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語言文字 > 語文觀點是什麼關系

語文觀點是什麼關系

發布時間:2023-01-19 15:28:02

1. 你對語文教學本體論的基本觀點是怎樣理解的

在我國哲學界關於實踐唯物主義的討論中,一個問題正在成為論爭的焦點,這就是:實踐的觀點是否具有以及具有怎樣的「本體論」(註:從詞源來看,英文的Ontology,以及德文的ontologie,法文的ont-ologie,最早均來自拉丁文Ontologia一詞,而拉丁文又源自希臘文。就希臘文的字面意思說,它是指關於on的logos—研究存在的學問。在希臘文中,on和onta(相當於英文的being和Beings)是動詞兼系詞einai(相當於英文的to be)的分詞和動名詞復數形式。einai在漢語中可以譯為「有」、「在」、「存」、「是」等等;相應地,ontology在漢語中也出現了不同的譯名,如「物性學」、「萬有學」、「萬有論」、「凡有論」、「存有論」、「是論」等,而流傳最廣的譯名是「本體論」和「存在論」。據有的學者考證,最初把它譯為「本體論」的是日本學者。從上世紀末到本世紀上半葉,日本哲學界普遍採用「本體論」這個譯名,這影響到我國並延續到今天。但在30年代以後,日本學者已逐漸採用「存在論」一詞,大約從50年代至今便幾乎完全用「存在論」,而不再用「本體論」了。我國也有一些學者主張起用「存在論」的譯名。最近幾年,一種佔主流地位的意見認為,ontology應譯為「是論」,理由是:在中文裡面,「是」能包含「存在」的意思,反之則不能,「是」的意思要比「存在」廣得多。但也有人表示,「是論」這個譯名在中文裡顯得很別扭,很不習慣。看來,要找到一個既能充分反映原文意思又符合漢語表達習慣的譯名,尚需假以時日。在這種情況下,本文仍沿用舊譯「本體論」,而賦予其符合我們題旨的意義。)意義?圍繞這一問題,異見迭出,聚訟紛紜。本文既不同意否定實踐觀點的本體論意義的看法,也不同意肯定實踐觀點的本體論意義的某些具體說法。作者認為,實踐觀點的本體論意義,應從其作為一種全新的獨特的思維方式上去理解和確定。
1
馬克思主義哲學本體論的核心問題,是現實世界的統一性問題。對於這一問題,恩格斯已經作出了明確的回答:「世界的真正的統一性在於它的物質性」。(註:《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3頁。)這是對現實世界多樣性統一的本質的最高理論概括。因此,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本體論就其性質而言應該是物質本體論或「物質本質一元論」。對此我們並無異議。我們把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本體論理解 和界定為自然觀、歷史觀和人學相統一的本體論(註:楊學功:《論馬克思主義哲學本體論》,《西南民族學院學報》1999年第1期,也見人大復印報刊資料《哲學原理》,1999年第7期。),並沒有改變它作為物質本體論的理論性質,而是使它更具體、更現實。因為「物質」范疇正是從自然、社會和人多樣性統一的現實世界中抽象出來的,是對這個現實世界的本質的最高哲學概括。「抽象本身離開了現實歷史就沒有任何價值」,它不是要「提供可以適用於各個歷史時代的葯方或公式」,「而只能從對每個時代的個人的現實生活過程和活動的研究中產生。」(註:馬克思恩格斯:《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7頁。)因此,必須結合現實世界的實在歷史過程,才能揭示馬克思主義哲學物質本體論的具體內容和豐富內涵,而不使它變成抽象的公式和葯方。
基於這種理解,我們並不贊同某些人所主張的「實踐本體論」或「實踐超越論」。其實,「實踐本體論」的觀點並不新鮮。早在60年代,南斯拉夫實踐派哲學家米蘭·埃農就針對恩格斯的上述論斷明確宣布:「世界的統一性不在於它的物質性,而在於實踐性。馬克思主義是實踐一元論,而不是物質一元論。」(註:轉引自賈澤林:《南斯拉夫當代哲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年版,第121頁。)這種觀點在理論上是難以成立的。因為實踐是人的一種對象性活動,是人與現實世界聯系的中介,對象性活動總是存在於對象性關系中,但關系不能離開關系者而獨立存在。誠然,我們不能按照單純的實體型思維方式去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本體論,離開存在方式去孤立地把握存在者。實際上,現實世界的存在就是自然、社會和人通過實踐的方式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個統一整體,但存在方式不能離開存在者而孤立地存在,這同樣是毋庸置疑的。實踐作為一種對象性關系活動,不可能離開其關系項(主體—客體)而成為獨立存在的本體,離開對象世界的客觀現實性和人的現實的主體性而獨立存在的實踐,是不可思議的。
確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物質本體論的理論性質,是否意味著實踐的觀點對於解決本體論問題就沒有意義呢?這要從本體論的基本問題說起。
從歷史上看,古代的本體論哲學探尋本體問題的方式是以直觀認識為其特徵的,它假定現象世界背後存在著一個超驗的本原世界,用一種擬人化的方式去把握這個本原世界,並把現象世界中的一切最終歸結或還原到這個本原世界,用它來解釋和說明一切。這時,由於思維和存在、人與自然尚未獲得充分分化,本體論問題是以某種類似神話創世說的方式來陳述的。這種本體論所包含的基本矛盾,是自然存在(人也被歸結為自然存在)和超自然存在(本原世界)的矛盾。近代哲學的認識論轉向,凸現了思維和存在的對立,使之成為哲學的基本問題,本體論問題也是以解決思維和存在的關系這樣一種認識論的方式來探討的。恩格斯在《費爾巴哈論》中對哲學的基本問題作了詳細的歷史考察,闡明了這一問題的各種具體歷史形式,為我們探討本體論問題提供了理論和方法論基礎。這是因為,世界的統一性不是一個直接的給定性事實,本體論解決世界的統一性問題,只能通過對思維和存在關系的理論探討來尋求。哲學家圍繞這一問題所作出的各種不同回答,為他的全部理論體系的建構奠定本體論的基礎,並規定著他解決其它一切問題的基本方向。「哲學家依照他們如何回答這個問題而分成了兩大陣營」:唯心主義陣營和唯物主義陣營(「唯物主義的各種學派」)(註:《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24頁。)
值得注意的是,恩格斯在這里不是從一般理論意義上探討哲學的派別劃分,而是從哲學基本問題的近代形式出發,對近代哲學所做的歷史總結。他所說的「唯物主義的各種學派」僅限於近代唯物主義,不包括馬克思的「現代唯物主義」。近代哲學是在思維和存在抽象對立的意義上,按照心物二元對立的方式來探討本體論問題的。它要麼把存在歸結為「精神」,用精神來說明世界的統一性,建立唯心主義的各種「精神本體論」(「觀念論」、「感覺論」等等);要麼把存在歸結為「自然」,用與人和社會歷史無關的抽象自然來說明世界的統一性,建立舊唯物主義的各種「自然本體論」(註:即抽象的「物質本體論」。「抽象」一詞在這里的確切含義是指離開人和人的實踐活動、與歷史彼此分離的意思,不是指一般的理論抽象。馬克思說:「抽象的、孤立的、與人分離的自然界,對人說來也是無。」(參見《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31頁)。)。
