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語言文字 > 高中語文的句法是什麼

高中語文的句法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3-01-26 06:48:36

⑴ 高中語文 學習古文的竅門和方法是什麼…每次考試幾乎拿不到分。

學習古文是有一些訣竅,我不贊成死記硬背,即便背會幾篇能應付考試,將來遇到更多的古文怎麼辦?如果掌握了古文的基本功,不但能應付自如,甚至自己都可以寫文言文。
訣竅在哪裡?我的體會是掌握文言的三大要門:實詞、虛詞和句法。
先說句法。古人書寫因材料限制,只能「壓縮」文字,有時只用幾個字來表達意思。這種表達還必須讓人懂,便形成了特有的句法。古人說活與現代人差別不是很大,通過讀詩詞就可以感覺到。那麼用文字記載事物時,往往會省略大量的成份,形成特別的「文言」。只要基於這個認識,很多的特殊句式都容易理解。舉例說明:某人只會堅持己見,老是瞧不起別人。這樣一句話,文言可以說:「小他人而獨尊。」其中一個「而」字挑起了兩個分句,一頭是「獨尊」,一頭是「小他人」。獨尊是自以為是,小是小瞧,小瞧他人。按現代語文教學,小,在這里是意動用法,認為他人「小」。如孔子登泰山而小魯。反過來,只要將古文的文字擴展一下,與白話差別不大。
實詞盡管詞義與現代漢語有差異,但差異並不大。大的是文言一般一字一詞。理解的時候,盡量按這個標准判斷。如妻子是妻和子的片語,甚至連「可以」都不是現代的詞義,應該是「可以用……」而不是「能」的意思。
文言的虛詞很特別,數量並不多,掌握不很費力。
熟知實詞和虛詞,以及他們在句子中的組合形式,一般來說,無往而不勝了。
在這里無法展開細談。按這個方法,抽空讀一些易懂的作品,很快就能上路,如史記的本紀、世家、列傳,再如先秦的寓言故事等。

⑵ 高中語文句子依照分類可分為

一、句子分類概說
句子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劃分。例如從句型(結構類型)的角度、從語氣用途的角度、從修辭效果的角度等等都可以對句子進行分類。根據句子的語氣分出來的類別叫句類,根據結構分出的叫句型。
二、句類
分為陳述句、疑問句、祈使句、感嘆句四類。
(一)陳述句。陳述句的作用是報道一件事實。例如:
1)他們在上課。
2)我哥哥已經結婚了。
3)他明天不去上海。
4)今天是星期六。
5)這孩子很可愛。
陳述句表示陳述語氣,句調是一個降調。在書面上陳述句末尾都用句號(。)。
(二)祈使句。祈使句是用來對聽話人表示某種請求、商量、命令、勸阻或警告等意思的句子。例如:
1)你把那桌子搬到外面去。
2)你明天走吧。
3)站起來!
4)你別喝了!
5)不準隨地吐痰!
祈使句表示祈使語氣,句調有的是一個降調,有的是一個急促的高降調。在書面上祈使句末尾或用句號(。)、或用嘆號(!)。
(三)疑問句。疑問句的作用是提出問題。在書面上,疑問句末尾都用問號(?)。疑問句內部又可細分為四小類:
1.是非問句。形式上跟有的陳述句、祈使句沒有什麼區別,不同的是句調用升調。回答時可以只用「是」、「不是」或點頭、搖頭來回答。例如:
1)他們在上課?
2)他並不知道?
3)今年是建校三十周年?
4)你叫他把那桌子搬到外面去?
5)不準抽煙?
2.特指問句。句中一定有疑問代詞,以表示疑問。回答時不能只用「是」、「不是」或點頭、搖頭來回答,而要作出具體回答。特指問句的句調可以用升調,也可以用降調。例如:
6)剛才誰來了?
7)你想喝點什麼?
8)他准備去哪兒旅行?
9)這大衣多少錢?
10)她最近身體怎麼樣?
3.選擇問句。問話人提出幾種可供選擇的情況,要聽話人作出回答,其基本詢問方式是「X還是Y」。選擇問句的句調可以用升調,也可以用降調。例如:
11)今天是星期三還是星期四?
12)他想去北京還是上海,還是廣州?----
13)你想喝可樂,喝咖啡,還是喝紅茶?
14)她個兒高,還是矮,還是不高不矮?
4.反復問句。問話人只提出肯定與否定兩項,要求聽話人在肯定與否定之中作出回答。基本詢問方式是「V不V」或「V沒(有)V」。反復問句的句調可以用升調,也可以用降調。例如:
15)你去不去?
16)他明天來不來?
17)那衣服貴不貴?
18)那地方遠不遠?
19)你看沒有看今天的電視新聞?
20)你去沒去他家?
口語中也可以只在句末用一個否定副詞「不」或「沒有」來表示反復問。例如:
21)你去不?
22)那地方遠不?
23)你看今天的電視新聞沒有?
24)你去他家沒有?
疑問句末尾常常用疑問語氣詞「嗎」、「吧」或「呢」,來增強疑問語氣。句末疑問語氣詞在使用上有分工:在是非問句末尾,用「嗎」或「吧」,不用「呢」;在特指問句、選擇問句、反復問句末尾則用「呢」,不用「嗎」或「吧」。例如:
25)他們在上課嗎/吧?
26)這是誰告訴他的呢?
27)他究竟去了福州,還是去了廣州呢?
28)他去沒去學校呢?
例(25)句末用「嗎/吧」,屬於是非問句;例(26)-(28)句末用「呢」,分別為特指問句、選擇問句和反復問句。
注意,下面兩個問句看上去很像是非問句(因為句中沒有疑問成分),其實不屬於是非問句:
28)我的筆呢?
29)你一個人病了呢?
例(29)、(30)實際是特指問句的一種省略形式,可以補出疑問代詞。請看:
a.我的筆在哪兒呢?
b.我的筆到哪兒去了呢?
你一個人病了怎麼辦呢?
(四)感嘆句。感嘆句用來抒發某種強烈的感情(如喜悅、憤怒、驚訝或悲哀等)。表示喜悅、憤怒、驚訝的感嘆句一般用高而平的句調,表示悲哀的感嘆句一般用低而趨降的句調。書面上感嘆句末尾多用感嘆號(!)。例如:
1)這風景多美啊!
2)你給我滾!
3)蛇!

三、句型
句型指句子的類型,也就是句子的整體格局。句型研究的目的意義在於要求我們能從宏觀的角度、總體的角度去觀察和把握句子,從而掌握句子的不同類型和它們的表達功能。
分類情況如下:
名詞性主謂句:今天元旦節。把字句、被字句
主謂句動詞性主謂句:我要上課。連謂句、兼語句
形容詞性主謂句:小明很聰明。雙賓句、存現句
單句主謂謂語句:他人很善良。

名詞性非主謂句:蛇!/一張北京。
句子非主謂句動詞性非主謂句:上課了。
形容詞性非主謂句:太好了!
嘆詞句:呀!(是你呀!真是稀客呀。)
擬聲詞句:當,當,下課了。
復句(略,將在復句部分講到)

重點是主謂謂語句,它是由主謂短語充當謂語的句子叫主謂謂語句。主謂謂語中,全句主語叫大主語,全句謂語叫大謂語;句子謂語內的主語叫小主語,謂語內的謂語叫小謂語。例如:
中國人民志氣高。
大主語大謂語
小主語小謂語

主謂謂語句情況比較復雜,考察其內部的語義情況,主要有以下幾種:
1、大小主語之間有施受關系。如:
a小王作業做完了。/b作業小王做完了。
a句以施事「小王」做大主語,以受事「作業」做小主語;b句則相反,以受事「作業」做大主語,以施事「小王」做小主語。
2、大小主語之間有領屬關系。如:
她態度和藹。(「態度」屬「她」)
這屋子面積不小。(「面積」屬「屋子」)
3、謂語里有復指成分。如:
反腐倡廉,這是廣大群眾的一致呼聲。(「這」用來復指「反腐倡廉」)
復指大主語這樣的句子,作用在於一是使大主語得到強調,二是如果大主語復雜,還能使句子結構簡潔。例如:
那高高的個兒,秀氣的臉旁,批著烏黑秀發的姑娘,名字叫李霞。(聯合短語做主語)
4、大、小主語是數量詞或含有數量詞。如:
三箱我認為不夠。/橘子一元一斤。
同學們三個人一組。/香菜一元買兩斤。
5、大主語或小主語有周遍性意味。如:
什麼事他都不管。/這個人誰都不認識。
6、小主語是施事,大主語是小謂語行為動作關涉的對象。如:
那件事他們已商量決定了。
主謂謂語句是根據結構關系定的名稱,因為它是漢語里很有特點的一種句型。在漢語里使用也很普遍。如果按照功能(謂語的詞性),它應該分別歸入名動形三種主謂句里,那樣似乎弱化了它的地位。

四、幾種動詞謂語句
(一)「把」字句
1、什麼叫「把」字句
一般指在謂語動詞前用「把」引出動作的受事加以處置的一種主動句。所謂「處置」,指的是甲主動對乙施加某種影響,由於甲的某種行為,使得乙發生某種變化或處於某種狀態。例如:
你[把行李]放〈在架子上〉。
「你」是動作的發出者——施事,所以是主動句;「行李」是受事,接受動作的「處置」,結果位移到了「架子上」,「在架子上」也可說是一種狀態。
有時候使用把字句也表示一種「致使」或強調動作的范圍寬廣。例如:
a他[把大夥兒]弄得〈莫名其妙〉。
b我[把該找的地方][都]找〈遍〉了,也沒找到那串鑰匙。
a句的動詞「弄」,對「大夥兒」來說,談不上是「處置」,因此可以看作「致使」。b句主要是強調動作「找」的范圍寬。類似的又如:
你[把客人]請〈來〉。(使客人來)
那孩子[把他爸爸]急得〈滿頭大汗〉。(使滿頭大汗)
她[把大大小小的商場店鋪][都]逛〈遍〉了。(「逛」的范圍寬)
2、「把」字句的特點
1)動詞應當具有動作性。
非動作動詞(如「是、姓、有、成為」等)以及感覺活動動詞(如「認為、覺得、知道、感到、喜歡」等)、趨向動詞(如「來、去、進來、出去」等)一般不能進入把字句。如:
他把教師是。×我把麻煩覺得。×
學生們把教室進去了。×
2)動詞一般不能是單個(光桿兒)的
把字句中動詞前後一定要有其他成分,尤其不能出現單音節動詞。如:
他[把茶]喝。×/他[把茶]喝了。√
至少也應有個語氣詞。
大家[把歌]唱。×
大家[把歌]唱〈完〉了[再]走。√
不過,把字句口語里也有省略動詞後面成分甚至省略動詞的。例如:
看把他急得!/看把大夥兒逗得!
你看他把大家笑得!
我把你這死丫頭。
3)「把」的賓語在意念上一般是有定的。例如:
我把書看完了。(「書」是定指的)
4)如果有助動詞或否定副詞一般應放在「把」的前面。如:
我們[要][把青春]獻給(祖國的邊疆)建設。√
我們[把青春][要]獻給(祖國的邊疆)建設。×
他們[沒有][把教室]打掃〈干凈〉。√
他們[把教室][沒有]打掃〈干凈〉。×
(二)被字句
1、什麼叫「被」字句
一般指在謂語動詞前用介詞「被(叫、讓、給)」引進施事的被動句。
「被」字句是受事主語句的一種。有時候,「被」後的施事因為某種原因也可以不出現,這時「被」一般不看作介詞。而是當作表示被動意味的副詞。例如:
酒[被爸爸]喝〈光〉了。酒[被]喝〈光〉了。
被字句有「被…所…」、「為…所…」的格式,是古漢語用法的延續。
2、「被」字句的特點
同把字句一樣,被字句也有以下特點:
1)動詞應該是動作性的。如:教師被我是。(是不成立的)
2)一般也不能是單個動詞(光桿動詞),尤其是單音節動詞。如:東西被拿。
3)主語受事一般是有定的。
4)助動詞或否定副詞也應置於「被」字的前面,而不是「被」的後面。例如:
菜[沒有][被大家]吃〈完〉。
錢[沒有][被小偷]找〈到〉。
錢[被小偷][沒有]找〈到〉。
(三)連謂句
由連謂短語充當謂語或獨立成句的句子就叫連謂句。連謂句的謂詞之間的語義關系我們在連謂短語部分已經講到了,這里不再重復。只是要注意連謂句的層次分析。分析如下:
她站〈起來〉/提〈上〉籃子/上街/買菜。
主謂
中補動賓動賓動賓
中補
(四)兼語句
1、兼語句及其分析
由兼語短語充當謂語或獨立成句的句子就叫兼語句。兼語句中動詞之間的語義關系我們在前面兼語短語部分已經講到了。應注注意兼語句的層次分析。例如:
連長派我去請指導員來接電話。
主謂
兼語套連謂

