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怎樣進行初中語文課程設計
教學設計是一個系統工程,做好教學設計需要有正確的教學理念,如以學生為本、語文學習本質是一個言語實踐活動等;還需要學科的基本知識,如排比這種修辭是怎麼回事,其結構有哪些類型,又如散文有哪些類型,不同類型的散文該用怎樣的方式閱讀等;更需要一些基本的設計技能與方法,如學情分析、教材分析、確定教學目標、設計教學流程、設計教學反饋等。下面就選擇其中幾個關鍵點來談談語文課堂教學設計的要領。
一、以課程觀統領一節課的教學設計
以往,教學設計常常是教師對某一篇獨立的文章教學點和教學流程的理解。近年來,有關教學設計的討論有了新變化,許多研究者和語文教師已經意識到,語文課堂教學設計不應該只是針對一篇文章或一次作文的教學,語文課堂教學應該走向課程化,這就要求教師在設計課堂教學時,至少要考慮並能回答以下幾個問題:
教師是否知道這個階段(如初中階段、高中階段,或一個學年、一個學期、一個單元)的語文課程目標由哪些關鍵點構成?這些關鍵點是如何排列的?這堂課的學習目標是什麼?我選擇的目標相對集中嗎?這些思考回答的其實是「教什麼」的問題。
教師想通過哪些學習活動來落實這個關鍵點,使學生獲得這些知識技能、過程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等,達成設定的某個目標?這些學習活動之間、這些活動與學習目標之間有內在的邏輯關系嗎?學習目標的達成是不是通過具體的教學活動過程自然而然地得到實現?這些思考回答的其實是「怎麼教」的問題。
學生的言語技能、思維等是否受到這節課的影響,在這堂課上可能有哪些收獲?這些收獲與教材所隱含的主要價值與教師課堂設計的出發點是否一致?學生獲得這些知識是不是有較高的效率?這些思考回答的其實是「教得怎麼樣」的問題。
如果一個教師在上課之前仔細考慮了這些問題,並有了自己的初步答案,上課過程中能緊緊圍繞這些問題展開,在課後反思中,能經得起這些問題的檢核,這說明他基本上具有了課程意識,已經達到了在課程層面上的專業自覺。對於一個語文教師來說,達到專業自覺不是指一般的教師素養有多高,如對學生有愛心,掌握了豐富的語言文學知識,能背得出教育學、心理學的概念,對各類文章有敏感的判斷力,有出色的表達能力以及對課堂的控制能力等。而是應該對語文課程內容和實施過程具有理解、判斷和把握的能力。唯其如此,他那些語文知識表達能力才會有用武之地。反之,如果沒有一個課程層面的自覺,他熟記的那些理論、概念、語文知識提問技巧,可能就是一些華麗的碎片,單看起來炫人眼目,放在一堂課中則可能暗淡無光,有時還會互相沖突,起到相反的作用。
課標、教材、學生、教師等諸因素應該在我們的教學設計中成為一個支撐整體。
二、以實實在在的學情分析作為起點
其實,人們都知道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一切教學活動的實施都是為了促進學生的學習與發展。「教學設計以教學過程為其研究對象,用系統方法分析參與教學過程的各個要素,尤其著重分析學習需要、學習內容和學習者的特徵等方面的內容。」但是分析學生情況是一個復雜的課題,首先,學情內容比較龐雜,涉及許多方面,而了解分析學情的方式也多種多樣,很難落實為常規的具體的做法。其次,學情是課堂效果的影響因素之一,但並不是全部。也就是說,有時候,學情對教學效果的好壞有直接的關系,有時候又看不出直接關系,不能作為課堂的評價依據,正因為如此,雖然大家都知道掌握學生情況的重要性,但在備課中,這一問題卻常常被部分教師所忽略。
下面就「學情」的內涵展開一些討論,大體說來,可以從三個方面分析學生情況:
(1)學生的基本信息,包括這屆學生整體的代際特點以及這個班級的基本風格。如這一年齡段學生的知識結構、閱讀狀況、思維方式、情感表達方式、個性心理特徵、學習需求、認知風格、興趣愛好、對社會問題的關注熱點。總體上說,是社會、時代的特點投注於年輕人、通過「這一群」人反映出來、又與學習活動有關的特質。
(2)與該單元教學內容有關的信息,包括學生對課文所涉及的年代、社會背景的了解程度,對課文體現的價值觀、情感色彩及審美傾向的認同程度,對該話題的熟悉與敏感程度,對該教材語言習慣的接受程度。例如,學習《背影》,是否熟悉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的社會背景甚至交通條件,就直接關繫到對課文的理解;與該單元學習內容相關的學科知識、基本技能的准備情況等。例如,若是散文的教學設計,教師須知道學生以前學過哪些著名散文,他們可能了解哪些關於散文的知識等。這些信息都是很重要的。
(3)用於課堂教學組織的學習信息,大的方麵包括班級常用的學習方式、學習習慣、班級風格;小的方面諸如班級學生名單、座次、學習小組情況、學生之間的關系;學生在不同學科的表現、學生的個性特徵等。這類信息,可以供教師選擇適當的教學活動,豐富課堂教學手段,完成課堂組織和調動。例如,某校有個很有個性的學生,他讀書較多,善於思考,但好發奇談異議,原來的一位語文教師怪他上課總喜歡打岔,便不太理睬他,他在課堂上也就越來越冷漠。後來換的一位教師,了解了他的情況,在討論時,教師有意識地讓他做總結發言,不僅調動了他本人課堂參與的積極性,又常常能提升課堂討論的層次,這樣,上課的阻力變成了動力。這就是根據學情來優化教學組織的成功例子。
學情有許多內涵,在針對一節課或一篇課文的設計中,教師不可能把所有情況都當作考慮重點,因此,判斷學生哪方面的情況可能會對這節課的學習產生重要影響就顯得至關緊要。
三、確定具體明確、相對集中的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定位,也就是通常所說的「教什麼」,這是保障課堂教學效率的基本元素。也正是在這點上許多教師無所適從,導致語文課「少慢差費」的現象依舊嚴重存在著。總的說來,當前語文教學目標的錯位,甚至目標的錯誤在我們的語文教學中還是存在的。例如有教師教魯迅的《風箏》,開個「何為好的教育」的辯論會,或者展示一些工藝精美的風箏圖片,引導學生回憶自己放風箏、看風箏的情景,這顯然更是遠離了文本。更有甚者,教《愚公移山》要來個愚公很愚的批鬥會,全然不管這是一篇寓言故事。
教學目標大而空,也是教學目標設計的一大問題。華東師大教育系曾對一所重點中學所展出的35份教案作過一次統計:「發現5份無目標陳述,其餘30份陳述目標常使用的詞語是『掌握』『了解』『培養』『理解』,這些詞語所表達的教學意圖是含糊的。」
教學目標多而雜,是教學目標設計中的另一個問題。一般來說,一堂課最好有一個集中的教學目標,便於教師組織教學,也利於學生集中學習和掌握。有老師從三個維度來撰寫教學目標,每一個維度寫3~4點,合計下來超過十點,試想,一節課40~45分鍾,做一個簡單的除法就知道這些目標是否能夠實現。目標多了固然不行,目標雜了更不可能實現,東一榔頭西一棒槌,教學思路容易亂,學生也無所適從。當然,每一個教學板塊可以設一個分目標,但這些小目標、分目標,都要圍繞全課統一明確的貫穿線索,指向總的目標,共同形成一個清晰的認知結構。
閱讀教學在語文教學中佔有很大份額,閱讀教學目標的選擇目前大概有以下三種基本做法:
(1)重在理解課文介紹的內容,也就是通常所說的「教『教材』」。這種設計以課文內容為教學內容,以幫助學生理解、掌握課文「說了什麼」為主要目的。例如課文是議論文的,教學內容就是「理解題目含義,概括段落大意,領會文章的主旨」;課文是記敘文的,教學內容就是「梳理文章寫了什麼人、記了什麼事、描寫了什麼景物、抒發了什麼情,體會這些景物有多麼美、人物有什麼品德」;課文是說明文的,教學內容就是「介紹了對象的哪些方面,突出了什麼特點」。
近年來,隨著新課程觀的接受過程,「教『教材』」式的教學設計已經受到了普遍的質疑。但辯證地看,「教『教材』」其實是一種接近於傳統教學方法的設計,它本身具有兩面性,不可一概而論。因為語文學習具有價值多重性,有的課文(教材)內容不僅有價值,還可能是核心價值。至少,具有思想文化內涵的經典,思想價值突出而文體與表達特點不突出的,如《論語》等,就不妨把其「內容」列為主要學習對象;另外,以介紹語文知識和表達技能的課文如朱自清的《經典常談》,也不妨主要學其內容。
當然,有些課文的內容,只要學生有基本的識字理解能力,他們一看就能明白,這一類文章的教學目標,如果僅僅定位在「明白文章說了什麼」,教學價值就很有限。因此,不管什麼類型的課文,最好還是能兼顧「內容」和「形式」,讓學生在了解「寫了什麼」的同時,還能明白「為什麼要這樣寫」以及「怎樣寫的」。
(2)通過一篇課文,學習讀文章、揣摩思考問題的路徑,領會文章的寫法,也就是「用教材『教』」。經過多年的浸染,今天,「用教材『教』」而不要「教『教材』」的觀念差不多已經被絕大多數語文教師所接受,但在日常的教學設計及教學實施中,能自覺做到「用教材『教』」的教師並不多見。可以說,「用教材『教』」的難度不在觀念,而在於具體操作,即如何藉助一系列教學活動,把「用教材『教』」的理念落到實處。我們不妨依據下面幾點來嘗試:
教材、教參里明示過的特點或知識;
屬於某類文體中公認的典型的語言表達方面的知識,不能是自己杜撰的知識;
在這篇課文里屬於比較突出的核心性的表達特點,不能牽強和湊數;
以前的語文課中沒有學過、或值得重新認識的表達方面的知識,一般不要作簡單重復。
值得注意的是,語言特點有整體的、宏觀的,有中觀的,也有微觀的。一般來說,宏觀的容易空,微觀的容易瑣碎,對一節課或一篇課文的設計來說,以取中觀的特點作為教學內容為宜。
三種層次教學內容的差異面的例子:
不過,需要強調兩點,三種層次的大小是相對的,不要拘泥於概念;微觀特點雖然不宜作為主要內容,但是,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隨手提醒學生注意這些微觀的語言特點。
(3)以課文作為引子,借題發揮,討論社會問題。語文教學的主要教材是一篇篇課文,這些課文涉及的內容豐富多彩,如歷史、哲學、政治、藝術、自然,幾乎涵蓋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在閱讀這些文章的過程中,自然會產生各種各樣的感想和議論。如有的教師可能本來敏於思考、長於議論,自然也會把這種習慣帶到課堂教學中,以課文所涉及到的某個問題為焦點進行設計,引導學生深入探討歷史或當下的每個問題。
四、設計合乎學的邏輯的教學過程
「怎樣教」涉及到教學過程的設計、學習活動的選擇、教學技巧的運用等諸多問題。這里重點談談「教學過程」的設計。教學過程就是一堂課的邏輯結構,由一系列教學活動組成,就是將與課堂教學有關的教法與學法、教學內容和教學形式、教學目的與教學手段等各組成要素整合為一個以時間為維度的呈現順序,使得一節課中一連串的行為具有課程意義。
