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怎樣在教學中落實新課程的基本理念
在課堂教學中,我們如何對待知識,如何幫助學生掌握知識,是十分重要的一項任務。這就需要我們從哲學層面上把握知識的分類及本質(見附文)。其實,這個問題也涉及到我們的思想政治課的性質和教學目標的實現問題. 長期以來,無論在思想政治新授課教學,還是在高考復習課中,一直存在著對待知識的極端化傾向:過分注重知識在課堂中的地位,甚至把知識掌握的多少作為衡量課堂教學容量大小和成效高低的主要標准。具體表現在,教師講課(備課)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知識(比如,在復習課中首要的環節是教師幫助學生梳理本課的知識點,最後還是通過做練習題看學生是否掌握知識點);教師講課的關注點主要看學生是否掌握了知識、掌握了多少知識(比如,在復習課中教師通過各種方法檢查學生是否把知識點記住了、記住了多少);教師進行評價的主要方式還是注重知識(比如,在復習課中教師還用大量的時間進行純知識點試題的考查練習)等等。 我始終堅持這樣的一個觀點:如果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誇大知識的作用,思想政治課就喪失其生命力。也是與新課程的理念不相一致的。 為了說明這一點,讓我們再來學習一下教育部頒布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准》中規定的五條基本理念:(一)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觀點教育與把握時代特徵相統一;(我認為,這一條突出強調思想政治課的思想性);(二)加強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導與注重學生成長的特點相結合;(我認為,這一條是在上一條的基礎上進一步強調要保證思想政治課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性);(三)構建以生活為基礎、以學科知識為支撐的課程模塊;(我認為,這一條強調學科知識的價值,但同時尤其強調要把理論觀點的闡述寓於社會生活的主題之中);(四)強調課程實施的實踐性和開放性;(我認為,這一條突出強調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包括在掌握知識方面);(五)建立促進發展的課程評價機制;(我認為,這一條明確強調要改變過分注重知識性和單一的紙筆測驗的評價方式)。 從以上各條基本理念的精神可以看出,思想政治課教學只有避免過分注重對知識的傳授,才能切實體現新課改的要求,也才能真正達到思想政治課作為幫助和引導學生「初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為終身發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質基礎」的目標(《課程標准》中對思想政治課「課程性質」的規定)。 再看看,我們的高考思想政治試題是如何體現這一精神的:今年山東省首次自主命題的高考思想政治試題,所有的試題都是以生活中的情境為素材,來考查學生的運用知識的能力,沒有一道試題是單純從知識到知識。這無疑給我們一個信號:我們的課堂教學(尤其是復習課),不能再進行那種從知識到知識的抽象乏味的教學方式了!那樣的話,只能是引導學生在死記硬背!只能是把思想政治課變成單純理論知識傳授的課程!!只能是把思想政治課引向死胡同!!! 我這里,決沒有輕視忽視知識作用的意思。知識無論如何也是一項重要目標的。問題的症結是:我們教師把知識放在課堂教學中的什麼樣的位置?讓學生掌握什麼樣的知識?用什麼樣的方法掌握知識?讓學生明確為什麼要掌握這樣的知識? 我的看法是:知識只是能力的載體,要為情感態度價值觀服務。凡是讓學生下氣力掌握的知識,必定是具有濃郁生活氣息和旺盛生命力的。凡是需要學生深刻理解的知識,絕不能靠死記硬背! 具體說來,在高考復習課中,引導學生對知識方面的把握,應該在「優化情境」上下功夫!應該在「把握線索、揭示聯系、突出主幹」上下功夫! 這里的「優化情境」,也就是指要把課堂的出發點轉到學生的關注點上來,轉到聯系實際上來,轉到知識的應用上來。這就需要我們教師要了解學生的需求,了解現實生活中的重大熱點實際問題,並且學會用教育智慧選取教學資源。——這不正是高考試題的結合點嗎?所以說,這樣做與取得好的高考成績正好是吻合的。 附文:關於知識的分類及相應的學習過程
如何思考知識,如何對知識作出劃分,如何給知識定位,在相當大程度上影響了教育學家、心理學家對學生學習過程及教學過程的思考與分析,形成了對學習理論或教學理論的重大問題的不同見解。 現代認知派心理學家關於知識類型的劃分,是根據對人們學習知識的信息加工過程的研究結果而提出來的,正因為如此,這種觀點的提出盡管只有十幾年,但是它已經被教育與心理學界廣泛接受,並對學習心理學、教學心理學的研究與實踐產生了重大影響。
我們認為,現代認知派心理學家將知識分為陳述性知識與程序性知識兩大類的分類模式,對於學習與教學領域的研究與實踐有重大意義,我們應該注重吸收。 現代認知心理學家安德森等從知識的心理性質的角度出發,將學生學習的書本知識分為兩類,第一類是陳述性知識,另一類是程序性知識。所謂陳述性知識,是指關於事實「是什麼」的知識,它的基本形式是命題,許多命題相互聯系形成的命題集合成為命題網路。所謂程序性知識,是指完成某項任務的一系列操作程序,它的基本形式類似計算機「如果……那麼……」的條件操作,每個程序都包括條件部分(if……)與操作部分( then……),個體掌握了這種程序性知識後,一旦認知了條件,就能產生相應的操作。
