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小學語文課堂如何提問
導語:語文課堂本是精彩的課堂,課堂提問的方式應靈活多樣、不拘一格,更不應該簡單呆板,一成不變。它或者問而不答,造成懸念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或步步緊逼、層層追問,以啟發學生深入思考;或於不經意處發出奇問,以激活學生思維:或在無疑處質疑問難,以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在教中過程中,究竟該採取什麼樣的提問方式,則要具體問題具體對待。
一、讓學生掌握重難點,恰當提問
課堂提問的語言要簡潔,因材施教。教師必須根據教學內容和目的選擇恰當的提問方式,並設計好提問程序,確立好提問重點,切勿一節課里提許多問,生怕學生聽不懂,從而放棄了教學的重點、難點、易混點。這就要求在備課時要想到學生的聽課、教師的講課質量對學生的學習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要注意從學生聽課的角度苦心捉摸每堂課的重點、難點,設計課堂提問。如《含羞草》一課教學中。在前一部分就可以抓住“得意”這個關鍵詞語來設計提問。含羞草為什麼這樣“得意”呢?誰能從文中找到原因呢?圍繞關鍵詞“得意”展開教學的過程,每一步緊扣“得意”,從得意的原因、得意的表現,到得意的朗讀,層層鋪開教學,教學重點突出,層次清楚。同樣的,後一部分,也可以圍繞“慚愧”這個詞語展開提問並進行教學。如:得意草和哪些花相比,覺得很慚愧呢?得意草慚愧的原因是什麼,你能從文中找出相關語句嗎?得意草慚愧地說了些什麼,誰能讀出慚愧的語氣來?就這樣,全文緊緊抓住“得意”和“慚愧”這一對反義詞,將教學貫穿始終,教學的重難。
二、增強提問的針對性,把握時機提問
課堂提問要把握住提問的時機,“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說明了提問把握住時機的重要性。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由於小學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教師要創設一定的問題情境,把握提問時機。如果提問早於恰當時機,學生會因為准備不充分,出現啟而不發的現象;如果提問晚於恰當時機,解決了問題,提問也就沒有什麼意義了。要想把握住提問的時機,就要創設一定的問題情境。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結合學生實際和教學內容,把握住提問的恰當時機,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比如講授《春江晚景》這首詩時,有學生根據文中注釋,提出一個這樣的問題:河豚要浮上水面,那不是成了死魚了嗎?這個問題如果教師沒有提前預想到,要隨機應變給出恰當的理由,有一定的難度。這個時候,教師就可以藉此問題給學生創設問題情境,提問:這首詩是題畫詩,那它的內容是緊扣畫面的,大家想想畫面上究竟有沒有海豚呢?這個問題能啟發學生想像,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活躍課堂氛圍。
三、轉換角度提問,拓寬四維空間
教師設計的問題,有時並不要求學生直接回答,或者問題本身不能直接以行為的方式求解,這就需要轉換角度:或側面分析,或反向比較;或同中尋異,或異中找同。在進行轉換角度的'設計中,要特別注意方式和行為的恰當和適度。不當轉換會引起飄離中心,無度轉換會造成事倍功半。
例如,《風娃娃》一課,在解決“風能為人們做些什麼”時,教師可以轉換角度,先提出“沒有風時,人們會遇到哪些困難?”的問題,同時讓學生自主觀察自製小風車在無風狀態下的情景,想像自己在炎熱的夏天裡無風時的感受等等。讓學生在具體的環境里,尋找人們對風的需要。再回答問題時,學生一定有話可說。轉換角度,不是迴避問題,而是讓學生更容易地在比較中,在相似或相反中找到更好的解決問題的空間。
四、課堂提問要把握提問的“度”
根據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的認知領域主要有識記、領會、應用、創新等層次。所以,教師要根據學生的這一規律,把握問題的難易度。課堂提問應遵循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思維發展規律、心理發展規律和語文教學規律,因此,要控制課堂提問的“度”,一是難易的“度”,二是時間的“度”。例如控制提問難易的“度”。《給顏黎民的信》中有這樣一句話:“至於看桃花的名所,是龍華,也有屠場,我有好幾個青年朋友就死在那裡面,所以我是不去的。”這個句子表達的意思比較隱晦,為幫助學生理解其中深刻的含義,可設計如下提問:①魯迅喜愛桃花嗎?②龍華既是看桃花的名所,魯迅理應去看看,為什麼不去呢?③這幾句主要表達了魯迅怎樣的感受?第一個問題引導學生從上下文找出有關詞句,明確魯迅是喜歡桃花的。第二個問題是啟發學生理解的關鍵,引導學生理解不去龍華看桃花的原因。第三個問題深入追問,水到渠成,使學生理解這句話蘊含著魯迅對死難烈士的深切懷念,對反動派罪行的強烈憤慨,表達了魯迅愛憎分明的思想感情。
五、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提問
我們要使課堂真正成為提高學生素質的主要渠道,就應該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提問,會提問,提好問。在教學實踐中,學生不是不能提出問題,而是不敢提問,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很重要的點是學生怕自己的提問得不到教師和同學的認可,或許學生自信心不足,沒有提問的勇氣。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為學生創設良好的氣氛,以鼓勵學生提問,對學生的表揚越及時,效果越好,激勵作用也就越大。在教學中,教師要善於捕捉時機,對每一個提出問題的學生充分的肯定,促使他們充滿自信心,對問題提得好的學生,還要倡導全班同學向他學習。
總之,課堂教學過程的核心之一是教師提問,而課堂提問是作為教師的一種必不可缺少的教學技能,恰當的運用提問,可以提升學生思維能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有效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Ⅱ 小學語文課堂有效提問的方式
導語:語文的教學方法靈活多變,在眾多的語文教學方法中,課堂提問的技巧顯得尤為重要,因為一節語文課的優劣成敗,與教師能否成功地誘導學生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教師的課堂提問將制約著學生思維訓練的發展。
一 教師層面:精心設計,提高問題的有效性
問題是思維的核心,只有提出具備一定深度的問題,才能引發學生的積極思維,才能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所以教師要精心設計課堂的提問,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第一,問題的精心設計要立足文本,整體把握好教材的內容
