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語言文字 > 應注重語文應用審美與什麼

應注重語文應用審美與什麼

發布時間:2023-01-08 21:44:43

❶ 如何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注重審美能力的培養

在語文教學活動中進行美育教學具有得天獨厚的學科優勢,語文教師要充分發現美的因素,引導學生去品賞。這樣,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量,而且對於陶冶學生的情操,提升學生的精神境界也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那麼,如何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呢?
一、用好教材,挖掘教材蘊涵的美感特徵
作為語文教師,在教學中除了要讓學生不斷感受、體驗這些以教材內容為本的審美內容及形式外,還要遵循學生的審美規律,由淺入深,由表及裡,由體驗到評判,挖掘教材蘊涵的美感特徵,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這樣,才能更好地在閱讀教學中進行美的滲透,從而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識與審美能力。
(一)在推敲中欣賞語言美
在高中語文課文中,詩歌用字精練傳神,散文句式優美多樣,記敘文對話富有個性,教學時,教師要引導學生認真推敲、欣賞,這樣既能提高學生的語感,又能使學生得到美的熏陶。
1.推敲傳神的詞語
一般地說,詩人和作家都十分注重用詞的傳神,它的精妙之處就在於既形象又包含豐富的內容。課文《荷塘月色》中作者對月光的描寫,「瀉」「浮」「洗」「籠」,不同的動詞,淋漓盡致地描寫出了月光之美。引導學生認識琢磨這些詞語,就很容易體會出文章所表達的美感。
2.欣賞優美的句子
散文在高中語文教材中佔有相當的比例,每一篇散文都是一個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好素材。生動的語言總是依靠優美的句式來表現。有的句式對稱,講究工整美;有的句式參差,講究段落美。

❷ 高中語文教學如何體現語文課程標准

高中語文教學,應該從以下三個方面體現高中語文課程標准。
1、充分體現育人功能,切實提升高中生的語文素養及整體素質。
首先是幫助學生獲得較為全面的語文素養,在繼續發展和不斷提高的過程中有效地發揮作用。
其次是塑造高中生熱愛祖國和中華文明、獻身人類進步事業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奮發向上的人生態度。再次是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實踐活動,學習認識自然、認識社會、認識自我、規劃人生。
2、注重語文應用、審美與探究能力的培養,促進高中生均衡而有個性地發展。
一是加強與社會發展、科技進步的聯系,加強與其他課程的溝通,以適應現實生活和學生自我發展的需要。二是使學生掌握語言交際的規范和基本能力,並通過語文應用養成認真負責、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三是培養高中生對自然、社會和人生的思考和認識能力,發展他們的探究能力。
3、精選學習內容,變革學習方式,使全體學生都獲得參與社會生活所必需的語文素養。要顧及學生在原有基礎、自我發展方向和學習需求等方面的差異,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潛能,增強課程的選擇性,為每一個學生創設更好的學習條件和更廣闊的成長空間,促進學生特長和個性的發展。
總之,高中語文教學體現語文課程標准,就要突出必修課程的基礎性,使學生具有正確、熟練、有效地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同時兼顧選修課程,讓學生有選擇地學習,為學生有個性的發展奠定基礎。