2、兼語句與主謂短語做賓語的句子的辨別
1)停頓和加狀語的地方不同。兼語句不能在第一個動詞後面停頓或加狀語。而主謂短語做賓語的句子則可以在第一個動詞後面停頓或加狀語。如:
我請你去。(兼語句)
我請V你去。×我請明天你去。×
我請你V去。√我請你明天去。√

我希望你去。(非兼語句)
我希望V你去。√我希望你V去。×
我希望明天你去。√

2)兩者第一個動詞的性質不同,支配的對象不同。
兼語句的第一個動詞支配的是一個人,不是一件事;而主謂短語做賓語的句子則相反,第一個動詞支配的是一件事,不是一個人。
3、連謂與兼語結合的句子:
你出個通知叫大家吃完飯來食堂開會。(連謂套兼語句)
你叫他[立刻]打電話請老王來這兒。(兼語套連謂句)

(五)雙賓句
1、什麼是雙賓句
一個動詞後邊帶了兩個賓語的句子就是雙賓句。例如:
我送他十本書。/葉老師教我們英語。
那人偷了人家一匹馬。
物業公司收戶主三百元。
我稱他「喜子」。/我吃他一個蘋果。
兩個賓語中,一個賓語離動詞近,叫「近賓語」,一個賓語離動詞遠,叫「遠賓語」,遠賓語是動詞直接涉及的事物,又叫「直接賓語」,近賓語是動詞間接涉及的人或單位,又叫間接賓語。能帶雙賓語的動詞不多,從語義上講可以分成三類。如下:
1)表給予的:給、賠、教、贈、賣、嫁、借、租
2)表取得的:買、收、賺、偷、借、租、請教、娶
3)表稱謂的:叫、稱、罵……
要注意的是:
a「借、租」等動詞既可以表給予,又可以表獲取。因此:
我借他五千元。(有歧義)
這個句子可以理解為「我借了他的錢」,也可以理解為「他借了我的錢」。
b「他」作為近賓語,有時意義已經虛化。如:
我跟你比,差他十萬八千里。
c雙賓句的兩個賓語之間沒有任何語法關系。
我借給他一本英語書。
主謂
動賓
動賓定中
d應當注意,不要把聯合短語做賓語的句子同雙賓句混同起來。試比較:
告訴爸爸好消息。(雙賓句)告訴爸爸媽媽。(非雙賓句)
動賓動賓
動賓聯合

(六)存現句
1、什麼是存現句
全句表示什麼地方存在、出現或消失了什麼人或物的一種句型。句首有處所詞語做主語,賓語則表示存在的主體。根據句型和表意特點,一般分為兩種類型:
1)表存在通常的句型特點為:
處所詞+動詞+著+數量詞+名。動詞可以是表存在的「有」、「是」等,後邊一般就不再跟「著」;賓語前也可以是非數量的詞語。如:
桌上放著(兩本)書。心裡藏著(一個)秘密。
牆上掛著(一幅)畫。身上有著(無窮)的力量。
院子里有(兩棵)樹。/門外是(一條)河。
藍天上飄著(兩只)風箏。/外邊下著(大)雨呢。
2)表出現或消失
通常的句型特點為:
處所詞+動詞+趨向補語/了+數量+名,例如:
村裡來了幾個城裡人。/林子里跑出來一隻狗。
陽台上飛來一隻鴿子。
昨天班裡走了兩名學生。
公路上開過去一輛大卡車。
要注意的是:存現句的句首如果沒有處所詞語,只有時間詞語,時間詞語也不做主語,仍做狀語。這樣的句子判為非主謂的存現句。例如:
從前有個商人。/昨天來了位新同學。

五、變式句和省略句
(一)變式句
變式句指的是句法成分倒置的倒裝句。這種句子主要出現在口語中。如:
票買到了嗎?——買到了嗎,票?
口語里常常說成後面的句式。前置部分是說話人急於想要說出的,所以脫口而出。後置部分則帶有補充的意味。口語中,後置部分要輕讀,前後兩部分之間有停頓。常見的變式句主要有以下幾種:
1、主謂倒置:
快進來吧,你。/真有意思,這個人。
怎麼了,你?
2、中心語倒置:
鋼筆不見了,(那支紅的)。
十二點了,[都]。/他來了,[可能]。
3、補語前置:
〈飯都吃不下了〉,氣得。
〈天都要垮了〉,說得
4、賓語前置:
要下大雨,估計。/吃飯沒有,問你?
5、連謂句兼語句動詞前後順序倒置:
回來吧,放了假。/跑快點,叫他。
(二)省略句
省略句是指在結構上必不可少的成分在一定的語
言條件下沒有出現的不完全句。分為兩種:
1、對話省:說話時因為有現場語境,所以常常用省略句。如:
甲:他什麼時候回家?
乙:明天。(省掉了主、謂、賓,只留了一個時間狀語「明天」)
2、上下文省:這主要指復句里,由於上文已經出現,或者下文馬上就要出現,因而也往往省略。如:
①v親眼去看,你就會知道游藝會多麼熱鬧。
前句蒙後句省主語「你」。
②他是我的一個本家,v應該叫他五叔,v是一個身體壯實的老人。
第二句承前句的定語省了主語「我」,第三句承前句的近賓語省了主語「他」。
③不僅我們這一代,而且我們的下一代也要友好下去。
前句蒙後句的謂語中心省了謂語「友好下去」。
應當注意,不要把省略句同非主謂句混淆起來,省略句是在一定語境下的省略,離開了語境,省略句必須補出原來的成分,否則意思就不清楚;而非主謂句是補不出也無須補出什麼成分的,非主謂句的意思一般來說是自足的。省略的說法也不宜濫用,如在售票口的「一張北京」(非主謂句),不能因為這句話離開了售票口意義不明確,就硬說它是「我要買一張到北京的車票」的省略。獨詞句「蛇!」也不必說成是「蛇來了,快跑」之類說法的省略。

六、句子的變換
根據語用的需要,按照一定的規則把甲句變成乙句,就叫句子的變換。變換句子的目的從語言使用看,是為了適應語境更好地表情達意;但如果從句法研究來看,則是為了弄清句子結構的異同、看清句子結構的特點,有助於給語言單位定性、分類以及說明語句結構等等。句子變換的實現可以通過「移位、添加、刪除、替換」等方法來完成。由於要求不同,句子變換有不同的類型。一般可以從「句類」和「句型」兩個角度進行句子變換。如:
(一)句類之間的變換
句類變換指的是句子在語氣用途方面的轉換。即相同意思可以用不同的語氣來表達。具體說句類變換就是陳述句變為疑問句、疑問句變為陳述句或肯定句變為否定句、否定句變為肯定句等等。至於什麼場合應該用什麼語氣類別的句子,應該根據語境里的諸多因素以及不同句類的特點去選擇。
語氣變換例如:
①他失敗了。(陳述句、肯定語氣)
②難道他成功了嗎?(強烈的反問語氣)
③他沒有成功。(委婉的否定語氣)
這三句是:不同語氣表示基本相同的意思。
④你借兩百元錢給我。(直接的祈使語氣)
⑤你可以借兩百元錢給我嗎?(委婉的疑問語氣)
⑥我急需要兩百元錢。(陳述語氣。非常含蓄的借錢請求)
這三句是:不同語氣表相同的意思。
(二)句型之間的變換
句型變換指的是句子在結構上的變換,即相同意思可以使用不同的句型來表達。在具體語境中說話人應該選用什麼句型才合適,同樣要根據語境的不同情況以及各種句型在表意上的特點作出選擇。句型變換例如:
①小林打開了電腦。(帶賓主謂句主動句)
②小林打開電腦了。(帶賓主謂句主動句)
③小林把電腦打開了。(「把」字句)
不同句型表達基本相同的意思
④電腦小林打開了。(主謂謂語句)
⑤電腦被小林打開了。(「被」字句)
這一組句子,從語義上看,每個句子的施事都是「小林」,受事都是「電腦」,動做也都是「打」,動作的結果也都是「開」,所以它們的語義結構相同;但這組句子的句法結構不完全相同。語義相同,句法結構不同的句子有著不同的語用價值。換句話說,有著不同的語言環境和說話人。分析某個說話人為什麼相同的意思不用這個句子要用另一個句子,這里就涉及到說話人的表達焦點、重心等問題——這樣的分析就歸屬於句法結構的語用平面了。這里首先
要簡單介紹以下「語用平面」的含義。
語用平面,同「句法平面」、「語義平面」一起組成現代漢語語法的「三個平面」。語用平面是研究句子中詞語同使用者之間的關系的,語用重在講表達,是一種動態分析。它涉及到說話的話題、說話的行為、表達重點、口氣、變化等等,與說話人說話時的心理意圖有關系。拿上面一組句子來說,從語用平面看,首先:
①小林打開了電腦。
②小林打開電腦了。話題為「小林」
③小林把電腦打開了。
④電腦小林打開了。
⑤電腦被小林打開了。話題為「電腦」
話題不同(談論中心)就意味著語境不同。其次,在相同話題的句子中,①②句雖然都是一般主謂賓的陳述句,但是第②句把「了」放在句末,就有強調小林行動變化的意味,而第①句則沒有這種意味;第③句則更強調對電腦的處置意味,所以用了「把」字句,而①②句則沒有這種意味。
④電腦小林打開了。
⑤電腦被小林打開了。
④⑤句的話題也相同,但是第⑤句則強調了被動受事主體。除此以外,每個句子在特定的環境中,與說話人的語調、語氣、重音以及焦點等都有緊密的關系,而把說話人強調的意味、焦點、語調口氣等作為分析對象時,算得上是句法結構的語用分析了。目前我們的語法分析仍然著重於句法平面的結構分析,語義、語用平面分析起步較晚,尤其是語用分析,才剛剛起步,屬於研究探索階段。因此同學們的分析重點還是是句法結構。

⑶ 語文句型有哪些句式分別是什麼

常見的句式有:長句和短句、主動句和被動句、肯定句和否定句、陳述句和疑問句、單句和復句、口語句式和書面語句式、常式句和變式句、整句和散句。

長句和短句

句子有長有短。所謂長句,是指詞語多、結構復雜的句子,所謂短句,是指詞語少、結構簡單的句子(包括復句中的分句)。

(1)、把長句的附加成分抽出來,變為復句里的分句,或者單獨成句。

(2)、把聯合成分拆開,重復跟聯合片語直接相配的成分,形成疊用句式變成復合句里的幾個分句。

(3)、如果一個句子的賓語中心語和它前面幾個並列式的修辭語之間存在著解釋或總分關系,則可把此句變換成一個解說復句。

(4)、藉助復指,把長句附加成分變成並列分句,然後用一個代詞去取代它。

(3)高中語文的句法是什麼擴展閱讀

1、主謂句:由主語、謂語兩個成分構成的單句叫主謂句。主謂句是較為常見的句型。根據充當謂語的詞語的功能的不同,可以把主謂句分為三個下位句型:名詞性謂語句、動詞性謂語句、形容詞性謂語句。

2、非主謂句:是由單個詞或主謂短語以外的其他短語構成的單句。

3、被動句:是指主語與謂語之間的關系是被動關系,主語是謂語動詞所表示的行為的被動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動者、實施者。被動句是各種語言的基本句式,在不同語言中被動句的語法有一些差別。

4、倒裝句:為了強調、突出等詞語的目的而顛倒原有語序的句式叫做倒裝句。在倒裝句中,顛倒了的成分可以恢復原位而句意基本不變,句法成分不變。

5、兼語句:是由兼語短語充當謂語或獨立成句的句子。

⑷ 2020高中語文文言文閱讀斷句方法

語文文言文怎麼斷句?我們要想給斷好句,還要會運用語法,要了解 句子 的句子結構。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關於高中語文文言文閱讀斷句 方法 ,希望對您有所幫助。歡迎大家閱讀參考學習!

