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語言文字 > 語文反映了什麼情趣

語文反映了什麼情趣

發布時間:2022-12-30 18:25:15

㈠ 語文素養八方面具體是什麼 審美與情感

什麼是真正的「語文素養」

華東師范大學教授 巢宗祺

在今天這個由蘇教版小語教材編輯部和江蘇教育出版社組織召開的國家課程標准實驗總結研討會上,我想圍繞「語文素養」談以下幾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語文素養」的內涵是什麼?
「語文素養」是2000年修訂版「大綱」提出的一個概念。過去都提「語文能力」,「課程標准」改成了「語文素養」,而且放在四個基本理念的第一條。許多老師對此有些陌生,有些不習慣。那麼,什麼是
『素養』」詞典解釋為「平日的修養」。這里的「語文素養」,指學生平時在語文方面的修養,包括對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語言的積累、語感、思維,也包括一些語文能力,如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口語交際能力和習作能力,另外還有品德修養。審美情趣等。這些都涵蓋在語文修養的范圍內。在此,我著重談談語言積累和語感。對於語言積累,從「修訂大綱」提出這個問題之後,現在已經引起了廣大老師的關注和重視;過去的語文教學之所以搞得不好,效率不高,就是忽視了語言的積累。對於「語感」,蘇教版小語教材編寫組的老師早就注意到了這個問題,在編寫教材時把「朗讀和背誦課文」放在首要地位,我們在修訂「大綱」時也把「語感」放了進去,現在我們又將之寫進了「課程標准」。對此,有人表示歡迎和贊賞,也有人表示不理解:語感是什麼?看不見摸不著,而有些能力通過訓練卻往往可以立竿見影。在這兒,我想講講這個問題,主要講語感的兩個方面。一方面,語感包括人對語言的結構模式和運用模式的掌握。光有結構模式還不行,還必須掌握運用模式。我們e巴說漢語說慣了也許不覺得有什麼,其實漢語包含了許多規律在裡面。除了結構以外,還有一些背景(上下文背景、文化背景等)。最近從報紙上看到一則趣聞,一位日本學生到中國考托福,一些題目讓他們很困惑,如:這個歌星最近很 ?後面提供了四個選項,分別是紅、黃、藍、白。這位日本留學生選了個「白」。因為按他的理解,「白」就是很純潔,沒有什麼亂七八糟的緋聞,可標准答案卻是「紅」。這就是文化背景的問題。所以,語感既有結構模式的掌握,也有運用背景。另外一個方面,語感還是一個語言反應機制。有的人語感好,想到什麼馬上就能流暢地表達出來,沒有任何障礙,語言與語言的組合非常通暢,往往不加思索就說了出來;有的人雖然記憶了很多東西,但一般說來不能很快地反應出來,表達跟不上思維。這就是語言反應機制的差別。語感就應包括這兩個方面。我們的語文教學如果能重視語言的積累和語感的培養,對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將會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
第二個問題:為什麼要用「語文素養」:這個提法?
首先,我要說一下「修訂大綱」與「課程標准」的關系。2000年「修訂版大綱」頒布,為什麼接下來又要搞「課程標准」?其實,「教學大綱」是研製「課程標准」過程中的產物,是階段性成果,所以,「大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課程標准」的思想,而「課程標准」又比「大綱」更詳盡、更具體、更成熟。
