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小學階段該如何學習好文言文
一、興趣培養
想學好文言文,我認為從以下方面做起,從激發興趣入手;以學習古詩詞方法為基礎;學習方式要靈活多樣;培養良好的讀書習慣。
二、聽好讀懂文言文
聽好文言文
相對於現代文,文言文的學習難度較大, 文言文與現代文相比,在詞語、句式等方面差別較大,但是,文言文的學習同現代文的學習一樣,需要從整體入手。首先要聽好文言文,聽好即是聽示範,這包括聽錄音示範、教師朗讀示範等。標准規范的朗讀不僅可以達到正音、斷句的目的,而且也是初步了解課文語言、感情的過程。
三、小學階段學生應該掌握的文言文知識點總結
【通假字】通假字,是泛指中國古書的用字現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讀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希望對你有幫助
❷ 部編小學文言文如何把握
《楊氏之子》
梁國楊氏子九歲,甚聰惠。孔君平詣其父,父不在,乃呼兒出。為設果,果有楊梅。孔指以示兒曰:「此是君家果。」兒應聲答曰:「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
譯文:在梁國,有一戶姓楊的人家,家裡有一個九歲的兒子,非常聰明。有一天,孔君平來拜見他的父親,恰巧他父親不在家,孔君平就把這個孩子叫了出來。孩子給孔君平端來了水果,其中就有楊梅。孔君平指著楊梅給孩子看,說:「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馬上回答:「我可沒聽說過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鳥。」
《伯牙絕弦》
原文: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伯牙游於泰山之陰,卒逢暴雨,止於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鍾子期輒窮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嘆曰:「善哉,善哉!子之聽夫志,想像猶吾心也。吾於何逃聲哉?」
課文: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課文譯文:伯牙擅長彈琴,鍾子期擅長傾聽。伯牙彈琴的時候,心裡想到巍峨的泰山,鍾子期聽了贊嘆道:「好啊!這琴聲就像巍峨的泰山!」伯牙彈琴時,心裡想到澎湃的江河,鍾子期贊嘆道:「好啊,這琴聲宛如奔騰不息的江河!」伯牙心中的想法,鍾子期都能准確地說出他心中所想的。鍾子期去世後,伯牙認為世界上再也沒有比鍾子期更了解自己的知音了。於是,他把自己心愛的琴摔破了,斷絕了琴弦,終生不再彈琴。
如何學好文言文一.營造文言文學習良好氛圍的必要性分析。
《語文新課程標准》中強調:「閱讀淺易文言文,能藉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 可以說,《語文新課程標准》降低了學習文言文的要求,並且中考文言文考試篇目限定於課本,從道理上講,應該有相當理想的成績,結果卻相反,很出乎意外。筆者調查了50多位中學語文老師發現,在文言文教學過程中,大多數的老師十分注重語句翻譯、記憶,以及進行針對性練習,教學過程嚴謹。
然而在文言文學習過程中,大多數學生認為,這樣學習文言文的過程比較枯燥,效率不高、體會不深,懵懂如學另外一門外語,甚至覺得老師煞費苦心的教好文言文,是老師的一廂情願,學生只能「逆來順受」。學習文言文的效率不高的原因在何處,筆者分析如下:1、學生離開了理解文言文的情境。
文言文確實不像現代文那樣,讓學生一下讀來流暢上口,通曉其意。學生難以接受翻譯斟字酌句的煩瑣,難以懂得文言拮倔聱牙的表達,難以體會古人情感真實豐富的抒發。
