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語言文字 > 小學語文如何有效教學設計

小學語文如何有效教學設計

發布時間:2023-01-11 15:57:20

❶ 如何進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設計

如何進行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是我們一線教師的一項主要常規工作。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推進,怎樣進行科學有效的教學設計,提高課程實施質量,是廣大一線教師需求不斷研究和解決的問題。下面我們就依據專家的教學理論,結合優秀教師的教學案例,針對老師們平時在教學設計中存在的問題與困惑,和大家一起探討如何進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設計。首先,我們在思想上明確什麼是教學設計?
一、如何制定恰當的教學目標
一堂好課猶如一段美好的旅程,老師是向導,學生是旅伴,教材是載體,教學目標就是我們要到達的驛站,是我們要去的地方。教學目標支配著課堂教學的全過程,規定著教與學的方向。那麼怎樣確定的教學目標呢?
1. 依據課標、教材——把握方向
課程標準是開展教學活動綱領性的文件,是國家制定的某一學段的共同的、統一的基本要求,它規定著教學活動的方向,是一切教學行為的出發點和歸宿點。一般包括
基礎性目標,即核心的基礎知識,必須掌握和解決的障礙性知識。比如,語文課每課的字詞,要求背誦的段落,准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教學核心目標,即本節課重點要教學的內容,一般為單元所規定的知識與技能。為解決某類問題而開發的方法,往往是課堂教學的核心教學內容。
附屬性目標。一般而言,思想情感與價值觀或由本課知識所延伸出來的知識等屬於附屬性目標。
進行教學設計時,只有全面理解課標的內涵,准確把握各學科課程標准以及教材內容,才能制定出合適的教學目標。也就是說確定教學目標,一是要了解課程標准各年段目標,二是明白所在單元教學目標,三是清楚本節課教學目標。
二、如何科學合理的組織教學
教學內容是在教學過程中創造的,它既包括教師對現成教材的沿用,又包括教師對教材的「重構」——加工、處理、改變以及增刪、更換。合適的教學內容建立在良好的學科知識,對課程標准和教材的正確理解,對學生學習狀態准確把握的基礎上,蘊含著教師參與課程研製、用教材教和教學為學生服務的理念。設計一課教案,除了熟悉課標要求之外,還要圍繞本課教學目標,以教材為抓手,優化教學內容,並選擇科學有效的教學方法,為學生的學習鋪路搭橋。
(一) 正確合宜的研讀教材
研讀教材,是進行教學設計的前提,也是提高語文教學效率之本。研讀什麼呢?研讀文章主題思想,表達結構及重點字詞句意思。正確合宜的教材解讀,是教學中「教什麼」的抓手,也是教師用好教材恰當選擇教學內容的關鍵所在。那麼,如何進行正確合宜的教材解讀呢?
第一:恰當運用單元主題和閱讀提示
我們教師在教學時習慣於就一課教一課,就一節教一節,往往忽視了教材在編排上突出的特點———圍繞專題整合教材內容。人教版實驗教材從三年級開始就以「導讀」的形式點明每一個單元的學習主題,並且在每一篇略讀課文的前面也都有相關的閱讀提示。
單元導語部分既點明了本單元的主題內容,又提示了本單元的教學目標及單元訓練重點,既便於老師整體把握本單元的教學設計,又有利於學生整體感知本單元的學習任務和要求,做到教學單篇課文與單元主題相聯系,略讀課文與精讀課文相聯系,學生課前預習(搜集資料)與教師課上指導(交流展示單元主題內容)相聯系。
所以,對文本的解讀,教師要明確單元主題,同時要解讀單元導語,明確導語的指向,需要將導語作為一項教學內容來引讀。基於這一點,我們提倡,在教學單元新課前要利用單元導語進行「單元導讀」教學設計。「單元導讀」設計其實就是對學生學習本單元課文的預習指導,這樣做的好處是:第一,可以幫助學生建立單元學習的整體意識,便於學生更好地把握本單元的主題內容。第二,可以滿足學生先睹為快的心理,對課文先整體把握,引發閱讀期待,為單課學習做准備。第三,利用一節課的時間,可以指導學生收集有關本單元的學習資料,做到課內外相結合。
我們來看一位老師執教人教版四上四單元的「單元導讀」教學設計:
這樣的導讀設計,是在明確教材編寫意圖的基礎上整體把握教材,把教材放到單元和學生認知中去研讀,以一個單元的內容為背景,既體現了單元主題和單元訓練重點,又降低了教學難度,體現了知識間的鏈接。導讀課導出了單元主題和學法,指出了精讀課要緊緊圍繞主題,從品詞析句入手,突出學法指導和領悟文章的表達方法,進而整體把握和理解全文,在語言文字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及感染。略讀課則要從同一單元的精讀課文中引出課文內容,要體現出「放手」,運用在精讀課中習得的學習方法,讓學生自讀自悟,有所收獲,有所感悟。這是一種「既見樹木,又見森林」的研讀觀,也體現了教材研讀的廣度和深度。因此,恰當地運用單元主題和課前閱讀提示,能夠促使教師創造性地使用教材。
第二:有效利用課後思考練習題
課後思考練習題凝聚著教材編寫者的集體智慧和汗水,它直接體現了編者意圖,反映了教學目的和要求,有助於教師對課文的解讀和把握。每一個教師都應該重視課後思考練習題,將每一道課後思考練習題落實到具體的教學中。
1.依託課後習題,引導自主感悟
課後練習是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它既提示了教學的重點、難點,又給學生自主學習留下了極大的空間。因此,教師要在全面、深入地理解課文的基礎上,進一步藉助課後思考練習,讓學生帶著問題閱讀。
例如,《葡萄溝》的課後習題要求學生「讀讀想想」:為什麼說葡萄溝是個好地方?在展開閱讀感悟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以此為切入口,邊默讀邊思考。在自主閱讀的基礎上,學生通過廣泛交流和教師點撥,充分體會到葡萄溝不僅景色優美、物產豐富,葡萄和葡萄乾享譽盛名,而且當地老鄉熱情好客。這樣圍繞課後問題展開教學,既能使教學主線明晰、層層深入,又能在閱讀交流中提綱挈領、凸顯主題,達到事半功倍之效。
2.藉助課後習題,落實語言訓練
許多課後習題的設計體現了文本的語言特色,教師如果能在教學中結合文本閱讀進行語言訓練,並細化指導,落實到位,定能深化文本內涵,提高學生的言語能力。
例如,《畫家與牧童》課後的「讀讀寫寫」中有:他的畫一掛出來,就有許多人觀賞。 一_______,就_____________。教學時,我通過讓學生默讀課文,找一找哪些語句寫出了戴嵩是個著名的大畫家。當學生交流到「他的畫一掛出來,就有許多人觀賞」時,趁機點撥文本中的「一……就……」寫出了戴嵩的畫很吸引人,他是個名副其實的大畫家。然後,讓學生聯系生活模仿說句子,嘗試運用文本特有的「語言點」寫句子。藉助課後習題,切合文本進行實時語言練習,不僅能扎實指導好習題,更能使課文的閱讀感悟和語言訓練有機地糅合在一起,達到相輔相成的作用。
第三:深入適度的文本細讀
直面文本,是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文本細讀。教師直面文本,進行深入適度的文本細讀,首先要把教材當成一個「文質兼美」的讀本,靜心沉入文本,入境體悟,與文中人物、與作者同悲同喜,建立起屬於自己的、獨特的體驗和感悟。其次是在反復閱讀和品味中,對文本的精彩語段、重點詞句甚至是細小的標點細細咀嚼,並通過深入思考,讀出每個空白處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韻外之旨,品出字里行間所蘊含的豐富的情味理趣,獲取獨特的體驗與感悟。再次是在深入研讀的基礎上,不局限於文本閱讀,廣泛搜集相關資料,獲取更多信息,在廣闊的背景資料中進行深層的思考與鑽研,准確把握文本的深度和寬度。所以說研讀教材的過程,也是教師與文本個性對話的過程。要以讀者之心與作者對話,理解作者的寫作目的;以教師之心與編者對話,思考編者的編寫意圖;以兒童之心與學生對話,了解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努力做到教者、作者、編者、學者四心相同,才能真正吃透教材,把握要點,選擇恰當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深入細致的文本細讀要注意以下三點:
一是以讀者之心與作者對話,正確把握文本的價值取向
比如人教版四年級上冊《去年的樹》一文,它是日本作家新美南吉的一篇優美的童話故事,蘊涵著「信守諾言,珍惜情誼」的思想。對課文蘊含的道理,學生的認識可能不太一致。教學中有學生談到要「信守諾言、珍惜友情」,也有學生會提出要「愛護環境,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這一感受和見解,那麼,教師就要及時引導學生從文本中找出充分的理由來支撐,而不是相機拓展和展示有關破壞環境的資料,給學生滲透「保護環境」這的人文精神。教學中如果一味地尊重學生獨特的感受和見解,就會沖淡了童話的主題——「諾言和情誼」,脫離了文本的本意,也就泛化了文本的價值取向,教學也就會避重就輕,失之偏頗。
二是以教師之心與編者對話,發掘文本的教學價值
語文教材不等同於教學內容,它是教師的教本,又是學生學習語言的範本。教材中的文本,作為一般性的閱讀文章,本身就具有閱讀價值——文章寫了什麼,讀者可以從中獲得信息,受到情感感染和人文熏陶。而一旦這些文章被選用到語文教材中,它的價值就發生了變化,除了保留原有的閱讀價值,同時又增加了一種教學價值——文章是怎樣寫的。也就是文本的教學價值就是使學生獲得言語的智慧——簡單地說就是獲得表達的方法與藝術。
比如《慈母情深》中有一段話,跟我們習慣的表達方式很不相同:背直起來了,我的母親;轉過身來,我的母親;褐色的口罩上方,一雙疲憊的眼睛吃驚地望著我,我的母親……教師在解讀這段話時,就要想想,作者為什麼將「我的母親」放在句子的後面,為什麼要重復寫三次?作者為什麼不這樣寫:「我的母親背直起來了,轉過身來了,一雙疲憊的眼睛吃驚地望著我……」反復研讀課文,你就不難發現,這種「倒裝」和「反復」的寫法,強調的是母親的背、臉以及眼睛在惡劣的工作條件下的變化,這樣的描寫就像特寫鏡頭,就像電影中的慢鏡頭,突出的是母親的動作,對母親為全家操勞的艱辛就有了更深的體驗。文中還有類似的寫法,「母親說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彎曲了背,立刻又將頭伏在縫紉機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通過理解「立刻」的連用,加深了對慈母情深的體悟。教師只有在研讀教材時發掘「倒裝」和「反復」這一表達方法的教學價值,教學中學生才有可能習得這種特殊的表達方法,也才能讓學生在感知文本思想美的同時,又能領悟到文本表達的形式美,進而才能遷移運用到自己的學習實踐中,體現了由學到悟、由悟向行遷移的學習過程。
(二)使用靈活有效的教學方法
如果說教學目標給我們指明了要去目的地的方向,教學內容可以看作是我們要去目的地的具體路線,那麼,教學方法就是我們在這條路線上要乘坐的交通工具。方向正確,路線清楚具體,要到達目的地,這就要涉及到我們選用哪個交通工具,也就是說選擇怎樣的教學方法,能夠有效地達成教學目標。這就需要教師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合適有效的教學方法,使學生理解課文。
我們來看三個老師處理「飽經風霜」一詞的教學「我們走過去,看見他兩只手捧著腳,腳上沒穿鞋,地上淌了一攤血。他聽見腳步聲,抬起頭來,飽經風霜的臉上現出難以忍受的痛苦。」這是《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文中「救助車夫」這件事中的一句話。抓「飽經風霜」這個語言訓練點進行教學,一是這個成語的意思學生容易誤解,二是這個成語能形象地反映出車夫的身份,進而幫助學生體會魯迅先生對處於社會最底層的老百性的同情。教師選擇的教學方法不同,教學效果就不同。
評:這兩個教學細節,充分挖掘了文本的教學價值——「飽經風霜」這個語言訓練點,既體現了文本由言到意的過程,讓學生理解了「飽經風霜」這個詞的字面意思,又體現了由意到言的融合,讓學生能用自己的語言描述「飽經風霜」這個詞背後我們看不到的意象。兩個案例分別通過語言描述想像「飽經風霜」的畫面和讀寫結合想像「飽經風霜」的畫面,這兩種不同的教學方法都是讓學生通過品析言語表象,體悟「飽經風霜」這四個字背後的種種不能直白,但是必須去意會的東西——那就是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勞苦大眾飽受煎熬的生活狀況;魯迅的「俯首甘為孺子牛」,為誰俯首,為誰孺子牛呢?就是這些勞苦大眾。魯迅先生對處於社會最底層老百性的同情和關心,在學生在一次次地與文本對話的過程中,如細雨滋潤般的熏陶和感染著學生,學生在與文本對話的過程中也發自內心地領悟著和感動著,心靈也因為感動而變得豐盈了。這就是作者、教師、學生、文本之間的同生共構。
(三)、教學過程的設計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基本流程,即「初讀課文,暢談收獲——合作探究,解讀文本——鞏固梳理,拓展應用」,這是小學閱讀教學的一種常用流程。該流程可以用一課時完成也可以用二、三課時完成,具體講:篇幅短小語言精練優美的文章可用一課時完成;篇幅較長又難懂的課文可用二至三課時的時間進行教學,但原則上以兩課時為主。
第一課時的教學流程
激趣導課,揭示課題——初讀交流,整體感知——細讀理解,品味感悟——拓展升華,歸納總結。
1、激趣導課,揭示課題。
導課的方式有兩種:一是間接導課,二是直接導課。間接導課,即通過創設一定的教學情景,提出所要學習的課題,並板書課題。間接導入的方式很多,譬如,故事導入法、謎語導入法、預習導入法、歌曲導入法、畫面導入法、游戲導入法、疑問導入法等等。前六種導入法其導入要和教學內容有關,是對教學內容的一種鋪墊和襯托;游戲導入法可以和教學內容無關,目的是通過師生之間的游戲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達到快樂學習的境界。直接導課,即開門見山直接明確學習的內容,板書課題,提出學習要求,學習新課。。
2、初讀交流,整體感知。
初讀的目的是整體感知課文內容,讓課文的內容能夠在學生腦海中留下初步的印象,由初讀到整體感知課文內容需要經歷以下幾個環節:
(1)讀課文,找生字,指導學生識字、寫字。
(2)讀課文,指導學生將課文讀正確、流利、通順。
(3)談收獲,提問題,初步把握課文要點及主要內容。
第一個環節中要讓學生通過初讀課文,找出本課的生字、新詞,通過藉助拼音、查字典、問同學問老師等方式,正確認讀生字新詞,了解部分生字新詞的意思;還要根據課文篇幅的長短、生字新詞的多少適當設計組詞造句、記憶字型、指導寫字的環節;檢查學生識字情況的方式方法要靈活多樣。
第二個環節要體現出「過程性和指導性」地有機結合,讓學生按自然段去讀,在學生讀的過程中,發現問題隨時解決。遇到難讀的句子或長句子教師要通過范讀指導學生將句子讀通順流利。
第三個環節主要是驗證學生讀書的效果。這一環節重在鼓勵學生積極談收獲,敢於提出不明白的問題。學生的收獲,可以是對字詞句的理解,可以是對教學內容的感悟等,教師要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初步掌握課文的要點及主要內容;如果能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則要板書出以待後續解決;該環節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教學中教師一定要注意傾聽學生的收獲和問題,以便順學而導,為下一步的教學做好鋪墊。
3、細讀理解,品味感悟。
該階段是教學的重點,包括以下4個環節:
(1)梳理初讀及整體感知情況。
(2)圍繞疑難問題,師生合作探究。
(3)體驗思想情感,積累語言材料。
(4)小結理解課文的情況。
第一個環節要緊扣第二階段中的第(3)環節,要在第(3)環節的基礎上總結讀書及感知課文的情況,以表揚激勵為主。
第二個環節是教學的重中之重,是閱讀教學的關鍵環節,是解決重點克服難點的環節,一是要進一步明確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二是要突出重點句段的學習;三是是要採取多種方法理解重點句段,譬如,可採取讀議法、讀畫法、表演法、以問促讀法、理解感悟法、聯繫上下文和生活實際等方法理解重點句段,進一步掌握課文的要點、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四是要注重朗讀的指導,要指導學生讀出感情,在指導的過程中要看到學生由讀不好到讀好的過程,要看到學生由理解不深到有所理解的過程,要看到學生由不會學到會學的過程;
第三個環節,是教師要根據學生對文章的理解程度和課文的特點,讓學生通過有感情的朗讀進一步體會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篇幅較長的文章可以讀重點段落,反之可讀全文,感情比較濃厚的課文可以配以音樂進行烘托渲染,朗讀要達到以情激情的效果。第四個環節:一是要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總結;二是要對教學內容進行梳理,明確課文的要點、主要內容及文章主旨;要讓學生在讀好課文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了解課文中詞句的意思,在閱讀中積累詞語並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
4、拓展升華,歸納總結。
該階段要和第三階段中的第(4)環節相吻合,要體現出順接關系,低年級可安排一些表演性的活動,中高年級可安排一些閱讀拓展活動。第二,要做好歸納總結。三是布置作業,明確第二課時的教學內容。
第二課時的教學流程:復習導入,明確內容——鞏固梳理,遷移應用——歸納總結,拓展實踐。
1、復習導入,明確內容。
第二課時的教學導入主要是起到一個承接上課時連接下課時的過渡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兩個環節:(1)復習鞏固第一課時的教學內容。(2)明確本課時的教學內容。
2、鞏固梳理,拓展應用。
本階段是引導學生從「思想內容中」走出來,進一步理解語言文字是怎樣組織運用的,並形成語言積累。該階段是教學的重點,包括以下3個環節:
(1)梳理學習內容,提升價值觀念。
(2)適度拓展閱讀,擴大學生視野。
(3)進行綜合練習,開展實踐活動。
第一個環節的教學設計中,要注意以下四點:一是要在熟讀課文,形成積累的基礎上梳理學習內容,進一步明確課文的主旨,提升學生的價值觀;二要進一步突出重點句段,讓學生體會作者是如何通過語言文字表達主題思想的。第二個環節中閱讀的材料可以是學生搜集的也可以是教師搜集的,無論是誰收集的一定要和教學內容有關,通過以一篇帶多篇的閱讀形式,擴大學生的閱讀視野。第三個環節中的綜合練習和實踐活動以遷移運用為主,該環節可根據教學內容安排寫字練習、讀寫結合的片段練習以及辯論、表演等活動。
3、歸納總結,拓展實踐。
這是第二課時教學流程的最後一個環節,其主要任務:一是就學生對正篇文章學習情況進行總結,明確優點,提出努力方向;二是布置實踐性活動,向課外延伸。
以上闡述的是閱讀教學的基本步驟,一般流程。這些教學步驟具有一定的伸縮性和靈活性。各教學步驟常依據課文的不同特點及學情的差異而發生相應的變化。因此,這四個步驟不是刻板的公式或機械的流程,而只是基本的教學思路。語文教學本質上是一種極富創造性的工作。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應該因文而異,量體裁衣,針對不同類型的課文選擇最佳的流程,達到有效提高學生語文素養之目的。
(四)板書的設計
教學設計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有人這樣形容教學設計的三重境界:第一境界:授人以魚,即教給知識,在掌握知識的基礎上形成能力;第二境界:授之以漁,即教給學習知識的方法,讓學生從模仿開始,逐步形成自己的能力;第三境界:悟其漁識,即能夠引領學生創造性地運用知識和方法解決問題,形成新的思想。因此,教學既要授人以魚,又要授人以漁,更要悟其漁識,才能培養出有知識、有能力、有思想的創新人才。

