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統編教材的理念是什麼
統編本語文教科書的核心理念可以歸納為以下兩點:
1.體現國家意志。
黨的十八大提出「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新教材充分發揮語文學科在育人方面的獨特優勢,以「立德樹人」為目標,有機融合,滲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等內容。
v2.教科書要符合語文學科的客觀規律。
編者的編寫理念和課程思想,要尊重語文教育基本規律,合理有序地安排學習內容,抓住語文教學的根本。
新教材的編寫也是對課改的總結與支持,注意吸收課改的經驗,如「以人為本」的理念,重視學生整體素質發展,以學生為主體引導學生學會學習,注重基本能力培養等等,並盡可能多地借鑒國外先進的教學思想,力求達到「創新」。
⑵ 《語文課程標准》有哪四條基本理念
1、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
2、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
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
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語文又是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因而,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
3、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方式的設計,都應有助於這種學習方式的形成。
4、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
語文課程應植根於現實,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
總目標:
1、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培養愛國主義感情、社會主義道德品質,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2、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關心當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樣文化,吸取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
3、培植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養成語文學習的自信心和良好習慣,掌握最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
4、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像力和創造潛能。逐步養成實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學態度,初步掌握科學的思想方法。
5、能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在實踐中學習、運用語文。
6、能具體明確、文從字順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據日常生活需要,運用常見的表達方式寫作。
⑶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的四大理念是什麼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的四大理念是:
1、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 語文課程應激發和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引導學生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初步掌握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
2、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 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
3、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4、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 語文課程應繼承語文教育的優秀傳統,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並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素養。
(3)小學語文統編教材編寫理念的四大突破是什麼擴展閱讀: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的總目標: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培養愛國主義感情、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審美情趣,發展個性,培養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關心當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樣文化,吸取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提高文化品位。培植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增強語文學習的自信心,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初步掌握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
⑷ 如何認識和把握統編小學語文教科書中的語文要素——陳先雲
第三屆全國統編小學語文教科書課例教學觀摩交流活動,兩天九節的各種課型為我們帶來了對語文教學的全新認識,也對語文學科中的語文要素有了諸多的了解,對我們的語文教學起到了很好的引領和提升的作用。
在我們日常的語文教學中會有很多的困惑和痛點,如:
1.如何認識、理解教科書中的語文要素?
2.單元語文要素中的知識、方法或能力訓練點如何分配,教學中把握到什麼程度?
3.如何從整體上把握語文要素在各年段、各冊和各單元之間的聯系?
4.在落實語文要素時如何避免概念化、標簽式的講解與機械訓練?
5.如何將人文教育融於語文要素的落實中,實現兩者協調發展?
6.低年段教科書沒有安排顯性的語文要素,如何結合課後思考練習題有效落實語文要素?低年級學生有書面表達、與人溝通的願望,但是怎麼突破寫字量不能滿足表達需求的瓶頸?
如何將單元語文要素「運用多種方法理解難懂的句子」,自然巧妙地融入到閱讀教學過程之中,並體現出閱讀的趣味性?
材料作文在統編教材中佔有一席之地,中年級開始如何學習整合信息、准確運用材料進行作文,為後續的材料作文作好鋪墊?閱讀策略單元「預測」,老師們最大的困惑是學生對課文內容已經有初步的了解,如何開展預測?
六年級上冊閱讀策略「有目的地閱讀」,初中階段提出運用跳讀、瀏覽等閱讀方法獲取有效信息,閱讀策略「閱讀要有一定速度」對於學生今後語文學習的教學價值在哪裡?
習作單元中的精讀課文教學與閱讀單元中精讀課文教學有什麼主要的區別,它的中心任務是什麼?
如何結合單元語文要素「感受課文風趣的語言」,營造充滿笑聲與智慧、全員參與的口語交際課堂,讓學生做一名好的聽眾?統編教材只安排了兩次綜合性學習單元,六年級下冊的「難忘小學生活」的價值意義及活動如何有效開展?
