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語言文字 > 新課標新在哪裡解讀初中語文課程標准

新課標新在哪裡解讀初中語文課程標准

發布時間:2022-02-21 08:43:19

『壹』 初中語文新課程標準的定義

初中語文新課程標准解讀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實驗稿),在2001年7月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頒布了,由此,許多版本的依據《課程標准》編寫的新教材也應運而生了。比如人教社的新教材、語文出版社的新教材、江蘇教育出版社的新教材、河北省教育科學研究所的新教材,等等。這對我們初中語文教師來說是一件大事。許多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學原則都在課程標准以及新教材中體現出來。因此,學習《課程標准》,把握課程標准,把《課程標准》中的思想體現在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之中,就成了當前我們初中語文教學的一件大事。
當然,有些教師會認為,執行《課程標准》是幾年以後的事情,我現在就按照教學大綱教書就可以了。這種想法錯了。因為《課程標准》中的許多觀念已經滲透到當前的語文教學之中;而且,《課程標准》代表著近一段時間語文教學改革的方向。
下面,我就我學習《課程標准》的一些體會,和老師們交換一下意見。
語文《課程標准》分四部分。第一部分:前言;第二部分:課程目標;第三部分:實施建議;第四部分:附錄。這個標准,是九年一貫的,把小學到初中畢業的九年分成了四個學段。
第一部分:前言。
前言的總論部分,首先論述了現代社會對公民的要求,這也就是語文教學所要承擔的責任。「現代社會要求公民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具備創新精神、合作意識和開放的視野,具備包括閱讀理解與表達交流在內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運用現代技術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我們的語文教學,就是要向著這個方向努力。
總論部分還論述了《課程標准》的制定原則。一個最根本的原則,就是「以馬克思主義和科學的教育理論為指導」。
前言部分第一節,論述了語文的「課程性質與地位」。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
這里要強調一個問題,語文是交際工具,交際的內容就屬於文化范疇。所以說語文「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語文課要對學生的情感態度進行熏陶感染,要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要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在這其中,要強調文學教育,只靠語言、文字,實用文的閱讀和寫作,無法全面完成語文課程的任務。文學教育在對學生的情感態度進行熏陶感染方面,在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方面,在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作用。
再談一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爭議問題。「工具性」的基本內涵和19世紀末、20世紀初興起的科學主義思潮相通,這一思潮是以追求實用的唯功利主義的科學觀為基礎的。關於語文學科的性質,當年提出「工具性」無疑是有積極意義的,在今天看來,仍然有它的現實意義。但是片面強調「工具性」,的確產生了相當程度的消極影響,於是語文界對此進行了反思,提出了「人文性」的口號。放眼世界范圍的教育領域,20世紀的大半個世紀里,科學主義和人本主義兩大思潮的論爭始終沒有停止過。國外兩大思潮的論爭和我國語文教育界「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爭議,是社會及教育發展到一定時期必然產生的現象。「工具性」著眼於語文課程培養學生語文運用能力的實用功能和語文課程的實踐性的特點,「人文性」著眼於語文課程對於學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課程所具有的人文學科的特點。實際上,語文課程這兩個方面的特點是統一的,科學與人文的統一,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可以成為人們的共識。

『貳』 2021部編版初中語文課程標準是什麼

2021部編版初中語文課程標准如下:

(一)識字與寫字

1、有較強的獨立識字能力。累計認識常用漢字3000個左右,其中2500個左右會寫。

2、硬筆書寫楷書,行款整齊,有一定的速度。

3、能用毛筆書寫楷書,在書寫中體會漢字的優美。

(二)閱讀

1、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默讀有一定的速度,默讀一般讀物每分鍾不少於300字。學習瀏覽,擴大知識面,根據需要搜集信息。

3、能藉助詞典理解詞語的意義。能聯繫上下文和自己的積累,推想課文中有關詞句的意思,辨別詞語的感情色彩,體會其表達效果。

4、在閱讀中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文章基本的表達方法。在交流和討論中,敢於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斷。

5、閱讀敘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簡單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場景、人物、細節,說出自己的喜歡、憎惡、崇敬、嚮往、同情等感受。閱讀詩歌,大體把握詩意,想像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受到優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勵,嚮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6、在理解課文的過程中,體會頓號與逗號、分號與句號的不同用法。

7、誦讀優秀詩文,注意通過詩文的聲調、節奏等體味作品的內容和情感。背誦優秀詩文60篇(段)。

8、擴展閱讀面。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100萬字。

(三)習作

1、懂得寫作是為了自我表達和與人交流。

2、養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有意識地豐富自己的見聞,珍視個人的獨特感受,積累習作素材。

3、能寫簡單的記實作文和想像作文,內容具體,感情真實。能根據內容表達的需要,分段表述。學寫常見應用文。

4、修改自己的習作,並主動與他人交換修改,做到語句通順,行款正確,書寫規范、整潔。根據表達需要,正確使用常用的標點符號。

5、習作要有一定速度。課內習作每學年16次左右。

(四)口語交際

1、與人交流能尊重、理解對方。

2、樂於參與討論,敢於發表自己的意見。

3、聽人說話認真耐心,能抓住要點,並能簡要轉述。

4、表達要有條理,語氣、語調適當。

5、能根據對象和場合,稍作準備,做簡單的發言。

6、注意語言美,抵制不文明的語言。

(五)綜合性學習

1、為解決與學習和生活相關的問題,利用圖書館、網路等信息渠道獲取資料,嘗試寫簡單的研究報告。

2、策劃簡單的校園活動和社會活動,對所策劃的主題進行討論和分析,學寫活動計劃和活動總結。

3、對自己身邊的、大家共同關注的問題,或電視、電影中的故事和形象,組織討論、專題演講,學習辨別是非善惡。

4、初步了解查找資料、運用資料的基本方法。

『叄』 初中語文課程標准2021部編版是什麼

2021部編版初中語文課程標准如下:

(一)識字與寫字

1、有較強的獨立識字能力。累計認識常用漢字3000個左右,其中2500個左右會寫。

2、硬筆書寫楷書,行款整齊,有一定的速度。

3、能用毛筆書寫楷書,在書寫中體會漢字的優美。

(二)閱讀

1、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默讀有一定的速度,默讀一般讀物每分鍾不少於300字。學習瀏覽,擴大知識面,根據需要搜集信息。

3、能藉助詞典理解詞語的意義。

編輯推薦

義務教育各學科課程標準是教材編寫、教學、評估和考試命題的依據,是國家管理和評價課程的基礎,體現了國家對不同階段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規定了各門課程的性質、目標、內容、框架及教學和評價建議。

2005年,義務教育各學科課程標准實驗稿頒布,標志著中國基礎教育課程新一輪改革正式啟動。經過十年的實踐探索,課程改革取得顯著成效,構建了有中國特色、反映時代精神、體現素質教育理念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

隨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化,為了適應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要求,提高義務教育質量。