❷ 如何寫好小學語文教學設計

如何寫好 小學 語文教學設計
如何寫好小學語文教學設計?教學設計還應與時俱進。教育培養的是新世紀的人才,要有創新的意識、開放的思維、勇敢的精神、廣博的知識、開闊的視野、高尚的人格。今天,朴新小編給大家帶來有效的語文教學方法

1.教學設計要圍繞單元專題組織教學,體現整合意識

現在新編的教科書,均是以專題組織單元。比如:有時這一單元中的課文均是描寫多彩的春天的;有時單元中的課文全是講各類家庭生活的;有時這一類單元課文又是寫環境保護的……課文內容不同,寫作角度不同,但主題卻是一樣的,或呼籲和平,制止戰爭;或介紹科學,鼓勵創新……為什麼專家們要如此編排教科書呢?筆者覺得這樣安排,很能夠創設一個大的學習情境,便於學生收集、積累資料,擴大學生學習的視野,從不同的視角感受主題,學習不同的寫作方法。那麼,教師如何把編者的教學意圖傳遞給學生呢?教師在教學設計中應有對單元中所學課文回顧的環節,小結出課文中與主題相呼應的部分;可以利用上節課所學的知識或學習方式來學習本課,既鞏固了所學又體現了自主探究的學習過程。在"語文園地"的學習中,更可以通過"我的發現"、"日積月累"、"口語交際"、"展示台"這四個欄目,整合整個單元所學的知識,突出單元重難點,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並產生整體認識和感悟,為寫作積累素材。



2.教學設計要充分利用課文插圖

低年級語文課本上的插圖編排得很有講究,充滿了兒童趣味。比如一年級上冊拼音教學中"j q x"與"ü"相拼,插圖中就出現了象形的"j q x"高興地與戴著帽子上畫有兩點圖案的"ü"相擁抱,就好似四個小夥伴很久沒有見面了,一見面就高興得不得了,小"ü"高興得連頭上的帽子都掉了。如果引導學生看懂了這幅圖,比教給他一個口訣"小ü小ü有禮貌,遇見j q x就脫帽。"更能給他留下深刻的印象。再比如一年級下冊《月亮的心願》一課中有兩幅插圖,可以讓學生觀察插圖後進行對比:小女孩與珍珍有什麼不同?尤其要讓學生仔細觀察月亮的臉的變化,引發思考:為什麼月亮會有這樣的變化?從而體會到文章中"孝敬父母"的主題思想。課文插圖中蘊含著豐富的信息,你看,專家編者是多麼細心呀!這么好的資源,教師怎能浪費呢?

