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七年級上冊語文《論語十二章》的原文和翻譯(新版)是什麼
原文與翻譯(新版)對應如下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
乎?」——《學而》
孔子說:「學了(知識)然後按一定的時間復習它,不也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
來,不也是很快樂嗎?人家不了解我,我卻不惱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養的人嗎?」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學而》
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誠實可
信了呢?老師傳授的知識是不是復習了呢?」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
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為政》
孔子說:「我十五歲開始有志於做學問,三十歲能獨立做事情,四十歲(遇事)能不迷惑,五
十歲知道哪些是不能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歲能聽得進不同的意見,到七十歲才做事才能
隨心所欲,不會超過規矩。」
(4)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孔子說:「溫習學過的知識,可以從中獲得新的理解與體會,那麼就可以憑借這一點去做老
師了。」
(5)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孔子說:「只學習卻不思考,就會迷惑;只空想卻不學習,就會疑惑。」
(6)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
回也!」——《雍也》
孔子說:「顏回的品質是多麼高尚啊!一竹籃飯,一瓢水,住在簡陋的小巷子里,別人都忍
受不了這種窮困清苦,顏回卻沒有改變他好學的樂趣。顏回的品質是多麼高尚啊!」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
孔子說:「知道學習的人比不上愛好學習的人;愛好學習的人比不上以學習為樂趣的人。」
(8)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述而》
孔子說:「我整天吃粗糧,喝冷水,彎著胳膊做枕頭,也自得其樂。用不正當的手段得來的
富貴,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雲。」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孔子說:「多個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師。我選擇他好的方面向他學習,看到
他不善的方面就對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點。」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子罕》
孔子在河邊感嘆道:「時光像流水一樣消逝,日夜不停。」
(11)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子罕》
孔子說:「軍隊的主帥可以改變,普通人的志氣卻不可改變。」
(12)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夏說:「博覽群書廣泛學習,而且能堅守自己的志向,懇切地提問,多考慮當前的事,仁
德就在其中了。」
㈡ 七年級語文上冊人教版巜論語》 十二章的意思
【通假字】: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說」通「悅」,愉快。
吾十有五而至於學。 「有"通「又」,古人在兩位數的整數和零數之間常常加「有」字。
【古今異義】:可以為師矣。(可以)古義:可以憑借。今義:表示可能或能夠。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三) 古義:幾個。今義:二加一所得的數目。
有朋自遠方來。(朋) 古義:志同道合的人。今義彼此有交情的人。
為人謀而不忠乎。(忠)古義:做事盡心竭力。今義:忠誠。
與朋友交而不信乎。(信)古義:真誠,誠實。今義:書信,相信。
不亦君子乎。(君子)古義:道德上有修養的人。今義:泛指人格高尚的人。
飯疏食飲水。(水)古義:泛指冷水。今義:冷水喝熱水的統稱。
【詞類活用】1。學而時習之。(時)
時:時間名詞用作狀詞,時常,時時。
2.吾日三省吾身。(日)
日:每天,名詞作狀詞。
3.傳不習乎。(傳)
傳:老師傳授的知識,動詞作名詞。
4.溫故而知新。(故)(新)
故:形容詞用作名詞,指學過的知識。
新:形容詞用作名詞,指新的理解與體會。
【成語】:不亦樂乎 三省吾身 三十而立 四十不惑 從心所欲 溫故知新
不堪其憂 不改其樂 曲肱而枕 與我浮雲 擇善而從 逝者如斯
不舍晝夜 三軍奪帥 匹夫奪志 博學篤志 切問近思
希望採納(ˇ?ˇ) 想~
㈢ 七上語文論語十二章原文翻譯
《論語》十二章原文及翻譯:
1、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孔子說:「做人如果沒有仁愛之心,對禮節能怎麼樣呢?做人如果沒有仁愛之心,對音樂又能怎麼樣呢?」
2、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孔子說:「早晨能夠得知真理,即使當晚死去,也沒有遺憾。」
3、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孔子說:「君子懂得大義,小人只懂得小利。」(喻:通曉,明白。)
