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美育教育
美育即審美教育,語文教學中的美育問題十分重要,應該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在青少年全面發展的諸因素中,美育有著特殊的意義。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美是道德純潔、精神豐富和體育健全的有力源泉。」這點明了美育在個人發展中所佔的重要地位。美育包括社會美育和學校美育,其中學校美育又包括各學科課程中的美育、環境的美化以有美育活動等方面。但在課程美育中人們往往認為責任只在音樂、美術等,卻未能意識或重視到其它學科也都能夠而且應該挖掘其中美的因素,適時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讓學生從情感的體驗中去掌握科學文化知識。
由於語文學科的特點,從某種角度看,它的美育任務更是責無旁貸,它的作用也許會更重大、更深刻。語文學科的美育,可以有效地凈化心靈、陶冶情操,積累審美經驗,提高審美鑒賞力,培養想像力,發展創造性思維的能力。總之,語文與美育關系密切,美育在語文教學中佔有重要地位,對學生的身心發展有著重大意義。語文中的德育必須通過美育才能完美地實現。「寓德於教」的提法是不錯的,「文道結合」的觀點也早已有之,如韓愈的「文以載道說」等便提供了理論根據。但是在具體實施中會產生種種困惑,如1篇游記教完了,於是總結說:「文中表現了作者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應該怎樣呢?……」難道這樣就算大功告成了?學生的確深受教育了嗎?再說,語文有其自身的特點,詩賦文章中似乎並非篇篇「載道」,處處「寓德」,也就不宜一律牽強地給所有的作品貼上什麼標簽,這是在語文教學實踐中常遇到的情形。 然而有1種因素能夠貫穿於詩文的始終而無所不在,這就是——美。社會生活、自然景物、人類語言等是十分豐富的,反映這一切的作品文章也是多姿多彩的,這些都能引起讀者的美感。如果能引導學生「披文以入情」,細致地品味大自然的詩情畫意,賞析性格各異的人物形象,體驗人類豐富的思想情感,感受深刻的生活哲理,欣賞作品中各具特色的建築、繪畫、雕塑、音樂等藝術美,領略不同風格的語言美……一言以蔽之,讓學生以審美的方式感受和認識世界,感染熏陶,潛移默化,從悅入、感人到育人,就能使他們培養起高尚的審美情趣,從心靈深處產生一種追求崇高、美好、文明的強烈慾望,從而使人的思想精神產生質的飛躍,較好地達到德育所企盼的目標。眾所周知,《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一書以其活生生的藝術形象教育和激勵了幾代青年,使他們成為共產主義新人。有一位科學工作者曾經說過,就是那些優美的山水詩和寫景游記散文使自己深受大自然的潔凈美麗,並決心獻身於祖國的環保事業的。這就是美育的偉大功績。從這文教學中的德育的實質就是美育,只有這樣地看問題和付諸實踐,才能使語文學科不僅具有「工具」的特點,還能獲得更為廣闊、更為深刻的意義。 在語文學科實施美育是增強學生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量的一個關鍵。
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呢?下面本人就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談談我的一些粗淺的認識。
一、走進教材,讓學生直接體驗作品的人文精神,提高審美情趣。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十分重視環境育人。他講的「學校的牆壁也說話」,體現了無聲之教主。一張名人畫像會砥礪學生的志向,一句哲理名言能使學生斂容沉思,美麗的風景畫可激起學生對大自然的嚮往和對祖國的熱愛,這些都能起精神、品德、情操上的陶冶和感染作用。而作為含有豐富情感、豐富人文內涵的語文課程,對人的精神領域的影響更是深廣的,對學生心靈的震撼也是極其深遠的。同時,語文學科居於教改前沿,是領頭學科,在優化人的素質結構和能力結構過程中,沒有別的哪一個學科能像語文學科這樣全面深刻地經常性地發揮作用,因為成功的語文教學能直接促使受教育者在理智認識、思想意志、道德情操、審美情趣等基本能力基本素質方面得到如夏丐尊先生所說的「調和發達」,從而養成「靈肉一致的人。」所以我們在教學中重視語文課程對學生「思想情感、思維品質、審美情趣」的培養,加深、加強人文性、情感性的熏陶和感染,而教師也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重視調動自己情緒的感染力,給知識、信息附加情感色彩,使課堂具有健康、融洽、充滿溫暖的心理和責任感的氛圍。要盡量做到使學生有親切感、享受感,使課堂氣氛輕松、和諧、愉快,達到情感交融,使學生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的同時使審美情趣得到了潛移轉化有培養。
(一)形象美蘊涵於特定的教學情境中,教師要善於激發學生追求高尚品質精神美
「情」包蘊在課文內容中,「境」是課文內容所構成的整體畫面。在低年級閱讀教學中,創設情境,使小朋友通過感官,置身豐富、逼真的氣氛中,可以驅動小朋友的學習積極性。教師可以通過生動的講述,精彩的畫面,直觀形象的表演,以及電教設備的運用,創設一種審美意境,使小朋友入境悟情,潛移默化到接受審美教育。
憑借插圖、錄像展現美。小學語文低年級教材中,畫了大量形式多樣、形象優美、內容豐富的插圖。恰當地指導小朋友看圖,既培養了小朋友的觀察能力、表達能力,又激發了小朋友的美好情感。如《古井》是一篇文字和意境都很優美的散文。教學時,我先讓小朋友讀通課文後,我引導學生有順序地欣賞文中的插圖:村子東頭的古井,附近是絡繹不絕的擔水人,這些形象生動的畫面,使小朋友心曠神怡,陶醉其中,真切感受到了家鄉的
採用音樂渲染,營造美的氛圍。在教學《小珊迪》時,我邊吟誦課文,邊播放抒情的曲子,讓小朋友在音樂中,誘發情感,體會小男孩的美好心靈,受到美好的形象的感染,從而萌生一種學習人物內心美好的激情與行為。