現在來談語文教育。過去的語文教學,強調的是知識與能力這兩條線,但語文教育中有些東西是無法納入這兩條線中去的。比如「語感」,它就不僅僅是一種能力;又如,過去將「語言積累」放在「知識」一
塊,也是不妥的。因此,用知識和能力還不足以概括語文教育的全部。過去強調「語文能力」,包含了一個思想,就是偏重於「用」,即解決實際問題的實用,所以大家都重視這個『能力」。「課程標准」中強
調語文的「工具性」也是這個思想,也是強調「實用」。我們這個民族很久以來就非常講究「實用」,「學以致用」便是一例。比較一下,古希臘則不同,她追求的是「真、善、美」,具有「唯美」傾向,至於有用與杏則不加考慮。對於這一點,我們就顯得很薄弱。而在教育上,如果一味偏重實用、追求功利,就會導致人文精神的失落,只能塑造一批精於技能、文化淺薄的工匠。對這個問題的思考,不是始於今天,前北大校長蔡元培就不贊成大辦職業教育,而是主張提高學生素質,提高全民族的素質。今天強調素質教育,也是出於這種考慮。「課程標准』沖採用「語文素養」,就是出於對學生整體素質在語文方面的表現,以及對這種目標的追求而提出來的。
第三個問題:提出「語文素養」的意義及影響
提出「語文素養」這個概念,它的范圍自然比「語文能力」變廣了,增加了文化品位及修養,體現了語文的特點,體現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體現了現實能力與前瞻能力的綜合性的追求。這種提法的改變,並木僅僅局限於范圍的增加,它意味著語文教育模式的重大突破與變革,是非同小可的。現在「課程標准」中提出「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已經綜合了這樣的思想,並嘗試在當前的課程改革中構建語文教育的
新的模型。近幾十年來,語文教育經歷了由「知識利益」向「能力利益」的教育模型發展的階段。在「知識利益」模型階段,語文教學追求的目標是知識,重視的是知識的記憶。而死記硬背那些「關於語文」的知識,對學習語文毫無益處。在對這種現象進行反思之後,有人便提出對「能力」的追求。「能力利益」的教學模型,其重要特徵便是重視訓練,它是在行為主義、結構主義心理學背景下產生的「刺激—反應」的教學模型。
這次「課程標准」的出台,就是要在上述兩種模型的基礎上建構起「語文素養」的教育模型。記憶與訓練仍然需要,只不過記憶的目的、內容和地位與原來不一樣。這應該說是教育範式的一種根本性的變革和突
破。原來「大綱」中提語感、.感悟、熏陶,許多人都不能接受,現在接受的人多了。像蘇教版教材編寫組的同志在使用蘇教版教材的地區,他們就感到這種提法非常符合語文教育的規律,他們早就在編寫的教材中體現了這樣的精神。「課程標准」系統地提出三個維度的教學目標,也就立體地構建了語文教育的模型。過去的兩個階段,記憶也好,訓練也罷,構建的是一種線性的模型;現在是三個維度,構建的是立體的模型。目前,在建構新模型的過程中,有以下幾個問題需要注意和考慮:
第一,語感、感悟、積累仍是語文教育的基本點。對此,不要害怕有人指手劃腳,要理直氣壯地讓孩子記憶對他們的終身發展有用的東西,要讓學生廣泛閱讀,要加強誦讀,包括背誦。拿誦讀來說,許多人想不通:外國的「標准」中不提「背誦」,為什麼我們的「標准」要如此重視?這個問題我們不能跟在外國人後面跑,我們提倡「背誦」,注意的不僅僅是一種結果,我們還注重過程。「課程標准」中不是提出了「過程和方法」這個維度嗎?在讓學生記住一些內容的同時,使他們形成一定的語言反應機制,「背誦」是一個重要途徑。另外,在背誦過程中,還讓學生經歷了審美體驗,受到了情感及文化的熏陶。因此,背誦,是一種體驗的過程、感悟的過程。接受熏陶的過程。為什麼那些書讀得多的人,其言談舉止跟別人不一樣呢?道理就在這兒。我們中國語文的學習過程,必須堅定不移地堅持這一點。
