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語言文字 > 小學語文如何抓關鍵句

小學語文如何抓關鍵句

發布時間:2023-01-06 08:16:57

『壹』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如何運用抓重點詞句的方法理解課文內容

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 建議先了解下寫作背景,這樣方便從哪些情感的角度來把握文章的方向,如果作者資料不詳或者條件不允許的情況下 建議多讀幾遍 尤其在標題、首尾段 作者直接抒情的語句 來把握~這樣就能知道作者的情感方向 一般情況來說 作者的情感方向是統一的~ 只有把握好了情感 在閱讀方面才更輕松

『貳』 小學語文抓住關鍵詞方法是概括法嗎

概括可以說是抓住關鍵字。但要體現主題的意思。

『叄』 如何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抓重點,破難點

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近幾年來的高考、中考的語文試題中,閱讀題已達30分左右。而考生的得分率卻不超過10%,因此,擺在語文教師面前的一個艱巨的任務,就是:抓住這個重點,攻破這個難點。
閱讀訓練是一種能力的訓練,它主要對學生閱讀、理解、欣賞、分析、辨題、綜合等方面的能力訓練,也就是把平時所學的知識變為技能、技巧,實際上是個升華過程,所以對閱讀題絕對不能用猜題押寶、死記硬背、臨時應付的辦法;更不能叫苦連天、怨天尤人或放任自流、得幾分算幾分地消極對待。而要把閱讀訓練當作一門系統工程看待,認思想上高度重視,大膽探索其規律,扎扎實實從起始年級抓起,逐步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幫助他們打開閱讀大門。具體可分三步進行:
(一)可選擇一些簡單明顯,容易分析、思考的文章進行閱讀,給學生指一條閱讀之路。
例如初中「課文《白楊禮贊》就適合同學的入門閱讀,能幫助同學們找到閱讀規律。課文第五自然段開頭用了一個總起句:『那是力爭上游的一種樹,筆直的干,筆直的枝。」緊接著用分說的方法,具體描繪了白楊樹的形象和性格。對於這一段教師可以採用「學生自讀——教師提出問題——學生分析思考——師生共同歸納」的步驟進行示範訓練。教師可以設疑:「白楊樹是一種什麼樹?」讓學生分析、思考,自由發表看法。起先有的只答第一句話,有的答具體形象描寫的二點或三點,最後在教師的提示下,同學們都心悅誠服地明確了:一、白揚樹是力爭上游的一種樹,神形兼備,是總起句;二、文章從干、枝、葉、皮4方面具體描繪了白楊樹的形象,?是形美;三、形象描繪了白楊樹的性格,這是神美,運用了先總後分的寫法。這一訓練使同學們受到啟發,初步探出了閱讀的規律,必須認真閱讀原文中的每一句話,順著作者的思路,根據文章的內部聯系,理清層次關系,最關鍵的是要善於抓關鍵性詞語,有標志性的詞語,以及文章的標點符號。
(二)要舉一反三,由易而難,逐步加深,拓寬訓練。
在教師指導閱讀典起作品的基礎上,可放眼課外自讀課文上。起先教師可以設疑,稍加提示進行閱讀,隨後可採用學生自己設疑,自己解疑;或同學們分成組,這一組設疑,那一用分析、回答等靈活多樣的方式,多方面開拓同學的智力,提高閱讀興趣。真正把學生引人浩瀚的閱讀領域里,讓他們親自去嘗試,尋找出一條屬於自己的閱讀路子。
(三)由課內走向課外。
課外應在教師的指導下,有目的地進行。特別在選擇文章上,教師要有的放矢,向同學們推薦一些反映時代氣息的,奮發向上的,文情並茂的,富有哲理的可讀性強的好文章,讓他們廣泛閱讀,大膽設疑,大膽解答,盡情呼吸新鮮空氣,這樣既拓寬了學生們的視野,增長了學生們的才幹,又提高了他的閱讀能力,思維能力。

『肆』 小學語文常用的理解句子的方法有哪些

句子 構成了語段,語段構成了 文章 。讀懂句子是讀懂全文的關鍵。有些句子的含義與上下文有著密切的關系,只有顧及全篇,才能理解句子的含義。下面我為大家帶來了小學語文常用的理解句子的 方法 ,供大家參考。

1小學語文常用的理解句子的方法

一、要抓住句子中的關鍵性詞語。

如《十里長街送總理》一課中有這樣一句話: 一位滿頭銀發的老奶奶,雙手拄著拐杖,背靠著洋槐樹,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著。我們可以抓住「焦急」和「耐心」這兩個關鍵詞。這兩個詞乍起來似乎矛盾,但它們卻反映了老奶奶急切想見到總理的靈車,以及不見繼車決不離去的那種對總理無比熱愛的感情。