憑借語言描述渲染美。教師在領會課文情感的基礎上用緊扣課文主題的富有感染力的語言講課,並適當配合一些體態語言,同樣能引起小朋友有效感知,與教材內容產生共鳴,培養小朋友的審美感知能力。
(二)優美的語言是從精彩的詞句中品味出來的。
小學語文課文用詞精美、語境生動,學生可通過朗讀,把文中抽象的文字,變成具體的可聽可感的審美形象,讓感官經過反復的審美實踐品味語言美,逐步完善學生審美的感知力。如《觸摸春天》,作者描繪了一幅「盲童留連於花繁葉茂中」的綺山麗水的畫卷。他用觸摸這一詞語,寫出了盲童對觸摸春天的感觸,作者由靜到動描繪了春天大自然的美景以及盲童是怎樣觸摸春天的。細細賞析,還能誘導學生將熱愛桂林山水的情感升華為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熱愛祖國的激情。
(三)真實的情感需要我們細讀默念,體會情感美。
小學語文課文含著作者強烈的情感,或激昂,或悲壯,或直抒,或含蓄,因此在教學中要讓學生理解作品的內涵,體會文中的情感,並把作者在文中的情感表達出來,激起學生感情上的共鳴,而朗讀表達最能以作者在文中所表達出的情感來觸動學生的情感,讓學生在朗讀中感受到情感美。《觀潮》是四年級的一篇課文。教學時,我引導學生看多媒體課件有感情地朗讀,學生盡情地游覽了迷人的沙灘、著名的海洋公園、繁華的街市。結束部分,我請學生說說體會,有的說,杭州真美啊!有的說,我真想到杭州去看看,有的說杭州西湖就好象一位美麗的少女。學生讀著,說著,激動與自豪也溢於言表。
二、聯系實際,教師要善於拓寬學生的閱讀渠道,使學生從中感受美。
語文教學中的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師「教書育人」的重要領域。在這個領域中,幾乎囊括語文教學的全部手段,可以落實語文教學的終極目的,從傳播文化知識,訓練讀寫能力,增強思維意識,到陶冶性格情操,確立人生理想,無所不包。所以要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作文教學中的地位是極其重要的,走出教材,加強課外閱讀和作文實踐既是必要也是有廣闊的操作餘地的。
語文教育的是母語教育,有取之不盡的教育資源,有得天獨厚的語文環境。語文一旦與生活聯馬上就生動活動起來。譬如,聆聽音樂美,發現繪畫美,欣賞藝術美、自然美、科學美、社會美、生活美、都可以從語文學習中獲得,可以得之於心而應之於筆。反過來,它們又無一不是提高審美情趣的途徑。那麼如何通過作文教學來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呢?筆者認為,在作文教學中要讓學生感受美的世界,並在感受的同時構造起有情感依附的文章。
作文教學往往從觀察描寫入手,這實際上就是審美情趣和審美感受能力的訓練。抓住這一環節,可以培養學和准確的審美指向和良好的審美心理。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自然界的萬事萬物和人類社會的芸芸眾生,無時無刻不在感染著我們、影響著我們。美與丑、善與惡、真與假都在我們的身邊演繹,我們如何去應對,如何去評價,如何去選擇?這就需要正確的審美觀點和情趣。小學生的思想與心理處於一個不穩定階段,他們的審美指向不確定,審美情趣比較膚淺也容易游離,老師的指導是十分重要的。而培養審美感受能力的重要一關還在於要學生能克服思維慣性,將日常態度轉變為審美態度,將科學的分類標准轉變為審美的分類標准。按這種審美標准,彩虹可以不再是太陽光和雨霧相互作用的產物,而是通向幸福的橋梁,白楊樹倔強的挺立著,儼然北方農民的化身。由於這種理解不再是單純的邏輯推理或抽象的沉思,而是情感與事物之外在完形的相互滲透,於是,便將該事物從理性世界移到了情理交融的世界。這種審美感受使萬物蒙上美的光輝,無生命的事物也有了生命的意味。
作文教學中對學生審美情趣的培養,可以提高學生的觀察力與表現力,提高學生認知能力的發展,增強學生的思維能力,從而豐富情感世界,陶冶性格情操。有了對美的世界的感受,學生筆下的文章才能漸漸地有了聲、形、色、情感也會有了依附。他們用心去感受,用心去構思,用心去寫。從而最終形成自己的審美角度和審美情趣。
創造美要靠豐富的想像。創造美,是審美教育的一個更高的境界,小學生不僅有感知美,鑒賞美的能力,同樣,在老師的悉心指導下也能有創造美的能力。在語文教學中語文老師應如何引導學生創造美呢?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結合課文的學習,安排學生進行一些行之有效的創造美的活動。
語文教學中的表情朗讀是學生所喜愛的一種活動,它既是一種欣賞過程,也是一種再創造的過程。朗讀者彷彿置身於課文的意境中,將自己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交融在一起,將作品中主人公的情感態度融合到自己的生活體驗中,領會其語言的感情色彩,然後通過朗讀時的音調、姿態、表情,再現課文中的藝術形象,引起他們強烈的情感共鳴。在實踐中提高他們欣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北大荒的秋天》是三年級上冊中的一篇課文,描繪了北大荒的自然風光和豐收景象,表達了作者熱愛北大荒、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這樣一篇語句優美的文章還需要多作解釋嗎?此時與其讓學生聽老師枯燥無味的分析,不如讓學生通過有表情的朗讀自己去體會其中的妙處。於是我就指導學生朗讀,指名讀,分組讀,集體讀。在朗讀的同時進行適當地點撥提醒他們一邊欣賞體會作品中所流露出的感情,一邊通過自己的朗讀來再現北大荒的秋天之美,讓他們充分享受到再創作的快樂。
三、在指導學生課外閱讀上,我也做到了盡善盡美,從以下三個方面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一)興趣閱讀抓課外。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指出:「沒有任何興趣,被迫進行的學習會扼殺學生掌握知識的意願。」學生有了興趣,才能從內心深處對課外閱讀產生主動需要。
(二)讀好書好讀書,審美觀悄然而生。