第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問題,是語文課程本身應有的目標。語文課程不僅包含語言、文字、文章、文學這些東西,其情感態度價值觀我們也要關注。在實施的時候,我們不能脫離學生的聽說讀寫的語文實踐進行,不能搞思想道德的說教,應跟語文實踐緊緊結合在一起。因此,有人擔心,強調了情感態度價值觀,便可能會在課堂上大講特講,這種擔心不是多餘的。
第三,「課程標准」對我們觸動最大的是「過程」,即我們要關注過程。過去,我們並未將「過程」看成是一種目標。現在,我們明白了這一點:關注「過程」,就是關注隱性的目標、長遠的目標。對於小學教
師而言,對此尤其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因為小學生不可能一下子將學習成果呈現在你的面前,很可能要在幾年以後甚至更長的時間才能表現出來。因此,我們不要奢望立竿見影,不能急功近利。有人要問,上課的時候,學生積極參與了,但方法一種也沒掌握,怎麼辦?我覺得,學生處於學習階段,有一些方法掌握不了並不奇怪,只要他積極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去了,嘗試了~些方法,一段時間之後,他自然會有所收獲,甚至還會創造出新的方法來。現在我們老師有兩種方法,一種是送「魚」給學生,「魚」吃完了就什麼也沒了;另~種就是教會學生「打魚」。從我們這次的「課程標准」所體現的精神,我們僅僅教「打魚」還不夠,還不能超越時代,因為我們教的方法也很有限。如果我們讓學生自己去體驗,說不定還會有所創造。因此,方法不~定要靠傳授,我們不妨用「課程標准」的精神來審視這個問題,立足於讓學生積極參與,因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方法的體驗和創造要比教師的授予有意義得多。
第四,注意觀念、方法、情感的體驗。「體驗」具有多重涵義,語言的運用需要體驗,光靠講規則不行,必須在運用的實踐中領悟。我們自己在教學中也碰到這個問題,研究生們常說研究課題找不到。過去呂叔湘先生跟年輕的研究人員也探討過,他讓他們去跟外國人交流,在交流的過程中自然就會發現關於漢語的很多問題。因為外國人是帶著自己的規則來學習漢語的。我們的孩子很小就學會了語言,這是為什麼?是因為語言不僅靠習得,也要靠在實踐過程中體驗,有對生活的體驗,對思想、觀念的認識也靠體驗。剛才我在看課本劇的時候,就想了很多問題。按過去的觀念,崇尚理性分析,會覺得花這么多的時間、添置這么多設備、投入這么多精力搞課本劇實在沒有必要,一講不就懂了嗎?但是我們問問學生,他們參與課本劇的排演,所得到的就不僅僅是對課文字面的理解,收獲是多方面的:他們參與其中,很多方面得到了鍛煉,表現欲得到了滿足。不經歷這樣的過程和體驗,他們站到台上也許會瑟瑟發抖;現在他們扮演了某個角色,他們會全身心地投入,盡力演好自己的角色,這對學生來說不是難得的表現機會么?因此,我們的語文老師在這上面應該走出幾步,多為學生創設這樣的情境和機會。
