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新課程下初中語文如何進行閱讀教學
馬運果/河北省大名縣實驗學校 【摘要】新時期下,隨著我國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化,原有的課程標准已不能滿足當今「教」與「學」的需要。新課程標准下,應該對初中語文閱讀教學進行改革。 【關鍵詞】新課程標准 初中語文閱讀教學 策略 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明確指出: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具體目標是「改變課程過於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此《綱要》為新課程改革指明了基本的教學方向。新課程標准強調,教學是教與學的交往,是教學相長的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都在分享彼此之間的思維、知識和經驗,交流彼此之問的情感、體驗和感悟,從而實現共同發展的目標。新課標強調要重視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方法的培養,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學習方式。語文課堂教學的實質是教師將語言文化的獨特魅力藉助某種有效的方式傳遞給學生的一個過程,而這一過程中的目的就是使學生們能夠自主的感受、欣賞以至熱愛上語言文化的魅力。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而教師是教學活動的設計者和學習的引路者。如何在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尋求一種既能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又能體現學生主體地位的教學模式,就成為我們語文教育工作者值得探討的一個話題。 一、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 語文教學大綱對語文閱讀的界定是:「閱讀是人們從書面語言中提取信息的一種最基本的學習活動。」課程標准對閱讀的理解是:「閱讀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從兩者的比較中不難看出,新語文課程標准閱讀目標的新理念突出表現在「對話」上。「對話」這一理念,是以交流為基礎的。語文閱讀教學實質上就是在學生、教師、文章之間的交流。因此我們在閱讀教學的實踐中,首先應該重視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教師應該培養學生獨立閱讀文章、領悟文章作者感情的能力。其二,要鼓勵學生在閱讀中的個性化思維方式。每個學生因為受諸如生活經驗、個性氣質等因素差異的影響,思維方式和理解能力也差異很大,對同一篇文章、同一個話題的理解常常是千差萬別,因此在對閱讀教學進行評價時,以「標准答案」判分,強求結論統一的做法實在是不可取。其,語文教師在閱讀教學實踐中,要積極發揮主導作用,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交流空間,為學生提供交流的條件,充分調動學生參與閱讀教學的積極性。 二、尊循學習規律,選擇與之相適應的教學策略。 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章三者之間的交流,而作為主體的學生,由於年齡的差異,其生理、心理、語言能力、思維方式等方面表現為明顯的不同。因此在閱讀教學的實踐中,既要遵循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又要遵循語文閱讀教學的規律,來選擇與之相適應的教學策略。只有這樣,才能實施有效地教學,努力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接下來將以蘇教版語文八年級課本中的課文為例,闡述具體做法。在語文閱讀教學的實踐中,特別是在學生參與閱讀的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時,學生的思維就難以控制在一個基準上,可能會導致「課堂非常熱鬧,效果卻不理想」的尷尬境地。 因此,老師應該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遵循「緊扣文章中心」的基本原則。 凡是被選人新課標下蘇教版教材中的課文,都是一些經典文章,立意深刻,中心明確。作者為了闡明觀點,抒發感情,一定對文章的內容進行了精挑細選,並且結構嚴密。對文內的語言進行了修辭煉句,對寫作手法和表達方式作出了獨具匠心的安排,而這些都是為表達文章的中心思想服務的。因此在閱讀的過程中,師生都應從作者的心理出發,揣摩作者的用意,最終體驗作者的情感。例如:蕭乾的《棗核》,此文以「棗核」為線索,採用以小見大、以物傳情的手法,描寫了一個美籍華人要幾顆故鄉的棗核試種,以寄託思鄉之情的故事,反映中華民族是一個具有深厚的民族意識和豐富的民族情感的民族。而同時被安排在課本第二單元都德的文章《最後一課》,通過最後一課的生動描述,反映了法國人民在遭到普魯士侵略以後所表現的深厚的愛國主義感情和對侵略者的仇恨。同樣是兩篇抒發愛國情懷的文章,寫作於法與語言特色完全不同,各有魅力。 第二,遵循「聯繫上下文」和「首尾呼應」的通用原則。 在文章閱讀的過程中,要特別留意文章中的過渡性語句與段落,要聯繫上下文進行比較分析,以便把握該句的意思,理解其在文中的重要作用。使學生們在素質教育階段,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正如新課程標准在《教學建議》中所指出的那樣:「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不應把他們當作外在的附加任務。應該注重熏陶感染、潛移默化,把這些內容貫穿於日常的教學過程中。」在閱讀教學的實踐中,以欣賞優秀的文學作品為出發點,提出「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精妙,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而這種「情感體驗」和「有益啟示」,只有使學生將文章內容與自己的生活實際緊密聯系起來,才會產生真正的思想共鳴,才會得到真正對自己有意義的知識。 三、在閱讀教學中體驗、思考,培養語言感知能力。 英國哲學家賓沙夫茨伯里說過:「在各類人際關系中,最變化莫測的是讀者和作者之間關系。」對文本來說,老師是讀者,每個學生也都是讀者,老師、學生都是通過文本去探尋作者的思路,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老師與學生的閱歷不同,理解程度不同,因此對文本理解也不同;不同學生由於個性的差異,理解起來也有不同。同時,老師、學生又都由文本而聯系起來,老師既啟發學生加深對文體的理解,又從學生那裡受到啟發,而達到教學相長。體驗之思,就是在老師、學生、文本的對話中進行。 閱讀是極個性化的行為。老師與文本的對話應在備課中完成。課堂上,首先必須是學生與文本的對話,學生獨立閱讀、獨立體驗、獨立探究。其次才是在學生有了初步感受的基礎上,老師予以啟發、引導,或組織討論,學生則在老師的啟發下,或者在討論中,在相互啟發下,使體驗更靠近課文的思想感情,使探究更符合作者的思路。《語文課程標准》指出:「感受、理解、欣賞、評價的能力雖然各學段有所側重,但不應把它們機械地割裂開來」。在這四者中,感受與欣賞、體驗的成份多一些,情感的投入多一些;而理解與評價,則探究多一些,理性思考多一些。體驗與探究可以有些側重,但不可偏廢,要有機結合。既使在低年級的閱讀教學中,以感受為主,但也要有初步的理解、欣賞,甚至是評價。期刊文章分類查詢,盡在期刊圖書館在人教版的低年級語文修訂教材中,編者就力圖體現這一點,如第三冊《我要的是葫蘆》要求「說說可愛的小葫蘆原來為什麼都落了」,就含有探究理解原因的意思。《四季的腳步》中「你喜歡哪個季節?畫一張畫告訴大家」這一題,就含有欣賞的意思。《狐狸和烏鴉》中"說說烏鴉為什麼上了狐狸的當"這一題在對烏鴉上當原因的探究中就含有評價的意思。「烏鴉喜歡聽奉承話」,既是對烏鴉上當原因的分析,也是對它的評價。將來,在根據《語文課程標准》編寫的新課本中,對感受、理解、欣賞、評價的有機結合一定會體現得更充分。因此,在閱讀教學中,要挖掘教材因素,在上述四者的結合中引導體驗之思。 《語文課程標准》指出:「提倡多角度,有創意的閱讀。要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節,拓寬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閱讀期待」,是一種迫切求知的心理狀態,是通過懸念的製造,情境的創設,激起學生體驗的慾望,探究的慾望。它是體驗的引信,是探究的前奏。「閱讀反思」,即是對閱讀過程的再思考。學生在閱讀期待後提出問題和進行大膽假設,然後在閱讀中整體把握課文思想內容和對大膽假設進行小心求證。閱讀反思,就是對上述的閱讀過程進行再思考,看求證的方法和結果是否正確,是否還有可以完善的地方。而所謂「批判」,是分清在閱讀過程中,哪些體驗與探究是正確的,哪些是錯誤的,哪些是有效思維,哪些是無效思維。閱讀反思和批判,是更高層次上的體驗之思,它是學生「有創意的閱讀」的基礎。體驗之思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中進行,才能開啟學生的心智,培養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四、在課堂教學和寫作中,培養語言感悟能力 課堂教學中的感悟就是緊扣語言,通過聯想和想像,將自己的人生體驗參與文章的解讀,以對課文的思想內容有所感觸和領悟。