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語文教學中如何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一、提高學生閱讀的興趣
新課程的基本理念中明確提出「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使學生在不同的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的大閱讀策略。現代心理學之父皮亞傑說過:「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賴於興趣。」興趣是學生學習最直接的動力。只要感興趣的事,他們就會不厭其煩地做。學生閱讀興趣有顯著年齡差異。不同年齡的學生的閱讀興趣與讀物性質有密切關系。一般來說,低年級學生對童話故事比較感興趣,中、高年級學生對童話的興趣隨著年齡的增長遞減,轉為對戰爭題材、英雄模範人物、驚險神秘之類的故事產生興趣,且隨年齡升高興趣遞增。學習成績優異的學生,喜歡讀一些文學和自然知識內容的文章,而學習成績差的學生則停留在低層次的童話故事和偵探內容方面的文章。
因此,教師要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好課外閱讀,及時檢查閱讀效果,以保持學生閱讀興趣的穩定性和持久性。要堅持天天閱讀,一天也不停,固定時間,雷打不動;而且每天要有一定的閱讀目標,可按年級不同適當提出要求,可做知識卡片、寫讀書筆記等。教師要經常檢查,開展讀書交流活動,及時鼓勵,不要批評,要鼓勵、鼓勵、再鼓勵。
這樣,學生養成了良好的閱讀習慣,主動擴大閱讀面,拓寬視野,豐富知識,提高了自身的語文能力。學生由於感到閱讀卓有成效,意識到課外閱讀在他們學習中的推動作用,是他們自身的需要而不是教師的強求責難,從而逐漸增強求知慾,使閱讀技能得到發展。
二、指導選擇課外讀物
對於學生而言,好讀書只是開始,讀好書更至關重要。因此,教師應從以下三個方面給學生選擇課外讀物。
一是選擇符合社會需要的課外讀物。社會需要主要指反映社會主流價值觀的要求。從這個方面說,只要是進步的、健康的、有益身心的讀物都可以讓學生讀。如《三國演義》、《紅樓夢》等名著。
二是選擇符合學生自身閱讀興趣的課外讀物。孔子雲:「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有的學生喜歡《電腦愛好者》、有的喜歡《四書五經》、有的卻去看《中國法律和中國社會》。學生只有對讀物感興趣,才能主動去閱讀,積極去思考,才不會把讀書當作是一種苦事、一種負擔。
三是選擇符合學生閱讀能力的課外閱讀。低中年級學生適宜讀圖文並茂的短文,如童話、寓言、民間故事等,高年級學生知識面較廣,閱歷較豐富,可以閱讀一些游記、驚險和科幻小說甚至古典名著等。
兒童文學作家秦文君接觸中學生比較多,她的發言應該比較有權威性。她建議中學生們應該多看些常規性的書,比如《古文觀止》、魯迅的《吶喊》,她認為《三國演義》邏輯性好,比《紅樓夢》更值得中學生一看。泰戈爾的《飛鳥集》,科普書《十萬個為什麼》等都是對課堂知識性東西的有益補充。
「一本好書可以改變人的一生」,特別是學生,在他們跌跌撞撞邁向社會的第一步時,更需要一本好書把他們牽引走向成長的彼岸。我們應該引導學生選擇好入門之書。高爾基說:「讀書,這個我們習以為常的平凡過程,實際是人的心靈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偉大智慧相結合的過程。」
三、指導學生掌握科學的、正確的閱讀方法
九年義務教育語文課本,增加了學生的自讀課文量,並且新編了自讀課本,這無疑是提高學生閱讀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的有效方法。課內學方法,課外求發展。課內是有限的,課外是無限的。學生課外閱讀既能鞏固和擴大課堂教學成果,又能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寫作水平,所以在教學中,教師應有意識地注重課外閱讀和加強對學生課外閱讀的指導。那麼怎樣才能提高閱讀能力呢?關鍵要掌握有效的閱讀方法。
(一)朗讀、背誦法。朗誦是把准了文本情感的脈博,融人了自己的情感體驗,交流是情感的流動,是人性的共鳴。朗讀法就是化無聲的文字為有聲的語言,領會和理解文章內容的一種閱讀方法。聽一個人朗讀文章,往往可以看出他對文章的理解、領會的程度。讀得流暢、自然、有節奏、抑揚頓挫、富有感情,這說明他理解了文章的內容,而且領會了文章的語言特點,這樣他閱讀的收獲是多方面的;如果讀起來結結巴巴,停頓不當,語氣不對,這就很難說他對文章有了正確的理解。因此反復朗讀是理解文章的好方法。此外,我們還可以要求學生朗讀自己的作文,以便發現用詞不當、句式不對、語言不通、思路不清等毛病,並設法糾正。教師還要在語文課上注重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並在指導課外閱讀中多多朗讀,增強語感,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背誦法是指定一些篇目去背誦,識記學習文章的內容和形式技巧的一種閱讀方法。如朱自清的《春》,就是一篇優秀的散文,要求學生背下來後,對於指導學生抓住景物特徵,運用多種修辭方法作文就大有好處。還可以在課本中劃出一些精彩的段落和句子背誦,特別是古代文學中的名句。背誦的過程中,要在理解的基礎上運用適合自己的方法去背誦。新語文大綱要求「背誦一定數量的名篇」,其附錄二要求背誦20篇古文,50首詩詞,這無疑是對學生現實而較高的閱讀能力的期望。我們語文教學中,要強調長時記憶,這是前人學習的有效方法,古人說的好:「讀書百遍,其義自現。」「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書讀的多了,熟了,就能增強語感,逐步理解文章內容,掌握知識的有關規律,對提高閱讀寫作能力,無疑大有裨益。
