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語言文字 > 語文超文本化什麼意思

語文超文本化什麼意思

發布時間:2022-12-28 15:41:07

⑴ 什麼是語文快告訴我!(語文的意思或含義)...................................

語文課程標准》提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這就把語文學科的性質完整地表述出來了,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具有工具性;語文又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人文性,二者是統一的。在談這個問題之前,先談談語文的概念,語言和思維、思想的關系。

一、語文的概念

「語文」的含義是什麼?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還是先復習一下葉聖陶先生對「語文」學科名稱的來歷及其含義的權威論述。他說:「『語文』一名,始用於1949年華北人民政府教科書編審委員會選用中小學課本之時。前此中學稱『國文』,小學稱『國語』,至是乃統而一之。彼時同人之意,以為口頭為『語』,書面為『文』,文本於語,不可偏指,故合言之。亦見此學科『聽』『說』『讀』宜並重,誦習課文,練習作文,因為讀寫之事,而苟忽於聽說,不注意訓練,則讀寫之成效亦將減損。」這段話把「語文」 的概念表述得非常明確,「語」就是口頭語言,「文」就是書面語言。就是說,「語文」包含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兩方面。同時,也說明「語文」學科名稱的來歷以及語文課必須聽、說、讀、寫並重,這里有兩點需要明確一下:第一,不能把語文課看作是只學習口頭語言。有的文章提出「難道沒有語文課程,人就學不會使用語言嗎?沒有語文課程,人照樣可以學會使用語言,這是不言而喻的。」我認為此種看法只是針對口頭語言而講的,難道文盲就不會說話嗎?可是學校中設置語文課程,不完全是學習口頭語言,而更主要的是學習書面語言。當然,書面語言也可以在生活中學習,不過還是應以學校語文課為主,否則,可以不入學校學習。所以學校的語文課必須聽、說、讀、寫並重。第二不能把語文理解成「語言文字」。雖然社會上有時把「文字」就作為書面語言的代用詞。但是嚴格講,「文字」和「書面語言」不能等同。其實葉老早就指出「語文」和「語言」、「文字」、「文學」的不同。他說:對於語文「有人釋為『語言』『文字』,有人釋為『語言』『文學』,皆非立此名之原意。第二種解釋與原意為近,唯『文』字之含義較『文字』為廣,緣書面之『文』不盡屬於『文學』也。課本中有文學作品,有非文學之各體文章,可以證之。第一種解釋之『文字』,如理解為成篇之書面語,則亦與原意合矣。」所以在葉老的論文中有時也出現過「語言文字訓練」,此處的「文字」即為「成篇之書面語」。因為不論是口頭語言或是書面語言,都載負著一定的文化、思想、情感內涵。「文字」就不同了,雖然,漢字的單音詞很多,凡是詞即具有一定的意義,漢字也具有一定的文化內涵,但是單個的漢字不能反映完整的語言。漢字只是表達語言的書面工具,它和語言是表達口頭語言的工具一樣,不能把語音作為口頭語言,同樣也不能把文字等同於書面語言。因此,前一陣倡導的「語言文字訓練」,容易使人誤解,使語文教學變成單純的「語言文字訓練」,使語文教學失去豐富的文化、思想、情感內涵。由此可見,對於語文學科的概念必須理解清楚,才不至於出現問題。

語文是學生學習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的學科,因此,首先必須清楚語言的性質、功能及其規律。

二、語言和思維、思想的統一

語言是人類共有的一種社會現象。自有人類社會就有語言,語言是由於人類社會交往的需要而產生的。語言的功能,就是人們利用語言表達思想感情,交流思想感情,相互交際,達到相互了解。從個人方面講,語言是進行思考問題,表達思想感情的工具;就人與人的關系講,語言是交流思想進行交際的工具。就人類的生存來講,語言是人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和結果,通過語言體現出來,進行交流和傳遞,是人類傳遞文化的工具。人類要生存、要發展,就必須掌握語言工具。

作為進行思維、表達思想、交流思想、傳遞文化的工具,語言和思想、語言和思維是對立統一的。這里先要了解一下思維和思想兩個不同的概念。思維是人的大腦機能,它概括地間接地反映客觀世界;思維是一種活動過程,其活動形式是概念、判斷和推理。思想也是一種活動,思想活動是具體運用概念學斷和推理而獲得的結果;思想以思維為基礎,和思維相伴活動,而把這種活動的內容和結果稱為思想。