教師吃透教材內容,處理好教材的重點和難點,從高處著眼,從文本的整體著手把握設計課堂提問。把自己對文本的認識理解轉化為課堂教學的前提。一般情況下,可以從文本的題目、中心句、重點語句等方面來精心設計問題。
第二,問題的精心設計能體現通過“咀嚼字詞”達到體悟情感的目標
課程標准指出:“閱讀優秀作品,應該品味語言,感受其思想、藝術魅力,發展想像力和審美力。”課堂教學時,教師應牢牢抓住語言教學這一環節,通過精心設計多種問題,讓學生通過重點詞句的品讀進而深刻體味文本語言背後蘊含的真正情感,更深層次地認識文本的內涵。
第三,精心設計問題要善用對比的方法,探究妙處
問題的精心設計要始終讓學生懷有強烈的興趣和激情,敢於探異求新,走進新的學習領域,嘗試新的方法,追求思維和表達的創新。精心設計的問題應引導學生多角度、多層次的閱讀,對文本能常讀常新,通過對比閱讀,分辨異同,進一步深層次地體會文本內涵,獲得新的體驗和發現。
二 學生層面:通過提問,培養自己的問題意識
古人雲“學貴有疑”,“疑是思之始,學之端”。學生有疑而問,是一個主動學習、積極思維的過程,教師應引導和鼓勵每一個學生都參與到這個過程中去。課堂中教師培養了學生的問題意識,就是教會了學生最好的讀書方法,將使他們一生受用。因此語文課堂教學應通過提問環節的強化,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第一,教師要通過氛圍的營造,引導學生敢於提出問題
課堂上教師要營造寬松、自由的教學氛圍,建立平等、民主的師生關系,鼓動學生大膽質疑、提問,鼓勵學生求新求異。對學生的提問進行正確的引導,不譏諷、不嘲弄,挖掘其可貴之處。在課堂上“少一些不準,多一些允許”,讓學生能“自由呼吸”,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敢想、敢說、敢做。只有這樣,學生的問題意識才會慢慢地形成。
第二,要教給學生提問的方法,使其會問
要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除了要讓學生敢問,還要讓學生會問。教師應當教給學生一些提問的.技巧,提高學生的思維品質。教師要讓學生明確提問的種類,還要適時誘導點撥,教給學生發現問題的方法。這些提問方法可以在文字上,也可以矛盾中。
第三,課堂上教師對學生的提問要適時評價,讓學生能善問
教師對學生的提問要表現出極大的熱情,不能置之不理或做簡單的結論性回答,要經常表揚敢於提問的學生。用言行滲透給學生“問就比不問強”的思想。這樣學生的問題意識才會真正養成。
三 教學層面:把握“問點”,提高提問的時效性
語文課堂上有些教師沒有把握好課堂教學的“問點”(提出問題的最佳時機),隨時提問,結果造成教學內容不連貫,學生思維無序的局面,學生常常感到莫名其妙,教學效果自然不佳。因此,課堂提問選擇時機非常重要,不僅要在微觀上考慮“問點”是否優化,問法是否藝術,而且要在宏觀上考慮“問點”是否總覽全文,每個問題的提出是否處於最恰當的時機。誠如孔子所言:“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第一,課堂提問要把握住學生的興趣點提問
以學生的興趣點為問點,可以激發學生主動閱讀的慾望,變教師課堂講授的過程為學生主動學習的過程。如教學《秦兵馬俑》時,考慮到小學生的年齡結構和心理特點,可以不從文章開頭依次講解,而從學生最感興趣的地方入手,設置問點:讀了課文你能用文中的一句話來介紹秦兵馬俑嗎?這就抓住了文本的中心句,由此再讓學生分別從文中找出描寫秦兵馬俑規模宏大和個性鮮明的句子。這樣既抓住了學生的興趣點又抓住了課文的重點內容。
第二,課堂提問要把握教學的高潮點提問
每一節課都應形成高潮,這個高潮點同樣應是學生思維活動的高潮。於高潮點設問,有助於學生對課文深刻的理解,並引發其感情的升華。如教學《二泉映月》時,讓學生邊聽樂曲,邊在文中畫出描寫樂曲特點和樂曲表達阿炳情感的句子。讓學生曲文同步,一下子讓學生將自己的情感和樂曲的情感產生了共鳴,學生很快了解了樂曲的內涵,走進阿炳的內心世界。
四 課堂層面:師生互動,體現課堂的立體性
立體的語文課堂提問不應只是教師提問、學生答的單向活動,也應包括學生向教師提問的互動過程。這里的互動不僅僅指學生請教老師,更重要的是要提倡學生對老師的問題提出不同看法,向老師質疑問難。這樣有助於培養學生的逆向思維。因此,在教學中要注意引導學生主動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在師生互動的立體課堂中,學生有問題就會有思考,就會主動探尋答案,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必將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使理解得以深入、認識得以升華。進一步提高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總之,課堂提問是一門科學,更是一門藝術。只要教師從以上四個層面處理好課堂提問的藝術,必然會讓語文課堂邁向更高的層次,讓學生的語文素養有更高的提升。
Ⅲ 小學語文課堂有效提問的方法
導語:課堂提問是語文教師落實學科計劃和進行課堂活動的紐帶,教師要使課堂提問設計得合理、恰當和有意義,就必須注重提問的質量,講究提問的技巧。
一、課堂問題要能激發學生興趣
精心設計的問題要重視思考型、鼓勵啟發型和開放型的問題,輕視記憶型、檢查型、封閉型的問題。好的提問應該富有啟發性,應該是把注意力放在激發學生的思維上,感受祖國語言文字的魅力,而不應該急促地邁向結果。啟發性的另一重要方面是老師的問題要能引發學生提出新的問題。提問要富有情趣、意味和吸引力,使學生感到有趣而愉快,愉悅地接受教學。比如,在教四年級學生寫觀察小動物的作文時,老師就先給他們講了一個小笑話:雞媽媽帶孩子們在花園散步,突然來了一隻野貓,孩子們嚇得亂跑。眼看孩子們要被野貓抓住了,雞媽媽急中生智,學狗“汪――汪”叫了兩聲。野貓被嚇跑了,孩子們得救了,雞媽媽借機給孩子們上課:“現在你們都知道學好一門外語的重要性了!”聽完笑話,學生捧腹大笑,老師因勢引導學生:“動物們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歡樂,我們應該保護好它們。你們的寵物有什麼趣事呢?”學生們的思維立即活躍,爭先恐後發言。也許我們不能做到每在問題提出前都講一個故事或者創設情境,但一條民間諺語、一句順溜的提出,往往就能令人耳目一新。我們要做的是使問題新穎,有趣味性,以免落入俗套。
二、課堂問題要能激活學生思維
提問是激發學生積極思維的刺激素。學生的思維方式一般由具體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我們在提問時,要特別注意方法和技巧,語言要生動、形象、具體,有一定的啟發性,要針對學生掌握知識的實際和接受能力,不能太難或太易,否則會事倍功半。提問時,可以把教材的內容與一定的故事或實際事例有機結合,學生就會輕松愉快地理解知識。課堂中的提問,目的是使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訓練和提高思維能力。教師應注意提問的角度和問題的深度,善於從不同的角度啟發學生,使學生掌握解決同一問題的多種解答方法,既拓寬思維的空間,又培養發散思維能力。學生對每篇課文的學習不會一開始就感興趣,為此,教師應當深入鑽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識地給學生設置問題“障礙”,在他們心理上引發“沖突”。這樣,當學生急於解開“沖突”時,他們就已經在進行思維訓練了,對課文內容中的重點、難點的理解自然水到渠成。
