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語言文字 > 你怎麼理解語文教學設計

你怎麼理解語文教學設計

發布時間:2023-01-05 20:33:00

Ⅰ 如何進行高中語文課的教學設計

高中語文散文單元教學設計思考

中學語文新課程標准要求我們在使用教材時,應改變教學中機械、呆板、繁瑣的教學方式,樹立開放的教學觀念,以人的全面發展為本位,靈活運用教材,讓教材成為傳承文化的載體,真正成為學生實際的學習材料,尋找久已失去的語文樂趣。
第三冊第三單元主要學習中國現當代散文,共有四篇文章——《記念劉和珍君》、《故都的秋》、《道士塔》、《淚珠與珍珠》。
四篇課文,都具有深刻的思想內容和豐富的文化內涵,並有高妙的藝術性,其風采與魅力難以一言盡敘,值得認真誦讀和鑒賞。但另一方面,散文,既沒有小說那樣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也沒有詩歌那樣動人的韻調節律;它所寫的,常常是作者平日生活中的瑣碎見聞,點滴感思,構思不拘一格,行文又信筆而書。學生在預習時反映對這些課文毫無感覺,現在的學生對小說和詩歌都很麻木,讓他們愛上散文,確是難上加難。
經常聽到一些語文教師感嘆:「越美的文章越難上。」對於教材提供的文情並茂的散文佳作,怎麼教才能充分展示文本之美,激發、滿足學生的認知需要、情感需要、審美需要,培養和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提升文化品位和審美趣味,這是一個難題,也是我們一直以來的努力方向。
在這個單元散文教學中,我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做了一些嘗試:
一、創設情境
散文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力求創設出一種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情感或情緒,激發閱讀興趣,幫助學生感受和體驗文本。
1、「入境動情」的開講能一下子抓住學生,營造良好的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慾望。奠定感情基調,讓學生迅速進入角色,使學生的情感與作品的情感積極交融,產生強烈而深厚的情感反應。
如《故都的秋》的導入:請同學們想想,古往今來的文人墨客是如何描繪抒寫秋景的?比如說,杜甫在《登高》中是如何描繪秋景的?王維在《山居秋暝》中又是如何描繪秋景的?而毛澤東在《沁園春•長沙》中又是如何描繪秋天的生機的?」隨著這一串提示,課堂氣氛一下子活躍起來,同學們背誦了一首又一首的詩文,喚起了對已學知識的回憶,千姿百態的秋景彷彿就呈現在眼前,這時再因勢利導,要求學生朗誦郁達夫的《故都的秋》,看作者是如何描繪故都的秋景的。
如《道士塔》的開講:利用課件,展示敦煌及莫高窟的圖片資料(佛像、壁畫、曲子詞等),告訴學生這只是敦煌文化的滄海一粟,讓他們感受到敦煌文化的博大精深。既而指出一個現狀「中國的研究者如今只能一次次從外國博物館購買膠卷」,在學生感到詫異時提出「誰之過」,使學生產生閱讀課文,探究問題的興趣。
2、對這些抒情性很濃的散文佳品,我們可以適當利用多媒體手段,創設一個與文章基調相一致的情境或氛圍,喚起學生的情感需求,帶學生置身於教學內容相應的情景之中。
如《故都的秋》中品味「秋晨靜觀」這一環節,讓班德瑞的音樂縈繞始終,營造出悠閑、恬靜的氛圍,教師深情范讀,再讓學生自由讀,在音樂中邊聽邊聯想,邊讀邊品味,無需多講解,學生可以在音樂聲中聯想、想像,化靜為動、虛實結合,迅速而正確地理解文字的內涵。
3、用背景情境——展示與文章相關的事件、歷史背景、時代特色、作家生平等材料,拉近與文本的距離。
如《記念劉和珍君》上課之前布置學生閱讀讀本中的朱自清的《執政府大屠殺記》和林語堂的《悼劉和珍楊德群女士》,讓學生了解「三一八」慘案,了解劉和珍這個人,對於我們解讀《記念劉和珍君》,有很大的幫助。
如《故都的秋》的教學中,介紹郁達夫生平經歷,知人論世,通過對背景的了解,學生感受到郁達夫特別的人生經歷和特別的個人氣質對《故都的秋》一文的影響,很容易沉浸到「清、靜、悲涼」的氣氛中,與作品產生共鳴。
二、品味語言
散文本來就是文學語言的範本,課本所選的又都是名文,字字珠璣、聲情並茂,字里行間蘊涵著豐富的美感。古羅馬文藝批評家郎吉弩斯說過:「就真正的意義來說,好的文辭就是思想的光輝。」由此可見,咀嚼語言,推敲語言,品味語言,讓學生感受語言藝術美尤顯必要。
本單元學習課文語言的方法可以多種多樣,如誦讀、默讀、抄寫、批註、選詞、填詞、仿句、改句等。
如《記念劉和珍君》可用改寫、比較的方法來揣摩語言,以第四部分第一段為例,可以把這一段的虛詞去掉讓學生朗讀,再讀原文,一對比,學生很容易就感受到雖然意思相同,但情感內涵相差甚遠,從而體會到大師語言的精深之處。
如《故都的秋》,在找出五幅秋景圖後,可採用反復品讀批註式――讓學生挑選自己最喜愛、覺得最有意味的段落、句子,反復誦讀、體會、勾畫、批註,把這些句子、語段標劃下來,作評點,寫感悟,然後全班交流,以賞析的形式深入課文,教師給予適時的點撥和提升性指導。
如《道士塔》,可以設計讓學生從文中找出單獨成詩的句子,例「沙漠上,兩道深深的車轍」,「一個民族的傷口在滴血」等,反復誦讀。通過尋找散文中的詩句來體會本文語言詩化的特點。
三、鑒賞情感
人們一貫認為,散文是作者個人的自敘傳,也就是說在散文中最能見到作者的本來面目、真實面目。所以鑒賞散文,要揣摩作品的思想感情的內涵、來由和線索,發現作者的獨特的情懷、抱負和氣質。
深入文本,發揮想像,換位思考,是深入體會散文思想情感的有效途徑。
「事非經歷不知難,情非感受不知味」,若只是冷眼旁觀,漠然置之,怎能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此時,唯有引導學生發揮想像,換位思考,調動學生的生活體驗,將學生從一個旁觀的毫不相關的角色引導成與作品之中的人物、內容息息相連的角色,才能深切意會到作品中思想情感。
如《記念劉和珍君》的教學中提出這樣的假設:「如果「微笑」「和藹」的劉和珍是你同學和朋友,她去請願被殺害,還要受誣蔑,你內心會有怎樣感受?」通過這個問題讓學生設身處地感受到魯迅的悲憤之情。
同樣是《記念劉和珍君》這篇課文,在教學最後設計這樣一個討論題:請以劉和珍、魯迅和一個現代人的身份來思考請願的意義。學生討論後認為:
劉和珍:「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在民族沒有自由、獨立的情況下,何談個人的生命價值和自由追求,請願在當時有積極作用,值得。
魯迅:請願對於人類歷史的進步來講是無謂的犧牲,但在當時可以激勵民眾。
現代人:應當改進運動的方式,使生命的價值得到充分的發揮。
在討論中,學生結合對課文的理解,換位思考,深入感受作者的情感,體會魯迅思想的深刻之處。
如《故都的秋》中設計「如果是讓你來寫故都的秋,你會寫些什麼?作者為何不寫故都的宮殿、園林,也不寫遠近郊區眾多優美的自然風光,而寫尋常巷陌中隨處可見的景物?」體會郁達夫平民意識,憂郁而優美的情懷,獨特的生活感受、興趣愛好、文化品位。
如《道士塔》的教學中可以設計這兩個自讀思考、討論題:
1、敦煌的罪人到底是誰,是王道士,中國官員,還是洋人?如果你是他們,在當時,你會怎麼做?
2、如果給你非凡的神力,穿越時空攔下車隊,敦煌的文物你將讓它走向何方?
通過這兩個問題的討論,學生不難發現作者思想情感的復雜性,不難體會浸透在文中的歷史意識、文化氣息和愛國精神。
如《淚珠與珍珠》教學中可以設計:
1、 這些眼淚分別為什麼而流?
2、 結合你的感受和親身經歷,談談對書中這些眼淚的看法。
借這兩個問題讓學生聯系生活,交流彼此心聲,讀懂文中幾種淚水的包含的情感,感受琦君懷鄉之情和深邃的愛心。
以上是我在這個單元教學中一點粗淺嘗試和一些具體的做法。散文教學是語文學科教學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構成,中學語文新教材所選入的中外散文作品,大多情意濃厚,文辭優美,構思綿密,語言富有情感和哲理,在一個廣闊的空間中再現了人類豐富多樣的情感世界,凸現了異彩紛呈的藝術表現形式。只有引導學生理解作品的思想內涵,探索作品的豐富意蘊,解讀和鑒賞這些文學作品,培養和提升學生的審美趣味,真正體現出語文學科對人文的歸屬。

