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語文教師在上課時應該如何教學呢為什麼
我認為語文教師在上課的時候應該注意趣味性教學,讓學生感受到語言的魅力。因為語文課對於中小學生來說,是必須要上的一門課,而且也是他們了解中華語言文化和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種必要途徑,所以語文課是非常的重要的。在語文課堂上,學生們會學習文字,古詩,以及一些歷史文人的生平。文字是有靈性的,從文字的發展過程中大家也可以看得出來,文字在經過千百年的演化,已經變成了一種特殊的符號。
語文老師在教學的時候,要盡量的簡潔,不要讓學生們覺得語文是一門繁瑣的課程,而且在給學生留作業的時候也要注意,不要給學生留太多抄寫,默寫的作業,要讓學生有創造性和自主學習的能力。
Ⅱ 在語文教學中該怎樣做
語文教學,教師以教材為依託,對學生進行文化文學修養的感染熏陶,感受語文的各種無窮魅力,陶冶情操,確立人生觀。通過語文教學,還可以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讓他們與文章產生情感共鳴,接受作者傳達的文化文學信息。
語文教師是語文教學的組織者,對學生情感有引領感染作用,教師的一言一行無不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的情感。語文教材是文本作者傳播情感的載體,蘊含著濃郁的情感因素。教師不能拋開教材,簡單地向學生講授課文中的思想感情,更不能由著學生胡亂揣測文義。教師必須先認真研讀教材,仔細挖掘教材的內容,准確把握作品中所滲透的情感。情動於中而形於外,激發自身的情感,方能點燃學生的情感,使學生的情與文章的情融為一體,並產生自己的情感,使學生與作者、作品休戚與共。這樣,語文教學就會達到「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的育情境界。
教學情境的創設是情感教學的重要手段。新穎的教學情境,能激發學生參與探究學習的熱情,進而引導他們走進文本,陶冶情操。在具體教學過程中,課前教師可採用情境導入、感情渲染、氣氛烘托等方法扣住學生的心弦。課堂上可以根據教學的需要選擇講故事、談奇聞、說異事、讀美文、誦詩篇等方式活躍課堂,以此吸引學生,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歌曲、繪畫、書法、多媒體課件等都可以靈活地引入課堂,這些形式不但有利於激發、生成學生內心的情感,還有助於學生理解文本和作者的情感。這種情感教學使教師能夠生動形象地闡釋出文本的情感和思想,使學生置身於優美的課文情境中,培育出美好的情感,把學習語文的興趣變為愛好,進一步發展成志趣。
教學語言是情感教學的橋梁,在語文教學中,教師的語言最起碼要生動形象,具有激發力和感染力。從外在形式上看,教師的語言要有輕重緩急的節奏,抑揚頓挫的語調,富於變化的語氣。從內容上看,教師的語言要科學嚴密,通俗易懂,簡單精煉,不能有過多的廢話、套話。教師還可以配合適當的體態語言,把有聲語言和無聲語言結合為一體,促進學生與文本交流和作者對話。
Ⅲ 淺談如何走進語文生本高效課堂 一,轉變觀念和改進教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一、轉變教學觀念和教學方式,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意識是行動的先導。教師的教學觀念和教學方式直接影響一堂課的效率。因此,教師要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和單一的教學方式。首先,要轉變自身觀念,進而轉變教學觀念和教學方式,以逐步消除由於教師講得過多、學生參與過少而導致的靠大量課後作業來完成教學任務的問題,逐步改變課堂上學生被動接受多、主動思考少的現象。
在教學方式手段上,運用多媒體教學就是構建高效課堂的重要策略。在平時的教學中經常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就會把同學們的注意力吸引到課堂上來。同時,也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運用多媒體手段,可以通過聲、光、色、形,將教學過程直觀地、形象地、生動地直接作用於學生的各種感官,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學習興趣。在設計導入環節時,更容易把學生引入到教學情境中去。教師通過多媒體課件將學生帶入教學情境中,再適時地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就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認真學習課標,努力鑽研課本,備好每一節課,做好課堂反思。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准》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這些新的理念為我們語文教學提供了正確導向,要求我們不但要教給孩子們知識,更要教給孩子們掌握知識的方法,打造適合自己的高效課堂,讓語文課堂煥發生命的活力。