二、聯繫上下文來理解。

有些句子的含義與上下文有著密切的關系,只有顧及全篇,才能理解句子的含義。在古詩學習中尤其如此,如「死去元知萬事空」,要理解它的真正含義還得聯系下文:本來就知道人死了以後什麼都沒有了,下文是:「但悲不見九州同」但感到悲傷的是沒有看到祖國的統一。

最後兩句是「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最念念不忘的是盼望南宋的軍隊能早日收復中原統一祖國,到地時家祭的時候不要忘記告訴你的父親。反映了作者臨死時念念不忘統一祖國的激情。

三、聯系實際,典型聯想來理解。

如《我的戰友邱少雲》一文中有這樣一句話:這位偉大的戰士,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也沒挪動過一寸地方,沒有發出一聲呻吟。

我們可以聯想自己被沸水或火星燙著時會迅速地把手縮回來以及劇烈疼痛的情景,而邱少雲在烈火燒達半小時之久卻能做到紋絲不動。足見他的高度紀律性及為革命勇於獻身的偉大精神。

四、從比喻、象徵意義中去理解。

如《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文中有這樣一句話:「四周圍黑洞洞的,還不容易碰壁嗎。」作者用「黑洞洞」形容舊社會非常黑暗,用「碰壁」比喻革命者沒有自由,到處受迫害。這是魯迅先生用詼諧的笑談來諷刺,抨擊舊社會的黑暗。

五、從聯系時代背景來理解。

有的文章要與當時地的情況聯系起來才能理解。如「趕集」一文中有這樣一句話:「料想四年以前該不會有這些東西吧」四年以前是什麼時候呢?文章寫的是解放初期農村面貌的迅速改變,農民的生活的不斷改善,從而歌頌了領導好。

2小學語文常用的理解句子的方法一

1.從文章中心入手理解句子意思。

在 語文學習 中,學生常能接觸到借物喻人、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環境襯托等寫作手法,其中的含義比較深刻的句子,往往是與中心聯系最密切的句子,有的甚至點明了中心,因此可以把理解句子同中心聯系起來,會使學生對句子的理解更加透徹。

如《宋慶齡故居的樟樹》中「人們懷著崇敬的心情前來瞻仰宋慶齡的故居,也總愛在這兩棵樟樹前留個影,作為永久的紀念。」「人們為什麼總愛在她故居的兩棵樟樹前留影紀念」是理解的難點。

教學時,首先引導學生交流這兩棵樟樹的外形特點與「可貴之處」,然後交流搜集到的有關宋慶齡的資料,啟發學生將「樟樹——故居——故居主人」緊密聯系起來思考,找出樟樹的可貴品質與宋慶齡可貴品質的相似之處,學生不難發現,寫樟樹實則寫宋慶齡,這是一種借物喻人的寫法,人們在樟樹前留影紀念,表達了人們對故居主人宋慶齡同志的衷心愛戴和懷念。

2.通過變換句式理解句子意思。

句子中的句式多種多樣,常見的有疑問句、因果句、反問句等,教學中如果能採用變換句式的方法,就會淺化內容,降低理解難度,對理解句子內容,體會情感將起到重要的作用。

如《滴水穿石的啟示》中的「你看,古今中外所有成就事業的人,在前進的道路上,不都是靠著這種‘滴水穿石’的精神,才‘滴穿’一塊塊‘頑石’,最終取得成功的嗎?」可以引導學生把這句話改成「你看,古今中外所有成就事業的人,在前進的道路上,都是靠著這種‘滴水穿石’的精神,才‘滴穿’一塊塊‘頑石’,最終取得成功的。」

將兩個句子比較著讀一讀,學生就會明白,只有目標專一,持之以恆才能獲得成功。

3.結合生活實際理解句子意思。

有的句子所表達的內容和思想,與學生的認知之間存在一定的距離,但事物之間是有聯系的,在教學時,如果我們善於發現其相通之處,並能引導學生利用生活實際加以理解,會使學生更好的理解作者所表達的含義。特別是在 說明文 中。

如《秦兵馬俑》一文,「在三個俑坑中,一號坑最大,東西長230米,南北寬62米,總面積有14260平方米。」讀完這句話,學生能初步感受到一號坑很大,但對其中具體的數字沒有什麼特別的印象,教學中我們可以結合學生熟悉的教室進行對比教學,如我們的教室大約60平方米,一號坑的面積大約相當於238間教室那麼大。這樣,學生就能深刻的體會到一號坑面積之大。