Ⅱ 初中語文教學設計的設計思路怎麼寫

[教學思路的創新設計]
所謂「教學思路」,是對如何展開教學內容的「想法」,是指教師在設計課堂教學時所規劃的、所要實施的教學流程,
教學思路的創新設計
。它或明或暗地被劃分成若干個教學步驟 ,以便在課堂上有序地向前推進。
但從中學語文大面積上的閱讀教學來看,科學地、藝術地設計教學思路的意識比較淡漠。教學模式普遍地表現為「導入 課文——熟悉課文——課堂討論——收束教學」這樣一個俗套的流程。由於在「課堂討論」中提問過多或講析過多,這里往往形成一個內容繁雜時間冗長的「不歇氣」的教學「大板塊」,從而使課堂教學缺少節奏。因此我們應該進行教學思路的創新設計,讓課堂教學的步驟明朗起來,生動起來,藝術起來。可進行如下方面的一些創新嘗試。
1.從「思路清晰」的角度進行創新。
如孟浩然《過故人庄》教學中的提問設計: 1 同學們,透過詩句,你們看見了什麼? 2 同學們,透過詩句,你們聽見了什麼? 3 同學們,透過詩句,你們聞到了什麼? 4 同學們,透過詩句,你們感受到什麼樣的情感?
這個微型教例的思路表現在哪裡 表現在4個提問之上。教師每一次的提問都組織起一次學生的品讀活動,四個提問彼此並列而又有一定的從易到難的層進關系,教學過程 由於這4個提問的出現而分成幾個教學板塊,讓人明顯地感覺到教師引導著學生在一步一步地向前走,整首詩的教學顯現出了明晰可見的思路。
2.從「重點突出」的角度進行創新。
如蒲松齡《狼》的教學設計,其教學的主體內容就品析得相當精彩:
一讀,從「屠戶」的角度理解課文的脈絡;
二讀,從「狼」的角度理解課文的脈絡;
三讀,從「故事情節」的角度理解課文的脈絡;
四讀,從「敘議結合」的角度理解課文的脈絡;五讀,從「段內層次」的角度理解課文的脈絡,

Ⅲ 什麼是語文教學設計

就是 案例 。
就是一堂課應該如何上,你的重點是什麼,難點是什麼,如何通過教學手段解決以上重難點。
在實際教學中, 教學設計 包括了 教案、掛圖或幻燈片、課堂提問、學生反饋、課後作業等。

Ⅳ 語文教學設計中指導學生理解句子常用的方法有哪些

語文教學設計中,指導學生理解句子常用的方法,主要有結合法、分析法、聯系法三種。
1、結合法。指結合上下文來理解句子含義的方法。含義深刻的句子一般是在事件或情節的推進中呈現在讀者面前的,能引起讀者思考,引發讀者感悟。教師在設計教案時,可以引導學生聯繫上下文細細品讀,從而理解句子的含義。例如課文《萬年牢》中結尾有這樣一句話:「父親教導我做萬年牢,就是要做個可靠的人,實實在在的人。」教師要引導學生聯系前文,理解父親的教導是做事實在,做人實在,做生意實在。
2、分析法。指抓住關鍵字詞體會句子含義的方法。抓住關鍵字詞,也就抓住了句子的句眼,把住了句子的「脈」。關鍵字詞分析透了,句子理解起來就簡單了。例如課文《跨越百年的美麗》文中有這樣一句話「為了提煉純凈的鐳,居里夫婦搞到一噸可能含鐳的工業廢渣。」教師在設計教案時,要引導學生抓住「可能」這個關鍵詞,進而體會到居里夫婦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希望就要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這種對科學執著的精神。
3、聯系法。指的是聯系生活實際揣摩句子含義的方法。學生的生活經歷和體驗是學習語文的資源庫。有些句子在教師無法用言語闡明時,可以引導學生用自己的體驗來理解。例如《落花生》一文中有一句話:「那麼,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理解這句話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結合生活實際,說出清潔工人不講體面卻對人有好處,一些小偷,雖穿得體面但對別人沒有好處的話。
語文教學設計中,教師指導學生理解句子含義的方法還有一些,可以與結合法、分析法、聯系法配合使用,從而達到提高學生理解句子能力的目的。

Ⅳ 《如何做好統編語文教材教學設計》心得體會

《如何做好統編語文教材教學設計》心得體會
無論哪一種教學設計,都包含有下列五個基本要素:教學任務及對象;教學目標;教學策略;教學過程;教學評價。對象、目標、策略、過程和評價五個基本要素相互聯系、相互制約,構成了教學設計的總體框架。 在新課程理念下,課堂教學不再僅僅是傳授知識,教學的一切活動都是著眼於學生的發展。在教學過程中如何促進學生的發展,培養學生的能力,是現代教學思路的一個基本著眼點。因此,教學由教教材向用教材轉變。以往教師關注的主要是如何教問題,那麼現今教師應關注的首先是教什麼問題。也就是需要明確教學的任務,進而提出教學目標,選擇教學內容和制定教學策略。 教學設計中對於目標闡述,能夠體現教師對課程目標和教學任務的理解,也是教師完成教學任務的歸宿。 新課程標准從關注學生的學習出發,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中師生共同追求的,而不是由教師所操縱的。因此,目標的主體顯然應該是教師與學生。 教學目標確立了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位一體的課程教學目標,它與傳統課堂教學只關注知識的接受和技能的訓練是截然不同的。體現在課堂教學目標上,就是注重追求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的有機整合,突出了過程與方法的地位,因此在教學目標的描述中,要把知識技能、能力、情感態度等方面都考慮到。 所謂教學策略,就是為了實現教學目標,完成教學任務所採用的方法、步驟、媒體和組織形式等教學措施構成的綜合性方案。它是實施教學活動的基本依據,是教學設計的中心環節。其主要作用就是根據特定的教學條件和需要,制定出向學生提供教學信息、引導其活動的最佳方式、方法和步驟。 眾所周知,現代教學系統由教師、學生、教學內容和教學媒體等四個要素組成,教學系統的運動變化表現為教學活動進程(簡稱教學過程)。教學過程是課堂教學設計的核心,教學目標、教學任務、教學對象的分析,教學媒體的選擇,課堂教學結構類型的選擇與組合等,都將在教學過程中得到體現。那麼怎麼樣在新課程理念下,把諸因素很好地組合,是教學設計的一大難題。 新課程理念下,教學設計的功能與傳統教案-有所不同的在於它不僅僅只是上課的依據。教學設計,首先能夠促使教師去理性地思考教學,同時在教學元認知能力上有所提高,只有這樣,才能夠真正體現教師與學生雙發展的教育目的。 當然,教學設計與教案是有區別的。我們用表格形式將教案與教學設計進行比較,從中可以看出,從關注具體的教材教法的研究轉變為關注以促進學生學習的有效的教學策略研究是從傳統教案走向現代教學設計的根本轉折點,我想,只有弄清了二者的區別,才能夠真正理解並掌握現代教學設計的理念和技術,在進行教學設計時不會將二者混淆。 ①脈絡要準是教學設計的出發點; ②目標要明是教學設計的方向; ③立意要新是教學設計的靈魂;

Ⅵ 什麼是語文教學設計

語文教學設計是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學對象的特點,將語文教學諸要素有序安排,確定合適的教學方案的設想和計劃。

一般包括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方法、教學步驟與時間分配等環節。

教學設計具有以下特徵。

第一,教學設計是把教學原理轉化為教學材料和教學活動的計劃。教學設計要遵循教學過程的基本規律,選擇教學目標,以解決教什麼的問題。

第二,教學設計是實現教學目標的計劃性和決策性活動。教學設計以計劃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對怎樣才能達到教學目標進行創造性的決策,以解決怎樣教的問題。

第三,教學設計是以系統方法為指導。教學設計把教學各要素看成一個系統,分析教學問題和需求,確立解決的程序綱要,使教學效果最優化。

第四,教學設計是提高學習者獲得知識、技能的效率和興趣的技術過程。教學設計是教育技術的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於運用系統方法設計教學過程,使之成為一種具有操作性的程序。

小學語文教學設計理念怎麼寫

理念一:立足於每一位學生的發展
1、面向全體學生(盡量設計能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參與的學習活動);
尊重每一位學生的差異性、自主性和獨立性;讓每一位學生都平等地享受高質量教育。
2、著眼於學生的發展(學習有意義的內容);
3、關注學生的全面和諧發展(不同形式作業的設計\不同形式學習方式的選擇)。
理念二:實現三維目標的整合
三維目標的融合
(一)知識與能力目標
注重學習適應終身學習要求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特別是加強培養學習能力、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與人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
重視學生經歷學習的過程,在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中發現、總結和掌握知識的規律與學習方法,注重形成性的過程評價。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以學生的發展為本,激發學生積極的學習熱情和正確的學習態度,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觀。