而作家和詩人常常通過語言文字,藉助人、事、物、景等形象,藝術地表現他們的感悟。因此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就要以課文為例,讓學生剖析這種感悟(作者對生活的一種深層次的理解),以達到訓練和培養感悟能力的目的。例如:初一第二學期所選課文內容多是感悟性很強的散文,對於進入初中剛一年的學生來講難度較大,我就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學習,具體按「讀、思、品、悟」四個步驟進行。前三步是悟的基礎,工作做扎實了,學生自然就能夠對作品有所悟,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主動積極參與到作品中,形成自己獨到的理解、領悟。這個過程不是學生准確客觀地再現作者的創作本意,而是學生能夠通過自己積極的思維活動,創造性地發現作品中的種種意義,結合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閱歷、文化素養,吐故納新,形成新的價值取向,完成閱讀過程的感悟能力的訓練和培養。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學生們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例如我在教《貓》這篇課文時,就特別重視學生感悟能力的訓練,為此設計了一系列的問題: (1).你養過貓嗎 (2).你長這么大受過委屈嗎 通過幾個問題的思考,同學們已經掌握了作者的創作本意,接下來就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實踐 (2).文章中的第三隻貓死了,它的死除了作者的錯外,它自己有錯嗎?我們應從第三隻貓的悲劇中吸取哪些教訓呢?學生回答:應該進行自我完善,做一個各方面全面發展的優秀人才。我們每個人從小就要鍛煉自己的承受能力,否則就無法面對將來所遇到的各種挫折。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分析,筆者認為已經超出了作者的創作本意,形成了學生自己的價值趨向。如果我們教師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重視學生這種能力的訓練,何愁他們的感悟能力提不高呢,何愁激發不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呢? 葉聖陶提出作文應「得法於課內,得益於課外」「教材無非是個例子」。可見語文的學習不能局限在課堂上,而應樹立大語文觀,通過課外閱讀、語文實踐活動等來培養學生的感悟能力。基於這一點,從初一開始我就訓練學生自己動手進行編書,通過這種語文實踐活動,來調動他們創作的情感。到初二時每位學生已出了六本書,對於學生來說這是多麼自豪的事啊!有學生在書的序言中寫道:「每次出書,都有一份喜悅的心情;每次出書,都有一份無盡的期待;每次出書,都有一種莫名的滿足。這就是出書的心情。或許我的文筆幼稚,或許我的條理欠通,但我相信,我的文章一定會給您帶來歡樂。願我的文章能使您暫且放下所有的煩惱,與藍天白雲一同享受這片刻的寧靜。我不敢說她能使您難以忘懷,更不敢說能使您看後心曠神怡,我只願您能滿意這份小作,也希望您能給我提出不足之處。」這真是他們在用自己稚嫩的筆傾訴啊,每當看到這些文字我都很感動。同時,我又利用每周二下午的課帶領學生進行名家名篇的閱讀,要求當堂寫出讀後感。學生的創作慾望非常強烈,有的學生還寫出了非常精彩的文章。例如有學生寫道:「關注你自己,所謂『各花入各眼』,只要有自信,美的那一面也就自然表露出來了……相信每個人都是美的,一旦發現他的美,你就有意外的驚喜哦!」這只是第一步。 把閱讀教學放在語文教學中考察,它要有利於促進學生語文素質的養成。在新的文化、經濟背景下,兩種語文素質尤為重要:a、對祖國語言文字和中華文化的熱愛。在全球一體化進程逐漸加快的歷史背景下,我們這樣一個相對落後和弱小的民族,若要求得獨立生存發展的一席之地,必需要有自己優秀的文化傳統和民族精神。b、語文創新意識和能力。二十一世紀社會進步的動力在於創新,語文教育作為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必須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那種把充滿人性之美、最具趣味的閱讀課變成枯燥乏味的知識課、記憶課、訓練課的做法,必然導致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索然;那種把學生獨立、自主、主動的發展,化解成為一切為了應試的做法,必然阻斷學生的創新之路。把閱讀教學放在基礎教育的大背景下考察,它必須符合培養新時代個人主體性的要求。中國社會走向現代化的整體變革需要人的解放,個性的解放需要自主、自立、自強、自尊、自信、自立的高度創造性和責任感的個人主體。而閱讀教學的功利主義與技術主義的價值取向,則是從根本上忽視和壓抑的個人的主體意識,這種外部強加的訓練模式,目標化的客觀教學過程,必將踐踏學生的個性、自由、責任。 因此我們要建立中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新理論,並在其指導下進行教學實踐。
❷ 新課標下高中語文自讀課怎麼教
語文教材將至少一半以上的課文定為自讀課文,這不是名稱上的改革(從以往的「講讀課文」到「自讀課文」而是從素質教育的要求出發,更明確的提出了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任務,即培養學生自己讀書的能力,運用所學知識應試的能力。《新課程標准》要求我們要「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按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和態度價值觀三個緯度的目標,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同時根據新時期高中語文教育的任務和學生的要求,努力改革課程的內容、結構和實施機制。那麼,在《新課標》的指導下,我們應該如何教好高中語文教材的自讀語文課呢?現將教學實踐中摸索到的幾種方法提煉出來,權且拋引玉。
一、教師可以在教學要求和教學目標的基礎上將自讀課文依據學情和教學目標,進行自我改革處理——重塑。
高中語文新教材中,自讀課文不但容量增大,篇幅也在增長面對課文課時未變,容量增大的現狀,我們一線老師常常束手無策。依葫蘆畫瓢,按教參韻方法講授。但大多自讀課文總是安排為一個課時,我們依據教參一課時將其處理完,效果往往不是很好,教完後,學生對課文印象不深,知識的傳授、能力的培養均大打折扣。
新課標中提倡我們「努力改革課程內容、結構和實施機制」,那麼我們完全可以在其教學要求和目標的基礎上對文本進行自我重塑,高中語文第三冊,中外說理散文單元中《美腿與丑腿》一文,最初的教學綱要是從中心的觀點「對待同—件事物,觀點不同,影響不同,人生苦樂的分野也就在此」入手,然後舉例天下事物均俱兩面性,「從而使不同的態度形成了不同性格,悲觀、樂觀及其影響最後用美腿和丑腿隱喻作結。若按此講解,文章太容易和議論文混淆。拿到這一文本,我們將其結合我們的學情以及說理性散文的特點,將文本進行自我重塑:題眼美腿丑腿入,文蒜最後一段出現文題的段落起,人們對世間事物有如美腿丑腿態度不盡相同態度差異形成樂觀、悲觀人群以及其影響,然後回到文章開篇的中心觀點「對待同事,觀點不同、影響不同、人生不同」。這樣重塑文本後,首先在講解過程中以「我」的人稱將情自然融入理中,突出了說理散文特點——「情理交融」,其次,我們的學生在重塑的文本中更容易想到以《美腿與丑腿》為題的作用,能更真切地體會到說理散文的寫作特色,這樣便幫助學生徹底區分了說理性散文等同於議論文這一文學誤區。此外,這樣一處理文本,也便於我們之後教學環節的設計。
二、「問題形式」的教學環節設計便於將自讀課文的學習、閱讀和應試有機結合更進一步提高學生應用所學知識自行解決問題能力,同時也激發了學生自我閱讀的興趣。
《美腿與丑腿》意蘊深遠,若按傳統授課,很容易與議論文混淆,一課時完成,那就只停留在相對膚淺的層面上去理解,這樣就無法探究到這篇至美說理散文的哲理思辨和人文價值的深層意義。另一方面,傳統授課自讀與講讀毫無區分,這樣不利於關注學生主體,約束了學生調動所學知識進行自我解決問題的能力。《新課標》指出:「注重合作學習,養成相互切磋的習慣。樂於與他人交流自己的閱讀鑒賞心得,展示自我的讀書成果。」於是,在教學中,我採用了以問題形式為核心,用聽、說、讀、論、寫結合與一體的方式,讓學生成為課堂學習的真正主人,獲得真正的成果。具體操作如下
課前准備:
1、提前一天准備,布置預習,讓學生充分熟悉文本。
2、預習完成一周一次的小作文,不求面面俱到,但要對文章給自己的某一啟示講深講透。
3、組內互換交流閱讀。
課堂操作:
1、優美畫潑墨,讓學生談感受,教師控時引導。嘆惜者、稱贊者,心態不同、審美不同,窺視其平時心態、激趣,讓學生初步感知「心態」的重要性。
2、「問題形式」為核心,調動學生讀、談、論、寫的自主合作能力。
A、美腿丑腿儀器測出人們對待生活的什麼態度?(略)
B、富蘭克林為我們舉了生活中哪些有如腿有美醜之分的事物?(略)
C、人們如何對待同一事物好與壞的各面?(詳)
D、如何鑒定樂觀和悲觀(詳)
E、悲觀的影響如何?(詳)
F、作為說理性散文闡述了什麼觀點?通過什麼寫作手法將情融入理中?(詳)
G、為何以《美腿與丑腿》為題?(略)
3、介紹富蘭克林
利用掛圖和,「第一次」的排比形式介紹作者,把文中觀點和作者本人聯系起來,大大激發了學生的興趣。