語言和思維、思想具有統一性。葉聖陶先生說:「語言是思想的定型。所謂定型不僅定思想的形式,同時也定思想的質料,因為語言里所用的材料就是思想本身的質料,那是二而一的。思想拿不出來,定型成為語言,這才拿得出來,說出來可以讓人家聽見,寫下來可以讓人家看見,人家憑你的語言就可以知道你想的什麼。」這充分說明語言和思想、思維的不可分,而進行思想的過程也是思維的過程;思維活動的過程同時就是語言形成的過程。人們在認識世界的過程中,通過思維活動,總是以語言來表情達意;語言體現人們認識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的結果。

語言和思維、語言和思想既是統一的,但又是有區別的。不能把語言和思維、語言和思想混同起來。語言和思維的職能不同。語言是交流思想的工具,語言的形式是詞和句,語言的內容是語義,語言的規律是語法。而思維是認識的工具,思維的形式是概念、判斷和推理,思維的內容就是思想,思維的規律是邏輯。語言體現思維,思維反映客觀事物間的關系和聯系,進行分析和判斷,形成思想,思想又通過語言表達出來,語言體現思想。因此,語言和思維、語言和思想既是統一的,又是有區別的。

語言和思維的區別,還體現在語言和思維的結構單位之間既有一定的對應關系,又不完全一致。一般說來,詞、片語和概念對應,句子與判斷對應,復句、句群與判斷。推理對應。這種對應關系既說明語言和思維的統一性,也說明二者的區別性。同時,還要看到不同的語言結構單位可以和相同的思維結構單位相聯系;同一個語言結構單位也可以和不同的思維結構單位相聯系。因為語言有同義成分和同音成分,例如同一概念在語言中可以由不同的詞來表達。語言還有純語法功能。如虛詞不表達概念,疑問句不表達判斷,並列復句及有的句群也不表達推理。語言除體現思想以外還可以表達感覺、知覺、表象、情感、意志等。特別是語言具有情感色彩,更說明了語言和思維、思想的區別性。

我們還可以從語言和思維的產生和發展上來理解語言和思維的關系。在人類發展史上,有聲語言促進了腦髓的發展,使人類從動物界劃分出來。隨著腦髓的進一步發展,感覺器官、思維能力也得到進一步的發展。「而腦髓及其所屬各感官,愈益明晰的意識以及抽象能力和推斷能力的發展,對勞動和語言的進一步發展給予了繼續不斷的推動」。恩格斯將語言和思維的辯證關系分析得極其透闢。雖然他是就人類從動物界劃分出來的發展史而得出這一論斷的,但是也很符合人類及個人成長過程中語言和思維發展的規律。思維的發展促進語言的發展,語言的發展又促進思維的發展二者剛證統一的。

過去我們談語言的性質往往忽略了語言和思維、思想的關系,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會出現兩種傾向,一是只強調語言的工具性——語言形式,忽略語言所載的文化。思想內容和思維過程;二是只突出思想內容,而忽略了語言形式。要解決這個問題,必須對於語言和思維、語言和思想的關系了解清楚,才能在語文教學中既遵循其統一性,又遵循其區別性原理。

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

語文是一門基礎工具學科。因為語言是交際的工具,是表達思想感情、交流思想感情、傳遞文化的工具。學習語文就是要使學生牢牢掌握語言工具。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就是要教會學生使用語言。(1)要使學生學會理解和自我表達語言。一個嬰兒從生下來就要呀呀學語,學會用口頭語言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不但要表達,還要會聽懂別人說的話;長到人小學就要識字、閱讀,學習人家的思想和人類文化,學會理解書面語言,學會閱讀;學會運用口頭和書面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學會作文。(2)學會用語言進行交際。語言最主要的功能是進行交際作用,任何人都離不開口語交流,在普及教育的社會,更離不開書面語言的交流。學習語文就是要學得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交流的能力。過去我們對於語言的交際作用在語文教學中重視不夠,在新制訂的《語文課程標准》「總目標」中,明確提出:「具有日常口語交際的基本能力,在各種交際活動中,學會傾聽、表達與交流。」(3)學會積累語言。語言具有記憶功能,以語言為媒介助人記憶信息;學生學習靠語言記憶,沒有語言的記憶,就沒有語言的積累,也就沒有學習語言的成果,更談不到人類文化的傳遞。