馬克思義在創立自己的新哲學本體論時,並沒有離開哲學的基本問題,但他改變了舊哲學探討這一問題建構本體論的思維方式,開創了探討本體論問題以及其它一切哲學問題的一種全新的獨特的思維方式——實踐論的哲學思維方式。馬克思既不是象唯心主義那樣從抽象的思維(精神)出發去解決本體論問題,也不是象舊唯物主義那樣從抽象的存在(自然)出發去解決本 體論問題,而是從現實的實踐出發去解決本體論問題。實踐是人與對象世界、主體與客體、思維與存在、觀念的東西與物質的東西對立統一的真實基礎。從實踐出發去解決本體論問題,就為現實世界的統一性找到了現實的基礎,從而克服了唯心主義和舊唯物主義抽象的心物對立思維方式的片面性。
因此,對實踐的觀點有何本體論意義這一問題,我們的回答是:它提供了解決本體論問題的一種全新的獨特的思維方式。
2
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實踐的」一詞不僅僅是一個功能性的概念,而且還是標志這種新哲學的理論基礎和根本原則的方法論(思維方式)概念。以往我們對前者強調的多,對後者研究的少。其實相對於前者來說,後者是更為根本的。一種哲學在運用中的功能,總是這種哲學的理論和方法的邏輯使然,因而是由後者派生的。唯心主義和舊唯物主義哲學從願望上說並不是不想把自己的理論運用於實踐,用於改造世界,其所以事與願違,是他們的哲學的理論和方法的邏輯所導致的。例如青年黑格爾派,雖然他們標榜自己是一切的無情批判者,「滿口講的都是所謂『震撼世界的』詞句」,但由於他們的哲學理論和方法的限制,最終只能達到「用另一種方式來解決現存的東西」或「通過另外的解釋來承認現存的東西」,淪為「最大的保守分子」。(註:馬克思恩格斯:《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9頁。)由此可見,一種哲學是否具有實踐性的功能,不是哲學家主觀「強調」(註:邢賁思主編《哲學前沿問題述要》,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4頁。)的結果,而是其理論和方法的邏輯(以及事實)結果;如果一種哲學缺乏內在的實踐性動力,是無論怎樣「強調」也強調不出實踐性的結果來的。
在《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和《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鮮明地突出了新哲學區別於一切舊哲學的實踐性特徵。「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於改變世界。」(註:馬克思恩格斯:《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86頁。)「對實踐的唯物主義者即共產主義者來說,全部問題都在於使現存世界革命化,實際地反對並改變現存的事物。」(註:馬克思恩格斯:《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9頁。)表面上看,這兩段話都是從功能上說的,如果停留於此,就只能得到一些似是而非的滿足。其實只要聯繫上下文就不難看到,新舊哲學之間之所以會有這種功能上的差別,乃是它們在理論和方法上對立的結果而不是原因,馬克思是在對它們的理論和方法上的對立進行分析之後,才從功能上作出上述總結的。
把實踐的觀點同時或首先理解為一種思維方式,這種理解能否成立呢?我們認為是能夠成立的。其實馬克思本人已對這種全新的思維方式作出了明確的闡述。在《提綱》的第一條中,馬克思對先前的一切舊哲學的總體性批判,就是從思維方式上著眼的。他指出,從前的一切唯物主義(包括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是:「對對象、現實、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與之相反,唯心主義則從「抽象發展」的「能動的方面」(即抽象的思維)去理解。與它們都不同,馬克思明確提出,新哲學「是把它們當作感性的人的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從主體方面去理解」。(註:馬克思恩格斯:《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83頁。)這里所謂「當作實踐去理解」,就是把實踐的觀點上升為一種思維方式,用它去解決以往哲學中抽象探討和爭論的問題。因為「凡是把理論引向神秘主義的神秘東西,都能在人的實踐中以及對這個實踐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決。」(註:馬克思恩格斯:《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85頁。)所以馬克思不是從思維和存在的抽象對立的意義上總結自己的新世界觀與舊哲學的對立,而是從實踐的觀點來總結這種對立的:「它(指馬克思的新世界觀—引者按)不是在每個時代中尋找某種范疇,而是始終站在現實歷史的基礎上(現實歷史的基礎即實踐—引者按),不是從觀念出發來解釋實踐,而是從物質實踐出發來解釋觀念的東西」(註:馬克思恩格斯:《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37頁。)。
馬克思的這一綱領性思想對於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及其在哲學史上所實現的變革的實質具有全局性的重要意義,所以它為恩格斯和列寧一再重申和堅持。恩格斯把對哲學基本問題的科學回答與實踐的觀點聯系起來,認為對哲學上一切怪論「最令人信服的駁斥是實踐」,並把實踐看作「推動哲學家前進的真正動力」。在論述世界的物質統一性時,他強調「這種物質性不是由魔術師的三兩句話所證明的,而是由哲學和自然科學的長期和持續的發展所證明的」(註:《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3頁。),即歸根到底是由實踐來證明的。在論述人的思維的現實基礎時,他指出:「自然科學和哲學一樣,直到今天還完全忽視人的活動對人的思想的影響;它們在一方面知道 自然界,在另一方面又只知道思想。但是,人的思維的最本質和最切近的基礎,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變化,而不僅僅是自然界本身;人在怎樣的程度上學會改變自然界,人的智力就在怎樣的程度上發展起來。」(註:《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9頁。)列寧則明確提出:「必須把人的全部實踐——作為真理的標准,也作為事物同人所需要它的那一點的聯系的實際確定者——包括到事物的完滿的『定義』中去。」(註:《列寧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53頁。)這同馬克思所說的「對對象、現實、感性」,應該把它們「當作實踐去理解」是完全一致的,都是強調實踐的觀點作為思維方式對於創立新的世界觀和理解馬克思哲學所具有的全局性重要意義。

