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語文教學中如何滲透生命安全教育
在學科教育中滲透生命教育是一種責任,語文作為重要的文化載體,承載著人類文化的方方面面,語文課程標准也在呼喚人文關懷。小學語文教師應充分挖掘教材中充滿人文關懷、具有生命意識的課本資源,創造性地進行生命安全教育,使學生身心得到充分自由、和諧的發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生命安全教育對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具有重要意義,那麼,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對學生實施生命安全教育呢?
一、在識字寫字教學中挖掘安全教育內容,適時傳授安全知識。
中國漢字博大精深,蘊含著豐富的人文氣息。識字寫字教學中,語文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也要有意識地挖掘其中的安全教育內容。
如:在教學「燈」字,給「燈」字組詞,學生說到紅燈、綠燈時就是一個很好的交通安全知識傳授的契機,老師就可以引導他們認識交通規則,使他們知道「紅燈停,綠燈行」。又如:在教學生字「警」時,指導學生掌握讀音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同學們,你們知道我們國家的火警電話和匪警電話嗎?」這樣將火警電話119和匪警電話110這些知識順理成章地傳授給了學生。又如在教學「江」、「河」、「湖」或「游泳」等字詞時可以告訴學生,在沒有大人陪同的情況下,不可以玩水或者游泳,這是一個很好的防溺水教育機會。
一個字很微小,但只需要語文老師做個課堂的有心人,捕捉文字背後的安全內涵,那麼安全教育就會「潤物細無聲」。
二、在課文教學中向小學生傳授安全救護方法,提高他們的救護能力。
在課文教學中,語文老師要時時留意課文中的一些細節,在教授語文知識的同時傳授給學生安全救護的方法,提高學生的救護能力。
Ⅱ 高中語文教學中如何滲透生命意識
瓊海市加積二中 何秋瑾
摘 要:一幕幕觸目驚心的慘劇正是學生生命意識淡薄的表現,生命意識的教育迫在眉睫。一是引導學生認識生命,進而重視、珍惜生命;二是教育學生正確認識死亡,培養健康理性的死亡態度和有效行為;三是探討生命的意義,提升對生命的尊重與關懷,健全人格。語文教學在此層面上挖掘自身的學科優勢,加強生命意識的滲透,讓學生樹立人生的價值和意義。
關鍵詞:高中語文教學 生命意識 審美教育
《語文課程標准》突出強調語文教學要有豐富的人文內涵,這其中包含著對人的生存狀態(形式)、生命意識、生命價值的思索與理解,拓寬了對生命的人文體驗與教育。具體闡釋為三個層面:一是引導學生認識生命,進而重視、珍惜生命;二是教育學生正確認識死亡,培養健康理性的死亡態度和有效行為;三是探討生命的意義,提升對生命的尊重與關懷,健全人格。關於生命教育或者類似於此類道德人文層面的理念為何近幾年來頻頻提出?原因在於,消費商品社會的誘惑力導致青少年思想錯雜,未能找到一個明確的目標,加之社會的進步帶給人的壓力逐漸加大,因此,青少年承受能力減弱,稍微一點挫折,他們都傾向於極端的暴力發泄甚至結束生命。這些事例每天在不同的城市不同的學校上演,屢屢見於報端。一幕幕觸目驚心的慘劇正是學生生命意識淡薄的表現,生命教育迫在眉睫。作為本身富有豐富內涵人文特性和審美特性的語文學科,在生命意識的培育中肩負著神聖並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樣,作為一名高中語文教師,應該首先樹立生命教育理念,做好身教典範,其次利用語文學科的優勢,挖掘各種有利因素,加強生命意識的滲透,使學生以前賢為鏡照亮自己,從作品的感悟中獲得做人的榜樣和規范,樹立人生的價值和意義。