陳述性知識與程序性知識的獲得過程與條件是不同的。陳述性知識學習過程主要是在工作記憶中把幾個激活了的節點聯結起來形成新命題的過程。例如,一個過去不知道「中國的首都是北京」的人,當他聽到這句話時,首先激活了頭腦中長時記憶的「中國」、「北京」、「首都」等幾個節點(假定他頭腦中已存在著這幾個節點),把它們提取到工作記憶中去,然後這幾個節點聯系起來形成一個新命題,再存放回長時記憶的命題網路相應的位置中去,該個體便獲得了這個新的經驗或新的命題。總的來看,陳述性知識的獲得過程包括三個環節:1.聯結。隨著命題的物理形式的刺激(聲音刺激或視覺刺激)進入工作記憶中,激活了長時記憶中相應的節點,同時也激活了與這些節點有關的若干舊命題,這若干節點在工作記憶中被聯結起來構成了新的命題。2. 精加工。將新形成的命題與所激活的舊命題進行加工、整合,按照一定的關系構成局部命題網路。3.組織。將精加工過程形成的局部命題網路組織進宏觀的知識結構中去,也就是將工作記憶加工處理的結果放到長時記憶相應的位置中去。這就是陳述性知識獲得的基本過程。
程序性知識學習過程則不相同,在這種學習中,個體要學習的是在某種條件下要採取的某項操作或某系列操作程序,並能按程序完成整個操作。因此,這類學習包括兩步,一步是條件認知,即學會確定「if……」;另一步是操作步驟,即學會進行「then……」。條件認知的學習是學會辨別出刺激是否符合該產生式的條件,也就是學會按一定的規則(或步驟)去辨別或識別某種對象或情境,看它是否與該產生式的條件模式相匹配;操作步驟的學習是學會完成某活動的一系列步驟,即學會按一定的程序與規則進行一系列操作以達到目標狀態的過程。總的來看,程序性知識獲得的一般過程也包括三個環節:1.以陳述性知識的方式表徵行為序列;2.程序化練習,經實際練習由命題表徵控制下的行為序列過渡到由程序表徵控制下的行為序列;3.合成,各孤立的、小的產生式合成大的產生式系統,這個產生式系統的運作自動化、簡約化。
由此可見,陳述性知識與程序性知識的獲得過程有不同的過程與規律,在教學過程中應遵循不同知識的學習規律進行教學設計。應該指出,我國教育界一貫將學習的內容分為知識與技能,也注意了知識學習與技能學習的不同規律。但是,我們認為,我國傳統關於知識技能的劃分還是不夠科學的,因為,我們提出的「技能」 范疇僅僅是大致相當於程序性知識中的行動序列方面,而將程序性知識相當大的一個部分模式辨別方面歸為「 知識」范疇,這實際上是不恰當的。現代認知派心理學家經大量的研究表明,模式辨別(包括概念行為)知識的獲得、保持、激活過程的規律與行動序列知識是相同的,這表明模式辨別與行為序列實際上是同類知識,而與語言信息的知識(陳述性知識)則有很大區別。以學習概念為例,掌握概念定義的知識的學習過程(陳述性知識的學習)與掌握概念行為的知識(亦即模式辨別,能辨別出屬於該概念的實例)的學習過程(程序性知識的學習)就有很大不同。
② 如何在語文教學中落實「以學生發展為本」的理念
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是社會發展進步的產物,它主張把人放在第一位,以人作為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宿,順應人的稟賦,提升人的潛能,完整而全面地促進人的發展。而學校教育中的以人為本,簡單說就是一切從學生的需要出發,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實現學生的健康成長。那麼,在具體的教育實踐中,如何貫徹「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呢?筆者談談自己的體會:
一、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是社會發展進步的必然選擇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類文明的進步,人們將更加關注人的自由、人的情感,存在和價值,尊重、理解、溝通、信任等人文精神再次成為時代的呼喚。以人為本就是要從人的本位出發,一切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要體現人性,要尊重人權,不能超越人的發展階段,不能忽視人的需要。以人為本是對人的基本權利的普遍尊重,是對自由、平等、法治等理想社會的價值訴求,是社會文明進步的基本目標,是實現和諧社會的根本途徑。
作為人的培養的主體,學校教育承擔起人本教育的理念,光大人的自由、創造與價值已是義不容辭的責任。學校教育要以人為本,是由教育的本質所決定的,眾所周知,教育一方面承擔著傳遞人類文明,發展人類文明的偉大使命,另一方面又肩負著開發個體潛能、擴大個體生命的內涵,為個體的發展奠基的重要任務。而以人為本的教育,正是開發潛能、革新天賦,擴大生命內涵,為人的發展奠礎的教育。因此,在學校教育中貫徹以人為本的理念,就要從學生的需要出發,尊重學生的人格,維護學生的權利,實現學生的全面健康成長。
二、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的實施對策
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諾丁漢大學校長楊福家曾說:「學生的頭腦不是一個被填充的容器,而是一個待被點燃的火種。」這句話說明,以人為本的教育要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和主動精神,充分發掘學生的智慧潛能。