三、課堂問題要隨機應變
設問的目的是解決疑難,而不是把學生問倒,更不是以創設“學生活動”的形式點綴課堂。發問是否適,直接影響課堂教學效果的強弱:過早發問,學生內心一片茫然,容易造成氣氛緊張,使課堂教學出現冷場;過晚發問,學生無需思考就能對答如流,容易使問題成為“瞎子戴眼鏡”,毫無價值可言。《語文課程標准》指出,語文課堂教學應該通過閱讀指導學生“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發展思維”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目標,如何實現這一目標?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善於啟發提問,通過精設的問題,激發學生的探索與思考。問題的設置要扣住課文的重點難點,引導學生把握課文精髓。同時要注重“問”的質量,設計的問題要精當,有啟發性。當然,問題的難易程度,設置的切入口,在問題解答過程中,教師的引導是相當重要的。如教學《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一詩後,我提問:“這是一首送別詩,可是文中卻沒有一個送別的字眼,你對這首詩,有沒有看法,請談一談。”提問是發展學生智力的關鍵,能真正體現新課標中有關提高學生素質的要求。教師要珍惜每一朵創新思維的火花,鼓勵學生進行創新思維。
四、課堂問題要最佳時機
只有在最佳時機提問效果才最好。所謂最佳提問時機,就是當學生處於“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狀態時,學生注意力集中,思維活躍,對教師的提問能入耳入腦。最佳提問時機,既需要教師敏於捕捉、准於把握,又需要教師巧於引發、善於創設。教師要熟悉教學內容、了解學生,准確把握教學難點,洞察學生心理,善於捕捉時機。提問啟發,切中要害、循循善誘是關鍵。哪些地方學生易於產生疑惑?為什麼會存有疑惑?如何旁敲側擊令其去除解惑?如在教《海倫・凱勒》時,當學生明白海倫・凱勒的不幸遭遇後,就應該讓學生默讀課文,說說海倫・凱勒是怎樣面對這一切的?你覺得她是個怎樣的人?從哪些句子知道的?這樣問,無疑放飛了學生的思維翅膀,學生要認真看書,尋求答案。通過學習、思考、討論,學生很快就明白:海倫・凱勒是個刻苦學習,不向命運屈服的人。這種課中置疑提問,是針對學生急於知道主人公命運的“憤悱”狀態下提出的,學生的情感處於“高原地帶”,欲一睹為快。教學實踐證明:提問時機過早,學生因對教材認識缺乏准備,只會使教師啟而不發;時機過遲,問題已解決,提問成了馬後炮。
一、要准確擊中突破口
一節課的教學目標,往往是圍繞課文的重點來制定的,而難點,則是根據學生的理解能力及全文內容,語言文字的難易程度來制定的。在教材中,有的字詞、句、段正是學生學習的重點,也是幫助學生理解全文的突破口,只有找准突破口,根據突破口來設計問題,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使教學的重點得到突出,難點得到突破。
如《富饒的西沙群島》這一課的教學重點有二:第一,了解西沙群島的美麗和豐饒,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偉大祖國的思想感情;第二,讀懂課文中的優美詞語及其運用,豐富語言積累,提高語言運用能力。針對教學目標,我在讓學生通讀課文,理解生字詞的基礎上,通過情境創設,逐步推出了三個問題,讓學生在反復閱讀課文中思考品味:
1.課文寫了西沙群島的哪些特點?畫出有關的詞句。
2.西沙群島的海水為什麼會顯出不同的顏色?
3.寫海底時運用了哪些比喻句?找出來讀一讀,品味一下句子的含義。
隨著三個問題的出示,學生專心致志讀書,在品味中思考。通過逐步提問,討論,師生共同體會西沙群島美麗、神奇、富饒的景象,在寬松、愉快的氛圍中直人課文重點內容,學生輕易就掌握了重點。學習完重點段後,我再提出了一個問題:
課文最後一段只有兩句話,這兩句話是什麼意思?這樣結尾好在哪裡?
這個問題涉及到課文的教學難點(“祖國的南大門”),由於問題設計恰當,在重點已完全掌握的基礎上,這個難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這篇課文的教學說明,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提問應該有明確的.目的和主攻方向,應該問到要害處,直擊突破口,以收簡約高效之利。
二、要有一定的深度、難度和效度
有時學生冥思苦想,也思考不出問題的答案,於是乾脆不願想,不回答;有時則相反,老師提問話音未落,學生的答案早已經脫口而出。出現這兩種情況,原因是前者太難,高不可攀,後者太易,無疑可思。這說明,好的的提問應有一定的深度,做到隱而不露,思之可解,讓學生乍一聽是“山重水復疑無路”,細思考則“柳暗花明又一村”,這樣才能激起學生征服問題的慾望,從而達到理解課文的目的。我在教學《撈鐵牛》這一課的一、二自然段時,針對“洪水把鐵牛沖到黃河底,人們為了修復浮橋商量如何撈鐵牛”這一主要內容,設計了以下三個問題:
l.要撈起鐵牛有哪些困難?哪些詞語突出反映了這個困難?
2.“議論紛紛”是什麼意思?想像一下當時人們會議論什麼?
3.和尚說:“我來試試看”他是否有撈起鐵牛的把握?從哪些話中可以看出?
對第一個問題,學生須細讀課文,找到並理解“重”“隱”“淤泥”等詞語,理解了這些詞語,撈鐵牛的困難也就不言自明了。第二個問題,不但要字面上理解“議論紛紛”的情景,這想像的答案不是統一的,有助於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和思想能力,語言的組織和表達能力。第三個問題中的“試試看”與“我還叫水把它送回來”表面上是矛盾的,但這一矛盾正好說明懷丙早已成竹在胸而又十分謙虛。這四個問題有一定難度而深度適中,既調動了學生思考的積極性,也完成了教學目標。一個(或一些)問題推動教學目標得以完成,也就是標明提問是有效度(有成效)的。
我們談論課堂提問的難度、深度和效度,也就是說,課堂提問應當像讓學生空中摘蘋果,掛低了,學生伸手可取,毫無意義,掛高了,學生跳死也摸不著,學生興味索然,只好棄之不摘;只有放在適中的位置,讓他們站著摸不到,用力一跳即可摘取,大家爭相來摘,積極思維,這樣,教者輕松,學者愉快,在寬松、愉快的氣氛中完成教學任務。
三、要靈活、有味、耐品
一位經驗豐富的教師對我說:“一看就懂的課文最難教。有些課文從詞、句、段到全篇文章看似簡單、容易,老師若不仔細研究,吃透教材,的確是無疑可問,但正是這些簡簡單單、平平淡淡的字里行間,往往有著豐富的內涵,如作者的主觀思想感情,課文的中心意思等,教師若能在這些看似無疑的地方設計出靈活多變有味耐品的問題,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撈鐵牛》一課的“鐵牛是被水沖走的,我還叫水把它送回來”這句話,看起來很簡單,但它說明了水既有浮力,也有沖力,如果我們再仔細推敲一下,就會發現這個“送”字用得很巧妙,為此,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
“送”是什麼意思?可換為哪些意思相同的詞?