課本是教師教課的依據,是最權威的參考資料。所以,老師要慎用參考書,認真鑽研教材,認清教材的知識內容,把握教材特點,明確教學要求,確定教學目標和重難點。對教材做到爛熟於心。
備課是教師積累知識,不斷提高的過程,提高備課實效是優化課堂教學的基礎,也是打造高效課堂之關鍵。
課堂反思是一節課上完之後,對自己本節課的一個反思,包括值得繼續發揚的地方和需要改進的地方。每一位教師都應該做好課堂反思。只有這樣,才能在以後的課堂上提高效率。
三、教學目標的制定要具體明確。
充分的課前准備是高效課堂的首要前提。首先,教學目標的定位要難易適中。其次,教師在制定教學目標的時候,要充分考慮到三維目標的統一。再次,教學目標的制定要兼顧好、中、差三個層次。最後,教學目標的制定也要因人而異,不同層次的學生要求達到的目標也不能相同。
當然,在備課時,不僅要關注教材,更要關注學生的實際。怎樣使自己預設的目標最接近學生的思維發展區;搭建什麼樣的平台才會讓學生最容易走近目標;如果學生在這里出現問題,用什麼樣的方式調整教學變數才會讓學生走出困境。
四、認真研究並設計好課堂提問。
第一,課堂問題設計必須有效。首先,設計的問題要有明確的目的性,緊扣教學目標,能夠激起學生認真思考。其次,設計的問題要有一定的思考價值,能調動學生的主動性,能集中他們的注意力,能引導他們快樂地學習,能使他們經過自己的獨立思考,對知識融會貫通,從而提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二,提問的方式必須有效。好的提問方式應把注意力放在激發學生的思維過程上,提出一些能夠與學生基礎相適應並能引導學生思考的問題,而且有一些思考含量。努力給學生創造思考的條件,使課堂氣氛活躍,學生思維開闊。課堂提問不在數量,而在提問的思維含量。
第三,問題要適合不同層次學生的實際能力。課堂中所提問的問題應在備課時精挑細選,嚴格控制數量,克服課堂提問的隨意性。要做到數量適中,也要避免兩種傾向,太多或太少。
五、加強對課堂節奏的把握和管理。
課堂節奏把握的好壞是一堂課是否高效的關鍵。課堂上,有的教師給學生提出了題,學生還沒來得及思考,就馬上要求其回答,這樣不僅浪費了學生課堂思考的時間,而且有效性很差。這種形式主義的教學方式使無效勞動充斥課堂,嚴重影響了課堂教學的效率。有的教師讓學生閱讀課文、討論、交流、做鞏固練習等,不提任何時間和標準的要求,學生漫無目的地閱讀與交流,課堂組織鬆散,時間利用率低。有的教師只對學生提出比較籠統的要求,學生不明白教師要他們干什麼和要他們怎麼干,這樣,學生就失去了教師的有效指導。因此,要給學生一定的思考時間和思維空間,要減少「講與聽」,增加「說與做」,嘗試「教與評」。這樣,可以最大限度地面向全體學生,做到因材施教,以促進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
六、積極實施「小組合作學習」制度。
合作是一種比知識更重要的能力,它越來越成為當代人的一種重要素質,受到大家的青睞。在課堂上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有利於師生間、學生間的情感溝通和信息交流,有利於鼓勵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思考問題,發展思維的發散性、求異性。小組合作學習作為現今課堂上主要的學習方式,已為我們廣大教師所喜用。
「合作學習」把問題放在小組內討論,尋找解決策略,教師所做的正是培養學生合作意識的工作。在小組合作學習、交流中,學生要發言,要聽取同學的意見,在評價中要當小老師。這樣,學生參與的體地位會更加突出。在課堂教學中,合作學習的時機是很多的,可以在學習新知識的過程中展開「合作學習」。教師要引導學生在相互合作下學習,使學生互相檢查、幫助、促進。同時還要投入小組活動中,以一名探索者的身份出現,提高學生的積極性。
七、加強師生之間的合作教學,創建學習型課堂。
在師生合作教學中,教師作為教學的主導,學生作為教學的主體,兩者地位是平等的,應該平等交流,合作學習,創建學習型課堂。
