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語文教育有什麼意義
我們從幼兒園開始就接受語文教育,語文更是我們從小到大非常重要的一門課程,並且未來國家還要加強語文教育的影響力。那麼語文教育到底有什麼意義,到底能讓我們獲得些什麼?
基本的溝通交流
語文教育可以說從小時候說話的時候,父母就開始言傳身教。並且我們可以發現,文盲和念過書(學過語文)的人言談舉止都會不一樣。學過語文的人,會更具有溝通能力。所以說,學語文,其實就是學最基本的語言素養,讓我們對於中文的聽說讀寫都能基本掌握。
總而言之,語文教育既然那麼受重視,就證明它具有深遠,重大的意義,我們每個人的所受到的語文教育,都是對我們的熏陶和提高。作為一個中國人,我們應該為自己學好啦語文而感到自豪!
2. 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
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
人文素養是指整個人類文化所體現的最根本的精神,或者說是整個人類文化生活的內在靈魂。它以追求真、善、美等崇高的價值理想為核心,以人的自由和全面發展為終極目的。它綜合了一個人的思想、情感、信念、意志、個性、能力等豐富的內涵,是對人自身完善的一種關注與追求。
教育中應該充滿人文性,尤其是在語文教學中,應該自始至終滲透人文性。因為語文不僅是人們交往的工具,更是文化的載體。語文本身就是文化的一部分,一個民族的語文是這個民族世代創造的結晶,它反映了一個民族的精神、乃至民族的全部歷史。所以暨南大學著名教授饒子說:「語文教育是我們民族文化的精華之所在,是我們的支柱,所以在青少年時代就要給他們墊好人文素質的根基 」 。
筆者結合語文教學實踐,提出以下幾種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的做法:
一、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核心是把人當作「人」
蘇聯偉大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就指出:「我們所創造的一切都是為人著想的。如果人不能給人以幸福,那麼任何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也不會給人帶來幸福。」語文教學屬於人文教育,產生人文力量,培養人文素質。人文教育的目的歸結為對人格完善的追求,以實現個性的解放;人文的力量既可以培養學生同情、友誼、責任和勇氣等優秀文化傳統中的人格行為,又可以加強誠信、獨立、創新、自律等現代人格行為的培養;人文素質是一切素質的基礎,從根本上體現一個人的思想道德素質。因此「人」,我們要正確地認識學生,要把學生當作「人」看,這是實現語文教學人文性的先決條件。學生是主體的人,有自己的獨立人格,獨立的個性,獨立的思想和主體意識,要相信並尊重他們。但事實上由於父母和老師沒有把孩子當作有主體意識的「人」來對待,父母長期的包辦代替,學校教育多採用填鴨式、滿堂灌的教學,忽略了學生主體意識的培育,導致了學生缺乏思想和主見。這要求我們在語文教育中應該營造一種民主、寬松的環境氣氛,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尊重他們每一個人與眾不同的主體意識,鼓勵他們張開思想的翅膀,讓他們看到自己作為一個獨一無二的人在思想、感情、想像力、創造力等方面所具有的不可替代性。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
我們在實踐中,強調學生思想的多樣性,要在備課、教學設計體現教學的開放性,隨機應變,因時定教,因人定法,使課堂教學不囿於教師的圈定的方框中。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了解學生的思維,尊重學生的智慧、傾聽學生的聲音,愛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樹立正確的學生觀。如一位教師在上《皇帝的新裝》時,一位學生提出「皇帝不可能一絲不掛地上街遊行,肯定是安徒生在說謊。」這一問題,令師生都感到意外,但這位教師並沒有握殺學生的不同見解,而是耐心傾聽了學生的理由,然後組織大家對這個問題法表看法,來進一步加深學生對安徒生幽默、諷刺寫作手法及作品主題的認識,起到了舉一反三的效果。
二、走進教材,讓學生直接體驗作品的人文精神。
教師在教學中,一定要用欣賞的目光看待每篇課文。教師應重視用文學性的語言把學生帶進教材,讓學生在聽、說、讀中體會課文的美。這樣做,特別能直接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和中華優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更能直接培養學生的欣賞能力,使學生在作品中直接受到愛國主義教育、社會主義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學方法的啟蒙教育,受到美的熏陶。