問題形式的設計使課堂上學生可以自主地篩選信息。合作性的交流討論並在這個教與學的過程中自覺地調動了自己的「知識庫」。在自主合作中培養和提高了其閱讀的能力。另一方面,在篩選信息中學生不斷領悟了作為某種特定文體在考試中哪部分應精讀,反之,哪部分應粗讀。在教師的引導下,可以更好地與考試中「閱讀」題接軌。
傳統的課堂是一種操作性的教學是一種「死的教學」。在這種教學過程中,學生是一個被灌輸者,是一個接受機械、繁瑣訓練的受害者。這種教學方法將學生的想像力、思考力、創造力、個性、靈氣都給打掉了。其次,在人的天性中,探究性、創造性是人的重要天性之一。所以面對高中語文自讀課文的教學,教師應該更多的以一個學習者的身份參與學生的討論和交流,從而使學生感受到主體性和學習的創造性、挑戰性一體的樂趣。從教學方法出發,再度還給孩子自己應有的天性,使我們的語文課程也因為有了多維對話體系而變的活潑起來。
❸ 初中文言文自讀課文怎麼教
一、「讀」:指導學生反復誦讀。這是學習文言文的基本要求,古人說得好「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文言文的字、詞、句的組合與現代漢語有很大差異,只有通過反復誦讀,才能增強其語感,從而獲得初步的感性知識 ,對於下一步的「譯」有很大幫助。
二、「點」:教師適當的「點撥」。在學生熟讀之後,由教師點撥文中的重要知識點,特別是古今差異較大的詞義或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例如:《愚公移山》中的「雖有之死,有子存焉」,「雖」古義為「即使」表示假設關系,它不同於現代漢語中的「雖然」;「智叟亡以應」中的「亡」是通假字,它通「無(WÚ)」,「沒有」的意思;《晏子故事二篇》中「自取其病」的「病」,課文中的意思是「侮辱、沒趣」;《閑情記趣》中「鞭數十,驅之別院」中的「鞭」,古義是「用鞭子抽打」的意思;在文言文中,一個詞有多種用法。如:使動用法,意動用法,名詞動用,形容詞動用等,這些需要根據上下文的意思來分析,才能更准確地理解其含義和用法。
三「譯」:就是翻譯課文。這是學習文言文最關鍵的一環。在初中階段,翻譯文言文一般都以直譯為主。第一步是用現代漢語詞來替代文言詞語,這就形成了一一對應的形式。如「以蟲蟻為獸」可初步譯作「把蟲子螞蟻當作野獸」。再如:「見二蟲鬥草間」,對譯後為「看見兩個小蟲爭鬥草間」。很顯然,這個句子不僅意思不明確,而且還缺少成份,不通順,讀著也拗口。這時,就要採用第二步了,該補充成分的要補充,該補足音節的要補齊,該調整語序的要調整,上面列舉的「看見二個小蟲爭鬥草間」,整理之後應為「(我)看見兩個小蟲(在)草間爭斗」。 此外,但還應注意,把譯句放到文原中去,看看它與上下文是否連貫順暢,如不連貫順暢,就在與其相連的句首或句末,添加一個詞或者一句話,使其全篇通暢連貫。如「使其沖煙飛鳴,作青雲白鶴觀」,譯作「讓它們沖著煙霧飛鳴(我把這個景象)比作『青雲白鶴』的景觀。」在整個翻譯過程中,要以學生活動為主,不能由教師一人唱獨角戲。那樣,即不符合新的《語文標准》中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也不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
四、「議」:即教師與學生共同討論。議一議文章所敘之事、所繪之景、所抒之情。例如:教學《記承天寺夜遊》一文時,我就從標題入手,告訴學生:「記」表明本文是「記敘文」;「承天寺」表明地點;「夜」表明時間;「游」就是「遊玩」。學生就會說:「這個標題就是『記敘夜晚到承天寺遊玩』的意思」。有的同學又會問:「作者為什麼夜晚去承天寺遊玩呢」,「他看到了什麼景物」,「他的心情怎樣」?……此時,教師只要結合背景稍加點撥學生就明白了:「本文寫於蘇軾被貶官,謫居湖北黃州之時」,被貶官意味著政治生活上遭受了很大挫折,但作者並不悲觀,看到窗外美麗的月色,便起身去尋張懷民一同賞月。他看到「(月光)照在庭院里好象積水清澈透明,水中彷彿有藻、荇交錯」,給人一種清新、空靈的感覺。最後作者由衷地發出了「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也」的感慨。其中,有被貶謫的悲涼落寞,也有自我排遣的達觀,還有悠閑賞月的欣喜。作者對美的追求,對生活的熱愛和達觀處世的態度,無不感染著我們每一個人。講到這里,對於本文奇特的想像,新穎奇妙的比喻,稍加點撥學生便心領神會了。
情文並茂的文言文,對於現代中學生來說簡直是「天書」,深奧難懂,佶屈聱牙,使許多學生望而生畏。但文言文教學是閱讀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且中考時不僅要考課內文言,還要考課外文言,學生不能掌握好課內知識,從而舉一反三去讀懂課外文言是不行的。現行的初中語文課本文言文篇目約佔四分之一,課程標准雖然對文言文的要求較低,只要求學生讀懂,但對初中生,讀懂也不是一件易事,何況考試還要加深。這就要求教師能為學生找「捷徑」,使其能順利過文言文這一關。我覺得以下幾點做法值得借鑒:
一、「讀」字當先,激發興趣。
初中學生學習文言文乃為啟蒙,沒有文言文語感,文字生疏,且無停頓斷句常識,要學好文言文,必須把「讀」字放在首位。讀法有多種,默讀、吟讀、誦讀、個人讀、集體讀,不一而足,但我認為在教學中,教師的范讀、學生的朗讀和齊讀是必不可少的。
文言文中有些字的讀音,跟我們今天的現代漢語常見的讀法不一樣,這就需要我們教師的范讀,以加深學生的記憶。如《童趣》的「項為之強」一句中的「強」不讀「qiáng」也不讀「qiǎng」,而應讀「jiāng」。再如《桃花源記》「便要還家」一句中的「要」不讀「yào」,而應讀」yāo」。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文言文中這些異音字的存在,使范讀顯得尤其重要。通過教師的范讀,學生掌握了音節的停頓,讀得朗朗上口。這時,教師再引導學生對照課文注釋默讀,在讀懂的基礎上,教師在教學中再指名朗讀,組織齊讀。一面教者驗收讀的效果,一面評價讀的成效。這樣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信心,讀多了,要求背誦就水到渠成,且能理解。其所謂「讀書百遍,其義自見」。
二、切合實際,教會方法。
語文大師葉聖陶告誡我們:「教,是為了不教。」因此,文言文教學也應該「授人以漁」,教會方法,讓學生受益。傳統的學習文言文的方法,是採用「滿堂灌」,是教師逐字逐句的翻譯,對號入座,學生則一字不漏的記下,使得文言文教學枯燥乏味,根本談不上語感、意境,導致原文、譯文的分離,其結果必是事倍功半。
文言文的翻譯,方法多種多樣,諸如保留、替換、刪減、增加、調整等等。我認為最基本的方法是弄懂規范語言。但在翻譯前,一定要求學生先看懂課文注釋,藉助工具書,聯系語言環境,用今天的話說出文言文一字一句的意思,模糊的地方,則由教師答疑點撥。在此基礎上,用現代漢語語法要求,引導學生增補、調配,達到疏通文意的目的。文言文翻譯大致分三步走,首先對照注釋,藉助工具書進行直譯;其次根據需要,適當調配調序;最後按照語言規范要求,作出增補。至於文言文中的人名、地名、國號、年號、官職等等,則保留就可以了。
三、綜合比較,觸類旁通。
學習文言文難,表現在諸多方面,如實詞方面,有一詞多義、古今異詞、通假字等等。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比較歸類,使學生能舉一反三。如《岳陽樓記》中有兩個句子出現到「或」字,即「而或長煙一空」、「或異二者之為」,這兩個「或」詞義各不相同,前者是「有時」的意思,後者是「或許」的意思。再聯系《陳涉世家》「或以為死,或以為亡」中的「或」與前兩種意思又不同,是「有的人」的意思。這樣加以綜合,使學生能一目瞭然,做成筆記,便於復習。我在教學中,只要碰到此類情況,決不放過。至於古今異義詞,則把古義和今義加以對照、比較,加深印象。通假字則列成表格,分讀音、通什麼字、意義三格加強記憶。
文言文虛詞教學更是難點,這就需要幫助學生找出規律,促其牢固掌握。虛詞中出現頻率較高的有「之、而、其、為、以」等字,這些虛詞其實也是多義詞。在教學中我也把這些詞列成表格加以歸類,分用法和詞義兩部分,以加深學生對這些虛詞的理解和記憶。
四、強化練習,鞏固成果
文言文很多知識需要積累,說白了就是要記。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去積累,在「溫故」的基礎上「知新」,把有關的字詞歸類,把零散的知識系統化,把感性認識理性化,
在此基礎上,設計適當的閱讀練習,讓學生通過練習加以鞏固,適當進行課外文言的閱讀,讓學生運用學過的知識去解決疑難問題,就能收到溫故而知新的效果。
多年的語文教學實踐,我體會到此種方法較之「滿堂灌法」確有明顯的好處。因為它有利於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分析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並能錘煉學生口才。以上介紹的這些方法,好似文言文教學大海沙灘上的貝殼,難免有它的不足之處,「路漫漫其修遠兮」,願與諸位同仁繼續「上下求索」。
摘自/news/64119
並未涉及版權 請採納謝謝
在文言文教學中,我採用的一般教學程序是:1.課前三分鍾聽說訓練。
2.復習上節課的內容。3.展示教學目標,讓學生明確文章的重點和難點。
4.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學生預習本的內容包括:生字、拼音、釋義、文章中心內容、文言文的翻譯,課後練習題等。5.教師簡介作品作者,文章的寫作背景.6.教師范讀(或錄音范讀)後,請幾位學生朗讀,糾音,指導朗讀方法,然後全班同學齊聲朗讀課文(至少兩遍)。
7.教師出示小黑板,讓幾位學生完成重點字詞的解釋和重點句子的翻譯。8.教師請學生逐句逐段把文言文翻譯成現代文。
9.教師出幾道思考討論題讓學生當堂完成。10.在師生明確思考討論題的基礎上,教師對課文內容和主題進行分析。