『肆』 初中語文課程標准應該在哪裡可以查到,

語文新課程標准

第一部分 前 言

現代社會要求公民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具備創新精神、合作意識和開放的視野,具備包括閱讀理解與表達交流在內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運用現代技術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語文教育應該而且能夠為造就現代社會所需的一代新人發揮重要作用。面對社會發展的需要,語文教育必須在課程目標和內容、教學觀念和學習方式、評價目的和方法等方面進行系統的改革。
九年義務教育語文課程的改革,應以馬克思主義和科學的教育理論為指導,總結我國語文教育的成敗得失,借鑒各國母語教育改革的經驗,遵循語文教育的規律,努力建設與現代社會發展相適應的語文課程,在培養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等方面發揮應有的作用。

一、課程性質與地位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
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語文課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決定了它在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重要地位。

二、課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語文課程還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
(二)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
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
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語文又是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因而,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
語文課程還應考慮漢語言文字的特點對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和學生思維發展等方面的影響,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
(三)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方式的設計,都應有助於這種學習方式的形成。
語文綜合性學習有利於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是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於創新精神的重要途徑,應該積極提倡。
(四)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
語文課程應植根於現實,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
語文課程應該是開放而富有創新活力的,應盡可能滿足不同地區、不同學校、不同學生的需求,並能夠根據社會的需要不斷自我調節、更新發展。應當密切關注當代社會信息化的進程,推動語文課程的變革和發展。

三、課程標準的設計思路

1.課程目標九年一貫整體設計。課程標准在"總目標"之下,按1~2年級、3~4年級、5~6年級、7~9年級這四個學段,分別提?quot;階段目標",體現語文課程的整體性和階段性。
2.課程目標根據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設計。三個方面相互滲透,融為一體,注重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各個學段相互聯系,螺旋上升,最終全面達成總目標。
3.階段目標從"識字與寫字"、"閱讀"、"寫作"(1~2年級為"寫話",3~6年級為"習作")、"口語交際"四個方面提出要求。課程標准還提出了"綜合性學習"的要求,以加強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以及與生活的聯系,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推進和協調發展。
4.課程標準的"實施建議"部分,對教材編寫、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教學、評價等,提出了實施的原則、方法和策略,也為具體實施留有創造的空間。

第二部分 課程目標

一、總目標

1.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培養愛國主義感情、社會主義道德品質,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2.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關心當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樣文化,吸取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
3.培植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養成語文學習的自信心和良好習慣,掌握最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
4.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像力和創造潛能。逐步養成實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學態度,初步掌握科學的思想方法。
5.能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在實踐中學習、運用語文。
6.學會漢語拼音。能說普通話。認識3500個左右常用漢字。能正確工整地書寫漢字,並有一定的速度。
7.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能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藉助工具書閱讀淺易文言文。九年課外閱讀總量應在400萬字以上。
8.能具體明確、文從字順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據日常生活需要,運用常見的表達方式寫作。
9.具有日常口語交際的基本能力,在各種交際活動中,學會傾聽、表達與交流,初步學會文明地進行人際溝通和社會交往,發展合作精神。
10.學會使用常用的語文工具書。初步具備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二、階段目標

第一學段(1~2年級)

(一)識字與寫字
1.喜歡學習漢字,有主動識字的願望。
2.認識常用漢字1600~1800個,其中800~1000個會寫。
3.掌握漢字的基本筆畫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筆順規則用硬筆寫字,注意間架結構。初步感受漢字形體美。
4.養成正確的寫字姿勢和良好的寫字習慣,書寫規范、端正、整潔。
5.學會漢語拼音。能讀准聲母、韻母、聲調和整體認讀音節。能准確地拼讀音節,正確書寫聲母、韻母和音節。認識大寫字母,熟記《漢語拼音字母表》。
6.能藉助漢語拼音認讀漢字。能用音序和部首檢字法查字典,學習獨立識字。

(二)閱讀
1.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
2.學慣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學習默讀,做到不出聲,不指讀。
4.藉助讀物中的圖畫閱讀。
5.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了解課文中詞句的意思,在閱讀中積累詞語。
6.閱讀淺近的童話、寓言、故事,嚮往美好的情境,關心自然和生命,對感興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並樂於與人交流。
7.誦讀兒歌、童謠和淺近的古詩,展開想像,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
8.認識課文中出現的常用標點符號。在閱讀中,體會句號、問號、感嘆號所表達的不同語氣。
9.積累自己喜歡的成語和格言警句。背誦優秀詩文50篇(段)。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5萬字。
10.喜愛圖書,愛護圖書。

(三)寫話
1.對寫話有興趣,寫自己想說的話,寫想像中的事物,寫出自己對周圍事物的認識和感想。
2.在寫話中樂於運用閱讀和生活中學到的詞語。
3.根據表達的需要,學習使用逗號、句號、問號、感嘆號。

(四)口語交際
1.學講普通話,逐步養成講普通話的習慣。
2.能認真聽別人講話,努力了解講話的主要內容。
3.聽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復述大意和精彩情節。
4.能較完整地講述小故事,能簡要講述自己感興趣的見聞。
5.與別人交談,態度自然大方,有禮貌。
6.有表達的自信心。積極參加討論,對感興趣的話題發表自己的意見。

(五)綜合性學習
1.對周圍事物有好奇心,能就感興趣的內容提出問題,結合課內外閱讀,共同討論。
2.結合語文學習,觀察大自然,用口頭或圖文等方式表達自己的觀察所得。
3.熱心參加校園、社區活動。結合活動,用口頭或圖文等方式表達自己的見聞和想法。

第二學段(3~4年級)

(一)識字與寫字
1.對學習漢字有濃厚的興趣,養成主動識字的習慣。
2.累計認識常用漢字2500個,其中2000個左右會寫。
3.會使用字典、詞典,有初步的獨立識字能力。
4.能使用硬筆熟練地書寫正楷字,做到規范、端正、整潔。用毛筆臨摹正楷字帖。
5.有條件的地方,可學習使用鍵盤輸入漢字。

(二)閱讀
1.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初步學會默讀。能對課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問。
3.能聯繫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在表達情意方面的作用。能藉助字典、詞典和生活積累,理解生詞的意義。
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
5.能復述敘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動的形象和優美的語言,關心作品中人物的命運和喜怒哀樂,與他人交流自己的閱讀感受。
6.在理解語句的過程中,體會句號與逗號的不同用法,了解冒號、引號的一般用法。
7.學習略讀,粗知文章大意。
8.積累課文中的優美詞語、精彩句段,以及在課外閱讀和生活中獲得的語言材料。
9.誦讀優秀詩文,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領悟內容。背誦優秀詩文50篇(段)。
10.養成讀書看報的習慣,收藏並與同學交流圖書資料。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40萬字。

(三)習作
1.留心周圍事物,樂於書面表達,增強習作的自信心。
2.能不拘形式地寫下見聞、感受和想像,注意表現自己覺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動的內容。
3.願意將自己的習作讀給人聽,與他人分享習作的快樂。
4.能用簡短的書信便條進行書面交際。
5.嘗試在習作中運用自己平時積累的語言材料,特別是有新鮮感的詞句。
6.根據表達的需要,使用冒號、引號。
7.學習修改習作中有明顯錯誤的詞句。
8.課內習作每學年16次左右。

(四)口語交際
1.能用普通話交談。在交談中能認真傾聽,並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請教,就不同的意見與人商討。
2.聽人說話能把握主要內容,並能簡要轉述。
3.能清楚明白地講述見聞,並說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4.能具體生動地講述故事,努力用語言打動他人。

