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處理語文課堂上的"預設"與"生成"的關系
預設基於預先設計,生成來自教學過程中。生成不應是隨機、毫無方向性、目的性,關鍵在於教師的引導。一個有經驗、駕馭能力強的教師,能夠依照預設的目標與內容,適時點撥,引領學生在既定的軌道上,開辟出一個新原野,豐富並拓寬預設的內容。
2. 如何把握課堂中"預設與生成"的關系
如何處理好課堂預設與生成的關系
教學中預設和生成誰輕誰重,二者關系如何處理,綜觀自己的一些實踐經驗,可以總結這樣幾點經驗:(1)一切教學都是預設與生成的統一體,沒有有效的預設,就沒有精彩的生成;(2)預設是圍繞教學目標、任務預先對教學過程的預期設計。生成則是實際教學過程中的發生、發展與變化;(3)新課程更加關注學生的發展,教學中預設不可少,生成價更高。那麼我們究竟如何進行有效的預設,才能促進生成最大限度的精彩,使預設和生成能夠和諧共生,這是我們在教學實踐中亟待解決的實際問題。
閱讀是以文字為載體,獲取文本信息的過程。閱讀教學是以文本為憑借,教師和學生開展雙邊對話的過程。閱讀教學的過程離不開預設,期望精彩的生成。如何進行科學有效的預設,促進閱讀教學的精彩紛呈是我們必須直面的課題。
一、閱讀教學中有效預設的幾個條件
葉教授認為「要把教學過程看作師生為實現教學任務和目的,圍繞教學內容,共同參與,通過對話,溝通和合作活動,產生交互影響,以動態生成的方式推進教學活動的過程。」預設和生成是教學過程的矛盾統一體。二者相互依存,沒有有效的預設就難有精彩的生成,精彩的生成需要有效預設的引導。因此,閱讀教學中有效的預設必須具備這樣幾個條件。
1、文本內涵的理解與把握是教師有效預設的前提,教師必須對文本有深入細致的理解,才能使教學預設更有預見性和針對性。
2、教學過程的預設必須與文本內涵緊密結合,不同題材的文本應有不同的預設策略,這種預設的理性模型特徵為:閱讀期待激發有效,問題引導方向明確,版塊特徵明顯,不細枝末節,有利於學生的思維創新和有效生成。
3、預設的環節,環環相套,絲絲入扣,疏而不漏,密而不繁,行雲流水,有利於學生自己主動探索嘗試解決問題,建構知識結構與能力體系,發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4、預設的內容必須與學生的實際學情緊密結合起來,有利於學生的思考與創新,有利於學生主體地位的彰顯。
3. 如何處理教學預設與生成的關系
在新課程中,學生獲取的知識主要是由四方面知識構成的:一是由教材提供的知識;二是教師充分挖掘課程資源和個人的教學經驗產生的知識;三是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四是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生成的知識。這說明知識的生成,不是惟一傳授的。
所謂生成就是自然形成。教學生成,就是自然形成知識與方法,它是與你的教學預設緊密聯系在一起的。預設與生成是構建和諧課堂的基點。預設是教師發揮組織、引領作用的重要保證。生成的知識和方法大多是課本上已有的,只不過是要通過教師創設的問題情境,誘發學生自己去思考、探索、交流、發現、總結而形成知識和方法,這就是創新。教學是教師、學生與文本展開的心靈對話,因預設而有效,因生成而精彩!我們不應忽視精心地預設,也應將生成作為一種自覺地追求。
1、准確預設,有效生成
「預設」經常被人認為給學生挖一個陷阱,等著孩子往裡跳,筐住了學生的思維。其實這是對預設的一種誤解。沒有預設時的全面考慮與周密設計,哪有課堂上的有效互動與動態生成;沒有上課前的胸有成竹,哪有課堂上的游刃有餘。所以如何准確地預設將直接影響著「生成」。在新課程理念下對預設的要求不是降低而是提高了。它要求預設能真正關注全體學生的全面發展,為每個學生提供主動積極活動的機會,讓不同層面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在立體式互動中促使師生同成長共發展。
2、多種預設,促進生成
