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語言文字 > 百家講壇愛上語文一共有多少集

百家講壇愛上語文一共有多少集

發布時間:2023-01-06 16:05:22

❶ 讀《愛上語文》有感

讀完某一作品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後感頭疼,下面是我為大家收集的讀《愛上語文》有感,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讀《愛上語文》有感1

七八月間,央視《百家講壇》連播王崧舟先生十二集《愛上語文》,看了很有感想。他是我們章鎮人,現在是杭師大教授,國內語文界「詩意語文」教學的創立者, 20xx年評上全國勞動模範。之前,他的語文課在 中國教育電視台《名師講壇》播出,已在全國產生廣泛影響。如今看他上《百家講壇》,果然是文采斐然,言無虛發,可謂「含英咀華」;旁徵博引而又清揚自如,稱得上「侃侃如也」。但我以為最值得稱道的,是他所切入的問題都相當精緻,不落窠臼,富有新意,又發揮得融會貫通而恰到好處。這都同文化判斷力相關,是真功夫,是他從教三十一年來始終專心讀書和認真教書的結果,更是他勤於 總結、善於創新的豐碩成果。

王崧舟的《愛上語文》多涉及詩歌——詩是他的最愛。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他最崇拜孔夫子。孔子講:「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想必王崧舟對這些話有著獨到的領悟,所以他講授詩歌深入淺出,又能舉一反三,如若「悠哉悠哉,輾轉反側」。也因此,他的講課學生子喜歡,像我這樣的老童生也愛聽。我想,王崧舟提出「詩意語文」這個課題,就是要讓語文教學多出詩意,無論什麼課文都要教出有情有趣的詩意人文,然後才能達到讓學生「愛上語文」的目的。顯然,這個要求具有普遍的引領意義,但對於廣大教師而言,其實是一個很高的人文要求,因為必須有一個厚積薄發的過程。

王崧舟「詩意語文」的創新,其實質意義是對語文教學常態模式的突破。較長時期來,語文教學受「語文工具論」及其應試教育控制,很被動地從事形式上的「精講多練」,往往有意無意地忽略語文內容的人文性。從小學到高中,大體因襲著字詞句段 篇的結構教學模式,重文字不重文學,重記背不重能力培養;詩意文心常被迴避,因為被認為無關考試。照理,語文學科應當是一門最富文化教養的學科,而之所以總被批評為蒼白枯燥等,主要不在於教材的單薄與固執,也不在於教師的「先天不足」或匠氣太重,關鍵在於「題庫教學」下的模式體制使然。因此,王崧舟的身體力行,他的「讓詩意語文回歸課堂」的奔走呼籲,首先體現了銳意改革的 精神。

我們的語文教學,曾經遺忘了「樂學」這個教學原則和「以讀為本」的教學 思想,通常以應接不暇的作業試題取代文本閱讀,讓學生以題目為伴而不以詩書為伴。王崧舟很早就注意到了這個問題,即首先是教材怎樣以足夠的文化含量,然後教師怎樣以足夠的文化水準,從而讓學生得到充分的審美陶冶。他主張教師應該以有聲有色令學生難忘的啟發指導,來助長學生的個性發展和自主學習意識,讓學生的語言文字功夫在盡可能多的閱讀實踐中積累豐富以致深厚。

王崧舟的「詩意語文」,很好地學習和發揮了於漪老師的「教文育人」、「文道統一」和「努力培養學生文化判斷力」的 思想理論,即:把學生人文 精神的培養作為語文課程目標的基本價值取向;語文課程應凸顯教師的人文關懷,在關注學生語文知識、能力發展的同時更加關心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發展,實現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一句話,王崧舟注重以文化熏陶教育,強調「語文學習的人生價值」,提倡知、情、意的全面教養,目的是為學生今後的立身、立德、立業打好基礎。

在《百家講壇》上,王崧舟講的最後一集是「語文學習的三重境界」。他通過三首宋詞來講授尋求學問的過程境界:晏殊的「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柳永的「為伊消得人憔悴」;辛棄疾的「眾里尋他千網路,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這很適合王崧舟本人的治學過程,他的《詩意語文》成功的足跡,就是經過大量的`閱讀體驗,艱辛的集中課題研究,再經過千網路尋求之後的成果獲得。現在他正年富力壯,如晴空一鶴。祝他百尺竿頭,更進一步——路上秋光正好,太陽正紅。

讀《愛上語文》有感2

最近閱讀王崧舟老師的書《愛上語文》,心靈感受到了深深地震撼:感嘆於王老師的思辨能力,探索精神極其深厚的文學素養。他能從一個小小的點,引發各種思考,並深入探究,最終得出結論,引發讀者深層地的思考。他說他准備百家講壇的一次演講稿,一萬字左右的演講稿,他要閱讀約一百萬字的文獻資料。十二篇演講稿,就要閱讀一千兩百萬字的資料,這個工作量該有多大啊!

中午看到《未經思辨的語文毫無價值》這一篇時,又有種醍醐灌頂之感。原先,我們對童趣詩的誤解太多了。不是所有含有「兒童」這一意象的詩都是童趣詩,都是寫出兒童的童真童趣,這種理解太片面、太機械了。「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給耄耋之年歸鄉的詩人的感受是多元的,是能引起讀者思緒萬千的。「兒童」意象,給詩人的生命底色添加了鮮活的一筆。

宋朝詩人范成大寫的《四時田園雜興》,也被我們誤讀誤教了,把它簡單的當做田園詩來對待了。田園詩發展到宋朝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描寫的重點已從歌詠田園風光轉而直接描寫農民的疾苦和農事活動……這些詩稱為「農事詩」。(陳文華《中國古代農業文明史》)

所以,我們理解詩時,要把詩放在大的歷史背景中,結合詩人的生平等多維度來體悟,才能真正的讀懂詩人所要表達的真實情感。我們不要盲目相信教學參考書,它只是給我們作為參考,遇到困惑要查閱、細心地比對相關的資料才行,也要向他人求教,無同行交流……正所謂「盡信書不如無書」。王崧舟老師正是通過多方的論證才得出結論——范成大《四時田園雜興》中所寫的不是不是農忙時節收獲的喜悅,也無寧靜可言,連童孫也要學種瓜。詩人想要表達的是對農民辛勤生產、艱苦生活的深切同情。

❷ 王崧舟教授百家講壇《愛上語文》之二——詩中的人與情

    不同的人對於同一個文學作品有著怎樣不同的理解?一個文學作品的背後又有著怎樣動人的事呢?敬請關注百家講壇系列節目《愛上語文》第二集《詩歌中的人與情》。

      一首《楓橋夜泊》,讓人們記住了唐代詩人張繼的名字。自張繼以後,寒山寺的「夜半鍾聲」,似乎被賦予了魔力一般,令一代又一代的人為之著迷。「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鍾聲到客船」。

        從張繼之後,不少文人雅士不遠萬里尋鍾聲而來,只為聆聽這寂靜夜空下的鍾響。張繼筆下的「夜半鍾聲」,把遷客騷人的情感串聯了起來,悠悠的鍾聲敲響了無數人的孤寂與愁苦。       

        正是一代又一代人的嚮往與渴望,一代又一代人的情感共鳴,讓寒山寺的鍾聲跨越了千年,到今天依然歷久彌新。       

      當我們在讀一首傳承千年的好詩時,我們讀到的除了詩本身的優美意境,還有詩背後所承載的千千萬萬人的情感與思索,這樣,我們或許更能體會一首詩所承載的厚重的文化內涵。       

      今天,當孩子們重讀這首《楓橋夜泊》,他們將如何理解古人的情懷?又將如何解讀這「夜半鍾聲」的奧妙呢?           

      杭州師范大學王崧舟老師做客百家講壇,為您精彩講述系列節目《愛上語文》第二集《詩歌中的人與情》。     

      有一年,我給學生上古詩《楓橋夜泊》,這是唐朝詩人張繼的代表作。張繼流傳下來的作品很少,總共不到50首吧。在星光燦爛的唐代詩人中,張繼既算不上大家,恐怕也算不上名家。但正是《楓橋夜泊》這首千年絕唱,讓我們知道了張繼,知道了楓橋,知道了寒山寺的千年鍾聲。   

      張繼的《楓橋夜泊》是這樣寫的: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鍾聲到客船。     

      我上課講完這首詩,現場聽課的一位語文老師向我提問,說我教這首詩有兩個地方教錯了。哪兩個地方教錯了呢?     

      第一,「江楓」教錯了。他說,「江楓」不是江邊的楓樹,「江楓」是蘇州段運河上兩座橋的合稱,一座叫「江村橋」,一座就是「楓橋」,合稱「江楓」。他特別強調,現在去寒山寺景區,還能見到這兩座既精緻又古樸的石拱橋。       

    第二,「愁眠」也教錯了。「愁眠」不是寫人的,因愁失眠的人,不是的。「愁眠」是寫山的,對著寒山寺不遠處,就有一座山,叫「愁眠山」,又叫「孤山」,這座山現在也還在呢。              我說,您說的這兩點我都知道。這就是最近幾年對《楓橋夜泊》提出的所謂新解吧。如果,把這首詩當做地理課、考古課來上,也許,我就照著您剛才講的這個意思上了。但是,不好意思,我現在上的是詩,是古詩,是中國古詩,是流傳千年的中國古詩,那我一定不能這么上。 

   

照您這么說,不知會有多少美麗的古詩因為「科學考據」之名而跌入萬劫不復的深淵啊?   

      比如杜牧的《江南春》,第一句就漏洞百出了,「千里鶯啼綠映紅」。千里鶯啼,您怎麼聽得到?難不成您長了一對傳說中的「順風耳」?千里綠映紅,您怎麼看得見?難不成您還長了一雙神話中的「千里眼」?   

      寫《臨江仙》的楊慎就覺得「千里」不對,應該是「十里」才說得通。好吧,就算是「十里」,我看也懸。十里之外,鶯啼聲聲,您聽得到嗎?方圓十里,桃紅柳綠,您看得見嗎?如果照著這種「科學考據」的思路繼續分析下去,「十里」還不行,頂多「三里」,前提是詩人自己還不能是那種老眼昏花、又聾又啞的人。   

      於是,《江南春》第一句就得改寫成——「三里鶯啼綠映紅」。請問,這還算是詩嗎?倒可以算是科學考察筆記,又嚴謹又仔細。     

      再比如,孟浩然的《春曉》,「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既然自己都說春夜酣睡、不覺天曉了,你咋能聽到鳥鳴聲聲呢?莫不是自己在夢中相聞?   

      所以,照這樣科學考據似地剖析下去,這首詩同樣漏洞百出。如果要說得通,那麼,「眠」應該是「不眠」,「不覺」應該是「覺」。因為,不眠才能覺,覺才能聞啼鳥,覺才能知風雨,覺才能感花落。而且,這個春夜還得從頭到尾不能睡覺。完了,孟浩然為了寫出這首詩,得熬上一個通宵才行。        對此,作家劉金發出這樣的感慨:這樣的「新解」,把一字一詞都落實到具體事物上,結果就會使詩的意境全失,興味索然。這樣的考證、新解,即使不是牽強附會,也是以犧牲詩的藝術為代價的。     

    我覺得關鍵還不在這里。那在哪裡呢?這樣的新解,人不見了,人沒有了。人沒有了,要詩還有何用?人不見了,詩的存在還有什麼意義呢?   

  回到《楓橋夜泊》。「江楓」如何解呢?雖說「詩無達詁」,但畢竟還是「多元有界」。們就來說說江楓,究竟應該怎麼來解?它得有一個邊界,有一個底線,到底是什麼呢?我說這個邊界和底線就是四個字解釋也就是以詩解詩,第一個詩是指的是找詩味和詩興來解,第二個詩就是詩歌本身,這樣才能夠真正理解詩的內涵詩的意境江峰,回過頭來江楓怎麼解?首先要回到整一首詩的意境當中,楓橋夜泊整一首詩的情緒基調和意境是什麼呢?愁緒啊,愁緒滿懷呀,所以在這首詩當中,有大量的意向再寫愁啊,但是中國古典詩歌寫愁,他不能讓愁自己站出來說話,說哎呦,我愁啊,我好愁啊,我非常愁啊,我十萬分的愁啊,不行,愁不能自己跳出來說話。

      那麼怎麼說呢?得通過意來說,通過詩歌的文學意象來表達自己的愁心和籌物的這種感覺,比如葉落就是愁緒。比如霜天,這種意象所彰顯的也是愁緒,比如星星點點,忽明忽暗的余火,它所彰顯的也是愁緒,那麼回過頭來,我們來說說江楓江邊的楓樹,簡單地說,就是把它理解為楓樹,而你呢?把它理解為江村橋和楓橋,那麼請問兩種解讀就是兩種意象,兩種意象,哪一種意向能夠更好的渲染和表達愁緒呢?哪一種意向更配得上籌,更配合著愁呢?

