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語言文字 > 於永正語文為學生留下什麼

於永正語文為學生留下什麼

發布時間:2023-01-17 23:44:44

Ⅰ 給學生留下什麼

        台灣作家張曉風在她的《我交給你們一個孩子》一文中說到:今天早晨,我,一個母親,向你交出她可愛的小男孩,而你們將還我一個怎樣的青年!說明家長們是帶著期望送孩子來到學校的。我們教師,是帶著一種使命感和責任感教書的。

      於永正老師提到了就語文教育而言,給學生留下語言,留下能力,留下情感,留下興趣和愛好。我感同身受,深以為然。

      留下語言是讓學生多識字。識字多,詞彙量大,又有好的語感,才能留下語言。所以,我們現在提倡多閱讀,全民閱讀。閱讀從小抓起,年輕的父母現在都很重視教育,圖書方面,繪本應該是賣的最好的。小孩子,還看不出來差別,從閱讀開始,競賽就開始了。有的父母認為孩子從一年級或四年級開始成績不好,不好好學習了。其實從二三歲看繪本開始,也許就有差距了。現在,我們在班裡提倡學生閱讀,開展共讀一本書活動,就是慢慢讓所有學生都學習,慢慢讓差距變小,讓所有學生都有所發展,進步!

        留下能力是書寫能力,閱讀能力和表達能力。書寫的重要性在考試中的重要性已毋庸置疑,但是現在學習的內卷,學生們壓力大,作業多,使得現在的學生寫字好的不多,寫字差的反而變多了,和過去正好相反,過去學生重視寫字課,都認真練字。現在更重視知識的學習,寫字反而不重視了,導致學生們寫字越來越不好。寫字課既然放進課程表裡,我們就不要佔用,認認真真上好寫字課,讓孩子們真正寫好我們中國人的方塊字。閱讀能力和表達能力是相輔相成的,看的書越多,肚子里有墨水,就有東西想說,表達能力自然就好了。若不看書,讓他說些什麼,什麼都不知道,打死也說不來。

        留下情感。語文中只有朗讀才能走進作者和課文情感的深處。大聲朗讀,反復朗讀,才能與作家產生共鳴,才能感同身受,才能感受作品的美。我清楚的記得,我上高中時,學習的一篇課文: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課上聽老師有感情的朗讀,感覺很美。早讀課上,我一遍遍地讀著,我彷彿和作者一樣走進了荷塘,看到了荷塘的盛況,看到了月色,真是沉浸其中。後來我還仿照課文寫了一篇作文,已經忘記寫了什麼,只記得老師評語中寫到「仿寫《荷塘月色》,很好!」我覺得這就是最高評價。所以我們應特別重視朗讀,引領學生走進每篇文章的情感深處,真善美留下了,感受留下了,情感就留下了。

        留下興趣和習慣。學生養成讀書,讀報,寫作的習慣。讀書很容易,寫作不容易。中間這個轉換,很難。不說學生了,有時,自己寫篇東西,還得絞盡腦汁。寫作是有技巧的,開頭怎麼寫,中間怎麼寫,結尾怎麼寫,可以給你一個模板。但是,文字是必須的,再多技巧,模板,沒有文字的支撐,一切都是白搭。寫出文字,寫出優美的文字,寫出有靈性的文字,都是靠閱讀,思考慢慢積累出來的,這個只能靠自己,別人真幫不上忙。所以,又回到了閱讀,可見,閱讀的重要性。同時,還要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可以先看看自己喜歡的書,慢慢引導看些有用的書,不可急功近利,興趣一旦沒了,習慣沒養成,語文教育就失敗了。

        我也常常思考:給學生們留下什麼,於老師給了我們答案,給了我們方向,讓我們認真學習,認真實踐,每堂課讓學生有所收獲,感到上課有意思,這個「有意思」才是我們教學的目的所在。

Ⅱ 讀於永正老師的《我怎樣教語文》有感

讀《於永正:我如何教語文》有感

這本書,給了我滿滿的感動,只有對教育事業無比熱忱、深愛學生的老師,才能寫出這樣一本充滿智慧和愛的書籍,於老師是在告訴我怎樣教語文,更是在告訴我,如何去做一名真正合格的語文老師。