1高中語文文言文閱讀斷句方法

1 讀懂語境

語境即所斷句子的上下文,閱讀的時候,要弄明白上下文講了什麼內容。藉助上下文可推知所斷句子的大致內容,如:藉助上下文可以推斷中間需要斷開的句子應該是「郭嘉勸說曹操不要急於攻打袁紹的兩個孩子」。根據這一理解去斷句,才不至於將句子斷破。

2 抓住標志

標志即對話標志,文言文對話標志常有:「曰」「雲」「言」,對話標志詞後一般都停頓。需要注意的是,對話標志前的主語一般只在第一次對話時出現時,後面的對話會省略主語。另外,對話標志前的名詞或代詞有的作賓語有的做主語,應該能區別開。

3 注意虛詞

這里所說的虛詞,主要指句尾語氣詞(如「與、邪、也、矣、焉、耳、哉」等)、句首發語詞(如「夫、蓋、至若、若夫、唯」等)、疑問代詞(如「何、胡、安、曷、奚、盍」等)、關聯詞語(如「雖、縱、向使、苟、故、是故、則」等)。一般在句尾語氣詞後要停頓,在句首發語詞、疑問代詞、關聯詞的後面要停頓。

4 找到動詞

古代漢語,句子多以動詞為核心,找到一個動詞,幾乎相等於找到了一個句子。如:下圖例文中,一共出現了11個動詞,那麼初步可以確定大概要斷為11個句子。

5 藉助名詞、代詞

名詞、代詞一般在句子中做主語或賓語,其前有動詞一般做賓語,其後要停頓;其後有動詞,一般做主語,其前要停頓。

6 發現句式

這里的句式主要指對比句、對偶句和排比句。它們往往句式相同,結構一致,在句子中比較明顯。只要能發現這些句式,斷句會變得很容易。

2高考語文文言文斷句方法

1 句意判斷法

首先要通讀 文章 ,對全文內容要有一個大致的了解,接著詳讀斷句句子這一段,了解這一段的具體意思,再讀所要斷句的句子的上下文,了解上下文的意思,最後讀所要斷句的句子了解其大致意思,然後根據其大致意思,給所要斷句的句子,按照意思是否通順、連貫、完整的原則,給所給的句子按照意義進行切分進斷句。

2 標志判斷法

一些句子句子標志清晰明顯。標志判斷法就是通過分析所給語句的語言標志來給句子斷句的斷句方法。標志包括標志性句式,標志性詞語。一些特殊的句式的具有特殊的句式結構,如判斷句、反問句、被動句、固定句式、修辭等,我們可以按照這些句式的結構特特點進行斷句。標示性詞語指的是一些對話詞、動詞、名詞、虛詞、專有名詞、發語詞。在這些標志性詞語的前後,一般要進行停頓。

3 語法推斷法

一些句子語法結構簡單清晰我們要想給斷好句,還要會運用語法,要了解句子的句子結構。常見的句子語法結構有主謂結構、動賓結構等,我們這些句子的謂語動詞,然後再釐清他的主語、賓語、狀語等,就可以順利給句子斷句。

3高考文言文斷句技巧

1 詞性詞義要精研,語法結構幫助判。

古人不知道語法結構,只是憑著模糊的語感去斷句。我們可以利用語法知識,對文言文的句子進行語法分析,根據語法分析確定該如何斷句。文章中有些詞語是屬上還是屬下,有時難以斷定,而當運用語法知識劃分主、謂、賓時,則容易解決。

同現代漢語一樣,文言文中主語和賓語一般由名詞或代詞充當,謂語大多數是由動詞充當,而謂語又是構成句子的核心,我們只要抓住謂語動詞,根據動詞位置及和前後詞語關系,進行推斷,就能提高斷句准確率。

另外,文言文語序和現代文語序基本相同,即主語在前,謂語、賓語在後,修飾語—般在中心詞前。如掌握了文言語序規律,就會為准確標點文言文奠定基礎。可見,語法分析能夠幫助准確斷句。

2 排比對偶與反復,修辭提供好條件;相同詞語緊相連,一般中間要點斷。

古人寫文章,十分講究對仗工整,講究對應,講究互相照應,好用對偶句、排比句、反復句,這也為我們正確斷句提供了條件。我們利用這一特點進行斷句,常常是斷開一處,接著便可斷開幾處,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古文中兩個相同詞語連用,如果不屬於形容詞、名詞的重疊形式,一般來說,它們分屬兩句話,應當從中間斷開。例如《愚公移山》:「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

3 題目做完回頭看,根據要求細檢驗。

題目做完後,通讀一遍,用語法分析或憑借語感,根據文言文斷句的基本要求,來檢驗斷句是否正確合理。

文言斷句的基本要求,即應該做到點斷後的字句都能講得通,如果有的句子講不通,那就可能有斷句錯誤的地方;做到點斷後的每一句話的內容都符合情理、符合邏輯。如果內容不合情理,就有可能點錯。例如:「諸壘相次土崩,悉棄其器甲,爭投水死者十餘萬,斬首亦如之。」(《資治通鑒》卷十六)這段話中,雖然每句話本身都講得通,但「爭投水死者十餘萬」一句有悖情理:營壘崩潰,打了敗仗,棄甲逃命的兵士,為什麼「爭投水死」呢?他們爭著投水,是為了活命,而不是自殺。因此,正確的標點,應在「爭投水」後加上一個逗號。

4 打牢基礎看課本,培養語感讀經典;操千曲,觀千劍,斷句也要常實踐。

方法只是登堂入室的階梯,有了它還不能確保走進科學的殿堂,因為進入本身是需要行動的,也就是需要自身的能力。能力從何而來?以課本為本,掌握實詞、虛詞、句法、詞法,培養扎實的文言功底;熟讀一些典範的文言文,培養語感。此外,就像古人說的「觀千劍而後識器,操千曲而後曉聲」,要適當做一些專題練習。這樣,正確斷句的能力就會在閱讀中形成,在實踐中成熟,在運用中提高。

4文言文怎樣有效的斷句

1 文段休問長與短,熟讀精思是關鍵。內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動手把句斷。

考生給文言文斷句時,常犯的一個毛病是一邊看一邊點斷,看完了文章,斷句也結束了,待回頭檢查時,又覺得有許多不妥之處。其實這種「一步到位」的方法是行不通的。理解內容和斷句是緊緊相關聯的,熟讀精思,理解大意是正確斷句的前提,因為讀不懂就點不斷,不理解就點不好。馬馬虎虎不行,似懂非懂不行,讀一遍兩遍一晃而過也不行。我們拿到一篇沒有標點符號的古文,首先要通讀全文,反復鑽研,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遍數讀多了,其意義自然就理解了。然後根據文章的內容,先斷出幾個大的段落或層次,把確有把握的地方斷開來。

2 聯系全文前後看,先易後難細分辨。

給一段文章加標點,往往有易有難。我們可以在大致掌握了文章的意思之後,憑語感將能斷開的先斷開,逐步縮小范圍,然後再集中分析難斷的句子。這是一種先易後難的方法。比如可以根據一些明顯的標志(如下面講到的虛詞、對話等),把容易分辨的句子先斷開。

另外,我們還要有全文意識,對不易斷開的地方,要聯繫上下文的意思,認真推敲,確定在適當的地方斷句。

3 緊緊抓住「曰」「雲」「言」,對話最易被發現。

文言文在敘述人物的對話時,經常用「曰」「雲」「言」等字,這為正確斷句,提供了方便。遇到「曰」「雲」「言」等字,我們很容易根據上下文判斷出說話人以及所說的內容。如廣東卷中的 「史官曰」。

4 常用虛詞是標志,更有規律供參看。

文言文中「之乎者也」之類的虛詞特別多,歐陽修的《醉翁亭記》通篇用了二十七個「也」字,幾乎每句句末都用了「也」字,傳為美談。文言虛詞的主要作用是表示語法關系和語氣,往往是明辨句讀的重要標志。我們在學習中熟悉各類常見虛詞的用法,尤其是它們在句中常處的位置有助於斷句:

① 句首的語氣詞「其、蓋、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斷句,常用於句首的相對獨立的嘆詞,如嗟夫、嗟乎、嗚呼等,前後都可斷句;

② 句末語氣詞「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後面可斷句;

③有些常用在句首的關聯詞,如「苟」「縱」「是故」「於是」「向使」「然而」「無論」「至若」「是以」「繼而」「縱使」「然則」等前面大多可以斷句;

④常在句首的時間詞,如「頃之」「向之」「未幾」「已而」「斯須」「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幫助斷句。

例如清人彭端淑的《為學一首示子侄》:「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吾資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學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與庸也。吾資之聰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棄而不用,其與昏與庸無以異也。然則昏庸聰敏之用,豈有常哉?」

這段文字相當典型。全段共有十七個句子,用了十七個標點符號。其中成為斷句標志的句末語氣詞共十一個(「乎」「矣」「也」「焉」「哉」),連詞和凝固結構共三個(「則」「而」「然則」),代詞兩個(「之」),句首語氣詞(「豈」,也有人稱之為情態副詞)一個。

當然,我們在抓虛詞標志斷句時,也要注意靈活性,如「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一句,「乎」用在句中同「於」,是介詞,詞性變了。「也」,用在句中舒緩語氣,可點斷,也可不點斷。

5 特殊句式掌握住,固定結構莫拆散。

記住下面幾種文言文的習慣句式,如:「何……之有」 (宋何罪之有?);「如……何」(如太行王屋何?); 「唯……是……」(唯余馬首是瞻);「非唯……抑亦……」(非唯天時,抑亦人謀。);「不亦……乎」(不亦說乎?);「何……之為」(秦則無禮,何施之為?);「無乃……乎(無乃不可乎?);「可得……歟」(可得聞歟?);「得無……乎」(得無異乎?)等,可以幫助斷句。

記住文言文習慣上較為固定的片語,不要把它們拆散,可以減少斷句失誤。如「有所」「無所」「有以」「無以」「以為」「何所」「孰若」「至於」「足以」「得無」「無乃」「何以」「於是」「然則」等。



⑸ 高中語文文言文特殊句式

1.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型有哪些

(一)判斷句的格式文言文里的判斷句,一般不用判斷詞,而是徑直用名詞或名詞短語作謂語表示判斷,並往往藉助於一些助詞、語氣詞、副詞來表示或加強判斷的語氣。

主要格式有以下幾種:1.主語後用助詞「者」表提頓,謂語後用語氣詞「也」煞尾。如:①廉頗者,趙之良將也。

(《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師說》)2.只在主語後用「者」表提頓。

如:①粟者,民之所種。(《論貴粟疏>)3.只在謂語後用「也」煞尾。

如:①此世所以不傳也。(《石鍾山記)) ②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師說>)4.「者~也」都不用。如:①此人力士。

(《信陵君竊符救趙)) ②劉備天下梟雄。( )5.謂語前用副詞「乃」「即」「必」「則」等加強肯定語氣。

如:①臣乃市井鼓刀屠者。(《信陵君竊符救趙>) ②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鴻門宴》) ③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岳陽樓記))6.用副詞「非」表否定判斷。

如:①人非生而知之者。(

(《促織》)(二)被動句的格式文言里的被動句,常藉助於一定的介詞、助詞、助動詞來造成被動的格式。1.用介詞「為」引進行為的主動者。

如:①炮台悉為逆據。(《三元里抗英》) ②兔不可復得,而身為宋國笑。

(《五蠹》)2.用介詞「於」引進行為的主動者。如:①夫趙強而燕弱,而君幸於趙王,故燕王欲結於君。

(《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不拘於時,學於余。(《師說》)3.用介詞「被」表被動,「被」的賓語往往省略。

如:①內一人說是西洋兵頭,亦被殺死。(《三元里抗英》) ②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屈原列傳》)4.用助動詞「見」表被動。

如:①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 ②非獨見病,亦以病吾子。

(《答韋中立論師道書》)5.用「為……所……」的格式表被動「為」是介詞,引進行為的主動者。「所」是助詞,置於動詞之前。

如:①贏聞如姬父為人所殺。(《信陵君竊符救趙》) ②巨是凡人,偏在遠郡,行將為人所並。

(《赤壁之戰》6.用「見……於……」的格式表被動。「見」是助動詞;「於」是介詞,引進行為的主動者。

如:①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故令人持壁歸。(《廉頗藺相如列傳》)7.意念上的被動。