    江邊的楓樹,這種意象或者簡單的說,我們來說說楓樹,這種意象在中國古典詩歌當中有很多看起來是自然現象的現象,她背後往往存在著詩人情感體驗,往往承載著詩人個性化的生命體貌,比如夕陽,比如大雁,比如游魚,比如芳草,為什麼這么說?因為其實啊,寫楓樹寫江楓不只是只有張繼一個人,張繼之前張繼自後不斷的有詩人再寫楓樹寫楓葉。

    比如白居易《琵琶行》頭兩句就是這么寫的,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用楓葉吧,這里的楓葉絕非簡單的自然意象,其實這里的楓葉要表達的是一種內心落寞的感覺,所以楓葉成了一種情感的寄託。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這里的清風以絕非簡單的一種所謂的自然現象,寄託的是作者的那種萬物惆悵的心情。杜甫《秋興八首》玉露凋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這里有什麼,這里有楓林,那麼,這里的楓林也不僅僅是自然的景象吧!楓林承載寄託的是杜甫內心的那種惆悵,那種肅殺。你就會發現,凡是跟楓樹跟楓林跟楓葉有關的這些意象,在這些詩人的思當中都跟愁緒都更憂心。

      我們再來看看張繼的《楓橋夜泊》,大家知道他整一首詩渲染刻畫一種愁緒的心情,所以你就會發現,這里的江楓把它解讀為江邊的楓樹,跟前面幾位詩人所寫到的秋葉楓葉楓林,都是一脈相承的,他們所要表達的所要渲染的主要刻畫的都是詩人內在的一種愁緒,這就叫以詩解詩,我們才能夠真正的進入到這一首詩的意境,才能夠真正感受和領悟到詩人獨特的心情。

      用科學考據的方式來看待所謂的一些詩歌當中的現象,往往會把這個現象背後的人給拋棄,他看到的只是一種客觀的現象,他看不到限背後的那個人,他看不到人的心情,看不到人的願望,那麼這樣的詩學了又有什麼意思呢?當然哦,楓橋夜泊雖然寫了他的愁緒也出現了有關愁緒的密集的意象,為什麼寫月落?愁啊?為什麼寫烏啼?愁啊?為什麼寫霜天?還是愁啊。為什麼寫江楓寫漁火?這一切的一項都集中在一個愁字上,可以說愁啊愁,有太多的愁啊,恐怕詩人都難以承受。

      這首詩之所以出名,並不是因為他在刻意的寫自己的愁喜和愁眠,這首詩能夠流傳千古,影響能夠波及東南亞甚至日本的教科書都選了這首詩,為什麼其實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這首詩當中寫到了另外一個更獨特?也更有價值的文學意象,這個意向就是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鍾聲,我們說張繼之所以這樣刻意的寫鍾聲,夜半的鍾聲寫寒山寺的夜半的鍾聲,當然它並不是要為寒山寺坐一次免費的廣告,他寫寒山寺的鍾聲,為什麼?總是其實更獨特的價值是在寒山寺的夜半鍾聲上文化具有時間的屬性,所以文學意象有的時候你要很好的去理解它,只有把它放在時間的長河當中,你才能夠更好的去理解它,這就是所謂的文化的時間性。

      我們當代人的寒山寺的夜半鍾聲,當他成為種文化現象的時候,我們是不是可以也讓他回到時間的長河當中去呢?那個長河當中去看看這個鍾聲,在時間的河流當中經歷了什麼,想表達什麼,或者說想傳遞什麼呢?

      所以如果我們時間之河,你就會發現有時候讀一首詩的基本的模式就有可能被我們徹底的打破,通常我們如果學楓橋夜泊一定是從張繼的這個失眠的晚上開始講,當然這個也沒錯,這是一般讀詩的方式,但是我們現在如果升起了時間的意識,我們還可以從什麼時候解讀張繼的這首詩呢?從什麼時候從哪個點切入來理解寒山寺的夜半鍾聲呢?其實最好的時間節點就是從現在,這個時候,這個時候開始最容易走進學生的生活,最容易貼近學生的情感體驗,陳小奇寫過一首歌,歌名就叫《濤聲依舊》非常好聽,

流連的鍾聲還在敲打我的無眠

塵封的日子始終不會是一片雲煙

    這里就寫到了鍾聲,寫到了流連的鍾聲,而且你會發現,這鍾聲一定跟什麼連在一起,一定跟誰在敲打我的無眠是那流連的鍾聲?那他鍾聲是從哪傳來的呢?

    其實當我們逆流而上回到時間這條河流之中,我們往前倒推,其實早在300多年前,清朝有一個詩人叫王士禎

《夜雨題寒山寺》

十年舊約江南夢

獨聽寒山半夜鍾

    這裡面也有鍾聲,而且他特意點出來,這是哪裡的鍾聲?這是寒山寺,就是要注意王士禎為了讀聽著寒山寺的半夜終身,等了多少年等啊盼啊,夢想啊,整整十年了,可見這鍾聲的魅力是如此巨大。

    如果我們繼續逆流而上往前推,早在600多年前,明朝有一個市叫高啟,他寫過一首詩

《泊楓橋》

幾度經過憶張繼

月落烏啼又鍾聲

      這里又出現了鍾聲,而且有意思,這終生和張繼聯系在一起,那麼我們不禁要問,還有沒有比高起更早的寫到那終身的詩和詩人呢?如果我們繼續逆流而上,您還會發現遠在600多年前,宋朝有位詩人陸游

《宿楓橋》

七年不到楓橋寺

客枕依然半夜鍾

      其實陸游七年之前曾經到過寒山寺,曾經到過楓橋七年以後,他又來了,又來了,以後他幹嘛呢?他說客枕依然半夜鍾,他想聽的是什麼?他想聽還是半夜的鍾聲半夜的鍾聲,當然是沖著寒山寺的鍾聲的,所以把這首詩把寒山寺的夜半鍾聲放入到時間的長河當中去的時候,學生讀到這兒,她很自然的就會有問題,為什麼一代又一代的詩人都會寫這樣的鍾聲?為什麼一代又一代的詩人寫的鍾聲都是在夜半時分?嗯,進入到時間的長河中去的時候他冒出來的問題是非常真實的,這是一種非常好的學習和思考的狀態,我們把這種狀態稱之為憤悱的狀態,所謂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帶著疑問去叩響張繼的楓橋夜泊,她才有可能真正的切入到這首詩的精髓和靈魂,也就是說鍾聲的內涵。

    張繼的楓橋夜泊所寫的寒山寺的鍾聲只屬於他個人的體驗,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隨著一代又一代詩人對寒山寺終身的追憶和回味,於是鍾聲不再只屬於張繼一個人它屬於高啟,他屬於王士禎,他屬於陳小奇,他甚至還屬於現在讀到這首詩的所有的讀者,包括我的學生。

    這並不是因為他書寫了自己的愁眠,而是因為它寫到了非常獨特的鍾聲引起了人們的共鳴,雖然鍾聲也不是張繼最先寫的,之前也有人寫過,但是說實話,在張繼之前能夠像張繼這樣把鍾聲寫得如此空靈,又如此優雅,在張繼之後,盡管一代又一代的詩人也在反復地寫寒山寺的夜半鍾聲,但是也是沒有一位詩人能夠把寒山寺的鍾聲寫的像張繼一樣感人肺腑。

    讓學生解讀這首詩的情況下,必須讓學生走進鍾聲,貼近終身,融入鍾聲,那有人會說啊!讓孩子們理解相似的鍾聲是不是太難了一點?我說不見得,關鍵的關鍵是您要找到一個契合兒童心靈共振的那個點,其實學生對鍾聲的理解往往會出人意料,甚至可能一鳴驚人啊,不信您要真不信我們可以來聽一聽,可以來看一看,我當時就帶著學生,讓他們心經寒山寺的鍾聲,然後我跟學生說啊,這個晚上,張繼睡不著覺啊,說落實愁烏啼是愁霜天是愁,漁火是稠江風是愁愁啊愁,他怎麼也睡不著覺?唉,就在他睡不著覺的時候,突然你們聽伴終身傳來了那終身穿過楓林貼著水面,到了哪裡?到了張繼的客船上面,傳入了張繼打耳朵,那麼你一聽這終身彷彿在對張繼說些什麼,那還怎麼很有意思啊?展開自己的想像和聯想,帶著自己的情感,開始了對鍾聲的解讀,如下:

    張繼啊張繼,不要覺得孤獨,天地間萬物雖若有若無,可現在有鍾聲陪你做伴,有何可愁的呢?放下一切不開心之事,放下人情的冷,放下不應有的愁與仇,心靜自然涼。

      放下就是自在呀,這是學生的體悟啊,這是一位我們再來看一位

張繼啊張繼不要擔心,不要害怕,

你那孤獨的心情

也許只有我這鍾聲能明白

你那思鄉的情感,也許只有我這鍾聲能體會,

那麼就讓我來陪伴你吧

    誒,你發現沒有?這鍾聲絕對的知冷知熱啊,這鍾聲充滿的款款的深情了,有人說這樣的解讀,有道理嗎?我說怎麼沒有道理,張繼這首詩,無論是寫愁眠,還是寫終身他其實並沒有說破他的某一種心情,他到底是什麼心情?他沒有說穿。

      大家知道寒山寺的鍾聲寺廟的鍾聲有特定的內涵的終身悠悠傳來,其實他是在提醒修行的人,您要清凈,您不能懈怠,你要不斷的跟自己的貪嗔痴慢疑作斗爭,這樣你最終才有可能踏上覺悟之路,同時,這鍾聲悠悠的傳揚開去,上達天庭下通地府大慈悲呀,希望聽到鍾聲的所有的眾生都能夠明心見性,都能夠解脫自在,所以終身確實是有內涵的,那麼張繼的這首詩,孩子們這樣解讀鍾聲,我認為其實跟鍾聲的文化內涵貼的特別特別的近,假如張繼說愁眠愁眠就是他的煩惱,那麼鍾聲就是什麼呢?終身就是他的菩提,我們當然不希望自己老是現在這個煩惱當中不能自拔,整天煩惱,天天煩惱,我們希望能夠了斷,那麼鍾聲就是幫助你了斷煩惱的菩提,就是幫助你斬斷煩惱的智慧,所以孩子們這樣的解讀毫無疑問,他們成了鍾聲的知音,成了張繼的知音,其實他們也成了中國文化的知音,因為這樣的解讀不僅屬於張繼,也屬於一代又一代的讀者,屬於一代又一代在中國文化與語境下成長起來的中國人或者說文化的時間意識。

 