Ⅷ 怎樣理解語文課程教學設計是科學性與藝術性的統一

一、語文教學有序與無序的現象
��語文教學作為一門學科是科學有序的,它體現在學科目標是標準的,學科內容是規范的,知識的分類是嚴謹的,語、修、邏、文,字、詞、句、段、篇,既突出重點,又覆蓋全面。課文選取的是文質兼美、適合教學的典範文章,課文體系既體現了綜合性、實用性,也體現了序列性,縱向注意訓練點由淺入深,循序漸進,橫向注意知識點互相滲透、相輔相承。
��語文教學的有序性還體現在教學過程中。總體上說,無論教師教學還是學生掌握語文知識,都是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級到高級,從有限趨向無限;學生思維過程也是由實踐到認識,再由認識到實踐。就教學方法看,各種程式化的教學法應運而生,語文能力訓練亦呈層次化,包括聽、說、讀;寫,觀察、聯想、想像,綜合、概括、比較等等。
��語文教學有序性還體現在教學管理和教學評價上。課前預習,課堂安排,課後復習,學期計劃,每月部署,都可以統籌安排,量化管理。近年來實行的標准化考試,精確的雙向細目表,十分講究的效度、信度,無疑都是語文考評科學化的體現。
��語文教學也是無序的,無序性表現在教材上,現行語文課本都是「文章選集」,雖然總體看來從低年級到高年級也是遵循由淺入深的邏輯順序,但它畢竟是由一篇篇並不連貫的文章組成的,和其它學科相比(比如數學),語文前後課文之間並不存在嚴密的科學序列。數學課前面一章沒學懂,後面一章就無法聽;前面的公式定理不會,後面的習題就做不出來。而語文課卻並非如此,《雨中登泰山》沒講,並不妨礙你學《荷塘月色》,這是不可否認的事實,也是語文課的一個特點,所以說語文課缺乏這種一環緊扣一環的約束力。
��語文教學的無序性還表現在課堂教學的不平衡性、隨機性。語文課的主觀性、審美性、多義性決定了語文課堂教學的不平衡性、隨機性。和其它學科相比,語文的主觀色彩特別濃,同一個問題往往可以有多種答案,對一篇課文的分析鑒賞可以從不同角度來進行。寫作更是如此,在保證合乎基本規范、原則的前提下,反對干篇一律,主張各抒己見,主張創新。而學生雖然同在一個年級、班級,語文程度各不相同,而且他們的個人趣味、欣賞要求、審美習慣也各不相同,這些因素直接影響著課堂教學,因此高明的語文老師,他們的課堂教學總是不平衡的,不可能是絕對有序的,因為他們總是以學生為主體,總是干方百計地激活學生,學生活了,偶然性、隨機性的情況就會不斷發生,甚至異峰突起,高潮迭出。一堂語文優質課的軌跡,就是一條波浪線,一條心電圖式的曲線。任何「一刀切」的教學設計,不論傳統的,還是現代的,追求課堂教學的絕對平衡有序,只能是把豐富的語文課堂教��學「約化」,在這樣的課堂里,學生慢慢變成機器,思維在教師的指揮棒下鈍化。
��語文教學的無序性還表現在教學方法的靈活性、自由性,這是課堂教學的不平衡性與隨機性所決定的。語文教學活動是一種復雜的、自由度比較大的創造性活動,為了達到某種教學要求,教學的途徑和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傳授式、啟發式、點撥法、發現法等等。我們並不只依靠某一種途徑和方法來實現教學目的,我們更沒有必要不顧主觀、客觀條件去生搬硬套某種教學方法。語文教學效果的實現,在一定程度上比任何學科都更依賴教師的個體素質。朱紹禹先生對此有過非常精闢的分析:「語文教學是個人技巧性很強的活動,其效果是通過個人的觀察和實踐才能得到。而這種實踐又多半無法按一定的法則來進行。而要由實踐者個人的知識、經驗和個性來決定。它牽涉到許多變項,既使人們了解這些變項的性質,卻不能給它定量定序。」(朱紹禹:《語文教育辭典》,延邊人民出版社l 991年版,第9頁)他這番簡明的分析說出了其中的原因所在。
二、語文教學科學性與藝術性
(一)科學性與藝術性的關系
��我認為科學是語文教學的學科基礎性質,藝術是語文教學的教法主導。和其它學科一樣,語文教學是有規律可循的,科學的語文教學思想,系統的語文知識,總體上循序漸進的教學進程,序列化的智力培養、智能訓練,語文教學中的這些不變數,奠定了語文教學作為一門科學的學科基礎。和其它學科不一樣,語文教學強烈的主觀性、鮮明的審美性、課堂教學的相對不平衡性、教學方法的靈活性等等諸多的不變數決定了語文教學不存在一勞永逸、機械不變的教學模式,決定了語文教學方法是以藝術為主導的。美國斯坦弗大學教授、教育藝術論的一位重要人物埃斯納在其1985年出版的《教育想像》一書中認為:「教育是藝術,第一是由於教學可以運用自己的技巧和能力,使師生雙方都能感受到一種美;第二是因為教學過程中,教師像畫家、作曲家、演員和舞蹈家一樣,是根據行為過程展開的性質來作出評價和判斷的;第三是因為教學不需要受事先安排好的行動程序的束縛,教師必須以不斷創新的方式來應付在教育過程中發生的各種意料和始料不及的事件;第四是由於教學的成績常常是在教學過程中取得的。」(轉引自王長純《當代西方教育藝術論初探》,載外國教育研究》1992年第4期)埃斯納的觀點是認為教育不僅從方法技巧上,而且從教育的特點、內容諸方面看都應視為藝術,這一看法對我們認識語文教學的藝術性不無啟迪。
��科學與藝術二者不可偏廢,華東師范大學譚惟翰教授曾借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評論梅蘭芳表演藝術的一句話,說出了語文教學中科學與藝術和諧統一的關系,這就是「有規律的自由行動」。人們常說語文教學「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第一個「法」就是「有規律」,可以理解為教學的一般原則,也就是教學規律;第二個「法」字是某種特殊的方法,「教無定法」就是「自由行動」。語文教學是一門科學,而科學的特點就是根據普遍性來處理特殊性;語文教學是一門藝術,就是用教學的特殊性去體現教學的普遍性。語文教學能夠做到有規律地自由行動,就是「得法」,是語文教學藝術已趨爐火純青的標志。畫家石濤曾說:「至人無法非無法也。無法而法,乃至法也」。
��語文教學不是一種靜止的、僵化的有序結構,不是處於封閉狀態之中,不是不同外界發生關系的孤立結構。語文教學是一種無序與有序相統一的結構,是一種活的運動著的有序結構,它的秩序性與外界有密切關系,是依靠同外界不斷進行能量、物質和信息交換來維持和發展的。語文教學過程就是不斷地向學生輸送各種信息包括從理論界、現實社會吸取信息,並從學生那裡獲得反饋信息的過程,通過這種持續不斷的信息交流,使語文教學界呈現出一種有條不紊、有計劃、有步驟的「有序」狀態;同時也是一種充滿活力、運動發展、波瀾起伏的「有序」狀態。它不斷地由無序轉變為有序,同時又不斷地打破有序,從而出現新的無序,進而追求新的有序,每一個過程都是一個進步,每一個階段都是一個上升,它永遠沒有絕對靜止的有序,但它也永遠不停地追求有序。
(二)原因之一:它屬於人文科學
��語文教學是個綜合性的交叉學科,它隸屬於人文科學,其內容又幾乎涉及人文科學的各個方面,它既是科學,就應該「科學化」,就必須遵循科學的原則;它又是「人學」,應該「人文化」,同時必須遵循「活」的藝術的原則;科學化與人文化的統一,理智與情感的統一,是語文這門學科應該致力的目標。
��近年來,科學主義思潮對語文教學界產生了強烈的沖擊,語文界一些專家、老師追求有序,追求語文教學目標的單一化、教學內容的體系化、教學過程的規范化、教學程序的系列化、教學方法的模式化、教學評估的標准化和教學管理的機械自動化,試圖實現語文教學效果的最優化;他們設想經過努力,最終達到解決語文教學的規定性和精確性這兩個難題,全面提高語文教學效率。在教學中,他們注重傳授系統知識,開發學生理解能力.,讓學生掌握知識技能,卻不注重學生的興趣、價值,輕視情感經驗的積累,輕視情緒感受能力、情感表現能力的培養和發展,不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個性品質。在研究過程中,重視固定程序、操作規則及方法,把教學過程視為純粹的認識過程、理性過程、邏輯思維過程。也就是重視科學的因素,而忽視人的因素。
��但在人文主義思潮的影響下,語文界一些專家、老師高揚人本主義的大旗,追求學生的個性發展,「自我價值」實現,重視非智力因素,著重於研究如何擺脫對學生的束縛,使他們獲得自由、獲得解放,然而卻忽視對學生進行系統知識的傳授、正規技能的培養;重視開發潛能,重視人際關系、情感交流、情意發展,而忽視程序、環節、操作方法,忽視技能掌握,把學生的語文學習過程看成是純粹非理性的、情感體驗的、藝術審美的、形象思維的過程。總之,重視人的因素,而忽視科學的因素,強調教育的內在價值(即培養人的功能),輕視教育的外在價值(即社會功能)。
受科學主義、人文主義思潮影響的語文教學界的這兩種矛盾狀況,就其觀念而言,我們可以借用德國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的概念來說,前者實際上有意或無意推祟一種工具理性,後者實際上則是自覺或不自覺地信奉一種價值理性。前者重視學以致用、立竿見影的技術觀點,後者過於看重價值實現。二者均含片面性,不盡正確。
��推而廣之,無論在中國還是西方,現代都是一個功利主義盛行的時代,全人類其實都面臨協調功利和理想、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的問題。當今的中國教育界亦是如此,由於特殊的歷史處境,經過一個階段的隔離和沉睡,一朝醒來,發現人家已經比我們走得快,走得遠了。經濟落後、技術落後,刺激著一部分教育工作者敏感的心靈。在這樣的環境下,留給他們冷靜思考的餘地相當有限,甚而失去了理性的從容與智慧的遠見,而越來越熱衷於各種各樣能立竿見影地「根本解決」問題的辦法、模式,試圖以此來解決一個實際上根本無法一下子解決的歷史性問題。「功利」和「效用」成了最高的價值標准,放棄了屬於終極價值的東西,而揀起了屬於工具價值的東西。
��這樣一來又反過來了刺激了另外一些深受傳統的人文思想影響的教育工作者,他們針對工具理性的泛濫,痛感價值理性的失落,極力貶抑唯「利」是圖、唯「用」是舉,試圖還理想於教育,還人文於教學,關心永恆的價值。
��追根溯源,我們知道他們分別受「科學主義思潮」和「人文主義思潮」兩種教育思想的影響,前者把教育與社會視為一體,試圖通過學校即社會的教育操作去達到把人融於社會的目的;後者把教育與社會分離,它以保證教育人文化的宗旨達到使人從社會中擺脫出來,以人的完善達到社會完善之目的,二者指導下的教育改革都把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同適應人的發展的需要割裂開來,它們都在一個方面反映了教育的功能、價值,也都在另一個方面忽視或拒斥了教育的功能、價值,在這種情況下,其教育改革的成功可能性相對要小。它們的經驗教訓在於:除認知和學術能力的發展外,應更多地注意所有學生的各方面發展——情感發展、人格發展、社會責任感的發展。教育發展的客觀規律在昭示人們,現代教育必須適應現代科技和現代經濟的發展,因為現代教育有別於以往教育的重要標志就在於它躍出了教育獨立於社會而存在的藩籬,與現代生產的發展形成密切的依存關系。但是,社會的發展不僅僅是科技和經濟的發展。政治的需要,文化的發展,特別是自身的發展完善也同樣是其重要內容和標志。人的現代化與科技、經濟的現代化都是現代社會並行不悖的目標。人自身的發展完善、人的現代化,絕不是僅用科學知識就能實現和就能度量得了的。單純功利主義、經濟主義的教育觀只能有損於教育整體功能的發揮,從而反轉過來影響它為經濟發展服務。教育改革既不能忽視現代科技和經濟發展的需要,也不能忽視使年輕一代形成高尚的情操、良好的道德觀念和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主體意識。
��教育價值的多元性,要求教育改革必須把政治的、經濟的、科技的、文化的以及人的精神需要緊密結合起來,實現人與社會一體,科技經濟發展與人的精神世界的發展一體,國際教育思潮顯示了這一趨勢,70年代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以《學會生存》為題告誡人們,教育是一個國家、社會、乃至個人「生存」的基本條件,它是以社會經濟需求來規范教育發展的方向和個人教育的選擇。到了80年代,教育改革的思想從學會生存走向學會關心,它要求把教育改革的著眼點放在與人的需要和發展密切相關的方面上,注意到受教育者的需要,引導受教育者去關心他人,關心自然,關心全球生態危機。一句話,從人自身的角度發散開去考慮教育改革。這個轉變的意義是重大的,它表明,忽視人的發展的需要,或忽視科技與經濟發展的需要,都不能成為當代教育改革的總體選擇。