4、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孔子說:「看見有才能的人(德才兼備的人)就向他學習,希望能向他看齊;看見不賢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沒有和他一樣的缺點,有要改正。」
5、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孔子說:「質朴勝過了文飾就會粗野,文飾勝過了質朴就會虛浮,質朴和文飾比例恰當,然後才可以成為君子。」
6、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曾子說:「士不可不志向遠大,意志堅強,因為他肩負重大責任,路途漫長遙遠。以實行仁道為已任,不是很重大的責任嗎?直到身死才能結束,不是很漫長遙遠的嗎?」
7、子曰:「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
孔子說:「譬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這時停下來,我所有的努力都廢棄了;譬如填平窪地,雖然只倒下一筐,這時雖然只有一筐,但我也在前進。」
8、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孔子說:「聰明人不會迷惑,有仁德的人不會憂愁,勇敢的人不會畏懼。」
9、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子貢問孔子問道:「有沒有一個字可以終身奉行的呢?」孔子回答說:「那就是恕吧!自己不願意的,不要強加給別人。」
10、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
孔子說:「學生們為什麼沒有人學詩呢?詩可以激發心志,可以提高觀察力,可以培養群體觀念,可以學得諷刺方法。近則可以用其中的道理來侍奉父母;遠可以用來侍奉君主,還可以多認識鳥獸草木的名稱。」
11、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孔子說:「君子食不追求飽足;居住不追求安逸;對工作勤奮敏捷,說話卻謹慎;接近有道德有學問的人並向他學習,糾正自己的缺點,就可以稱得上是好學了。」
12、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顏回請教問孔子如何才能達到仁的境界,孔子回答說:「努力約束自己,使自己的行為符合禮的要求。如果能夠真正做到這一點,就可以達到理想的境界了,這是要靠自己去努力的。」顏回又問:「那麼具體應當如何去做呢?」
孔子答道:「不符合禮的事,就不要去看、不要去聽、不要去說、不要去做。」顏回聽後向老師說:「我雖然不夠聰明,但決心按照先生的話去做。」
㈣ 語文七年級上冊的論語12章注釋
子:先生,指孔子。
時習:按一定的時間復習。
{不亦說乎}乎:語氣詞。
說:通「悅」,愉快。
慍:生氣,發怒。
君子:這里指道德上有修養的人。
吾:人稱代詞,我。
日:每天。
立:站立,站得住。
惑:迷惑,疑惑。
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無所適從
逾:越過,超過。
堪:能忍受。
篤:堅守
《論語》十二章 重點字詞小結
一、通假字
1.不亦說乎
說:同悅,喜悅、愉快
2.吾十有五而志於學
有:同又,放在整數與零數之間
二、古今異義
1.不亦君子乎
古:道德上有修養的人
今:泛指品德高尚的人
2.可以為師矣
古:可以 ;憑借
今:可能、許可
3.飯疏食飲水
古:粗劣
今:疏通、疏散
4.飯疏食飲水
古:冷水
今:無色無味無臭的液體
5.匹夫不可奪志也
古:普通人
今:無學識、無智謀的人
6.吾日三省吾身
古:多次
今:數詞,三
三、詞類活用
1.學而時習之
時:名詞--狀語,按時
2.吾日三省吾身
日:名詞--狀語,每日
3.溫故而知新
故、新:形容詞--名詞,舊的知識、新的體會
4.傳不習乎
傳:動詞--名詞,傳授的知識
5.飯疏食飲水
飯:名詞--動詞,吃飯
6.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樂:名詞--意動。以??為樂
四、一詞多義
1.為:
可以為師矣 當、做
為人謀而不忠乎 替
2.知:
人不知而不慍 了解
溫故而知新 懂得
3.而:
人不知而不慍 表轉折
溫故而知新 表順承
博學而篤志 表並列
4.其:
仁在其中矣 它的
其不善者而改之 他人
五、特殊句式
1.省略句:
可以為師矣。「以」後面省略代詞「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句首省略動詞「擇」
2.判斷句:
賢哉,回也!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論語十二章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翻譯:孔子說:「學了,然後按一定的時間去復習它,不也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也快樂嗎?人家不了解我,我卻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養的人嗎?」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
翻譯: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否盡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誠實呢?老師傳授給我的知識是否復習了呢?」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為政》
翻譯: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學習,三十歲立足於社會,四十掌握了知識而不致迷惑,五十歲了解並順應了自然規律,六十歲聽到別人說話就能明辨是非真假,七十歲可以隨心所欲,又不超出規矩」
4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翻譯:孔子說:"在溫習舊知識後,能有新體會,新發現,這樣的人是可以當老師的."
