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問題與解決手段論文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問題與解決手段論文
在日復一日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許多人都寫過論文吧,藉助論文可以有效訓練我們運用理論和技能解決實際問題的的能力。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論文很難寫吧,以下是我為大家整理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問題與解決手段論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摘要: 閱讀作為語文課程的重要教學內容,一直都在小學語文教學活動中占據十分重要的位置,其教學優化策略自然而然地成為很多教師的共同目標。文章結合該背景,簡要分析了當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存在的問題,圍繞「如何優化」提出了設計分層目標、注意興趣培養、適當結合生活、合理利用信息技術、調整考核評價方式等策略,希望能為廣大教師開展相關工作帶來有價值的幫助。
關鍵詞: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優化策略;研究分析;
由語言和文字組成的語文,是中華民族獨有的文學藝術,小學生通過閱讀學習該部分知識,不僅有助於提升個人的文學素養,還能促進民族文化的傳承。語文始終在小學課程中占據不可動搖的地位,是學生必須要主動學習並掌握的學科。但受教師教學方法不當、教學目標不合理等因素影響,一些小學生在當前語文閱讀中的表現並不是十分理想,影響了學科總教育目標的實現。這就意味著結合現實情況探尋優化策略勢在必行。
一、當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存在的問題
對當前小學語文教學情況和學生發展現狀展開分析,可以發現存在學生積極性不足、教師教學方法不當、課堂學習氛圍沉悶、讀寫嚴重失衡等問題,在極大程度上影響了整體教育工作的落實和推進,也限制了小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發展,進而制約了他們在語文方面的可持續發展。尤其是部分教師採取的「不得當」方法,使課堂活動出現了局限性過強、缺乏實際意義等表現,將學生限制在「被動」的學習狀態中,影響了他們的學習體驗和興趣,阻礙了「優化教育效果」工作的展開。
二、優化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手段分析
(一)革新教學目標,落實分層教學
對於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優化來說,分層培養與目標革新是必不可少的[1]。簡單來說,受學習態度、性格差異、個人能力等因素影響,不同學生在語文閱讀活動中的表現存在一定的差異,這也衍生出一個問題——若教師始終「一視同仁」地組織學習活動,設計「統一」的目標,必然會造成「部分學生可以實現目標,另一部分學生無法完成任務」的情況,這也是傳統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效果不佳的原因之一。因此,教師從「優化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角度出發,還可以革新教學目標,根據學生在日常活動中的表現將其合理劃分至不同層次,對處於不同層次的學生設置不同的目標並安排差異化任務,同時提供差異化指導。使學生在更適合自己的目標指引下選擇更適合自己的任務,在教師有針對性的指導下逐步完成並進入更高層次,整體教學自然能夠實現「優化」的目標。
(二)尊重學生主體,注意興趣培養
新課改越來越強調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主體地位,認為只有將小學生視為學習活動的主人,才能真正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優化閱讀教學效果。這也意味著除分層教學外,教師還應進一步提高對學生閱讀主體地位的尊重,同時加強對他們興趣的培養。一旦學生主體地位得到了足夠的尊重,感受到來自教師的信任和關心,他們就會形成越來越積極的學習態度,進而對語文閱讀越來越感興趣。