(二)評點法。閱讀時,隨時記下自己的體會、感受、意見、評價,劃出精彩片段、句子、詞語、修辭手法等,這就是我們通常用得很多的評點法。著名的文章評點家李贄、金聖嘆讀《三國演義》和《水滸》,就是用的這種方法。評點法的主要特點是:通過邊讀邊評,把讀、想、記緊密地結合在一起。這樣能把書讀活,能積累很豐富的知識。對學生來說評點法主要是學習別人文章的長處,但也要鼓勵他們敢於說出自己的不同意見。既包括對文章佳筆的玩味和欣賞,也包括對文章瑕疵的評批和看法。這種方法形式活潑,使用方便,學生閱讀時可以廣泛地使用,中學語文課本中有這樣的訓練,進行這種訓練可從簡單的記敘文開始,然後再閱讀說明文、議論文等,通過理解評點內容,著重掌握這些文體的特點和寫法。運用評點法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寫作水平會很快提高。法國著名思想家布豐說:「讀書不作記號等於不讀。」我國教育家徐特立說:「不動筆墨不讀書。」這兩句話中的「作記號」、「動筆墨」,就是圈點批畫的意思,這就是指閱讀中的文字批註法。在這一閱讀方法上,偉大導師列寧、毛澤東為我們作出了榜樣。列寧是博覽群書的革命家,他讀書時非常喜歡在書頁空白處隨手寫下豐富多採的評論、注釋和心得體會。毛澤東同志多年來養成一種讀書習慣,就是手中無筆不讀書。他每讀一本書都要在重要的地方畫上各種符號,在北京豐澤圓的圖書室里,他圈點批畫過的書就有1萬3千餘冊。在閱讀時認真作符號、寫批註,可以促使自己在讀書時開動腦筋,記下某些感受,記錄某些思想火花,這是一種卓有成效的讀書方法。
(三)讀寫法。讀寫法就是選定自己喜愛的一篇或一段優美的文章,用心讀上幾遍,大致記住了,就開始默寫的一種閱讀方法,默寫時不記得原話的,用自己的話寫,寫完之後與原文對照,看看哪些地方不如原文,如果有層次、句式、用詞等方面的錯誤,要分析原因。然後再讀、再想,有意識地把注意力集中在上次默寫不如原文的地方。這樣閱讀,可以比較,加深理解,增強記憶,直接幫助寫作能力的提高。這比泛泛地讀,機械地背,收效要勝過幾倍。讀寫法也還可以在另外一種情況下採用。如背熟的文章或段落,過了一段時間,有些遺忘或生疏了。這時別去讀,而是先默寫一遍,然後再去對照復習原文,這樣印象就會格外深刻,對文章的要點就會掌握得既快又牢固。
(四)測讀法。測讀法就是讀書時把自己擺進去,站在作者的立場上,設身處地去想,邊讀邊推測、揣摩作者的構思、文章的主要內容及結構等的一種閱讀方法。如讀論說文,就推測中心論點將怎麼提出,可能會擺出什麼論據,將會怎樣逐層論述下去,最後將怎樣結束。讀小說就推測故事情節將怎樣發展,矛盾沖突將如何激化並獲得解決,人物的命運將會是怎樣的,開頭為什麼這樣寫,後邊可能怎樣寫。如果後邊的安排正如自己所料,則說明自己理解了作者的思路形成過程;如果後邊的安排出乎自己的意料就要好好想一想,作者為什麼這樣處理,而自己卻沒想到,他的安排好在什麼地方。如果作者的安排並不很好,也要想想這是什麼原因。這樣閱讀將會收到很好的效果。可以運用測讀法給小說、故事寫續集。在教學《孔乙己》時,讓學生給孔乙己寫個結局,學生結合實際體驗,給他設計了中舉的喜劇結局,在挫折後自謀生路的結局。
(五)抓住「文眼」精讀法。戲有戲眼,文有文眼。戲眼是一出戲里最精彩的場面,是一出戲中最吸引人的地方;文眼是文章的窗戶,正像眼睛是心靈的窗戶一樣,打開這扇窗戶就能窺見全課,帶起對文章的理解,更好地把握全文的中心。例如茅盾先生的名篇《風景談》中,「自然是偉大的,然而人類更偉大」便是它的文眼。在閱讀能力的培養中,就要善於引導學生把握統攝全篇的「文眼」,剖析「片言」與「眾辭」的依存關系,從而深刻領會文章的主旨和作者構思的匠心,從而在思想上受到啟迪,感情上受到陶冶,藝術上得到鑒賞。抓住「文眼」,舉綱張目,既是精講的主要用途,又是提高閱讀能力的有效方法。
2. 怎樣在語文教學中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怎樣在語文教學中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首先,要明確小學語文的基礎知識的范圍和教學要求,教師
都要建立這樣的教 學觀念:面向全體學生,使所有學生都能學好語文,理解基本的數量關
系,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重視基礎知 識的學習與基本技能的訓練。教師在不增加學生負
擔的前提下,向學生傳授必要的新知識和新概念,使學生了 解廣泛的語文知識。
教師不
應局限於課堂講授,要引導學生進行探討、操作、交流、開展多種語文活動,培養學生的思
維能力、 交流能力和探究能力。
3. 在語文教學中如何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基本環節,閱讀不僅是學好語文的基礎,也是學好其他學科的基礎。通過閱讀能進行聽說讀寫的綜合訓練,提高聽話、說話和作文的能力;能讓學生獲得多方面的知識,發展思維、提高認識,受到思想教育和美的熏陶。《語文課程標准》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書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那麼,如何貫徹新課程標准來開展語文閱讀教學,提高學生閱讀能力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以讀為主,提高閱讀效率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核心和靈魂都應是一個「讀」字。「讀」是培養學生綜合性語文能力的客觀要求和最重要的途徑。閱讀是一種復雜的心理活動過程。根據小學生的閱讀過程可分為感知、理解、積累、遷移幾個階段。如何才能達到閱讀的真正效果?我的做法是:初讀全文,整體感知;細讀課文,理解感悟;精讀課文,內化語言;賞讀課文,體驗情感。讀寫結合,注重遷移。顯而易見,此做法是以讀貫穿課堂教學始終的。需要注意的是,讓學生在讀中感悟,並非否定教師的作用。教師只有「導」的得體,學生才能「悟」得真切。如二年級課文《狼和小羊》,學生自讀兩遍便可知故事大意,無須老師再逐句分析提問。這時老師若能抓住「故意找碴兒」指導學生讀書,使學生從中認識到狼的凶惡本性,也就達到對該文深層次的理解了。實踐證明,學生讀得越充分,領悟得便越深入。故只有多讀,語文的閱讀能力才能真正提高。