4.聯系寫作背景理解句子意思。

有的文章,有其特定的寫作背景,離開了當時的背景,學生理解起來就比較困難了。這時我們可以通過補充相關的背景資料,使學生入情入境,幫助其弄清這些較難理解的句子的含義。如《我給江主席獻花》一文中「我就像一個失散多年的孩子重又回到了母親的懷抱,頓時感到一股暖流流遍全身。」

學生對這句話很難理解,教學時,首先引導學生交流事件發生的時間是香港回歸祖國的前夕,接著交流查閱到的有關香港的資料,在學生了解到香港這個「遊子」在經歷了百年的風雨後終於要回歸祖國母親的懷抱時,提出問題:

這里「失散多年的孩子」指的是誰?「母親」指的是誰?此時,學生不難理解「失散多年的孩子」暗指被英國人佔領、統治百年的香港;「母親的懷抱」暗指祖國這個大家庭;「失散多年的孩子重又回到了母親的懷抱」隱喻香港回歸祖國這一重大歷史事件。

3小學語文常用的理解句子的方法二

(1)聯繫上下文,理解句子含義。

句子的深層含義,往往和具體的語言環境——這個句子所在的上下文的內容有關。因此,只有結合具體的語言環境,才能體會出句子字里行間所蘊含的意思。比如課文《一夜的工作》中有這樣一個中心句:「他是多麼勞苦,多麼簡朴!」單單地看這句話,似乎很簡單,就是說周總理工作勞苦,生活簡朴。

但是,句子加了「多麼」這一修飾詞,我們就要深入理解周總理的工作是怎樣的勞苦,生活又是如何簡朴。而這些必須聯繫上下文才能得到真切的體味。

(2)要抓住句子中的關鍵性詞語。

如《十里長街送總理》一課中有這樣一句話:「一位滿頭銀發的老奶奶,雙手拄著拐杖,背靠著洋槐樹,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著。」我們可以抓住「焦急」和「耐心」這兩個關鍵詞。「焦急」的意思是非常著急;而「耐心」的意思是心裡不急躁,不厭煩。

這兩個詞乍看起來似乎矛盾,這時就要想老奶奶為什麼而焦急?為什麼又耐心地等候?從而理解這兩個詞乍看是矛盾的,但它們卻反映了老奶奶急切想見到總理的靈車,以及不見靈車絕不離去的那種對總理無比熱愛的感情。

(3)思考言外之意,理解句子含義。

有些句子我們要透過表面來探究它的言外之意,往往這種「弦外之音」才是作者要表達的真正意思。在《賣火柴的小女孩》中寫道:「她們倆在光明和快樂中飛走了,越飛越高,飛到那沒有寒冷、沒有飢餓,也沒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這句話並非說明她們真的得到了幸福和快樂,而是說明這種幸福和快樂只有到另一個世界中才能實現,進而揭露了當時社會的黑暗。

(4)分析句子的修辭手法,理解句子含義。

作者在寫作中,常常會藉助一些修辭手法,使自己要表達的意思在句子中變得生動、含蓄、深刻起來。因此,仔細體味、揣摩作者所運用的修辭手法,有助於領悟作者在句子中所蘊藏的更深一層的意思。

在《山中訪友》一文中寫道:「啊,老橋,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這澗水上站了幾百年了吧?」這里作者巧妙地運用了比喻和誇張的修辭手法,把老橋比作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贊揚了老橋那種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的精神。

(5)聯系實際,運用聯想來理解。

《我的戰友邱少雲》一文中有這樣一句話:「這位偉大的戰士,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也沒挪動過一寸地方,沒有發出一聲呻吟。」我們可以聯想自己被沸水或火星燙著時會迅速地把手縮回來,並且劇烈疼痛的情景,而邱少雲被烈火燃燒達半小時之久卻能做到紋絲不動,足見他的高度紀律性及為革命勇於獻身的偉大精神。

(6)聯系作者生平、寫作背景理解含義。

這種方法主要是根據文章的思想內容,透過句子字面上的意思,理解作者的本意。在《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中寫魯迅先生說的一句話:「四周黑洞洞的,還不容易碰壁嗎?」問:「碰壁的原因是什麼?」當然是:四周黑洞洞的。

接著領悟出「四周黑洞洞的」和「壁」的含義。在此基礎上,認清句子的內涵意思,我們可以聯系當時的時代背景,了解到當時社會的黑暗,像魯迅先生這樣的進步人士自然受到打擊與迫害,從而激發了我們對魯迅先生的佩服,對黑暗社會的憎恨。

這樣一理解,注意了時代背景,就會懂得魯迅先生是個怎樣的人。懂得了這些,就能透過字的意思,探尋出這句話的深刻內涵,它既揭露了舊社會的黑暗,又表現了魯迅先生對舊社會的無比憎恨!從「黑洞洞」和「碰壁」兩個詞中,我們可以體會到魯迅不怕碰壁的頑強斗爭精神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4小學語文常用的理解句子的方法三