居里說:「書,就是社會,一本好書,就是一個好的社會,它能陶冶人的感情和氣質,使人高尚。」好書,以它的健康的思想教育人,以感人的事跡鼓舞人,以高尚的情操陶冶人,以緊張、驚險、曲折的情節吸引人,以科學的知識豐富人。教育學生讀好書,才能使學生從好書中受到勞動美、人物美、社會美、自然美感染和陶冶,才能認識真、善、美,才能樹立正確的審美觀。
(三)學生的審美能力是在閱讀中萌發的。
抓人物的外貌、神態、語言、動作和心理活動體會讀。言顯心聲,行露思想。一個人的言行舉止反映了他的內心,展現著他的精神風貌。作者寫人,正是通過對人物想的、說的、做的及臉部表情的描寫展現人物的內心世界的。因此閱讀時,要抓人物的神態、語言、動作、心理活動和外貌描寫體會著讀,才能很好地感受人物的精神風貌,感受到人物之美、作品之美。
抓精彩句段琅琅地讀。學生課外閱讀時,大多是無聲的讀,即默讀。默讀較利於理解內容和中心。課外閱讀中的精彩句段,則應要求學生琅琅地讀。通過眼、口、腦、耳化無聲的文字為琅琅有聲的語言的閱讀,使學生多種感官同時活動,有助於記憶精彩句段內容,想像情境,感受作品中的意境美、人物美和文辭美。
抓意境想像讀。為了引人入勝,作者都比較注意意境描寫。如有的在開頭,或揭示故事的廣闊背景,或渲染某種濃烈的情調,產生強烈的感染力,吸引讀者往下讀;有的在文中,對具體事物作細致而傳神的描繪,激發讀者的思緒,使之生發想像和聯想,得到美感體驗;有的在結尾,對故事的結局或人物命運或作品的旨意給讀者留下思維的空間,讓讀者體味、辨析、感悟。因此,閱讀作品中這部分內容,應要求學生根據內容展開合理想像,使自己入境入情,和作者產生共鳴,從而感受和鑒賞作品的意境美。例如,在教《台灣蝴蝶》一文時,教師引導學生抓住「它們成群結隊在樹木花叢間、山石溪水畔偏偏起舞,猶如片片彩霞,在空中裊裊飄動。」「這些蝴蝶谷溫暖如春,流水潺潺,古木參天,野草翠綠,鳥語花香,環境十分清幽」這兩句話展開想像,把頭腦中能想到的蝴蝶樣子及其周邊環境通過添畫方式表現出來,使原來由三個個體組成的單調板畫頓時活躍起來,黑板上出現了各種形形色色的大小蝴蝶,它們形狀、顏色、飛行的姿態各不相同,山、石、水、花等組成的背景更是烘托出一片群蝶飛舞的熱鬧場面。學生的審美興趣得到激發,他們在平淡之中發現了神奇,獲得了審美的愉悅和滿足,他們感受到的不只是審美對象外現的形、質、色,還有畫面所內涵、所躍動的靈性之美。
抓構思、布局聯系地讀。小學生口述見聞或作文,常常是平鋪直敘,教師總嘆學生說話、寫文章層次不清或謀劃篇布局能力差,其實是學生缺少見識和鍛煉。課外閱讀時,應要求學生讀了後面聯繫到前面是怎麼寫的,讀到結尾聯繫到開頭是怎麼寫的,讀了這篇文章的構思、布局,聯系自己平時是怎樣布局謀篇的。在聯系比較中知道一篇文章應該是一個精心雕刻的藝術品,不僅要文辭優美、形象生動、意境深遠,還要巧妙布局,有獨具匠心的構思,從而使感受讀物的結構美,提高鑒賞美的能力。讓閱讀教學成為學生成長的大舞台。
如何引導學生在作文中完成對美的創造呢?在作文教學中,我採用如下三個步驟:1、指導觀察;2、啟發討論;3、完成創造。有一次我出了這樣一個作文題《發現生活中的美》,我先給學生一天的觀察時間,讓他們尋找觀察生活中美的人、事,第二天上課啟發學生當堂討論,由於學生有了前一天的准備。因此發言的積極性很高,很多學生都觀察到了生活中的美的事物。有的說,我的媽媽長得美;有的說,××同學的心靈美;還有的說,家裡的某一盆花長得美。通過啟發討論,學生的思路打開,創作熱情高漲,在此情況下,讓學生進行寫作,在寫作過程中完成對美的創造。
四、在生活中體現美,堅持以美育人,提高審美情趣。
審美情趣指的是審美上的格調和趣味。由於每個人的生活環境、個人經歷以及文化教養等不同,就形成各自不同的性格、需要、愛好和情感體驗,這些也就決定了一個人的審美情趣。小學語文課本中有許多優秀的文學作品,從不同的側面描繪了豐富多彩的自然美景,贊頌了人類社會中的美好事物和崇高品德,揭露和批判了落後和醜陋的東西。我們在指導學生進行語言文字訓練和審美活動的時候,勿忘「教書育人」,要及時引導他們鑒別什麼是美的,什麼是丑的,幫助他們養成高尚、健康的審美情趣。
(一)美同樣存在於童話故事中,講述童話故事,豐富美的形象。
小學語文教學主要是利用文學作品進行美育。在諸多文學樣式中,兒童對內容生動形象、語言通俗易懂的童話和故事最感興趣。教學實踐證明,兒童多聽健康的童話、故事,對於他們學習語言、養成美德和形成美感具有明顯的促進作用。這是因為小學生無論是在語言方面,還是在行為習慣方面,都具有很強的摹仿性。講童話、故事的過程,實際上也就是向他們的頭腦中充實美的語言和美的形象的過程。兒童頭腦中美的形象多了,鑒賞美的能力也就隨之增強了。因此,小學語文教師應該根據教學內容,適當補充講述一些童話、故事。
(二)審美水平的提高取決於對比的方法。
沒有比較,就沒有鑒別。小學語文課文中經常同時出現一美一丑兩種事物或現象。教師應抓住它們的不同點進行比較,使學生懂得美與丑的本質區別在哪裡,例如《美麗的公雞》一課,講的是有一隻花公雞,長得很漂亮。它先後去和啄木鳥、小蜜蜂、小青蛙等比美。啄木鳥忙著給樹治病,小蜜蜂忙著去采蜜,青蛙忙著捉害蟲,它們都不跟公雞比美。公雞不明白為什麼,去問老馬。老馬告訴它:美不美不能光看外表,還要看能不能幫助人們做事。公雞聽了老馬的話,再也不去比美了,它從此以後每天早起給人們打鳴報曉。這是一篇對學生進行美育教學的好教材。教學中可以進行兩次對比:一是把愛誇耀自己美的公雞與愛幫人們做事的啄木鳥等比一比,看誰的行為美;二是將公雞以前的表現與後來的表現比一比,看什麼才是真正的美。這樣的對比,對提高學生的鑒賞水平有很大的幫助。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進行審美教育的方法是靈活多樣的,我們在語文教學實踐中要不斷探索,融會貫通,並努力提高自己鑒賞美、理解美的能力,這樣才能把審美教育切實地貫穿到語文教學中去,培養學生感受美、鑒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教師要充分利用文體資源,不斷提高學生的興趣,挖掘學生的認知再創潛力,培養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才能不斷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審美自覺,並且在學習過程中達到自我實現、自我創新、自我發展。使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有所感悟,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❷ 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對學生進行美育滲透