5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翻譯:孔子說:"只讀書卻不思考,就會迷惑而無所適從;只是空想卻不讀書,就會有害
6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雍也》
翻譯:孔子說∶「顏回的品德多麼高尚啊,!吃的是一小筐飯, 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窮陋的小房中,別人都受不了這種貧苦,顏回卻仍然不改變他好學的樂趣.顏回的品德多麼高尚啊!」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
翻譯:孔子說:「對於學習,知道怎麼學習的人,不如愛好學習的人;愛好學習的人,又不如以學習為樂趣的人.」
8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述而》
翻譯:孔子說:「吃粗糧,喝白水,彎著胳膊當枕頭,樂趣也就在這中間了.用不正當的手段得來的富貴,對於我來講就像是天上的浮雲一樣.」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翻譯:孔子說:多個人走在一起,其中必定會有我的老師.拿他們的優點來自己學習,拿他們的缺點來自己改過.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子罕》
翻譯:孔子站在河岸上說,過去的就像這流水,白天和夜晚都在流
11子曰:「三軍可奪帥也 匹夫不可奪志也."《子罕》
翻譯:軍隊可以被奪 去主帥,男子漢 卻不可被奪去志氣.
12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張》
翻譯:子夏說:「博覽群書廣泛學習,而且能堅守自己的志向,懇切地提問,多考慮當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㈤ 七年級語文上冊《論語十二章》知識點解析
10 《論語》十二章
1、常識:《論語》是一部______體散文集,是孔子的_______和____________所輯錄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錄。宋儒把《論語》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合稱為「四書」。
(語錄 門人 再傳弟子中庸 孟子 大學)
孔子,名______,字_______,______家學派創始人,思想核心是______,政治上主張_______,鼓勵人們________,即「出來做事」。開______講學的風氣,傳說有弟子_______人,身通六藝者_________人。孔子本人也被歷代統治者尊奉為至聖先師。
(丘 仲尼 儒 仁 禮治入仕 私人 三千 七十二 )
第一章
子曰:「學(學習)而(表順承)時( 按時(名詞作狀語))習(復習)之,不亦(也是)說(同「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了解)而(表轉折)慍(生氣)不亦君子乎?」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翻譯:孔子說:「學了又按時復習,不也是很喜悅的嗎?有朋友從遠方來,不也是很快樂的嗎?人們不了解我,我卻不怨恨生氣,不也是一個品德高尚的人嗎?」
課文探究 第1句講:學習方法 第2句講:學習的樂趣 第3句講:個人修養
重點字詞解釋:
(1) 子:先生,指孔子。中國古代對於有地位、有學問的男子的尊稱,有時也泛稱男子。《論
語》書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2) 時習:時常地復習。 (3) 說:通假字,音ua,愉快.
(4) 朋:是指志同道合的人。 (5) 人不知:別人不了解自己。
(6) 慍:生氣,發怒。 (7)君子:指道德上有修養的人。
第一章:第一句講學習方法。第二句將學習樂趣。第三句講為人態度,屬於個人修養范圍。不斷溫習,(知識)方能牢固,學習之樂;志同道合的人遠道而來,切磋促進,人生之樂;自求長進,不怨他人,提高修養。
第二章:
背原文 曾子曰:「吾(wú)日三省(xǐng)吾(wú)身:為(wèi)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傳(chuán)不習乎?」 (《學而》)
背譯文 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盡力呢?和朋友交往是不是誠實呢?老師傳授的知識是不是復習了呢?」
曾子曰:「吾(我)日(每天,名詞作狀語)三(多次)省(反省)吾身:為(替)人謀(出主意)而(表轉折)不忠乎?與朋友交而(表轉折)不信(誠信)乎?傳(傳授的知識,名詞做狀語)不習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家謀慮是否真誠盡心?和朋友交往是否誠實?傳授的學業是否復習了?」
課文探究 本章強調治學的人重視品德修養。
重點字詞解釋:
(1)曾子:曾子姓曾名參(shēn)字子輿,生於公元前505-前436年,春秋戰國間魯國南武城(現在山東費縣人),是被魯國滅亡了的鄫國貴族的`後代。曾參是孔子的得意門生,以孝子出名。據說《孝經》就是他撰寫的。
(2)三省(xǐng):多次反省。 三,泛指多次。 多次進行自我檢查反省。
(3)為:替。 忠:此處指對人應當盡心竭力。 (4)信:真誠、誠實 (5)傳:老師傳授的知識
第二章:討論思想品德修養。朱熹認為,重在為學。「傳」指受之於師,「習」則熟之於己,而「忠」「信」為「傳習」之本。由此可見古代治學之人非常重視思德修養。
第三章
背原文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為政》)
子曰:「吾十有(通「又」)五而(表順承)志於學,三十而立(獨立),四十而(表順承)不惑(迷惑),五十而(表順承)知天命(自然規律),六十而(順承)耳順,七十而(表順承)從心所欲,不逾(超過)矩(規范)。」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翻譯:我十五歲開始立志學習,三十歲能自立於世,四十歲遇事能不迷惑,五十歲了解並順應了自然規律,六十歲對各種言論能明辨是非,到七十歲才可以隨心所欲,又不會超出規矩。
課文探究
1、本章是孔子自述他學習和提高修養的過程。
2、從本章來看,學習和修養的過程可分為幾個階段?