一是教學目標,二是教學過程,三是教學效果。
A.教學目標:教學目標精準,能體現教材單元編排意圖,與單元語文要素、課後思考練習題等提出的目標要求一致。
B.教學過程:課堂上學習任務提示和對學生的學習活動評價反饋具體、針對性強,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掌握或學習能力的提升有明確的指引作用。
C.教學效果:能體現「一課一得」,學生有參與學習的積極性,能在本單元所要求的語文要素方面的實際獲得。
第一,文體意識、目標意識和訓練意識普遍增強了。目標虛化、內容泛化、教學活動非語文化的現象明顯減少了,這是一個了不起的進步。
比如,文體意識,不同的文體有不同的寫作特點與語言特色,學習目標、學習方法也各不相同。如中年段的寓言教學,能夠針對中年段學生能看出作品情境范圍內的意義,並能把它轉移到人的身上這一特點,來設定目標,開展教學,文體特點、階段教學目標清晰了。再如,目標意識,每個單元、每篇課文、每一課時「教什麼」明確了,語文教學活動設計努力體現學與用相結合。
第二,語文教學質量有了普遍提升,表現在學生的想像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思維發展能力等方面的發展。預示著小學語文教學開始走上正軌,課堂教學已經回歸到語文的本質屬性上,語文課上成了語文課。現在大多數五年級學生寫出五、六百字的作文,基本上是沒什麼困難的,且學生的字書寫得端正、整潔。這得益於廣大老師們的努力與培養,也與老師們能夠正確地把握統編教材「閱讀與表達並重」、落實語文園地「書寫提示」欄目設置有關;與統編教材倡導的從題材(內容)入手、從生活入手、從興趣入手有關,跟老師們在習作指導上的觀念轉變有關。
第一,語文課程資源的選擇與利用的合理性、有效性問題。特別是視頻資源,一些老師的課堂上,為什麼要使用這個課程資源目的性不強,實效性不足,不用行不行?如果不用就能完成的教學任務,建議還是不要用較好。「雙減」背景下要思考如何減輕師生查找資料的負擔,要珍惜、用好課堂教學的每一分鍾。
第二,一些老師的課堂上,引導學生拓展閱讀作家作品或拓展閱讀課文原文的問題。
寫作是溝通的一種方式,作家多半是寫作意識強的人,其寫作是把自己想要傳達的訊息傳達出來,達到與人交際、溝通和抒發感情的目的。文學作品的創作,多以讀者為中心,很少從學生語文學習需要的角度去思考問題、遣詞造句、運用語言。一篇文學作品編入語文教材作為課文供學生閱讀、學習,其閱讀主體發生了變化,功能、價值也隨之發生改變,語文教學應注重體現文本的教學價值並讓學生領會。關於選文的修改,葉聖陶先生有一句名言:「凡選文不宜如我蘇人所謂『拉到籃里就是菜。』」意思是說,不作修改的文章,是不能直接選入語文教科書用作課文的。正如吳研因先生所說:「即使是名家的詩文,也不容易入選。偶然選了兩篇,也得再三斟酌,使它沒有一個字晦澀、含糊,沒有一個句子雜亂敷衍,不能合用。」對於拓展閱讀課文原文,或者引導學生比對原文做法,我是不太認可的,這涉及作家作品選入教科書中文本的教學價值問題。
當前語文教學到了需要深入理解、全面貫徹統編教材編寫理念、編排意圖的新階段。
教材關繫到國家事權,是體現國家意志的重要載體,新形勢下小學語文教學改革,應持續不懈地推進統編教材的價值體系、觀念體系、知識體系、能力體系、語言體系、文字體系等的貫徹落實;應該基於統編教材的理念開展語文教學活動,進行語文教學研究,使統編教材給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帶來的良好氛圍可持續保持下去,不斷向著高質量的目標前行。
「語文要素」是怎麼提煉出來的(是基於對語文學科的重新認識?是基於對學生學習語文的規律性把握?是……)語文要素解決了以往一直困擾著我們的哪些語文教育問題?語文要素會為自己的課堂教學帶來哪些可以預期的變化?語文要素有助於教師樹立目標意識,明確了「教什麼」,提示了「怎麼教」的路徑。調查顯示,有85.2%的教師認為語文要素讓『教什麼』變得清晰。避免「腳踩西瓜皮,滑到哪裡是哪裡」的隨意狀況。
語文要素使整個單元的教學形成合力,有利於教師建構單元整體教學思維。教師認為在單元語文要素的指引下,便於實現單元整體化教學。
語文要素有助於明確教學評價標准,便於教師設計有針對性的作業與檢測題。語文要素讓「教什麼」變得清晰,更讓「學什麼、學得怎麼樣」變得可測。學生了解了本單元的學習目標、學習內容和學習策略,學的目的性更強。首先要了解、認識語文學科的本質屬性問題,也就是語文學科的性質是什麼。語文學科的性質左右著語文教學改革的發展方向,決定著語文教學目的、教學任務和要求。學術界對這一問題的論爭一直停止過,因而語文教學一直在忽左忽右的道路上行走。