動詞本身用於被動意義,不藉助於任何錶示被動的詞語。這種被動要根據文意來判斷。

如:①舉孝康,不行。(《張衡傳》)──「舉孝廉」,被舉薦為孝糜。

②廉頗為趙將,伐齊,大破之,取陽晉,拜為上卿。(《廉頗藺相如列傳》)──「拜為上卿」,被封為上卿。

③戍卒叫,函谷舉。(《阿房宮賦>)──「函谷舉」,函各關被攻下。

(三)特殊的雙賓語文言里有兩種特殊的雙賓語,不能按一般的雙賓語理解。1.使動雙賓語。

動詞和近賓之間是使動關系。如:①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

(《廉頗藺相如列傳》)──「負秦」,使秦負。「負秦曲」,使秦負曲,使秦國擔負理虧的責任。

②今毆民而歸之農,皆著於本。(《論積貯疏》)──「歸之」,使之歸。

「歸之農」,使之歸農。2.為動雙賓語。

動詞和近賓之間是為動關系。如:①為之駕,比門下之車客。

(《馮諼客孟嘗君>)──「為」(wéi),動詞,這里是「准備」的意思。「為之」,為(w苗)之為(wéi),替他准備。

「為之駕」,為(wèi)之為(wéi)駕,給他准備車馬。 ②君子疾夫舍日欲之而必為之辭。

(《季氏將伐顓臾》)──「為」,找。「為之辭」,替它找個借口。

(四)句子成分的特殊順序文言里有幾種語序,和現代漢語里相應句式的語序不同。1.疑問代詞作賓語,前置。

如:①大王來何操?(《鴻門宴》)──此為作動詞的賓語前置。 ②君何以知燕王?( .—一此為作介詞的賓語間置。

2.否定句代詞賓語前置。如:①自書典所記,未之有也。

(《張衡傳))──句中用了表否定的副詞「未」,是否定句,賓語「之」是代詞。置於謂語動詞「有」之前。

②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鍾山記》)──—道理同上。

3.賓語前置,用助詞「之」「是」等置於前置的賓語和謂語之間。如:①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竊苻救趙》) ②求,無乃爾是過與?(《季氏將伐顓臾》)4.定語以「者」字短語的形式置於中心詞之後。

中心詞和後置定語之間,可以加助詞「之」,也可不加。如:①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

(《石鍾山記》) ②使吏召諸民當償者悉來合券。(《馮諼客孟嘗君>)(五)句子成分的省略文言句子里有一些組成成分,習慣上常常省略,譯成現代漢語時需要補充。

1.兼語省略。省略的兼語必須是已見於上文,或者是從內容上看沒有必要說出來的。

如:①召入,使拜夫人。((左忠毅公逸事>)──召(之)入,使(之)拜夫人。

②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廉頗藺相如列傳》)──拜(相如)為上卿。

以上二例省略的兼語都是已見於上文的。2.動詞的代詞賓語省略。

這種省略有兩個條件:一、省略的賓語必須是可以用代詞充當的,即可以從上文看出來的。二、後邊有「於」或「以」組成的介詞結構作補語。

如。

2. 高中必修一,二的所有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急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 一、判斷句 (1)用「者……也」表判斷 「廉頗者,趙之良將也.」 (2)句末用「者也」表判斷 「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 (3)用「者」表判斷 「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余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 (4)用動詞「為」或判斷詞「是」表判斷 用「為」聯系主語和謂語,表示判斷.例如:馬超、韓遂尚在關西,為操後患. 「為天下理財,不為征利.」 「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巨是凡人,偏在遠郡……」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 「汝是大家子.」 (5)用「即」「乃」「則」「皆」「本」「誠」「亦」「素」等副詞表示肯定判斷,兼加強語氣, 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梁將即楚將項燕.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6)無標志判斷句. 文言文中的判斷句有的沒有任何標志,直接由名詞對名詞作出判斷. 如:「劉備天下梟雄.」(《赤壁之戰》) 不用語氣詞,完全由詞序來體現.例如:此人力士. 注意點 判斷句中謂語前出現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斷詞,而是指示代詞,作判斷句的主語,而有些判斷句中的「是」也並非都不表示判斷,「是」在先秦古漢語中少作判斷詞,在漢以後作判斷詞則多起來. 二、被動句 所謂被動,是指主語與謂語之間的關系是被動關系,也就是說,主語是位於動詞所表示的行為的被動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動者、實施者.文言文中,被動句的主語是謂語動詞所表示的行為被動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動者,施事者.在古漢語中,在古漢語中,被動句主要有兩大類型:一是在標志的被動句,即藉助一些被動詞來表示,二是無標志的被動句,又叫意念被動句. (一)有標志古代漢語表被動的句式主要有四種: (1)用「於」表示被動關系.用介詞「於」引出行為的主動者,「於」放到動詞後,它的形式是:「動詞+於+主動者」.例如: 王建禽於秦.(齊王建被秦國活捉了.禽,通擒) [簡析]句中的「於」用在動詞「禽」的後邊,引出動作行為的主動者「秦」,表示被動.「於」可譯為「被」.這種被動句有兩個條件:一是主語「王建」是受動者.二是句子里有表示被動的詞「於」. (2)用「見」來表示被動關系.在動詞前用「見」或又在動詞後加「於」引進主動者.它的形式是:「見+動詞」或者「見+動詞+於+主動者」. 雖欲強聒,終必不蒙見察.(我雖然想再說一些,但考慮不一定被理解) 句中的「見」,用在動詞「察」前,表示被動,「見察」,即「被察」之意. 臣恐見欺於王而負趙.(我擔心被您欺騙而對不起趙國) (3)用「為」表示被動關系.「為」放在動詞前邊引出行為的主動者,它的形式是:「為+主動者+動詞」或者「為+主動者+所+動詞」.例如: ①若背其言,臣死,妻子為戮,無益於君.(如果背棄了他所說的話,我死了,妻子兒女也將被殺,對君王您也沒有好處) ②茅屋為秋風所破(草房被秋風吹壞了) (4)用「受」「被」「受……於」表示被動關系.它的形式是:「被(受)+動詞」或者「被(受)+動詞+於+主動者」.例如: ①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 「被」用在動詞前表被動. ②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於人. [簡析]「受……於……」表示被動,可譯為「被」,「於」引出主動者「人」.這種句式數量較少. (二)無標志 這種情況是指沒有被動詞的被動句.如:「荊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勢耳.」(《資治通鑒》)這里的「逼兵勢」是「被兵勢所逼」的意思. 注意點: 「見」有一種特殊用法和表被動的「見」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實或見怒也.」(《答司馬諫議書》)這里的「見」不表被動,它是放在動詞前,表示對自己怎麼樣的客氣說法,像現代漢語中的「見諒」等那為此種用法. 三、主謂倒置 為了強調謂語,有時將謂語置於主語之前.這僅僅是因為語言表達的需要. 如,「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另外,還有定語置於中心詞之後,修飾名詞的量詞放在名詞之後等特殊現象,因不常用,因此按下不表. 1、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貧也! (《晏子春秋•晏子辭千金》) 2、悲哉,世也!(《工之僑獻琴》) 四、賓語前置 (1)否定句中代詞賓語經常前置. 否定句就是有否定詞「不」「毋」「未」「莫」等的句子.在這類句子中,代詞作賓語時,則常常放在動詞前面.例如: ①我無爾詐,爾無我虞.②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 ③《碩鼠》:「三歲貫汝,莫我肯顧.」「莫我肯顧」應理解成「莫肯顧我」. [簡析]①句的「爾」「我」,代詞,分別作動詞「詐」「虞」的賓語,因兩個分句都是否定句,所以「爾」、「我」分別放在「詐」「虞」的前面,放在否定詞「無」(毋)的後面.②句的「之」,代詞,指代自比管仲、樂毅的說法,用在否定句中,作動詞「許」的賓語,放在「許」的前面、否定副詞「莫」的後面. 從上面的例句中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否定句中賓語代詞前置,必須具備兩個條件:第一,賓語必須是代詞,第二,全句必須是否定句,即必須有否定副詞「不、未、毋(無)」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詞「莫」.代詞賓語要放在動詞之前否定詞之後. 如果賓語不是代詞,即使是否定句,也不用賓語前置這種格式.例如: ①君子不重傷,不禽二毛. ②未絕鼓音. ③宮婦左右莫不私王。

3. 高一古文的各種句式整理

常見文言文特殊句式例析 初中階段常見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種:判斷句、省略句、被動句、倒裝句。

一、判斷句 對客觀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構成判斷與被判斷關系的句子,叫判斷句。通常由以下幾種方式構成: 1.以虛詞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斷句,如借用「者」、「也」等詞構成。

(l)陳勝者,陽城人也《陳涉世家》 (2)夫戰,勇氣也《曹劌論戰》 (3)環滁皆山也《醉翁亭記》 (4)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2.藉助於「乃」、「是」、「為」、「則」、「悉」、「本」等詞構成。

(1)當立者乃公子扶蘇《陳涉世家》 (2)斯是陋室《陋室銘》 (3)項燕為楚將《陳涉世家》 (4)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岳陽樓記》 (5)此悉貞良死節之臣《出師表》 (6)臣本布衣《出師表》 (7)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師表》 3.「者」、「也」都省略,單以名詞或名詞性短語作謂語來表示判斷,也是文言文中判斷句的一種形式。 (1)七略四庫,天子之書《黃生借書說》 (2)汗牛塞屋,富貴家之書《黃生借書說》 二、省略句 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這種句子叫省略句。

古漢語中省略句常見的有以下幾種形式: 1.主語省略 (1)永州之野產異蛇,[蛇]黑質而白章《捕蛇者說》 (2)[桃花源中人「見漁人,乃大驚《桃花源記》 2.謂語省略 (1)一鼓作氣,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劌論戰》 (2)陳涉自立為將軍,[立]吳廣為都尉《陳涉世家》 3.賓語省略 (l)上使[扶蘇]外將兵《陳涉世家》 (2)便要[漁人]還家《桃花源記》 4.介詞省略 (l)置[於]人所罾魚腹中《陳涉世家》 (2)武陵人[以]捕魚為業《桃花源記》 三、被動句 古漢語中,主語和謂語屬於被動式關系的敘述句叫被動句。一般有以下幾種形式: l.用「為……所……」、「為所」表示被動。

(1)其印為予群從所得《活板》 (2)為鄉里所患《周處》 (3)二蟲盡為所吞《幼時記趣》 2.用「為+動詞」表示被動。 (1)吳廣素愛人,士卒多為用者《陳涉世家》 (2)兔不可復得,而身為宋國笑《守株待兔》 3.用「於」表示被動。

(1)只辱於奴隸人之手《馬說》 (2)得幸於武宗《樂工羅程》 四、倒裝句 現代漢語中的倒裝句是為了適應修辭表達的需要,但在古代,倒裝句是正常的句法,所以在文言文翻譯時有時要作適當的調整。古漢語中的倒裝句通常有以下幾種形式: 1.主謂倒裝 (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2)悲哉世也《公之僑獻琴》 2.賓語前置 a.用助詞「之」使賓語提前 何陋之有《陋室銘》 b.疑問代詞作賓語,放在動詞或介詞的前面 吾誰與歸《岳陽樓記》 3.定語後置 常用「者」作標志,翻譯時放在名詞前面。

(1)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核舟記》 (2)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馬說》 (3)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愚公移山》 4.介賓短語後置 它相當於現代漢語的狀語,翻譯時應放在謂語前。 (1)投以骨《狼》 (2)戰於長勺《曹劌論戰》 (3)祭以尉首《陳涉世家》 以上四種文言文特殊句式,以初中階段文言文學習中經常會遇到。

掌握這些特殊句的用法,對提高我們的文言文閱讀能力大有幫助。 文言文特殊句式 被動句 所謂被動,是指主語與位於之間的關系是被動關系,也就是說,主語是位於動詞所表示的行為的被動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動者、實施者。

用「為」表被動 「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 用「被」表被動 「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忠心卻被別人誹謗,能不怨恨嗎?) 用「見」表被動 「……徒見欺」(……白白地被欺騙) 用「於」表被動 「受制於人」(被人控制) 「不能容於遠近。」

(不能被鄰里所容) 文言文中,被動句的主語是謂語動詞所表示的行為被動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動者,施事者。在古漢語中,在古漢語中,被動句主要有兩大類型:一是在標志的被動句,即藉助一些被動詞來表示,二是無標志的被動句,又叫意念被動句。

有標志的被動句,大體有以下幾種形式: 動詞後用介詞「於」表被動,「於」起介紹引進動作行為的主動者的作用。如:「故內惑於鄭袖,外欺於張儀。」

(《史記.屈原列傳》)這里「惑」、「欺」的動作是由「於」後的「鄭袖」、「張儀」發出來的。 有時也在介詞「於」或動詞前加「受」,形成「受。

於。

的形式表被動。如:「吾不能舉金吳之地,十萬之從,受制於人。」

(《資治通鑒》) 用「見」、「於」,「見。

於。

」表被動。

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

(同上)「暴見於王。」(《孟子.梁惠王下》) 「見」有一種特殊用法和表被動的「見」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實或見怒也。」

(《答司馬諫議書》)這里的「見」不表被動,它是放豐動詞前,表示對自己怎麼樣的客氣說法,像現代漢語中的「見諒」等那為此種用法。用「為」,「為。

所。

..。」表被動。

如:「(巨)偏在遠郡, 行將為人所並。」(《資治通鑒》) 用「被」表被動。

如:「予猶記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張溥《五人墓碑記》)無標志的被動句,這種情況是指沒有被動詞的被動句。