❸ 《百家講壇》全集

A--F(目前共22個系列268集)
【百家講壇】A愛的四重奏(4集全)
【百家講壇】B鮑鵬山新說水滸(50集全)
【百家講壇】B白蛇傳奇(5集全)
【百家講壇】B不停息的旋律(13集全)
【百家講壇】C慈禧(29集全)
【百家講壇】C傳奇紫砂壺(4集全)
【百家講壇】C傳奇太後(4集全)
【百家講壇】C從悲劇說西廂(5集全)
【百家講壇】C傳承的神韻(15集全)
【百家講壇】D大名第一謀臣劉伯溫(7集全)
【百家講壇】D道光與鴉片戰爭(15集全)
【百家講壇】D道光陵寢(2集全)
【百家講壇】D地域文化的形成(4集全)
【百家講壇】D當茶遇到咖啡(13集全)
【百家講壇】D地球成長史(41集全)
【百家講壇】D杜甫的文化意義(2集全)
【百家講壇】E二戰人物(18集全)
【百家講壇】F范進中舉(3集全)
【百家講壇】F方爾加講孔子(4集全)
【百家講壇】F風雅百代存(19集全)
【百家講壇】F方爾加漢代國策(4集全)
【百家講壇】F范蠡(7集全)
G--L(目前共42系列480集)
【百家講壇】G古埃及失落之謎(6集全)
【百家講壇】H胡雪岩的啟示(15集全)
【百家講壇】H紅旗渠的故事(4集全)
【百家講壇】H紅樓夢里的配角(11集全)
【百家講壇】H紅樓夢里的節日(3集全)
【百家講壇】H紅樓六家談(12集全)
【百家講壇】H捍天之旅(22集全)
【百家講壇】H華夏春秋志(23集全)
【百家講壇】H漢代風雲人物(32集全)
【百家講壇】H海洋生靈(3集全)
【百家講壇】J嘉慶陵寢(2集全)
【百家講壇】J解讀三字經--錢文忠(44集全)
【百家講壇】J甲午風雲(2集全)
【百家講壇】J京劇大師程硯秋(3集全)
【百家講壇】J軍旅作家講長征(10集全)
【百家講壇】J解讀中醫(5集全)
【百家講壇】J經典中的愛情(3集全)
【百家講壇】J焦裕祿(3集全)
【百家講壇】J家庭教育(3集全)
【百家講壇】J建築不是房子(19集全)
【百家講壇】J金正昆談禮儀(20+3集全)
【百家講壇】K抗日名將楊靖宇(5集全)
【百家講壇】K康熙大帝(23+1集全)
【百家講壇】K康熙陵寢(3集全)
【百家講壇】K孔慶東看武俠小說(15集全)
【百家講壇】K昆蟲(3集全)
【百家講壇】L梁祝傳奇(5集全)
【百家講壇】L李煜(10集全)
【百家講壇】L另類英雄李雲龍(3集全)
【百家講壇】L冷眼看熱點(17集全)
【百家講壇】L劉心武揭秘紅樓夢(44+1集全)
【百家講壇】L李蓮英(11集全)
【百家講壇】L李清照(10集全)
【百家講壇】L李斯(6集全)
【百家講壇】L陸游(4集全)
【百家講壇】L老舍的文學地圖(7集全)
【百家講壇】L呂不韋(6集全)
【百家講壇】L老子與百姓生活(15集全)
【百家講壇】L歷史人物的悲劇(3集全)
【百家講壇】L魯迅(6集全)
【百家講壇】L論爭象牙塔(19集全)
【百家講壇】L兩宋風雲(至15集)
M--R(目前共17個系列300集)
【百家講壇】M孟姜女傳奇(3集全)
【百家講壇】M馬未都全集(52+2集全)
【百家講壇】M明亡清興六十年(46+1集全)
【百家講壇】M面對繆斯女神(24集全)
【百家講壇】M梅蘭芳(5集全)
【百家講壇】M明十七帝疑案(15+4集全)
【百家講壇】M孟子的智慧(9集全)
【百家講壇】N牛郎織女傳奇(2集全)
【百家講壇】N女人說話(30集全)
【百家講壇】P品讀水滸(9集全)
【百家講壇】Q清十二帝疑案(37集全)
【百家講壇】Q鈐記中華(5集全)
【百家講壇】Q千年少林(2集全)
【百家講壇】Q錢鍾書(3集全)
【百家講壇】Q企業管理(15集全)
【百家講壇】Q千古中醫故事(16集全)
【百家講壇】R人的生與活(20集全)
S--X(目前共31個系列511集)
【百家講壇】S詩歌唐朝(10集全)
【百家講壇】S蘇軾(10集全)
【百家講壇】S說聊齋(24集全)
【百家講壇】S時代加速器(13集全)
【百家講壇】S社會源動力(22集全)
【百家講壇】S生命的奧秘(13集全)
【百家講壇】S蜀地探秘(至10集)
【百家講壇】T太平公主(18集全)
【百家講壇】T探秘中國漢字(2集全)
【百家講壇】T探尋宇宙(22集全)
【百家講壇】T唐伯虎(5集全)
【百家講壇】T唐詩的故事(17集全)
【百家講壇】T唐高宗真相(9集全)
【百家講壇】W王立群讀史記(85+1集全)
【百家講壇】W文明的駐足地(4集全)
【百家講壇】W武則天(32+1集全)
【百家講壇】W文學的個性(12集全)
【百家講壇】W物理的挑戰(14集全)
【百家講壇】W文明的發動機(21集全)
【百家講壇】W我心目中的陳嘉庚(2集全)
【百家講壇】W吳建民盤點2004(2集全)
【百家講壇】W我讀經典(17集全)
【百家講壇】W王國維(4集全)
【百家講壇】X先秦諸子百家爭鳴(36集全)
【百家講壇】X西廂記(3集全)
【百家講壇】X心靈雞湯(4集全)
【百家講壇】X相識數學(10集全)
【百家講壇】X玄武門之變(8集全)
【百家講壇】X新解紅樓夢(19集全)
【百家講壇】X玄奘西遊記(37集全)
【百家講壇】X新解三十六計(至24集)
Y--Z(目前共21個系列287集)
【百家講壇】Y喻大華評說嘉慶王朝(10集全)
【百家講壇】Y楹聯的故事(3集全)
【百家講壇】Y易中天品三國(52+8集全)
【百家講壇】Y語言的方程(20集全)
【百家講壇】Y楊子榮(5集全)
【百家講壇】Y與健康拉手(10集全)
【百家講壇】Y於丹論語、莊子(24+6集全)
【百家講壇】Z正說清朝二十四臣(50+6集全)
【百家講壇】Z智慧的痛苦(13集全)
【百家講壇】Z周思源也說秦可卿(5集全)
【百家講壇】Z正說三國人物(9集全)
【百家講壇】Z鄭和下西洋(2集全)
【百家講壇】Z張愛玲(4集全)
【百家講壇】Z張恨水(5集全)
【百家講壇】Z周汝昌眼裡的四大名著(5集全)
【百家講壇】Z周嶺解密曹雪芹(10集全)
【百家講壇】Z中國百年電影(10集全)
【百家講壇】Z智商與情商(4集全)
【百家講壇】Z貞觀之治(11集全)
【百家講壇】Z正說包公(5集全)
【百家講壇】Z戰國說客雙雄(10集全)

未成系列高清版(目前共23集,大小3G)
未成系列小視頻(共64集,大小1.1G)

❹ 《百家講壇》觀後感

《百家講壇》觀後感

認真品味一部作品後,從中我們可以吸收新的思想,是時候寫一篇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那麼你真的會寫觀後感嗎?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百家講壇》觀後感,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百家講壇》觀後感1

今天,我看了百家講壇的解讀《三字經》,裡面的內容令我記憶深刻。錢文忠教授講了人之初性的善惡,他講了曹操的四個兒子,曹植、曹丕、曹彰和曹沖同樣是曹操的兒子,但由於成長經歷不同,相距很大,看起來他們根本不像兄弟。還講了周處,本性不壞,但由於他父母雙亡,沒有良好的後天教育,成了一大害。

但他知道後,誠心改過,為人們做了許多好事。《三字經》認為,對於孩子來說,如果沒有良好的後天環境,再善良的天性都會受到污染。歷史上的唐伯虎,從小繪畫就很有天賦,他的母親送她去沈周那兒學繪畫,學了一兩年,他想:哎!師傅繪畫也不怎麼樣,說不定我比他還好呢!然後,他向師傅提出結束學業,他的師傅知道後也同意他滿師了。

唐伯虎離開之前,師傅做好了酒菜就放在一個唐伯虎沒有去過的房子里,唐伯虎走進房子,看見裡面居然有四扇門,每一扇門外都有不一樣的景色,他先不吃飯,看看門外的風景。「咚咚咚」他的頭上撞了三個包,終於他知道那些風景是師傅畫出來的,他知道了自己太驕傲了,後來他專心致志地學習。

這告訴我們:學任何一樣東西,必須專心致志、持之以恆,一心一意地去經歷,才會有所成。《三字經》告訴我們:人的本性很善良,並不壞,主要是後天的良好教育以及正確的引導,才能成為人才。

《百家講壇》觀後感2

今天,我看了趙玉平教授的「百家講壇」之「跟司馬懿學管理」的(1、2、3)篇,受益無窮。在這里,我認識了司馬懿的足智多謀、為人謹慎、毫不馬虎,對待他人的耐心,打起仗來,毫不慌亂,能仔細認真地思考,鎮定無比。對待領導,謙虛恭敬,深受曹操、曹植的器重,因為他做事細心認真,又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所以不斷陞官,以前像是一棟房子的一根水管,現在像是房子頂天立地的一根梁,真是「以前靠著牆,現在頂著房」啊!

他不但十分會用兵,而且能猜測別人的想法,無所不能,所以屢戰屢勝,霸氣凌人,用一個詞來比喻他的性格實在是再好不過了:冷月狼。而且,在百家講壇里,我知道了,他的脖子竟然能180度大轉彎!可以人往前走,頭往後看。我還知道了,曹操怕有人殺他,竟然裝做夢里殺人!事情是這樣的:曹操當了丞相,興奮不已,但是他怕有人會在夜裡來此殺他,就對他的手下說:「我最近不知得了什麼病,經常夢見我在夢里殺人!」有一天晚上,他在睡覺,他的手下把他的被子蓋好來,他聽到了聲音,「刷」的一聲拔出劍,眼睛還閉著,就一刀把那人的腦袋給割掉了!第二天早晨,他看見他殺的人,還一直在裝,問其他人,說:「誰殺了我的兄弟!」其他人都說是他自己殺的,他就對他們說,沒辦法,他會夢中殺人。這起到了殺一儆百,殺雞儆猴的作用,讓別人不敢靠近他,這也充分的體現了曹操這種多疑的心。

百家講壇里講的都十分有道理,我還要去看咯,拜拜!

《百家講壇》觀後感3

百家講壇是我少有喜歡看的科教類節目。遺忘看的那些教育節目都覺得很是乏味、枯燥總覺得有些紙上談兵的感覺,但是百家講壇給我的感覺完全不一樣。比如今天看的這期節目,我就受益匪淺。

看於丹的心得.很受啟發.特別是其中的一個牧羊人的比喻更是讓我感觸很大.她說.我們做事就要像牧羊人一樣.只要看好最後一隻羊就好了.最後一隻羊趕上了.其他的羊就會跑得快了.而現實中.有很多人只看著自己的頭羊沾沾自喜.卻不曾想他的有的羊已經落下了很多了.和這個故事相似的是木桶的故事.一個木桶是由許多片木板組成了的.要看這一個木桶的盛水多少.要看最低的一塊木板而不是最高的一塊木板.

這讓我想到了我的學生.其實你看一看.那些成績較好的學生.其實在日常的學習中.並不需要老師下多大的功夫.相反.真正需要我們幫助的是那些學習暫時落後的學生.我們只有抓好了學習落後的學生的成績.那麼我們一個班的成績也就會好了.那些學習暫時落後的學生就像是那隻最後的羊一樣.只有抓好他們的成績才是最主要的.當然任何的比喻都有其不恰當性.我們對於學習一帆風順的學生還要有更高一層的要求.要讓他們有一定的學習方法.能夠自主學習.老師只是給予一定的指導就好了.

這一次的讓我有了很大的感悟。中國現在最不缺的就是人,但最缺的便是人才。這是為什麼?就是由於我們的教育事業有了些許偏差,應早些意識到這個問題。

《百家講壇》觀後感4

「馬上快小升初了,多看看你哥的歷史書,將來對你有好處」這是媽媽在寒假常對我說的話,我的心裡萬般委屈「媽,我也想看,可看了又記不住」要不是寒假裡馬老師讓我們看百家講壇,我可能以後就不會喜歡歷史。

今天的百家講壇是說王安石與曾鞏。他們倆是在京城認識的,仔細一談發現兩人還有親戚關系,並且都很欣賞對方的才華,於是就結下了深厚的友誼,那可以說是頗諳肺腑盡,不聞可否言。後來王安石考上了學校,曾鞏卻落榜了,所以兩人以信的方式交流。那為何如此好的兄弟會產生矛盾呢?因為王安石受到了宋神宗的信任,於是提出了「熙寧變法」而曾鞏卻反對,他們各說各的最後不歡而散,近10年他們沒有聯系。10年啊,多麼的長久!但後來曾鞏的母親不幸去世了,曾鞏本身就有病,再加上母親去世,病得更重了,所以他就卧床不起了。王安石日復一日的照顧曾鞏,兩人之前的不愉快就全部煙消雲散了,可曾鞏因為病情嚴重就去世了。

真正的友誼是一個眼神就能看出來,而王安石與曾鞏在眾人之中結識了,讓我想起了一句話,兜兜轉轉還是你。

《百家講壇》觀後感5

前幾天,我看了一期百家講壇。講的是畫家徐悲鴻與蔣兆和,系列節目《寫實徐悲鴻》第四集《畫壇伯樂》。蔣兆和是一位畫家,祖籍湖北麻城,生於四川瀘州;原名萬綏,1904年生,自幼家貧。通過努力後成為現代人物畫大師。他在傳統中國畫的基礎上添加了西洋畫的手法使畫出來的畫栩栩如生,使人看了心曠神怡。

1920年,蔣兆和來到上海,他為一家公司畫廣告。後來他認識大畫家徐悲鴻。蔣兆和像徐悲鴻學畫畫。通過徐悲鴻的教導,蔣兆和漸漸地離去了畫廣告畫的艷俗之氣,把西畫與中國畫融合起來。蔣兆和與徐悲鴻創建了「徐蔣體系」,成為一代大師。

百家講壇中談到他畫畫的畫經常是用人模,也就是一個人站在那裡,做出動作,畫家去畫。這樣的畫雖然十分好看,但是看這種畫看多了會覺得比較呆板,沒有創新。徐悲鴻也意識到了這一點,才有了後面的「三薦黃胄」。

看了這期百家講壇我學到了許多:做事要有上進心,要向別人學習,要不恥下問等等。但是,我覺得最重要的是,要學會創新,不要循規蹈矩,總走一條路。

陳逸凡

《百家講壇》觀後感6

前段時間,我看了《百家講壇》中的愛上語文,感悟很深。

愛上語文總共有12集,講的都是如何學習中國的古典詩詞。其中我最有印象的是第1集和第6集。

第1集主要講了王安石覺得自己的《泊船瓜洲》中「春風又過江南岸」中的「過」字用的不好,推敲修改了很多次,先後改成了「滿」,「去」,「近」……等,還是不滿意,總覺得有欠缺。直到他看到了一首詩當中的「綠」字,眼前一亮,最終定下了。我想:作為北宋有名的詩人,王安石寫詩都要修改那麼多次,那我們寫作文修改的次數豈不是更多?我決定以後寫作文一定要多修改,爭取更加完美,使作文無可挑剔!

