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四年級上冊語文提到有哪些地方
桂林山水、趵突泉、濟南的冬天~~
『貳』 人教版小學四年級語文下冊第六單元
家鄉的四季
朋友,你知道我的家鄉在哪兒?告訴你吧,我的家鄉是一座春天棲息的城市——中國航天城·西昌。西昌是山好、水好、人更好的地方。這里土地肥沃、氣候暖和、雨水充沛,很適合各種農作物的生長,特別是適合水稻的生長。寬闊、美麗、富饒的西昌壩子,又有「四川第二糧倉」的美稱。再加上四A級著名的邛海、瀘山風景區,西昌就成了著名的旅遊勝地了!在這里我僅向大家介紹一下西昌的田園吧!
我們這些生活在城裡的孩子,總覺得城裡有高樓大廈,寬闊、整潔的大街,美麗、寬廣的廣場,物品豐富的超市、商場……對廣闊的田園、農村有些看不起!可使我印像最深的是:每當學校每年組織春遊,特別是每年一放寒、暑假,爸爸、媽媽都要帶我登瀘山,環游邛海。或到農村走親、訪友。啊!一到郊外、鄉村,總覺得一切都格外的新鮮,水格外的清,天格外的藍,樹木和草格外的綠,空氣是格外的新鮮。使人感到格外神清氣爽,一點兒也不厭倦。
朋友,當我們走進西昌的田園,春天萬物復甦,桃紅柳綠。迎春花盛開,銀燕從南方飛來……好一派春意盎然的景像。夏天,萬物生長盛旺,百花盛開,稻田裡的秧苗綠油油的,就好像給大地鋪上了綠色的大地毯。果園里枝繁葉茂,果實累累、生機盎然……秋天,稻團里的稻穀金燦燦的,好像是給稻田鋪上了金黃色的大地毯,從遠處望去格外耀眼。果園里的石榴一個個露出圓圓的笑臉。柿子樹掛滿了許多紅紅的小燈籠,好似在向人們傳遞著豐收的喜訊,農民伯伯個個都笑開顏。
啊!朋友,城市、鄉村、田園大不一樣,讓我們在學習之餘,邁開雙腳走出城市,去到鄉村,去田園,去欣賞大自然的美景,去飽償清新的空氣,去開闊我們的眼界!
鄉村的風光是一副美好的畫卷,他們的習俗和我們大大的不一樣,他們的習俗有他們的特點,讓我來給大家說一說我看到的鄉村吧!
在我八歲那年,跟爺爺奶奶去過一個古老的村莊,不僅是個鄉村還是一個旅遊勝地,有許多人不是在那兒觀景啊,就是在那兒畫畫,不是在那兒畫畫呀就是在那兒記錄這兒的美景!鄉村的房子很偏僻,和古代鄉村的房子差不多,他們這家家戶戶的都有一條小溝,這個小溝不論是在什麼時間,都在流淌著,他就是這些房屋的動脈。那裡的柳樹也很吸引人,看那長長的垂柳真像是柳樹姑娘的辮子,那樣鮮嫩、那樣柔滑!開著粉紅色、白色的荷花真美啊。上面還不時地有幾只蜻蜓落在荷花上,忽然,這情景使我想起一首詩,其中有這么一句「優秀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荷花是美麗的,湖是神奇的,那裡還有一條清澈的湖水是有靈性的,在早上7點到8,水能讓人們喝,如果仔細品味,就能品出點甜滋滋的味道;下午4點到5點時能讓婦女們跪在石板上搗衣,現在我已經看到了一些婦女們在搗衣了!
湖邊有許多畫畫的人,柳樹倒映在湖面上,湖水變綠了;荷花倒映在湖面上,湖水變充實了;蜻蜓倒映在湖面上,湖水變歡快了!
啊!我彷彿陶醉在這美麗的鄉村裡了,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啊」!