❸ 語文素養八方面具體是什麼 審美與情感

什麼是真正的「語文素養」

華東師范大學教授 巢宗祺

在今天這個由蘇教版小語教材編輯部和江蘇教育出版社組織召開的國家課程標准實驗總結研討會上,我想圍繞「語文素養」談以下幾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語文素養」的內涵是什麼?
「語文素養」是2000年修訂版「大綱」提出的一個概念。過去都提「語文能力」,「課程標准」改成了「語文素養」,而且放在四個基本理念的第一條。許多老師對此有些陌生,有些不習慣。那麼,什麼是
『素養』」詞典解釋為「平日的修養」。這里的「語文素養」,指學生平時在語文方面的修養,包括對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語言的積累、語感、思維,也包括一些語文能力,如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口語交際能力和習作能力,另外還有品德修養。審美情趣等。這些都涵蓋在語文修養的范圍內。在此,我著重談談語言積累和語感。對於語言積累,從「修訂大綱」提出這個問題之後,現在已經引起了廣大老師的關注和重視;過去的語文教學之所以搞得不好,效率不高,就是忽視了語言的積累。對於「語感」,蘇教版小語教材編寫組的老師早就注意到了這個問題,在編寫教材時把「朗讀和背誦課文」放在首要地位,我們在修訂「大綱」時也把「語感」放了進去,現在我們又將之寫進了「課程標准」。對此,有人表示歡迎和贊賞,也有人表示不理解:語感是什麼?看不見摸不著,而有些能力通過訓練卻往往可以立竿見影。在這兒,我想講講這個問題,主要講語感的兩個方面。一方面,語感包括人對語言的結構模式和運用模式的掌握。光有結構模式還不行,還必須掌握運用模式。我們e巴說漢語說慣了也許不覺得有什麼,其實漢語包含了許多規律在裡面。除了結構以外,還有一些背景(上下文背景、文化背景等)。最近從報紙上看到一則趣聞,一位日本學生到中國考托福,一些題目讓他們很困惑,如:這個歌星最近很 ?後面提供了四個選項,分別是紅、黃、藍、白。這位日本留學生選了個「白」。因為按他的理解,「白」就是很純潔,沒有什麼亂七八糟的緋聞,可標准答案卻是「紅」。這就是文化背景的問題。所以,語感既有結構模式的掌握,也有運用背景。另外一個方面,語感還是一個語言反應機制。有的人語感好,想到什麼馬上就能流暢地表達出來,沒有任何障礙,語言與語言的組合非常通暢,往往不加思索就說了出來;有的人雖然記憶了很多東西,但一般說來不能很快地反應出來,表達跟不上思維。這就是語言反應機制的差別。語感就應包括這兩個方面。我們的語文教學如果能重視語言的積累和語感的培養,對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將會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
第二個問題:為什麼要用「語文素養」:這個提法?
首先,我要說一下「修訂大綱」與「課程標准」的關系。2000年「修訂版大綱」頒布,為什麼接下來又要搞「課程標准」?其實,「教學大綱」是研製「課程標准」過程中的產物,是階段性成果,所以,「大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課程標准」的思想,而「課程標准」又比「大綱」更詳盡、更具體、更成熟。
現在來談語文教育。過去的語文教學,強調的是知識與能力這兩條線,但語文教育中有些東西是無法納入這兩條線中去的。比如「語感」,它就不僅僅是一種能力;又如,過去將「語言積累」放在「知識」一
塊,也是不妥的。因此,用知識和能力還不足以概括語文教育的全部。過去強調「語文能力」,包含了一個思想,就是偏重於「用」,即解決實際問題的實用,所以大家都重視這個『能力」。「課程標准」中強
調語文的「工具性」也是這個思想,也是強調「實用」。我們這個民族很久以來就非常講究「實用」,「學以致用」便是一例。比較一下,古希臘則不同,她追求的是「真、善、美」,具有「唯美」傾向,至於有用與杏則不加考慮。對於這一點,我們就顯得很薄弱。而在教育上,如果一味偏重實用、追求功利,就會導致人文精神的失落,只能塑造一批精於技能、文化淺薄的工匠。對這個問題的思考,不是始於今天,前北大校長蔡元培就不贊成大辦職業教育,而是主張提高學生素質,提高全民族的素質。今天強調素質教育,也是出於這種考慮。「課程標准』沖採用「語文素養」,就是出於對學生整體素質在語文方面的表現,以及對這種目標的追求而提出來的。
第三個問題:提出「語文素養」的意義及影響
提出「語文素養」這個概念,它的范圍自然比「語文能力」變廣了,增加了文化品位及修養,體現了語文的特點,體現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體現了現實能力與前瞻能力的綜合性的追求。這種提法的改變,並木僅僅局限於范圍的增加,它意味著語文教育模式的重大突破與變革,是非同小可的。現在「課程標准」中提出「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已經綜合了這樣的思想,並嘗試在當前的課程改革中構建語文教育的
新的模型。近幾十年來,語文教育經歷了由「知識利益」向「能力利益」的教育模型發展的階段。在「知識利益」模型階段,語文教學追求的目標是知識,重視的是知識的記憶。而死記硬背那些「關於語文」的知識,對學習語文毫無益處。在對這種現象進行反思之後,有人便提出對「能力」的追求。「能力利益」的教學模型,其重要特徵便是重視訓練,它是在行為主義、結構主義心理學背景下產生的「刺激—反應」的教學模型。
這次「課程標准」的出台,就是要在上述兩種模型的基礎上建構起「語文素養」的教育模型。記憶與訓練仍然需要,只不過記憶的目的、內容和地位與原來不一樣。這應該說是教育範式的一種根本性的變革和突
破。原來「大綱」中提語感、.感悟、熏陶,許多人都不能接受,現在接受的人多了。像蘇教版教材編寫組的同志在使用蘇教版教材的地區,他們就感到這種提法非常符合語文教育的規律,他們早就在編寫的教材中體現了這樣的精神。「課程標准」系統地提出三個維度的教學目標,也就立體地構建了語文教育的模型。過去的兩個階段,記憶也好,訓練也罷,構建的是一種線性的模型;現在是三個維度,構建的是立體的模型。目前,在建構新模型的過程中,有以下幾個問題需要注意和考慮:
第一,語感、感悟、積累仍是語文教育的基本點。對此,不要害怕有人指手劃腳,要理直氣壯地讓孩子記憶對他們的終身發展有用的東西,要讓學生廣泛閱讀,要加強誦讀,包括背誦。拿誦讀來說,許多人想不通:外國的「標准」中不提「背誦」,為什麼我們的「標准」要如此重視?這個問題我們不能跟在外國人後面跑,我們提倡「背誦」,注意的不僅僅是一種結果,我們還注重過程。「課程標准」中不是提出了「過程和方法」這個維度嗎?在讓學生記住一些內容的同時,使他們形成一定的語言反應機制,「背誦」是一個重要途徑。另外,在背誦過程中,還讓學生經歷了審美體驗,受到了情感及文化的熏陶。因此,背誦,是一種體驗的過程、感悟的過程。接受熏陶的過程。為什麼那些書讀得多的人,其言談舉止跟別人不一樣呢?道理就在這兒。我們中國語文的學習過程,必須堅定不移地堅持這一點。
第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問題,是語文課程本身應有的目標。語文課程不僅包含語言、文字、文章、文學這些東西,其情感態度價值觀我們也要關注。在實施的時候,我們不能脫離學生的聽說讀寫的語文實踐進行,不能搞思想道德的說教,應跟語文實踐緊緊結合在一起。因此,有人擔心,強調了情感態度價值觀,便可能會在課堂上大講特講,這種擔心不是多餘的。
第三,「課程標准」對我們觸動最大的是「過程」,即我們要關注過程。過去,我們並未將「過程」看成是一種目標。現在,我們明白了這一點:關注「過程」,就是關注隱性的目標、長遠的目標。對於小學教
師而言,對此尤其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因為小學生不可能一下子將學習成果呈現在你的面前,很可能要在幾年以後甚至更長的時間才能表現出來。因此,我們不要奢望立竿見影,不能急功近利。有人要問,上課的時候,學生積極參與了,但方法一種也沒掌握,怎麼辦?我覺得,學生處於學習階段,有一些方法掌握不了並不奇怪,只要他積極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去了,嘗試了~些方法,一段時間之後,他自然會有所收獲,甚至還會創造出新的方法來。現在我們老師有兩種方法,一種是送「魚」給學生,「魚」吃完了就什麼也沒了;另~種就是教會學生「打魚」。從我們這次的「課程標准」所體現的精神,我們僅僅教「打魚」還不夠,還不能超越時代,因為我們教的方法也很有限。如果我們讓學生自己去體驗,說不定還會有所創造。因此,方法不~定要靠傳授,我們不妨用「課程標准」的精神來審視這個問題,立足於讓學生積極參與,因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方法的體驗和創造要比教師的授予有意義得多。