美育即審美教育,語文教學中的美育問題十分重要,應該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在青少年全面發展的諸因素中,美育有著特殊的意義。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美是道德純潔、精神豐富和體育健全的有力源泉。」這點明了美育在個人發展中所佔的重要地位。美育包括社會美育和學校美育,其中學校美育又包括各學科課程中的美育、環境的美化以有美育活動等方面。但在課程美育中人們往往認為責任只在音樂、美術等,卻未能意識或重視到其它學科也都能夠而且應該挖掘其中美的因素,適時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讓學生從情感的體驗中去掌握科學文化知識。
由於語文學科的特點,從某種角度看,它的美育任務更是責無旁貸,它的作用也許會更重大、更深刻。語文學科的美育,可以有效地凈化心靈、陶冶情操,積累審美經驗,提高審美鑒賞力,培養想像力,發展創造性思維的能力。總之,語文與美育關系密切,美育在語文教學中佔有重要地位,對學生的身心發展有著重大意義。語文中的德育必須通過美育才能完美地實現。「寓德於教」的提法是不錯的,「文道結合」的觀點也早已有之,如韓愈的「文以載道說」等便提供了理論根據。但是在具體實施中會產生種種困惑,如1篇游記教完了,於是總結說:「文中表現了作者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應該怎樣呢?……」難道這樣就算大功告成了?學生的確深受教育了嗎?再說,語文有其自身的特點,詩賦文章中似乎並非篇篇「載道」,處處「寓德」,也就不宜一律牽強地給所有的作品貼上什麼標簽,這是在語文教學實踐中常遇到的情形。 然而有1種因素能夠貫穿於詩文的始終而無所不在,這就是——美。社會生活、自然景物、人類語言等是十分豐富的,反映這一切的作品文章也是多姿多彩的,這些都能引起讀者的美感。如果能引導學生「披文以入情」,細致地品味大自然的詩情畫意,賞析性格各異的人物形象,體驗人類豐富的思想情感,感受深刻的生活哲理,欣賞作品中各具特色的建築、繪畫、雕塑、音樂等藝術美,領略不同風格的語言美……一言以蔽之,讓學生以審美的方式感受和認識世界,感染熏陶,潛移默化,從悅入、感人到育人,就能使他們培養起高尚的審美情趣,從心靈深處產生一種追求崇高、美好、文明的強烈慾望,從而使人的思想精神產生質的飛躍,較好地達到德育所企盼的目標。眾所周知,《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一書以其活生生的藝術形象教育和激勵了幾代青年,使他們成為共產主義新人。有一位科學工作者曾經說過,就是那些優美的山水詩和寫景游記散文使自己深受大自然的潔凈美麗,並決心獻身於祖國的環保事業的。這就是美育的偉大功績。從這文教學中的德育的實質就是美育,只有這樣地看問題和付諸實踐,才能使語文學科不僅具有「工具」的特點,還能獲得更為廣闊、更為深刻的意義。 在語文學科實施美育是增強學生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量的一個關鍵。
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呢?下面本人就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談談我的一些粗淺的認識。
一、走進教材,讓學生直接體驗作品的人文精神,提高審美情趣。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十分重視環境育人。他講的「學校的牆壁也說話」,體現了無聲之教主。一張名人畫像會砥礪學生的志向,一句哲理名言能使學生斂容沉思,美麗的風景畫可激起學生對大自然的嚮往和對祖國的熱愛,這些都能起精神、品德、情操上的陶冶和感染作用。而作為含有豐富情感、豐富人文內涵的語文課程,對人的精神領域的影響更是深廣的,對學生心靈的震撼也是極其深遠的。同時,語文學科居於教改前沿,是領頭學科,在優化人的素質結構和能力結構過程中,沒有別的哪一個學科能像語文學科這樣全面深刻地經常性地發揮作用,因為成功的語文教學能直接促使受教育者在理智認識、思想意志、道德情操、審美情趣等基本能力基本素質方面得到如夏丐尊先生所說的「調和發達」,從而養成「靈肉一致的人。」所以我們在教學中重視語文課程對學生「思想情感、思維品質、審美情趣」的培養,加深、加強人文性、情感性的熏陶和感染,而教師也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重視調動自己情緒的感染力,給知識、信息附加情感色彩,使課堂具有健康、融洽、充滿溫暖的心理和責任感的氛圍。要盡量做到使學生有親切感、享受感,使課堂氣氛輕松、和諧、愉快,達到情感交融,使學生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的同時使審美情趣得到了潛移轉化有培養。
(一)形象美蘊涵於特定的教學情境中,教師要善於激發學生追求高尚品質精神美
「情」包蘊在課文內容中,「境」是課文內容所構成的整體畫面。在低年級閱讀教學中,創設情境,使小朋友通過感官,置身豐富、逼真的氣氛中,可以驅動小朋友的學習積極性。教師可以通過生動的講述,精彩的畫面,直觀形象的表演,以及電教設備的運用,創設一種審美意境,使小朋友入境悟情,潛移默化到接受審美教育。
憑借插圖、錄像展現美。小學語文低年級教材中,畫了大量形式多樣、形象優美、內容豐富的插圖。恰當地指導小朋友看圖,既培養了小朋友的觀察能力、表達能力,又激發了小朋友的美好情感。如《古井》是一篇文字和意境都很優美的散文。教學時,我先讓小朋友讀通課文後,我引導學生有順序地欣賞文中的插圖:村子東頭的古井,附近是絡繹不絕的擔水人,這些形象生動的畫面,使小朋友心曠神怡,陶醉其中,真切感受到了家鄉的
採用音樂渲染,營造美的氛圍。在教學《小珊迪》時,我邊吟誦課文,邊播放抒情的曲子,讓小朋友在音樂中,誘發情感,體會小男孩的美好心靈,受到美好的形象的感染,從而萌生一種學習人物內心美好的激情與行為。