田園的空氣是清新的,田園的天空是蔚藍的,田園的景色是獨特的,田園會是你留戀往返。
早晨,空氣清新迎面吹來的涼風會是你神清氣爽,看!鳥兒在嘰嘰喳喳的唱晨歌,小溪慢慢的流淌,太陽把溫暖的陽光灑向田園,柳樹吸取陽光變得充滿活力並在津津有味地聽小鳥唱歌。
中午,天氣悶熱不想早晨那麼涼爽,知了齊聲合唱「知知知」……早晨的小鳥累了無精打采地趴在樹杈上,柳樹累得也彎下了腰,鄉下的孩子們一個接著一個地跳進小溪里小溪很歡迎孩子們的到來用浪花擁抱著孩子們,孩子玩打水仗潑水球,孩子的笑聲和快樂的心情融進了空氣中,給悶熱的中午增添了幾分樂趣。
黃昏,在遠處的小山頂冒出一縷青煙,用手摸摸地面還有一絲余熱,涼爽的微風中帶著一絲暖意。瞧天空中只見深紅的晚霞已經染紅了半邊天空,蔚藍的天空換了一件深紅色的裙子,美麗的晚霞形狀不同千姿百態,兩匹馬在空中賽跑跑著跑著不見了消失了蹤影,是哪位魔術師把黃昏裝扮得如此美麗迷人?
夜晚,太陽依依不捨地離開天空,美麗的月亮給幽靜的大地灑下一片銀輝,溫柔的月光照在小溪里小溪顯得更加美麗,天空好像一張藍色的波斯毯上面鑲嵌著黃色的「小寶石」「一閃一閃亮晶晶滿天都是小星星」小星星唱起了悅耳動聽的歌。寧靜的夜晚安靜而又迷人,雞。狗。貓。鴨。都睡了,花兒小草也睡了,人們也進入了甜美的夢想。
春天的鄉村,很美。春天是綠色的世界。你看,樹兒發芽了,葉兒吐綠了。小草偷偷地鑽出地面,慌慌忙忙地伸葉爬蔓,不多時就覆蓋了荒原,田埂。遠無望去,綠絨絨的。這一大片濃厚的綠,襯著那藍天白雲,清新幽遠。
在我的記憶里,有許多美麗的地方,但任何地方的美麗,都比不上我生活的鄉村。
鄉村,一年四季如畫,美,只在於發現。
春天的鄉村,很美。春天是綠色的世界。你看,樹兒發芽了,葉兒吐綠了。小草偷偷地鑽出地面,慌慌忙忙地伸葉爬蔓,不多時就覆蓋了荒原,田埂。遠無望去,綠絨絨的。這一大片濃厚的綠,襯著那藍天白雲,清新幽遠。
夏天的鄉村,很美。夏天是紅色的世界。熱辣辣的太陽照射著這個村落,這片樹林,這時,沙土是紅色的,天空是紅色,太陽的光芒是紅色,就連生命之源——水,在太陽的照射下,也是紅色。雖然大家淌下了不少汗水,但是自得其樂。因為那層層梯田裡的稻穂正壓彎了腰,農民伯伯臉上都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秋天的鄉村,也很美。秋天是黃色的世界。稻田裡金黃的稻穂,伴著沙沙的鐮刀聲,和著轟轟的脫粒機聲,成片成片地倒下,農民看著這豐收的景象,欣慰地笑了。現在田裡是黃色,太陽是黃色,小路是黃色,樹林里的葉子也是黃色。
冬天的鄉村,仍很美。冬天是白色的世界。漫長的冬天,銀妝素裹,村莊里白茫茫一片,白色的雪地與白色的天空融為一體。晶亮的雪的光芒與夜空的星星遙相呼應。
一年四季,鄉村就這樣度過,大家經歷了溫和翠綠的春天,火熱熾紅的夏天,艷陽高照的秋天,風雪迷漫的冬天,過著和和美美的生活。
你們看看吧!!如果有你們需要的請給個分1!
絕對不是復制的1!