但在傳統模式下,一些教師不是十分重視對學生興趣的培養和主體地位的尊重,將教學局限在教材內容上,要求學生讀刻板的文字。久而久之,由於始終面對刻板的文字進行被動閱讀,學生的興趣「不進反退」。因此,以「優化」為目標,教師還需要從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入手,適當選擇一些課外趣味素材,將其與教材文本一同展示給學生,鼓勵他們一邊查看趣味素材,一邊自主閱讀文章,並分析其趣味素材的內在聯系。使「讀文章」的過程轉化為「在趣味元素和教材文本中找不同」的過程,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必然會更高,整體教學效果也會更好。
(三)適當結合生活,促進閱讀教學
生活是一個巨大的知識寶庫,結合生活設計小學閱讀教育活動,也是優化教學的重要選擇。小學生雖然並未與語文知識有更深入的接觸,但已經積累了較為豐富的.生活經驗,而這一階段的語文教材知識大多都與現實生活息息相關。這就意味著如果學生能夠遷移自身生活經驗讀文章並分析文章的情感內涵,必然可以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但在實際工作中,一些教師通常會引導學生直接讀文本並分析其情感內涵,鮮少引入生活元素,在無形中加大了學生閱讀和分析的難度,也影響了整體教育的效率與效果。因此,在「優化」的任務指示下,教師還應在「生活化教學」方面做出調整,合理融入生活元素,鼓勵學生結合生活經驗閱讀並理解文章[2]。甚至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還可以將學生直接帶到現實生活中,鼓勵他們先觀察生活,再參與閱讀學習活動。
(四)藉助信息技術,情境助力理解
信息技術的出現為社會生活注入了更多活力,也為基礎教育帶來了更多選擇,將其與小學語文創新教學結合在一起,同樣可以起到優化教學的作用。尤其是將其運用在情境創設方面,為學生創設一個更加真實的學習情境,可以使他們產生「置身所閱讀文章之中」的感覺,對整體教育工作效率與質量的提升有極高的促進作用。而對傳統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展開分析也可以發現,學生之所以會出現參與積極性不足、收獲甚微等表現,與缺乏合適的學習情境有密不可分的關系,學習情境體驗不足限制了他們對文章情感內涵的理解。因此,以優化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為目標,教師還可以將信息技術利用起來,藉助媒體工具創設或還原真實的文本故事情境,為學生營造「身臨其境」之感,為其理解文章提供更多幫助。
(五)明確合作價值,鼓勵小組學習
合作能力是當今社會比較重視的一種人才能力,也是基礎教育中關於核心素養人才培養任務的重要內容。這也意味著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應重視對學生合作學習能力的培養,並藉助合作學習優化整體教育工作[3]。傳統模式下的小學語文閱讀之所以會出現教學效果不佳的問題,與小組合作價值被忽視也有難以分割的聯系。由於個人能力有限,學生經常會在獨立讀文章的過程中遇到一些問題,小組合作在一定程度上能幫助他們解決這一問題。但在實際上,大多數教師都忽略了對「合作」的組織,並未給予學生足夠的「在合作中解決問題」的機會,導致問題積壓、困惑增多,最終影響學生在整個閱讀活動中的表現和收獲。因此,在新的教育環境中,以「優化教學」為目標,教師需要明確合作學習的價值,有意識、有目的地將學生分成不同小組,鼓勵他們以小組為單位合作解決在閱讀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如此,伴隨著問題的有效解決,學生能夠建立起更堅定的學習自信,形成更優秀的自主合作閱讀能力,其學習積極性更高、收獲更多,「優化」目標得以實現。
(六)設計多元活動,豐富教學形式
小學生還存在著思維發散、性格活潑、極易被形式更豐富多彩的活動吸引注意力等特徵,越是豐富的學習形式和活動,越能增強其學習動力。這就意味著在優化閱讀的過程中,教師還可以從「豐富教學形式」上入手,設計更加多元的閱讀活動。分析當前的教育情況不難發現,一些教師並未設計足夠豐富的學習活動,只是刻板地將需要學生通過閱讀掌握的知識灌輸給他們。這樣一來,學生自主思考受到限制,學習體驗也變得更加消極,自然無法在課堂上有更加優秀的學習表現。因此,在全新的教育環境中,以「優化小學語文教學」為目標,教師還可以設計更多充滿趣味的活動,如故事演繹、情境對話、問答互動、朗讀競賽等,讓學生在課堂上可以有更多不同的接觸文章、表達閱讀感受、深入挖掘文章情感內涵的機會,以豐富的形式促進學生深入地學習。
