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語言文字 > 如何開展好小學語文課後延展這個環節

如何開展好小學語文課後延展這個環節

發布時間:2023-01-05 10:09:32

⑴ 淺談低年級語文課如何開展課後延伸活動

在語文學習時,「課內教學」與「課外作業」就像兩條腿,只有「兩條腿走路」,才可能走得穩,走得快。因此,進一步提高語文教學效率,突破口就在於此。經過思考與嘗試,我設計了幾種學生感興趣的、符合素質教育需要的、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主的新穎的作業。 1、「寫」——突出層次性。 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葉子,也沒有完全相同的兩個學生。作為教師,要承認學生在智力水平、性格特點、家庭狀況等方面的差異。為使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主動學習、富有個性地學習,教師就要關注個體差異,設法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使每個學生得到最充分的發展。特別是低年級學生年齡小,學習是打基礎階段,因此,我做到「保底不封頂」,除了要「保底」留有必要的作業外,要把一定時間留給學生,留給他們選擇的餘地。如:學完新字詞後,我布置的作業是:「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覺得今天學的生字哪個容易哪個難記,自己選擇寫幾遍都可以,只要明天默寫時會寫即可。」 另外,我經常出一些選作題讓學生猜一猜、想一想、練一練,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和思維能力,做到上不封頂。猜字謎:一人站在門里,一人站在門外,一人坐在雲上,一人站在1上,兩人坐在土堆上。在不到一分鍾學生記住了閃、們、會、個、坐5個字。「日」字加一筆成新字看誰寫得多。在同學們共同討論中記住了白、田、目、由、甲、申、舊、旦等字。這樣的作業學生喜歡,即省時增效,又體現了不同層次的學生有不同層次的作業。 又如,請同學抄寫自己喜歡的好詞佳句,名言名句,格言古詩,還提倡寫日記、編童話故事等。 2、「讀」——突出開放性。 閱讀能力的培養是小學語文教學的任務之一。新課程標准指出:「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從中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要完成這一任務光靠課內是不行的,必須藉助課外閱讀來完成。課外閱讀內容可以是課堂內容的擴展和延伸,以指導讀和開放自由讀相結合。指導讀是學完一篇課文利用課上學到的讀書方法讀另外幾篇文章。如:學完《小鴨》一課,指導學生讀課外閱讀中的《大熊貓》、《小公雞和小鴨子》等描寫小動物的文章。 開放自由閱讀內容提倡讀課堂教學內容以外的報刊、書籍。我利用讀書匯報、介紹好書、交流心得、開故事會等方法引導學生讀書。按要求把學生在課外搜集的故事通過故事會等活動形式講給大家聽,隨後評選若干名「故事大王」。不斷提高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發展他們的記憶力和口頭表達能力。在讀中積累知識,在讀中培養閱讀能力,在讀中陶冶情操。如:學完《小壁虎借尾巴》一課後,開展《小動物真奇妙》的匯報演說活動。學生通過閱讀課外書,上網找資料等渠道了解了很多小動物的尾巴的用處,知道了動物尾巴有不同的功能,小松鼠的尾巴可以當被子、當降落傘,啄木鳥的尾巴可以當椅子……這樣課內外結合起來,即豐富了學生知識領域擴展了知識視野,又提高了閱讀能力。 另外,當今社會已進入網路時代,互聯網已成為廣大群眾學習的重要途徑,我有意識地把互聯網引入學習中,要求學生更多的依靠網路為我們的學習提供快捷、全面、高質的服務。要求學生在「遇到問題,分析問題」、「所知甚少,欲知詳情」、「立足課內,放眼世界」的情況下,在課前查一切可查找的資料,收集一切可收集的資料,為學習課文「解決問題」、「獲取詳情」、「開闊眼界」服務。 3、「觀」——突出實踐性。 新課程標准指出:「溝通課堂內外,充分利用學校,家庭和社區等教育資源,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增強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 觀察活動作業是小學兒童智慧啟蒙的真正學校,是打開兒童智慧之門的金鑰匙。通過觀察積累材料,培養能力,開闊眼界,增長見識,提高興趣,激發求知慾。 為了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我利用雙休日、節假日等結合課內學習內容,留觀察作業。如,學習《北京的名勝古跡》一課,學生到北海、頤和園、故宮、景山等地去游覽。學習《盧溝橋的獅子》一課,請家長帶著孩子到盧溝橋觀察大小不一、形態各異的石獅子。當講到《春風吹》、《落葉》等課時,就可以帶學生到大自然中去觀察,引導學生將課上學的知識和實際結合起來,把書本上學到的觀察方法運用到實踐中去進行有順序、有重點、認真仔細地觀察。 為了配合教材激發學生興趣,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和記憶。我們在班上養花、養小動物。當夏天下雷陣雨了,我讓學生觀察天的變化;當初冬下大霧時,我馬上組織學生到戶外觀察霧中、霧散的景色。當冬天下大雪了,又讓學生到戶外體會雪中的景色。這樣學生在觀中學,學中觀,文景結合,師生會觸景生情。當學生興致盎然的介紹自己觀察的事物、景色時,即提高了學生的觀察能力、認識能力,也提高表達能力。 學習《回聲》之前,讓學生自己在家中學做水波的試驗。學習《烏鴉喝水》後,做一做放入石子水漸漸升高的試驗。使學生不僅獲得知識,而且能在過程中感悟方法,在過程中,獲得情感的體驗。 4、「畫」——突出創造性。 讓學生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忠實原文,動手以直觀、形象的畫面再現原文或部分段落。這樣做,可以強化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理解、感受。加之小學生直觀形象思維能力較強,對色彩鮮艷的事物特別感興趣,因此,布置一些塗塗畫畫的作業,讓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無疑會有好效果。如:中國文字起源於「象形」,而「象形」與繪畫分不開。這使漢字的創造一開始就具有了美與藝術的意味,用色彩鮮艷的簡筆畫,追溯字的起源,學生仔細觀察,積極動腦來分析字形,他們展開聯想的翅膀,努力繪畫相關的漢字。有的畫山、石、田、林,還有的畫一個人靠在樹幹上,樹上拴支羊等等。同學們互相學習,互相啟發,在字畫展覽中有的同學畫了幾十幅字畫。這樣創造性的作業,不單是學生復習了課內所學的字,而且又提高了學生的想像能力、繪畫能力。 當學完課文《小山村》、《神奇的塔》、《秋天》、《北京的立交橋》、《彩虹》等課,讓學生根據課文內容,繪制一幅圖畫。《小山村》遠處山坡上一片綠綠的果樹林,結滿紅紅的蘋果、黃黃的梨,山腳下一座座紅色的小樓,村前一條清清的小河,河上游著一群白白的鴨子。這是一幅多美的圖畫。在作業畫展中展示出了學生那一幅幅美麗的圖畫。通過學生親手繪畫,即培養了他們愛美的情趣,又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與記憶,真正使學生學得輕松愉快。 5、「演」——突出綜合性。 隨著素質教育的全面實施,教學方法的不斷改進,課後作業形式多樣化。表演是思想的外化,是才氣的展示,是能力的發揮,表演是一門融語言、動作、神情於一體的綜合性藝術。讓學生把在語文課上學到的知識,培養的能力能淋漓盡致地表演出來。能提高學生多方面的才能,也能使欣賞的同學從中受到情感體驗,獲得提高和發展。 童話故事是低年級兒童喜而樂見的文學形式之一。它能適應兒童的心理和愛好。兒童常常被童話中生動有趣的情節所吸引,為童話中的喜、怒、悲、樂所感染。為了發揮學生特長,活潑學生生活,表演課本劇是語文課後延伸中綜合能力的體現。 如:學習童話《美麗的公雞》後,我組織學生通過擬人手法編成課本劇,同學們展開豐富的想像,頭上戴著自己親手製作的各種頭式,把一隻驕傲的公雞演得活淋活現,把小蜜蜂、啄木鳥、青蛙不和它比美而勤勞地為人們做事表演得繪聲繪色。又如,《小貓釣魚》、《狼和小羊》、《小蝌蚪找媽媽》等,學生表演真切,富有創意。同學們看著自己的表演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從中受到思想教育,進一步懂得美不美不能光看外表,要看能不能幫人們做事;做事情要一心一意,不能三心二意等道理。 家庭也是展示學生才能的舞台。如:「十一」、「新年」等節日,我利用課後時間指導學生排練各種節目,有古詩、詩歌朗誦、小表演、唱《小小的船》、《我們的田野》等,自己報幕,請父母、爺爺奶奶評分,這既展示了孩子學習、表演才能,也利於溝通學校、家庭之間的聯系,使家長看到孩子的成長,激發對教學改革的理解與支持。 五、效果。 綜上所述,是我在近幾年語文教學改革中,針對學生的個性特點,以及認知水平所布置的非常規作業,有的是隨堂練習;有的是課前的預習;還有的是學完課文,回家之後的動手動腦作業。應該說,比起常規的抄寫練習,難度是較大的,可是完成的情況卻比想像的好許多,學生不但不把它們看成是負擔,按時完成,而且還花了很多時間,把他們自己的作業完成得與眾不同,獨具匠心,可以說以作業為樂。 六、反思及啟示。 我校在「以學論教」這一理念指導下,探索出課堂教學「三段式」。語文「課後延伸」的各種形式要做到有層次性、開放性、實踐性、創新性、綜合性。 首先要「變」,要轉變觀念,要從過去認為只有寫的字詞句等是作業,轉變為多方位培養學生語文各種能力的實踐活動都是作業的一種形式。要把過去統一的硬性規定作業轉變成要根據兒童年齡特點和心理特點,及自身水平,分層次的留作業,給孩子留有選擇的餘地。 其次要「導」,為了使學生在課後延伸活動中能更好的完成老師要加強指導,教給學生如何把課堂上學到的學習方法,運用到自己學習的活動中。還可以利用一些活動課訓練學生,教他們說、畫、演等。 最後要「查」,要加強課後延伸活動的檢查,時間上可利用班會、課前兩分鍾、大課間等,形式上在學校可以說、演、辦展覽等,請同學人人參與,互相評議,在家裡可以請家長評議打分,老師查閱等。創造一種生動、活潑、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使他們在樂中學習,在學中受益,在學中提高。 總之,作業應該是學習中最靈活的部分,應該打破所有的固有形式。作業不應該是套住學生手腳的桎梏,而應該是放飛他們靈性的湛藍的天空。它應能幫助解放學生的頭腦,使他們撕掉精神的裹頭布;幫助解放學生的嘴巴,使他們可以自由談出真理;幫助解放學生的空間,讓他們飛進自然、社會去尋覓豐富的食糧;幫助解放學生的時間,使他們有空思考、學習和娛樂。老師布置的作業應該激勵學生要有敢想、敢說、敢寫的勇氣,引導他們積極主動地挖掘自己的潛力,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讓他們釋放出學習和創造的激情,體驗到學習和創造的歡樂。 「課後延伸」的改革還有更為廣闊的空間等著我們去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只要我們心中時刻記著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就一定能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滿足學生發展的需求,使學生的個性得到最充分的發展