第四,注意觀念、方法、情感的體驗。「體驗」具有多重涵義,語言的運用需要體驗,光靠講規則不行,必須在運用的實踐中領悟。我們自己在教學中也碰到這個問題,研究生們常說研究課題找不到。過去呂叔湘先生跟年輕的研究人員也探討過,他讓他們去跟外國人交流,在交流的過程中自然就會發現關於漢語的很多問題。因為外國人是帶著自己的規則來學習漢語的。我們的孩子很小就學會了語言,這是為什麼?是因為語言不僅靠習得,也要靠在實踐過程中體驗,有對生活的體驗,對思想、觀念的認識也靠體驗。剛才我在看課本劇的時候,就想了很多問題。按過去的觀念,崇尚理性分析,會覺得花這么多的時間、添置這么多設備、投入這么多精力搞課本劇實在沒有必要,一講不就懂了嗎?但是我們問問學生,他們參與課本劇的排演,所得到的就不僅僅是對課文字面的理解,收獲是多方面的:他們參與其中,很多方面得到了鍛煉,表現欲得到了滿足。不經歷這樣的過程和體驗,他們站到台上也許會瑟瑟發抖;現在他們扮演了某個角色,他們會全身心地投入,盡力演好自己的角色,這對學生來說不是難得的表現機會么?因此,我們的語文老師在這上面應該走出幾步,多為學生創設這樣的情境和機會。
「課程標准」強調,不要用唯一的答案去限制學生、束縛學生。有些老師片面理解了這一點。不是說不要用唯一答案框住學生嗎?他就想兩個答案、三個答案,還是想讓學生往他那個「圈套」里鑽。為什麼不讓學生把他們的想法都說出來呢?學生所要的不是你所給予的一個答案,而是要在與老師的交流中經歷一次語言實踐的過程。老師完全沒有必要苦思冥想現成的答案,也不能居高臨下,而應將自己視為學生中的一員,與學生展開平等的對話。這時,學生會在與老師的對話中得到提升。
第五,「課程改革」必須重視學生的「探究」。實施新的課程以後,不是不要訓練。但是,訓練的地位、訓練的目標設計與原來的理解大不一樣。我們現在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教育的時代,那種「能力中
心」的時代已經過去,已經不再適應今天教育的發展。現在我們應該重視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讓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許多問題都應該讓學生自己去探索。他們自己探索出來的方法,有的跟老師傳授的一個樣,有的可能不一樣。這里的「探究性學習」,有的地方走入了一個誤區:一提到「探究性學習」,就要求學生像科學家那樣去搞研究課題。他的目標是什麼?是希望通過一學期或一年搞下來,能夠在「研究性學習」活動的評比中獲獎。因此,老師就帶著幾個學生在那裡做課題、搞攻關。這是「研究性學習」中的一個誤區。這種做法,把一部分乃至絕大部分學生撇在一邊,只用了幾個學生,有的甚至這幾個學生也是做做樣子的,大部分事情實際上都是老師在做。因而,這種「探究性學習」沒有什麼價值。「探究性學習」的價值取向應該是讓我們的孩子將來個個都有探究能力,個個都有探究的習慣,這是關繫到我們教育質量的問題,關繫到我們全民族素質的問題。因此,「探究性學習」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不是面對少數學生。「探究性學習」重要的是培養學生探究的意識。探究的習慣,並讓他們在探究過程中體驗。摸索「探究」的方法。對此,我們的教育觀念必須有一個轉變。
第六,課程改革要注重跨領域的學習。自語文課設置以來,經歷了由重知識向重能力轉變的發展過程。如果向前追溯,古人重什麼?古時候沒有專門設語文課,但古人仍去讀很多東西、背很多東西,實際上這裡面就有個跨領域學習的問題。他們去考秀才。考舉人、考進土,雖然只是考~篇文章,並不是像我們現在考《校園一角》《我的老師》之類的文題,他們要寫好文章,必須運用各方面的知識,有語言的、歷史的、文學的,有的甚至涉及國策的討論,這不就是跨領域的學習和運用嗎?用現代學科分類的目光來看,在這個學科學的東西到那個學科用上了,它就是超學科的。所以,如果用原來的目光和觀點來看現在的語文課,就會發現很多的語文課都不大像心目中的語文課了,有了非驢非馬的味道。我覺得這是正常的,是社會發展的需要,也是在課程中體現了國家的意志。我們這次的課程改革也正是要體現跨領域的學習和運用。在語文課上安置一些原來我們認為不是語文該做的事,讓學生做一些綜合性的學習,這是非常自然和正常的,也是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其實,各門學科里都有一些超出自己學科、與其它學科有~定聯系的東西,在學科與學科之間搭建相互溝通的平台,這對學生的綜合能力的發展是大有好處的。
第四個問題:構建「語文素養」的教學模型;對我們的語文老師提出了什麼新要來?
過去,我們注重的是老師的教學技能;現在進行的課程改革則要求我們將關注的目光轉移到教師的教學素養上來。過去我們常講「教學有法,教無定法」,有些老師認為這太原則了,教學中無法進行具體操作,說到底還是「素養」有所缺陷。在語文課程發生了根本性變革的今天,對我們語文老師的素養要求就大大提高了。首先是觀念的轉變,要有現代意識和創新精神。我們要求學生必須具備創新意識,老師自身首先要有創新意識。其次是語文老師自己的功底。我們要重視培養學生的語感,我們老師就應該既要有良好的語感,又要有理性分析的能力,這樣才能很好地指導學生。因此,語文老師就要有語言功底、文學功底,有豐富的積累,有寬闊的視野,有良好的悟性。第三,在情感、態度上也應該有所發展。這種「情感」就是我們對發展主體所具備的愛心,是我們對新課程、對主體發展過程中的行為、問題的情感和態度。「課程標准」強調與學生進行平等的對話,就是要求我們在情感、態度上有所轉變。還有,對如何去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就需要老師去為他們創設一種好的氛圍,因為學生的創造性靠我們「訓練」是訓練不出來的。現在有許多書籍談「訓練創造思維」,外國人就迷惑不解:能夠被訓練出來的「創造思維」還叫創造嗎?因此,歸根到底是要創造一種利於創新的氛圍和文化。對學生的思維成果,我們要給予理解、寬容。為什麼要寬容?因為你要讓學生有所創新,使他們敢於標新立異、樂於標新立異,就必須給他們松綁。你想,其所標之「新」中很可能99%是沒有多少意義的,但假如你不寬容他的這個沒有意義的99%,也許就不能產生那1%有價值的創新
的成果。小孩有時做出不可理喻的舉動,無非是想表現得與眾不同罷了,其中包含了一些合理的、積極成份,我們對之就該持相應積極的態度。我們這個社會對創新。標新立異的行為,有時是不夠寬容的。如:上海某一高校里有一個女孩剃了光頭,許多女孩紛紛仿效她,結果引起了社會的一片嘩然,老師來教育她,報紙上也展開了討論。這個女孩嚇壞了,趕快套上了帽子。我雖然也不贊成女孩的這種行為,但我想:她為什麼做出這樣的舉動?無非是嘗試一下與原來木同的模樣罷了!法律並沒有規定不許她這樣做,為什麼我們就不能寬容她一下呢?我們這個社會表現出的創新能力木強,應該說缺少寬容是個重要原因。孩子畢竟是孩子,他們做出超出成人想像的事情,我們就應該多寬容一些。第四,語文老師應該有生活的情趣。現在,我們的老師工作很忙,壓力很大,非常辛苦。學校領導能不能寬容一些,解放一下老師;老師自己也寬容一
些,既解放自己,也解放學生。在自己的工作以外,老師應該有自己獨特的愛好,應該尋找生活的樂趣。一個有生活情趣的老師,其審美能力自然會高別人一籌,在教學中不自覺地就會派上用場。最後,就是要優化教學方法。一方面,我們必須揚長避短,發揮優勢;另一方面,我們應該根據自身情況,選擇適合自己的教學方法,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這樣,各人有各人的特色,我們的語文教學才會出現百花齊放的局面。
在這次的課程改革中,我們的老師任務很艱巨。我相信,通過我們大家的共同努力,我們的語文課程改革~定會搞成功。我們中國所面臨的機遇和挑戰,也就在今後的一、二十年內;如果錯失這么個機遇,我們
的國家將會扮演替發達國家打工的角色。因此,這次的課程改革意義非同尋常。而要抓住機遇,最根本的就是靠教育。我們的國家在面臨的經濟轉型中能不能濟身世界的前列,關鍵就要看我們的教育。
最後,我要感謝江蘇教育出版社、蘇教版小語教材編輯部為這次課程改革提供了優秀的教材!感謝全國各實驗區的老師和即將參加實驗的老師,你們積極投身改革的精神令人欽佩!祝願蘇教版小語教材與各實驗區在課程改革的互動過程中結出更為豐碩的成果!