一名真正合格的語文老師,應對每個孩子認真負責,愛優秀的孩子,更愛那些別人眼中的差生;一名真正合格的語文老師,不只是讓孩子記住知識,更多的是讓孩子們有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能力和興趣。

書中給我震撼最大的是第一輯:語文教育,應該為學生留下什麼。應該為學生留下什麼呢?是認識幾千個生字?是背過的幾篇課文?還是......於老師給出了他的答案,讓我豁然開朗。

留下了語言——認識了近4000個生字,積累了較為豐富的語言材料。

留下了較好的語感,使學生能不假思索地綴字成文。

留下了認識和情感。

留下了初步的書寫能力、閱讀能力(包括朗讀能力)和表達能力。

留下了興趣和習慣。

我們教給孩子們的課文內容他終有一天會忘掉絕大部分,可能連課文題目都不記得,但是我們得為孩子留下更多值得留下的素養。

作為低年級的語文教師,我對孩子的寫字特別重視,讀了於老師的《寫字·育人·做人》,讓我對寫字有了更深刻的認知。於老師說,寫字就是育人,學寫字就是學做人,於老師還舉了好多個例子,比如,練字練出了恆心、練出了堅毅品質,甚至有孩子,通過練字,性格由孤僻變為活潑,由內向變為外向。練字的力量無窮大,可以修身養性,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內心狀態。於老師說的種種,更加堅定了我帶領孩子們練字的決心。我組織家委會購買了練字帖,每天拿出20分鍾,給孩子們播放輕音樂,讓孩子們安下心來靜靜練字。一段時間後,我發現孩子們愛上了練字,有的孩子還多准備了一本,以供課余時間練習。「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相信,堅持下去,同學們的字一定會有整體的提升。

還有,於老師對作文的批改和講評也給我很大的感觸,在「就作文教學答青年教師問」中,有年輕教師問於老師如何讓學生喜歡作文,於老師說,他特別重視作文批改和講評,批改的過程是發現閃光點的過程,講評呢,則是放大閃光點,學生用了一個傳神的詞,寫了一句有意思的話,於老師就做上記號,加上橫批。到了講評課,便大講它如何好,好在哪裡。學生的一句話,於老師能誇他幾句、十幾句話,這就叫「放大」閃光點。於老師常常把「芝麻」說成「西瓜」。學生取得成功,而且被老師發現了、表揚了,興趣就會慢慢產生,就逐漸喜歡作文了。回想我以前批改學生的作文,是指出我認為可以修改的地方,讓學生去修改錯誤,卻忽視了孩子們是不是會跟隨著我的評價而自我否定。我已然忘記上學時期的我,看到老師指出自己的優點時那油然而生的欣喜。於老師的一番話,讓我恍然醒悟,只是指出錯誤的批改,會讓孩子多麼厭棄自己的作文,又怎會有心情再寫出一篇好的文章。

於老師的這本書,就像是一杯清茶,需要我細細品味,而且每次都會有不一樣的收獲。同時,他又如同一位良師益友,讓我在成為語文教師的路上,走得更堅實。


讀《於永正:我怎樣教語文》有感

作為一名新老師,對語文教學還存在許多困惑。講多了,怕孩子們嫌啰嗦,失去興趣;講少了,怕孩子們體會不透、理解不到位。如何提高學生的識字量、語言表達能力、寫作水平、鍛煉學生聽說讀寫的技能?這些問題經常困擾著我,讓我感到有些迷茫。但是於永正老師卻在《於永正:我怎樣教語文》一書中說「教語文,其實很簡單。」我不禁疑惑:教語文,真的很簡單嗎?帶著這樣的疑問,我閱讀了這本書。讀完,讓我受益匪淺。下面是我的一點點讀書感悟。