⑵ 如何讓小學語文課堂更高效,課後達到減負

現在的語文課堂還沒有從根本上改變「費時多而收效微」的狀況。拿閱讀教學來說,一個是內容太多、太雜,老師駕馭不了,加上怕漏教了偏偏又考到了,於是無論是「西瓜」還是「芝麻」統統都要撿,「眉毛鬍子一把抓」來個一網打盡。一個是教學過程太繁,太復雜,又太雷同。內容多,重點多,環節多,又往往千課一面,千篇一律。老師累,學生煩,效率低。另一個是方法、策略不合適。表現為「兩化」和「三多三少」:教師活動多,學生活動少;師生對話多,學生個體與文本對話少;分析內容、開掘人文多,抓住文本語言,引導學生理解、積累、運用少。勢必削弱了語言文字的感染力,削弱了語文的魅力,導致語文應用能力不強,同時人文的熏陶也大打折扣。
因此,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把握好課堂,向40分鍾要質量是搞好教育教學工作的保障。上完一節課後,我們每個人都要習慣問問自己「我教給了學生什麼?」,問問學生「你們學會了什麼?」其實,無論語文教學被注入什麼樣新的精神,有一點應該是不變的,那就是語文課堂教學應該是務實高效的。什麼是務實高效?課堂應該實在一些,要盡量做到在短短一堂課里,讓學生學到更多的知識,更多的方法,讓學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讓學生的學習情感和興趣得到進一步的豐富和加強。可以說,高效是我們課堂教學的目標,務實是課堂教學的手段。如何構建小學語文高效課堂呢?我認為:
一、「潛心會文本」——構建務實高效課堂的前提。
《語文課程標准》明確地提出了閱讀互動的三維結構——「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什麼是「文本」呢?語文閱讀教學中所說的「文本」指的就是教材,即語文課文。語文課文是教學內容的載體,教學內容隱藏在課文之中。在現代化技術越來越豐富的今天,許多教師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製作課件等教學輔助手段上,而文本被拋在了一邊,上課前才匆匆地拿出教學參考書看一下,這樣的教學效果可想而知。其實語文教材中的文章,文質兼美,意蘊深遠,作為語文老師,首當應以一個學習者的身份,和字面上的文本及文本後面的作者認真對話,靜心凝神地加以研讀。教師只有做到吃透文本,方可引導學生正確解讀文本,讓學生在教師正確的引導下,主觀能動地「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祖國的語言文字。
我們聽過不少優秀教師的課,他們的課堂沒有華麗,只有朴實;沒有太多精美的課件,只有書本與粉筆,而我們每一個聽課的老師卻往往不知不覺地陶醉其中,隨著教者在課堂上的引導,或喜或悲或樂或怒,彷彿置身的不是課堂,而是走進了文本,自己就是文本中的角色。試想,如果教者自己沒有對文本很深刻的領會,又如何能使聽者走進文本呢?文本有大美而不言,只有用心與文本對話,才能重拾文本的美麗。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用心解讀文本首先要做到正確解讀文本。正確解讀文本就是指能正確把握文本的價值取向。通過鑽研教材,對教材的二度開發,來確定「教什麼」,也就是解決教學內容的問題。首先要「鑽進去」,依據《語文課程標准》中提出的年段目標、單元目標、課文特點、課後思考練習等,綜合課文的教學內容。然後再「跳出來」,站在學生的角度,依據教學目標,結合課文特點確定本課語言訓練的內容,確定課文教學的重難點。只有正確解讀了文本才可以把課文的精要提煉出來,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崔巒理事長所說的課堂教學中「兩化」和「三多三少」的問題。
(二)、用心解讀文本還應做到多元化地解讀文本。大家也許都聽過「先把自己的杯子空掉」這句禪味十足的話吧。聯系我們的閱讀教學想一想,面對課文,教師的「杯子」里,往往自覺或不自覺地裝滿了教參或自己的看法,不「先把自己的杯子空掉」,怎麼裝得下孩子的心聲呢?文本是一座精神花園,教師把學生帶進這座「花園」,不僅要讓學生看到紅花,還要讓學生看到綠草。因此我們應該秉承一種欣賞並悅納的良好心態尊重學生多元化解讀文本。
(三)、用心解讀文本更應做到能超越性地解讀文本。著名特級教師竇桂梅說「超越教材的過程,就是讓學生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從書本中積累文化知識,間接獲得情感體驗、生活體驗等人生涵養的過程。」從網上聽竇桂梅老師的課我學到的往往不僅僅是課文。從《圓明園的毀滅》中學生讀到了《雨果致巴特萊的信》、《告別圓明園》、《透過圓明園的硝煙》等文章;《第一次抱母親》、《愛如茉莉》、《愛之鏈》等文本段落使學生對史鐵生《秋天的懷念》有了更深的情感體會。超越文本使孩子的文學素養更厚實,使孩子的人文素養更沉實,教師責無旁貸。
用心與文本對話,用靈魂與文本對話,從而正確地引領學生在文字元號構築的精神世界裡漫遊,並在其中自我發現、自我提升、自我成長。
二、「精心巧設計」—— 構建務實高效課堂的關鍵。
全國小語會理事長崔巒說:「語文教學一定要刪繁就簡,要返樸歸真,簡單實用,提倡簡簡單單教語文,本本分分為學生,扎扎實實求發展。」何謂簡單?「簡單不是草率,不是省事,是要改變繁瑣的、或面面俱到地分析課文內容、或離開課文語言挖掘人文內涵的教學套路,依據閱讀教學的基本規律,突出語言的理解、積累與運用,來構建簡約、實用的閱讀教學。」
讓我來分析竇桂梅老師執教的《秋天的懷念》一課。整個課堂設計就由兩大部分組成:讀出韻味,讀出思考;圍繞主題「好好兒活」構建課堂。三個層次層層推進:感受「咱倆」的「好好兒活」,體會「我倆」的「好好兒活」,思考「我們」的「好好兒活」,而整個教材的處理,又置於作者史鐵生的一組作品之中,教學環節可謂是環環緊扣,條理清晰,新穎簡潔,設計巧妙。
又如我在銀川聽特級教師王菘舟老師上的《荷花》一課,整堂課以「美」為主線,設計了三個部分:1、在呈象感形中發現美 2、在品詞悟情中感悟美 3、在移情入境中意會美。課堂設計緊扣語文學科特點,根據學生學習興趣,從表象的美到意會的韻,由表及裡,由淺入深,引導學生在潛心會文的過程中發現、感悟、意會美,最後用自己的情感和語言去創造美。整節課一氣呵成,重點突出,在看似簡潔的教學環節中包含著豐富的內容。
全國小語會理事長崔巒說:「簡簡單單教語文,其中一點要做到教學環節要簡化,而環節的簡化,最重要的體現在對學習內容的精選,對理解、積累、運用語言整合的處理上。」縱觀許多特級教師的優秀課例,他們無一不是遵循這樣的原則,根據文本,結合學生的特點精心設計,實現了老師在簡單中教,學生在快樂中學的教學境界。
三、「靈活用方法」——構建務實高效課堂的保障
如何使課堂效果達到最佳,怎樣的課堂才是務實高效的課堂?我們說只有學生感興趣、學得輕松、學得深入、學得自主的課堂才是有效的課堂。由此看來,課堂上運用靈活的方法手段進行教學尤為重要。
(一)、創設寬松的學習氛圍。
