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語文閱讀與作文教學中的困惑與反思
對於五、六年級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閱讀能力,也有了一定的閱讀量。但在平時教學與了解中,發現不少學生缺乏方法,只是泛泛而讀,囫圇吞棗。讀完後問學生讀了什麼內容,他們抓不住重點;要學生悟情感,品美文,也只停留在表面,不能走進人物內心,體會作者精神境界。這也直接影響學生作文。
學生害怕寫作文,對寫作缺乏興趣和激情,寫出來的作文往往千篇一律。現在,很多家長都給孩子買了幾本作文書,希望孩子能寫出好作文。但是,學生往往在老師布置了作文後不去思考應該如何選材,怎樣構思,再去寫作文,而是把自己看過的作文書中類似的進行翻版、盜版,造成作文中假話、套話、空話滿篇。
以上這些問題,可能是很多語文老師經常碰到的問題,怎麼解決它呢,淺談幾點:
一、培養學生閱讀的興趣
我們都知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沒有興趣的地方就沒有智慧和靈感。《語文課程標准》指出:「語文教學應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古代教育家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學生學習語文興趣不濃厚,沒有熱情,感受不到學習的快樂,就會造成只為完成任務而學習,所以培養興趣至關重要。
二、引導學生進行廣泛閱讀,激發閱讀興趣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記得舊文章,便有新句子」,「讀千賦則能賦」,這些耳熟能詳的語句,說明了讀和寫的關系是緊密相連的。所以要不斷拓寬學生的'閱讀面,教師要經常向學生推薦讀物。
三、加強閱讀指導,在課堂中學會閱讀
課本是學生語文閱讀的很好範例,語文課堂上師生要抓住篇、段,甚至每一句進行閱讀體會和朗讀指導。
四、課堂中適時進行微練筆,讓學生學會仿寫
我們的語文課本中有很多的句、段,是指導學生仿寫的很好範例,語文課堂中要適時地抓住時機,指導學生寫作。
五、讓學生多實踐,寫出有個性的習作
現在學生實踐的機會少之又少,況且學校出於安全因素的考慮,不敢輕易組織學生走出校門去實踐,學生的思維過於天真幼稚,老師和學校要盡可能在學校創造實踐的機會。
❷ 語文學習中的困惑有哪些
現將在教學實踐中的幾點困惑及策略和大家交流一下。
困惑一:倡導新課程下的新型學習方式,鼓勵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學習,但是,低段學生在合作、探究上常常不好操作,流於形式,缺乏在個體獨立思考基礎上的真正合作,有的小組是好學生一統「天下」,而學困生則「袖手旁觀」;有的學生合作學習時,不會傾聽,不會合作……
對策:(1)在討論前,或先明確分工再合作,使每個成員都可以發揮自己的特長,既快又好地完成任務;或先獨立思考,再分別說出自己的想法,最後形成集體的意見。(2)精心選擇合作學習的內容。選擇的內容要考慮學生之間可能會有不同的認識,有不同的發現等,這些內容往往是教學的重點或難點,是學生靠個體自主學習很難解決的。這樣,才能把學生的個體差異變成一種教學資源,學生才會積極參與合作學習,才會收到相互啟發的功效。(3)加強對合作學習的指導。小組合作學習時,教師不能袖手旁觀,要真正關注學生,深入到小組中去,了解他們合作的效果、討論的焦點、思考的疑難點。教師還應考慮學生需要什麼,如何去引導他們,從而靈活地組織安排下一個活動。
困惑二:傳統觀念下的課堂環節觀與真實課堂教學的矛盾。以往的教學,考慮環節是否完美,是否緊湊。而真實的教學中以學生的體驗、探索為主,由此產生許多預料之外的新情境、新因素、新問題,教師要改變固定課堂環節觀,做到以學定教,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的學習願望,讓師生產生積極的交流,產生互動。然而在實際教學中,學生的表現欲強烈,從而往往出現拖堂現象,完不成教學任務,甚至降低課堂效益的現象。
對策:嘗試引導學生共同將最感興趣的話題或文中的重點問題提出來討論,而其他的問題可放在課後與學生單獨交流,或將自己的想法寫在紙上再交與老師,對於較為精彩的話語可展覽在語文學習園地內。
困惑三:教材將「基礎訓練」改為「積累·運用」,它使語文的人文性體現得更為充分,而在語文的工具性方面,則顯得導向欠明,這樣讓教師難以准確把握工具性訓練的度,尤其針對青年教師來說,就顯得難度更大,這便成為一線教師的一大困惑。
對策:在語文學科中,無論是「人文素質」,還是「工具素質」,都不是獨立於語言文字之外而抽象存在的。我們認為小學是打基礎的階段,教師在教學中,就是要踏踏實實地進行必要的語文基礎訓練:字要端端正正地寫,詞語要一個一個地積累,句子要一句一句地理解,課文要響亮流暢地朗讀,話要正確連貫地說,作文要通通順順地寫,該背誦的好文章要老老實實地背誦……當然更要重視引導學生做大量的課外積累,擴大知識面。
❸ 一年級語文教學中的困惑及解決對策
問題一:面對教材中的識字量之大,如何提高學生的識字效率?