(一)大量閱讀、勤於練筆。

於永正老師寫到,「他覺得讀書是一件非常愉悅的事,有書必讀,就像牛一樣,是草就吃。」「只要我們讓學生『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只要抓住『讀寫』這兩條線不放,即按照教語文的規律去做,誰都能把語文教好,誰的學生都會有好的語文素養。」所以,從本學期開始,我們年級組也把孩子們的必讀書目增加到了10本,增加孩子們的課外閱讀量,並且在語文課上更加註重語言文字的訓練,讓學生學會閱讀的方法和基本技能,通過閱讀不斷積累、儲備寫作知識、技術,並會經常仿照課文或課文句段的寫法進行仿寫練習。

(二)賞識學生、牽引興趣。

書中記錄了李振村老師的一席話:「教育的一個重要使命就是要讓孩子充滿夢想和激情,這比學到多少知識更為重要。有了憧憬和嚮往,人的心理才會變得格外純凈,人的情感才會變得格外豐富,人才能熱愛閱讀,熱愛學習。」所以我覺得我們應該利用各種教學法激發學生的興趣,就像書中提到的「情境教學法」的運用,「下雨天教寫下雨的詩,下雪天教寫下雪的詩」,適宜的情境更能讓學生充滿幻想,充滿對未來的憧憬,更適宜學生語文的學習。今後我們可以嘗試引導學生將自己所學的課文、所讀的課外書等,用繪本、情景劇等的形式呈現出來,孩子們的積極性一定會很高漲。

(三)簡教課文、活教語文。

「語文,不應該講課文,而應該教學生學習的方法,教給學生學習語文必須掌握的、可以終身受用的語文知識、語文方法和語文技能。」看到這兒,我覺得這正是我所缺乏的,我終於知道了我該教給學生什麼:漢語拼音、標點符號、3000個常用漢字、查字典的方法、查找資料的方法、閱讀文章時圈點批註的方法、記敘和描寫的方法、簡單的文章結構方法以及為掌握這些知識和方法而展開的聽說讀寫技能訓練等。正如書中韓興娥老師所做的,為了教給孩子們學習的方法,不斷地創新自己的教學方法。如果她的海量閱讀沒有高效的教學方法,想必要達到人人都能取得優異成績是很難的。海量閱讀的多軌運行——閱讀、識字、拼音教學同時起步,孩子們很快學會了自學的方法,同時又在無形中掌握了大量詞彙,為日後的海量閱讀打下了基礎。

總之,書中的觀點鮮明,說理透徹,帶我們從各個角度認識語文教學的真諦,解開我教學中的一些困擾,值得我去學習借鑒。今後我也會朝著於老師的方向不斷提升自我。


用不同的尺子丈量學生——讀《於永正:我怎樣教語文》有感

步入三年級以來,習作成為學生們語文學習的重頭戲。但部分學生對習作缺乏興趣和自信,更有同學每每聞寫色變,習作課上唉聲嘆氣。第一次看到學生們的習作時,我開始犯愁。別說「文從字順」了,就連標點符號的使用也是錯誤百出。怎樣提高學生的寫作興趣和寫作水平呢?

揣著這個大難題,我翻開於永正老師的《我怎樣教語文》,仔細閱讀了於老師的《就作文教學答青年教師問》。

於老師在書中寫到,學生喜歡上他的作文課,原因主要有兩點,首先因為於老師自己喜歡作文,有觀察、思考的習慣。「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老師發現的多,為學生提供的素材就多,老師的思路開闊,學生的思路就會開闊。老師喜歡作文本身就是一種「教育資源」,它對學生的影響是潛在的。學生對老師有很強的模仿性,所以我試著在課堂上盡量豐富語言,同一個意思變著句式來表達。習作課上,當學生對一件事物進行描述後,我進行補充完善,再鼓勵更多的學生豐富語句,師生配合逐漸完成一段既完整又生動的描寫。學生記住了這些語句和描寫方法,便會在自己的寫作中進行模仿,有時甚至有所超越。