心理學認為,愉快的環境可以使人感到自由、安全和可以依賴。在這樣的氛圍下學習,更有利於知識的生成。因此老師要運用語言、課件、音樂等各種手段創設一個寬松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從而使學生以一種自由、放鬆的心態投入學習中。然後再通過一系列的問題,把學生逐步引入課文深處,讓他們不知不覺中進入深層次的學習之中。讓他們在寬松、和諧的氛圍中探索知識,把精力集中到所要研究的問題中來,為實現高效課堂提供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
(二)、 將小組學習落實到位。
小組合作學習作為現今課堂上主要的學習方式,已為廣大教師所喜用。小組學習中的討論不是為了活躍氣氛,而是通過學生之間思想的碰撞,真正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因此設計怎樣的問題成了合作學習的關鍵所在。我們認為討論的問題必須是高質量有探究價值的。那麼應如何設計問題呢?我們可以這樣操作:如:請同學在課堂上就某些問題進行一一討論,首先要求同桌之間相互進行講解,直至剩下不能解決的問題,然後再把不能解決的問題放在四人小組中進行第二輪討論,實在解決不了再放到全班和老師一起討論,這樣在課堂上建立起一個師生交流,生生交流的三維模式。在小組學習中獲得的知識無疑比通過老師講解獲得的印象更為深刻!從而為高效課堂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三)、激發學生的思考慾望。
古人雲:「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高效的課堂必然是思考的課堂。思考是高效課堂的催化劑,是高效學習的助跑器。激發學生的思考慾望,開發學生的思維,使學生形成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這也是我們培養學生的重要目標。所以,語文教師在處理課堂提問時應遵循以下四個原則:
1、設計的問題要有明確的目的性,緊扣教學目標,能夠激起思考。因此,教師要從教材的實際出發,鑽研教材,認清教材的知識內容,把握教材特點,明確教學要求,確定教學目標和重難點。設計的問題要有一定的思考價值,能調動學生的主動性,能集中他們的注意力,引導他們生動活潑的學習,使他們經過自己獨立思考,對知識融會貫通,從而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問題要大小得當,多少適量,難易適合不同層次學生的實際能力。
教師對課堂中所提問的問題應在備課時精挑細選,嚴格控制數量,克服課堂提問的隨意性。要做到數量適中,也要避免兩種傾向, 太多或太少。提問太多,學生沒有思考迴旋的餘地,對所學知識難以理解、消化;提問太少,講授太多,學生難有參與的機會,最終會產生厭倦情緒。
3、設問要有一定的藝術與技巧,杜絕形式主義的問答,學生答問與老師的答案不一致時,教師不善於變通引導,而是仍舊反復問,讓學生再答,直追到與自己的標准答案一致為止。這種鍥而不舍一再追問的做法,也是主觀主義與形式主義在作怪。
4、設問要盡量使全體學生都積極參與思考,使更多的學生有被問到的機會,並激勵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對答案置疑辨析。
教師必須細細揣摩,問到關鍵處,問到有用之處,問到學生心裡去,問出水平來,才能更好的促進我們的教學,利於學生的發展。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通過問的技巧與藝術,體現出教學新理念。
(四)、課堂練習鞏固拓展。
每節課結束,設計一些具有鞏固拓展作用的練習非常必要。好的練習不僅可以使學生在無意之間進行了知識的強化和鞏固,而且一些拓展題更使學生增加了課外知識的積累,使所學的課內知識更豐富、充實。另外,設計合理巧妙的練習還可以激發學生對生活的思考,培養學習的興趣和科學精神,達到學以致用的效果。有效的練習是高效課堂的保證。
(五)根據自己的實際優勢,爭創個性化的教風
首先,教師的知識底蘊是教學之本。豐富的學科專業知識是語文教師教好課的基礎。深厚的學科專業功底猶如泉水源源不斷,始終滋潤著我們的教學生命。一位舉手投足浸透著文化芳香的語文教師總是有著常人無法企及的魅力,在這樣的老師課堂上,你會如沐春風。
其次,小學語文課是欣賞課,它所反映的感情多種多樣,或慷慨激昂,亢奮高歌;或如泣如訴,低聲吟唱;或淋漓盡致,纏綿哀婉。而有的教師感情充沛,善於以情感人;有的教師思維敏捷,注重設疑問難;有的教師嗓音清脆,通過誦讀課文激起學生閱讀的興趣;有的教師表達言簡意賅,從不經意處入手引導學生步步深入。語文的學習是美文的欣賞、是情感的交流、是品格的塑造、是素質的培養,課本中的文章都是通過精挑細選,對學生的成長有幫助的經典範文。不同的課文有不同的風格,因此也要採取不同的處理方法。
最後,講究營造教學氣氛藝術。良好的氣氛應當是民主、和諧、寬松、愉悅的,它是創設高效語文課堂的前提。教師要滿腔熱忱地組織教學活動,做到情緒飽滿,態度和藹,語言親切,富有激情,用教師的情緒、情感、人格魅力感染學生,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去,在自主學習中享受學習的快樂。
(六)、以趣結尾,餘音繚繞
正如紅花還需綠葉襯一樣,一堂高效的課除了做到以上幾點以外,還必須有一個好的結束,也就是我們的結語。它應該是整堂課的一個凝聚,是概括的高度深化。好的結尾,有如咀嚼乾果,品嘗香茗,令人回味再三。一堂好課的結尾,不僅可以對教學內容起到梳理概括,畫龍點睛和提煉升華的作用,而且能延伸拓展課堂教學內容,取得「課雖盡而趣無窮、思未盡」效果。在語文課的結語中,選取一些趣例作為結尾,往往令人縈懷難忘。
總之,高效課堂是語文課堂發展的必然,他體現了以人為本,更明確的說是尊重了學生的自主。發揮了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學生能夠心甘情願的學習,能夠帶著興趣去學習。在歡樂和諧中提高效率。從而獲得最優的學習效果。

⑶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的策略有哪些

1 一課一難點,重難點能否突破,即在於重難點的確立
一堂課重難點明確了,突破也就有了方向,方法也就會應運而生,圍繞重難點在教學環節中設計好突破的策略,才會讓學生學得懂,弄得明白。文言文中的字詞積累、課文內容的把握、有感情地熟讀課文並背誦、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等,並能細心品味寫景妙句、了解托物言志的寫作方法、積累文言知識就是文言文的重難點。這個難點確立好了,那麼在教學時方向就很明確。
2 注意教學中重點、難點的充分性與延展性
充分性是對教學中的重點內容作必要的充分適度的展開與延伸,但絕不僅僅是對教材內容的簡單的同義反復,教學中既要教師發揮其主導作用,又要學生發揮主動性,並把兩者結合起來。教師發揮主導作用,是指教學的方向、內容、方法和組織都要由教師來設計和決定;教師不僅要指導學生自學,而且在大多數情況下要向學生直接傳授知識,施行言傳身教;學生主動積極性的發揮也要依靠教師引導,教師要對教學的效果和質量做出全面的調控。學生作為認識和發展的主體,要主動積極地參與到教學中來,而不是消極被動地學習;對所學的知識要真正理解和善於運用,而不是生吞活剝、呆讀死記。