「教材中的識字量之大,如何提高學生的識字效率?」這個問題在剛使用課標實驗教材的時候就提到過,使用多年以後,低年級語文教學中最突出的、最困惑老師的問題依舊是這個問題。要說低年級的識字量大不大,確實很大。來看兩組數據,整個小學階段是六年,在這六年中,課標要求學生能夠識記生字的數量是3500個,而在這3500個字有1600~1800個字的識記是要在兩年時間的低年級語文學習中完成的,也就是六年識字量的一半都要在低年級完成,確實很大。課程專家們之所以要安排這么大的識字量,大家都知道是為學生的閱讀打下基礎,是為了讓學生及早地進入閱讀。既然如此,對低年級語文老師來說,識字教學任務真的是重任在身啊!教材中的識字量大是我們不可改變的,不可能擅自作主減少一些字的認識,不可能因為這個字或這些字字形復雜,學生不好記就不要求學生記憶,大家知道六年12冊的語文教科書是成系統地編排的,這些字本要求識記而沒有讓學生識記,造成的後果是學生在後面的課文中遇到這個字而不能及時准確地認讀出來,成為後面語文學習的攔路虎、絆腳石,所以,這么大的'識字量任務是必須得完成的。
「面對教材中的識字量之大,如何提高學生的識字效率?」這個問題,我提出以下四點做法:
1.識字備課要細致,識字教學時間要充足。
要談識字教學,首先要談備課,老師備課時不可輕視每一課要求認識的字,不要只重備課文的理解、分析,還要備到課後要求認識的每一個字,並且要備細,像這個字的讀音是什麼,是什麼字形結構、偏旁部首是什麼,要記憶它,可以用到哪些識字方法,學生容易把它和哪個字混淆,怎麼指導學生進行區分等等,還有這一課的這些字中,哪幾個字的字形復雜,學生不好記憶,是重點指導的,哪個字學生不常見,怎麼幫助學生記住它等等這些都要備到,只有備得細致了,在教學時才能心中有數、才能指導到位!
老師們反映說有些課文課後要求認識的字都高達十幾個,像這樣的識字量只是三五分鍾的學習時間肯定是遠遠不夠的,既然識字量大、識字教學是重點,那麼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把充足的教學時間用在識字教學指導上還是非常有必要的。
2.歸類識字是提高課堂識字效率的途徑之一。
歸類識字是很好的識字方法和指導方法。在教材中,一課少則有七八個漢字的識記任務,多則有十五六個漢字的識記任務,如果只是帶著學生一個字一個字地認讀、記憶,說完這個字說下一個字,確實不便於學生進行記憶。但是如果能把要認的這些字歸歸類、分分組的話,就會好得多了!比如,這一課的生字中有幾個字可以用同樣的識字方法進行記憶,那麼學生在說出其中一個字的識字方法時老師就可以順勢引導說出同種方法記憶的另幾個字;再比如,在要認的這些生字中有幾個字的結構、偏旁是一樣的,也可以把他們歸為一類指導學生記憶;另外像一課中同時出現了兩個同音字或形近字,也可以把他們放在一起,通過讓學生比較進行記憶,在《稱象》一課中就要求認識「稱」和「秤」,這兩個字就容易混淆,教學的時候就把這兩個字放在一起,讓學生從讀音、從字形分別進行比較,說說哪兒同哪兒不同,再通過組詞、語境中選字訓練進行區分……其實,隨便翻看教材每一課後面的生字,都可以找出有幾個字有相同或相似的地方,都可以把它們按歸類的方法進行指導,所以,這樣歸類指導識字也是可以提高課堂識字效率的。
3.識字指導要有輕重之分。
除了歸類是好辦法外,我認為識字指導的重點要突出也是非常重要的。字字都詳教,字字都平均用力,那是眉毛鬍子一把抓,效果並不佳!學生對簡單的、常見的字能記住,但對那些字形復雜的、陌生不常用的字就很難深刻記住了,所以,老師們一定要先在課前心中有數,這一課中的這些字,哪幾個字是學生難記的,哪幾個字是學生熟悉的,在教學時就要重點指導記憶那些難記的字,想出一些更好的、更巧妙的方法幫助記憶它,而對那些熟悉的字不必花費太長的時間下功夫。
4.語境識字便於加強鞏固記憶。
進行歸類、重點指導,這些都只是幫助學生來記憶生字的形、生字的樣。字不離詞,詞不離句,所以,對認識的這些字的學習,還要引導學生用它多來組組詞、說說話,通過組詞說話加強對字的認識和使用。除此之外,老師還可以有意地出示一些含有這些字的語句(不僅是課文中的,還要有其他一些內容),指名學生通過讀語句,在語境中辨析、鞏固記憶這些字,也是提高識字效率的途徑。
這是在進行常規課堂識字教學時可以普遍採用的教學方法,所以,老師們那種機械地一個字一個字指導真的遠不如把字歸歸類、指導時有輕重之分、不脫離語境,這樣效果好!當然,老師要心中有數哪些字可以歸在一起進行記憶,哪些字需要重點指導,這些都是老師在課前要備到的,根據學習的這個字或這些字需要設計的語句,也應該是課前准備好的,這些其實還是前面所提的備課問題。
❹ 如何應對職業高中語文教學的困惑
近幾年來,隨著我國各地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擴招,導致了我國職業高中教育面臨嚴峻考驗,生源在減少,學生的綜合素質在降低,這已是全國范圍內中等職業學校普遍面臨的問題。進入中職的學生,大都是知識面狹窄、基礎薄弱、缺乏學習興趣、無良好的學習習慣,並且學生不能夠堅持學完全部學年人數不在少數;有很多學生來到職業學校學習,其中包含著很多的無奈,這一切都給職業教育帶來了更大的難度。而語文教學作為我國各級學校的基礎科目,在這個大背景下,職高語文教學面臨更多的困境。
一、社會和學校對語文學科並不重視
一直以來,我國的職業高中往往片面強調專業課,側重於學生掌握「一技之長」,把重點放在就業,所以以語文為主的文化課普遍受到輕視。表現為文化課教研活動偏少,文化課教師進行培訓的機會更少,對教學中所需教學設備的投入少之又少。近年來,許多職業學校發展並不景氣,在這樣的基礎上,學校無暇顧及文化課教師的需求,一些中等職業語文教師,至今都只擁有一本教科書,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語文的教學。
二、職業高中的語文教師自身的困擾
眾所周知,教師在工作中由於長年累月工作的緣故,加之職業高中的教師面對的往往是問題學生,所以工作中往往沒有激
情。特別是語文教師,因為學生對語文的重視程度不夠,所以語文教師的情感就不利於教師提高教學效率,對增進身心健康產生不利的影響。職高的教師,再加上在生活中又難免碰到一些煩惱。上課時,就很容易將無處發泄的火氣撒在學生身上。教師作為普通人,也有自己的七情六慾,也會有不順心的時候,但是由於教育工作的特殊性,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消極情感如果不能有效地加以克制,就可能將這種消極情感通過情緒的感染功能轉給學生,從而影響教學的效果。
三、學生不重視對語文的學習