教學過程設計涉及哪些要素呢?在一節課的有限時間內,應該達到什麼目標?主要通過什麼途徑?以怎樣的步驟達成這些目標?這是教學過程設計要回答的核心問題,從不同角度分析教學過程可以有不同的區分:
從時間流程的角度,教學過程設計要考慮導入、學習准備、學習主活動、總結鞏固等階段;
從活動主體的角度,教學過程設計要考慮教師活動、學生個體活動、學生互動、師生互動等;
從教學行為的角度,教學過程設計要考慮教師講授、讀書、問答、小組討論、評價等;
從課堂節奏的角度,教學過程設計要考慮節奏的快、慢,鋪墊、高潮、調整、結束等;
從達成的目標來分,教學過程要考慮知識與技能目標、過程與方法目標、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的匹配;
從教學質量和效益的角度,教學過程設計還要考慮「哪些學生在哪些問題上應做多少事情、可能做成多少事情」等不同的可能與相應的活動流程。
教學過程設計,就是將上述各要素整合為一個有機的、以一節課時間為單位的教學流程圖。這個教學流程,應具有一定的結構,體現一定的節奏,符合學生語文學習的基本規律。「結構」就是「把一堂課分成幾個不同的板塊或環節,主要板塊的學習目標相對集中,板塊之間有清晰的內在邏輯」;「節奏」主要是指板塊或活動之間應體現輕重緩急、高低起伏的變化,以適應學生注意力和情緒上的變化。
按照這個規律,設計一堂課,也應該把它分成前後幾個部分或板塊,這是教學設計的第一步。一般來說,劃分教學板塊應考慮如下幾方面:
活動板塊不宜太多;
每個板塊的功能明確、指向集中;
不同板塊之間邏輯關系清晰,指向這節課總的教學目標;
設計貫穿全課的主問題,使教學活動形成一條主線。
一節課一般在40~45分鍾左右,從上課伊始到下課鈴響起整節課上,學生的注意力難以一直保持高參與度,學習的內容之間也有一些區別。這些特點都要求我們一定要把一節課劃分成許多段落,但一節課的時間總體又有限,不能切割太碎,否則也沒有相對獨立的時間完成某些教學任務。一般來說。一堂課以分為2~4個板塊為宜。
從許多教師的教學設計中可以看出,有兩種傾向是比較普遍的,一是教學過程不分板塊,一口氣到底,學生沒有喘息的機會;二是時間分割太碎,活動太多,學習任務太雜,沒有停下來集中學習的時間。尤其以後一類為多。許多教師總認為,教學若不涵蓋該課文里的所有內容、不涉及有關知識,心裡就不踏實。實際上,教學活動彼此之間的關聯性很低,很難形成清晰有效的學習脈絡,而游離狀態的破碎信息穩定性比較差,很容易被遺忘。
每個活動板塊都有明確的教學目標,這是教學設計的第二步,但僅僅如此還不夠,為了增加教學活動的關聯性,還應做到環環相扣,即前一個活動是後一個活動的基礎或前提,後一個活動是前一個活動的深入與發展,這是教學設計的第三步。
設計主要活動板塊是教學設計的核心,也是完成一堂課任務學習的主要保證,如何保證這個教學活動的有效性?可以設計一組相關聯的問題,形成活動主線。這是教學設計的第四步。
在此基礎上,教師可再根據各種因素判斷各個環節可能遇到的具體情況,去豐富教學設計的細節,使一堂課的教學過程由宏觀框架到具體細節、由模糊到清晰,一步步趨於成熟。
五、設計合宜的作業,落實學習反饋
作業設計是教學設計中的一項重要因素,但是,不少老師對作業的教學價值認識不足,在作業的設計與布置上比較隨意,往往形式大於內容,對作業量的要求考慮大於對質的追求,缺少有效設計作業的意識,這是不利於提高教學成效的。作業設計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1.作業內容需要指向教學目標
無論是課堂作業還是課外作業,它首要的作用就是促進學習內容的保持與遷移,所以,教師設計作業時,第一個關注點就是作業內容與教學內容是否一致。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是否一致,學生的學與對學生的評價是否一致,這是考量教學是否有效的關鍵標准之一。
2.適合不同層次的學生
為了學生的全面發展,為了全體的學生,這是新課程的基本指導思想。作業設計也應該考慮到全體學生的不同層次需求。作業的難易度、作業量,乃至作業的形式,教師都應該精心設計。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對家庭作業的個別化應當予以特別的重視。如果教師不給某些學生布置一些個別性的作業,那就說明他沒有研究過每一個學生的力量、可能性和能力」。魏書生在《教師課上「十條」》中的第八條強調:「一堂課要留有三種不同類型的作業題,讓學生按照自己的學習情況選擇完成。」這兩位教育專家從不同的角度闡述了作業的難度等作業設計的針對性問題。
3.作業形式最好能豐富一些
學生的情況是不一樣的,這種種的差異對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同認知風格的學生對學習內容、學習材料、學習活動形式等都有不同的偏好。不同形式的作業可以更好地滿足不同認知風格學生的學習需求。
4.要求具體、表述明確
作業是布置給學生做的,很容易因為理解障礙而影響學生對作業的感情色彩與投入。在內容上,作業應向學生提出指向明確、要求具體的任務,不要出現籠統、空泛的要求。具體說來,大概有以下幾點:
明確作業涉及的范圍,如讀一段、讀一篇、讀一冊,還是做其他事情;
規定或建議採用的方法,如上網查閱資料,向父母做調查、小組討論、做批註等;
作業過程具有可操作性,如布置小組討論,應要求幾人一組,是否選出討論主持、記錄人、匯報人等;
作業質與量的要求,如完成時間、作業的字數,應盡量有明確要求;
發布、交流的方式,如網上發布,還是口頭交流等;
評價的依據,大體給出評價標准,以便學生按要求做得更好;
激勵的辦法,告訴學生可能獲得何種獎勵,會激發學生作業的積極性;
在語言表述上,作業要盡量做到句式簡短,表意明確,不能出現含糊不清甚至有歧義的詞句,否則,會讓學生無所適從。
5.適合教師檢查批閱
一般情況下,一位語文教師總是需要教授兩個班級的語文教學,不少語文教師還要擔任一個班的班主任。加上備課、改作業、與學生談心、家訪等日常事務,工作量都不小,如果作業很難批改,勢必會影響教師的工作狀態,甚至會影響教師的日常生活。實際教學中,也有教師面對沒有設計好的難改的作業敷衍了事的現象。例如,不少教師會布置「名著閱讀」的作業,可學生一旦寫好讀後感交上來之後,老師往往只給了一個「閱」字,或者含糊其辭地給出「優」「良」「中」一類的等第,缺少翔實的批改。幾次之後,學生得不到有效反饋,做起這樣的作業來往往敷衍了事。反思這一現象的出現,很大原因是教師對作業批改的工作量、批改方式等沒有進行設計,教師布置的作業很難批改,這樣的作業是起不到什麼訓練效果的。與其學生做起來沒勁,教師改起來馬虎,不如選擇有代表性的章節請學生摘錄點評,既有針對性,有利於批改,作業也就起到相應的作用了。
以上談的五點只是語文課堂教學設計這個復雜系統中的幾個方面,做好一節語文課的教學設計,還需要作好教材分析、設計好學習環境、學習媒體等,在這里就不一一展開了。當然,除了系統性之外,語文課堂教學設計還是一個螺旋式上升的過程。隨著對學生學習反饋的了解,教學設計會在反復修改中更適合教學的實際。
『貳』 如何巧妙設計好一堂語文課
各位老師,大家好,很高興有機會和大家探討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心得。俗話說「教無定法」,只要能夠切實提高學生語文能力和語文素養的教學方法,就是好方法。我今天在各位老師面前班門弄斧,不勝惶恐,希望大家給予批評指正。
我覺得要想上好一堂語文課,首先要備好課。這里所說的備課,不單要寫在備課本上,更重要的是要備在心裡,也就是教學各環節如何設計,時間如何安排,教學重難點如何突破等等,都要有明確的安排。我只想強調一點,我們在設計教學目標的時候,不能只關注知識與能力目標,還要關注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這也是新課標最根本的轉變。也就是說,一堂成功的語文課,不光要讓學生學會知識,還要讓學生掌握有關的學習方法,激發情感,明白道理。
那究竟如何設計一堂語文課呢?下面我就以小學語文第二冊第19課《小豬畫畫》為例來說。我將從四個方面來談談我的教學認識和體驗。
一、我對課文的解讀
《小豬畫畫》是一篇充滿童真童趣的童話故事,課文講的是一隻愛畫畫的小豬因為自己沒有主見,輕信小松鼠、小山羊和小白鵝的話,將原本可愛的小貓畫成了一隻大怪物的故事。課文用對話展開故事情節,寓道理於生動形象的故事之中,角色鮮明,語言活潑,適宜進行朗讀教學。因此,我的教學設計是以讀為本,讀中識字,讀中生情,讀中悟理。
二、教學目標的確立
⑴知識目標:認識「翅、膀、豬」等14個生字。會寫「角、些」等7個生字。
⑵能力目標:通過多種朗讀方式使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以及分角色朗讀課文。
⑶情感目標:使孩子從內心喜歡閱讀、喜歡童話故事。懂得遇事要多動腦,要有自己的主見,不能只聽別人說的道理。
本課教學重點是:
1、識字
2、朗讀
教學難點是:對課文內容的感悟理解
三、教學流程的設計
第一課時
1、激情激趣
我的設想是:藉助語言表達,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激起學生學習的慾望。我是這樣導入新課的:
首先通過講故事,將孩子帶入創設的情境當中,和他們進行談話,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
然後,揭示課題(19小豬畫畫)
這樣富有情趣的導入,將架起師生心靈溝通的橋梁,使彼此情感交融。
2、初讀感知
第一步:老師范讀,學生認真聽,注意字音。同時思考:愛畫畫的小豬剛開始畫了什麼?最後變成了什麼呢 ?
第二步:學生反饋,檢查學生對課文整體的把握。。
3、自主識字
第一步: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由朗讀課文,同時勾出生字。
第二步:讓學生分組自學生字,讀准字音。
第三步:遵循教學的直觀性原則,在全班交流時,我設計了「摘蘋果」和「開火車」兩個游戲環節。激發學生的識字興趣,體驗識字的樂趣,從而樂於識字,進而主動識字。
第四步:學習組詞,交流識字方法。
4、寫字
第一步:學生觀察生字間架結構和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第二步:老師范寫,學生書空。
第三步:學生先描紅,再自己寫。
第四步:老師講評。
5、作業
朗讀課文,書寫生字詞語。
第二課時
1、復習字詞
2、理解課文,指導朗讀
這個環節是本課的教學重點,我的教學步驟是:
第一步:我利用形象的插圖引導學生觀察,在觀察的基礎上,讓學生自讀重點句子,從不同角色的動作、神態、語氣等方面進行有感情的朗讀指導。
A、首先出示第一幅圖,引導學生觀察圖上有誰?他們在干什麼?
