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滲透思想品德教育
素質教育的宗旨是提高學生的思想品德、科學文化、身體心理、勞動技能等素質.學生學會做人為,求知、勞動、生活、健體、審美打下扎實基礎,使學生在德、智、體、美、勞等方面得到全面協調的發展.德育在其中處於首要地位.
中學語文教學大綱明確指出:「語文教學要進行思想教育,要著重於思想感情的陶冶,道德品質的培養,使學生提高社會主義覺悟,初步具有辨別是非、善惡、美醜的能力.」這段話的精髓是語文課中要注重思想品德教育,從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德育在語文課中教學中的重要地位.
語文教學既是知識的傳授,同時又是品德的教育.在新形勢下任何寓德育於語文學科教學之中,是每個語文教師面臨的新課題.在語文教學中,筆者注重抓了以下幾個教學環節.
一、用形象感染學生,激發其道德感
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的道德感,必須以完整而鮮明的形象去感染學生,以「形」誘情,使形象完整鮮明地展現出來,通過形象的感染作用來陶冶學生的感情.我根據不同的教材科目特點,採用不同的教學手段:以敘述典型事例為主的,就以生動的講述為主.如:《誰是最可愛的人》是一篇文情並茂、感人至深的通訊.在學生預習的基礎上,生動講述三個典型事例,突出志願軍的群體英雄形象,以自己的激情去感染學生,在學生心目中再塑「新一代最可愛的人」的形象,激發學生熱愛革命英雄的情感.以說理為主的議論文就以說理為主.如:《工作的大小》是一篇思想短評.通過本文教育學生,要從小事做起,從「我」做起,學習白求恩、雷風等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另外,通過表情朗讀和生動的講述或描繪、背誦的教學手段,使形象完整鮮明的展現出來,既發揮了形象的感染作用,同時有能夠達到提高朗讀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的教學目的.
二、情理結合,使學生在動心動情中受到教育.
語文課的品德教育既要訴諸感情,也要訴諸理智,將以情動人和以理服人結合起來,使學生受到感染熏陶,潛移默化.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這對語文課的德育教育尤其重要.由於語文課具有豐富的感情因素,因而教師的思想感情應進入課文的情境之中,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再現課文情境,對學生動之以情,使學生在動心動情學習課文.特級教師於漪認為:「教師要努力運用語文佳作中所飽含的真摯感情,扣擊學生的心弦,激起他們的感情上的共鳴.教師鑽研教材時必須沉進去,披文以入情,把握作者的思想脈絡,體會作者的感情波瀾.教學時教師要緊扣作品的文字,用准確生動的語言打動學生的心,使他們胸中或泛起漣漪,或掀起波瀾,激發起他們愛憎分明的感情.這種情應當是高尚的、健康的、向上的、火熱的,能激發學生熱愛黨、熱愛祖國、熱愛人民,激發學生憎恨敵人,憎恨剝削,憎恨侵略.」這些經驗之談道出了語文課中的德育必須訴諸感情的真諦:教師必須動情,真正融及學生的感情深處,才能豐富學生的感情體驗,使他們在人類的高級感情,道德感、美感上受到深切影響.為此,我在語文教學中,根據所編教材課文的思想內容,積極貫徹德育教育思想,對學生進行不同內容的思想教育,寓情感於教學之中,力求做到「潤物細無聲」例如:在教讀經典散文——朱自清的《背影》中,讓同學們依據該文所凝聚的感人肺腑的至真至情,從課堂情境設置內容分析,情感體驗,去感受那種深沉的文字間的相連相愛,這對於家庭成員間的親情培養,無疑起到了潛移默化、鞏固、發展、提高的作用,效果顯著.