職業高中學校的學生,大多數是經過中考、沒有進入高中的學生,他們雖然經過三年的初中學習,但並沒有達到真正初中畢業的水平,很多學生存在問題,如偏科、基礎很差等,這也就意味著這部分學生的語文學習基礎薄弱,語文素養不高,沒有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並且這部分學生的家長認為孩子進入職業學校就是為了學一門技術,學好專業課為了更好地就業,所以語文等文化課就顯得並不重要。
面對職業高中語文教學存在的問題,我們應該採取如下措施:
1.國家的重視,在資金、技術等方面的支持,是職業高中教育(包括語文教學)走出困境的基本保證
近幾年來,我國政府採取了多種措施來幫助職業高中教育的發展,擴寬就業渠道、訂單式教育、財政補貼等措施都極大地促進了職業教育的發展。並且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未來中國需要更多的技術人才,職業教育在培養人才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有利條件。可以說21世紀中國所需要的大量人才,都會是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的學生。這都昭示著中等職業學校還有發展的基礎,有存在的可能。應該講,這為中等職業學校的教育,也為語文教育燃起了希望。
2.教師應更新觀念,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真正顯現語文教學的勃勃生機
中等職業學校語文教師應擺脫以前簡單地講練的教學方式,應該積極主動地引導學生學習、運用語文,用情感引動學生參與語文學習,用問題驅動學生進行積極探索,師生互動,小組合作,共同提高,從而可以全面帶動所有學生共同學習語文,共同運用語言,既學習科學知識和方法,又培養人文精神和學習興趣。在課堂教學中極力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師生關系由以前的灌輸者與被灌輸者發展為互動的合作者,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體現教學相長。教學設計都以學生的發展為標准;在課堂上教給學生方法,引導學生走向課外,走進生活,提倡探究性學習,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發展學生的語文素養,讓學生的語文知識在現實世界中充分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3.重視對學生的思想教育,讓學生自己重視語文的學習
由於學生以前學習基礎的影響,學生輕視語文等文化課的思想頗為嚴重。就需要學校、教師對學生做細致的思想工作,讓學生認識到語文學習對於將來就業的重要意義,並且在語文教學中應該滲透這種思想,並且在教學中加以運用。要讓學生知道學好語文是現代青年應具備的基本素質,它能潛移默化地陶冶人的情操,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對勞動者素質的要求越來越高,現在的就業部門,不僅需要人們具有強健的體魄、吃苦耐勞的精神,而且要求人們具備一定的文化基礎,掌握一定的專業技術。作為學生,一定要切實改變過去的觀念,轉變輕視語文的思想,從心底里真正注重起來,為職業語文教學走出困境推波助瀾。
❺ 語文教學中的困惑論文
語文教學中的困惑論文
引導語:本論文是一篇關於語文教學中的困惑的優秀論文範文,對正在寫有關於學生論文的寫作者有一定的參考和指導作用,以下是我精心為您准備的一篇語文教學中的困惑論文,希望對您能有所幫助!
語文教學中的困惑論文
在新課程改革過程中,我們教師的熱情都很高漲,個個都氣勢昂揚,有信心把語文工作做好,但經過幾年的探討,我們這些鄉鎮的教師對語文課改還屬在不適應階段,在這就談談我對語文新課改給我帶來的一連貫的困惑與相應的策略。
一、課堂上的時間不夠用
新課程下的課堂教學,是培養學生掌握學習的策略,通過學策略,讓學生勇於探索,對新事物產生興趣。為了適應新課程教學,我們必須轉變教學理念,必須讓學生在課堂上自己找策略,那就會產生拖堂現象,那我們如何去完成教學計劃,識字能力又怎麼樣培養?
那就必須進行有效的課堂教學,不能讓課堂的時間浪費掉,教師們必須制約好時間,避開遲到,防止外界干擾,減少維持課堂紀律,要讓學生明白學習是重要的事情,是要花很多時間去學的,但不是可以隨便浪費的。我們還可以嘗試引導學生將最感興趣的話題或文中的重點理由提出來討論,而其它的理由可放在課後與學生單獨交流,或將自己的想法寫在紙上再交給老師,對於較為精彩的話語可展覽在語文學習園地內。
二、學生學習方式轉變,但學生自己不能成功地自主、探究、合作
學習方式是學生在完成學習任務過程中基本的行為和認知取向,即學生在研究解決其學習任務時,所表現出來的具有個性特色的方式。那就要轉變傳統教學中的過於強調接受性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目前狀況,鼓勵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學習,但常常不好操作,流於形式,缺乏在個體獨立深思基礎上的真正合作,在課堂中只有少部分同學能參與,其他同學仍是被動,沒有表現的機會。有的學生合作學習時,不會傾聽,不會合作。
在課堂活動前,先明確分工,再合作。這樣可以讓每個學生都可以發揮自己的特長;也可以先獨立深思,再分別說出自己的想法,最後形成集體的意見。在合作學習的內容中,要考慮學生之間不同的認識,不同的發現,這些內容往往是教學的重點或難點,是學生靠個體自主學習很難解決的,把學生的個體差異變成一種教學資源,學生就會積極參與合作學習中去。教師要對合作學習進行指導,不能袖手旁觀,要真正關注學生,深入到合作學習中去,了解他們合作的效果、討論的焦點、深思的疑難點。
三、語文教師轉變教學理念,但把握不住語文課該教什麼
現代教師所面對的挑戰,要求教師保持開放的心態,樹立終身學習的意識,進行多方位的學習,現在的語文教學,已經不是單一的語文知識,而是涉及多門學科的知識,這就要求教師要改善自己的知識結構,使自己具有更開闊的教學視野;還要學會和同行合作,吸取多人的智慧,協調一致;對學生的評價,不僅看學生成績,還要多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重視知識的運用、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不搞提海戰術,減輕學生負擔,促使學生主動學習。
四、不學語法,語文教師在課堂怎樣培養“語感”
談到語文教學時,特別強調“要重視學生的學習過程和策略”而不僅僅地掌握知識和籠統地提高能力。不少人感慨,“耗時多,收益少”。重視能力的培養,不重視基礎知識,那不學語法知識,“語感”又怎麼樣培養?