語文學科不僅具有工具性,而且還具有人文性。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正體現了語言的性質。語言和思維、語言和思想是統一的。具體到語文教學中,就要使語文教學和人文精神的培養統一起來。語言作為載體它所載負的文化科學知識,都具有一定的思想、情意內涵及審美意義。語言是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地是思維的工具。人們掌握語言就是為了相互之間交流思想感情。尤其是文學作品,其表情達意的功能更強。「境界說」的權威王國維認為文學作品達到高境界的媒體就是語言,文學作品的語言主要有「景語」和「情語」,而「情語」是主要的。小學語文教材雖然不全是文學作品,但大部分屬於文學作品或具有文學因素。小學語文教材的選文都蘊涵著一定的思想感情。因此,小學語文學科具有交流思想情感的功能。語文學科除發揮語言功能。傳遞知識外,同時可以通過豐富多彩的範文,具體地或概括地敘述典型事件,生動地描寫景物,准確地塑造人物形象,清晰地說明道理,以表達思想感情。小學語文教學不僅能提高學生理解語言和表達語言的能力而且可以發展思維能力可以提高思想品德和陶冶情操,使兒童越學越聰明才是。從這個意義上理解,語文學科的工具性不僅表現在再認知上,同時也體現在表清達意上,體現在發展學生的情思及人格培養上。所以語文應稱為表情達意的學科;成為對學生進行人文教育、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的學科;語文是具有很強的人文性、情感性、思想性的學科。

我認為提出「人文性」意義是很大的。人文指「人類社會的各種文化現象。語出《易.賁》: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辭海》)。看來人文的內涵是很廣闊的。凡是人類的各種文化都可涵蓋在內,決不是思想性、情感性所能包容的。「人文」是針對天文而言的,人文是教化天下的。具體理解語文教學的人文性:一孩出語文教學以人為本,二要突出語文教學的文化性。

如何理解工具性和人文性二者的統一呢?我認為必須掌握兩點:第一,二者的統一,不能偏重某一方面。語文教學不僅僅同各科一樣完成思想教育的共同任務,而進行人文教育是語文學科本質屬性決定的個性任務。通過語文教學培育學生的人格是不能忽視的。但是語言的性質既有語言形式,又有語言內涵,語言形式和文化、思想、情感內涵是一個統一體,所以語文教學歷來講求文道統一,即語言形式和內容的統一。第二,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必須寓教於文。凡是語言規范、內容科學的文字表述材料,都可以作為語文教材(當然,作為語文教材必須要加以精選L教學時,其著眼點是在語文形式;而其他學科如歷史、地理、社會、思品等,教學的著眼點是在語言內容。語文教學著眼於語文形式,但是並不是拋棄內容,語言所載負的人文、思想、情感內涵,是寓於語言之中的,也就是必須寓教於文;在理解、感悟語言的同時接受文化。情感的陶冶,體現語文教學特色。

⑵ 什麼是超文本標記語言

HTML是超文本標記語言英文的簡寫,

從字面就能夠理解,它比普通純文字的文本要強悍些,並可以進行標記,是一種用來製作超文本文檔的簡單標記語言。超文本傳輸協議規定了瀏覽器在運行 HTML 文檔時所遵循的規則和進行的操作,HTTP協議的制定使瀏覽器在運行超文本時有了統一的規則和標准。

(2)語文超文本化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由來

HTML的英文全稱是 Hypertext Marked Language,即超文本標記語言。HTML是由Web的發明者 Tim Berners-Lee和同事 Daniel W. Connolly於1990年創立的一種標記語言,它是標准通用化標記語言SGML的應用。