「課程標准」強調,不要用唯一的答案去限制學生、束縛學生。有些老師片面理解了這一點。不是說不要用唯一答案框住學生嗎?他就想兩個答案、三個答案,還是想讓學生往他那個「圈套」里鑽。為什麼不讓學生把他們的想法都說出來呢?學生所要的不是你所給予的一個答案,而是要在與老師的交流中經歷一次語言實踐的過程。老師完全沒有必要苦思冥想現成的答案,也不能居高臨下,而應將自己視為學生中的一員,與學生展開平等的對話。這時,學生會在與老師的對話中得到提升。
第五,「課程改革」必須重視學生的「探究」。實施新的課程以後,不是不要訓練。但是,訓練的地位、訓練的目標設計與原來的理解大不一樣。我們現在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教育的時代,那種「能力中
心」的時代已經過去,已經不再適應今天教育的發展。現在我們應該重視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讓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許多問題都應該讓學生自己去探索。他們自己探索出來的方法,有的跟老師傳授的一個樣,有的可能不一樣。這里的「探究性學習」,有的地方走入了一個誤區:一提到「探究性學習」,就要求學生像科學家那樣去搞研究課題。他的目標是什麼?是希望通過一學期或一年搞下來,能夠在「研究性學習」活動的評比中獲獎。因此,老師就帶著幾個學生在那裡做課題、搞攻關。這是「研究性學習」中的一個誤區。這種做法,把一部分乃至絕大部分學生撇在一邊,只用了幾個學生,有的甚至這幾個學生也是做做樣子的,大部分事情實際上都是老師在做。因而,這種「探究性學習」沒有什麼價值。「探究性學習」的價值取向應該是讓我們的孩子將來個個都有探究能力,個個都有探究的習慣,這是關繫到我們教育質量的問題,關繫到我們全民族素質的問題。因此,「探究性學習」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不是面對少數學生。「探究性學習」重要的是培養學生探究的意識。探究的習慣,並讓他們在探究過程中體驗。摸索「探究」的方法。對此,我們的教育觀念必須有一個轉變。
第六,課程改革要注重跨領域的學習。自語文課設置以來,經歷了由重知識向重能力轉變的發展過程。如果向前追溯,古人重什麼?古時候沒有專門設語文課,但古人仍去讀很多東西、背很多東西,實際上這裡面就有個跨領域學習的問題。他們去考秀才。考舉人、考進土,雖然只是考~篇文章,並不是像我們現在考《校園一角》《我的老師》之類的文題,他們要寫好文章,必須運用各方面的知識,有語言的、歷史的、文學的,有的甚至涉及國策的討論,這不就是跨領域的學習和運用嗎?用現代學科分類的目光來看,在這個學科學的東西到那個學科用上了,它就是超學科的。所以,如果用原來的目光和觀點來看現在的語文課,就會發現很多的語文課都不大像心目中的語文課了,有了非驢非馬的味道。我覺得這是正常的,是社會發展的需要,也是在課程中體現了國家的意志。我們這次的課程改革也正是要體現跨領域的學習和運用。在語文課上安置一些原來我們認為不是語文該做的事,讓學生做一些綜合性的學習,這是非常自然和正常的,也是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其實,各門學科里都有一些超出自己學科、與其它學科有~定聯系的東西,在學科與學科之間搭建相互溝通的平台,這對學生的綜合能力的發展是大有好處的。
第四個問題:構建「語文素養」的教學模型;對我們的語文老師提出了什麼新要來?