第二,於老師特別重視作文的批改和講評,批改的過程就是發現閃光點的過程,講評則是「放大」閃光點。學生取得細微的成功,而且被老師發現了、表揚了,興趣就會慢慢產生,就逐漸喜歡作文了。作文教學中,於老師第一抓「大典型」——作文優秀者,第二抓「小典型」——哪怕只是用得恰當的一個詞,只是寫得漂亮的一句話或一個好的開頭、一個好的結尾,都加以「放大」,在全班同學面前大力「鼓吹」。總之,一定得讓每個學生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悅。

用不同的尺子丈量不同的學生,便是在心裡對不同水平的學生確立不同的教學目標和評價標准。因此,我結合班裡學生們的情況,確立了三個作文教學的目標:幫寫作頭疼的學生不怕寫,願意寫;讓不怕寫但文采一般的學生提高寫作質量;幫寫得好、學有餘力的學生在現有水平的基礎上繼續提高。在對課文的仿寫、續寫和習作等進行講評時,我注意抓其中的「大典型」和「小典型」。對於「大典型」,我便從大處著眼進行表揚,鼓勵同學們學習他們的寫作順序、寫作方法、寫作選取的角度等。例如在第三單元描寫秋天的習作中,有的同學從整體著手描寫秋天的景色,有的同學抓住秋天的風或秋天的雨等一個事物進行詳細描寫,還有的同學只抓落葉的顏色、形態以及與其他季節的對比等來突顯秋天的特色,這些都給其他同學提供了很好的範例。對於寫作水平一般甚至是有些困難的學生,我著重抓「小典型」,關注其好詞佳句、修辭手法、標點符號的使用,以此來激勵學生通過多種途徑積累語言。

習作教學已經進行了兩個月,原來害怕寫作的學生現在不害怕了,並且在語句、標點方面有所改善;學生們整體的寫作質量也有所提高,好詞佳句、修辭手法的使用多了,甚至有時會有讓人眼前一亮的「驚喜」。習作教學任重道遠,學生們的進步便是對我的肯定和鼓勵,也為我習作教學之路開了個好頭,我會以此為動力,繼續學習、思考和探索。


「博學」與「善思」——讀《於永正:我怎樣教語文》有感

「博學」加「善教」,是成為一名優秀教師的前提,讀了於永正老師的這本書,這種意識在我的腦海里更加強烈與清晰。

生活是個大舞台,於老師是一個熱愛生活的人,從教40餘年,他不斷學習、不斷實踐,在閱讀教學、作文教學、音樂、書法、繪畫、戲劇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詣。

於老師說語文教學很簡單,無外乎是讓學生多讀多寫。

(一)寫好字

識字與寫字是小學生學習語文的基礎,打好這個基礎,對於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至關重要。於老師抓住這個基礎,扎扎實實地教小學生識字和寫字。當然,要想學生把字寫好,教師必須自己練字,給學生做好正確的示範,同時再進行細致的寫字指導,效果會更好。寫好字是對學生的要求,也是對教師的要求。這學期,我承擔著三年級硬筆書法教學,他們正處於從使用鉛筆向使用鋼筆過渡的關鍵階段,教學中,我時刻以於老師為榜樣,注重加強對學生書寫的指導和要求,現在,同學們對書法練習的熱情和自我要求越來越高,相信經過我們的共同努力,同學們的書寫一定會越來越好。

(二)寫好文

寫作對於學生來說,本來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但是於老師巧妙地把練筆和課文內容結合起來,實現了讀寫的正向遷移。在寫作訓練中,於老師也極具藝術性,他以課文為載體,採取續寫、補寫、補段等多種形式訓練學生的寫作能力,這既是想像的過程,也是思維訓練的過程。

現在的我,剛剛走上教師崗位,卻也深切地體會到研讀文本的重要,三年級的學生處於由寫段向寫一篇完整作文的過渡。除了園地和書後的小練筆,我們完全可以從文本入手,捕捉學生可以寫、有的寫的東西加以訓練。學生課外閱讀能力差,就像米主任在教研中說的,可以把每篇教材當做閱讀題,教師有意識地加以訓練,相信學生在這種潛移默化的訓練中,看到閱讀題就不會再畏懼。