3.教學設計要注意語言積累

現在的語文教學,除了舊有的對課文內容的分析和歸納外,更注重了語言積累。不光是積累類似於"日積月累"的詞語,更要是好詞好句,如擬人句、比喻句、疊詞、成語……在積累感悟中並由此生發出自己的獨特見解和感受。語言積累的目的是增長見識及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什麼是最美的語言?不是華麗的詞藻,而是能准確表達內心感受的質朴詞句。要寫出這種句子必須經過學習、感受、錘煉、升華的過程。這一訓練過程很長,其中一部分訓練就包含在平時課堂的語言積累中。還有一點,有的老師在講析課文時,過多地注重了人文性,不斷地渲染主題思想。在語文教學應做到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低年級語文教學更應該注重語文的工具性。教學中抓住一些字眼、文眼,進行"精雕細琢"地細節剖析,更能讓人體會深刻,學到真正的語文知識。

❸ 如何進行有效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設計

新課程的實施給我們的課堂吹來了春風,課堂變了,學生活了。面對新的改革,一直習慣於傳統教學的教師的我們真有點茫然。我自己是工作在第一線的一名普通的小學教師,對此,我是深有體會的,新課程給我帶來快樂的同時,也有許多的痛苦。在教學中,我不斷肯定自己,又不斷否定自己。我想成為一名有思想的語文教師,可感覺又是那麼難,路是那麼遙遠,但我是從不放棄。我試圖和大家一起來探討如何進行有效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設計,以供大家參考,其中的觀點有不當之處,還望各位專家給予指正。一、因根據學生的學情,制定適當的教學目標 教師應根據「課程標准」目標和要求,參照教材所規定的目標和要求,聯系教師、學生以及教學環境的實際情況,制訂集中、明確、適當的,有針對性、層次性的課堂教學目標。每一堂課的目標不是孤立的、靜止的,學生的學習水平也是循環反復、螺旋上升的。教師備課時應從學生的知識積淀、心理期待、文化准備等諸方面做全面地分析,結合單元目標、學期目標和年段目標作整體思考,使近期目標和遠期目標、具體目標和一般目標有機結合。 「集中」是指一堂課的教學目標要重點呈現一堂課的主要任務,將知識技能、過程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作為一個整體來考慮,表述時應盡可能地將三者加以整合。「明確」是指所制訂的目標指向清晰,表述具體得當,要陳述可以觀察到的學生的具體行為,說明產生這些行為的條件,以及指出評定行為的標准,以便操作和評價,例如字詞學習,應具體到能認讀識記哪些字,在什麼條件下積累哪些詞語並達到怎樣的程度等;又如了解課文內容,應具體到了解什麼內容,在怎樣的條件下完成,完成到怎樣的程度。在制訂重點精讀課文的目標時,要注意將知識技能、過程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等目標,在整合的基礎上進行細化。二、有效地進行教學設計。 (一)分析學生情況。 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轉變教學方式,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觀念,從學生的發展需要出發,改進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要想優化教學、漸漸讀懂學生,還需要我們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地實踐和探索,作好學情調查。「學情」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不同能力差異和特點的具體情況但是,究竟該怎樣以學生為主體?如何了解學生的需求?這些問題都沒有現成的答案。要找到答案,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進行學情調查。我們都知道,科學的學情調查是新課程下優化教學的一種手段。因此,每一個教學內容,每一個教學環節,學生的每一次學習活動,教師都應做到心中有數。關注了學情,掌握了學情,教師才有「引」的方向,才有「導」的重點。另一方面,學情的多樣和多變,並不意味著我們無法了解和把握學情。教師可以走到學生中間,去傾聽、觀察、訪問,可以察言觀色,可以舉一反三,可以旁敲側擊,還可以檢視他們的學習效果。總之,教師應通過各種方式來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進而通過各種手段和方法去改變學情,使之調整到最為適宜教學活動展開的狀態。 (二)組織教學內容。 課堂教學應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應努力使學生保持持久的、穩定的自覺性和主動性。一是要重視設置問題情境,把教材知識內容巧妙地轉化為具有潛在意義的問題;二是要遵循思維規律,抓好感悟、理解、實踐三個環節,精心創設突破難點、激活學生心理素質、培養思維能力的學習情景;三是要充分發揮現代信息技術的作用,利用教學課件、網路資源等,使現代信息技術作為語文課堂教學結構中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四是鼓勵學生對文本質疑,向教師提問,為學生提高問題意識創設問題情境。要指導學生提問的技能,培養學生由提出疏通性的問題到提出深究性、延伸性的問題,再到提出鑒賞性、評價性的問題。 (三)選擇教學方法。 1、教會學生質疑。 在語文教學中重視學生質疑是至關重要的。這決不是形式主義,也不是為了熱鬧而裝點花瓶。讀書有疑源於思,這是思維的結晶,也是智慧的明燈。小學語文課上,學生面對《海底世界》這一課的插圖向老師提出疑問:「章魚不是10條腿嗎?怎麼書上只畫了6條?」這難道不令人吃驚嗎?我們都吃過章魚,但從來沒注意到它有幾只觸手,更不注重科學界對章魚的分類還有分歧。雖然學生的理解有失偏頗,但他能向教材挑戰,這就難能可貴了。教師要注重質疑解疑能力的培養,留足時間,激勵表揚,讓學生由不敢問到大膽問再到善於問;我們要真正解放學生,樹立正確的語文教學觀,淡化語文教師的表演欲,從興趣、情感的激活入手,培養學生的表現欲。 2、實行學生主動參與的探究式學習。 探究式學習,簡言之就是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通過主動的探索,發現和體驗,學會探究問題、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從而增進思考力和創造力。而語文教學活動長期以來主要以教師的「傳道、授業、解惑」為主要的教學方式,強調記憶性成為語文教學的一大特點,教學中較少有學生的探究性、分析性的思維過程。這種重記憶輕理解,重灌輸輕思維,單一、被動以接受為主的學習方式往往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而且負擔很重。這一狀況不利於學生學習興趣的養成,而且嚴重影響到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影響著學生思維的發展。 三、改進評價方式。 對學生學習情況的評價要考慮每一個學生的起點,使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橫向評價與縱向評價、主觀評價與客觀評價相結合。 總之,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廣大教師所共同追求的,以上我所談到的僅是追求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幾個不成熟的觀點。相信只要我們每個教師精心專研,細化教學環節,不斷地自我否定和超越,課堂教學一定是有效的,一定會成為學生全面發展的最堅實的陣地!

❹ 小學語文如何備課更高效

俗話說,「台上一分鍾,台下十年功」,教師良好的課堂教學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教師備課的有效性。在新課程改革的教學中,有許多青年教師為上好一堂語文課,常常瀏覽大量資料,參閱多堂名師範例及教案,經過精心整合、預設,形成了一份幾乎無瑕疵的多頁詳案,但實際執教起來並不如設想中那樣順利,往往出現量大超時,環節倉促,顧此失彼,束縛手腳等現象,形成低效的課堂教學。那麼,怎樣才能做到有效備課呢?

一、備課標

課程標准、教材和參考書是教師備課前必須讀的「三本書」。很多教師備課時,往往只讀教材、參考書,照本宣科,忽視了課程標準的指導性作用,這樣的備課尤如井底之蛙,站不高、看不遠,教材也不可能真正鑽研深、鑽研透。備課,先從讀課程標准開始。課程標準是教學的「圭臬」、是源頭、是方向,也是方法。讀課程標准,就像砍柴前磨刀一樣,事半功倍。著名特級教師於永正說,他把課程標準的年段目標抄下來,貼在教案本的首頁,每次備課時都要翻看。由此可見,備好課標是備好課的基礎之步。

二、備教材

備教材是備課中的重要的一環。如何把握教材並創造性地加工教材呢?