用HTML編寫的超文本文檔稱為HTML文檔,它能獨立於各種操作系統平台(如UNIX, Windows等)。

⑶ 超文本系統三個特性是什麼

超文本系統分為三個特性
(1)多種媒體信息。超文本的基本信息單元是節點,它可以包含文本、圖形、圖像、動畫、音頻和視頻等多種媒體信息,而且它的信息表現方式和大小等都可根據所要表述的主題自由選擇、組合,不需要嚴格的定義。
(2)網路結構形式。超文本從整體來講是一種網路的信息結構形式,按照信息在現實世界中的自然聯系以及人們的邏輯思維方式有機的組織信息,使其表達的信息更接近現實生活。
(3)交互特性。信息的多媒體化和網路化是超文本靜態組織信息的特點,而交互性是人們瀏覽超文本時重要的動態特徵。

⑷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作文教學的重要性在課標中如何體現

自2001年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公布,語文新課程開始實驗以來,語文教師和語文教育研究工作者通過各種途徑對課程改革發表了自己的意見。現在課程改革的理念已經深入人心,課程改革的成績也已得到比較廣泛的肯定。通過在教學第一線的調研和對多種媒體的搜索,獲取了對語文課程改革和對課程標准各種意見的材料數十萬字,根據課程標准修訂工作的需要,選取一些批評意見和對課程標准修改的建議,經過梳理,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作一綜述。

一、關於課程性質和語文課程的核心概念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實驗稿)》中關於「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的提法,一些語文教育研究人員提出質疑與批判,紛紛提出自己關於語文課程性質的見解,比如言語說、文化說、懸置說、消解說,等等,莫衷一是,沒有取得一個可以替代課程標准中提法的共識。而近階段關於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探討,更多的是關注教學中「人文性」究竟如何把握?「工具性」和 「人文性」不可偏廢也不可分離,如何統一才不至於厚此薄彼,左右搖擺?有人提出:「 關於語文課程本質特性問題的認識,如何跳出『一兩個詞+性』的刻板定式。放棄自以為是、抽象的無謂爭論,才有可能在實質性目標問題上同心協力『逼近本質』」。

課程標准(實驗稿)公布的開始階段,有人對課程標准中的核心概念「語文素養」展開尖銳的批評,現在多數人已經接受這一概念,在這方面的討論,關注較多的則是語文素養的內涵,語文素養與語文素質、語文知識、語文能力的區別,如何在教學中培養語文素養等。

二、關於課程內容
《全日制義務語文課程標准》中沒有設計「內容標准」,對此語文教育領域里有較多的批評。

有人嘗試對語文課程構建「內容標准」,目前重點圍繞兩個方面來探討:一是語文課程內容的構成要素,一是語文課程內容的開發路徑。前者認為課程內容由語文學科知識要素和語文活動內容要素構成;後者指出建構語文課程內容要從掌握言語活動的基本規律、進行言語行為策略和實踐活動、研究與借鑒言語成品的經驗和內涵、言語作品經典選粹與文化常識等四個方面入手。有人論述了教師合理選擇語文知識的必要性,語文知識與學生的距離取決於教師對知識是否合理取捨、選擇。「要追求語文知識的意義和價值,這種意義和價值是在教師引導下由學生自己主動建構和發現出來的,帶有鮮明的個體化色彩;」有一種觀點談到,重構小學語文教學體系以國學經典、詩歌經典和兒童文學經典為主。由此,引發了一些關於語文教學中注重「雙基」,甚至「三基」的討論,也因此引發很多整合課程資源的理論與方法的研究。在這方面也沒有比較一致的認識,探討和爭論還在進行。

三、關於課程改革中的教學問題

語文課程改革以來,廣大教師和研究人員對於識字寫字教學、閱讀教學、寫作教學等又掀起了一輪討論熱潮。大家希望在課程改革中,能從新理念進而深入到具體教學問題的研究。

1、關於識字寫字教學

關於識字寫字教學的研究中,關注最多的是識字寫字教學的教學策略、教學方法等課題的研究。近年來,在識字寫字教學中又產生了一些新的方法,但是寫字教學還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對學生書寫的現狀還遠遠不能樂觀。通過對四套初中語文實驗教材的選文進行字頻統計分析後發現,語文教材對如何使學生實現掌握3500常用字的目標,還需要進一步研究。