教師不但要預設學生的「已知」,還應該注重預設學生的「未知」。因此,盡可能多地了解學生、預測學生自主學習的方式和解決問題的策略,乃是科學預設的一個重要前提。教學設計要有「彈性區間」,為學生的主動參與留出時間與空間。教師只有盡可能地預設各種可能,才能做到心中有數,臨陣不亂。只有這樣,當課堂出現未曾或無法預見的情況時,教師才有足夠的智慧去應對,從而將課堂引向精彩,而不至於聽之任之,甚至手足無措,方寸大亂。
3、放棄預設,創造生成
課堂是千變萬化的。不論教師做了多麼充分的預設,課堂上會不可避免地出現一些意外的事情。課堂教學是有目標的,但學生的興奮點往往與教學目標不一致。但如果教師視教案為禁錮,不敢越雷池半步,就有違「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動態生成的過程」的教學理念。
4、放大錯誤,升華生成
以前的教師就怕課堂學習過程中學生出現這樣和那樣錯誤,經常藏著、躲著、捂著。其實錯誤是一種自然現象,是課堂教學動態生成很好的教學資源。在教學中,教師可應用錯例,及時地放大錯例,只有對「錯例」進行理性反思、探尋「病根」,才能對症下葯,杜絕舊病復發。學生通過親自參與找錯、議錯、辨錯這一動態的過程,生成的知識、技能就更牢固。由於這種學習是學生自發產生的,所以經常會出現激情四射的場面,成為課堂教學的亮點。
總之,「預設」和「生成」彷彿是一對孿生姐妹,預設是生成的基礎,生成是預設的升華。如果沒有高質量的預設,就不可能有十分精彩的生成;如果不重視生成,那麼預設必然是僵化的、缺乏生命力的。
4. 如何處理語文課堂上的"預設"與"生成"的關系
來源:湖南教育,作者:任新宇
一、重塑師生關系,促進動態生成
學生作為一個現實的、主動的、具有創造性的。生命體,是課堂教學的主體,更是教學「資源」的重要構成者與生成者。他們在課堂活動中的表現,無論是以言語,還是以行為、情緒方式的表達,都是教學過程中的生成性資源。教師「要有強烈的資源意識,去努力開發,積極利用」,為學生搭建展示個性的舞台。試想,如果沒有主體的參與、沒有師生的相互交往、積極互動作用於課堂教學,怎會有動態生成?筆者以為,動態生成得以表現和達成的最基本的形式和途徑便是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教師了解每一位學生,相信每一位學生,尊重每一位學生,並努力地將其貫徹到自己每一天的教學實踐中,和諧、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的形成就不是一個美麗的童話,具有生命色彩的動態生成便一定能得以活躍在教學過程中。
二、挖掘教材內容,進行充分預設
教學是有目標、有計劃、有組織的活動。要想取得好的教學效果,提高教學質量,教師必須進行充分的預設。因此,預設是教學的基本要求。而針對性地處理好教材,合理利用和開發課程資源,是進行教學預設的重點。
教材是落實課程標准、實現教學目標的重要載體,也是教師進行課堂教學的主要依據。教師深挖教材內容,進行充分預設,既能使自己准確把握教材,有針對性地處理好教材,又能使自己的課堂教學如魚得水、游刃有餘。
三、設計彈性方案,拓展自主空間
在教學中,預設是必要的,但同時是有彈性的,有留白的。因為教學過程本身是一個動態的建構過程。這是由學生的原有經驗、知識結構、個性等多方面的復雜性與差異性決定的。因此,教師應充分考慮可能會出現的情況,在預設時,加強科學性、計劃性,為動態生成預留「彈性時空」,為學生的參與提供足夠的空間。
四、積累教育智慧,駕馭實施過程
課堂教學中,教師定會遇到很多沒有想到的「可能」,這時教師怎樣發現學生回答中富有價值和意義的、充滿童趣的世界呢?除了善於傾聽,教師還應不斷捕捉、判斷、重組課堂教學中從學生那裡涌現出來的各種各樣的信息,隨時把握課堂教學中閃動的亮點,把握促進課堂教學動態生成的切入點,以自己的教育智慧有效地推進課堂的生成。
難度過大時,變換角度。這主要應對那種教師有預設而學生沒有生成的矛盾。例如教學《口技》一文,教師要學生回答「為何課文開頭和結尾兩次提到『一人一桌一椅一撫尺』」,當學生答不到點子上時,教師估計可能是難度過大了,於是變換角度。從修辭手法人手,得出「反復」的修辭手法,然後要學生談這種修辭手法的作用,作用談出來之後,這個題目的答案自然水落石出了。