⑴抓關鍵詞語、關鍵部分理解含義[弄清詞義,句義也就理解了]

例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人在畫中游是關鍵部分,意思是說人好像在圖畫中遊玩一樣,[我們還得想想:為什麼作者會這樣說呢?原來是作者覺得這山水太美了],句子的意思是--人們畫著小船在灕江上遊玩,就好像是進入了一幅連綿不斷的畫卷一樣,表達了作者對桂林山水的贊美。

⑵聯繫上下文、注意時代背景體會言外之意。

這類句子的表面意思好懂,但更深刻的意思就必須結合作者所處的時代,聯繫上下文才能體會以出來。例而今,荔枝依舊年年紅《荔枝》。這句子表面看是說:到現在荔枝和以前一樣年年都紅、都成熟。

[作者為什麼用這個句子全文的結束呢?聯繫上下文和作者所處的時代背景--此時作者的母親已經去世,在母親生前作者時常買荔枝孝敬老人家,可是現在母親已不在人世了,作者看到年年紅潤如前的荔枝自然憶起母親],可見這句話的真正意思是:作者面對年年依舊紅的荔枝,常常懷念自己的母親,表達了作者對母親的敬重與懷念之情。

⑶注意修辭手法,先弄清句子意思,再理解句子內在含義。

『伍』 如何巧抓重點詞句理解課文內容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每冊語文教材是以幾十篇文質兼美的文學作品為主體。這些作品是學生學習祖國語言的典範,是識字的有效途徑,是學習作文的範例,是了解民族文化傳統、拓展知識視野、培養道德情操和審美情趣、鍛煉思維能力的憑借。「閱讀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課標》語)因此,語文課中,閱讀教學占的比重大,用的課時多。語文教師在閱讀教學投入的精力大,花費的時間多。但是近年來對語文教學,特別是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批評總是不絕於耳。不少語文教師發出「越來越不會教了」的慨嘆,這種慨嘆也基本是針對閱讀教學而發出的。閱讀教學到底怎麼了?原因當然是多方面的。下面我就以自己的教學經驗來談談期中的一方面。
在閱讀教學中,往往容易出現「鬍子眉毛一把抓」、「各種項目一齊上」、「從頭到尾逐段教」的局面。面面俱到的結果,常常是面面不到。如果能抓住關鍵詞句,引導學生理解透徹,往往對理解整篇課文內容,體會作者的情感有很大的幫助,是一種耗時少、收效大的做法。為此,近幾年來我堅決擯棄了逐段串講串門的模式,並探索如何突出教學重點,優化閱讀教學過程,特別是如何抓重點詞句,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這一點進行了深入的研究,那麼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如何通過重點詞句,有效學習課文,引導學生領悟文章思想感情呢?我認為我應該從以下幾方面加以提高:
一、鑽研文本,把握文本精華。
法國藝術大師羅丹曾經說過:「對於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作者的寫作目的,往往體現在他所表達的思想和感情中。而課文中的一些重點詞或句又是作者表達思想情感的泉眼。如果教師善於發現這些泉眼,並以此展開教學,那麼學生思維和情感的活水就會源源不斷地冒出來。
(一)抓住含義深刻的詞句,升華學生的情感體驗。當然教學中不能對所謂的重點詞句加以單一、孤立的分析、講解或者簡單地一股腦兒地對字、詞、句面面俱到地「肢解」,也不一廂情願地設計一些練習橫亘在研讀品析中,而是保存文章結構的完整性和意境完美性。以讀促解,以讀悟法,以讀動情。如我在《游山西村》教學中,為指導學生讀好「豐年留客足雞豚」里的足一詞,我這樣設計教學:
生(有氣無力):「豐年留客足雞豚」
師:「他足嗎,同學們!看來,他有點餓,老師也要像山西村的山民一樣要准備酒肉給你吃。」學生大笑。
生(洪亮有力):「豐年留客足雞豚」
師:「好 掌聲鼓勵。」(學生鼓掌),這就是「足」,不但酒菜足,而且情誼足。