2. 說幾個語文的什麼關系,比如:承上啟下,因果關系等等,並解釋出它們的意思,再列幾個例子,謝謝了

承上啟下的中文解釋
承接上面的,引起下面的。多用在寫文章方面。

連動式;作定語;用於書面語
遞進關系(progressive relationshi)是指能夠表示在意義上進一層關系的,且有一定邏輯的詞語。 分句之間的這種關系,必須用恰當的關聯詞語來表示。表示遞進關系的常用關聯詞有:1.單用的;例如,不但、不僅、不光、而且、並且、並、甚至、更、以至、何況、況且、尤其、還、甚至於等。2.配對使用的;例如,不但(不僅、不光)……,而且(並且、還、也、甚至)……;尚且(況且)……,何況…… 用再遞進關系句子中的前一分句.表示肯定一種狀況,然後再後一分句,再肯定另一種有關的情況.後句常用「而且」,「還」,「也」,「更」還呼應「固然」。 例子:驕傲自大固然不好,妄自菲薄也不應該。2、"遞進關系" 在學術文獻中的解釋所謂遞進關系,是指復句中後一分句須以前一分句為基點、並在程度或范圍上比前一分句有更進一層的語義關系。

3. 語文核心素養的四個方面三個層次之間是什麼關系

語文素養尤其是核心素養,除了知識、能力之外,還需要把文學審美、文化價值、思想價值等納入。

教育專家們的理論把語文核心素養細分為四個方面三個層次。三個層次是逐層遞進的,後一個層次是前一個層次的發展提升。

4. 哲學與語文的關系

哲學是思維領域的,但是最終它的呈現需要語文來完成,哲學思想、哲學思辨、哲學理論都需要明白無誤的被表述被轉達被理解被接受,
那麼這個載體就是語文。所以說,語文是哲學的表達載體,或者表達方式,同時語文可以幫助哲學思想更有美感,更有條理。

5. 語文邏輯關系有哪些

談談語法和邏輯的關系

語法是關於語文結構規律的科學,它是研究詞的變化規則和用詞造句的規則的;邏輯是關於思維形式及其規律的科學,它是研究概念、半段、推理這些思維形式以及正確運用這些思維形式所必須遵循的規律的。語法和邏輯的關系可以概括為:(一)語法和邏輯關系密切,一般地講,語法要服從邏輯;(二)語法和邏輯又不是同一件東西。

為什麼說語法和邏輯關系密切呢?

因為語言是思維的直接現實,是同思維不可分離地聯系著的。人們的思維活動必須通過語言表達出來,語言是思維的形式,思維是語言的內容;語言是表現者,思維是被表現者。講語言規律的語法和講思維規律的邏輯,必然也是相聯系的。具體地說,語法中的詞是和邏輯中的概念相聯系的,概念通過詞表達出來;語法中的句子是和邏輯中的判斷、推理相聯系的,判斷、推理通過句子表達出來。例如,「黑板」在語法中是一個詞,在邏輯中是一個概念;「他是高中二年級學生」在語法中是一個單句,在邏輯中是一個判斷;「我是共青團員,應在學習和工作中起模範帶頭作用」在語法中是一個復句,在邏輯中是一個(省略了大前提的)推理。再看下面例子:

1、 五月的富陽是一個風景如畫的季節。

2、 誰也不能否認太陽不是從東方升起的。

3、 我決心在短期內改變自己的寫作水平。

例1的主要句子成分子是「.…..富陽是……季節」。「富陽」怎麼會成了「季節」?語

法上,這就是主語和賓語搭配不當;邏輯上,就是違背了「判斷要恰當」的原則。例2的「不能」和「否認」都表示否定,雙重否定就是肯定,但是後面又加了一個否定詞「不」,句子表達的意思恰好與原意相反。這是邏輯上研究的肯定判斷、否定判斷,也是語法上研究的肯定句、否定句的問題。例3「改變……寫作水平」是不通的,應把「改變」改為「提高」才對,語法上這時動賓搭配不當;邏輯上,是由於對「改變」這個詞的概念沒有理解清楚,違反了「概念要明確」的原則。以上例子說明,語法和邏輯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