一、導入語的設計。
魏書生說:好的導語像磁鐵,一下子把學生的注意力聚攏起來;好的導語又是思想的電光石火,能給學生以啟迪,催人奮進。[1].於漪也曾說過:課的第一錘要敲在學生的心靈上,激發起他們思維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之所以把導入語作為滲入生命意識的重要環節,其一是導入語作為課堂的開頭本身所具有的導向作用,其二是導入語它的語言精煉,基本上概括了教學作品的主題思想並同時折射出教師自身的經歷感悟。因此,通過精心設計的導入語,往往可以讓學生在十分清醒良好的狀態下進入生命的思索階段,從而達到春風化雨,潤物細無聲的境界。
比如,在我教學鐵凝的《哦,香雪》這一篇小說時(小說講述的是大山裡的香雪和火車的故事),針對大山和火車形象,圍繞我自身的經歷設計了一段導入語:有一個女孩兒,她從小生活在洞庭湖畔,小時候,她總牽著妹妹的手從家門前那條小路去外婆家,日子長了,走多了就厭煩了,因為風景一覽無余,她倒很嚮往小路盡頭大山的世界,大山於她,是神秘,陌生的。高中畢業之後,她不顧家人反對,來到了座落在湘西邊陲的一所大學,那兒是沈從文筆下《邊城》的世界。四年的大學,她踏遍了沈從文筆下的每一寸土地,感受這飽含歷史印記的民俗風情,當然,她更感嘆著在那片土地千百年始終背著小背簍一步步向前走的樸素山裡人的堅韌而有不得已而卑微的表情。身處大山中,她突然覺得,原來山比她想像中意味深長地多,有了讓她難以理解的困惑。她想,她該回去了,回到她的家鄉,那煙波浩淼,俗稱魚米之鄉的洞庭湖畔。可是,也許是山的情結未能解開,也許是命運的安排,她離開了沈從文筆下的大山,卻又來到了粵北的山區,成為了一個教導一群淳樸的山裡孩子的山區教師,她再一次走進了大山,卻告訴她的學生們要走出大山。同學們,我就是這位山區教師。畢業工作幾年來,這是我在課堂上第一次面對著山外孩子的眼睛,我從山中來,也帶了一個關於大山,關於山村女孩的故事。不知道對於從小生活在大都市,沐浴著現代化氣息長大的孩子,你們,是否有興趣了解這個故事呢?
這段導入語重點是提煉出來每個人在路上的追求和夢想,無論我們身處大山還是在鋼筋混凝土的世界,我們都應該時刻保持在路上的昂揚生命狀態,並對生命中美好的一切事物保持愛和珍惜。我有意避開了小說中表達的大山是落後象徵這一意義,而是把大山和我們的生命歷程貼在一起。大山就是我們每個人在生命歷程中最堅實的力量,它讓我們充滿勇氣和自信。很多學生聽到這一段導入語後,會讓自己沉浸在追逐的回憶中,並升起對生命的熱愛之前。學生懂得生命的可貴並不一定要處於轟轟烈烈的某一刻的實踐行為中,更多的是讓學生知道自己現在的生命和人生就是最美好的,自己擁有的就是最可貴的,讓學生在回憶和現實的滿足中獲得美好的情愫。融合生命意識的導入語設計可以是採用音樂,可以是以故事入門,可以名人名言,但無論採取哪種方式,都應該飽含深刻的人生經歷、樂觀的生活態度、獨特的生命感悟等等,一個人的經歷對於外界來說是獨一無二的,學生會在自己的獨一無二中獲得最本質的生命成就感。
二、作家與我。
教學過程中我們會和很多作家對話,學生表面上接受的是他們的文字,但作品是作家一輩子風格和風骨的凝結,品讀文字就是品味作家的人生。我的概念不單單指一個人,比如學生和教師,它也指在某個特定時刻因為在接受作家的作品而懷有獨特情感的人或一個群體。作家和我互相交融至於人生體驗升華。因此,作家與我在語文教學中有著良好的互動性,他們在歷史的長河中溝通產生對話。諸子百家,秦漢游說家,魏晉風骨者,唐宋詩人詞人,元明清的戲曲小說家,現代魯迅、冰心、朱自清等等五四創世紀的先鋒人士,當代追隨時代進步的品味作家等等,所有浸染在時間和時代的熔爐中成長的勇士,他們創作的作品積累了豐富的人生經驗,沉澱著歷史漂泊後的生命悲壯感,學生每天沐浴在如此的氛圍中,無疑不接受著人生的洗禮,並一次又一次從作品的字里行間讀懂什麼叫生命。