如:「荊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勢耳。」(《資治通鑒》)這里的「逼兵勢」是「被兵勢所逼」的意思。

被動句 被動句是表示被動意義的句子。文言中,常常藉助一些介詞。

⑹ 高中文言文語法

1. 高考文言文語法詳解

判斷句 所謂判斷句,就是以名詞、代詞或名詞性短語為謂語對主語進行判斷的句式。

其常見的形式有以下幾種: 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者」等形式。如:「廉頗者,趙之良將也。」

[練習1]列說我們學過的文言文中的此類判斷句。(句數在3句以上) ①陳勝者,陽城人也。

②項脊軒,舊南閣子也。 ③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

④噌吰者,周景王之無射也。 ⑤七略四庫,天子之書。

⑥宮中府中,俱為一體。 ⑦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

⑧此三者,吾遺恨也。 ⑨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

⑩斯用兵之效也。 2.採用副詞「乃」「即」「則」「皆」「是」「誠」「為」等表示判斷。

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練習1]列說我們學過的文言文中的此類判斷句。

(句數在3句以上) ①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 ②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③即今之傫然在墓者。 ④梁父即楚將項燕。

⑤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⑥非死,則徙爾。

⑦此皆良實,志慮忠純。 ⑧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⑨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 ⑩我乃楚狂人,風歌笑孔丘。

3.採用否定副詞「非」表示否定。如:「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

[練習1]列說我們學過的文言文中的此類判斷句。(句數在3句以上) 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

②城非不高也,城非不深也,兵草非不堅利也。 ③非挾太山以超北海之類也。

[編輯本段]被動句 文言文中,有些語句的主語是動作的承受者,這種句式就是被動句。其常見類型有: 1.「見」「……見……於」「於」表被動。

如:「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 [練習1]列說我們學過的文言文中的此類被動句。

(句數在3句以上) ①臣誠恐見欺於王。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

③故內惑於鄭秀,外欺於張儀。 ④李氏子藩,年十七,不拘於時,學於余。

⑤家叔以余貧苦,遂見用於小邑。 2.「為」「為……所」表被動。

如:「父母宗族,皆為戮沒。」 ①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

②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 ③為予群從所得。

④恐為操所先。 ⑤其後楚日以削,數十年,竟為秦所滅。

[編輯本段]倒裝句 文言中的倒裝句,是相對於現代漢語的句序而言的,基於此,我們將文言倒裝句式分為賓語前置、定語後置、狀語後置、主謂倒裝等。 1.賓語前置 所謂賓語前置,就是通常作賓語的成分,置於謂語動詞的前面,以示強調。

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賓語。賓語前置通常分為四種情況。

(1)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如:「大王來何操?」 (2)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

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3)藉助「之」「是」將賓語提前。

如:「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進修是急,未之多見也。」

(4)介賓短語中賓語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2.定語後置 通常定語應該放置於中心詞的前面,但文言語句中卻有很多句子將定語放在中心詞之後。

如:「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其中的「利」「強」都是後置定語。

文言中的定語後置有以下幾種情況。 (1)用「之」使定語後置。

如:「四海之大,有幾人歟?」 (2)用「者」的後置。如:「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

3.狀語後置 文言文中,介詞結構作狀語往往都會置於句後作補語。如:「貧者語於富者曰」「於富者」就是置於句後作補語的介詞短語。

4.主謂倒裝 這種情況很少,往往是為了表示強烈的感嘆。如:「甚矣,汝之不惠。」

「美哉,我少年中國。」 [小練習]判斷下列各句中的句式。

①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②王無異於百姓之以王為愛也。

③德何如,則可以王矣? ④何由知吾可也? ⑤甚矣,烏紗之橫,皂隸之俗哉! ⑥欲祠韋蘇州、白樂天諸公於其中 ⑦故凡為愚者,莫我若也。 ⑧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惡。

5.介賓短語後置 現代漢語中介賓短語多置於謂語之前作狀語,但在文言文中,卻常置於謂語之後作補語。例如: ①此所謂戰勝於朝廷。

(《鄒忌諷齊王納諫》) ②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荀子《勸學》) ③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

(《鴻門宴》) ④飾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張衡傳》 [編輯本段]省略句 文言文中,普遍存在著省略成分的情況,對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於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

文言文中的省略句通常有: 1.省略主語。 (1)承前省。

如:「永州之野產異蛇,(異蛇)黑質而白章。」 (2)承後省(也作蒙後省)。

如:「沛公謂張良曰:『(公)度我至軍中,公乃入。』」 (3)自述省。

如:「(予)愛是溪,(予)得其尤絕者家焉。」 (4)對話省。

如:「(孟子)曰:『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王)曰:『不若與人。』」 2.省略謂語。

如:「一鼓作氣,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賓語。

如:「可燒而走(之)也。」 4.省略介詞賓語。

如:「公閱畢,即解貂覆生,為(之)掩戶。」 5.省略介詞「於」。

如:「今以鍾磬置(於)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焉。」 [小練習]補充下面句子中省略的成分。

①冉。

2. 怎樣講好高中語文語法課

語法是語言表達的規則。語法教學是語文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而在現在的高中語文教學中,因為高考考綱已經不要求單純的語法考點,所以高中語文教材中基本不直接涉及語法,是否在教學中結合語法知識完全由教師掌握。這就造成了高中語文語法教學基本處於一種無序狀態。在教學實踐中,很多老師往往淡化處理語法教學,而學生也不願花過多的時間學習語法。這導致了許多高中生語法基礎薄弱,課文分析不明,文言文讀不懂,語言題亂做。許多高中生連一些簡單的語法現象都不能解釋。這也造成了教師在高中語法教學上處於一種十分被動的局面。因此,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語法教學,培養學生認識母語的最基本結構規律,培養他們的語文素養,我認為很有必要。

結合實際運用與高考需要,具體來說,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語法教學有如下途徑和步驟:

首先,教師應在語文教學實踐中教導學生運用具體語法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樣做,可以對學生有效的進行語法知識的滲透,包括語法術語、現象、規則等。比如,在散文教學中,分析重要語句時,可以進行語法的分析,再進行意義的分析,以幫助學生理解重要文句。

其次,在學生積累了一定的語法知識後,教師要及時補充教學系統的語法知識,以便學生在頭腦中建構較完整的語法系統,對一些常見的語法現象能夠合理分析,加強對語文學習的認識。當然,因為教學時間緊張和學生理解能力較低的關系,系統的語法知識教學可以以簡單的框架式呈現,課時控制在三節左右比較合適。過少則不能完整呈現系統,過多容易超出學生的理解承受能力。

最後,要把語法教學運用於教學實踐中,包括課堂教學和高考試題解析上,這樣才能教有所依,學有所用。具體在課堂教學中,師生教學實踐時,可以結合語法知識分析課文中重要的語句和詞彙。而在語文考試中,也要運用語法知識解決與之有關的問題,如病句辨析題、同義詞辨析題以及句子擴展、壓縮、變換題等。甚至在作文題上,也要依據語法知識,減少表達的錯誤。

因此,在平時的高中語文教學中,應加強語法知識教學,增強學生正確使用語言的意識,只有這樣才能不斷提高他們口頭和書面表達的能力,真正認識語文的意義,增強學習語文的學習能力。

3. 高中文言文語法

文言文語法知識點

一、句子成分的劃分

句子成分:主語、謂語、賓語、定語、狀語和補語

1、主語和謂語在句子中,陳述的對象和陳述的內容都是句子的成分,陳述的對象叫主語,回答「誰」或「什麼」的問題,陳述的內容叫謂語,回答「怎麼樣」的問題。(主謂之間用「」分開)。

例如:①語文老師正在點名 ②今天天氣非常暖和 ③鄰國之民不加少

2、當謂語的中心詞是動詞時,在動詞後面被支配的那部分叫賓語。(賓語用「﹏ ﹏」劃起來)。

例:①我國的石拱橋有悠久的歷史。

②我們需要創新精神。

③古之學者必有師。

④吾師道也。

3、定語:在句子中起修飾限制主語、或賓語中心詞的作用。(定語用()標出)。

例:①(我國)的石拱橋有(悠久)的歷史。

②(這樣龐大而復雜)的結構,該是(一項多麼艱巨)的工程啊!

③(秦)東割(膏腴)之地。 ④ 良將勁弩守(要害)之處。

4、狀語是修飾、限制用動詞或形容詞充當謂語中心語的句子成分。(狀語用「〔 〕」標出)。狀語一般在謂語中心語前面,有的在句子最前面,交代時間、地點、范圍、情況等。

例:①〔1925年5月30日〕,上海群眾一萬多人〔在南京路上〕舉行(反帝國主義)大示威。

②吾〔嘗終日〕而思矣。

③(蚓)〔上〕食埃土。

總之,一般的句式是:〔時間或地點狀語〕,(定語)主語〔狀語〕謂語(定語)賓語 二、文言文種特殊句式

(一)、賓語前置句

1、否定句中賓語前置 這類賓前的句子,需要具備兩個條件:一是賓語必須是代詞,二是必須是否定句,由「不」「末」「毋」「莫」等否定詞表示。

例:①「三歲貫汝,莫我肯顧」(《碩鼠》)

②「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鍾山記》)

2、疑問句中代詞賓語前置 文言文中,疑問代詞「誰」「何」「奚」「安」等作賓語時往往放在動詞的前面。

例:①「良問曰:『大王來何操?』」(《鴻門宴》)

②「而今安在哉?」(《赤壁賦》)

3、介詞賓語前置

現代漢語中,介詞後面跟著賓語,組成介賓結構,用來修飾動詞謂語。在文言文中,介詞賓語往往置於介詞之前,形成一種倒置現象。

例:①「乃入見,問:『何以戰』」(《曹劌論戰》)

②「微斯人,吾誰與歸?」(《岳陽樓記》)

4、普通賓語前置

有時候為了強調賓語,通過一定語法手段將賓語放在動詞之前,稱之為普通賓語前置。 例:①唯利是圖、惟命是從

②「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師說》)

(二)定語後置句

在現代漢語語法中,定語是修飾主語或賓語的中心詞的,一般放在中心詞前面。在文言文中,有時為了突出主語或賓語中心詞的意思,或是為了使語氣更流暢,把定語放在中心詞的後面,這種現象叫做定語後置。

例:①「人馬燒溺死者甚眾。」(《赤壁之戰》)

②「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過秦論》)

注意:有時候中心詞語與後置定語之間會用一個「之」字,即「中心詞+之+後置定語」,這時候這個「之」字就是定語後置的標志。

例:①「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勸學》)

②「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石鍾山記》)

(三)狀語後置句

現代漢語中,狀語會置於謂語之前。在文言文中,狀語若置於謂語之後,就叫做狀語後置。

例:①況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 《赤壁賦》

②冰,水為之而寒於水。 《勸學》

③私見張良,具告以事。 《鴻門宴》

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 《寡人之於國也》

4. 高中語文古文當中的全部的語法 急用

焉⑴相當於「於之」、「於此」、「於彼」。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焉:在其中)不復出焉。

(焉:從這里。)永之人爭奔走焉。

⑵哪裡,怎麼。且焉置土石?⑶作語氣助詞,用於句末。

①寒暑易節,始一反焉。②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③今其室十無一焉。④雖雞狗十無一焉。

⑷作詞尾,相當於「然」、「。

的樣子」。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⑸相當於「之」。①謹食之,時而獻焉。

(焉:它,指蛇。)②惟俟夫觀人風者得焉。

(焉:它,指作者自己所寫的這篇文章。)⑹作語氣助詞,用於句中,表示停頓,無義。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否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5. 高中文言文語法

句式嗎。

陳述句,疑問句,祈使句,感嘆句是基本句型。要注意的是特殊句:

省略句:文言文中最常見的特殊句式,基本上三句就有一句是。省略有很多類型,比如省主語啊,介詞啊,要靠你自己慢慢積累。給你兩個例子,「沛公謂張良曰:『(公)度我至軍中,公乃入。」「一鼓作氣,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判斷句:判斷句很好認,一般來說會出現判斷詞,典型的判斷詞是「者。。。也。。。」例子如:①陳勝者,陽城人也。

②項脊軒,舊南閣子也。

③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

倒裝句:倒裝也有很多種類型啊。直接給你例子,後面是現代語序,

1.賓語前置:「大王來何操?」 大王來操何?