11.讓學生質自己不理解的問題,師生共同解決。12.師生共同完成課後練習題。
13.把本課的內容與社會生活實際聯系,談談自己的感受。(或當堂寫片斷作文)14.教師總結本節課的內容。
15.布置作業。福建省東山縣石齋中學董朝暉。
◎馬坤景(河北省保定市安新縣實驗中學,河北 安新 071600) 中圖分類號:G4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0992(2011)03-194-01 摘要:在初中文言文教學中,教師要指導學生自己讀、想、講;要指導學生誦讀,使之讀准讀暢;要指導學生熟讀並達到背誦;指導學生正確口譯、筆譯,讀寫結合。
關鍵詞:初中文言文教學;讀寫結合;指導 新課程標准所編訂的新版初中語文課本的一個十分明顯的改進,就是課文中的古詩文的比例大大增加了,這實質上也是對語言的工具性的深層次的理解和對文言詩文中豐富的人文因素的的高度重視的結果,並且課程標准對古詩文教學也提出了明確的學習要求,即「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 淺易文言文,能藉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背誦優秀詩文80篇。」
很多學生認為當今社會是科技發達的社會,文化領域、科技領域大多使用的是白話文,對文言文學習無須努力去死記硬背。他們的這種想法是錯誤的。
「鑒前世之興衰,考當今之得失。」其實古代文化中有許多作品是值得我們去深刻研究、領會的。
有的文言文告訴我們為人處世之道,有的文章告訴我們學習文化知識的方法或見解,有的文章可以讓我們認識政治上的利與弊等等。所以,學習文言文既可以了解中國悠久的政治、經濟、文化的歷史,也可以把歷史當成今天或者是明天我們的人生道路的照明燈。
如何搞好初中文言文教學呢?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積累了如下方法:一、指導學生自己讀、想、講 教學文言文,應和現代語體文一樣,引導學生自己閱讀、自己思考、自己講解,以使他們真正理解,並激起閱讀的興趣。現在有的教師逐字逐句地串講,一字不漏,表面上看起來似乎很徹底,實際上由於是灌注式的教學,可可說是教師強加給學生的,反而是不徹底的。
在教師指導下自讀自思自講,雖可能有誤讀和曲解的地方,但一經教師指出,既可得到糾正。再者,也是更為重要的,只有指導學生自讀、自思,他們才能以自己之力,了解自己生疏的文言,以至進入文言所反映的歷史生活中去。
為此,就有必要提出思考題,讓學生回答討論。這對文言文的學習來說是必不可少的方法。
思考討論題可以兼及內容和語言兩方面。一般的應側重在內容的一面,可就人物、事件、情景、氣氛、環境、背景和作者等各個方面,提出思考課題,讓學生思索,發表看法。
文言文學習中,可能爭論的問題比學習現代文多,而且有極不相同的看法。教師要各抒己見,讓學生不受拘束的發表見解。
這里,教師不要固執先入為主的某些傳統看法,而要留意當代語言學和文藝理論的新學說,隨時吸收科學的新成果,以做出更科學的解說。二、指導學生誦讀,讀准讀暢 「書讀百遍,其義自現」。
這句話強調了讀的重要。誦讀是語文教學的不可缺少的環節,文言文教學誦讀就更為重要。
要通過誦讀促進學生讀准、讀暢,進而增強語感、理解內容、提升品位。對讀的要求可由低到高。
如開始要求讀准,文言文中生僻子較多,古今不同音的字也較多,還有些文言句子不順口,很容易斷錯句。教師可採用示範朗讀對學生進行讀的指導。
以准為基礎,在此基礎上,注意節奏、重音,在發展到讀出韻味、讀出感情,具有古人的味道。這樣以讀感染,激發興趣。
讀的方式應多種多樣,如:范讀、自由讀、個人讀、小組讀、全班齊讀等。有條件的可配樂朗讀,活躍氣氛,激發興趣。
當然誦讀要根據課文長短、難易程度及學生的讀的情況而掌握好讀的時間、遍數,以保證課堂的高效。三、指導學生熟讀和背誦 古人雲: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熟讀和背誦是文言文教學中一種傳統的、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現在的大部分學生朗讀能力差,口頭表達能力差,這不能不說是與教師忽視朗讀訓練有關。
本人在教一些名篇的時候,都要求熟讀和背誦課文,因為熟讀和背誦可幫助學生理解詞句。課文中的文言文大都是一些淺易的文章,一些較困難的詞句文中的註解都有,而另一些稍難的詞句,學生可在多讀中理解掌握。
熟讀和背誦還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文章內容。作者的思想感情表達意圖,常常體現在段落及句式上,通過多讀可以加深理解。
在讀的過程中,我引導學生能夠和作者產生共鳴,能真切感受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從而理解文章的內容。另外,熟讀和背誦可以使學生領會寫作上的特點及語言特點。
只要能反復多讀,學生就能更好的掌握語言的妙處,這是教師滿堂講授所不能代替的。四、指導學生口譯和筆譯 在既有課文注釋,又有教師指導的情況下,讓學生自己口譯和筆譯不僅是可能的,而且是有效的。
口譯必不可少,筆譯則看課文的長短和時間的多少或譯或不譯,或全譯或譯一部分。口譯尤其是筆譯中的錯誤或不完全的地方是自然的,不能期望完善的語譯。
重要的是,只有學生自己譯,他們才能深切地體驗到文言文的特點和妙處,才更有利於真正掌握閱讀它的能力。五、讀寫結合 文言文課文中,包含了許多生動的人物事件材料,我們可以引導學生從課文中發現許多寫作的材料,並將這些分類整理,保存在記憶庫中。
綜合必修課文中的文言文來看,在學完《。
語文是一門博大精深的學科,語文自讀課的教學是教學重要組成部分,與講讀課相輔相成,構成語文單元教學整體。
現行教材編排大量自讀課文,旨在引導學生能學以致用,即把講讀課文中學到知識,在自讀課文中加以應用,從而提高自身的閱讀水平,對此我想就怎樣上好自讀課談幾點淺略的看法。一、要明確自讀課文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 1.明白自讀課文在課本結構體系中的價值自讀課文就是以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為目標,讓學生以自讀課文為學習材料,充分發揮自我的主體意識,把教讀課所得的知識、方法和能力有效遷移和擴展到自讀課上,使學生在自我閱讀實踐中得到鍛煉。
2.認識自讀課文和講讀課文的不同分工自讀課與教讀課各有各的功能,它們只能相輔相成卻不能相互取代。有人把它們比作數學課中的習題與例題,雖不十分確切,但能說明兩者相互依賴的關系。
如果說教讀課是重在認識,是吸收,那麼自讀課則重在鞏固,是運用;教讀課是引路、示範,自讀課則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進行自我閱讀實踐的陣地。 二、調動學生的主觀積極性,激發學生自我閱讀的興趣第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想說、敢說是實施討論語文的前提,只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營造融洽和諧的答語文氛圍,學生才有想說、敢說的心理取向,學生想說,還要讓學生有敢說的勇氣和膽量,作為教師應熱愛和關注每個學生,要用愛學生的真摯感情去創設一種身臨其境的情感體驗第二,培養學生互動的意識討論的核心在於互相想說,學生通過互相討論,不僅能體現思維活動,展示個性,而且有利於學生收集處理信息,將幾個想法組合為一個更佳的想法,從而使自己的理解更加豐富和全面,達到自我創造,自我發展,自我完善。
三、教給學生自讀課文的方法1.整體感知課文即抓住課文的整體框架,去枝取干,把握文章的整體結構,讓學生從中理解文章的基本內容。一般採用列提綱,列圖表等方式。
2.重點難點突破每一篇自讀課文,它都有著課文要點和自讀要求,但我們應著重解決其中一個最主要的問題,即抓住重點,進而突破全篇。也只有抓住重點,才能抓住要害,把握全篇。
這是學生自瀆課學習的關鍵。3.追加練習練習是檢驗學生學習的根本途徑,因此,教師要根據自讀課文要求,精心設計一套較有針對性的練習題或測試題,指導學生邊讀課文,邊做題目,把理解和運用有機地結合起來,完成自讀任務。
然後通過教師出示參考答案等方法來檢測練習結果,達到鞏固提高的目的。4.培養學後總結的習慣我們說學習一篇課文,不僅是解決這篇課文的問題,更主要的是能從這篇課文中學到方法,舉一反三,從而能自學相同類型的文章。
「方法是學習的鑰匙」,這就需要學生能從課文中總結學習方法,用於以後的自學。所以在學習一些不同類型的文章時,我要求學生去自行總結在這篇文章中學到的方法,並歸納出來。
通過長期練習,學生由剛開始只能總結一兩點表面內容,發展到能抓住文章的重點學習方法,且能從多方面進行總結。而當遇到類似的文章時,學生也能自覺的去運用已學的方法去嘗試自學。
四、留給學生充分時間自讀課文,教師適時適當點撥自讀課文並非是老師完全不管,而是要讓學生自主學習。我認為先要給學生做相應的提示,之後再給學生充足時間,讓他們認真讀課文,領會其間的大概意思,並有所感悟。
在了解課文大意後,再讓學生做課文復述,同時讓其他學生做糾正、補充。接下來就要讓學生交流自己的感悟,同時讓他們寫讀書筆記。
在學生自主學習之後,教師不能一言不發,這時,教師就要有針對性的對學生進行點撥、輔導。同時要和學生進行大討論,解答學生的疑難問題,進而讓學生完全理解課文。
當然,在學生討論時,教師並不能去充當答案的灌輸者,教師只能是充當一個傾聽者、聚焦者和 *** 者,在此過程中,教師就是一個方法的指引者,即黑暗中的「燈塔」。五、達標檢測補缺補漏雖說自讀課,但我們也要進行相應的達標檢測,只有這樣,老師才能真正懂得學生的學習情況,具體的步驟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來進行:第一,根據課文重難點,合理制出一份檢測試卷,其中要包含基礎知識部分,但題目不宜過多。
第二,進行檢測。第三,閱卷。