第6集講的是「言與意之間的轉換」,讓我懂得了怎樣去解讀詩。解讀一首詩,要聯系詩人的生平去聯想他寫這首詩時的畫面,從而去理解其中的韻味,意思。而言與意這個中介就叫意象。例如,「飽經風霜」這個成語,老師們有兩種教法。第一種是讓同學們先預習這篇文章,再說出這個成語的意思;第二種是由同學們在生活中見到過的飽經風霜的臉,把所見描繪出來。兩種方法都可以學會飽經風霜這個成語,但顯然,第二種方法更能加深大家對成語的印象和理解。這,就是言與意中意象結合的方法。

愛上語文對同學們學習語文很有幫助,我建議大家去看看!

《百家講壇》觀後感7

我對宋史很不了解,一次,我在電腦上搜關於歷史的百家講壇視頻,看到了袁騰老師做客百家講壇講述專題《兩宋風雲》之《康王趙構》,聽著袁老師精彩的講述,這段歷史一下子就迷住了我,也使我從中受益匪淺。

《兩宋風雲》這個專題給我們展現了從北宋靖康之變到南宋皇帝宋高宗禪位這40多年來的風風雨雨。在此之中,一個又一個精彩之幕不斷上演。若將中華5000年的歷史比作深藍色的天空,那麼這40多年的歷史就是這廣闊天空中的一顆閃亮的星星。看完了30集的講述,不僅讓我對宋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有了更多的了解,而且使我學到了不少的東西。

40多年來,宋金兩國雖有幾次議和,但仍處於戰爭狀態。一場場著名的戰事令人拍案叫絕,一次次錯誤的決定讓人嗟嘆不已,一位位英雄人物在深入了解他們後,更使人頓生敬佩之情。老師說,事物應該一分為二地去看待。雖然諸位人物身上有許多的缺點,但我們更應懂得汲取其中的精華之處。正如《論語》所講:「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宋高宗的樸素節儉,秦檜的富有心計,岳的忠心、勇敢,韋賢妃的冰雪聰明,都是非常值得我們去認真體會和學習的。

兩宋風雲只是歷史長河中的短短一瞬,彷彿劃破夜空的一顆明亮的彗星,讓人感受到之中的悲壯,讓人惋惜它的匆促。它雖然是歷史中最精彩的一幕,但「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作為新一代的青少年,我們更應好好學習,實現人生的價值,並為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

《百家講壇》觀後感8

老子和莊子都是道家的代表人物,老子很有智慧,就連孔子也曾向他請教。老子和莊子的思想對後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深深的影響著中國人。

老子的人生智慧便是弱者生存,鋼亡而弱存。老子提倡做人要柔一點,弱一點,低調一點,遇事要懂得以柔克剛。這讓我想起了張三豐的太極拳,據說當時張三豐正在樹林中練功,看到一隻蛇和一隻烏龜正在惡斗,便靜靜的站在一旁仔細的觀察起來。蛇的動作迅速而凌厲,烏龜的動作緩慢而精準,神奇的化解了蛇的進攻,最後居然一口咬住蛇頭,贏得了這場惡斗,佇立在一旁觀看的張三豐被這出奇制勝,以柔克剛的招式給震撼了,之後由此悟出了「太極」的概念,以柔克剛,獨步天下,傲視群雄。這和老子的思想有異曲同工之妙,而太極拳也淋漓盡致的體現了老子思想的`精華,以靜制動,以柔克剛。

老子曾問他的弟子們,天下最弱的是什麼?弟子們答,是水。老子又問,那天下最戰無不勝的是什麼?弟子們的回答五花八門。此時,老子悠然答曰,水能滅火,水滴石穿,則天下至柔即為天下至鋼,柔能克剛,弱能勝強,無為則無不為。

我不禁愕然,這高深莫測的語言中包含著人世間最真摯的道理,旋即,我恍然大悟。有時候,退讓並不是懦弱,這恰恰是一種人生智慧。

《百家講壇》觀後感9

在這個假期里,我在電視這個萬千世界裡觀看到了一個使我受益匪淺的節目——《百家講壇》。這個節目是由錢文忠教授主持的,解說了《三字經》中的奧妙。

其中,我觀看了第5集,這集是講孝和悌是一種什麼樣的東西,它們能起到什麼樣的作用。錢教授說:「百善孝為先,孝敬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尊老愛幼是人的本分。」古往今來,都有很多兒女都很孝順父母,在這個節目中,錢教授告訴了我們一個感人的故事:《二十四孝》里的黃香在九歲的時候,就非常孝順父母了。在炎炎夏日裡,為父親扇涼枕席;在天寒地凍的時候,黃香躺在父親的床上為父親溫暖被褥,父親睡在暖洋洋的床上,小黃香卻渾身冷冰冰的,他真懂事啊!

做人除了有孝心之外,還有一樣重要的是「友愛兄弟」,《三字經》里的孔融讓梨的故事大家一定都聽過,小孔融四歲就學會禮讓和孝悌,學會把好的給別人,把壞的給自己,令人動容。

看了這個節目,我懂得了一個道理:孝和悌是永恆的,不會隨時代的變遷而變遷,它應是人人都具備的東西。這時,我回想起平時在生活中老和別人斤斤計較,什麼事都不讓別人,傷了人家的心!從今以後,我要孝順父母,關愛他人,做個新一代的小黃香!

讓我們做個有愛心和孝心的人吧,只要你是一個這樣的孝道之人,那麼你就會擁有用不盡的財富!另外,要多看一些有意義的電視節目,那麼你一定會懂得很多的人生哲理!

《百家講壇》觀後感10

看於丹的《莊子》心得,很受啟發。特別是其中的一個牧羊人的比喻更是讓我感觸很大。她說,我們做事就要像牧羊人一樣,只要看好最後一隻羊就好了。最後一隻羊趕上了,其他的羊就會跑得快了。而現實中,有很多人只看著自己的頭羊沾沾自喜,卻不曾想他的有的羊已經落下了很多了。和這個故事相似的是木桶的故事,一個木桶是由許多片木板組成了的,要看這一個木桶的盛水多少,要看最低的一塊木板而不是最高的一塊木板。

這讓我想到了我的學生,其實你看一看,那些成績較好的學生,其實在日常的學習中,並不需要老師下多大的功夫。相反,真正需要我們幫助的是那些學習暫時落後的學生。我們只有抓好了學習落後的學生的成績,那麼我們一個班的成績也就會好了。那些學習暫時落後的學生就像是那隻最後的羊一樣,只有抓好他們的成績才是最主要的。當然任何的比喻都有其不恰當性。我們對於學習一帆風順的學生還要有更高一層的要求。要讓他們有一定的學習方法。能夠自主學習,老師只是給予一定的指導就好了。

這一次的《百家講壇》讓我有了很大的感悟。

《百家講壇》是個好欄目。有時間會常看的。

《百家講壇》觀後感11

電視上的《百家講壇》大家應該都看過吧!它教給我做人的道理,真是我的好老師。

近期的主題是錢文忠教授講《弟子規》。《弟子規》經過錢文忠教授的剖析講解,頓時變得淺顯易懂,非常精彩。其中有一期特別讓我受益,接下來就讓我講給給你們聽吧。

「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這是《弟子規》里其中的兩句。意思是只要說話,必須要重而且舒緩,不能急也不能咬字不清楚。錢教授還舉了兩個例子:裴楷,人稱「美男子」,又稱「玉人」。這不光因為他外表美,而且說話字字句句聲音洪亮,咬字清楚,所以被稱為「玉人」。侯思正,雖然很有才能,被武則天提拔,但因語速太快,咬字不清,使他沒有再得到很好的重用。

這一期的《百家講壇》給我震撼很大,想想我自己,雖然語速快捷,但有時也吐字不清。真想不到,語速太快,吐字不清還有那麼大的害處呢!以後我一定好好改正。錢文忠教授教給我的這個做人的道理,我會銘記於心,我要不懈的努力,改正自己的缺點!

《百家講壇》觀後感12

今天《百家講壇》講的是愛上語文系列節目中讀詩中的「厚」與「薄」。

掌握一套正確的閱讀詩詞、鑒賞詩詞的方法是我們學習語文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環,那麼今天老師將會給我們分享哪些閱讀詩詞的「妙招」呢?

老師,有納蘭性德的《長相思》做例子,要先把它讀厚,再去讀薄,最後再讀活,讀厚是基礎,讀薄是關鍵,讀活才是最終的目的。獨厚並不是數量上的,是質量上的一種變化。要解讀《長相思》,在不同的角度,有許多不同的見法和感受,理解的也不同,也可以根據他的其他詩詞和經歷來感受,這樣就會讀的越來越厚。納蘭性德也有許多稱號來體現他的故事、經歷和性格,用現代話說,納蘭性德是個「天才」「學霸」「專家」「大咖」「情種」。

讀薄關鍵的關鍵在於你能夠聚焦和鎖定這首詩最核心、最有價值的信息。《長相思》上片可以把他讀成一個字「身」,下片可以讀成「心」字。

讀活就是反復的讀,有感情的讀,把自己帶進詩里,體會作者要表達的感情。這首詩就被你讀活了。

這就是閱讀詩詞的「妙招」。

《百家講壇》觀後感13

《百家講壇》欄目一貫堅持「讓專家、學者為百姓服務」的欄目宗旨,欄目在專家、學者和百姓之間架起一座橋梁--「一座讓專家通向老百姓的橋梁」,從而到達普及優秀中國傳統文化的目的。

我們主要說說近期的錢文忠講的《三字經》吧: 錢文忠的《三字經》植根於傳統文化,以中國歷史為素材,講述學習和教育的重要性。其中許多觀念已融刻在中國人的思想血脈中,如開篇的「人之初,性本善」,大多數中國人都耳熟能詳。

雖然在中國思想史上,人性的善惡沒有定論,然而《三字經》中「人之初,性本善」的觀念體現了中國文化對人類的完美信念和期望。《三字經》一方面認為人本性是向善的,另一方面又強調後天環境對於人成長的重要性,所謂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講得就是這個道理。我們能夠找到很多歷史故事來印證成長及教育環境的重要性,比如曹植、曹丕、曹彰和曹沖四人同是曹操的兒子,但由於成長經歷不同,差距越來越大,甚至完全不像兄弟。《三字經》認為,對於孩子來說,如果沒有良好的後天環境,再善良的天性都會受到污染。同時,學習是一種生命的過程,學任何一樣東西,務必專心致志、持之以恆,一心一意地去經歷,才會有所成。

這就是錢文忠講《三字經》的根本目的。

《百家講壇》觀後感14

我對宋史很不了解,一次,我在電腦上搜關於歷史的百家講壇視頻,看到了老師做客百家講壇講述專題《兩宋風雲》之《康王趙構》,聽著袁老師精彩的講述,這段歷史一下子就迷住了我,使我從中受益匪淺。

《兩宋風雲》這個專題給我們展現了從北宋靖康之變到南宋皇帝宋高宗禪位這40多年來的風風雨雨。在此中,一個又一個精彩之幕不斷上演。若將中華5000年的歷史比作深藍色的天空,那麼這40多年的歷史就是這廣闊天空中的一顆閃亮的星星。看完了30集的講述,不僅讓我對宋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有了「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宋高宗的樸素節儉,秦檜的富有心計,岳飛的忠心、勇敢,韋賢妃的冰雪聰明,都是非常值得我們去認真體會和學習的。

兩宋風雲只是歷史長河中的短短一瞬,彷彿劃破夜空的一顆明亮的彗星,讓人感受到之中的悲壯,讓人惋惜它的匆促。它雖然是歷史中最精彩的一幕,但「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作為新一代的青少年,我們更應好好學習,實現人生的價值,並為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

;

❺ 百家講壇觀後感

百家講壇觀後感(集合15篇)

看完一部經典作品以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觀後感吧。那麼你真的會寫觀後感嗎?以下是我幫大家整理的百家講壇觀後感,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百家講壇觀後感1

有人說,我們中國人缺少信仰,但是,在這個星期六,阿宋給我們全班詮釋了什麼是中國人的信仰。

有一個人,其貌不揚卻改變了中華民族教育傳統,有一本書,是這個人的語錄卻被稱為治國之道。這個人是孔子,這本書是《論語》。於丹教授在理解《論語》上很有自己的心得,而阿宋給我們看的就是《百家講壇》中於丹《論語》心得的第一集《天地人之道》。

在這一集中我明白了天、地、人之間的聯系。盤古開天闢地後,上面是天,下面是地,盤古就在中間,所以天地人在境界上是一樣的。人只有真正感悟到了天地至理,才能納天地之間的浩然之氣於自己胸中,使自己成為天地間最為強大的存在。孔子是憑借什麼感染其他人的,正是憑這浩然之氣。

孔子有一個「仁」的思想,這大家都知道,可你知道什麼是「仁」嗎?孔子的弟子就曾經問過他,什麼是「仁」?孔子回答:「愛人。」又問,什麼是「智」,又答:「知人。」多麼玄奧的兩個字,孔子就以此作答。原來「仁就是愛人,智就是知人。」