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語感”,就突出學生的創新和實踐能力、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解決理由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發展學生對自然和社會的責任感。可以通過吟誦法,讓學生利用讀書的語氣感悟,主要通過學生,老師進行有感情的朗誦,進行對比,而產生共鳴;也可以進行教學情境法,來讓學生感悟,主要通過教學內容,精心布置情境,讓學生們都能融洽到情景中;還可以利用傳授的知識的過程,讓學生在思維里產生感悟。
五、語文教師轉變教學行為,那如何去備好課
語文新課程理念要求教師的教學行為必須根本轉變,這樣才能主動適應並投入新課程改革,才能真正落實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總目標,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然而,以學生為中心,意味著教師轉為合作者,那麼一堂課,教師如何去備課,如何去引導學生根據教材去主動尋找理由。
教師教學行為的轉變,教師由權威變成合作者,那麼教師跟學生是平等關系,在學習中,備課中,可以去參與學生的學習生活,根據學生的學習個性去發現理由,通過課堂的組織,並引導學生發現並解決理由,從而讓學生產生興趣與個性,這樣大大加強了學生的學習能力;我們可以根據學生的個性發展化,運用多種教學模式,讓學生找理由,可以同學提,老師提,再一起解決;還可以通過利用學生最感興趣的字、詞、句、畫等入手,讓學生產生興趣,在發現理由,並解決理由。
六、課堂新用語的運用機械化,從教材難引到實踐
新課改課堂教學中,要求教師要以教材帶領學生走向自然和社會,然而就在課堂中經常出現一句課堂口頭語“你們讀懂了什麼”,從這句話中,我們就知道還是不能走出“教教材”,新課程的教材,使我們在課堂提問下,學生無語。
我們是想讓學生弄懂教材,並從教材中引發到現在生活中去,而往往教師們還是拘謹於教材,不敢突破。還由於學生在現在生活的閱歷和社會接觸較少,讀課外圖書也有限,也很難去領悟教材,甚至一些關鍵詞、句難以表現出來。真正樹立為學生而教,根據學情而教,使學生讀有所感,思有所啟,練有所得,學有所獲,讓課堂教學真正成為思想交流、情感溝通、生命對話的場所。教學要沉下心來咀嚼教材,發現、選取典範語段、欣賞點評;要開掘出蘊涵於母語中優秀的民族文化;對課文的主體特點、語言特色應瞭然於胸,還要自己准備好課文的相關知識、背景資料,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學生能自己收集信息最好。這樣,在教學中才能得心應手發揮信息調控的功能。
語文教學就是為了讓學生學得聰明一些、靈氣一點,當然,新課程所蘊涵的新思想、新理念,也給我們前所未有的沖擊,給我們帶來困惑,但新課程所構建的理想未來,正是需要我們帶來困惑去實踐、去探索、去創造。其實,創造新課程的過程也是發展我們自己的過程。
;❻ 語文教學中的困惑
在語文教學中的困惑
1.語文課程標准》中關於閱讀總的要求:「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能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閱讀教學,既有閱讀內容的要求,又有能力的要求,也有自身的認識情感的提升問題。我們如何上閱讀課才能實現這些培養目標呢?在這所謂的改變之中,我們恰恰忽視了一個不應丟掉的初衷,我們的孩子們究竟在這樣的課堂上得到了什麼?現狀常常令人感到迷茫。
一、幾點困惑:
困惑一、如何讓學生在熱鬧的閱讀教學中收獲更多?
由於新課程強調學生主體,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得到空前發揮,現在的閱讀課堂氣氛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活躍。這一熱鬧的景象之後,卻出現了一個我們沒有想到的意外現象:許多學生在課堂上說的頭頭是道,但動起筆來往往是抓頭撓耳,筆不成文;閱讀教學中我們常見的活躍分子,在考試中做閱讀題時往往一蹋糊塗、一敗塗地。於是,一個不得不讓我們共同深思的問題擺在我們的面前:如何讓學生在熱鬧的閱讀課堂中收獲更多?
困惑二、如何讓學生的低起點漸近新課程的能力高要求?
新課程還學生主體地位的同時,對學生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大力提倡創新教育的今天,這對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無疑是好事,但學生能力基礎普遍較差,語文的閱讀能力層次普遍低下,要想在短期內達到新課程的能力要求,我們教師要做的還有很多,有時我們更多的感受是無所適從,前途茫然。
困惑三、如何克服教學條件的限制,讓學生的閱讀空間更廣闊?
閱讀能力提高帶來的直接影響就是學生的閱讀空間將會更加廣闊,因為從某種意義上講,學生的閱讀能力與其所需求的閱讀信息是成正比的。因此,在新課程實施的過程中,學生閱讀空間的開闊理應引起我們的重視。但現實擺在我們面前的情況是,我們教師在閱讀教學中遇到的資源瓶頸時間局限不知讓我們傷透了多少腦筋。
困惑四、學生自己如何做才能提高其閱讀能力,我們如何做才能使學生在試卷上的閱讀題少失分?是否有答題的訣竅?畢竟,只要考查存在,分數是不容迴避的現實。
以上林林總總的困惑與思考,可以說是在閱讀教學中一直會碰到的問題,這些問題或許有時會此消彼長,但是決不可能自行解決。
2.