第一步:鑽研文字。一篇課文擺在案頭,先做什麼?先理解字詞句在課文中的意思,邊讀邊畫出生字、新詞及含義深刻的句子。隨著悟性的提高,有些關鍵詞語,寫得精彩之處,以及課文的重點、難點,也會很快抓住。抓住了,便做上記號。

第二步:朗讀課文。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四五遍。這是鑽研教材、語文備課重要的環節。朗讀是活的,是躍出紙外的,賦予了作品生命力。朗讀好了,鑽研教材就成功了一大半。老師朗讀水平有多高,學生就會有多高,並超過老師。師生朗讀得精彩的課堂,必然是充滿生機的、充滿靈性的、富有情趣的課堂。

第三步:正確領會作者遣詞造句、謀篇布局的意圖。教材中所選文章都是精品,語言運用得准確、生動就更不要說了。對於作者推敲、錘煉文字的匠心,一定要細心琢磨、體會。每篇課文都有不同的謀篇布局方法,也要把握好,以便引導學生去感悟、去學習、去運用。老師領悟得深,學生才能領悟得深,甚至在老師的引導下,超常發揮。否則,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包括鑒賞能力)就會成為一句空話。

第四步:認真思考課後練習題的要求,有的要先做一做。例如,要求學生背誦的部分(或全文),教師要先背下來;要求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的課文,教師要先努力去做。

第五步:查閱資料。一是閱讀《教師參考用書》,二是上網查閱許多相關的背景資料。

三、備學生

在傳統的語文備課中,教案就是師案,是教師如何教課文的方案。這種教案往往是從教師的教學需求出發來進行設計的,教師在寫教案時考慮第一位的是自己如何教,而不是學生如何學,學生的學要服從於教師的教,它是只為教師准備的,是只為教師服務的。它從教案上第一個字的出現起就已把教師的教作為主動的活動,把學生的學作為被動的活動來對待。在這種教案指導下的語文課堂,學生要做的最要緊的事就是如何去適應教師(教案);教師最渴望的是學生與自己(教案)親密配合,最害怕發生的則是學生的學偏離自己教的方向。一旦教學效果不理想,那教師埋怨的往往是學生沒有理解自己的良苦用心,怪學生沒有與自己(教案)好好配合。這樣的課堂,究其原因還是教師備課沒有充分備學生。

四、備教案

1.教學目標設計——三維目標不能少

2.教學過程設計——科學合理可操作

(1)說好第一句話

著名特級教師於漪曾說過:「課的第一錘要敲在學生的心靈上,激發起他們思維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吸引住。」由此可見,課堂教學要講究導入的藝術。一個精彩的導入,既使學生情趣盎然,又可激起強烈的求知慾望,讓課文教學收到良好的效果。因此我們要創造科學有效的導入形式,就必須把握課文的特點,根據學生好奇心理,運用喜聞樂見的導入形式導入新課。

(2)提好一個問題

「提問」或者「問題」是組織閱讀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一般的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學目標的實現,教學重難點的突破,課堂教學知識的遷移和延伸主要都是靠提問來進行支撐的。 高質量的提問是教師研究教材與設計教學時思想的結晶,它們具有角度優美,形式多樣,內涵深度,激發力強的特點,在教學上能夠發揮出高質量的引領,激發,牽動作用。

(3)用好一塊黑板

板書是一門高度濃縮的「提練」藝術,是「提純的金,琢成的玉」。它用概括的文字、簡明的圖表、簡單的構圖、凝練而直觀的形式把教學內容濃縮起來,節省了教學時間。語文課的板書設計要從課文的教學目的出發,選取恰當的切入角度,對全文作鳥瞰式的綜合,應力求結構上簡明扼要,語言上精心錘煉,形式上新穎有趣,有審美價值,能寓教於樂,寓智於美,既有"三秋樹"的簡練,又有"二月花"的新穎。

3.教態語言設計——富有魅力感化人

一個氣質高雅、精力充沛、神采飛揚的教師必定更容易被學生所接受,而且小學生最善於模仿,我們的言談舉止定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們的學生。備課時,我們雖不可能把每句課堂語言都預設好,但比較重要的過渡語言和總結性語言還是可以預設的,這部分能預設的語言,一定要仔細推敲。要考慮到是否言簡意賅,通俗易懂?是否能最直白地表述核心知識點?怎樣呈現就更富有激情,具有「煽動性」,更能為實現教學目標服務?怎樣做到口頭語言與肢體語言合二為一,相得益彰,從而一程一程地推進課堂教學甚至形成課堂的高潮。

❺ 如何寫好小學語文教學設計

按教學設計的各種步驟寫唄,簡要說幾個我覺得可以有所發揮的點。
首先,一定要自己先吃透教材,自己都沒懂怎麼教別人。
其次,通過多問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可以設置一些真實生活中的情境讓學生有代入感。
最後,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利用小組活動的形式讓他們站在不同的立場上體驗、感悟。
我以上說的這幾點其實也算是落實了新課標的一些要求,以課堂活動為載體,以學生為主體,老師起到一個穿針引線的作用,課堂活動自己想想就差不多,覺得吃力的話就用工具書,我只用過《優秀教案》,感覺還不錯的,跟教材也同步。

❻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設計的幾點建議

語文教學設計是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學對象的特點,將語文教學諸要素有序安排,確定合適的教學方案的設想和計劃。

一般包括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方法、教學步驟與時間分配等環節。

教學設計具有以下特徵。

第一,教學設計是把教學原理轉化為教學材料和教學活動的計劃。教學設計要遵循教學過程的基本規律,選擇教學目標,以解決教什麼的問題。

第二,教學設計是實現教學目標的計劃性和決策性活動。教學設計以計劃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對怎樣才能達到教學目標進行創造性的決策,以解決怎樣教的問題。

第三,教學設計是以系統方法為指導。教學設計把教學各要素看成一個系統,分析教學問題和需求,確立解決的程序綱要,使教學效果最優化。

第四,教學設計是提高學習者獲得知識、技能的效率和興趣的技術過程。教學設計是教育技術的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於運用系統方法設計教學過程,使之成為一種具有操作性的程序。

具體的範文模板
鏈接:https://pan..com/s/1JuAJM8OicuFF5HAkMf-kxA

?pwd=3vzr 提取碼: 3vzr

❼ 怎樣進行小學語文教學設計論文

教學設計是我們一線教師的一項主要常規工作。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推進,怎樣進行科學有效的教學設計,提高課程實施質量,成了廣大一線教師,特別是師資力量和教研力量相對薄弱的農村一線教師迫切需求和亟待探討的問題。下面我們就依據專家的教學理論,結合優秀教師的教學案例,並針對老師們平時在教學設計中存在的問題與困惑,和大家一起探討如何進行小學語文教學設計。
首先,我們在思想上明確什麼是教學設計?
美國著名的教學設計研究專家馬傑(R.Mager)指出:教學設計依次由三個基本問題組成。首先是「我去哪裡」,即教學目標的制訂;接著是「我如何去那裡」,包括學習者起始狀態的分析、教學內容的分析與組織、教學方法與教學媒介的選擇;最後是「我怎麼判斷我已到達了那裡」,即教學的評價。
教學設計是教學活動得以順利進行的基本保證。好的教學設計可以為教學活動提供科學的行動綱領,使教師的教學工作事半功倍。依據專家理論,我們按照以下的思路與大家交流討論:
一、明確要去哪裡?(確定恰當的教學目標)
依據課標、教材——把握方向;
了解學生——明確起點
二、明晰如何去那裡。(合理分析與組織教學)
正確合宜的教材解讀——找到抓手;
科學有效的教學方法——鋪路搭橋;
提升自身的語文素養——基本保障
三、判斷是否到那裡。(正確評價教學效果)
以課堂評價完善教學設計,判斷是否達標。
一、明確要去哪裡(確定恰當的教學目標)
一堂好課猶如一段美好的旅程,老師是向導,學生是旅伴,教材是載體,教學目標就是我們要到達的驛站,是我們要去的地方。用馬傑的話說,「假如你對要去的目的地不清楚的話,那麼你很可能會抵達另一個地點,而不知道自己走錯了目的地。」因此,教學目標支配著課堂教學的全過程,規定著教與學的方向。那麼怎樣確定的教學目標呢?
1. 依據課標、教材——把握方向
課程標準是開展教學活動綱領性的文件,是國家制定的某一學段的共同的、統一的基本要求,它規定著教學活動的方向,是一切教學行為的出發點和歸宿點。因此,進行教學設計時,只有全面理解課標的內涵,准確把握各學科課程標准以及教材內容,才能制定出合適的教學目標。也就是說確定教學目標,一是要了解課程標准各年段目標,二是明白所在單元教學目標,三是清楚本節課教學目標。
例如,課標對第一學段學生口語交際的要求有以下五點:
1.學講普通話,逐步養成講普通話的習慣。
2.能認真聽別人講話,努力了解講話的主要內容。
3.聽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復述大意和精彩情節。
4.能較完整地講述小故事,能簡要講述自己感興趣的見聞。
5.與別人交談,態度自然大方,有禮貌。
根據課標要求,我們來判斷下面兩位老師執教一年級口語交際《我的畫》所確定的教學目標:
第一個老師設計的教學目標:
(1)把自己畫中的故事生動地講給大家聽;
(2)聽別人評畫,能抓住要點,有不同的意見與別人商量;
(3)說規范的普通話,態度大方,語言美。
評:對於入學兩個月的學生來說,這個教學目標要求過高。要生動講給大家聽是課標第四學段的要求;與別人商量是中學段標准;方言區要求說普通話,一年級課標要求學說普通話,說規范的普通話要求過高;態度大方可以,語言美要求過高。
第二個老師確定的教學目標:
(1)能說出自己畫的內容和作畫時的想法,能用簡單的語言評價別人的畫;
(2)有相互交流的興趣,敢於發表自己的看法;
(3)培養說話大方,聽話認真的習慣。
評:這個教學目標的定位符合課標和一年級學生的要求,能說出就行,不要求清楚規范,有興趣敢發言就可以。
課程目標的范圍涉及三個領域:認知、情感與技能,而不僅僅是知識方面的要求。所以不論是城市教師還是農村的教師,青年教師還是老教師,我覺得每個人手頭都應該有一份語文課程標准,隨時翻看,經常學習研究。建議老師們在每個新學期開始教學前,將本學段的課程目標工工整整地抄寫在自己備課本的首頁,這樣,設計某一課的教學時,心中對本學科、本學段、本單元、本節課的課標要求都很清楚,教學就能做到目標明晰,方向正確。
在制定自己的教學目標時至少應該注意以下三點:
一是具體。目標的表述必須清楚明了,不能是含糊籠統。比如,「了解本文的寫作方法」這一表述就是我們所反對的。到底本文的寫作方法是什麼,學生要了解多少,是哪幾個,在教學目標中教師必須有明確的表述,這樣才有助於教師在課堂上清楚地把握教學的方向與內容。
二是實際。目標的表述不能大而空,不能是寫在本上自己都不看,只是應付檢查的。比如,有的教師備課本上幾乎每個課時目標上都寫著:「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發展學生思維」等等,乍一看這個目標還比較全面,仔細推敲後,你就會發現這樣的目標實際上是又大又空。
三是准確。這點相對來說難度較大,需要教師吃透教材,並結合課程目標與學生實際,把「教什麼」先思考清楚。准確判斷出本課教學的著力點,即核心教學目標是什麼。如果這點做好了,教學就會突出重點,抓住關鍵,也會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因此,設計教學目標,確定教學側重點,需要教師對一篇課文的特點作深入的理解,對一組教材作周密的思考,就一篇課文教學而言,應清楚讓學生經過怎樣的學習過程,運用哪些學習方法來學習,最終弄清楚讓學生理解、感悟什麼(思想內容),學習領悟什麼(表達方法),掌握、運用什麼(學習方法、習慣)。這些都需要教師在深入鑽研教材,反復琢磨的基礎上來確定這篇課文的教學目標。