憑借語言描述渲染美。教師在領會課文情感的基礎上用緊扣課文主題的富有感染力的語言講課,並適當配合一些體態語言,同樣能引起小朋友有效感知,與教材內容產生共鳴,培養小朋友的審美感知能力。
(二)優美的語言是從精彩的詞句中品味出來的。
小學語文課文用詞精美、語境生動,學生可通過朗讀,把文中抽象的文字,變成具體的可聽可感的審美形象,讓感官經過反復的審美實踐品味語言美,逐步完善學生審美的感知力。如《觸摸春天》,作者描繪了一幅「盲童留連於花繁葉茂中」的綺山麗水的畫卷。他用觸摸這一詞語,寫出了盲童對觸摸春天的感觸,作者由靜到動描繪了春天大自然的美景以及盲童是怎樣觸摸春天的。細細賞析,還能誘導學生將熱愛桂林山水的情感升華為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熱愛祖國的激情。
(三)真實的情感需要我們細讀默念,體會情感美。
小學語文課文含著作者強烈的情感,或激昂,或悲壯,或直抒,或含蓄,因此在教學中要讓學生理解作品的內涵,體會文中的情感,並把作者在文中的情感表達出來,激起學生感情上的共鳴,而朗讀表達最能以作者在文中所表達出的情感來觸動學生的情感,讓學生在朗讀中感受到情感美。《觀潮》是四年級的一篇課文。教學時,我引導學生看多媒體課件有感情地朗讀,學生盡情地游覽了迷人的沙灘、著名的海洋公園、繁華的街市。結束部分,我請學生說說體會,有的說,杭州真美啊!有的說,我真想到杭州去看看,有的說杭州西湖就好象一位美麗的少女。學生讀著,說著,激動與自豪也溢於言表。
二、聯系實際,教師要善於拓寬學生的閱讀渠道,使學生從中感受美。
語文教學中的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師「教書育人」的重要領域。在這個領域中,幾乎囊括語文教學的全部手段,可以落實語文教學的終極目的,從傳播文化知識,訓練讀寫能力,增強思維意識,到陶冶性格情操,確立人生理想,無所不包。所以要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作文教學中的地位是極其重要的,走出教材,加強課外閱讀和作文實踐既是必要也是有廣闊的操作餘地的。
語文教育的是母語教育,有取之不盡的教育資源,有得天獨厚的語文環境。語文一旦與生活聯馬上就生動活動起來。譬如,聆聽音樂美,發現繪畫美,欣賞藝術美、自然美、科學美、社會美、生活美、都可以從語文學習中獲得,可以得之於心而應之於筆。反過來,它們又無一不是提高審美情趣的途徑。那麼如何通過作文教學來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呢?筆者認為,在作文教學中要讓學生感受美的世界,並在感受的同時構造起有情感依附的文章。
作文教學往往從觀察描寫入手,這實際上就是審美情趣和審美感受能力的訓練。抓住這一環節,可以培養學和准確的審美指向和良好的審美心理。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自然界的萬事萬物和人類社會的芸芸眾生,無時無刻不在感染著我們、影響著我們。美與丑、善與惡、真與假都在我們的身邊演繹,我們如何去應對,如何去評價,如何去選擇?這就需要正確的審美觀點和情趣。小學生的思想與心理處於一個不穩定階段,他們的審美指向不確定,審美情趣比較膚淺也容易游離,老師的指導是十分重要的。而培養審美感受能力的重要一關還在於要學生能克服思維慣性,將日常態度轉變為審美態度,將科學的分類標准轉變為審美的分類標准。按這種審美標准,彩虹可以不再是太陽光和雨霧相互作用的產物,而是通向幸福的橋梁,白楊樹倔強的挺立著,儼然北方農民的化身。由於這種理解不再是單純的邏輯推理或抽象的沉思,而是情感與事物之外在完形的相互滲透,於是,便將該事物從理性世界移到了情理交融的世界。這種審美感受使萬物蒙上美的光輝,無生命的事物也有了生命的意味。
作文教學中對學生審美情趣的培養,可以提高學生的觀察力與表現力,提高學生認知能力的發展,增強學生的思維能力,從而豐富情感世界,陶冶性格情操。有了對美的世界的感受,學生筆下的文章才能漸漸地有了聲、形、色、情感也會有了依附。他們用心去感受,用心去構思,用心去寫。從而最終形成自己的審美角度和審美情趣。
創造美要靠豐富的想像。創造美,是審美教育的一個更高的境界,小學生不僅有感知美,鑒賞美的能力,同樣,在老師的悉心指導下也能有創造美的能力。在語文教學中語文老師應如何引導學生創造美呢?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結合課文的學習,安排學生進行一些行之有效的創造美的活動。
語文教學中的表情朗讀是學生所喜愛的一種活動,它既是一種欣賞過程,也是一種再創造的過程。朗讀者彷彿置身於課文的意境中,將自己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交融在一起,將作品中主人公的情感態度融合到自己的生活體驗中,領會其語言的感情色彩,然後通過朗讀時的音調、姿態、表情,再現課文中的藝術形象,引起他們強烈的情感共鳴。在實踐中提高他們欣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北大荒的秋天》是三年級上冊中的一篇課文,描繪了北大荒的自然風光和豐收景象,表達了作者熱愛北大荒、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這樣一篇語句優美的文章還需要多作解釋嗎?此時與其讓學生聽老師枯燥無味的分析,不如讓學生通過有表情的朗讀自己去體會其中的妙處。於是我就指導學生朗讀,指名讀,分組讀,集體讀。在朗讀的同時進行適當地點撥提醒他們一邊欣賞體會作品中所流露出的感情,一邊通過自己的朗讀來再現北大荒的秋天之美,讓他們充分享受到再創作的快樂。
❸ 新課程標准下,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美育