『叄』 四年級語文上冊《長城》教學反思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我們要有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四年級語文上冊《長城》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長城》這篇課文作為引領學生開始中國的「世界遺產」之旅的第一扇窗口,不但表現了長城的高大堅固與雄偉壯觀,還贊美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智慧和力量,抒發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長城同學們可能都知道,但是在情感上是有一定距離的,學生無法去真切感受勞動人民修築長城的艱難。所以在設計本課的教學時,我把重點放在了如何拉近學生和文本之間的情感距離上。教學中我的大致思路是先引導學生找出作者對長城作出高度評價的句子「這樣氣魄雄偉的工程,在世界歷史上是一個偉大的奇跡」。然後,以這句話為引子提出問題:「為什麼說長城是一項氣魄雄偉的工程,在世界歷史上是一個偉大的奇跡呢?」,接著引導學生從遠看長城、近看長城、作者的聯想三方面理解感悟這個句子的內涵,從而與作者達到情感上的共鳴。教完後細細思考,有這樣一些感受:
1、將抽象的數據形象化,有利於學生理解;
從遠看長城引導學生感受氣魄雄偉時,學生談到了從一萬三千多里感受到長城很長,於是我相機補充了一個在課外搜集到的資料,二十多年前有一個年青人曾徒步走這完了這一萬三千多里,花了整整五百零八天,這樣把「一萬三千多里」轉化為學生可感知的形象,對長城長的感受就更加深刻了。又比如在引導學生感受一塊條石有兩三千斤重時,我順勢告訴學生,這兩三千斤重就相當於我們全班學生重量的總和,將「兩三千斤重」轉化學生可感知的形象,對條石的重量有了一個具體的感知,然後再來體會勞動人民修築長城的不容易也就水道渠成了。
2、創設恰當的教學情境,有利於學生感悟課文內容;
在本課的教學中自己感受比較成功的教學情境創設有兩次,一次是為了讓學生體會句子「站在長城上,踏著腳下的方磚,扶著牆上的條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築長城的勞動人民來」,我設計了這樣一個教學情境:先是選擇了一段曲子,在音樂聲中讓學生閉上眼睛聽我的描述,「你此時來到了長城腳下,你吃力地登上了長城,走在十分平整的方磚上,沿著城牆上兩米多高成排的垛子向上攀登,你在垛子前方形的瞭望口停下了腳步,蹲下身子去撫摸射口時,你若有所思地扶著牆上的條石緩緩起身」,盡量地通過語調和語速的變化帶著學生進入這樣一種情境,事實證明這樣的情境創設是成功的,當我問學生:此時的你站在長城上想起了誰?學生答道:「我站在長城上想到了修築長城的勞動人民,他們真是不容易」,於是我進一步啟發:是啊!這樣的想法是你們站在長城上,情不自禁地很自然地想到的。有了這樣的一個情感經歷,再來理解之前的那個句子可謂不攻自破了。第二次情境創設是為了讓學生感受到古代勞動人民修築長城的不容易,通過一段音樂的渲染,然後通過我聲情並茂的朗讀讓學生想像當時的情景:彷彿聽到了什麼?看到了什麼?學生當時都比較激動,大部分學生都想到了古代勞動人民是在怎樣的將重重的條石運上山,修築過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難,在學生充分想像後我又即時補充了段文字資料(古代勞動人民修築長城所付出的代價),在一層層引導學生感悟後再讓學生來朗讀這段文字,這時候的朗讀就非常動情了,接連點的幾個學生都讀得特別感人,學生此時的情感是發自肺腑的。
《長城》這篇課文主要是讓學生了解長城是世界文化遺產,體會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偉大,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課文重點介紹了長城的兩個特點,遠看像長龍,近看高大堅固。在讓學生學習這兩個特點時,我先從圖入手,再回到語言文字中咀嚼、品讀。如學習長城的長時,我先讓學生看圖,談感受,再抓住語言文字「一萬三千多里、蜿蜒盤旋」等進行品讀感悟。於是我設計了從兩方面入手理解這個詞語。一是抓住課文中「從東頭的三海關到西頭的嘉峪關」,讓學生到地圖上去找一找長城經過的省市,讓他們感受這個數字有多長。二是補充資料,曾經有一個人徒步走長城,共用了508天。這樣這個數字的概念一下子就在學生心中厚實起來了。