(五)綜合性學習
1.能提出學習和生活中的問題,有目的地搜集資料,共同討論。
2.結合語文學習,觀察大自然,觀察社會,書面與口頭結合表達自己的觀察所得。
3.能在老師的指導下組織有趣味的語文活動,在活動中學習語文,學會合作。
4.在家庭生活、學校生活中,嘗試運用語文知識和能力解決簡單問題。

第三學段(5~6年級)

(一)識字與寫字
1.有較強的獨立識字能力。累計認識常用漢字3000個,其中2500個左右會寫。
2.硬筆書寫楷書,行款整齊,有一定的速度。
3.能用毛筆書寫楷書,在書寫中體會漢字的優美。

(二)閱讀
1.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默讀有一定的速度,默讀一般讀物每分鍾不少於300字。
3.能藉助詞典閱讀,理解詞語在語言環境中的恰當意義,辨別詞語的感情色彩。
4.聯繫上下文和自己的積累,推想課文中有關詞句的意思,體會其表達效果。
5.在閱讀中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文章基本的表達方法。在交流和討論中,敢於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斷。
6.閱讀說明性文章,能抓住要點,了解文章的基本說明方法。
7.閱讀敘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簡單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場景、人物、細節,說出自己的喜歡、憎惡、崇敬、嚮往、同情等感受。閱讀詩歌,大體把握詩意,想像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受到優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勵,嚮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8.學習瀏覽,擴大知識面,根據需要搜集信息。
9.在理解課文的過程中,體會頓號與逗號、分號與句號的不同用法。
10.誦讀優秀詩文,注意通過詩文的聲調、節奏等體味作品的內容和情感。背誦優秀詩文60篇(段)。
11.利用圖書館、網路等信息渠道嘗試進行探究性閱讀。擴展自己的閱讀面,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100萬字。

(三)習作
1.懂得寫作是為了自我表達和與人交流。
2.養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有意識地豐富自己的見聞,珍視個人的獨特感受,積累習作素材。
3.能寫簡單的記實作文和想像作文,內容具體,感情真實。能根據習作內容表達的需要,分段表述。
4.學寫讀書筆記和常見應用文。
5.能根據表達需要,使用常用的標點符號。
6.修改自己的習作,並主動與他人交換修改,做到語句通順,行款正確,書寫規范、整潔。
7.課內習作每學年16次左右。40分鍾能完成不少於400字的習作。

(四)口語交際
1.與人交流能尊重、理解對方。
2.樂於參與討論,敢於發表自己的意見。
3.聽他人說話認真耐心,能抓住要點,並能簡要轉述。
4.表達要有條理,語氣、語調適當。
5.能根據交流的對象和場合,稍做准備,做簡單的發言。
6.在交際中注意語言美,抵制不文明的語言。

(五)綜合性學習
1.為解決與學習和生活相關的問題,利用圖書館、網路等信息渠道獲取資料,嘗試寫簡單的研究報告。
2.策劃簡單的校園活動和社會活動,對所策劃的主題進行討論和分析,學寫活動計劃和活動總結。
3.對自己身邊的、大家共同關注的問題,或電視、電影中的故事和形象,組織討論、專題演講,學習辨別是非善惡。
4.初步了解查找資料、運用資料的基本方法。

第四學段(7~9年級)

(一)識字與寫字
1.能熟練地使用字典、詞典獨立識字,會用多種檢字方法。累計認識常用漢字3500個,其中3000個左右會寫。
2.在使用硬筆熟練地書寫正楷字的基礎上,學寫規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書寫的速度。
3.臨摹名家書法,體會書法的審美價值。

(二)閱讀
1.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
2.養成默讀習慣,有一定的速度,閱讀一般的現代文每分鍾不少於500字。
3.能較熟練地運用略讀和瀏覽的方法,擴大閱讀范圍,拓展自己的視野。
4.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內容,體味和推敲重要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和作用。
5.對課文的內容和表達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並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
6.在閱讀中了解敘述、描寫、說明、議論、抒情等表達方式。
7.能夠區分寫實作品與虛構作品,了解詩歌、散文、小說、戲劇等文學樣式。
8.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於表現力的語言。
9.閱讀科技作品,注意領會作品中所體現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思想方法。
10.閱讀簡單的議論文,區分觀點與材料(道理、事實、數據、圖表等),發現觀點與材料之間的聯系,並通過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斷。
11.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
12.閱讀淺易文言文,能藉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背誦優秀詩文80篇。
13.了解基本的語法知識,用來幫助理解課文中的語言難點;了解常用的修辭方法,體會它們在課文中的表達效果。了解課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識和文化常識。
14.能利用圖書館、網路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資料。
15.學會制訂自己的閱讀計劃,廣泛閱讀各種類型的讀物,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260萬字,每學年閱讀兩三部名著。

(三)寫作
1.寫作時考慮不同的目的和對象。
2.寫作要感情真摯,力求表達自己對自然、社會、人生的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
3.多角度地觀察生活,發現生活的豐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徵,力求有創意地表達。
4.根據表達的中心,選擇恰當的表達方式。合理安排內容的先後和詳略,條理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意思。運用聯想和想像,豐富表達的內容。
5.寫記敘文,做到內容具體;寫簡單的說明文,做到明白清楚;寫簡單的議論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據;根據生活需要,寫日常應用文。
6.能從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進行縮寫;能根據文章的內在聯系和自己的合理想像,進行擴寫、續寫;能變換文章的文體或表達方式等,進行改寫。
7.有獨立完成寫作的意識,注重寫作過程中搜集素材、構思立意、列綱起草、修改加工等環節。
8.養成修改自己作文的習慣,修改時能藉助語感和語法修辭常識,做到文從字順。能與他人交流寫作心得,互相評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溝通見解。
9.能正確使用常用的標點符號。
10.作文每學年一般不少於14次,其他練筆不少於1萬字。45分鍾能完成不少於500字的習作。

(四)口語交際
1.能注意對象和場合,學習文明得體地進行交流。
2.耐心專注地傾聽,能根據對方的話語、表情、手勢等,理解對方的觀點和意圖。
3.自信、負責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做到清楚、連貫、不偏離話題。
4.注意表情和語氣,使說話有感染力和說服力。
5.在交流過程中,注意根據需要調整自己的表達內容和方式,不斷提高應對能力。
6.講述見聞,內容具體、語言生動。復述轉述,完整准確、突出要點。
7.能就適當的話題作即席講話和有準備的主題演講,有自己的觀點,有一定說服力。
8.課堂內外討論問題,能積極發表自己的看法,有中心、有條理、有根據。能聽出討論的焦點,並有針對性地發表意見。

(五)綜合性學習
1.能自主組織文學活動,在辦刊、演出、討論等活動過程中,體驗合作與成功的喜悅。
2.能提出學習和生活中感興趣的問題,共同討論,選出研究主題,制訂簡單的研究計劃,從報刊、書籍或其他媒體中獲取有關資料,討論分析問題,獨立或合作寫出簡單的研究報告。
3.關心學校、本地區和國內外大事,就共同關注的熱點問題,搜集資料,調查訪問,相互討論,能用文字、圖表、圖畫、照片等展示學習成果。
4.掌握查找資料、引用資料的基本方法,分清原始資料與間接資料的主要差別;學會註明所援引資料的出處。