這幅圖中包含兩個重點句子。出示句子,再次引導學生觀察小松鼠和小豬的神態和動作,然後自己讀一讀,體會不同角色的語氣。
例如這句話,「你看,我的尾巴又大又好看,應該把貓的尾巴畫的大些。」(出示句子)
我引導學生帶上動作讀出小松鼠炫耀自己的尾巴大而好看那得意洋洋的語氣。
出示句子:「小豬聽了,馬上把貓尾巴畫得又粗又大。」
這句話指導學生重點讀,並用動作理解「馬上」和「又粗又大」兩個詞語的意思,讓孩子們體會到小豬正是因為聽到別人說的話,自己沒去思考就馬上去畫,所以把貓的尾巴畫得又粗又大,鬧出了笑話。
B、同同樣的方法觀察第二三幅圖
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出示句子:
「你看,我頭上的角多神氣,快把角加上去吧!」
小豬聽了,連忙在貓的頭上加上了一對角。
「你看,我的翅膀多漂亮,給貓加上一對翅膀該多美呀!」
小豬聽了,立刻在貓的身體兩旁添上了翅膀。
然後指導朗讀。我採取生生互動的形式,即學生自讀,同桌互讀,分組分角色讀等互助形式,使他們自主感悟語言;最後在生生互動的基礎上,進行師生互動,在有趣的角色對讀中體會到:小山羊認為自己有角覺得自己很神氣;小白鵝覺得自己的翅膀漂亮很自豪的語氣,以及小豬聽到他們的話不動腦筋,把他們的特徵畫在小貓的身上,鬧出了笑話
第二步:分角色朗讀比賽
新課程標准提倡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我先讓學生分小組進行分角色朗讀,然後戴上頭飾進行小組之間分角色表演朗讀比賽。這樣,課本語言通過學生自己再創造,變成了自己的語言,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
第三步:進行讀的評價。通過學生相互評點,體會讀文的感情基調和讀文的表達技巧,並內化到自己的方法里。
3、感悟道理
這是本課的教學難點,如何突破呢?《語文新課程標准》指出:「要培養學生對事物的好奇心,使他們產生強烈的探究興趣,具有問題意識,樂於探究。」為此,我運用了這樣的教學策略:
巧妙設問,共同探究
(1)小松鼠、小山羊、小白鵝他們的話有道理嗎?
這個問題從孩子辨別是非的能力,來檢查他是否真正的讀懂文章,理解了課文所蘊涵的道理。
(2)你喜歡小豬嗎?為什麼?
這一問題的提出恰好鼓勵了學生在閱讀中談出自己獨特的見解。
(3)小豬把貓畫成了一隻大怪物,大家看了都哈哈大笑起來,你是怎麼想的呢?想對他說些什麼嗎?
把小豬的事情和自己的生活實際聯系起來,使孩子們真正懂得要做一個愛動腦,有主見的孩子。
在這個環節的教學中,我將營造一個輕鬆快樂的學習氛圍。充分尊重了學生個性化解讀,多元化解讀,讓孩子們展開想像的翅膀,通過互動交流、互助探討,撞擊出思想的光芒。
4、作業
把這個故事講給家長聽
語文課堂教學的目的在於致力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促進學生的發展,如此,本堂課我想全力打造一個開放而有活力的教學氛圍。讓學生快樂學習,快樂成長。在學習知識的同時,掌握方法,明白道理。
在低年級語文教學各環節中,要注意以下問題:
一、組織教學
因為低年級的孩子注意力不是很集中,容易走神,所以組織教學尤為重要。時間可以放在課前和課中。課前可以讓孩子唱唱歌,讓孩子把注意力集中到課堂上來。課中,當孩子比較疲倦的時候,可以讓他們做做游戲、猜猜謎語或者根據課文內容表演一下,調節課堂氣氛,以便更好地進行後面的教學。
二、課前導入
著名特級教師於漪有一句名言:「課的第一錘要敲在學生的心靈上,激發起他們的思維火花,好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整堂課是否能上好、上得有效果,導入新課的這個首要環節非常重要。
可能我們有的時候都喜歡直接把課題板書出來,然後上課,這其實也是一種方法,叫「開門見山」,優點是直截了當,乾脆利落。那是不是所有的課文都適用這種方法呢?顯然不是。其實導入還有很多方法可供大家選擇,比如看圖導入、談話導入、懸念導入、講故事、猜謎語、復習導入等等。同一篇課文也可以採用不同的方法導入。比如《小豬畫畫》一課 ,可以用哪些方法呢?(大家討論 ) 。
三、教授新知
這是整個教學活動的重點。我們要明確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即要求學生掌握哪些生字詞語,如何理解課文,要激發學生怎樣的情感,再選擇採用合適的教學方法來完成這些任務。要處理好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之間的關系,處理好問與講的關系。要通過設計富有啟發性的問題,引導學生思維。比如教學《燕子媽媽笑了》一課時,可以按照課文思路來設計問題,燕子媽媽讓小燕子去干什麼?小燕子第一次觀察到什麼?媽媽有什麼表現?第二次、第三次呢?通過這個故事,你明白了什麼?這樣有利於低年級孩子理清課文思路。
四、鞏固擴展
這個環節是對課文內容的回顧、總結、擴展和升華。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掌握擴展的廣度和深度。如學了《丑小鴨》一課,有兩種問法:一是直接問「你明白了什麼道理?」二是問「你喜歡丑小鴨嗎?為什麼?」表面看意思相同,但對低年級的孩子來說,顯然第二種更合適。
五、作業布置
低年級的作業,可能大多是抄寫拼音、生字、詞語,還有組詞造句,有時寫寫話,或者是回家給家長講講故事。還可以設計一些開放性的問題,比如上完《假如我有一隻神筆 》,可以讓孩子想像假如自己有一隻神筆會畫什麼,然後把它畫下來。
一二年級是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和習慣最關鍵,也是最重要的階段。那麼在各個板塊有哪些問題需要重視呢?
一、拼音教學
1、利用好書上的插圖,可以激發孩子學習拼音的興趣,提高學習效率。還可以讓學生掌握觀察圖畫的基本方法,培養學生說話、傾聽、評價的能力。
2、鼓勵學生用多種方法記憶拼音字形,如編順口溜、做字母操、比較法、畫畫法等等。
二、識字與寫字
1、多認少寫,激發孩子識字興趣。
2、鼓勵孩子用不同的方法記憶生字字形,理解字詞意思,活學活用。
3、寫字姿勢要正確,注意用眼衛生。養成良好的寫字習慣,把字寫得規范、端正、整潔。
三、閱讀教學
1、重視范讀、教讀,訓練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注意糾正學生「讀望天書」和「唱讀」的不良習慣。
2、練習分角色讀、表演讀,激發學生朗讀興趣。如在教學《雨後的森林》時,我讓學生加上動作讀,孩子們興致很高,很快就在表演中學會了背誦。
3、讓學生初步了解朗讀的評價標准,學習評價別人的朗讀。
4、課後的詞語花籃,讓學生學會積累課文中的好詞,並學習運用到說話寫話中。
四、寫話
1、激發學生寫話的興趣,鼓勵學生寫自己想寫的話,保護學生的童心。如一個孩子寫到:「天上的雲哭了,水裡的魚兒笑了。」你會怎樣評判呢?表面看不合邏輯,實際上卻反應出孩子看待世界的角度和大人是不同的。
2、樂於運用閱讀和生活中積累的語言。
3、正確使用標點符號,包括,。?!:「」等等。
五、口語交際
1、選擇貼近生活的話題,創設一個真實的口語交際環境,讓孩子有話想說,有話可說。
2、培養學生良好的口語交際習慣,認真傾聽,清楚表達,大方有禮。
以上說的只是我在小學低段語文教學中一些小小的心得體會,希望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如有不當之處,敬請指正。
『叄』 語文課堂教學如何構建新的課堂文化
新課標下的語文教學策略
作者:張麗|[email protected] 轉貼自:本站原創 點擊數:2346
《語文課程標准》明確提出「新課程標准要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積極倡導自主、合作、研究的學習方式」。新的課標、新的教學理念,應該在課堂教學這塊主陣地上得以實現,獲得體現。這就需要構建一個新課標下的新課堂。
一、教學重心要轉移。
教學重心要從以教師為主轉變為以學生為主,使學生成為學習和發展的主體。美國著名教育家杜威說:「現在我們的教育中將引起的轉變是重心的轉移,這是一種變革、一種革命,是哥白尼在天文學中從地球中心轉移到太陽中心一類的革命。在這里,兒童變成了太陽,教育的措施要圍繞他們組織起來」。所以,實現教學重心的轉移,就要如《語文課程標准》所言「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意培養學生的自主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造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以上規定涉及學習興趣、自主意識、學習習慣、學習情境、學習方式諸方面,都屬於學生主體的意識和行為。
當前,對「學生主體」談得很多,但大多停留在理論層面上的「議而不行」,而缺乏操作層面上的「行必有果」。如果僅此而己,實際上是把「主體」虛擬化、抽象化。在教學活動中,學生主體是一個個實實在在的具體的人,是一個個有豐富的精神生活、蘊涵著生命潛能的人。教師應深入了解學生,盡可能把學生和自己的距離拉近,使之感到親近;和教材拉近距離,使之感到親和;跟教材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拉近距離,使之共振共鳴。而常見的語文教學卻是匆忙地將具體的抽象化、感性的理性化,把豐富多彩的生活經驗一下子轉化為「用符號表現的專門知識。」這正是杜威堅決反對的把「學生知識從生活中孤立出來作為直接追求的事件。」為此,語文教學必須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以學生自己的生活為中介解決學生生活的多樣性、具體性和教材內容的抽象性、概括性的矛盾.