語文學科有別於其他學科的根本屬性是它的基礎工具性。比如,葉聖陶先生在《語文是一門怎麼的怎樣的功課》中提出「語文」是一門「學習運用語言」的功課,聽、說、讀、寫四種本領同樣重要」,這就是我們常說的語文教學「聽說讀寫並重」,闡明了語文學科的本質屬性,強調的是語文基本功訓練。
葉聖陶先生在《國文教學的兩個基本觀念》一文中,明確指出了語文教學的基本任務是什麼:「國文教學自有它獨當其任的任,那就是閱讀與習作的訓練。學生眼前要閱讀,要寫作,至於將來一輩子要閱讀,要寫作。這種技術的訓練,他科教學是不負責任的,全在國文教學的肩膀上。」建立語文教科書的科學體系,依託教科書使語文教學走上周密的、科學化的發展道路,是幾代語文人為之努力的共同願景和夢想。早在20世紀30年代,葉聖陶先生在他與夏丐尊先生合編的語文輔助課本《國文百八課》的編輯大意中就指明了:「本書編輯旨趣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想給與國文科以科學性,一掃從來玄妙籠統的觀念。」他還提出「切實研究,得到訓練學生讀作能力之綱目與次第,據以編撰教材,此恐是切要之事」。這套教材對語文讀寫訓練點作了系列化的安排,體現出層次性和發展性;三類課文:講讀課文、閱讀課文和獨立閱讀課文的設置,把教師的示範和學生的實踐起來,逐步放手讓學生自己閱讀。在教材編排體繫上實現了歷史性的突破,在語文教材科學化道路上邁出了堅實的一步。袁微子先生功不可沒。統編教材工具性與人文性兼顧,在落實體現國家意志、遵循語文學科規律與體現兒童性之間,尋求結合點,找准著力點,力求實現三者的統一。工具性與人文性兼顧,體現了統編小學語文教材編制的融合觀,即統籌學科邏輯和心理邏輯的課程觀。
這一指導思想還體現在遵循語文學科的基本規律和兒童學習語文的規律,是對我國語文教育優良傳統的繼承,對語文課程改革和國外母語教育改革經驗的吸收與借鑒。特別是對葉聖陶、呂叔湘、張志公、袁微子等老一輩語文教育思想的繼承和發展。
簡單地說指語言文字訓練的基本要素。教材從三年級開始,每個單元導語列出語文訓練的基本要素:將必備的語文知識、基本的語文能力、常用的學習方法或適當的學習策略和學習習慣等,分成若干個知識或能力訓練的「點」,統籌規劃訓練目標的序列,並按照一定的梯度,落實在各個年級的相關內容或活動中。這是統編語文教科書重要的特點之一。
重點圍繞或聚焦學習、掌握、運用閱讀的方法、能力,表達(口語與書面語)的方法、能力安排相關內容。單元導語中的語文要素,提示的是本單元教學目標而不是教學內容。統編教材安排語文要素,著重解決語文教育的兩個基本問題:
一是明晰語文課程內容,解決語文學科學什麼,為什麼學,小學階段學到什麼程度。葉聖陶先生在《略談國文學習》一文中曾經說過:「無論學習什麼學科,都該預先認清楚為什麼要學習它。認清楚了,一切努力才有目標,有方向,不至於盲目地胡搞一陣。」
二是努力構建符合語文學科基本規律、適合學生身心發展特點的語言文字訓練的目標序列,體現訓練的系統性。教材依託要素對每個年級,每個學期,每個單元,以及每個項目的學習目標是什麼,學什麼,怎麼學,作了具體的課程規劃。
單元導語,課後思考題和文中的提示,語文園地中的交流平台、詞句段運用,是落實語文要素的主要載體。主要特點如下:
1.語文要素低年級教材以暗線、中年級開始在導語中以明線的形式呈現。
2.教科書以寬泛的人文主題組織單元內容,每個單元一般有兩篇課文結合本單元的語文要素,設計課後思考練習題;有的課後思考練習題或相關欄目,遷移運用之前學過的語文要素出題、設計內容,意在在實踐中反復運用,鞏固提升,體現目標的發展性,這是教材訓練體繫上的一大特點。
3.單元設計盡可能考慮單元內部、單元之間閱讀要素與表達要素之間的橫向聯系,使之相互促進,協同發展;在閱讀中學習表達的方法,體現「閱讀鋪路,由讀到寫」編排原則,將語文學習方法的掌握、語文能力的發展落到實處,促進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提高。
4.每冊單元導語安排的語文要素並不都是新的知識點,有的是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提升為方法、能力或習慣,有的是綜合性的,體現出內容安排的層次性、發展性。也就是說每冊教材只安排兩三個重點要素。
5.統編教科書按照雙線組元的結構設計,課文、課後思考練習題、口語交際、習作和語文園地中的各欄目設置,與本單元人文主題、語文要素建立聯系,並不意味著單元中的各項內容都要體現人文主題,都能緊緊圍繞語文要素。