此步驟可以與同學互動,並不一定完全由教師完成。第四,評卷。
達標檢測可以及時准確地檢查教學效果,主要是當堂檢測。由於當堂檢測是在課堂中完成,是對本節課所學內容的及時檢查,由於有老師在場監督學生單獨完成,檢測具有真實性,能准確反饋學生的掌握情況,便於進行查漏補缺。
當堂檢測起溫故知新的作用。由於當堂檢測是對剛剛學習知識立即訓練,學生在心裡上易於接受,還能及時回顧所學知識,起到溫故知新的作用,且易於批改,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也可減輕老師的負擔。
教會學生自學是教師的根本職責。呂叔湘在《葉聖陶語文教育論集序》中說,教學、教學,就是教學生學,主要不是把現成的知識交給學生,而是把學習方法教給學生,學生就可以受用一輩子。
自讀課的根本目標是要教會學生自學方法。自讀課文的教學探索任重道遠,但作為第一線的語文教師,我認為這樣的摸索樂趣無窮。
文言文教學是初中階段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我們怎麼才能使老師教得輕松,學生學得開心呢?這是我們初中語文教師值得探討的問題.我認為文言文教學必須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傳統的文言文教學,一般採用的是老師先串講,疏通文意,然後對課文內容進行詳細分析,總結藝術手法.其實,學生如果在講解前沒有熟讀課文,即使老師講得眉飛色舞,分析得深刻透切,學生也留不下多少深刻印象,效果不佳.如果讓學生事先對課文進行熟讀,甚至達到成誦的程度,他們自會從誦讀中感知和領悟課文內容.俗話說的好,「讀書百遍,其意自現」,這話很有道理,讀的過程其實就是了解和領悟的過程.所以說,文言文的課堂教學必須加強誦讀教學,並把其作為重中之重,要從以老師講解為主轉變為學生練習誦讀為主,把講翻譯、談語法轉移到指導學生誦讀上來。
做作業閱讀題的時候,要有三個步驟。第一讀全文,第二看全部的題目,第三再看一次全文。考試時,因為時間緊,把「第一」去掉,讀一遍題目,一邊文章就行了。
記敘文,主要就是考理解和解釋。就從文中找,和「置身於景」,把自己換成主人公去理解。
議論文,只要考的是論點,論據和理解。論點,論據從文章中找,理解主要的辦法是綜合文中與題目中要求理解的句子有關的詞句去理解。
說明文,最常考到的就是問你說明方法和為什麼用這個。熟背九大說明方法就行了。理解主要的辦法是綜合文中與題目中要求理解的句子有關的詞句去理解。
其實三種都差不多,只是看文章的情景而已。
希望我的意見可以幫到你。
❹ 【深度解析統編初中語文教材】陳恆舒:自讀課文的設計思路
2017年秋季,國家統編初中語文教材在全國范圍內的起始年級使用。為幫助廣大教師全面、准確地理解統編語文教材設計的理念、意圖和特點,教學更有效,本刊約請人民教育出版社中語室四位教材編輯從不同角度闡述統編教材要點,溝通教材編者和一線教師,明中探討新教材的教學。
統編初中語文教材自讀課文的設計思路
人民教育出版社陳恆舒
國家統編初中語文教材一個突出特點就是,試圖構建「教讀—自讀—課外閱讀」「三位一體」的閱讀教學體系。在這個體系中,自讀課是一個重要的創新點。它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為目標,以自讀課文為主要材料,以學生自我閱讀實踐為主線,充分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引導他們自求自得,使教讀課所學知識、方法和能力有效遷移和拓展。可以說,它是聯結課內與課外的重要紐帶,是實現學生素養提升的關鍵環節,是實現「教是為了不教」的有效渠道。以下試以七年級上冊為例,對自讀課文的設計思路作簡要介紹。
一、為什麼要設置自讀課文
自讀課文並不是一個新生事物。早在人民教育出版社1978年版初中語文教材中,就有一部分課文被標明為「閱讀課文」。1987年版則區分為講讀、課內自讀、課外自讀三類,並明確了三者在教學中的不同地位:「講讀課文由教師教讀,課內自讀課文由教師指導學生在課堂上閱讀,課外自讀課文由學生在課外閱讀。」而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的初中語文教材延續了這一思路,但只區分教讀、自讀,不再有課內自讀和課外自讀的區分。這樣的區分,盡管初衷只是「為了不加重教學負擔」(當時一冊教材的課文總數是35—40篇,教讀、自讀各佔一半左右),但也確實彰顯了編者區分課型、提倡自主學習的意圖。新課改以來,則改為精讀和略讀的區分,不獨人教版教材如此,蘇教版、語文版等也都區分出了略讀課文。這就帶來了一些問題:首先,《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實驗稿)和《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2011版)均將精讀、略讀作為學生應該掌握的閱讀方法,再拿來作為課型的名稱,難免造成概念指稱上的混亂。更重要的是,精讀和略讀對於課型的定位不夠明確,從而導致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往往對所有課文都採取以精讀精講為主的辦法,只是精讀課文用的課時多,略讀課文用的課時少而已;甚至有的學校或地區怕完不成教學任務,乾脆「砍掉」幾篇「不重要」的課文,其餘一律巨細靡遺地精講。為了糾正這種教學偏向,統編初中語文教材首先在名稱上恢復了「教讀」「自讀」的提法,明確了兩種課型特別是自讀課的基本定位——所謂「自讀」,要以學生的自主閱讀為主。
當然,自讀課文的設置並不是簡單的「回歸傳統」。盡管過去自讀課文的設計目的定位在「在教師指導下,由學生自己閱讀,培養自學能力」,但課前有提示、課後有練習的設計與教讀課文差別不大;至於新課標教材中的精讀課文和略讀課文,在助學系統和作業系統的設計上幾乎沒有差別,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難以准確地把握兩類課文不同的教學特質。為了更好地區分課型,讓教師一看教材就能意識到兩種課型的差異,教材編者做了大膽的嘗試,對兩類課文採取了截然不同的編寫體例。
二、自讀課文的編寫體例
自讀課文在體例上與教讀課文有著顯著的差別:不設預習和課後習題,而代之以旁批和閱讀提示。這種編寫體例是為自讀課的課型服務的:不設指向明確而具體的預習和課後習題,是為了避免教師根據教材設定好的要點和路徑去精講,從而為學生提供充足的自主空間;而設置旁批和閱讀提示,則是為了提供一些「抓手」,使學生的自主閱讀更有效,教師也可以利用這些「抓手」來組織教學活動。以下就以七年級上冊的自讀課文為例談談旁批和自讀提示的設計意圖。
1.旁批
旁批隨文設置,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力避結論的直接呈現,強調啟發性和引導性。這些旁批從呈現方式上看大致可以分為兩類:
一類是點評式的,針對課文內容的關鍵之處、寫作技法、文筆精華等精要點評。針對內容關鍵之處的如:
啟示真理,給「我」以愛——莎莉文老師再塑「我」生命的兩個支點。(《再塑生命的人》)
問題的提出來自細致的觀察。 (《動物笑談》)
針對寫作技法的如:
開篇點題,引起下文。(《雨的四季》)
交代自己身體狀況不佳,埋下伏筆。(《走一步,再走一步》)
針對文筆精華,側重語言賞析的如:
春雨「洗淋」萬物,夏雨卻「澆灌」大地,准確寫出雨的不同特點。(《雨的四季》)
注意品味文章語言的清新典雅。(《散文詩二首》)
另一類是以問題的形式呈現,啟發學生思考。這些問題有的指向文本內容,如:
爸爸出現了。他會怎樣幫助「我」脫險呢?(《走一步,再走一步》)
「逗笑」「怪誕不經」「瘋子」,這位動物觀察者會有怎樣奇怪的行為?(《動物笑談》)
有的指向寫法或語言特色,如:
這里為什麼要插敘與故鄉園院里的「蓮花」有關的往事?(《散文詩二首》)
「說也奇怪」是神話、童話等作品中常用的話。作者為什麼要這么說?(《女媧造人》)
有的指向對文本的深度思考,如:
這里的「一小步」與脫險時的「一小步」有什麼不同?(《走一步,再走一步》)
女媧用黃泥造人,而我們常把土地比作母親,你能從這個「巧合」中讀出什麼?(《女媧造人》)
還有的帶有拓展延伸的性質,如:
嘲笑「我」已是不對,更不該棄「我」而去。如果你是五個男孩之一,會怎麼做?(《走一步,再走一步》)
這些問題不一定都需要學生回答,有的是為了引起學生的興趣,讓他們帶著問題往下讀;還有的則是提示學生,這里有不尋常之處,讀到這樣的地方可以停下來想一想。
另外,旁批還具有示例的意義。自讀課文除了旁批,還留有不少空白,留白的主要目的不是讓學生抄筆記或者回答問題,而是希望他們能夠仿照教材上的旁批,自己做一些個性化的批註,自主品評、鑒賞文章。雖然七年級下冊教材會專門講「學做批註」,但在之前也不妨做一些初步的嘗試。此外,在後續冊次中,還會安排一些不設旁批、僅有閱讀提示的自讀課文,供學生自主批註,這也顯示了教材設計的梯度。
2.閱讀提示
閱讀提示位於課文之後,一般是配合單元重點,抓住文本的獨到之處進行精要的指導,不求面面俱到,但求「一課一得」。比如《雨的四季》的閱讀提示:
優美的寫景散文常常用飽含感情的、細膩生動的筆墨,把景物描寫得分外美麗,分外靈動。文中的四季之雨,「容貌」有別,「性情」各異。作者用詩一般的語言,調動我們的各種感官,全面感受這四季之雨,讓我們親近雨,體會雨的不同情致與風韻。例如:
水珠子從花苞里滴下來,比少女的眼淚還嬌媚。……小草似乎像復甦的蚯蚓一樣翻動,發出一種春天才能聽到的沙沙聲。呼吸變得暢快,空氣里像有無數芳甜的果子,在誘惑著鼻子和嘴唇。
這段文字從視覺、聽覺和嗅覺的角度描寫雨後的世界,牽動著美妙的聯想和想像,帶給我們全方位的感受。課文中這樣的精彩語句還有很多,再找出一些來,朗讀並細細體味。
《雨的四季》所在的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其學習重點一是朗讀,二是揣摩和品味語言;而這篇文章的最大特點也正在於詩一般的語言。本課的閱讀提示正是扣住上述要點來設計的,既點出作品的精妙之處,又提供範例、方法、路徑,以輔助學生的自主閱讀。