❹ 高一語文課堂教學計劃

高一語文教學計劃(一)

一、 指導思想:

明確《語文課程標准》中「課程的基本理念」和「課程目標」,並以此作為教學的指導思想,貫穿落實在每一個教學環節。

1、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充分發揮語文課程的育人功能。

2、注重語文應用、審美與探究能力的培養,促進學生均衡而有個性地發展。

3、遵循共同基礎與多樣選擇相統一的原則,構建開放、有序的語文課程。

二、教材分析:

蘇教版語文必修一分為四個板塊,共設計39課時:

(一)向青春舉杯(活動體驗)

(二)獲得教養的途徑(問題探討)

(三)月是故鄉明(文本研習)

(四)像山那樣思考(活動體驗)

必修二分為四個板塊,設計41個課時:

(一)珍愛生命

(二)和平的祈禱

(三)歷史的回聲

(四)慢慢走,欣賞啊

三、教學目標及任務:

我們准備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工作:

(一)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語文課堂教學應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幫助他們樹立主體意識,根據各自的特點和需要,調整學習心態和策略,探尋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和途徑。而合作學習有利於在互動中提高學習效率,有利於培養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因此,我們鼓勵學生在個人鑽研的基礎上,積極參與討論及其他學習活動,善於傾聽、吸納他人的意見,學會寬容和溝通,學會協作和分享。為了改變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狀況,我們提倡並實施在課堂上開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努力提高組織教學和引導學生學習的質量。

組織學習小組,開展合作性學習。落實課前預習疑難問題收集制。 課堂教學突出學生主體地位,努力創設交流、表達空間。

(二)多閱讀,開闊眼界,陶冶情操。

除教學上安排的閱讀內容外,我們將充分利用圖書館和網上的資源,讓學生閱讀更多的課外知識,同時要求做好摘記,寫讀後感、隨筆等,這樣,提高學生閱讀的速度、理解文章內容的水平,訓練學生學會自己找資料,既達到開闊學生的視野又積累資料的目的。