例如:教《背影》這一課時,有的學生發笑,有的學生甚至認為父親為兒子買橘子這樣的小事不值一提,學生並不認為朱自清寫得精彩。後來我改變了教法,我先給學生講父親跟自己的關系,父親如何關愛自己,特別是上大學時,年邁的父親親自挑著行李到車站送別我的情景,就不禁想到本來貧困的家庭,為了我能順利上大學,不知年邁的父親又要熬多少苦頭了……。然後,再要求學生講他們被父母的愛深深感動時的情景,學生的極積性一下字被調動起來,發言踴躍,有的甚至含著眼淚講述爸爸媽媽關愛自己的故事。在此基礎上,再組織學生學習《背影》,學生學習就很投入,甚至能夠很深情地表演父親吃力地爬上月台的動作,師生就是這樣在人倫情懷中一起自然地體味學習文章的語言,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內容,從而達到教師、學生、課文的和諧統一。這里沒有枯躁的知識傳授與訓練,沒有蒼白的架空分析,學生這時已不是單純地學習語言知識,而是把自己的人生體驗和情感與課文交融在一起,在學習語文知識的同時,受到審美教育,受到人倫情懷的熏陶,從而出現了令人盪氣回腸的「人化情景」體現了人文精神。
又如教莫泊桑的《我的叔叔於勒》一文,如果我們語文教師仍死扣小說揭露「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赤裸裸地金錢關系」這一點去分析課文,自然不能激發學生閱讀興趣,因為中國的傳統觀念與西方價值觀有一定的差別。倘若在教學中聯系初中生已有一定的判斷能力且喜歡評價人的特點,在課堂上開展「於勒是不是值得同情」等話題的辯論賽,或聯系學生的生活用現在的眼光討論克拉麗絲的勢利,或引導學生結合現實生活現象去評價像菲利普夫婦一類的人。這樣在原有的基礎上拓展了文本的內涵,既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素質,同時豐富了學生情感,健全了人格。
當然,不僅在課本閱讀中聯系學生生活去處理教材,而且我們還要善於在平時多留心學生的學習、生活、思想。學生的周記、隨筆是語文教師了解學生打開學生心扉的一扇窗,可以結合學生記錄下來的學校班級生活、青春期的朦朧情感、喜歡的音樂、感興趣的影視動漫畫等等,讓他們討論、評判、體驗、內化。通過這些渠道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養。
三、走出教材,讓學生開拓視野,學會關注社會,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美國教育家華特.科勒涅斯說過:「語文學習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劉國正先生也多次強調,「語文一旦與生活聯系起來,馬上就生動活潑起來。」學語文的渠道要拓寬,不能僅囿於有限的幾本教科書,而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教教科書。因此,我們在上好語文課的同時,應意識的安排一些活動,讓學生通過活動從中體察社會、體察生活,豐富人文情懷,提高對自身的認識,從而促進自身發展。
例如:多讀名篇名著。我們現在要讀的不僅限於課本,還需涉及各個時期、不同國家、不同民族名人作家們留下的經典。讀經典就是讀人生。當今社會時尚文化的功利、快捷、浮華助長了學生的浮躁、張狂的功利心態。多讀一些名篇名著,多與大自然和睦相處,有助於陶冶學生的人文精神。語文教師要對學生進行閱讀指導和幫助,如推薦適合學生閱讀的書籍,如教了安徒生的就可以讓學生讀他的《安徒生童話》;接觸了我國吳敬梓的《范進中舉》就推薦讀《儒林外史》;教了《論語十則》《孟子二章》等簡易古文,就讓學生慢慢涉足《論語》《孟子》。此外還應向學生介紹我國四大名著以及外國一些優秀的名篇名著,如:《紅樓夢》《水滸傳》《魯濱孫漂流記》《簡愛》《湯姆叔叔的小屋》《格列佛游記》等。並根據學生的實際,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積極開展 「名篇名著」閱讀活動。
又如:多關注社會生活,滿足學生對現實生活的廣泛了解。像令人毛骨悚然的「9.11」恐怖事件,牽動全球的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以及大大小小從未間斷的戰爭,到神州六號飛船, 2010廣州亞運,2008北京奧運會,到自然生態環境的嚴重破壞,瘋狂造假事件,毒酒、毒奶粉、毒河粉、毒魚等等。這些都是學生關注也應該關注的事,通過對這些事情的了解、參與、體驗,學生才是我們教育要培養的「人」,而不僅「才」。像早年我國突遭「非典」病魔的襲擊,全國人民都經歷了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語文教師要引導學生關注「非典」,關注生命。這樣許多學生開始學會以一種「人文關懷」的心態對待我們這個世界,他們有的為社會競爭的激烈而感慨;有的為弱勢群體而憂傷,有的體驗到了社會的世態炎涼;有的感悟到了人間的真情溫暖,有的產生了幾分愛心與同情;這種生命的體驗遠比獲得一點知識來得重要,學生受到了理智的挑戰和內心的震撼,獲得了精神的陶冶和心靈的凈化,達到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的目的。