❽ 淺談如何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效果

在實施素質教育但應試教育還大有市場的今天,在目前素質教育還難以攻破應試教育這塊「堅冰」的情況下,如何在這場較量中求得生存與發展,這是擺在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個嚴峻的現實。教育要「松綁」,學生要「減負」,但教育質量要提高,「既要馬兒好,又要馬兒少吃草」,這於教育一線的所有教師而言確實是一個大難題。正是在這樣的一個現實背景下,教育界給自己提出「教學的有效性」這一研究課題,在我看來實在是極有必要的,是「自己拯救自己」之舉。要在有限的四十分鍾時間內,使學生學有所得(「學會」),掌握學法(「會學」),且學得快樂(「樂學」),這確實是一門學問,值得研究。
所謂有效性,顧名思義,就是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效果是課堂教學活動的結果與預期的教學目標相吻合的程度;效率是指投入和產出之比,以較小的投入,花費較少的時間和精力,獲得較大的教學效果;效益是產出、收益,即通過課堂教學活動促進全體學生素質和個性的最優化發展。那麼,如何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呢?作為一名小學的語
文老師,我有一些這樣的思考:
一、深入鑽研文本,充分開發利用教學資源
新課程提倡開發與利用教學資源,其實最重要的教學資源就是語文教科書。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根本途徑在於教師必須先鑽研、理解文本,要「在文本中走幾個來回」,明確教學目標,確定教學重點,挖掘訓練要素,並選取符合教材與學生實際的教學方法。如果教師自身對文本沒有吃透,不了解編寫意圖,教學目標不明,教學重點不詳,甚至南轅北轍,便很難做到以文本為憑借,幫助學生提高語文素養。我們常常發現一些教師上各種公開課前,不是先研讀文本,而是先從網上尋找相關教案,一味地模仿、因襲他人的教學設計;平日里,個別教師撰寫教案視《教師用書》為至寶,甚至完全依賴《教師用書》,課文也很少朗讀,上課時對教材內容都不甚了了,「以其昏昏,使其昭昭」,這樣的課堂教學自然是不可能取得高效的。
其實我覺得要想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應該這樣去做:每每鑽研一篇新的課文,總應先通讀一遍,給每個自然段標上序號,畫出學生可能不理解的詞語,對這些詞語的理解方法作出「預設」,或查字(詞)典解釋,或對照近義詞、反義詞理解,或結合生活實際理解,或聯繫上下文理解。如果要聯繫上下文理解的,則在一旁作上標記。對於要通過查字(詞)典理解的詞語,自己先查字(詞)典並把義項寫在一旁。為了掃除閱讀障礙,我們先應認真地把課文朗讀或默讀幾遍,發現一些難於把握停頓或比較拗口的語句,及時做上記號,備課時寫入教案,課堂上予以指導。此外,在閱讀各種教學參考書的同時,我們還應把文章的結構分析在課本上做好標注,把每一段的段意寫在段末空白處。對於重點詞句的含義理解的預設,更應寫在一旁,方便課堂上參考表述。在對文本內容、教學重點、難點等瞭然於胸的基礎上,接下來我們便可以打開電腦搜集資料,開始撰寫教案,而且幾乎是一氣呵成。
鑽研教材的主要目的,是充分挖掘教材資源,正確設立教學目標,科學設計教學方法,以最佳的教學設計換取最大的教學效益。這個過程中,要花費許多時間與精力,甚至包括一些「無用功」,但它卻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益必不可少的、最重要的一環。
二、精心設計教學環節,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學生學習積極性指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有濃厚的興趣,主動、自覺地進行學習內容的探索。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越高,課堂教學效率就越高。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每一個年輕的心靈里,存放著求知好學、渴望知識的'火葯'。就看你能不能點燃這'火葯'。」激發學生的興趣就是點燃渴望知識火葯的導火索。設置懸念,激發興趣,這確實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秘方。課堂教學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很多,開端引趣就是其中的一種。上課一開始以趣引入,會激發學生強烈的興趣。開端引趣的方式除「設疑」以外,還有「謎語引趣」、「懸念引趣」、「故事引趣」、「小品引趣」等。一節課的開端實在太重要了,它如同在戰斗中選擇一個突破口一樣,輝煌的戰果就是從這里開始的。俗話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
,因此,要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必須重視開端時的趣味性。
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參與競爭也是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措施。競爭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因而能調動積極性。為了提高學生的積極性,教師要創造條件讓學生在課堂教學之中參加競爭。如果你仔細觀察,學生在競爭中是非常活躍的,連後進生都不甘示弱。在教生字時讓學生比一比,誰認得快,記得牢,誰組的詞多;在朗讀課文時,讓學生比一比,誰讀得有感情,誰領會地深刻;在總結課文時,比一比誰的發言有創意。比賽的形式可以是以學生個體為競爭對手,也可以是以小組為單位成為競爭對手等等。
刻意求新,同樣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喜新是人的共同心理,好奇更是青少年突出的心理特徵。我們的學生最煩教師教得千篇一律,語文課每次是作者介紹、時代背景、劃分段落、歸納中心、總結寫作特點等等。教師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就要結合教學內容採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求新求奇。一位老教育工作者說:必須使你的每一節課有點新東西――哪怕只是一個新詞彙。抓住學生求新心理,不斷在學生面前展現那個燦爛的知識新天地,你就會受到歡迎。在我們的課堂教學中,教學的方式方法要盡量多一些,活一些。講述、讀書、討論交替進行,千方百計地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到有新意,有新意就能興奮起來。只有興奮性腦力勞動,才會使學習過程本身出現美妙的境界,就好象步入百花盛開的花園到處能夠聞到芳香,又好象是品嘗了醇香的美酒,充滿了醉意。學習的這種境界能使學習者產生無窮樂趣。教師要想方設法使每一堂課都有「新意」。講戲劇未嘗不可以演一演;講詩歌不妨舉行個朗誦會;范讀時不妨放一段錄音……新的方式可以引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聯系生活實際,激趣的效果也是相當明顯的。學生對學習有濃厚的興趣,就能喜歡學習,上課能積極參與,精力集中,在學習過程中能自覺學習,能提出各種疑難問題,勤於請教;能積極參加學習小組的討論研究,設法解決有一定難度的題目,並且主動地尋找具有挑戰性的學習任務,他們的學習目標已不是為了分數,而是切切實實地掌握和運用知識。
三、組織學生運用多種形式學習,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在課堂教學中,學生的認識內化成行為的具體表現是學生主動參與學習。主動參與,即主體參與認識的行為實踐不是被強制的、勉強的、被動的,而是自覺的、積極的、主動的。如果學生主動性越明顯,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越大,越表明良好學習習慣的形成。因此,我們應創設情景給學生以主動施展才能的平台,促成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的全過程。所以,我們教師應該精心組織學生各種形式的學習活動。
首先,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勤思多問。「學以思為貴」。愛因斯坦說:「學習知識要善於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這個學習方法成為科學家的。」可以說,一切有成就的人都善於思索,都有好思的習慣。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時一定要注意多啟發,多反問,不要包辦代替,要鼓勵他們想問題、提問題、鑽研問題。現在有些學生不但手懶,腦子也懶,有一點難題就想問,總想依賴別人。學生一看題目較難尚未好好琢磨就去問老師,這時候如果老師鼓鼓勁,學生仔細一分析,可能就想出來了。如果鼓勁還不行,老師可以給學生指思路。要根據學生所提的問題教給學生思維方法。學問學問,又學又問。好問也應有一定的方法,也是需要培養的,好問不等於胡問瞎問。好問首先要問自己,要多給自己提幾個問題,多問幾個為什麼。不要盲從,別人的答案究竟對不對,還要經過自己思考、鑒別。將別人的答案同自己原先的想法對比一下,想一想自己與別人的差別,從而發現自己思維的毛病,學習人家思維的方法。只有學生自己會思、會問、會學的基礎上,才有可能與別人合作交流,也只有在學生個體的潛力得到發揮時,課堂教學才變得有效。
其次,提倡學生合作學習,取長補短。在學習過程中,往往會遇到新問題需要解決,當學生獨立思考後還是解決不了,是知難而退,是指望老師講解,還是有意識地尋找夥伴,共同合作解決,這需要教師有意識地引導。「合作學習」把學習中遇到的問題放手在小組內討論,尋找解決策略,教師所做的正是培養學生合作意識的工作。在小組合作學習、交流中,學生要發言,要聽取同學的意見,在評價中要當小老師,這樣,學生參與的量和質都得到了提高,主體地位更加突出。課堂教學中,合作學習的時機是很多的,可以在學習新知識的過程中展開「合作學習」。不少新知識是在舊知識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後,大部分能解決問題,只要讓學生同桌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教師稍加點撥即可,節約大量時間,讓學生在練習中鞏固發展。對於實踐性較強的內容,要強調學生動手操作,而且要引導學生在相互合作下進行,使學生互相幫助、促進、檢查。教師要投入到小組中,以一名探索者的身份出現,提高學生積極性。教師也可以在練習的過程中展開「合作學習」。小學生的思維比較單一,題目形式稍有變化往往會影響解決問題方法的選擇,甚至失誤。設計一題多想,同一問題多種解決等,在學生獨立解決的基礎上,然後組織小組討論、辨別、交流,有利於解決問題,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第三、引導學生探究學習,不斷完善。作為教師就是要創造條件讓學生在大組的交互影響中使自己的個性的優勢得到充分發展。在共同的學習活動中,學生能用優勢去克服劣勢,取人之長,補己之短。現在列舉幾種例子:
例一,發現別人,互相學習。同學們互相學習,發現別人的優勢。由於優勢原則被同學們理解了,發生了可喜的現象;學習差的學生寫了優生的名字;學習優的學生寫了差生的名字,
他們都在找別人的閃光點,這樣的學習形式有利於同學之間的互相學習。
例二,組內合作,組間競爭。在組織學生小組學習的基礎上,提倡組內合作,組間競爭,效果明顯優於單純的競爭。因為學生不僅要完成自己的任務,同時要與其他組員密切合作,只有這樣才能超過別的組。比如同一個問題,看哪一組先解決,解決的方法多,找到了最佳解決辦法,這樣大大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
例三,互改作業,重新認識。作業批改過去由教師一手包辦,學生的參與性不夠。小組中的批改往往特別認真負責,要求特別嚴格,對於分歧的地方還會爭論得面紅耳赤,這樣,學生對所學知識作了再一次的認識,並逐步鍛煉了學生的評判能力,提高了認識水平,使課堂學習顯得更加豐滿和完善。當然,組織學生批改,內容要選擇,如果是開放性題目,會更有價值。當然教師要加強批改指導,逐步提高批改要求。四、發揮評價的激勵、導向、調控功能,使學生學有動力,學有方向,學有方法
其一,我們可以在口頭語言的評價上機智多變,靈活地採用激勵式言語評價、導學式言語評價、明理式言語評價、幽默式言語評價等。最好能廣泛收集,加強積累,使評價用語定期更換、常用常新、層出不窮,時時給學生以因時因景因文因人而異的新鮮評價或富有情趣的評價語
,讓學生聽而不厭,學而不倦。其二,我們可以將口頭語言的評價和體態語的評價相結合,愛撫地摸頭、親切地握手、深情地擁抱、由衷的鼓掌、有力的大拇指,加上真誠的贊語,如此聲情並茂,更能傳播一種情緒,交流一種感情。在特級教師的公開課堂上我們經常能看到他們這樣對學生的真誠的贊許,一切都是那麼自然得體。其三,我們可以嘗試實物評價,可以贈送有象徵意義和紀念價值的小物品,一支書簽、一片楓葉、一顆種子、一幅書法作品、一樣教具,都會燃起學生的希望和期待。另外,語文評價應加強形成性評價,《語文課程標准》建議:要「採用成長紀錄的方式,搜集能夠反映學生語文學習過程和結果的資料」,建立學生的語文學習檔案,「用最有代表性的事實來評價學生」。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的評價是體現教師主導作用的一個重要方面。值得注意的是,在運用積極性評價的過程中,還要有全人觀念,評價的內容應具有廣泛性,使評價從智力因素向非智力因素延伸,應重視對學生進步性指導,給予多角度、有創意閱讀的評價,才能有效地促進學生認識的提高,情感的發展,價值觀的形成。總之,課堂教學是一門很深的學問,具有極強的藝術性。