教師必須通過一定的教學方法,採用恰當的教學手段,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掌握應學知識、積極思維、提高能力。學生則完全以積極主動的心態參與學習,對所學知識主動探索、認真思考、深刻鑽研、相互討論、敢於質疑、主動提問,變過去的被動聽講為主動學習,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靈活性,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八、優化練習布置,鞏固學生知識。
每節課結束,設計一些具有鞏固拓展作用的練習非常必要。好的練習題不僅可以使學生在無意之間進行知識的強化和鞏固,而且可以使學生增加課外知識的積累,使所學的課內知識更豐富、更充實。另外,設計合理巧妙的練習還可以激發學生對生活的思考,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科學精神,達到學以致用的效果。有效的練習是高效課堂的保證。
九、營造寬松的學習氛圍。
人文性和情感性決定了語文教師在課堂上要努力營造出動人的教學情境與氛圍。小學課文絕大部分是情文並茂的美文,教師在設計導語時,除了考慮知識的傳授外,還必須把握文中的「情」,以創設一種氛圍,使學生入情、移情、冶情。
愉快的環境可以使人感到自由、安全、舒心。在這樣的氛圍下學習,更有利於知識的掌握。因此,教師要運用語言、課件、音樂等各種手段創設一個寬松的學習氛圍,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從而使學生以一種自由、放鬆的心態投入學習中。然後通過一系列的問題,把學生逐步引入課文深處,讓他們不知不覺中進入深層次的學習中,讓他們在寬松、和諧的氛圍中探索知識,把精力集中到所要研究的問題中來,為實現高效課堂提供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
總之,課堂教學是一門很深的學問,具有極強的藝術性。影響課堂教學的因素也有很多,如教師的因素、學生的因素、課堂環境的因素等等。要提高語文課堂效率、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我們教師必須轉變教學觀念和教學方式,認真備課,創新方法,加強師生合作教學,使課堂教學成為開放的、雙向的、多面的、立體的信息傳遞和交換的過程;同時,我們還要不斷學習、不斷探索,進一步提高自身的業務素質和教學能力,真正發揮好教學主導作用,構建高效課堂。
Ⅳ 「生本課堂」怎樣在語文教學中實施
簡單來講,就是學生能說的讓學生說,學生能做的讓學生做,學生主體,教師因勢利導。教師引導小結。在明確一點:學生讀,學生說,學生聽,學生寫。
Ⅳ 如何在語文課堂中實現有效教學
如何開展語文課堂有效教學
如何開展課堂有效教學,是一個深刻的問題,每一個授課老師可能都有自己的見解,可謂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有的老師認為,有效教學包括有效的教學時間,有效的教學空間,有效的教學結果;有的老師認為,有效教學包括主要教學行為,輔助教學行為與課堂管理行為三類。
一、有效設計是有效教學的前提
解讀教材是有效設計的基礎,解讀教材是教師的專業基本功,正確解讀教材,首先需要教師對教材本身的理解,其次需要教師對教材的教學理解,即根據學科教學的性質與特點,並結合本班學生的現有水平,挖掘其教學價值。教學目標設計是有效設計的核心,教學目標是有效教學的導航系統,教學不能跟著感覺走。有專家認為,規范的目標設計,應包括四個要素,即:行為主體(學生)、行為動詞(可測量、可評價)、行為條件(影響學生產生學習結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圍)、表現程度(預期達到的最低表現水平)。訓練設計是有效設計的重點,學生負擔過重,教學效率底下,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訓練設計較為簡單。教學訓練是需要設計的,內容上:包括基礎的訓練與變式的訓練,在不同的教學流程中、面對不同的教學對象,應選擇不同的訓練內容;方式上:包含分散訓練和集中訓練;組織上:有合作訓練與小組訓練。同時,還必須注意訓練的密度與空間,教學設計為注重情境的設計,為學生的訓練留下自由度,否則匆匆忙忙,容易形成學習結果的「夾生飯」現象,教學的效益就會低下。
二、有效實施是有效教學的關鍵
有效設計是有效實施的前提,但教學不是按圖索驥,而是一種不斷創新不斷調整的過程。有效教學的實施需要教學策略和方法的支持,我認為以下幾個細節是實施有效教學的關鍵。
1、該練則練