2.定語後置:「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 千里馬,一食或盡一石粟。

3.狀語後置:「貧者語於富者曰」「於富者」就是置於句後作補語的介詞短語。

4.主謂倒裝:「甚矣,汝之不惠。」 汝之不惠,甚矣

被動句:被動句比較簡單,一般就「見。。。於。。。」或者見,為。。。所。。。或者為。

臣誠恐見欺於王。

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

至於取獨,樓上說的不錯,取消句子獨立性,一般是「之」,這種時候,之,一般看似可以翻譯成「的」,但是其實不是,是取獨。全稱其實叫: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就是說用在主語謂語之間。例子有很多,《逍遙游》裡面就有很多:「夫風之積也不厚」之類的。。。自己去找找吧。

6. 高中文言文語法總結

古代漢語和現代漢語的句法大致相同,由於語言的發展和演變,也存在一些差異。掌握有別於現代漢語的常見文言句式,是文言文閱讀所必需的能力。這里主要掌握判斷句、被動句、倒裝(變式)句、省略句 。

一、判斷句:

所謂判斷句,就是以名詞、代詞或名詞性短語為謂語對主語進行判斷的句式。其常見的形式有以下幾種:

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形式。如:「廉頗者,趙之良將也。」

2、採用副詞「乃」「即」「則」「皆」「是」「誠」「為」等表示判斷。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3、採用否定副詞「非」、「弗」、「莫」等表示否定判斷。如:「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

二、被動句

所謂被動,是指主語與謂語之間的關系是被動關系,也就是說,主語是謂語動詞所表示的行為的被動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動者、實施者。

常見類型:

1、「見」「……見……於」「於」表被動。如:「吾常見笑於大方之家。」

2、「為」、「為……所」表被動。如:「父母宗族, 皆為戮沒。」

三、省略句 :

1、省略主語。

◆ 永州之野產異蛇,(蛇)黑質而白章;(蛇)觸 草 木,草木盡死。

◆ 沛公謂張良曰:「(公)度我至軍中,公乃入。」

◆ (孟子)曰:「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王)曰:『不若與人。

2、省略謂語。如:「一鼓作氣,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賓語。如:「可燒而走(之)也。」

4、省略介詞賓語。如:「公閱畢,即解貂覆生,為(之)掩戶。」

5、省略介詞「於」。如:「今以鍾磬置(於)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焉。」

四、倒裝句:

文言中的倒裝句,是相對於現代漢語的句序而言的,基於此,我們將文言倒裝句式分為賓語前置、定語後置、狀語後置、主謂倒裝等

1、賓語前置:

所謂賓語前置,就是通常作賓語的成分,置於謂語動詞的前面,以示強調。賓語前置通常分為四種情況:

(1)、否定句中代詞賓語前置

例如:「三歲貫汝,莫我肯顧。」 《碩鼠》

「忌不自信」《鄒忌諷齊王納諫》

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鍾山記》蘇軾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於國也》

這類賓語前置,要具備兩個條件:一是賓語必須是代詞;二是必須是否定句

(2)、疑問句中代詞賓語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問代詞「誰」、「何」、「奚」、「安」等做賓語時往往放在動詞的前面 。

例如:良問曰:「大王來何操?」 《鴻門宴》

吾孰與徐公美?《鄒忌諷齊王納諫》

沛公安在? 《鴻門宴》

夫晉,何厭之有? 《燭之武退秦師》

(3)、介詞賓語提前

在現代漢語中,介詞後面跟著賓語,組成介賓結構,用來修飾動詞謂語。在文言文中,介詞賓語往往置與介詞之前,形成一種倒置的現象。

例:臆!微斯人吾誰與歸?《岳陽樓記》

不然,籍何以至此? 《鴻門宴》

將子無怒,秋以為期。 《衛風•氓》

奚以知其然也? 《逍遙游》

(4)、特殊結構:用「之」、「是」將賓語提前。

例:宋何罪之有?(宋國有什麼罪過?)

惟命是聽 (成語)

惟利是圖 (成語)

惟馬首是瞻 《馮婉貞》

惟你是問

2、定語後置:

通常定語應該放置於中心詞的前面,但文言語句中卻有很多句子將定語放在中心詞之後。如:「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其中的「利」「強」都是後置定語。文言中的定語後置有以下幾種情況。

v 用「之」使定語後置。如:「四海之大,有幾人歟?」

v 用「者」的後置。如:「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

3、狀語後置

v 文言文中,介詞結構作狀語往往都會置於句後作補語。如:「貧者語於富者曰」「於富者」就是置於句後作補語的介詞短語

4、主謂倒裝

v 這種情況很少,往往是為了表示強烈的感嘆。如:「甚矣,汝之不惠。」「美哉,我少年中國。」

7. 高中語文古文語法

判斷句

所謂判斷句,就是以名詞、代詞或名詞性短語為謂語對主語進行判斷的句式。其常見的形式有以下幾種:

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形式。如:「廉頗者,趙之良將也。」

2.採用副詞「乃」「即」「則」「皆」「是」「誠」「為」等表示判斷。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3.採用否定副詞「非」表示否定。如:「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

被動句

文言文中,有些語句的主語是動作的承受者,這種句式就是被動句。其常見類型有:

1.「見」「……見……於」「於」表被動。如:「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

2.「為」「為……所」表被動。如:「父母宗族,皆為戮沒。」

①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

②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

③為予群從所得。

④恐為操所先。

⑤其後楚日以削,數十年,竟為秦所滅。

倒裝句

文言中的倒裝句,是相對於現代漢語的句序而言的,基於此,我們將文言倒裝句式分為賓語前置、定語後置、狀語後置、主謂倒裝等。

1.賓語前置

所謂賓語前置,就是通常作賓語的成分,置於謂語動詞的前面,以示強調。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賓語。賓語前置通常分為四種情況。

(1)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如:「大王來何操?」

(2)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3)藉助「之」「是」將賓語提前。如:「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進修是急,未之多見也。」

(4)介賓短語中賓語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2.定語後置

通常定語應該放置於中心詞的前面,但文言語句中卻有很多句子將定語放在中心詞之後。如:「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其中的「利」「強」都是後置定語。文言中的定語後置有以下幾種情況。

(1)用「之」使定語後置。如:「四海之大,有幾人歟?」

(2)用「者」的後置。如:「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

3.狀語後置

文言文中,介詞結構作狀語往往都會置於句後作補語。如:「貧者語於富者曰」「於富者」就是置於句後作補語的介詞短語。

4.主謂倒裝

這種情況很少,往往是為了表示強烈的感嘆。如:「甚矣,汝之不惠。」「美哉,我少年中國。」

省略句

文言文中,普遍存在著省略成分的情況,對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於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文言文中的省略句通常有:

1.省略主語。

(1)承前省。如:「永州之野產異蛇,(異蛇)黑質而白章。」

(2)承後省(也作蒙後省)。如:「沛公謂張良曰:『(公)度我至軍中,公乃入。』」

(3)自述省。如:「(予)愛是溪,(予)得其尤絕者家焉。」

(4)對話省。如:「(孟子)曰:『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王)曰:『不若與人。』」

2.省略謂語。如:「一鼓作氣,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賓語。如:「可燒而走(之)也。」

4.省略介詞賓語。如:「公閱畢,即解貂覆生,為(之)掩戶。」

5.省略介詞「於」。如:「今以鍾磬置(於)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焉。」

⑺ 高中語文語法分類

高中語文語法基礎知識概述:句子成分
句子有六個成分:主語、謂語、賓語、補語、定語、狀語
主語和謂語:主語是句子里被陳述的對象,謂語是用來陳述主語的在一般情況下,主語在前,謂語在後
(1) 大夥都散了(《分馬》)
(2) 滿樹淺黃色的小花, 並不出眾(《荔枝蜜》)
(3)我最不能忘記的 是他的背影(《背影》)
(4)利用物候知識來研究農業生產,已經發展為一門科學(《大自然的語言》)
(5)那壯麗的柱廊,淡雅的色調,以及四周層次繁多的建築立面,組成了一幅庄嚴絢麗的畫圖(《雄偉的人民大會堂》)
這幾句的主語是 "大夥"" 滿樹淺黃色的小花"" 我最不能忘記的"" 利用物候知識來研究農業生產"" 那壯麗的柱廊,淡雅的色調,以及四周層次繁多的建築立面",這幾句的謂語是"都散了"" 並不出眾"" 是他的背影" 已經發展為一門科學"" 組成了一幅庄嚴絢麗的畫圖"
把中心詞看成是主語和謂語也是可以的如:
(6)一張簡陋的大竹床上鋪著厚厚的稻草(《驛路梨花》)
(7)其實這種縮微技術早在十九世紀普法戰爭時候就使用過了(《從甲骨文到縮微圖書館》)
可以認為"竹床""技術"是主語,可以認為"鋪""使用"是謂語
賓語和補語:賓語往往表示動作支配的對象,並且總是處在動詞的後頭補語是動詞形容詞後面的補充成分如:
(1)橋腳上站在一個人,卻是我們母親(魯迅《社戲》)
(2)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背影》)
(3)蕭隊長說過:先進的要帶落後的(《分馬》)
(4)列寧主義認為:資本主義國家的無產階級要擁護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爭,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無產階級要擁護資本主義國家的無產階級的解放斗爭,世界革命才能勝利(《紀念白求恩》)
字下有線的全是賓語還有一種賓語叫做"雙賓語",如:
(5)現在人們叫它 故宮( 《故宮博物院》)
(6)我給她 一本書
"它""她"是近賓語(間接賓語),"故宮""一本書"是遠賓語(直接賓語)
(7)說起來可笑,小時候有一回上樹掐海棠花,不想叫蜜蜂螫了一下>,痛得我差點兒跌? 《荔枝蜜》)
(8)我獨自一人游盪 在田野里 >(《挖薺菜》)
(9)從化的荔枝樹多得 像一片碧綠的大海 >,開花時節,那蜜蜂滿野嚶嚶嗡嗡,忙得 忘記早晚 >,有時還趁著月色採花釀蜜( 《荔枝蜜》)
(10)我那時真是聰明 過分 >( 《背影》)
(11)年紀比我大的人,往往如此,我遇見過 好幾回>了(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尖括弧里的全是補語,都補充說明了前面的動詞、形容詞
定語和狀語:定語是名詞性詞語的修飾成分,狀語是動詞性、形容詞性詞語的修飾成分
(1)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背影》)
(2)可我,總還是懷念那(長在野地里)的薺菜,就像懷念(那些與自己共過患難的老朋友)一樣(《挖薺菜》)
(3)老遠就看見(鑲嵌在正門頂上)的國徽的閃閃金光(《雄偉的人民大會堂》)
(4)李四光[這一生中][還從來]沒有過一次[這樣]舒暢和快樂的談話( 《地質之光》)
(5)他們[只]認得錢,托他們只是[白]托!而且我[這樣]大年紀的人,難道[還][不]能料理自己么?(朱自清《背影》)
(6)說到這里,我們兩人都[不約而同]地站了起來,[沿著草坪旁用卵石鋪成的小徑] 走到"北海"跟前(蕭乾《棗核》)
圓括弧里的是定語,方括弧里的是狀語