第一,以學生為本,為學生服務。以人為本,首先就要確立以學生為主體,為學生服務的教育理念,就要教師立足於學生個體的現實發展情況和需要,著眼於學生未來的發展,通過各種具體措施,為學生排除通往未來的路障,盡可能地發展學生的各種潛能,使學生能在未來的道路上主動地、積極地完善和發展自己。我們平時所講的「甘為人梯」指的就是這種理念。而要以學生為主體,為學生服務,就要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培養新型的師生關系,應該從尊重學生的人格做起。民主、自由、平等是現代社會的重要特徵,反映到師生關繫上,就是要平等和相互尊重,不僅要學生尊重老師,更要教師尊重學生,這就要從尊重學生的人格做起。現代教育中的新思想、新方法,如成功教育、愉快教育、情境教育等,無一不是從「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中派生出來的。總之,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師完成從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的角色轉換,要求教師在教育教學中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全身心地為學生健康成長服務。
第二,重視學生個性差異,因材施教。當前教育忽視個性,過分統一化的弊端,壓抑了學生的個性發展,對學生的成長十分不利。著名的教育思想家孔子提出育人要「深其深,淺其淺,益其益,尊其尊」,即主張因材施教,因人而異。以人為本,教師就要重視學生的個性差異,因材施教。俗話說:「一把鑰匙開一把鎖」,不同的學生具有各自
生,尋找最適合其發展的教育方法和措施,盡可能地發掘學生的智慧和潛能,。
第三,構造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積極倡導情感教學。列寧說:「沒有人的情感,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真理的追求。」情感是人們從事各項活動的強大動力。情感教學是指在教與學的過程中,保持師生間誠摯的感情,沒有任何不正常的心理狀態的干擾和破壞。它是提高課堂效率的前提和基礎。要使情感教學取得良好效果,要求教師做到:首先,教師要為人師表,躬親示範,在學生心目中有較高威信;其次,要增進師生間的相互理解。教師要經常深入學生當中,與學生談心,了解學生的學習態度及性格特點,對於學生的良好表現要及時表揚,不打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第四,實行鼓勵機制。林肯說:「人人都喜歡受人稱贊。」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威廉說:「人類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小學生更是具有樂於被人稱贊的特點。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一起學習,對學生的回答應積極的給予肯定和幫助,一個微笑,一個手勢,一個鼓勵,一個表揚,都會對學生的心理和行為產生積極的推動作用,使他們感受到信任和尊重,由此產生學習的動力。尤其對一些基礎較差,不愛學習的學生來說,鼓勵尤為重要。因此,筆者認為,在教學過程中,宜採取靈活的評價標准,即對不同學生在不同學習環境中的表現給予適時的評價鼓勵,從而在心理上起到積極的引導作用。
第五,營造輕松的學習氛圍,體現「以人為本「的愉快教學思想。在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中,學生更易於接受知識。在語文教學中,嚴肅、緊張的課堂氛圍顯然是不適合語言教學中的交際性,實踐性等原
則的。相反,活潑輕松的教學氛圍,教師親切的語言、信任的目光等,綜合運用這些切實可行的方法,積極營造一種輕松和諧的課堂氛圍,可消除學生的緊張感和恐懼感,消除學生心理和生理上的疲勞,積極調動學生的想像思維和創造思維能力,達到學生對知識的自然接受和鞏固的目的。因此,在課堂上,我大多是走到學生中間,面對面的與學生交流,而不是在講台上高高在上,造成一種「緊張感」。
總之,在學校教育中,貫徹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是現代教育理念的核心內容,也是社會發展進步的必然結果。這既有利於基礎教育的科學、均衡發展,也能為學生的全面健康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③ 如何在課堂教學中體現新課程理念
文章摘要:
新課程教學的基本理念之一「一切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即教師在教學中要關注每一位學生的轉變,關注學生的情緒生活和情感體驗,關注學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養成。要實現新課程這一理念的轉變,就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從以下四方面入手:
(共1頁)
④ 如何在課堂教學中真正落實新課程的理念,讓課堂煥發出