第三部分 實施建議

一、教材編寫建議

1.教材編寫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
2.教材應體現時代特點和現代意識,關注人類,關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樣文化,有助於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3.教材要注重繼承與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有助於增強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愛國主義感情。
4.教材應符合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適應學生的認知水平,密切聯系學生的經驗世界和想像世界,有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新精神。
5.教材選文要具有典範性,文質兼美,富有文化內涵和時代氣息,題材、體裁、風格豐富多樣,難易適度,適合學生學習。
6.教材應注意引導學生掌握語文學習的方法。語文知識、課文注釋和練習等應少而精,具有啟發性,有利於學生在探究中學會學習。
7.教材內容的安排應避免繁瑣化,簡化頭緒,突出重點,加強整合,注重情感態度、知識能力之間的聯系,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
8.教材的體例和呈現方式應靈活多樣,避免模式化。注意為學生設計體驗性活動和研究性專題,重視運用現代信息技術。
9.教材要有開放性和彈性。在合理安排基本課程內容的基礎上,給地方、學校和教師留有開發、選擇的空間,也為學生留出選擇和拓展的空間,以滿足不同學生學習和發展的需要。

二、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1.語文課程資源包括課堂教學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例如:教科書、教學掛圖、工具書、其他圖書、報刊,電影、電視、廣播、網路,報告會、演講會、辯論會、研討會、戲劇表演,圖書館、博物館、紀念館、展覽館,布告欄、報廊、各種標牌廣告,等等。
自然風光、文物古跡、風俗民情,國內外的重要事件,學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話題等也都可以成為語文課程的資源。
2.各地區都蘊藏著自然、社會、人文等多種語文課程資源。要有強烈的資源意識,去努力開發,積極利用。
3.學校應積極創造條件,努力為語文教學配置相應的設備;還應當爭取社會各方面的支持,與社區建立穩定的聯系,給學生創設語文實踐的環境,開展多種形式的語文學習活動。
4.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創造性地開展各類活動,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

三、教學建議

(一)充分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
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
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教師應轉變觀念,更新知識,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養。應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積極開發課程資源,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

(二)在教學中努力體現語文的實踐性和綜合性
努力改進課堂教學,整體考慮知識與能力、情感與態度、過程與方法的綜合,提倡啟發式、討論式教學。
溝通課堂內外,充分利用學校、家庭和社區等教育資源,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

(三)重視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
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不應把它們當做外在的附加任務。應該注重熏陶感染,潛移默化,把這些內容貫穿於日常的教學過程之中。

(四)正確處理基本素養與創新能力的關系
語文教學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給學生打下扎實的語文基礎。同時要注重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促進學生持續發展。

(五)遵循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語文學習規律,選擇教學策略
學生生理、心理以及語言能力的發展具有階段性特徵,不同內容的教學也有各自的規律,應該根據不同學段學生的特點和不同的教學內容,採取合適的教學策略,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
1.關於識字寫字與漢語拼音。
識字寫字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是1~2年級的教學重點。
識字與寫字的要求應有所不同,1~2年級要多認少寫。
識字教學要將兒童熟識的語言因素作為主要材料,同時充分利用兒童的生活經驗,注重教給識字方法,力求識用結合。運用多種形象直觀的教學手段,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
寫字教學要重視對學生寫字姿勢的指導,引導學生掌握基本的書寫技能,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
漢語拼音教學盡可能有趣味性,宜以活動和游戲為主,與學說普通話、識字教學相結合。
2.關於閱讀。
閱讀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
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
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這種綜合能力的培養,各學段可以有所側重,但不應把它們機械地割裂開來。
逐步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創意的閱讀,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
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加強對閱讀方法的指導,讓學生逐步學會精讀、略讀和瀏覽。有些詩文應要求學生誦讀,以利於積累、體驗、培養語感。
在閱讀教學中,為了幫助理解課文,可以引導學生隨文學習必要的語法和修辭知識,但不必進行系統、集中的語法修辭知識教學。
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鼓勵學生自主選擇閱讀材料。
還應注意學生閱讀時的心理衛生和用眼衛生。
3.關於寫作。
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造性表述的過程。寫作能力是語文素養的綜合體現。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於動筆,樂於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
1~4年級從寫話、習作入手,是為了降低起始階段的難度,重在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和自信心。
在寫作教學中,應注重培養觀察、思考、表現、評價的能力。要求學生說真話、實話、心裡話,不說假話、空話、套話。激發學生展開想像和幻想,鼓勵寫想像中的事物。
為學生的自主寫作提供有利條件和廣闊空間,減少對學生寫作的束縛,鼓勵自由表達和有創意的表達。提倡學生自?

『伍』 初中語文新課程標准與舊課程標准有什麼區別

http://www.being.org.cn/ncs/index.htm
這里可以查新課標

至於區別,簡單地說,以前看重的是雙基,即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
現在看重的是三維目標,即希望學生在知識、學習過程以及情感體驗方面都有所發展

『陸』 初中語文新課標的具體內容是什麼

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柒』 初中語文新課程標准解讀誰有

- -。不好意思。我也不懂這個。也是給你搜的。希望能幫到你。不好意思不好意思
語文《課程標准》分四部分。第一部分前言;第二部分課程目標;第三部分實施建議;第四部分附錄。這個標准,是九年一貫的,把小學到初中畢業的九年分成了四個學段。

第一部分前。

前言的總論部分,首先論述了現代社會對公民的要求,這也就是語文教學所要承擔的責任。現代社會要求公民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具備創新精神、合作意識和開放的視野,具備包括閱讀理解與表達交流在內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運用現代技術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我們的語文教學,就是要向著這個方向努力。

總論部分還論述了《課程標准》的制定原則。一個最根本的原則,就是以馬克思主義和科學的教育理論為指。

前言部分第一節,論述了語文的課程性質與地位。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

這里要強調一個問題,語文是交際工具,交際的內容就屬於文化范疇。所以說語文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語文課要對學生的情感態度進行熏陶感染,要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要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在這其中,要強調文學教育,只靠語言、文字,實用文的閱讀和寫作,無法全面完成語文課程的任務。文學教育在對學生的情感態度進行熏陶感染方面,在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方面,在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作用。

再談一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爭議問題,工具性的基本內涵和19世紀末、20世紀初興起的科學主義思潮相通,這一思潮是以追求實用的唯功利主義的科學觀為基礎的,關於語文學科的性質,當年提出工具性無疑是有積極意義的,在今天看來,仍然有它的現實意義,但是片面強調工具性。

的確產生了相當程度的消極影響,於是語文界對此進行了反思,提出了人文性的口號,放眼世界范圍的教育領域,20世紀的大半個世紀里,科學主義和人本主義兩大思潮的論爭始終沒有停止過,國外兩大思潮的論爭和我國語文教育界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爭議,是社會及教育發展到一定時期必然產生的現象。

工具性著眼於語文課程培養學生語文運用能力的實用功能和語文課程的實踐性的特點,人文性著眼於語文課程對於學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課程所具有的人文學科的特點,實際上語文課程這兩個方面的特點是統一的,科學與人文的統一,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可以成為人們的共識。

總論部分第二節,論述了課程的基本理念。共四個方面。

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解釋兩個概念,一個是全面提高,一個是語文素養。

全面提高,就是《課程標准》所設計的課程目標必須面向全體學生,力爭使每一個學生都能達到這一目標,獲得現代公民都必須具備的基本語文素養。另外,要全面發展,在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方面不能偏廢。

語文素養這些年來總是談語文能力,這里提語文素養是什麼用意?語文素養和語文能力有什麼差別?