語文課的德育不僅僅停留在感情激發上,還必須深入到事物的本質,在理性上有比較深刻的認識.這就要把情和理結合起來,既強化學生的道德感情,又加深其道德認識,幫助他們形成革命的信念和理想.語文課的德育,不僅要動之以情,還要曉之以理,真正做到以情動人以理服人.如教學《孔乙己》這篇課文,就可從課文的字詞句入手,喚起學生再造性想像,使學生在頭腦中再現孔乙己迂腐、可笑的形象,再現舊社會涼薄苦人兒的種種情景,對孔乙己的悲慘處境、悲劇命運產生同情;進一步則要通過分析具體的情節、場面,把孔乙己的遭遇同科舉制度聯系起來,同冷漠的社會聯系起來,揭示造成孔乙己悲劇的社會根源,從而達到較深刻的理性認識.再如,我在執教都德的小說《最後一課》時,由於學生對該小說寫作的背景知之不多,甚至一無所知.於是,我將當時「普法戰爭」的社會背景在教學中作了特別介紹,讓學生認識到戰爭的動因、性質,這對小說主題的把握,人物形象的分析自然不可缺少.同事熱愛和平,反對戰爭的心理品德的養成,也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法國雖然是異國,同學們對其遭受的侵略,或許沒有感同身受.但是,為了喚起大家對遭欺壓、蹂躪異民族的同情,我將中國近代、現代史上的有關事實融入教學,使學生認識到落後將意味著挨打的道理,從而,將個人與國家利益聯系起來,熱愛祖國,肩負責任,去發奮學習,努力工作.
三、引導學生進行自我教育
寓德育教育於語文訓練,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最後,必須落實到學生的自我教育上.
人和動物不同,具有自我感覺、自我意識,能認識自己,進行自我教育,使個性品質得到完善.也就是說,自我教育就是自己努力獲得良好的思想品質,它以自我意識為條件,通過自我努力來實現.
中學語文課具有激發學生自我教育的良好條件.在文學課文里,描寫了多種多樣的人物形象,表達了人們不同的願望、追求和理想.學生閱讀課文,就能夠間接地洞察社會,洞察歷史,領會做人的道理,思索人生的道路,在道德上進行自我認識,受到自我教育.
學生的自我教育需要教師正確的引導.由語文課的特點可以從四個方面引導學生進行自我教育:
(一)自我積累.
古人雲:「不積硅步,無以至千里」.道德品質的培養,也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同的課文,其思想教育也有所不同,或公德、或積德、或法紀,不一而足,零零總總.為此,我在教學中,研究教材,本著方向性原則,將正面的乃至方面的材料或個案,當作一面面鏡子,讓學生朗照自己,形成一條主線延伸到內心深處,從而積善成德.
(二)自我傾吐
言為心聲.在教學中,我除在課堂上運用教材作道德教育依託外,還充分開拓其他途徑,如,數年來,我一直要求所教學生堅持寫日記、周記,把日常學習,生活中的種種感受記下來,定期收交,從中來窺探此時彼刻的心理,「善」則倡,「惡」則改.和風細雨,因人施教.這不僅提高了同學們的寫作能力,而且也凈化了靈魂.至於作文教學,我除了根據不同年級,不同單元的教學目標布置練習外,還有意識地布置一些課外練筆,如,《我好後悔》、《我真不該》、《我錯了》等可寫性很強的作文,讓學生去解剖自己,則善而從.
(三)自我比較
有比較才有鑒別.語文課上,有許多古今中外的人物、事例值得學生借鑒,如果教師運用發揮的好,對學生的道德品質的培養不失寶貴作用.例如,我在教《樂羊子妻》一文中,運用文中的「樂羊子」與其妻比較外,還讓學生設身處地橫著比,豎著比.於情於理,充分認識到「拾金不昧」的「益」,「半途而廢」的「害」,從而見賢思齊.
(四)自我實踐
實踐出真知.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在課堂上學不到的東西,乃至一時難以收效的東西,我在語文教學中,積極鼓勵學生到社會上體驗.為此,我利用自己身為團總支,負責學校德育工作之便,利用節假日,倡導學生到敬老院送溫暖;教師節向老師送賀卡;向貧困學生獻愛心,讓他們把活動中的感受、認識寫成材料,用作文形式反饋到教學中,通過評比表彰,這對中學生的身心衛生、良好心理品質的培養和教育也起到了自省、自重、自我挑戰、自我完善的作用.