語文教學就是要倡導學生通過自己的探究去獲得獨特的感受、獨特的體驗和獨特的理解。教師要重新調整自己的角色和行為,使自己成為學生發展的引導者和促進者,而不只是知識的佔有者和闡釋者,更不是神聖殿堂里的那些冷漠的喋喋不休的「說教者」。要真正蹲下來看學生,以平常的心態和學生交朋友。教學是師生共同享有的快樂的生活,教室是師生共處的生活世界。當前,在新理念的指導下,重建一種新型的師生關系,重構一種新的教學生活,是十分必要的。
二、語文教學要改變教學策略。所謂策略是在教學理念的指導下,為達到教學目標而運用的方法、手段、途徑的總稱。由於語文教學綜合性強,應研究與教材和學生實際相適應的語文教學策略體系。當前,對單個教學法的研究比較多。應該說,這些研究各具特色。有的是從特定的理論出發(有我國傳統的教學理論,也有從前蘇聯和西方引進的理論)通過實證性研究使傳統的現代化,國外的本土化;有的是從本地本校的帶有個性色彩的成功經驗出發,經過提煉、加工、推廣,使個性的共性化、經驗的理性化、零散的系統化。雖然有的教學方法還缺乏理論構件,甚至還帶有「經驗色彩」,但由於是土生土長的,具有一種天然的親和力,比較容易看到效果。也有一些教學法實驗研究,既有自己的成功經驗,又注意對傳統的繼承和對國外研究成果的借鑒,最終形成自己的特色。對這些語文教學改革實驗都應該給予充分的肯定和積極的評價。
當前對教學策略研究的著力點是把零散的個案研究體系化,把單個的教學實驗研究置於一個大系統中加以整合。可以說,最有效的教學方法是針對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的多種方法巧妙的組合。如何組合,孰前孰後、孰多孰少,如何反映教師的教學功力和教學藝術,因此「課程標准」強調「要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
(一)語文教學要淡化教師的講,強化學生自主學習意識。教師的講,主要是引導,引導的方法主要是點撥。在課文的關鍵之處、聯結之處、過渡銜接之處,以及表達的精彩之處,教師要善於「畫龍點睛」「指點迷津」,使學生舉一反三。學生的自主學習,主要指變過去掌握結論式的學習為探究性學習、反思性學習、研究性學習。應放手讓學生去嘗試錯誤。沒有經過挫折的成功,體會不到成功的快樂。還應讓學生在自主的前提下,合作討論、相互補充,自己去參與獲得知識的過程。探究性學習允許學生選取不同的視角、採取不同的方法、獲得不同的結論。由於每個學生的經驗背景不同、興趣愛好迥異、性格氣質有別,應提倡結論的多樣化。
允許暫不作結論,把問題延伸到課外,讓學生通過查閱資料、調查訪問等方式去尋求解答。例如:講《秋天》(《暖色音樂》)一詩,我不是一句一句的支離破碎的去分析,而是根據以往的教詩歌的經驗,讓學生探究歸納詩歌的「跳躍性」、「形象性」、「含蓄性」。以討論、交流、短評的形式對此詩進行學習,並自己動手學寫小詩。這種嘗試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們每篇周記都有人寫詩。並摘抄了許多小詩。學語文的興趣大增。
要變教師發問為學生提問。提倡教師少問,學生多問。並非一概反對教師提問,而是反對那種瑣碎的無思考價值的提問,反對那種不能激發學生想像力、思維力的提問,反對那種淺顯的無回味餘地的提問。怎樣看待「帶著問題讀」?這個提法本無可非議。因為循疑而進,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是古訓中的讀書要旨。要不要每一個段落都要學生帶著老師提出的問題去讀書呢?如果這段課文明白如話,學生一讀就懂,有必要去提問嗎?如果這段課文想像空間和思維空間很大,學生通過讀、思、議可以自由發揮、自由伸展,何必要教師用一個問題框住學生、限制學生的思維活動呢?如果這段課文確實難以理解,學生不知從何入手,教師在課文的「節骨眼」上提出一個有思考價值的問題,讓學生在讀書中找答案,也未嘗不可。例如:《獵狐》一文的閱讀抓住兩點即可。一是由情節「獵狐「——「放狐」中所體現的人物情感怎樣;一是整體感知全文後的所得——「為什麼」。把握了這兩點,基本對這篇課文有了比較清晰地認識,明白了學習的重點和難點。授受雙方都有的放矢。
(二)語文教學要讓學生學會感受、體會、體驗、揣摩。要重感悟、重語感訓練。「好讀書,不求甚解」。只要學生通過上下文在一定的語境中,明白意思就行了,不求精確,只求明了。
重讀書,特別是重自讀、重自由讀書。當前,語文課上齊讀太多,整齊劃一、氣氛熱烈,可以調動學生的情緒,消減課堂上的沉悶。但齊讀太多,教師不便了解學生的朗讀能力,不易發現讀書中可能出現的問題,久而久之,還可能出現「濫竿充數」的「南郭先生」。因此,對「齊讀」要適時、適度,不是不用,但不宜多用。
重積累,包括課內積累和課外積累。對語文教學來說,主要是語言積累,佳詞妙句、古詩、精彩片斷都應要求熟讀成誦,內化成自己的語言。語文學習,不是先學語言規律再去說話、作文,而是通過接觸大量典範的語言現象,自己去悟出語言的規律和法則,所以在一定的意義上說,語文學習是「舉三反一」。《語文課程標准》明確指出:「在大量語言實踐中掌握運用語言的規律」。
(三)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在理解和運用語言的實踐活動中學法、悟法。方法常常是知識轉化為能力的中介。學生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就為自主學習創造了條件。《語文課程標准》中要求識字教學「注重教給識字方法」,閱讀教學要求學生學會朗讀、默讀。「學習略讀,粗知文章大意」。能「聯繫上下文和自己的積累,推想課文中有關詞句的意思,體會其表達效果」「在閱讀中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文章基本的表達方法」。有條件的學校還要求「利用圖書館、網路等信息渠道嘗試進行探究性的閱讀」。作文教學「應注意培養觀察、思考、表現、評價」的能力,讓學生在習作實踐中學習觀察的方法、構思的方法、表現的方法和自我修改的方法。其中首次出現「表現」這一概念,頗具深意。「表現」是學生在觀察客觀事物中將主觀意願和客觀事物結合、反映個性心理的一種寫作方法,是習作的個性化行為。作文教學強調「寫真實」是正確的,但在寫真實的前提下要引導學生善於表現「自我」,表現有別於他人的主觀感受、主觀體驗。學生個性化作文是學生個性心理的獨特反映,這種獨特性常常閃爍著創新的火花。
此次《語文課程標准》,不再強調每課必分段、歸納段意、概括中心。由於每篇課文的要求不同,在單元里的地位不同,課文的題材、體裁、表達方式也不同,因此,對課堂教學結構的分析應提倡多樣化、個性化、多種樣式並存。培養學生的整體把握能力。
有的課,可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從學生感興趣的段落(如《羚羊木雕》中「要回木雕」一節)入手來設計教學結構。但注意不要割裂課文,不要打亂作者的表達思路。有時,學生由於預習不充分,究竟對哪一段感興趣說不出所以然,而是隨口應答,教師應分辨真偽,作出正確判斷。
有的課,(如《蜀鄙二僧》)以學生自讀為主,輔之以合作學習。在讀書中,遇到疑難處,自己運用工具書解決;實在不能解決的,由教師從旁指點。讀書是一個過程,學生在讀中感知。在讀中感悟、在讀中積累、在讀中形成語感、在讀中學會讀書。教師在讀中相機指導,或矯正目標、或提出要求、或糾正錯誤、或進行激勵、或梳理歸納。在讀的過程中,學生的讀中感悟和教師的讀中指導要自然、和諧,不要代替學生思考,更不要打亂學生的思路。
有的課以合作學習為主,先分組、後交流,然後提取各組之長,師生共同歸納出課文的主要內容,課文的重點以及作者的表達順序和基本表達方法。
有的課可直接從課文的重點切入,以點帶面,從部分返回整體。引導學生用學習重點段的方法去自學其他段落。
教學內容、教學目標和學生實際需要的不同決定課堂教學結構的多樣化。要提倡不拘一格、標新立異,鼓勵教師大膽嘗試、勇於創新。
總之,所有的課都應強調適合學生實際水平的自主學習,要改變那種逐詞、逐句、逐段分析課文的方法,改為重點精讀、非重點略讀和瀏覽。改變繁瑣分析、零碎解剖以及每課必分段、必概括中心的做法,培養學生整體把握的能力。讓學生在通讀的基礎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內容、體味和推敲重點詞語在語言環境中特定的意義。引導學生「在閱讀中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文章基本的表達方法」。
新的教學計劃出台後,語文學科由原來占總課時的3O%左右減為占總課時的2O%-22%,課時減少,閱讀量增大。中、高年級課文一般為35篇(包括精讀、略讀),所以必須研究長文短學,一般是一篇課文一節課學完。充分利用學一篇帶多篇的方法,實行能力的遷移。教師要吃透教材的重點、難點,不要面面俱到、不要平均使用力量、不要求講深講透。要改變那種慢節奏、低效率的教學,強調提高教學效率,向45分鍾要質量。因此教師的教學語言精煉,不講或少講那些「正確的廢話」,教師不重復嗦,學生也不重復別人的話語。各個教學環節要嚴謹有序,不為一些細微末節的問題浪費時間,也不要為某個學生的無關問題影響教學進程。
新課標下的語文教學的幾點思考
《語文課程標准》的出台,無疑為僵化的語文教學注入新的活力,多年來圍繞「考試」而旋轉的教師和莘莘學子們,不由得歡慶鼓舞。在這塊以人性為基準,以發展為根本,提高素質為核心的平台上,他們可以自由創造,各顯其能,展示才能,讓更多教師和學子走出應試教育的牢籠,成為「自由」的人。然而繁華的背後是否存在熱鬧的空洞,繁華的虛假呢?以下談談我的拙見。
創新教育,素質教育,還是現在進行的新課程改革,無疑都是為了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挖掘學生的潛能,讓其成為適應時代和社會需求的創造型人才。因此,新課標以發展人性為基準,著重培養人的能力,讓學生在生活中學會學習,在學習中學會生存。「傳道,授業,解惑」為職業的教師形象已不適應現代教育的需求,教師應該放下師道尊嚴的架子,與學生一起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解讀,分析課文,教師是課堂教學的調度者,教材的創新者,教學的引導者,而不是教學的主導者,以往那種教師獨霸課堂,一言堂的教育已成為歷史,而應將主動權全面的完整的交給學生,還給學生學習的自由,讓其在語文的天堂里自由飛翔,自由馳騁,教師只是一個宏觀調控者,是學生的朋友,在課堂上和學生一起解讀課文,共同探討交流,將自己認識事物的方法和思維無形中傳給學生,在共同學習中達到教學目的,提高語文素養。
一「沒有標準的標准」
《語文課程標准》中「閱讀標准」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一種平等對話的過程」既然對話,就有對話中大差異,真所謂「一千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對同一個文本的解讀,仁者見忍,智者見智,自然有不同的理解,作為
課堂教學的調度者,教師是否聽之任之呢,我認為在課堂上應該不僅能放的得開,更應該收的來。成然,閱讀是個性化的行為,是學生的主體體驗,教師不應該以自己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珍惜學生的生活體驗與感悟,注重多元理解,但強調多元理解應該是有理有據的而不是信馬由韁,我們的教學必定是讓學生的認識上升到某一發展水平。應此,作為調度者的教師,應該在多元理解的前提下尋找一個准線,這樣才能使學生的認識水平有所提高。
二「無招」與「有招」
大凡武林高手,都武功卓絕,身懷絕技,他們信奉「無招勝有招」的理念。
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我覺得無招比有招更能取敵制勝。語文教學「五環節」,「目標教學」…語文教師可能耳熟能詳了。這些先進的教學方法給語文教學帶來了生機,讓語文這棵大樹展示了新姿,然而在新課程改革的背進景下,多少有點捉襟見肘了。眾所周知語文教學本來是審美教育,其學科的獨特性
決定了其教發的靈活多樣,如果我們只限於幾種模式,無疑束縛了自己的手腳,帶著腳鐐跳舞。再者,「迢迢大路通羅馬」只要目標一致,方式可以多樣。在寬松的環境里你教的精彩,學生也學得愉快。
三作文批改探微
作文是語文教學的重頭戲,寫作水平的高低與否直接反應出一個人的語文水平。應此語文教學中,作文教學不可丟。在新課標的背景下,「對話式」的作文批改方式應該得到青睞。
作文是學生體驗生活,感悟生活的展現,是一個人語文素養的縮影。應此作文的批閱尤其重要。閱讀一篇作文無疑是一次師生對話。評語是師生溝通的媒介, 教師針對學生文章中的不足下評語,學生再根據評語修改作文,。這樣一方面學生吸取教師的修改意見,另一方面學生看到自己的不足,同時達到心靈的溝通,一舉三得,何樂而不為呢?