(七)讀寫有效結合,寫作幫助閱讀
閱讀與寫作是語文課程的兩個重要組成部分,二者密不可分、相輔相成,要想讓閱讀教學更加有效,應適當將寫作活動融合進來。但對以往小學語文教學模式展開分析可以發現,有些教師在「優化」工作中並未有效地將「寫作」內容融合進來。這就提醒小學語文教師,應適當利用「讀寫結合」優化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讓學生結合閱讀主題書寫充滿個人特色的新文章[4]。這樣一來,寫作的過程也是一個對「主題」展開思考的過程,學生可以遷移自身的書寫感悟,對所讀文章主題、內涵形成更深刻的理解和把握,高質量地完成優化任務。再者,書寫讀後感也是不錯的方法。通過寫讀後感,學生可以對所讀內容以及「讀」的體驗進行回憶,這一回憶的過程就是鞏固閱讀的過程,同樣可以促進學生閱讀能力和質量的提升。
(八)靈活考核評價,調整促進成長
雖然「考試」已經不再是小學語文教學的唯一目標,但考核與評價仍是提高教學有效性,優化課程的重要內容,直接關系著師生對後續學習活動的設計和參與。簡單來說,通過考核與評價,教師可以准確地把握自身在閱讀教學方面存在的不足,學生也可以明確自身知識掌握不到位之處,雙方均能對「不足」展開調整,循序漸進地提高教學或學習能力。如此,師生能力不斷提高,課堂配合越來越默契,整體教學自然而然地得到優化,教育效率與質量也能實現質的飛躍。小學語文教師在優化教學過程中,還應該足夠重視考核與評價,以前文所述「分層」為基礎,對不同學生採取差異化的考核和評價方法,緊密觀察學生學習表現,進行全面考核與評價,藉助客觀評價引導其正向調整和個人發展。
綜上所述,語文對於小學生來說有極高的學習價值,也是文化傳承的必經之路。以新課改為背景,為培養更能滿足當代社會發展需要的人才,小學語文教師應給予閱讀優化教學足夠的重視,積極通過調整教學目標與方法、培養學生興趣、多元組織活動等手段優化整體教學結構,以便更好地促進學生對語文知識的學習和理解,為其日後在語文領域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三、參考文獻
[1]潘玉蘭.基於四大聚點優化閱讀教學[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19(11):54.
[2]高國花.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優化策略[J].西部素質教育,2019(19):245.
[3]於學芬.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優化策略分析[J].中國農村教育,2019(15):97.
[4]黃劍麗.優化小學語文課程中的閱讀教學的思考[J].教育現代化,2017(51):173.
;B. 小學語文論文:淺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如何凸顯語文味
隨著語文課程改革的穩步推進,大家普遍認識到,建構明確、合理的語文教學內容是當前深化語文課程教學改革的核心問題之一。不過,在教學實踐中,教學內容的確定性仍然是個問題——即使面對同一文本,在不同教師那裡,「教什麼」仍然存在很大差異。正如王崧舟所說,語文課的最大問題,不是怎麼教的問題,而是教什麼的問題。語文課的最大悲哀是語文本體的淡化和失落。那麼,什麼是「語文本體」?顯然不是語言文字所承載的內容,即「寫的什麼」。而是用什麼樣的語言形式來承載這些內容,即「怎麼寫的」。換言之就是在閱讀教學中,教師不應將課文思想內容的分析理解作為語文課的主要目標,更不應該圍繞課文思想內容理解來組織教學過程。閱讀教學的重心應該是課文中所包含的語文知識或語文方法,就是要有「語文味」,語文的本體論使人們關注到語言的學習是語文的根本屬性。語文教學應該回歸到它的工具性,從課文內容分析模式回歸到語言教學上來。而語言教學就表現在「動情誦讀、靜心默讀」的「讀味」,「品詞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圈點批註、摘抄書作」的「寫味」上。
一、「動情誦讀、靜心默讀」的「讀味」