正確的語法形式,要有正確的邏輯意義作基礎。一個句子要做到不違背邏輯的基本要求,才能算是通的。盡管一個句子沒有違背語法規則,但要是它不合邏輯,那麼這個句子還是不通。看下面例句:

4、我們一定要學好外語和英語。

5、前一階段,由於我重視了數理化,因而忽視了語文。

6、一個人如果驕傲就要落後,某同學最近落後了,說明他驕傲。

這樣的句子,從語法上看似乎也是通的,但我們又不承認它們是正確的句子。為什麼呢?因為:例4種

的「外語」是一個大概念,「英語」是包含在這個大概念中的小概念,不能把這兩者並列在一起。例5、例6都是違背了邏輯推理中的規則而得出的錯誤結論。因此,這些都是病句。所以說,語法離不開邏輯,語法要服從邏輯。

為什麼說語法和邏輯又不是同一件東西呢?

因為語言是人類表達思想、相互交際的工具,它只是思維的外殼。思維規律是全人類共同的,而語言是有民族性的,作為語言規律的語法當然也就具有民族性。因此,語法和邏輯之間除了有密切聯系的一面,還表現為不同的一面,我們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來看。

第一,相同的邏輯意義可以用不同的語言形式表達。這種現象在不同的語言中不待說了(比如漢語的「我讀書」、英語的「I read book」和德語的「Ich lese Buch」),在同一種語言里也是極其常見的。例如,「我們打敗了敵人」、「敵人被我們打敗了」、「我們把敵人打敗了」。這三個不同的句子所表達的邏輯意義是相同的,只是語法形式不同。漢語中大量的同義詞就屬於這種情況,如「媽媽」、「母親」、「娘」等詞語所表達的意義完全一樣。值得我們注意的是,有少數語言現象表面上看好像不符合邏輯,可是在語言中卻約定俗成,在實際運用中又不會產生誤解,那麼,語法就得承認它。比如:

7、真可惜,5號那個球場點兒沒投中。

8、人人動手,打掃衛生。

9、除非你去,我才去。

類似例7的句子還有「教室里好不熱鬧」、「我好不容易學會騎自行車」等。這些句子用邏輯來衡量是不通的,但在漢語中已成為習慣用法,因此我們也不說它們是病句。例8「打掃」是謂語,「衛生」是賓語,怎麼能把「衛生」打掃掉了?類似的例子還有「恢復疲勞」、「救火」等,這些也已成為語言社會公認的習慣用語,人們在交際說話中不會產生誤解,就不必再用邏輯去死摳。例9也有人說是不通的,他們認為這句話的意思是「除你去,我才去」、或「非你去,我才去」(兩句都是「你不去,我才去」的意思)。「除」和「非」都是排除的意思,現在兩個否定詞並用,兩負等於一正,不是就不排除了嗎?這些事例都說明,根據邏輯意義去解釋語言社會中某些約定俗成的習慣語是不必要的,也是徒勞的。語言是生動活潑、豐富多彩的,反映語言規律的語法也不應該只是呆板的一個或幾個格式,漢語中像以上這樣的同義異形格式是很多的。

第二,相同的語法形式可以表達不同的邏輯意義。先看下面例句:

10、這是社會發展不可改變的邏輯。

11、寫文章要講邏輯。

12、中學生要學點邏輯。

同時「邏輯」這個詞語,在不同的上下文中

表現的是不同的意義。上例10是指「客觀規律」,例11指「思維規律」,例12指「邏輯」這么學科。它還可以是指「理論」、「觀點」等,如「這是荒謬絕倫的邏輯」。同一個句子也可表達不同的判斷,例如「我想去活動活動」這句話,在不同的時間、場合就表達不同的意義。既可指「想去參加體育活動」,也可指「想出去走走」,還可指「想托託人情、拉拉關系」等意思。

第三,有些語法形式並不表示邏輯意義。如語言中的虛詞就不表達概念。句子當中,疑問句、祈使句不表示判斷;敘述或說明性的復句、句群一般也不表示推理。例如:

13、人的正確思想是從哪裡來的?

14、祝你成功!

15、但是從那時候起,每逢春節,我就想起那盞小橘燈。十二年過去了,那小姑娘的媽媽一定好了吧?她爸爸也一定早回家了,因為現在我們大家都好了。(冰心《小橘燈》)

例13隻是提出了一個問題,沒有作出直接判斷。例14隻是表達了一種願望,也不表示判斷。例15是一個句群,但並不是一個推理,因為它不具備推理的邏輯特性。

以上所述足夠讓我們認識到,語法中的詞語、句子、句群,和邏輯中的概念、判斷、推理,它們之間盡管有密切的聯系,但不是一一對應的。語法和邏輯關系密切,但並不是同一個東西,兩者是一種辯證的關系。邏輯是思維的內部規律,不受語法的約束;語法是語言的內部規律,不受邏輯的決定。它們之間雖然可以相互影響,但各有各的特點,不能混為一談。也正因為如此,語法和邏輯才成為不同的獨立的科學,語法是語法,邏輯是邏輯。也正因為如此,我們不能認為學了邏輯就不要學語法,學了語法也不要學邏輯了