總之,語文教師要明確教學任務,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創造性的開展各類活動,把人文素養滲透到語文教學中,讓語文教學回歸到人文教育的軌道上,重視對人自身的關懷與完善,從而培養其良好的人文素養,弘揚人文精神。
結束語:語文教育與21世紀社會發展更緊密的結合已揭示語文教育價值觀的變化,即語文教育應該培養人的更內在、更深刻的東西-——-人文素養和人文精神。「語文課的目的不是要求學生讀懂課文,它指向的是『人』。」
3. 語文是一門培養人的什麼能力的重要學科
語文,是一門博大精深的學科,需要有學習興趣,好的學習習慣等都是很重要的。有人感到學習語文很吃力,我想主要是由於沒有掌握正確的方法,沒有擁有一把打開語文之門的金鑰匙。學好語文,要注意培養學習興趣,養成好的學習習慣,積累學習方法,增強學習能力等。我希望當我講完後,能為你的語文之路,墊石鋪地,為你的語文大廈添磚加瓦,為你學習鋪上一條通天大道。對語文學習感興趣,就為你的語文學習奠定了最堅實的基礎。無論做任何事,興趣是最重要的。你可以想想,正因為發現了缺陷,我們才會去彌補,才會做得更好。學習興趣是基礎的話,好的學習習慣,則是一位技藝超群的建築師。學習習慣的好壞,直接關繫到你學習質量的好壞。葉聖陶認為:「從小學老師到大學教授,他們的任務就是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幫助學生養成政治方面文化科學方面的良好習慣」。由這句話我們至少可以看到好的習慣的重要性,其實好的習慣,主要還是靠自己去養成的。農村有句俗語是這樣說的「習慣成自然」如果你堅持一個好的學習習慣,久而久之,則會成為雷打不動的「自然」。那怎樣養成好的學習習慣,
4. 語文教什麼,語文怎麼教
一、語文課教什麼
語文課教什麼?這是一個必須認真思考的問題,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像一個人走路如果沒有目的地,無論走多長時間走多遠都是盲無目的、毫無效果的;就像一個人干一件事情不知道為什麼干一樣,無論怎樣干都是白費力氣的。不過,明白了語文課的性質和地位,在了解了語文課程的總目標,教什麼的問題就明白了。《語文課程標准》「第二部分課程總目標」中關於總目標的闡述是明了的:
1.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培養愛國主義感情、社會主義道德品質,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2.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關心當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樣文化,吸取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
3.培植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養成語文學習的自信心和良好習慣,掌握最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
4.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像力和創造潛能。逐步養成實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學態度,初步掌握科學的思想方法。
5.能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在實踐中學習、運用語文。
6.學會漢語拼音。能說普通話。認識3500個左右常用漢字。能正確工整地書寫漢字,並有一定的速度。
7.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能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藉助工具書閱讀淺易文言文。九年課外閱讀總量應在400萬字以上。
8.能具體明確、文從字順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據日常生活需要,運用常見的表達方式寫作。
9.具有日常口語交際的基本能力,在各種交際活動中,學會傾聽、表達與交流,初步學會文明地進行人際溝通和社會交往,發展合作精神。
10.學會使用常用的語文工具書。初步具備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筆者抽取以上內容的關鍵詞,對總目標有以下不太准確的歸類:1、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類。有學會漢語拼音、會用語文工具書、能說普通話、能正確流暢地書寫漢字、學會傾聽、表達與交流等口語交際的基本能力、較強的閱讀能力、流利地表述自己的意思的能力等。2、綜合實踐類能力。有搜集和處理信息能力、主動探究學習、實踐中運用語文能力、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像能力和創造能力等。3、素養和方法類。