教學設計是課堂教學的藍圖,是落實教學理念的方案,是提高教學效率,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前提和保證。在實施數學新課程的今天,課堂教學設計如何改變傳統的教育理念,依據數學課程標准,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恰當地選擇教教學方式和方法,有效地提高學生素質,成為大家關心和思考的問題。 一、教學設計存在的主要問題 從目前的課堂教學現狀來看,雖然有不少教師能從實現課堂教學素質化的角度精心組織教學內容,優化教學過程,但是對教材不甚理解,機械照搬教材的現象仍隨處可見。研究發現,教師在看待教材,理解和把握教材合理地使用教材等方面,主要存在以下一些問題: 1、 領會教材的編寫意圖欠深刻 新教材的有些課例,初步反映了知識的形式過程,體現了知識的內在聯系和學生的認知特點,並將學法、教法在教材之中。但是,不少教師對教材的理解缺乏深度,組織教學內容時,簡單的、機械的照搬教材,只重視知識結果,而忽視如何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知識的探索過程,忽視科學方法、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的培養。 2、使用教材時,拘泥於教材,甚至迷信教材 教材是載體,其落實新課標的具體體現,但教材的編寫有其局限性,有時脫離學生實際。在使用教材時,教師是主體,教師應主動駕馭教材,、處理教材、組織教材。但有些教師對教材肓從,即使意識到它的不足,也不敢越雷池一步,奉守以本為本的信條。因此,對於一些不切合學生實際的教學內容,題材不作任何調查、修改、補充。備課僅僅是摘抄教材、教學參考資料。 3、教學內容組織的開放性不夠 一是學習材料過於單一、封閉,二是學生沒有參與組織,選擇學習材料的權力。學習材料均來自於課本、教參、教案集等,並由教師提供。很少聯系生活實際由學生提供。 二、教學設計的特徵 傳統意義上的教學設計過分強調預設、封閉,使課堂教學變得機械、沉悶和程式化,師生的創造性得不到充分發揮。而新頒布的數學課程標准,明確提出了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以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三維目標,以實現結論與過程、認知與情感、科學世界與生活世界的統一。因此,符合新課程標准理念的教學設計應該具有以下主要特徵: 1、整合性。在設計課堂教學目標時應體現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與態度的有機整合。在設計各個教學過程,應緊緊圍繞目標,讓學生主動探索,獲得數學知識、掌握數學思想和方法,培養學生豐富的情感,積極的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 2、雙主性。課堂教學是教師和學生兩個主體進行合作和相互作用的過程,任何一個教學目標的實現,既離不開學生,也離不開教師,兩者缺一不可。一份好的教案不僅應體現教師如何教,同時也應體現學生如何學,促使師生之間的知識互動,情感互動和思維的碰撞,讓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 3、開放性。教學設計從教學內容上,應從傳統的書本知識向學生的生活開放,把學生的個體知識、直接經驗看作重要的課程資源;從教學的過程上,應從單向的教師教,學生學向師生交往,互動開放。讓預設的教學目標在實施過程中開放地納入學生的直接經驗以及始料未及的體驗;從教學方法上,應從灌輸式、填鴨式的教學向學生的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開放;從練習的設計上應從答案唯一、解法唯一,向條件、問題、演算法和結果的開放,以發展學生的思維,培養創新意識。 4、實效性。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重在實效。教學設計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實現課堂教學目標,所有的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策略的選擇,教學媒體的選定,教學情境的創設,課堂教學結構的安排等都必須注重實效,摒棄與實現教學目標無關的內容、方法和形式,扎實地提高學生素質。 5、創造性。教學設計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創造勞動。傳統的教學設計忽略了課堂變化這一基本事實、扼殺了教學的創造性。新課程使教師靈活發揮的空間增大,例如新教材的綜合性及彈性加大,信息技術的發展,課程資源的豐富,都是教師提高了一個創造性發揮的空間。因此教師撰寫教學設計的過程,應成為對教學的理解和創造的過程。 6、反思性。教學是一個連續的,不斷改進和提高的動態過程。作為教學設計不僅是上課前的構思,而且在上課後應不斷地反思和補充、完善,使教學設計展現於具體的教學實踐之中,融會於具體的教學過程、情境和環節之中,完善於教學之後的自我校正、自我完善的動態思考之中。 三、課堂教學設計的主要策略 課堂教學設計反映著教師的教育理念和教學策略,反映著教師教學的軌跡。在新的課改實驗中,小學數學教材的內容,課堂教學結構、學習方式和師生角色等方面都發生了很大變化,無疑教學設計應與時俱進。其主要策略是: 1、 深入了解學生,找准起點能力 所謂起點能力,就是學習者對從事特定學科內容的學習已經具備的有關知識與技能的基礎以及對有關學習的認識水平、態度等。數學課程標准立足於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現在學生的學習渠道拓寬了學習的准備狀態,往往超出教師的想像。
⑤ 如何在語文教學中落實新課程標准
如何使學生「專注」、「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來;如何克服浮躁情坐得住,鑽得進;如何使學生始終保持一種高昂的精神,一種向上的激情,一種釋放不竭的生機和活力;如何使學生在學習上頑強拼搏,干勁沖天,活力無限量;如何變學生被動學習,甚至,一談到學習就心情沮喪,失落.萬分痛恨學習的現狀改變成為不是「要我學」而 是主動地、發自肺腑地「我學」.要解決這一系列問題,首先就要學會在語文教學中落實新課程標准.我個人認為我們應該這樣做.