呼之不出時,反提問。這種方法主要適用於教師有預設學生沒有生成,而教師認為又有必要提出來的情況。例如教學《桃花源記》一文,當學生沒有對古今異義詞提出疑問時,教師反提問:「『芳草鮮美』如何翻譯?」「『鮮美』一詞的現代意義是什麼?」教師通過這樣的反提問把教學的重點引出來。
難以抉擇時,引導學生進行活動。當課堂中學生的動態生成出現了不同意見而又難以抉擇,或出現了教師預設外的生成,不妨讓學生進行討論、辯論等語文活動。
教學是預設與生成的矛盾統一體,課堂教學既要有預設又要有生成,沒有生成,課堂就是封閉僵死的操練,沒有預設,課堂就是胡亂無序的盲動。好的預設與生成,猶如一次美麗的邂逅,教師則是這美麗邂逅的「策劃者」。
5. 如何處理語文課堂上預設和生成的關系
如何處理語文課堂上預設和生成的關系?
答:教學中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處理二者之間的關系:
一、精心預設,感受愉悅
1、用動態預設,作為「互動生成」誘因。我們知道:語文課堂教學的內容存在著很多的不可預測性和不確定性,這是語文課堂教學的特點。鑒於此,我們在教學切入點的選擇、重點的把握以及難點的確定都要做到符合教學實際,即應該是現時的、真實的和靈活的,課堂教學要在教師的引導和組織下動態生成。這一過程在保證教學大方向的前提上對教學內容進行了適度的調整,既體現了預設的彈性,又讓學生有生成中感受到了思考的愉悅。
2、整合多元預設,呈現「互動生成」靈性。教學的目標如何才能具體化?各維度和各層次的目標如何才能隨著教學進程逐一達成?教學內容應怎樣呈現?教學流程要如何設計?運用哪些教學方法?教師在課前必須思考這些問題,因為教學預設時教師的思維方式是分析性的。而在實施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卻是直面真實的教學,故教師必須根據師生在課堂中交往互動的具體進程來整合課前的各種預設,教師的思維更多地表現為整合性,使生成富有靈性,方能彰顯師生智慧。
這樣的課堂,可能學生的有些質疑是教師始料不及的,但只要教師在課前認真解讀課程標准,鑽研教材,以生為本,在預設中充分尊重學生,提供學生探索「未知」的時間與空間。這樣多元化的預設就能使教師在課堂上左右逢源,適時關注課堂生成的靈性,關注學生在課堂中個性化的生命活動,真正體現以學定教,當然這樣的課堂一定是精彩的。
二、動態生成,感受「逾越」
1、創設環境,准備「逾越」。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努力構建一種開放的、和諧的、愉快的,能使學生的主體意識得到真正凸現的學習環境,為學生創造一個學習知識的平台,喚起學生學習的動機,激起學生學習興趣和慾望,從而讓學生能在課堂上不斷生成能促進課堂發展的教學資源。
2、引導感悟,實現「逾越」。動態資源生成是一種以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為依據的教學新情景,是以師生生命為載體的。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隨時引導學生感悟,讓學生的知識在建構中遷移,能力在遷移中發展,人格在發展中完善,更要時時挖掘動態資源。這樣,才能讓學生擁抱文本,超越文本,返歸自我,超越自我,實現逾越。
3、智慧提升,享受「逾越」。「教學就是即席創作。」教師要做好捕捉動態生成資源的准備,當課堂上出現動態教學資源信息時,教師的第一反應是辨識其價值,去偽存真,並做出教學決策:是否有用?何時使用?怎樣使用?繼而確認資源特點,取其精義,並將之融入教學過程。在教學過程中層層追問,不斷促進學生思考,同時,抓住那些閃光的火花,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中使學生的學習智慧不斷攀升。最終讓學生在體會成就感時,享受到思考帶來的愉悅。