(三)讀好書

於老師非常重視朗讀,他說:「一切講解在朗讀面前都是蒼白無力的」。在朗讀中,文本具有雙重身份,一方面,它是信息的載體,是認識的工具,學生必須憑借它入情入理,接受熏陶;另一方面,朗讀時,學生還要認識掌握載體本身。在朗讀教學中,於老師是這樣做的,拿到一篇課文先備朗讀,散文要讀出意境,詩歌要讀出韻味,童話要讀出情趣,說明文要讀得明白,課文中的對話要讀誰像誰,不論什麼課文都要讀出標點,學生讀得好的地方,他會給予很高的評價,如果讀得不到位,他會親自領讀、范讀,課文讀得聲情並茂了,很多道理就會從朗讀中自然而然地感悟到,這是自發的,而不是教師長篇累牘地灌輸和外在強加。師生都能讀得入情入理,課堂則會充滿情趣和靈性。

(四)多讀書

於老師鼓勵學生多讀書,讀好書,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和閱讀能力。上學期在實習時,我發現米主任幾乎每天布置作業都會讓學生讀課外書,每天的語文課前也都會找學生做簡短的讀書分享。現在我在我們班也學習並採用了這種形式,這得到了同學們的一致歡迎,有時我忘記了,他們還積極提醒我。通過這些活動,孩子們的語言表達能力慢慢得到了提高,作文素材、好詞佳句也變得豐富起來。而且還有一個意外的收獲,孩子們課間都沉浸在書海,班級的課間紀律在無形中也得到了保證。

於老師之所以如此受推崇,我覺得他的教學智慧還表現在很多細節之中。現在課堂中有這樣一種現象,少數思維活躍、學習優良的同學會不自覺地壟斷課堂,其他學生就變成了旁聽者和陪讀者。於老師卻把這個少數和多數的關系處理的很好,思維活躍的學生可以讓他明白老師很看重他,等別的同學答不出了再請他出山。學習能力弱的學生,當他因緊張膽怯而產生錯誤時,老師應當多鼓勵,耐心地幫他克服心理障礙,適時點撥,必要時做講解示範。在一次公開課中,一個學生讀句子讀不通順,於老師給他足夠的耐心,一直鼓勵他,直到第八次他終於讀好。相信這節課定會讓那位學生銘記終生,銘記於老師給予他的足夠的尊重和鼓勵。回想我們的課堂中,也會時常有學生答不出的情況,我們是不是也像於老師那樣呢?

於老師說過:「善教才能善研,善研才能善教」。每位教師都應該像改革理念倡導的那樣,從經驗型教師向科研型教師轉變,由教師型向學者型轉變,不斷改進教學方法,使自己的課堂活潑起來,從而達到「善教」的目的。


態度決定一切——讀《於永正:我怎樣教語文》有感


於老師的這本書如同一位老者在耳畔低吟,讀完之後,感覺自己內心充滿了能量,對於「怎樣教語文」也找到了答案。接下來就簡單談談自己的收獲。

一、蹲下來看學生

記得於老師在書中說過,他們班犯了錯誤的學生接受批評教育時都是坐著的,這點給了我很大的觸動,回想自己從教以來,讓學生坐著接受批評的次數寥寥無幾。俗話說「親其師,信其道」,這樣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學生怎麼會不喜歡自己的老師?老師的教育效果又怎麼會不好呢?蹲下來看學生,從今天開始。

二、「熏鍋屋」

於老師在書中說到,在徐州,人們有句俗話叫「沒有熏不黑的鍋屋」。就是說,只要長時間地對一個人施加某種影響,總會使其有某種改變的。看到這個故事之後我馬上講給了我的學生們聽,之後我們班決定要開始「熏一熏」我們的教室。從哪些方面開始?經過我們師生討論,決定從讀書和練字開始,每天早晨早到校的學生自覺的讀書或者練字。經過三個星期的努力,現在每天早晨練字的同學已經由原來的兩個人變成了現在的八九個人,只要我們不停地「熏」下去,相信我們的教室也會變「黑」的。