教材在考慮到閱讀、習作和口語交際等相互關聯的同時,也重視其相對的獨立性,遵循其自身的發展規律和邏輯體系,使必要的表達能力得到專門訓練和應有的發展。比如,口語交際中某些生活類交際話題、討論交流類話題,不一定都以閱讀為基礎,有的以交際功能為主要線索來編排。教材寫景物類的課文單元較多,不太適宜讓學生在每個這樣的單元中都來寫景。
閱讀策略單元,因為學生的習作能力與閱讀能力、習作需求與閱讀需求之間畢竟存在著一定的差異,也不太適宜與本單元人文主題、語文要素緊密聯系。
1.弄清楚語文要素的內涵,明確「是什麼」和「為什麼」。
一是表層結構的「新鮮感」,即同樣的意思使用了不同的詞彙和句式來進行表達。可以幫助學生積累豐富的詞彙和多樣的表達方式;
二是深層結構的「新鮮感」,即讓學生接觸更多的主題,更豐富的內容,更多樣的視角。可以拓展兒童的知識面,開闊視野。
從兒童閱讀發展的階段特點來看,低中年級的主要任務是「學習閱讀」,此時的「新鮮感」更多來源於表層結構,文章選擇應多考慮用字難度、詞彙豐富度和句子長度等表層因素。
到了中高年級,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獨立閱讀能力,此時的主要任務是「在閱讀中學習」,應該側重深層結構的「新鮮感」,即文章選擇應著重考慮兒童的閱讀興趣和已有的背景知識,文章本身的主題、立意和深度等深層次因素。語文課程標准中年段習作目標提出「嘗試在習作中運用自己平時
積累的語言材料,特別是有新鮮感的詞句」,教材的編排是將閱讀中學到的表達方法運用於習作實踐中去。講故事,就是一個人把自己看到的、聽到的或者自己編的故事,用口頭語言的形式講出來,不需要用稿子講。故事類型很多,如生活故事、童話故事、寓言故事、民間故事、科學故事、笑話故事,但只是文學體裁中的一種形式。而復述的文本體裁廣泛,不限於故事這樣一種文學體裁。
復述的主要目的是用來檢查語文教學效果的手段,是培養閱讀理解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一種較好的形式。復述分為詳細復述、簡要復述和創造性復述。對學生的閱讀理解水平和能力來說,簡要復述要高於詳細復述,統編教材三年級編排的詳細復述,四年級編排的是簡要復述。靜態描寫和動態描寫的目標指向:學習、運用對事物的細節進行描寫,達到高年段寫具體的目標。要想將事物寫具體,就需要留心觀察、細致觀察;了解觀察方法;要抓住事物的特點;觀察到事物的變化。實質上是在中年級學習觀察基礎上,促進表達能力的發展與提升。學習寫文章首先得學會觀察,寫文章的時候無話可說,沒有材料可用,大多數情況下是因為不會觀察或沒有留心觀察。
指導學生學習觀察是中年段強調的一個重要語文要素。引導學生在閱讀、練寫過程中,了解、掌握一定的觀察方法,培養觀察能力,養成觀察習慣。從三年級上冊的觀察要細致、要調動感官、看到事物的變化,三下藉助記錄卡寫觀察日記、學習有序的表達來寫觀察所得,再到四上寫連續觀察的日記,給學生系統的觀察訓練。中年級是習慣培養關鍵時期,兒童心理學研究表明:中年級學生是養成良好學習習慣的最後關鍵時期,如果學生在高年級,即五年級以前一些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還沒有養成,那麼以後就很難改變學生的這種狀況。因此,這一時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的培養尤其重要。
2.明確語文要素的梯度和程度。
一是准確把握要素中的三個核心詞語:試著、初步、學習,分清目標之間梯度、程度與差異性;
二是認識到語文要素在各年段、各冊和各單元之間的循環往復、螺旋上升。
體會,指個體對親身經歷的事物或事件的體驗領會,多以個體本人為中心,個體處在主動地位。比如,「結合資料,體會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
感受,指個體接觸外界事物受到的影響,多反映外界事物或事件對個體的影響,個體並非處在主動地位,而是需要去接受。比如,「讀下面的句子,注意表示時間的詞語,聯繫上下文說說你的感受。」統編教材中的語文要素是隨著我們認識的深化,學生認知水平的提高而逐步加深、循序漸進的,這種循序漸進不是直線式的上升,而是螺旋式的發展。意思是說,不是學了一項又一項,這一項不管那一項。如果缺少反復,缺少運用,不容易學扎實,也容易遺忘。有效的辦法就是,已經學過的語文要素,能在不斷地復習鞏固運用中加以提升。只有這樣做,才能學扎實,學牢靠,真正打好學生的語文基本功。這種安排符合兒童心理和學習語文的規律,符合語文教學的規律。