能力一詞,《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是能勝任某項任務的主觀條件。有的心理學書籍定義為足以使人成功地完成某種活動的心理特。

素養一詞,《現代漢語詞典》解釋為平日的修養,《辭海》解釋為經常修習培養,也就是說,素養屬於個人修養問題。對於修養,《現代漢語詞典》解釋為指理論、知識、藝術、思想等方面的一定水平。《辭海》的解釋為指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質和知識技能等方面,經過長期的學習和實踐所達到的一定水平。如馬克思列寧主義的修養、文學修養。

從上述工具書關於能力和素養的解釋來看

能力是指人能勝任、能完成某項工作的自身條件,重在功用性。

素養是指人通過長期的學習和實踐在某一方面所達到的高度,包括功用性和非功用性。

長期以來我們已經習慣了的說法語文能力是指讀寫聽說的能力。《課程標准》所提的語文素養包括字詞句篇的積累,語感,思維品質,語文學習方法和習慣,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和口語交際的能力,文化品位,審美情趣,知識視野,情感態度,思想觀念等內容。語文能力包含在其中。

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

語文教育有以下三點特點應該引起我們教師在教學中注意。

1、語文課程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

把語文課程和自然科學類的課程進行比較,可以看出,語文課程的內容中,具有大量的具體形象,往往帶有強烈的個人感情和主觀色彩。人們對於語文材料的理解,應該有一致的地方,否則人際交流就無法進行。但是在很多情況下,由於各人的知識背景、生活經驗、體悟的角度等方面的差異,面對同樣的作品,特別是文學作品,人們會有不同的理解或感受。這是完全正常的,正如人們常說的,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因此,語文教學特別提倡師生之間的平等對話,也特別需要注意尊重學生獨特的情感體驗和有獨創性的理解。

同時要注意,開卷可能有益,也可能有害。即使是有益的作品,其含金量也有差異。因此,為了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多受益,提高效率,必須重視對於語文教學內容的認真選擇。

2、語文教育具有很強的實踐性。

語文課程的目標主要指向於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也就是讀寫聽說的能力,不是要幫助學生掌握一個由若干概念、規則、原理構成的理論系統,也不是要系統地傳授有關語言、文字、文章、文學、文化的知識。當然,語文教育是有理論的支撐的,語文課程實踐性很強,不是只要求實踐操作,它會涉及到語音、文字、詞彙、語法、修辭、邏輯、文學等知識,也可能接觸到有關人生、社會、自然方方面面的知識和思想觀念。但是語文課程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不能用例子來圖解原理。

3、學生學習母語重在感性把握。

學生在語文課程中學習的是母語,不是外語。學習母語和學習外語在方法上是應該有所不同的。

學生學習外語,在起始階段,缺乏這種語言的語感基礎,學習的資源和實踐的機會比較少。因此,少不了要學習語音語法知識、文化背景知識,要對詞句結構和語言材料進行一些理性的分析和解釋,要圍繞這些知識和規則進行大量的練習。

學生在學校學習母語,在學前就已經具有了母語的語感基礎,學習母語的主要任務,是從口語轉向書面語,培養書面語的語感。而且,學習母語的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都非常豐富。所以,學習母語不需要像學習外語一樣,從學習語音和語法知識入手,圍繞這些知識進行反復操練,用大量機械性的操練來強化對知識的記憶。

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倡導自主學習,要幫助學生提高學習自覺性,逐步掌握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好奇心、求知慾和進取精神。

合作學習,是指學生在學習群體中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

開展合作學習,要給學生群體一個共同的任務,讓每一個學生在這任務中積極地承擔個人的責任,學生在學習中相互支持、相互配合,遇到問題能協商解決,能通過溝通解決群體內的沖突,對各個人分擔的任務進行群體加工,對活動的成效共同進行評估,通過合作,提高學習效率,增強合作精神。

探究學習,是指學生獨立地發現問題、獲得自主發展的學習方式。在探究學習中,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通過各種學習途徑獲得知識和能力、情感和態度的發展,特別是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的發展。探究學習的主要特徵是問題性、實踐性、參與性和開放性。

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

課程改革要改變過於強調學科本位、課程內部各部分之間割裂的狀況。語文課程要加強綜合性,溝通與其他學科的聯系,溝通與生活的聯系。在語文課程中學習其他方面的知識和方法;在其他課程、其他場合中也可以學到語文,拓寬學語文、用語文的天地。

實行課程改革,要增強課程的資源意識。語文課程的資源是豐富的。各地學校教學設備方面的條件可能不一致,但是具有的課程資源可能都是豐富的,只是特點不同而已。開發和利用語文課程資源,需要廣大教師和學生的膽識、智慧和辛勞,也需要學校領導和社會各界的支。

語文課程改革要加強現代意識,要引進現代教育技術。新技術新方法在開始階段可能是幼稚的,但是如果沒有初級階段的幼稚,就不會有將來的成熟。

課程標准》的第二部分是課程目標。

課程目標的設計思路是九年一貫,整體設計,盡可能體現語文課程的整體性和階段性,所以整個目標系統分為總目標和階段目標兩部分。就目標設計的結構框架說,縱向是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過程和方法、知識和能力這三個維度,但這是隱性的線索;橫向則是識字與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五個方面,這是顯性的呈現。其中綜合性學習屬於學習方式,與前四個方面的內容不在一個層面,在現階段特別需要予以重視,所以把它專門列出,加以強調。

下面我們分類學習一下各項目標的有關內容。

識字與寫字

要注意三點

1、要注意階段目標的連貫性。

初中階段的三項目標,都是在小學的基礎上一步步達成的。能熟練地使用字典、詞典獨立識字,會用多種檢字方法。累計認識常用漢字3500個,其中3000個左右會寫。在小學階段,要求學生累計認識常用漢字3000個,其中2500個左右會寫。要求學生能用音序和部首檢字法查字典,具有較強的獨立識字能力。在使用硬筆熟練地書寫正楷字的基礎上,學寫規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書寫的速度。而小學階段,只要求硬筆書寫楷書,行款整齊,有一定速度。臨摹名家書法,體會書法的審美價值。小學階段,要求學生能用毛筆書寫楷書,在書寫中體會漢字的優美。階段目標的連貫性體現得非常突出。

2、要注意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過程和方法、知識和能力在識字與寫字教學領域的綜合體現。

比如,在小學12年級,就提出喜歡學習漢字,有主動識字的願望,初步感受漢字的形體美,這就是側重於情感態度的目標。認識漢語拼音、具有相應識字量、掌握漢字的基本筆畫和偏旁部首等,就是知識和能力的目標。多種檢字方法的掌握,就屬於過程和方法方面的目標。這些目標,可能是在不同的學習階段提出來的,但是在整個義務教育階段都要堅持貫徹。