除此之外,閱讀提示還會盡可能向課外閱讀延伸,引導學生由教材中的單篇課文走向課外更廣闊的閱讀天地,增加閱讀量,培養閱讀興趣。這也是「三位一體」閱讀體系和「將課外閱讀納入教學計劃」理念的落實。七年級上冊的六篇自讀課文,五篇的閱讀提示中都有關於課外閱讀延伸的提示:
可以看到,閱讀提示不僅提供了豐富的閱讀內容,而且往往有著明確的閱讀指向,如感受風格或內容的異同、感受作者的精神、體會作品的趣味等,絕不是「為讀而讀」。
三、自讀課文教學應該處理好三組關系
關於自讀課文的教學,筆者認為應該處理好以下三組關系:
第一,處理好教師與學生的關系。自讀課姓「自」,應該以學生的自主閱讀、自主探討為主,而教師則是讀書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一方面,應該充分相信學生的能力,放手讓他們自己去讀去思考,能夠由學生自主發現和建構的內容盡量不要去講;另一方面,自讀不等於放任自流,要突出教師的組織和引導作用,包括激發學生的自主閱讀興趣,設置合理的閱讀重點和閱讀方向,加強對於閱讀方法的過程性指導,等等。
第二,處理好教材與教學的關系。本套教材的每個單元都有明確的能力訓練重點,而自讀課文的旁批和閱讀提示也分別提示了該篇課文局部和整體的要點,教學的實施應該以上述內容為依據。但也要看到,教師面對的學情千差萬別,同一個班級內的學生層次也是參差不齊。因此,在以教材為依據、尊重學生自主性的前提下,可以根據學情靈活地、創造性地設計教學內容和教學環節,也要允許學生的自主閱讀處於不同的層次,下要保底,上不封頂,通過「底」的抬升實現整體水平的提高。
第三,處理好自讀課與教讀課的關系。自讀課與教讀課有著不同的教學目的,承擔著不同的教學功能,但二者也是有機聯系、相互配合的。教讀課是舉例子,給方法;自讀課是把教讀課上學到的知識和方法遷移運用到閱讀實踐中去。教讀課是展示台,自讀課是練兵場。比如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教師在教讀課文《春》和《濟南的冬天》中教給學生朗讀的技巧和比喻、擬人的相關知識,在自讀課文《雨的四季》的教學中就可以提示和引導學生運用這些技巧、知識來品析課文。
自讀課文的設計是這套教材的一個亮點,希望廣大初中語文教師能夠體會編者的用意,用好自讀課文,為我們的語文教學帶來新氣象。
❺ 如何在初中語文課堂中進行閱讀課教學
劉俊花 河北省磁縣西固義鄉東固義學校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最基本環節。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閱讀教學所用時間最多。閱讀教學與識字教學、作文教學有著密切的聯系,因此,提高閱讀教學質量是提高語文教學質量的關鍵。幾年來,筆者在新課標指導下,進行了語文教學的改革,對閱讀教學有以下幾點體會:一 培養閱讀能力,首先要加強詞句訓練讀課文要理解其中的詞語和句子,才能更好地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和基本思想;要會自覺地使用學過的詞語和組織出所需要的句子,才能更准確地表達出真情實感。掌握一定的詞語知識和句子知識,是發展閱讀和寫作的重要基礎。因此,引導學生理解詞語、積累詞語和引導學生運用詞語十分重要,是培養閱讀能力的重要內容。詞語訓練要注意兩點:(1)既要重視理解又要重視運用,把學和用結合起來;(2)要把閱讀課文與理解文章旦功測嘉爻黃詫萎超聯結合起來。一些常用的詞語,要引導學生在說話和作文中學習使用。一些基本句子形式,要引導學生加深認識,並讓他們口頭或書面造句子,學會使用。在導學生理解詞語時應讓學生了解這些詞語和句子在具體語言環境中的意思和用法。有的詞語一讀就懂,不需要講解。有的詞語稍作比較,學生就理解了。教學的重點應放在哪裡?重點應引導學生說,也就是口頭運用。第五冊《晨讀》中有一句「現在,他們已經懂得珍惜時間,用功讀書」。句子的意思學生不難理解,重點詞「珍惜」讓學生查字典理解回答,再讓學生比較「珍惜」和「愛惜」並讓學生查字典理解回答,再讓學生比較「珍惜」和「愛惜」、「珍重」有什麼異同,然後讓學生用「珍惜」一詞口頭造句。有的說:「我一定要珍惜時間,刻苦學習。」有的說:「我們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學好本領,將來更好地建設祖國。」通過說話,既加深了詞語的理解,又對學生進行了潛移默化的思想品德教育。為了使學生更好地理解運用祖國豐富的語言,有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把課文中詞語、句式變換說法。如《精彩的馬戲》最後一句:「馬戲團的叔叔阿姨們真有辦法,能讓動物聽從人的指揮。」教師啟發學生:「如果你們看了這精彩的馬戲,會怎麼想,誰能說一說呢?」有的說:「啊!這么精彩的馬戲,多好看呀!叔叔阿姨們能把動物訓練得這么聽話,表演出這么精彩的絕技,真不簡單!」這就大大地活躍了學生的思維,提高了運用祖國語言的能力。二 培養閱讀能力要從學生和教材的實際出發小學語文教學往往不相信學生,以為學生什麼都不懂,課文的理解全靠教師的講解。甚至學生已弄懂了的,仍一句一句地講。這樣學生的學習興趣就不濃了,抑制了學生的積極性,學生只是聽,被動地接受,閱讀能力怎麼能得到培養呢?其實有的課文,或者有的段、句讀讀就懂了,不需要教師多講。如《富饒的西沙群島》,形容海水種種色彩的:「有深藍的、淡青的、綠的、淡綠的、杏黃的,一塊塊一條條地交錯著,五光十色,異常美麗。」形容珊瑚的:「有的像綻開的花朵,有的像美麗的鹿角。海參大龍蝦」學生一讀就懂了而且讀得有聲有色,津津有味。比教師一味地分析講解,實際效果要好得多。學生閱讀能力能反映他們對課文的理解程度。如果課文中的詞語、句段意思不太懂,學生讀起來必然不流暢;如果意思領會不正確,閱讀時的語調、感情就不恰當、不自如。期刊文章分類查詢,盡在期刊圖書館因此,我們要深入了解學生對課文的理解程度,難點在哪裡,只要找上、中、下層學生分別讀一讀課文,就能知道學生的實際。只有了解學生實際,才能有的放矢地進行教學。有些課文內容離學生的生活實際比較遠,學生一定難以理解。如第六冊《沙漠里的「船」》,由於生活環境不同的關系,學生對沙漠、駱駝的情況了解得很少,如何讓學生理解呢?教師可放投影水中航行的船,掛一副一匹駱駝站在沙漠里的圖,通過兩幅圖的比較,讓學生理解「船」是指駱駝,是沙漠里的交通工具,所以人們把它叫作沙漠里的「船」。然後教師提出駱駝為什麼能在沙漠里生活?它有什麼特點?它如何適應沙漠而生活?有什麼作用?駱駝的「特點—本領—用途「三者之間有什麼聯系?引導學生讀議。這樣通過思維訓練,逐漸培養小學生的閱讀能力。閱讀教學方法不應該是千篇一律的,而是看課文內容,看學生的實際水平,該講的講,該讀的讀,該練的練,該做的做。教師要大膽相信學生的理解能力,相信他們通過讀、練、議能掌握相當部分的內容,教師的精力集中到學生不易掌握的那些方面去,探索如何有效地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發展學生的智力。三 培養閱讀能力要善於啟發學生質疑,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在閱讀教學中,只是教師提出問題,學生回答,學生總是處於被動的局面。我們要通過一篇一篇課文教學使學生學到閱讀知識的方法,形成閱讀能力。逐步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要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教師就要想辦法讓學生提出不懂的問題,這樣學生就學得比較主動了。教師可以讓學生預習課文,不認識的字讀讀拼音,詞義不懂的查查字典,真正不能解決的老師幫助解決。教學中,教師引導、啟發學生把不能理解的地方(如句子、某一自然段、某些內容等)提出來。有的時候,學生確實提不出來,教師就問他們某句話,某個意思懂不懂。這樣讓學生逐步養成閱讀課文時去找出自己不懂的地方並且提出問題來的良好習慣。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師盡可能啟發他們互相解答。他們確實解決不了的,才由教師講解。四 培養閱讀能力要注意培養學生廣泛閱讀的興趣要提高閱讀能力,僅靠課堂教學幾十篇課文是遠遠不夠的。我們必須通過閱讀教學,激發學生在課外主動找讀物閱讀的興趣。在教學中,有時會遇到這樣的情況: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師一時難於解答,可是,發動學生很快就能把問題解決了。有位教師教了《蜘蛛的網》後,有個學生提出問題:「蜘蛛的網能粘住小飛蟲、甲蟲等等,它自己卻不會被粘住,是什麼原因?」教師沒想到學生會提出這個問題,就隨機應變發動學生,說:「你們想想吧!看誰能想出來?」有個學生回答說:「因為蜘蛛身上有油,所以粘不住。」教師接著問:「你是怎麼知道的呢?」學生答:「我在《動腦筋爺爺》那本書上看到的。」由於學生多看課外書,既提高了閱讀能力又增加了科學知識。在教學中,我們常常發現有的學生在回答問題時能恰當地用上許多在教材中沒學過的詞語,可見,學生是在課外閱讀獲得的知識。因此,激勵學生廣泛閱讀是提高閱讀能力的途徑。平時,教師要注意適當地介紹符合學生接受水平的讀物讓他們閱讀。教師還要啟發學生運用教學中學到的閱讀方法進行閱讀。學生廣泛閱讀,必能豐富知識,開拓思路,無疑是小學生提高閱讀能力的好方法。總之,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的是持之以恆,多讀多練,同時還要總結閱讀經驗,探求閱讀技巧,學生的閱讀能力就會隨著閱讀時間不斷增強。
❻ 如何引導學生在語文課堂上進行自
如何培養學生語文自讀課文的自學能力