3.語文要素不要當作教學內容來教。
語文要素是方法,是能力,是習慣;語文要素是幫助學生打開一扇門的鑰匙,是到達河對岸的擺渡船,但不要把它當作教學內容來教。
單元導語中的內容也並不都是語文要素,還包括本單元學習的基本內容。教學目標與教學內容有重疊、有交叉,要注意區分本單元教學目標與教學內容之間的差異性。•語文要素轉化為課堂有效教學行為:
·一要避免概念化標簽式的講解與機械訓練,既關注語文要素,又不能唯要素。
·二要重視利用好課後習題指導語文實踐活動,但要清楚課後思考題並不是每一道題都對應本單元的語文要素,有的是對之前語文要素的遷移運用。
·三要了解全套教材的知識體系、能力體系、語言體系、文字體系,從整體上把握好語文要素在各年段、各冊和各單元之間的聯系。
⑸ 如何用好「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
一、一年級為何要改為完認字,再學拼音
過去的教學都是學生一年級剛上學就學拼音,然後再用拼音去認字。這回改了:把拼音學習推後個把月,先認一些漢字,再學拼音,而且邊學拼音邊認字。這個改變體現一種更切實的教學理念。其實,傳統的語文教育都是從認字開始,是在沒有注音幫助的情況下進行的。以前的蒙學的辦法,就是讓孩子反復誦讀,慢慢就會認字了。「統編本」多少有點回歸傳統。入學教育以後,第一篇識字課文,就是「天、地、人、你、我、他」,六個大的楷體字撲面而來,會給剛上學的孩子留下很深的印象,這個印象可能是一輩子的印象。接下來是「金、木、水、火、土」「雲對雨,雪對風」等,很傳統,也很有趣。為什麼這樣安排?要的是孩子們對漢字的原初感覺,留給孩子們的「第一印象」不是字母abc,而是漢字「天地人」。這個順序的改變是別有意味的:把漢語、漢字擺回到第一位,而拼音只是輔助學漢字的工具,不是目的。
先認字後學拼音,還有一個考慮,那就是幼小銜接,放緩坡度。對於剛上一年級的學生而言,一上來就學拼音,比較難,等於給了一個「下馬威」,不利於培養學生對語文課的興趣。現在把拼音學習推後一點,能減少他們的畏難情緒。我看拼音學習再往後推一兩個星期也無妨,總之是要想辦法讓小學生覺得語文學習挺有意思的。一開始就要注意培養學生認字讀書的興趣,這比什麼都重要。
二、對剛上學的孩子而言,漢語拼音學習比較難,教學有何建議
老師們要明確,學拼音是為了識字,當然,還有普通話正音。拼音是認字的工具,但別當作閱讀的工具。漢語拼音只是拐杖,學會認字就可以不要這個拐杖了。所以,拼音教學要實事求是,降低難度。
例如,發音是比較難學的。學拼音當然要教發音的方法,但也不要過分要求。一年級能拼讀音節就可以了,不一定要求能直呼音節。拼音字母表是要熟記的,但不強求背誦默寫。聲母、韻母的音節能夠書寫即可,是否工整不必講究。大致說來,就是一年級要求拼讀准確,二年級要求再熟練一點兒,也就可以了,別為學生增加額外的負擔。有許多學校一年級還學英語,英文字母和漢語拼音混淆在一起,老師教學的壓力是很大的。還有就是南方方言區的老師,為了訓練一個發音,可費老勁了,效果還不好。如果認識到漢語拼音就是一個認字的「拐杖」,普通話正音無非是為了溝通,那老師的壓力會小一點,輻射到學生那裡的負擔也會輕一點,教學效果不見得就差。
其實,《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2011年版)》已經降低了難度,有些學校可能不注意。說到普通話的學習,也要實事求是,方言區的學生會用普通話溝通就可以了,不一定要求說得多麼標准、漂亮。如果方言區的老師能結合所在地區學習普通話時的發音難點,來補充設計更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案,那就更好了。總之,學拼音就是幫助認字,不能代替認字。拼音對學普通話有正音作用,但不要把讀拼音當作學普通話的辦法。
另外,「統編本」語文教材的拼音教學內容還有一個變化,就是將拼音教學與認字教學結合起來,學拼音結合認字,彼此融通。對此,老師們也要重視。
三、《和大人一起讀》是什麼欄目?要列入教學計劃嗎