⑷ 如何延展拓寬小學高段語文教學的大視野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語文課程的學習,既是學生通過語文學習掌握語文知識和技能,提高語言能力的過程;又是他們陶冶情操、拓展視野和提高人文素養的過程。語文教材中選編的課文,文質兼美,教學中教師既要善於引導學生個性化閱讀,體會、感悟語言,還應該設計好語文課堂教學的拓展與延伸。
教師恰到好處地運用多種方法進行拓展和延伸,不僅開闊學生的知識視野、豐富了課余知識,並且培養學生求得知識的能力,提高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讓情感得到升華,更會讓學生大有收獲。然而傳統的語文課堂往往存在著一些誤區,使拓展延伸成了不本之木,無源之水,失去了它的色彩。
一、避免光追求形式,忘其根本
有些拓展延伸是為了追求一種形式。比如學習寫人的文章,當體會出人物品質後,教者通常會讓學生回去找一些相似經歷的人,在班會上開個故事會之類的作為拓展。如《海倫·凱樂》,大家就會想到張海迪之類的人,講述其故事卻忘了聯系自己的學習、生活。我上過一堂《音樂之都維也納》,對於這堂課的拓展,自己上完之後才發覺是不合適的。上這課是第一課時,為了突出「音樂之都」,我在課件中設置了多首古典曲子,還穿插了有關維也納的視頻。當學完第四自然段後,我讓學生欣賞了視頻片段。遺憾的是,這個視頻大多出示的是維也納的建築,所以學生在說感受的時候只是提到「維也納很美」、「維也納的建築氣勢宏偉」等,這與音樂毫不搭邊,也無法回到「音樂之都」這個主題上。另外,到最後我安排了一個小導游的環節,讓學生介紹一些有特色的城市,這里安排也是不合理的。因為還沒學完這課,維也納的特點還沒介紹完。所以這個環節的設置太早了些,應放在第二課時,讓學生開闊眼界,鍛煉說話能力。
二、避免脫離實際,硬塞硬給
《水》這篇文章以不同尋常的角度寫出了水的珍貴。一次,我去聽《水》這篇課文的第一課時。教者教態自然,剛開始上課,教室的氣氛就非常活躍了。理清文章脈絡之後,教者先重點講述了「挑水」。
師:讀文章,要把自己當成課文中的人物去讀。
(生自由讀)
師:那我們一起來挑水。(全體起立,做挑水狀)
師:走啊走啊走,到了嗎?
生:沒有。
師: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來?
……
(往回趕)
師:路上好走嗎?
生:不好走。
師:走得如何?
生:額頭上冒汗了,衣服濕透了……
(再次齊讀體會中心句)
不能否認,該老師抓住了文章的重點詞句來讓學生體會中心,也活躍了課堂氣氛,可以說是非常熱鬧。到最後,作業出示「圍繞『挑水真難』寫自己的一次挑水經歷」。看到這個作業,我心裡一驚。現在城市裡的孩子,有誰會拿著扁擔、水桶去挑水呢?難道剛才上課時表演的挑水就算是真的挑過水了嗎?難道這樣就能寫出挑水的滋味了嗎?相反,另一堂也是《水》的課,教者沒有過分注重去活躍課堂的氣氛,而是把重點放在字詞句的揣摩上,講到大人小孩在雨中洗澡後,自然地出示了一些地區缺水、乾旱的圖片讓學生說感受。課後作業是「選擇其中一幅圖,圍繞『乾旱缺水』寫一段話」,這樣的作業就讓學生有話好說,也同時能夠想像作者所處的環境,理解「水成了村子裡最珍貴的東西」的含義。
那我們該如何尋求好的途徑呢?我認為可以:
一、 比較閱讀,多處入手
新課程強調讓學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進行閱讀。毛澤東說,有比較才能有鑒別。語文是思維的文學表現形式.只有在比較鑒賞過程中,我們才能發現文本之問的矛盾.分辨出各自的特點,體會出文章的個性,促進對作品的深入分析。蘇教版五年級下冊23課《古詩兩首》中《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都是宋代詩人寫的有關夏季的詩。分別學完之後,可以讓學生思考:這兩首詩有什麼相同和不同的地方?那學生就知道同樣兩首詩,都是七言絕句,不同的是,一首是側重描寫夏日忽雨忽晴的特點,像一幅山水畫。而另一首是通過對西湖美景的極度贊美,曲折地表達對友人的眷戀,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典範作品。學生重新審視古詩,得到了一個全新的認識。而教師課前的目標也會得到升華。
二、牽引作品,開闊視野
語文課本中,有許多課文都是由一些著名的小說、散文節選過來的。如《林沖棒打洪教頭》選自《水滸傳》,學到這篇文章時孩子們都會有濃厚的興趣,被水滸人物的英雄氣概所震撼,這時,教師自然地選摘水滸故事,讓學生對中國古典文學產生興趣,課外自身的文化知識素養。同時,教師還可以充分利用單元的相關課文,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如五上的第3單元,選有《伊索寓言》。教師在教學這篇課文時,就要告訴學生:「這樣有趣的寓言故事,在《伊索寓言集》里還有好多好多,大家可以找來讀讀。」從而把學生閱讀胃口調起來。還可安排一節讀前指導課,幫助學生訂一個讀書計劃。也可以以其中的一兩個故事為例,指導他們試讀。讀完後可以讓學生寫簡單的讀書筆記,如摘抄名言警句,寫讀後感等等。
三、聯系實際,感悟生活
語文學科的工具性決定了它應是一門開放性的學科。實際上,語文學習的外延和生活相等,封閉起來,是學不好語文的。所以,語文學習,僅僅是在課堂上是不夠的,我試著把語文學習搬到校園、社會、大自然這個大課堂內進行。五下《學和做》,內容是「節約用水」,把它放在課文《水》的後面,可見編者的良苦用心。而當我教學那課時,正好碰到「太湖藍藻」事件。對於這一巧合,我心裡有說不上的驚喜。我立即把握好機會。課上預設了一些問題,如「你家是怎麼洗衣、洗菜的?」、「家庭有哪些浪費水的不良習慣?」這時學生討論會非常活躍。等學生交流完之後,我又丟出問題:「現在太湖有藍藻,水質變差了,水臭了,不能喝了。面對生活用水,你有哪些思考?」從這個問題的反思上,學生想到自己的生活,身有體會後,一定也更加明白節水的重要性了。真的,只有經歷才會有成長,只有親身體會才會珍惜。這節課,我預先想要的結果達到了。課後,孩子果然開始行動起來了。
好的拓展延伸就能幫助學生更深入地理解文章的中心,對於課堂效果就更不用說了。認真設計好語文課堂教學的延伸與拓展,會讓語文教學達到一種「悠然心會,妙處難與君說」的美妙境界。而我們,只需要一點靈活和勇氣。

⑸ 如何把握好語文教學的拓展延伸的

淺析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拓展延伸
內容摘要:語文教學的主陣地是課堂,教學拓展是根據教學實際、學生實際展開的.「潤物細無聲」的有效拓展是融入到語文教學的各個環節中,信手拈來,不事雕琢,妙趣天成的.看似不經意間的拓展延伸,卻能夠非常自然地突破教學重難點,深化文章主旨,發展學生的思維.因此,我們在實踐中努力追尋著.
關鍵詞:課堂教學 把握時機 行之有效 類型豐富 方式多元