葉聖陶先生說:「至於語言文字的訓練,最要緊的是語感的訓練。」呂淑湘先生也指出:「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就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語感能力。」通過閱讀(包括有聲的閱讀)培養語感是可行的途徑之一。
語感培養的內容主要包括分寸感、暢達感、情味感、形象感。
1.比較品味,培養分寸感。
分寸感是對語言運用的准確性的感受和把握。語感是在長期的讀寫實踐中,在對語言不斷地進行比較、揣摩、欣賞中逐漸積累的。因此教學時,我們要從語言文字入手,緊緊抓住教材中的字、詞、句或看似平常的關鍵詞語,引導學生比較、揣摩,細細品味,掌握其內在含義,體會作者在用詞上的獨具匠心,以培養學生語言運用的分寸感。第一小學王語執教的三年級《美麗的小興安嶺》,在朗讀體會句子「春天到了,樹木抽出新的枝條,長出嫩綠的葉子。」時,教師是這樣啟發學生通過對比感受用詞的。師:句子中為什麼用「抽出」呢?用「長出」不行么?甲生:我覺得樹木發芽的速度特別、特別快。乙生:我覺得樹木是迫不及待得長出來了的。師:帶著這樣的感受讀一讀。生朗讀。師:還不夠快,能再快一點嗎? 讀出樹木發芽的迫不及待。在這里,教師在理解重點詞「抽出」後,通過朗讀指導學生感受「抽出」與「長出」的不同,有助於學生更好的把握語言的表達效果,學生在「品味」活動中感受了語言運用的准確。再如趙英老師教授的四年級《自然之道》一課時出示句子:「突然,一隻幼龜把頭探出巢穴,卻欲出又止,似乎在偵察外面是否安全。」將「探出」與「伸出」進行的比較,都是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對比推敲,加深體驗,通過對比使學生對語言的敏感程度得到逐步提高。
2.正確流利,培養暢達感。
暢達感主要是對語流的感受。它包含對語句通順以至暢達的感受,句與句之間上下銜接、句式搭配、語氣呼應等方面的感受。要求學生用普通話讀,做到口齒清楚,發音響亮,不讀錯字,不漏字,不添字,能按標點符號讀出句間不同的停頓。這樣,可增強語言的正誤感。然後力求學生讀時達到通順流暢,能讀出各種語氣和語調,這樣,可增強語言的暢達感。在初讀課文時,要求學生讀准字音,讀通句子就是暢達感的培養。
3.入情入境,培養情味感。
情味感是指對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審美情趣的感受。要想用朗讀培養語感,就必須訓練學生達到有感情地朗讀,根據文句的思想內容讀出語句的感情。第一小學王語執教三年級《美麗的小興安嶺》指導句子「小鹿在溪邊散步,它們有的俯下身子喝水,有的側著腦袋欣賞自己映在水中的影子。」的朗讀時,教師通過激發學生對小鹿的喜愛之情調動學生的情感因素進行感情朗讀指導。通過入情入境的朗讀學生對文本的感悟也愈發深刻。四十四小學甘樂樂執教三年級《秋天的雨》時,請學生默讀第二自然段,選出喜歡的句子,用橫線畫出來,並說說喜歡的理由,學生匯報後指導感情朗讀。讓學生畫出自己喜歡的句子,尊重了學生的讀書體驗,再指導學生有感情的讀一讀,學生興致盎然,教學效果好。
4.想像入境,培養形象感。
形象感不僅指對文學作品的語言所描繪的「形象」的感受。還主要指對語言文字表情達意的整體性感受。對語感較強的學生來說,他會把眼前的文字內化為鮮明的形象,並激發豐富的感情,從而更好的體會文章精妙的語言和深蘊的思想感情。如尚晨老師教授的《和時間賽跑》一課,首先要求學生畫出描寫作者心情的句子後進行出示:「我無法排除自己的憂傷,每天在學校的操場上一圈一圈地跑著,跑得累倒在地上,撲在草坪上痛哭。」再用一個詞概括出作者的心情,學生找到「憂傷」,老師進一步指導學生找一找,課文中還有哪些句子表達了作者的憂傷,找到後讀一讀。通過學生找一找、劃一劃、讀一讀,那個先是因為失去外祖母而憂傷的男孩形象,進而因為感慨時間里的事物失去了就再也不會回來了而產生憂傷的那個男孩形象赫然出現在學生的腦海里。課文是用語言文字來塑造藝術形象的。它是要我們憑借語言文字的描寫,通過想像進入作品本身所形成的藝術氛圍,在腦海里浮現出課文中所描寫的藝術形象來。
「強烈敏銳的語感,是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的核心。」我們應以這個核心來進行閱讀教學和寫作教學,即幫助學生變課文中的文字為鮮明、生動、具體的圖像,變活生生的精彩的生活圖景為文質兼佳的文字。重視語感的培養有利於實現語文教學的整體改革,更好地完成語文教學的任務。
C. 作文《怎麼上好語文課》600字
不打無准備之仗。再忙、再累,頭一天晚上也要把第二天上課的內容熟悉一下。如果執教的是第一課時,我會把課文再朗讀一遍,熟能生巧,熟能生慧,說不定會讀出新的感受和發現。力求讀正確,否則,我在學生心目中的形象就會打點折扣。