總而言之,預設和生成是辯證的對立統一體,兩者是相互依存的,沒有高質量的預設,就不可能有精彩的生成;反之,如果不重視生成,那麼預設必然是僵化而缺乏活力的。故只有預設與生成並重,課堂才能煥發出前所未有的精彩。
6. 如何處理語文課堂上的"預設"與"生成"的關系
「預設」體現教學是一個有目標、有計劃的活動。「生成」是對教學過程生動可變性的概括,用東廬中學陳庚金的話說是「應該動態的」,「如果預設都做好了,學生上課時就沒有新鮮感。」預設與生成作為一對矛盾統一體。美國教師教育專家克里克山克曾建議:「好的教育計劃會避免無數在你班上可能出現的問題。」但他同時又借用蘇格蘭詩人羅伯特·伯恩斯的名言警告說:「老鼠和人類的最好計劃常常走入歧途。」這兩條似乎相互矛盾卻也恰好說明:教學活動的預設與動態生成這一對矛盾總是交織在一起的。
預設與生成,是隨著新課程出現的一對矛盾體。如若不能明白「課改,就是改課」的道理,不能把課堂還給學生,不能以學定教,老師只是一味的霸佔著課堂的話語權,那麼我們也就無須研究預設與生成的關系了。新課程只有教師真正的參與進來,我們的課改才有希望。我們的教育不缺少理念,缺的是對一線教育生活的真正參與。教育改革,需要我們真正的付諸如行動。
講課文蒲松齡的文章《狼》,我的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1、揣摩語言,領悟作者語言運用的精妙,把握狼與屠戶的形象;2、理清文章生動曲折的故事情節;3、掌握課文中狼的陰險狡詐和屠戶的機智勇敢的斗爭精神以及課文所闡明的道理。過程與方法:1、朗讀;2、品讀;3、討論點撥。情感、態度、價值觀:1、認識狼的貪婪、兇狠和狡猾的本性,懂得對於狼一樣的害人蟲必須識破它的假象,堅決斗爭,善於斗爭;並同社會上的假、惡、丑等陰暗面作斗爭。圍繞著這樣的目標,在第二節課時,我的預設是先由學生從文中找出最能夠體現狼的本性的那個字,然後再慢慢地依次研究狼的其它特徵。「黠」字體現狼的本性,文中有相關的語句;除了「黠」,其它的特點,還有「貪」、「凶」,也有體現的語句。而一個同學卻打破了我的預設,為我帶來了麻煩。她說狼很聰明團結等,我追問依據,她證據鑿鑿的說:「『兩狼之並驅如故』看出了狼的團結,並不為骨與肉而爭搶相對;『一狼徑去,其一犬坐於前』,『目似暝,意暇甚』,還有『一狼洞其中,意將隧入以攻其後也』,足見狼的聰明。」
遇到這樣的意外,我始料不及,因為這課我講了很多遍,也沒有這么問的。預設與生成出現了矛盾,我很清醒的知道是這個學生對文本的閱讀產生了誤解。我們的語文教學要實現學路、教路與文路的統一融合,才是最好的閱讀教學。我笑了,沒有完全的肯定這個學生的不足,而是先贊揚她的不同與他人的見解,也使學生們知道狼也真的是有這位同學所說的「團結、聰明」的特點。然後一轉,我說「那麼這篇課文作者對自己筆下的狼,所寄予的情感是怎樣的呢?」
學生研討得出,是譏諷嘲笑的,依據是結尾的作者議論:「狼亦黠矣,而頃刻兩斃,禽獸之變詐幾何哉,只增笑耳。」
正確的解讀教材,是必須通過仔細的研讀,而沒有良好的閱讀素養,即使仔細的研讀也不會有自己的東西的。教師的讀書的積極效應就在於此,而且,機智的駕馭課堂也是少不了。
生成可以是我們課堂上的精彩的花絮,而一旦的處理不好,卻也可以會是我們課堂上的敗筆之所在。
下面幾個例子恰恰能夠說明這一點:
一位教師執教《塞翁失馬》:有學生在討論中提出「塞翁丟失的是公馬還是母馬」時,教師有些興奮,馬上放棄計劃,抓住這一「可笑」的問題讓學生討論。結果是一堂課就在爭論「馬的公母」中過去了,令人汗顏。
還有一位教師執教《虎門銷煙》:當學生提出「林則徐沒有環保意識」時,教師對此觀點大加贊賞,並即興組織學生爭論,文中的愛國情感被攪得盪然無存,令人啼笑皆非。