『貳』 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
一、語文教學中滲透愛國主義教育 愛國主義教育是學校德育的永恆主題。語文學科蘊含著生動、豐富的愛國主義教育因素,因此,在語文教學中進行愛國主義思想滲透,使愛國主義教育與語文學科教學有機地統一起來。
如在教授《誰是最可愛的人》一文時,先讓學生充分體會志願軍戰士那種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在感動氛圍的基礎上,再啟發引導學生:那麼在和平年代的今天,我們還需不需要這種精神呢?以及該如何去做才是愛國的?讓學生結合自己的親身體會談一談自己的感受,從而培養起學生的愛國意識。
二、語文教學中滲透環保意識教育 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實踐表明,搞好環境保護既要靠管理,靠科學技術,更要靠不斷提高全民族的環保意識。而學校教育首當其中要承擔起培養下一代人環保意識的任務,因此,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有必要結合教材滲透環保教育。
如在學習《向沙漠進軍》一文時,首先讓學生了解沙漠對人類的危害以及想要戰勝沙漠必須付出巨大代價。其次,啟發學生,土地沙化的原因是什麼呢?原來是我們人類人為造成的,再聯系實際,談談近年來西北地區發生的「沙塵暴」給人類造成的巨大危害,然後再啟發學生為了我們人類以後不再遭受土地沙化之苦,我們該如何做呢?引導學生從我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用自己的言行去影響和帶動身邊的人,保護我們的生存環境,使之真正成為全社會共識
三、語文教學中滲透集體主義精神教育 現代青少年大都是獨生子女,優越的生活條件滋生著個性強、突出自我和嬌縱任性等缺點,尤以自我為中心表現特別嚴重。在教學中,怎樣讓學生懂得個人服從集體的協作關系,要有團結合作,互幫互助的集體主義觀念呢?
在學習《斑羚飛渡》這篇文章時,先 讓他們整體感知內容:一群斑羚被逼上傷心崖,陷入進退維谷的絕境,老斑羚為了贏得種群的生存,心甘情願的選擇死亡,讓年輕斑羚獲得新生。藉此,啟發學生: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我們需不需要這種集體主義精神呢?讓學生與之相比較,談認識,從而讓學生明白我們的生活的的確確少不了這種團隊合作、自我犧牲和集體主義精神。
四、語文教學中滲透生命意識教育 而生命對於每個人來說,都僅有一次,是來之不易的。但是我們的一些中學生由於缺乏對生命的認識,不尊重自己的生命,把自己的生命當作兒戲,厭學、早戀 、泡網吧、群毆等這些不光彩的事不乏發生。
針對這些情況在教學《敬畏生命》一文時,我讓學生了解到:我們每個人的生命都是經過豪華的、奢侈的投資之後才得到的。因此我們每個人都要珍惜、熱愛我們這來之不易的生命。
五、語文教學中滲透謙虛上進教育 韓愈強調:「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閱讀好文章,就是和大師對話,由於學生的認知能力和社會閱歷有限,不能很好地理解文章的言外之意,這就要求老師要引導學生體會蘊含在文中的深層含義,如在教學《兩小兒辯日》適時准確地加以引導,並拓展開去,讓學生明白:學無止境;人活到老學到老;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的道理,唯有如此,方能不斷進步,受益無窮。
六、語文教學中滲透責任感教育 一個人富有強烈的責任感是有所作為,事業成功的基本因素之一。如果學生缺乏責任感,就難以擔負起時代、國家賦予的重任,而起重要作用的正是學校的教育。但現實生活中有的學生出現了話不由衷、不負責任的言行,作為語文教師,應把學生的這種不良行為扼殺在萌芽狀態里。
如在學習《散步》時,先引導學生理解「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穩穩地、走得很仔細,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的深刻含義——表現了作者肩上肩負的承上啟下的使命感和責任感。進而啟發學生聯系生活,我們需不需要這種使命感和責任感呢?要求學生結合自己談感受,使學生的責任認知與現實狀況有機聯系起來,並逐步落實到行動上,培養起學生的責任感,能有效地促進他們綜合素質的全面提高,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總之,教育貴在以人為本,語文學科是集知識性、科學性、思想性於一體的綜合學科,作為語文教師,應讓學生在快樂創造中學習語文,更應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滲透德育教育,願能在新形勢的大語文背景下譜寫嶄新的一頁。