2、關於閱讀教學

語文新課程在閱讀教學方面也提出了一些新思想,但是關於閱讀教學,也有一系列的問題有待深入研究,如,如何尊重學生的差異、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和感受、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引導學生自我實現、拓寬學生知識視野,追求生命價值等等。

此外,還有關於閱讀教學的策略、閱讀方法、閱讀教學的釋義觀、閱讀狀況的評價機制、課外閱讀等問題也引起大家熱議。

3、關於寫作教學

關於作文教學,引起的討論和意見也比較多。有人問:我國的語文課為什麼幾乎沒有寫作教學?還有人從不同角度指出作文教學中的問題:比如忽視學生存在,無視人的價值、忽視語言積累、教師以自己的動機替代目的、寫作教學內容缺失,比如文學寫作訓練在中小學寫作教學中的缺失、寫作指導缺位,尤其缺乏「怎麼寫」的指導、作文命題導向有誤、小學作文評語存在無的放矢、偏否定化、格式化、雷同化,復雜化、簡單化、不規范等問題,還有初中作文存在主題歌頌化、構思公式化、語言成人化等問題。

此外,討論中引來較多關注的,還有關於作文教學的方向和理念、寫作教學的策略與方法探討、關於作文教學中信息技術的應用、寫作教學的序列、作文命題的思路、作文教學的獨立教材等問題。學生寫作中出現一種過於追求華麗語言的風氣,也引起人們關於當前作文教學中某些傾向性問題的關注和討論。

4、關於口語交際教學

口語交際,實際上還是我國中小學教學中的一個薄弱環節。近年來的討論中,大家對新課程實施以來我國口語交際教學內容狀況研究,總結了口語交際教學的課程取向、目標設定、內容框架探索,對《語文課標》研製者、語文教科書編寫者、語文教師,就如何切實解決口語交際教學中的實際問題,提出一些建議。

5、關於語文綜合性學習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首次將「綜合性學習」列為課程目標,這是引起語文教育界熱烈討論、爭論的又一個比較重大的問題。反對聲大,擁護者也多。

首先是對語文綜合性學習認識上的定位、特點以及它的生命教育價值取向。定位:首先姓語,必須綜合;特點:學習內容的開放性、學習過程的實踐性、學習方式的活動性、學習效果的綜合性、學習主體的自主性;也有研究者通過對「生命教育」價值觀念與綜合性學習相整合,提出當前語文綜合性學習的生命價值取向支持體系。

語文綜合性學習研究重點是,實施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主要表現出兩個片面性:一是語文綜合性學習的活動類別單一,「趣味語文」、「家鄉語文」比重過大,學生體味的生活味道嚴重不全。二是語文綜合性學習的選題方向保守,選題偏空偏冷。還有,強調形式,忽視語言內核,「語文味」的弱化與異化;學習手段、方式的「單一化」傾向;教學資源利用的教條化傾向;學習過程中娛樂化傾向;把綜合性學習當作語文教學的附屬,當作課堂作業來完成,上成了閱讀課,當作課文來講,過分語文化,異化成了科學課,把教師的角色定位為幕後操縱者。有人認為綜合性學習的理論體系不夠完善,對教師的培訓不夠,所以在教師身上還存在著問題:對綜合性學習的課程理念與意義理解不夠透徹,教師行為方式欠缺——以教師和教材為中心,指導隨意化,忽視綜合性學習的評價機制。

四、關於教師狀況、課程資源和教學評價

課程改革以來,有些人對教師的角色定位產生了迷茫,教師的教學行為有點搖擺不定。另外還有,農村中小學語文教師學科知識及教育學心理學知識貧乏、語文教師課堂上激情過度、教師科研能力等方面的問題。

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是新課標中提出的要求,也是新課改的一大特色。但是也可以發現,在課程資源開發中存在一些比較突出的問題,如,資源意識局限化、資源開發格式化、教材文本邊緣化、課堂教學非語文化。

評價的問題是制約新課程向前邁進的瓶頸。有人指出,如何運用等級評價和定性定量辦法,通過安全及時的問責制度,讓師生、家長准確了解教育教學水平,讓管理和決策部門利用與新課程配套的評價體系對教育教學質量進行科學監控,發揮好評價的診斷預測與激勵發展功能,是近年來國家層面和地方各級教育教學管理部門關注的重大問題。