語文語法知識
1、詞類:有實詞與虛詞兩大類
(1)實詞:表示實在的意義,能夠作短語或句子的成分能夠獨立成句
虛詞:一般不表示實在的意義,不作短語或句子的成分(只有副詞例外),它們的基本用途是表示語法關系
A、名詞:表示人和事物名稱的詞表示人的名稱,如同志、作家;表示具體事物,河流、高山;表示抽象事物,如政治、科學;表示時間名稱,上午、夏天;表示處所名稱:上海、中國;表示方位名稱:上、下(簡稱方位詞)
名詞的語法特點:①表示人稱的名詞,可以在後頭加「們」表示多數②方位詞常用在其他名詞後頭,組成表示處所、范圍或時間的方位短語③名詞一般不受副詞修飾
B、動詞:是表示動作行為、發展變化、心理活動等意義的詞
表示動作、行為:坐、聽;表示存現、消失或發展變化:有、發生;表示心理活動:愛、恨;表示使令:叫、讓;表示可能、意願(能願動詞):能、會;表示趨向(趨向動詞):來、去;表示判斷(判斷詞):是
動詞的語法特點:①動詞一般受副詞「不」的修飾②動詞後面可以帶「著、了、過」,表示動態③一部分動詞可以重疊,表示時間短暫或嘗試的意思④判斷詞「是」主要是聯結句子的主語和賓語⑤能願動詞後面不能跟名詞,能願動詞可以和後面的動詞一起作謂語中心語,也可以單獨作謂語中心語⑥趨向動詞可以單獨作謂語中心語,也可以在謂語中心語後面作補語
C、形容詞:是表示事物的形狀、性質、狀態的詞
表示事物形狀的:高、矮;表示事物性質的:漂亮、結實;表示事物狀態的:快、慢;
形容詞的語法特點:①一部分形容詞可以用重疊形式來加強語義②大多數形容詞可以受副詞「很」修飾
D、數詞:是表示數目的詞
表確數(表示分數,整數和倍數);表概數:幾、許多;表序數:第一、老三;數詞的語法特點:①數目增加,可以用分數表示,也可以用倍數表示②數目減少,只能用分數,不能用倍數
E、量詞:是表示事物和動作、行為單位的詞表示事物單位的量詞叫數量詞表示動作、行為單位的量詞叫動量詞表示事物單位的:個、只;表示動作、行為單位的:次、回,有時也借用某些名詞來表示,如:腳、年;
量詞的語法特點:①量詞經常和數詞連用,組成數量短語,也稱為數量啟數量詞②表示物量的數量詞常用在名詞的前面③表示動量的數量詞數量詞常用在動詞的後面
F、代詞:起代替或指示作用的詞
代詞分為人稱代詞、疑問代詞、指示代詞三類代詞的語法特點:①第二人稱的敬稱「您」不用於復數,如果需要表示復數,就用「您幾位」「您諸位」②第三人稱復數代詞「他們」可專指男性,也可兼指男性和女性,「她們」則專指女性③注意「我們」和「咱們」用法的區別「我們」指說話人,有時也可以包括聽話人;「咱們」一定包括說話人和聽話人④指示代詞「那」用於遠指,「這」用於近指⑤代詞用得不恰當,指代不明,可造成病句
G、副詞:一般用在動詞、形容詞前邊,表示行為、動作或性質、狀態的程度、范圍、時間、頻率、情勢、語氣等
表示範圍:都、全;表示語氣:可、倒;表示否定:不、沒;表示時間:剛、恰好;表示程度:很、極;表示情勢:彷彿、漸漸
副詞的語法特點:①副詞主要用來修飾、限制動詞或形容詞,在動詞、形容詞前面作狀語②副詞有時用在形容詞後面,補充說明程度、結果,作補語③副詞不能修飾名詞、代詞
H、連詞:是用來連接詞、短語或句子的詞一般連詞:和、與、並、或、及;關聯詞:主要用來連接復句中的分句或句群中的句子不但而且、雖然 但是
語法特點:①一般連詞的前後兩部分可以調換而基本意思不變②關聯詞的主要在復句中進行運用
I、介詞:介詞經常用在名詞、代詞等的前面,和這些詞合起來,表示動作、行為、性狀的起止、方向、處所、時間、對象、方式、原因、目的、比較等
常用介詞及其用法(順口溜)
自、從、以、當、為、按照,
由於、對於、為了、到
和、跟、把、比、在、關於
除了、同、對、向、往、朝……
用在名詞、代詞前,組成介賓短語後,修飾、補充「動」「形」要記牢
J、助詞:是附著在實詞、短語或句子上面,起輔助作用的詞助詞可分三類:結構助詞、動態助詞、語氣助詞結構助詞:的、得;動態助詞:著、了、過;語氣助詞:的、了、嗎、吧、呢等
K、嘆詞:表示感嘆、呼喚、應答等聲音的詞如啊、嗯等語法特點:一般獨立成句,用逗號或感嘆號隔開
L、擬聲詞:是摹擬人或事物的聲音的詞語法特點:在句子中相當於一個形容詞
(2)、詞類的辨別:
①區分名詞和非名詞,名詞前不能加「不」和「很」②區分形容詞和動詞,形容詞可以用「很」來修飾,動詞前不能加「很」(表示心理活動的動詞除外)③區分形容詞和副詞,形容詞能修飾名詞,前面能加「很」;副詞不能修飾名詞,前面不能加「很」④區分連詞和介詞,前後能互換的是連詞,前後不能互換的是介詞⑤區分動詞和介詞,作謂語中心語的只能是動詞,組成介賓短語修飾、補充動詞、形容詞的是介詞⑥區分語氣助詞和嘆詞,語氣助詞一般用在句尾,嘆詞往往獨立成句,一般在句首⑦區分介詞和副詞,介詞後面跟名詞、代詞,副詞後面是動詞或形容詞
2、短語:是由詞和片語合而成的語言單位
(1)並列短語:由兩個或由兩個以上的名詞、動詞或形容詞等並列組成的短語,基本結構有名名、名代、代代、動動、形形、數量數量特點:①並列短語前後的詞性一致(名詞和代詞除外)②並列短語兩部分之間是平等關系,沒有修飾、限制關系③並列短語中的詞一般顛倒過來意思不變④並列短語中詞和詞之間可以直接組合,也可以借用虛片語合
(2)偏正短語:定義參見課本基本結構:①中心語是名詞時,修飾限製成分是定語,用()表示有如下結構:形名、數量名、名名、代名②中心語是動詞或形容詞時,修飾語是狀語,用〔〕表示有如下結構:形動、副動、數量動、副形
(3)動賓短語:動詞後邊帶上一個受動詞支配的詞,組成一個短語,這種短語叫做動賓短語基本結構:動名、動代特點:①動賓短語前邊的動詞直接支配後邊的名詞、代詞,後邊的名詞、代詞受前邊的動詞的支配,它們之間是支配和被支配的關系②動賓短語中受動詞支配的名詞、代詞,是賓語③賓語一般在動詞後面回答「誰」、「什麼」的問題④使用動詞短語時,要注意動詞和賓語意義上的配合,否則造成動賓不搭配
(4)補充短語:包括動補短語和形補短語兩大類語法特點:①在動詞、形容詞後面起補充、說明作用的成分是補語,用<>表示②這類短語的中心語在前,前後兩部分是被補充和補充的關系③補語在動詞或形容詞後邊補充說明怎麼樣、多久、多少等問題④有的補語前頭常用結構助詞「得」
(5)主謂短語:定義詳見課本基本結構:名(代)動、名(代)形、名(代)疑問代詞、特殊的有:名名,如今天星期一;名數量,如紙三張特點:①主謂短語前邊的詞表示「誰」或「什麼」,後面的詞說明前邊的詞「怎麼樣」「干什麼」或「是什麼」前後兩部分是被陳述和陳述的關系②使用主謂短語加上語氣,書面上加上標點就是一個單句,表達的意思是完整的
(6)介賓短語:由介詞和它的賓語構成的短語基本結構:介詞名詞、介詞代詞語法特點:①介賓短語在句子中作為一個整體充當句子成分②介賓短語在為主中心語前做狀語,在謂語中心語後面作補語③介賓短語有時也做定語,後頭必須帶「的」
(7)「的」字短語:由動詞、形容詞、動賓短語加上「的」構成基本結構:動詞的、形容詞的、動賓短語的特點:①「的」字短語在句中相當於一個名詞②「的」字短語一般常做主語、賓語
3、單句:
(1)單句分類:按句子結構分為主謂句和非主謂句;按句子的用途或語氣分為陳述句、疑問句、祈使句、感嘆句
(2)單句的成分:主語、謂語、賓語、定語、狀語、補語
(3)分析步驟:第一步,理解句意分主謂,先把句子一分為二,分成主語和謂語,一般是主語在前,謂語在後;第二步,找賓語,有的句子有,有的則沒有,動詞支配的對象就是賓語;第三步,壓縮句子找中心語,中心語是受修飾、補充或能支配賓語的主幹成分;第四步,找定、狀、補語定語到主語中心語的前邊和賓語中心語的前邊去找,狀語在謂語中心語前面,補語在謂語中心語後面常用分析單句成分的符號見課本
(4)句子主幹:是指把定語、狀語、補語壓縮後剩下的部分,即由主語的中心語,謂語的中心語和賓語的中心語組成摘取句子主幹時,謂語中心詞前有否定詞語(不、沒、沒有)的句子,要把否定詞語放在主幹中;碰到中心語是並列短語時,要把整個並列結構摘出來
4、復句:復句是由兩個或幾個意義上相關、結構上互不包含的單句形式組成的句子
(1)如何區分單、復句:①復句的分句間互不為成分,這是區分單、復句最重要的一點復句的分句之間結構上互不包含,就是說互相不作句子成分,沒有句子成分之間的結構關系,這是復句的本質特徵,也是復句和單句的最根本的區別②不能看只有一個主語就斷定不是復句③凡是一個主語管幾個動詞,只要中間用逗號或分號表示停頓,又互不做成分,就是復句④有些關聯詞既可以用在復句的不同分句中,也可以用在單句中如:只有熱愛工作的人,才能熱愛生活(單句)
(2)復句的類型:主要有並列、遞進、選擇、轉折、因果、假設、條件這幾種類型判斷復句關系,關聯詞很重要,有一個順口溜把難記的、易混的整理在一塊,請牢記
「不是」「而是」是並列,「不是」「就是」是選擇,
「尚且」「何況」是遞進,「盡管」配「還」是轉折
「既然」配「就」是因果,「即使」配「也」是假設,
「無論」「除非」和「不管」,「只有」「只要」講條件
(3)二重復句:結構上有兩個層次的復句組成主要有三種情況:單句復句、復句單句、復句復句劃分步驟:先看有幾個分句,著鍵是看有幾個主謂結構;找准句子的第一層(找的方法:①找統領全句的關聯詞語看關聯詞統領的范圍,看關聯詞覆蓋到哪兒②從分句間的松緊關系看,松的就是第一層③復句中有分號的地方往往是第一層)總之,要一直分析到所有的分句都是單句為止
5、修改病句:
(1)句子成分殘缺:句子缺少了應該具備的成分,影響了意思的表達,就成了一種結構不完整的病句常見的成分殘缺通常有主語殘缺、定語中心語中心語殘缺等
(2)句子成分搭配不當:主語和謂語的搭配,要注意謂語能不能正確的陳述主語;動詞和賓語的搭配,要注意動詞表示的動作行為能否支配賓語表示的事物;修飾語和中心語搭配,要注意對中心語的修飾是否合適
(3)語序不合理:漢語的各種句子成分的排列次序是比較固定的,如主語在謂語前頭,賓語、補語在動詞、形容詞後頭,定語、狀語在中心語前頭,幾個遞加的定語、狀語也有一定的排列順序
(4)句式雜糅:不同的句式可以表達相同的意思,但每次表達只能使用一種句式把兩種說法,兩種句式雜糅在一起,往往會造成結構上的混亂
(5)前後表達不一致:在表達上不合情理,前後矛盾或前後不一致,也容易造成病句,前後矛盾大致有兩種;一種是用詞前後矛盾,同一句內使用了兩個含義相反的詞語另一種是前後情況的表達,互相矛盾
(6)其他情況:指代不明、誤用詞類、重復羅嗦、濫用否定詞、用詞不當
6、修辭:
(1)常用的修辭方法:比喻(明喻、暗喻、借喻)、擬人、誇張、排比、對偶、反復、設問(無疑而問、自問自答)、反問
(2)句式的變換和選擇:
①句子按用途,可分為陳述句、疑問句、祈使句和感嘆句陳述句是告訴別人一件事;疑問句是詢問別人一件事;祈使句是用來要求別人做或不做什麼的句子;感嘆句是用來表示某種強烈的感情的句子
②句式的轉換:主動句和被動句的轉換、肯定句和否定句的轉換句式轉換應注意的問題:A、句式變換,只是換一種說法,換一種句式,不改變句子的原意;B、肯定句變否定句,一種方法是找反義詞加「不」,還可以變雙重否定句
高中語文古文語法
否定句中代詞賓語前置
這類賓語前置,要具備兩個條件:一是賓語必須是代詞;二是必須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詞表示在這種情況下,代詞賓語要放在動詞之前和否定詞之後
例如:《碩鼠》:「三歲貫汝,莫我肯顧」「莫我肯顧」應理解成「莫肯顧我」
疑問句中代詞賓語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問代詞「誰」、「何」、「奚」、「安」等做賓語時往往放在動詞的前面
例如:《鴻門宴》:「良問曰:『大王來何操?』」「何操」應理解為「操何」
介詞賓語前置
在現代漢語中,介詞後面跟著賓語,組成介賓結構,用來修飾動詞謂語在文言文中,介詞賓語往往置與介詞之前,形成一種倒置的現象
例如:《岳陽樓記》:「臆!微斯人吾誰與歸?」「誰與歸」應理解為「與誰歸」
普通賓語前置
在一般性的賓語前置中,大家要注意語感
賓語前置
文言文中,動詞或介詞的賓語,一般置於動詞或介詞之後,但在一定條件下,賓語會前置,其條件是:第一、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這類句子,介詞的賓語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史記.項羽本記》)這種類型的句子關鍵是作賓語的疑問代詞(像:誰、何、奚、曷、胡、惡、安、焉等)值得注意的是,介詞「以」的賓語比較活躍,即使不是疑問代詞,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記之,以俟觀人風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說》)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詞,但也前置了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這類句子有兩點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須有「不」、「未」「毋」、「無」、「莫」等否定詞);二是代詞作賓語如:「時人莫之許也」(陳壽《三國志.諸葛亮傳》)正常語序應該是「時人莫許之也」第三、用「之」或「是」把賓語提前取動詞前,以突出強調賓語這時的「之」只是賓語前置的標志,沒有什麼實在意義如:「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韓愈《師說》)有時,還可以在前置的賓語前加上一個范圍副詞「唯」,構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圖」、「唯命是從」等第四、介詞賓語前置的情況除了第一種情況外,還有一種情況,就是方位詞、時間詞作賓語時,有時也前置;例如:「業文南向坐」(《史記.項羽本記》)意思是「業文面向南坐」
賓語前置相當多見,有幾種情況一是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提前
古之人不余欺也(不欺余) (蘇軾《石鍾山記》)
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弗怠之) (宋濂《送東陽馬生序9)
一是疑問句中代詞作動詞或介詞的賓語,賓語提前例如:
大王來何操? (操何) (司馬遷《鴻門宴》)
沛公安在? (在安) (同上)
子何恃而往? (侍何) (彭端淑《為學》)
微斯人,吾誰與歸? (與誰) (范仲淹《岳陽樓記》)
不然,籍何以至此? (以何) (司馬遷《鴻門宴》)
一是用「之」或「是」把賓語提到前邊例如: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讀,不解惑)(韓愈《師說》)
唯利是圖(圖利)

