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請以,語文是什麼,為話題,運用排比句,寫一段200字的文段
語文是滋味甘醇的美酒,讓人回味無窮; 語文是清涼可口的泉水,讓人清甜解渴;��什麼是語文?語文的實質是什麼?有人會認為語文是文學的總匯,語文的實質是它的工具性,當然,這種觀點不錯,而我認為這種觀點是片面的.它忽視了語文功能的多樣性.在日常生活中,沒一個正常人都能很熟練的進行語言交流,甚至有明顯的語法錯誤的表達也不影響雙方的交流.我認為,語文的產生,發展決定了語文的淺層次表達是生活實踐,具有工具性;高層次表達是精神萬象,具有精神性.��我想語文應該是一種熱愛.沒有一顆對生活熾熱的心,怎麼會有"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的熱愛浪漫?沒有對祖國山水,人文風物的痴迷嚮往,怎麼會有"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的拳拳詩情?怎麼會有"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怡然陶醉.語文不僅表達著熱愛,悠悠千古,浩瀚的海洋,更浮涌著多少憂愁,郁悶.甚至是猛呼戰爭.屈原憂愁悲恩而抒,壯志未酬而唱"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稼軒胡虜未滅而嘆"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陳涉苦難深重怒呼"王侯將相寧有種呼".��古今中外,燦爛的文學長卷都綴滿了一個個的"情"字,但也不乏冷靜理性.陶淵明"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折射出冷靜的人生選擇;范仲淹"先天下之悠而悠,後天下之樂而樂."道出政治家的深重責任感,杜甫"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已經掙拖並超越了自己的苦難,顯露出普度眾生的情懷;毛澤東"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
『貳』 有人說:語文是...你能用一段類似格言警句的話,形象地概括出你心中的語文是什麼嗎
語文是滋味甘醇的美酒,讓人回味無窮;
語文是清涼可口的泉水,讓人清甜解渴;
語文是芳香濃郁的咖啡,讓人溫馨浪漫;
語文是新鮮味美的果汁,讓人滋心潤肺;
語文是香氣撲鼻的綠茶,讓人神清氣爽;
語文是神態悠閑的白雲,讓人浮想聯翩;
語文是浪花飛濺的大河,讓人心潮澎湃。
『叄』 以"語文"兩字為主題,說一段話
文一:
語文,是天地間的一張詩箋。
翻開一本線裝的古書,滿紙的方塊字都盪漾起來,撥動著我們的心弦,纏繞著萬千思緒。從《詩經》開始,文人便將語文那百轉千回的柔情賦予了潺潺流水。它在白居易的筆下盤旋過,在李白的酒中逗留過。語文就這樣,攜一絲江南荷塘的碧綠,帶一縷塞北梨花的甜潤,輕輕地流淌在每個人心底最柔軟的地方。
小時候,最初接觸語文是從至美的童話世界開始的,是美人魚凄美動人的傳說伴我進入甜美的夢鄉;是丑小鴨變白天鵝的故事帶給我最純真的喜悅;是皇帝身上那滑稽的新裝逗得我哈哈大笑。那清脆的笑聲,天上的大雁也聽得到。語文,就這樣帶著我用最簡單的眼光去閱讀這紛繁的世界,如同初春帶著溫熱氣息的泉水流淌過嫩嫩的水草,讓初到人間的它感受到萬物的溫情。江之南,水之湄,悄然藏起了一個水一樣清瑩的夢,它的名字叫語文。
四季的輪回不留痕跡,時光的流逝悄無聲息,不知不覺,語文已伴著我慢慢長大了,她沖淡了我成長中的傷悲,她贈予我坦然的心境。在語文的世界裡,我常常會情不自禁地發出感嘆,我敬慕岳飛的崇高,厭惡秦檜的卑鄙;感嘆魯肅的寬厚,輕視周瑜的狹隘;驚嘆公子重耳歷盡磨難不屈不撓的雄心壯志,輕蔑後主劉禪的膽小怯弱鼠目寸光。語文的一顰一笑會時時扣動我的心弦,她是人類寶貴精神的載體,不經意間,我們的靈魂便已得到了生活中永遠無法企及的升華。她總是安靜地躲在時光深處,成全著世人的懷想,安撫著每一個渴望寧靜的靈魂。被這泓清泉懷抱的地方,離了浮躁的塵囂,花疏雲淡……