『叄』 語文教學怎樣滲透德育教育
一、利用教材,對重點詞句的剖析來進行德育滲透
小學階段的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重要的一條渠道是藉助小學語文教材進行。語文學科是一門工具學科,它集知識性和能力、文學欣賞於一體,還是除小學品德與生活外的一門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的學科。語文課和其他學科相比,在德育教育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從表面上看,教學時間比其他學科長;從學習內容上看,課本內容比其他學科更適合進行德育滲透;從實質上來看,它的內涵隨著時代的進步而不斷地發展和拓寬,它不僅是人的交際工具、思維工具和生活的必備工具,還是我們認識世界、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工具,它有著強烈的人文因素,能在很大程度上熏陶學生人格、陶冶學生情操、形成學生勇挑重擔的社會責任感。
二、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重點句、段、篇來進行德育滲透
小學語文教學的重點就是字、詞、句、段、篇,能運用感情進行閱讀只有後三者。如果你夠細心,就會發現小學語文教材中語句優美、內容生動、思想性強的寫景抒情文章比比皆是,這些文章真實再現了自然的風景和生活的場景,為小學生呈現出了一個豐富多彩、絢麗多姿、令人神往的天堂勝地。對於這一類文章,教師要根據教材的特點,在充分了解熟悉教材的基礎上,有感情地對重點語句、段落進行朗讀訓練,讓學生在感知語言文字、理解課文內容的同時,在教師的引導下展開合理想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從中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和美的熏陶,從而有效地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
三、創設有效的課堂教學情境,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
小學語文教學中,還可以結合全班學生的實際特點,引導學生根據課文內容,認真分析,精心設計,創設故事情境,讓學生自主參與、積極配合,用角色表演的形式再現課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情節情境。這樣,通過角色表演,課文中的角色不再是在書本上的,不再是「死」的,課文中人物形象就會躍然紙上,變得活靈活現,彷彿課文中的人物就就在自己的身邊,或者就是自己。這樣,就讓學生「走」進書本,讓學生帶著角色轉換的真切感受,自覺地變成課文中的人物,感覺課文中人物的處境,帶著課文中人物的感情去學習課文,去理解課文,從而強化學生體會,這樣課文所描繪的形象就會直接作用於學生的五官,從而充滿情感的色彩。這樣,學生在充分理解課文內容,恰如其分地進行表演的同時,不但加深了對文章的印象和記憶,真切感受到文章中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還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滲透了德育,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得到進一步的深化和內化。
『肆』 如何在語文課中進行思想品德教育
語文學科教學與思想品德教育正如教書育人一樣,是一個統一的過程,兩者密不可分,相輔相成,相互促進。
語文課程在對學生滲透德育教育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因為語文是生命之聲,是文化之根,是人的精神家園,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那麼,如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在語文教學中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效果。