生字和所有要板書的字,我會再練寫一遍,力求規范。所謂規范,就是入楷書之體。我被評為特級教師之後,對自己的板書要求更嚴格了——要求寫在黑板上的字能成為學生的字帖。這似乎有點苛刻。但我必須努力做到這一點,因為我是老師。
師者,榜樣也。至少,要讓學生感受到我的認真和規矩。我不但是「經師」,而且要做「人師」。有時候,課前還會迅速瀏覽一下教案,保證大的環節不出問題。特別是執教新課文,我是慎之又慎的。當我走到教室門口時,想的是。
一開始我要做什麼、講什麼;課堂上,當學生在活動時,我便默想著下一個環節干什麼,我要說什麼;當一個學生讀書、回答問題時,我一邊聽,一邊迅速地思考:我應該怎樣評價。總之,我為上課、為下一個環節而「時刻准備著」。
我牢牢記住了:
1.學語文是為了「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
2.閱讀教學要「意文兼得」。
3.讀(尤其是朗讀)是內化語言的唯一途徑。因此,閱讀課我始終把讀放在首位,把讀貫穿始終。每一篇課文,都要求學生讀得正確,流利。這是「保底工程」,人人必須做到。讀得有感情更好。但由於每個人的悟性不一樣,感受能力不一樣。
所以這個要求要因人而異。初讀課文時,我特別關照後進生,必定聽聽他們的朗讀,嚴格要求,嚴格訓練,多做示範。對小學生來說,示範就是指導,必要時領讀。有時不厭其煩,一遍不行,兩遍;兩遍不,三遍。這一點,我是從音樂和英語老師那兒學來的。
「一篇課文學完了,結果還有的學生不能流暢地讀下來,這樣的課要避免。」這是張慶老師經常告誡我的話。張慶老師還常說:「全班學生不把課文讀熟,你就別開講,先把『讀』這一關過了再說。白話文,真正要講的,很少。」於是「不把課文讀熟不開講」就成了我閱讀教學的一個信條。
D. 淺談怎樣上好閱讀課
「書是讀懂的,而不是教師講懂的。」葉聖陶先生的這句話道出了學生閱讀的重要性。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關鍵,怎樣上好閱讀課,是我們語文教師長期探討的一個問題。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主要內容之一,它在整個語文教學中起著很重要的作用。新課標在目標定位中強調指出:「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可是語文教學中普遍存在的現象是「三少一多」,即課堂上學生讀的時間少,有目的、有針對性的讀書更少,課堂上思考問題少,教師講得多,滿堂灌的現象屢見不鮮。不少教師將本屬於學生的時間過多的用於講解分析課文,而忽視了應讓學生充分閱讀。由於學生讀不到位,對課文的感知膚淺,不能深刻地理解課文內容和體會文章思想,難以受到文章所蘊含的情感熏陶,在語言上也得不到應有的訓練。如何改變這種狀況?教師應該在「讀」上下功夫。
一、給學生足夠的閱讀時間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語文課程標准》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因此,教師應樹立這樣的思想——課文要靠學生自己去讀懂,閱讀課中要有琅琅的讀書聲,給學生足夠的閱讀時間,讓學生在讀書求知、讀中求智、讀中悟道。
二、加強指導朗讀、默讀
朗讀是最經常、最重要的閱讀訓練,也是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思想感情、培養語感的基本途徑,應讓學生在自主的讀書中學習、思考,讀中理解內容,體悟情感、增強語感。
默讀比朗讀的速度快,更利於訓練思維,要培養學生一邊默讀,一邊思考的習慣。教學中要給學生充分的時間來默讀,循序漸進地提高默讀要求,把訓練落在實處,不能急於求成或流於形式。
三、培養學生正確的閱讀方法
閱讀方法的掌握是提高學生閱讀水平的關鍵。閱讀時應做到眼到、口到、耳到、手到、心到,提示閱讀思路,用圈點、勾畫、批註等方法,讀、思、記課文中需重點領悟的部分。
四、尊重學生的理解和獨特體驗。
在理解內容、體會思想感情的教學中,要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讓學生自主完成學習過程,通過自悟自得或交流討論得出結論。尊重學生的理解和獨特體驗,允許學生有其他合理的選擇。在閱讀教學中,還要處理好正確的閱讀導向和個性化解讀的關系,使學生既學習閱讀,又學習做人。
E. 如何指導學生課外閱讀,小學語文課外閱讀論文