6. 高中語文核心素養的四個方面三個層次之間是什麼關系

「語文核心素養」分解為四個方面:語言能力、思維能力、審美情趣和文化修養。

語文關鍵能力就是語言能力,一個人能說會道,出口成章,下筆成文,語言生動,感染力強,我們就可以說此人具有很強的語文素養。

思維能力可整合到語言能力中,因為語言是思維的物質外殼,是思維的載體。

審美情趣和文化修養可整合為人文修養。如果說語言能力是語文關鍵能力的話,那人文修養就是語文的必備品格。人文修養為語言能力導向,為語言能力提供不竭的力量源泉。

三個層次

語文是語言學科,語文學習的核心圈,即內核是語言層次。第二個層次是文章與文學圈子。第三個層次是文化和哲學層次。

(6)語文觀點是什麼關系擴展閱讀:

學習態度

語文是一門博大精深的學科,要想學好語文,學習興趣、良好的學習習慣等都是很重要的。有人感到學習語文很吃力,我想主要是由於沒有掌握正確的方法,沒有擁有一把打開語文之門的金鑰匙。

想要學好語文,就必須要注重培養學習興趣,增加閱讀能力,養成好的學習習慣,積累學習方法,增強學習能力等。

無論做任何事,興趣是最重要的。兩千年前的「文聖」孔子就曾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句話正說明了「好」、「樂」對於一個人對某種事物的追求和精神支柱。

培養興趣

培養興趣,可以去背誦,抄錄一些精彩的片斷,富有哲理的名人名言,以及課外知識都可以。這樣,慢慢積累,在某一天,你會突然發現,原來當一個才多識廣,知識淵博的學者竟如此容易。你還可以參加一些關於語文方面的活動,比如演講、徵文等等。

7. 談談你對語文的認識

語文是學習知識的基本手段。

們需要要打好基礎,因為語文天生重要。在做一道數學應用題時,假使自己沒有語文功底,就不會知道這道題目所要講的意思。因此,沒有很好的語文功底,就無法從浩瀚如煙的文化典籍中汲取精華,學術研究就會成為無源之水。

語文是培養人的邏輯思維的基本手段,邏輯思維是人類認知的一種高級形式,也是進行學術研究的基礎。一個人沒有邏輯思維,學習的知識就無法激活。一些人認為邏輯思維的培養與語文的關系不大,但語文中詞的構成及變化規律和句子的組織規律都是對邏輯思維的訓練。

學科特點

關於語文性質的討論十幾年來從未停止,有持工具論者,有持人文論者,課標持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的觀點。最近也有認為各國母語課程的性質均為民族性和語文性。

