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文言文中定語後置是什麼意思
但在古代漢語里,為了突出和強調定語,有時也會把定語放在中心詞之後,這種情況叫做「定語後置」。
漢語里,定語一般都放在中心詞的前面,起修飾限制的作用。應注意的是,文言文中定語後置只限於表示修飾關系的句子,表領屬關系的定語則不後置。
「定語後置」的三種形式,但在一個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切不可簡單地「對號入座」,而應從句子詞語間的結構關繫上進行深入思考,特別是要認真分析「者」的詞性和作用,否則極易出現錯誤。
定語後置的產生:
1956年,楊伯峻先生在《文言語法》中提出了「定語後置」一說。由於大家非常尊重楊先生,對他的話過於相信,1979年,「定語後置」又被納入中學語文教材。
譯成漢語時,一般都應提到中心詞前邊來。另外,定語後置時,往往在中心詞和定語之間加「之」字,有時也在定語後面加「者」字。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定語後置
B. 定語後置的四種類型是什麼最好能給出例句。謝謝啦
(一)定語後置規律把握法。定語後置,就是把定語置於中心詞之後。這種定語後置,在文言文中有四種類型:①數量詞定語後置;②楚辭句式的定語後置;③用「者」字結構將定語後置;④「所」字結構作定語後置。不管哪種類型,其特點都是將定語置於中心詞之後,這是規律。我們把握住這一點,只要在句中(或偏正短語中)找出哪是中心詞哪是定語,看看定語是否置於中心詞後,定語置於中心詞之後的,便是定語後置。翻譯時應改為前置。操作示例: 1.數量詞定語後置。文言文中數量詞或數詞作定語,可以前置,與現代漢語相同;也可以後置,與現代漢語相反。如: ①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木蘭辭》) ——十二卷軍書上,每一卷上都有爺的名字。(「軍書」是中心詞,「十二卷」是數量詞修飾「軍書」的,作定語,後置了,翻譯時改作前置。下列諸句同。) ②以乘韋先,牛十二犒師。(《餚之戰》) ——用四張熟牛皮作先行禮物,再用十二頭牛犒勞軍隊。(「十二」是數詞) 2.楚辭句式。「楚辭」代表著南方方言,其定語往往後置。如: ①帶長鋏之陸離兮,冠切雲之崔嵬。(《涉江》)佩帶著光閃閃的長劍,戴著高聳聳的切雲冠。後代也有用這種句式的。如: ②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岳陽樓記》) ——處在高高的廟堂,就為那老百姓操心;住在遠遠的江湖,就為那君主擔憂。 3.用「者」字結構將定語後置。這種定語後置,有個特殊標志,總是用助詞「者」來煞尾。有時,在中心詞與定語之間插上「之」(或「而」,或「有」)字。如: ①人馬凍死者相望。(《李愬雪夜入蔡州》) ——凍死的人馬隨處可見。 ②並以為國人之讀茲編者勖。(《黃花岡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並且用它對讀這本書的國人(進行)勉勵。 ③此四者,天下之窮民而無告者。(《孟子?梁惠王下》) ——這四種人是天下沒處伸訴的窮苦百姓。 ④楚人有涉江者。(《察今》) ——有個渡江的楚國人。值得注意的是,有一種句子定語被中心詞切割為兩部分,一部分前置,一部分後置。如: ⑤信至國……召辱己之少年令出胯下者,以為楚中尉。(《史記?淮陰侯列傳》) ——韓信前往自己的封國(楚國)……召來曾侮辱過自己讓自己從他胯下爬過去的那個青年人,叫他擔任楚國中尉。說明:這第三種類型的定語後置,有很多人贊成,也有很多人反對。作為句法分析可以進一步討論。我個人是贊成的,因為承認定語後置說較有利,譯出的句子也較簡潔;再者,就是現代漢語中,也有定語後置的句式。如:「黨員革命意志衰退,不履行黨員義務,不符合黨員標准,經多次教育幫助仍無轉變的,勸其退黨,不予登記。」(《中共中央關於整黨的決定》)這種定語後置的句式,有突出中心詞的作用。 4.「所」字結構作定語後置。如: ①怨憤所積,如怒濤排壑……(《黃花岡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對清朝統治者)長期積聚的怨恨和憤怒,像洶涌的洪水沖出山溝一樣……(「怨憤」是中心詞,「所積」——「所」字結構作定語,後置,翻譯時前置。) 注意與「所」字結構作定語前置的區別。如: ②所得表眾亦極七八萬耳。(《赤壁之戰》) ——得到的劉表的軍隊最多不過七八萬人。(「所得」的對象是「表眾」,作「表眾」的定語,前置與例①不同。)
C. 什麼是定語語文中定語後置是什麼樣的
什麼是定語。定語是用來限定、修飾名詞或代詞的,定語是對名詞或代詞起修飾、限定作用的詞、短語或句子,漢語中常用『……的』表示。
在古代漢語里,為了突出和強調定語,有時也會把定語放在中心詞之後,這種情況叫做「定語後置」。譯成現代漢語時,一般都應提到中心詞前邊來。另外,定語後置時,往往在中心詞和定語之間家「之」字,有時也在定語後面加「者」字。
1.用「者」結句,形成「中心詞+後置定語+者」
2.用之.「中心詞+之+後置定語」的形式。如:「其嵌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馬之飲於溪;其沖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羆之登於山。」回答完畢。
D. 什麼事定語後置句
文言文中的定語後置
概念
現代漢語里,定語一般都放在中心詞的前面,起修飾限制的作用.但在古代漢語里,為了突出和強調定語,有時也會把定語放在中心詞之後,這種情況叫做「定語後置」.