一、激發興趣,讓學生喜愛閱讀 教師要努力激發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讓他們愉悅地進行課外閱讀,快樂地接受自己想要學習的語文知識。 1.談自己的讀書感受讓學生樂於讀書。教師要經常講述自己(或組織學生講)閱讀讀物後的收獲和體會,用「現身說法」激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使之產生強烈的閱讀慾望。同時有計劃有目的地搜集一些關於讀書的名言,進行評說、欣賞;講述名人讀書成才的故事,進行對比、教育,從而激起學生對讀書人的崇拜,對書的渴望,形成與書本交朋友的強烈意向。這樣學生就會在課余時間主動地進行廣泛的閱讀嘗試。 2.利用榜樣的力量讓學生想去閱讀。教師要經常向學生介紹歷史人物、科學家及身邊成才之人的成才之道,以榜樣的力量激發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因為古往今來,凡對人類有作為的人,無不是博覽群書、勤奮學習的結果。由於小學生關於形象思維的特點,可選擇有精彩畫面的書給學生看,學生容易被吸引,就會熱情地去閱讀,這樣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只有適合孩子的口味,他們才會對書感興趣。 3.發揮故事的魅力讓學生主動去閱讀。故事人人都愛聽,尤其是從小就伴著奶奶的童謠、媽媽的童話長大的孩子,一聽到老師說要講故事,個個精神抖擻,雙耳立豎,喜悅之情溢於言表,迫不及待地想一聽為快。隨著教師聲情並茂,娓娓渲講,被激化,被渲染了的故事情節早已把孩子們帶入了一個或有趣,或驚險,或奇特,或令人感動、懸念百出的情感世界裡。正當孩子們津津垂聽、情感交跌,期待大白結局之際,教師嘎然收聲無不動容地告之孩子:故事情節交錯復雜,後面的可更精彩呢,欲知後事,請自讀原文。此時教師不失時機地向學生推薦出相關的讀物。 二、「授之以漁」,讓學生學會閱讀 要進一步引導他們不僅愛讀,而且會讀,要讀得更好更有收效。作為讀書的指導者,我們應該向學生介紹一些行之有效的讀書方法。 1.略讀法。這種方法的運用一般是根據學生在課內學習或寫作上的某種需要,有選擇地閱讀有關書報的有關篇章或有關部分,以便學以致用。如學習了《只有一個地球》一課,學生為了更全面、更深刻的了解人類與地球、自然的密切關系,有目的地閱讀《人與自然》一書(或上網查閱)。而且要指導學生去圖書館借閱相關的資料,再選擇自己所需要的部分,用於寫科學小論文,以培養摘錄資料和運用資料的能力。同時也豐富了語言積累,提高了閱讀興趣和閱讀能力。 2.精讀法。就是對書報上的某些重點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裡精思熟讀的閱讀方法。有的文章語言雋永,引經據典,情節生動。教師可以利用這些作品為依據,指導學生精讀,要求學生全身心投入,調動多種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邊讀、邊想、邊批註,逐漸養成認真讀書的好習慣。 3.默讀法。默讀法就是對所讀的書報,不發音、不辨讀、不轉移視線,而是快速地觀其概貌。這就要求學生在快速的瀏覽中,要集中注意力,作出快速的信息處理和消化。 4.摘抄評價法。此閱讀法就是在閱讀過程中根據自己的需要將有關的詞、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來,或對閱讀的重點、難點部分劃記號,作注釋,寫評語。俗話說:「不動筆墨不讀書。」文章中富有教育意義的警句格言、精彩生動的詞句、段落,可以摘錄下來,積存進自己設立的「詞庫」中,為以後的作文准備了豐富的語言積累。 5.寫心得體會法。教師要鼓勵學生經常寫日記或讀後感。也就是要求學生閱讀課外書籍後,用日記或讀後感的形式對文章的內容發表自己的見解、想法,並在課外閱讀活動課上進行交流。 三、創造條件,讓學生快樂閱讀 教師要努力為學生創造課外閱讀的條件,讓學生在自由的空間,幽雅的環境中舒舒服服的進行課外閱讀。 1.開發圖書館。有了圖書館,可以組織學生上課外閱讀指導課,這樣讓學生感受到圖書館是一個學習的樂園,是遨遊知識的好場所。每個農村小學就逐步完善教學設施,著力建立圖書館或圖書室。 2.建立班級圖書角。為了彌補學生書源的不足,教師可動員學生把個人的圖書暫時存放在班裡,組織學生自己管理借閱。圖書角設在教室一角,課間課余隨時借還,十分方便。也可採用「流動圖書箱」的辦法,由各班幹部輪流負責圖書的保管、借閱工作。 3.給學生足夠的閱讀時間。教師根據教學的需要,及時推薦合適的讀物或文章,實現課內外的溝通。同時減少書面練習,增加閱讀作業,為學生課外閱讀提供空間和時間。 4.優化讀書環境。在窗明幾凈的教室內,裝點上幾幅書畫作品,增添了文化氣息。讀書時,放上一盒優雅舒緩的鋼琴曲,學生在音樂的伴隨下,盡情地讀書,平和的心境,互相感染,融入書海而不亦樂乎! 四、積極評價,讓學生堅持閱讀 學校要建立有效的閱讀評價體系,讓學生的閱讀活動一直處於積極快樂的狀態。讓學生在閱讀方面時時感受到老