佇立泉邊,屈子的悲呼,霸王的怒吼,東坡的絕唱都在身際盤旋。悠悠泉水,滔滔歷史,過濾下來的都是勝利者的狂歡,失敗者的哀痛。透過千古語文的回響,我看見了,看見了,是誰斜依樓頭,望斷天涯歸路?是誰隔水徘徊,站成萬年等待?是誰千里送友,執手相看淚眼?是語文帶領我們走進情感世界,語文總是盛產美好的地方,愛情、友誼、親情,所有至純至美的情感都在這里衍生。它是我們對抗物慾的堅實堡壘,為我們固守著一方心靈的凈土,它的洗滌,讓我的心靈如蓮花般潔白無暇。
從天真到憂愁,從得意到失意,我的成長始終有語文伴我左右,它把我從一顆不知天高地厚的頑石沖刷成一顆期待在茫茫人海中尋覓自身價值的鵝卵石,它讓我懂得了成熟的真諦一種明亮而刺眼的光輝,一種圓潤而不煩膩的音響,一種不需要對別人察言觀色的從容。
語文,宛如一泓清泉,搖曳著我心中的寸寸青草,穿越了唐詩的繁華,浸潤了宋詞的蒼涼,流進了我心靈的最深處,映出了那歲歲年年的明月,匯入時光的河流中,把那些久遠的夢,濯洗得干凈柔和……
文二:
輕輕地,推開一扇窗;靜靜地,啜飲一口茶。手持一卷,在裊裊升騰的茶香中,欣賞文字的靜美,任心中的一泓清泉汩汩流出,洗去浮華,淡去煩躁,遠離喧囂……
語文,是我心中的一泓清泉。在語文的世界中,我可以:「觀古今於須臾,扶四海於一瞬」。在語文的世界中,我可以朝謁秦皇漢武;暮訪孔孟太白;悲白娘子永鎮雷峰塔,嘆孟姜女尋夫哭長城;揚鞭策馬駝鈴古道,在夕陽的殘紅里看西楚霸王四面楚歌的悲壯;嘆卧龍先生軍帳內四十九盞明燈的凄涼……在語文的世界裡,我可以在大洋彼岸與巴頓一起指揮遠征軍;和蒙哥馬利一起感嘆沙漠之狐的老練;可以感嘆斯大林格勒城內的壯烈;體會丘吉爾V字形手式所傳達的樂觀……在語文的世界裡,我感受到歷史的深沉。
語文,是我心中的一泓清泉。在語文的世界裡,我可以游弋於大自然的美麗中。在語文的世界裡,我可以春看柳絮紛飛;夏觀十里荷花;秋賞三秋桂子;冬嘆萬里雪飄。在語文的世界裡,我可以聽老杜春夜吟哦,小杜清明問路,陸放翁聽夜闌,僧志南杖籬過橋東,聽易安居士嘆綠肥紅瘦,看誠齋主人賞呈心荷珠;停駐在西子湖畔任蘇東坡濃妝淡抹,在黃四娘家賞流連戲蝶……在語文的世界裡,我收獲到自然的清新。
語文,是我心中的一泓清泉。在語文的世界中,我品讀到文人樂觀積極,不畏權勢的灑脫。在語文的世界中,我讀著青蓮居士「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的錚錚傲骨;蘇子瞻「日啖荔枝三百顆」的樂觀曠達;劉禹錫「前度劉郎今又來」的灑脫自適;唐伯虎「我笑世人看不穿」的風流瀟灑;讀著五柳先生不以心為形役,在熹微的晨光中「抱拙歸田園」的淡然坦然……在語文的世界裡,我看見韓愈衰朽惜殘年的悲壯;屈原「哀民生之多艱」的喟嘆;魏徵直言的勇氣;司馬遷忍辱的堅韌……在語文的世界裡,我感悟到生命的真諦……
語文,是我心中的一泓清泉,悠悠然唱出春江花月夜的美麗;潺潺然唱出高山流水的流暢。語文,是我心中的一泓清泉,帶給我自然清新,帶給我樂觀曠達。在語文的世界裡,我體會更多,感悟更多。
『肆』 用:語文是什麼。 寫一段話,(註:不是一句話、和作文)
正月十五鬧花燈,大街小巷熱鬧非凡,五彩繽紛形狀各異的花燈讓我的眼睛應接不暇,頓時沒了煩惱,沒了壓力,什麼都不想。看,天空上的多彩禮花,一個個的絢麗綻放,又一個個瞬間悄然退去,緊接著又是一團團,照亮了天空,天空似乎也熱鬧起來,在這洋溢著喜氣的節日里,我們盡情的享受著。
『伍』 有人說語文是什麼比喻句
有人說,語文是一本永遠讀不完的微型網路全書;
有人說,語文是一個折射人生的多彩世界;
有人說,(語文是一條通向成功的星光大道)
『陸』 什麼叫語文,語文就是語言,就是平常說的話
「語文就是語言」
——重溫葉聖陶先生關於「語文」含義的論述
揚州大學文學院 徐林祥
1949年,葉聖陶先生主持華北人民政府教科書編審委員會工作,建議把舊有的「國語」和「國文」一律更名為「語文」,從此開始了「語文」一詞廣為使用的新時代。