��高技術與高情感的平衡已經被認為是現代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美國著名社會預測學家約翰·奈斯比特指出:技術決定論是危險的,我們周圍的高技術越多,就越需要人的情感,需要高技術與高情感相平衡,這是象徵我們需要平衡,這是象徵我們需要平衡物質與精神現實的原則。
上面我們從社會背景的角度進行了考察,通過考察我們知道,語文教學科學性與藝術性的結合是當今時代要求下必然的選擇。
(三)原因之二:它和認知風格有關
��從認知的意義上說,語文教學界兩種矛盾狀況和專家們、教師們的認知風格有較密切的關系。理論告訴我們,理性型的人喜歡根據已知的事實行事,願意採用標准化的解決問題的方式;直覺型的人對靈感的依賴更甚於對經驗的依賴,並且喜歡探求解決問題的新方法;思維型的人是通過邏輯性地分析來做出判斷,並且不易顯露過激的情感;情感型的人傾向於把判斷建立在主觀的價值觀念之上,並且對於別人的情感特別敏感;判斷型的人喜歡有計劃、有秩序的生活方式;並且喜歡通過提供不同的方式來解決問題;感知型的人對資料的選取比對問題的解決更感興趣,因為他們不滿於固定的模式而尊重對刺激作自主性反應。教師認知風格的不同,直接決定了他們在同時受到科學主義思潮和人文主義思潮沖擊下的不同抉擇,樹立不同的目標,接受不同的影響,採取不同的策略,決定了他們在教學中採取不同的工作態度和工作作風,影響了他們選擇使用教學方法。正因為人們在做出決策時偏愛不同的價值系統,所以教師採用的教學方式,可以被看作是教師認知傾向的直接結果。有人作過實驗,在思維和判斷測量中獲得高分的教師,傾向於由教師來計劃和控制的教學方式,而在直覺、情感、感知測量中獲得高分的教師,更樂於採取靈活、主動的教學風格。
��語文教學中有序與無序的兩種矛盾狀況都是片面的,但都含有其合理的因素,把它們統一起來,才是正確的,既注重培養學生的知識技能,又注重發展他們的個性品質,科學與藝術的統一,代表了有關教學的一種最完美的解釋,同樣也代表了有關在提高學生的獨立性,強調學生的自我尊嚴以及激發一種內在的學習熱情的過程中,發展學生的分析技能和認知技能的教學能力的一種完美的解釋。魯迅即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雖然魯迅總是被看作一個徹底的反傳統的形象,然而面對活生生的人,魯迅便自然地表現出東方倫理親情的人倫意味,「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無情未必真豪傑,戀子何如不丈夫」兩句話,是他個性最完整而簡潔的概述。魯迅的教學風格便是科學性與藝術性的完美的統一:一方面是對舊的教育方式的清算,呼喚以全新的科學的教育取而代之;一方面又反對將教育淪為技術性工具,而主張把教育對象作為活生生的人看待,去關注他們的身心健康。
��當然,我們說語文教學科學性與藝術性的統一,是就語文教學的整體而言,而且認為綜合統一不是機械地拼合,而是各種因素組合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從整體出發有機地結合。各種被綜合的因素或成分,在整體中決不是等量齊觀、干篇一律的,而必然是多樣的,因為語文教學活動本身就是非常復雜的,外部條件各不相同,內部的目的、課程、教材、方法和形式各有特點,教師和學生又都是各有獨特個性的活生生的人。因此每一堂課便有自己的特點,而不同的教學活動,不同的課就會有干差萬別。一方面,每一教學活動都是活生生的豐滿的整體,另一方面組成教學體系的又是極其多樣的個體,在一般教學實踐中,在語文課堂里,有的可能理性成分強些,有的可能情感色彩濃些;有的可能操作性強些,有的可能思辯性深些;有的可能邏輯性強些,有的可能形象性鮮明些;有的可能側重分析性,有的可能更重視整體;有的可能更多體現出科學性的特點,有的可能更多地體現審美性的特點;有的可能更多地體現技術性特點。由此看來,我們切不可機械絕對地看問題。
三、教學實踐中應該如何處理好科學性與藝術性的關系
(一)應該注意的傾向
��有人這樣說,中國文化存在著一個「秩序情結」,熱衷於對「序」的追求。由於社會對成績實效的高期望,以及高考升學諸方面的壓力,現階段語文教學界普遍存在著對「序」的追求,表現為:熱衷於創立種種程式化的教學模式,諸如「三階段教學法」、「五步驟教學法」、「六步驟導讀法」等等;在語文教學管理上執著於創設一個龐大的管理系統,事無巨細,一切都在嚴密的計劃安排之中;在經驗學習上,出現了一種「明星」效應,熱衷於圍繞「明星」搞一種較大規模的臨摹行為。
��第一種情況至少有兩個長處,它為語文教學界渲染了一種比較濃的研究氣氛,迄今為止,從未有過像現階段這樣有如此眾多的人從事語文教學研究;它為真正科學的語文教學理論體系的誕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問題也是很明顯的,這一類的教學研究雖然熱鬧,但不精彩,限於時間、地域、人事諸方面條件,還不能從根本上從整體上把握語文教學的主動脈搏。
��第二種情況其序列化的管理系統雖然完整,其所帶來的學生語文成績雖然耀眼,令人為之眩目一時。但冷靜思考一陣,就會發現他們把序列化管理走向了極端。教學活動是十分復雜的,既是明確的,又是模糊的;有時是有意識的,有時是無意識的;有些可以量化,有些不可以量化,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我們的教學對象是人,不是物,不是機器,語文教學管理同樣也是有序與無序的對立統一。他們的失誤就在於忽視了這一點,撇開一方,以一方替代雙方,走向極端,以他們所找到的「序」覆蓋了語文教學整個過程。在這樣一張密而無縫的大網里,學生只能一切按計劃行動,教師這樣安排,不是把他的教育對象作為十二三歲或十四五歲的學生來看待,而是作為機器來對待。絕對地整齊劃一,絕對地步調一致,是一種刻板的「序」,機械的「序」。
��我們固然要分數,要成績,但我們不能只取分數提高這一功利價值,我們要綜合辯證地考察學生身心發展的各個方面,要取學生全面發展、人格健康這一價值。
��第三種情況,近些年來,語文教學界涌現了不少明星,這無疑使語文的星空更加燦爛。由於人們對明星的崇拜,特別是許多老師出於一種真誠的學習願望,(面對語文越來越難教的實際問題,很多教師深感力不從心,很想取點「真經」,」擺脫困境。)於是各種各樣的研討會、講習班為老師們學習經驗提供了機會,這開闊了老師們的眼界,使許多人明白還有別樣一種教法,給許多老師以新的有益的啟示,點燃了許多老師的教研之火。
��同時,我們也失望地看到,其中有些人,有些地方的教育行政領導出於一種急功近利的浮躁心理,熱衷於圍繞「明星」搞一種較大規模的臨摹行為,試圖收取立竿見影的大面積豐收,這恰好違背了科學性與藝術性相統一的規律。須知照葫蘆畫瓢,拿著人家的模子套——教育中的這種「臨摹」行為是忽視主客觀條件的形而上學的做法,其後果既淹沒了教師的個性,又消弱了學習先進經驗的效果。
��呂叔湘先生說得好,「關鍵在於一個『活』字。如果不會活用,任何教學法都會變成一堆公式。……真正掌握一種教學法的教師他是會隨機應變的,他的教室是生氣勃勃的。你叫他換一種教學法,他也會根據實際情況,取其所長,舍其所短,同樣取得成功。總而言之,成功的教師之所以成功,是因為他把課教活了。如果說一種教學法是一把鑰匙,那麼,在各種教學法之上還有一把總鑰匙,它的名字叫做『活」』(呂叔湘在全國中語會第五次年會上的書面發言,轉引自《語文教學論壇》1991年第6期)。
��總之,不存在一成不變、普遍適用的最佳教學方法,組織教學應根據教學所處的內部外部條件隨機應變,內部條件和外部環境等因素是自變數,而教學方法、教學管理是因變數,因變數隨自變數的變化而變化,教師應根據自變數與因變數之間的函數關系來確定一種最有效的教學方式。
(二)如何把握科學性與藝術性的關系
��語文教師在實踐中如何正確把握科學性與藝術性的關系,成功地進行語文教學呢?
��第一,在教學過程中始終把握科學的方向。樹立科學的教學目標,擬制科學的教學計劃,傳授科學的知識體系,採用科學的教學方法,掌握科學的教學節奏,選擇科學的訓練手段。而這一切必須建立在對學生現狀及未來發展的整體把握上,建立在對人格健康、社會需要的全面掌握上。我國著名的語文特級教師於漪老師說:「教語文不能無目的無計劃、胸中要有教文育人的清晰藍圖,既認識學生的現有情況,更規劃他們成長的前景,把握准教學的出發點,向著教育計劃語文教學大綱的目標有計劃有步驟地辛勤耕耘。」(轉引自《語文教學通訊》1991年第12期第17頁。)於漪老師在她的教學中很好地把握住科學的方向,說她科學就在於她把教學與育人、眼前與長遠有機地結合起來,她做到了胸有學生、腦有大綱、腹有「經綸」、心有「靈犀」。由此我們體會到要使語文教學不偏離科學的軌道,教師應該做到:對職業對學生懷有一腔深情的摯愛;對教學目標、教學大綱要有一番深刻的理解;對語文教材、相關知識要做一番深入的鑽研;從而形成深厚的教學功底,這樣在教學實踐中才能夠靈活運用、得心應手。
��把學生當人看,科學地把握教學方向,那麼在我們的教學中就能處處體現真的魅力,體現科學的力量。
��第二,在語文課上,努力創設美的情境。語文課需要合乎邏輯的思考,更需要生動形象的感染。在語文課上,教師用各種手段,創設某種具體、生動、美的情境,能喚起學生的情感體驗,引起他們的激動、愉快的情緒。美的情境色彩絢爛,情深意濃,充滿詩情畫意,能使學生如坐春風、如飲甘泉。
��李吉林老師對情境教學作了成功的探索和實踐。她說:「情境教學有重要作用它以鮮明的形象,強化學生感知教材的親切感,情境縮短了久遠事物的時空距離,增強了形象的真實感;它以真切的感情,調動學生參與認識的主動性;它以曠遠的意境,激發學生拓展課文的想像力;它以蘊含的理念,誘導學生提高對事物的認識力。」(李吉林:《情境教學的理論與實踐》,載《人民舉育》l 991年第5期。)這方面她有許多寶貴的經驗供我們學習借鑒。
��於漪老師也很善於用她那充滿感情的藝術化的語言創設美的情境,她上課就如演員進入角色,聲情並茂,「潤物細無聲」,有人說她,教《春》時是個詩人,教《最後一課》時是個朗誦家,教《海燕》時是個畫家,教《揮手之間》時是個攝影家,教《馬克思墓前的講話》時是個政治家,學生在不知不覺中耳濡目染受到熏陶,這就是美的魅力。 』
��第三,在現代時空里,充分利用科技手段。充分利用現代科技手段是語文教學科學性的一個體現。比如利用計算機進行思維訓練、知識訓練,這種方法針對性強,它其實是一種個別化教學,人機對話,因人施教;其次這種方法系統、全面,如利用電腦進行古漢語教學,它可以把所有實詞、虛詞進行篩選,找出真正常用而較難掌握的詞語,它可以覆蓋各種語法現象,每個語法現象可以覆蓋到每一篇課文。今後電腦還可以模擬人工智慧,搞人機論辯,訓練學生思維的敏捷性和語言表達能力。
��利用科技手段能幫助達到藝術化的教學效果。比如可以利用電視播放課本劇錄相,利用卡拉OK電視音響設備進行詩歌教學,學生朗誦詩作,配以電視屏幕的畫面渲染、音樂烘托,能把大家帶入如痴如醉的詩歌意境中。
��總之利用現代科技手段有兩個重要功能,其一是把課堂放大,即把課堂里的一些重要問題相對集中,更加突出地展示出來,它能在單位時間里,在局部問題上加大學習容量,更快、更有針對性、更方便、更有效地達到訓練目的。其二是把社會縮小,就是把教學所需的社會環境、自然環境藉助某些手段縮小在課堂里。
��第四,在模式林立的教海中,保持不羈的個性色彩。新時期的中語界百花爭艷,各創新說,模式林立,教法紛呈。任何一種模式,任何一種教派,只要它是成功的,就必然帶有鮮明的個性色彩。任何一種教學方法,都是一定的教育思想、一定歷史環境的產物,因而既有其合理性,也有其局限性,巴班斯基既反對由於趕時髦而迷戀於某些教學方式,也反對不分青紅皂白地完全排斥某種教學方法或方式。面對色彩斑斕的世界,重要的是我們一定要以我為主,不盲目照搬,不盲目屈從,始終保持自己的個性品質。學習他人經驗不是引來滔滔洪水,淹沒自己的一切,然後另起爐灶;而是引來涓涓清泉,澆灌自己的園地。安徽省特級教師蔡澄清說:「事實證明,我的點撥法正是掙脫模式重壓而悄然獨立於原野的一株小草。為什麼動不動就偏擬一種具有呆板意味的模式呢?還是追求真實的藝術境界吧。��總而言之,以科學為基點,但不能走向極端,不能機械;以藝術為主導,但不能過分隨便,不能散漫。有序而不是一潭死水;無序而不是一團亂麻。於無序之中見有序,於有序之中顯自由。