這不僅讓學生理解「足」的含義,而且讓學生對「足」有所感悟,有所體驗。可見,教師找到的含義深刻的句子,目的重在幫助學生理解感悟語言,升華學生的情感體驗,起到「一石數鳥」的效果。
(二)抓住中心句,引領學生理解課文內容。
在小學的許多課文中,某個詞語或句子就是貫穿全文的中心點,仔細思考,全文處處與之緊密相連。如果抓住這些中心詞句進行教學,能有效地幫助學生把握課文的脈絡,准確地理解整篇課文的內容。
例如教學《富饒的西沙群島》一文, 抓住「那裡風景優美,物產豐富,是個可愛的地方。」這個句子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可以設計如下問題:課文寫風景優美的段落有哪些?寫物產豐富的段落是哪幾段?優美的風景體現在哪些景物上?豐富的物產又是什麼?通過理解以上幾個問題,學生初步懂得整篇課文是圍繞「風景優美、物產豐富」這兩個詞來寫,用了總分的敘述方式,以下的內容都是這兩個詞的具體化和形象化。也就是說,學生對課文的主要內容和結構已經有了初步的了解,這對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無疑起了先導作用。
(三)抓住過渡句或關鍵詞,指導學生掌握課文框架。
1.抓過渡句。過渡句在文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它是文章思路發展變化的一個重要標志。閱讀教學中突出過渡句的教學,能幫助學生弄清作者的思路,把握文章的結構。如《趙州橋》一文的過渡句「這座橋不但堅固,而且美觀。」既總結了上文,又開啟下文,像一座橋梁,使課文的前後部分自然、連貫地銜接,並使課文的結構清晰、明了地展現在小讀者面前。
2.抓關鍵詞。在與文本的對話中,我們不難發現有些課文中能找到「牽一發而動全身」的詞眼。憑借這個詞眼,引導學生整體把握課文的結構,就會讓學生對文本留下完整的印象。《飛奪瀘定橋》一課,抓住課題中「飛奪」一詞,這一關鍵詞語概括了全文的內容,提示了課文的分段思路。教學時,我緊緊抓住「飛奪」這個關鍵詞語分以下幾步設計:
① 讓學生自由讀全文,想一想課文內容是圍繞課題哪個關鍵詞(「飛奪」)。
②再讓學生找出哪些段落寫「飛」,哪些段落寫「奪」,從而給課文分段。
③分析「飛奪」的經過和原因。能精導一詞,對撥通全文的課文亦有不少。
這樣抓住一個關鍵詞來教,僅30多分鍾就教完了全文,學生既理解了課文內容,理清了課文思路,又明確了課文中心,掌握了重點詞語,真是一舉多得。剩下來的時間,便進行片斷練習。這樣緊扣關鍵詞教全篇,不僅節省了時間,而且突出重點,思路清晰,整體感強,學生學了印象更深刻。
二、針對詞句特點,確定詞句的教學方式。
全國特級教師虞大明在《走過10年》一書中指出:閱讀課訓練的內容要淡化篇章意識,要抓住最富表現力的詞句,通過理解、轉換、運用,達到理解課文,增強語文能力的目的。訓練的方式要具體,可操作。訓練提示要有明確的指向,以達到訓練的預期目的。[4]據此,筆者總結出以下幾種詞句的教學方式。
(一)在語境中悟意
「語境」是一種言語的背景,是制約語意的「場」。在不同的言語環境中,詞句的含義往往是不同的。因此,詞句的應用最重要的特徵是依賴語境。教師可藉助於模型或實物、表情、表演等創設語境,幫助學生體味詞句的含意和情愫。[1]
如《趙州橋》最後一段:「欄板上雕刻著精美的圖案:有的刻著兩條相互纏繞的龍,嘴裡吐出美麗的水花;有的刻著兩條飛龍,前爪相互抵著,各自回首遙望;還有的刻著雙龍戲珠。」多美的語句,可在學生的心中,卻很難清晰地想像出它們的樣子。這時,如果出示投影片,讓那些千姿百態的龍的形象活靈活現地映入學生的眼簾,那麼課文中的句子不再只是些呆板的文字,而是變成了一個個躍躍欲試的生命,抽象的句子變成了學生心中那充滿生機的形象。句子理解了,同時也啟迪和感染了學生的心靈。閱讀中的詞句訓練落到了實處,理解達到了融會貫通的境界。