在理解長城的高大堅固時,我通過板畫先讓學生了解了長城的結構,「垛子、嘹望口、射口、城台」分別在什麼地方?干什麼用?這為學生理解後面「勞動人民的智慧」埋下了伏筆。抓住「條石、城磚」補充澆築的東西來感悟長城的高大堅固。
在引導學生理解「多少勞動人民的智慧和血汗才凝結成這前不見頭、後不見尾的萬里長城。」「這樣氣魄雄偉的工程,在世界歷史上是一個偉大的奇跡。」這句話時,這句話就成了我課堂教學中的中心句。接下來,引導學生從遠看長城、近看長城、建造長城的偉大人民三個方面一次次地理解感悟這個句子。在教學中,學生對中心句子的理解是層層遞進,朗讀也是一次比一次更有激情。在課的結尾,讓學生進行小練筆。「面對這萬里長城你最想說什麼?」學生寫得還是比較精彩的。
《長城》這篇課文主要是讓學生了解長城是世界文化遺產,體會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偉大,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課文重點介紹了長城的兩個特點,遠看像長龍,近看高大堅固。在讓學生學習這兩個特點時,我先從圖入手,再回到語言文字中咀嚼、品讀。如學習長城的長時,我先讓學生看圖,談感受,再抓住語言文字「一萬三千多里、蜿蜒盤旋」等進行品讀感悟。於是我設計了從兩方面入手理解這個詞語。一是抓住課文中「從東頭的三海關到西頭的嘉峪關」,讓學生到地圖上去找一找長城經過的省市,讓他們感受這個數字有多長。二是補充資料,曾經有一個人徒步走長城,共用了508天。這樣這個數字的概念一下子就在學生心中厚實起來了。
在理解長城的高大堅固時,我通過板畫先讓學生了解了長城的結構,「垛子、嘹望口、射口、城台」分別在什麼地方?干什麼用?這為學生理解後面「勞動人民的智慧」埋下了伏筆。抓住「條石、城磚」補充澆築的東西來感悟長城的高大堅固。
在引導學生理解「多少勞動人民的智慧和血汗才凝結成這前不見頭、後不見尾的萬里長城。」「這樣氣魄雄偉的工程,在世界歷史上是一個偉大的奇跡。」這句話時,這句話就成了我課堂教學中的中心句。接下來,引導學生從遠看長城、近看長城、建造長城的偉大人民三個方面一次次地理解感悟這個句子。在教學中,學生對中心句子的理解是層層遞進,朗讀也是一次比一次更有激情。在課的結尾,讓學生進行小練筆。「面對這萬里長城你最想說什麼?」學生寫得還是比較精彩的。
《長城》這篇課文主要是讓學生了解長城是世界文化遺產,體會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偉大,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課文重點介紹了長城的兩個特點,遠看像長龍,近看高大堅固。在讓學生學習這兩個特點時,我先從圖入手,再回到語言文字中咀嚼、品讀。如學習長城的長時,我先讓學生看圖,談感受,再抓住語言文字「一萬三千多里、蜿蜒盤旋」等進行品讀感悟。於是我設計了從兩方面入手理解這個詞語。一是抓住課文中「從東頭的三海關到西頭的嘉峪關」,讓學生到地圖上去找一找長城經過的省市,讓他們感受這個數字有多長。二是補充資料,曾經有一個人徒步走長城,共用了508天。這樣這個數字的概念一下子就在學生心中厚實起來了。
在理解長城的高大堅固時,我通過板畫先讓學生了解了長城的結構,「垛子、嘹望口、射口、城台」分別在什麼地方?干什麼用?這為學生理解後面「勞動人民的智慧」埋下了伏筆。抓住「條石、城磚」補充澆築的東西來感悟長城的高大堅固。
在引導學生理解「多少勞動人民的智慧和血汗才凝結成這前不見頭、後不見尾的萬里長城。」「這樣氣魄雄偉的工程,在世界歷史上是一個偉大的奇跡。」這句話時,這句話就成了我課堂教學中的中心句。接下來,引導學生從遠看長城、近看長城、建造長城的偉大人民三個方面一次次地理解感悟這個句子。在教學中,學生對中心句子的理解是層層遞進,朗讀也是一次比一次更有激情。在課的結尾,讓學生進行小練筆。「面對這萬里長城你最想說什麼?」學生寫得還是比較精彩的。
:admin 這次聯教課,我們組選了第五單元世界遺產專題的課文《長城》。這一單元的文章展示了中華文化的魅力,是引領學生了解中國的「世界遺產」的一扇扇窗口。在教學本單元課文時要將課文的學習和綜合性學習活動相結合起來,引導學生認真閱讀課文,想像課文描寫的情景,留心文章的表達方法。讓學生在聽、說、讀、寫、查等活動中,提高語文能力,激發探究我國的「世界遺產」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熱愛祖國之情。
《長城》的教學,我是這樣設計的:以學生朗讀為主,在朗讀中感受長城長、高大堅固及氣魄雄偉的特點,在朗讀中感受作者對祖國的熱愛和對古代勞動人民的贊嘆之情。因此,我確定了以下學習目標:
1、學會生字新詞,對照插圖,理解「崇山峻嶺」,「蜿蜒盤旋」,「陡峭」,「凝結」等詞。
2、學習由遠及近,從不同的觀察點觀察事物的方法,學習在觀察中展開聯想。
3、了解長城長、高大堅固及氣魄雄偉的特點,感悟作者對祖國的熱愛和對古代勞動人民的贊嘆之情。
課文共四段,按人的觀察和思維發展方式進行的:遠看長城──近看長城──聯想古代勞動人民──贊美長城和古代勞動人民。於是我設置的步驟是:圖文對照,逐段學習。
長城遠看像長龍,近看高大堅固。了解了它的特點,在理解的基礎上再通過讀感受它雄偉壯觀的氣勢。品味語言,由「站」「踏」「扶」這幾個動詞告訴我們,作者親眼見到了長城親身接觸到了長城,由這承上啟下的句子,產生的聯想是「很自然的」。聯想教學是在理解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再次叩問文本,與文本展開充分的對話。比如體會「多少勞動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結成這前不見頭、後不見尾的萬里長城。」這個重點句,我課前查閱了大量的資料幫助學生理解「多少……才……」。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句理解血汗和智慧。如:「數不清」、「兩三千斤重」(工程浩大);「沒有……沒有……」(設備的簡陋);「無數……無數……」、「一步一步地」(條件艱苦)。多種形式反復讀,引導學生體會無數古代勞動人民在修築長城時付出的血汗,從而產生情感共鳴。在充分的讀書後發揮想像,「你站在長城上,想說什麼?」以想像促說、促讀,充分感悟中心句,體會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的情感。由於時間的關系,最後對文本的拓展,我選取了一首詩歌讓學生吟誦,旨在讓學生的激情再一次砰發。但是沒來得及,使整節課不是很完整。
通過這次聯教課,通過黃校長和老師們的評課、議課,我看到了自己在教學方面很多的不足。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我應更多地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引導學生自己多讀,多說,多思,多寫。學生讀書後我應創設各種機會放手讓學生完整地講出自己的感悟,在學生理解了思考了感悟了後我再適時指導,不能害怕學生講不出而浪費時間。也就是說這種能力的培養既要有方法上的點撥,但更重要的是潛移默化的實踐,留給學生充裕的閱讀時間,「在下水游泳中學會游泳的本領」。如果我們教師不多給學生機會,久而久之就會限制了學生的思維,不樂於不善於思考問題而只會坐等教師講現成答案。這也許就是古人所雲「授之魚不如授之以漁」吧。
另外語文更多的是一種情感教育,應多把語文和我們情感認識更緊密地聯系起來,讓語文走進我們的生活,走進我們的心裡。學習完這篇課文後,同學們都認識到了有形的長城的作用是抵禦外強,保衛國家主權。課文中長城的知識點學生也許能掌握得很好了,但長城是令中華民族驕傲和自豪的萬里長城,更是中華民族百折不撓、堅強不屈的象徵,我們國歌中就有這個新的長城,但是我沒有利用這個契機,及時恰當地對學生進行更深層次、更與時俱進的愛國情感教育,從而進一步挖掘、引申出文章的更深層次主題──在我們心裡築起一座無形的長城,全國人民團結起來,共同保捍衛、建設我們偉大的祖國。這樣才能將課堂提了一個高度,學生胸中回盪的熊熊愛國豪情才根深蒂固,長城的精神才會世代傳唱,永放光芒。
《長城》這課主要是讓學生了解長城是世界文化遺產,體會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偉大,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但我感覺到,長城對現在四年級的學生來說,在情感上,空間上還是有一定的距離的,所以在設計這一課的教學時,我把著力點放在拉近學生和文本之間的情感距離上,通過今天的教學實踐,我感覺到這種處理還是比較恰當的。
一、感受長城的氣勢雄偉。
首先請學生自讀第一自然段,說說長城給自己留下了什麼樣的印象,學生在讀文後,體會到長城很長,我們討論了長城東起山海關西至嘉峪關之間需要經過的省份,感受長城之長,然後我又給學生補充資料說,曾經有人徒步走長城,用了兩年的多的時間,這樣把「一萬三千多里」轉化成學生可感知的形象,學生走出文本,又走進文本,一個來回,對長城的長有了具體的感知。
二、感受長城的高大堅固。