包括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和思想方法等。4、情感態度價值觀類。包括培養愛國主義感情、社會主義道德品質,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吸取民族文化智慧、吸收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等。如果把以上內容再進一步濃縮的話,語文就是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思」等能力、學習及思維的方法以及高尚的道德品質、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如果把「學習及思維的方法以及高尚的道德品質、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歸入到「思」裡面去,那麼,語文就是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思」五個方面的能力。
從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語文學科的教學任務不是以傳授知識為主,也不是培養本學科解題能力的,它是以語文素養為立意的學科,它旨在培養學生為適應社會和自身發展的一些基本能力。它是以培養和提升人的基本素養和品質的學科。如果我們的教師的教學設計與實施不是以此為目的的教學,那我們的教學就可能有問題。據我的調查,我們相當一部分語文老師的講讀課還是這樣的套路:瀏覽課文,在每一自然段前標出序號,和學生一起,一問一答地畫出段落層次,總結段落大意,歸納中心思想,分析寫作特點等等。我不是說不能這樣教,而是說這樣設計的目的何在,為了達到一個什麼樣的效果而設計。同樣的教學設計、一樣的教學行為可能會因為目的和對象的不同而使效果大相徑庭。如果是以疏通文章大意、講解文章內容、分析語言特點等為目的,這就嚴重偏離語文學科的總目標,這樣的語文課就可能不是語文課了。還是這樣講,如果是以培養和提升學生的語文基本素養和能力的,那就是一節語文課。
不管是小學一年級的語文課堂,還是九年級的語文課堂,語文的教學無非是「聽、說、讀、寫」等形式進行的。讓任何一位老師離開「聽、說、讀、寫」去教語文課,想教的像語文課肯定是比較困難的。「聽、說、讀、寫」是語文教學的基本內容和形式應該是沒有多大異議的。我今天提出的語文課教什麼也包括這四個方面,但是我要提出一個更為重要的內容——「思」,語文教學不能沒有「思」,而且還應該以「思」為核心,圍繞著「思」進行語文教學。這里的「思」內涵很豐富,可以理解為「思想」、「思維」、「思考」,也可以理解為「思緒」、「情思」等。「思」可以通向自我澄明和自由,可以通向公共知識與法度,「思」能讓我們的語文教學目標——「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得以實現。語文教學要用「思」去創造一個既豐富多彩又富於意義與價值的的語文生活。語文教學因為「思」的存在而靈動,語文教學因為「思」的凸顯而柳暗花明。「聽、說、讀、寫、思」是我們語文教學的核心內容,我們的語文教學因以培養「聽、說、讀、寫、思」五大能力而成為真正的語文課堂。
語文課教什麼?「聽、說、讀、寫、思」。這就是我對語文課的理解。語文課就是教學生會聽、會說、會讀、會寫、會思的能力。具體的聽、說、讀、寫、思所承載的知識與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思」的能力相比,可以說它的重要性已經微乎其微了。就像小雞已經學會覓食的本領,食物對它還是問題嗎?小貓學會了釣魚,魚對於它來說還是問題嗎?然而,反思一下我們的語文教學,是這樣做的嗎?你現在的課堂是為分析課文而分析課文,還是為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思」的能力而分析課文。你的「聽、說、讀、寫、思」的教學旨在培養學生「聽、說、讀、寫、思」的能力還是在以記住你所教的知識內容為主呢?
基於以上理解,我認為,語文課教什麼?基於能力和情感目標的教學設計——「聽、說、讀、寫、思」的能力訓練。語文課就是教學生如何聽、如何說、如何讀、如何寫、如何思。
二、語文課怎麼教
既然語文就是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思」等能力。那麼,語文教學就是要圍繞提高學生的「聽、說、讀、寫、思」的能力及品質去教,圍繞培養學習及思維的方法和習慣去教,圍繞讓學生樹立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去教。
培養學生「聽、說、讀、寫、思」能力是語文教學的根本任務。「聽、說、讀、寫、思」五個方面是以「思」為核心,既相對獨立,又相互聯系,相互制約,不能任意偏廢。
(一)關於以「聽」的能力為立意的語文教學
關於「聽」。「聽」是學生應當具備的一項重要語文能力,「聽」與「讀」尤其在獲取信息方面發揮著同樣不可忽視的作用。只有明確了傾聽訓練的價值,教學活動才能有的放矢地進行。為師者必須讓學生明確:具備一定的傾聽能力,是廣泛而准確地獲得信息和掌握科學知識的需要;是積極從事交際活動,建立和諧人際關系的需要。在日常口語交際活動中,只有學會傾聽,善於傾聽,才能在與他人交談時作出積極准確的應對。