又如《盤古開天地》第三自然段中有一個詞「頂天蹬地」,為了讓學生發掘它內在的意蘊,在教學該詞時,我請了一位學生上講台表演盤古「頂天蹬地」這個動作並堅持1—2分鍾,我則在旁邊深情並茂地引讀:幾百年過去了,盤古頭頂著天,用腳使勁蹬著地;幾千年過去了,盤古依然頭頂著天,用腳使勁蹬著地;幾萬年過去了,盤古還是頭頂著天,用腳使勁蹬著地……在這樣的情景中,學生彷彿真的穿越時空,看到了盤古開天地的艱辛,感受到了他堅強勇敢、無私奉獻的精神,從而與文本進行了一次真正的交流對話。
(二)在比較中辨析
在人們的認知活動中,「比較」是一種有效的基本方法。比較在強化感知的差異度、顯示事物的不同特質方面,給人以深刻的印象。[1]在詞句練習中,比較也是一種有效的藝術手段。
1.「刪除」比較。如教學《花鍾》的第一段時,教師將描寫花開放的短語刪掉,讓學生與原文進行比較,思考哪一段寫得好?為什麼?
凌晨四點,牽牛花開了;五點左右,薔薇花開了;七點,睡蓮開了;中午十二點,午時花開了;下午三點,萬壽菊開了;傍晚六點,煙草花開了;月光花在七點開花;夜來香在晚上八點開花;曇花卻在九點開花……
凌晨四點,牽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五點左右,艷麗的薔薇綻開了笑臉;七點,睡蓮從夢中醒來;中午十二點左右,午時花開花了;下午三點,萬壽菊欣然怒放;傍晚六點,煙草花在暮色中醒來;月光花在七點左右舒展開自己的花瓣;夜來香在晚上八點開花;曇花卻在九點左右,含笑一現……
在這篇課文中,教師精心設計了這樣一個段落的比較,讓學生在對比中體會作者用詞用句的准確、豐富、優美,顯然這一訓練是極富價值的。
2.「替換」比較。例如教學《美麗的小興安嶺》一文時,可以設計比較題如下:
春天,樹木(抽出)新的枝條,長出嫩綠的葉子。(長出)
請問「抽出」能否用「長出」來代替?
顯然,「抽出」是長出的意思,但用「抽出」,就把枝條快速而有力長出來的樣子寫出來了,很生動形象;枝條一般是筆直的、長長的,像一把劍,把枝條「長出」說成「抽出」,非常貼切。學生在比較中體會到「抽出」更准確,更形象。
(三)在整體感知中深化
有些文章中具有概括作用的語句,由這樣的語句引發了對課文的把握。這種方法同「詞語突破法」一樣,乍一看是從部分入手而不是從整體入手的。但抓這個句子並不是講這個句子,而是為了達到整體感知的目的。這個句子不過是完成整體認知任務的一個憑借。
例如支玉恆老師執教的《小珊迪》一文中,最後一句話「飽受飢寒的小珊迪那美好的品質,將永遠打動著人們的心。」是全文的中心句,支老師引導學生利用這句話對全文進行整體感知。學生經過反復的朗讀與思考後,了解到這句話共講了三個內容:一是說小珊迪是一個飽受飢寒的孩子;第二,說小珊迪具有美好的品質;第三,說小珊迪美好的品質打動人心。
在這個教例中,支老師抓住課文最後一句話,引導學生完成了對課文內容、中心、結構三個方面的整體認知,為進一步讀文理解提供了高屋建瓴的認識。[2]
(四)在運用中提升
語言文字訓練不僅是理解還要運用。葉聖陶說:「課文無非是一些例子,靠了這些例子讓學生訓練閱讀的能力,訓練寫作的能力。」因而,在教學中應充分利用這些例子進行運用語言的訓練。運用語言的訓練方式有多種,包括造句、範式作用的句式的仿寫、詞句的擴寫等等。它不僅發揮了學生無窮的想像力,還能培養學生的語感,提升他們的寫作水平。
在小語教材中,有不少課文有關鍵詞、關鍵句、關鍵段,但也有一些課文沒有明顯的關鍵性的詞、句、段,教這些課文是否一定要逐段串講串問不可呢?回答當然是否定的。俗語雲:「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教這些課文,教師頭腦中應有「攻破一點,舉一反三」的設計理念。但選擇這「一點」是需要留些腦筋的,要考慮教材的特點,要考慮編者的訓練意圖,還要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然後綜合敲定。
當然我們在講讀課文方法上還要不懈地進行改革、豐富和創新,使之靈活地運用於教學實踐。其中最有效的是一點突破教學法與其他教學法的優化結合,從而使「一法為主,多法相助」的教學策略得以有效的實施,真正提高了閱讀的教學的效率、質量。