《和大人一起讀》是新教材的亮點之一。大人指父母、老師或其他家庭成員與親友。一般而言,一年級剛上學的學生自己還不會讀書,所以需要大人和他們一起讀。這個欄目的用意是激發讀書的興趣,讓孩子剛上學就喜歡語文,喜歡讀書。這也是幼小銜接的學習方式。幼兒園主要是無紙化教學,聽故事多,到了小學就開始使用紙質的閱讀材料包括書本了。讓孩子先和大人一起讀,慢慢過渡到自己讀,這個過程需要大人的引導。因為以前的教材中沒有這個欄目,所以大家不知道在教學中如何處理。我建議教師把這個欄目納入教學計劃,但不要處理成一般的課,要把它看作課堂教學的延伸,延伸到課外,延伸到家庭。讓家長少看電視、少打麻將、少上微信,多和孩子一起讀書,這也等於創造了語文學習的良好氛圍。教師可以適當給家長布置「作業」,讓他們配合做好「和大人一起讀」。現在許多家長沒有和孩子一起讀書的習慣,教師可以先在教室里和學生一起讀,然後,通過家長會、家長課堂等形式,示範怎麼實施一起讀。
「一起讀」可以是朗讀,也可以是講讀,或者是對話式閱讀,形式不拘,但要注意都是在讀書,是書面語言的閱讀。「一起讀」不要給孩子太多壓力,也不必布置作業,因為附加的任務多了,壓力大了,興趣就少了。應當讓孩子在大人的陪伴下進行無壓力的自由輕松的閱讀。教師如果覺得教材中的一起讀的課文比較淺,也可以換,另外找一些作品來讀。《和大人一起讀》的教學目標,就是激發學生讀書和學語文的興趣。
四、「統編本」小學語文教材的課文有哪些變化
一個變化就是課文數量減少了,教學類型增加了。如一年級上冊,人教版原來有41課,現在減少為32課,漢語拼音的課量也減少了,識字課卻增加了;一年級下冊,人教版原有39課,現在也減少了,減少為29課。
將課文數量減少,對此,教師不要簡單地理解為「減負」(孩子們負擔重,往往不是教材、老師加重的,而是社會、家長加重的),而是教學內容與方式的調整,使教材所呈現的內容更加豐富,更如重視口語、讀書等方面的內容,也更有利於語文素養的提升。
新教材對優秀的傳統文化格外重視,這方面選文的比重大大增加,一年級就選了許多古詩。從一年級到六年級,整個課文的變化很大。課文的選篇標准強調了以下四點,即經典性,文質兼美,適宜教學,同時要適當兼顧時代性。
大家會發現,有些經典的老課文又回來啦,沒經過沉澱的「時文」少了。
五、識字、寫字教學如何做到更有科學性
首先是實行「認寫分流,多認少寫」。這是「統編本」低年級語文教材的編寫原則。這樣做,是為了提高教學效果,為學生盡快過渡到獨立閱讀階段創造條件。認識字和學會寫,是兩個不同的目標,小學要求低年級認識常用字1600個左右(以前是要求1800個),其中800字左右會寫,教師在教學中注意不要加碼。不要回到過去那種「四會」的要求,因為認、講、用、寫是很難齊頭並進的,那樣做效果可能欲速則不達。
新教材在識字教學的安排上是有講究的,大家在教學中要認真體會。一般而言,只要按現教材設定的各個階段目標推進,學生到二年級下學期大致可以實現獨立閱讀。大家要注意,一年級上冊後面附了一個《識字表》和《寫字表》,這是一個「識字寫字基本字表」,要求會認300個字(這300個宇應當是低年級識字教學的重點),lOO個會寫的字;一年級下冊附400個會認的字,200個會寫的字。有的老師會問:這些字是怎麼來的?是為了幫助學生認讀課文,才安排學的嗎?不是的,它們是依據對小學生閱讀的字頻調查來確定的。先認這些字,才可能盡快過渡到獨立的閱讀。而且從字理、字結構來看,先認識這些字,也有助於學生舉一反三,認識更多的字。
新教材有意安排了「多元認字」內容,就是說,不完全依賴拼音認字,還要多通過字形、結構、偏旁等去認字。如果單純依賴拼音識字,可能會拖累識字的效率,不利於盡快進入無拼音的實際閱讀階段。在教學中,老師們要重視范讀、熟字帶生字、盡量勾連口語詞等。在教第二、三單元時,要鞏固和復現之前認識的漢字,避免回生。一年級要盡量照顧到多元識字,到二年級下學期,一般就掌握多元認字方法了。那時,學生不僅會拼音識字,還會根據上下文猜讀、根據形聲字構字規律猜讀等方法了。新教材「多元認字」的教學思路,老師們應當多加關注,加強研究。
六、如何上好古詩詞的課
「統編本」語文教材的古詩文篇目增加了。小學一年級開始就有古詩,整個小學6個年級12冊共選有古詩文129篇,平均每個年級20篇左右,占課文總數的30%左右,比原人教版教材增加很多,增幅達80%左右。初中6冊教材中用古詩文的分量也加重了。
怎樣教好古詩文的課?最好的辦法就是反復誦讀,讀得滾瓜爛熟,不用進行過多的闡釋,也不要太多活動,寧可多讀幾遍、多讀幾篇。比如,給一年級學生講《春曉》,講春天到來的感覺以及那種發現,讓孩子大致懂得寫了什麼,發揮他們的想像力,就可以了,不要讓孩子去記什麼「抒發了詩人熱愛春天、珍惜春天的美好心情」之類,因為「珍惜春天的美好心情」之類,不是一年級孩子能理解的。
講王維的山水詩,也不一定非得往「熱愛大自然」上面靠,讓小學生安靜下來,體會一下詩中表達的那種「靜」,我看就可以了,不必添加許多成年人理解的內容。