練在語文教學中是必不可少的一個重要環節「訓練」,取而代之的是「培養」。那麼,「培養」與「訓練」是什麼關系呢?《現代漢語詞典》對「培養」的解釋為「按一定的目標長期的教育和訓練;使其成長。」顯而易見,「培養」和訓練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只是「培養」的內涵要比訓練豐富的多。
然而,訓練這種形式,作為一種方法,本身沒有問題。適中、適量的訓練在教學中依然非常必要。我們的教學活動離不開訓練的手段。例如,「識字、寫字」這一塊,離開訓練能見成效嗎?特別是「寫字」,俗話說「不練光說假把式」,沒有扎扎實實的寫字訓練,學生就不會練好字,同樣,沒有扎扎實實的朗讀訓練學生與不能形成良好的朗讀能力。因此,在課堂教學中要精心設計習題,突出針對性、層次性、思考性、可操作性、做到精煉、巧練。我們深信,只要在課堂中注意讓學生有效地 「練」,就一定能收到實實在在的效果。
2、該講則講
在新課程實施伊始,有些教師害怕「講」,似乎一提到講就是「舊觀念」,其實講是最基本的教學方法,教學離不開講。但是「講亦有道」一是講的必須是必要的,「該講則講」在教學中,有些內容必須通過講來完成的就不必害怕講,但不當講時不必講,應該由學生自主來完成的,教師千萬不能越俎代庖。如有的課文內容離學生的生活比較遠,學生對時代背景不了解,老師就要言簡意賅的講一點時代背景,如有的課文比較深奧、豐富,教師如果過分的追求直觀的教學情景,則使語文教學簡單化、表面化,不利於學生抽象思維的發展,也不能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望。只是講的內容和形式要設計好,力求精闢,新穎。所以說,課堂上我們要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對於學生的價值取向或對課文的理解出現困難時,教師還要發揮好主導作用,該講的時候就要講。只讓學生誦讀感悟沒有老師縝密的思維和兩里的思想以及優美的語言在課堂上發光,學生的心靈世界就缺少了一縷明媚的陽光。孔子所謂「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即是此意。
3、 該問就問
有效的提問要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必須具有一定的開放度;有效的提問應該具有一定的深刻性;有效的提問要注意學生的層次化,要讓不同的學生都擁有思考的興趣。
《語文課程標准》中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學生的主動積極思維和情感活動,離不開老師的主導作用,所以說,更符合《標准》精神的不是學生「一問到底」,而是教師「該問時就問」,以更好的「充分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4、該聽則聽
教師在課堂上能夠傾聽學生的真實含義是關注,傾聽就是指教師要關注學生的狀況。心中有學生是教師專業化的標志之一,新教師往往關心自己的教案遠勝於關心學生的反應,所以教師要養成傾聽學生的習慣。教師要把課堂的中心工作從關注教案轉移到「學況」上來,這樣才能有所發現,才能發現學生的回答、作業中的問題。因為學生所有的問題,都是有原因的,教師要善於發現這些問題的課程價值,生成珍貴的教育資源。
5、有效管理
管理出成績,科學管理是有效教學的重要內容,有專家把低效教學表現的第一條就列為不能維持課堂紀律。有效課堂管理需要辨證法的支持,管得太死與放得太散的課堂都不是有效的管理。如果沒有有效的管理,即使教師講得精彩,學生卻沒有聽;活動設計得有價值但學生卻沒有參與;教學中教師即使很「賣力」,也是無效的。有效的管理,既要讓學生放開去想、去做、去活動,又要讓學生想有方向、做有目標、活動有收益,這就是教師管理的智慧,也是教師專業特徵的核心所在。
三、有效反思是有效教學的保證
蘇格拉底說:「沒有反思的生活,是不值得過的生活」,有效反思是有效教學的保證,同時寄予著教師職業的人生價值。有效教學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通過有效的反思來實現的,以反思教學促進有效教學。首先要反思教學內容,通過對教學內容的反思,達到教師所要講授的內容具有系統性、科學性、生動性、有效性和前瞻性,要對教學內容經過一番心靈咀嚼,用充滿個性的教學風格去引導學生在參與討論、合作學習過程中,掌握科學知識形成過程,領悟科學探究方法,豐富知識素養。其次要反思教學態度,當今的教育已不再歡迎師道尊嚴,而是建立一種師生平等、和諧、寬松、融洽的新型師生關系。在教學實踐中要反思自己的教學態度是否認真,教學投入是否充分,教學熱情是否飽滿,教學工作是否負責,教學准備是否得當,等等。