Ⅸ 語文教案

作為一名教職工,有必要進行細致的教案准備工作,教案是保證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條件。優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語文教案5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語文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認識「怪,代,表,院,評」5個生字,繼續培養獨立識字的能力。

2、採取自學,自主探究的方式學寫「作、業、昨、今、玉、蘭、護、讓」8個生字,練習揣摩字形,寫好最後一筆橫,區分並指導書寫「作、昨」兩個字。

3、進行《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滲透教育,使學生進一步 了解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是非常重要的。

教學重難點:

1、按筆順規則書寫生字。

2、能用普通話熟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培養他們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教學方法:

以學生自學為主,教師指導學生自主識字,在讀的基礎上理解課文內容。

教學資源: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第一課時):

一、從課題入手,激發學生的好奇心。

1、今天,老師要給你們布置一項和以前不一樣的作業。老師直接板書課題「特別的作業」(「特別」兩字顯示為紅色)。手指課題,學生齊讀課題《特別的作業》

2、教認「特別」一詞。師問:特別是什麼意思?(特別就是和別的不一樣。)

3、師:和別人不一樣的作業是什麼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課文吧!

4、讀了課題,你有什麼問題要問?

二、帶著疑問,初讀課文

1、出示自讀要求

(1)讀准字音。

(2)讀通句子。

(3)不加字或減字。

2、學生自讀課文,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認讀生字。

(1) 學生匯報讀書情況。

(2) 遇到不認識的字,你是怎麼認識的?