古詩詞教學要注重讓學生感受詩詞音韻之美、漢語之美,也許學生一時說不清美在哪裡,總之是積淀下來,有所感覺了。現在有些古詩詞教學過於煩瑣,像做外科手術,把那種「美」都給弄跑了。比如,有一些老師教《靜夜思》,教案設計的程序就很煩瑣。首先放一個視頻,視頻中有月亮,老師問學生:「你想到了什麼呀?」有的還讓學生發表一個感慨,說:「月兒圓啦,人團聚了,多美好啊!可是偉大的詩人李白卻無法回家。他隻身離家在外,看到圓圓的月亮,想起他的故鄉,想起他的親人。在深深的思念中,他通過寫詩排走心中的寂寞。」這就有點「繞」,還有點「酸」,小學生怎麼會有興趣?有的老師還逐字逐句地講解,安排各種活動.什麼李白的詩中有幾個動作呀,分解一下,讓孩子們演示一下什麼叫舉頭望明月。這多累贅呀,於是靜夜思中的「靜」跑了。
小學生學古詩文,是比較難的,要求別過高,不必在所謂主題思想、意義價值、藝術手法等方面講太多。有的教案總喜歡來個三段論——「知作者,解詩意,想畫面」,未免太死板,也不得要領。
要不要把「國學」當作課程?我在這里非常明確地表達自己的觀點:沒有必要。「國學」這個概念很復雜,在晚清是為了抵禦「西學」、拯救國粹而提出的,當時是「國將不國」之學,帶有保守主義的意味。這些年有些人張揚「國學」,也許有一定的現實意義。但什麼是「國學」?我們會發現范圍太大,很籠統,而且精華與糟粕糾纏,又很復雜。我看還是提「優秀傳統文化」為好,這是中央的提法。至於「國學」不「國學」,學界都還弄不清楚、有爭議,我們中小學不要去套用。
社會上有人開設了讀「三百千」的班,說那是「讀經」。這就誇張了。「三百千」是古代開蒙的讀物,主要是認字用的,小學生讀一讀也無妨,但要注意「三百千」並不是「經」,里邊也有許多不適合現代人格發展的糟粕。小學不要開設什麼「讀經」班,多讀點優秀的古詩文就挺好。
七、「統編本」語文為何要強調課型的區分
課型的區分在一年級還不太能看出來,到了三年級,課文就分為兩種類型,或者兩種課型,一是精讀課,二是略讀課。初中教材將「精讀」乾脆改為「教讀」,「略讀」改為「自讀」,加上課外閱讀,就建構了「三位一體」的閱讀教學體系。精讀課主要是老師教,一般要求講得比較細、比較精,就是舉例子、給方法、激發讀書的興味;而略讀課主要讓學生自己讀,把精讀課學到的方法運用到略讀課中,自己去試驗、體會,很多情況下,略讀課就是自主性的泛讀。課型不同,功能也不同,彼此配合進行,才能更好地完成閱讀教學。
那麼小學怎麼上好精讀課?一是要安排好預習,不要布置太多作業,主要就是提一些有趣的問題作鋪墊和引導,激發閱讀的興趣。教讀的重點是教閱讀的方法,同時也適時教一些寫作方法,兩者結合起來。略讀課是把教讀課的方法沉澱運用。老師不要多講,就讓學生自己去讀。有些老師可能不放心,還要為略讀課安排討論或者作業,這是不必要的。
我特別要說說另一種課型的混淆,那就是不管教學什麼文體,無論小說、散文、詩歌、童話、議論文、科技文,全都用差不多的教學程序和講法。有的上詩詞課,也要分析主題意義;上童話課,就和教學小說差不多,還是人物性格、藝術手法分析;等等。不同的文體課型應當有變化。何況課型不變化,沒有節奏,老是那一套,學生能不膩味?
「統編本」教材在課型問題上有許多探索,比如對文體特點的提示,以及對不同文體閱讀方法的要求,等等,都是有用意的,老師們要重視。
八、為何要提倡閱讀教學的「1+X」
現在語文教學最大的弊病就是學生讀書少、不讀書。教材只能提供少量的課文,如果光是教課文、讀課文,不拓展閱讀量,那麼無論怎麼用力,語文素養也不可能真正提升上去。「統編本」語文教材比起以往的教材,更加註意往課外閱讀延伸了,但閱讀量還是不夠。所以我主張加大課外閱讀,鼓勵「海量閱讀」,鼓勵學生讀一些「閑書」,也就是和考試甚至和寫作並不一定「掛鉤」的書,鼓勵讀一些「深」一點的書,可以「似懂非懂」地讀,「連滾帶爬」地讀。只有這樣,才能培養起讀書的興趣。當然,我們的語文課要改一改,不能滿足於精讀精講,不能要求閱讀全都圍繞寫作,還要在精讀精講之外,交給學生各種實用的讀書方法,比如快讀、瀏覽、跳讀、猜讀、群讀,還有非連續文本閱讀、檢索閱讀,等等。「統編本」語文教材在不同文體的閱讀以及多種讀書方法的教學方面,開始做一些嘗試。這是新課題,希望老師們也支持。
所謂「1+X」的辦法,即講一篇課文,附加若干篇泛讀或者課外閱讀的文章,讓學生自己讀,讀不懂也沒關系,慢慢就弄懂了。這就是為了增加閱讀量,改變全是精讀精講而且處處指向寫作的那種教學習慣。
一、二年級的新教材就有延伸閱讀,高年級會更多些。小學中高年級以及初中教材,幾乎每個單元都有課外閱讀的延伸。新教材實際上已經把「延伸閱讀」部分納入教學體制,並嘗試設置一些檢測評價。一線老師在這方面可以大有作為,發揮各自的主動性,去探索、研究適合自己教學的可行的辦法。這肯定是一個教學的創新點。