例如《鄒忌諷齊王納諫》中,鄒忌問妻、妾、客同樣一個問題,「我孰與城北徐公美?」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他們異口同聲的回答,語意相同但句式不同,文字略有變化,卻表達了不同人物的不同語氣和不同心理。
學生理解上文,往往一上來就與文字、句式較勁,然後急著回答老師「語氣為何不同的原因」的問題,而不在具體故事情境中體會。這樣,文言文理解膚淺呆板、不深刻形象,掌握急促草草、不穩當牢固。
2、學生離開了文言文運用的情境。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說明了學以致用情境的重要。
然而,在日常生活中,學生交流不會刻意用文言表達,覺得那是比較迂腐的表現,孔乙己「多乎哉,不多也」就是一證。在教學課堂中,我們老師也可能會忽視經典語句在不同情境下活用的特殊性。
例如:「醉翁之意不在酒」,老師經常把它形容美國在聯合國大唱人權高調的表現,並把它理解為別有用心。但是,此時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在《醉翁亭記》中就不宜這樣理解。
其實,文言文的運用,也需要學生一定的文化品位。由於學生文化素質的限制,學生倒是對新興簡單的網路語言情有獨鍾,而對文言文的(運用)置之不理。
3、學生離開了文言文人文的情境。文言文包涵著豐富的詩畫意蘊,散發著獨特的文化魅力,凝聚著深厚的民族情感。
然而,學生似乎不能領略到文言文其中的精妙處。例如《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一文,學生理解了文章的「憂患意識」,「逆境出人才」的重要知識,但是,問其憂患意識的現代意義,如何讓自己成為人才,學生一籌莫展、一片茫然。
這關鍵在於人文情境的缺失。文言文的人文情境的創設,就是要求學生關注當代社會文化生活、關注自身素質涵養,努力在文言文學習中受到良好熏陶,提高生活品味,培育健康人格。
例如「憂患意識」的人文情境的創設即讓學生憂患於和平年代中的戰爭、發展社會中的環境、美好生活中的絕症……讓學生學習到古人博大的胸襟,肩負起傳承優秀文明的責任、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可見,營造文言文學習的良好氛圍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營造文言文學習良好氛圍的策略性思考。既然學習文言文需要一個良好的情境,同時營造文言文學習良好氛圍是那樣的重要,我們就應該為其進行策略性思考。
1、吟哦諷誦而後得之 吟哦諷誦就是要學生放聲朗讀,讀得正確、流暢,抑揚頓挫中將語言形象化,將情感美化、深化。讓學生沉浸其中,讀出文章的味道來並有所「得」。
「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 這就是吟哦諷誦精妙呈現。例如:《陳涉世家》中「發閭左適戍漁陽九百人,屯大澤鄉 」的反復朗讀中與「發閭左適戍漁陽,九百人屯大澤鄉」進行了區別,對秦興徭役、發民謫戍歷史有了深刻的理解。
《鄒忌諷齊王納諫》中齊威王在鄒忌諷諫之後說「善」。一個字簡練精純、運用恰當,表明了齊威王對鄒忌勸諫的肯定,說明他是一位有魄力的開明君主。
所以「善」字讀起來,應在短音中讀出齊威王的威嚴明智,在高音中讀出齊威王的大膽胸襟,一代明君可謂形神逼肖。2、品味感悟而重修身針對文言文教學,葉聖陶先生認為:「 吟誦的時候,對於討究所得的不僅理智地了解,而且親切地體會,不知不覺之間,內容和理法化而為讀者自己的東西了,這是最可寶貴的一種境界。」
陶淵明讀書, 「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而「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便是個好例子。在《岳陽樓記》中我們吟詠著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偉大的政治抱負時,更應體味 「先憂後樂」即「吃苦在前,享樂在後」的現實意義。