現將教學中滲透德育的幾點感受、做法總結如下:
一、抓住課前三分鍾演講
在每節語文課上正課之前,都會讓學生進行三分鍾演講的說話訓練。
有時讓學生講述成語故事。
成語是民族文化的結晶,蘊涵了豐富的哲理,是進行中華民族優秀傳統道德教育的極佳的教材。
學生講完故事後,並沒有簡單的一帶而過,走過場了事,而是讓其他學生評論該成語講述的道理或對自己的啟發。
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得到了思想品德的熏陶。
如「孟母三遷」、「水滴石穿」、「自食其言」等成語教會了學生不要受外界不良環境的影響、做事要持之以恆、做人要重誠信等做人的道理。
有時讓學生評述社會生活中的事件。
抓住這個時機,啟發引導學生用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來看待這個世界。
二、研究教材,創造學生情感投入的時機
小學語文的教材中,有不少進行德育教育的、形象生動的圖畫和有說服力的教學材料。
因此將小學語文教材,作為融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和思想品德教育為一體的綜合性載體,深入挖掘其中的思想品質教育的因素,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質。
教師在教學中要深入鑽研教材,明確教育目的,抓住結合點,通過融合、滲透的方法,有目的、有計劃、自覺地寓德育於語文課堂教學之中。
1、結合教材內容,陶冶愛國情操
江澤民在2001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的重要講話指出:「思想政治素質是最重要的素質。
不斷增強學生和群眾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是素質教育的靈魂。
」凡是有利於提高學生思想道德素質,有助於學生學習怎樣做人的,且教學內容本身具有思想教育因素,都是語文學科思想教育的內容,加強語文教學的德育滲透,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已迫在眉睫。
現行小學語文教材內容豐富,圖文並茂,每篇課文都體現了文以載道,道以文蓋的原則。
小學語文課的課文所涉及的德育滲透內容,方方面面無所不有,包括思想政治、道德品質、科學思想、審美情操……,但每篇都有其側重點。
教師只要通過字、詞、句輻射,深究課文的內在思想性,使學生由技能的學習提高,直至思想的升華。
如教學《頤和園》一課時,上課伊始,通過頤和園的全景圖投影,配以錄音機播放的柔和優美的曲子,學生們的情感被牽動了,隨即揭示課題。
指導學生邊聽朗讀,同時重點思考作者從幾方面觀察頤和園美麗景色,要求學生從文章中找出有關詞句。
課文的朗讀在音樂的伴奏中進行,學生們的情感已完全融合在課文所描述的情境之中。
當學生們對「美麗」有了身臨其境的認識後,又進一步問學生:「喜歡頤和園。
為什麼。
」並結合彩圖組織學生討論。
學生們此刻已經產生對頤和園景緻的嚮往和對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性才能的熱愛。
藉此時機,介紹了頤和園遭八國聯軍破壞的歷史。
簡單介紹了北京還有一座比頤和園規模更大,景色更加瑰麗的圓明園,遭到八國聯軍的毀滅性破壞,這既激起學生強烈的愛國意識,又使沉浸在「的祖國多麼壯麗」的遐想之中。
2、體會故事之美,激發英雄主義
古人雲:「文章不是無情物」、「凡為文以意為主」。
在語文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是滲透在語言文字教學過程中的。
小學語文教材中有不少憂國愛民的英雄人物形象、許多革命先烈、革命領袖人物前赴後繼、視死如歸的動人故事,用鮮血和生命譜寫的一曲曲驚天地、泣鬼神的英雄主義詩篇,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人們。
如《狼牙山五壯士》、《戰友邱少雲》、《豐碑》、《再見了,親人》等。
學習這些課文時,可抓住人物的動作、神態、語言描寫等語句,讓學生細心品詞賞句,用心靈感悟英雄人物的愛國激情和高尚的愛國情操,在故事情節中升華的英雄主義。
學習此類課文時,教師通過查閱資料,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讓學生自主討論、交流,加上點撥,了解當時的時代背景,在深入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領悟人物高尚情操,從中汲取力量,受到感染。