在識字與寫字教學方面,尤其要注意學生的情感態度。

學生學習識字寫字,就是為了掌握一種交際工具,有沒有情感態度的要求呢?我們認為,工具是被人所掌握的,使用工具的人就有一個情感態度的問題,而語言文字本身就是一種文化,尤其是我們的漢字,其中蘊涵著豐富的文化信息,所以在識字寫字方面,同樣應體現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有鑒於此《語文標准》中首先加強了在情感態度方面的要求,這首先表現在重視識字寫字的興趣和良好習慣的培養,第一學段提出喜歡學習漢字,有主動識字的願望,養成正確的寫字姿勢和良好的寫字習慣,第二學段提出對學習漢字有濃厚的興趣,養成主動識字的習慣,以此為前提,強調逐步培養獨立識字的能力,到第四學段實現能熟練地使用字典、詞典獨立識字,會用多種檢字方法。

為了落實美育方面的要求,注意通過識字寫字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在第一學段提出初步感受漢字的形體美,但僅限於朦朧的感受,在第二學段開始要求用毛筆臨摹正楷字帖,通過書法練習,要求在書寫中體會漢字的優美,體會書法的審美價。

3、要注意識寫要求分開,提出認識和學會兩種目標。

整個九年義務教育階段,要求認識常用漢字3500個,其中3000個左右會寫。這樣做,目的是多認少寫,擴大閱讀量,減輕中小學生的課業負擔。

閱讀

實現閱讀教學的目標,關鍵是要建立現代閱讀理念。

閱讀是語文課程中極其重要的學習內容,課程標准關於閱讀的目標,在理念上有比較大的變化。現代的閱讀觀認為,一般意義上的閱讀,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語文課程的閱讀同樣也應該這樣理解。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

這一閱讀理念,是以現代對話理論為基礎的。對話理論認為,作者與讀者的關系,就其本質而言,體現了人與人之間的精神聯系,閱讀行為也就意味著在人與人之間確立了一種對話和交流的關系。這種對話和交流是雙向的、互動的、互為依存條件的,閱讀成為思維碰撞和心靈交流的動態過程,是主體與主體之間的關系。讀者的閱讀,尤其是閱讀文學作品的過程,正是一種共同參與以至共同創造的過程。所以讀者絕對不是消極被動的,讀者也是文學活動的主體。

現代對話理論已經被許多國家的教育家認同,並吸收到政府制定的母語教育有關文獻之中,例如美國賓西法尼亞州閱讀能力評估咨詢委員會給閱讀所下的定義是閱讀是一個讀者與文本相互作用、構建意義的動態過程,構建意義的實質是讀者激活原有的知識,運用閱讀策略適應閱讀條件的能力。

英國的英語課程大綱關於閱讀的表述是應鼓勵學生做充滿熱情的、獨立的、反思的閱讀者,應指導學生具體深入地思考讀物的質量和深度,鼓勵他們運用自己的想像力對作品的情節、人物、思想、詞彙和結構作出反應,加拿大語文課程標准認為應該著重強調閱讀活動並非僅僅為了獲取信息、汲取知識,編排周詳的閱讀課程,會為學生們提供許多旨在為了愉悅、為了自我發現、自我充實的閱讀機會。

因此在制定《語文標准》閱讀目標的時候,充分顧及了學生閱讀態度的主動性、閱讀需求的多樣性、閱讀心理的獨特性。

在這種閱讀觀念的指導之下,我們的閱讀教學應該注意

第一,要重視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在閱讀教學中,存在著多重對話關系,如學生與作者的對話,教師與學生的對話,學生與學生的對話,教師與作者的對話,學生、教師與教材編者的對話等,這些都為學生的個體閱讀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和條件,但對話的中心是每一個學生個人。必須強調學生閱讀的自主性和獨立性,文本的意義是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自行發現、自行構建起來的,要讓學生自己閱讀、自己學會閱讀。從這層意義上說,我們的語文課本首先不是教本,而是讀本。

第二,要重視學生的獨特體驗和感受。既然每一個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個性氣質都不一樣,就應鼓勵學生對閱讀內容作出個性的反應,如對文本中自己特別喜愛的部分作出反映,確認自己認為特別重要的問題,作出富有想像力的反應甚至是突發奇想,將自己的閱讀感受與作者的意圖進行比較,為文本的內容和表達另作設計等等。在文學作品的閱讀教學中,不要刻意去追求標准答案。薩特說閱讀是一種被引導的創造。學生在閱讀中,並不是消極地接受、索取意義,而是積極主動地發現、建構意義,甚至創造意義。

第三,教師是課堂閱讀活動的組織者、學生閱讀的促進者,也是閱讀中的對話者之一。一般來說,教師作為文本與學生的中介,他的思想深度、文化水準、人生經驗、審美水平要高於學生,他可以起到向導的作用,但絕對不能取代學生在閱讀中的主體地位。過去流行一種談話法教學,是由教師預設好結論,然後千方百計引導學生猜測,這其實仍是一方強行灌輸、一方消極接受的方式,與閱讀作為一種對話的本質是背道而馳的。此外,課堂閱讀教學在一個集體中實施,與完全個人化的閱讀畢竟不同,這里還有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對話,因此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也十分重。

第四,實現閱讀的教學目標,還要注意培養語感,注重積累。

為實現這一指導思想,首先要從閱讀的數量著手,這包括兩個方面的要求一是擴大閱讀面,要求養成讀書看報的習慣,收藏並與同學交流圖書資料,擴展自己的閱讀面,擴大閱讀范圍,拓展自己的視野,廣泛閱讀各種類型的讀物,二是規定課外閱讀數量,第一學段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5萬字。

以後逐年增加,第二學段不少於40萬字,第三學段不少於100萬字,第四學段閱讀量有了顯著的增加,並擴大了閱讀范圍,比如閱讀一般現代文,由6年級的每分鍾不少於300字,提高到每分鍾不少於500字,背誦優秀詩文的數量,由56年級的60篇增加到80篇。

閱讀總量由56年級的100萬字提高到不少於260萬字,並明確規定每學年閱讀兩三部名著,也就是說79年級要閱讀的名著總量將不少於69部,九年累計應達400萬以上,這一數量是在作了一些調查研究後確定的,大多數教師反映能夠達到,《語文標准》還倡導讀整本書,並在附錄中提出了關於課外讀物的建議。

其次提出積累各種語言材料、加強背誦的要求。要求在閱讀中積累詞語,積累自己喜歡的成語和格言警句,積累課文中的優美詞語、精彩句段,以及在課外閱讀和生活中獲得的語言材料。