十五歲到四十歲:學習領會。
五十、六十歲:安心立命,不受外界左右。
七十:主觀意識和做人規則融合為一。
3、道德修養的最高境界是怎樣的?
思想與言行融合,自覺遵守道德規范,而不是勉強去做。
4、我們從這一章中可以得到什麼啟示?
道德修養並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要經過長時間的學習,循序漸進。
重點字詞:
(1)吾十有五:[u] 「有」通「又」。(2)三十而立:立,獨立做事情。(3)四十而不惑:惑,迷惑,疑惑。(4)五十而知天命:天命,指不能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5)六十而耳順:耳順,能聽進不同的意見。(6)不逾矩:逾,越過,超過。矩,規矩,規范。
第三章:講的是不同年齡階段修身做人的一些做法。
第四章:
背原文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背譯文 孔子說:「溫習學過的知識並從中得到新的理解和體會,就可以憑借這點當老師了。」
重點字詞:
故:舊的,原來的。此處指已學過的知識. 而:連詞,表示順承關系,就。
知:領悟,獲得。 可:可以。 以:憑借。 為:成為,做。
第四章:討論學習方法,說明了溫習舊知識的重要性。
子曰:「溫(復習)故(就的知識,形容詞做,名詞) 而(表順承)知新(新的領悟), 可(可以)以(憑借)為(成為)師矣。」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課文探究 本章談學習方法
第五章:
背原文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背譯文 孔子說:「只讀書卻不思考就會感到迷茫而無所適從,只思考卻不讀書就會有害。」
字詞解釋:
而:連詞,表示轉折。 則:連詞,相當於「就」、「便」。
罔(wǎng):通「惘」,意思是感到迷茫而無所適從。
殆(dài):本意是危險,這里指有害。
子曰:「學而(表轉折)不思則罔(迷惑),思而(表轉折)不學則殆(有害)。 劃分句子停頓: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第五章:討論正確的學習方法,闡述學習和思考的辯證關系,認為二者不可偏廢,學習與思考想結合,方能所得。
第六章
背原文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雍也》)
子曰:「 賢(品德高尚)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忍受)其憂,回也不改其樂(樂於學)。賢哉,回也!」
句子劃分停頓:子曰:「 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翻譯:孔子說:「顏回的品質是多麼高尚啊!一簞飯,一瓢水,住在簡陋的小屋裡,別人都忍受不了這種清苦,顏回卻不改變他好學的樂趣。顏回的品質是多麼高尚啊!」
課文探究 本章贊揚了顏回樂於學習、安於貧困的品質。
重點字詞: (1)簞[dān] :古代盛飯的圓形竹器。(2)堪:忍受。
第六章:討論思想道德修養,顏回清平樂道的高尚品質。
第七章
背原文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
背譯文:孔子說:「對於學習,知道怎麼學習的人,不如愛好學習的人;愛好學習的人,又不如以學習為樂趣的人。」
子曰:「知之(代詞,指代學問)者(……的人)不如好(喜歡,愛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以……為樂趣,名詞意動用法)之者。」
劃分句子停頓: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課文探究 本章闡述了學習態度:以學習為快樂
這一段運用了什麼修辭?:頂真
講學習的三個層次:知、好、樂,層層推進,使說理更加透徹,令人信服。
第八章
(一)分析文義 子曰:「飯(吃飯,名詞作動詞)疏(粗糧)食飲水(冷水),曲肱(彎著胳膊)而(表順承)枕之,樂(樂趣)亦在其中矣。不義(正當手段)而富且貴,於(對於)我如浮雲。」
劃分句子停頓: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翻譯:孔子說:「吃粗糧,喝冷水,彎著胳膊當枕頭,樂趣也就在這中間了。用不正當的手段得來的富貴,對於我來講就像是天上的浮雲一樣。」
(二)課文探究 本章講人的道德修養 。
第九章
(一)分析文義 子曰:「三(幾個)人行,必有我師焉(在其中)。擇其善者而(表順承)從(跟從)之(代詞,學習),其不善者而改之。」