❾ 如何進行小學語文教學設計

小學語文教學設計,從字面講,「設」即籌劃;「計」即計謀、策略,「設計」即籌劃與策略。從普遍意義講,「設計」就是在正式做某項工作之前,根據一定的目標要求,預先策劃制定的策略、方法、樣式等。具體而言,小學語文教學設計,就是在上課之前,對該課教學、該單元教學,根據教材內容及學生的具體情況,預先制定的教學策略、教學思路、教學過程和教學方法、手段的綜合方案。小學語文教學設計和教案有無區別呢?本質上是無區別的,是一致的,都是做的上課前的准備工作。小學語文教學設計注重在語文教學策略和教學思路的設計,尤以教學思路的設計為重點。葉聖陶先生在《教學二十韻》中有一句名言:「作者思有路,遵路識斯真。」根據作者思路才能使教學循序進行。所以確定明確的教學思路是語文教學設計的關鍵。而教案則更側重於教學細節的准備。小學語文教學設計的具體化、書面化,即成為教學方案。為什麼要進行小學語文教學設計呢?俗語講,不打無准備之仗,無論做任何工作必須要有精心的准備。小學語文教學也不例外,更因為教學的對象是正在發展中的兒童,如何把小學生培養好,更不能有半點差錯。因此,要求每一位教師在上課前必須做好精細的准備工作,要把准備的內容書面化,完成教學設計,才能自如地上好課。大量的實踐證明,凡優秀教師在上課前,都很認真地做好准備工作,有的反復修改教學設計方案,他們所做的教學設計方案,許多都成了青年教師學習參考的材料。反之,凡是在教學上缺乏創造性或出現差錯的教師,除了語文基本功不過硬之外,往往是上課前缺乏充分的准備,沒有認真設計或不會設計教學方案。於是上課時,或教學思路不清,或教學重點不突出,或教學方法、手段使用不當,或對學生的提問不能准確作答,等等。所以完成小學語文教學設計是決定上課成功與否的關鍵,也是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質量的重要保證。完成小學語文教學設計,是教師不斷總結和積累教學經驗的過程,也是教師提高文化科學知識和語文能力的過程。因為完成小學語文教學設計的過程,需要教師不斷提高和完善自己的語文能力。如通過鑽研語文課程標准和熟悉語文教材,確定教學目標,理清教學思路的過程,會轉化為教師教學活動的指導思想及必要的知識;通過研究教學目標的落實,教學內容的重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適合學生接受能力,促進學生發展,實現教學目標的途徑和方法,從而會提高教師本身的思想水平、知識水平和教學能力。由此不難看出,不論是有經驗的或剛參加工作的教師要上好課,必先學會制定小學語文教學設計方案;學會根據不同的教材、不同年級的學生完成不同的語文教學設計。這是保證教師順利地、成功地走上講台、完成教學任務的第一步。小學語文教學設計的質量標准,是使小學語文教學實現最優化。所謂最優化,就是教學投入少,而又能達到高效率,使全班學生的語文學習都能達到優良水平。要實現小學語文教學的最優化,小學語文教學設計必須注意以下幾點:一、立足於促進學生的發展語文教學的本質,正如課標所提出的「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發展什麼?學生的發展應是德、智、體、美全面的發展。在語文教學中,就是要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發展」和「傳授」是根本不同的,「傳授」主要靠教師的講授,學生被動的接受;而「發展」主要靠學生內部的動力作用,使自身的素質和個性得到提高。教師要給予必要的、適當的指導、激勵。學生的語文素養,在課標中有明確要求:「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語,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語文課程還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這段話既是語文教學的目的,也是對學生語文素養的全面概括。語文素養雖然主要指語文能力,但要形成語文能力是和思想、思維、情感、文化知識、學習習慣等做人的品質分不開的。所以說,語文素養也就是做人的素質。因此,通過語文教學要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全面發展。小學語文本身包含了促進兒童發展的諸多因素。語文是個載體,它所負載的文化科學知識,都有一定的思想、情意內涵及審美意義。通過語文學習,兒童不僅能獲得語言,同時還會獲得文化科學知識,提高思想認識及思維能力,豐富情感。所以通過語文教學促進兒童全面和諧的發展不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這一原理,要求小學語文教學設計,在確定教學目標時,根據教材特點,除確定語文知識、能力目標外,還要准確地確定思想教育、情感滲透及思維訓練目標。在設計教學過程、教學方法時,必須有利於學生的全面發展,包括個性的發展。二、體現學語文和學做人的統一小學語文教學既要教語文、學語文,也要教做人、學做人。其實學語文和學做人二者是統一的。通過語文課學生既學語文、又學做人,是由小學語文學科的性質決定的,是由小學語文教學的目的任務決定的,也是由小學語文教學內容所決定的。小學語文所負載的內容是極其豐富的。小學語文教學的目的任務,就是要全面發展學生的語文素養。要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完成語文教學目標,所選的教材篇篇都含蘊著真善美的因素。有的課文描寫的是大自然的美景;有的課文反映了愛家、愛國、愛人民、愛人類、愛和平的美好思想;有的課文歌頌了偉大領袖和英雄人物的高尚美德和感人事跡;有的課文介紹了偉大的科學家、思想家、文學家的創造發明給人類帶來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生活的動人故事;有的課文贊揚了親情、師情、友情,等等。課文中人物喜怒哀樂的情感表達,揭示了作品的思想內涵。學生閱讀這些作品,其思想感情很自然地會發生變化,會逐步懂得做人應該堅持什麼?學習什麼?反對什麼?往往一篇文章所反映的光輝形象或動人情節或優美景色,會在學生的人格形成中起巨大作用,會在其一生中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是促使其成長的巨大動力。只要學生對作品語言有透徹的感悟,必然會受到潛移默化的思想情感的熏陶;學生也只有感受到語言的思想情感,才能真正掌握作品的語言。二者是密不可分的。小學語文教學歷來重視文道統一,但對學語文和學做人的統一還不是那麼明確,通過學語文也學做人,比語文教學的思想性要求更高;語文教學的思想性,多限於思想認識的提高,而「做人」的內涵主要表現在行動上。要求學生在學習語文過程中,在提高語文能力的同時,不僅要提高思想認識、豐富情感,而且要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就是不僅在「知」,而且要利於「行」。不過這不能立竿見影,而要日久天長的熏陶、積累。學語文和學做人二者是必然統一的,但不是自然能夠實現的,更不是把語文課變為思品課就能完成的。必須明確小學語文教學的基本任務是提高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語文的能力。因此在貫徹該原理時,必須以小學語文教學的基本任務統一各項任務。(一)認真讀書、作文,從學習語文中積累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增強對祖國語言文字及優秀文化的熱愛之情,養成喜愛讀書、作文的興趣和習慣。課標在教學目標中提出「培植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養成語文學習的自信心和良好習慣,掌握最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這樣的目標不是老師講幾次能夠達到的,必須引導學生認真讀書、作文,從篇篇課文中,從作者的精美語言中,如,詞彙的豐富,句式的多樣,篇章構思的巧妙;從文字所載的光輝燦爛的中華文化之中逐步吸取。經過日積月累,學生會逐步體會出祖國語言文字之美,接受祖國優秀文化的熏陶,從而產生對祖國語言文字及優秀文化的熱愛之情。同時逐步養成准確地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好習慣。由於學生感受到祖國語言文字之美,並從而獲得大量的文化科學知識,就會進一步激發學生讀書、習作的興趣。學生能主動學習,才能形成喜愛讀書、習作的良好習慣。(二)認真讀書、作文,從學習語文中悟出一定的道理和科學的思維方法,逐步形成良好的思想和品德。語言體現人們認識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的過程和成果。每篇文章都是通過語言來表達作者思想感情的。因此引導學生認真讀課文的過程,就是憑借文章的語言去理解、感悟、推想作者表達事物的道理和思想感情的過程。不論是寫事、寫人、寫景的文章,其中總是蘊含一定的道理,只有明白了事理才能提高思想認識。例如《落花生》一課,父親講的那一段話:「花生的好處很多,有一樣最可貴,它的果實埋在地里……所以你們要像花生,它雖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不是外表好看而沒有實用的東西……那麼,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這段話要反復讀,要背誦下來;要使學生從中悟到朴實無華、默默奉獻的做人道理;要培育學生做好事不聲張的良好品德和習慣。有的課文所闡述的道理是比較含蓄的,這就更需要在教學設計時,深入體會教材,揭示出其蘊涵的道理,啟發學生去認識。教材中還有不少含蓄著科學思維方法的小故事,引導學生既要讀懂故事內容,還要學生明白一些簡單的科學思維方法,促使學生思維的發展。通過習作,學生能寫出日常生活中的好人好事等,其習作過程也是受教育提高認識的過程。(三)認真讀書、作文,從學習語言中感受豐富的情感,為做一名熱愛生活、熱愛祖國、熱愛人類、熱愛地球的現代人打下良好基礎。情感對兒童的成長是非常重要的。情感是兒童思想認識、道德行為形成的推動力,兒童的道德行為都是以道德情感為先驅的。兒童有了愛父母、愛祖國的情感,才能有愛父母、愛祖國的行動。培養學生的情感,不能脫離讀書、作文。因為文學作品大都表達了作者的感情。近代學者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指出:藝術的「境界」是「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又說:「不知一切景語,皆情語也。」「景語」中含蓄著情感,「情語」中映襯著景物。關鍵在於「真景物、真感情」。所以說情感是文學作品的生命。小學語文教材作者所著力的多數是抒發自己的情感。因此,語文教學必須使作品所表達的景、情、語三者統一起來,從讀書中體會語言所表達的情感因素;作者往往以事達情或以理激情,讀書時就要先明事達理,才能入情,達到和作者情感的共鳴。學生的作文,只有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才能寫出好文章。有的學生作文感到困難,其中一個原因,就是缺乏對周圍事物、人物、景物的熱情,看到什麼都無動於衷,又怎能表達出真摯的感受呢?所以作文指導也要滲透情感教育。總之,要貫徹學語文和學做人統一的原則,教師要認真鑽研教材,深入體會作品中表達情理的事例、情景、詞句,著力表達情感的筆墨,並以此作為指導學生閱讀的重點。關鍵還在於教師的專業水平和人格力量;教師要有高水平的語文能力和正確的思想認識以及真摯的情感,從學語文和學做人上給學生作出榜樣,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三、遵循語文教學的科學性和創造性教學是一種規范的行為,必須遵循一定的客觀規律,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小學語文教學也不例外。小學語文教學設計必須在科學思想指導下進行,指導思想是科學的、先進的,其教學設計才是高水平的。科學是建立在理性基礎上的,科學性要求正確、准確;科學決不僅僅是結果,它同時也是一種精神、態度和方法,要重視學生科學精神和科學思維方法的培養。小學語文教學和活動必須建立在科學基礎之上。第一,要科學准確地確定教學目標及教學思路。第二,教學過程的組織要科學有序,使教學符合學生學習語文的規律;運用科學方法,合理地利用時間,保證學生有足夠的時間進行聽說讀寫的語文實踐。第三,教師要以規范的、准確的語言進行啟發、引導、解惑,課堂提問要精、要准、要巧。合理地組織學生的語文能力訓練,使學生准確地理解字、詞、句、段、篇所表達的內容、思想、情感。理解語言的科學性,獲得規范的語言積累。同時,通過語文學習還要獲得正確的文化科學知識,並通過掌握語文能力及獲得過程,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方法及科學探索精神。第四,要講求實效,切不可追求形式上的花樣翻新。教學方法的使用,要化繁為簡,變難為易,要達到短時間內獲得高效率的目標。科學地進行語文教學設計,才能杜絕教學中出現的種種錯誤。從教學實踐來看,一些青年教師、甚至有的老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經常出錯,如誦讀時讀錯字音或學生讀錯字音不予糾正;有的寫錯別字、寫字倒筆順,對學生作業中的錯別字、語法錯誤的句子,教師不給改正;有些教師講課出現知識性錯誤或對學生答問中的錯誤不及時糾正等,這些都違反了語文教學的科學性。