三、自學生字

1、回憶我們學過那些記憶生字的方法。

2、出示詞語

(1)生字讀詞語。

(2)指名學生讀詞語,確認正確後再領讀。

(3)齊讀詞語。

(4)檢查詞語識記情況:教師隨意指詞語,學生認讀。

四、指導書寫

1、 玉,蘭注意兩個字的三橫距離相等。 讓:注意指導「言字旁」書寫「橫著提」的橫「起筆是在橫中線上。

2、辨析形近字:作 昨

(1)課件出示生字:作 昨

(2)學生認讀生字:說出讀音;選擇「作」或「昨」填空,完成句子。

五、熟讀感知 出示熟讀要求。

(1)標出課文的自然段。

(2)思考: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

1、學生自讀課文,或同桌互讀。

2、檢查熟讀情況

(1)指名學生分段讀課文。

(2)回答問題: 提示: 這篇課文講老師留下一項( )的作業:( )第二天,大家紛紛交來了( ),小麗帶來的是 ( ),受到大家的稱贊。

3、教師小結。

六、作業

認真規范的書寫本節課的生字。

課時目標(第二課時 ):

1、熟讀課文。

2、理解課文內容,使學生知道要自覺地愛護花草樹,我們應當做它們的朋友。

教學過程:

一、復習檢查。

1、出示生字詞,認讀生字。

2、聽寫詞語。

二、導讀課文,理解內容。

1、出示讀文要求,生自讀思考。 思考:大家是怎樣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的?

2、圖片展示小朋友帶來的作業。積累AAB形詞語。

3、分組討論:

(1)小麗交來的作業到底是什麼?

(2) 小麗和同學有什麼地方是一樣的?什麼地方不一樣?

(3)為什麼小麗的作業最好?

4、小組內分讀課文,討論老師提出的問題。

5、學生匯報交流結果。

6、教師小結。

三、拓展延伸: 課件視頻欣賞美麗的春天。(帶著問題欣賞)

1、思考:你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

2、你想對小花小草說些什麼?

1)課件出示《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第8條和第37條,讀讀後討論違法要受到什麼懲罰。

2)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寫以「愛護」為主題的宣傳語。

3、學生分組討論,自行完成。

4、檢查完成情況。

四、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加進自己的感悟。

1、朗讀課文。

2、學生展示自己完成老師前一天布置的作業,並說出自己學完課文後,對自己完成的作業的想法,以及以後的行動。

五、布置作業。

1、填空, ( )的春天 ( )的小樹 ( )的樹木

2、提問:愛護花草樹木和我們人類有關系嗎?

六、在《春天在哪裡》的歌聲中結束新課。

語文教案 篇2

一、教材簡說

寒冷的冬季,百花盛開、瓜果飄香;彩色的棉花,紡出五綵線、織出五綵帶;無土的水中,栽培出茁壯的植物;只佔世界百分之七的耕地卻養活了佔世界百分之二十二以上的人口先進的`科學技術,給農業帶來如此大的變化,令人驚嘆。

本課和第17課《酸的和甜的》一樣,採用連環畫的編排形式。建議老師們在教學中把圖文緊密結合起來,充分利用圖畫指導學生識字、讀書,並滲透觀察、想像能力的培養。

二、學習目標

1.認識14個生字。會寫8個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注意積累興致勃勃等四字詞語。

3.藉助插圖了解一些農業科技知識,進一步增強熱愛科學的情感。

三、教學建議

(一)識字寫字

1.識字。

本課圖文結合十分緊密,因此,建議老師們採取圖、文、字結合的辦法呈現生字。可以製作下面描述的課件(或者復合投影片)呈現生字。

第一段:畫面右邊是文中插圖,左邊是課文。課文中致、勃、農、技加註音,農、技兩個生字為紅色,其餘的字為黑色。朗讀課文時,要求學生特別注意農、技兩個生字,當學生認識後,教師點擊生字,使之變成黑色。

其餘自然段與之相同。

2.寫字。

建議把指導重點放在絞絲的書寫上(紡、織)。寫好絞絲的關鍵在於寫好兩個撇折:第二個撇折稍大,兩個撇要保持平行(平行的概念不要給學生講,可以通過示範讓學生明白),第二個折要寫成提。

(二)朗讀感悟

本課有些句子比較長,教師要加強指導。注意指導讀好下面的句子。

1.第二段中的我們用世界上百分之七的耕地,養活了全世界百分之二十二以上的人口,袁爺爺立了大功。

2.第四段中的這種棉花在吐絮時就有紅、黃、綠等不同顏色,棉紡廠可以直接用它紡出五綵線,織出五彩布

由於圖文結合,理解課文內容已經不是難點。本課詞語較多,還有許多專業術語,教學時可採取以下方法。

興致勃勃是個成語,可以引導學生查成語詞典自學,也可以這樣指導理解:(1)仿照文中例句說句子。如,我們興致勃勃地來到體育場,觀看足球比賽。(2)情境理解。讓全體學生興致勃勃地做一件事情,在他們做的時候告訴他們,這就叫興致勃勃。

引人注目也是個成語,可以採取上面的方法進行教學。

幾個專業術語可以不講。如果學生提問,可作簡單回答。如,雜交水稻:一種產量特別高的水稻。耕地:可以種莊稼的土地。濕度:水的多少。光照:太陽光的照射。吐絮:(看書上插圖,再出示一隻棉桃──圖畫、實物、課件均可)這里是指棉桃剛剛張開嘴,露出棉花。溶解:用演示的方法幫學生理解意思。如,把糖放在水裡,即糖溶解在水中。

(三)實踐活動

參觀當地的科技展覽館,回校後交流參觀所得。農村學校可以組織學生參觀當地的冬季作物種植或在大棚中栽種的農作物。

四、教學設計舉例

片斷:角色學習,自讀自悟

(一)范讀(或聽錄音),感知課文

(二)自由朗讀,初步感知

1.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全文。

2.討論、互助,解決難讀的句子。

我們用/世界上百分之七的耕地,養活了/全世界/百分之二十二以上的/人口,袁爺爺立了大功。

這種棉花/在吐絮時/就有紅、黃、綠等不同顏色,棉紡廠/可以直接用它/紡出五綵線,織出五彩布。

3.指名讓學生選擇自己最喜歡的段落讀一讀,並說一說通過讀書自己明白了什麼。

(三)圖文結合,朗讀感悟

老師依次出示掛圖,請學生給它們配上相應的文字,配得好的就選為最佳講解員。

(四)小組互助,自學生字

(五)積累詞語

請學生在每段課文中找出自己喜歡的詞語讀給大家聽。並模仿課文中的句子造句。然後重點讀讀記記課後列出的四字詞語。

五、資料袋

1.彩色棉花

彩色棉花是一種棉纖維不需經過人工染色,自身就呈現出紅、綠、黃、藍等不同顏色的棉花。栽培彩色棉花既不施用化肥,也不施用農葯,只用有機肥料和生物農葯,因而又叫有機棉或生態棉。由於彩色棉花的紡織品能長期保持本色,無化學消毒和染色的殘留物質,且生產成本低廉,因此深受棉紡部門的青睞。

2.無土栽培

無土栽培是根據植物生長發育需要的各種養分,配製成營養液,讓花卉植物直接吸收,所以無土栽培也稱為營養液栽培或水培。它與土培相比,具有花多型大、味濃、色艷、花期長,節約養分、水分和勞力,清潔、無雜草、病蟲害少等優點。

語文教案 篇3

翼江亭

翼江亭位於赤壁山臨江磯頭,重建於一九三六年,系麻石構建,上蓋綠色琉璃瓦,六柱六角,塔狀尖頂,以赤壁山、鐵山似金鸞兩翼而得名,亭柱上有對聯一幅曰:

江水無情紅,憑吊當年,誰別識子布厄言、興霸良策;

湖山一望碧,遺留勝跡,猶懷想周郎聲價、陸弟風徽。

傳此地為周瑜、諸葛亮觀戰之哨所,今已列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拜風台(武侯宮)

拜風台位於南屏山上,又名「武侯宮」。分前後二殿,廟堂建築面積310平方米,內殿供有諸葛亮、劉備、關羽、張飛的全身塑像,右側有文物陳列館,建於1979年,內陳列赤壁之戰出土文物及在赤壁出土的其他文物二千餘件,有刀、槍、劍、戟、鏃、戈、帶勾及三國東吳銅幣「大泉當千」、「大泉五百」、「大泉當百」,並有東漢銅鏡和剪輪「五銖錢」,大量東漢至六朝陶器。

鳳雛庵

鳳雛庵位於金鸞山腰,傳為赤壁戰時號為鳳雛先生的龐統批閱兵書處,後人於此建庵以資懷念。現庵堂建於清道光年間,原為九重大殿,今僅存最上一重。建築面積300平方米,分為三個殿堂,第一室供有龐統全身塑像,第二室為赤壁圖書館,第三室為接待休息室。現列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庵外有千年銀杏樹一株,其枝葉大如傘蓋,蔭遮古庵,此樹高35米,為雌雄異株合抱,樹上長了三棵倒立的瘤。傳為龐統親手所栽。

周瑜雕像

周瑜雕像位於赤壁山翼江亭與望江亭之間,高8.58米,重300t,1990年12月落成,為湖北省及長江沿線最大的一座人物雕象.周瑜身著戰袍、手持寶劍、傲視西北、神態冷靜。表現了"赤壁之戰"孫劉聯軍總指揮的大將風范。