只有時刻以一種高度負責的態度去認真對待日復一日的教學工作,才能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才能體現「教學相長」、「教育民主,關愛學生」的原則。再次反思教學過程,反思教學過程就是對整個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諸如備課、組織教學、作業布置、作業批改、知識檢測等實施全面的自我調控,抓住局部,優化整體,注重教法,努力做到精心設計、精心施教、精心測試、精心批改、精心點評、來不得半點的疏忽與馬虎。最後要反思教學情境,教學情境是教師為了促進有效教學而創設的特定的教學氛圍。這種氛圍尤為重要,能對教學活動產生積極的影響。實踐證明創設充滿新奇、富有情趣、極具思考的探索情境,能激發學生對知識產生興趣,產生學習心理傾向,增強有效教學具有重要作用。
總之,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廣大教師所共同追求的,有效課堂是一種理念,更是一種價值追求,一種教學實踐模式。
Ⅵ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我該如何更好的進行教學
一名語文教師,進行教學的建議:語文課堂教學相比其它學科教學,顯得容量更大、訓練點更多。一般情況下,一節完整的語文課可以分「激情導入」「初讀感知」「研讀探究」「總結所學」「布置作業」五個部分。其中第二部分「初讀感知」和第三部分「研讀探究」是這節課指導和訓練的重難點。
步驟
一、激情導入
導入的方式有很多種,可以是復習舊知,也可以是一段充滿激情的演說,或者是一曲美妙的音樂,或者是一首詩歌的朗誦等。導入的目的是喚起學生思維的警覺,激發他們上課的興趣。
二、初讀感知
這個階段主要是讓學生靜下心來帶著問題認真讀課文,初步了解課文內容。通過查閱工具書或聯繫上下文理解生詞意思,掃除閱讀路上的「攔路虎」。老師設計的問題應該不多,大概兩到三個問題。例如,這篇課文主要人物有哪些?寫了關於他們的什麼事情?課文是按什麼順序寫的?可以把文章分成幾段等。
三、研讀探究
這是語文課的重點部分,是師生活動的關鍵時候。一般情況下,老師把學生分成若干個四人小組,讓學生在小組內就文章重點部分的內容進行閱讀和探究,如分析人物的個性特點、道德品質,探究文章的寫法,進行課堂仿寫等。老師應指導學生抓住文章關鍵詞句細細品味,體會其中的蘊含,領會寫作的要領。
四、總結所學
在課的最後留兩到三分鍾的時間,教師可以指著板書進行總結。既要說出學生在哪些方面掌握得比較好,也要說出存在的一些問題。還可以請學生談談本節課的收獲。
五、布置作業
作業要根據所學內容來設計,可以分兩個部分。第一部分為「必做題」,第二部分為「選做題」。這樣分層作業,其實是為了減輕一些後進生的作業負擔。達到讓優生吃好、後進生吃飽的目的。
Ⅶ 如何進行語文教學
一、堅持學生在對話中的主體地
1、 關注學生與文本的對話,留給學生足夠的閱讀時間.
文本是話本,是對話之本.學生與文本的對話,是指學生在閱讀文本過程中,收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體驗的一種對話.說到底,閱讀文本是一種心靈對話,是讀者與文本之間產生交流、碰撞、共鳴的過程.由於中學生年紀尚小,受生活閱歷、閱讀能力、審美意識、鑒賞水平的影響,對文本的解讀還處於較低的水平.教師想要讓學生有效地去探究文本,首先要留給學生足夠的閱讀時間.筆者曾見過不少老師在上課時要求學生快速閱讀,學生從快速瀏覽課文到在教師循循善誘下發表見解,往往不過是十幾分鍾乃至幾分鍾的事.認真調查,細細研究,才知在這種學生閱讀大躍進繁榮現象背後,文本應有的障礙被消除了,應有的深度被擱淺了,應有的感悟時間被縮短了,應有的鮮活真切被風幹了,應有的審美愉悅被稀釋得索然寡味,最終,營養豐富的文本便成了方便省時的快餐.可想而知,學生的語文素養又如何能培養起來呢?
2、組織生生之間的對話,力求提高對話效率.
學生與學生對話是生生之間思維的相撞和激活,知識的相融與吸收,能力的相提與共升,是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的教學形式.因對話的環境、條件及地位的原因,這種對話被稱為水平性互動,學生與學生之間用夥伴語言對答,容易溝通,也易激起思辯的浪花,因而常常激發起自由而熱烈的討論
二、發揮教師在對話中的引導作用
對話教學使得學生從傳統的聽眾狀態進入對話交流狀態,這無疑是對學生主體地位的恢復和尊重.同時,教師從言說角色逐漸轉為傾聽角色.可是這並不等於教師在課堂中失去了作用,一味傾聽,一味贊許,放任自流,模稜兩可.教師要發揮其引導作用,力求做到:
1、 善於組織好對話教學.
2. 適時做出恰當的對話評價.