葉聖陶先生一貫主張:「在課堂里教語文,最終的目的在達到『不需要教』,使學生養成這樣一種能力,不待老師教,自己能閱讀。」這里強調的就是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他的這一思想包括三層含義:第一、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是教育機構的重要任務;第二、學生要努力學會自學的本領,養成自學的習慣;第三、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是教師義不容辭的職責,是否注重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是衡量一個教師水平高低的重要尺度。——摘自《淺談如何培養學生的語文自學能力》
一、為什麼要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1、時代的要求:
我們所處的時代是人類新知識、新技術迅猛發展的時代。要加快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速度,就得不斷吸收新知識,掌握新技術,這就要求我們培養出來的建設者具有獨立學習的能力。在語文教學中培養自學能力,對少年兒童的成長,對新一代人才素質水平的提高都是十分重要的。
2、課程的要求:
相當長的時期以來,中學語文教學大多不重視學生的自學,只注重教師的「講」。而在語文教學和發展任務中,培養與發展學生的自學能力與創造性思維,對學生的發展起關鍵性作用。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統計,人類近100年掌握的科學知識,佔有史以來科學知識總量的90%。人類的知識在19世紀是每50年增長一倍。20世紀是每10年增長一倍,而最近10年則是大約3年增長一倍。面對浩如煙海的知識體系,尤其是語文教學,它涉及到生活的每一個角落,生活方方面面都與之聯系,因此教師是不可能教得了,教得完的,只能靠學生自己今後進一步去學習。如果在教學過程中,僅有教師的講授,學生是不可能很好地掌握知識,提高素養的。這就要讓學生主動地參與學習、培養他們的自學能力。
3、新課標的要求:
我們現在使用的是新課改下新編的中學語文教材。新教材體現新課標的一個重要教學觀念就是「以人為本」,即教學要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目標、改變過去強調的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習慣,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索、勤干動手的精神,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這就要求我們的教學目的是幫助每一個學生進行有效的學習,使其得到充分的發展。我認為,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是實現教育觀念轉變的具體體現。因為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過程,就是一個以學生為學習主體並以學生自己發展為目標的學習過程。只有培養出學生較強的自學能力,才能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因此注重對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引導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使學生的學習成為在教師引導下主動的富有個性的過程,是十分必要且重要的。
4、學生自身能力的要求:
初中階段學生自主性意識崛起、學生研究性學習興趣日濃。三年的初中生活是學生學習的黃金時期,而且,現在學生獲取信息的渠道越來越廣泛,尤其是網路信息的高速與大容量給學生提供了相當多且豐富的知識。這時光憑老師講解已遠遠無法滿足學生認知能力的需求了,這就給我們的教學活動提出了一個嚴峻而迫切的要求——即怎麼能讓學生既「吃飽」又能保障每個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吃好」。我認為在初中階段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是解決這個問題的可行辦法。
二、什麼是自學能力?
什麼是自學能力呢?就是受教育者運用已有的知識、能力獨立地獲取新知識、技能的學習能力。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自學能力,有利於發展各門學科的自學能力,有利於提高學生的綜合知識、能力、素質。———摘自《淺談語文教學中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
語文課的自學能力培養涉及到許多方面:從講讀課文到自讀課文,從課堂教學到課後作業都可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我在此截取其中一個方面,重點談談自讀課文學習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三、如何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一)、良好的習慣,是培養學生語文自學能力的關鍵
習慣是經過反復練習而形成的較為穩定的行為特徵。學習習慣是指學生為達到好的學習效果而形成的一種學習上的自動傾向性。著名教育家葉聖陶先生說,「什麼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的習慣。」我認為在自讀課文自學中應養成以下幾點良好的自學習慣:
1、 培養課前預習的習慣:
戰爭中有句名言「不打無准備之戰」,同樣的,在學習中對於課文的預習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培養課前預習習慣,可以幫助學生更高效、更主動的學習課文內容,提高課堂學習興趣與效率。
教師根據課堂內容布置具體的有針對性的預習習題,讓學生獨立的解決,並在課堂上共同探討。例如現代文預習,主要要求學生預習字詞、相關的文學背景、文章內容以及中心思想;文言文預習則要求學生結合注釋自行翻譯課文、並總結文章中的實詞、虛詞、特殊句式等。
2、 培養有目的地學習的習慣:
有目的地學習,就是讓學生根據課文內容提出自己的疑問,然後通過課堂學習解決疑問的過程。這樣可以使得學生學習的目的性強、聽課效率提高。
3、 培養勤翻工具書的習慣:
「字典是最好的老師」這是我在第一節課就傳達給學生的一個理念。在遇到爭議時、或者新知識時,我總是鼓勵學生去查字典,而不允許他們憑主觀去盲目猜測。在堅持這樣的引導下,效果也比較明顯,學生遇到問題能積極主動的去查工具書,字典也成了他們學習中必不可少的「工具」。
4、 培養積極參與、勤於動腦的習慣:
自讀課文教學強調將課堂交給學生,以學生為主體,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角。這就要求學生能主動融入其中、充分發揮課堂主人公的地位。因此學生的積極參與、樂於參與、勇於參與不僅是必須的,而且是教學過程能否進行下去的重要因素。所以我花了很多心思用於怎樣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上來,並且在自讀可課文學習中承擔課堂「小主人」的重任。比如:讓學生推薦一篇課文里需要掌握的重點詞語及解釋,或者指出需注意的一些易錯字、詞、及解釋;文章重點語段可以由學生自己去尋找,並將自己的理解與全班同學溝通,互相探討、互助學習;我也試著讓學生就課文內容自行表演,從而幫助他們主動掌握課文內容、揣摩人物形象。因為表演能激發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也能引起他們極大的興趣;我還大膽採用了體驗情境的教學,在學習《登上地球之巔》這篇課文時,我覺得如果從旁觀者的角度去學習,學生對於課文的認識不會很深刻,因為他們沒有這樣的經歷,於是我讓同學們採取新聞發布會的形式去學習,即:四個同學飾演文中四個主人公,其餘同學飾記者,飾記者的同學需要根據課文內容提出相關的問題,而飾四個文中人物的同學就要非常熟悉課文,去應對相應的問題。課堂學習的結果相當的好,同學的提問比較精準、且與文章的中心聯系較緊密,而四個文中人物的扮演者,不僅熟悉課文內容,還額外查閱了大量的資料,從他們的回答中可以看出,他們已比較深刻的理解了文章的內容、人物的精神。像這樣創設一定情境,讓學生去發揮學習主動性的方法,充分展示了學生自學的能力,也能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與動力。
5、培養學後總結的習慣:
我們說學習一篇課文,不僅是解決這篇課文的問題,更主要的是能從這篇課文中學到方法,舉一反三,從而能自學相同類型的文章。「方法是學習的鑰匙」,這就需要學生能從課文中總結學習方法,用於以後的自學。所以在學習一些不同類型的文章時,我要求學生去自行總結在這篇文章中學到的方法,並歸納出來。通過長期練習,學生由剛開始只能總結一兩點表面內容,發展到能抓住文章的重點學習方法,且能從多方面進行總結。
(二)、掌握方法,是培養語文自學能力的重點:
學習方法,是達到學習目標的途徑和手段。運用科學合理的學習方法,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給學生自學的方法,才能使學生真正具有獨立自主的能力。在上述教學思想的指導下,我在自讀課文學習中,注意教給學生自學方法,以培養他們的自學能力和良好的學習習慣。
1、指導學生學會積累、運用語言。