困惑一:一些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為何不濃厚?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語文課程標准》也指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古代教育家孔子也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沒有興趣的學習,無異於一種苦役;沒有興趣的地方,就沒有智慧和靈感。」學生的思維活動是建立在濃厚的興趣和豐富的情感基礎上的,只要能喚起他們對學習的興趣,他們自然會進入學習的境界中,進行自覺、自主地學習。有了興趣作伴,學生學習語文的熱情就會無限高漲,學習激情就會被充分點燃,就會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享受學習的過程,享受學習的快樂的。然而,在現實的學習中,我們的一些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不再濃厚,學習的熱情不再高漲。他們感受不到學習的快樂,更多的,他們只是完成學習的任務。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了學生的這種學習情況呢?
困惑二:感覺高年級的閱讀課存在著以下問題。
1、目標不明確。表現為教學目標沒有定位在「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上,而是定位在「聽說讀寫」能力的訓練上。煩瑣的分析還沒有退出語文閱讀教學的舞台。
2、學生的個性體驗不夠。熱熱鬧鬧的一堂課,從教師的教學語言到教學設計,可以說近乎完美。似乎也抓住了課文的重點、難點,解決了課文的重點、難點;課堂上老師也指導學生進行了感情朗讀,學生似乎也讀得很有感情。但是當課堂鞏固時,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對課文的朗讀又回復到初讀時的水平。這說明什麼呢?說明學生對文本缺乏自己的個性體驗。無論是對文本內容的理解還是朗讀時情感的把握都是教師強加的。這種情況不是偶然的,而是趕羊式教學的必然後果。
3、學生學習方式是轉變了,但學生自己卻不能成功地自主、探究、合作。
4、語文教師轉變教學理念,但把握不住語文課該教什麼?如何備好課?如何備好學生?
面對新教材,面對教學新理念,相信每一位語文老師都有很多困惑。我認為做好語文教學工作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的教語文,踏踏實實地做語文教師,踏踏實實地教我們的孩子,愛我們的母語,如果能做到這些,那你就是一個稱職的語文老師!
3.一、 生字詞的教學。
生字詞的教學到了高年級雖說已經不作為教學的重點了。但卻又必不可少。因為學生學習程度不一樣,自覺程度也不一樣。程度好的學生,能按要求預習,生字詞掌握很扎實,課堂上檢查一下就可以結束這個環節教學,可程度差的,不按要求預習,生字詞掌握不好,課堂上緊緊是簡單檢查,效果不好,還需要再次告訴他正確的讀音,正確的書寫,以及詞語的解釋和如何運用。否則,讀音不會讀,字不會寫,更不用說會用了。聽寫生字詞,錯誤率高。生字詞的教學,所用時間長短的問題,讓我困惑。用得時間少,程度差的學生掌握不好,用得時間多,對程度好的學生來說又過於簡單。照顧中間的同學,程度好的同學學習熱情受影響,程度差的同學依然掌握不好。
二、 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
六年級的學生,雖說早已經具備了獨立閱讀的能力,也閱讀了一部分書籍。但由於學生閱讀時缺乏方法,所以閱讀只是泛泛而讀,囫圇吞棗。讀後你讓他說讀得是什麼內容,可能他就說不出來。學生的閱讀能力欠缺,學生閱讀能力有待提高。有效的發法指導,同讀一本書的閱讀訓練,讀後有思批註式閱讀應該成為六年級老師指導學生閱讀的好措施。提高閱讀能力,功夫在平時,充分利用每一節語文課,發揮教材的作用,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推薦可讀的優秀讀物,相信,學生的閱讀水平將會有大幅度提高。
三、 學生寫作水平的提高。
縱觀六年級學生,發現學生在寫作上也存在一些問題。寫作水平沒有能夠達到六年級學生的水平。大部分同學文章篇幅不長,內容不夠具體,中心不能突出,詳略不得當,句子間或者段落間的過渡不好,文章選材不突出,不典型。
作文課上,如何照顧到全體同學呢?學生程度不一樣,面對同一個作文題目,個別語文優秀的學生,能寫出內容具體,中心突出,詳略得當的文章,中等學生,文章會寫得勉強合格,程度差的學生,可能只是會寫出一段話來,或者緊緊開個頭。有得甚至是抓耳撓腮不知如何寫?面對這些情況,作文課上,老師面向全體授課時,如何照顧全體同學呢?
作文是在課堂上寫,還是回家寫呢?如果規定時間同時完成作文,作文交上來後,很糟糕。如果不規定時間完成作文,讓回家寫,學生基本上都能按照要求來寫,結果就會出現抄襲的現象。
作文批改怎樣最有效呢?作文批改是語文教學中的一件大事情。是老師全批好呢?還是教給學生批改方法,指導學生批改?