二、通過看圖訓練,加深閱讀理解
語文課本大都配有形象、生動、活潑的插圖,並且大部分插圖就包含有聲情並茂的故事情節。在教學中可以充分利用課文中的插圖,讓學生先看圖,說說圖上畫的什麼,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然後圖文對照讀課文。如在教學《小貓釣魚》一課時,我先引導學生認真仔細地看書中的插圖,看後說說插圖中介紹了小貓是怎樣釣魚的?最後有沒有釣到魚?由於學生在幼兒園時早就聽到過這個故事,況且課文的插圖就是故事情節的體現,所以學生說得非常生動形象,並富有想像力,緊接著讓學生讀課文,看課文是怎樣寫小貓釣魚的?就這樣由圖像信息,轉化為文字元號,同時又理解了課文內容。這樣安排既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又培養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同時對讀懂課文,理解字詞句都是大有裨益的。
4. 如何改進語文教學,提高小學學生
教學質量是學校的生命線,是教育的永恆主題,是構建和諧校園的落腳點,也是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始終必須要堅持的一個永恆的主題,因此,努力提高語文教學質量,是我們每一位語文老師的職責。下面就我個人的觀點,結合我教學實際,對如何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質量談談自己的幾點看法:
一、做好充分的課前准備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前提。
課前的准備工作是巨大的。
首先要研究教材,因為教材是教師和學生的「教」與「學」的依據,教師對教材鑽研的程度直接關繫到教學質量。研究教材要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1.研究大綱,從整體上把握教材,了解教材的編排體系,把教材所涉及的知識進行歸類,掌握各部分知識的結構,確定所教教材在本學科體系中的位置。
2.研究單元教材,掌握重點和難點,對整個單元教材進行加工和處理。
3.鑽研本課教材,理解並掌握教材,對教材進行分析,把教材的知識變成自己的知識。
其次是研究學生,具體包括以下兩點:
1.研究學生的智力背景,了解掌握學生原有知識基礎、學生的智力水平、能力水平以及在班上的分類情況;
2.研究學生的非智力背景,了解掌握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態度、學習習慣以及分類情況。備好了學生,再對不同的學生實行分層次教學。
二、加強積累,強化訓練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關鍵
小學四年級的學生已有一定數量的課內外閱讀和生活經歷,已經有了一定的語言積累,我們必須很好地結合平時的課堂教學,側重於指導學生對積累進行歸類整理,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語言積累的要求包括三個方面:1.、能背誦課本中要求背誦和默寫的內容;積累相關的字、詞、句、段、篇等;2. 能注意在課外閱讀中積累語言材料。3. 能在生活中廣泛積累語言材料。
(一)積累的類型主要包括:
A.教材方面:
①拼音板塊:正確讀准字音,辨析正確讀音等。
②漢字板塊:改正詞、句中的錯別字;形近字與音近字歸類積累等。
③詞語板塊:成語,分類描寫的詞語,反義詞與近義詞,關聯詞等。
④句子板塊:名人名言,諺語,歇後語,對聯,古詩名句,文言文中的重點句等。
⑤段篇板塊:古詩,名段,名家名篇等。
這樣做便於學生知道教材方面的積累從哪些類型入手,教師引導之後,就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進行自主的歸類積累了。
B.課外閱讀方面:
把課外閱讀中積累的字、詞、優美的句段以及有關的知識或者與課文相關的知識進行歸類,並引導學生共同歸納出有哪些類型。如人物類:①英雄人物;②體育名星;③愛國人物等。
C.生活方面:
將在生活中運用的語言以及需要我們運用好語言解決好的事例進行分類,便於在學習的過程中能恰當的運用和學習,真正實現語文學習與生活的結合。如:文明禮貌用語這一類型。
(二)每個類型根據內容的不同引導學生進行分類整理。
A.教材的分類整理:
各個板塊根據相應的類型進行分類積累,這是積累的主要陣地,是學生積累量能否達到的一個主要來源。可以根據上面板塊中的提示進行廣泛積累,將第一至十二冊教材綜合運用,真正實現「牽一發而動全身」的積累,把相應的知識都收錄於相應的類型之中。
例如: ①成語的分類整理:
如表示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成語:(聚精會神,全神貫注等)。再如寫出以「一、百、千、海、不、有等字開頭的成語;寫出表示「時間過得快」、「速度快」的成語。在這個過程中要注意詞語數量量的積累與分類積累結合。