作為一名教師,他(她)所倡導的原則不是把文本照本宣科,而是在作品之外講述更多的作家故事。他們創作的背景,創作的心理,創作的過程等,讓學生親近作家,作家並不遙遠,他們也曾和我們一樣在偌大的生存空間中有過迷茫,有過悲痛,但是對於生命,他們有著自己堅貞的信仰。老子的道家、孔子的儒家、莊子的逍遙思想,古代的生命哲學繁衍千秋萬代,學生可以知曉生命雋永的深刻涵義。同樣,現代的魯迅會教會學生什麼叫人道主義、什麼叫真的勇士,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敢於直面淋漓的鮮血,冰心會教會學生什麼叫媽媽與兒女的綿延漫長、什麼叫生命的清新和堅韌,朱自清會教會學生讀懂當長輩轉身時他們那佝僂的背影。當然更能體會到在這個充滿誘惑的世界裡,鐵凝還在告訴他們人的夢想和責任,史鐵生還在告訴他們在某個紛擾的時刻靜下心來去看看身邊的地壇,地壇就是一種天賜的平靜,余秋雨同樣還在告訴他們當找不到方向時,心應該靠近歷史和文明。我和作家一次次對話,我在作家的世界裡珍惜生命,敬畏生命,尊重生命。
三、審美教育。
審美教育,是以美的對象、美的存在形式為內容的教育,是形成學生正確的審美觀點,培養學生感受美、鑒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的教育。現實生活中美的存在形式包括自然美、社會生活美和藝術美。在《審美教育書簡》中,席勒認為,當代社會的主要現象是幾乎所有人都在頹廢和墮落,這是由於人性的分裂造成的。因此,強化崇高審美教育已成為當務之急。蔡元培基於對中國近代以來的歷史反思,也提出了著名的以美育代宗教說。《新課程標准》指出:語文課程還應該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總之,在人的成長與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構中,尤其是在學生的生命教育中,崇高審美教育具有極大的作用。語文學科怎樣利用審美教育來宣揚崇高的生命意識呢?這主要的渠道和方式來自兩個方面。一是陳述與訴說,具體是針對所看所感所悟自然美和社會美後的心情表達;二是教學輔助工具的應用,比如在課堂上放映來自改編文學作品的電影,讓學生鑒賞不同於文學的藝術美。
陳述與述說,最具體的形式方式就是利用討論時間或語文選讀時間,學生暢所欲言。對於生活中所遭遇的一切美的事物都可以用來作為素材,討論美的形式、美的意義和美的功能,學生超越本身已有的視線范圍,挖掘發現美的潛力,表達對美的感悟。對於藝術的欣賞,在目前和語文聯系最緊密的樣式就是影視作品。影視以其強烈的視覺效果活躍著學生的思維,而且在視覺文化大行其道的今天,影視總是捕捉這個社會最前沿的文化景觀,欣賞影視就是欣賞社會的空間,因此,語文更應該讓影視走進學生的課堂。中國電影就如古典文學一樣,重視意境,當我們情不自禁融入《城南舊事》的唯美傷感的記憶中時,從電影中我們卻能感受到真正的詩意情懷、真實的場景和流淌的風景;張藝謀、陳凱歌的在紅黃炫麗的顏色中讓我們感受到生命的原始勃發力;還有記錄青春夢想的第六代導演作品,他們不僅展示了生命的頹廢時刻,更彰顯著生命在絕望中的心心相惜和厚積薄發。除此之外,我們還能通過災難片、戰爭片、科幻片,在極致的惡劣環境中或無限遐想的空間中懂得生命的偉大。影視作品僅僅只是在教學課堂上一種輔助工具,它不能完全轉移學生的視線,但是在有限的時間里利用影視直視生命有著更為直接的觸動和震撼作用。
此外,在語文教學中還可以通過閱讀、寫作、教學評價各個環節滲透生命意識,這里不再一一贅述。總之,在語文教學中有意識賦予生命教育,不僅可以讓學生加深對生命對人生的理解,反過來也提升了語文教學的人文素養和內涵程度,兩者相互促進,相得益彰。參考文獻:[1]魏書生,張彬福.魏書生中學語文教改實踐[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5.
