袱、雨傘、文書和我的故事》,三篇文章貫通中外,國家不同、時代不同,讓學生在群文閱讀中發現故事的異同處,拓展文本的內涵,了解中外文化的差異,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提升學生的閱讀素養。小學生單元同步練習冊《名校學霸尖刀卷》
三、文本內容注重趣味性和規律性
在設計群文閱讀時,目標要明確,重點來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因此在選文時力求選取一些與學生實際相符的文本,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促進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比如設計一個議題「象徵的意義及作用」,可選取喬伊斯的《神奇飛書》、佐野洋子的《活了一百萬次的貓》、聖艾克修佩利的《小王子(節選)》和德舒比格的《當世界年紀還小的時候(節選)》四篇作品,這些作品都有一個共性就是富有童趣,與小學生的生活非常貼近,很容易激發小學生的閱讀興趣,帶領他們走進文本,在對比閱讀中提升了學生的素養。
總之,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群文閱讀教學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手段,老師一定要立足於學生的核心素養發展的前提,精心設計,以促進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和審美經驗的積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