《語文課程標准》指出:「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大多數教師在語文教學過程中都能抓住「大語文」的特點,充分挖掘、利用和開發各種課程資源,在語文課堂上進行課外拓展,在教學中不再把教材作為「聖經」進行解讀.
什麼是「課堂教學拓展」? 一位教育專家是這樣說的:「根據教材要求、文本特點、教學目標、學生基礎、教師個性,在課堂教學中適時、適度、適量、適情地引入文本背景和相關內容,其中包括文字、音樂、圖片、影像等媒介,整合成讀寫思的教學策略,促進感悟,促成建構.」
小學語文教學要真正發揮葉老所說的「課文無非是個例子」的作用,必須將活的語文資源引進課堂,讓學生的語文學習真正得法於課內,增加拓展閱讀興趣並學會拓展閱讀,再從課外閱讀中有所收獲.
一、拓展延伸——把握時機
拓展性閱讀作為課內教材的補充、延伸,可以根據課文的內容、類型及教學的需要,把它安排在不同的時段.為此,教師可從課前拓展性閱讀、課中拓展性閱讀、課後拓展性閱讀三個角度來談談其具體操作.
1.課前拓展性閱讀.課前拓展性閱讀的目的主要是讓學生了解課文的寫作背景、了解作者的相關資料或與課文內容相關的知識,激發學生閱讀興趣,為學生更好地學習課文儲備能量.如蘇教版四年級教材中的《特殊的葬禮》一課,上課伊始,老師可請學生談談課前通過查資料(包括上網)所了解的瀑布形態,如何形成的.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並為下文學習埋下伏筆.
2.課中拓展性閱讀.閱讀教學過程中,學生經常會遇到疑難,適時地利用拓展性閱讀材料能夠很好地幫助學生自主學習,釋疑解惑.
蘇教版三年級教材中的《菩薩兵》一課,課文的第一自然段主要讓學生了解藏族同胞聽說又有部隊開進自己居住區,便躲進深山不敢露面的原因.這里老師可簡介軍隊是如何對待老百姓的,也可以請學生們談談自己在電視上、電影中所看到的相關內容.學生對第四自然段中翻譯說的「一定是烏雲遮住了他們的眼睛」這句話就容易理解了.
3.課後拓展性閱讀.語文的外延是社會生活,教師在教學中要有意識地調動學生的生活體驗和閱讀體驗,自覺開發和利用語文課程資源,把語文的觸角延伸到課外.拓展的本質是學生的課外語文實踐.什麼是教學拓展?教學拓展就是指導學生在課文學習的基礎上,把課堂上學到的東西運用到生活中,或在生活中印證課堂的內容,指導學生進行字詞句的練習,進行課外讀寫.恰倒好處的拓展延伸能讓語文課堂更開放!
蘇教版新教材課後思考練習中多了一些 「搜集資料」的要求.如四年級教材《人類的「老師」》一文,課後要求「你還知道哪些人類以生物為『老師』的事例?搜集有關的文字或圖片資料,在小組里跟同學們交流.」;《宋慶齡故居的樟樹》一課,課後要求「搜集宋慶齡的有關資料,說說人們為什麼總愛在她故居的兩棵樟樹前留影紀念;又如《李時珍夜宿古寺》一課的課後要求「中葯是我國寶貴的遺產.你知道哪些中葯?說說這些中葯的葯效.」這些都表明,實行課程改革,要不斷增強課程的資源意識,加強課堂教學的拓展延伸.
葉聖陶老先生曾經說過:「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所以,一篇課文教好後,學生應當感到意猶未盡,教師要有針對性地向他們推薦相關的課外讀物,使學生的學習向課外、課後延伸,並及時地進行反饋、交流,這樣,有利於最大限度地去開發課程資源,促進課內外學習和運用的結合,調動學生學習運用語文的積極性,並不斷擴大語文學習的視野.
二、拓展延伸——行之有效
可以說語文課堂教學拓展已經被廣大教師所接受,但是由於我們缺乏對拓展尺度的把握和有效拓展的經驗,因此在教學中不免出現了一些低效的或者說是無效的拓展.
在教學《小壁虎借尾巴》一課的時候,一位教師花了大量的時間引入科學常識,說明壁虎的特點,觀察壁虎的捕食錄像,了解壁虎的生活習性;一位教師上《荷花》一課,講到「如果把眼前的一池荷花看作是一幅活的畫,那畫家的本領可真大」一句時,說這個畫家就是大自然,然後開始拓展問「大自然還畫了哪些美麗的圖畫」;一個教師上《水上飛機》一課,只花近20分鍾的教學時間,讓學生讀課文並總結出水上飛機外形奇特、特殊用途,而後就補充了網上搜集來的大量的有關水上飛機的圖片、種類及用途介紹等等.對於文質兼美的課文是如何以童話的形式、擬人化的手法形象地介紹出水上飛機的廣泛用途的,不再研讀、品味,課文的語言特色幾乎完全被忽略,這顯然是有悖於語文課的初衷……
語文課堂教學就如一道道菜餚,課堂教學中的拓展延伸就如燒菜用的鹽,沒了少了,這道菜則給人感覺淡而無味,多了亂了同樣讓人無法入口.因此,適量、適度的進行拓展才是真正的有效拓展.
1.自然拓展
有效的拓展應該是跟文本之間有一種「互文性」的關系.拓展的內容和教學需要達成的目標也應該有一種密切的聯系,因此在拓展時,也應該是自然的、不露痕跡的.
古人雲:「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在課堂導入時,教師不露痕跡的運用拓展教學往往有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對整個課堂教學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可愛的小蜜蜂》教學中,一位教師這樣引出問題:
(1)出示蜜蜂采蜜畫面.最吸引你的是什麼?為什麼?
(2)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一篇描寫小蜜蜂的課文——可愛的小蜜蜂(齊讀)
(3)課題直接告訴我們什麼?
(4)這篇課文是我國著名的散文家楊朔寫的,它的原文叫《荔枝蜜》,其中原文的開頭是這樣的.(課件:出示原文的開頭,讓學生自由讀)
(5)同學們看了這段話,你認為作者對蜜蜂是懷著怎樣的感情?(不喜歡)
(6)是呀,為什麼從開頭的不喜歡到這里的覺得可愛呢?接下去就讓我們一起走進課文.
從上述案例中看出,教者引用了作者原文開頭的一段話,讓學生從這段話中了解作者對蜜蜂的感情是不甚喜歡的,甚至是帶有害怕情緒的.那麼為什麼作者能從「害怕」到課文中的覺得「可愛」呢?一次簡單的不露痕跡的拓展,讓學生很快產生疑惑,同時也讓學生產生學文的慾望.
2.適度拓展
拓展延伸應在立足文本的基礎上,突破「文本」的限制,對文本進行有效的拓展與超越,因為教材提供的文本是有限的,「教材無非是個例子」,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和語文學習能力的發展最終必須超越課堂、超越文本.拓展延伸應該圍繞課文的主題和教學目標、教學重點和難點.任何離開課文的拓展延伸都是空中樓閣,不著邊際的.為了拓展,將課上到野外去,新是新了,卻沒了原則和規矩;為了創新,囫圇吞棗學習課內知識,忙於拓展中的「表演」和「作秀」,新是新了,卻多了幾分浮艷.因此,只有文字才是教學之本,才是語文教學的主要憑借,也才是最好的課程資源.拓展延伸是為深入理解教學內容服務的,不能讓內容為拓展延伸服務.正如於漪所說:「離開文本去過度發揮,語文課就會打水漂.」所以在對課文拓展延伸時,首要的就是深挖教材、緊扣文本,尊重教材的價值取向.
同時,拓展的內容要符合學生的實際狀況,包含學生的生活經驗、生活閱歷、認知水平、知識積累、學生能力發展水平、地區差別和特徵等.做到切合學生實際,因材施教.因此,教師在安排教學內容時要適當變換內容或改變難度,使每一位學生都感到很親切,都有話可說.每一節語文課,教師都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確立教學目標,而且教學目標的實現情況,也是衡量一節語文課是否成功的重要指標.因此,拓展延伸時教師應注意照顧學生個性差異,充分考慮不同層次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多設置一些難度各異的學習內容,多設計一些不同層次的訓練項目,以供學生自由選擇,各取所需.立足課堂實際,考慮時間、場地、情景的限制.否則,再精彩的拓展延伸,也不過是一種表演或作秀,比作一隻「綉花枕頭」恐怕並不為過.