[2]黃瑩萍.讓審美情趣在語文課堂洋溢[J].寧波教育學院學報,2009(3).
[3]王鑫.讓生命教育在語文教學中綻放異彩[J].新課程改革與實踐,2009(4).[4]喻寓廣.對語文新課程內容的生命意識的再整合與思考[J].教育教學研究,2009(3).
Ⅲ 如何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的目的是幫助小學生培養生命意識,提升生命質量,為小學生擁有幸福和美好的人生奠基。在語文教學中,語文教師有責任,更有義務充分挖掘小學語文課本中的生命教育因素,對學生進行生命教育,增強學生的生命意識。那麼,如何滲透生命教育呢?
一、在閱讀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
語文教學應當與生命教育有效融合起來,引導學生體驗生命,培養學生生命意識,實現語文教學的「生命化」。
閱讀教學需要對話,這是文本生成的過程,也是生命體驗的過程。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理解文本「就是當我們去解釋文本時,建立起的一種類似對話的關系」。沒有對文本的對話,就沒有深入的理解。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學生激揚自我,表達自我,在對話中培養學生的生命意識。教師應抓住學生對自然的好奇,引導他們在無數或習以為常、或難得一見的生命動態中感受各種生命奇跡;抓住每一事件,讓學生嘗到生命的酸甜苦辣,切實體現生命的價值和意義。
教師要以尊重學生的生命為前提,尊重他們的情緒、意願和來自生活的各種體驗,讓學生真正成為生活的主人,真誠袒露心跡、熱誠擁抱人生。
要更好的實現「生命」教育的滲透,教師就應該深挖文本,對教材中的生命資源進行巧妙利用。就拿李白的《獨坐敬亭山》來說,如果只停留在理解古詩的字面意義上,那麼蘊涵在李白身上的那種飽嘗了人間辛酸的滋味,在失意痛苦之時,李白不放棄自我,在山水間尋求人生快意的豪情就難以為學生體會和感悟,也就會錯失了一次生命教育的機會。筆者認為,教師可引導學生通過對「孤、「獨」等關鍵字眼的理解體味詩中李白的那份孤獨,聯系李白在不同時期的作品,讓學生體會到每個人生活中都會遇到不同程度的挫折,都該有迎難而上的勇氣;同時也借李白消解不得志的消極情緒來告訴學生,我們面對沉重打擊時,可以讓自然的景緻幫助自己重新獲得「戰斗」的勇氣,回復平和的生活心態。以此來完成一次生命教育與語文教學的融合,通過學習古人的精神,幫助學生從小培養珍愛生命,堅忍不拔的精神。
二、在寫作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
「作文訓練,說到底是生命與生命之間的表達和溝通的訓練」(余秋雨語)。很大程度上,寫作源於人們對生活的感悟。
「一隻小蟲子被一根小棍子攔住了去路,艱難攀越著,反復失敗著……我靜靜看著小蟲子不停的掙扎著,看到它對生命的執著,我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中……我只不過被一道數學題暫時難住了,難道就裹足不前嗎?小蟲子終於翻過了樹枝,繼續前行。我為他它的勝利感到高興,我也相信自己有能力和勇氣打倒我學習中的攔路虎。小蟲,我們一起加油吧!