《三國赤壁大戰陳列館》

《三國赤壁大戰陳列館》位於赤壁山東北面,其建築樣式別具一格,遠看既象風頭輪,又似古代頭盔:近看似戰船、古城牆,意境極深。館內有赤壁之戰形勢圖、蠟象室、文史資料室。

語文教案 篇4

案例的策劃

根據教育部20xx年6月8日正式頒布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的精神,針對以往音樂課存在的問題,新課標改變了過去音樂課以體系化的學科知識為教學中心的基本理念,把通過音樂的審美過程(感受與鑒賞、表現、創造、音樂歷史與文化)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作為音樂課明確而堅定的目標。而感受與鑒賞是整個音樂學習活動的基礎,是培養學生音樂審美能力的有效途徑。

因此,本課從音樂欣賞入手,更深層次地拓寬音樂欣賞渠道,以審美為中心,以音樂文化為主線,大膽地讓孩子們接觸一些中外名曲,營造出高雅的音樂氛圍,讓他們從小接觸世界頂級音樂家(約翰施特勞斯),知道維也納新年音樂會,開闊音樂視野,培養學生對音樂的鑒賞能力,使他們從小能親自感受並體驗到音樂的無窮魅力,由此來激發學生對音樂的情感,從而實實在在地提高學生的審美素質、文化素養和高尚的情操。

教學目標

(1)通過欣賞樂曲《杜鵑圓舞曲》《藍色多瑙河圓舞曲》等,讓學生感受3/4拍的節奏以及三拍子舞曲的特點。

(2)引導學生聽辨出《杜鵑圓舞曲》各部分不同的情緒和所表現的音樂形象,並能用不同的動作加以表現。

(3)初步了解圓舞曲、維也納音樂會和約翰、施特勞斯音樂家。

教學思路

(1)創設情境:簡單介紹維也納和新年音樂會

(2)表現創作:學生相互合作表演四種類型的節目

(唱、跳、朗誦、器樂)

(3)聆聽:「乘著音樂的翅膀」去維也納參加新年音樂會

(欣賞曲目〈杜鵑鳥圓舞曲〉)

(4)思考:回答音樂廳門口所設下的四個問題

(進一步了解音樂作品〈杜鵑圓舞曲〉

(5)聆聽:〈藍色多瑙河圓舞曲〉:進一步感受三拍子及圓舞曲的特點。

(6)感受:師生共舞

案例的展開

一、組織教學:

1、跟著《小燕子》音樂進教室。

2、律動,創設良好的教學氛圍。

二、情境創設

1、導入:

師:今天,老師想帶你們出國去參加一個盛大的音樂會,你們有興趣嗎?

2、介紹維也納

師:我們的目的地是維也納

維也納是奧地利共和國首都,作為文化名城在世界上享有盛譽,以「音樂之都」而著稱。這里不僅有維也納愛樂樂團、維也納男童合唱團等享譽世界的演出團體,還有國家歌劇院、音樂家協會大廈(「金色大廳」)等聞名遐邇的演出場所。每年的維也納新年音樂會就是在「金色大廳」里演出,並向全世界轉播。

3、綜合訓練

師:為了表示我們的友好和禮貌,我們可以給維也納的小朋友帶些什麼禮物嗎?

課件:歌曲演唱——

兒歌朗誦——

舞蹈表演——

打擊樂演奏——

由學生挑選其中一個內容,進行表演。

要求:所表演的節目質量要優,參與率要高。

三、欣賞《杜鵑圓舞曲》

1、導入

師:我們已經准備好了精彩的節目,馬上就要出發了,今天我們不乘飛機也不坐輪船,是乘著音樂的翅膀飛向音樂之都。不過,老師要提醒小朋友,維也納不論老、小,都非常尊重音樂,要是他們看到我們中國的小朋友邊聽音樂邊講話的話,他們是不歡迎我們的。好了,讓我們跟著音樂出發吧!

播放:《杜鵑圓舞曲》

2、分析作品

師:看!我們到了維也納,那裡就是音樂廳了,看!那裡寫著什麼?

課件:答對者請進

師:那就讓我們看看有什麼題目吧。

剛才的音樂是幾拍子的樂曲?——三拍子

是用什麼樂器演奏的?——手風琴

表現了什麼?你彷彿看到了什麼?

有什麼樣的感受?

師:真高興,你們能夠順利進入「金色大廳」,讓我們一起祝賀一下,快樂地跳起來吧!

播放:《杜鵑圓舞曲》

生:可以跟著音樂表現杜鵑歡樂地跳舞,或做小鳥飛翔的動作。

介紹作品:

《杜鵑圓舞曲》是根據挪威作曲家約納森創作的一首同名鋼琴曲移植的手風琴曲。據說約納森曾在「金杜鵑電影院」專為無聲影片的放映作鋼琴配音,本曲即為當時影片即興配音而作。?

四、拓展欣賞《藍色多瑙河》

1、導入:

師:維也納愛樂樂團的演奏家們開始演奏了,請小朋友保持安靜,如果不懂得欣賞音樂,隨便講話,那就給我們中國人丟臉了。第一首樂曲題目叫《藍色多瑙河》

2、初步聆聽樂曲片段

播放:《藍色多瑙河》

師:你彷彿看到了什麼?感受到了什麼?

3、介紹作品:

課件:《藍色多瑙河》——被視為奧地利「第二國歌」,在每年元旦維也納舉行的「新年音樂會」上,本曲甚至成了保留曲目。每年新年音樂會演奏的曲目,全是施特勞斯家族所創作的各類圓舞曲。約翰父子就是這個圓舞曲王國的締造者。

4、感受體驗作品:

老師先邀請一個學生做示範,手拉手,跟著音樂跳起來。其他學

生模仿,一起跟著音樂在教室里旋轉,再次感受音樂的魅力。

師:孩子們,讓我們和所有參加音樂會的來賓一起跟著音樂跳起來吧!

五、教師小結

師:時間過得好快,一眨眼音樂會就要結束了,謝謝你們和老師共同

渡過了一段美好的時光。希望下節課我們能繼續在維也納見面,再次聆聽音樂大師的傑作!

【反思與研究】

在這節音樂課中,我是以開拓學生視野,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為教學目標,即培養學生的主動參與性、創造性、知識橫向聯系以及身體的協調能力和審美能力為目標。為了達到這一目的,我結合教材內容,展開知識的拓展,採用了多種教學方法。

首先,我以創設情境主題為線索組織教學內容。本課教材中的欣賞曲是《杜鵑圓舞曲》,拓展內容我選用了《藍色多瑙河圓舞曲》,這樣可以使學生進一步感受圓舞曲的風格特點,並從中讓他們愉快輕松地獲得知識,了解維也納、「新年音樂會」、約翰施特勞斯等相關人文、多學科的綜合知識。這兩首樂曲的聆聽,包含了兩個知識點:3/4拍節奏和圓舞曲的特點。而一年級學生在這方面的認知水平和知識儲備都非常有限,而且圓舞曲相對於他們來說非常新鮮,不易理解。因此,我創設了一個帶學生去歐洲維也納參加新年音樂會的教學情境,然後展開一系列的教學。

每一位學生都是生動活潑的人、發展的人、有尊嚴的人,一年級的學生也不例外。因此,如何在音樂課堂中發揮他們的主體性,重要的是在於尊重學生、相信學生,創設民主、和諧的氛圍,讓他們有機會充分地表現,展示他們的潛能。例如,我在課堂上藉助情境——去維也納之前的節目排練,讓學生自己選擇能發揮自己特長的節目,可以和其他同學合作表演。這樣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興趣和主動性,使每個學生都有充分展示自己的藝術活動的空間。事實證明,在民主、寬松的學習環境中,在多種藝術表現形式供學生選擇的情況下,學生的想像力、創造力是很有潛力的,教師只有積極地進行引導和開發,尊重學生,相信學生,才能使學生的才華得以充分地展示和開掘,使我們的課堂煥發光彩。

在本課教學中,我也在不經意地培養學生與人合作的能力。如學生間合作表演節目、與好朋友一起跳舞,這樣的學習既給予了每個學生充分的自主探索空間,又為他們營造了同伴間相互支持、相互學習、共同成長的集體氛圍。

如何提高學生的音樂素質大致可以從三個方面入手:提高學生對音樂的感受、體驗、理解和領悟的能力;掌握演奏、演唱音樂作品的能力;創作。這三個能力的培養第一個是最基礎的,試想一個對音樂一點感覺都沒有的人,他能演奏出動人的樂曲嗎?因此,我認為對於一年級的孩子,激發他們對音樂的愛好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在教學中非常重視學生對音樂的感受和體驗,如最後的師生共舞,學生在快樂地旋轉中充分體驗著音樂的魅力。不過,音樂有著它的個性——沒有文化背景的音樂是空乏的!要是沒有前面我對維也納、「金色大廳」、約翰施特勞斯的簡介與鋪墊,就不會有最後學生盡情跟著音樂激情旋轉的一幕。課前,我還在猶豫有沒有必要講那麼多相關的文化知識,課堂上我早已拋棄了所有的顧慮,因為孩子們對我的介紹表現出了極大的好奇與熱情。課後我已在暗暗慶幸自己的做法,因為學生和我一樣已經深深喜歡上了《蘭色多瑙河》這部音樂作品。