出現這樣的問題,主要是教師語文基本功不過硬或備課不夠認真,同時,也說明在進行語文教學設計時違反了科學性原理。必須充分認識語文教學的科學性是語文教學最基本的要求,要力求做到嚴格、扎實。因此要求教師的語文素養一定要過硬。而教師本身對教學、對學生認真負責的嚴謹態度,更是無言的科學教育。小學語文教學不僅具有科學性,而且是具有創造性的活動。課標在教學目標中明確提出要「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像力和創造潛能。」而語文課對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因為語言本身既有嚴格的規范性,同時,人們在交往過程中,隨著交往的需要,也會表達出豐富多彩的語言樣式,有時,一個意思可以用不同的句式表達。小學生作文就是兒童的語言創作。小學生正處於思維發展時期,更需要發展兒童的創造思維。因此必須充分利用語言本身和教材的創造因素以及兒童待發展的創造思維,提高語文教學的創造性,才能培育學生的創造力。要提高語文教學的創造性,必須先明確創造性的含義。簡單地講,創造就是把自己已知的知識、思想、材料重新組合成新的事物或思想。語文教學的創造性,從學生方面講,就是指教學的主體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依據語文教學規律,使學生已掌握的語言、思想、知識、方法,經過重新體驗、感悟、重組而獲得新的語言、思想、知識、方法。學生學習語言的創造性主要體現於獨自的看法,但這看法要求並不高,只要不重復自己和他人,就有新意。如,理解課文不是人雲亦雲,而要有自己的看法;作文中個人思想、情感的體現,個人對事物、人物、景物的感受與表達,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就是創造性學習。當然,學習的創造性不是孤立的,還必須與敏感的觀察力、豐富的想像力和果斷的判斷力緊密結合。從教師來講,要創造性地開展教學活動。第一,要轉變教學觀念。要相信學生是有創造力的,學生不必事事聽老師的:教師要具有創造意識和民主意識,就會去營造一種適合發展學生創造力的師生和諧的民主環境,使學生敢於、善於表達自己的意見。第二,要改變機械單一的教學方法。有的教師採用鸚鵡學舌的方法教學生學語文,教師教一句,學生學一句,而不能做到「舉一反三」。要在積累遷移中教會學生運用語言,才能發展學生語言的創造性。要善於解除教學參考和標准答案的束縛,要給學生留出發表自己觀點的餘地。第三,語文教學的創造性主要體現在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創造性的語言表達能力上。要對學生進行創造性的語言訓練。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不能脫離創造性的語言訓練,要在創造性語言訓練過程中,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在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方面,可從豐富學生的想像力入手,以發展學生語言的形象性、生動性,發展學生的求異思維,訓練思維的廣闊性和靈活性。在創造性的語言訓練方面,可進行擴展性、重組性、變換性的語言訓練等。第四,一篇課文要設計出多種教學思路,採用多種方法,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根據學生學習語文的認知規律,設計多種課的類型。如以感知、理解為目的的觀察課、精讀課;以理解和欣賞為目的的朗讀訓練課、朗讀欣賞課;以訓練速讀為目的的默讀課;以運用讀寫方法為目的的讀寫練習課;課外閱讀作品報告課;以提高口頭表達能力為目的的說話課、口語交際課、演講課;以發展創造能力為目的的探究課。特別是在高年級,探究課要大大提倡,目的在於開闊學生的思路,培養對文學作品的興趣,發展學生的創造思維,提高他們的學習能力。要發展學生的創造思維和語言的創造性,關鍵是教師教學的創造性,而教師教學的創造性主要體現於教學的個性上,每位教師的教學應該有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語文教學的科學性和創造性必須結合起來,語文教學的科學性是基礎,要在科學性的基礎上,提高語文教學的創造性。四、符合小學生的認知過程和學習語文的規律在明確教學目標基礎上設計小學語文教學方案,主要就是教學過程的設計。因此必須明確教學過程中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學習語文的規律。小學生學習語文的規律是和其認知過程分不開的,要了解學生學習語文的規律,首先要明確學生的一般認知過程。學生的學習從本質上看是由認知因素構成的特殊的認識活動。學習過程中的認知因素和一般的認識因素既相同,又有區別。一般的認識因素包括感知、思維、實踐三因素。而學生學習過程中的認知因素則包括:感知、思維、記憶、運用四因素。這是由學習是特殊的認識過程的特點決定的。學習過程中的諸因素不能作為教學階段。學習過程中的諸認知因素是辯證統一的,要正確認識諸認知因素的關系。(1)認知過程中的諸因素:感知、思維、記憶、運用,在對一課書、一個課題的認知過程中不可缺少其一,都要充分發揮其功能。(2)認知過程的四因素是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3)認知過程四因素的統一,既是連貫的,又是並列的。從認知過程講,一般是先感知事物、符號(文字、圖表等),然後進行思維加工,繼而通過記憶儲存,最後達到遷移運用。但四因素有時又是並列的,即感知中有思維、記憶;思維中又有感知與記憶;記憶既離不開思維,也離不開感知與運用;運用中感知、思維、記憶同時存在,如小學生運用語言表達即如此。在認知的一定階段可以由認知的一兩種因素活動為主,而其他因素又不能完全不起作用。如語文的閱讀課,有時以理解課文的語言表達和作者的思想感情為主,即以思維活動為主,但同時感知語言及對文章表達事物的情景的感知也在起作用;對記憶語言(背誦)也在起准備作用。(4)認知因素的統一性並不能代替其中某一因素的特殊功能的發揮。只有充分認識認知過程某一因素的特殊功能,並協調好其間的關系,才能充分發揮教學認知因素的整體功能。也就是說,在設計某一教學過程時,不一定是平均體現四因素的功能,可以體現某一因素功能為主,並協調好其他因素的作用,這樣就會使教學的認知過程突出重點,使教學類型多樣化。根據學生的認知過程及語文教學的規律,小學生學習語文的認知過程一般是感知、理解、欣賞、積累、運用。同時,小學生的學習過程必須將認知過程和非認知過程結合起來。(一)整體感知語言。初讀課文,熟悉內容,了解課文大意,揣摩作者思路,激發學習興趣,喚起學習動機。(二)理解、感悟、欣賞語言。學生理解語言的過程即思維的過程。學生在理解語言過程中的思維流程是從具體(語言)──概括(內容);再從概括(內容)──具體(語言)兩個過程不斷反復的辯證統一過程。這兩個過程就是從語言形式──思想內容;再由思想內容──語言表達。尤其是後一過程是理解作者寫文章的過程,對課文重點和難點的精讀過程,經過細讀、深讀,深入思考、揣摩,感悟語言中蘊涵的情與理,理解作者是如何表達思想感情的,體味語言運用的精當,領會課文結構的合理性。當學生對讀物理解之後,會產生表達自己內心感受的願望,可通過朗讀、復述、評價、寫作等多種形式表達自己的理解,進而形成自己的見解,作出評價,並欣賞語言表達和思想情感之美。在此過程中也包含了對讀物語言、知識、思想情感和學習方法的鞏固和記憶。(三)積累語言。學習語文必須靠積累,積累就是儲存。學生語言的儲存不是一次性的,要天天積累,日久天長,就會派上用場。積累語言主要靠熟讀、背誦。目前,大家很重視背誦,但是缺乏背誦的方法指導,一定要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當然,要求學生背誦的一定要是名家名篇。(四)運用語言。要給學生創設聽說讀寫的機會,通過多種形式的練習達到以會用的目的。在語言運用上基礎性練習是必要的,但應著重綜合性的語言運用。總之,語文教學過程的諸因素是相互聯系、相互滲透的,但又是層層深入的。學習一篇課文必須完成全過程,而一節課可以某一兩個因素為主。全過程是通過初讀──細讀──深讀──熟讀過程實現的。此外,識字教學、作文教學也要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進行。如識字教學的認知規律是:感知(初步讀出生字字音、認識字形)──思維(進一步分析字形結構、理解字詞義)──記憶積累(在課文中進一步理解、鞏固字的音形義)──運用(寫字、造句、辨認等)。作文教學的認知規律是:感知(觀察事物、實驗、初步解題)──思維(構思、立意、擬作文提綱)──記憶(提取平時讀書、觀察的積蓄)──運用(打草稿、修改、謄寫)。五、注重學生自主的語文實踐活動小學語文教學的目的,主要是培養學生獨立的語文能力。葉聖陶先生早就指出:「學生須能讀書,須能作文,故特設語文課以訓練之。最終目的為:自能讀書,不待老師講;自能作文,不待老師改。老師之訓練必做到此兩點,乃為教學之成功。」這段話講得很清楚,語文教學能達到學生自能讀書,自能作文,才稱得上教學的成功。要達到此兩點,語文教學必須貫徹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但這一原則一直貫徹不利,主要是教師的活動多,學生的語文實踐少。課標明確提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學生自主的語文實踐活動,就是在課內外的語文教學活動中,學生主動學習、探索、研究、練習;敢於獨立思考、判斷、求新;主動獲取知識,形成語文能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就是說,教師的主導作用必須落實在學生身上,才能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學生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人,是發展中的兒童少年。學生的發展必須靠自身的內在因素、內部動力。主觀努力起決定作用。學生語文能力的提高主要靠自己的語文實踐活動。如果教師以過多的講讀代替學生的語文實踐,其語文能力就不會明顯地提高。當然,客觀條件──主要是教師的啟發、指導、解惑也是非常必要的,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起主導作用。小學語文是工具性較強的學科,工具性學科的教學特點,必須突出能力訓練。如葉老指出的,語言文字的學習必須由「知」到「行」。「行」就是實踐,學生要從讀書中學讀,從習作中學寫,從說話中學說話,從聽話中學聽,使學生有足夠的聽說讀寫的語文實踐活動,才能提高語文能力。在小學語文教學設計中體現學生語文實踐活動原理的要求有以下幾點。(一)要給學生設計出足夠的語文實踐活動的時間和空間。在教學過程中,給學生一定的自學時間,學生的學習才能有充分的思維活動,學習的主動性才能調動起來。同時學生智慧的激發,更需要廣闊的空間。首先,課上要保證學生語文實踐活動的時間,最好有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二的時間歸學生利用。讓學生聽一聽,說一說,讀一讀,寫一寫,做一做;使他們能動口、動耳、動腦、動手,真正體現出是學生學語文。這期間,有的活動是在教師指導下進行的,有的是學生自己主動選擇、獨立進行的。要在課上給學生留出一定的語文實踐時間,教師必須改進教學方法,嚴格控制講授的時間,主要進行啟發、引導、解惑。其次,要引導學生組織各種語文實踐活動,要保證學生有自主的語文活動時間,如課外閱讀,課外練筆,寫日記、讀書筆記,辦手抄報,課外朗讀、演講、講故事等。每周至少有一節讓學生自主地去圖書館(室)的學習時間,培養學生利用學習資料的技能,掌握這種技能會提高學生的讀書興趣和終身學習的能力。(二)要全面落實語文實踐活動。既要有讀、聽的語文實踐,又要有說、寫的語文實踐;既要有基礎訓練,更要有語文的綜合訓練。要給學生布置活動性作業和開放性的作業,讓學生在語文實踐活動中,在創新的語文實踐中,不斷提高語文素養。(三)學生的語文實踐活動大部分要經過教師的設計。凡為學生設計的課內、課外語文實踐活動都要有一定的目的。要根據教材、教學目標及教學過程的進度,設計不同層次的語文實踐活動項目。但教師的主要任務是把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激發調動起來,教會學生學習方法,培養學生學習語文課的興趣。只要學生對語文課有興趣,又能獨立學習,就會主動地投入到語文實踐活動之中;同時還會自主地設計語文實踐活動,凡是學生自己能做的,要盡量讓學生自己去做。凡是學生通過獨立思考能自己設計語文活動,就盡量鼓勵學生自己去做,這樣就會鍛煉學生獨立閱讀、獨立思考、獨立發現、獨立積累、獨立表達等能力。六、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因材施教尊重學生個性發展,因材施教,就是承認學生存在著生理、心理差異,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個別差異出發,有針對性和選擇性地進行教學,使每個學生都能揚長避短,獲得個性的充分發展。學生是具有生理、心理特點的人。學生不僅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人,是在發展中不斷成長的人,而且具有一定年齡階段的生理、心理特點;同時,由於遺傳素質、環境和教育影響的不同,個人主觀能動性的不同,每個人的智能水平及個性必然具有顯著差異。