②句子的分類整理:
可以把對聯、諺語、歇後語、古詩名句、文言文中的重點句等全部融入其中,並且每一部分又可以根據具體情況再分一些小點來積累更好,如諺語的積累可分為:農業、天氣、珍惜時間、激勵自己等。
③古詩的分類整理:
從你學過的古詩中寫出描寫春、夏、秋、冬四季特徵的古詩各一句。
④各種句式的綜合訓練:包括:反問句與陳述句的互換;把字句與被字句的互換;肯定句與雙重否定句的互換;比喻句;擬人句;修改病句; 關聯詞合成句子等。
B.課外閱讀的分類整理:
⑴課文中相關知識的拓展:
①你對北京2008奧運會還了解多少,把你知道的分條寫下來:
②安徒生是丹麥著名的童話大師,你還知道他寫下了哪些作品,把它們的題目推薦給大家:
③紅軍長征中留下了許多可歌可泣的故事,你知道哪些故事,把你知道的故事題目寫幾個下來:
⑵課外閱讀中積累的語言材料
①從小雨描寫到大雨,你能寫多少詞語:
②填動物名稱,成為成語:如(_死_悲;_頭_尾。)
③說明謙虛的名言:(滿招損,謙受益。謙讓是身體的良心。)
④描寫人物心情的詞語你知道多少寫幾個:
⑤寫出兩句關於「珍惜時間」的名言。
C、生活材料的分類整理:
例如聲音方面的整理:
回憶生活中的聲音,把它寫出來:
①下小雨的聲音;②下大雨的聲音;③小貓的聲音;④小狗的聲音;⑤小雞的聲音;⑥母雞的聲音;⑦公雞的聲音。
以上只是一些分類整理中極少的一部分,我們可以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主動地分類,主動地整理,然後進行全班性的大綜合。這里積累本身就是一種訓練過程。
三、教給方法,培養能力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捷徑
「授之以魚 不若授之以漁」可見學習方法的知識是最有價值的知識。學習方法是學生為了達到預期的學習目的所採用的某種方式、手段、途徑。學生只有掌握了學習方法,有了學習的主動權,才能獨立地探索新的領域,獲取新的知識,並運用這些知識去組合、去創新。語文教育家葉聖陶老先生也說過:「教,是為了不需要教。」因此,讓學生掌握學法,學會學習,應成為語文學習創新的主旋律。學習的方法是多層次的,多角度,多種類的,下面就三個方面簡單談談自己的一些做法和體會。
1.教給學生課前預習的方法,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
「預習」乃是「學生預先學習」之意,即預習應看作是課堂教學前的准備,是課外到課內的橋梁和紐帶,是鋪墊,也是初步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階段。強調預習並形成良好的習慣,其意義在於:充分活躍學生的思維,調動他們主動求教的積極性,提高自學能力。
2.教給學生讀懂課文的方法,提高閱讀理解力
讀懂課文的方法是多方面的,從識字、解詞、釋句,到理解主要內容,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從理解文章題目,理解思考課後問題到自己能圍繞課文的某一詞句提出問題,從理解文章的語言文字,到體會其內涵,品味作者遣詞造句,布局謀篇的方法都需要教。
那麼,怎樣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悟」出方法,掌握規律,我們主要通過以下四條途徑幫助學生掌握學習方法,提高創新能力。1、示範引導,舉一反三;2、借機滲透,適時點撥;3、反復誦讀,細細品味;4、總結積累,鼓勵運用
3.教給學生課外閱讀的方法
老師和學生都很有制訂好讀書計劃,並按照讀書計劃要讓學生利用學得的知識,方法去廣泛閱讀課文以外的文章和書籍,使他們「得法於課內,受益於課外」。
在課外閱讀指導中,我們不僅要引導學生愛「讀」,還要指導他們會「讀」得好,讀得有收獲。下面粗淺地談一談這方面的一些做法。A.瀏覽讀,B.品嘗讀,C.篩選讀
四、家校結合,形成合力,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延伸。
小學中年級的學生自我意識和獨立意識已萌芽,他們在校外的時間達三分之一以上,所以,爭取家長支持,搞好校外延伸教育是非常必要的,這也是提高小學教育教學質量不可忽視的主要措施之一。
家校結合主要是通過各種形式向家長匯報學生在學校的表現,有問題的防微杜漸,有進步的及時表揚以增強學生的學習信心,千方百計、家校結合引導學生積極向上的學習態度。家庭與教師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共同教育的目的。
總之,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努力提高教學質量是我們不斷為之努力的事。但是,教無定法,我們都應該根據自己所長,結合學生實際,不斷學習,不斷反思,才能提高語文教學質量,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
5. 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一個國家的發展需要創新,初見端倪的知識經濟呼喚著具有高素質的創新精神、創新能力的人,面對21世紀科技飛速發展的挑戰,教育和培養創新型人才就顯得十分重要。
而教育要從娃娃抓起,面對新世紀的挑戰,在現今的小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就成為教學工作者面臨的新的課題,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如何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呢?