三、重視閱讀

在這本書中於老師用了很長的篇幅筆墨講閱讀教學的重要性。在《語文課堂教學的亮點在哪裡》這一章節中,於老師講到,很多老師拿到一篇課文之後,沒有讀兩遍的就開始想著哪裡可以出彩,做什麼樣的課件,哪裡可以表演,哪裡可以小組合作,哪裡可以拓展、發展等等,這些都是花架子。真正的教學亮點首先應該是朗讀,老師的朗讀和學生的朗讀。當朗讀正確、流利、有感情了,就證明課文內容理解了,文章的思想感情體會出來了。於老師還以人物對話朗讀為例,對朗讀方法做了詳細說明:首先,要讀出人物的輪廓;其次,要讀出人物的思想感情。第三,要讀出話外音。第四,要讀出人物的年齡、身份、性格。其中讀出人物的思想感情時有兩個好方法:一是注意提示語和標點符號;二是自己嘗試添加提示語。

四、備課看出對待語文的態度

於老師在書中說到,他在備課時有四點是從來都不馬虎的:

1.把生字寫規范,掌握它的筆順,把板書的字練好,力爭成為學生的字帖。

2.所有新詞都要查字典(教參上有的也查,因為好多詞義,教參往往只取課文中的解釋),雖然有的不一定講。

3.凡要求造句的詞,一定弄明白它有幾個義項,知道它的使用范圍,並造出幾個不同類型的句子。

4.如果有讀寫結合點,於老師一定會先寫下水文。

像於老師這樣的語文大家都這樣一絲不苟地對待自己的教學,我們又有什麼理由不認真、不努力呢?備課的態度就是對待語文教學的態度!要給學生一杯水,老師得有一桶水。今後,我將會以於老師為榜樣,踏踏實實、一絲不苟地備課、教學、反思,使自己不斷進步、提高。


知之而後行力不及而內省——讀《於永正:我如何教語文》有感


於永正先生謙遜地說「年輕的時候,不會教;會教了,又老了,退休了。」而我們現在確確實實處於不會教的年輕時候,這部凝結著於永正先生十多年教學智慧的書籍,正像是一座燈塔,點醒我們怎樣去教語文。

「語文要教什麼?要教到什麼程度?要怎樣去教?」這句話在我內心引起的困惑,堪比困擾蘇格拉底一生的「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到哪裡去?」三大人類本源問題。上學的時候,我們最喜歡問老師的就是「我們該怎麼做」。老師總是先擺出一副「孺子不可教,孽徒不爭氣」的表情,然後教育我們「教無定法,先學好理論,知道是什麼,自然就知道如何去做了」。理論與技法即是「道」與「術」,不知理念,學來的做法會用錯;只知理論,沒有智慧和經驗,只能紙上談兵。

於永正先生的這部著作解決了我最困惑的三個問題,他提出,語文教的就是識字、寫字、讀書、作文,就是在教學中激發興趣,培養習慣,重視寫字、朗讀和寫作就抓住了語文教學根本。書中不僅闡述了三方面的教學意義,更是以大量實例去解讀如何去教。

在學習了這本書之後,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書寫的意義,對於學生的書寫採取了更多鼓勵措施,比如說,在班級設立練字打卡制度,請寫字優秀的同學為其他同學寫字帖等方式。在課堂教學中,我更加願意花費時間去讓學生朗讀;在習作教學時,我學習於老師的做法,在充分提供視頻、音頻以及生活實際經驗等寫作素材下,引導學生結合生活經驗自由習作,再個別指導,利用周記指導學生學會運用不同描寫方法表達真情實感。