句子劃分停頓: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譯:孔子說:「幾個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作我的老師的人。我選擇他的優點向他學習,看到他不好的地方就作為借鑒,改掉自己的缺點。」
(二)課文探究
本章講學習態度:向一切人學習。不但要學習別人的長處,還要借鑒別人的短處,反省自己有沒有類似的毛病。
第十章
子在川(河)上曰:「逝(流逝)者如斯(這)夫,不舍(舍棄)晝夜。」
翻譯:孔子在河邊感嘆道:「一去不復返的時光就像這河水一樣,日夜不停。」
(二)課文探究 本章講時光易逝,應珍惜時間。
本章運用了什麼修辭?:比喻
用流水日夜不停、一去不返比喻時間的飛逝,指明時間的寶貴。
第十一章
(一)分析文義 子曰:「三軍(軍隊)可奪帥也,匹夫(普通人)不可奪志也。」 劃分句子停頓: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翻譯:孔子說:「軍隊的主帥可以改變,普通人的志氣卻不可改變。」
(二)課文探究 本章講一個人應當堅定信念、矢志不渝。
第十二章
(一)分析文義 子夏曰:「博(廣泛)學而(表並列)篤[dǔ] (忠實,堅守)志,切(懇切)問而(表並列)近思,仁(仁德)在其中矣。」
句子劃分停頓: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翻譯:子夏說:「廣泛地學習,堅守自己的志向,遇不明事能懇切地向別人發問,多考慮當前的問題,仁德就在其中了。」 第十二章:一個人,要有大志,還要善於思考,才能有較大的收獲。
㈥ 初一語文論語十二章的意思。要全文。
論語十二章全文: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為政》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子罕》
子曰:「三軍可奪帥也, 匹夫不可奪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張》
白話譯文:
孔子說:「學了知識然後按時溫習,不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快樂嗎?人家不了解我,我卻不惱怒,不是有才德的人嗎?」
曾子說:「我每日多次進行自我檢查:替人謀劃事情是否竭盡自己的心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誠實可信了呢?老師傳授的知識是否復習了呢?」
孔子說:「我十五歲開始有志於做學問,三十歲便小有所成,四十歲能(通達事理)不被外物所迷惑,五十歲能知道哪些是不能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歲能聽得進不同的意見,到七十歲才做事能隨心所欲,不會超過規矩。」
孔子說:「溫習學過的知識,可以獲得新的理解與體會,那麼就可以憑借這一點去當(別人的)老師了。」
孔子說:「只學習卻不思考,就會感到迷惑而無所適從;只空想卻不學習,就會使精神受到損害。」
孔子說:「多麼賢德啊,顏回!一碗飯,一瓢水,住在簡陋的小巷子里,別人都不能忍受這種窮困清苦,顏回卻不改變他(愛好學習)的樂趣。多麼賢德啊,顏回!」
孔子說:「知道學習的人比不上愛好學習的人;愛好學習的人比不上以學習為快樂的人。」
孔子說:「吃粗糧,喝冷水,彎著胳膊枕著它睡,樂趣也在這當中。用不正當的手段得來的財富和地位,對我來說就像天上的浮雲一樣。」
孔子說:「在多個人的行列里,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師。我選擇他的優點向他學習,發現他的缺點(如果自己也有)就對照著改正自己的缺點。」
孔子在河岸上說:「逝去的時光像河水一樣流去, 日夜不停。」
孔子說:「軍隊的主帥可以改變,平民百姓的志氣卻不可改變。」
子夏說:「博覽群書並廣泛學習,而且能堅守自己的志向,懇切地提問,多思考當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文章簡介
《論語》十二章,是指"人教版"《語文》初中一年級課本上的十二章論語,其中多為孔子的言行,一部分是孔子弟子的言行。
《論語》是記載孔丘及其一部分弟子言行的語錄體文集,儒家的重要經典之一,選自《論語譯注》《論語》儒家經典著作,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書。共20篇。與《大學》《中庸》《孟子》合稱「四書」。
㈦ 七年級語文上冊第11課《〈論語〉十二章》課文解析
第 11 課《 〈論語〉十二章 》