一、激發興趣,誘發學生的創新精神。
小學語文作為一門基礎學科,包含著豐富的創新內涵,在現代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我們必須改變教學觀念,深化教學方法。小學生有他自己的個性,天真、好奇,容易對各種事物提出問題,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我們要抓住孩子的特點,激發他們對語文學習的興趣。
興趣是學生發展思維的巨大推動力,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起點。在語文教學中,我們要注意挖掘教學內容本身內在樂趣,依據學生心理特徵認識規律挖掘語文教材中的誘導因素。激發學生用自己的思維能力來體驗探知的全過程,體驗教學美;要善於開發和利用學生的好奇心,有意識地創設特定的學習情境,吸引學生的慾望,推動學習的進程。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要讓學生以一個探索者、發現者的身份投入學習的思維活動中,以求不斷獲得新知識,迸發創新因素。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使用多種不同的方法來教導學生,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作為小學語文工作者,我們可以運用多種方法來激發學生的興趣,如設疑法,情境法,游戲法,導語法,活動法……,每種方法都有著不同的效果,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我們要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而靈活運用,應該認真挖掘語文教材中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因素最終使學生產生對學習的興趣,誘發學生的創新精神。
二、善教善放,引導學生創新。
當學生對某種感興趣的問題產生疑問時,往往急於了解其中的答案,這時教師能採用的最便捷的、最簡單的方法,莫過於將自己了解的知識直接傳授給學生,令學生佩服,同時讓他們得到暫時的滿足。但這樣只會使學生對教師產生依賴思想。若教師為了讓學生「創新」,不管不問,聽之任之,放任自由,那麼就容易使學生形成真正的「胡思亂想」,達不到真正的創新,同時學生也會失去學習的興趣。
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我們必須善於教導學生,同時也必須學會如何放手讓孩子們自主學習,放飛他們自己的想像。我們應注意引導學生學會探索知識的方法,然後在掌握原有知識的基礎上,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摸索,只在必要時做適當的引導,使學生的學習方式更靈活,讓學生在探索中實現質疑的飛躍,以求創新精神的培養。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善於教給學生學習方法,使他們掌握足夠的知識,以促進學生能夠著手發現、認清有意義的新知識、新事物、新思想和新方法,引導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再次發現。我們必須改變舊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學會獨立思考,學會合作學習,在他們遇到困難時進行必要的指導,讓學生對自己已有的知識進行充分的理解,而且能夠漸漸養成敢於除舊、敢於布新、敢於用多種思維方式探討所學知識的習慣。
事實證明,從教導學生創新,到放手讓學生創新,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一種重要方式。
三、聯系實際,培養學生創新。
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即「培養學生再次發現知識的探索精神,培養重新組合知識的綜合能力,准備首創前所未有事物的創造意識和創造能力。」
在語文教學中,我們應把語文教學與現實實際相結合起來,引導學生結合實際進行創造性學習,同樣我們也應該注意發展學生的想像力。創造離不開想像,創新必須以想像為基礎,只有豐富的想像,學生的創新能力才能得到較好的發展。所以,在語文教學中應重視充分利用各種教學手段,聯系實際情況,對學生進行敢於想像,敢於創新,敢於打破成規的訓練。而所有的訓練,都必須與現實實際聯系起來,才能讓學生更容易接受。在現實的訓練中,喚起學生豐富的想像,改善學生的思維空間,使學生實現認識能力的飛躍和突破,讓他們的創新思維更符合現實。
四、及時評價,鼓勵學生創新。
學生需要體驗成就感,滿足他們的表現欲。他們總希望自己的知識技能得到表現,得到認可。為了及時鼓勵學生的積極性,教師要引導學生對自己的活動做出評價,相互鑒賞活動成果,或者老師對學生的活動成果從個性發展、心理品質等方面做出評價。在這過程中,教師要特別重視對學生富有創新的作品給予熱情的肯定、評價;對學生的標新立異、異想天開要加以保護;對學生點點滴滴的創新都要給予重視。教師肯定的評價,對促進學生創新意識、增強創新信心,有著不可估量的力量。在贊揚聲中使學生不僅得到極大的喜悅與滿足,還能無形地鼓勵學生以更大的熱情投入下一次的創新活動中。如此良性循環,學生的創新精神定能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
創新精神的培養,需要教師在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改變觀念,發揮學科優勢,盡可能地創造機會,讓學生參與實踐,注重創新精神的教育,促進學生主體性發展,為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跨世紀人才奠定基礎。