(三)評價策略。評價是一種檢測激勵機制。對學生完成練習的情況做出評價,能使學生形成競爭意識,激勵他們不斷進步。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運用評價策略要堅持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過去,我們一味強調終結性評價,用百分制、劃分等級等方法來評價學生完成練習的情況,缺乏形成性評價的意識。因此,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要注意評價學生在完成練習的過程中所表現出的主動參與精神,認真負責的態度,注意發現並及時表揚他們取得的微小進步,淡化學生之間的差異。同時,練習評價的形式要多樣化,克服過去那種學生練習由教師裁決的單一模式,除了教師評價,還可讓學生互相評價,學生自我評價,或讓家長積極參與評價活動。從而在評價活動中,既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的興趣,又培養評價意識、合作意識,提高學生的能力和進步的信心。

四、學情分析:

本學期初次擔任高一的語文教學工作,總體而言,學生基礎較弱,計劃性較差。因此,語文基礎知識、文學、文化積累成為軟肋,需要進一步加強積淀。同時,要培養正確的語文學習方法和習慣。

五、主要工作:

1、加強備課鑽研。

加強對教材的鑽研,努力理解新教材的編排意圖,實現教與學的目標。努力追求課堂教學「實」與「活」,強調課堂效率,在40分鍾內讓學生學有所思、學有所得,學有所疑。

2、加強對學生的個別輔導,利用好早讀課、課間和夜自修時間,加強學生自查、自我管理。作業精選精批,及時校對講解,表揚優秀,鼓勵後進。

3、以多種方式增加學生背誦積累文言文的興趣。努力增進學生語文知識、文學常識的積累。

4、培養學生良好的高中語文學習習慣,幫助他們掌握一些適合自己特點的學習方法,為以後的語文學習打好基礎。

5、每個專題精講1—2篇,學習重點放在文言文教學上。以「課」為例,舉一反三,側重能力的全程培養,突出以學生為中心的思想,努力改變教師教學方式,從而促進學生的學習方式轉變。「自讀課」必以學生自學為主,強調自學課型的內在特點和學法指導,不可將「自讀」與「教讀」兩課型作簡單化 「一刀切」的辦法處理。

高一語文教學計劃(二)

一、情況分析:

1、教材教學:

高一下學期是高中階段比較關鍵的一個學期,從教材上來看,難度有了很大的提升,如閱讀教學上對學生的要求已由一般的閱讀理解上升到品味鑒賞,還新增了詩詞、小說等閱讀單元。寫作上則要求學生較好掌握議論文的寫作和應對話題作文的能力。

2、學生分析:

從上課狀態來說,課堂氣氛較好,但大部分學生並未真正跟著老師的學習步伐。學生思維不活躍,部分學生學習態度不端正。總體來說,兩個班的.學生對語文的重視程度不夠,學習習慣仍未完全養成,有些學生語文基礎較薄弱,仍不會或不願預習,課堂上聽、記不能協調,不會主動記筆記;大多數學生雖能大致掌握教材內容,但整合、梳理能力欠缺,遷移能力不夠。另外,較少一部分學生在語文學習上缺少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學生在課堂學習過程中依然停留在全盤接受教師灌輸的觀念上,在認識和方法上只注重死記硬背,很少深入理解分析。

3、教材分析:

人教版必修三和必修四兼顧了文體和人為內涵。每冊由四個單元組成,學習的側重點各有不同,必修三分別是:小說、唐詩、古代議論文、說明文,形象性、思辨性和應用性兼顧。必修四分別是戲曲、宋詞、雜文、古代人物傳記。小說和戲曲單元不僅要讓學生體會感悟中外名家的精妙之處,還要讓學生把握這類文體額三要素——人物、情節、壞境,來把握人物的性格特點。唐詩和宋詞要求學生除了要加強背誦,更要學會對古代詩歌的鑒賞方法。古代議論文和雜文結合本學期的作文訓練——議論文,應用文主要培養學生閱讀說明文的方法,激發學生對於自然科學的探索興趣。人物傳記單元是高中文言文學習的重點,要求學生掌握基本的文言實詞和文言虛詞、句式。

另外,語文教學要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教師指導下的課外閱讀是培養自學能力的極好方法。所以,還要注意對學生課外自讀的指導和平時的積累。通過課內外的結合,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掌握學習方法,養成自學習慣。

二、教學目標:

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特點,不斷地提高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重視積累、感悟和熏陶和培養語感,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語文研究性學習習慣。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加強文言文閱讀教學,夯實「雙基」,強化寫作指導,提高口語交際能力,同時注意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思維品質和文化品位,發展個性,形成健全人格。不斷地培養學生研究性學習精神和創新意識,努力開發有活力的語文新課程。

力求合格率達百分之九十,努力拓寬語文知識面,扎實深化語基底子,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要求學生寫好議論文,全面提高學生的文學欣賞能力。

三、工作重點:

1、提高備課質量,繼續學習新大綱,鑽研新教材,探索新教法,體現知識和能力要求,充分發揮自己的個性和優勢,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2、加強對學生語文學習習慣的培養,加強常規工作的落實和檢查,並有階段性進行檢查小結和制定整改措施。

3、以閱讀和寫作教學為抓手,帶動其他方面的教學工作。

4、強化語文知識的積累,包括名言詩句、文學常識、文化常識、成語等。

5、運用各種方法,提高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和能力,拓展學生語文學習空間。

高一語文教學計劃(三)

一、指導思想

高中階段是人生求學的黃金時段,而高一上學期,又是這個重要學習階段的重要的起始階段。為讓學生掌握高中語文的特點,明白語文學習的思路和方法,熱愛語文,全身心地投入到語文學習之中,學得知識,夯實基礎,練好學習語文的基本功,培養語文素養,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定基礎,使其終身受益。為此,結合高中語文教學大綱特製定高一語文計劃。

二、總體目標:

根據新課標的精神和要求,我們的教學總體目標是:努力使學生在以下五個方面獲得發展。

(一)積累與整合。圍繞所選擇的目標加強語文積累,在積累的過程中,注重梳理。根據自己的特點,揚長避短,逐步形成富有個性的語文學習方式。了解學習方法的多樣性,掌握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能根據需要,採用適當的方法解決閱讀、交流中的問題。通過對語文知識、能力、學習方法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要素的融匯整合,切實提高語文素養。

(二)感受與鑒賞。閱讀優秀作品,品味語言,感受其思想、藝術魅力,發展想像力和審美力。具有良好的現代漢語語感,努力提高對古詩文語言的感受力。在閱讀中,體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發珍愛自然、熱愛生活的感情;感受藝術和科學中的美,提升審美境界。通過閱讀和鑒賞,深化熱愛祖國語文的感情,體會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養。

(三)思考與領悟。根據自己的學習目標,選讀經典名著和其他優秀讀物,與文本展開對話。通過閱讀和思考,領悟其豐富內涵,探討人生價值和時代精神,以利於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為准則,樹立積極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強為民族振興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養成獨立思考、質疑探究的習慣,發展思維的嚴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樂於進行交流和思想碰撞,在相互切磋中,加深領悟,共同提高。

(四)應用與拓展。能在生活和其他學習領域中,正確、熟練、有效地運用祖國語言文字。在語文應用中開闊視野,初步認識自己學習語文的潛能和傾向,根據需要和可能,在自己喜愛的領域有所發展。增強文化意識,重視人類文化遺產的傳承,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關注當代文化生活,學習對文化現象的剖析,積極參與先進文化的傳播和交流。注重跨領域學習,拓展語文學習的范圍,通過廣泛的實踐,提高語文綜合應用能力。

(五)發現與創新。注意觀察語言、文學和中外文化現象,學習從習以為常的事實和過程中發現問題,培養探究意識和發現問題的敏感性。對未知世界始終懷有強烈的興趣和激情,敢於探異求新,走進新的學習領域,嘗試新的方法,追求思維的創新、表達的創新。

三、新教材的特點及教學重點

(一)教科書分為必修和選修兩個部分,必修共五冊,共用三個學期完成教與學的任務,其他時間由學生按興趣學習選修部分。

(二)必修教材的基本框架:每冊教材共分四個部分,即「閱讀鑒賞」「表達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導讀」。

1、閱讀鑒賞:這是教材的主體部分,內容是反映當今時代特色的作品。學習重點各不相同:有側重對形象性較強的文學作品的鑒賞,有側重對思變性較強的說理文章進行思考和領悟,有側重應用性較強的文章的閱讀和理解。

2、表達交流:這部分包括「寫作」與「口語交際」兩部分。寫作分4專題;「口語交際」共設計五次活動。

3、梳理探究:每冊共有3個專題,學生可據自己的興趣、愛好有選擇的學習探究。

4、名著導讀:每冊有2部導讀。主要是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 提高思考能力與欣賞水平。

四、具體措施:

(一)積極研究課改實施辦法

充分利用每周的備課組活動時間,有計劃、有步驟地討論每個單元的教學內容、操作程序、教學方法,做到活動主題明確,有中心發言人。

(二)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語文課堂教學應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幫助他們樹立主體意識,根據各自的特點和需要,調整學習心態和策略,探尋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和途徑。而合作學習有利於在互動中提高學習效率,有利於培養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鼓勵學生在個人鑽研的基礎上,積極參與討論,善於傾聽、吸納他人的意見,學會寬容和溝通,學會協作和分享。提倡並實施在課堂上開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努力提高組織教學和引導學生學習的質量。

(三)多閱讀,開闊眼界,陶冶情操。

除教學上安排的閱讀內容外,我們將充分利用圖書館和閱覽室資源,讓學生積極主動參加課外閱讀,同時要求學生做好摘記(摘抄或剪貼),寫讀後感、讀書心得、學習隨筆等,這樣,可以提高學生閱讀的速度、理解文章內容的水平,訓練學生學會自己找資料,達到既開闊學生的視野又積累資料的目的。

課前語文活動突出成語、古詩詞、優秀文章等賞析或簡介。

(四)落實「快准美」

語言表達力爭一個「准」字,讀題、審題、思考、解題等力求一個「快」字,書寫、做題步驟、文面卷面等力求一個「美」字。

五、改變做練習的習慣

如何處理練習問題,我們將嘗試採用以下辦法:

1、整合原則。將一部分練習處理融合到課文教學當中,在課堂上解決。因為練習是圍繞課文內容和單元要求而設計的,它對課堂教學起一定的引導作用。因此,決不能將課堂教學與練習的處理分割開來,而應該將二者巧妙地整合。有專家說:「老師在帶領學生學習課文的過程中,練習的某些問題能夠不知不覺、自然而然地解決。」這樣,既讓學生學得輕松,又能節省教學時間,提高課堂效率。

2、分層原則。新課標在練習設計上富有彈性及開放性,這就為教師和學生自主處理練習提供了靈活的空間。總之,讓每個學生都成為學習的主人,讓他們不再把練習當成負擔。教給他們科學的學習方法,使學生由「學會」變成「會學」。

3、評價策略。評價是一種檢測激勵機制。對完成練習的情況做出評價,能使學生形成競爭意識,激勵他們不斷進步,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評價學生在完成練習的過程中所表現出的主動參與精神,認真負責的態度,注意發現並及時表揚他們取得的微小進步,淡化學生之間的差異。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的興趣,培養評價意識、合作意識,提高學生的能力和進步的信心。

總之,新教材練習設計的目的不是為了加重學生的負擔,而是為了幫助他們更好的理解課文。課上,引導學生動起來,質疑問難,深入探究,師生一起切磋學問,砥礪思想;課外,通過少而精的作業,積累知識,激發興趣,培養能力。課堂內外,都要讓學生意識到:自己才是學習的主人!