『陸』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如何運用抓重點詞句的方法理解課文內容

一、擴大學生閱讀量,讓學生汲取大量的文學養分,做一些提高閱讀能力的基礎功夫。
教學活動中,有意識的要求學生看一些課外讀物,組織安排一些文學業余活動,讓各年級的小學生,通過具體的實踐活動逐漸提高他們的閱讀總量。低年級的學生,老師可以講一些童話故事、神話故事、寓言故事……這類書本有《西遊記》、《封神榜》、《安徒生童話集》、《伊索寓言》等,豐富他們的課餘生活,積累一些原始素材。到了三年級,讓學生逐步接觸一些現代文學作品,如魯迅、郭沫若、巴金等文學大師的短篇文章,並在班級中開展一些相應的文學活動,可以形式多樣,內容自行設計,包括敘述故事情節,說感受,討論問題等,加強學生對內容的記憶。高年級的學生,要求適當高一點,讓其慢慢接觸一些中國現代和古代的文學名著以及外國文學經典名著,為以後學生持續閱讀打好基礎。我們讓學生閱讀的目的,在於讓其汲取更多的文學養分,而不是去增加學生學習以外的負擔,為此,我們必須得保證學生課外閱讀的質與量。(1)要求學生有目的、有選擇的讀書。(2)讓學生從開始讀書便養成做讀書筆記的習慣。每個學生都用一本專用的筆記本,在平時閱讀中將自己認為精彩的句子,優美的修辭,好的用詞……可以摘錄下來,在空閑時可以拿出來琢磨琢磨,以加深記憶,循序漸進,閱讀中積累一些原始的東西。引導學生寫寫讀書筆記,心得體會之類的,加強對內容的理解,也可以幫助學生恢復記憶。
要善於加以引導學生學會和掌握利用工具書解決一般性的問題,例如不會的字詞,不懂的生活常識用語等。教師經常注意本班學生閱讀課外讀物的情況,有針對性的開展一些相關的文學活動,逐步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讓學生在活動中不知不覺地使他們的思考問題能力與判斷力得到發展,同樣學生在閱讀中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得到發展,再不會因為區區二三百字的閱讀小短文而皺眉頭,撓筆頭,咬筆頭了。我們也在教學閱讀中不會因提中高學生的閱讀能力而老虎吃天,無處著手,總不見大的效果。同時學生由於在閱讀活動中積累了足量的文學素材,在作文時也不會沒頭沒尾,流水帳,錯字錯詞亂句子了,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為呢?
二、興趣是閱讀的動力,關鍵是要激發起學生閱讀的興趣。
興趣是人所有行為的原始動機,也是人產生活動行為的意識源、學生會不會去自動閱讀一些課外讀物,接觸一定量的課外有益讀物,歸根結底他們有沒有一種原始的閱讀動機,是否具有這方面的意識,這正是我們最值得思考的地方。哪我們如何激發起學生的閱讀興趣,進而使其形成一種良好的閱讀學習習慣?
第一、教師本身要的豐富的文學常識,平時注意提高自身文學素養,靠自身的影響來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在日常語文教學活動中隨機應變,善於綜合運用文學常識,使課堂教學充滿情趣,也使學生因教師豐富的文學知識,流利的口才等現象產生一種敬重老師,羨慕老師「卓越出眾」才華的心理反映,這種心理反映效果在無形中不自覺地起到激發學生閱讀興趣的作用,這也是小學生「愛模仿」天性的必然。
第二、開展多種相關的班級或學校大型的文學活動,通過活動滿足學生在優越性上的表現欲,使學生愛動易動的天性得到釋放。開展和舉行一些如:講故事比賽、演講比賽、摘錄筆記評比、速擬提綱復述比賽,心得體會交流活動等,由易而難,根據各自的實際情況開展一些不同類型的活動,更有效的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在開展活動的過程中,圍繞小學生天生愛表現的特點,讓每個學生都有參加的機會。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最大限度的激起學生的表現欲,強烈的表現欲促使學生產生一種自我主動閱讀意識,這就是我們所期望出現的,也正是激起學生閱讀興趣的重點所在。
第三、多表揚,鼓勵學生在閱讀學習過程中所取得的點滴成果,肯定他們的付出。如果條件允許,進行一些必要的物質獎勵。這也是激發學生閱讀興趣的一個方法,說起來容易,平常做起來就難。切忌因為學生在閱讀學習中出現的小錯誤,小過失而批評、指責,小學生逆反心理強,這樣會使學生閱讀興趣受到影響。
三、明確目標,持之以恆,帶動作文。
根據各年級各班的不同情況,制定一些相應的閱讀計劃,並保證堅持做到。及時總結交流,讓學生發作文形式匯總成簡單的學習材料,貯存加工成學生自己的知識。學生一時的興趣激起來比較容易,然而要使興趣常有,卻是件難事。只有讓學生鑽進閱讀中,讓其體會到閱讀的樂趣,學生自己就會主動閱讀。所以在語文教學中要有目標,有計劃地組織一些高質量的閱讀活動,並長期進行下去,到那時,學生的閱讀能力一旦有長足的進步,就會作文中自然而然地表現出來,無形之中也帶動了作文的進步。