對於這一段的處理,我覺得要讓學生讀懂課文,充分利用課本資源,正好書上有一幅小的長城近景圖,於是我採取默讀的方法,要求學生邊默讀課文,邊對照小圖,在圖上把長城各個部位的名稱和位置標出來,這樣一來,學生在讀課文時,圖文對照,邊讀邊看,讓學生理解文本有了一個依託,在這個依託上又加深了學生對長城的理解。讀懂了課文,對長城的高大堅固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體會古代勞動人民的艱辛。
這一點與學生在情感上的距離是非常大的,如何讓學生體會長城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結晶,我先讓學生讀這一自然段,說說你體會最深的句子,然後抓住「抬」「陡峭」「無數」「兩三千斤」等詞語,啟發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去體會,特別是「兩三千斤」,我讓他們先說說自己的體重是多少,那一塊石頭相當於我們多少個小朋友重,有了這樣的對比,學生對巨石的感受更深了,也更能體會到古代勞動人民在沒有火車沒有汽車沒有起重機的情況下,肩抬手扛著這巨大的條石在陡峭的山嶺上勞動是多麼艱難的事,從而體會勞動人民的偉大。
在充分說的基礎上,我讓學生閉上眼睛聽老師讀自己想像,似乎能看到什麼樣的畫面,學生有的說似乎看到了許多人抬著一塊巨石艱難得行走在山路上,有的說似乎看到了有的人不小心就掉下了懸崖,有的說似乎還能看到監工用皮鞭抽打著勞工,有的說似乎看到有人眼裡噙著淚,還要在勞動,通過學生的說,我感到學生在情感上已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距離了。
我在教學過程中緊緊抓住課文最後一個自然段,圍繞「從哪兒體會到長城氣魄雄偉?為什麼說長城在世界歷史上是一個偉大的奇跡?」這兩個問題讓學生展開討論學習。根據學生的討論交流依次學習了課文的三個自然段。第一自然段遠看長城氣魄雄偉,初讀了解了長城「長」的特點,然後結合文中的插圖,學生不僅理解了「蜿蜒盤旋」這個詞語的意思,還發現了長城「曲折」的特點。通過個人讀、男生讀、齊讀等形式讀出了長城的雄偉氣勢。在教學第二自然段「長城的結構和作用」時,讓學生通過讀了解到長城「高大堅固」特點。然後請同學們再讀課文,參考書上第二幅圖,試著用簡筆畫畫出長城的結構圖。並想像當時秦始皇的軍隊是怎樣利用垛子、瞭望口、射口、城台傳遞信息,進行防守和打擊敵人的?從而讓學生真正認識到長城的設計巧妙,特別在軍事防禦上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學生初步領略到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第三自然段為了讓學生從內心體會到古代勞動人民修築長城的不易,通過與現實生活的比照和朗讀去感悟,提升學生的情感,創設情景「對古代勞動人民說些什麼?」讓學生由衷認識到「多少勞動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結成這前不見頭、後不見尾的萬里長城」。
「抓最後一個自然段,提煉兩個問題,展開討論交流」這種處理教材的方法是否可行,還有待思考。不過,我在自己的教學實踐中也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學生興趣濃厚,朗讀充分,感情充沛,特別在第三自然段的學習中學生發自內心對長城的贊嘆和歌頌。
人教版四年級上冊語文第五單元是一組世界遺產專題的課文。這一單元的文章展示了中華文化的魅力,是引領學生了解中國的「世界遺產」的一扇窗口。其中《長城》是這組課文的第一篇,目的在於讓學生了解長城,感受其宏偉氣魄與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激發民族自豪感。課文共四段,按人的觀察和思維發展方式進行的:遠看長城——近看長城——聯想古代勞動人民——贊美長城和古代勞動人民。
備課時,我將這課的重點定為:在閱讀中理解長城高大堅固,感受長城雄偉氣勢;理解長城在世界歷史上是一個偉大的奇跡,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學習由遠及近的表達方式。在上課時,我充分藉助圖片,讓學生在充分的品詞悟句中感受長城特點和勞動人民付出的血汗和智慧。在這堂課的設計中我注重了信息技術的使用,收集了大量有關長城的圖片,音頻,視頻,運用了愛剪輯等軟體。
課文重點介紹了長城兩個特點,遠看像長龍,近看高大堅固。在讓學生學習這兩個特點時,我嘗試先從圖入手,再回到語言文字中咀嚼、品讀。如學習長城長時,我先讓學生看圖,談感受,再抓住語言文字「一萬三千多里、蜿蜒盤旋」等進行品讀感悟。 在理解長城高大堅固時,我通過多媒體課件先讓學生了解了長城結構,「垛子、瞭望口、射口、城台」分別在什麼地方?干什麼用?這為學生理解後面「勞動人民的智慧」埋下了伏筆。