F. 如何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論文
教學有沒有效率,並不是指教師有沒有教完內容或教得認真不認真,而是指學生有沒有學到什麼或學生學得好不好。如果學生不想學或學習沒有收獲,即使教師教得很辛苦也是無效教學。同樣,如果學生學得很辛苦,但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也是無效或低效教學。小學語文是一門基礎學科,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如何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減輕學生課業負擔,全面推進學校素質教育是小學語文教育工作者值得研究的課題。
一、教學現狀
當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存在著不同程度的高耗低效現象,突出表現為以下幾個問題:(1)閱讀課熱熱鬧鬧,感悟不深。許多語文教師在閱讀教學中,以讀代講,支解了教材的豐富內容,阻礙了學生對課文整體感悟。或天馬行空,誇誇其談,使閱讀教學猶如空中樓閣,華而不實,學生成為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發展空間極為有限。這些都嚴重影響了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2)觀摩課轟轟烈烈,存在「作秀」。部分年輕語文教師在各種評優觀摩課中,為展示自己的所謂「風格」、「風采」,常常出現了一些「秀」課,一堂課看起來十分熱鬧,教學手段新穎、教學形式多樣、學生回答積極、課堂氣氛活躍,但是,課結束後,學生學會了什麼呢?完全是教師在台上自己「做秀」,做給聽課教師看。這樣的教學,根本談不上是「有效」的教學。(3)教學改革大張旗鼓,缺乏實效。在教改大背景下,語文教師接受了一些新課程改革下的語文閱讀教學信息,並將之運用到教學實踐中,如閱讀感悟、探究性閱讀、個性化閱讀等等,由於缺乏深入的實踐研究,不乏流於形式,實效不大。有效教學順應了當前「減負」。隨著「減負」活動的深人開展,大家更是把目光集中在課堂教學中,如何向課堂四十分鍾要效率?如何讓學生擺脫沉重的課業負擔?讓學生輕松、愉快地學習語文知識,在閱讀教學中得到主動和諧的發展?這些都是在減負之後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二、實施策略
1.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每一個年輕的心靈里,存放著求知好學,渴望知識的火葯。就看你能不能點燃這火葯。」激發學生的興趣就是點燃渴望知識火葯的導火索,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秘方。如教學蘇教版語文第八冊《最佳路徑》導入新課時,教師可以用多媒體播放學生熟悉和喜愛的米老鼠、唐老鴨等動畫片斷,創設情境,介紹迪斯尼樂園在世界上的影響,同時結合課文中的「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插圖來告訴學生,本文敘述的正是孩子們喜愛的迪斯尼樂園的有關故事,藉助多媒體優化教學情境,創設一種寬松、和諧、愉悅的教學環境。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在充滿情趣的氣氛中愉快地學習。激發學生學習的方法很多,教師要從學生的立場去考慮教學的方法和手段,選擇學生喜歡的形式進行教學,只有這樣,才能產生最優的教學效益。
2.保證時間,提高質量