首先要領悟新教材觀,讀透新教材和教參新教材的啟用要求我們以新的觀念去適應和運用教材,而要從傳統的教材觀中及時轉變過來,首先需要我們了解新舊教材在形式、內容結構、目標、教學方式等方面的區別.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更好地理解新教材的編寫特色和基本理念,從而更好地使用.我們可以看出,新的教材在形式、內容上已從「計算機工具」中脫離出來,轉而面向實際學習生活中的「信息技術」,並具備更好的適應性、選擇性、開放性.同時我們看到,新的教材觀不再過分強調教材的權威性,而是將教材作為一種資源和工具,即從「教教材」轉變為「用教材教」;不再強;不再強調知識體系的單一性,而是給予學生更多可選擇的、培養個性的空間.如果說領悟新教材觀是適應和運用教材的基礎,那麼讀透教材、教參則是教師使用教材進行教學的關鍵一步,因為教材、教參以新課程標准為基本依據,為教師和學生的教學活動提供了直接的指導.讀透教材、教參就是要求教師把握好教材、教參中對於每一章節的目標、重難點的分析,以及為達到教學目標對教學內容、課時、素材、活動等方面做出安排.讀「透」,有利於我們在設計教學時緊扣課標要求,在實施教學時有效應用教材和引導學生使用教材,從而促進教學目標的達成. 其次,教師工作的對象是活生生的人,是充滿朝氣、生動活潑的青少年.他們有主觀能動性,他們是成長中的人,發展中的人,作為教師必須了解他們的心理特徵.對所有學生充滿愛心,要給學生以尊嚴,才能做好教育工作.要帶著感情去做學生思想工作,樹立民主意識、平等意識、尊重意識.
⑥ 如何在高中語文教學中體現新課標理念
1.有效教學的願景 2.對有效課堂基本特徵及基本要求的界定 3.專題教學必須遵循的「四大原則」 4.有效課堂的三大關鍵教學行為
⑦ 教學中如何落實新課程理念
1.呵呵,這個我大概記得在中學語文教學教學書裡面的,我當時還是背的很熟練呢。
2.給你找出來了,是這個沒錯。
新課程教學理念下的課程設計與傳統教學最大的不同有:(1)新課程教學設計與傳統教學備課的不同。傳統教學的備課活動中,也有教學設計,但大都以書本為中心,以老師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新課程的教學設計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備課,它克服了這種局限,教師不再是教教材,而是把教材作為知識的載體來教。對學生的深入了解成了教師的第一要務。教師的教學活動出發點和歸結點是引導學生如何學。(2)新課程教學設計與傳統的教案不同。新課程的教學設計與傳統的教案,既有區別又相互聯系。新課程教學設計並不局限於針對一種教學內容,也可以是一個單元。最重要的它是一個"動態"的。(3)學生學習的不同:要確定學生已有經驗和現有水平與課程目標的差異及對應策略。新課程把教師定性為最重要的課程資源,是因為教師個人綜合素質對實現課程資源的優化整合有重大影響。(4)學習評價的不同:教學評價主要是通過檢驗教學目標的達成,形成教學反饋,為教學設計的修改提供依據。在評價中要引導學生參與評價過程,以便發揮學生的主題作用。
⑧ 結合教學實際,談談如何在課堂教學中落實課標理念
作為一名物理教師,如何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上好物理課,一直是一個令人困惑的課題。其實,靜心研究課程標准可以發現,一節好課之所以呈現出外在的諸多亮點,應歸功於設計者對課程理念、學科精神充分領悟後生成的教學策略,以及實施者踐行教育理念的扎實基本功。 對於課程標准修訂教材的理解 新的課標共分為五部分,前言、課程目標、課程內容、實施建議和附錄。1、整體目標,強調了提高全體學生科學素養,並且強調要注重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探究能力、創新意識、科學態度等方面的培養。2、強調了物理學習與生產、生活及時代發展的聯系。如:在內容標准中「用物態變化的知識說明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關現象」、「解釋生活中一些與密度有關的物理現象」等大量的課程內容目標體現了這一點。3、進一步強調了「科學探究」的重要性在2001年課程標准實驗稿中已將「科學探究」寫入了內容標准。這一次,同樣將「科學探究」寫入了課程內容中,強調了「科學探究」不僅是物理的教學方式也是學生的學習目標。4、內容目標中的行為動詞更明確。課程標准在認識領域中只設立了了解、認識和理解三個層次,沒有了初步了解、大致了解等較含糊的動詞,並對用到的行為動詞都劃分到了對應的三個層次,教學要求更為明確,使老師們教學心中有底。5、對物理實驗的要求更為明確相比實驗稿中的要求,在內容標準的三級主題中明確了實驗條目(如:通過實驗,理解密度;通過實驗,認識浮力等),並且在附錄中補充了20個學生必做的分組實驗,消除了教師們對實驗要求的疑慮(哪些實驗需要分組,哪些演示),也明確了實驗要求。6、刪去了部分內容,降低了部分教學要求,切實地減輕了學生的負擔比如:刪去了「顏料的混合」、「波長、頻率和波速關系公式」;刪去條目 「能從生活或社會應用的角度,對物質進行分類」。對「機械效率」、「我們是怎麼聽到聲音的」等降低了要求。 (二)教師如何 落實「三維」目標,我們要變化回顧教學目標,認識到知識的地位,技能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注重過程提高教學的開放度。 (三) 學生主體地位與學習方式多元化 1 現代教育是主體性教育、多元化教育,學習方式多元化十分重要。 在課堂教學中正確把握探究學習方式十分重要。學習方式不是萬能,也不是唯必須用好:七階段;六要素 (四)發揮教師主導作用,教師首先要提高教學素養,做到話怎麼講?字怎麼寫?課怎麼上? 2 教師的引導作用:有效啟發(1)明確啟發目標(針對什麼?)(2)注重啟發策略(3)遵循思維規律(4)營造和諧氛圍 總之,上好一節課是需要許多方面的因素的,我們所上的每一節課也不一定都是成功的。但無論怎樣的課我覺得最重要的還是要懂得反思。所以上好一節課對於每一個老師都不是簡單的事情。只有不斷充實自己,多聞多問多學習,才能上好每一節課!