在《魚我所欲也》中我們高歌「捨生取義」的神聖時,更應感受歷代仁人志士,為國捐軀,慷慨赴難的意志。通過品味感悟,學生親切地體會,讓文言文學習有滋有味;學生獨特的審美情趣也讓文言文內涵熠熠生輝。
同時,學生也將優秀的文化精髓汲取內化,臻於至善,不同程度地提高了自身的文化修養。3、積累貫通而學致用歐陽修詩雲:「學既積。
綜合大家的看法,我們總體認為,小學的文言文教學與初中的教學有著不同的側重。
在我們平時的教學中,要做到以下幾點。 首先,讓學生感受到古詩文的節奏美,讀得有情趣。
在教學中想突出朗讀的作用,通過范讀、領讀、自由讀、配樂讀、分角色對讀等形式,讓學生從聽覺上直接感受到古文簡潔凝練、極富節奏感的特點。讓學生在反復誦讀中喜歡上古文。
第二,讓學生掌握一定的理解和誦讀古詩文的方法,學得有信心。要交給學生學習古文的方法,如藉助注釋理解大意的方法,標出停頓讀通句子的方法,聯系現代文意思體會意境與感情的方法等。
學生只有掌握了學習方法,才能主動嘗試自學一些感興趣的古文,增強自學信心,真正成為古文學習的主人。 第三、把握好譯翻要求的程度,讓學生學得有個性。
對於學生來說古今字義不同是學生閱讀理解古文的難點,那麼把古文譯為現代文時的標准該怎麼把握?我想體現這樣一個度:只要學生能在老師的幫助下或藉助注釋根據自己的理解和現代文的語言習慣,說出句子的大體意思,不曲解、不錯解就可以了,即不強調字字相對地直譯古詩文,也不講解古文中的語法現象。比如實詞、虛詞之分, ……者……也是判斷句式等等。
讓學生用個性化的語言說出自己的理解。 第四、聯系原有基礎,讓學生在已有經驗的基礎上進步。
古文學習與現代文的學習有密切的聯系,在現代文學習中掌握的一些閱讀方法同樣適用於古文的閱讀理解,所以要注意調動學生以往的學習經驗,讓學生在自己已有的基礎上進步、提高,獲得全新的古詩文閱讀體驗。這樣處理古文學習與現代文學習的差別與聯系,目的在於降低學習古詩文學習的難度,從心理上為學生樹立信心,培養他們親近古詩文的情感和正確對待古詩文的態度,為他們今後的樂學古詩文、會學古詩文打下基礎。
步驟/方法1. 喜愛文言,培養興趣
有些同學抱怨今天不用文言文,幹嘛去學「之乎者也」?此言差矣:首先文言文是我國古代所有文化的承載形式。無論是醫學、數學、天文、地理都是用文言文寫成,流傳至今。要培養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平時課後要主動地閱讀文言文,可以閱讀一些故事性強、內容淺顯易懂的文言文,特別是一些學生耳熟能詳(或者以前曾經從課文中學過)的成語故事,如,《鄭人買履》《揠苗助長》《掩耳盜鈴》,自己嘗試自讀,能背誦更好。
2. 讀好文言文
相對於現代文,文言文的學習難度較大, 文言文與現代文相比,在詞語、句式等方面差別較大,但是,文言文的學習同現代文的學習一樣,需要從整體入手,也就是說從「文」上下功夫。
首先要把全文讀熟練,達到文從字順,朗朗上口,在讀的基礎之上才能把握文意,因此,學習文言文一定要讀好,讀通順。文言文的朗讀要求:一要把朗讀的速度放慢,二要停頓得當,三要讀出不同句式的語氣,如,《學弈》中的「思援弓繳而射之」的正確停頓是「思/援弓繳/而射之」;「為是其智弗若與?」要讀出反問的語氣;「曰:非然也」應該讀出肯定的語氣。
3. 讀懂文言文
怎樣讀懂呢?最快捷的方法就是結合課文中的注釋。在讀好、讀通課文的基礎之上,對照課文中的注釋和平時掌握的語言表達特點相結合來理解,自己嘗試弄懂每句話的大概意思。同時發揚自主合作精神,和其他同學團結協作,從而讀懂課文的主要內容。
**************************************************************
如果你對這個答案有什麼疑問,請追問,
另外如果你覺得我的回答對你有所幫助,請千萬別忘記採納喲!