當然,知與行有著能力這塊短板的制約。我還需要在不斷聽課、不斷反思、不斷學習積累中提高自己的寫字、朗讀、習作指導能力。教學相長,我與學生都在成長的路上。


《於永正:我怎樣教語文》讀後感


於永正老師的這本書,就放在手邊,沒事就拿來讀讀,有時這是一本教學參考書,與課例中相似的教學片斷,學學於老是怎麼處理的;有時這是一本教育故事書,除了教學生知識,我還看到了於老對學生的關心與關愛,於老說眼睛不要只盯著語文,還要盯著人,一隻眼盯著語文一隻眼睛盯著人,這才叫完整的語文教學;有時這是一本工具書,於老講到語文的識字、寫字、讀書、背誦、說話、作文、習慣,分門別類,語文教學的每個方面,於老都會用實例來分享訓練藝術。反觀自己的語文教學,有很多不足,通過閱讀本書,收獲頗多。

一、第八次帶來的反思

於老師教學《新型玻璃》一文,指名讀第一段課文時,有位女學生把「一個劃破玻璃企圖盜竊展品的罪犯被抓住了」這句話讀破了。於老師耐心地說:「這句話比較長,難讀,請你再讀一遍。」誰知這位學生第二遍又讀錯了。接著讀第三遍、第四遍……一連讀了七遍,學生還是沒讀對。讀第八遍前,於老師撫著她的肩,鼓勵說:「你深吸一口氣,放鬆放鬆,然後一字一字地把這句話默讀一遍,第八次准能把漏掉的字讀出來。」果然,她成功了,於老師和同學們一起鼓掌祝賀,並送上一句耐人尋味的話:「記住,愛心獻給別人,信心留給自己。」這個片段在日常教學中,很常見,但是於老師處理的是那麼巧妙、有藝術性而又溫暖。

從這里我們應該看到:

1.課堂上該關注什麼。課堂上,於老師傾心關注孩子。當孩子出錯時,於老師用自己的愛心和耐心不斷激勵孩子。他給了孩子一次又一次的機會,一次,兩次……整整八次,終於讓孩子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而我們更多的是關注教學設計,擔心再讀下去會影響教學進度,完不成教學任務。可見,在一些老師心裡,教學任務才是第一位的,於是課堂上就出現了「趕進度」的現象。為了「趕進度」而忽視學生的學情,為了「趕進度」而拒絕生成。如果教師能像於老師一樣傾心關注學生,把學生放在第一位,或許這就是一個極好的生成點,課堂或許會因此而精彩。

2.課堂上該怎樣引導。在於老師的引導下,學生由讀錯到讀對,由不懂到懂,展開了真實的學習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於老師耐心引導,熱情鼓勵,一次又一次……整整八次。如果沒有於老師充滿愛的引導,這個過程將不復存在。

有一次上課,學生連續3次都把「尊重」讀成了「尊敬」,這說明學生對「尊敬」有著根深蒂固的印象。課後,我找到那位學生,我問他:「你當時知道自己讀錯了嗎?」他說:「不知道,我一直以為是尊敬呢!」老師一次又一次的要求重讀,學生還是沒能意識到自己哪裡讀錯了,這反映出學生的頭腦中已形成了思維定勢。於是,我們不得不反思自己的引導,如果當時的引導不是那麼模糊,不是那麼著急,而是耐心地有針對性地啟發:「不要急,老師相信你能行!仔細看看,真的是『尊敬』嗎?」這柔柔的一聲鼓勵,輕輕的一句反問,將會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這個詞語上,這樣學生或許就能讀對這句話了。然後教師還可以抓住契機,引導學生對「尊敬」和「尊重」進行比較,在比較的基礎上,學生肯定能讀好這句話,甚至對這句話產生更深的理解。何樂而不為呢!