在語文教學中,「聽」通常是指學生上課時注意聽教師講,是一種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聽」。但筆者認為「聽」的教學不僅僅是這些。語文教學上的「聽」應該包含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培養學生「聽」的興趣,二是培養學生「聽」的態度和習慣,三是培養學生「聽」的方法。
要培養學生「聽」的興趣,要求語文教師上課要生動、有趣,使學生化被動為主動,發揮聽的主觀能動性,學生要廣泛地聽,不僅聽老師的,也聽同學的。聽的形式可多種多樣,例如回答問題、朗誦課文、開展辯論、講故事等;聽的手段有錄音、影視、錄像等。從而養成學生主動接受、敢於質疑的習慣。
第二,培養學生良好的「聽」的態度和習慣。就要求語文教師在指導學生時,要了解學生,根據不同的個性選擇不同的方式來加以引導。使學生學會在聽的過程中,用點頭、微笑、贊許、關注的眼神來注視對方;用表情及簡短的語言來啟發對方;不輕易打斷對方的話;允許對方發表和保留不同的意見,不對別人進行譏笑或人身攻擊。
第三,要培養學生掌握「聽」的科學方法。要求學生集中精力,面對說話的人和所表述的話題,注重喚起相關的知識、資料、概念和想像,形成與有關這個話題相關的互動。圍繞對方說些什麼,為什麼這樣說;對所聽到的詞句及重點都要有心理反應和認知上的反饋;在「聽」的過程中能夠進行快速地總結和評價,對所聽到的內容,能區分主次,自覺形成整體觀念,從而在心中牢記需要記憶的內容。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只有學生把教育看成自己的需要而樂於接受時,才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任何教學活動的開展和教育願望的實現,都必須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為前提的。學生傾聽水平的提高和良好傾聽習慣的教育養成也不例外,教師應注重學生傾聽樂趣的培養,把學練傾聽轉化為學生的內心需要,這樣,傾聽訓練方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學生學會傾聽,使學生善於傾聽乃至樂於傾聽,也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摒棄應試教育心理,不要因為大型考試很難進行「聽」的測試而遺忘「聽」的教學,樹立全面發展的大語文教學觀,要滿懷信心、持之以恆地抓好學生的傾聽訓練,不可產生一蹴而就、急於求成的想法。
(二)關於以「讀」的能力為立意的語文教學
大部分語文教師在課堂上還是比較中重視課文閱讀的。設計朗讀、精讀、泛讀、略讀等教學環節,但很多老師進行這些環節時可能是隨意的、目標是模糊的,可能僅僅是為完成讀課文的內容而忽視「讀」的能力的訓練,或者是僅僅把「讀」作為完成教學任務的一種手段,或者是沒有有意識、有目的地進行以「讀」的能力為立意的語文教學訓練。筆者認為語文教學上的「讀」,應該把重點放在朗讀、精讀、泛讀、速讀的能力訓練上,而不是僅僅是讀讀課文,為講解分析做鋪墊。
朱熹在《讀書三則》中說到:「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可見「讀」是一種口、眼、耳、腦並用的語言訓練形式,是語文教學的一把重要的鑰匙。
語文教材上的選文大部分都具有典型性、科學性、實用性等特點。教師要充分挖掘教材中「讀」的趣味點,對範文的謀篇布局、風格特點、題旨意境等進行生動的分析和點撥,使學生想讀、愛讀,最終達到理解文章、達到為我所用的目的和能力的提高。
注意拓寬學生的閱讀面,訓練學生泛讀能力。引導學生廣泛閱讀課外書籍,鼓勵學生多讀書、讀好書、好讀書,提高課外閱讀量。在泛讀的基礎上,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提高學生讀書的速度,培養速讀的能力。
培養學生掌握科學的閱讀方法,是語文教學的難點。達爾文說過:「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於方法的知識。掌握了方法,就掌握了金鑰匙。」因此,教會學生科學的閱讀方法,是終生受益的事情。有步驟的閱讀方法包括讀書、理解、領悟、應用四個階段。首先是讀書,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其次是理解,訓練學生的閱讀思維能力,能夠快速地掌握書本內容的結構、思路、特點。其三是領悟,注重讀後有所啟發、有所領悟、有所感觸、有所創新,能寫出自己的體會和感想。其四是應用,將書本的知識和自己的體會運用在實際生活和學習當中,提升自己對社會和人生的認知度,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三)關於以「說」的能力為立意的語文教學
語言是人類重要的交際工具。用語言來表情達意的過程就是「說」。教學上的「說」,不僅僅是教師的「說「和學生的「說」,更不是教師授課,學生在課堂上回答問題。語文教學上的「說」,應該是一種學生主動用自己的語言來表達自己思想的技能訓練。因此,這種「說」的能力的培養,要有計劃、有步驟地安排一定的時間、任務、環境、標准來進行。