特級教師秦詠中在教學《三顧茅廬》一課時,隨著學生學習的深入、情感的漸漸推進,一點一點地把劉備和諸葛亮的生平資料引入進來,把與文本相關聯的資料滲透到學習過程中.此時的拓展在教師一張一弛的把握中,彷彿落花般悄無聲息地飄落,使得原本在學生心目中陌生而遙遠的三顧茅廬的故事,一步步地走進了學生的心靈,領悟到了劉備「求賢若渴」的內涵.
再如一位老師在解讀千古名句「春風又綠江南岸」的時候,沒有單純地在「綠」字上做文章,而是設計了想像說話環節:「 又 江南岸」,讓學生仿照詩句展開豐富的想像.一石激起千層浪,由於學生對春天太熟悉了,一至六年級也積累了大量的描寫春天的詞句,於是他們很快調動了自己的生活體驗,喚起相似的記憶,用鮮活的語言,活靈活現地描繪出他們心中江南岸的春天美景:「桃花又紅江南岸」「蝴蝶又舞江南岸」「小鳥又唱江南岸」……
就這樣,教師沒有多餘的講解,更沒有採用花俏的課件,而是採用一次簡單的說話訓練環節,讓學生在適度的拓展中明白:在春風的吹拂下,江南又顯現出一片綠色的、充滿生機的景象.
從學生的閱讀實際出發,根據學生的閱讀基礎、閱讀心理,在學生的閱讀過程中乘勢引入相關資料,能保證學生面對重點難點疑惑點時,有充分的自主思考、自我發現、自我收獲的空間,促進學生視野融合.
3.巧妙拓展
課程資源的有效開發和利用,課內外的適度拓展延伸,可以讓語文更加充盈和豐富!教師在課堂上恰當地選擇拓展的內容,適當地選擇拓展的時間,則有助於喚醒學生沉睡的心靈,撥動學生內心的感情之弦.
例如在教學《一夜的工作》這篇文章時,為了讓學生能深刻體會周總理的不辭勞苦,有位教師在學了課文之後引入「總理最後一段日子的工作時間表」.在悲涼的音樂聲中,在教師動情的朗讀中,學生完全進入了情境.學生深深地被總理的頑強,被總理的不顧個人身體所感動,情不自禁地流下了淚水,聽課老師也無不為之感動.此時大家內心都充滿了對周總理的崇敬愛戴之情.可以說這樣的「拓展」讓人心動,令人拍手稱快.
教師的恰到好處的引領和延伸,可以讓課堂變得更加美妙,可以讓學生的練筆在情感的鋪墊和知識的積累中進一步得到訓練,使得此時的拓展體現出「畫龍點睛」的效果.一位教師在教學《我們愛你啊,中國》一課時是這樣拓展的:
在學習「山河壯麗」這一部分之後,讓學生說說自己還知道的祖國著名的風景,然後讓學生試著仿照第二自然段寫一寫;在教學「文化燦爛」這一部分的時候,這位教師沒有給孩子們講四大發明、、文房四寶、三皇五帝、唐詩宋詞……而是利用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教者更多地引導學生回憶奧運會開幕式中所出現的那些中國元素,學生的表現很是興奮.記載中華民族非凡智慧的「四大發明」、美輪美奐的中國畫卷軸、浩瀚星河中飛舞的天女、多種多樣的戲曲……盡管孩子們說的不是怎麼太完整、太精彩,但是從他們興奮的臉上可以看出他們更加關注祖國、關心祖國了!祖國燦爛的文化在一次次交流與碰撞中更加深深地印入學生的心中!
接下來教者引導學生聊如今祖國的各種巨大的變化,聊神州、聊高樓、聊文化、聊「嫦娥」(飛船)……在聊的過程中體會到改革開放所帶來的偉大成就!
適逢新中國成立六十周年,課後,教者布置了一個作業——仿照課文,也創作一首詩歌,贊美祖國,表達對祖國的無比熱愛之情.
這樣的拓展方式,是對課文的延伸和拓展,是對課堂教學的總結和提升,進一步豐富了課文的內涵,使學生在拓展中了解了課文的寫作特點,使學生在情感體驗和人文感悟的同時,語言也進一步得到訓練,在教學中真正起到「畫龍點睛」的效果.
三、拓展延伸——類型豐富
小學語文拓展閱讀的主題是由語文閱讀教材而來.我們應根據不同的文體類型和不同的學習方法設計教學,開展活動.拓展閱讀的類型往往分為三種:情境欣賞類拓展閱讀、感悟哲理類拓展閱讀、文學欣賞類拓展閱讀.
1.情境欣賞類拓展閱讀
情境欣賞類拓展閱讀,就是通過收集閱讀大量與課文主題相關的資料,讓學生進入到主題情境中去,了解並體驗某一名勝的地理環境與人文景觀、歷史故事及文化信息,從學生的視角形成獨特的感受與觀點.
如蘇教版四年級語文教材中《九寨溝》主要介紹了九寨溝蔚為壯觀的自然景色.學習課文後,教師組織學生開展了一次虛擬網上游——《中國名勝任我游》,讓學生扮演導游或遊客,通過大量資料的收集閱讀,了解、體驗某一名勝的自然環境、人文景觀、歷史故事、文化氣息、風俗習慣等,從自己特定的視角形成獨特的感受與觀點,向大家描繪和闡述,在拓展閱讀的主題活動中進一步鞏固、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2.感悟哲理類拓展閱讀
感悟哲理類拓展閱讀,就是通過收集閱讀大量與主題有關的「寓言」、「成語故事」等文體特徵的文章,感悟其中所蘊涵的哲理,並聯系生活實際加以體會.如《感受中國寓言》是學生學習了蘇教版五年級教材中的《成語故事》後的拓展閱讀,主要學習目標為:閱讀某一類寓言故事,了解寓言故事作涉及的背景和典故,理解體驗寓言的寓意,並聯系生活實際,感悟生活哲理.
3.文學欣賞類拓展閱讀
學生通過搜集並閱讀欣賞散文、詩歌、隨筆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並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於表現力的語言.如冰心的《只揀兒童多處行》學習後的《冰心散文鑒賞》就屬於欣賞式拓展閱讀.五年級學生通過課堂學習了冰心的散文《只揀兒童多處行》,感受到冰心的文筆之獨特,筆下的意蘊之美.後續的拓展閱讀可以開展《冰心散文欣賞》的主題學習,主要了解冰心散文的特點和進一步感受冰心散文的內在美和外在美.
四、拓展延伸——方式多元
隨著信息技術逐步與學科教學相整合,各種新穎的閱讀方式也隨之出現,如音像閱讀,這種閱讀方式更多藉助於現代音像技術,如電影、電視、廣播、錄像等,比較直觀,它通過畫面、聲音來展示內容,能強烈地刺激人的感官,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再如網路閱讀,這種閱讀方式主要藉助於網路技術,通過上網瀏覽或在線閱讀來達到目的,它的大信息量和快捷的查閱速度是其它閱讀方式無法比擬的,也是現在學生較感興趣、極易接受的閱讀方式.因此拓展閱讀開展過程中同樣可以既有文本的拓展,也有音像資料的拓展、圖片資料的拓展,通過「屏幕閱讀」來拓展學生的思維,從而提高其體驗感悟能力.
此外,與任何教學活動一樣,對於拓展閱讀同樣需要及時的檢查反饋,需要適當的評價.只是在評價中,更應該傾向於讓學生開展自我評價、生生互評,評價的內容要以閱讀的興趣和自主性為主,使我們的學生通過拓展愛上閱讀,使閱讀成為每個學生的愛好.
提倡教育創新的今天,學習語文再不能局限於課堂,新課程要求語文教學從封閉走向開放,不斷引入來自奧妙無窮的大自然、紛繁復雜的大社會的源頭活水,讓學生在開放的、無比豐富的教學內容中自由徜徉、自由搏擊!課堂是語文教育的主陣地,有效的教學拓展會使學生的語文素養有新的提升,使學生學語文的興趣有新的提高,所以它是語文課不能缺少的環節,而它首先應立足於課堂,再向課外拓展延伸.在課堂中要充分利用這些空間,盡可能地讓語文課堂更開放,將教學內容變得更充實,將教學思路變得更寬廣,將教學方法變得更靈活.