一、作者簡介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論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與《大學》《中庸》《孟子》《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春秋》並稱「四書五經」。通行本《論語》共二十篇。
二、寫作背景
面對春秋戰國那樣的亂世,知識分子大都很不滿意,於是紛紛思考救國救民、解決社會矛盾的方針路線。各自的想法大不相同,於是形成不同的學說流派。在孔子為代表的儒家之外,先後出現了道家、墨家、法家等不同流派。
於是有所謂「百家爭鳴」的局面出現。春秋戰國之交的「百家爭鳴」,是一個思想大爆炸的時代,是中國思想史上第一個黃金時期。中國傳統中很多光輝的思想主張,都產生於那個時代。
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即是「百家爭鳴」中最重要的一個學術流派。經過歷史的淘汰和選擇,儒家思想在漢武帝之後成為中國統治階級意識形態的核心。
三、字詞
子:古代對男子的尊稱,這里指孔子。
時習:按時溫習。時,按時。
不亦說乎:不是很愉快嗎?不亦……乎,常用於表示委婉的反問。說,通假字,同「悅」,愉快。
慍:生氣,發怒。
君子:這里指道德上有修養,有才德的人。
吾:人稱代詞,我。
日:每天。
三省:多次進行自我檢查。三,泛指多次。一說,實指三個方面。省,自我檢查、反省。
為人謀:替人謀劃事情。
忠:竭盡自己的心力。
信:誠信。
傳:傳授,這里指老師傳授的知識。
十有五:十五歲。有,同「又」,用於整數和零數之間。
立:立身,指能有所成就。站立,站得住。
惑:迷惑,疑惑。
天命:上天的意旨。古人認為天是世間萬物的主宰。命,命令。
耳順:對此有多種解釋,通常認為是能聽得進不同的意見。
從心所欲:順從意願。
逾矩:越過法度。逾,越過。矩,法度。
溫故而知新:溫習學過的知識,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體會。
罔(wǎng):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無所適從。
殆(dài):疑惑。
回:即顏回(前521—前490),字子淵,春秋末期魯國人,孔子的弟子。
簞:古代盛飯用的圓形竹器。
堪:能忍受。
之:代詞,它,這里指學問和事業。一說,指仁德。
者:代詞,「……的人」。
好:喜愛,愛好。
樂:以……為快樂。
飯疏食,飲水:吃粗糧,喝冷水。飯,吃。疏食,粗糧。水,文言文中稱冷水為「水」,熱水為「湯」。
肱(gōng):胳膊上從肩到肘的部分,這里指胳膊。
於:介詞,對,對於。
如浮雲:像浮雲一樣。
焉:於此,意思是在其中。
善者:好的方面,優點。善,好。者,……的人
川上:河邊。川,河流。
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時光像河水一樣流去,日夜不停。逝,往;離去。斯,代詞,這,指河水。夫,語氣詞,用於句末,表示感嘆。
三軍:指軍隊。
奪:改變。
匹夫:指平民中的男子,這里泛指平民百姓。
子夏(前507—?):即卜商,字子夏,春秋末期晉國人,孔子的弟子。
篤志:志向堅定。篤,堅守。
切問而近思:懇切地發問求教,多思考當前的事情。切,懇切。
仁:仁德。
四、結構層次
《論語十二章》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學習態度
第二部分:學習方法
第三部分:修身做人
五、課文分析
試按學習方法、學習態度、品德修養將課文中的句子進行分類。
1.學習方法:
(1)學而時習之。
(2)溫故而知新。
(3)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4)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2.學習態度:
(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
(2)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3.品德修養:
(1)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2)吾日三省吾身。
(3)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4)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5)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合作探究
通過本文的學習,你能就本篇課文的寫作特點及對後世的影響,談一點自己的看法嗎?