美育即審美教育,語文教學中的美育問題十分重要,應該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在青少年全面發展的諸因素中,美育有著特殊的意義。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美是道德純潔、精神豐富和體育健全的有力源泉。」這點明了美育在個人發展中所佔的重要地位。美育包括社會美育和學校美育,其中學校美育又包括各學科課程中的美育、環境的美化以有美育活動等方面。但在課程美育中人們往往認為責任只在音樂、美術等,卻未能意識或重視到其它學科也都能夠而且應該挖掘其中美的因素,適時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讓學生從情感的體驗中去掌握科學文化知識。由於語文學科的特點,從某種角度看,它的美育任務更是責無旁貸,它的作用也許會更重大、更深刻。語文學科的美育,可以有效地凈化心靈、陶冶情操,積累審美經驗,提高審美鑒賞力,培養想像力,發展創造性思維的能力。總之,語文與美育關系密切,美育在語文教學中佔有重要地位,對學生的身心發展有著重大意義。語文中的德育必須通過美育才能完美地實現。「寓德於教」的提法是不錯的,「文道結合」的觀點也早已有之,如韓愈的「文以載道說」等便提供了理論根據。但是在具體實施中會產生種種困惑,如1篇游記教完了,於是總結說:「文中表現了作者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應該怎樣呢?……」難道這樣就算大功告成了?學生的確深受教育了嗎?再說,語文有其自身的特點,詩賦文章中似乎並非篇篇「載道」,處處「寓德」,也就不宜一律牽強地給所有的作品貼上什麼標簽,這是在語文教學實踐中常遇到的情形。 然而有1種因素能夠貫穿於詩文的始終而無所不在,這就是——美。社會生活、自然景物、人類語言等是十分豐富的,反映這一切的作品文章也是多姿多彩的,這些都能引起讀者的美感。如果能引導學生「披文以入情」,細致地品味大自然的詩情畫意,賞析性格各異的人物形象,體驗人類豐富的思想情感,感受深刻的生活哲理,欣賞作品中各具特色的建築、繪畫、雕塑、音樂等藝術美,領略不同風格的語言美……一言以蔽之,讓學生以審美的方式感受和認識世界,感染熏陶,潛移默化,從悅入、感人到育人,就能使他們培養起高尚的審美情趣,從心靈深處產生一種追求崇高、美好、文明的強烈慾望,從而使人的思想精神產生質的飛躍,較好地達到德育所企盼的目標。眾所周知,《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一書以其活生生的藝術形象教育和激勵了幾代青年,使他們成為共產主義新人。有一位科學工作者曾經說過,就是那些優美的山水詩和寫景游記散文使自己深受大自然的潔凈美麗,並決心獻身於祖國的環保事業的。這就是美育的偉大功績。從這文教學中的德育的實質就是美育,只有這樣地看問題和付諸實踐,才能使語文學科不僅具有「工具」的特點,還能獲得更為廣闊、更為深刻的意義。 在語文學科實施美育是增強學生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量的一個關鍵。
❹ 語文教學中如何滲透審美教育
《語文課程標准》指出:"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培養愛國主義感情、社會主義道德品質,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由此可看出,語文教學與審美教育的關系密不可分。作為語文教師,在教學中除了要讓學生不斷感受、體驗這些以教材內容為本的審美內容及形式外,還要遵循學生審美的規律,由淺入深,由表及裡,由體驗到評判,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這樣,才能更好地在閱讀教學中進行美的滲透,從而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識與審美能力。
一、在對比中體會形象美
只有深入地理解課文,才能打好審美的基礎,而對比又是幫助學生提高審美能力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教學中,教師要善於指導學生發現文章中美與丑的強烈對比,不斷在揣摩、理解中感受到美的形象。如《故鄉》這篇課文,魯迅筆下的"知道無窮無盡的稀奇事"的少年閏土與"素不知道這一切"的少爺公子們的兩種形象就構成了鮮明的對比。在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把握住少年閏土"知道海邊有無窮無盡的稀奇的事"與少爺們"只看見院子里高牆上四腳的天空"進行比較,學生便會發現閏土是一個活潑可愛、知識豐富的農村少年,而少爺們只不過一群孤陋寡聞、鼠目寸光的紈絝子弟。通過強烈的形象對比,在學生的心目中,一個健康活潑、聰明能幹、知識豐富的農村少年的形象躍然紙上。因此,教師應著力引導學生對人物之間的外表與內心、客觀與主觀、形象與本質進行相互比較,讓他們在對比中認識美、體驗美和評判美,從而不斷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二、在誦讀中體驗情感美
情感體驗是閱讀教學中不可忽視的心理因素,是對學生進行美育教育的一個重要途徑,而誦讀課文又是體驗情感的有效方法之一。引導學生反復誦讀課文,就是要使學生在語文文字的訓練中,更好地獲得學習語文能力,並且有機地使學生受到思想情感的陶冶。
1、在讀中感受自然美。我國地大物博,要讓學生在短時期內感受到這一點,唯有通過文字加上他們豐富的想像來實現。如讀"這種美,是一種隨心所欲、不拘一格的美:直插雲天,敢戲白雲......相對相依,宛如『熱戀情人',亭亭玉立,好似『窈窕淑女'......"時,只要教師加以適當的點撥,鼓勵學生結合語言文字展開充分的想像,學生眼前就會浮現出一幅天然美景。進一步的朗讀則會使學生感情得到升華,把自身融入其中,既可在書中領略祖國的大好河山,又激發了學生的自豪感。
2、在讀中體會形象美。在教學中要讓學生理解作品的內涵,體會文中的情感,並把作者在文中的情感表達出來,激起學生感情上的共鳴,只有通過朗讀才能實現這一目標。
3、在讀中品味語言美。課文用詞精美、語境生動,學生通過朗讀,把文中抽象的文字變成具體可感的審美形象,讓感官經過反復的審美實踐品味語言美,逐步完善學生審美的感知力。如 "灕江的水真靜啊,靜得讓你感覺不到它在流動;......"將灕江水的三種不同特徵表現得淋漓盡致。相似而整齊的句式娓娓道來,學生在聲情並茂的朗讀中怎能不體味出美的韻味來呢?