8. 高考語文如何提煉觀點

考現代文閱讀主觀表達題出現在試卷的第Ⅱ卷,是對學生篩選、抽象、概括、整合信息能力的全方位考查,有一定的難度。無論是平時訓練還是考試學生對這道題普遍存在著畏難心理,歷年高考這道題的得分率也都偏低。於是一些語文老師認為在這一考點上投入太多時間得不償失,不如把精力轉向那些更能見效的考點上去。誠然,想在短時間內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不是件易事,似乎無所作為,但從應試的角度看,使學生在自己的能力范圍內把該拿的分拿到,應該是有可能的。如何讓學生把該拿的分拿到呢?筆者以為以下幾個環節在平時閱讀訓練中是不容忽的。 1、閱讀選文時要勾畫圈點。 「不動筆墨不讀書」。在有限的時間內閱讀一篇文章,如果從頭讀到尾不作任何標記,很可能讀後腦子里是一片空白,什麼印象也沒有,在這樣的狀態下去做題能有什麼好效果呢?閱讀時對文章中首段、尾段、每段首尾、題目、反問句、設問句、獨立段、中心句、過渡句、關聯詞、指代詞、有意義能上升一定高度的語句、抒情議論句、重復出現的句子、表達作者情感看法的詞句等作勾畫圈點,不僅可以增加對內容的印象,還能大體上把握文章的中心和作者的行文思路,有了這些,解題時就得心應手了。閱讀現代文,理解文意,要抓好十種句子的分析 ★抓首句。一個語段往往是相對獨立的,首句往往有提示、概括和轉承作用。如果是記敘文 首段,首句中大多數是概括全段內容或交待事件發生發展的空間順序或內部發展順序。如《威尼斯》第一段首句是「威尼斯是一個別致的地方」,它是全文的文眼。「別致」二字准確地概括出了威尼斯的特點;如果是議論文首段,首句常常是提出分論點。如《崇高的理想》第二段的首句是「理想是有社會性、階級性的」,它是該段的分論點;如果是說明文首段,首句則往往指明對象的某一特徵。如《南州六月荔枝丹》第二段的首句是「成熟的荔枝,大多數是深紅色或紫色」,它交待了荔枝成熟時的顏色。 ★抓中心句。語境中的句子不是按等同價值排列的,而是既有關鍵的中心句,又有作為附加成分的句子。分析時要迅速從大量的擴展句和敘述句中抓住中心句。如:《瑣憶》首段中的「魯迅先生有兩句詩『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它是本段的中心句,概括了魯迅先生偉大的人格 ★抓轉承句。有的語段有幾層意思,為了使層次問連貫緊湊,中間常用轉承句或轉承詞。如:《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第六段中的「他作為科學家就是這樣」,承上文,「但是這在他身上還不是主要的」,啟下文。 ★抓點睛句。有的句子在語段中能起畫龍點睛的作用。如:《風景談》在每幅畫面後面加上了一句或兩句簡短的議論,這些議論文字升華了文章的主題。 ★抓警句。有的語段中的有些句子含義深刻,耐人尋味,讀後能給人以啟迪。如:《包身工》最後一句話:「黑夜,靜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但是,黎明的到來畢竟是無法抗拒的。索洛警告美國人當心枕木下的屍首,我也想警告某一些人,當心呻吟著的那些錠子上的冤魂。」這組句子既蘊涵著作者對萬惡的舊社會的無限憤激,又深刻地揭示了黑暗終將過去,黎明定會到來的社會發展的必然規律。警句內涵豐富,寓意深刻,它是作者對於生活的高度提煉、概括,並進行邏輯推理的結果,領悟它的含義,有助於提高認識能力。 ★抓矛盾句。語段中的有些句子,從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卻寄寓了深刻的用意。如:《孔乙己》最末一段中的「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此句表面看來矛盾,實際上是絕妙好辭,揭示了孔乙己悲劇命運的必然性。 ★抓感情句。語段中的有些句子明顯地表達出作者的喜怒哀樂和對事物的褒揚貶抑。如:《誰是最可愛的人》第三段中的「他們的品質是那樣的純潔和高尚,他們的意志是那樣的堅韌和剛強,他們的氣質是那樣的純朴和謙遜,他們的胸懷是那樣的美麗和寬廣」,作者直抒胸臆,熱情歌頌志願軍戰士。 ★抓特殊句。閱讀語段時,有時會碰到一些特殊句式,只有弄清句式特點,才能夠准確理解句意。如《祝福》第三段中的「她一手提著竹籃,內中一個破碗,空的;一手拄著一支比她更長的竹竿,下端開了裂」,句中的「空的」「下端開了裂」都是後置的定語,分別修飾「破碗」「竹竿」,它表明祥林嫂走投無路,淪為乞丐了。 ★抓修辭句。為了更好地寫景狀物,傳神達意,作者往往在語段中要運用一些修辭格。如《荷塘月色》的第三段,比喻疊出,作者把荷葉比作舞女的裙,把荷花比作明珠、星星,把荷香比作渺茫的歌聲,這些比喻形象貼切,新穎生動。 ★抓尾句。語段中的尾句或概括總結上文,或留下餘地讓人思索,或飽蘸筆墨抒發感情。如《背影》末段的尾句「唉!我不知何時再能與他相見」,情真意切,感人肺腑,表達了作者對父親的深切思念和無限熱愛之情。如1997年高考題現代文選文中有這樣一些句子:「就是我所說的從前的『散文的心』。」「從前的散文的心是如此,從前的散文的體也是一樣。」「你想,在這兩重械梏之下,我們還寫得出好的散文來么?」如果我們在閱讀時能畫出這些句子,那麼在回答第26題「文中的『兩重械梏』分別指的是什麼」這一問題時,就能快速確定答題方向了。 2、審題時要一字不漏。題目中每一個字(包括數字)都是有它的價值的,不然就不會寫到題目中。這就要求我們審題時不能漏掉一個字。千萬不能用掃視的方式審題,因為那樣就有可能漏掉有用信息。最好在心裡一個一個字的默讀題目,必要時要動筆作標記。審題時以下幾個環節不可忽視: ①看問題。要看清題目中有幾個問題,如果題目中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問題,一定要逐一作答,切不可漏答問題或將兩個問題合而為一作答。