6. 在語文教學中如何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思維是智力活動的核心。思維是對客觀事物間接的和概括的認識過程,它能夠反映客觀規律的本質屬性和內在規律性聯系。作為智力核心成分的思維能力,它是認識的理性階段,每個人認識世界的活動不只限於認識世界的現象,而且要深入到事物的本質和內部聯系。青少年的思維從經驗型走向理論型,既要進一步發展形象思維,又要著重培養、訓練邏輯思維,思維能力是通過它本身的活動過程發展起來的。因此,教師必須有意識、有計劃地在教學過程中運用靈活多樣的思維能力。下面就語文課如何激發學生的思維能力,結合自己的體會,談一下具體的方法。
一、訓練語言,發展思維
語文教學的主要任務之一是指導學生學語言。語言是思維的武器、理解的工具,語言學習與思維發展有著密切的內在聯系,即語言是思維的直接現實,語言離不開思維,思維離不開語言,二者相互聯系。我們不難發現,語言學習中出現的問題,每每與思維活動分不開。在認字、寫字方面出錯多的是觀察力較差的學生,因為有較強的觀察力就能看出字形、寫法的細微差別;詞不達意,語病在很多情況下並不是因為有了清楚的思想內容找不到恰當的詞來表達,而是思想本身就不清楚或概念模糊造成的。因此加強語言訓練,要讓學生多讀新聞、報刊。針對某一點談談自己的看法,引導學生思考可分析的角度,並就學生提出的問題啟迪學生,進行深入的分析。例如:某中學的學生從四樓爬窗致殘。我就引導學生針對這一現象發表自己的見解,從現象得到教訓和啟示。分析這些問題時,學生往往投之高度的熱情,各抒己見,踴躍發言,思維就像燒開的水一樣被激活。這樣以訓練語言為手段,發展了學生思維,提高了他們的思維能力。
二、設疑問難,啟迪思維
1.利用設疑把握流向。學生的課堂思維比較活躍,其中也不排除散的特點,教師應緊緊抓住這一點,適當設疑,把握思維流向,語文學習更應當經常創設問題的情境,使學生在產生矛盾的情境中通過積極思考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閱讀教學中的設疑便是思維鍛煉的有效途徑之一,一般採用問答的方式。在《斑羚飛渡》教學中,我利用三個提問導入新課,斑羚為什麼要飛渡?斑羚到底怎樣飛渡?從斑羚悲壯慘烈的飛渡中,人類領悟到了什麼道理?這三個問題由淺入深誘導學生的思維,並規定了思維的流向,使學生的思維很快地順勢進入對課文的認識、理解。
2.利用設疑吃透題眼。所謂題眼即文章的重點。在教學過程中應緊緊抓住重點,突出重點,突破重點。一節課的成功與否,主要在於教學是否突出了重點,那麼採取何種教學方法來突出重點,這是每個教師深思熟慮的問題,而設疑能引導學生去思考、去發現作者是怎樣表達這個中心的。如《社戲》一文,為什麼作者在結尾說:真的,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通過設疑,啟發誘導思維,學生清晰地認識到:這是作者對天真爛漫自由有趣的童年美好的回憶,是對人生理想、境界的渴望和追求。從而使學生的智能得到了提高和發展。
3.培養質疑習慣。古人雲: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疑者,覺悟之機也。一番覺悟,一番長進。思維能力的培養,不能單純依賴應付提問,不能消極地接受問題情境,而是應當積極主動地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注重培養質疑問難的良好學習習慣。習慣的培養,靠的是持之以恆的努力,同時,也應借重行之有效的訓練常規。比如:在閱讀的六步自讀法中設置發問一步,要求學生按照依次遞進的三個問題,自問自答,逐步深入地理解課文,即:寫了什麼寫得怎樣為什麼這樣寫。運用這種自問自答逐步培養學生質疑問難的習慣。
三、組織討論,激勵思維
課堂討論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方法,適當地組織學生進行課堂討論,可以讓學生動腦、動口,互相啟發,引起共振,激發學生積極思考,從而集思廣益,培養了能力,增加了智慧。
1.討論難點,提高分析理解能力,在教學過程中經常會碰到一些難點,如果採用討論的方式,把難點交給學生分析,效果會更佳。《孔乙己》中的結尾就這么一句話:我到現在終於沒有見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有學生問:孔乙己的死,作者用了互相矛盾的詞‘大約’和‘的確’,這是不是錯誤的呢?對此我先不作直接答復,而是讓學生討論,發表意見,同時提示學生聯繫上下文,然後統一意見。這樣提高了認識,解除了難點。
2.討論疑點,提高辨析能力。學生在學習中往往會發現一些疑點,把這些疑點提出來討論,可以提高學生的辨析能力。如《爸爸的花兒落了》,學生提出疑問,認為小說以爸爸的花兒落了為題不恰當。理由是爸爸的花兒與本文關系不大,課文主要是寫爸爸。這時,我就讓學生進行討論,討論的結果無疑是兩種意見,但更多的學生認為,本文標題精巧,別有用意。爸爸的花兒落了一是實指爸爸的夾竹桃的垂落,二是象徵稟性愛花的爸爸的辭世。這樣既含蓄又形象,更能突出中心思想。無疑,對疑點的討論,使學生用自己的思維解除了疑點,提高了辨析能力。