新課標理念下的語文教學實踐
發布時間:2005-11-16 來源:網友提供
新課程改革關繫到教育質量的高低,關繫到民族素質的提高,關繫到綜合國力的增強。其基本理念是「以學生發展為主」、「以實用為主」,強調終極關懷。首要任務是改變知識傳授過重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掌握必要的學習方法,了解一定的基礎知識,形成基本的學習技能。並且在主動探索和建構知識的過程中學會合作,學會生存,學會做人。它比任何時候都更關注人本身的發展
,注重張揚個性,體現人文關懷。這既是對祖國幾千年傳統文化中主體意識缺失的一種深沉思考和內省,又是對現實世界科學精神的呼喚。
作為語文教師,我順應時代潮流,認真學習新課標的理念,逐漸轉變了觀念,樹立了新的學生觀和教師觀。並且在語文教學實踐中,積極按照新課標的要求,努力轉變教學方式、評價方式,努力實現教學活動中師生角色的轉變:教師角色從傳統的「傳道授業解惑」者變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學生潛能的喚醒者,教育藝術的研究者,是「平等中的首席」;學生角色從過去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變為學習活動的主體,和教師在人格上是平等的。
一年來,在新課標理念的指導下,我著重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嘗試:
一、變革教學設計的內容,堅持「教」的設計和「學」的設計,構建民主開放的課堂。
一般來說,教師備課,向來是非常詳細的,且不說內容的環環相扣,即使學生可能出現的問題,可能出現的回答,所用的教學時間均在教案中有所體現,若是照著教案「教」下去,那應該是一堂較完美的課。但「教是為了不教」,「教」是為了「學」,宗旨是為了學生的發展,如果一堂課只有「教」的行為沒有「學」的行為,那麼學生的「學」就不是真正的「學」,學生的「發展」也談不上真正的「發展」。所以我在教學設計中堅持既有「教」的設計,也有「學」的設計,有「教」的行為,也有「學」的行為,如果遇到實際教學時間、環節與設計的時間、環節不一致時,我常是忍痛割愛,將精彩留給學生,讓「學」的環節充分發展。如教學《未選擇的路》,原定一節課的教學內容結果多花了20分鍾,原因是「學」的環節出彩。這節課本來設計的是「讀」、「說」、「寫」三大板塊,板塊之間彼此依存、交叉、交替、連綴,內容精細嚴密。「讀」時學生紛紛發表意見,如重音、節奏和停頓的反復推敲確定,「說」中學生爭說情感體驗,並逐漸形成兩大對立傾向,雙方各執一詞。在此情況下再完成「寫」已不可能,我決定改變計劃引導學生舉行一次小型辯論賽,雙方引經據典,氣氛異常熱烈。雖超出原定時間,且「寫」的環節尚未完成,但充分保證了學生的學習時間、空間,且確有所得,何樂而不為?
二、採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實踐中不斷完善。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我逐漸建立了新型的師生關系,逐漸改變以前單一、被動的學習方式,逐步建立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1、自主學習階段,授之以漁,付之以行動,解決「怎麼做」、「做什麼」的問題,包括六個步驟:①自選內容進行課前三分鍾演講;②結合單元總體目標和導語提示自定目標,明確意向;③自瀆課文,正音釋詞,編自然段序號;④自主作答,「我認為本文的內容是
,主旨是
」;⑤參照課後習題再讀課文,力求找到答案;⑥歸納小結自主學習階段的疑難問題,整理在預習本上。此階段總的原則是大膽地想,大膽地說,大膽地寫,還給學生心靈的自由,使課堂真正活起來,讓學生盡情展示自己的學習所得和獨特體會。
2、合作探究階段,設置任務,學會交流合作。
怎樣才能在課堂上實現合作探究學習呢?我嘗試過二人組合(同桌)、四人組合(前後兩排)、隨機組合(設置情景,臨時調用,如表演課本劇、分角色朗讀),教會學生承擔不同的學習任務,如記錄員、組長、主持人等。學生在小組學習中,不僅形成與人交流的能力,還學會了發言、傾聽、評價、質疑,在交流中形成了與人合作的能力。
三、堅持面向所有學生,尊重學生情感體驗。
新課標規定:「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大而言之,是素質教育使然,是提高全民族素質使然;小而言之,是教師的道德使然,是家庭的期望使然。
過去有段時間在教學中,尤其是在教研活動或賽課中,為了課堂出彩,我常常設計一些有一定難度的問題留給優秀的學生,如全班最善朗讀的去朗讀,最善表演的去表演,最善畫畫的去畫畫……實際上只有一些學生在課堂上「跑龍套」,支撐整堂課框架的只是為數很少的學生,大部分學生沉默不語,課堂上沒有他們的一席之地。久而久之,他們就失去了對學習的興趣。所以總有一種奇怪的現象,剛進校時活蹦亂跳,暢所欲言的孩子在學校呆了兩三年後居然連手都不敢舉了。「隨著年級的遞增,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遞減。」有此教訓,我盡量兼顧各層次的學生,分層教學,分類要求。設計教案時,注意要求和難易度的各不相同,讓學生有選擇性地參加,有選擇地完成,照顧不同層次的學生,使每個學生都能根據自己的不同情況進行不同的學習活動。並且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採用不同的評價方式,尤其慎重地評價差生,善於捕捉他們的閃光點,使他們感到老師的信任鼓勵,獲得心理上的滿足感,這就為學生提供了「動」的慾望和可能,使學生感到我也要參加,我也能完成,增強了自信心,從而也留住了學生的心,讓他們各盡其材,各得其所。
其實,深入每個學生,你會發現,他們中每個人都有著豐富的內心世界,有著不一樣的情感體驗。通常,當老師的注意力輻射於後進生之外時,他們就會游離於教學之外,諸如講小話、玩紙團、做鬼臉、彈皮筋、大聲讀書、怪調回答……但他們常常被尊重被包容時,他們的潛能就會蘇醒過來,有時會令你大吃一驚。如我教學《第一次真好》時,先是四人小組合作學習,進行角色體驗,再全班暢所欲言「第一次」,我有意請平時表現很糟糕的同學講述他們的第一次,結果發現他們的「第一次」更豐富,更刺激,更能令人回味無窮。
由此,我領悟到語文教育的確應該是大眾教育而非精英教育。作為語文教師,我必須面向全體學生,必須尊重他們的情感體驗。我期待著我的課堂能成為全體學生的情感樂園,是激發全體學生想像的肥沃土壤,是學生心中的伊甸園。
四、堅持學以致用,立足課內,放眼課外,積極開發課程資源。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徵。」新課標在前言部分就開宗明義,強調語文學習要服務於生活,服務於應用,服務於個性發展。大體來說,作為體現新課標理念的主陣地――課堂教學,要教給學生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前已談及,此不贅述。
至於體現新課標理念的輔陣地――綜合實踐活動是聯系課內外的紐帶,是語文服務於生活的體現,是提高學生綜合能力的捷徑。所以,我盡量利用各種機會,盡可能地開發課程資源,想盡千方百計引導學生關注自然、關注社會、關注人生,從而使學生增強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近一年來,我指導學生利用各種教科書、教學掛圖、工具書、其他圖書、書刊、電影、電視、網路、圖書館、博物館、布告欄、廣告牌等收集資料。開展過以下活動:口語交際(「向你推薦我」、「成長的煩惱」)、演講會(每日一講,課前3分鍾)、辯論會(不定期)、故事會(「約會名人」)、讀書會(設會長、副會長各一人,各司其職)、詩歌朗誦會、小報比賽(「黃河頌」)、競猜熱線(「戲曲大舞台」)、調查報告(街頭錯字)、焦點訪談(「黃河,母親河」)、語文知識競賽(「探索月球奧秘」)。
雖然以上活動並不是每次都精彩,每次都完美,總是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但至少讓學生走出象牙塔,參與到社會生活中去,活學活用語文,明白生活處處有語文,這就是最大的收益。
五、堅持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也即反思教學,對青年教師尤其重要。反思的過程,往往真理的大門會怦然開啟。在教學實踐中,在吸取同仁成功經驗的基礎上,我著重反思三個方面。
首先,反思本節課最有創意的細節。就教師方面看,指教學過程中產生的獨特的理解,新穎的組織課堂教學的方式手段,能維持學生興奮點的提示或暗號等。就學生方面看,指對課文的獨特理解、體驗、領悟,可資借鑒的學法,收集篩選材料的獨特視角。
其次,反思本節課中最成功的細節,如新穎獨到的導入方式,別具一格的情景設置,層次分明的提問,凸現思維的點撥,標新立異的板書,行之有效的教學設計
,銜接緊密自然的巧妙提問,形象活潑的教輔用具,讓學生迷途知返的暗號等,如教
『肆』 小學一年級語文課堂教學設計的方案(人教版)
小學語文一年級教案——以游戲為主線「活」化課堂教學——《aieiui》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教材分析
《ai ei ui》是義務教材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語文一年級上冊拼音部分第9課,是復韻母教學的起始課。因此,復韻母的字母組成和發音是本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在教學中應突出對學生學習漢語拼音興趣的培養。
設計理念
《語文課程標准》提出,在語文教學中要重視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改變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因此,把課堂教學作為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主渠道,應使課堂教學成為學生創新學習的過程,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學生自始至終感受到成功的愉悅,從而增強他們的學習興趣。
漢語拼音是幫助學生認讀漢字、普通話的重要工具,但學習起來有些枯燥乏味,易引起學生厭學情緒。《語文課程標准》中的「實施建議」指出:「漢語拼音教學盡可能有趣味性,宜以活動和游戲為主。」因此,本堂課的設計,我就讓游戲貫穿整個課堂為孩子們營造了良好的樂學氛圍,從而激活了孩子們的思維,使孩子們在會心的笑聲中動手動腦,合作探究。
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復習導入。
1、歌曲導入(伴隨著《郊遊》的音樂聲,學生自由做動作)。
師:小朋友,我們今天到拼音樂園去秋遊,好嗎?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一開始就將學生帶入有聲有色的拼音樂園學習,激起了學生學習拼音的興趣。]
師:瞧!拼音樂園里有好多氣球。
(黑板上貼有不同顏色的氣球,背面寫有學過的單韻母。)
2、生摘氣球。
師:你們喜歡漂亮的氣球嗎?你喜歡哪個就把它摘下來,不過氣球背後有一個小秘密,你得把它說給大家聽,說准確了,就把這個氣球送給你。
師:這些氣球中的字母合起來有一個總稱叫什麼?(單韻母)
誰知道單韻母有哪些特徵?