❿ 小學語文課堂組織教學的有效方法

一、創境激趣,提高課堂效率
俗話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要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必須在開始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課堂開始的時候,根據對教學內容的精心設計,把課堂教學變成一種探索知識奧秘的活動,從而激發學生的興趣。利用謎語、懸念、故事等,引導學生參與競爭,是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舉措。為了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我創造條件讓學生參加課堂教學比賽,學生在競爭中非常活躍。比如,在閱讀課文時,讓學生比較誰讀得有感情,誰領悟得有深度。競爭的形式可以是學生的個體競爭,也可以是組與組間的團體競爭。
二、問題預設,提高教學有效性
當學習一篇新課文時,備課時,我總是一邊讀課文,一邊把學生可能不理解的字詞標出來,並對這些字詞的理解方法進行預設,或與同義詞比較,或結合生活實際理解,或聯繫上下文理解,並把它標記在一邊。為了消除誦讀困難,我總是認真地閱讀好幾次課文,發現一些難以把握停頓或難以理解的句子,及時批註,以備在課堂上指導學生。此外,在閱讀各種教學參考書時,我總是對教材的文章結構進行註解,並在段落末尾寫出批註。對於關鍵字的含義,我也總是寫在旁邊,以便於課堂上參考。在把握課文內容、教學重點和難點的基礎上,我開始編寫教學設計。在課堂上,一位教師可以不用教案,但一定不能離開課本。
在充分鑽研教材的基礎上,問題預設將起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作用,調動學生思考的積極性,提高學習興趣,激活課堂氣氛,使課堂教學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五年級《珍珠鳥》一課時,我採用了創境激趣的方法,把學生的學習興趣給充分調動起來。
師:同學們,老師在閱讀馮驥才最初寫下的《珍珠鳥》時,驚奇地發現課本中所收錄的文章刪掉了一段引文。這一段的第一句話是:「有一次,它居然跳進了我的……」請大家猜測一下省略部分的內容。
生1:有一次,它居然跳進了我的衣服里,在我的衣服里跳來跳去,弄得我癢癢的,但我沒有動。過了一會兒,它覺得很無聊,飛走了。
師:你的想像力真豐富。可惜與作者所寫的不同。咱們繼續猜!
生2:有一次,它居然跳進了我的被窩里,在我的被窩里鑽來鑽去。我不管它,後來它就飛走了。
師:雖然你的想法很有趣,可是,也與作者所寫的不同。繼續猜!
生3:有一次,它居然跳進了我的拖鞋裡,在我的拖鞋裡蹦來蹦去,跳來跳去。我靜靜地看著它,讓它在我的腳邊蹭來蹭去的。
師:我想這一定是冬天穿的棉拖鞋。它把你的拖鞋當作溫床。遺憾的是,也不相符。還有誰想猜猜看?
生4:有一次,它居然跳進了我的茶杯里,想喝水。
師:讓我們為她鼓掌。她猜對了!太神奇了!
三、語言藝術,引導學生展開豐富想像
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雖然在對學生進行知識點的講解時感覺壓力並不大,但是想要打造高效語文課堂,需要教師在熟練掌握知識點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升教學的藝術性。其中,提升教學語言的藝術性,就是提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重要途徑。在實際教學中,想要提升教學語言的藝術性,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教師能夠通過語言將學生帶入文章所描述的情境中,幫助學生展開豐富的想像。例如,在講《掩耳盜鈴》這一篇寓言故事時,教師就可以通過生動形象的語言對故事情節進行描述,讓學生彷彿身臨其境,這不僅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故事內容,而且對學生的實際行動也能夠產生一定的影響。但是,教學語言藝術性的提升並非朝夕可就之事,需要教師對知識、能力、實踐等多方面的內容引起重視,在及時深刻地理解文章內容的基礎上,以一種更具藝術性的形式將文章內容展示給學生。
小學生雖然思維活躍,想像力豐富,但是注意力不太集中。所以,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從學生的思維特點出發,合理地引入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加深學生對抽象語言知識的理解,以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效率。例如,當談到「噪音」和「燥熱」中「噪」和「燥」的區別時,僅僅解釋這兩個詞的意思,不能讓學生准確地辨別、使用,所以,教師可以把「噪」解釋為左邊的一個「口」,是表示有人在說話的意思。當很多人都在說話,吵得別人無法休息時,就會產生「噪音」。而「燥」左邊的「火」,是表示熱的意思。有一團火在燒,當然會覺得「燥熱」。這樣,學生不僅可以准確地掌握這兩個字的差別,而且能夠准確地使用這兩個詞語。

閱讀全文

與小學語文如何有效教學設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05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72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18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10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48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7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6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71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51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989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2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49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59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34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13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01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08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388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5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