……
小蟲子的路是那樣的崎嶇,它嬌小的身影在自然面前是那麼渺小,我漸漸看不到它的身影,我卻能感受到它的力量,感受到它無窮的能量。
……
一位同學在作文中寫到:一個小男孩上山割草,不幸被毒蛇將左手食指咬傷,疼痛難忍,眼看指頭紅腫了,如果不及時採取措施,就會有生命危險。身邊求助無人,自己又不知道什麼草葯可治。他不想死!於是他盯著自己右手中的鐮刀,閉著雙眼,狠下心,咬緊牙,使勁將被蛇咬傷的指頭剁下……他終於活下來了。這個故事啟迪我們:生命是寶貴的,只要我們珍惜自己的生命,就會不顧一切地保護她。可見,作文教學對生命教育的滲透效果是顯而易見的。
三、在自主探究中滲透生命教育
課堂教學中的自主探究,主要體現在教學的中間環節。在教學中,對詞語、句子的理解,重點語段的分析,往往都可以滲入生命教育的話題。如在設計小組討論分析《小英雄雨來》一文時,兩次出現「我是中國人,我們愛自己的祖國」,教師通過適時引導,啟發學生把小雨來對生命的意義和價值追求,給學生予於教育,讓學生接受愛國主義教育。小雨來之所以能成為學生們心中的英雄,就是源於他意志、信念、力量和經受各種考驗的精神支柱。這樣的課堂教學不但深化了主題,而且起到了對學生人格培養的作用。同時,也有效地實現了情感目標的完成。
四、在課後小結中滲透生命教育
一節完整的語文課,應該有課後小結。課後小結是對一節課所要解決的知識點以及重難點進行的有機整合。文章的主題所涉及的某種品質和精神風貌就是文中主人公的價值體現。教師可抓住學生凝神回味的機會,對他們進行情感目標的教育,震撼學生的心靈。比如在教《花的勇氣》一文時,當把文章的脈絡梳理完後,板書顯示:「花的勇氣→失望→吃驚→遺憾→驚奇→怦然一震。」由此總結文章的中心句:「我的心頭怦然一震」,這一震使我明白了生命的意義是什麼,是勇氣。學生從小花在冷風冷雨中拔地而起,傲然挺立的氣魄,得到了人生的感悟。花如此,難道人不應該這樣嗎?其中的哲理應運而生:生命中最重要的是勇敢地面對一切風風雨雨,無論多麼弱小,無論遇到什麼挫折,只要有勇氣,就會有希望。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引導學生對生命的思索、尊重與敬畏生命,幫助學生尋找生命價值實現的途徑,這是一個值得大家共同探究的課題。以上是我從語文閱讀教學、寫作教學和學生的自主探究及課後小結幾方面,談了對生命教育與語文教學如何融合的一點看法。在語文教學中,語文教師如果能重視生命意識的滲透,那無數孩子的靈魂將被喚醒,生命意識將得以增強,學生將會懂得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應該互相尊重、互相愛護。
Ⅳ 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
加強生命教育,強化生命意識已成為當今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語文作為人文學科,在對學生進行祖國語言文字教育的同時,也應責無旁貸地承擔起對學生進行生命教育的重任。關注生命,培養生命意識是語文教育的要求,也是人本化教育的體現。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在語文學科中滲透生命教育是一種責任。因此,在語文學科教學中,語文教師要把握生命教育的正確時機,適時對學生進行生命教育,讓他們在關注生命存在中學會尊重生命、熱愛生命、珍惜生命。
一、 在閱讀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
我們的課文篇篇都是文字雋永、文質兼美的佳文,有描寫大自然旖旎風光的。面對蘊涵豐富的課文,我們要善於挖掘文章的內涵,篩選適合進行生命教育的內容。例如:《地震中的父與子》這篇課文正是愛與信念創造了生命的奇跡。在洛杉磯大地震中,一位父親冒著生命危險,抱著堅定的信念,不顧勸阻,歷經艱辛,經過38小時的挖掘,終於在廢墟中救出兒子和他的同學。在歌頌偉大父愛的同時,我們更深一層地看到了:正是因為愛和信念才創造了生命的奇跡——兒子和他的同伴,14條鮮活的生命在挖掘了38小時後終於獲救。教學中我向學生提問:是什麼讓孩子能在廢墟中活了下來?學生紛紛發言:是他頑強的毅力,是父親給予他希望……從這個故事中讓學生體會到,有自信、有毅力的人就能在死神面前活下來。它交給學生的不僅是愛,更多的是對生命的珍愛,對生命的認可。