面對全班七八十本作文,老師詳詳細細仔細批改每一篇作文,這樣一來,老師幾乎所有時間都會用在作文批改上。文章批的是不錯,把學生的錯字,病句,作文的毛病都找了出來,可學生看到自己的作文時,部分學生只看個成績,是優還是良,至於老師的精批細改,可能無暇顧及;部分同學會仔細看,看後會知道自己作文所存在的問題,會下定決心改掉,但由於不是自己發現的問題,印象總歸不會很深刻,時間一長,又忘掉了。總之,老師的精批細改沒有能夠發揮出應有的作用。
如果老師指導著讓學生來改,學生自己發現別人作文中存在的問題,印象很深刻,到了自己寫作文時會改正,通過改作文,學生知道作文中都會存在哪些問題,那麼今後,就會盡量地避免。這就叫絕知此事要躬行。可這樣一來,老師就會有偷懶的嫌疑。作業自己不改,讓學生來改。學校領導也不會願意。豈不知,在指導學生批改作文的過程中,老師在不停地指導,不停地教。從眉批到總評,從錯字到錯句,從一個標點符號到整篇課文都會一一細細地指導學生看到,注意到。但,盡管如此,認識到學生批改作文重要性的人還是不多的。
四、 學生書寫不夠規范。
在小學階段就會發現,低年級學生的書寫很漂亮,很規范,可是到了高年級,學生的書寫越來越不規范了。書寫了草、筆順不對、結構鬆散、書面臟亂、錯字很多……面對這樣的現象,老師們也採取了很多措施。
讓學生每天描紅。要想寫好字,就要練,於是老師布置的描紅的作業。每天一頁描紅。認真的學生,描寫很好,不認真的學生需要多次督促才行。描紅作業老師天天改,學生寫的一個樣,老師不看,學生寫得又是一個樣。學生描紅時候,字很好,可到了實際寫作業,字又回到了自己的原來樣子了。認真的同學,瘦小很大。很大一部分同學把描紅當成了一樣負擔。應付差事,敷衍完了事。描紅對大面積提高學生的書寫水平所起的效果並不是很大。我想,關鍵是如何讓學生由被動的老師讓我練,變成主動的我要練。
作業展覽。為提高學生的書寫水平,老師們舉行作業展覽。優秀的作業擺出來,讓大家看,學習,受教育。可看的結果,依然是有同學只是當時感嘆同學作業好,要向同學學習。可結果呢?到了自己寫作業時候,又忘了。有時候,老師為了激發學生進取不服輸的心,讓所有作業都擺出來看看。優秀的作業受到稱贊,不好的作業受到大家的關注。作業寫得不好的同學,可能會痛下決心把作業寫好,於是字會規范幾天,過了一段時間,又忘了。又回到了原樣。作業展覽,只有經常舉辦,效果才會好些。
……
措施雖說多,但歸根到底是如何抓住學生的心,如何讓學生從心裏面意識到字寫規范的重要性。只有學生從心裏面自己意識到重要性了,才會自覺主動把字寫好,收效也是事半功倍的。
五、 學生不愛動腦筋。
現在的學生越來越不願自己動腦筋了。可能是由於現在家家戶戶都有電腦的原因了,有了問題,網路一下,就會出來很多條答案。完全代替了學生自己的理解。現在課文全解一類的書籍比比皆是,學生看了課文全解,根本不用在自己動腦筋了。於是有了問題,找課文全解,課後問題的答案,各類工具書上,答案一目瞭然。學生上課時也懶得自己再記了。時間久了,學生的腦袋越來越懶了。稍微需要動腦筋的問題,就放那裡不寫了。或者等著抄同學的,或者等著老師講解的時候,把答案抄上去。到了高年級,上課發言的同學也越來越少了。關鍵是很多同學不善於動腦筋,沒有自己的理解感悟。
4.
在新課程教學中,我們教師的熱情都很高漲,個個都氣勢昂揚,有信心把語文工作做好,但經過幾年的探討,我們教師對語文課改還屬在不適應階段,在這就談談我對語文新課改給我帶來的一些困惑與相應的對策。
一、有限的時間內提高課堂效率, 新課程下的課堂教學,是培養學生掌握學習方法,讓學生勇於探索,發覺裡面的新事物。為了適應新課程教學,我們必須轉變教學理念,必須讓學生在課堂上自己找方法,那就會產生拖堂現象,那我們如何去完成教學計劃,識字能力又怎麼樣培養? 那就必須進行有效的課堂教學,不能讓課堂的時間浪費掉,防止外界干擾,減少維持課堂紀律,要讓學生明白學習是重要的事情,提高課堂效率,時間不可以隨便浪費的。我們還可以嘗試引導學生將最感興趣文中的重點問題提出來討論,而其它的問題可放在課後與學生單獨交流,對於較為精彩的話語可展覽在語文學習園地內,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二、培養適合學生自己的學習方法,使學生在研究解決其學習任務時,表現出來的具有個性特色的方式。那就要改變傳統教學中的過於強調接受性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鼓勵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學習,但常常不好操作,流於形式,缺乏在個體獨立思考基礎上的真正合作,在課堂中只有少部分同學能參與,其他同學仍是被動,沒有表現的機會。有的學生合作學習時,不會傾聽,不會合作。 在課堂活動前,先明確分工,再合作。這樣可以讓每個學生都可以發揮自己的特長;也可以先獨立思考,再分別說出自己的想法,最後形成集體的意見。在合作學習的內容中,要考慮學生之間不同的認識,不同的發現,這些內容往往是教學的重點或難點,是學生靠個體自主學習很難解決的,把學生的個體差異變成一種教學資源,學生就會積極參與合作學習中去。教師要對合作學習進行指導,不能袖手旁觀,要真正關注學生,深入到合作學習中去,了解他們合作的效果、討論的焦點、思考的疑難點。
三、作為老師要有自己的教學理念,但把握不住語文課該教什麼 理念的轉變,是適應語文新課程改革的根本前提。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教師之間將更加緊密地合作,與不同學科的教師打交道,那語文課到底是什麼課? 現代教師所面臨的挑戰,要求教師保持開放的心態,樹立終身學習的意識,進行多方位的學習,現在的語文教學,已經不是單一的語文知識,而是涉及多門學科的知識,這就要求教師要改善自己的知識結構,使自己具有更開闊的教學視野;其次,就是學會和同行合作,吸取多人的智慧,協調一致;對學生的評價,不僅看學生成績,還要多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重視知識的運用、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不搞題海戰術,減輕學生負擔,促使學生主動學習。