五、對課程改革中所存在問題的思考

課程改革以來,語文教學中依然存在著一些老問題,同時又產生了一些新問題。語文教師和語文教育研究工作者在這方面提出的主要意見如下。

1、語文學科內涵問題

由於對語文課程內容缺乏明確的限定,出現了語文學科內涵的不定、外延的膨脹,課程理論雜糅性、課程內容模糊性的問題,導致部分教師對學科性質沒有基本的正確的認識,缺乏辯證思維,矯枉過正,顧此失彼;加強了人文性,忽視了工具性;突出了文學性、欣賞性、削弱了基礎性。 「工具」的 失落,「人文」 的升騰,語文教學有「去知識」「去技能」的傾向。

2、課程改革基礎理論薄弱的問題

為了確保這一次語文課程與教學改革能順利進行, 並取得預期的效果, 有必要理性地思索和糾正語文課程與教學改革中呈現出的「非理性傾向」: 1)必須加強對語文課程的本體論研究,重建本體論基礎是語文課程改革的前提條件,在語文本體論問題上的有意閃避會使語文課程改革如盲人騎瞎馬;2)課程的本質在教學內容; 課程改革的核心是教學內容的選擇與重構; 語文課程論立場的模糊和知識創新的缺失使語文課程與教學改革凌空蹈虛;3)語文課的主要矛盾是人與語言的關系, 語言觀是構建語文課程的邏輯起點; 我們在語言觀上的陳舊沿襲使語文課程與教學改革新瓶裝舊酒;4)課程與教學改革是一種社會行為、組織行為, 社會的整體聯動和組織化行為的強力介入, 是語文課程與教學改革的重要保障; 語文課程與教學改革孤軍深入式的運作模式, 導致語文課程改革舉步維艱。

3、形式和內容問題

凸現「形式」,淡化「實效」。片面追求形式,過多引進文字的、音像的資料,過多展示多媒體課件,教學形式「花哨」,教學情境「鬧騰」,教學過程形式主義化,基礎與實踐浮泛化,尤其是教師對知識內容的選擇失當,包括知識選擇無效性、非理性、失真性和知識價值取向的偏差,導致教學效果虛無化。

4、學習方式問題

關於學習方式,課改實踐中存在兩種誤區:一是開展「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學,就是讓學生組成小組進行討論,大家共同研究問題;另一個是探究性學習的泛化和絕對化。泛化包括探究內容的泛化和探究實質的泛化,絕對化指的是探究內容的科學化和超文本化以及探究過程、探究方法的程式化。探究的泛化消解著語文探究性學習的精神,探究的絕對化抽取了探究性學習的特質。

另外關於學習方式,還有盲目排斥接受性學習的傾向,對接受性學習,尤其是對有意義的接受學習沒能很好地領悟,沒能在實踐中與「自主合作探究」方式相輔相成。

5、「去文學」現象

在新課程注重學生質疑探究能力培養的幌子下,在新課程注重學生個性化閱讀的幌子下,一種新的「去文學」現象悄然而又堂而皇之地開始充斥中小學語文課堂。另外,語文教學還存在著詩教缺失和嚴重弱化學生語文靈性的現象。(主要表現為語文的語感、美感和靈感的弱化)

6、課改出現的「回歸」呼聲

「針對語文課改中出現的『目標虛化,內容泛化,語文教學活動非語文化,教師作用弱化』的傾向,語文界對『本色語文、簡單語文、返璞歸真』的呼聲逐漸高漲,回歸成了語文報刊上出現頻率很高的一個詞語」,「回歸」呼聲的出現不是意味著停步和倒退,而是對課改中出現的離語文越來越遠,離朴實、真實、扎實越來越遠,離優秀的傳統教育和傳統文化越來越遠的所謂的「美麗課」、「優質課」、「創新課」的辯證的思索和理性的摒棄。「語文要回家,語文要獲得屬於自己的本體,語文課要回歸語文課的本位。」

近年來,廣大教育工作者開始冷靜地思索「回歸」的涵義以及如何「回歸」的問題。「回歸」的呼聲倡導本體論思想,「注重利用漢語文的特點進行教學」 「回歸」的呼聲倡導簡單和現實。