首先,要學會使用工具書(字典、詞典、資料書)。因為學生會不會使用工具書,有沒有用工具書的習慣,關繫到他們一生自學的效果和水平。因此,我把教學生使用工具書作為培養自學能力的一項基本訓練。在教學中,是老師走在前面,還是學生走在前面,兩者有著質的區別。如,一篇文章的教學,老師查字典、找資料,與學生查字典,找資料,大有區別。有的同學經常問老師某字的讀音,他們等待老師的告訴,而我常不告訴。而是在學習過程中,若遇到生字、新詞、難句及與文章內容有聯系的問題時,我都鼓勵學生藉助工具書解決這些問題。我常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字典是最好的老師」。
其次,學會摘錄,積累詞句。在閱讀各種文章的過程中,遇到好詞、佳句、美段以及典故等,我都要求學生摘錄下來。我在學生的預習作業中就明確要求學生每篇文章摘抄美句不少於三句。還有像自讀的文言文預習,我也常讓學生自己總結本課的文言知識,如:實詞、虛詞、特殊句式等。摘抄下來後,指導學生通過讀、背等方式積累。此外,還要養成多問、多說、多寫的習慣。最後,我還鼓勵學生在平時學習、生活中,運用所積累的知識,多說、多寫,不斷提高表達能力。
再次,為了深入理解一篇課文,為了擴大知識面,增加文學常識積累。我注意教學生查找參考資料的方法,這也是自學時必不可少的能力。如學習《丑小鴨》,我就讓學生去查找關於安徒生的生平簡介;學《黃河頌》讓學生查地圖資料、地理知識;學《真正的英雄》就讓他們去了解「挑戰者號」的相關背景。有時我會對學生查找的資料做必要的補充,但大多數情況下,學生搜集的資料不僅全面廣泛,而且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經常查看有關的書籍、資料和圖片,能使學生初步知道哪類課文可以查找哪方面的書籍和資料。這樣既培養了能力,又能激起學生更濃的學習興趣。
2、教學生掌握學習步驟
學生學習課文,往往東看一點,西看一點,沒有順序,缺乏條理性;或是看一遍就認為讀懂了,不會逐步深入學習,所以教他們有步驟地學習就很重要。在一般情況下,我要求學生第一遍通讀課文,查字典解決不懂的生字生詞;接著朗讀或默讀課文,初步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大體知道寫的是什麼,然後再引導學生通過對重點語段的分析,進一步理解文章的思想內容;最後再返回頭來統觀全文,劃分段落,總結中心思想,掌握表達形式上的特點。這樣,既有利於學生鑽進去逐層深入地學,又能跳出來看到文章的整體,總結自己學到了什麼。比如《福樓拜家的星期天》這篇文章學習:學生第一遍閱讀,解決了課內生字詞,再讀課文時,了解了文章寫的是「一個星期天發生在福樓拜家,朋友聚會的事情」,這篇課文重點描寫了幾個人物的特點,因此接著我指導學生重點品讀表現人物特點的語句,最後通過個體人物的特點,反觀全文,歸納這些人物的共同特點,並總結文章在描寫人物時用了哪些方法。當然這些學習步驟,可以因課文不同而有所不同。當學生思維能力發展了,自學能力提高了,還可以變更或簡化,但在打基礎期間這樣的學習是必要的。
3、教學生對不同的課文用不同的方法學習
不同的文章,作者思路不同,表達方法不同,重點不同。一般來說,記敘性文章(包括記敘性散文、記敘性詩歌、小說),應把握好記敘的要素;抒情性散文,應側重了解文章的行文線索和所抒發的思想感情;說明性的文章,應把握好說明的對象、說明對象的特徵、說明的順序、說明的方法及語言的特點;議論性文章,應把握好論點、論據、論證(論證方法)。不同課文採取不同的學習方法,一方面能使學生抓住各類文章特點,用不同方法去學習,即節省時間,又擴大學習效果,另一方面也有利於訓練學生逐步學會根據教材實際抓重點、抓特點地進行分析,使他們在自學時能靈活運用多種學習方法。
為此,我在教學中注意教一點有關文章的知識。當然,這些知識的講授不是外加的,而是在閱讀課文的過程中教給的。比如學《女媧造人》,這篇文章的體裁是神話,因此首先教學生掌握神話的基本特點——豐富的想像、誇張的手法,接著指導學生從神話特點入手學習文章的情節。學生懂得了這些,學習文章時就不會覺得無從下手了,反而能較好地理解文章的情節。又如《秋天》這首詩歌,我指導學生抓住詩歌的幾個要素——意象性、象徵性、詩歌主旨、作者情感,從這幾個角度去學習,就能基本把握住詩歌學習的重點,而不至於有所偏頗。除此之外教材中還有不少描寫景物的文章,這類課文語言優美,感染力強,字里行間蘊含著作者豐富的思想感情,學習時讓學生通過反復朗讀去體會。關於寫人的記敘文,作者要通過一件或幾件具體事反映人物的精神、品德,要通過對人物的外貌、語言、行動的刻畫來表現人物的思想、性格。
關於自讀課文的學習其實方法有很多,在這里我也是只是就自己教學中遇到的問題以及採取的辦法總結了以上幾點。當然,方法因人而異、重要的是根據學生個體的特點而因地制宜。我個人認為在自讀課文中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空間相當大,因此我也會將在此方面不余遺力的進行下去。因為我們做老師的職責就是:培養有創造性、獨立自主的「大寫的人」。
❼ 新課程標准下如何搞好初中語文教學
首先,要學習和領會初中語文新課程標准 .初中語文新課程標準是指導教師教學的綱領性文件,上新課程之前教師必須學透.很難想像,對新課程標准不熟悉的教師,能把初中語文新課程教好.教師在學習新課程標准時要在學透的基礎上進一步領會新課程改革的精神.語文新課程標准只是一個教學原則性、方向性、計劃性的指導文件,教師既要嚴格按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去進行教學,又要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教師的實際情況和學生的實際情況等諸多因素去實施教學. 其次,要認識到新課程標准不只是為教師制訂的,也是為學生的學習制訂的.語文新課標要求學生通過不同階段的學習,達到相應的語文水平.讓每一位學生通過在課堂上進行的語文學習,得法於課內,應用於課外.生活處處有語文,這就要求教師不但要指導學生在課堂內學語文,也要求教師教會學生在課堂外學語文. 第三,要轉變觀念.如果教師的思想觀念不轉變,即使是制訂了再完美的新課程標准,也執行不了.傳統的語文教學觀念認為語文教學重在工具性,但我個人認為:新課程標准除了肯定語文教學的工具性,更多的是注重語文的人文性.這就要求每位教師都要轉變觀念.在轉變觀念時,有些教師認為應該徹底否定原來的教學觀念,我不贊同這種看法.強調要轉變觀念,並不是對傳統教學思想的全盤否定,而應該是對傳統教學思想的揚棄. 也有些教師認為新課改後不用抓基本的教學常規了,我認為這個觀點也是錯誤的.新課改就是要培養學生學會學習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但不能完全拋棄原來的教學常規,脫離學生的實際情況去組織教學.因此,我的體會是對傳統的教育必須是揚棄,而不是拋棄.既不能全部繼承,只改課程不改觀念;也不能全盤否定,樣樣翻新.對學生的基本知識和基本能力的要求不能去掉,對教師教學的基本功的要求同樣不能去掉. 第四,要轉變角色.新課改要求教師要從教導者轉變為服務者,強調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自始至終都是組織者、引導者、激發者、陪伴者和參與者.學生才是主角,是課堂教學活動的主體.教師的教一定要圍繞學生的學服務.這樣,教師要轉變為服務型的角色,這就要求教師在備課時要做到三備:一備學生、二備教材、三備教法(包括教具).並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來制訂比較科學的教案,為學生所想,想學生所需,解學生所難.這樣,學生在學習中才能更充分地發揮其學習的主動性、創造性. 第五,教法和教具的運用要結合當地學校和學生的實際.上新教改課程時,要求我們教師要有改革的精神,拋棄填鴨式的教學,不能搞滿堂灌. 應試教育的做法是不符合課改精神的,也是不能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 我們應大力提倡啟發式的教學.中國古代的大聖人孔子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這也有力地說明啟發式的教育很重要. 教師在教學方法的選擇上,要因地制宜,不能與學校和學生的實際脫節.要與學生的學法掛鉤,與學習內容掛鉤,與學習效果掛鉤.方法、手段和技術的運用都應從實際出發,不要片面地理解新課改就是用多媒體上課,語文課就是讓學生按課文內容來表演,演課本劇、演小品,課堂上熱熱鬧鬧,學生高高興興,老師只是坐在旁邊做免費觀眾. 我認為,在進行語文新課程的教學中,不必每節課都要用多媒體進行教學,也不必把課文變成劇本來讓學生去表演.特別是像沒有先進教學設備的農村學校,能結合當地學校和學生的實際,用好黑板和粉筆也是很不錯的.不能錯誤地認為多媒體教學就是啟發式教學,也不能錯誤地認為課堂一定要搞表演活動才能體現新課改的精神.教法和教具的選用基於以下幾點來考慮:看看能不能有利於學生的學習,是否有利於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是否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的能力,是否有利於充分利用當地的教學資源 ,是否有利於提高課堂的教學質量.
❽ 如何做好初中語文自讀課文教學
在教學過程中,要努力開拓學生的視野,注重培養創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自讀課文讀是目的。導是關鍵。為此,我們必須轉變觀念。摒棄過去單一的、陳舊的模式化教學,改變那種「大而全」和精讀、略讀平均用力的錯誤教法,力求簡化頭緒,突出重點,採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指導學生主動獲取知識,致力於對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從而達到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