此問一出,教室里像炸開了鍋似的,學生們紛紛舉手回答,有的說可換為“拿”、有的說可換為“運”......接著我引導學生一一進行對比,分析,經過一番激烈的爭論,學生們一致認為雖然“拿”“運”“搬”“弄”等字都是描寫動作的詞,都有“運回來”的意思,但沒有“送”字表達得有力,“送”字在這里不但表達有物歸原主的意思,而且還帶有“命令”的口氣,它既體現了古代勞動人民戰勝自然,變害為利的氣魄,同時也表現了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通過這一問,學生才理解,體會到這句話的深刻含義。
Ⅳ 小學語文教師如怎樣有效提問
導語:語文課堂的提問藝術,是一項隨語文教學活動發生就存在的教學技能藝術,這一領域的研究對語文教學有很強的現實意義。教師提問能起到設疑、解疑和反饋的作用,能指明方向、承上啟下、啟發思維和調節氣氛。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提問成為聯系師生思維活動的紐帶,開啟學生智慧之門的鑰匙。課堂提問具有很強的技巧性。
一、以學生的興趣點為問點進行提問
以學生的興趣點為問點,可以激發學生主動閱讀的慾望,變教師課堂講授的過程為學生主動學習的過程。比如教學《跳水》,考慮到小學生的年齡結構和心理特點,可以不從文章開頭依次講解,而從學生最感興趣的地方入手,設置問點:課文中最危險的場面在哪裡?這樣危險的地方,孩子是怎樣上去的?這最緊張的場面既是課文的重點,又是學生的興趣熱點,由此發問,學生就會在緊張而愉快的心境下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
二、在語文教學中抓住難點提問
針對教學難點設計指導性提問,可以啟發學生思維,引導學生掌握正確的思考方法,達到深刻理解知識的目的。文章的難點一般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語言文字類的,常常需要疏解性提問來解決問題;一是課文理解類的,需要有的放矢,巧設問點,通過答問和歸納來解決問題。
如《窮人》一文中,桑娜家怎樣“溫暖而舒適”,為什麼會這樣?作者是如何敘寫的?這是一個難點。針對這一難點,可引導學生通過對“溫暖而舒適”的分析探究,進而理解桑娜的“勤勞能幹”和作者用詞造句的准確及感情表達的真實。同樣在這篇課文中,對“自作自受”一詞的理解又是一個難點,教師可抓住這一詞語提問:“自作自受”本是什麼意思?在文中是什麼意思?“作”什麼而又“受”什麼?為什麼會這樣?既然如此,桑娜為什麼還要這樣做?由此引導學生從“自作自受”一詞看桑娜家庭生活的艱辛及其收養孩子的堅決,進而理解女主人公心地的善良、美好、勤勞。
又如《游園不值》中“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一句是理解的重點,同時也是理解難點,它是流傳千古的名句,蘊含著深刻的道理。教者若只讓學生聯系前兩句詩所提供的意境說出這兩句詩的字面意思可能效果不好,學生就不會知道它流傳至今的原因。但若就此詩句提問:“讀到‘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你的腦海里出現怎樣的情景?”“這兩句詩除了字面意思以外還有沒有更深的意思呢?”就可能激起學生探究與思考的熱望,他們通過豐富的想像,彷彿看到園內林木蔥蘢,繁花似錦,紅杏灼灼,燦若雲霞。從而進一步感受到任何新生的事物都是無法阻擋的,它總會沖破阻力向前發展。這樣的提問引導學生直接把目光投向文章關鍵,不僅讓學生領會詩意,而且感悟了詩的意境,深刻領悟詩中耐人尋味的深刻哲理,同時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
三、在語文教學中抓住模糊點提問
在語文教學中學生往往有很多模糊點,這是指造成學生理解時似是而非的地方,其本質屬於文章的疑難點。於是,在疑處提問,可引導學生通過仔細推敲,明晰概念,達到正確理解的目的,並從中受到啟迪。如《少年閏土》寫“那個少年”“手捏一柄鋼叉”,其中“捏”在古漢語中是“緊握”的意思,但學生認識不到這一點,而往往加以誤解。引導他們仔細推敲,明確含義,不僅讓他們學到了新知,理解了課文,而且有助於培養他們認真讀書、勤於思考的好習慣。
四、在課文的優美情景處提問
注意把學生帶到課文所描述的世界裡,讓學生去體驗、感悟作者的思想,達到與文本、與作者的'對話。例如教學課文《鳥的天堂》文章寫得十分優美,課堂上借學生的質疑:“那翠綠的顏色,明亮地照耀著我們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綠葉上都有一個新的生命在顫動。”“新的生命在顫動”指的是什麼?鼓勵學生大膽表達自己的見解,積極地各抒己見。讓學生聯繫上下文,聯系生活實際和平時的感受,看看自己有什麼見解。學生通過朗讀,大膽想像是風吹、鳥動、新發的嫩芽、陽光的照耀、綠葉本身孕育的無限生機……該篇文章用詞優美,語句精闢、簡練,教師用提問的方法,引導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例如:關於“真是一株大樹”一句,學生讀時習慣強調句中的“大”字,實際上作者強調的是“一”株大樹,所以要啟發學生朗讀時讀出“一”株大樹。讀好這句話,讀出榕樹的大,鼓勵學生相互交流朗讀的感受,說說為什麼這樣或那樣讀。在學生置入文章的情境中時,就是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最佳時機。
五、提問後應給學生留有適當的思考時間
教師在提出問題後,不要急著給予過多的解釋與引導,而要留給學生一定的思考時間,教師要學會等待,學會讓熱鬧的課堂沉寂下來。教師在課堂提問後應環顧全班,利用學生思考的時間,注意一些非語言的暗示,就可知道學生對問題的反應:學生舉手則表明他想回答這個問題;當學生准備回答時,便會身體稍微前傾,微張嘴;而聽到問題後低頭或躲避教師的目光者,則可能沒有聽清楚問題或無法回答這一問題。因此,教師在提出問題後就可根據這些表現,選擇合適的對象,把握適當的時機,有針對性地對學生提問。從提問、點名到回答,間隔時間是很難把握的。等待時間要視問題的類型和學生的反應而定。
六、提問後應關注對學生回答的評價
在教師提出問題之後,學生經過思考、討論會發表自己的看法。我們發現,越是高年級學生,越不願意發表自己的見解。當然,年齡的增長只是影響因素之一。主要原因是學生在長期的學習過程中,因經常不能正確回答問題而被同學諷刺或被老師冷落;還有些學生是因為老師曾給予過不恰當的評價而影響了其回答問題的積極性。在課堂上,面對教師的提問,學生沒有給出准確的應答,是很正常的事情,教師不妨給予其適當的點撥和鼓勵,不要讓其產生因為不能正確回答問題而認為自己不行的想法。成功的課堂教學,應該是不斷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同時又生成問題的過程。因此,教師在對學生的回答准確與否做出評價的過程中,不能僅僅從學生是否正確回答了問題入手,還應著眼於是否通過提問又激發了他的想像,進而產生了與之相關的一系列新問題,這樣才能判斷提問是否有價值。
總之,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充分鑽研教學內容,認真領悟提問要求,切實掌握提問策略,精心設計各類問題。語文教學中的提問就能真正發揮“提問”的功效,達到訓練學生思維、培養學生能力的目的。
Ⅳ 小學語文如何精心設計問題
一、課堂提出的問題,課前要根據課文內容通盤考慮,做到環環相扣。
在上語文課之前,除了要鑽研教材,把握住教學的重點和難點,確定教學目標外,還要在師生互動環節的提問上做通盤的考慮,既要考慮把教學的重點難點設計成一個一個的問題,又要做到問題與問題之間有一定的銜接,一定的梯度,使整節課渾然一體,扣住學生的心弦。
這就是心理學上認為的目標的定向。如果問題是一忽兒東一忽兒西,學生的思維不能集中到一個點上,很快就會失去興趣。一旦學生對問題失去了興趣,課堂氣氛又怎能活躍起來呢?