1999年高考題第23題設置了兩個問題:「這篇《創造宣言》認為教育的最大成功是什麼?為獲得這一成功,教育者要注意哪些問題?」由於考場上的緊張,就有考生在做這道題時將第一問題漏答了,也有的考生將兩個問題合而為一作答,結果只能是漏答的不能得分,合而為一的也至多得到一個問題的分。 ②看要求。題目上除了提出問題外,往往還對考生答題作出一些要求。題目中的一些要求往往限定了答題的范圍、角度、形式等。如2003年高考題第21題:「本文第四段寫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黃子孫浮海遠游的潮流,並贊頌他們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獻,與祖國休戚相關。請你結合鄉土情結,分析這樣寫的作用和好處。」其中的「結合鄉士情結」就限定了答題的范圍,而高考這道題的參考答案也正是緊緊圍繞「鄉士情結」這四個字來組織的。 ③看分值。要看清並揣摩題目的分值。試題的分值往往提示了答案所必須的要點。因為高考閱卷中是「踩點給分的」,而每個答案要點的配分如果不是整數會給閱卷帶來不便。所以答案所需要要點數應是能被總分值除盡的。如果分值是4分,那要點只能是1個,2個或4個,不可能是3個。如2003年高考題第19題分值4分,答案要點剛好4點,第20題分值4分,答案要點兩點,第21題6分,答案要點是3點。 ④看有無字數限制。題目中如果有字數限制,那麼所限定的字數應該就是答案所需的大致字數,清楚了這一點,在組織答案時就要注意不能超過限定的字數,當然也不能比限定的字數少得太多,因為這樣恐怕會遺漏要點的。題目中如果沒有字數限制,那就要盡量多答點,閱卷時多出的要點是不扣分的。 3、確定答案所在區域。這一環節至關重要,因為如果答案所在區域確定錯了,那就會全盤皆失了。確定答案所在區域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①藉助題目本身的指定。有時題目上明確指定了答題的閱讀范圍,如2003年高考題第20題的題目是:「作者在第三段中所描寫的少年離家的情況有哪幾種?請概括說明。」在這一題目中就明確指定了答案所在區域是「第三段」。 ②根據高考命題原則確定區域。高考命題人在擬定閱讀題時一般遵循這樣一些原則: 1.盡量使考生能夠利用文中語句作為答題的基本材料。 2.盡量照顧考生的閱讀和思考的先後順序。 3.努力體現由語義理解到綜合分析的過程。 4.努力組成內容由淺入深的系列。根據這些原則,答案應是隨著題號的遞增在文中呈從前到後,從局部到整體分布。 ③找出題干中的相關語句在選文 中提位置,向上下文搜索,並注意文中的過渡句 、關聯詞 、指代詞的提示。如2002年高考題第19題,題目是:「愈伯牙 遇到鍾子期這個知音,為什麼會『萬分的興奮和感激』?」我們先找出「萬分的興奮和感激」在文中的相應位置,這樣答案區域大體確定在第二節。這句話的原句是:「這怎麼能不讓伯牙萬分興奮感激?」,從句中的「這」這個指代詞可以看出,答案應在此句的上文找。在這里,指找詞幫了我們的大忙。再如2002年高考題第21題,題目是:「愈伯牙因失去知音而不再鼓琴的故事已成為千古佳話,但作者為什麼還要『唐突地勸慰他』?根據文意,簡要回答。」我們首先找出「唐突地勸慰他」在文中的位置,在第三節,我們再看第四節的首句是「更何況伯牙學習鼓琴的道路實在是太艱辛了」,句中的「何況」這一關聯詞是用反問語氣表示更進一層,是要更進一步說明「勸」的原因,因此第四節也應在答題范圍之內。如果不注意「何況」這個關聯詞就很可能遺漏答案要點了。 4、精心組織答案。確定了答案所在區域後,剩下的事就是組織答案了。組織答案時以下三點值得注意: ①盡量用原文中的語句整合。根據高考命題特點,考生是應該能夠利用文中語句作為答題的基本材料的,歷年高考題的參考答案也都是對原文中相關詞句的整合。因此在答題時決不能脫離原文材料作出想當然的答案,應盡量用原文中的語句整合。 ②弄清答案和問題之間的邏輯關系。要增強用邏輯思維解題的意識。因為文學性文章盡管以形象思維為主,以情感取勝,但在解題時卻絕不可被情感左右,憑感答題,我們只能通過我們的理性分析,有根有據的從文中整合出答案。如2002年高考題第19題,題目要求回答伯牙「萬分興奮感激」的原因,那麼答案和問題之間應是因果關系。有的同學答:因為他遇到了知音,所以萬分的興奮和感激。答案本身確實是因果關系,但與題干問題對照,就會發現這個答案等於沒有回答,或者說是答非所問。還有的同學照搬了上面的句子,即:如此神奇地領悟和熟稔伯牙彈奏出來的裊裊情思,真像是變成了他的化身一般。這個答案確實與題干問題有了因果關系,但試想一下,一個彈奏者彈出的一支曲子中所蘊含的情思能被別人領悟和熟稔的現象多了,為什麼伯牙「萬分興奮感激」呢?其實是因為伯牙的琴聲「變幻無窮和神秘莫測」,一般人是聽不懂的。所以答案中還應把這一點歸納進去才能和題干問題形成完整的因果關系。 ③選擇合理的表達形式。答案的表達形式是用句子還是用短詞?是用單句還是用復句?是用偏正短詞還是用動賓短詞?這些都得由題干問題決定。記敘性語段的表達方式 往往是:何時何地,何對象幹了(記敘)什麼事情或者何對象怎麼了。描寫性語段的表達方式往往是:描寫了何對象的什麼特點或者何對象怎麼樣,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議論性語段的表達方式往往是:論證了什麼觀點或通過批駁,確立了什麼觀點。說明性語段的表達方式往往是:說明(介紹)了什麼對象的什麼特徵(特點)。 5、復查驗證答案。這個環節往往被考生忽視,事實上這個環節是必不可少的。答案擬好後首先要做的是驗證一下所答是否是所問,防止答非所問的情況出現。其次,要通過復查來發現並更正擬出來的答案中的病句、錯別字。在這里特別要提出來的是,在試卷上答題前最好先擬個草稿,否則辛辛苦苦思考出來的答案語句不通,錯別字耀眼,那豈不可惜?