「語文」作為一門課程的名稱,其基本內容包括聽、說、讀、寫的訓練。葉聖陶說:「『語文』一名,始用於一九四九年華北人民政府教科書編審委員會選用中小學課本之時。前此中學稱『國文』,小學稱『國語』,至是乃統而一之。彼時同人之意,以為口頭為『語』,書面為『文』,文本於語,不可偏指,故合言之。亦見此學科『聽』、『說』、『讀』、『寫』宜並重,誦習課本,練習作文,固為讀寫之事,而苟忽於聽說,不注意訓練,則讀寫之成效亦將減損。」[1]
「語文」既作為課程名稱,又作為教材名稱。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出版總署編審局編輯出版了全國統一的以「語文」命名的教材。這套教材的《編輯大意》指出:「說出來的是語言,寫出來的是文章,文章依據語言,『語』和『文』是分不開的。語文教學應該包括聽話、說話、閱讀、寫作四項。因此,這套課本不再用『國文』或『國語』的舊名稱,改稱『語文課本』。」[2]
無論是以「語文」作為課程名稱,還是以「語文」作為教材名稱,其基本思想似乎都可以明確表述為:「語文」即「語言」,包括「口頭語言」(語)和「書面語言」(文)。葉聖陶解釋說:「什麼叫語文?語文就是語言,就是平常說的話。嘴裡說的話叫口頭語言,寫在紙面上的叫書面語言。語就是口頭語言,文就是書面語言。把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連在一起說,就叫語文。」[3]
葉聖陶先生對「語文」學科的命名及其解說,曾得到語文教育界的普遍認同。呂叔湘先生在1978年4月22日以《中小學語文教學問題》為題的講話中說:「解放初期有一個出版總署,底下有一個編審局,就是現在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前身,主要任務是編教科書。這就碰到了一個問題,就是語文這門課,是老辦法小學叫國語、中學叫國文好呢,還是想法統一起來?當時有一位在里頭工作的同志提議說,我們就叫它語文行不行?語也在里頭,文也在里頭。後來就決定用語文這個名稱了。」[4]張志公先生在1979年5月寫的《說「語文」》一文中也說:「一九四九年六月,全國大陸已經大部分解放,華北人民政府教育部教科書編審委員會著手研究在全國范圍內使用的各種教材問題。關於原來的『國語』和『國文』,經過研究,認為小學和中學都應當以學習白話文為主,中學逐漸加學一點文言文;至於作文,則一律寫白話文。總之,在普通教育階段,這門功課應當教學生在口頭上和書面上掌握切近生活實際,切合日常應用的語言能力。根據這樣的看法,按照葉聖陶先生的建議,不再用『國文』、『國語』兩個名稱,小學和中學一律稱為『語文』。這就是這門功課叫作『語文』的來由。這個『語文』就是『語言』的意思,包括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在口頭謂之語,在書面謂之文,合起來稱為『語文』。」[5]
在「語文」作為課程教材名稱使用的過程中,對「語文」含義,除了「語文就是語言」之外,還有「語言文章」、「語言文字」、「語言文學」等幾種不同的解說。
針對這些解說,葉聖陶先生多次指出:「『語文』一名,始用於一九四九年之中小學語文課本。當時想法,口頭為『語』,筆下為『文』,合成一詞,就稱『語文』。自此推想,似以『語言文章』為較切。『文』謂『文字』,似指一個個的字,不甚愜當。『文』謂『文學』,又不能包容文學以外之文章。」[6]「其後有人釋為『語言文字』,有人釋為『語言文學』,皆非立此名之原意。第二種解釋與原意為近,唯『文』字含義較『文學』為廣,緣書面之『文』不盡屬於『文學』也。課本中有文學作品,有非文學之各體文章,可以證之。第一種解釋之『文字』,如理解為成篇之書面語,則亦與原意合矣。」[7]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代漢語詞典(修訂本)》對「語文」一詞有兩個解釋,一是「語言和文字」,一是「語言和文學」。該詞典在解釋「語言」一詞時稱:「『語言』一般包括它的書面形式,但在與『文字』並舉時只指口語」。[8]這就是說:「語言文字」專指口頭語言和書面文字。呂叔湘認為:「語文這兩個字連在一起來講,可以有兩個講法,一種可理解為語言和文字,也就是說口頭的語言和書面的語言;另一種也可理解為語言和文學,那就不一樣了。中小學這個課程的名字叫語文,原來的意思可能是語言文字,但是很多人把他理解為語言文學。」[9]呂叔湘先生這里雖然也將「語文」理解為「語言文字」,但仍然是指「口頭的語言和書面的語言」。