課前根據課文的主要內容上設問。學生閱讀課文時,往往感到一讀就懂,但又不能從整體上把握課文的中心思想和結構線索,因而對課文的理解是含混不清的。教師課前設計教案時可以從全篇的主要內容入手,精心設計提問,做到問題環環相扣,可以有效地幫助學生從整體上把握課文,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如《再見了,親人》一文,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親人指的是誰?再見了親人是誰說的?志願軍把朝鮮人民當作親人,可見情誼非常深厚,課文是從哪些段落表現他們情誼深厚的?通過三個問題的解決,使學生從整體上看清了志願軍與朝鮮人民的深厚情誼。
二、課堂提出的問題應簡明扼要,切忌繞彎子。
語文課堂提問與其說是一門技術,倒不如說是一門藝術。因為漢語言文字實在是太豐富多彩了,同樣的意思可以用多種不同的語句表達出來。而語文課堂提問卻應該簡潔明了,少用專業術語和繞彎子。有時本來很活躍的課堂,因為一個問題問得不當,學生沒有弄懂意思,往往氣氛很快沉悶下去,教者可能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還不知什麼原因。
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一個好的問題會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能激發學生創造力的萌芽。因此要對提問進行巧妙地設計,使思考不再是學生精神上的負擔,而是一種身心上的歡樂和享受。
1、在關鍵的內容上設問。
所謂關鍵的內容,是指對全篇課文的理解有重要作用的或學生不易理解的某些詞句和章節。抓住這些內容設問,往往可以牽一發而動全身,對理解課文、體會感情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講《一個蘋果》一文時,可以選取課文中蘋果的來歷和經歷設計問題,引導學生從蘋果出發抓住課文主要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進而達到教學目標。
2、在內容的矛盾處設問。
不少課文在內容上會有些看起來似乎「自相矛盾」的地方,其實這正是作者落墨的著力之處。在這些地方提問,往往可以引導學生把課文理解得很深,培養學生思維的深刻性。如《挑山工》,為什麼挑山工所走的路比遊人長一倍,而所用的時間卻並不長?在這里設問,能夠造成學生思維的起伏跌宕,讓他們學會分析和解決問題。
3、在內容的重復處設問。
不少課文,作者運用了重復的修辭手法,以強調某種感情的強烈和深沉。在這樣的地方設問,可以引導學生充分分析體驗作品的感情內涵。如《林海》中,「感到親切、舒服」出現了三次,作者分別是在怎樣的情況下感到親切、舒服的?是怎樣表達對大興安嶺的這種感情的?又如《燈光》一課中,「多好啊」這句話在課文中出現了幾次,各是在什麼情況下說的?他們在說這句話時,看到的是什麼,可能想到了什麼?
三、課堂提出的問題要有一定的深度,能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
語文新課程標准中指出:「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豐富語文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這在語文素養方面對學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因此,我們在語文課上,不但在知識目標、能力目標上要設計提問,還要在情感目標、發展學生的思維上提出一些問題,以使學生在情感、態度、價值觀上有所發展,在思維上也有所拓展和提升。
一些課文會在結尾處設置懸念,讓學生展開想像。這時教師可以在內容的拓展處設問啟發學生想像,促進學生的思維。如《凡卡》一文在凡卡睡熟並做著甜蜜的夢的地方結束了。但夢總是要醒的,想像一下,凡卡睡醒以後,會發生什麼事?凡卡的信,他爺爺能收到嗎?他的信如果落到老闆手裡後,其命運又會怎樣?凡卡如果逃了出來,是流浪還是去找爺爺?通過這些問題,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同時也拓展了學生的思維。
另外,在實施課堂提問時要使所提出的問題簡明清晰,讓學生明白老師在問什麼,自己要怎麼做,並通過自己對課文的理解來解決問題。教師從學生的回答中可以獲得一定的教學反饋信息,教師對學生的回答所做出的總結、評價或指導使學生對自己的理解認識獲得一定的反饋信息,學生對教師所提出的問題進行積極思考並運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聯系課文去進行判斷推理,從而獲得新的知識。
Ⅵ 小學語文課堂的提問技巧
導語:提問是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學習知識,發展思維、技能、情感等的重要手段。但是,提問不是課堂教學唯一的手段。現代教育思想強調學生的主動發展,所以提問的前提應當是學生充滿興趣、信心的自主學習質疑。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創新意識,創新思維,非常必要;要求學生大膽探索,勇於提出問題,即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非常重要。
一、教師進行課堂提問的必要性
教師的提問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是非常必要的,絕大多數語文篇目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想讓學生積極地參與課堂教學、課堂氣氛活躍、教學目標明確是離不開教師的提問的。“教師是學生課堂學習活動的服務者,教學中,教師首先要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其次要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筆者覺得這里給教師的角色定位是很合理的,畢竟小學生的思想還不太成熟,需要一個很好的組織者來促進其學習,且小學生普遍存在一種上課時思想開小差的現象,也就是前文所說的“思維缺席”。就是比較優秀的學生也存在著“思維的惰性”,所以教師的提問顯得尤其必要,教師的提問可以盡量克服學生廣泛存在的“思維缺席”和“思維惰性”現象的出現;激活課堂教學氣氛,體現師生互動的課堂教學效果;克服學生的自主學習存在的一種盲目性和無序性現象,幫助學生確立正確的學習目標,把握住教學的重點與難點。所以教師的提問在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是不可缺少的環節。
二、課堂提問的原則
1、啟發性原則
啟發性原則要求設計的問題要有一定的思考價值,能調動學生的主動性,能集中他們的注意力,引導他們生動活潑的學習,使他們經過自己獨立思考,對知識融會貫通,從而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就要求教師在備課時要精心設計問題,力求能激發學生積極思維。設計好問題的關鍵之處在於要把握好問題的難易程度,也就是說提出的問題要難易適中。
2、適量性原則
除了遵循啟發性原則,緊扣教學目標,圍繞教學重難點,正確把握問題的難易程度之外,教師對課堂中所提問的問題還應在備課時精挑嚴選,嚴格控制數量,克服課堂提問的隨意性。要做到數量適中,也要避免兩種傾向, 提問太多或太少。提問太多,學生沒有思考迴旋的餘地,對所學知識難以理解、消化;提問太少,講授太多,學生難有參與的機會,最終會產生厭倦情緒。