老師們也想實施「1+X」,可是拓展閱讀的課文到哪裡去找?這里介紹一種,那就是由北大語文教育研究所組織編寫、人教社出版的《語文素養讀本》。其選文的經典性、可讀性都比較好,能大致配合新教材各個年級、學段的教學目標,從小學到高中共24冊,每學年2冊,大家可以參考選用。
九、怎麼設計「快樂讀書吧」課
「快樂讀書吧」課,每學期一兩次,每次安排某種閱讀類型,比如,兒童故事、童話、寓言、民間傳說、科普讀物,等等。課的目的是讓學生接觸各種文體類型,有基本的文體知識,激發他們閱讀各種類型讀物的興趣,有意識地讓他們去掌握一些讀書方法。不要將這種課處理成一般的課文學習,老師可以舉一反三,講一點相關的讀書常識,包括書的類型和閱讀方法,主要是引發興趣,讓學生自己找書來讀。
十、如何在教學中處理語文知識的講授?新教材有無語文知識體系
為了防止應試式的反復操練,這些年的課改提出語法修辭和語文知識的教學不要體系化,要「隨文學習」。這個出發點是好的。問題是,如今的語文教學又出現另一趨向,就是知識體系被弱化。很多老師不敢理直氣壯地講語文知識,不敢放手設置基本能力的訓練,知識點和能力訓練點不突出,也不成系列。結果教學梯度被打亂,必要的語文知識學習和能力訓練得不到落實。有時課上得滿天飛,可就是沒有把得住的「干貨」。
針對這種偏向,「統編本」語文教材做了一些改進。一是每個年級和各個單元的課程內容目標力圖更清晰,教學的要點也更清晰,要讓一線老師備課時了解應當有哪些「干貨」,做到「一課一得」。
「統編本」語文教材已經在努力重建中小學的語文核心素養的體系,這是「隱在」的體系,不是「顯在」的。不刻意強調體系化,還是要防止過度的操練。老師們了解這一點,教學中就要胸有成竹,知道每個年級的語文學習大致達到什麼要求,通過哪些線索去逐步實現,每單元甚至每課的知識點、能力點在哪裡,等等。在教學實施中不去追求「體系化」,但還是要有體系的。怎麼去掌握新教材的知識體系,又怎麼在教學中落實那些知識點和能力點呢?我這里給大家一些建議,也許備課時用得上。
一是參照教師用書。教師用書會有知識點、訓練點的提示。
二是看單元導語。每個單元都會提出教學的要點。
三是研究思考題和各個欄目的要求。思考題往往體現對知識點或語文能力訓練的要求。語文知識的教學必須加強,但還是以「隨文學習」為主,不要從概念到概念地講解。
十一、不要濫用多媒體,祛除語文的煩瑣病
老師上語文課時,在低年級可以用一點多媒體,但越往高年級走,越要減少。濫用多媒體,是一種流行的「煩瑣病」,是一種災難。多媒體給學生提供了各種畫面、音響與文字,目迷五色,課堂好像是活躍了,可是學生的閱讀與思考被擠壓了,對文字的感受與想像被干擾了,語文課非常看重的語感也被放逐了。大家想想看,在講王維的詩時,老師還沒有講,先把一個山水畫在PPT上放出來……如果是讓孩子們自己讀、自己想該多好啊!因為每個人的體會是不一樣的。我們不要定格學生的思維。建議老師們的語文課不用或少用多媒體,讓語文課重新回到樸素本真的狀態中來。少用多媒體,祛除煩瑣病,這也是在新教材使用中給大家的建議。
有些老師過多依賴多媒體,有的老師得了「網路依賴症」,整個備課教學離不開網路,什麼都依賴網上給結論,可是網上往往只有結論,沒有過程,容易讓人的思想碎片化、拼貼化。如果老師不讀書,只讀一點備課用的簡單材料,日子久了,專業能力就會曰漸退化。
現在許多老師都不會用筆記筆記,也不會板書啦,真是可惜!其實板書的過程多美呀,那感覺和放果是PPT代替不了的。奇怪的是,一方面我們的老師不板書了,另一方面又要增加書法課。我主張語文老師還是要把字寫好一點,要有板書。
還有就是讀書問題,如果老師不怎麼讀書,那怎麼能讓你的學生多讀書呀!有的家長在那裡打麻將,打得天昏地暗,卻不斷地回過頭來吆喝他的孩子好好做作業。這可能嗎?老師們很忙,抱怨沒有時間讀書,可是每天看手機、微信的時間有多少呢?語文老師要博雅一點,給學生做個榜樣——少看微信,多看書。
⑹ 小學語文統編教材難不難需要怎麼樣吃透教材、明確學習目標呢
全國義務教育階段所有年級已經全部使用統編教材,全國統編教材該如何使用,教師和學生又該如何「教」與「學」?語文的學習成績,決定一個人的綜合能力。我們需要學好語文。
先學漢字再學拼音、增選古詩文、增加衍生閱讀量……這是統編語文教材的初步印象。
在統編新教材進入教學之後,高考命題也在慢慢發生著變化,其中閱讀能力的提高、閱讀速度的提升、閱讀量的加大是我們必須面對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