3、揭示課題。
師:看老師變魔術(移動還剩在黑板上的兩個氣球)讓氣球「i」往上飛,飛到「a」的後邊就組成了復韻母ai。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第9課ai ei ui
[這樣安排復習導入,體現了靈活性、層次性、多樣有趣的形式,使學生拾級而上。]
二、自主探究,學習新知。
1、學習復韻母ai。
(1)學生嘗試念ai。
老師觀察後分別請出一位發音正確的學生和一位發音不正確的學生上來念ai,讓全班同學觀察、區別、評價。
(2)教師邊評價、邊示範,講清發音要領。
(3)在語言環境中進行四聲練習。
請同學們看書中的圖,你發現了什麼?
如:姐姐高,弟弟矮ai ai ai
(4)指導書寫ai。
請同學們觀察一下ai的家在哪兒?師范寫一個,生試寫兩個。
[這部分內容,學生通過觀察、發現、評價、練習學會了ai,充分發揮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精神,又提高了學生的評價能力。]
2、課間休息。
師:同學們剛才大家學得很認真,老師獎勵你們一個游戲。
同桌板手腕比賽(老師喊加油)。
[這環節安排既調節了課堂氣氛,愉悅了學生的身心,又為下面的學習作了鋪墊。]
3、學習復韻母ei。
(1)師:剛才聽到小朋友們憋足勁,都發出了「哎—」的長長聲音,聲音短一點就是今天學習第二個韻母ei。
(2)看圖,誰說說怎麼利用圖記住「ei「的音、形。
(3)在語言環境中進行四聲練習。
(4)書寫指導。
[從游戲引入,再通過看圖、編順口溜等方法來學ei,學生學起來興趣盎然、易懂、易記。]
4、小組合作,學會ui。
(1)同桌或小組合作看課文插圖、編小故事、做游戲學習ui的音形。
(2)反饋。
a、指名看圖說話,小女孩圍圍巾,「ui」的字形象圍巾,「ui」的讀音就是「圍巾」的「圍」的讀音。
b、兩個小朋友上來打電話。
如:甲:「ui,你好,王小偉,我是薇薇。」
乙:「你好,薇薇!有什麼事嗎?」
甲:「我今天學會了三個復韻母ai、ei、ui。」
……
[這部分內容,充分發揮了學生合作探究的精神,在觀察圖畫中,在游戲中學會了韻母ui。]
三、鞏固練習。
課前師生共同用硬紙片做好若干個花盤,(班內學生分成幾個合作小組就做幾個花盤)若干個寫好音節的花瓣,平均分給每個小組。
1、師:拼音樂園里的東西真多,剛才各小組都分到了一個大花盤和4個寫有音節的花瓣,有梅花、有喇叭花、有杜丹花……如果小組內同學都練會了,就可以把四個花瓣逐一貼到花盤上,全貼完了,就可以把大花盤貼到大花園里,(手指教室後面的學習園地)。讓我們的花園變得更美麗。
2、師:這樣,你們是喇叭花隊,你們是梅花隊。
3、師:各小隊貼好後,自由選一個其他小隊花盤上的音節念一念。
[這個環節,教師設計了一個美麗的大花園,讓學生在小組活動中,反復練習拼讀音節,寓趣味於枯燥的練習中,學生感受到花園美的同時,所學知識也得到了鞏固。]
『伍』 對「板塊式」閱讀教學設計的幾點認識
對「板塊式」閱讀教學設計的幾點認識
河北省著名語文特級教師餘映潮老師,在長期的語文教學實踐中探索和創新的一種語文課堂閱讀教學技法——「板塊式」思路。這種閱讀教學思路,主要著眼於學生的活動,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宗旨。其教學過程清晰,教學內容優化,得到了全國很多語文老師的青睞,特別是的青年老師,尤愛學習與模仿。
一、何為「板塊式」教學
所謂「板塊式」教學,就是在一節課或者一篇課文的教學中,從不同的角度有序地安排幾次呈「塊狀」分布的教學內容或教學活動,即教學的內容、教學的過程都是呈塊狀分布排列的。一般的閱讀教學思路是「線性」的,而「板塊式」思路呈「塊狀」的,它著眼於學生的活動,著眼於能力的訓練,以板塊來整合學習內容,來形成教學流程,來結構課堂教學。
二、板塊式教學的特點
1.教學過程清晰、簡潔
「板塊式」閱讀教學,它注重主問題設計,使一節課呈幾個「板塊」的課堂教學結構。每一個主問題都能引發一次研究,一次討論。「板塊」使教學的過程清晰,且層次分明。
2.課堂成塊狀
課堂教學很清晰的表現出幾個「板塊」,一塊一塊地落實。每一個板塊,圍繞一個主問題進行教學。每個「板塊」涵蓋其中一個方面的教學內容,豐富、全面、深刻。一般課堂有三四個板塊構成。
3.板塊是微型課
構成教學過程中的幾個板塊,每一個板塊,就是一個微型的課堂。在主問題的設計下課堂可以進行不斷地追問。一個板塊內,可以進行討論、交流、辯論等學習活動,實質上形成一個微型課。
4.板塊教學有節奏感
板塊教學要考慮到板塊之間的過渡與照應,板塊之間的區分與連綴。怎樣進行組合?既要體現科學性,又要體現藝術性。教學中教與學、動與靜、慢與快的相互關系,在板塊之間要處理好,使板塊呈現出波瀾生動的節奏。
5.板塊教學保證了學生的主體
板塊教學設計中,有很多是保證學生充分的佔有時間、充分進行活動的板塊,這就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從板塊設計上保證了學習活動的時間和空間。
6.板塊設計形式多樣
有的板塊是從線條簡潔的角度進行設計,有的是從重點突出的角度進行設計,有的是從情境生動的角度進行設計,有的是從活動充分的角度進行設計。角度不同,設計的板塊也不一樣。
7.板塊設計思路多變
有的從學生活動和能力訓練的角度設計板塊,有的從課文理解的角度形成板塊,有的從教材處理的角度形成板塊,有的從開發資源的角度形成板塊,有的從師生關系的角度形成板塊,有的從主問題設計的角度形成板塊等等。板塊的設計,根據課文的特點,可以有不同的思路。
8.板塊之間層層推進
板塊式教學的思路,外部特徵表現出來是教學結構清晰,它內部的特徵是教學內容優化。板塊式教學思路,可以形成清晰的教學層次,有鮮明的邏輯步驟,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知識到能力,層層推進。板塊與板塊之間,既相互獨立,又形成一個整體。
板塊式教學,在它固有的「板塊式」結構的前提下,可以進行靈動的創新設計。學用中板塊式教學容易得其形,而忘其魂。板塊式教學的靈魂是:思路明晰單純,提問精粹實在,品讀細膩深入,學生互動充分,課堂積累豐富。
『陸』 129.語文活動設計要有層次感
129.語文活動設計要有層次感
語文課如何把知識化為能力,要運用語文活動。課中的活動設計要有層次感。活動就是師生之間在課堂上圍繞文本學習所開展的一切語言實踐活動。它包含語言感受,語言梳理,語言欣賞,語言分析,語言學用等活動形式,課中活動的組織,是一個語文教師全部教學藝術和教學智慧的集中體現。
關注這一類文本的特點,我們的課堂活動要契合文本問題特點。文體或稱文本提示,文本樣式,文章題材,它反映了文本從內容到形式的整體特點。王榮生教授曾說,閱讀是對某一特定體式,特定文本的理解、解釋、體驗、感受。閱讀是一種文體思維。
課堂活動要有層次感,就是循序漸進,張弛有度,一波三折,分層推進,螺旋上升,高潮迭起,殊途同歸。這些詞都是有層次的表現,也是理想的境界,有層次的活動就是一塊兒塊兒的去落實,就是一級一級向上走,就是在文本中來來回回的行走。
比如沈從文先生的《雲南的歌會》,這是一篇散文。作者表達的是對雲南所見到的人那種鮮活的生命力的歌頌。抓住了文中的景——山路漫歌。人——山路對歌。還有場面——村寨傳歌,龍吟鳳噦。這樣由點到面對雲南那一方水土散發出來的生命力的一種歌頌。
活動設計一:找出文中的景物描寫說說對於表現趕馬女孩唱歌有什麼作用?
活動設計二:對歌中如何體現人物的精神風貌,是你喜歡的狀態嗎?