二、 在習作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
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造性表述的過程。葉聖陶先生曾說:寫文章不是生活的點綴和裝飾,而是生活本身。可見寫作教學是塑造學生心靈的重要途徑。因此,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應注意引導學生抒寫的生命話題,讓學生探究生命的規律、內涵和本質,對自然界生命和人類自身的生命現象進行深入的思考,進而培養積極進取的生命意識和精神,以便更好地提升自身生命的質量。我班有一位學生在習作《深沉的母愛》中寫到:媽媽就是我生命中的一盞燈,照亮著我前行的路,叫我鼓起勇氣爬起來,千萬不要放棄。生命的美妙在學生的筆下緩緩流出,可以看出,學生對生命的認識可以說是非常的深刻。 特別是5.12汶川大地震時,許多人房屋倒塌,家破人亡,妻離子散,那一陣陣撕心裂肺的哭喊聲,那發自肺腑的對生命的聲聲呼喚,深深的震撼了孩子的心,讓孩子再一次感受到了生命的可貴。是啊,人活著就要同形形色色的艱難險阻進行抗爭與搏鬥,而只有勇於去追求勝利、抗爭命運,才能充分享受到生命的價值與快樂。如果沒有經過生命的洗禮,她怎麼能夠認識到生命的珍貴?怎麼能夠認識到生命的美好?
三、在語文實踐活動中滲透生命教育
語文實踐活動,特別是綜合性學習是小學語文學科中一個特殊的學習部分,其學習空間不再局限於課堂,學習方式以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實踐為主,其學習內容多是一個主題。下面是我們在小學四年級學生學習了課文《觸摸春天》、《永生的眼睛》、《生命生命》等課文後,進行的一次以「熱愛生命」為主題的語文綜合性學習中的「看電影,談啟發」的一個環節。在交流彼此搜集到的「熱愛生命」的故事後,在這個環節中我首先讓學生觀看了法國記錄片《微觀世界》中,屎殼郎(一種昆蟲)滾著它的糞球前進的一個小片段。 在這個片段中,屎殼郎遇到了不少困難,它的糞球足有它身體那麼的大,前進的道路又不平整,到處是突出的小枝條、石塊,天公也不作美,下起了人類不以為然,對於昆蟲卻可能致命的大暴雨。在觀看的同時要求學生結合「熱愛生命」這一主題思考自己對片段的看法、感受。在熱烈的討論中,有的學生從這只小蟲子身上看到了「萬物皆有靈」,表示以後再也不小看這些蟲子;有的學生將自己遇到困難時的心情與小蟲子做了比較,從小蟲子身上學習到了直面困難的勇氣;有的學生則從小蟲子中看到了生命的堅韌,體會到一些生命的哲理……另外,通過指導學生閱讀有關具有強烈生命意識的課外讀物和有關生命知識的科普作品,或影視作品。讓學生寫出讀書心得或感想。例如:在教學《向命運挑戰》之後我及時向學生推薦閱讀《張海迪》、《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和《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等書籍,進一步對學生進行熱愛生命的教育,讓學生從這些身殘志堅的人物身上汲取精神力量,反省自身,學生就會懂得更應珍惜現在所擁有的一切,讓生命煥發出光彩。
總之,語文學科中蘊含生命教育的內容廣泛、方式多樣。這就要求我們語文教師在語文教學活動中靈活處理教材,善於把握教材內容,創造性的在語文教學活動中潛移默化地對學生滲透生命教育。 要充分挖掘教材中潛在的積極因素來豐富生命教育內容,把健康的生命觀根植於學生的心裡,從而使學生更珍視生命,熱愛生命,敬畏生命,追求生命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