***************************************************************
關於文言文閱讀的教學,高中新課標有兩方面的要求。一是要能藉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詞句含義,讀懂文章內容;了解並梳理常見的文言實詞、文言虛詞、文言句式的意義或用法,注重在閱讀實踐中舉一反三;背誦一定數量的名篇。二是體會作品中蘊含的中華民族精神,為形成一定的傳統文化底蘊奠定基礎;學習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內容價值,從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現代觀念審視作品,評價其積極意義與歷史局限。這就是說,文言文的教學,首先要克服語言上的障礙。因此,掌握文言文常用詞語,理解詞義和句式,始終是文言文閱讀教學的重點。而朗讀、背誦和詞義、句式的歸納對比練習以及古文今譯練習,是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的重要手段。
根據必修課教材的整體安排,本單元還要學習提要鉤玄的讀書方法。概括要點,提取精要,是閱讀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概括段意,概括中心,在小學、初中的閱讀教學中就訓練過。高中階段,課文的難度增大了,閱讀理解的要求提高了,不僅僅是概括段意或概括中心了。對一句話或幾句話、一段話或幾段話以及對有關的某部分內容,都要能夠根據需要,正確而熟練地進行概括。
概括要點必須在理解文章思想內容的基礎上進行。認真閱讀,理清思路,是恰當概括的前提;把握住關鍵語句,對保證概括的准確性也具有重要意義。對內容要點的概括,離不開一定的分析。要分清事情的梗概和細節,善於把握住相關事物的聯系、把握住它們的相同點或不同點。文章內容的分析,則離不開對背景知識的掌握,也離不開對表達方式的理解。教學中應從實際出發,引導學生更好地全面把握課文的內容。
一、品讀文言之韻味
對於初學文言文的小學生來說,能否正確、流利地誦讀文言文是首先遇到的困難。因此,指導學生朗讀和背誦便是教學的重點。
1.師備讀,乃品文言之先決
朱熹雲:「詩須沉潛諷誦,玩味義理,咀嚼滋味,方有所益。」因此每教一篇文言文,我首先是備朗讀,少則讀五六遍,多則數不清,我對自己的要求是:要讀出文言文的韻味,仔細體味每個字,每句話;再讀得有聲有色、抑揚頓挫;要求學生背的,我一定要先背下來。這樣我才敢走進課堂,因為我可
以讓學生從我的朗讀里去感受、去理解;因為我取得了指導朗讀的發言權。
2.導生讀,必品文言之韻味
新課標指出:「注意通過詩文的聲調、節奏等體味作品的內容和情感。」朱作仁教授也說過:「講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讀則使人感受。」因為有了充分的「師備讀」,走進課堂我便能信心百倍地在寬松愉悅的教學氛圍中引領學生親吻語言的馨香,咀嚼語言的滋味,觸摸語言的體溫,辨別語言的色彩……,從而領悟其中的內涵。課中,我總是先放慢速度一句一句地教學生讀,然後,把難讀的句子抄在黑板上,劃上分節線,並按分節線一句一句地帶讀,以幫助學生懂得什麼是停頓得當,怎樣得當停頓。這樣學生便能較好地感悟到文言文的音韻、節奏等。如:「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孰/為汝/多知乎?」等等。再如嘉興市平湖叔同實驗小學的錢
膾炙人口的文言文,是詩文中的極品,是中華民族文化遺產的精華。
文言文教學在幫助學生認識傳統文化,吸收民族智慧,培植熱愛祖國文字的情感,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等方面有非常重大的意義。但是,文言文畢竟離我們的生活較遠,歷史的變遷使很多的文字變得晦澀難懂,而文言在現實生活中並不廣泛的應用也使得學生們對它難以熱愛。
學生平日接觸文言文讀本少,文言詞語古今義變化大,有一字多義和詞類活用現象,加上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故讀懂文言文對相當一部分學生有一定的難度。一篇文章要麼讀不明白,要麼讀明白了用白話文說不出來,重點的文言實詞、虛詞積累不夠,重難點句子理解不準確,學生對文言文感到頭疼。
因此,文言文教學一直是許多老師面臨的難題,大多數學生的痛苦。所以在文言文教學中常常出現這樣的情況:教師備課時花大量時間弄清每個字詞,然後在課堂上很費力地逐字逐句講給學生聽,然而除了少數學生在拚命地記筆記以外,多數學生卻昏昏欲睡,反應冷淡,課堂氣氛很沉悶。
課後的檢測結果也很糟糕。久而久之,學生對文言文學習根本提不起興趣。
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也有來自「教」的因素:許多老師仍採取傳統的逐字逐句的串講方式,讓學生記筆記;或者偏重知識教學,把字、詞、句的理解、翻譯當作重點,其他都交給學生自己解決;或者一味側重背誦,讓學生背課文、背註解、背練習題答案等。這樣的課堂,沒有體現新課改理念的精神,不能夠讓學生體驗到古文的精髓,談不到提高學習文言文的能力。