活動設計三:找出村寨傳歌中關於歌聲描寫的句子,作者要表達什麼情感?你對那位老人寫幾句話相贈。
這三個活動的設計由景物描寫到人物的外貌描寫,動作描寫以及場面描寫,都體現出雲南的風土人情,字里行間流露出作者對那一方水土的贊頌。有一定的層次性,學生有抓手,可以在文本當中來來回回的走。
課堂的設計有層次感就要避免傳統的碎問碎答,除了提問題找答案,還有很多的課堂活動的形式。不提問可以「補白」,可以「討論」或「辯論」,可以「對比分析」,可以「分層次的朗讀」,可以「讀寫結合」,情境再現,矛盾設置與解析、資料穿插、課文變形、課本劇表演等。
課中活動有節奏感,符合美學的原理,節奏感,其實就是課中活動要講究輕重緩急的藝術處理。曹文軒曾說,只有細讀和慢讀於相結合才能產生節奏感。有節奏感的語文課,當如跑馬,有時需要勒馬停下細看,有時需要走馬觀花,這全憑教師的眼力和功夫。
請從節奏感的角度對比分析兩個活動:
設計一,第一步,逐條講解,疏通文意。第二步,分層歸類,敘說理由。第三步,精讀一句,闡明深意。第四步,補充論語,拓展延伸。第五步,背誦積累,當堂比賽。
設計二,採用「成語學習」的方法來組織課堂教學,整個課堂呈現這樣的板塊:1.讀課文趙成語2.藉助注釋解說成語3.通過造句,運用成語4.分類整理闡說理由。
很顯然,活動設計一沒有突出重點,是傳統的串講。每一條平均用力也就沒有了輕重緩急。設計二活動新穎,學生感興趣又有抓手,相信學生應該也會收獲很多。
活動設計要有層次性。這不是一朝一夕能夠練就的。像餘映潮老師的活動設計課例值得研究學習。在今後的教學當中,我也會更加註重活動設計,讓學生在活動中學會知識的遷移從而提高語文能力。
『柒』 如何精緻語文課堂教學
精緻:語文課堂教學的追求
《鳥鳴》一課的教學設計,教學內容完備,教學思路清晰,整個設計中規中矩,且不乏新意。
教學流程的四個板塊規劃,可以說幾乎涵蓋這篇散文能夠教的全部內容。其中的亮點是文本研讀的設計,從「聆聽」、「想像」(我以為用「凝視」或許前後更協調,也切合所討論的內容)、「思考」三個不同的向度去把玩文章:從冬到春的聆聽,不僅梳理了文章脈絡,也體會了文字背後作者情感的變化;從暗到明的凝視,旨在對關鍵句的解讀,和對文章象徵意義的探索;而從死到生的思考,則是對文章主題的把握和作者內心世界的尋繹。設計者特意將對勞倫斯的介紹放在對生死思考、主題探究之後,文與人相通相融地理解,思考與社會相比相對地參照,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文字,了解作者,認識社會,體味人生。
客觀的說,本課的設計已經頗具匠心,但細細推敲還是有許多不那麼精緻的地方。
就教學目標而言,我以為勞倫斯的這篇《鳥鳴》十分細膩地表現自然界從冬到春、從暗到明、從無聲到有聲的變化,因此體會作者對物象細微的觀察力和對生命深刻的洞察力,當是教學的主要目標,也是單元「珍愛生命」所要達成的能力。散文寫作的基礎是觀察,而缺乏發現、不善觀察正是學生寫作的軟肋。
就語言揣摩,可以再細致一些。比如我們可以用這樣的句子,「春天不能抑制,任何力量都不能阻止生命的復甦與回歸;無論人們情願與否,一切生命體都會有自己的新的天堂和新的大地」,來和作品中的話語來比較:
春天不能抑制,任何力量都不能使鳥兒悄然,不能阻止大野鴿的沸騰,不能滯留美好世界中豐饒的創造,它們不可阻擋地振作自己,來到我們身邊。無論人們情願與否,月桂樹總要飄出花香,綿羊總要站立舞蹈,白屈菜總要遍地閃爍,那就是新的天堂和新的大地。
重要的是教師要教會學生善於用局部的細節刻畫來代替整體的評價,進而學會細膩地去表達自己的情感。
事實上,文本可以教的,教師並一定都要教。就文章表達的生死哲學觀,教學中要不要拓展,拓展多少為好,是個值得研究的問題。有些文本的意義不是一次閱讀、一節語文課所能讀得清、弄得明的,需要時日,需要環境。對於高一的學生,我個人認為可以涉及的少一點,給學生心裡種下種子就夠了,不要過度闡釋。某種情形下,海德格爾也非幾句話講得清楚,不說也無不可。
設計中第三個板塊「體悟」有重復之嫌,前面的「文本研讀」就是一種體悟,這部分可滲透到研讀文本中。
追求精緻的語文課堂,是試圖要求教學的每個環節甚至是細節更加合理;小到一個開場白、一張幻燈片、一種提問方式、一個肢體語言,大到教學目標的精準定位、學習內容的有效整合、課堂結構的合理安排,等等。要做到精緻,就要善於簡化、巧於整合、精於取捨。精緻,體現是教師的專業素養與職業精神。
附教案:
《鳥啼》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體會文章不同情境下鳥啼的特點及其蘊含的深意。
2、學習將抽象道理具體化的方法。
課時安排:一課時
一、情境導入
《鳥啼》是英國作家勞倫斯的一篇散文,在浩如煙海的世界散文名篇中,《鳥啼》憑借什麼被選入我們的中學教材呢?細細品味一下,原因至少有兩個:其一,它是一曲別具一格的有感召力的生命的贊歌;其二,它的行文筆法獨特。今天就讓我們隨著作者的聆聽、思考、禮贊的腳步一起走進這首生命的贊歌。
下面,一起來看課文,聆聽鳥啼。
二、文本研習
(一)聆聽:鳥啼
1、文中怎樣寫鳥啼?
默讀課文第一部分(1—5段),劃出文中表現「鳥啼」的句子,體會這些句子的含義。
學生找出(在2、3、4、5段)後,學生表達交流,教師點撥:
這些或微弱或清越的鳥鳴,顯示著作者筆下的小鳥充滿了生命的沖動。
2、鳥啼在什麼環境下出現?又是如何變化的?
學生自行從文中勾畫相關語句(這些語句在1、3、7、8自然段),學生交流,教師稍作點撥:
這些描寫展示了一個鮮血淋漓的場面:嚴寒持續,鳥屍橫陳,鳥兒死亡的場景凄慘至極,讓人倍感凄涼。
(2)鳥啼又是如何變化的呢?請用課文的語句予以描述。
「吃力」「微弱」——「隱約而清越」——「含糊」「若斷若續」——「活潑」「悅耳」。
提示:從鳥啼的強度、數量上品味體會:由弱變強,由少變多,由微弱歸悅耳。
學生交流,教師點撥:在這里,作者運用了對比的手法,象徵死亡的嚴冬的鳥屍與象徵新生命的暖春的鳥啼兩者對比,肯定了生命沖動的力量不可阻擋。
小結:
作者首先以細膩的筆觸給我們展示了一幅嚴冬生命消沉圖,真是令人觸目驚心。但接著於一片蕭瑟中突然讓我們聽到了清脆的鳥鳴聲,讓我們感受到生命在歡呼。在鳥兒越來越歡快的叫聲中,在花朵開放得越來越鮮艷中,作者唱出了生命的贊歌。聆聽美妙的鳥啼,我們禁不住張開想像的翅膀——
(二)想像:色彩及含義(冬——春)
同學們,色彩本身是沒有靈魂的,但人們卻能感受到色彩的情感,這是因為色彩會在人的心理上引出某種情緒。「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這些色彩都使詩句更能表達出詩人的思想感情。那麼,你能憑借文中的色彩來把握作者的情感嗎?
(請學生找出文中涉及色彩的語句並進行分析。)
1、黑色與紅色
「有一天,黑色的浪潮……番紅花就會……勝利地搖曳。」
學生分析交流:
黑色是毀滅與絕望的象徵。而紅色是熱烈、沖動的色彩,是勝利、希望與生命力復活的象徵。在這里,紅色與黑色是兩種對立的顏色。
2、銀色
(學生可能會找到一處或幾處,引導學生將5、6、10、11、12段中有關語句找出。)
作者為什麼喜歡用銀色來修飾泉流呢?銀色有什麼象徵意味呢?
在西方社會中,銀色有其代表的含義,是純潔、博愛、美德和富裕的象徵。銀色在作者眼中,不單單是純潔的象徵,它還是一種生命力的體現,是一種純潔的生命力的展示。當春天來臨,「深埋著的春天的生機」「噴涌而出」,展現了強大的生命的活力,誰也無法阻擋它蓬勃而茁壯的成長。
3、其他顏色:「血色」「黃色」
① 「田間與灌木籬下,橫陳著田鳧、椋鳥、畫眉等數不清的腐鳥的血衣……」(1段)
② 「白屈菜總要遍地閃爍,那就是新的天堂和新的大地。」(9段)
第一句中的「血色」是死亡的象徵。第二句中白屈菜花的「黃色」是亮度最高的色,燦爛、輝煌,在這里是生命力復活、生命力強盛的象徵。都是一種生命活力的象徵,也是作者所要表達的「對於新生命、新世界的渴望與追求」。
想像著這些五彩的顏色,感受著生命的絢爛多姿,我們也會象作者一樣堅信:冬天必將過去,春天定會到來,生命的沖動誰能阻擋?讓我們隨作者一起禮贊生命吧!
(三)思考:為生熾烈歌唱(死——生)
1、傾聽鳥啼,引發作者對生命的感悟。勞倫斯在本文中對死亡與再生有著自己獨特思考,你能找出這些語句並說說你的理解嗎?(此處可隨意調整順序)
①生命與死亡全不相容,我們是為著生的,或是為著死的,非此既彼,在本質上不可兼得。(12段)
(生死雖不能相容,有生無死,有死無生,但是在文中,我們分明感受到作者對生的一種肯定,生命的沖動誰也無法阻止,所以生必定戰勝死。)
②死去的就讓它死去。(14段)
③就如向死而生的鳥兒。(15段)
2、介紹海德格爾的哲學理念「向死而生」(PPT)
海德格爾提出的「向死而生」不失為一種大徹大悟的人生心態。正視現實,直面人生,這種「向死而生」的生命解讀,實際暗含了知死守生、視死而生、輕死重生的哲學理解和積極用世的人生態度。
正像海德格爾辯證分析的那樣:理解了死,才能理解了生;看清了人生的有限,才能看清人生自身發展的無限。
3、勞倫斯怎麼會有如此深刻的生命體會?讓我們一起了解作者。
展示作者簡介課件:
勞倫斯:英國作家、小說家、散文家,被稱為「英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人物之一」。 20世紀英國文學史上最獨特、最有爭議的作家。一位難容與時世,難容於常人的特立獨行的鬼才、怪才、奇才。他的散文是一個孤獨者在他那個喧嘩的時代和騷動的文化氛圍內發出的生的感嘆,字里行間滲透著哲學的思辨和詩的意境。他曾說過,我的文章是寫給50年後的人看的。
學生交流,教師點撥小結:
這些關於生與死的思考,正是作者對鳥啼的一種心靈感受。那困境中的鳥兒分明就是他自己,漫長而殘酷的嚴冬則是他當時所處的困境慘境。當作者詛咒死亡詛咒寒冬時,當他傾情謳歌生命謳歌春天時,我們能感受到他對新生命、新世界的強烈的渴望與追求,能真切地觸摸到一顆不屈的靈魂。鳥啼這一動物的本能行為由此獲得了意義的升華。
三、體悟:發現、體會鳥啼(你——我)
1、生命中存在很多的神奇,在你的經歷中,有過這樣的發現和體會嗎?
學生從生活中、電視、書中等選擇材料談自己的體會。
面對苦難,應該是承擔苦難而不是屈從苦難……
應該是創造新生而不是沉湎於死亡……。
2、生與死的問題是一個抽象的問題,為什麼我們讀來並不覺得枯燥?
學生交流:作者運用擬人、象徵等手法,托物言志,將鳥人格化,把自然當人看待。
如:「當大地仍在束縛中時,那小小的清越之聲已經在柔弱的空氣中呼喚春天了。……無論人們情願與否,月桂樹就要飄出花香,綿羊就要站立舞蹈,白屈菜就要遍地閃爍,那就是新的天堂和新的大地」等語句。
學生交流:將自然人格化,是人與自然建立生命對話的有效途徑。
如:「當大地仍在束縛中時,那小小的清越之聲已經在柔弱的空氣中呼喚春天了。它們的啼鳴,雖然含糊,若斷若續,卻把明快而萌發的聲音拋向蒼穹;無論人們情願與否,月桂樹就要飄出花香……」等語句。
學生交流,教師點撥:句式整齊而抑揚頓挫,在素樸純粹的文字下面,跳躍著詩意。或白描,或比喻,或擬人,使人們從鳥兒美妙的清音中聽到自然的消息,聽出歡樂和自由,感悟到生活的哲理。它記錄了作者對於生命惑悟的心路歷程。
小結:
勞倫斯發現並描寫了鳥兒勃發的生命力,贊美了大自然的蓬蓬勃勃的生機。更可貴的是,他使我們體會到了生命的另一重要意義,那就是:只有創造的生命才是有價值的生命。當那些堅強的鳥兒經歷了嚴寒的洗禮迎來了春天之後,它們以美妙的歌喉宣告春天的到來,並為春天增添了光彩,這不由讓我們想到:生命是自己的,生命也是美麗的,人總在經歷了一定的磨難以後,才能格外地珍惜自己所擁有的一切。所以,我們不應拒絕死亡,病痛……因為那也是生命的不同表現形式。
四、總結:傾聽鳥啼
《鳥啼》是一篇人與自然的對話,是人與大自然里的生命的對話。生命充滿神奇的力量。當我們處於生命的低谷時,我們要學會去尋找生命中的「鳥啼」,把它們作為我們的精神支柱,去接受生活暴風雨的洗禮,傾聽鳥啼!