『捌』 語文新課程標准新在何處

小學的主要是:
二、學段目標與內容 第一學段(1-2年級) (一)識字與寫字

認識常用漢字1600-1800個,其中800-1000個會寫
認識常用漢字1600個左右,其中800個左右會寫
認字量及會寫的字都有所減少

二、學段目標與內容 第一學段(3-4年級) (一)識字與寫字

累計認識常用漢字2500個左右,其中2000個左右會寫
累計認識常用漢字2500個左右,其中1600左右會寫
會寫的字數量減少400字

二、學段目標與內容 第三學段(5-6年級)
刪掉舊版「40分鍾能完成不少於400字的習作」

『玖』 初中語文新課標究竟是什麼要最原始的文件

課程標準是國家課程的基本綱領性文件,是國家對基礎教育課程的基本規范和質量要求。本次課程改革將我國沿用已久的教學大綱改為課程標准,反映了課程改革所倡導的基本理念。基礎教育各門課程標準的研製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核心工作。經過近300名專家的共同努力,18種課程標准實驗稿正式頒布,標志著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進入新的階段。
課程是實現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徑,是組織教育教學活動的最主要的依據,是集中體現和反映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的載體,因此,課程居於教育的核心地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不是純粹主觀意志的產物,而是人們對特定社會政治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所作的主觀反應。因此,社會政治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不僅決定了一定社會中的教育是否要進行改革,而且也從根本上決定了改革的方向、目標乃至規模。教育發展的歷史進程充分地說明了上述論斷。
整個教育發展史的事實表明,社會政治體制、經濟體制的變革,以及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的重大變化,都將引發學校教育的重大變革。剛剛過去的20世紀之所以被人們稱做教育改革的世紀,其原因也在於此。
工業經濟時代的學校教育模式的功能或價值可以概括為這樣一句話,即把受教育者培養成為生產者和勞動者,成為生產和消費的工具。學校教育孜孜以求的是如何最大限度地發揮其經濟價值。20世紀50年代,出現了人力資本理論。其專注於經濟增長、不顧人的發展的教育模式在歷史上曾經發揮過積極作用。然而,在當前的知識經濟時代,這種教育模式的弊端引起了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的關注,要求對教育進行改革的呼聲越來越高。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如果不著手對基礎教育課程進行改革,將嚴重影響國家的經濟和社會發展。世界各國之所以不約而同地進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其原因也在於此。
同過去時代在經濟發展、國力增強等方面的社會發展主要依賴於自然資源或物資力量相比較,具有高度科學文化素養和人文素養的人,對於21世紀人類發展則具有越來越關鍵的意義。所謂具有高度科學文化素養和人文素養的人,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要掌握基本的學習工具,即閱讀、書寫、口頭表達、計算和問題解決;二是要具備基本的知識、技能,以及正確的價值觀和態度。只有這樣,他才能具有能夠生存下去、有尊嚴地生活和工作、改善自己的生活質量、充分發展自己的能力,才能積極參與社會的發展,並能終身學習。
我國基礎教育的發展和既往的七次課程改革,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對於促進我國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等各個方面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與此同時,我們必須實事求是地承認,目前我國基礎教育的現狀同時代發展的要求和肩負的歷史重任之間還存在著巨大的反差。我國基礎教育課程已經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其原因如下。
第一,固有的知識本位、學科本位問題沒有得到根本的轉變,所產生的危害影響至深,這與時代對人的要求形成了極大的反差。
第二,傳統的應試教育勢力強大,素質教育不能真正得到落實。
課程結構單一,學科體系相對封閉,難以反映現代科技、社會發展的新內容,脫離學生經驗和社會實際;學生死記硬背、題海訓練的狀況普遍存在;課程評價過於強調學業成績和甄別、選拔的功能;課程管理強調統一,致使課程難以適應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和學生多樣化發展的需求。這些問題的存在,以及它們對實施素質教育的制約及產生的不良影響,都足以說明推進課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針對性。
課程是實現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徑,是組織教育教學活動的最主要的依據,是集中體現和反映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的載體,因此,課程居於教育的核心地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不是純粹主觀意志的產物,而是人們對特定社會政治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所作的主觀反應。因此,社會政治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不僅決定了一定社會中的教育是否要進行改革,而且也從根本上決定了改革的方向、目標乃至規模。教育發展的歷史進程充分地說明了上述論斷。
整個教育發展史的事實表明,社會政治體制、經濟體制的變革,以及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的重大變化,都將引發學校教育的重大變革。剛剛過去的20世紀之所以被人們稱做教育改革的世紀,其原因也在於此。
工業經濟時代的學校教育模式的功能或價值可以概括為這樣一句話,即把受教育者培養成為生產者和勞動者,成為生產和消費的工具。學校教育孜孜以求的是如何最大限度地發揮其經濟價值。20世紀50年代,出現了人力資本理論。其專注於經濟增長、不顧人的發展的教育模式在歷史上曾經發揮過積極作用。然而,在當前的知識經濟時代,這種教育模式的弊端引起了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的關注,要求對教育進行改革的呼聲越來越高。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如果不著手對基礎教育課程進行改革,將嚴重影響國家的經濟和社會發展。世界各國之所以不約而同地進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其原因也在於此。
同過去時代在經濟發展、國力增強等方面的社會發展主要依賴於自然資源或物資力量相比較,具有高度科學文化素養和人文素養的人,對於21世紀人類發展則具有越來越關鍵的意義。所謂具有高度科學文化素養和人文素養的人,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要掌握基本的學習工具,即閱讀、書寫、口頭表達、計算和問題解決;二是要具備基本的知識、技能,以及正確的價值觀和態度。只有這樣,他才能具有能夠生存下去、有尊嚴地生活和工作、改善自己的生活質量、充分發展自己的能力,才能積極參與社會的發展,並能終身學習。
我國基礎教育的發展和既往的七次課程改革,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對於促進我國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等各個方面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與此同時,我們必須實事求是地承認,目前我國基礎教育的現狀同時代發展的要求和肩負的歷史重任之間還存在著巨大的反差。我國基礎教育課程已經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其原因如下。
第一,固有的知識本位、學科本位問題沒有得到根本的轉變,所產生的危害影響至深,這與時代對人的要求形成了極大的反差。
第二,傳統的應試教育勢力強大,素質教育不能真正得到落實。
課程結構單一,學科體系相對封閉,難以反映現代科技、社會發展的新內容,脫離學生經驗和社會實際;學生死記硬背、題海訓練的狀況普遍存在;課程評價過於強調學業成績和甄別、選拔的功能;課程管理強調統一,致使課程難以適應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和學生多樣化發展的需求。這些問題的存在,以及它們對實施素質教育的制約及產生的不良影響,都足以說明推進課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針對性。
[編輯本段]課程改革的目標
概括地說,這次課程改革的根本任務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調整和改革基礎教育的課程體系、結構、內容,構建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
工業經濟對於「效率」的崇拜又決定了學校教育必須以簡約、規范的方式來傳授知識,因此,建立在對知識加以分門別類基礎之上的分科課程就成為課程結構最重要的特色。此外,各門學科對於各自領域知識體系的「完整性」「系統性」「邏輯性」「權威性」的追求,不僅造成了學科之間的森嚴壁壘,而且使教科書獲得了至高無上的尊嚴。在課程實施的過程中,以教科書為載體知識便處於核心地位,成為制約教師和學生活動的依據。換言之,知識成為學校課程體系的目的。
現行課程體系的上述特徵,都反映了這么一種教育理念或關於人的發展觀:國家和社會發展集中地體現為經濟的發展,因此,與生產有直接或間接關系的知識和技能的掌握,乃是學校課程體系應該追求的最高目標;同時,它也構成了人的「發展」的全部內涵。
顯然,如果不根治我國基礎教育課程體系現存的應試教育的弊端,素質教育就不能推行。
為了實現新課程的培養目標,同時針對現行的基礎教育課程教材中存在的弊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提出了本次課程改革的六項具體目標。這些目標構成了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總體框架,體現了課程改革是一項復雜而細致的系統工程。
一、實現課程功能的轉變
二、體現課程結構的均衡性、綜合性和選擇性
三、密切課程內容與生活和時代的聯系
四、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
五、建立與素質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評價與考試制度
六、實行三級課程管理制度
《關於基礎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決定》明確指出,實施素質教育,必須端正教育思想,轉變教育觀念。如果我們全體教育工作者不能做到這一點,課程改革就難以取得預期的效果,素質教育就會流於形式。同以往相比,這次課程改革在如何看待學生、學習、知識、發展、課程等方面,都有著重大的轉變。
一、學生觀
學生是教育工作的最主要的對象,究竟應該如何看待學生,這是教育工作者面對的一個最重要的問題。學生觀的核心內涵是,學生究竟是人還是物。至少在口頭上,幾乎任何人都認為學生是人,然而,在我們實際的教育工作中,卻普遍存在著把學生當做任人擺布的物的現象。這涉及一個如何看待人的問題。這次課程改革對於學生的看法堅持了以下三個要點。第一,作為生活在一定社會條件下的人,人與人之間錯綜復雜的關系,使學生具有「被決定」的一面。馬克思關於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的闡述,清楚地說明了這一點。因此,新課程必須具有必要的統一性、規范性,這一點在課程標准中得到了體現。
第二,作為具有主動性生命形式的人,學生與無生命的物和有生命的植物、動物有著本質的區別。正是這種主動性,使人能夠不斷地「更新」,不斷地超越自我。因此,在課程實施的每一個環節,都必須充分考慮如何保護並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
第三,學生具有「未完成性」。從積極的意義上理解,這種未完成性是指:在我們的學生身上,具有豐富的潛能,存在著廣闊的發展空間,蘊藏著對於復興中華民族大業至關重要的人力資源。促進每一個學生的充分發展是這次課程改革的一項重要使命。
二、發展觀
自古以來,人的全面發展始終是教育追求的理想,然而,應試教育的模式嚴重地限制了「發展」這個概念的內涵和外延。所謂「發展」僅僅是指通過各種考試所必需的知識和技能的增加或熟練。這種專注於工具價值的發展觀嚴重地破壞了人的內在的自然,從而嚴重地阻礙了人的本體價值的實現。應該看到,人的工具價值和本體價值乃是內在地統一於人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之中的。為了充分發揮課程之於學生全面發展的作用,這次課程改革除了在課程結構、教學過程、課程評價方面作了調整之外,還強調各科的課程標准都必須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釐定應該達到的目標。只有堅持全面發展的觀點,才能實現「發展」這個概念的真正內涵,即發展乃是質而不是量的變化;只有這樣,才能實現「教育」這個概念的真正內涵,即教育乃是養成學生的健全的個性或人格。
三、知識觀
從前面的表述中,我們已經知道工業經濟時代學校教育的中心任務是傳授知識,因而,系統的知識幾乎成為「課程」的代名詞。知識之所以占據如此重要的地位,是因為人們賦予了知識一些「神聖」的特徵。知識不僅是絕對的,而且也是客觀的,因而,知識成為了外在於人的、與人毫無關系的、類似於地下的礦物那樣的客觀存在物。對於知識而言,人們惟一能夠做的事情,就是「發現」。對於學校里的學生而言,他們的任務乃是接受、存儲前人已經「發現」了的知識。在這種知識觀的指導下,學校教育必然會出現書本中心、教師中心、死記硬背的現象。
這次課程改革堅持實踐的觀點,並吸納當代哲學、心理學、教育學、復雜科學等多種學科的研究成果,認為知識屬於人的認識范疇,是人在社會實踐中形成並得到檢驗的。換言之,無論新知識的獲得或是現成知識的掌握,都離不開人的積極參與,離不開認識主體的活動。學生掌握知識的過程,實質上是一種探究的過程、選擇的過程、創造的過程,也是學生科學精神、創新精神,乃至正確世界觀逐步形成的過程。因此,這次課程改革要求在師生關系、教與學的方法等方面都要有重大變革,強調教師要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富有個性地學習。對於學生來說,最重要的不再是接受和存儲知識,而是學會探究,以便為終身繼續學習奠定基礎。
四、課程觀
課程是一個歷史的范疇,直接受制於教育目的,所以,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課程觀。「課程即教學的科目」或「課程是教學內容和進展的總和」等是受到人們普遍認同的觀點。需要明確指出的是,這里的「教學科目」或「教學內容」主要是指教師在課堂中向學生傳授分門別類的知識。這種課程觀最大的弊端是:教師向學生展示的知識世界具有嚴格的確定性和簡約性,這與以不確定性和復雜性為特徵的學生真實的生活世界毫不匹配,於是教育、課程便遠離了學生的實際生活。在實踐中,與知識、技能的傳授無直接關系的校內外活動,往往被看做是額外的負擔而遭到排斥。這種知識本位的課程顯然不再符合時代的需要。基礎教育課程應該全力追求的價值是促進學生和社會的發展。為此,要積極利用並開發各種課程資源,除了知識、技能之外,人類創造的所有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以及自然存在物都可以是構成課程的素材。然而,我們必須看到,所有這些素材的教育意義都是潛在的,只有通過學生個人的經驗才能夠被激活而得以彰顯。為此,必須拆除阻隔學校與社會、課程與生活之間融會貫通的藩籬。惟有如此,學生才會感到,學習不是生活的額外負擔,而是生活的需要;而且,原先在被迫接受的「學習」活動中處於邊緣位置(有時甚至作為教育的消極因素而遭到排斥)的情感、體驗也將獲得與理智同等的地位。