過去,我們注重的是老師的教學技能;現在進行的課程改革則要求我們將關注的目光轉移到教師的教學素養上來。過去我們常講「教學有法,教無定法」,有些老師認為這太原則了,教學中無法進行具體操作,說到底還是「素養」有所缺陷。在語文課程發生了根本性變革的今天,對我們語文老師的素養要求就大大提高了。首先是觀念的轉變,要有現代意識和創新精神。我們要求學生必須具備創新意識,老師自身首先要有創新意識。其次是語文老師自己的功底。我們要重視培養學生的語感,我們老師就應該既要有良好的語感,又要有理性分析的能力,這樣才能很好地指導學生。因此,語文老師就要有語言功底、文學功底,有豐富的積累,有寬闊的視野,有良好的悟性。第三,在情感、態度上也應該有所發展。這種「情感」就是我們對發展主體所具備的愛心,是我們對新課程、對主體發展過程中的行為、問題的情感和態度。「課程標准」強調與學生進行平等的對話,就是要求我們在情感、態度上有所轉變。還有,對如何去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就需要老師去為他們創設一種好的氛圍,因為學生的創造性靠我們「訓練」是訓練不出來的。現在有許多書籍談「訓練創造思維」,外國人就迷惑不解:能夠被訓練出來的「創造思維」還叫創造嗎?因此,歸根到底是要創造一種利於創新的氛圍和文化。對學生的思維成果,我們要給予理解、寬容。為什麼要寬容?因為你要讓學生有所創新,使他們敢於標新立異、樂於標新立異,就必須給他們松綁。你想,其所標之「新」中很可能99%是沒有多少意義的,但假如你不寬容他的這個沒有意義的99%,也許就不能產生那1%有價值的創新
的成果。小孩有時做出不可理喻的舉動,無非是想表現得與眾不同罷了,其中包含了一些合理的、積極成份,我們對之就該持相應積極的態度。我們這個社會對創新。標新立異的行為,有時是不夠寬容的。如:上海某一高校里有一個女孩剃了光頭,許多女孩紛紛仿效她,結果引起了社會的一片嘩然,老師來教育她,報紙上也展開了討論。這個女孩嚇壞了,趕快套上了帽子。我雖然也不贊成女孩的這種行為,但我想:她為什麼做出這樣的舉動?無非是嘗試一下與原來木同的模樣罷了!法律並沒有規定不許她這樣做,為什麼我們就不能寬容她一下呢?我們這個社會表現出的創新能力木強,應該說缺少寬容是個重要原因。孩子畢竟是孩子,他們做出超出成人想像的事情,我們就應該多寬容一些。第四,語文老師應該有生活的情趣。現在,我們的老師工作很忙,壓力很大,非常辛苦。學校領導能不能寬容一些,解放一下老師;老師自己也寬容一
些,既解放自己,也解放學生。在自己的工作以外,老師應該有自己獨特的愛好,應該尋找生活的樂趣。一個有生活情趣的老師,其審美能力自然會高別人一籌,在教學中不自覺地就會派上用場。最後,就是要優化教學方法。一方面,我們必須揚長避短,發揮優勢;另一方面,我們應該根據自身情況,選擇適合自己的教學方法,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這樣,各人有各人的特色,我們的語文教學才會出現百花齊放的局面。
在這次的課程改革中,我們的老師任務很艱巨。我相信,通過我們大家的共同努力,我們的語文課程改革~定會搞成功。我們中國所面臨的機遇和挑戰,也就在今後的一、二十年內;如果錯失這么個機遇,我們
的國家將會扮演替發達國家打工的角色。因此,這次的課程改革意義非同尋常。而要抓住機遇,最根本的就是靠教育。我們的國家在面臨的經濟轉型中能不能濟身世界的前列,關鍵就要看我們的教育。
最後,我要感謝江蘇教育出版社、蘇教版小語教材編輯部為這次課程改革提供了優秀的教材!感謝全國各實驗區的老師和即將參加實驗的老師,你們積極投身改革的精神令人欽佩!祝願蘇教版小語教材與各實驗區在課程改革的互動過程中結出更為豐碩的成果!