作業:
寫出你自己靈魂的感悟,並試著把你的生命感悟通過象徵的手法寫出來。
『捌』 怎樣打造語文高效課堂
導語:要想打造高效的語文課堂,就要對什麼是有效的語文課堂有一定的了解,教學有沒有效率,並不是看教師有沒有教完內容或教得認真不認真,而要看學生有沒有學到東西或學得好不好。如果學生不想學或者學習沒有收獲,即使教師教得很辛苦也是無效教學。同樣,如果學生學得很辛苦,但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也是無效或低效教學。我們由此得出結論,只有學生學到了,學好了才是有效的教學,課堂教學必定要以生為本,以學為本,課堂教學所有的一切都是為學生服務的。
1.有效備課是實現課堂有效教學的前提
全國著名特級教師於漪說,她是用一生的時間在備一節課。因此,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效率,應充分做好課前准備。
1.1 正確把握教學目標
《語文課程標准》從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的理念出發,將整個目標體系分為總目標(十條)和階段目標(四段)兩部分,但是有些課堂教學設計中,有時卻忽視了每節課、每單元、每學期的具體要求,所以備課時要吃透大綱精神,避免目標設定大而不當,空洞無物,力求做到“教不亂譜”、“學不亂套”、“練不亂陣”。例如《都市精靈》教學目標設計:(1)能從作者的敘述和議論中了解作者的觀點和態度;(2)能對文章中的抒情和議論句發表自己的看法;(3)能結合文章內容和自己的積累談談人類如何與自然界和諧相處。這三個教學目標做到了具體化、能達成、可檢測,切實加強了教學的針對性。
1.2 認真鑽研教學內容
有些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缺乏對課文的獨特的體驗和見解,不能抓住文章最重要、最適合學生學習和掌握的內容。所以在教學內容方面,要力求做到“懂”、“透”、“化”。“懂”就是逐字逐句去鑽研教材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知識結構和前後聯系。“透”就是融會貫通,運用自如,應對一節課的教材的編排體系、知識結構、重點難點摸透摸熟把握准確,注意突出重點,排解難點。“化”就是在精通教材的.基礎上要內化教材,將教師的思想感情和教材的思想性、科學性融化在一起,真正做到心中有數。如《故鄉》,它不僅有重點,還有難點和要點,而這些又是一個有機的辯證的統一體,備課時忽視不得。《故鄉》的重點是寫閏土和楊二嫂不幸遭遇;難點有好幾處,如自然景物描寫及內容深邃,含義深湛,富有深刻哲理意義的最後一段課文;要點是寫“我”“回故鄉”、“在故鄉”、“離故鄉”的經過情況,突出地寫了“我”“在故鄉”的所見所聞。這些豐富而重要的內容,只有認真備課,深鑽教材,才能准確把握,深刻理解。
1.3 精心設計教法
新課程呼喚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目前還存在憑經驗照本宣科的現象,有些教師只重教材範文的講解,卻忽視了學生的獨立思考、感情表達,導致學生缺乏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所以在備課時,應注重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引導學生探究學習、體驗學習,結合教材內容、語文教學特點等,設計合適的教學方法。比如,初中學生正處於成長期,都有美好夢想,都有“遠行”的夢和沖動,因此,在《在山的那邊》課程教法設計中,跳出傳統的教學,在進行基本內容的教學後,以“在山的那邊”為主題,讓學生對自己希望遠行的目的地進行闡述,對自己的遠行進行各種想像,並在課堂上與大家分享,或者寫出短文,從而使教學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2.課堂上的積極互動參與是有效教學的核心
通過師生之間的積極互動,讓學生自然地走入文本,理解文本,由被動地接受改為主動地探索、積極地配合、熱情地參與,使語文課成為真正生動有效的課堂。
2.1 巧導新課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新課導入如同戲劇的序幕,令學生心馳嚮往;又好比一把金鑰匙,開啟著學生的心扉。新課導入好壞直接影響著課堂教學效果,導入好,可以吸引學生,讓學生對本節課堂教學的重點有所了解,從而有目的的去聽課,更好地掌握知識。反之,則會一上課就讓學生摸不著頭腦,概念不清、主次不明,重難點不分。如教學《故鄉》後再教學《我的叔叔於勒》,我們可以從前面學習《故鄉》的方法導入:“小說的三要素是什麼?小說通過什麼手法來塑造人物形象?塑造了哪幾個人物形象?小說的主題是什麼?”這樣的導語可以引起學生對問題的高度注意,激發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的興趣,使學生從已知領域較容易地進入未知領域,全力以赴地投入到探求新舊知識間矛盾的學習中去。
2.2 巧用探究
“探究型”課堂模式就是在實際教學中,打破書本知識觀點的束縛,通過問題的提出,新材料、新現象的引入和補充,學生的主動參與,讓學生主動參與分析研究,參與獲得知識的過程。例如在學習《中英香港政權交接儀式在港隆重舉行》和《七子之歌》後,布置這樣一道題:大家知道,香港、澳門、台灣自古以來就是我國的領土,你能根據所學的歷史知識來證明這個觀點嗎?(提示:請同學從我國歷史上每一個朝代對港澳台三個地區的管轄方面著手去查找有關資料)這種作業是讓學生從現有資源中主動搜集現成信息,使學生的理念和實踐有效結合,提高了教學效率。
2.3 巧激興趣
中學階段學生對課本知識大多感覺過於抽象、空洞、難以理解,從而失去學習興趣。挑戰慾望強烈、逆反心理強烈是當代中學生普遍存在的共性,抓住這一心理特徵,在課堂上利用各種教學手段,培養學生的興趣。例如在教學《陳涉世家》時,預先設置一連串疑問,“你們知道強大的秦國完成統一六國大業後又是怎麼很快滅亡的嗎?”“你們知道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農民起義是什麼嗎?”“這次起義的發起人是誰?”“他們為什麼會發動這次起義?”“他們是怎麼分析形勢,又是怎麼發動起義的?”然後步步深入,激發了學生探求的興趣,注意力馬上集中到了所要學習的內容上來,進入新課教學也就自然而然、水到渠成了。
2.4 巧點小結
好的小結可使課堂教學結構嚴謹、渾然一體,使知識得以概括和深化,可以誘發學生思維積極,探究深入,可為下課教學埋下伏筆。在學習《爸爸的花兒落了》之後,以“爸爸,我想對您說”開頭寫一小段話。學生在情感被調動的基礎上,情真意切的表達,震撼力學生自己的心靈世界,也震撼了其他聽者,這樣,課文的情感價值也充分的發揮出來了。
3.藉助課後練習是實現有效教學的重要途徑
課後練習是語文教學活動的一個重要過程,在課堂教學中,藉助課後練習,不僅提高課堂效率,而且還能訓練學生多種能力。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改變傳統觀念,不要總認為課後練習天經地義就是學生在課後的書面作業。在教學中,應將課後練習分散於教學過程的各環節中,靈活處理。
3.1 利用課後練習,設計導語
將課後練習在上課前逐一念給學生,讓學生明白課後練習是概括課文內容和課堂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讓學生總是帶著問題走進課堂,知道這節課重點要掌握什麼內容。例如在講《陳涉世家》這篇課文時,課後練習題1要學生熟讀課文,回答問題;練習題2在理解句意基礎上辨析詞義。這兩個練習題基本上涵蓋了本文所學重要內容。再次,課前導入能節省時間,提高課堂效率。學生帶著問題聽課就能做到有的放矢,把握住學習重點。
3.2 藉助課後練習,拓展課文
康德說:“想像力是一種創造性認識功能。”語文學科有廣闊的想像拓展空間,要充分利用語文學科這一特點,積極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沒有想像就沒有創新。魯迅《孔乙己》一文最後設計了一道練習題,即“孔乙己離開咸亨酒店以後”,讓學生發揮想像、設計孔乙己之死的各種方案。《失街亭》一文最後設計了“失街亭,誰之過?”學生有發表自己見解的空間,只要言之成理,自圓其說,都是好答案。
3.3 藉助課後練習,激發寫作慾望
中學校園里流傳著一句順口溜:一怕文言文,二怕寫作文,三怕周樹人。而在魯迅代表作中,孔乙己、閏土、阿Q、祥林嫂……這些人物給我們留下深刻的印象,就是因為魯迅塑造這些典型人物時善用、巧用了白描手法。初中《葯》這一單元教學重點是結構分析、主題把握,除此之外,在對課後第三題的語言認真揣摩的基礎上,還應重視人物描寫方法對我們作文教學的借鑒意義。要求學生對身邊人物的留心觀察,結合對名家作品的用心鑒賞,漸漸感到作文不再無語可說了。
新課程的實施為語文課堂教學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活力與生機,同時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為一名語文教師,要進一步轉變教育教學觀念,不斷研究和掌握教學中的新思想、新手段,積極推進高效課堂建設,真正做到“傳道有術、授業有方、解惑有法”,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掌握知識,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全面提升教學質量。
『玖』 板塊式教學思路 主問題教學設計
一、板塊式教學思路明晰。每節課的教學設計成板塊式板塊式,一般三到四個板塊,簡潔明了,不蔓不枝。結合這幾個板塊設計活動,每一個板塊一個活動任務,決不旁逸斜出,學生有充足的時間閱讀、思考、表達交流,學生的能力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培養和提升。
這幾個板塊不是簡單的疊加,而是承擔著不同的教學任務,有文章整體的文意把握,有精鍛美點賞析,有精美語言品味,有寫作手法賞析,有讀背積累等。總之,從宏觀到微觀,從整體到細部,從章法到語言,從說寫到讀背,從點到面,從動到靜等方面恰當、靈動地設計活動任務和活動方式,讓學生張弛有度、趣味盎然地品味語言文字的魅力。
二、美妙而高效的主問題設計。每一個板塊都有相應的一個恰當的主問題,使課堂呈現出簡潔明快、有序美妙的結構。
主問題以話題的形式呈現活動任務和要求,一個主問題集中一個方面的教學內容,全面、深刻,層層深入,從不同角度深化著課文內容的學習。而且對課文閱讀起著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作用。
主問題是一問能抵許多問的新穎創意。每一個主問題都能覆蓋眾多的細碎問題,避免了課堂上的歲問碎答膚淺現象,能帶動學生進行較長時間的學習交流活動,幾個主問題層層深入、從不同角度深化著課文內容的學習。
0主問題手法的運用,真正有利於課堂上語文實踐活動的開展,有利於學生閱讀技能的訓練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