在准確把握住問題的難易程度和數量多少後,還應考慮到提問的系統性和科學性。所謂系統是指問題不是各個孤立的,彼此之間應顯示一定的難易深淺的梯度和內在聯系,具有連貫性。系統性要求設計好問題的難易層次,環環相扣,層層遞進,構成一個有機的系統。只有這樣,才能有效的訓練學生思維的系統性,全面的理解課文。而每一個問題的提出,都要科學合理,題意明白准確。
3、面向全體原則
教師的提問在實際操作時應面向全體學生,不能只盯住幾個活躍生,提高課堂提問的科學性。只讓活躍生答問,時間久了,其他學生就會產生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心理,把自己看作學習的局外人、旁觀者,這樣是有悖於啟發性原則的。因此,課堂提問要注意輻射面,既抓住點又顧及面,既要讓成績好的同學發言,又要讓成績一般的學生發言,以點帶面,充分調動全體學生思考的積極性
三、小學語文的課堂提問技巧
1、提問要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教師的提問要觸及學生的心理,使學生產生疑慮之情、困惑之感,產生較強的學習興趣。因為興趣是發展智力、培養能力的重要因素,它可以打開感情的閘門,開拓思維的空間。學生有了興趣,才會精神振作,積極地去思考問題。從培養興趣出發來提問是課堂教學的重要手段。
2、把握時機
課堂提問選擇時機非常重要,我們在提問時,不僅要在微觀上考慮問點是否優化,問法是否藝術,而且要從宏觀上總覽全文,使每個問題的提出都處於最恰當的時機。一般來說,可以選擇下列時機:當學生思維受到局限無法突破時;當學生受舊的知識影響很深,而無法順利實現知識遷移時;當學生若有所悟、情緒高漲、躍躍欲試時……誠如孔子所言:“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3、分層設計,化難為易,化大為小
要上好一節語文課,單靠一兩個提問是不夠的,它需要教者站在高處,從整節課、從整篇課文來謀劃,設計出一組有計劃、有步驟的系統化的提問,這樣的提問才有一定的思維深度,才能從多方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在實際操作中,教者可以根據教材特點,學生的實際水平,把難問題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問題,或者把大問題分解成一組小問題,層層深入,一環扣一環地問,逐步引導學生向思維的縱深發展,這樣的提問處理,學生肯定樂於接受。
4、在內容的矛盾處設問
不少課文在內容上會有些看起來似乎“自相矛盾”的地方,其實這正是作者落墨的著力之處。在這些地方提問,往往可以引導學生把課文理解得很深,培養學生思維的深刻性。
5、提問要有針對性
課堂提問不在多而在於精,關鍵是我們教師應抓住文章的重點,突破難點。例如文章深邃意境中寫到的情節往往是作者情感願望寄託的載體,應設計問題重點研究。再如有些文章的關鍵句,往往是文章和思想有機組成,在教學中可在這樣的地方涉及提問,使學生掌握內容,明確思想。
6、“橫看成嶺側成峰”的發散型思維提問
課堂中的提問,目的是使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訓練和提高思維能力,因而教師應注意提問的角度和問題的深度。教師善於從不同的角度啟發學生,可以使學生掌握解決同一問題的多種解答方法,既能拓寬學生的思維空間,又能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例如,劃分一篇課文的段落層次有時是不只一種劃分結果的,這時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假如按其他標准該如何劃分”等問題。這樣,學生通過訓練就會明確原來解決問題的方法有時不是單一的。此外,學生掌握課本知識後,教師如果能引導學生把這些知識與相關的課外知識聯系起來進行思考,就能擴大知識的利用價值。
Ⅶ 小學語文課堂如何進行有效提問
小學語文課堂想要進行有效的提問,首先他的問題一定不能設置得非常難,設置非常難的話,學生一般都不敢回答不出來,其次的話應該以一些有趣的形式來提問,而不是鹹的提問
Ⅷ 小學語文課堂怎樣進行有效提問
導語:課堂提問是一種有效的教學形式,能有效的激發學生的思維,增進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營造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在小學語文的課堂教學中,教師精心設計一系列類型豐富、質量優良的有效教學問題來貫穿教學過程,以問題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對提高小學語文課堂的教學大有裨益。
一、提問的內容
課前教師要進行充分細致的准備,抓住每一課的重點、難點,分析有哪些訓練要求等,再結合學生的思維能力、認識水平的實際,提出相應的有一定難度的問題,激發學生的思考力和想像力,從而使不同程度的學生在課堂上都處於積極思維狀態,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實際教學中教師的提問往往存在兩個誤區:一是無疑而問,為問而問;二是大而無當,太廣太深。所以,在課堂提問內容的設計上應做到以下幾點:
1.問學生感興趣的問題。“學習的最好刺激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語文教學中潛藏著大量學生感興趣的“觸點”,教者若抓住這些“觸點”進行提問,可以大大增強學生積極思維和回答問題的興趣,往往能加深學生對整個篇章的理解。
2.問具有適當難度的問題。課堂提問的問題如果過於簡單,提問就會流於形式,不利於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達不到刺激學生思維的`效果;如果問題太難,又會使課堂陷入停頓狀態,使學生產生畏難情緒。因此,教者設計的問題必須難易適中,不能超出學生的知識和能力范圍,要符合學生的知識發展水平,並與教學目標緊密結合。
3.問具有創造性的問題。在課堂上設計一些具有發散性思維的問題,啟發學生根據自己的知識水平和思維特點去分析問題,常能得到一些創造性的見解,從而達到激活課堂、擴張思維的效果。
二、提問的對象
課堂提問應該面向全體學生,內容要有梯度和層次,提問的對象要有所選擇,避免讓少數優秀學生或願意表現的學生獨占課堂回答問題的時間。教師提問的方式可以是個別回答,或小組代表回答,或學生搶答。教師也可以根據問題的難易程度選擇不同層次的學生來回答,如對“尖子生”可以合理提高問題的難度、深度和廣度;對於“中等生”的提問可以逐步升級,層層推進;對於學困生則要適當降低問題的難度。這樣,每個學生都有參與機會,都能體驗成功的快樂,使課堂變成學生主動進取、施展才華、相互促進的舞台,從而使課堂提問發揮其應有的最大效用。
三、提問的時機
由於初中學生年齡較小,注意力缺乏持久性,課堂上容易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的現象。所以,教師要適時地提問,把問題設計到學習內容的關鍵處或學生學習的疑難處。可以做到以下幾點:
1.導入新課時提問。一堂課,如果頭開得好,就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求知慾望,讓他們帶著問題,通過自身的主動探索去洞悉知識的形成過程。所以,導入新課時的提問,能一石激起千層浪,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主動加入到探知過程中。
2.在學生疑問處提問。設疑、釋疑是人生追求真理、獲取知識、增長才乾的重要途徑。所以教師在學生似懂非懂、似通非通時及時提問,然後再與學生共同解決問題,勢必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在創新思維處提問。學生在學會知識的同時,若能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這就是創新。教師應善於設計有啟發性的問題,激發學生積極思考。如在教學過程中,當學生完成任務,還沉浸在成功的喜悅中,思維正處於十分活躍狀態時,教師提出具有啟發性的問題組織討論,並與學生共同歸納結論。這樣對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提高創新能力有很大幫助。