1.寫作特點:
(1)語言簡潔、含蓄雋永。語錄體是《論語》文體的基本特徵,它就是記錄孔子的只言片語,或是記錄孔子與弟子及時人的對話,都比較短小簡約,還沒有構成單篇的、形式完整的篇章,但意思的表達卻不乏一定的深度,值得推敲斟酌學習。
(2)《論語》的文學色彩在於表現了孔子及其弟子的形象、性格。寥寥數語中,蘊含著一個為人師者的胸襟、風范,我們可以從中體會到,一個師者的拳拳育人之心。
2.影響:
《論語》這種在對話中說理的形式,直接影響了先秦說理文的體制;言近旨遠、詞約義豐的說理,形象雋永的語言,使它成為先秦說理文主要的形態。
六、拓展延伸
語錄體
中國古代散文的一種體式。常用於門人弟子記錄導師的言行,有時也用於佛門的傳教記錄。因其偏重於只言片語的記錄,短小簡約,不重文采,不講求篇章結構,也不講求段落、內容間的聯系,還沒有構成單篇的、形式完整的篇章,故稱之為語錄體。
先秦記載孔子及弟子言行的《論語》及宋代記載程顥、程頤言行的《二程遺書》,均堪稱語錄體的典範。其中《論語》簡明深刻、語約義豐,往往在一兩句話里包含豐富的人生哲理和人生經驗,流傳後世,成為人們常用的成語、警句和格言。
如:《論語》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㈧ 七年級語文上冊人教版《論語》十二章的意思
翻譯
孔子說:「學了知識然後按時溫習,不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快樂嗎?人家不了解我,我卻不惱怒,不是有才德的人嗎?」
曾子說:「我每日多次進行自我檢查:替人謀劃事情是否竭盡自己的心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誠實可信了呢?老師傳授的知識是否復習了呢?」
孔子說:「我十五歲開始有志於做學問,三十歲能獨立做事情,四十歲能(通達事理)不被外物所迷惑,五十歲能知道哪些是不能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歲能聽得進不同的意見,到七十歲才做事能隨心所欲,不會超過規矩。」
孔子說:「溫習學過的知識,可以獲得新的理解與體會,那麼就可以憑借這一點去當(別人的)老師了。」
孔子說:「只學習卻不思考,就會感到迷惑而無所適從;只空想卻不學習,就會使精神受到損害。」
孔子說:「多麼賢德啊,顏回!一碗飯,一瓢水,住在簡陋的小巷子里,別人都不能忍受這種窮困清苦,顏回卻不改變他(愛好學習)的樂趣。多麼賢德啊,顏回!」
孔子說:「知道學習的人比不上愛好學習的人;愛好學習的人比不上以學習為快樂的人。」
孔子說:「吃粗糧,喝冷水,彎著胳膊枕著它睡,樂趣也在這當中。用不正當的手段得來的財富和地位,對我來說就像天上的浮雲一樣。」
孔子說:「在多個人的行列里,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師。我選擇他的優點向他學習,發現他的缺點(如果自己也有)就對照著改正自己的缺點。」
孔子在河岸上說:「逝去的時光像河水一樣流去, 日夜不停。」
孔子說:「軍隊的主帥可以改變,平民百姓的志氣卻不可改變。」
子夏說:「博覽群書並廣泛學習,而且能堅守自己的志向,懇切地提問,多思考當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㈨ 初中語文七年級論語十二章翻譯
《論語》十二章翻譯
1.
子曰:
「
學而時習之,
不亦說乎?有朋
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
不亦君子乎?
」
翻譯:孔子說:
「
學了,然後按一定的時
間去復習它,不也是很愉快嗎?有志同
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也快樂嗎?人家
不了解我,我卻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
有修養的人嗎?
」
2.
曾子曰:
「
吾日三省吾身:
為人謀而不
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
」
翻譯:曾子說:
「
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
替別人辦事是否盡心竭力了呢?同朋友
交往是否誠實呢?老師傳授給我的知識
是否復習了呢?
」
3.