⑹ 如何開展小學語文教研活動

一、強化學習,提高理論素養。
課程背景下的老師,不能再是一桶水,而要變成不斷充溢的一桶活水,這
就要求教師必須提高自身的專業化水平,
為此,
我校提出了各學科組定期學習的
要求:

1、分散學習。為了提高老師們的業務水平,我校倡導「理論先行,實踐
結合」的理念,
學校為老師們訂閱了相關的教學資料,
鼓勵老師訂閱相關的教育
書刊,力爭在理論上有一個明確的方向。

2、集中學習。每周星期四課外活動時間,是我們語文組集中學習的時間,
學習的內容可以是學習他人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
也可以是本校學科帶頭人的一
些先進的教學經驗。
主講人准備的也很充分,
其他成員也在認真的進行學習筆記
的摘抄。

3、採用「走出去,請進來」的辦法提高教師的業務素質,積極組織教師參
加進修學校舉辦的各種進修、培訓活動,讓老師接觸較為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
培訓學習的老師回到學校後,將自己的學習心得進行梳理,然後形成書面材料,
再在學校的教研活動中進行二次培訓,以進一步開闊廣大教師的視野。

二、立足課堂,開展多樣化的教研活動
課堂是教師開展教育活動的主陣地,也是教師成長的主要途徑,一位優秀
的教師,應該有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有調動學生的能力,有駕馭課堂的機智。
為了讓有更豐富的教學經驗,
努力成為一名專家型教師,
我校開展了一些形式多
樣的教研活動:
1、堅持組織老師開展「公開課」活動。認真積極地開展校內上課聽課活動,讓每位老師每學期至少有一次上公開課的機會,每位教師聽課不得少於十二節。要求上課的老師認真備課,認真上好課;要求聽課的老師按時到位,認真做好課記錄。通過組織這樣的教研活動,促進教師集體教學水平的提高,一直是我校搞好教研工作的傳統。本學期,這個傳統繼續在我校語文教研組得到發揚。鼓勵教師之間相互學習,一起討論,共同參與,發揮著傳、幫、帶的作用。每次活動,我們都認真抓好以下環節:組織聽課,說課、評課、反思、總結。

2、開展「同課異構」的教研活動。即開展校內「同級教師同上一堂課」的活動,同級教師圍繞同一主題,針對同一內容,用不同的教學設計,分別上一堂課,引發幾位教師教學理念的碰撞,提高教師的鑽研教材和課堂教學能力,促進教師間的相互交流和合作,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

3、年級段同學科教師教研。在我們學校,每個年級組一個辦公室,這樣同級教師在一起辦公的時間又比較集中,隨時都可以把教學中的一些狀況提出來,大家一起探討,尋求最佳的解決方法。

4、積極開展「評課」活動。在有公開課的一周,同級三位教師上完公開課之後,我們組就及時的進行評課,在評課這一環節,首先,上課的老師介紹自己的教學構思及自己對本節課的一些反思,然後,聽課的老師要積極對這節課進行點評,發現這節課的亮點,
更多的是指出這節課的不足以及一些合理的建議,
交流中,大家集思廣益,從多方面對一堂課進行更全面的構思,設計、認識,教師
的教學能力也得到提高。讓聽課的老師和上課的老師都能從課中受到啟發,獲得一些進步。

5、努力上好每一節常態課。切實落實「高效課堂教學模式」於日常課堂教學
中,努力提高教學水平,求實、求真、求活、求新,充分利用現有的電教設備,
利用網路資源,增大課堂容量,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努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益。

⑺ 如何拓寬小學語文實踐活動的途徑

如何拓寬小學語文實踐活動的途徑

新課程標准指出:語文課程的主要目標是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核心是提高語文能力。語文教育的過程是學生語文綜合素養形成的過程,語文能力是一種綜合實踐能力。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語文實踐活動走進了教師的視野,從三年級開始,很多單元學習中都添加了語文實踐活動的內容,從教材的改革不難看出,只有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回歸兒童生活,將「讀書」與「行路」緊密結合在一起,軟化學科之間的邊緣,在生成的、開放的、動態的、實踐的土壤中,幫助學生構建起全身心投入的學習場、思維場、感悟場,才能讓學生「靜靜地聽、大膽地說、動情地讀、用心地寫」從而更愉悅、更有效地學習語文課程。
那麼,如何拓寬語文實踐活動的途徑呢?作為教學一線教師,我做了以下幾個方面的探索。
一、借「文」生成,巧拓展
教材是教師組織教學的主要依據,是闡述課程目標、課程內容的專用書籍,是教學大綱的具體化。語文教材中許多經典的篇目都能成為語文實踐活動的生成點,為學生的語文學習生活化做鋪墊。正如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學做合一」理論中主張的:「教育同生活實踐相聯系,在做上教,在做上學」的觀點。可見,語文教學只有將眼光從課本知識,放眼到學生的生活實際,才能更有效地促進學生語文綜合運用能力的提高。
語文實踐活動通常從教材入手,既可以是橫向的延展,對一個作者,一個著作,進行深入的研究和學習;也可以是縱向的不斷深入,挖掘教材中適合發散學生思維,促進學生創新的點。如:《走進李白》實踐活動,就是橫向鋪開,通過主題閱讀,調查采訪等形式學習李白在不同時期的作品,同時了解李白的詩歌對後人的影響。再如:在教學《可愛的草塘》一課時,教師則以美麗可愛北大荒為切入,提出了這樣的問題讓學生進行討論:在過去,草塘這里被稱謂「北大荒」,現在已經不叫「北大荒」了,而叫」北大倉「。經過許多年的開發建設,那裡已經成為我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盛產糧食。現在那裡還有很多像草塘這樣的濕地,我們還要繼續開發。怎麼樣在不破壞那裡的環境的情況下開發草塘呢?我們可以發展什麼產業?」學生都想到了旅遊業,並不由自主地生成了為北大荒做廣告活動:「北大荒,北大倉,景色秀麗美名揚。物產豐富無可敵,請你快點來欣賞」「可愛的草塘、清澈的小河、美麗的藍天、潔白的雲朵、豐富的物產,把你帶進了人間天堂」……靈動的語言不但體現了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對祖國山河的熱愛;同時提高了學生語言文字的綜合應用能力。
由此可見,一個好的語文教師,首先應該善於發現教材中與生活密切相關的內容,通過引導學生深入探究提升對語文學習的興趣。
二、借「趣」延伸,漸豐富
「有趣」是學習興趣的初級形式,是學生有效學習的起點。一直以來,語文教師最為困擾的是習作教學難題,其主要原因就是多數學生認為「讀書無趣」,因此,讓學生喜歡上讀書,喜歡上積累,是語文教學中的重要任務。教育家孔子,早就告誡我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教師只有將教育生活化,讓學生「活」起來、「動」起來,才能不斷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比如,在學習完《草船借鑒》一課後,教師發現學生對三國人物很感興趣,特別是男孩子,很多通過網路玩關於「三國」的游戲,還有的課余時間經常在一起玩「三國殺」。於是,我便將學生的興趣與學習巧妙地結合在一起,組織學生開展「三國知識競賽」,學生課下讀《三國》,課上比積累,發揮個體閱讀與小組競賽「點面結合」的優勢,讓閱讀的過程成為班級課餘生活的熱議話題,從而產生讀書的興趣,同時,讓學生對三國這個特定歷史時期中的人物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再如,鼓勵學生建立自己的「圖書公司」,建立以小組為單位的書籍「營銷」模式,吸引其他小組的學生節約本組書籍,為愛閱讀、有效閱讀的學生授予「明星會員」「小書蟲」等榮譽稱號,在讀書交流會、故事會、演講比賽等活動中,鼓勵學生積極參加,踴躍報名,從而促進更多的學生參與到閱讀當中來,在這一過程中,不但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素養,同時提高了與他人交往的能力、協作能力,創新意識也得到了發展。
三、借「情」深入,重升華
語文教學是一個「陶冶學生情操,引導學生走向正途」的情感過程。情感在從認識到形成能力、習慣的轉化過程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中介作用。別林斯基說:「思想消融在情感里,而情感也消融在思想里。」情感的認知既使對文本的解讀,又是與作者的對話。有人說:「語文教學中處處充斥著濃濃的情,是文化的教育,更是情感的共融。」這句話是有道理的。《狼牙山五壯士》的無畏、《大興安嶺》的秀美、《錢塘江大潮》的壯烈、《凡卡》的悲慘……每一段文字里都凝結著作者的情感,當讀者的情感與作者的思想產生共鳴時,語文教學的情感、態度、價值觀這一維度的目標才會得以升華。如在小學六年級下冊第六單元中安排了「難忘的小學生活」為主題的實踐活動。古人說:「一切景語皆情語。」這個主題,成為即將離開母校的學生應認真完成的實踐內容。圍繞著「親愛的夥伴」「可愛的老班」「磕磕絆絆也成長」「我的未來不是夢」四個小主題,學生將對朋友、對師長、對自己、對未來、對母校濃濃的情感都融入其間。一篇篇感人的故事,一段段動人的演講,一幅幅多彩的畫卷,將感情融入文字,將文字浮於畫卷,將畫卷又注入了情感。這次語文實踐活動,學生在綜合運用語言文字,回顧了成長的點滴,同時,心靈也得到了進一步的浸潤。
新課標中關於「語文生活化」的要求,強調讓學生在模擬的語言情境中,通過「實踐」的手段,在不斷地「說」和「寫」的過程中逐步領悟語言的意義和適用范圍,因此,有效拓展語文實踐活動,將有益於把學生外部語言內化為內部語言,從而在活動中不斷提高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