四、提問的方式
提問要講究策略,注意對學生啟發誘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運用自己的大腦進行思維。教師要切忌總是單刀直入或是自問自答,可以採用啟發性提問,這樣能點撥正確的思維方法和方向,使學生找到問題的本質或找到新舊知識的聯系,從而理解、解決問題。同時,還可採用先提問後叫人的方式,留一些時間給學生思考,有時叫舉手的學生,有時叫未舉手的學生,鼓勵與督促相結合。
五、提問的態度
幾乎每一位教師都要在教學中創造一種和諧愉快的授課氛圍。提問時,教師的表情應當親切、和藹,讓學生感到平易近人,拉近師生間的心理距離。授課時,注意運用身體語言,用眼神、手勢、微笑,親切自然地鼓勵學生進行嘗試。對待回答問題的學生,不論他回答得正確與否,都不予懲罰。如果學生答對了,我便用“好、非常好”等進行表揚;如果答錯了,我便提示他再仔細想想,或者讓他坐下在思考一下,盡力改變學生回答問題時的拘謹態度,排除其畏懼心理,讓學生認識到積極舉手是鍛煉自己的大好機會,使他們在課堂上發言時自在、踴躍,形成良好的語文課堂氛圍。
總之,課堂提問是一種教學藝術,在課堂教學中起著重要作用。教師要注意提問的多向性、藝術性,把握問題的時機和火候,給學生留有積極的思維空間和時間。這樣,形成教師問學生、學生問教師、學生問學生的多面提問的生動活潑的教學氛圍,達到“拋磚引玉”的效果。
Ⅸ 小學語文課堂怎麼提問
導語:提問就是通過巧妙的激疑設問,使學生心中產生疑問,引起積極的思考。西方學者德加默曾說:“提問得好即教得好”。只有得當的課堂提問才能增進師生交流,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慾望,自覺地投入到語文學習中去。
一、課堂提問要有趣味性
教師富有趣味性的提問,能及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愉悅的心情去積極思維,直至問題得到圓滿的解答。愛因斯坦說過,“只有把學生的熱情激發起來,那麼學校規定的功課就會被當做一種禮物來接受。”濃厚的興趣如磁鐵般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思考力、想像力,驅使他們積極主動思考、主動探究。例如,在教學《雨點》一課時,教師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小朋友,請大家閉上眼睛,想一想剛才我們和小雨點去了哪些地方?《雨點》這篇課文中寫到了雨點在池塘里睡覺,在小溪里散步,在江河裡奔跑,在海洋里跳躍。教學時,讓學生邊看圖邊讀課文,同桌之間說說:“你最喜歡去哪個地方?為什麼喜歡去這個地方?”由此讓學生體會到水池的平靜、溪流的緩慢、江水的奔騰不息、大海的波濤洶涌,在此基礎上感悟“睡覺、散步、奔跑、跳躍”這四個飽含意蘊的詞,並適時引導學生把這種獨特的旅行感受通過自己的朗讀表現出來,學生學習新課程的慾望被充分調動起來。
二、課堂提問要有整體性
學生思維也是一個整體,是由觀察感知、分析綜合、抽象概括、想像聯想、比較辨別、推理等思維形式和過程組織起來的。提問應當給學生充分的思維空間,使之從整體上把握文章,避免多而雜的問題分散學生的整體思維。有些教師誤以為問答式就是啟發式,問得越多啟發性就越大。縱觀目前的課堂教學,還存在著“滿堂問”的傾向,看似熱熱鬧鬧,思維活躍,實際效率低下。要改變這種情況,就必須從優化課堂提問入手,提問要變散為聚,增強問題的整體性。整體性提問的設計,要求教師緊扣教材內容,圍繞學習目標,將備課中初擬的零散問題聚焦到能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關鍵點上,以利於突出重點、攻克難點;同時,還應組織一連串問題,構成一個指向明確、思路清晰、具有內在邏輯聯系的“問題鏈”。這種“問題鏈”具有較大的容量,大到舉綱提要,統率全篇,小至能解決某個具體問題。這種“問題鏈”既能體現教師的教學思路,又能打通學生的學習思路。如教學《魚游到了紙上》一課時,教師設計了三個問題:①課文幾次寫到“魚游到了紙上”?②作者每次寫魚游到紙上的情況和感受有什麼不同?③“游到紙上”與“游到心裡”有什麼聯系?這幾個問題環環相扣,層層推進。學生在這三個問題的引導下,自然而然地領悟了課文的思想內容。又如,在教學《晏子使楚》一課時,教師設計了以下問題:晏子到楚國去見誰?楚王幾次侮辱晏子,是怎樣侮辱的?晏子為了維護自己的人格和國家的尊嚴,是怎樣反駁的?結果怎樣?只要把這些問題解決了,學生就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內容,學懂了課文。
三、課堂提問要有開放性
開放性的提問,是啟發學生發散思維、逆向思維、批判性思維,培養學生思維的流暢性、變通性、獨創性的有效途徑。開發性的問題在思維的向度上是多元的,答案也是多元不唯一的,能讓學生去大膽探索,自由爭論。這樣,既活躍了課堂,又能調動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多角度地思考問題,明辨是非,得到收獲。比如,《放棄射門》一課,主要講福勒在完全有把握將球踢進對方球門的一剎那,卻放棄了射門。教師設計的討論問題是:福勒放棄射門,你認為他這樣做對還是不對?在激烈的討論和相互的交流中,有的說對,有的說不對。
教師最後根據他們說的理由,作正確的總結性評價。這樣一來,不僅讓孩子與孩子之間進行了語言的交流,而且也有利於激發學生的發散思維,調動學生思考和發言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認識水平。又如,在教學《向命運挑戰》一課時,一位教師設計了這樣的問題:如果霍金跟你在網上聊天,你准備向他提哪些問題?這種問題的設計,得出的答案不是標准、唯一的,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能力。
四、課堂提問要有啟發性
啟發性是課堂提問的靈魂,啟發性問題能引導學生主動探索,誘發學生展開思維的翅膀。如在教學《桂林山水》一課時,為了讓學生欣賞課文的語言,並體會作者生動、具體的描寫,教師設計了這樣一個啟發學生非說不可的問題:“如果讓老師來描寫灕江的水,我會這樣寫:灕江的水真靜,真清,真綠。你們說是老師寫得好,還是書上寫得好?為什麼?學生一聽立即會感到老師說的不如書上好。隨後他們會急著去看書,研究書上這樣寫的好處,有的說老師說得太簡略、太空洞;有的說書上用了形容詞,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把灕江水的特點寫得生動具體。這樣,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再如,《草船借箭》課文中最後寫到:周瑜長嘆一聲說“諸葛亮神機妙算,我真不如他!”一位教師設計了問題讓學生討論:諸葛亮的'神機妙算贏得了一個什麼結果?他的神機妙算表現在課文的哪些地方?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通過這樣的逆向啟發式提問,對學生的思維上的要求更高,可促進其思維的發展。
“生活有多廣闊,語文就有多廣闊”,語文課堂提問的技巧是無窮無盡的。好的提問,猶如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好比水中投石,激起千層浪花,打破學生腦海中的平靜,使之漣漪陣陣、波瀾迭起。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不斷總結、積累經驗,不斷創設情景,讓學生思考問題,要讓學生在思考中領悟到語言文學的深韻,從而獲得精神的愉悅,讓課堂提問真正成為一門藝術!