㈡ 語文課程圍繞()體現()反映()

語文課程圍繞核心素養,體現課程性質,反映課程理念,確立課程目標。

(二)總目標

1. 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培養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2. 熱愛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感受語言文字及作品的獨特價值,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汲取智慧,弘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革命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建立文化自信。

3. 關心社會文化生活,積極參與和組織校園、社區等文化活動,發展交流、合作、探究等實踐能力,增強社會責任意識。感受多樣文化,吸收人類優秀文化的精華。

4. 認識和書寫常用漢字,學會漢語拼音,能說普通話。主動積累、梳理基本的語言材料和語言經驗,逐步形成良好的語感,初步領悟語言文字運用規律。學會使用常用的語文工具書,運用多種媒介學習語文,初步掌握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5. 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具有獨立閱讀能力。能閱讀日常的書報雜志,初步鑒賞文學作品,能藉助工具書閱讀淺易文言文。學會傾聽與表達,初步學會用口頭語言文明地進行人際溝通和社會交往。能根據需要,用書面語言具體明確、文從字順地表達自己的見聞、體驗和想法。

6. 積極觀察、感知生活,發展聯想和想像,激發創造潛能,豐富語言經驗,培養語言直覺,提高語言表現力和創造力,提高形象思維能力。

7. 樂於探索,勤於思考,初步掌握比較、分析、概括、推理等思維方法,辯證地思考問題,有理有據、負責任地表達自己的觀點,養成實事求是、崇尚真知的態度。

8. 感受語言文字的美,感悟作品的思想內涵和藝術價值,能結合自己的經驗,理解、欣賞和初步評價語言文字作品,豐富自己的情感體驗和精神世界。

9. 能藉助不同媒介表達自己的見聞和感受,學習發現美、表現美和創造美,形成健康的審美情趣。

㈢ 語文學科特點

語文學科的特點

一、基礎性、工具性
多年來,這是一種比較公認和權威的觀點.過去的幾本《大綱》都作了肯定,新的《教學大綱》繼續這樣表達。新版高中、初中《語文教學大綱》都寫到:」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語文學科是一門基礎學科……」,
這些表述都是對語文學科基礎性、工具性的充分肯定。
具體來說,語文課的任務就是既要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的語文能力,還要傳授並使學生掌握一定的語文知識。學生一旦有了一定的語文知識和具備了一定的語文能力以後,對於學好其他學科和走向社會都奠定了良好了基礎。培根說過:求知可以增長才幹。在現代社會的交際當中,語文水平顯得非常重要,「口語交際能力」就是語文學科工具性的最好體現。
二、人文性、思想性
新的初中《語文教學大綱》中寫道:「在教學過程中,要進一步培養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熱愛高尚的審美情趣和一定的審美能力,發展健康個性,形成健全人格。」新的高中《語文大綱》也有同樣的內容,只是對高中的要求提高了,除了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品質和激發熱愛祖國語文的感情之外,還要開拓學生視野,培養創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等。這些都反映了語文學科具有一定的思想性。
近幾年,又有人強調語文學科的「人文性」。人文性與思想性,二者緊密相聯,密不可分。高爾基說過:「文學就是人學」。人文性與思想性一樣,都是語文學科的本質屬性,兩者只是對一樣東西的不同表述。基於這種認識,語文教學就要在進行聽說讀寫等語文訓練的同時,充分滲透和體現其「人文性、思想性」的特點。
三、開放性、多樣性
語文教學的課堂,上下數千年,縱橫數萬里,海闊天空,白川會聚。不但內容上具有開放性,教學方式上也是具有多樣性。可以讀,可以問,可以說,可以唱,有時鬨堂大笑,有時屏聲靜氣,有時口若懸河,滔滔不絕,有時伏案疾書,洋洋灑灑。新時期的教學,更具有這種特點。
當然,語文教學還不僅僅限於課堂。多少語文教師在開辟「第二課堂」,引導學生進行著課外的語文活動,大大促進了學生語文水平的提高。然而,面對社會,面對生活,語文學習又無處不有。看小說、看報紙、看電視、看文藝演出等等,甚至街頭的標語、廣告、都是學習語文的良好機會。俗語說:處處留心皆學問。這句話用在語文學習上,也很恰當。
四、實踐性、應用性
通常說:曲不離口,拳不離手。學習,既要「學」,又要「習」。《論語》說:「學而時習之。」用現在的話說,學,即輸入信息;習,就是進行練習。《說文解字》中對「習」的解釋為「鳥三飛也」,意即反復練習。實踐出真知。讀書、寫字、作文、講話、聽話、寫信等等,都是語文實踐活動,也是語文的應用。傳統的教學方式,老師講,學生聽,比較機械,效率不高。現在,專家們提出要重視學法指導和民主教學等。這些都為語文教學的實踐性和應用性提供了條件。
五、地方性、區域性
任何理論的應用,都離不開一定的地方和環境。社會主義有中國特色,語文教學也脫離不了地方實際。地方實際決定了地方性,地方性決定了地方特色。不同地區,人們的語言、風俗、文化等都有很大的差異。北京有上海不同,沿海與內地不同,牧業區與農業區又不同,這些都直接影響著人文性很強的語文科教學。
六、探究性、創造性
新的教學觀念要求人們,教學不但要以學生活動為主,而且還要進行研究性學習,培養創新精神。研究性學習已經列為高中階段不可少的學習方式。創新觀點,應用到了整個社會發展的廣闊領域。蔣澤民同志等國家領導人也多次強調「創新精神」。高中《語文教學大綱》也寫上了「注重培養創新精神」的內容。
在新的時代,語文教學不再是死記硬背和口耳相傳,需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啟發學生的思維方式,帶領學生去探討、去研究、去創造。學習的過程,就是探究的過程,也是創造的過程。探究性和創造性,同樣是語文科必不可少的特點。
七、時代性、超前性
語文學科像其他社會科學一樣,僅僅和人們的思想意識緊密聯系,緊跟時代步伐,與時俱進。語文反映歷史,也反映現實,具有很強的時代性,語文又屬於先進文化的內容。先進的文化既是一個時代的精神財富,又是引導人們前進的動力,還必須具有超前性。語文學習的內容,同樣既有時代性,又有超前性。