3.討論議題、材料,培養多角度思考問題的能力。思維能力的訓練是一項系統工程,應當多角度、多側面地開展。中學語文學習,根據語文課的特點,特別要注意直覺思維和邏輯思維結合應用,求同思維和求異思維協調發展,努力培養創造性思維。一個題目,一個材料,往往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即使同一個人也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審視它,理解它,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經常讓學生討論議題、材料,不但可開拓學生的思維,打開學生的思路,而且可以培養其創造思維能力。如論牽牛花這個議題,學生認為只有一個角度可以理解因為不能自立,所以只好依據在他人身上。但經過討論,讓學生明白任何議題、材料都可以從多角度探索。其二角度:過程的依賴性使它總是按別人指導的方向前進。其三角度:無論多麼艱難,只要有一點可能就不停地攀登。其四角度:善於藉助外物,所以總比外物高出一截。其五角度:無論攀到什麼高度,根還扎在泥土裡,因此能開出美麗的花。這樣學生的思維開闊了,分析問題的能力加強了。
7. 如何在教學中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語文素養是一種以語文能力為核心的綜合素養。一個人的語文素養至少包括他的語文能力、語言積累、語文知識、學習方法和習慣以及認知能力、人文素養等。新課程性質與地位里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既要求我們在語文教學中抓好學生的語文基本功——多思、多讀、多寫,又要進行文化思想的熏陶和道德情感的培養。因此如何通過語文課堂教學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質,是語文教育工作者必須深入思考和研究的問題。
為實現語文素養培養目標,我們必須重視和加強語文教學環境的建設與優化工作,讓學生的語文素養能在各種環境和多種力量的共同作用下得以真正的提高。 語文學習不能局限於教材。大語文教學的語文學習材料應是廣泛、多樣、大量的,現有的教材只是這些學習材料中的一部分。語文學習不能局限於課堂。知識來源於生活、社會、自然,如僅限於課堂學習,只是井底之蛙,所識有限。而大語文教學的學習不僅是課堂上的學習,還應該與學校、社會、家庭、自然這個大環境結合起來。如在教學寫景的文章時,就可由文章內容靈活地進行擴展:可以用畫面引發學生對旅遊的興趣,關注旅遊廣告語;可以自由發言,說說自己和父母游覽了哪些旅遊勝地;還可以以親近自然的形式,讓學生走進大自然,和大自然進行一次對話,把想對大自然說的話無拘無束地說出來,把收集到的一些有景點特色的廣告語進行交流。這樣,學生在語文的學習中自然而然地就和家庭、社會、自然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了。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這是對語文課程性質的最新認識.語文教學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問題,是進入新課改以來老師們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毋庸諱言,以往的語文教學更多地注意體現語文的工具,更多地注意字詞句段篇的訓練,相對而言,語文自身的人文性特徵被有意無意地忽略了。
實行課程改革以來,這一傾向有了很大的改變。然而,審視當前語文教學的實際,又有走向另一個極端的趨勢:一些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輕視語文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訓練,片面追求所謂人文性,使語文課沒有了「語文味」。如何做到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結合,使二者有機統一起來,是當前語文教學需要著力解決的問題。
有不少老師認為,新一輪語文課程改革是在削弱基礎,淡化知識.課堂上特別重視對語文人文精神的挖掘,但對字詞句等基礎知識,幾乎沒有提及,有的老師甚至認為搞這些教學就顯得落後、過時,平時教學不重視了.課堂教學熱熱鬧鬧,教學形式變化多樣,可就是聽不到朗朗的讀書聲,看不到對語言文字的揣摩品味,欣賞不到對優美精彩文段的必要的獨到分析見解,沒有了必要的訓練,缺少了必要的積累.短短的課文學生讀起來結結巴巴.試想,如果一個學生連一些極常用的字詞也不會讀、不會寫,一寫作文就是錯別字、病句連篇,那麼,即使他文學感悟力很強,也是難以表達出來的.如有的老師在教《西湖的綠》時,教學重點不是引導學生通過讀書感悟、體驗課文描寫的意境、豐富語言儲備和語感經驗,而是讓學生討論西湖有哪些美景;接著交流西湖在哪裡,你們去過沒有,遊玩後有什麼感受;然後讓學生畫西湖的畫,唱關於西湖的歌等等。一節課可謂是高度地「綜合」了,但是,語文學習卻為著邊際。這在大型的公開課上更為突出,如一節課中既要有自主、探究性的學習,也要有合作性的學習;既要有理解性、吸收性的閱讀,也要有批判性、創造性的閱讀;既要引導學生與文本對話,又要引導學生開展綜合實踐活動等等。上述內容的學習,在適當的時候,適當的環節是可以適當安排的,但是如果刻意追求課堂的「面目一新」,就忽視了語文本體教學任務的落實,影響了學生語文基本素養的通過和發展。