第二個例子就出現了教師沒有很好的把握生成的契機而導致令人啼笑皆非的現象。這一課,我去年下半年教過,對教材,我很熟悉。學生提出「林則徐沒有環保意識」,這個問題,是對教材理解的不夠,也不透,沒有真正的明白「虎門銷煙」中的「銷」字,誤以為是「燒煙」;本來出現這樣的生成的問題,會極大的促進我們的課堂教學,而因為教師沒有準確的把握好教材,盲目的引入學生的討論,從而致使文本的德育教育的功能喪失殆盡。如果老師在問題出現後,能夠強調「銷煙」的「銷」字,使學生明確林則徐用的是化學的方法,而不是燒煙;再指出當時外國人並不相信林則徐真的要禁煙,以為林則徐要發大財了的誤解。可看到林則徐整個銷煙的過程,信服了,也為林則徐卓越的組織能力和高尚的人格精神所折服、贊嘆。這樣的機智處理,渲染了文本的愛國情感,突出了「三維」目標中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而且還能夠適時的進行相關學科知識的滲透,明確林則徐銷煙的化學方程式為:CaO+H2O=Ca(OH)2,反應發出大量熱,為防止廢氣,避免鴉片污染土壤,就採用向水中加入鴉片和氧化鈣的方法通過產生大量的熱來分解鴉片,以激發學生對未知的欲求。由此看來,同是生成,教師的處理的方法決定了生成效果的優劣好壞。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育的技巧並不在於預見到課的所有細節,而在於根據當時的具體情況,巧妙地在學生的不知不覺中做出相應的變動。」葉瀾教
7. 如何處理語文課堂上的"預設"與"生成"的關系
在新課程中,學生獲取的知識主要是由四方面知識構成的:一是由教材提供的知識;二是教師充分挖掘課程資源和個人的教學經驗產生的知識;三是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四是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生成的知識.這說明知識的生成,不是惟一傳授的.所謂生成就是自然形成.教學生成,就是自然形成知識與方法,它是與你的教學預設緊密聯系在一起的.預設與生成是構建和諧課堂的基點.預設是教師發揮組織、引領作用的重要保證.生成的知識和方法大多是課本上已有的,只不過是要通過教師創設的問題情境,誘發學生自己去思考、探索、交流、發現、總結而形成知識和方法,這就是創新.教學是教師、學生與文本展開的心靈對話,因預設而有效,因生成而精彩!我們不應忽視精心地預設,也應將生成作為一種自覺地追求.1、准確預設,有效生成 「預設」經常被人認為給學生挖一個陷阱,等著孩子往裡跳,筐住了學生的思維.其實這是對預設的一種誤解.沒有預設時的全面考慮與周密設計,哪有課堂上的有效互動與動態生成;沒有上課前的胸有成竹,哪有課堂上的游刃有餘.所以如何准確地預設將直接影響著「生成」.在新課程理念下對預設的要求不是降低而是提高了.它要求預設能真正關注全體學生的全面發展,為每個學生提供主動積極活動的機會,讓不同層面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在立體式互動中促使師生同成長共發展.2、多種預設,促進生成 教師不但要預設學生的「已知」,還應該注重預設學生的「未知」.因此,盡可能多地了解學生、預測學生自主學習的方式和解決問題的策略,乃是科學預設的一個重要前提.教學設計要有「彈性區間」,為學生的主動參與留出時間與空間.教師只有盡可能地預設各種可能,才能做到心中有數,臨陣不亂.只有這樣,當課堂出現未曾或無法預見的情況時,教師才有足夠的智慧去應對,從而將課堂引向精彩,而不至於聽之任之,甚至手足無措,方寸大亂.3、放棄預設,創造生成 課堂是千變萬化的.不論教師做了多麼充分的預設,課堂上會不可避免地出現一些意外的事情.課堂教學是有目標的,但學生的興奮點往往與教學目標不一致.但如果教師視教案為禁錮,不敢越雷池半步,就有違「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動態生成的過程」的教學理念.4、放大錯誤,升華生成 以前的教師就怕課堂學習過程中學生出現這樣和那樣錯誤,經常藏著、躲著、捂著.其實錯誤是一種自然現象,是課堂教學動態生成很好的教學資源.在教學中,教師可應用錯例,及時地放大錯例,只有對「錯例」進行理性反思、探尋「病根」,才能對症下葯,杜絕舊病復發.學生通過親自參與找錯、議錯、辨錯這一動態的過程,生成的知識、技能就更牢固.由於這種學習是學生自發產生的,所以經常會出現激情四射的場面,成為課堂教學的亮點.總之,「預設」和「生成」彷彿是一對孿生姐妹,預設是生成的基礎,生成是預設的升華.