㈣ 為什麼學習語文應該注重人文性要有具體原因

首先,從語文課程選擇的教學內容來看,語文屬於人文社會科學。從必修課的五個模塊到選修課的五個系列,幾乎涉及到了人文科學的各個方面。這樣的課程內容不光反映了語文課程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而且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語文課程不光是認知體系的,而且還是價值體系、倫理體系的。這正好體現了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
其次,從語文課程標准闡述的課程理念來看,語文課程植根於人文精神。語文課程理念明確指出,要充分發揮語文課程的育人功能,「使學生受到優秀的文化熏陶,塑造熱愛祖國和中華文明、獻身人類進步事業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奮發向上的人生態度」;「應關注學生情感的發展,讓學生受到美的熏陶,培養自覺的審美意識和高尚的審美情趣」。人文中國、自古以來,就有「指驅赴國難,視死忽如歸」的愛國精神,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仁愛之心,有「禮之用,和為貴」的寬容之心,有「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氣節操守等等,都是中華民族靈魂深處的精神之柱。今天,古老的人文精神更散發出新的濃郁的人文氣息,有關愛他人,樂於奉獻的公德意識,有開拓創新,勇於拼搏的進取精神,有關心他人比關心自己為重的大公無私的高尚品質等等,所有這些,都是語文課程理念賴以確立和發展的靈魂內核、精神支柱。中華民族這種源遠流長的人文精神正是語文課程理念植根的豐厚沃土,是語文課程人文內涵的豐富之所在。
再次,從語文課程目標看,語文展現著巨大的人文魅力。語文課程目標要求學生通過閱讀古今中外的優秀作品,「感受藝術和學科中的美,提升審美境界」,「體會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陶冶性情,追求高尚的情趣,提高道德修養」。讓學生自覺地走進作品,同作品中的人物同悲喜、共呼吸;讓作品人文的春風,吹開他們美好的情感,讓作品人文的細雨,澆開他們嬌艷的心花,讓作品人文的魅力,塑就他們良好的思想品質、道德品質、個性人格和審美情趣,這正體現了語文課程人文內涵豐富的巨大魅力。

㈤ 湖心亭看雪 獨往湖心亭看雪反映了作者怎樣的情趣

通過寫湖心亭賞雪遇到知己的事,表現了作者一開始孤獨寂寞的心境和淡淡的愁緒。突出了作者遺世獨立、卓然不群的高雅情趣。表達了作者遇到知己的喜悅與分別時的惋惜,體現出作者的故國之思,同時也反映了作者不與世俗同流合污、不隨波逐流的品質以及遠離世俗,孤芳自賞的情懷,同時也寄託人生渺茫的慨嘆。

閱讀全文

與語文反映了什麼情趣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0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6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5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45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86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1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0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03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2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58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87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0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76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0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9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51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5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88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