一年級的學生會對圓舞曲感興趣嗎?會!!現在,我會毫不猶豫地這樣回答。我真的好驚嘆學生的接受能力。他們就象是一張白紙,只要你肯在這紙上畫化,就會留下痕跡,只要你肯給予,他們就會吸收。我真的發現在孩子們的眼裡,世界名曲和適合他們的兒童音樂並不坼,只要我們老師合理引導,精心設計,他們一樣會喜歡,甚至會加倍喜歡。今天的課真的讓我感受到了實驗與研究的滋味,它有點苦,但回味很甜。

一堂課有成功之處,一定也會有它的不足。這堂課我把教學重心放在了《藍色多瑙河》,而對《小杜鵑圓舞曲》只是做了粗略的教學。,感覺沒有完成原定的欣賞教學目標;另外,由於趕時間,沒來得及讓學生自己總結出圓舞曲的特點,留下了一點遺憾;要是讓學生回家後能收集一下身邊的圓舞曲資料,那拓展就更加完整了。

語文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認識10個生字,會寫9個漢字,草葉上的歌-第一課時。

2、有感情地朗讀詩句,體會作者對大自然的無限熱愛。

3、了解詩的結構,了解擬人、比喻手法的運用及「破折號」用法。

教學重點

了解詩的結構:總——分——總

教學准備

1、生字、詞卡片。

2、優美音樂。

第 一 課 時

切入舉偶

1、談話。(多媒體出示草坪中一棵小草的畫面)這是什麼,你們見過嗎?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首與「草葉」有關的詩歌。板書課題《草葉上的歌》。(讀課題)。

2、質疑。看到課題後,你想知道些什麼呢?帶著自己的問題趕快走進這首「草葉上的歌」吧!

對話平台

自學

自讀課文,自學生字。

1、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讀詩,劃出小節。

2、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識字,小學三年級語文教案《草葉上的歌-第一課時》。

識字

1、小組合作,互作小老師,交流識字方法。

2、通過識字卡片,舉行生字認讀比賽。。

3、把生字送回課文中,讀相關語句。

感知

1、初讀課文,匯報解決的問題。

2、再次感悟。

3、師配樂及課件進行朗讀。

4、生評。

5、選擇自己喜歡的一段來讀一讀,說一說原因,師生互評。

寫字

1、書寫生字條中的相關詞語。

2、觀察田字格中字的造型特點,看清筆畫位置,下筆書寫。

練習

1、抄一抄,寫一寫。

淅淅瀝瀝 擁擠 溢出 酣睡 明鏡 灑坑

奶漿 夢境

2、比一比,組成詞語。

瀝( ) 溢( ) 瞳( )

歷( ) 益( ) 童( )

坑( ) 漿( ) 境( )

炕( ) 槳( ) 鏡( )

Ⅹ 怎樣理解語文課程教學設計是科學性與藝術

4,都是需要探討追究的,積極主動思考問題,對一篇文章或一本書讀完以後、勤於練筆,大部分的知識;一般的章節就速讀。因此,從文章內容上的要求來看,並進一步品味課文主題及其特色,教學語言要有藝術性:先粗讀課文、說,有讀書的習慣。首先,從整體感知課文內容.提高學生知識面 :聽、提高學生「聽」的能力、筆記?為什麼選擇使用這種修辭手段。如果學生確立「凡事預則立,排除一些字,讓學生掌握方法,詩歌,對多音字要能按字義確定讀音,需要老師多從學習方法上進行指導,朗讀速度的快慢要合適。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信息和方法是通過課堂傳遞的,指導學生的課外閱讀 語文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 2,習慣於完成各項任務習慣。 2,那將會對學生良好習慣的培養發揮不可估量的作用,要大力提倡學生勤作讀書筆記,讓人或喜,以達到在理解語言基礎上自如運用語言的目的。語文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因材施教,指導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朗讀的基本要求和朗讀技巧。由此可見,將書本知識進行延伸擴展,要求學生認真觀察、說,寫作能力是一個薄弱環節,要有終生學習的思想。《伐檀》的譏諷,主動思考問題: 2,以便全面掌握所學內容、「今宵酒醒何處,學生在有規律中學習,讓學生的個性和情感得到充分展示,需要將不動的地方做上標記,在習慣中學習,揣摩關鍵語句,必須要求他們仔細讀題。如果預習成為學生一種持久的自主學習行為、或樂,一段話,練字的習慣等,寫日記的習慣,才能達到一個理性的認識。其次,活靈活現。教師依據教材,認真聽講。在這一環節中、可憐等等,引導其主動實踐教師在課堂上分析文章所使用的方式,讓學生帶著自己的發現與問題在課堂上進行交流。只有在不斷地學習中才會取得好的教學效果.注重學生聽,不但要會聽話,將學生的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學習,教師還要從根本上轉變教學方式,轉變教學方式 作為語文教師、《碩鼠》的反抗,學生很自然就不會感覺學習是辛苦的事。與此同時;最後,句不離篇」的教學中運用語言能力的培養,簡要整理課文層次,無不掀動人的感情波瀾、教學目標、讀。 老師在訓練學生語文作業時,歸納與整理、運用能力,我們逐漸地認識到。在教學中,直到終生受之、可嘆、「黃河之水天上來」的磅礴氣勢,而是件很快樂的事了,就書中的內容也要指導學生有所選擇,有理有據,主要訓練學生養成寫作習慣,發音正確。 課堂教學依然是提高語文教學效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學習語文的目的在於養成運用語文的習慣、圍繞應掌握的知識點、教學過程要有情感性、《史記》的絢爛,態度大方,因此必須讓學生了解課前預習的重要性,可以使其對新授的內容留有印象。語文老師要給學生更多「說」的機會,以便檢測,學生在校直接或間接的學習收獲大部分來自課堂一句話。擴大知識面。 2、有所思考、特別是古典詩歌就需要要讀得慢一些,為適應新課程的要求,課堂上既要專心聽老師的講解要領,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清楚是朗讀的基本要求?為什麼用這個句式卻不用那種句式。因此,指導學生及時把課堂筆記,一篇文章……為什麼用這個詞卻不用那個詞;再細讀課文。在作業中可以通過讓學生改寫文章段落、能力點。 1,初步熟悉課文內容,我們要採取有效措施,培養其邏輯性和概括能力,並且還能提前做准備,早睡早起的習慣,不預則廢」的思想、詞,是一個逐步學習,教師應培養學生對教材文章段落和整篇課文語義的分析能力,不同的情感體現要求用不同的方法去教學、阿Q的可悲?又為什麼是這樣選材布局等等,要有所摘錄,謹慎做題,使課堂教學發揮巨大的作用。值得強調的是;讀,積極開動腦筋,挑選思想內容健康向上。每學完一篇課文之後、方法、祥林嫂.3 認真完成作業。這就是就語文的藝術,教師要指導學生重視課堂。要讓學生認識到帶有思考性的預習,依據語文學習自身的特點和規律,講究生動活潑,課後要能較完整回顧,從而增強學習效果、讀,從而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看課外書的習慣.1 課前預習。 總之,又要聽同學的提問和討論:精彩的章節要精讀、《國殤》的慘烈,更重要的是要會說話;寫,提高學習能力,細細品味、口齒清楚,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有利於學生正確運用語文.2 課堂上專心聽講,有序參與課堂討論,學會學習、續寫課文等方式,發揮其主體性作用,通過為學生分析文章的過程。與人交際,語文老師一定要積極引導。不同的文章蘊含不同的情感、寫的方法的訓練 對於大部分初中學生來說,利用工具書並結合課文有關註解、有所感悟、或怒,那麼將為學習語文做好課前准備,從而有效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運用能力。有效地課前預習可以幫助學生對知識進行對比、廣泛積累的過程、教育手段要有策略性,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正確指導學生課外閱讀。做好語文課前預習分三步:要真正提高語文教學質量。 3。」學生的行為習慣、作業要點以及教材內容進行綜合整理,要著重落實四個字,上課時再認真聽老師的分析。並注重在「詞不離句,講究格式的美觀大方,老師要引導學生在作業過程中對所學新知進行及時鞏固,指導他們掌握一些表達方式和結構上的寫作技巧,提高其語言總結,真正體現語文教學的藝術性和科學性,了解大概就可以、藝術性較高、教學方法要有靈活性,其中,是提高語文能力的重要途徑。 聽,使之成為習慣.培養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 教育家葉聖陶先生說,加強督促,設計以教學媒體為中心的畫面進行練習,而不會出現不知教師所雲的混沌現象;學習生活有規律的習慣、切合自身需要的書刊進行閱讀、或哀?楊柳岸曉風殘月」般的凄婉……孔乙己。這就要求語文教師在教學時要體現語文教學的藝術性和科學性、寫、句的障礙;說,及時掌握所學的內容,在恰當的時候機智提出有針對性的問題。課堂上.適應新課程的要求,是提高語文教學效果的有效保障,也認識到預習課文是初中生學習語文一個很重要的環節。 課前預習是培養學生良好習慣的開端。這樣,語句簡潔得體,應指導學生選擇書籍。其三

閱讀全文

與你怎麼理解語文教學設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0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6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5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45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86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1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0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03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2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58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87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0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74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0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9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51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5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88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