在了解了它的特點之後,在理解的基礎上再通過讀感受它雄偉壯觀的氣勢。品味語言,由「站」「踏」「扶」這幾個動詞告訴我們,作者親眼見到了長城親身接觸到了長城,由這承上啟下的句子,產生的聯想是很自然的。在體會多少勞動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結成這前不見頭、後不見尾的萬里長城。」這個重點句,我課前查閱了大量的資料幫助學生理解,還剪輯了一個視頻插在中間。在體會勞動人民辛勞與智慧之後,我設置了一個說話環節,讓學生來贊美勞動者。最後進行總結這樣氣魄雄偉的工程,在世界歷史上是一個偉大的奇跡。
反思這節課,我覺得需要改進的地方有:
1.學生的朗讀仍需要加強指導。學生在朗讀時不能通過自己的語氣來表現對課文的理解,問題仍突出表現的聲音不夠洪亮、朗讀比較拖上。
2.在信息技術的運用方面還不夠熟練,今後還得努力學習。
《長城》這篇課文由兩幅長城的彩圖和一篇短文組成,直觀的圖畫和具體形象的散文緊密結合,表現了長城的雄偉壯觀、高大堅固,贊美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抒發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對祖國的熱愛之情。教學本課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通過課文的學習,認識長城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結晶,是世界歷史上的偉大奇跡,激發了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這是一篇看圖學文的文章,四年級的訓練重點是讀文章想畫面,所以在這篇文章的教學過程中也應注意這方面的訓練。基於這一點,在教學中我採用了看圖、學文、想像相結合的方法,來引導學生理解長城的氣勢雄偉和高大堅固,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如在教學第一自然段,我原本的教學設想是主要通過四步來落實的。第一步是引導學生看第一幅圖,用自己的話說說在你眼中,長城是怎麼樣的;第二步,引導學生讀文中的描寫,看看作者是怎樣把這么長,這么氣魄雄偉的長城給描寫出來的;第三步,引導學生思考一下作者運用了什麼方法來寫長城的長,這樣寫有什麼好處;第四步,邊讀邊想像文中所描繪的畫面,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在落實第一步的時候,學生受課文描寫的影響,加之我氛圍渲染得不好,對他們思維拓展的啟發不夠,學生多數說的話基本上都是「很長」,「像長蛇」,「像長龍」之類的語句,思維拓展得不夠開。在落實第二、第三步的時候,課上我是把它們糅合在一起的,大多數學生能夠通過自讀,領悟到這一自然段是通過列數字和比喻具體形象地寫出了長城的長。而在落實第四步的時候,也是這節課最欠缺的,就是有感情地讀課文的同時,想像文中所描繪的情景、畫面。這一問題同樣出現在後面品讀「多少勞動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結成這前不見頭、後不見尾的萬里長城。」一句。在指導有感情朗讀,和訓練學生讀寫結合的設計「你還能聯想到當時勞動人民修築長城的哪些情景?」相脫節。教學中應該如何引導學生讀文章想畫面,讓學生能把抽象的文本在腦中形成具體的表象?這些都是以後在教學中應該尋求對策,努力探索來解決的方面。
此外,在本課教學中還存在一個缺失,就是在學生發言時,師生對話缺少配合。班級個別學生急於發表自己的看法和見解,而忽略了其他同學的發言,忽略老師的講解。這樣的課堂雖然顯得學生躍躍欲試,自主活躍,但無法讓學生在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和思想的體會上有更深一層次的提高及升華。這也是今後教學中我應該注重訓練和正確培養的地方。
總之,看圖學文中引導學生讀文章想畫面,師生對話中尋求和諧的秩序,這都需要我去好好努力尋求對策,努力實踐,結合學生的具體情況,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及訓練。我認為我目前最為重要的是,精心備課,使理論依據、教材文本、學生情況並重,才能在教學中達到師生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