⑨ 如何在高中語文教學中落實新課程理念
新課程標准提倡課堂應煥發生命活力,讓學生享受學習語文的樂趣,體驗學習語文的感悟,使學生在積極、主動的狀態下學習,也就是自主、合作、探究地學習,簡單地說就是在教師的指導下,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小組、全班互助學習的作用,在合作學習中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協作、勇於創新的精神,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體作用,挖掘學生的內在潛能,為適應社會、走向未來打下堅實的基礎。
如何讓高中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學習呢?筆者認為可從以下方面進行。
一、以自主學習為主體,激勵學生主動學習
新的語文課程標准指出,語文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環境,從學生的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有助於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學生通過觀察、實踐、分析、閱讀、寫作、交流、反思等活動,獲得基本的語文知識和技能,進一步發展思維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學好語文的信心。可見,在高中語文課堂上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他們成為學習的主人,這是課堂煥發生命力的源泉。
1.創設良好的氛圍,激起學生自主學習的慾望。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創造思維的產生有賴於他的心理自由,建立和諧民主的學習氛圍,能激起學生自主學習的慾望。第斯家惠說:「教學藝術不在於傳授的本領,而在於鼓勵、喚醒、激勵。」課堂上給予學生多一些鼓勵的眼光,多一些真誠的贊許,多一些會心的微笑,多一些心靈的溝通,多一份自信,多一份創造的熱情,使學生思維愈加活躍,想像愈加豐富。尤其是對文化課教學比較「頭疼」(喜歡動手而不喜歡學習理論)的高中學生來說,建立和諧民主的課堂,便是為他們營造了創造思維的快樂天地,激起他們自主學習的慾望,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例如:在教學魯迅的《燈下漫筆》時,一上課便對學生說:「今天咱們來講故事。」學生們一聽要講故事,個個精神振奮。教師接著說:「誰給大家講講關於奴隸的故事。」學生們紛紛舉手講出了許多關於奴隸的故事。從奴隸社會到封建社會、中國到外國,關於奴隸的故事的確不少,在學生的講述中教師引導學生歸納中國社會的時代,有的說就是歷史書上的朝代,也有的說就是有奴隸和無奴隸的時代,也還有的說就是舊時代和新時代……課堂交流、探討的氣氛異常高漲。此時,教師說:「魯迅先生對中國的時代也做過明確的劃分,大家想不想聽聽?」這便把學生的求知慾吸引到這篇課文上來,激起學生學習的慾望,使學生變要我學為我要學,以積極的心態,全身心地投入到對新知的主動學習中。
2.合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在語文教學活動中,教師既要啟迪學生參與的動機,又要根據高中教材的特點和學生專業實際去提供學生主動學習的機會,創造學生自主發展的條件,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在教學中,凡是學生通過自學就弄明白的知識,就大膽的不教,學生了解不透、領會不深的地方才需要教師給予指點和引導。
二、以合作學習為手段,共同提高學習效果
《語文課程標准》中提出學生要「初步學會文明地進行溝通和社會交往,發展合作精神」。同時,學生又具有好與人交往、好表現自己的心理特徵。因此,有計劃地組織他們集體合作學習,有利於發揮每個人的長處,同學們互相彌補、借鑒,相互啟發帶動,會產生「1+1>2」的效果。
1.有意識的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合作學習。教師有意識的為學生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在此基礎上進行小組合作學習,讓學生全員參與到分析、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在課堂上,合作學習的主要方式是小組合作,學習小組的確立一般是由前後桌四人或同桌二人組成,在小組學習中,針對學生提出的疑難問題,教師給予整理後明確分工給各小組,這樣學生既可以自主獨立學習思考,又可以互相討論,互相學習;提倡學生下座位自由討論,每個同學都可以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允許不同意見的存在,不追求統一標准答案。同時,學會的同學還可以教不會的同學,以達到共同提高的目的,教師作為其中的一員,有針對性地參與到部分小組學習中去,給予指導。
2.教師引導各小組匯報交流,讓學生達成共識。小組間交流是小組學習完成之後進行的,先由一個組首先發表意見,其餘小組加以補充,在此期間,對有爭議的地方,全班再進行答疑。教師針對答疑的情況,擇要精講釋疑,並注重基礎和關鍵點,同時注意語言、情感藝術的巧妙運用,藉此誘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讓學生通過互學、小組合作、全班合作、共同參與等形式,逐步養成互助互愛、互相促進、共同提高的良好品德,並從中感受到融洽的、親如兄弟姐妹的感情,從而使學生提高學習興趣,獲得認識與情感的全面發展。