子曰:
「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
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
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
翻譯:孔子說:
「
我十五歲立志學習,三
十歲立足於社會,四十掌握了知識而不
致迷惑,
五十歲了解並順應了自然規律,
六十歲聽到別人說話就能明辨是非真
假,七十歲可以隨心所欲,又不超出規
矩
」
4.
子曰:
「
溫故而知新,
可以為師矣.
」
翻譯:孔子說
:"
在溫習舊知識後
,
能有新
體會
,
新發現
,
這樣的人是可以當老師的
."
5.
子曰:
「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
殆.
」
翻譯:孔子說
:"
只讀書卻不思考
,
就會迷
惑而無所適從
;
只是空想卻不讀書
,
就會
有害
.
6.
子曰:
「
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
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賢哉回也.
」
翻譯:∶
「
顏回的品德多麼高尚啊,!吃
的是一小筐飯,
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窮
陋的小房中,別人都受不了這種貧苦,
顏回卻仍然不改變他好學的樂趣.
「
顏回
的品德多麼高尚啊!
」
7.
子曰:
「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
如樂之者.
翻譯:
孔子說:
「
對於學習,知道怎麼學
習的人,不如愛好學習的人;愛好學習
的人,又不如以學習為樂趣的人.
」
8.
子曰:
「
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
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
雲.
」
翻譯:孔子說:
「
吃粗糧,喝白水,彎著
胳膊當枕頭,樂趣也就在這中間了.用
不正當的手段得來的富貴,對於我來講
就像是天上的浮雲一樣.
」
9
、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則其善
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說:三個人走在一起,其中必定會
有我的老師.
拿他們的優點來自己學習,
拿他們的缺點來自己改過.
10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
夜.
孔子站在河岸上說,
過去的就像這流水,
白天和夜晚都在流
11
、三軍可奪帥也
匹夫不可奪志也
軍隊可以被奪
去主帥,男子漢
卻不可
被奪去志氣.
12
、
子夏
曰:
「
博學而篤志,
切問而近思,
仁在其中矣.
」
一個人心有遠大理想就要有豐富的知
識,要多多提出疑問,多多深入思考.
對於自己的志向不能有過多的功利干
擾,要淡薄名利,只有平靜的看待這些
才能更好的實現自己的理想.
㈩ 2013年七年級語文上冊論語十二章的解釋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譯:孔子說:「學習了(知識)並按時去溫習它,不也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也很快樂嗎?別人不了解(我),(我)卻不生氣,不也很有君子風度嗎?」 2.曾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學而》)譯: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有不盡心的嗎?與朋友交往有不真誠的嗎?老師傳授的知識有沒溫習的嗎?」 (《學而》)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二從心所欲,不逾矩。」 (《為政》)譯: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學習,三十歲學成自立,四十歲能不在迷惑,五十歲能領悟天明,六十歲能聽到忠言逆耳都不覺得不順,七十歲能隨心所欲卻都不會越出規矩。」 4.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為政》)譯:孔子說:「溫習學過的知識可獲得新的理解和體會,憑(這一點)就可以做老師了。」5.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為政》)譯:孔子說:「制度說不思考就會迷惘而無所適從,只空想不讀書就有(陷入邪說)危險。」6.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雍也》)譯:孔子說:「顏回的品質多麼高尚啊!一簞飯,一瓢水,住在簡陋的小屋裡,別人都忍受不了這種窮困清苦,顏回卻沒有改變他好學的樂趣。顏回的品質是多麼高尚啊!」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雍也》)譯:孔子說:「懂得它的人,不如愛好它的人;愛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為樂的人。」8.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以。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述而》)譯:孔子說:「吃粗糧,喝冷水,彎著胳膊當枕頭,樂趣也就在這中間了。用不正當的手段得來的富貴,對於我來講就像是天上的浮雲一樣。」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譯:孔子說:「幾個人一起走,必定有我的老師在裡面。(我)選擇他們的優點加以學習,(看到自己也有)他們的缺點就要改正。」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子罕》)譯:孔子在河邊感嘆道:「一去不復返的時光就像這河水一樣,日夜不停。」11.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子罕》)譯:孔子說:「一國的軍隊,可以使其喪失主帥,而一個普通人卻不能使他喪失志氣。」12.子夏曰:「博學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張》)譯:子夏說:「廣泛的學習,堅守自己的志趣,懇切的提問,多考慮當前的事,仁就在其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