三、精心設計教學,滲透德育教育
1、創設教學情境,滲透德育教育
情境教學是教師圍繞課堂教學目標而創設的能幫助學生學習的一種常見的教學形式。
著名的教育家葉聖陶曾說過這樣一句話「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與親」。
有時候作者在文中所要表達的情感,學生由於入不了「境」所以不容易理解和接受。
這時候就需要教師用各種方法創設一種符合課文內容的情境,使學生似親眼所見,親身經歷,好似言出己口,情出己心一樣。
讓學生與作者能夠產生在情感上的「親」,從而引起學生的共鳴,做到入境悟情。
創設情境的方法很多,有活動展現情境,有音樂渲染情境,有畫面再現情境,有感人故事喚起情境……但必須注意到要根據教學內容與學生認識水平去考慮創設情境,以取得良好的德育效果。
如在上《小珊迪》這節課時,教師先播放一首符合課文情調的歌曲,在課堂上製造出一種「十分悲慘」的氣氛。
然後教師再用語言導入正課。
這樣就很容易喚起了學生對同齡人——小珊迪的美好情感,引起深入學習課文的興趣。
在講課文時,教師可以作兩個「情境」設計:用語言配合課文插圖描繪出在小利比中,小珊迪被馬車撞傷,車夫揚長而去的驚心動魄場面和小珊迪臨死前的悲慘情景。
向學生再現這些感人的場面後,讓自己深刻地感受到主人公美好的品質和資本主義社會的人情冷暖,並認清資本主義社會吃人的、黑暗的本質,從而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2、巧妙設計問題,滲透德育教育
課堂提問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節。
在教學中,教師的問題設計得好,有啟發性就能引起學生思考問題的興趣,激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深化學生的認識。
亞里斯多德曾有句著名的名言:「思維是從疑問和驚奇開始的。
」 所以教師在講授課文的同時,巧妙地設計問題抓住課文中一些富有啟發性的因素對學生進行啟發、引導、提問就可以起到深化學生對課文認識的作用。
如在教學《戰友邱少雲》一課時,當學生學到邱少雲被熊熊烈火包圍這一段時,思緒就會如海水一樣翻滾的。
這時候教師就要抓緊時機,巧妙地設計問題:「邱少雲為什麼一動也不動。
」,「他怎麼能做到一動也不動的。
」,「假如他動了後果會怎麼樣。
」等等。
面對這一個個問題,學生就對問題的答案產生興趣,這樣就要積極地開動腦筋。
從而能夠更深刻地理解到邱少雲是為了朝鮮人民的解放,為了戰友的生命安全,為了戰斗的勝利才會自覺嚴格遵守紀律並英勇獻身的。
由此可見,巧妙地設計問題就能揭示蘊含在課文深層次德育因素的內涵。
四、充分利用各類語文活動
語文課外活動是對學生產生道德影響的途徑之一,也是養成良好品德行為習慣的途徑之一。
行為習慣需要在實踐活動中不斷訓練。
比如在上閱讀課時,以「最喜歡看的一本書」為主題,要求學生進行分組交流,然後全班舉行讀書報告會,並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評比。
這既培養了學生團結協作的團隊精神,又讓學生受到了課外書中正面人物思想言行的影響與熏陶。
總之,語文教師只有善於捕捉和創造各種時機,將德育從課前到課內再到課外,滲透在語文教學的全過程中,才不會使德育成為空泛的口頭說教,從而很好地促進語文知識的學習,使語文學科教學和思想品德教育真正的水乳交融,齊頭並進。
『伍』 如何在語文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
一、精心設計,使課堂教學閃現思想的火花
學科教學體現德育,課堂是主要陣地。語文教學在授課時應力求熔知識傳授、能力培養、智力發展和思想情操陶冶於一爐,力求課上得立體化,發揮多功能作用,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方法很多,常用的有:
1、挖掘課文內在的思想性,揭示其中寓含的深意
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絕非強加於學科,游離於學科之外,而是由學科本身的性質和特點所決定。問題在於教師是否洞悉所教學科的性質,做有心人,全面理解和落實教學大綱。一篇好的課文必然是作者情動手中,言溢於表的產物。既然是佳作,總離不開思想深邃,見解精闢,感情真摯,語言優美,富於表現力。鑽研教材時要從語言入手,仔細琢磨,反復推敲,真正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體會文中所寓含的思想的高度、深度、廣度,把思想精華所在牢牢抓住,揭示闡發,啟發學生深思。