三、以探究學習為主線,培養學生創新品質
探究學習強調以學生自行探究為主,教師從旁點撥,起到引路的作用,它在課堂中不是讓學生圍著教師的提問轉,而是教師努力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積極解決問題,適宜地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使學生飽嘗獲取知識的快樂。
1.鼓勵學生質疑問難,誘發創造思維。「學起於思,思源於疑。」疑是點燃學生思維的火種,學生有了疑問才會進一步思考問題,才能有所發現,有所創造。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在教學中,要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就要鼓勵學生自主質疑,去發現問題,教學中堅持給學生充足時間質疑問難,通過質疑問難把學生帶到某種特定的情境之中,由此啟發其探求知識的慾望,誘發其創造性思維。
如教學魯迅的《記念劉和珍君》時,教師通過「記」和「紀」的質疑,提出魯迅先生是不是寫了一個錯字,讓學生陷入困惑,有的學生說:「魯迅先生不會寫錯字!」又有的學生說:「魯迅先生就怎麼不會寫錯字?」學生七嘴八舌議論起來,教師抓住契機,激發他們求知、探索的慾望。提問:「你能有辦法證明魯迅先生不會寫錯字嗎?」「你能有辦法證明魯迅先生是寫了錯字嗎?」學生在教師的鼓勵下,分組研究,共同探究出:這是一篇白話文;魯迅先生所處的時代漢字還沒有規范等等……通過質疑、解疑,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發現了白話文的一些相關知識,有利於更好地學好這篇文章,而且培養和發展了學生善於發現問題、積極思考問題、勇於解決問題的創新能力。
2.引導學生多方位探究,學會求異思維。求異思維是創造性思維的核心,它要求學生憑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積極思考問題,主動探索並嘗試創造性的解決問題,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方向進行求異思維,只有這樣訓練,學生才能不再是被動消極的「聽客」,而成為主動求知的「主人」,學生的應變素質、創新能力才能得到培養。
3.尊重學生獨特的見解,保護學生的創新精神。「學生獨特的見解,正是創新思維的反映。」學生通過積極思考,由已知信息延伸到未知領域,在知識的組合創新中提高思維質量,教師要鼓勵學生敢於懷疑,敢於沖破教師和教材的既定結論,提出自己獨特的見解。當然,由於學生年齡、閱歷和知識的廣度、深度的局限,難免會出現幼稚和偏差。對此,教師要正確對待,應允許學生出現偏誤,切莫粗暴的對待他們,挫傷他們尋根求源的積極性。荒唐和越規往往是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學生的表現。
總之,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在全國推行素質教育、創新教學為主旋律的今天,高中語文教學更應結合專業實際,讓學生自主探究地學習語文,教師要由傳統的以傳授知識為主的教學觀,轉變為通過傳授知識來指導學法的教學觀,教給學生學法,使學生乘「想學」「能學」之舟順利到達 「會學」的彼岸,並使學生在學習中發展、創新。把主動學習、主動發展自己放在首位,善於激發學生主動參與的慾望和提供自主探究學習的機會,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能力,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去學習語文。
⑩ 高中語文教師怎樣在新課程理念下指導學生學習
一、新課改理念下高中語文教師進行創新教學的必要性
1.傳統教育對素質教育造成的不利影響,影響學生學習積極性
雖然素質教育不斷取得新的教學成果,但是在高中語文教師進行教學的過程中,仍然存在著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學習效果不明顯的問題。之所以出現這樣的問題,與傳統教育遺留下的教學理念對當前素質教育造成的不利影響有直接的關系。學生在接受新的語文知識過程中,沒有學習的積極主動性,只是被動的接受知識,這種學習的方式嚴重束縛了學生獨立思考和研究探索的精神。要想在素質教育中,教師實現教學的效果,就需要在高中語文教學中開展創新型的語文教育,只有不斷轉變教學理念,讓學生溶入到學習中,積極進行創新學習、探索學習,才能挖掘學生學習的潛力。
2.只重視語文課堂的活躍度,而忽視了學生語文素質和語文基礎的培養
在實施素質教育後,有的高中語文教師為了提高學生參與課程互動的積極性,就在課堂上採取各種方式活躍課堂的活躍度,從短期來看,確實實現了活躍課堂,調動學生參與的效果,但是從長遠來看,這種調動學生積極性的方式卻與高中語文教學的宗旨背道而馳。片面的以活躍課堂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的教學方式,使學生在學習中偏離了語文基礎知識的學習,使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的教學目標無法實現。素質教育是要改變以往傳統教育的教育模式,但是不代表把傳統教育的優點也拋棄,在進行高中語文課堂教學的時候,必須要在教會學生語文基礎知識,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的基礎上,開展創新的語文教學。
3.教師採取的教學方式不具有創新性