介詞結構即介賓短語,文言文中常見的是用「以」「於」組成的介賓短語,作狀語後置有以下幾種情況:
⑴用介詞「於」組成的介賓短語在文言文中大都處在補語的位置,譯成現代漢語時,除少數仍作補語外,大多數都要移到動詞前作狀語
例23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荀子《勸學》)
分析 此句中的「於藍」介賓短語,前者應該移到「取」的前面做狀語;後者「於藍」介賓短語應該移到「青」的前面做狀語,即譯為「比藍青」
⑵介詞「以」組成的介賓短語,在今譯時,一般都作狀語
例24 具告以事(《史記·項羽本記》)
分析 「具告以事」 ,即「以事具告」 ,「以事」介賓短語做「告」的狀語
還有一種介詞「乎」組成的介賓短語在補語位置時,在翻譯時,可視情況而定其成分
例25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韓愈《師說》)
分析 「生乎吾前」中的「乎」就是介詞「於」;「乎吾前」應該移到「生」的前面做狀語

省略句
文言文中,普遍存在著省略成分的情況,對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於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文言文中的省略句通常有:
1. 省略主語
(1)承前省如:「永州之野產異蛇,(異蛇)黑質而白章」
(2)承後省如:「沛公謂張良曰:『(公)度我至軍中,公乃入』」
(3)自述省如:「(予)愛是溪,(予)得其尤絕者家焉」
(4)對話省如:「(孟子)曰:『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王)曰:『不若與人』」
2.省略謂語如:「一鼓作氣,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賓語如:「可燒而走(之)也」
4.省略介詞賓語如:「公閱畢,即解貂覆生,為(之)掩戶」
5.省略介詞「於」如:「今以鍾磬置(於)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焉」 主語:一個句子的發生動作的主體
謂語:一般是動詞充當
賓語;表示動作發生的對象
舉個例子:我吃飯
我是主語 吃是謂語 飯是賓語
定語:一般是形容詞充當 修飾主語和賓語
狀語:表時間、地點、狀態、方位等等的限制補充的成分
補語:補充說明賓語的(好象是吧 記不清了)
舉個例子:昨天晚上在飯館里我吃了一頓豐盛的晚餐
昨天晚上在飯館里是狀語,我是主語,吃是謂語,一頓豐盛的是定語,晚餐作賓語
文言文句式最重要是弄懂句子的意思,再看它和我們現在說的話有什麼不同,在判斷是定語後置還是賓語前置或是介詞短語後置.
舉個例子:「忌不自信」
按字面意思講是「鄒忌不自己相信」但用現代人的話講是「鄒忌不相信自己」,所以它就是把賓語提前了,所以叫賓語前置,屬於倒裝句的一種
「蚓無爪牙之利」
按字面意思講是「蚯蚓沒有爪子牙齒的鋒利」但用現代人的話講是「蚯蚓沒有鋒利的爪子牙齒」所以是把定語放後面了 屬於定語後置,也是倒裝
「此所謂戰勝於朝廷」
按字面意思講是「著就是戰勝別國在朝廷上」但用現代人的話講是「這就是在朝廷上戰勝別國」所以古語里是把介詞短語也就是狀語放在後面了,所以叫介詞短語後置,也叫狀語後置也是倒裝句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者也」
……者……也 一般都是判斷句,表示對某一對象作出性質、身份、狀態上的判斷所以上句是說老師,是傳授道理、教授學業、解釋疑惑的人,表職能,所以是判斷句
「晉軍函陵」
按字面意思講是「晉國軍隊駐扎函陵(地名)」 實際上應該是「……駐扎(在)函陵」 它省略了介詞「在」 所以是省略句

⑻ 高中語文文言文語法總結

文言文語法簡析
句式倒裝
古今漢語句法成份的位置基本相同。在正常情況下,漢語句子成份是有一定順序的。如主語在前,謂語在後;動詞謂語在前,賓語在後;修飾限制或在中心詞前,補充成份在謂語後。
但在古代漢語中,有些詞在充當句子成分時,與現代漢語的位置順序不一致。有時賓語可以放在動詞謂語前面,定語可以放在中心語的後面,甚至有時候謂語還可以放到主語的前面等。
常見的倒裝有以下的五種:
1賓語前置:
疑問句中
否定句中
出現結構助詞

2定語後置:
數量性定語後置
修飾性定語後置
「者」字短語作定語後置
3介詞並語前置
4介詞賓語的位置,
5謂語前置
(1) 賓語前置
賓語在一定的語境中,要放在動詞謂語之前,這是古代漢語中最為突出的一種語序現象。一般地說這種前置是有條件的。其類有三:
一、 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提前。
例如,
① 大王來 何操 ?
② 沛公 安在 ?
③ 臣實不才,又誰 敢怨 ?
④ 聖王有百,吾 孰法 焉?
⑤ 「許子冠乎?」曰:「冠。」曰:「 奚 冠?」曰:「冠素」。
⑥ 吾 誰欺 ,欺天乎?
上解中疑問代詞「何」、「安」、「誰」、「孰」、「奚」,都是用作賓語而置於謂語的前邊的。例(3)的「敢」是能願動詞,它必須與動詞連在一,所以「誰」用在「敢」之前。最有啟發性的是例(6),「欺天乎」當然也是疑問句。但由於「天」這個賓語是名詞。不是疑問代詞。所以放在動詞「欺」的後面。
二、 否定句中代詞賓語要前置
常見的否定詞有:不、母、無、未、、弗、勿、莫等。
例如:
①然而不王者,未 之有 也。 (未有之)
②臣未 之聞 也 (未聞之)
③我無 爾詐 ,爾無我虞。 (無詐爾…)
④雖使五尺之童適市,莫之 或欺 。 (莫欺之)
△疑問代詞作賓語而前置的格式,在上古漢語中相當嚴格的。據統計,《左傳》中疑問代詞作賓語前置的佔98.4%。而否定句中代詞賓語置於動詞前面的,並不那麼嚴格,先秦古籍中就有一些後置的情況。例如:
①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 何求 。
漢代以後,這種賓語更是大量後置,例如:
② 板印書籍,唐人尚未盛 為之 。
雖然漢代以後的文言文,前置和後置並存。我們可以認為前置是沿襲先秦語法規則,是文人仿古的結果。
(三)賓語後有結構助詞「是」、「之」等
為了突出賓語而把賓語提前,並在提前的賓語和動詞之間用上「是」或「之」,構成「賓語+是(之)+動詞」的格式,例如:
① 宋何 罪之有 ?
② 諺所謂「輔車相依,唇亡齒寒」者,其 虞虢之謂 也。
③ 將 虢是滅 ,何愛於虞?
④ 我周之東遷, 晉鄭依 焉。
⑤ 王貪而無信, 唯蔡是感 。(感通憾怨恨)
⑥ 子曰:「求,無乃 爾是過 與?(責備你)
其各例意思分別是:宋有何罪、說的是虞虢、將滅虢、依晉鄭、感蔡、過爾。
為了強調行為的單一性、排他性和論斷性,便在前置的賓語前加上「唯」、「惟」,構成「唯(惟)…是…」的格式。以上例 就是這種格式。這種句式仍保留在一些成語中,如「惟命是從」「唯利是圖」「唯才是舉」等。其他語句如:
1惟余馬首是瞻。 (只要看我的馬頭就行了)
2惟陳言之務去。 (只要是陳舊的語言就務必去除)
以上各句翻譯要體現出「只要…就」的意思來,如只要是命令就聽從,只要有利就圖,只要是人才就舉薦。
古漢語中,還有些沒有形式標志的賓語前置,但並不多見。
(2)定語後置:
在現代漢語里,定語一般都放在名詞中心語前面,用來修飾中心語。但在古代漢語里為了強調和突出定語或者因為定語過長沒,而為了使語言更流暢,於是常把定語放在中心語後邊。今譯時,一般都應提到中心語前面,其格式有三類
〈1〉數量性定語後置
① 命子封帥 車-- 三百乘 以伐京。
② 不豫不穡。胡取禾--三百廛兮。
③ 孟嘗君予車--五十乘,金--五百斤。
〈2〉修飾性的定語後置
① 帶長鋏之陸離兮,冠切雲之崔嵬。
②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分別譯為:「長長的劍」(陸離,形容劍之長),「高高的切雲冠」(崔嵬,形容冠之高)。高高的廟堂,遠遠的江湖。
〈3〉「者」字短語作定語後置
① 太子賓客 -- 知其事音,皆白衣冠道之。
② 其石 之突怒偃蹇,負土而出,爭為奇狀者。殆不可數
③ 村中少年 -- 好事者馴養一蟲。
譯為「知其事的太子賓客:「突怒偃蹇,負土而出。爭為奇狀的石頭:「好事的少年」。都因為有「者」字標志而將定語後置 。
(2) 介詞賓語前置
介詞結構的賓語通常是在介詞後面,但在古代漢語中,也可放在介詞之前,主要以下兩種:
〈1〉疑問句中,介詞的賓語前置
①許子 奚為 不自織? (為什麼?)
②何以 戰? (憑什麼?)
③客 胡為 若此 (為什麼?)
④曷為 久居此圍城之中而不去也? (為何?)
⑤ 學 惡乎始 ? 惡乎終 ? (從哪裡?)
〈2〉一般句式中的介詞賓語的前置。
為了強調介詞的賓語,雖無形式標志,但也可以將賓語提到介詞之前。例如:
① 楚國 方城以 為城, 漢水以 為池。
② 楚戰士無不 一以當十。
③ 沛公 北向坐,張良 西向待。
在現代漢語中,還有「 夜以 繼日」這類成語是古漢語的遺夠
(3) 介賓語短語的位置
介賓短語可以作狀語,也可以作補語,這是古今漢語相同的。但是,古漢語中表示方式、時間、處所、原因、比較、被動等的介賓斷語務作補語。「以、賓」式短語作狀語。補語參串,而這些補語的短語,今譯時一般要作狀語翻譯。若仍作補語直譯,便感到生際別扭,如:
① 何不 試之以足 ?(用腳試試)
② 五畝之宅, 樹之以桑 。
③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從……比……)
④ 兵數 破於齊秦 。
⑤ 名垂乎後世 。
例①、②是介對象,③介處所,主動者,⑤介時間,今譯時,都應譯作狀語。
(4) 謂語前置
主倒置,是為了突出謂語的意義加重謂語的語氣或感情色彩,或是為了合乎講對仗,押音韻,如
①子耶,言伐莒者?
②甚矣,汝之不惠!
③ 美哉室!
④ 大哉,其之為君也!
⑤ 灼灼其華
⑥ 竹喧歸浣女,動下漁舟
以上之例分別體現了謂語前的三種情況。
A.疑問句 B.感嘆句 C.舊詩詞押韻
鍥而不舍 金石可鏤
精誠所至 金石為開

閱讀全文

與高中語文的句法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39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4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50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42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8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08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99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01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7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23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55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8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99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71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47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7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50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3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86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