孔子還有一個故事讓我深受啟發。有位弟子問孔子:「老師,我們向你學了這么久,是想以後能當大官,你說有什麼條件,才能治理國家?」孔子的話依舊簡短:「足兵足食民信之矣。」學生不甘心,問:「去掉一條的話,您去哪一條。」「去兵。」孔子認為沒有兵力也行。「再去一條。」孔子很嚴肅地回答:「去食。」人在世上,難免一死,可怕的是國家因為沒有人民信仰而崩潰。信仰的力量是那樣偉大。

最後,我感動於孔子的一個字:「恕」。對自己寬容一點,對別人寬容一點就是「恕」。有了這個字,我們就可以過好一輩子。

我深深地被孔子的智慧所打動。

百家講壇觀後感2

近一段時間來,中央電視台的「百家講壇」欄目紅極一時,其間的易中天品「三國」、閻崇年評「清史」、張瑞芳說「聊齋」、劉心武談「紅樓」。雖其褒貶不一,眾說紛紜,但是卻得到了老百姓的普遍理解,使其收視率大大提高。這種現象從某種程度上對我們中學歷史老師也有不少啟示,《百家講壇》卻能深受大眾歡迎肯定有其優秀之處,所以對於歷史教師來說,學習、借鑒《百家講壇》的長處也是很有必要的。

「課程懸念化」就是值得歷史教師學習的重要技巧。懸念的設置是為了引起觀眾緊張而期盼的情緒,《百家講壇》的學者充分利用懸念作為牽引,極大地吸引了觀眾的注意力。在歷史教學中,懸念同樣能夠運用於新課導入、授課過程、課堂小結等各個環節,以此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探究欲,使授課場景波瀾起伏,給學生留下無盡思考和品味。

「場景生動化」也是值得歷史教師借鑒的。所謂的場景,包括授課過程中的語言、肢體動作和情景表演等。《百家講壇》超多運用上述這些元素,大大增加了講座的幽默感並吸引了觀眾的注意力。這一點,歷史教師透過借鑒與鑽研,一樣能夠做到。

「知識故事化」是《百家講壇》值得借鑒的另一大「法寶」。之所以此刻的學生對歷史不感興趣,重要原因在於,歷史教師將精彩的歷史史實和活生生的歷史人物抽象成了教條理論,完全消磨了學生的興趣。相反,《百家講壇》那種故事化的講述卻充滿了跌宕起伏、引人入勝、感人至深的情節,這也是其深受大眾喜愛的重要原因。歷史教師如果能嘗試著將歷史知識進行故事化的改造,並在講故事的過程透過各種教學方法來完成《新課標》的「三維教學目標」,那麼這樣的歷史教學必須是十分成功的。

百家講壇觀後感3

我對宋史很不了解,一次,我在電腦上搜關於歷史的百家講壇視頻,看到了袁騰老師做客百家講壇講述專題《兩宋風雲》之《康王趙構》,聽著袁老師精彩的講述,這段歷史一下子就迷住了我,也使我從中受益匪淺。

《兩宋風雲》這個專題給我們展現了從北宋靖康之變到南宋皇帝宋高宗禪位這40多年來的風風雨雨。在此之中,一個又一個精彩之幕不斷上演。若將中華5000年的歷史比作深藍色的天空,那麼這40多年的歷史就是這廣闊天空中的一顆閃亮的星星。看完了30集的講述,不僅讓我對宋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有了更多的了解,而且使我學到了不少的東西。

40多年來,宋金兩國雖有幾次議和,但仍處於戰爭狀態。一場場著名的戰事令人拍案叫絕,一次次錯誤的決定讓人嗟嘆不已,一位位英雄人物在深入了解他們後,更使人頓生敬佩之情。老師說,事物應該一分為二地去看待。雖然諸位人物身上有許多的缺點,但我們更應懂得汲取其中的精華之處。正如《論語》所講:「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宋高宗的樸素節儉,秦檜的富有心計,岳的忠心、勇敢,韋賢妃的冰雪聰明,都是非常值得我們去認真體會和學習的。

兩宋風雲只是歷史長河中的短短一瞬,彷彿劃破夜空的一顆明亮的彗星,讓人感受到之中的悲壯,讓人惋惜它的匆促。它雖然是歷史中最精彩的一幕,但「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作為新一代的青少年,我們更應好好學習,實現人生的價值,並為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

百家講壇觀後感4

今天,我看了百家講壇,由王立群老師為我們解讀《史記》——秦始皇之唐人論秦。

本節主要講了唐朝人是怎樣評價秦始皇的,他們評價秦始皇有什麼特點。

通過王立群老師的講解,我知道了秦始皇在唐朝人的心目中是多種多樣的,沒有統一的評價,有批評也有肯定,但從很多評秦的史料來看,秦始皇備受唐人的關注。但他也成了一個警示皇帝教育的反面教員,王立群老師說,皇帝是需要人來約束,沒有約束的皇朝都很短命,而皇帝都怕失去皇權,正是因為這點,大臣們才有機會教育皇帝,於是,教育皇帝的最佳人選,便是秦始皇。

在秦始皇對許多皇帝起到警示作用的同時,晚唐大詩人杜牧提出了不同的見解,在杜牧的《阿房宮賦》中提出,秦國的速亡,是因為秦王太過於驕奢淫逸,太重視自己的享樂了。而且,一個帝國的滅亡自身的原因是最主要的,只要對他的臣民不施仁義,不愛自己的老百姓,心裡沒有老百姓,最後所有的老百姓都會拋棄這個君王。在後人感嘆秦國的速亡的時候,沒有吸取到秦國速亡的經驗,結果自己又亡國了。在秦朝,還有一件大事——焚書坑儒,焚書坑儒有兩種記載,一是司馬遷,二是衛宏,在衛宏的記載中,秦始皇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暴君,而在司馬遷的記載中,秦始皇焚書坑儒是事出有因的。但唐朝的四位學者——顏師古、張守節、李善、李賢在為古書作注釋的時候都選擇了衛宏的說法。由此可見,在唐朝人的心中,秦始皇是一個及其陰險的暴君。

在唐人對秦始皇的評價與王立群老師的講解中我明白了:事情是有多樣性的,每一個人對事物的認識都不一樣。

百家講壇觀後感5

今天中午,我打開電視機,又開始看百家講壇了。

這次主要講了對事情了解不夠清楚明白時,不能輕易發表意見,不能任意傳播不合儀禮的事,不要輕易答應。說話時,對於沒有把握的事,千萬不能亂講亂說。這樣有可能會造成很嚴重的後果。並且,對一些謠言,既不要相信,也不要傳播。錢文忠教授說了一句話:「謠言止於智者。」謠言對於智者來說已經沒有用了。所以,我們對那些了解不夠清楚的事情千萬不能傳播,萬一它是一句謠言呢?而對於做不到的事,不要去承諾別人。如果已經承諾了,那就要想方設法地去做到,否則,就會失去別人對你的信任。

錢文忠教授還給我們講了一個故事,名字叫《荊棘刻猴》。從前,有一個皇帝,非常喜愛收藏各種奇珍異寶。有一天,一個衛國人來找到他,說他能在荊棘尖上刻一隻猴子。其實他根本就刻不成。過了幾天,皇帝問他刻好了沒有?可是他根本就沒有刻。他只好說:「刻好了,但是你必須半年不進後宮,半年不吃肉、不喝酒。還要趕上一個雨後天晴的日子,並且要在那陰晴轉換的一瞬間才能看見。」

後來,一個鐵匠聽說了這件事,來問皇帝:「看見那隻猴子了嗎?」皇帝說沒有,並不把那些衛國人說的要求說了一遍。鐵匠聽後說:「你可以問他有沒有這把小刀。」皇帝照做了,衛國人便回去取。可一直都不來。原來早已逃跑了。承諾是沉重的,衛國人本來就做不到,可他還是承諾了,最後進入了進退都錯這種地步。我們千萬不能學他,要從小養成良好的習慣。

看完這期節目後,我學到了很多,以後一定按照《弟子規》上的要求去做。

百家講壇觀後感6

老子和莊子都是道家的代表人物,老子很有智慧,就連孔子也曾向他請教。老子和莊子的思想對後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深深的影響著中國人。

老子的人生智慧便是弱者生存,鋼亡而弱存。老子提倡做人要柔一點,弱一點,低調一點,遇事要懂得以柔克剛。這讓我想起了張三豐的太極拳,據說當時張三豐正在樹林中練功,看到一隻蛇和一隻烏龜正在惡斗,便靜靜的站在一旁仔細的觀察起來。蛇的動作迅速而凌厲,烏龜的動作緩慢而精準,神奇的化解了蛇的進攻,最後居然一口咬住蛇頭,贏得了這場惡斗,佇立在一旁觀看的張三豐被這出奇制勝,以柔克剛的招式給震撼了,之後由此悟出了「太極」的概念,以柔克剛,獨步天下,傲視群雄。這和老子的思想有異曲同工之妙,而太極拳也淋漓盡致的體現了老子思想的精華,以靜制動,以柔克剛。

老子曾問他的弟子們,天下最弱的`是什麼?弟子們答,是水。老子又問,那天下最戰無不勝的是什麼?弟子們的回答五花八門。此時,老子悠然答曰,水能滅火,水滴石穿,則天下至柔即為天下至鋼,柔能克剛,弱能勝強,無為則無不為。

我不禁愕然,這高深莫測的語言中包含著人世間最真摯的道理,旋即,我恍然大悟。有時候,退讓並不是懦弱,這恰恰是一種人生智慧。

百家講壇觀後感7

百家講壇是我少有喜歡看的科教類節目。遺忘看的那些教育節目都覺得很是乏味、枯燥總覺得有些紙上談兵的感覺,但是百家講壇給我的感覺完全不一樣。比如今天看的這期節目,我就受益匪淺。

看於丹的心得。很受啟發。特別是其中的一個牧羊人的比喻更是讓我感觸很大。她說。我們做事就要像牧羊人一樣。只要看好最後一隻羊就好了。最後一隻羊趕上了。其他的羊就會跑得快了。而現實中。有很多人只看著自己的頭羊沾沾自喜。卻不曾想他的有的羊已經落下了很多了。和這個故事相似的是木桶的故事。一個木桶是由許多片木板組成了的。要看這一個木桶的盛水多少。要看最低的一塊木板而不是最高的一塊木板。

這讓我想到了我的學生。其實你看一看。那些成績較好的學生。其實在日常的學習中。並不需要老師下多大的功夫。相反。真正需要我們幫助的是那些學習暫時落後的學生。我們只有抓好了學習落後的學生的成績。那麼我們一個班的成績也就會好了。那些學習暫時落後的學生就像是那隻最後的羊一樣。只有抓好他們的成績才是最主要的。當然任何的比喻都有其不恰當性。我們對於學習一帆風順的學生還要有更高一層的要求。要讓他們有一定的學習方法。能夠自主學習。老師只是給予一定的指導就好了。

這一次的讓我有了很大的感悟。中國現在最不缺的就是人,但最缺的便是人才。這是為什麼?就是由於我們的教育事業有了些許偏差,應早些意識到這個問題。

百家講壇觀後感8

我很喜歡看《百家講壇》,《百家講壇》裡面給我們分析了書里的內容,人物的性格特點。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魯智深系列裡拳打鎮關西那段。我最喜歡的是描寫魯智深打鎮關西的那段話。

那段話是這樣寫的:「撲的只一拳,正打在鼻子上,打得鮮血迸流,鼻子歪在半邊,卻便似開了個油醬鋪,鹹的、酸的、辣的一發都滾出來;提起拳頭來就眼眶際眉梢只一拳,打得眼棱縫裂,烏珠迸出,也似開了個彩帛鋪,紅的、黑的、紫的都綻將出來;又只一拳,太陽穴上正著,卻似做了一個全堂水陸的道場,磬兒、鈸兒、鐃兒一齊響。魯達看時,只見鄭屠挺在地上,口裡只有出的氣,沒了入的氣,動撣不得。」這段話讓我記憶猶新。鮑中山教授講,它把魯智深打人的情節描寫得生動具體。魯智深一共打了三拳,第一拳裡面「便似開了個油醬鋪,鹹的、酸的、辣的一發都滾出來」,把那血肉模糊的畫面描寫了出來。

鼻子,是用來聞味道的,所以打到鼻子,才會鹹的、酸的、辣的一發都滾出來;第二拳在眼睛那裡,「也似開了個彩帛鋪,紅的、黑的、紫的都綻將出來」。眼睛是用來看東西的,打到了眼睛,色彩就全出來了。第三拳是打到太陽穴上。「卻似做了一個全堂水陸的道場,磬兒、鈸兒、鐃兒一齊響」。打到了太陽穴上,又會怎樣呢?磬兒、鈸兒、鐃兒的聲音都出來了。為什麼《水滸傳》里每寫到搏鬥廝殺的地方,總寫得很血腥呢?鮑中山教授說,作者施耐庵生長的時代,戰火不斷,充滿了戰爭。所以他才會把廝殺的畫面寫得那麼血腥。我們一定要熱愛和平,制止戰爭,世界才會更美好。

我很喜歡看《百家講壇》,《百家講壇》不僅讓我增長了知識,還讓我更喜歡看書,喜歡了解歷史。我以後一定要多看《百家講壇》。

百家講壇觀後感9

今天,我們一起看了百家講壇之天地人之道,於丹用它自己的語言為我們解讀《論語》。看了之後,我感觸博深。很多我們現在煩惱著的問題其實早在兩千多年以前孔子就已經為我們解決了。