我以為,語文素養與文學鑒賞相比,語文素養是主要的。語文這工具掌握得不好,人文性的理想目標難以實現,人文性對工具性又有導引作用,如果說工具性是雪中送炭,那麼,人文性就是錦上添花了.就培養讀寫聽說能力來說,學生生活在母語環境,學得口頭語言的機會很多,因此,語文教材和語文教學應當著重幫助他們學習書面語言、文學語言,增強語感,再學一點古代漢語。在一定的人文氛圍中,發揮語文以理服人、以情動人的長處,指導學生提高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那麼,人文精神就在其中了,它會自然而然地提升的。葉聖陶先生說過:「語文教學的根在聽說讀寫,是聽說讀寫之內的挖掘與創新而不是游離於聽說讀寫之外的花樣翻新.」如在學習《長城》時,學到那一句「單看那數不清的條石,一塊有兩三千斤重。那時候沒有火車、汽車,沒有起重機,就靠著無數的肩膀無數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這陡峭的山嶺。」老師感慨地說:「多麼感人的情景,多麼動人的畫面,多麼令人佩服的古代勞動人們啊!」於是,學生們都情不自禁地齊聲朗讀,聲音中充滿了驕傲、自豪、佩服的感情。好像自己就在旁邊看著勞動人民正在用汗水和血淚修築長城。孩子們又一次朗讀,每一次朗讀無不生成著自己對文本的理解,感受著作者那顆對古代勞動人民無比敬佩的心。這一環節的教學我們可以說老師是在教朗讀,也可以說是在培養孩子們的一種人文精神。因為在反復的朗讀中,一方面,孩子們的朗讀水平在逐漸提高—這是語文工具性的體現;另一方面,在老師的引導下,朗讀中滲透了濃烈的情感:孩子們從古代勞動人民的辛勤勞動中體會到對他們的敬佩,進而體會到為自己中國的勞動人民而感到驕傲、自豪----毫無疑問,這又是人文主義的熏陶。兩者是如此和諧完美地結合在一起,潤物無聲地滋潤著孩子們的心靈。再拿«小獅子愛爾莎»為例,它不僅語言文字優美,而且字里行間透露著小獅子的頑皮、可愛,以及作者對它的精心呵護與深深的喜愛.教學中,我先讓學生劃出描寫小獅子的句子,圈出描寫動作的詞.然後讓學生反復朗讀、感受、體會.再指名范讀,讀出你對它的喜愛,談談你讀時的感受,最後再出示一個填空「這真是一隻()的小獅子」請你用一個詞來形容.「這真是一隻可愛的小獅子」,「這真是一隻淘氣的小獅子」……學生獨特的感受和體驗,都通過自己的語言朗讀和感悟表達出來.就讓學生從聽說讀寫中領悟到了文章的中心.
中小學教育是基礎教育,而語文又是最基礎最穩定最傳統最民族的學科,應該是千萬不能忘記的。拋開傳統、食洋不化、生吞活剝人文精神不對,鼓吹精英教育,盲目強調探究性、個性化學習也不對。總之,任憑怎樣放言高遠,語文教學不能脫離國情、不能脫離學科、不能脫離文本而天馬行空。要面向大多數學生,講究實效。
運用語文是一種技能,要求准確、熟練,才能形成語文能力。形成語文能力又是個慢功,需要反復實踐,一點一點積累,養成習慣。孩子剛會說話,學會說媽媽,後來會說爸爸、爺爺、奶奶等,隨著語言積累的增加,知道叔叔、阿姨、伯伯等都是對別人的稱呼。如果掌握了3500個常用字,擴大詞語積累,就可整合成無比豐富的語言材料。再經過消化吸收,融會貫通,很可以派上用場。其實,就高一個層次而言,積累篇章結構、寫作方法也是一步一步來的。至於人文素養的提高,也要經歷一個熏陶感染、潛移默化的過程,不可能一次完成,更沒有終極的關懷。
語文教育是一種人文教育,語文教學生的是什麼是善,什麼是人性,給學生的範文應該是一些平民生活的優秀作品,要讓學生回歸到平民立場上去。不要總讓那些寫英雄人物、寫歷史大開合的作品唱主角,這種範文常常會給學生一種錯覺:只有英雄才值得我們去抒寫,作為平凡善良的普通人,是不值一提的。我們要把關心普通人生活的作品、寫日常生活的作品放到教材中去,寫一些真誠的善良的東西,要把對和平的追求,對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放進去,我們要讓學生通過教育,了解到自己的人生與社會需要的切合點,通過教育,讓學生產生個性化的人生觀念,最後形成自我決斷,自我選擇,自我造就的信念和勇氣。教育的結果不是知識,不是道德,而是一種自我的能力,就是說,要讓學生用自己的腦子去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選擇自己的職業,選擇自己獨特的人生道路。語文教育應該在這個過程中發揮獨特的作用。
語文教學的主陣地是課堂,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關鍵是課堂教學。組織並促進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的情感,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成為語文課堂的主角,進而達到語文教學的最好效果,這是我們語文教師的追求。
8. 如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
文字作為思想語言的載體,是人類交際的密碼。而語文則是傳播文字的現實形式。只有在語文教學中深化學生對文字的理解,加強學生對文章的解讀,才能有效的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本文通過研究得出了幾條較為科學的論點。一、在教學中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是關鍵1.在傳統的語文教學中往往是忽略學生閱讀興趣培養這個問題的,通常都會把教學的重心放在字句解讀、課文背誦、寫作技巧等方面。但這樣的做法很明顯是本末倒置了,閱讀興趣的培養勝過一切技巧的培養。因為,隨著閱讀量的增大,學生的字詞積累也會隨之增加,自然字句解讀能力也會明顯加強,對寫作能力的提高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當然更重要的是解題能力也會隨之扶搖而上。所以要想提高初中生的語文解題能力,必須要追根朔源,從最基本的興趣培養做起。2.培養學生閱興趣的有效途徑:首先對課本較為古奧的文章要用較為有趣的方式去解讀,不要太刻板深沉。這樣太能保持學生的閱讀興趣。3.可以在課外讀物中選取一些簡明精煉意味雋永的文章在教學中朗讀,這樣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文學素養,而且還可以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從側面上說是對解題能力的提高做了鋪墊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