4、在讀中追求創造美。我們教材中的許多文章,可讓學生在朗讀中根據文字描述進行語言表達,在朗讀中由形象思維逐漸向象思維轉化,而美育在語文教學中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達到創造美的境界。因此,朗讀成了培養學生創造美的橋梁,朗讀的過程其實就是在創造美。
三、在想像中拓展意境美
教師要鼓勵他們展開大膽、合理的想像,教給他們掌握想像的方法,在想像中不斷體味文章所表達的美的意境。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特點,憑借熟悉的有關情景讓學生展開想像,根據事物的發展,讓學生進行推理想像,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合理想像,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與審美能力。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廣陵》中的"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兩個寫景的句子,詩人融情於景、借景抒情,展現了深邃的藝術意境。為了開拓學生的想像能力,教師可以先讓學生以"假如我就是詩人,那是怎樣的情景"的假設進入原有的意境。這樣,學生就可根據教師的點撥,展開想像的翅膀,體會這首詩的詩情畫意:春暖花開的長江兩岸,彩碟翩翩起舞,百花散發著芬芳,江面滾滾的波浪向東流去,一葉扁舟借著長江之水,一直漂到水天相接的地方,最後消失了......這美妙的想像融入了學生對美的理解和創造之中,即使是不同程度的學生也能產生一種身臨其境之感。因此,在語文教學中,要充分培養學生的想像力,才能不斷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四、在推敲中欣賞語言美
在中學語文課文中,詩歌用字精練傳神,散文句式優美多樣,教學時,教師要引導學生認真推敲、欣賞,這樣既能提高學生的語感,又能使學生得到美的熏陶。
1、推敲傳神的詞語。一般地說,詩人和作家都十分注重用詞的傳神,它的精妙之處就在於既形象又包含豐富的內容。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輕捷的叫天子忽然從草間直竄向雲霄里去了","竄"字既
❺ 怎樣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滲透美育
一.、在指導學生課外閱讀上,我也做到了盡善盡美,從以下三個方面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一)興趣閱讀抓課外。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指出:「沒有任何興趣,被迫進行的學習會扼殺學生掌握知識的意願。」學生有了興趣,才能從內心深處對課外閱讀產生主動需要。
(二)讀好書好讀書,審美觀悄然而生。
居里說:「書,就是社會,一本好書,就是一個好的社會,它能陶冶人的感情和氣質,使人高尚。」好書,以它的健康的思想教育人,以感人的事跡鼓舞人,以高尚的情操陶冶人,以緊張、驚險、曲折的情節吸引人,以科學的知識豐富人。教育學生讀好書,才能使學生從好書中受到勞動美、人物美、社會美、自然美感染和陶冶,才能認識真、善、美,才能樹立正確的審美觀。
(三)學生的審美能力是在閱讀中萌發的。
抓人物的外貌、神態、語言、動作和心理活動體會讀。言顯心聲,行露思想。一個人的言行舉止反映了他的內心,展現著他的精神風貌。作者寫人,正是通過對人物想的、說的、做的及臉部表情的描寫展現人物的內心世界的。因此閱讀時,要抓人物的神態、語言、動作、心理活動和外貌描寫體會著讀,才能很好地感受人物的精神風貌,感受到人物之美、作品之美。
❻ 淺談怎樣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滲透美育教育
一、准備階段: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經研究,創設情境可以在語文課堂中快速有效地激發學生審美的興趣。正如葉聖陶先生就所說的「讀者胸有境,入境始與親。」教學時,教師可通過聲情並茂的描述、栩栩如生的畫面、優美動人的音樂、精彩生動的表演等方式,依據課文的內容或主題,創設與之相關的情境,讓學生迅速融入其中,產生審美的慾望。
筆者在教學人教版《荷葉圓圓》一課時,先以詩意的語言,伴以荷花圖片和音樂,描繪了美麗的荷塘景色,並讓學生扮演文中的小青蛙,蹲在荷葉上「呱呱呱」地唱起了歌……創設一個優美有趣的情境,激起學生審美的興趣。
二、觀照階段:體驗探究,多元感悟。
觀照階段是審美活動與語文課堂審美教育的主體過程,這個階段是學生進行審美感知和審美理解的過程。結合日常的語文教學活動,筆者認為可從以下三方面引導學生在語文課堂中進行審美感知和審美理解:
在移情中體驗:移情,即引導學生置換身份,在想像中把自己的情感轉移到審美對象上。如教學《丑小鴨》一文時,為了讓學生充分感受到丑小鴨變成天鵝後的心理,筆者讓學生們將自己代入丑小鴨的角色中。學生們在角色的置換體驗後,抒發了不同的感受:「丑小鴨變成白天鵝的過程正如毛毛蟲蛻變為美麗的蝴蝶一樣」;「如果你始終相信自己,不放棄自己,終有一天你也會成為一隻展翅高飛的白天鵝」;「只要不放棄對生活的熱情,始終對幸福懷有不懈的追求,像我這樣的丑小鴨,經歷千難萬苦也能獲得幸福啊」……
在比較中體驗:學生通過比較的方法,可以收獲不同的審美體驗,豐富審美感悟。如我校一名老師執教《獨坐敬亭山》一詩後,又鏈接了《江雪》一詩。學生通過比較分析後,兩首詩雖然都描述了詩人「獨處」的情境,抒發了詩人孤獨和落寞的心情,但《獨坐敬亭山》的「山」更有「人氣」與「情味」,它能與詩人相互慰藉;而《江雪》一詩的「山」卻是帶著一種決絕的冷清和孤寂,少了那麼一點人情味。在課堂的比較分析中,學生感悟了「獨處」的審美體驗,領略到不同詩人間的審美趣味。
在交流中體驗:,交流,是一種激情的碰撞,學生在交流中往往會有恍然大悟、靈光乍現的審美快感——原來還可以有這種體驗,和我感受到的都不一樣啊。交流,使審美更多元。有幸聆聽過《最完美的王子》繪本教學一課。故事中,百般挑剔的公主伊莎貝拉最終變成了青蛙,與青蛙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當故事講述到最後,老師問學生們「伊莎貝拉找到了最完美的王子嗎?」學生們通過小組討論,全班交流,不斷迸發出思維的閃光點。有的說,那是一隻青蛙,青蛙不可能是完美的王子;有的說,愛讓平凡的青蛙變成了最完美的王子;還有的說,只要伊莎貝拉覺得快樂、幸福,誰能給她這些,誰就是她最完美的王子……在激烈的討論交流中,孩子們豐富了「愛」的含義。
三、效應階段:重視評價,激發創造。
在審美活動中,觀照階段之後是審美的效應階段,即對審美對象進行評價與創造。審美評價和創造更能體現學生的個體性和主體性,是學生主動參與和探究「美」的產物。在閱讀教學中,進行審美教育,最終目的是要培養小學生創造美的能力。
在《小木偶的故事》中,師生們共同發現了童話的「反復結構」,學生們也以「反復結構」創作了一個個生動有趣的童話。有驚險勵志的小鷹貝貝成長記,有神秘動人的一滴水的故事,有感人肺腑的兔媽媽護寶記……課堂中,學生們將自己的審美體驗化作了美麗的審美創造。
總之,審美教育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課題。要在小學語文課堂中滲透審美教育,應結合小學生的心理認知特點和審美的發展過程來組織教學,將課堂教學活動當成是一個審美的過程,引導學生尋找美,感受美,創造美。