《論語》是孔子的學生依據孔子的言行零零散散集合而成的,而本書的核心就是「仁」「恕」等。宋朝宰相趙普曾以半部論語治天下,可見他對《論語》的推崇至極。其實不僅僅是他,整個封建社會都以儒家學說為基礎的。而我們,更應該了解我們中華民族的精髓——《論語》。

聽著於丹的講解,我明白了許多做人的道理。孔子的學生曾問過孔子,一個人貧賤而不為此感到恥辱,富貴而不感到驕傲,這樣的人怎麼樣呢?孔子則用商量的語氣回答道還不錯,但最好的就是貧賤而樂在其中。由此可見,我們面對苦難的最高境界就是樂在其中,或許,我們會認為這是不思進取,但其實,這卻是讓我們的心靈放鬆,讓我們的身心愉悅的最好辦法。

而我最大的收獲就是「仁」與「恕」。在我們這個充滿了競爭的社會中,我們更應該能寬恕別人,愛別人。常說贈人玫瑰,手留余香。每當別人做了什麼讓你感到難以理解,讓你厭惡的事情,你應該去懂得寬恕別人,只有擁有一顆包容的心態,你才能受人尊重,才能在當今社會中有著較好的人際關系。而好的人際關系又是當今社會最重要的一項。且雖然我們生活在一個不斷變化著的世界,但我相信,無論社會怎麼變,擁有一顆寬恕的心依舊是最重要的。反而,如果沒有一顆寬恕別人的心,那我們不僅會讓別人不快樂,也會使自己的心進入一個困局,讓自己身心疲憊。

所以,作為新世紀的中學生,我們更應該閱讀《論語》,去學習《論語》中的優秀品質,學習中華民族的精髓,讓自己盡善盡美。

百家講壇觀後感10

近一段時間來,中央電視台的「百家講壇」欄目紅極一時,其間的易中天品「三國」、閻崇年評「清史」、張瑞芳說「聊齋」、劉心武談「紅樓」。雖其褒貶不一,眾說紛紜,但是卻得到了老百姓的普遍接受,使其收視率大大提高。這種現象從某種程度上對我們中學歷史老師也有不少啟示,《百家講壇》卻能深受大眾歡迎肯定有其優秀之處,所以對於歷史教師來說,學習、借鑒《百家講壇》的長處也是很有必要的。

「課程懸念化」就是值得歷史教師學習的重要技巧。懸念的設置是為了引起觀眾緊張而期盼的心情,《百家講壇》的學者充分利用懸念作為牽引,極大地吸引了觀眾的注意力。在歷史教學中,懸念同樣可以運用於新課導入、授課過程、課堂小結等各個環節,以此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探究欲,使授課場景波瀾起伏,給學生留下無盡思考和品味。

「場景生動化」也是值得歷史教師借鑒的。所謂的場景,包括授課過程中的語言、肢體動作和情景表演等。《百家講壇》大量運用上述這些元素,大大增加了講座的幽默感並吸引了觀眾的注意力。這一點,歷史教師通過借鑒與鑽研,一樣可以做到。

「知識故事化」是《百家講壇》值得借鑒的另一大「法寶」。之所以現在的學生對歷史不感興趣,重要原因在於,歷史教師將精彩的歷史史實和活生生的歷史人物抽象成了教條理論,完全消磨了學生的興趣。相反,《百家講壇》那種故事化的講述卻充滿了跌宕起伏、引人入勝、感人至深的情節,這也是其深受大眾喜愛的重要原因。歷史教師如果能嘗試著將歷史知識進行故事化的改造,並在講故事的過程通過各種教學方法來完成《新課標》的「三維教學目標」,那麼這樣的歷史教學一定是非常成功的。

百家講壇觀後感11

今天中午,我繼續收看了百家講壇這個節目。這次主要講了關於飲食方面的禮節。

在飲食方面,不能挑食,這一點是十分重要的,也是我們時常做不到的。遇到好吃的食物,總會不停地吃,對不喜歡吃的食物從來不吃一口。這樣不僅不會營養均衡,在和別人吃飯的時候,也會給對方留下一個不好的印象。我們平時總是只吃自己喜歡吃的,別人對你的印象自然也很差的。我們看見自己喜歡吃的東西,也不要暴食暴飲。在飲酒方面,我們不能飲酒,而有些家長卻十分喜歡飲酒,我們要經常提醒家長。

錢文忠教授給我們講了一個關於吃相的故事。古代,有一個人叫鄭浣,已經當了官,他是一個非常看重吃相的人。有一天,他的遠方孫子要看他,這個孫子是農間種地的,並沒有見過面,也不懂禮節,衣服很破。鄭浣沒有嘲笑他,問他想做什麼?孫子說他想當縣尉。鄭浣便想去找相關的人說一說,並在晚上讓他和他一塊兒吃飯。那天吃的是蒸餅,他發現孫子只掏里邊的瓤吃,第二天便把他送走了。試想,如果給我們一個蒸餅,相信我們也會吃只瓤,對外面的餅皮視而不見。就是因為這么一個小細節,使本來對孫子印象很好的鄭浣,對孫子的印象一下子差到極點。

看完這期節目,我發現在飲食這么一個小的細節中,我還有很多禮節沒有做到。

百家講壇觀後感12

在這個假期里,我在電視這個萬千世界裡觀看到了一個使我受益匪淺的節目——《百家講壇》。這個節目是由錢文忠教授主持的,解說了《三字經》中的奧妙。

其中,我觀看了第5集,這集是講孝和悌是一種什麼樣的東西,它們能起到什麼樣的作用。錢教授說:「百善孝為先,孝敬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尊老愛幼是人的本分。」古往今來,都有很多兒女都很孝順父母,在這個節目中,錢教授告訴了我們一個感人的故事:《二十四孝》里的黃香在九歲的時候,就非常孝順父母了。在炎炎夏日裡,為父親扇涼枕席;在天寒地凍的時候,黃香躺在父親的床上為父親溫暖被褥,父親睡在暖洋洋的床上,小黃香卻渾身冷冰冰的,他真懂事啊!

做人除了有孝心之外,還有一樣重要的是「友愛兄弟」,《三字經》里的孔融讓梨的故事大家一定都聽過,小孔融四歲就學會禮讓和孝悌,學會把好的給別人,把壞的給自己,令人動容。

看了這個節目,我懂得了一個道理:孝和悌是永恆的,不會隨時代的變遷而變遷,它應是人人都具備的東西。這時,我回想起平時在生活中老和別人斤斤計較,什麼事都不讓別人,傷了人家的心!從今以後,我要孝順父母,關愛他人,做個新一代的小黃香!

讓我們做個有愛心和孝心的人吧,只要你是一個這樣的孝道之人,那麼你就會擁有用不盡的財富!另外,要多看一些有意義的電視節目,那麼你一定會懂得很多的人生哲理!

百家講壇觀後感13

前段時間,我看了《百家講壇》中的愛上語文,感悟很深。

愛上語文總共有12集,講的都是如何學習中國的古典詩詞。其中我最有印象的是第1集和第6集。

第1集主要講了王安石覺得自己的《泊船瓜洲》中「春風又過江南岸」中的「過」字用的不好,推敲修改了很多次,先後改成了「滿」,「去」,「近」……等,還是不滿意,總覺得有欠缺。直到他看到了一首詩當中的「綠」字,眼前一亮,最終定下了。我想:作為北宋有名的詩人,王安石寫詩都要修改那麼多次,那我們寫作文修改的次數豈不是更多?我決定以後寫作文一定要多修改,爭取更加完美,使作文無可挑剔!

第6集講的是「言與意之間的轉換」,讓我懂得了怎樣去解讀詩。解讀一首詩,要聯系詩人的生平去聯想他寫這首詩時的畫面,從而去理解其中的韻味,意思。而言與意這個中介就叫意象。例如,「飽經風霜」這個成語,老師們有兩種教法。第一種是讓同學們先預習這篇文章,再說出這個成語的意思;第二種是由同學們在生活中見到過的飽經風霜的臉,把所見描繪出來。兩種方法都可以學會飽經風霜這個成語,但顯然,第二種方法更能加深大家對成語的印象和理解。這,就是言與意中意象結合的方法。

愛上語文對同學們學習語文很有幫助,我建議大家去看看!

百家講壇觀後感14

每天早上起床就是看《百家講壇》,今天聽的是喻大華教授評說《嘉慶王朝(五)——洪亮吉大案》當把洪亮吉流放新疆後,地方上發生了一場罕見大旱,先是老百姓拜神祈雨,後來各級官員向天求雨,大到極致的官員也沒有用,無奈皇上只好親自向天祈雨還是沒用。實在沒有辦法,想到了大赦天下,仍然仍然是滴雨不下。於是嘉慶想到了洪亮吉,在他親自含淚寫完詔書(相當於自我檢討,嘉慶覺得委屈所以流淚)後,一場大雨傾盆而下。

這是迷信嗎?應該說不是,因為從老百姓到當官的祈雨應該是過了很久的時間,從時間上來說,也許本來就是到了該降雨的時候,再者嘉慶本身就有點心虛,如果說他對洪亮吉不是心存不安,他不會覺得自己應該受到懲罰,他作為一國之君能夠自我檢討非常不容易,在他內心深處其實早就知道自己錯了,只是一直不願意承認,直到這場大旱讓他把這份內疚顯露無遺。

每一個人在內心深處都有自己的道德底線,這個底線就是牽制自己的行為,甚至也會讓自己倍受折磨,當自己無法逾越自己的時候,就會產生一些恐懼,於是就會用一些行為救贖自己。於是人的信仰便產生了,不斷的用一些行為來救贖,只求自己問心無愧。

但是如果一個國家的人沒有了這種種的自我約束,內心沒有一種道德的天平來衡量自己的行為,全靠著所謂的法律法規來制約,約稱「樹無皮則無命,人無臉則無敵」,那麼,後果無法想像,而一個人真的什麼都不在乎了,活著還有意義嗎?

百家講壇觀後感15

放假回家的時候,爸媽推薦我有時間的時候看看中央科教頻道的《百家講壇》欄目。

對於這一個節目,我以前就有耳聞,前幾年很火,像易中天老師品三國,於丹老師講論語,講的很好,很為人津津樂道,也成了一段時間人們茶餘飯後的話題。

因為上學,所以看電視少。趁放假的時候這才有機會看了些。

不看不知道,一看真叫妙!

我一開始看的是趙玉平老師講的《劉備的謀略》,才聽了一會我就入迷了。趙老師的語言很風趣,而且很接地氣,時不時地以古論今,讓人聽了不乏味,不僅學習了知識,更是一丁點也不覺得的累。

我聽了一集又一集,很感興趣,一直到飯點了,爸媽叫我吃飯的時候,還有點戀戀不舍的按了暫停。

吃飯期間,我和爸媽聊起來剛剛聽到的新知識,把其中評論劉備,呂布等人的性格等等和我們自身還有周邊人聯系起來。看得出來,爸媽聽的也很開心,也許,他們也覺得這個欄目對於我,也起到了一定的教育的目的。

窺一斑而知全貌,雖然我才看了一個老師所講的,但我真覺得《百家講壇》是個特別好特別好的節目。以前學歷史,就覺得是老師一行行地對著課本念,留一些知識點,感覺很枯燥,而通過這個欄目,這些老師如此精彩的講解,一下子發現歷史真的是太有趣了,聽那些偉大的古人的事跡發現他們也是和我們一樣真實的普通人,卻是比我們更勤奮努力,以銅為鏡正衣冠,以史為鏡知興替,這個欄目讓我更深地明白了這些字里行間的意義。

大愛《百家講壇》,希望這個欄目越辦越好!

;

❻ 請問《百家講壇》一共有多少集

中央電視台的一共有261集。

❼ 百家講壇觀後感

當看完一部影視作品後,相信大家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吧,需要好好地對所收獲的東西寫一篇觀後感了。那要怎麼寫好觀後感呢?以下是我整理的百家講壇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百家講壇觀後感1

百家講壇是我在科教頻道中最喜歡的欄目之一,可以說是天天都看。看著主講人們在講壇上繪聲繪色、揮灑自如地講述著,時常讓我沉醉其中。

在商傳先生的《永樂大帝》中,我看見了一代明君的成長、發家,在靖難中奪得皇位,君臨天下,治國安邦,御駕親征,直至踏上最後的征途,結束他輝煌的一生。

我又在《漢代風雲人物》中認識了忍辱負重,熟讀兵書的偉大軍事家、戰略家韓信,為他的命運扼腕;了解了知人善任,禮賢下士,善於聽人勸告,總是問「為之奈何」的漢朝開國皇帝劉邦 ;見識了勇猛過人,力能扛鼎,在巨鹿之戰中以少勝多,最後因為政治糊塗,失去天下的西楚霸王項羽。

在蒙曼的《武則天》中,我見到了一代女王武曌的入宮、出宮,及再次入宮,由天真的少女蛻變成叱吒風雲的女王,勵精圖治,成就了唐朝的盛世。

錢文忠娓娓道來,在一個個小故事中,《三字經》、《弟子規》也變得通俗易懂,生動有趣。

周思源正說三國人物,揭示了許多歷史真相——劉備並不是一個好脾氣的人,鞭打督郵居然是出自於劉備之手,周瑜並不是一個小肚雞腸的人,他反而是一個豁達、心胸寬廣的人,也沒有總在諸葛亮之下。相反,諸葛亮在歷史上只是一個無名小輩,他幾乎成為《三國演義》的主角的原因竟然是因為相比之下他去世最晚……

百家講壇,壇壇都是好酒。讓我在娛樂中培養了對歷史的興趣。

百家講壇觀後感2

於丹教授用通俗易懂的白話文把孔子的《論語》詮釋給世人,使我們能夠領悟到《論語》傳遞的樸素的、溫暖的生活態度,真是一本難得的好書!她從天地人之道、心靈之道、處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與人生之道這七個方面分別闡述,用很多生動的耐人尋味的例子來詮釋了《論語》的真諦,那就是怎麼樣才能過上心靈所需的那種快樂生活!