3、巧妙抓准對話契機.教師在學生的對話過程中,切不可袖手旁觀、無所事事,要善於傾四、課外不斷豐富學生的前理解
俗話說,磨刀不誤砍柴工.要使課堂中能高效地實現對話,這與學生的前理解有極大關系.前理解是指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學生與文本對話時都是以原有的知識經驗為前提去解讀文本的.學生的前理解越豐富,對於文本理解的視野越寬,深度越大.因此,教師要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對話,更應引導學生參與課外的對話閱讀,去體驗生活,感受生活,拓寬視野,積淀情感.這樣,隨著學生知識的增長,他們的前理解必然變得豐富起來,在課堂中對文本的解讀也更深刻、全面.農村學生也許缺乏現代信息資源,但他們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花草樹木、飛禽走獸、山川湖海、風雨雷電、日月星辰、人情世故、風俗人情、社會熱點,這是一部宏大、深邃的無字書,教師要指導學生觀察奧妙無窮的自然,認識奇妙精彩的世界,了解廣闊復雜的社會,體味豐富多彩的生活.
Ⅷ 如何在語文課堂中落實好"以讀為本"的教學理
關於語文閱讀,《語文課程標准》指出:「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可見,閱讀已被賦予了一種全新的內涵,它在學生的語文學習活動過程中的作用與價值越來越厚重。語文閱讀已逐漸提升為一種精神體驗,一種審美欣賞,它也賦於了學生更多更大的人文關懷。如何在語文課堂中落實好「以讀為本」的教學理念,已經不可避免地擺在我們每個語文教師的面前。筆者以為,可以從下面幾方面來著手。
一、保正好「讀」的時間。
課堂上的閱讀教學時間是有限的,在有限的時間里,要保正學生有充足的讀書時間就必須靠科學合理的安排。一般可以從這幾方面入手:
其一,精講多讀。教師要堅定樹立「講」為「讀」服務的教學指導思想,做到「精講多讀」。認清教師的「講」是為了幫助學生疏通思想、指點迷津、撥正方向。因此,課堂上,教師要有針對性地講,講在點子上,講在重點處、關鍵處、疑難處、空白處,通過「精講」騰出更多的時間讓學生多讀。
其二,以讀代講。對課文中文字淺顯、學生一讀就懂的部分,無需教師再作詳盡地講解,可以「以讀代講」。而那些易於意會卻難於言傳的句段,教師很難把它講得更傳神,就應當引導學生反復朗讀,體會情感,以此把不可言傳的感情讀出來。通過這種以讀代講的方法,促使學生達到理解課文的目的。
其三,讀貫始終。「讀」是閱讀教學的特徵,要把它貫穿於整個閱讀教學的始終。在整個閱讀教學過程中,必須以「讀」為基礎,將「讀」體現在每個教學環節中,貫穿於整個課堂教學的始終。閱讀教學一般要做到三讀:初讀、細讀、精讀。只有將這三「讀」落實好,讓學生多讀,才能達到《大綱》提出的「正確地讀、流利地讀」這一基本要求。
二、選准「讀」的內容。
每篇課文教學的內容都是極為豐富的,而教學的時間卻是很有限的。因此,要提高語文教學質量,就必須選准「讀」的內容。只有選准了「讀」的內容,才能讓學生在有限的學習時間里品詞析句、體味情境,在讀中理解,在讀中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陶冶情操。
哪些內容才應當讓我們引導學生選准了來「讀」呢?