❼ 如何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滲透美育
在小語教學中滲透美育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一語道出人們對美的需求已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因為美是人們精神生活的一種享受,一種樂趣,一種陶醉。真正的美應當是純潔的,真實的,善良的。他能使人的內心產生無比的喜悅和興奮,在欣喜中受到啟迪,領悟生活的真諦,從而完善自己的道德,陶冶自己的情操。
陶冶兒童美感,培養審美感受力是小學語文教學不容忽視的重要內容。小學語文教材中,無論是語言文字的表述,還是從內涵意義的闡明都充滿了美的因素。面對這樣的教材,作為語文教師,其本身具有雙重任務:不僅自己需要從教材中領悟美,而且還得教會學生從課本中學到美。那麼,教師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美育呢?我根據自己的教學實踐,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去嘗試。
一、教師語言揭示藝術美
教學語言是教師傳授知識給學生時最重要工具。著名的教育家斯霞曾指出:對於教師來說,他的語言恰似一面鏡子,通過它,可以看出教師思維的邏輯性、感情的豐富性、知識的廣闊性、認識的深刻性、表達的藝術性以及反映問題的敏捷性。可以想像,教師語言缺乏美感,學生就會感到枯燥乏味;教師語言深奧,學生就難以接受和理解。
❽ 淺析如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美學教育
美學是研究美的本質與人們對於客觀審美對象的具體感受,以及與之相關問題的科學。教學是增進人們的知識、技能,改變人們思想、意識活動的教育手段與過程。翻開語文課本,我們就會發現:那美不勝收的畫面、精彩的修辭、優美的語言等,無一不具備美學的內容。其實,美學與語文教學在本質上是統一的。人們常說語文難教,我們應當反思在教學實踐中,是否將語文視為美學載體,從審美角度來看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因此在教學中我們應注意充分挖掘語文的審美因素,把理性與感性、抽象與具體有機統一起來,從而陶冶學生的性情、凈化學生的情感、美化學生的生活,使學生在發現美、熱愛美的基礎上,進行美的創造。
一、運用直觀畫面來展現美
教育學原理指出:教學活動中,適時充分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即表象儲備,對培養學生的創造想像,發展形象思維十分重要,而課堂教學主觀直觀、可感的畫面,再通過學生親身生活的經歷和生活體驗,就能更好的理解語文以及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如學習《看雲識天氣》,導入時可選取「中央電視台」的「天氣預報欄目」中的精彩片段:那流動的氣流、和諧的色彩,以及播音員得體的打扮,無一不吸引學生,給他們以美的熏陶,從而再配上與美術教師共同製作的不同類型的雲,學生看到的是一幅幅變幻莫測、千姿百態的雲的形狀,不僅把握其特性、本質,而且產生了美感,強化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又如教學《石壕吏》,可以從網上下載「老翁逾強,聽婦致詞,天明獨別」三個畫面,還可以根據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痛苦、人民命運的不幸這一主題,再下載「不要戰爭」以及伊拉克戰爭的若干圖片,這樣的動靜結合的畫面組合呈現,學生能超越時空,領略作品的悲劇意義。當然,畫面也可以由學生根據學習的內容動手製作。文言文《送東陽馬生序》第一小節作者自序了少年求學、成年求師、行路艱難、衣食粗劣這幾個情節,學生在理解基礎上自己繪制了體現作者「勤與艱」的求學經歷的一幅幅畫面,不僅加強了對主題的理解,而且立志刻苦學習,成材成人。
二、運用視聽音樂來欣賞美
音樂具有一種神奇的力量,可以激活課堂的氣氛和學生的思維。,莫泊桑的作品《項鏈》是一篇傳統篇目,女主人公瑪蒂爾德因愛慕虛榮參加教育部長的晚會而丟失項鏈,為還債而選擇十年艱辛勞動。這一段感人的文字,配上《二泉映月》這首樂曲,學生在聆聽中發現女主人公人性的另一亮點,在充滿虛榮的資本主義社會,她能守住底線,沒有走向墮落,實為光彩的一筆,因而,進一步拓展了對人物形象的分析,音樂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散步》一文主要體現一家三代和睦相處、其樂融融的生活氛圍,講授結束時,播放《常回家看看》一曲,學生對文章主題的感受會更進一層。《驛路梨花》歌頌的是解放軍子弟兵和哈尼小姑娘助人為樂的事跡。講授臨結束時,播放《感謝》主題曲,學生在靜靜的賞析中,課文的主題瞬間得到張揚。除了音樂作為輔助手段之外,還可以將課文內容製作配樂朗誦,尤其是一些美文、散文,一些經典詩歌,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想像與主觀意識,展開思維的翅膀,在廣闊的空間時間遨遊,用心感受,達到「耳醉其音」,「心醉其情」,從而進一步體驗美感及精神所在。
三、通過閱讀品味美
學生在發現美、創造美這一過程中,學生的主體地位是至關重要的,沒有學生的主動參與,老師縱然講的天花亂墜、美不勝收,也是無用的。應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從課文的整體情境中感悟、感知、品味作用。讀《看雲識天氣》以文,引導學生從比喻這一修辭入手,使學生體會到博喻的絢麗美。「語言是一切事實和思想的外衣」,「語言把我們的一切印象、感情和思想固定下來」。讀《背影》用詞遣句格外樸素,從而引導學生品評詞語的樸素之美。這種朴,是「大巧之朴」,是「濃後之淡」,這種朴,「言近而旨遠,辭淺而義深」。讀《桃花源記》一句,詞句整齊、對稱與參差,錯落皆有,相輔相成,如峽谷中的一脈清泉,錚錚淙淙流在學生的心田,無限美的韻味,在琅琅的書聲中潛入學生的心底。又如讀朱自清的作品《背影》,四次寫背影,「我四次流淚,父親講了四句話」。學生只有在聲情並茂的反復誦讀中,才能深刻體驗這質朴而感人的畫面,直切領悟父子清深那震撼人心的人性美。又如讀《中國石拱橋》里有:「母子相抱,有的交頭接耳,有的像傾聽水聲,千態萬狀,惟妙惟肖」,排比、擬人的手法,形象地說明了盧溝橋形式的優美的。品位這些詞句的妙用,可以拓展學生的想像空間,使他們真正體味到語言的美感。海涅說過:「在一切創造物中沒有比人的心靈更美好的東西了。」如《岳陽樓記》,《陋室銘》,《梅嶺三章》,《周總理,你在哪裡》都從不同的側面表現了人性之美、人格之美。「自然是偉大的,人類是偉大的,然而充滿了崇高精神的人類活動乃是偉大中之尤其偉大者」。這段話可以讓學生在審美體驗中增強對社會對人生的深沉體驗。
總之,教材中的任何文章,那些由主題、思想、題材、人物、景物、環境、情節等有機性結合的內容是美的;那些由語言、結構、體裁、韻律等有機結合的形式也是美的。在語文教學的全過程中,都要引導學時在鑒賞品位文學作品蘊涵的情韻之美、形象之美、色彩之美的活動中,不斷汲取美的營養,陶冶和凈化自己的靈魂。
❾ 小學二年級語文如何滲透美育教學
要讓孩子在閱讀文章中感受美,在背誦古詩中收獲美。
美育可以滲透在語文課堂的各個環節。
這就需要老師的重視,要打破傳統上課模式。大膽進行美育教育,同時讓孩子自己發現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