7、課改實踐中對課標缺憾的概括

1)基本理念的非本土化。新課標大量吸收了外來理念, 它與本土理念的磨合融洽必然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

2)操作指令的泛彈性化。新課標凸顯了這樣的特點—— 理論性大於操作性, 探索性大於實踐性。而且新課標常常用張力非常強的語言表述操作指令和達成標准, 或用心理行為動詞替代行為動詞,致使部分目標缺乏可操作性、可觀察性和可檢測性。

3)總體目標的高度理想化。主要表現在部分目標定得過於高遠,顯得廣大而空泛。 比如要求 「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殊不知,語文學科有它自身的文本屬性,諸如識記基本常識和文言文的譯釋就難以「開放搞活」, 難以開展「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性學習」。此外, 師生不同的性格、體驗、學識、膽識、技巧等因素也制約著課標實施的基礎。

根據語文課程改革整體發展情況,也有專家曾對對一段時期內語文課程改革的發展態勢做出了一些基本的預測:1)一段時期內,語文教育研究將以揭示語文課程改革中出現的問題為主,並且將會深化到對語文課程改革基本理念的質疑和反省。2)這段時間內,語文課程改革中出現的一些問題很難馬上得到糾正,還會延續一段時間,有些方面甚至還會有惡化的可能。3)在多元化和理性化的指導思想下,語文課程改革方案進入實質性的修改與調整階段。4)在這個過程中,語文高考改革將會進入實質性操作階段。5)語文教材將有大的改善。6)課堂教學將向朴實方面轉變

⑸ 超文本的含義

超文本的含義如下:

超文本(Hypertext)是用超鏈接的方法,將各種不同空間的文字信息組織在一起的網狀文本。超文本更是一種用戶介面範式,用以顯示文本及與文本之間相關的內容。

「超媒體」是超級媒體的縮寫。超媒體是一種採用非線性網狀結構對塊狀多媒體信息(包括文本、圖像、視頻等)進行組織和管理的技術。 超媒體在本質上和超文本是一樣的,只不過超文本技術在誕生的初期管理的對象是純文本。

所以叫做超文本。隨著多媒體技術的興起和發展,超文本技術的管理對象從純文本擴展到多媒體,為強調管理對象的變化,就產生了超媒體這個詞。

⑹ 超文本系統的特點

1、超文本與超媒體存在的問題
(1)信息組織
超文本的信息組織是以結點為單位的,如何將一個復雜的信息系統信息塊是一個較困難的問題,如何來組織安排而不破壞原有內容的表達。另外有些內容可能不適合組成超文本的形式,還有一個是超文本系統沒有提供工具來幫助用戶完成信息的劃分工作。
(2)智能化
大多數超文本系統提供了許多幫助用戶閱讀的輔助信息和直觀表示。這樣超文本系統的控制權完全交給了用戶,當用戶接觸到一個不熟悉的主題時,可能會產生網路上的迷航現象。超文本需要一種智能化,而不是被動地沿鏈跳轉。
(3)數據轉換
超文本系統數據的組織與現有資料庫文件系統的格式完全不一致。如何將傳統的資料庫數據轉換到超文本中去是超文本中的一個問題。
(4)標準的統一
超文本系統大都根據用戶的要求分別設計,它們之間沒有考慮到兼容性的問題,也沒有統一的標准。這樣會造成不同的超文本系統之間不能溝通和共享。
(5)擴充性
現有的超文本系統檢索和查詢速度有待提高,信息管理結構和組織的靈活性有待增強,以便提供方便的系統擴充手段。
(6)媒體間協調性
超文本向超媒體的發展也帶來一系列需要深入研究的問題,如多媒體數據如何組織,各種媒體間如何協調,結點和鏈如何表示;當各種媒體數據作為結點和鏈的內容時,媒體時間與空間的劃分,內容安排的合理性問題等都是在多媒體數據模型建立時要認真解決的問題。
2、超文本與超媒體應用環境
超文本的應用環境從低層到高層依次為硬體、操作系統、開發環境(超文本系統)、應用系統。其開發環境多媒體應用軟體寫作工具由編輯器、編譯器和閱讀器三部分組成。
(1)編輯器:主要幫助用戶建立、修改信息網路中的結點和鏈。
(2)編譯器:綜合編譯編輯器定義的結點信息、結點流程以及利用系統工具准備的各種媒體信息,生成包括全部內容信息和結構信息的有機體——超文本文檔。
(3)閱讀器:一個用於瀏覽超文本文檔的專門工具。
一般來說,超文本應用系統的開發環境和運行環境可以是分開的。對於開發環境必須具備編輯器、編輯器和閱讀器,以及較為齊備的軟、硬體環境。而對於超文本的運行環境只需要閱讀器,所需的鏈接庫和相應的趤文本文檔,以及較為精簡的軟硬體環境。