二、閱讀教學我們時間花在哪了,是不是花在指導讀書上了。

於老在聽《爬山虎的腳》第一課時第二段時,張老師提了這樣一個問題:請同學們讀讀課文,看看爬山虎的腳長在哪裡。這是個十分有價值的問題。可是她缺乏耐性,第一個學生沒說對,立刻換了第二個人,第二個人也沒說對,她沉不住氣了,順手從講桌上拿出事先准備好的一節爬山虎的莖,讓學生們看。學生們一看,自然明白了。於老在聽課本上寫到「閱讀教學單單是為了理解內容?多美好的一項訓練學生閱讀能力的機會,就這樣白白地、輕而易舉地失去了。」於老的意見是「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讀懂,是聽老師講懂,還是看實物或者通過電教手段幫助學生搞懂?」我又想到孔子的教育格言:「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語文教學有時就要在學生憤、悱時,關鍵處指導,火候恰當,太早學生沒有得到訓練,太晚學生失去了最佳教育時機。在於老指導後的教學很成功,因為,做到這一點——多數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自己把課文讀懂。讀懂的過程就是閱讀能力形成的過程,就是語感形成的過程,就是語言積累的過程。如果把答案直接告訴學生,便當倒是便當,可是,這一切都不存在了,這也啟發我們把時間花在指導學生讀書上,值得!


賦語文以情懷——讀《於永正:我怎樣教語文》有感


起初,拿到《於永正:我怎樣教語文》這本書,首先是好奇於永正老師作為教育部「跨世紀名師工程」向全國推出的首位名師,他有怎樣的教學理論呢?我讀到他的「五重」教學法深受啟發。他主張語文教學要:重情趣、重感悟、重積累、重遷移、重習慣,每個關鍵詞背後都富有極為深刻的內涵。

逐漸地我開始思考是什麼讓這位年過七旬的老人深受學生和老師們的熱愛,是什麼讓他的課堂富有活力,他是怎樣成為一名特級名師的呢?當我讀到《微笑教學》時,深受啟發。曾經一位學生因為一向嚴肅的我從來不笑而感到懼怕,我想一個不能讓學生感到舒服的老師,算是一個好老師嗎?書中寫到,於老師在面對犯錯的學生時總能報以微笑,這不是對學生最好的教育嗎?細細翻看書中的每一幅插圖,無論是講課,還是指導學生,都能看到於老師的微笑,他的音容笑貌彷彿就在眼前,他春風化雨般的教育讓我感到的是溫暖。

這本書中有一篇小短文《處處留心皆語文》,其實這句話不僅僅是告訴學生學習語文的方法,更是告誡給每位語文老師要在生活中處處留心。六年級的習作一直是我們研究的課題,這學期我就注意在生活中留心習作的教法。這個學期第一單元習作主題是把自己想像成為自然界中的一員,寫一篇想像作文。於是我想起了曾經陪女兒讀的繪本《蚯蚓的日記》,我把繪本引入到課堂中來,激發了學生寫想像作文的慾望;在十一假期里,看到中央一套的一部大型記錄片《江山多嬌》,辭藻之華麗讓我折服,這其中飽含的愛國之情更是將我深深打動,開學後,我將它引薦給了學生,指導他們也學到通過描繪景色抒發愛國之情的方法。

這本書,讓我看到了於老師對教育事業的熱愛,感受到了他滿腹的教育情懷,他是在用畢生的智慧教學。作為一線的中青年教師,在教的路上我們學習到很多方法、積累了很多經驗,更重要的是要像於老師那樣擁有一種教育的情懷……

Ⅲ 讀《於永正:我怎樣教語文》

這幾天在讀於永正老師的書,於老師說教語文其實很簡單。

首先要明白我們的語文教育應該給學生留下什麼?愛因斯坦說:「當一個人把在學校里學到的東西全部忘掉之後,剩下來的才是素質。」作為一名老師,我們要給學生留下良好的語感,良好的學習習慣,留下聽說讀寫的習慣。教學生學語言,會用語言。通過大量的讀寫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讓學生讀好書,寫好字,文章寫通順。耐心引導學生超越自己,培養學習語文的興趣。

在課堂上重情趣,重感悟,重積累,重遷移,重習慣。做好必要的示範。多想辦法引導學生自己理解詞語,造句造段,遷移寫作要創設情景讓學生有話想說,有話可說。

要善於反思和思考:寫教學反思實際上是對自己備課及實施的總結,認真寫三年教案的人不一定成為優秀教師,但認真寫三年教學反思的人必定成為有思想的教師,說不定還能寫出一個教育專家來。

閱讀全文

與於永正語文為學生留下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05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72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18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10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48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7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6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71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51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989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2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49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59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34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13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01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08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388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5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