在課堂內進行「說」的訓練。首先要求教師要引導學生,使學生明白「說」是進行思想交流和感情溝通的最根本途徑。懂得在我們生活、學習和工作中「說」的重要性。課堂上要想方設法為學生營造「說」的環境,充分給學生「說」的機會。在課堂內進行敘述、說明等實踐活動中,讓學生復述課文、介紹自己、口頭描述周圍的人和事等;如果進行各種朗讀和表演活動,可以結合課本中散文、詩歌、劇本、小說等不同語言特色,使課堂教學適當地小品化、朗誦化、故事化。對學生「說」的內容、膽量、聲音、感覺、姿態等方面進行有系統地訓練。此外,還可以在課堂外進行「說」的實踐。如在班主任的支持和配合下,經常舉行小型主題班會、故事會、演講會、辯論會、詩歌朗誦會等以「說」為主的活動,培養學生快速的思維能力和語言運用能力。也可以在取得家長支持的前提下,適當布置「說」的家庭作業,促進學生說得清楚、准確而富有表現力。
(四)關於以「寫」的能力為立意的語文教學
「寫」可以理解為「寫字」,也可以理解為「寫作」。
首先說寫字。電腦是現代文明的一大標志,但對漢字書法的沖擊是顯而易見的,但如果認為有了電腦打字就無需寫好字,這是十分錯誤的。首先書法藝術是中國傳統文化精華的一部分,需要繼承和發揚。其次,在社會中,在學校里,無論考試還是招生、招聘、就業等很多時候,電腦就無法代替手寫,因此書寫也是一個人必備的生存技能之一,寫一手好字可能會增強一個人在社會上的競爭力。但是,據有關部門統計,當前社會,人們的書寫能力嚴重下降,各階段的寫字教學的重視程度也很不均衡,中小學生的寫字水平也在不斷下降。因此,當前語文教學應當加強寫字教學,要讓學生認識到寫字的重要性,不同年級應該根據不同的學段因材施教,開展各種活動,激發學生的寫字興趣,讓每一位學生寫出一手漂亮的漢字,陶冶學生追求美、熱愛美的情操。當然,教師也要率先垂範,以身作則,力求寫規范的漢字,並持之以恆。
再說「寫作」。如果說「寫字」是追求外表美的話,那麼「寫作」就是追求心靈美。寫作應該是一種心靈的傾訴,思想的外現。寫作是一個人應該具備的正常生存能力,也是一種高尚的精神活動,是一種反應出一個人各方面能力的綜合性思維活動,真正的寫作應該是一種輕松而又愉快的學習或生活過程。但是,當前青少年的寫作能力不容樂觀。按語文課程標準的規定,從小學三年級開始進行寫作訓練。據我的調查,當前中小學生的寫作問題還是比較大的,如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生對作文的興趣越來越弱。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生作文的內容越來越虛假,甚至胡編亂造,作文模式僵化,語言空話、套話連篇。相當一部分學生懼怕寫作文、不會寫作文、編造作文,甚至抄襲作文。學生感受不到寫作的快樂和幸福,語文教學的寫作是為考試作準備,而不是為生活和工作做准備。因此,當前語文教學中「寫」的教學問題是比較大的,因此,要大力改變當前的語文教學的「寫」的現狀,讓「寫作」成為學生生活中的一部分,讓學生喜歡寫作,會創作。這應該是我們語文教學應該完成的任務。
我認為語文教學上的「寫」,應該是一種讓學生學會觀察生活、思考人生和表情達意的創新方式,是一個充滿活力的心理、行為及情緒的宣洩過程,應該是學生正常的常態的思維活動,也是學生思想和意識的外顯過程,更是學生進行審美和創造美的一個美好過程。但是,在我們的實際教學中,「寫」往往只是一種學生被動的應試訓練。因此,要想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平時就要引導學生注意觀察生活中的人、事、景、物,思考其中的情與理;要想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寫作教學就不能是一個教師出一個作文題,學生寫一篇文章的過程,而應該是一種師生共同探討人生、抒發理想、各言其志的的過程;要想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對於一個「初寫者」,教師要當好師傅,要把基本的寫作技法教給他,讓他入門;要想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就要對學生進行發散思維、集中思維、創新思維等能力的訓練;要想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教師就不能為講課文而講課文,而應該把「聽與說」、「讀與寫」結合起來;要想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就不要讓我們的學生「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考試書」,而應該引導學生「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要想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教師就應該和學生一起讀大師的作品,聆聽大家的教誨;教師應該和學生一起抒發自己的心靈感悟,表達自己的愛恨情仇。只有這樣,我們的學生才會越來越熱愛生活、懂得生活,擁抱生活,才能越來越睿智、聰慧、人文、快樂等等。如果我們做到了這些,我想,我們的學生是會幸福地學習的。