『柒』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如何運用抓重點詞句的方法理解課文內容

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中的重要任務之一,而閱讀則是達到目的的重要途徑。閱讀有助於理解文章的思想內容,有助於信息輸入強化記憶,有助於提高口頭表達能力和寫作能力,有助於培養學生敏銳的語感和審美情趣。它在語文教學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語文課程標准總目標中提到,要培養學生「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能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可見閱讀教學的重要性。而閱讀能力較弱一直是語文教學中的難題之一,尤其是對四年級的學生來說。因此,我們年級組的研修主題是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在這個大問題下,我確立的個人研修主題是抓住重點詞句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體會作者的情感。

在閱讀教學中,如果能抓住關鍵詞句,引導學生理解透徹,往往對理解整篇課文內容,體會作者的情感有很大的幫助,是一種耗時少、收效大的做法。我是從以下幾方面做的:

一是抓住中心句理解課文內容。閱讀教學中抓住中心句的教學,能有效地幫助學生把握課文的脈絡,准確地理解整篇課文的內容。例如教學《桂林山水》一文,我抓住「桂林山水甲天下」這個句子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我設計了如下幾個問題:「甲」是什麼意思?作者用哪些具體的景物來突出這個「甲」字?桂林的山究竟有哪些特點?桂林的水又有哪些特點?通過理解以上幾個問題,學生已初步懂得整篇課文是圍繞著這個「甲」字來寫,用了先總後分的敘述方式,以下的內容都是「甲」字的具體化和形象化。也就是說,學生對課文的主要內容和結構已經有了初步的了解,這對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無疑起了先導作用。

二是抓住含義深刻的詞句來理解課文內容。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有很多含義深刻的句子,如果不能正確理解這些句子,就不能全面理解課文的內容。引導學生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要注意教給他們理解句子的方法,教會他們聯繫上下文、聯系生活實際,聯系文章的時代背景及作者當時的思想感情等來理解句子。如《鄉下人家》中「從他們的房前屋後走過,肯定會瞧見一隻母雞,率領一群小雞,在竹林中覓食;或是瞧見聳著尾巴的雄雞,在場地上大踏步地走來走去。」這句話的理解,我就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來理解,你見過的城裡的雞是什麼樣子的,你在鄉下見到的雞又是什麼樣子的呢,進而比較來理解鄉下的雞的自由自在的生活,從而理解「鄉下人家不論什麼時候,不論什麼季節,都有一道獨特、迷人的風景。」

一篇文章,總要表達某種思想感情,這種思想感情往往是從字里行間流露出來的。教學中引導學生理解重點詞句,能幫助學生深刻地領會文章的思想感情。例如教學《桂林山水》一文,我抓住「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這一句,引導學生理解作者把灕江的水說成「碧波」,把游覽桂林山水說成「在畫中游」,這分明是對桂林山水的贊美,從而領會文章的思想感情。

三是抓住過渡句,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過渡句在文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它是文章思路發展變化的一個重要標志。閱讀教學中突出過渡句的教學,也可幫助學生弄清作者的思路,把握文章的脈絡,從而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

圍繞研修主題,本學期我認真地參與各種研修教育活動,在准備集體備課區內展示時,我積極虛心地參加,聽取其他教師的意見,發表自己的見解,我們組的活動比較成功,得到了大家的認可。通過這次研修活動,我自身的素養有所提高,對研修主題有了進一步的探究。我本人在准備中心診斷組的診斷課《鄉下人家》時,結合自己的研修主題,吃透教材,認真備課後,聽取組內教師的集體備課的建議後,在師生的共同努力下,課上得比較成功。課後,在校內教師評課的基礎上,我再次結合自己的研修主題進行反思,在以後的閱讀教學中改進、提高。

經過一學期的努力,我自身在理論和實踐中均有收獲,學生的閱讀能力有提高,尤其是抓住重點詞句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體會作者情感的能力。在以後的語文閱讀教學中,我還將繼續這一研訓主題,扎實地提高全體學生的閱讀能力。

『捌』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如何巧抓關鍵詞-

小學語文的閱讀教學可以通過抓關鍵詞來體會人物的性格特點,來理解句子,這些關鍵詞一般都是形容詞、動詞,抓住了關鍵詞,抓住了重點句子,就可以深入地理解課文內容。

『玖』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如何運用抓重點詞句的方法理解課文內容

抓重點詞句要以具體的課文為例,比如小學語文六年級的《窮人》,我們可以抓住「哦,我們,我們總能熬過去的!快去,別等他們醒來。」這句話,讓學生體會,你覺得這句話中的哪個動詞用得特別形象?學生很容易會找到「熬」字,再結合「漁夫皺起眉,他的臉變得嚴肅、憂慮。」這句描寫漁夫神態的句子,漁夫的高尚品格也就不言而喻了。

閱讀全文

與小學語文如何抓關鍵句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05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72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18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11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49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7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6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71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51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989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2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49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59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36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13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01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08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388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5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