四、給學生語文營造更廣闊的想想空間,教師在課堂怎樣培養「語感」 談到語文教學時,特別強調「要重視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方法」而不僅僅地掌握知識和籠統地提高能力。不少人感慨,「耗時多,收益少」。重視能力的培養,不重視基礎知識,那不學語法知識,「語感」又怎麼樣培養? 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語感」,就突出學生的創新和實踐能力、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發展學生對自然和社會的責任感。可以通過吟誦法,讓學生利用讀書的語氣感悟,主要通過學生,老師進行有感情的朗誦,進行對比,而產生共鳴;也可以進行教學情境法,來讓學生感悟,主要通過教學內容,精心布置情境,讓學生們都能融洽到情景中;還可以利用傳授的知識的過程,讓學生在思維里產生感悟。
五、 把教師的教學理念貫穿到行到中去,那如何去備好課 語文新課程理念要求教師的教學行為必須根本轉變,這樣才能主動適應並投入新課程改革,才能真正落實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總目標,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然而,以學生為中心,意味著教師轉為合作者,那麼一堂課,教師如何去備課,如何去引導學生根據教材去主動尋找問題。 教師教學行為的轉變,教師由權威變成合作者,那麼教師跟學生是平等關系,在學習中,備課中,可以去參與學生的學習生活,根據學生的學習個性去發現問題,通過課堂的組織,並引導學生發現並解決問題,從而讓學生產生興趣與個性,這樣大大加強了學生的學習能力;我們可以根據學生的個性發展化,運用多種教學模式,讓學生找問題,可以同學提,老師提,再一起解決;還可以通過利用學生最感興趣的字、詞、句、畫等入手,讓學生產生興趣,在發現問題,並解決問題。
六、把學生帶到更廣闊的社會實踐中,從教材難引到實踐 新課改課堂教學中,要求教師要以教材帶領學生走向自然和社會,然而就在課堂中經常出現一句課堂口頭語「你們讀懂了什麼」,從這句話中,我們就知道還是不能走出「教教材」,新課程的教材,使我們在課堂提問下,學生無語。我們是想讓學生弄懂教材,並從教材中引發到現在生活中去,而往往教師們還是拘謹於教材,不敢突破。還由於學生在現在生活的閱歷和社會接觸較少,讀課外圖書也有限,也很難去領悟教材,甚至一些關鍵詞、句難以表現出來。真正樹立為學生而教,根據學情而教,使學生讀有所感,思有所啟,練有所得,學有所獲,讓課堂教學真正成為思想交流、情感溝通、生命對話的場所。教學要沉下心來咀嚼教材,發現、選取典範語段、欣賞點評;要開掘出蘊涵於母語中優秀的民族文化;對課文的主體特點、語言特色應瞭然於胸,還要自己准備好課文的相關知識、背景資料,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學生能自己收集信息最好。這樣,在教學中才能得心應手發揮信息調控的功能
❼ 如何解決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常見疑難問題
問題1:太在篇章上做文章,過多過細地分析文本而忽略重點語句的教學。
對策:教師應加強對文本的理解,吃透文本的重難點,結合文本所在單元,備課時較系統地歸納出單元訓練重點,有指向性地對學生進行訓練。在實踐性環節上設計可以更充分一些,可以讓學生通過課文,聯系生活中看到的人、事、物,來做一定的遷移,還可以和寫作指導結合得更緊密一些,這樣就使學生的言語實踐活動更加充分。
比如教學六年級下冊《夾竹桃》這篇文章,有兩個出彩的地方。如課文第四自然段中,有幾個句子是概括地寫:「在和煦的春風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寫夾竹桃在春、夏、秋三季的形象,老師讓學生通過概括的語句調動想像,讓學生自己來描繪想像得到的畫面,並且反復朗讀,加強感受和體驗的過程。又如幻想的一段,讓學生用模仿的句式來造句,如果能多花點力氣,多花點時間,如果老師不給學生點明,從平凡中發現不平凡,從普通事物中發現其美妙的意趣,也是可以的。
問題2:問題的提出有的過於繁瑣,有的偏離語文。
對策:一篇文章問題不易過多,過細。應設計圍繞一個大問題逐步深入,引領學生層層深入地與文本對話,遞進似地悟出教師所要達到的教學目標。教師要善於提出好的、到位的問題。什麼樣的問題好,那要看問題解決的實質是什麼?語文的問題不能是單純的追求「非語文的(如科學常識、道德倫理、歷史地理等)」,如果產生了「非語文」的問題,允許學生從這個角度來理解,但最終的落腳點還是為語言的內容和形式服務。在問題中,工具性與人文性是相互滲透的關系,相互依託。有時我們提出一些問題,學生無法解決。沖著這一點,就可以說明備課不夠充分,學生的學習底細摸得不夠清楚,或許從另個方面說明教師的文化底蘊不夠深厚。加強自身的文化修養已迫在眉睫。
課堂是動態生成的,所以學生可能會出現許多意外的問題,也就是說與本課的教學無關,教師要注意掌握分寸,實在不需要解決的,教師要藝術性避開,但不要傷害學生的積極性。需要解決,又無關緊要的問題,教師要掌握火候,不要佔據大量的時間。語文課決不是什麼問題都需要解決的教學。
問題3:教學目標不清晰,導致學生閱讀的盲目性。
教師應該思考,語文有沒有引領性的問題?應該是有。其理由,語文是課程,語文教學的閱讀與我們平時自由閱讀不一樣,盡管有人呼籲閱讀的自由化,但在教育領域實現不了,教育的功能是培育人和教育人,它是有一定政治色彩的,有一定目的性的,否則我們不能稱為教育。這樣來看,語文有引領性的問題,那麼什麼是引領性問題?大的方面說是課程標准強調的,小的方面說是教材編排的意圖,那麼教師建構的問題首先挖掘教材的意圖
❽ 淺析小學語文教學中存在哪些困惑及對策
一、課堂中應注意的問題
1、教學目標不明確。教學中經常會出現一些教師備課時按照教案進行抄襲,不仔細看本節課的教學目標設定,對教材沒有進行深度挖掘與理解,結果一節課下來,如果問他本節課的重點是什麼,經常是說不出來。