其一,重點句段。重點句段(包括字詞)是最能表現文章中心思想的,它們往往有著提綱挈領的重要作用。因此,我們要緊緊地抓住它們,進行精講多讀,把理解課文重點句段與理解課文內容有機地結合起來,讓學生入情多讀,體會感情,明白中心,走進文本,與作者產生情感的共鳴。
其二,疑難之處。許多課文中不乏出色的描寫,也有著眾多出人意表的傳神之筆。有時看似簡單的一個情節,一個普通平實的句子,往往是作者的匠心所在。對於這些內容,不光是學生,就是我們教師往往也是疏於留意,總是輕而易舉地讓這些本可幫助學生進行語言感悟,進而體悟祖國語言文字奇妙的重要片例。因此,對於這些學生不易發覺,也不易理解的句段,就需要教師的點撥、引導,給予濃墨重彩的強化,並通過引導學生多讀、細讀,體會它的妙處。
其三,欣賞價值極高的地方。課文中有些描寫精美的片斷,它不僅內容生動,語言形象,而且引人入勝,飽含著作者豐富的思想感情。如何將這無聲的文字轉化為有聲的語言,再現作者所描繪的生活圖景,進而引導學生「披文以入情」,那就需要我們教師根據教學需要想方設法創設情境,讓學生多讀多思,引導他們進行語言的鑒別與欣賞,熟讀以成誦,積累美詞佳句。
三、選好「讀」的方式。
文章是表情達意的工具,鮮明的態度,真實的情感是朗讀的靈魂。閱讀課文重在「披文入情」,就如 葉聖陶先生所說的那樣「激昂處還他個激昂,委婉處還他個委婉」。而選擇好了「讀」的方式,找准了語言文字情感的基調,才能與文本與作者產生共鳴,湧起隨之而至的激情,鮮明的態度與真實的情感也才能從「讀」的聲音語調里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 。
讀的方式多種多樣,要根據課文特點、教學要求及學生實際斟情選取。按其共性總的來說,可將其大略分為「共同性閱讀」與「獨立性閱讀」。
范讀、領讀、指名讀、齊讀、分角色讀、接續讀等屬於「共同性閱讀」,其特點是:面向全體,時間性強,思考的問題較單一。它較有利於在初學文時或學完文後來進行,以達到檢測讀情或鞏固知識、抒發感情的目的。
而自由朗讀、輕聲讀、默讀、輕和聲讀等則屬於「獨立性閱讀」,它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根據教師提出的要求,單獨地、自由地讀課文。其主要特點有:時間充足,思維的空間大。它較有利於教師引導學生在發揮其學習自主性時,依學情以定讀式,以讀促學,以讀促教。
四、讓「讀」更富於學科特色,更賦有人文關懷。
⑴ 自主閱讀,放飛心靈。
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自讀、自悟是閱讀的基礎。它不僅是一次信息的攝入過程,也是學生調動自己的情智與文本對話的過程,與作者情感交流的過程。現今,我們很多老師在課堂上也讓學生讀書,而且時間看似還很充足,有時整個課堂還始終書聲琅琅,但課堂情致並不協調,課後的效果檢查也與課堂貌相大相徑庭。問題何在?歸根結底是因為這種讀主要是為了回答老師的問,配合老師的教。在一些所謂的公開課上,甚至是走馬觀花地讀,裝腔作勢地讀,作秀地表演讀!心是浮的,氣是燥的,難於讓學生能「神遊其間」、「浮想聯翩」、「悠然心會」。因此,「讀」必須要突出學生的主體閱讀地位,保證學生擁有寬松、自由、開放的閱讀時空,讓學生有充足的時間讀,有自得的心境讀,在一種無擾、無我中讀書,在一種從容、自在中讀書,讀出感覺來,讀進作者的情感世界裡,把一顆顆稚氣、晶瑩、澄明的心靈放飛於語言的天空里,從而產生或喜或悲,或怒或樂,或憂或愁,或愛或恨,或敬或憎的情感體驗,進而構建出一座自我的、豐盈的精神家園。
⑵ 精心引導,以讀見美。
優秀的文學作品往往是當時社會的一面鏡子,時代的良心。翻開課本,不少選文不僅語言美,而且形象鮮活,情感豐富,常常包蘊動人心魄的藝術美。因此,我們在教學中要常向學生多向學生滲透這樣的一個教育理念:語文閱讀不應是生活中隨意的漫無目的消遣性閱讀;也不應是一般的了解性的淺嘗輒止地閱讀,;它應該是一種全身心投入地欣賞性閱讀,應當以一種積極向上的審美心態,集中自己全部心智,去充分感受、理解、欣賞、評價文本中的人與事、景與物、情與理,不僅要觀其「言」,更要品其「味」,悟其「神」,讓閱讀過程成為學生一次審美的體驗,一次發現美的旅程!