可見,葉聖陶先生所說的「語文就是語言」(包括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實際上已經包容了「語言文章」(「文章」為書面語言)、「語言文字」(「文字」為書面語言的符號)、「語言文學」(「文學」是語言的藝術,以書面語言為載體)的含義。
既然語文教育中的「語文」應理解為「語言」,那麼為什麼這門課程不叫「語言」而稱「語文」呢?這主要是因為「語言」有時僅指口頭語言,叫做「語文」,是為了強調這門課程不但包含口頭「語」,而且包含書面「文」。1980年7月14日,葉聖陶在小學語文教學研究會成立大會上解釋說:「一九四九年改用『語文』這個名稱,因為這門功課是學習運用語言的本領的。既然是運用語言的本領的,為什麼不叫『語言』呢?口頭說的是『語』,筆下寫的是『文』,二者手段不同,其實是一回事。功課不叫『語言』而叫『語文』,表明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都要在這門功課里學習的意思。『語文』這個名稱並不是把過去的『國語』和『國文』合並起來,也不是『語』指語言,『文』指文學(雖然教材里有不少文學作品)。」[10]
我們理解:「語文」,作為學校教育的一門課程,指的是祖國語言的教育,即作為中華民族通用語的漢語言的教育。既包含口頭語言的學習,又包含書面語言的學習;既包含語言形式的掌握,又包含語言內容的理解;既包含著一個民族的語言系統和規則(即狹義的語言)的學習,又包含著按照這一語言系統和規則所進行的言語行為(讀、寫、聽、說)的訓練以及按照這一語言系統和規則形成的言語作品的學習。[11]正如鍾啟泉先生所指出的:「語文學科就是從形式與內容兩個側面發展學生語言能力的、兼具『形式訓練』與『實質訓練』的一門綜合性的基礎學科。」[12]王寧先生則從語文教師的角度指出:「語文教師應當通過語文教學養成學生從語料中發現語言現象、概括語言規律的銳敏性、興趣和習慣;教給他們貯存語言材料的正確、有效方法,促使他們通過自學的積累,逐漸豐富自己的語言;讓他們在獲得新知識的實踐過程中,訓練他們把已加工成熟的思想用最得體、優美的語言表達出來的能力;最後,還要以語言為橋梁,培養他們的人際交往意識、創造思維意識和文化修養意識。」[13]
近幾年來,在關於「語文」含義的討論中,又有三種新的解說:「言語」說、「文學」說、「文化」說。
有學者認為:「『語文』指的是漢言語,語文教育是我們母語漢語的言語教育。」[14]筆者以為,這一觀點縮小了語文的外延。語文學習,既包括言語的學習,也包括狹義的語言的學習。雖然作為母語課程內容的語言系統及規則,人們可以在日常生活的語言環境中通過自發的經驗和認知多少獲得一些,但這些畢竟是零碎的,與在學校教育的情境中通過較高級的思維活動系統地學習是不能相比的。學校開設語文課程之所以有必要,即在於可以使母語的學習和掌握,由自發的、偏重感性經驗的、少慢差費的暗中摸索,走向自覺的、偏重科學理性的、多快好省的明中探討,這其中便包括語言系統及規則的學習。
也有學者認為,語文就是文學,語文教育就是文學教育。筆者以為:這一觀點同樣把語文的所指縮小了。文學是語言的藝術。一方面,作為一門藝術,文學作品與政治論文、科普讀物、以及其他實用文章相比在以情感人、以美育人方面有其獨特的優勢,語文教育無疑要充分利用這一優勢。另一方面,作為學習語言的語料,語文課本中的文學作品與政治論文、科普讀物、以及其他實用文章的性質又是相同的。語文學習既然包含語言形式與內容方面的學習,就已經包含了作為語言的成品的文學作品與政治論文、科普讀物、以及其他實用文章的形式與內容方面的學習,文學教育就已經是語文教育的應有之義了。而以文學來解說語文,將政治論文、科普讀物、以及其他實用文章的讀寫排除在語文之外,則顯然是不妥的。