人生在世,面對生活、工作的種種不公,除了檢討自己「三省吾身」之外,或行我們更多的是包容,於丹在談到孔子「仁者不惑」時講到,「你寬容一點,其實給自己留下來一片海闊天空,胸懷無限大,很多事情自然小了」。面對那些「利」字當頭的人,或許我們更應該坦盪處之、平淡視之、淡漠待之,正所謂有容乃大,「君子坦盪盪,小人長戚戚」。

《論語》裡面所教給我們的這種仁愛之心是從一開始就去本著平等與理性的態度尊重每一個人,稍微留一點分寸,有一點餘地,這一點非常像禪宗裡面所說的一個境界,禪宗說這個人間最好的境界是花未全開月未圓,是這樣七個字。也就是說花一旦全開馬上就要凋謝了,月一旦全圓,馬上就要缺損了,而未全開未全圓,就是你內心有所期待,朋友之道,親人之道,皆是如此。稍微留一點分寸,海闊天空。

總之,在當今以經濟利益為主導的社會潮流中讀於丹的論語心得,真的能給人以心靈凈化,如一絲清泉沁人心脾,讓人陶醉,給人以啟迪。與友寬容,與同事寬容,與親人寬容,與生活中一切給予寬容,播種樂觀、豁達的處世態度,我想收獲的就是一種熠熠生輝、一種與諧的美。寬容是人生的哲學,但更是一種境界吧。

百家講壇觀後感3

我很喜歡看《百家講壇》,《百家講壇》裡面給我們分析了書里的內容,人物的性格特點。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魯智深系列裡拳打鎮關西那段。我最喜歡的是描寫魯智深打鎮關西的那段話。

那段話是這樣寫的:「撲的只一拳,正打在鼻子上,打得鮮血迸流,鼻子歪在半邊,卻便似開了個油醬鋪,鹹的、酸的、辣的一發都滾出來;提起拳頭來就眼眶際眉梢只一拳,打得眼棱縫裂,烏珠迸出,也似開了個彩帛鋪,紅的、黑的、紫的都綻將出來;又只一拳,太陽穴上正著,卻似做了一個全堂水陸的道場,磬兒、鈸兒、鐃兒一齊響。魯達看時,只見鄭屠挺在地上,口裡只有出的氣,沒了入的氣,動撣不得。」這段話讓我記憶猶新。鮑中山教授講,它把魯智深打人的情節描寫得生動具體。魯智深一共打了三拳,第一拳裡面「便似開了個油醬鋪,鹹的、酸的、辣的一發都滾出來」,把那血肉模糊的畫面描寫了出來。

鼻子,是用來聞味道的,所以打到鼻子,才會鹹的、酸的、辣的一發都滾出來;第二拳在眼睛那裡,「也似開了個彩帛鋪,紅的、黑的、紫的都綻將出來」。眼睛是用來看東西的,打到了眼睛,色彩就全出來了。第三拳是打到太陽穴上。「卻似做了一個全堂水陸的道場,磬兒、鈸兒、鐃兒一齊響」。打到了太陽穴上,又會怎樣呢?磬兒、鈸兒、鐃兒的聲音都出來了。為什麼《水滸傳》里每寫到搏鬥廝殺的地方,總寫得很血腥呢?鮑中山教授說,作者施耐庵生長的時代,戰火不斷,充滿了戰爭。所以他才會把廝殺的畫面寫得那麼血腥。我們一定要熱愛和平,制止戰爭,世界才會更美好。

我很喜歡看《百家講壇》,《百家講壇》不僅讓我增長了知識,還讓我更喜歡看書,喜歡了解歷史。我以後一定要多看《百家講壇》。

百家講壇觀後感4

今天,我們一起看了百家講壇之天地人之道,於丹用它自己的語言為我們解讀《論語》。看了之後,我感觸博深。很多我們現在煩惱著的問題其實早在兩千多年以前孔子就已經為我們解決了。

《論語》是孔子的學生依據孔子的言行零零散散集合而成的,而本書的核心就是「仁」「恕」等。宋朝宰相趙普曾以半部論語治天下,可見他對《論語》的推崇至極。其實不僅僅是他,整個封建社會都以儒家學說為基礎的。而我們,更應該了解我們中華民族的精髓——《論語》。

聽著於丹的講解,我明白了許多做人的道理。孔子的學生曾問過孔子,一個人貧賤而不為此感到恥辱,富貴而不感到驕傲,這樣的人怎麼樣呢?孔子則用商量的語氣回答道還不錯,但最好的就是貧賤而樂在其中。由此可見,我們面對苦難的最高境界就是樂在其中,或許,我們會認為這是不思進取,但其實,這卻是讓我們的心靈放鬆,讓我們的身心愉悅的最好辦法。

而我最大的收獲就是「仁」與「恕」。在我們這個充滿了競爭的社會中,我們更應該能寬恕別人,愛別人。常說贈人玫瑰,手留余香。每當別人做了什麼讓你感到難以理解,讓你厭惡的事情,你應該去懂得寬恕別人,只有擁有一顆包容的心態,你才能受人尊重,才能在當今社會中有著較好的人際關系。而好的人際關系又是當今社會最重要的一項。且雖然我們生活在一個不斷變化著的世界,但我相信,無論社會怎麼變,擁有一顆寬恕的心依舊是最重要的。反而,如果沒有一顆寬恕別人的心,那我們不僅會讓別人不快樂,也會使自己的心進入一個困局,讓自己身心疲憊。

所以,作為新世紀的中學生,我們更應該閱讀《論語》,去學習《論語》中的優秀品質,學習中華民族的精髓,讓自己盡善盡美。

百家講壇觀後感5

今天看了百家講壇,這次王立群教授主要講的是「合縱連橫」,說實話,剛剛聽到這個詞的確有點陌生,下面,我就向大家來說說什麼叫合縱連橫吧!

合縱連橫簡稱縱橫,戰國時期縱橫家所宣揚並推行的外交和軍事政策。蘇秦曾經聯合「天下之士合縱相聚於趙而欲攻秦」(《戰國策·秦策》三),他游說六國諸侯,要六國聯合起來西向抗秦。秦在西方,六國土地南北相連,故稱合縱。與合縱政策針鋒相對的是連橫。張儀曾經游說六國,讓六國共同事奉秦國。秦在西方,六國在東方,東西相連,故稱連橫。

講一個關於合縱連橫的典故吧。公元前313年的一天,秦國的使臣張儀來到楚國,對楚懷王說:「秦王願意和大王結成兄弟之國。大王如果能同齊國斷交,秦國願獻地六百里,兩國永遠和好。」楚懷王聽了非常高興,便一口答應下來,並派使者同張儀一起來到秦國,打算接收土地。可是剛入秦國境內,張儀就假裝從車上摔下來,稱病不出,拒絕會見楚國的使者。楚懷王見秦王遲遲不肯獻地,以為秦王擔心楚與齊的斷交不夠徹底,於是又派人北上大罵齊王。齊王被惹怒了,堅決和楚國絕交,並且與秦國建立了聯盟關系。當楚使再次向張儀索討獻地時,張儀卻說:「哪有六百里地獻給你們,一定是聽錯了,只有六里寬嘛。」楚懷王發覺上了當,決定發兵攻秦,結果受到秦、齊兩國夾攻,楚國大敗而歸。接著,在藍田交戰中,楚國又被秦國打敗,割給秦國兩個城市。從此,楚國就一蹶不振。這就是張儀採用連橫政策,幫助秦王離間敵國聯盟,擴張秦國勢力的典型例子。

合縱連橫就是一種外交的國策選擇,關系著一個國家的未來,其歷史作用受到人們的重視,也是智慧的一種表現。

百家講壇觀後感6

近一段時間來,中央電視台的「百家講壇」欄目紅極一時,其間的易中天品「三國」、閻崇年評「清史」、張瑞芳說「聊齋」、劉心武談「紅樓」。雖其褒貶不一,眾說紛紜,但是卻得到了老百姓的普遍理解,使其收視率大大提高。這種現象從某種程度上對我們中學歷史老師也有不少啟示,《百家講壇》卻能深受大眾歡迎肯定有其優秀之處,所以對於歷史教師來說,學習、借鑒《百家講壇》的長處也是很有必要的。

「課程懸念化」就是值得歷史教師學習的重要技巧。懸念的設置是為了引起觀眾緊張而期盼的情緒,《百家講壇》的學者充分利用懸念作為牽引,極大地吸引了觀眾的注意力。在歷史教學中,懸念同樣能夠運用於新課導入、授課過程、課堂小結等各個環節,以此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探究欲,使授課場景波瀾起伏,給學生留下無盡思考和品味。

「場景生動化」也是值得歷史教師借鑒的。所謂的場景,包括授課過程中的語言、肢體動作和情景表演等。《百家講壇》超多運用上述這些元素,大大增加了講座的幽默感並吸引了觀眾的注意力。這一點,歷史教師透過借鑒與鑽研,一樣能夠做到。

「知識故事化」是《百家講壇》值得借鑒的另一大「法寶」。之所以此刻的學生對歷史不感興趣,重要原因在於,歷史教師將精彩的歷史史實和活生生的歷史人物抽象成了教條理論,完全消磨了學生的興趣。相反,《百家講壇》那種故事化的講述卻充滿了跌宕起伏、引人入勝、感人至深的情節,這也是其深受大眾喜愛的重要原因。歷史教師如果能嘗試著將歷史知識進行故事化的改造,並在講故事的過程透過各種教學方法來完成《新課標》的「三維教學目標」,那麼這樣的歷史教學必須是十分成功的。

百家講壇觀後感7

放假回家的時候,爸媽推薦我有時間的時候看看中央科教頻道的《百家講壇》欄目。

對於這一個節目,我以前就有耳聞,前幾年很火,像易中天老師品三國,於丹老師講論語,講的很好,很為人津津樂道,也成了一段時間人們茶餘飯後的話題。

因為上學,所以看電視少。趁放假的時候這才有機會看了些。

不看不知道,一看真叫妙!

我一開始看的是趙玉平老師講的《劉備的謀略》,才聽了一會我就入迷了。趙老師的語言很風趣,而且很接地氣,時不時地以古論今,讓人聽了不乏味,不僅學習了知識,更是一丁點也不覺得的累。

我聽了一集又一集,很感興趣,一直到飯點了,爸媽叫我吃飯的時候,還有點戀戀不舍的按了暫停。

吃飯期間,我和爸媽聊起來剛剛聽到的新知識,把其中評論劉備,呂布等人的性格等等和我們自身還有周邊人聯系起來。看得出來,爸媽聽的也很開心,也許,他們也覺得這個欄目對於我,也起到了一定的教育的目的。

窺一斑而知全貌,雖然我才看了一個老師所講的,但我真覺得《百家講壇》是個特別好特別好的節目。以前學歷史,就覺得是老師一行行地對著課本念,留一些知識點,感覺很枯燥,而通過這個欄目,這些老師如此精彩的講解,一下子發現歷史真的是太有趣了,聽那些偉大的古人的事跡發現他們也是和我們一樣真實的普通人,卻是比我們更勤奮努力,以銅為鏡正衣冠,以史為鏡知興替,這個欄目讓我更深地明白了這些字里行間的意義。

大愛《百家講壇》,希望這個欄目越辦越好!