(五)關於以「思」的能力為立意的語文教學
關於「思」,在語文教什麼中,筆者已經說過,語文教學就是以「思」為核心的「聽、說、讀、寫、思」的教學。怎樣體現「思」的核心呢?筆者認為作為語文教師要做到以下幾點:
1、語文教師不僅是知識之師,更是思想道德之師。
法國思想家帕斯卡爾說:「人只不過是一根葦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東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用不著整個宇宙都拿起武器來才能毀滅他;一口氣、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了。然而,縱使宇宙毀滅了他,人卻仍然要比致他於死命的東西更高貴得多;因為他知道自己要死亡,以及宇宙對他所具有的優勢,而宇宙對此卻是一無所知。因而,我們全部的尊嚴就在於思想……」因此,作為一名語文教師,要成為一個因有思想而有尊嚴的人,要培養有思想和有尊嚴的人。語文教師不是知識之師,而是思想之師、道德之師,甚至應該是學生的幸福導師,社會道德倫理的傳承之師。
2、語文教師不僅是思想之師,還應該是思維之師。拉馬丁說:「人憑借思考而能變成神。」歌德說:「所謂真正的智慧,都是曾經被人思考過千百次;但要想使它們真正成為我們自己的,一定要經過我們自己再三思維,直至它們在我個人經驗中生根為止。」因此,思維能力決定一個人以後的工作水平和發展高度。只有具備了較高的思維能力,掌握了一定的思維方法,一個人的學習和工作才能應付自如。因此,我們的語文教學不能忽視思維的訓練,如形象思維、邏輯思維、發散思維、輻合思維、辯證思維等。當然,思維的訓練不僅僅是語文學科的任務,其他學科也要進行,但是,語文教學中的思維訓練有其獨特性,它是貫穿於語文教學過程中的思維訓練,而非其他。比如,與其說作文是考查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還不如說是考查學生的生活體驗和思維品質(對社會生活現象的分析能力、鑒賞能力、創新能力)及能力。
3、語文教師不僅是經學之師,還應該是人文之師。韓愈說過「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傳道」是語文教師的第一要務。培養學生積極健康的思想道德、高尚的審美情趣,從而提高其文化品位,《語文課程標准》指出:「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又是多元的。因此,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這段話明確告訴我們:語文教師應該努力挖掘教材中的「文化蘊育點」,在課堂上營造文化氣息,通過語言文字向學生傳遞祖國的、世界的和歷史的、現代的多元文化,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兩千多年前的孔子用自己的行動踐行了人文之師的「傳道」之路。《論語•子路、冉有、公西華侍坐》中,針對三人的不同追求和目標,孔子並沒有單純地評判是非對錯,而是通過點撥、開導、激發和認同的手段來指導學生修身立志。這不正是人性化教學和人文之師的典範嗎?因為語言不僅僅是一種工具,還有強烈的人道、人生、人性、人格意向。學習語言,不只是學習語言知識,礪練語言能力,更是情感教育、文化熏陶,從而豐富心靈,培養品德,完善人格結構,從真正意義上育人。所以成功的語文教學需要師生共有一種根植於語言人文精神的人倫情懷、人生體驗、人性感受,充分激活本來凝固化的語言,充分施展個性,造就一種痴迷如醉,回腸盪氣的人化情境。
4、語文的教與學的過程要有「思」貫穿其中。
語言不僅是表達思想、進行交際的工具,語言也是思維的物質外殼,是信息的載體。這種工具、外殼、載體,都是只有人類才擁有的符號。因此,思想和思維是語言的核心,如果離開了思想和思維,語言也就沒有了存在的意義,這也就是古人所說的「文以載道」。因此,作為語文教學如果沒有「思」在其中,語文教學也可能就是無效的教學。當然,我們的任何一節語文課(即使再差的課)也有「思」的存在,我現在說的是要把「思」放在非常重要和突出的位置,要心中有「思」——備課想到「思」,教課想到「思」,課後要反「思」,有意思地想到「思」,而不是隨意地「思」,是要強化「思」,教中有「思」,學中有「思」,練中有「思」,讓學生學會「思」、善「思」、能「思」。
筆者認為:語文課就是教給學生「聽、說、讀、寫、思」五大能力,緊扣興趣、習慣、創新、人文八字要訣,遵循「基本知識、基本能力、基本方法、基本應用」四項要求,以提升人的能力和品質為主要目的。
5. 是語文重要還是數學重要
不一定非要規定哪一學科更重要,根據孩子的學習情況來看,哪一科都不能成為短板。
語文學習:
1、保障閱讀量;
2、積極思考,培養閱讀理解能力;
3、對於需要背誦的文章,建議先梳理文章結構,理順邏輯,理解以後背誦效率更高;
4、勤練字等等。
數學學習:
1、以本為本,掌握基礎知識;
2、做好知識點、重難點梳理;
3、做好每單元思維導圖,確保掌握書本知識;
4、多動手證實數理公式,通過實踐獲取比死記硬背效果更好;
5、多做些題目,不是為了刷題,而是為看看出題老師為什麼這么出題,想考哪些知識點,還能結合哪些知識點考察等等。