8. 在教學中如何處理「預設與生成」的關系
一、以預設為基礎,提高生成的質量和水平
第一,從教師方面講,首先要深入鑽研教材,讀出教材的本意和新意,把握教材的精髓和難點,把教材內化為自己的東西,具有走進去的深度和跳出來的勇氣,這是課堂中催生和捕捉有價值的生成的前提;其次要拓寬知識面,豐富背景知識。
第二,從教材方面講,要強調教材的基礎性地位和主幹性作用,超越教材的前提是源於教材,必須對教材有全面准確的理解,真正弄清楚教材的本義,尊重教材的價值取向,在這個基礎上結合兒童經驗和時代發展去挖掘和追求教材的延伸義、拓展義,去形成學生的個性化解讀。
第三,從教學方面講,要強調精心預設,課前盡可能預計和考慮學生學習活動的各種可能性,減少低水平和可預知的「生成」,激發高水平和精彩的生成。
二、以生成為導向,提高預設的針對性、開放性、可變性
第一,以生成的主體性為導向,提高預設的針對性
相對而言,生成強調的是學生的活動和思維,它彰顯的是學生的主體性;預設強調的是教師的設計和安排,它彰顯的是教師的主導性。教是為學服務的,它意味著要根據學生的學習基礎和學習規律進行預設,想學生所想,備學生所想,從而使預設具有針對性。
第二,以生成的隨機性(不可預知性)為導向,提高預設的開放性
生成是師生的「即席創造」,是「無法預約的美麗」,它猶如天馬行空,不期而至。為此,預設要有彈性和開放性,給生成騰出時間和空間。在傳統教學中,教師習慣於把課堂上的一切都算計在內,把「意外情況」、「節外生枝」都視為課堂異端而加以排除,生成自然也就無了立錐之地。教師要確立生成的意識,要深入思考課堂教學的大方向、大環節和關鍵性內容,把握課堂教學的整體思路和目標指向,為學生的自主活動提供必要的時間。
第三,以生成的動態性為導向,提高預設的可變性
強調生成的動態性,意味著上課不是執行教案而是教案再創造的過程;不是把心思放在教材、教參和教案上,而是放在觀察學生、傾聽學生、發現學生並與學生積極互動上。它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活動中不能拘泥於課前的預設,要根據實際情況,隨時對設計作出有把握的調整、變更。
9. 如何處理語文課堂上的"預設"與"生成"的關系
1、預設的必要性
預設,通俗地講,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精心備課,在進行課堂教學之前,要千方百計地備好課,設計許多精彩的環節,甚至查閱很多的資料。我們通常預設的內容包括:根據《語文課程標准》的要求和教材的具體要求,結合學生的學習情況,預先設定既明確又適當的教學目標,從這不然看出,做好預設對上好每一節語文課都是非常重要的。
2、生成的必然性
所謂生成,就是課堂中,學生對文本的內在理解以及提出的質疑。教師的預設不可能想像到課堂當中所發生的一切。新課程理念指出,閱讀是一種教師、學生、文本之間的對話,是一種心與心的對話,是情感與情感的碰撞。它不僅僅是一種閱讀行為,更重要的是一種閱讀後再創造的過程。而學生的學習活動是一種主動性的創造過程,因而學生的生成是必然存在的。
3、預設與生成是辯證統一的關系
預設體現的是對文本的尊重,生成體現的是對學生的尊重,可見預設與生成是辯證的對立統一體,課堂教學既需要預設,也需要生成,預設與生成是課堂教學的兩翼,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