百家講壇觀後感8

在這個世界上,真正的真理永遠是樸素的。真正的聖賢也是平易近人的。趙普說過:「半部《論語》治天下。」可見這部儒家經典對為人處世和社會風氣的影響之大。所謂「天時,地利,人和」就是指有利的時令和氣候,有利的地勢,得人心和上下團結。中國自古以來就講究天地人的和諧。從盤古開天闢地的傳說到孟子的「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等。都說明了天地人之間的必然聯系,這是一個完美的整體,以及其相互合作的重要性。

一個人要想在自然之間立足,也就必須與自然融合,吸取天之靈氣,地之精華,這樣才能讓個體的智慧無限擴大,發揮到極致。只有天地之氣凝聚在一個人心中的時候,他才會變得十分強大。蒼天在上,高於一切,大地在下,厚重於一切。而人,則處於天和地之間,目睹著天地間的風雲萬變。人在自然的熏陶下不斷成長,而「神於天,聖於地」則是,每一個中國人的理想境界。一個好的人格,應當有理想主義的天空,有一雙能飛翔的翅膀,絕不妥協於任何障礙或困難,同時也要有腳踏實地的能力,在大地上進行其理想的拓展。倘若沒有能力去實際行動起來,就是理想主義。而天和地就是我們的理想主義和現實主義,這兩樣東西在我們成長的路上需要齊頭並進,缺一不可。

天地人為三才,人的意義與天地的意義是一樣的,天地之美在於庄嚴與敦厚。人之美在於能夠與天地融合,凝聚正能量,不斷完善自己。作為一個中國人,我們永遠不能忘記了天地給予我們的力量,與自然和諧相處,那麼自然也會回饋我們更多能量。

作為天地之間的每一個人,我們都應當學會鍛煉和提取與自然、生物和諧快樂共處的力量,那樣,我們便可獲得比海更寬,比天更廣的心胸!

百家講壇觀後感9

所謂天地人者,即三才者也,這是《三字經》中的說法,「才」一字既寫出了人類對於自然的敬畏,又表達了人類對於自身能力的期望。這句話貫徹了千百年來中國人所遵循的既要向自然學習,也堅定不移地相信人定勝天的思維方式。

北京師范大學的於丹教授,在她對於論語的解讀中說到要講究天人合一,人類只有認識世界,才能改造世界。世界太大了。天空中的星辰以及雷、電、風、雨,大地的山川河流、花草樹木、魚蟲百獸,而人又是萬物之靈。只有不斷學習,才能運用掌握的知識去改造世界。的確,從人類的起源開始,我們就通過不斷地向大自然和其他生物學習,從燧人氏鑽木取火到打火機的發明,從倉頡造字到如今文化科技的高度繁榮發達……這一切的一切不都是我們人類不斷的學習,實踐,探索,總結,改進的成果嗎?

我們今天的學生就好比站在中華民族這個五千歲的巨人肩上,我們更應該循著先人的足跡,不斷前進。可是事實卻並非如此,孔子說人要「恕」,但是作為獨生子女的我們,卻完全沒有恕的概念,只一味的知道惟我獨尊。當然我身上也有諸如此類的各種毛病,所以我們更應向天地學習那種包容萬物的浩然之氣。所謂有容乃大,就是這種境界。

天地人之道,說白了就是為人處事之道,人與自然之道,作為新生代的人,完美的處理好這些關系,是在這個社會上的立足之本。

百家講壇觀後感10

前段時間,我看了《百家講壇》中的愛上語文,感悟很深。

愛上語文總共有12集,講的都是如何學習中國的古典詩詞。其中我最有印象的是第1集和第6集。

第1集主要講了王安石覺得自己的《泊船瓜洲》中「春風又過江南岸」中的「過」字用的不好,推敲修改了很多次,先後改成了「滿」,「去」,「近」……等,還是不滿意,總覺得有欠缺。直到他看到了一首詩當中的「綠」字,眼前一亮,最終定下了。我想:作為北宋有名的詩人,王安石寫詩都要修改那麼多次,那我們寫作文修改的次數豈不是更多?我決定以後寫作文一定要多修改,爭取更加完美,使作文無可挑剔!

第6集講的是「言與意之間的轉換」,讓我懂得了怎樣去解讀詩。解讀一首詩,要聯系詩人的生平去聯想他寫這首詩時的畫面,從而去理解其中的韻味,意思。而言與意這個中介就叫意象。例如,「飽經風霜」這個成語,老師們有兩種教法。第一種是讓同學們先預習這篇文章,再說出這個成語的意思;第二種是由同學們在生活中見到過的飽經風霜的臉,把所見描繪出來。兩種方法都可以學會飽經風霜這個成語,但顯然,第二種方法更能加深大家對成語的'印象和理解。這,就是言與意中意象結合的方法。

愛上語文對同學們學習語文很有幫助,我建議大家去看看!

百家講壇觀後感11

今天看了百家講壇,這次王立群教授主要講的是「合縱連橫」,說實話,剛剛聽到這個詞的確有點陌生,下面,我就向大家來說說什麼叫合縱連橫吧!

合縱連橫簡稱縱橫,戰國時期縱橫家所宣揚並推行的外交與軍事政策。蘇秦曾經聯合「天下之士合縱相聚於趙而欲攻秦」(《戰國策·秦策》三),他游說六國諸侯,要六國聯合起來西向抗秦。秦在西方,六國土地南北相連,故稱合縱。與合縱政策針鋒相對的是連橫。張儀曾經游說六國,讓六國共同事奉秦國。秦在西方,六國在東方,東西相連,故稱連橫。

講一個關於合縱連橫的典故吧。公元前313年的一天,秦國的使臣張儀來到楚國,對楚懷王說:「秦王願意與大王結成兄弟之國。大王如果能同齊國斷交,秦國願獻地六百里,兩國永遠與好。」楚懷王聽了非常高興,便一口答應下來,並派使者同張儀一起來到秦國,打算接收土地。可是剛入秦國境內,張儀就假裝從車上摔下來,稱病不出,拒絕會見楚國的使者。楚懷王見秦王遲遲不肯獻地,以為秦王擔心楚與齊的斷交不夠徹底,於是又派人北上大罵齊王。齊王被惹怒了,堅決與楚國絕交,並且與秦國建立了聯盟關系。當楚使再次向張儀索討獻地時,張儀卻說:「哪有六百里地獻給你們,一定是聽錯了,只有六里寬嘛。」楚懷王發覺上了當,決定發兵攻秦,結果受到秦、齊兩國夾攻,楚國大敗而歸。接著,在藍田交戰中,楚國又被秦國打敗,割給秦國兩個城市。從此,楚國就一蹶不振。這就是張儀採用連橫政策,幫助秦王離間敵國聯盟,擴張秦國勢力的典型例子。

合縱連橫就是一種外交的國策選擇,關系著一個國家的未來,其歷史作用受到人們的重視,也是智慧的一種表現。

百家講壇觀後感12

今天,我看了趙玉平教授的「百家講壇」之「跟司馬懿學管理」的(1、2、3)篇,受益無窮。在這里,我認識了司馬懿的足智多謀、為人謹慎、毫不馬虎,對待他人的耐心,打起仗來,毫不慌亂,能仔細認真地思考,鎮定無比。對待領導,謙虛恭敬,深受曹操、曹植的器重,因為他做事細心認真,又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所以不斷陞官,以前像是一棟房子的一根水管,現在像是房子頂天立地的一根梁,真是「以前靠著牆,現在頂著房」啊!

他不但十分會用兵,而且能猜測別人的想法,無所不能,所以屢戰屢勝,霸氣凌人,用一個詞來比喻他的性格實在是再好不過了:冷月狼。而且,在百家講壇里,我知道了,他的脖子竟然能180度大轉彎!可以人往前走,頭往後看。我還知道了,曹操怕有人殺他,竟然裝做夢里殺人!事情是這樣的:曹操當了丞相,興奮不已,但是他怕有人會在夜裡來此殺他,就對他的手下說:「我最近不知得了什麼病,經常夢見我在夢里殺人!」有一天晚上,他在睡覺,他的手下把他的被子蓋好來,他聽到了聲音,「刷」的一聲拔出劍,眼睛還閉著,就一刀把那人的腦袋給割掉了!第二天早晨,他看見他殺的人,還一直在裝,問其他人,說:「誰殺了我的兄弟!」其他人都說是他自己殺的,他就對他們說,沒辦法,他會夢中殺人。這起到了殺一儆百,殺雞儆猴的作用,讓別人不敢靠近他,這也充分的體現了曹操這種多疑的心。

百家講壇里講的都十分有道理,我還要去看咯,拜拜!

百家講壇觀後感13

今天,我看了百家講壇,由王立群老師為我們解讀《史記》———秦始皇之唐人論秦。

本節主要講了唐朝人是怎樣評價秦始皇的,他們評價秦始皇有什麼特點。

通過王立群老師的講解,我知道了秦始皇在唐朝人的心目中是多種多樣的,沒有統一的評價,有批評也有肯定,但從很多評秦的史料來看,秦始皇備受唐人的關注。但他也成了一個警示皇帝教育的反面教員,王立群老師說,皇帝是需要人來約束,沒有約束的皇朝都很短命,而皇帝都怕失去皇權,正是因為這點,大臣們才有機會教育皇帝,於是,教育皇帝的最佳人選,便是秦始皇。

在秦始皇對許多皇帝起到警示作用的同時,晚唐大詩人杜牧提出了不同的見解,在杜牧的《阿房宮賦》中提出,秦國的速亡,是因為秦王太過於驕奢淫逸,太重視自己的享樂了。而且,一個帝國的滅亡自身的原因是最主要的,只要對他的臣民不施仁義,不愛自己的老百姓,心裡沒有老百姓,最後所有的老百姓都會拋棄這個君王。在後人感嘆秦國的速亡的時候,沒有吸取到秦國速亡的經驗,結果自己又亡國了。在秦朝,還有一件大事——焚書坑儒,焚書坑儒有兩種記載,一是司馬遷,二是衛宏,在衛宏的記載中,秦始皇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暴君,而在司馬遷的記載中,秦始皇焚書坑儒是事出有因的。但唐朝的四位學者——顏師古、張守節、李善、李賢在為古書作注釋的時候都選擇了衛宏的說法。由此可見,在唐朝人的心中,秦始皇是一個及其陰險的暴君。

在唐人對秦始皇的評價與王立群老師的講解中我明白了:事情是有多樣性的,每一個人對事物的認識都不一樣。

百家講壇觀後感14

今年寒假,我為了增長知識,經常看《百家講壇》這個節目。它開闊了我們的視野,增長了我們的知識,啟發了我們的心靈,架起了通向百姓的橋梁…… 它帶領著我們穿越時空,回到過去,讓我們了解了我國5千年的歷史,了解了古代偉大人物的故事,了解了我們歷史上的重大事件。

看了百家講壇我知道了不少,本以為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就是真正的三國,因為《三國演義》把東漢末年的戰事誇張的淋漓盡致,自從聽了易中天教授品論《三國演義》後才知道真正的三國並不是那麼驚心動魄,只是少了幾分精彩,多了幾分陰險。 《三國演義》里把諸葛亮說成了一個神機妙算的智多星,關羽、馬超等一幫文武雙全的武武將成了諸葛亮手中的一線木偶,只需在危急時刻打開諸葛亮預先准備好的錦囊,依計行事,就可以安然退敵,攻無不克,戰無不勝,而把那些文武雙全的文臣武將貶得是一文不值。在《易中天品三國》中,易中天把三國歷史上真正的諸葛亮展現在我們眼前,其實與其說諸葛亮是一個傑出的軍事家,不如說諸葛亮是一個傑出政治家。火燒博望,火燒新野……這些精彩的故事都是羅貫中為了使《三國演義》更加的好看,而胡編亂造的。

我覺得《百家講壇》除了《易中天品三國》,還有更加精彩的評述,比如說劉心武的《揭秘紅樓夢》;王立群的《品漢代風雲人物》……這些都是大師級人物在百家講壇上陳述自己的觀點,並且有自己的觀點來證實真正的歷史。我漸漸喜歡上了歷史,所以我就要盡量多看歷史節目,來豐富我的歷史知識!

百家講壇觀後感15

經常看《百家講壇》這個節目。它開闊了我們的視野,增長了我們的知識,啟發了我們的心靈,架起了通向百姓的橋梁……它帶領著我們穿越時空,回到過去,讓我們了解了我國5000年的歷史,了解了古代偉大人物的故事,了解了我們歷史上的重大事件。

看了百家講壇我明白了不少,本以為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就是真正的三國,因為《三國演義》把東漢末年的戰事誇張的淋漓盡致,自從聽了易中天教授品論《三國演義》後才明白真正的三國並不是那麼驚心動魄,只是少了幾分精彩,多了幾分陰險。

《三國演義》里把諸葛亮說成了一個神機妙算的智多星,關羽、馬超等一幫文武雙全的大將成了諸葛亮手中的一線木偶,只需在危急時刻打開諸葛亮預先准備好的錦囊,依計行事,就能夠安然退敵,攻無不克,戰無不勝,而把那些文武雙全的文臣武將貶得是一文不值。在《易中天品三國》中,易中天把三國歷史上真正的諸葛亮展此刻我們眼前,其實與其說諸葛亮是一個傑出的軍事家,不如說諸葛亮是一個傑出政治家。火燒博望,火燒新野……

我覺得《百家講壇》除了《易中天品三國》,還有更加精彩的評述,比如說劉心武的《揭秘紅樓夢》;王立群的《品漢代風雲人物》……這些都是大師級人物在百家講壇上陳述自己的觀點,並且有自己的觀點來證實真正的歷史。我漸漸喜歡上了歷史,所以我就要盡量多看歷史節目,來豐富我的歷史知識。

閱讀全文

與百家講壇愛上語文一共有多少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05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72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18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11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49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7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6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71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51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989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2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49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59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36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13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01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08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388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5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