六、改變寫作的方式,倡導自主寫作

作文教學,我們可以嘗試以下操作程序:

1、編寫個人作品集。要求每個學生,從高一入學時開始,就為編個人作品集做好以下工作:

①為自己的作品集起一個動聽的名字;

②每周完成1000字的練筆,練筆的時間、內容自定;

③給自己的每周練筆做些美工,如插圖、文字配色、貼相片、配底紋等;

④為自己的作品集寫一篇序言;每一個學期編一個集子。

2、選編班級作品集中的作品。以班為單位,選取學生優秀作品推薦到校刊《天涯風》中發表。

七、關於分層教學

分層教學可分識記、閱讀、寫作三個部分,在教學中,教師要對學生分層;授課時教學分層、輔導分層、作業分層等。每個部分對上、中、下三個層次的學生有不同的要求。(比如作文實行「達到」目標,下等水平的學生要求達到40分,中等水平學生44分或以上,優等生達到48分以上)那個層次的學生達不到要求,要進行鞏固性訓練。

八、充分發揮多媒體的作用

教學時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設備,優化課堂教學結構,增大課堂學習容量,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和效果。挖掘學生非智力因素,如:

1、進行賞識教育,培養學生的自信心;

2、經常找學生談心,以最大的熱情和耐心解決學生的疑惑;

3、在學生最需要的時候出現在學生的面前,關心學生;

4、對學生進行細致的心理輔導。

為完成我們的課改目標,我們高一語文備課組所有成員將團結協作,發揚刻苦鑽研的精神,在集體備課、分工合作的基礎上,充分發揮電子備課、電腦教學的優勢,群策群力,努力探索並走出一條課改的路子,使學生真正想學、樂學和會學,真正愛上語文這門課。

❺ 怎樣在語文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

語文審美教育教學一

培養學生在朗讀和表演中體驗真情

要讓學生感受語文材料的美,這就要實施葉聖陶先生所說的「美讀」,通過讀,調動學生視覺、聽覺等感覺經驗,使學生在語言的流動中感受課文各種形式的美,體驗文章的真情。讀的形式多種多樣,教師范讀、播放錄音、學生默讀、齊讀、分角色讀、指名讀,要根據不同的文體,圍繞審美目標,在各個教學環節上施以不同的閱讀形式。這里還需特別強調的就是要重視朗讀。 學朱自清的《春》,學生通過誦讀能表現出春草的活力、春花的絢麗、春風的和煦、春雨的溫馨,品味春天特有的氣味,感受到春天的盎然生機。飽含感情的誦讀可以讓學生找到春天的感覺,有身臨其境之感:躺在軟軟的草地上,沐浴在溫暖的陽光下,暖風吹過,花香撲鼻;站在滿目新綠的田野上,感受綿綿春雨的滋潤,同學們會不由自主地喜歡上春天。例如在學《再給我十年》一文時,我讓同學們反復朗誦文章中描寫景物和人物心理的語句。讀得多了,自然能體會作者在絕症來臨時的那種恐懼、絕望心情,也能體會出他對這個世界的留戀之情和與病魔作斗爭的堅強毅力。這篇文章告訴學生的不僅是與絕症戰斗的勇氣,更有對生命的珍惜與熱愛,因而,學完這篇文章,同學們都深有感觸。

新世紀的課堂,應當是使學生真正成為主體的課堂。這就要求教師要為他們營造環境,鼓勵他們主動探索、主動思考,全身心參與。為了使教學情境真切地再現學生面前,教師可指導學生扮演課文中的角色表演課本劇。例如教學《美猴王》時,課文中有一段關於孫悟空的動作和神態描寫,教學時可以在細細體會句子後,讓學生進行表演,通過學生的表演可以幫助其他學生體會孫悟空活靈活現的個性。我在上《小巷深處》時,要求學生表演母女相見時的那個場景,當其中扮演養女的一名學生充滿愧疚、充滿感激的一聲「媽――」的喊聲之後,全場聽課的學生和老師無不動容,其情感體驗不言而喻。

引導學生發揮想像和聯想,體會課文內的意境

聯想和想像是讀者進入作品意境的必經之路,脫離了這兩者,就不是文學欣賞的閱讀了。學生往往通過直觀的思維深入課文的意境中,真切地感受,盡情地體驗。針對學生這一心理特點,在上《老界山》時,我讓學生想像一下,當滿天的星星與紅軍的火把連在一起是多麼壯觀的奇景;當紅軍夜裡睡在狹窄的山腰上醒來時看到的夜景是多麼迷人;想像紅軍在下山時的喜悅心情。

語文教材中有許多描述大自然的文章,例如郁達夫在《故都的秋》中描寫北平的秋天,創設了一種蕭瑟清冷的意境;朱自清在《春》中描寫春花、春草、春風、春雨,創設了一種生機勃發的意境。我在教這類文章的過程中,盡可能地為學生提供聽、看、感受的機會,並引導他們多想像、多思考。同時還要教給他們想像的方法,在想像中不斷體味文章所表達的美的意境。充分發掘教材本身的特點,憑借熟悉的有關情景讓學生展開想像;根據事物的發展,讓學生進行推理想像;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合理想像;從而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與審美能力。 再如品讀周敦頤的《愛蓮說》,除了讓學生想像蓮的形象美之外,還可以引導學生聯想社會生活中具有蓮一樣高尚品質的人。這是美感的加深,想像、聯想愈豐富,感受也就愈深刻,受到的美感教育也就更有價值。