2、在教學指導方面存在不足。在課堂上,有些教師也找到了語言訓練點,但是語言訓練不落實、不到位,花花動作多。教師不范讀,不板書,淡化了教師的指導作用。而且還表現在課堂上不摳詞摳句,不糾正學生錯誤的語言,不辨析詞意,不辨析字形。脫離文本的議論紛紛太多,自由誦讀的琅琅書聲太少。比如在識字教學中,在教給學生認識生字的時候,更要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達到獨立學習的目的。
3、「合作」成了說法而不是做法。部分教師不管什麼教學內容,不問哪個年級,都要安排小組合作討論。對小組合作學習的目的、時機和過程缺乏應有的整體把握。有的學生還沒有進入合作狀態,就被要求交流成果。其結果只能是學習合而不作,各自為戰,用個人意見替代小組觀念。有的沒有明確的分工,各自為政,不知道如何合作,只能隨性亂說一氣。有的小權威一言九鼎,學困生只能依賴盲從。還有的爭執吵鬧不休,溝通合作無從談起……
4、課件成了主角而不是配角。課件可以生動、形象的描述各種教學問題,增加課堂教學氣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擴寬學生的知識視野,但它畢竟只是教學的輔助手段。近年來,它卻因為部分教師的不當適用由配角的身份搖身變成了課堂中的主角,主要表現為:信息超量,學生只能在五彩繽紛的信息包圍之中「如痴如醉」;整個課件都是已有的問題和「標准答案」,學生只能在課件的框架內戴著鐐銬跳舞;大量的動畫和音響,學生「樂不思課」,沖淡了對學習重點、難點的關注。
5、課前備課不認真。教師在備課前不認真鑽研教材不深入研讀文本,照抄教案沒有自己的思考。結果造成教案設計雷同,沒有特性色彩。對於教案中出現的錯誤問題也一起教給學生。
❾ 談談你在教學中遇到的困惑 怎麼解決這個困惑的
一、課堂上的時間不夠用新課程下的課堂教學,是培養學生掌握學習的方法,通過學方法,讓學生勇於探索,對新事物產生興趣。為了適應新課程教學,我們必須轉變教學理念,必須讓學生在課堂上自己找方法,那就會產生拖堂現象,那我們如何去完成教學計劃,識字能力又怎麼樣培養?那就必須進行有效的課堂教學,不能讓課堂的時間浪費掉,教師們必須控制好時間,避免遲到,防止外界干擾,減少維持課堂紀律,要讓學生明白學習是重要的事情,是要花很多時間去學的,但不是可以隨便浪費的。我們還可以嘗試引導學生將最感興趣的話題或文中的重點問題提出來討論,而其它的問題可放在課後與學生單獨交流,或將自己的想法寫在紙上再交給老師,對於較為精彩的話語可展覽在語文學習園地內。二、學生學習方式轉變,但學生自己不能成功地自主、探究、合作學習方式是學生在完成學習任務過程中基本的行為和認知取向,即學生在研究解決其學習任務時,所表現出來的具有個性特色的方式。那就要改變傳統教學中的過於強調接受性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鼓勵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學習,但常常不好操作,流於形式,缺乏在個體獨立思考基礎上的真正合作,在課堂中只有少部分同學能參與,其他同學仍是被動,沒有表現的機會。有的學生合作學習時,不會傾聽,不會合作。在課堂活動前,先明確分工,再合作。這樣可以讓每個學生都可以發揮自己的特長;也可以先獨立思考,再分別說出自己的想法,最後形成集體的意見。在合作學習的內容中,要考慮學生之間不同的認識,不同的發現,這些內容往往是教學的重點或難點,是學生靠個體自主學習很難解決的,把學生的個體差異變成一種教學資源,學生就會積極參與合作學習中去。教師要對合作學習進行指導,不能袖手旁觀,要真正關注學生,深入到合作學習中去,了解他們合作的效果、討論的焦點、思考的疑難點。三、語文教師轉變教學理念,但把握不住語文課該教什麼理念的轉變,是適應語文新課程改革的根本前提。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教師主要靠自己個人解決課堂裡面的所有問題。新課程里提倡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那麼就要靠教師集體能力的發揮,就需要更多人,更大的空間,教師之間將更加緊密地合作,與不同學科的教師打交道,那語文課到底是什麼課?現代教師所面臨的挑戰,要求教師保持開放的心態,樹立終身學習的意識,進行多方位的學習,現在的語文教學,已經不是單一的語文知識,而是涉及多門學科的知識,這就要求教師要改善自己的知識結構,使自己具有更開闊的教學視野;其次,就是學會和同行合作,吸取多人的智慧,協調一致;對學生的評價,不僅看學生成績,還要多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重視知識的運用、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不搞題海戰術,減輕學生負擔,促使學生主動學習。四、不學語法,語文教師在課堂怎樣培養「語感」談到語文教學時,特別強調「要重視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方法」而不僅僅地掌握知識和籠統地提高能力。不少人感慨,「耗時多,收益少」。重視能力的培養,不重視基礎知識,那不學語法知識,「語感」又怎麼樣培養?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語感」,就突出學生的創新和實踐能力、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發展學生對自然和社會的責任感。可以通過吟誦法,讓學生利用讀書的語氣感悟,主要通過學生,老師進行有感情的朗誦,進行對比,而產生共鳴;也可以進行教學情境法,來讓學生感悟,主要通過教學內容,精心布置情境,讓學生們都能融洽到情景中;還可以利用傳授的知識的過程,讓學生在思維里產生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