雖然有的高中語文教師也積極響應素質教育的要求,但是其對新課改理念理解的有偏差,在採取創新型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時,沒有認識到本身的教學方式並不具備創新性。採取這樣的教學方法,在進行高中語文教學的時候,上課內容顯得空泛,教學內容缺乏創意和新意。這就會使學生學習興趣降低,嚴重影響到學生的學習效果。所以,高中語文教師必須改變現有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充分認識到學習語文的樂趣,從而實現教學效果。
二、新課改理念下高中語文教師應具有的創新素質
1.要具有較強的語言表達能力
高中語文教師在素質教育中擔當著重要的角色,要想實現教學的效果,實現創新型教學,就需要教師具備相應的素質。高中語文學科是一門培養學生聽、說、讀、寫技能的學科,只有高質量的語文教學才能吸引學生的興趣,才能讓學生受到感染,才能加深學生到課程的理解和記憶。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具備較強的語言表達能力,這也是實現創新型教學的重要基礎。教師具備較強的語言表達能力,可以把教學內容准確的傳授給學生。
2.要具有駕馭課堂的能力
高中語文課堂就是讓學生學習知識、提高能力的。要在素質教育中,在新課改的理念下完成高中語文課堂的教學,高中語文教師必須要具有豐富的教學經驗,尤其是駕馭課堂的能力上,必須要有亮點。課堂就是教師傳授知識的場所,也是讓學生展示能力的舞台。只有在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去認真的組織,並根據課堂情況,隨時去進行變化。在實施創新教育中,教師必須要把課堂作為學生素質提高的重點,通過不斷的完善課堂效率,提高高中語文的教學效果。
3.要促進自身教學技能的提高
在新的教育時期,高中語文教學要實現良好的教學效果,體現創新型教學的優勢,教師就要在教學中增強自身的技能,以適應新的教育形勢對教師素質的要求。教學技能包括多個方面,從教師自身的能力水平、教學計劃的制定、教學內容的擬定以及課堂中的引導方式,這些都需要教師去提高,才能滿足當前高中語文創新型教育培養學生的要求。在教學中,教師就要把自己的教學技能體現出來,實現高中語文知識的傳授和學生素質的提高。
4.要有良好的寫作能力
語文教學作為人文學科,教師要具有良好的寫作能力和水平,才能在指導學生學習中起到示範作用,才能讓學生對老師產生欽佩。教師具有良好的寫作能力,才能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指導學生進行寫作鍛煉的時候,有豐富的經驗和正確的導向。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去認真觀察、認真體會生活中的一點一滴,要引導學生善於抓住生活中的細微之處,從而為語文寫作積累素材。只有教師具備了良好的寫作能力,才能在高中語文的創新型教學中發揮應有的作用。
三、新課改理念下高中語文教學採用的創新教學方法
1.提高學生綜合語文素養
在新課改的理念下,對學生素質能力的培養顯得尤為重要,而高中語文教學重在培養學生具備綜合語文素質。在教學開展中,教師要創新教學方式,充分利用多媒體、網路等現代輔助教學設施,提高語文課堂的吸引力,增強語文教學的感染力。在教學中,讓學生充分見識到語文教學的魅力,讓學生意識到語文教學與大千世界的聯系,從而活躍學生的思維。
2.讓學生在不斷質疑中思維得到發散
高中語文教學創新型的教學方式,要把挖掘學生的潛力,促進學生發散思維的養成作為重點進行培養。要實現學生發散思維的快速養成,就要讓學生在學習中敢於質疑、不斷質疑,讓學生充當探索者,教師充當引路者,從而使學生在不斷對知識的質疑中,學會知識。不斷質疑的過程,也是學生發散思維養成的過程,是學生創新能力提高的過程。在不斷質疑中,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不斷提高,自主思考能力得到增強,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
3.設立情景式語文教學課堂
伴隨著各種新的科技技術不斷發展,在新的教育形勢下,在高中語文教學中進行創新型教學也要敢於大膽嘗試,大膽創新,以更好的實現教學的效果。在語文教學中設立情景式的教學,就是創新型教學的一種表現形式。這種情境式教學,可以是利用多媒體等現代教學設施模擬課本中的情景,也可以組織學生以課堂小品的形式表現當時的情景。利用這種教學方式,可以讓學生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自然就會對學習內容中的情景和意境有所體會,從而實現教學的目的。
4.引導學生創新閱讀鍛煉
語文教學對學生能力的考查,重點是對閱讀和寫作能力。在新的教育形勢下,教師要引導學生養成正確閱讀、主動閱讀的好習慣。只有學生閱讀能力提高了,才能在語文學習中加深對課程內容的理解,才能更快的掌握所學的內容。閱讀材料的選擇也是很重要的,要選擇與學習內容貼近的閱讀材料。材料要有創新性、知識性、文學性。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對於教師創新型語文教學的實施具有重要作用。只有不斷提高學生的閱讀質量,才能豐富學生的視野。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新的教育形勢下,高中語文教學必須要正確認識新課改的理念,充分發揮教學中的各項技能,進行創新型的高中語文教學。在實施創新型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對學生的學習行為加以正確的引導。在實施創新型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的教學能力和素質,以滿足當前教育形勢對教師教學能力的要求,以實現新課程理念下素質教育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