一、因需發問
課堂提問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動,促進學生積極思考,引導學生對教學內容的重點疑點進行討論,有助於教師對學生的學習狀態進行即時評價和反饋,因此課堂提問對課堂教學的成敗往往起到關鍵的作用。但是,這並不意味著課堂教學中提問越多越好,而是要根據課堂教學的具體需要來發問。一方面,在需要發問的地方,在使用提問能更有效的促進教學的時候,教師就要精心設計好問題,充分發揮課堂提問的積極作用。另一方面,在無需發問之處,就要堅決不發問,多而濫的提問會令學生失去冷靜思考的時間與空間,甚至會導致學生的畏難情緒或厭煩心理,這樣課堂提問就失去了它的實際意義。
縱觀整個課堂教學過程,教師可以從教學的各個環節的具體需要出發,採取相應的策略來精心准備課堂發問。在導入環節,教師可以用指向明確、突出主題的問題導入課堂內容,也可以巧設來源於生活的問題,創設實際生活的問題情境來導入課堂內容。在引領學生進行課堂內容探究環節,可以設計開放性的問題,比如思考角度上具有開放性的問題,或最終答案具有開放性的問題。在鞏固深化課堂知識環節,可以抓住課堂所學知識的重難點、興趣點、聚合點或發散點設計課堂提問。在課堂知識的總結延伸環節,應注意結合知識目標來設計問題,以梳理全課知識;另外還要針對語文思想方法設計問題,以激發發展學生的語文思維。
二、因材施問
我們在教育教學中一再強調要因材施教,在課堂提問上當然也要因材施教,具體而言就是因材施問,就是要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來設計實施課堂提問。課堂提問不但要符合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又要符合小學生的認知水平,要盡量做到恰如其分。恰如其分的課堂提問應當是學生利用已學過的知識再加上認真思考後就能回答,這樣的課堂提問不僅能推進教學過程的發展,而且可以激發小學生的學習興趣,點燃他們的思維火花,激發他們的求知慾望,提高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反之,如果課堂提問與小學生的實際水平不符,過於深奧則會使小學生無從下手不知如何回答;過於淺顯則不利於小學生思維的發展和學習能力的提高,進而導致小學生失去對於語文學習的興趣,影響學習的積極性。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針對小學生的實際情況,實施因材施問。
要在實際教學中實施因材施問,教師就要針對不同知識能力水平的學生設計不同梯度的問題。對於基礎薄弱的學生,可設計一些考察對於信息的查找或記憶類型的問題;對於中等水平的學生,可設計一些理解型的問題,並要求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用自己的話把分散、蘊含在課文中的知識加以概括綜合;對於學習好的學生,可設計具有創造性的思維性質的問題,要求學生開動腦筋,進行綜合分析,探究原因,判斷真假,並創造性地回答問題。
比如,在教學《生死攸關的燭光》一文時,可以對基礎薄弱的學生設計問題:“課文中的人物有哪些?”以增強他們的自信。針對中等水平的學生,可以設計這個問題:“課文中哪個地方讓你感受到生死攸關?”引導學生去認真閱讀和思考,鍛煉學生的閱讀和思考能力。對於學習好的學生,可以把問題設計為:“文中伯瑙德夫人及孩子們為了掩護藏在蠟燭中的絕密文件,如何巧妙地與敵人周旋?”讓學生通讀全文,然後進行綜合分析和思考,最後得到答案。
三、因疑引問
課堂提問的目的,一方面在於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動,促進學生積極思考,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培養學生的能力;另一方面在於引導教育學生學會質疑提問。而後者往往為大家所忽略,卻又更為重要,因為學問本身不但包含了學習,還包括了質疑提問。愛因斯坦有句名言:“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它很好地闡述了培養學生的質疑提問能力的重要性。因此,要優化小學語文課堂提問,就需要緊扣培養學生的質疑提問這個目的,注重進行引導性的提問,引導學生進行思考、質疑、發問,即因的引問,或者說帶著特定的目的進行引導性的課堂提問。
要做到因疑引問,教師就要精心設計一些富有啟發性的問題,激發學生的疑問,引導他們大膽質疑提問,在不斷的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學習了掌握課堂知識,並鍛煉提高學習質疑能力。如在教學《只揀兒童多處行》這篇課文時,我首先請三名學生讀一讀課題,他們讀課題的語氣不一樣,因此表達的情感也不一樣。於是,我說:“同學們,剛才這三位同學讀課題的讀法是不同的,說明他們對這篇課文有不同的疑問。那麼,你讀了這個課題以後有什麼疑問呢?”
生1:課題中有一個“揀”字,這個“揀”字是什麼意思?
師:是呀,“只揀兒童多處行”中的“揀”字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生2:在生活中,我們經常說買水果時要揀,揀就是挑選的意思。
生3:為什麼要“只揀兒童多處行”?
師:同學們,你們剛才提出的問題很有價值,值得我們去研究。這些問題的答案在課文中都有,現在請你們仔細地讀一讀課文內容,在課文中找到這些問題的答案。
在此教學案例中,教師的提問有效地引領了學生對課題進行質疑,當學生產生疑問後,又組織學生對課文內容進行解讀。學生帶著問題進行的閱讀是富有探究性的,也是高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