(一)重視預習培養能力古語雲:「預則立,不預則廢」。要提高文言文教學的質量,須注重學生的課前預習。
❸ 小學生學文言文的方法有哪些呢
小學生學文言文的方法:以讀為本、積累延伸、啟迪思維,感悟道理、角色扮演教學法等等。
以讀為本: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語文教學要抓語言,語言教學要抓語感,語感教學要抓誦讀,誦讀是培養語感的必由之路。讀通課文,讀懂課文,熟讀成誦,領略「文道合一」的內在意蘊,進而更好地走近文言文,培養發展語文綜合能力。
角色扮演教學法:
「角色扮演」是為了調動學生學習的參與性,追求課堂教學的創新,教師在教學中組織部分學生對文本有關內容進行角色朗讀或情節表演,輔助學生感受情境,從而加深對文本內容理解和感悟,是一種很好的教學方法。選入小學語文教材的幾篇文言文既短小精悍又生動有趣,教師要善於挖掘教材的特點。
這種教學方法,既鞏固了對課文的學習,又鍛煉了學生的口語能力,培養了學生的想像力與創造力,使文言文課堂散發活力。
❹ 小學文言文的公開課怎麼上
教師主動尋找文言文課堂上的亮點,文言文公開課應該上出自己的特色讓琅琅的讀書聲響徹課堂。
恰到好處地使用多媒體課件;讓一條主線貫穿課堂抓住學生的質疑,拓展深入。
對小學生進行文言文教學,對於繼承祖國出色文化,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培養學生的思想道德觀及人文主義思想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❺ 小學文言文的教學方法
小學文言文教學。對小學生進行文言文教學,對於繼承祖國出色文化,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培養學生的思想道德觀及人文主義思想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下面小編為大家帶來了小學語文言文教學方法,供大家參考。
第一步:讀准字音注意節奏
大部分的文言文都會有一些生僻字,這就要求學生在開始學習文言文時先看注釋、查工具書或聽老師讀來幫助其正音。字音讀准之後,還要讓學生把握好文章的節奏。如果把握不好,便很難把握文意。例如:「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說」應該讀「悅」音,是愉快的意思。這樣,學生在理解課文的時候就能准確的理解「說」的意思。。
語文言文教學方法
第二步:理解重點詞語翻譯句子
這一步閱讀教學,應該讓學生結合注釋或查找資料弄懂詞義、句義。其中包括通假字、詞類的活用、各種句式等文言知識,然後書面譯出意思。以達到初步感知課文的目的。例如:「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中的「恕」書上的解釋是:儒家的推己及人,人愛待人。
學生並不能真正的理解其意思。這時教師幫助學生理解,告訴學生「恕」的意思是寬容、用仁愛之心去對待別人。這樣,學生才能真正理解句子的意思。
第三步:深入理解重點品味
在理解了句義、課文大意的基礎上,再讓學生抓住重點語段理解文章的中心、主旨。例如:學習《論語十則》時,學生在理解了課文意思的基礎上,教師應讓學生思考:在孔子及弟子談論的學習方法、學習態度及修身做人幾個方面,哪句話或哪幾句話給你的印象最深?談談你的見解。這樣,學生就會抓住重點的語段去分析課文,深入理解文章的主旨。
第四步:升華感情、重新感悟
一篇文言文,我們弄懂了課文的意思、理解了文章的主旨之後,還應該再深層次的感悟,讓學生聯系歷史故事中、現實生活中的人和事來進行討論,讓他們在討論中受到人文主義的教育,得到感情上的升華。例如,學完課文之後,讓學生思考:從歷史上或我們的生活中找出文章中說的「士」(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這樣的人,並說說你從他們的身上學到了哪些高尚的品質。
學生可能會想到李時珍二十七年如一日,歷盡千辛萬苦,最終寫成了舉世聞名的《本草綱目》。還可以讓學生思考:我們應該學習松柏(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的哪些品質,在以後的學習生活中我們應該怎麼去做?這樣,讓學生的感情得到升華,從生活感悟了語文。
❻ 小學文言文的教學方法
小學文言文的教學方法是:讀准字音、理解重點、深入理解。
第一步:讀准字音注意節奏
大部分的文言文都會有一些生僻字,這就要求學生在開始學習文言文時先看注釋、查工具書或聽老師讀來幫助其正音。字音讀准之後,還要讓學生把握好文章的節奏。如果把握不好,便很難把握文意。例如:「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說」應該讀「悅」音,是愉快的意思。
文言文是相對現今新文化運動之後白話文來講的,古代並無文言文這一說法。其特徵是注重典故、駢驪對仗、音律工整,包含策、詩、詞、曲、八股、駢文等多種文體。經過歷代文人修飾越顯浮華,唐代起大文學家韓愈等發起「古文運動」,主張回歸通俗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