⑺ 語文課要怎樣上出語文味

 1.定位要准 
語文課要上出「語文味」,首先要知道哪些東西不屬於語文。語文課不是政治課,語文課不是德育課,語文課不是審美教育課,語文課不是純粹的思維訓練課,不是花哨的綜藝活動課,語文課不是天文地理課或其他自然知識課,語文課也不全是語言課、語文知識課或文學課。無論把語文課上成上述單純的那一種課,都與語文味是背道而馳的,或者說不是我們所提倡和期待的。所以,千萬不能出現泛語文化、超文本化的教學。 
2.思路要明 
俗話說:「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語文教學要防止陷入機械化、程式化的境地,必須要處理好三組關系: 
(1)要注意處理好知識的傳授與能力培養之間的關系 
新課標中雖然明確提出「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但並沒有否定語文知識在語文學習中的作用,所以字詞的教學、知識的積累、語言的分析等仍然是非常重要的。 
(2)要注意處理好教師主導作用的發揮與學生主體地位的確立之間的關系 語文教學中的文本解讀是指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感知、理解、評價文本的過程,是由靜態轉化為動態的過程。在對話的過程中,由於主體(教師、學生)的差異性,解讀的結論可能是千差萬別的。 
(3)要注意處理好過分地肢解文本、咬文嚼字與一味地架空文本進行道德教化之間的關系 
強調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目標趨向是基於傳統教學中過分突出了知識的傳授和能力的培養,突出了工具性的一面,而忽視了人文性的功能,有時甚至有把學生異化為訓練的機器的傾向。  
3.過程要實 
要教出語文課獨特的美感。語文編排了大量文質兼美的典範文學作品,這些作品生動地反映了自然美、生活美、社會美、精神美和語言美,有豐厚的審美內涵,教師應運用獨特的視角,激發學生超越於知識之上的智慧、靈感、激情、創造性及生命活力。

⑻ 語文是什麼意思啊

語文(語言和文學的簡稱)
語文,是語言和文學、文化的簡稱,包括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口頭語言較隨意,直接易懂,而書面語言講究准確和語法;文學包括中外古今文學等。此解釋概念較狹窄,因為語文中的文章不但有文藝文(文學、曲藝等),還有很多實用文(應用文)。通俗的說,語言就是說話藝術。
一般認為是語言和文化的綜合科。語言和文章、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的簡約式統稱等都離不開它。它是說、寫、演、思、聽、讀、游等能力的統稱。也可以說,語文是口頭和書面的語言和言語的合稱,是語言規律和運用語言規律所形成的言語作品的言語活動過程的總和。
語文是基礎教育課程體系中的一門教學科目,其教學的內容是語言文化,其運行的形式也是語言文化。語文的能力是學習其他學科和科學的基礎,也是一門重要的人文社會學科,人們交流思想的工具。具有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特點。
語文是偏重從文獻角度研究語言和文字的學科總稱,一般包括文字學、訓詁學、音韻學、校勘學等。中國古代文獻豐富,文字比較特殊,語文較為發達,廣義的語文也應該包括語言學,也就是語言學和文字學的總稱,但現在由於國際學術分科中語言學是一大類,所以目前反而是語文學從屬於語言學,成為語言學的一個分支。語文能力是學習其他學科和科學的基礎,也是一門重要的人文社會科學,是人們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語文》也是中國的學校等教育機構開設的一門主要學科,中國語文教科書一般講授的是漢語文。

閱讀全文

與語文超文本化什麼意思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05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72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18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11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49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7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6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7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51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989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2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49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59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36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13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01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08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388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5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