❻ 如何培養小學生的語文審美情趣

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發展學生個性是中學語文教學大綱規定的指導思想和教學目的之一,也是高中語文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准(實驗)》指出,語文具有重要的審美教育功能,高中語文課程應關注學生情感的發展,讓學生受到美的熏陶,培養自覺的審美意識和高尚的審美情趣,培養審美感知和審美創造的能力。可見,審美情趣的培養和提高在語文教學中已處於一個非常重要的地位了,也是語文科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手段。什麼是審美情趣呢?依照美學論述,就是指審美主體在審美愛好的基礎上所形成的對審美客體的較為獨特的審美追求和審美趣味。它是人的審美情感、審美理想、審美態度、審美能力的一種綜合表現。其實,語文教學中的審美主體和審美客體就是師生和課文。如何培養並提高學生對課文的審美趣味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嘗試。
一、 誘發美感
語文是一個充滿美的魅力的學科,中學語文教材簡直就是一個琳琅滿目、充滿情趣的美的世界。尤其是現行高中教材更是選取了古今中外大量的文學作品,以此著重陪養學生初步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這就為廣大學生提高審美情趣提供了直接的第一手審美客體。同時,新課標也要求,要重視審美教育,要注重培養學生自覺的審美意識,要幫助他們意識到客觀世界、精神世界處處存在美,處處需要美,時時注意把實用目標、科學規律和審美要求結合起來,提高學習、工作、生活的質量。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就應當也必須想方設法誘導、啟發學生對課文產生好感,培養學生對這些精品美文的審美愛好,形成他們自己獨特的審美追求和審美情趣。也讓當今的學生擺脫電視、互聯網、電子游戲對他們的誘惑,在學生可能接受到的文化產品中,學會識別和自覺抵制那些低級趣味、甚至有毒害的東西。從而真正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和民族共同語的規范意識,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使學生具有較強的語文應用能力和一定的審美能力。學生有了這種美感和愛好,就為他們提高審美情趣打下了基礎。
二、 培養美讀
讓學生對課文產生了美感之後,那就要適時地培養他們的美讀習慣。全國中語會理事長蘇立康曾說:「我們的許多大學生,甚至學者寫的論文語言貧乏,沒有美感。究其原因不是平時作文練習少,而是對優秀作品讀得太少了。由於閱讀教學在語文教學中占相當大的分量,我們只有側重於審美教學,才能引發學生的興趣,潛移默化學生的審美意識。學生只有美文讀多了,才能形成較高的文學修養和較高的文學品位。」可見,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一條很重要的途徑就是培養學生美讀。什麼是美讀呢?葉聖陶先生在《中學國文學習法》中指出,「敘事敘情的文章最好還要美讀。所謂美讀,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讀的時候傳達出來。美讀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說些什麼,而且與作者的心靈相通了,無論興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獲。」因此,語文教學應將精美課文中蘊情的無聲文字化成溢情的有聲有色的語言,充分挖掘利用這些美文所蘊涵的美學因素,通過誦讀來激發學生的情感,從而產生審美愉悅,並在美的享受中感受到語文強大的美的魅力。當然,美讀的方式多種多樣,可以教師范讀,學生試讀;可以課堂上齊讀,課下單讀;可以利用多媒體音像教讀,舉辦朗誦會登台賽讀等等。總之,要為學生營造一個學習語文的濃厚的美讀氛圍。
三、 欣賞美情
既然培養了學生們美讀的良好習慣,那麼他們在長期的美讀中,自然而然地就理解了文章的美,品位到文章的美,欣賞著文章蘊育的美情。大家知道,現行語文教材中絕大多數是文質兼美、風格多樣、富有文化內涵和時代氣息的作品,廣大師生只要多讀、多練、多品味,就一定會欣賞到無窮無盡的美情。經過長期的學習,自然就陶醉於課文中那湖光山色、飛瀑急流、長河落日、小橋流水、梅蘭松竹、鳥語花香的自然美,領略到《杜工部集》、《紅樓夢》、《四世同堂》、《人間喜劇》等文學名著高度濃縮的社會美,體味到「七月流火」、「種豆南山上」、「竹喧歸浣女」那種朴實的勞動美,認識到馬克思、達爾文、曹沖等科學家探索發現的科學美,欣賞到《女史箴圖》、《蘭亭序貼卷》、《米洛斯的維納斯》等古今中外經典的藝術美。
列夫托爾斯泰說:「人們用語言互相傳達自己的思想,而人們用藝術互相傳達自己的感情。」英國的克萊夫貝爾認為:「一切審美方式的起點必須是對某種特殊感情的親身感受,喚起這種感情的物品,我們稱為藝術品。」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當充分利用教材的語言藝術品去感染學生、激發學生、熏陶學生,讓學生親身感受、體驗、欣賞課文中這豐富而美好的情感,從而激發起學生自主能動的審美追求和審美趣味。一旦有了這一「審美方式的起點」,那麼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真的「由水之就下,沛然誰能御之」。
四、 寫作美文
學生對語文學習情有獨鍾了,在欣賞中產生的諸多情感就會情不自禁地迸發出來,寫作的慾望、興趣和激情將會「渤然興之」。這時,教師要抓住機會鼓勵引導學生到更高境界——寫作美文。一提起作文,好多學生會感到頭痛。因為他們閱讀量小、經歷少、感情不豐富,根本是生活積累貧乏。葉聖陶先生說:「作文這件事情離不開生活,生活充實到什麼程度,才會做成什麼文字。」「必須尋到源頭,方有清甘的水喝。」看來,只有觀察生活、體驗生活、充實生活,才能從根本上解決材料來源問題,寫出內容充實、感情真摯、深刻豐富、有文采、有創新的美文。而在語文教學中,學生們長期蓄積的欣賞美情,無疑成為他們寫作美文的豐富而鮮活的生活源頭。因此,經常不斷地指導學生練習寫作美文,不但提高了作文的興趣和質量,而且激發學生的審美情趣。作文和審美相得益彰,相互促進,共同發展,達到雙贏。

閱讀全文

與應注重語文應用審美與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39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4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50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42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8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09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99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01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7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23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55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85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99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73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48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7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50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3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86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