9. 語文中除了有因果關系還有什麼關系列舉!

你說得是復句嗎?除了因果關系,還有:
1,並列關系,如:這種態度,無實事求是之意,有嘩眾取寵之心。
2,承接關系,如:1928年賀龍同志率領部隊到石門北鄉游擊,以後又轉戰在恩施、得川一帶的汪家營、李子坳。
3,遞進關系,如:他不但認真研究了這個問題,而且解決了這個問題。
4,選擇關系,如:要麼,讓困難嚇住,承認失敗,要麼,戰勝困難取得勝利。
5,轉折關系,如:雖然我一看便知道是閏土,但又不是我記憶上的閏土了。
6,因果關系,如:因為他有堅定的信念,所以遇到困難從不氣餒。
7,假設關系,如:如果不是為了准備考試,我就和你們一起去公園了。
8,條件關系,如:只要他不是啞吧,他就總有幾句話要講的。
最常見的是這八種。

10. 如何看待語文與其他學科的關系的

摘要:本文簡要論述了語文學科與其他學科的整合滲透,希望能給廣大語文教師的教學帶來些許幫助。
關鍵詞:語文學科;其他學科;整合滲透
一、語文學科與其他學科滲透的背景
葉聖陶先生曾經就指出:「語文是工具,自然科學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數、理、化,社會科學方面的文、史、哲、經,學習、表達和交流都要使用這個工具。」把語文課程定性為基礎工具,認為語文是學習其他一切學科的工具,這個論斷是非常正確的。因為只有學會熟練地使用語言,才能進行閱讀與表達,這是其他學科學習所必備的條件。2013年貴陽市中考開始在綜合性考試中設置「學科滲透」題型,設置「學科滲透」內容的目的是為了遵循「大語文」「注重語文實踐」「語文的學以致用」「彰顯語文工具性」等理念。簡言之,就是運用語文能力來幫助解決在其他學科的學習中所遇到的困難。
二、語文學科與其他學科整合的必要性
《語文課標標准》指出:現代社會要求公民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具備創新精神、合作意識和開放的視野,具備閱讀理解與表達交流在內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運用現代技術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新課標進一步突出素質教育中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語文學科不僅限於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以便他們學習其他學科知識做好准備。它還有向學生進行世界觀和人生觀教育的的德育價值,具有向學生進行知識教育,發展學生智力的智育價值,具有向學生進行文化藝術的教育和審美教育等等,要實現語文學科人文性的德、智、美等方面的價值,也只有在語文教學與其他學科進行整合的實踐中才能得以完成。
三、通過學科整合培養學生能力
1.整合其他學科知識,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整合其他學科的知識,不僅與數學、物理、化學等自然科學內容相融合,也與歷史、地理、政治等社會內容相通,實現對學生課外閱讀學習能力的培養。例如在教學《鄧稼先》引導學生閱讀「兩彈」的物理學相關內容和我國研發「兩彈」的歷史背景。在教學《看雲識天氣》引導學生觀察自然現象和查閱我國傳統諺語知識。在教學《春望》《石壕吏》《公輸》等課文時,引入相關的歷史背景的介紹。
2.整合其他學科,提高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利用信息技術的整合,利用多媒體展示圖片、音樂、視頻來營造一種新型的教學環境,實現一種既能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又能發揮學生主體地位的,體現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方式,將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充分發揮出來。
四、貴陽市中考中學科滲透與學生能力考查典型題例及分析
一般立意新穎,思維角度多元化,答案靈活,呈開放性特點。綜觀近幾年的中考語文試題,主要是與其他學科及社會知識和能力的滲透。考查的題型多種多樣,有選擇題、填空題、圖表題、概述歸類題等;主要藉助多學科知識的應用來提升學生語言表述能力、理解能力和創新實踐能力。
1.語言的表述
正確規范嚴謹與錯誤殘缺隨意(基本概念表達不準確,個人觀點表達不清,答非所問,不嚴謹等而造成的答題失誤往往屢見不鮮),重視語言的准確性、嚴密性,完整性和語言的組織能力。要如實反映客觀事物的特徵、本質及規律,表述要具有嚴密的科學性。稍有差錯,會失之毫釐,謬以千里。
2.邏輯思維能力
促進學生發展最重要的是智力的發展,智力發展根本上是思維的發展。要培養學生思維的邏輯性、周密性、批判性、獨立性與深刻性。語言的邏輯性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是語言本身要准確、精練;二是語言條理清晰,前後一致,層次清楚。這就要求學生的表述要嚴謹周密,言之有理、言之有據。
3.篩選提取主要信息
善於篩選提取中心句、關鍵句和關鍵詞。往往各學科中一些概念、定律總是需要用較長的語句、較長的篇幅才能正確無誤地表達清楚、完整。學生要善於在較長的句子、較長的篇幅中提煉精華,總結規律,用最簡潔的語言表達出來,中考中的學科滲透已經囊括了初中階段各學科,考核學生的各項綜合能力。
五、語文教學與其他學科整合對教師的要求
語文教師通過學科滲透整合來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這就要求自身的綜合素質也需要不斷提高。
1.更新教學觀念,提高學科整合的自覺性。實現人的全面發展,不能為單純學語文而教語文,各學科要有整體觀念,把語文課本看成綜合性課本,基礎性學科,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整合滲透其他知識,提高學科整合和滲透的自覺性。
2.不斷學習,不斷充實自己,提高教學素質和水平。一是堅持在職進修,提高終身學習的自覺性,不斷進行知識更新。二是要關注其他學科教材改革動向,為語文教育與其他學科的整合提供「源頭活水」。三是要學習現代教育技術,上網查找資料,因為網路是一部真正的大網路全書。
3.積極參加教育科研,提倡跨學科聽課和小綜合教研。從其他學科獲得語文教學法的啟示。譬如數、理、化、生等學科的圖文轉換,公式與文字的轉換以及數字與文字的轉換,英語學科的完型填空,各學科所共有的演繹、歸納等,都能給語文教育注入新鮮的血液,給語文教育帶來生機和活力。
六、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整合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
1.以學為主,教與學兼顧
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的核合策略開發,其目的在於引發最佳學習效果。要實現最佳的學習效果,就要做到教學目標和學習目標兼顧,但要考慮以學習目標為焦點。語文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分析能力的建構更需要時間的保證,這就要求教師盡可能少講。在教師的引導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這才符合課程整合的最初目的。
2.學科的整合要避免喧兵奪主
由於多媒體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普遍應用,語文課也早已打破了一本書一支粉筆闖天下的局面,尤其在跨學科的知識教學時,往往藉助多媒體。如果稍一疏忽就可能適得其反。課程與課程的融合一定要服務於內容。如果偏離這一主旨,語文課就有可能變味。
3.注意教師自身素質的培養
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的整合有一個比較重要的前提,那就是要求語文教師必須具備基本的素養,能基本了解多方面的知識。對於課程的整合,語文教師面臨更為嚴峻的挑戰,如果教師自己對所整合的知識一竅不通,那麼要很好地完成整合任務就變得不太可能。
當然,教無定法。對於教材的處理,可以有不同的方法,但語文課本中所涉及的豐富的知識,我們應有足夠的重視。加強語文學科跨學科的學習,加強與其他課程的溝通整合,讓學生增加知識,加深感悟,拓展能力,這應是每位語文教師所共同的追求。

閱讀全文

與語文觀點是什麼關系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39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4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50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42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8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08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99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01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7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23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55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8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99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73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47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7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50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3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86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