分類與舉例說明
一、「中心詞+之+定語+者」 這可以看作古漢語定語後置句式的標准格式.①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日行千里的馬,一頓有時能吃掉一石小米.) ② 僧之富者不能至,而貧者至焉.(《為學》)(富和尚不能到達,窮和尚卻到了那裡) ③ 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石鍾山記》)(發出鏗鏘的聲音的石頭,到處的石頭都是這樣的) 二、「中心詞+定語+者」 ① 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核舟記》)(這是挑選狹長形的桃核來雕刻的) ② 有奇字素無備者,旋刻之.(《活板》)(有些平時沒有準備的生僻字,當即就把它刻出來) ③ 村中少年好事者,馴養一蟲(《促織》)(村子裡有個好事的年輕人,養著一隻蟋蟀) ④ 且將軍大勢可以拒操者,長江也(《赤壁之戰》)(況且將軍您的可以用來抗拒曹操的有利形勢,就是長江) ⑤ 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廉頗藺相如列傳》)(想找一個可以出使秦國向秦國回復的人,也沒有找到) ⑥ 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荊軻刺秦王》)(太子丹和知道這件事的門客,都穿了白衣,戴上白帽,給荊軻送行.從中學語文教材來看,這類定語後置句最多,且基本上是由動詞結構(包括動詞和以動詞為中心的短語)擔任定語.反過來說,由動詞結構擔任的定語經常後置.這里還有一條規律:當一個中心詞不止一個定語,則名詞擔任的領屬性定語不後置,動詞結構擔任的修飾性定語後置.如例③④就是這樣.在例④中,「將軍」是領屬性定語,不後置,「可以拒操」是動詞結構組成的修飾性定語,則置於中心詞之後.這樣一來,古漢語處置多項定語的方式比現代漢語還要靈活.三、「中心詞+之+定語」 ①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岳陽樓記》)(處在高高的朝廷,就憂慮老百姓的疾苦;退隱在偏遠的江湖[即民間],就擔憂他的國君.) ②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勸學》)(蚯蚓沒有鋒利的爪牙,健強的筋骨) ③ 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傳》)(高尚的人誰又能讓自己清潔的身子,蒙受污濁的外物[污染]呢!) 可以看出,這類例子中的定語一般是由形容詞擔任,反過來說,由形容詞擔任的修飾性定語如果後置,通常組成「中心詞+之+定語」的格式.四、「中心詞+定語」 這種格式和判斷句中的主語直接加表語一樣,沒有任何語言標志,辨識起來較困難.但這種情況出現很少,曾經選進過中學教材的《西門豹治鄴》中有一句:「從弟子女十人所,皆衣繒單衣,立大巫後.」(跟隨著十來個女徒弟/跟隨的女徒弟有十來個……)這里,「女」是「弟子」的定語,被後置了.如果辨識不清,學生可能理解成「堂弟的子女十來個人……」或「跟著弟弟、兒子、女兒大約十來個人」.五、「中心詞+而+定語+者」的結構.①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幾人與?(《五人墓碑記》)(能夠不改變自己志向的官員,普天之下,有幾個人呢?」) 用法 譯成現代漢語時,一般都應提到中心詞前邊來.另外,定語後置時,往往在中心詞和定語之間加「之」子,有時也在定語後面加「者」字.應注意的是,文言文中定語後置只限於表示修飾關系的句子,表領屬關系的定語則不後置.「定語後置」的三種形式,但在一個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切不可簡單地「對號入座」,而應從句子詞語間的結構關繫上進行深入思考,特別是要認真分析「者」的詞性和作用,否則極易出現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