另外,注意培養孩子的數學學習興趣。
6. 語文的定義是什麼學習語文的作用是什麼
1、語文是語言文字、語言文學、語言文章或語言文化的簡稱,其本義是語言文字。語言包括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口頭語言較隨意,直接易懂,而書面語言講究准確和語法;文學包括中外古今文學等。而語文中的文章不但有文藝文(文學、曲藝等),還有很多實用文(應用文)。
2、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徵。語文課堂教學價值的價值體教學中,既要將語文知識與能力這一顯性目標內化為學生自身的需求。
又要能將過程、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隱性目標滲透在提高學習效率的實踐活動中,成為學生自身的感悟,使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融合於語文一體。這樣的語文課堂教學才具有真正意義上的價值。
(6)語文培養人的什麼不同擴展閱讀:
語文教學的目的:
1、以典範的古今書面語言作品為教學媒介。以典範的古今書面語言作品為教學媒介,是教育科學、心理科學的規律給語文學科的原則要求。典型化選材,時代使然,政治傾向使然。不如此,則無法落實教育的正規性、傾向性、先進性和高效率。
2、以啟迪並發展學生智力為根本目的。啟迪發展智力,是語文學科的根本目的。心理學的研究早已證明,並且哲學、邏輯學、美學、文化學也都承認:「詞語」是人腦進行思維活動的物質前提。
3、以同化現代化的書面語言交際規范和同化現代化的中華民族共同人文心理為任務。語文教育,從「人口手上中下」到「知本家」,向人腦輸入並固化「詞語」,輸入「捕獲和創造詞語的概念、程序和模式」,為啟迪發展教育對象的智力作出了最早、最大、最關鍵、最可能多的貢獻。
7. 學習語文的意義
語文簡單地說,就是語言文字。語文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和最便捷的認知工具,人們容易忽視。當下,一般人對語文重視不夠,其實是不了解語文的意義。您問得好!!我來簡單答復您,您要是滿意,就採納。
語文不但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交流、認知的基本工具,而且是進行一切學術研究——無論是社會科學研究還是自然科學研究的基礎。對此,我國著名數學家華羅庚和蘇步青的觀點頗有說服力。華羅庚認為,「要打好基礎,不管學文學理,都要學好語文。因為語文天生重要。不會說話,不會寫文章,行之不遠,存之不久。」蘇步青曾說,「如果允許復旦大學單獨招生,我的意見是第一堂先考語文,考後就判卷子。不合格的,以下的功課就不要考了。語文你都不行,別的是學不通的。」類似觀點,古今中外的許多大家、名家都有過深刻闡述。
為什麼語文如此重要,能成為一切學術研究的基礎?
其一,語文是學習知識的基本手段。人非生而知之。一個人要想獲得知識,就必須通過後天的學習來認識世界、積累知識。語言文字正是認知的基礎,是學習知識的基本手段。沒有很好的語文功底,就無法從浩如煙海的文化典籍中汲取精華,從不斷爆炸的信息資源中獲得新知,學術研究就會成為無源之水。
其二,語文是培養人的邏輯思維的基本手段。邏輯思維是人類認知的一種高級形式,也是進行學術研究的基礎。一個人沒有邏輯思維,學習而來的知識就無法激活、發展直至創新,學術研究中的提出問題、收集整理、分析歸納、論證闡述等工作就無法開展。一些人認為邏輯思維的培養與語文的關系不大,其實不然。語文中詞的構成及變化規律、短語和句子的組織規律等,都是對邏輯思維的訓練。葉聖陶說過,「語言說得好,在於思維的正確,因此,鍛煉思維至關重要。」可見,語文與邏輯思維之間有著相輔相成的緊密聯系。
其三,語文還是提高人的表達能力的基本手段。學術研究的成果最終要表達出來,為大眾所了解,才能發揮效用。要表達,就需要藉助語言文字,需要講究修辭,畢竟世界上沒有赤裸裸的不需要載體的思想觀點。可以說,通過修辭來吸引人們,不僅是文學大師們需要關心的問題,而且是所有學術研究者在傳播研究成果時應該關注的問題。即使是自然科學家,也需要通過美文向人們進行准確嚴謹的科學說明、生動形象的描繪講述。
當然,語文的重要性決不僅止於此。事實上,語文從來都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有機統一。通過語文,我們可以接受審美、倫理、文化等各個方面的熏陶和教育,其潛移默化作用對於學術研究無疑是大有裨益的。不妨打這樣一個比方:語文對於學術研究,就像賽跑對於整個體育運動一樣。表面上看,賽跑往往給人以含金量不高的印象,似乎並不需要多大技巧,不像其他體育運動如足球、籃球那樣精彩,也不如體操、跳水那樣專業。但實際上,賽跑對體能和技巧都有很高的要求,並且是其他體育運動得以進行和出色表現的關鍵,也是整個體育運動的基礎。
8. 語文教學到底要培養什麼樣的人
我認為一種核心的目的就是培養一種思維模式,這種思維模式有很多微妙的東西,在你接受到其他的思想之前,你很難發現自己已經被潛移默化了。 我把它比喻成最殘忍的屠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