⑶自主探索,張揚個性。
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要想讓學生能在閱讀中發展自己的個性,張揚自己的個性,就必須要求我們的課堂閱讀能給學生以溫暖的心理暗示,激發學生對閱讀、對文本產生油然地欣賞,讓他們覺得閱讀是有情趣的,是可以帶來美感與愉悅的,進而讓學生對閱讀產生一種渴望與期待。這就強調我們教師要把閱讀的第一棒交給學生,讓他們「『橫看成嶺側成峰』,怎麼想就怎麼讀,,充分發揮學生自主讀書的權利。惟如此,學生的主體意識在具有真正主體地位之後才漸漸形成,進而自我探索,自我發現,自我發展,也才有會形成自己獨特的思想:「我以為……」「我能不能這樣說……」「我推測……」「我補充……」「我不同意……」。只有了豐富多彩的「我」,課堂才是美麗的。
五、處理好「讀」與語文訓練的關系。
「感悟、積累、運用」是《語文課程標准》十分強調的語文教學流程,特別是在閱讀教學中,要避免繁瑣多餘的內容分析就必須注重和突出「感悟、積累、運用」。它是構成閱讀教學中逐級推進的課堂教學「三層次」。
課程標准提出的「感悟、積累、運用」,除了讀之外,還在著大量的其他學習活動,例如說、聽、寫、思考、游戲等。讀是感悟、積累的重要手段與方式,說、聽、寫、思考、游戲等也是積累、感悟、運用的重要方式。這些方式在不同的時候針對不同的內容和不同的對象運用,沒有高低優劣之分。這些方式往往體現為訓練,就是「讀」也是訓練的一種方式之一。我們的語文課堂提倡以讀代講,是為了減少教師對課文進行繁瑣零碎地分析,把讀書的時間更多地還給學生。
「語文教學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與運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為學生打下扎實的語文基礎。」《語文課程標准》在教學建議中作了這樣的要求。這說明《語文課程標准》雖然沒有把訓練作為其核心內容,但也並非意味著語文教學不需要訓練。因此,在語文教學中只有把字、詞、句等的訓練與讀有機結合起來,我們的「以讀為本」才能真正煥發出其特有的生命力與活力,讓學生在扎實有效的語文基本技能訓練中積累、感悟「語」與「文」,在多層次中品讀中進一步感悟和內化語言,進而能在相應的生活圖景中積極地運用所學到的知識,達到「學以致用」的教學目標。
總之,語文課堂應當是有「語」有「文」,充分體現其特有的學科本色,既不能把研究重點聚集在文本內容的理解上,強化了「人文的感悟」,淡化了「語文的感悟」;又不能將學習焦點凝固在單純的語言感悟上,強化了「語文的感悟」,淡化了「雙基的訓練」。
Ⅸ 如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構建「生本」課堂
1、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例如:低年級學生練習誦讀我們可以這樣做:(1)同桌合用一本書。(2)一人讀一行,如果同桌讀錯了,提醒他反復讀。(3)第二遍讀時,交換順序讀。這樣學生利用反復的方法,可以解決閱讀中的「正確」與「有感情」兩個問題。同時,我們在公開課上,往往在開始的時候利用老師的范讀和優秀學生的范讀來引領學生朗讀。其實這在無形當中,已經剝奪了其他孩子對於文本的從磕磕絆絆到逐步熟練輕松的認讀過程。這樣,我們無法保證每個孩子對於文本的認識。只能說,教師和優秀學生的范讀會起到引領作用,而磨滅了其他孩子自身的領悟過程。利用這種反復誦讀的方法,教師具備了生命意識,關注到了每一個孩子的由生到熟的認知文本的過程。這就是教師關注學生個體的「原生態」,也就是學生最初的水平,而並非學生通過反復練習而表現出來的水平。
2、生本教育不僅需要關注全體學生狀態,更要關注個體生命的學習狀態,關注個體生命的原有的「生態位」。在充分了解學生在班級內所處的位置後,有針對性的對學生的學習進行指導和提高。什麼是「生態位」呢?「生態位」也就是個體生命在環境中所處的生存地位和可能擁有的發展空間。以關注學生「生態位」來激發學生言語生命意識,調動學生的自主動力。只有我們關注了學生的「生態位」,才能更好地關注到學生個體原生態的生命活力。
3、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優秀公開課,幾乎所有的特級教師都在展現自己的教學藝術,這對我們一線教師的常態課有著很大的不良影響。我們始終認為這樣的課堂就是我們追尋的巔峰之作,其實我們錯了。真正的好課堂一定是教師和文本對於「生本」的服務。
三、生本課堂的具體策略:
1、以學代教。教師在課堂上為學生創設自學、互學的機會,用學生的學代替教師的講。
2、轉變課型——轉變教師的課程教學。教師的講一定要轉變成以學生的學為主。只有這樣才能根本解決學生的基礎知識差,基本能力低的問題。
3、改變教師角色。教師在教學中不僅要用教材教學生,還要緊抓文本重點,大膽嘗試對學生語文能力進行構建。比如林肯總統的演講,我們在學生演講這後,可以引導學生寫出一個完整的演講稿。這是對學生能力的一種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