⑻ 如何銜接小學語文課的個個環節

上好一節語文課,教師備課是根本,教學過程的設計是關鍵。整個教學過程是不是銜接有序,是不是張弛有度,是不是游刃有餘,自然重點體現在每個環節的設計上。環節的設計離不開形式、手段和方法。我們發現有些教師在設計上過於求新、求亮而忽略了求實。於是在課堂教學中就出現了教學環節隨意、目的性不強;教學方法貧乏,偏重手段;教學形式浮華,作用甚微的問題。

案例:某教師在新授拼音d t n l 時第一個環節安排了復習,其設計是在黑板上貼了一棵大大的蘋果樹,上面貼著學過的六個單韻母和b p m f 四個聲母。教師讓學生把蘋果樹上的拼音放到樹下標有聲母和韻母的兩個籃子中。孩子們看到這棵漂亮的大蘋果樹自然喜歡,比較興奮,然後教師指了幾個舉手最積極的同學完成了任務。

分析:此教師能針對低年級孩子的年齡特徵,以游戲活動的形式進行教學設計這一意識是值得肯定的。在低年級的拼音教學中教師關注了復習也是正確的。但拼音教學的任務,復習的目的是什麼呢?我們都知道,拼音是工具,學習它就是為了讓學生學會藉助此工具進行識字、閱讀幫助他們學習普通話。既然如此那麼我們拼音教學的重點應該是讓孩子掌握正確的發音,可是案例1中只讓學生看一看,放一放又怎能知道其發音是否准確呢。再有,復習檢查環節的設計目的一是讓學生對舊知進行回顧,對自己有個認識,查漏補缺,以便更好的學習新知,二是教師可以通過此環節對本班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有所了解,針對學生的實際進行有效的教學。那麼我們再看案例1,教師只讓幾名學生而且是舉手的幾名進行操作,涉及到的面太小,舉手的孩子大多都是已經掌握了的,那些不舉手的是何種情況呢,教師不得知,故不能全面了解學生。

從上可知,小學語文課的各個環節既要求教師在課前精心預設,更要求教師能在課中隨機應變。如此,語文課才能異彩紛呈。

⑼ 淺談如何進行小學語文教學的拓展延伸

淺析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拓展延伸
內容摘要:語文教學的主陣地是課堂,教學拓展是根據教學實際、學生實際展開的.「潤物細無聲」的有效拓展是融入到語文教學的各個環節中,信手拈來,不事雕琢,妙趣天成的.看似不經意間的拓展延伸,卻能夠非常自然地突破教學重難點,深化文章主旨,發展學生的思維.因此,我們在實踐中努力追尋著.
關鍵詞:課堂教學 把握時機 行之有效 類型豐富 方式多元

《語文課程標准》指出:「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大多數教師在語文教學過程中都能抓住「大語文」的特點,充分挖掘、利用和開發各種課程資源,在語文課堂上進行課外拓展,在教學中不再把教材作為「聖經」進行解讀.
什麼是「課堂教學拓展」? 一位教育專家是這樣說的:「根據教材要求、文本特點、教學目標、學生基礎、教師個性,在課堂教學中適時、適度、適量、適情地引入文本背景和相關內容,其中包括文字、音樂、圖片、影像等媒介,整合成讀寫思的教學策略,促進感悟,促成建構.」
小學語文教學要真正發揮葉老所說的「課文無非是個例子」的作用,必須將活的語文資源引進課堂,讓學生的語文學習真正得法於課內,增加拓展閱讀興趣並學會拓展閱讀,再從課外閱讀中有所收獲.
一、拓展延伸——把握時機
拓展性閱讀作為課內教材的補充、延伸,可以根據課文的內容、類型及教學的需要,把它安排在不同的時段.為此,教師可從課前拓展性閱讀、課中拓展性閱讀、課後拓展性閱讀三個角度來談談其具體操作.
1.課前拓展性閱讀.課前拓展性閱讀的目的主要是讓學生了解課文的寫作背景、了解作者的相關資料或與課文內容相關的知識,激發學生閱讀興趣,為學生更好地學習課文儲備能量.如蘇教版四年級教材中的《特殊的葬禮》一課,上課伊始,老師可請學生談談課前通過查資料(包括上網)所了解的瀑布形態,如何形成的.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並為下文學習埋下伏筆.
2.課中拓展性閱讀.閱讀教學過程中,學生經常會遇到疑難,適時地利用拓展性閱讀材料能夠很好地幫助學生自主學習,釋疑解惑.
蘇教版三年級教材中的《菩薩兵》一課,課文的第一自然段主要讓學生了解藏族同胞聽說又有部隊開進自己居住區,便躲進深山不敢露面的原因.這里老師可簡介軍隊是如何對待老百姓的,也可以請學生們談談自己在電視上、電影中所看到的相關內容.學生對第四自然段中翻譯說的「一定是烏雲遮住了他們的眼睛」這句話就容易理解了.
3.課後拓展性閱讀.語文的外延是社會生活,教師在教學中要有意識地調動學生的生活體驗和閱讀體驗,自覺開發和利用語文課程資源,把語文的觸角延伸到課外.拓展的本質是學生的課外語文實踐.什麼是教學拓展?教學拓展就是指導學生在課文學習的基礎上,把課堂上學到的東西運用到生活中,或在生活中印證課堂的內容,指導學生進行字詞句的練習,進行課外讀寫.恰倒好處的拓展延伸能讓語文課堂更開放!
蘇教版新教材課後思考練習中多了一些 「搜集資料」的要求.如四年級教材《人類的「老師」》一文,課後要求「你還知道哪些人類以生物為『老師』的事例?搜集有關的文字或圖片資料,在小組里跟同學們交流.」;《宋慶齡故居的樟樹》一課,課後要求「搜集宋慶齡的有關資料,說說人們為什麼總愛在她故居的兩棵樟樹前留影紀念;又如《李時珍夜宿古寺》一課的課後要求「中葯是我國寶貴的遺產.你知道哪些中葯?說說這些中葯的葯效.」這些都表明,實行課程改革,要不斷增強課程的資源意識,加強課堂教學的拓展延伸.
葉聖陶老先生曾經說過:「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所以,一篇課文教好後,學生應當感到意猶未盡,教師要有針對性地向他們推薦相關的課外讀物,使學生的學習向課外、課後延伸,並及時地進行反饋、交流,這樣,有利於最大限度地去開發課程資源,促進課內外學習和運用的結合,調動學生學習運用語文的積極性,並不斷擴大語文學習的視野.
二、拓展延伸——行之有效
可以說語文課堂教學拓展已經被廣大教師所接受,但是由於我們缺乏對拓展尺度的把握和有效拓展的經驗,因此在教學中不免出現了一些低效的或者說是無效的拓展.
在教學《小壁虎借尾巴》一課的時候,一位教師花了大量的時間引入科學常識,說明壁虎的特點,觀察壁虎的捕食錄像,了解壁虎的生活習性;一位教師上《荷花》一課,講到「如果把眼前的一池荷花看作是一幅活的畫,那畫家的本領可真大」一句時,說這個畫家就是大自然,然後開始拓展問「大自然還畫了哪些美麗的圖畫」;一個教師上《水上飛機》一課,只花近20分鍾的教學時間,讓學生讀課文並總結出水上飛機外形奇特、特殊用途,而後就補充了網上搜集來的大量的有關水上飛機的圖片、種類及用途

⑽ 淺析如何做好小學語文課後輔導

【摘要】本文以筆者的教學經驗為基礎,主要從兩方面:課外閱讀的輔導和課後習題的輔導兩方面對如何做好小學語文課後輔導進行了分析。【關鍵詞】小學語文 課後輔導在改革開放的新形式下,隨著現代科技領域的全面發展,新的信息通過種種渠道正在源源不斷地涌進學生的腦海里,使他們從心裡產生了一系列的想法和疑問,無論在課堂上,還是在課後,學生們會提出許許多多的問題來,這對於我們這些搞好九年義務教育和培養二十一世紀的優秀人才的人來說是一件較為措手不及的突出問題。

閱讀全文

與如何開展好小學語文課後延展這個環節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0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6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5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45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86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1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0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03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2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58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87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0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74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0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9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51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5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88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