『拾』 初中語文新課程標准

《語文課程標准》推薦背誦的34篇優秀篇目

一 關雎 《詩經》
二 蒹葭 《詩經》
三 觀滄海(曹操)
四 飲酒 (陶源明)
五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六 使至塞上(王維)
七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岑參)
八 聞王昌齡坐遷龍標遙有此寄(李白)
九 行路難(李白)
十 次北固山下(王灣)
十一 望岳(杜甫)
十二 春望(杜甫)
十三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杜甫)
十四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劉禹錫)
十五 觀刈麥(白居易)
十六 錢塘湖春行(白居易)
十七 雁門太守行(李賀)
十八 赤壁 (杜牧)
十九 泊秦淮 (杜牧)
二十 夜雨寄北 (李商隱)
二十一 無題 (李商隱)
二十二 相見歡 (李煜)
二十三 漁家傲 (范仲淹)
二十四 浣溪沙 (晏殊)
二十五 登飛來峰 (王安石)
二十六 江城子密州出獵 (蘇軾)
二十七 水調歌頭 (蘇軾)
二十八 游山西村 (陸游)
二十九 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辛棄疾)
三十 過零丁洋 (文天祥)
三十一 天凈沙秋思 (馬致遠)
三十二 山坡羊•潼關懷古 (張養浩)
三十三 已亥雜詩 (龔自珍)
三十四 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韓愈)

閱讀全文

與新課標新在哪裡解讀初中語文課程標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656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24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258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946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799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12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08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20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287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940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97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393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02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743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162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25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544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340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06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