2、重錘敲打關鍵詞句,使它們濺出耀眼的火花
一篇好的課文總有一些言簡意深、言簡意豐的重點詞句、關鍵詞句。教學時要注意把握這些詞句,引導學生用重錘敲打,使其中所飽含的思想情操濺出耀眼的火花,照亮學生的心靈,引起他們的共鳴。《荔枝蜜》中有這樣一句話:老梁說:『蜂王可以活三年,工蜂最多活六個月。』我不禁一顫:多可愛的小生靈啊!對人無所求,給人卻是極好的東西。教學時我抓住顫字要學生推敲:顫是什麼意思?為什麼作者會顫又為什麼不禁一『顫』?顫以後流入筆端的是怎樣的思想,怎樣的感情?經過思索、推敲,學生懂得了:顫是抖動、振動,因外因而產生的抖動。工蜂最多活六個月,整日整月採花釀蜜,不辭勞苦。生命卻如此短暫,作者意想不到,心顫動了。這一節課通過對關鍵詞的重錘敲打,使小蜜蜂對人無所求,給人卻是極好的東西的高尚情操閃發出耀眼的火花,從而打動學生的心。
3、創設情境,帶領學生置身於情境之中,使他們耳濡目染,受到熏陶。
人的情感總是在一定的情境下產生的,或歡樂,或悲哀,或崇敬,或憎惡,語文教學中要創設與教學內容相應的情景,創造和渲染氣氛,使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創設情境的關鍵在於能否採用多種教學手段調動學生的情感。教學時如採用錄音、朗誦、配樂朗誦、口頭描述等方法,引導學生眼看文字,耳聽音響,口述佳景,心游四方,學生就會進入文中的意境,賞心悅目,受到感受。
二、課外延伸,在美的氛圍中徜徉
學科教學有兩個陣地,一課內,二課外。課外是課內的延伸。學科德育既要落實在課內,又要延伸到課外。
課外是個非常廣闊的世界,作為一名優秀的語文教師,不光要關注課堂更要關注學生課外的學習,我經常用這兩種辦法來解決這一問題。
1、用書來引導、教育學生。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書是全世界的營養品,閱讀一本好書就是與一個高尚的人進行交談。可想而知,書的作用多麼巨大!所以我經常推薦好作品,給學生提供精神食糧,定期組織讀書會,交流讀書心得,評述作品優劣,通過這些活動,使學生真正愛讀書,提高學生的識別能力,用書籍來引導學生走向成熟,走向自強。
2、組織健康的課外活動,開拓學語文的廣闊天地。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一方面從報刊雜志中獲得知識,一方面從生活中吸取知識養料。所以我在教語文時千方百計為學生創造條件,讓學生多看、多聽、多接觸大自然、多接觸社會,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如郊遊、野炊、元旦晚會、演講比賽、辯論賽、參觀、訪問、游覽、佳作欣賞、配樂朗誦等等活動。這些活動既豐富了學生的課外生活,又使學生在思想上受到感染。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學生在興味盎然地參加種種活動的同時,心田受到美的事物、美的思想情操的滋潤,久而久之,身心獲得了健康的發展。
三、積極引導,思想、文字雙錘煉
作文是學生語文知識和能力的綜合體現,它不僅反映學生的思想認識水平,而且顯示學生的語文根基和智能水平。在作文訓練的過程中有意識地進行德育滲透,與閱讀教學中的教育一樣,至為重要。
1、引導學生多練筆,學會觀察,學會思考,教育改革家魏書生要求學生每天寫日記,並把它稱作道德長跑,就是發揮了寫作的功能,把教書和育人巧妙地結合起來。
生活是寫作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學生寫作,就必須觀察生活、捕捉形象,習作指導的過程就是指導學習運用馬列主義基本觀點的過程,進行審美教育的過程,就是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自然、認識社會、認識人生的過程。
2、透過習作窺探學生心靈,發揮講評的育人作用
學生習作是學生思想、情操、品格、意志的反映,是學生自己生活和周圍情況的部分寫照。言為心聲,透過習作窺見學生的心靈,摸到他們思想深處的脈搏。教師要善於察微見幽,把習作中所反映出來的活思想、活情況,及時地加以分析,進行引導,在帶領學生推敲如何運用語言文字表情達意的同時,啟發他們明辨是非,區分美醜,褒善貶惡,奮發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