還有學者認為:「從語文的本體來看……語文就是文化的存在,文化是語文的『底座』,語文與文化血肉同構,語文就是文化。」[15]筆者以為,這一觀點又將語文泛化了。文化是什麼?「廣義指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狹義指社會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和組織機構。」[16]顯而易見,語文只能被看作是人類文化的一部分。事實上,包括語文在內,學校開設的所有課程都是人類文化的體現,學習各門課程都是學文化。說「語文就是文化」固然沒錯,卻不能揭示語文學科的個性特徵。
古人說:「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葉聖陶先生關於「語文」含義的論述,對於我們正確把握語文學科的性質和語文教育的目標,推動當今語文教學的改革和發展,仍然是有現實意義的。
作者簡介:徐林祥,男,1956年生,揚州大學文學院博士、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語文課程與教學論、語文教育史、美學史與美育史研究。
注釋:
[1]葉聖陶:《答滕萬林》1964年2月1日,《葉聖陶集》第25卷,江蘇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33-34頁。
[2]中央人民政府出版總署編審局:《編輯大意》,《初級中學語文課本》第一冊,人民教育出版社1950年版。
[3]葉聖陶:《認真學習語文》,見中華函授學校編《語文學習講座叢書》(一),商務印書館1980年版,第3-4頁。
[4]呂叔湘:《中小學語文教學問題》,《呂叔湘論語文教育》,河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37頁。
[5]張志公:《說「語文」》,《張志公語文教育論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69頁。
[6]葉聖陶:《答孫文才》1960年1月21日,《葉聖陶集》第25卷,江蘇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7頁。
[7]葉聖陶:《答滕萬林》1964年2月1日,《葉聖陶集》第25卷,江蘇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34頁。
[8]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代漢語詞典(修訂本)》,商務印書館1996年版,第1539頁。
[9]呂叔湘:《中小學語文教學問題》,《呂叔湘論語文教育》,河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37頁。
[10]葉聖陶:《語文是一門怎樣的功課》,《葉聖陶集》第13卷,江蘇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247頁。
[11]參見徐林祥、屠錦紅:《語文:一體三維》,《中學語文》2005年第10期。
[12]鍾啟泉:《中外母語教材比較研究叢書?序》,《中外母語教材比較研究叢書》,江蘇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3]王寧:《漢語語言學與語文教學》,《中國社會科學》2000年第3期。
[14]余應源:《語文「姓」什麼?》,《中學語文教學》,2001年第3期。
[15]曹明海:《語文:文化的構成》,《語文教學通訊?高中刊》,2004年第7-8期。
[16]辭海編輯委員會編:《辭海》下冊,上海辭書出版社,1989年版,第402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