語文是一個特別的學科,需要學生的自我理解能力,那麼這種自我理解能力的培養,離不開學生自己的閱讀。所以我們的語文教學,必須保證好學生的閱讀時間和質量。一堂語文課不可能也不允許有較長時間安排學生自由閱讀,學校的圖書室,為學生營造了一個舒適的閱讀環境。但是,單單靠學生自己借閱是遠遠滿足不了學生的閱讀的,所以學校還要定時安排中午的時間向學生開放圖書室,學生閱讀時間才能得到一定的保障。但是學生真的去讀了嗎?這是我們應該思考的問題。如果沒有,我們應該有的放矢引導學生去圖書室進行閱讀。其實,我們語文教材中,出現的許多東西,學生都可以去圖書室查閱相關的內容的。如《三顧茅廬》講的是劉備三請諸葛亮的事情,學生對諸葛亮很熟悉,但是對於他的一生卻是了解很少,而在練習2里,出現的成語里,講的恰恰是諸葛亮一生的經歷,於是在上完課文後,我讓學生們去查閱諸葛亮的生平經歷。學生們去查閱後,對諸葛亮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此基礎上,我再給學生上成語,學生很快就能掌握,並且能說出一些相關的故事來。這樣的閱讀,是教師引導性的閱讀,在閱讀的質量上能得到保障,並且能及時檢驗他們的所得,是我們語文教學中值得一試的方式。
3.抓住時機,深化閱讀
為了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現在不少教師常常會安排一些課後小練筆,那麼,如何把這些小練筆真正落實到實處。在小練筆時,學生的思維常常停留在課文里,寫出來的小練筆常常是不如人意的,所以,對於學生寫的小練筆,要讓學生在課堂上進行交流,同時對他們不足的地方予以補充。然後再讓學生動手修改,把它當作作文來寫,這樣才能真正達到「練」的目的。如《天安門廣場》中,由於部分學生對於文中出現的方位不太理解,所以我安排了一個介紹景物方位的小練筆。交上來後,發現個別學生介紹的地方,讓人看了不明白,於是我就讓他們進行交流,指導學生按照一定方位順序介紹景物,如《我的小房間》、《我家的客廳》等,學生的興趣來了,話也多了。說話也有條理了,經過修改,他們的習作都有了很大進步。這樣不僅使學生的作文水平得到了提高,而且也使學生在平時的交流中,得到了語言表達能力的提高,彌補了語文教學中作文教學的不足。
三、落實措施
1.精心設計教案
教師要吃透教材,弄清楚課文的重點、難點,在課堂中根據學生的實際表現,及時地調控師生的作用。設計出有價值的問題,讓學生討論,使課堂教學煥發主動、自主、探索的活力。這是提高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的前提和基礎。
2.發揮學生主體作用
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人,在課堂教學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怎樣才能在課堂教學中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呢?這是提高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的關鍵。
(1)教師要親和學生,讓學生爭做學習的小主人。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首先必須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以真摯的情感,真誠的語言創設情景,激發喚起學生強烈的主人意識,讓學生明白這節課的學習內容是什麼,認識到自己既是學習活動中的一員,更是學習活動的主人,他就會把自己的學習行為與整個課堂教學活動聯系起來,把課堂教學活動看成是自己應積極參與的活動。變「要我這樣學」為「我要這樣學」,學生由被動變成主動,教育的可接受性也就越大。
(2)教師要解放學生,讓學生勇於實踐。要讓學生成為主體,就要真正地解放學生,而不能經常用考試、作業來壓學生,逼得學生在教師定下的框框里不敢出來。
(3)教師要妙用獎勵。獎勵具有促進作用,促進學生努力向前,讓學生發現自己學習上的進步,不斷獲取學習預期的滿足。 3.教學形式要多樣
(1)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勤思多問。學以思為貴。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時一定要注意多啟發,多反問,不要包辦代替,要鼓勵他們想問題,提問題,鑽研問題。現在有些學生不但手懶,腦子也懶,有一點難題就想問,總想依賴別人。學問學問,學學問問,不學不問,哪來學問。問是讀書的鑰匙,是思考的起點,是深鑽的體現。學生只有自己會思,會問,才有可能與別人合作交流,也只有學生個體的潛力得到發揮時,課堂教學才變得有效。
(2)提倡學生合作學習,取長補短。在學習過程中,往往會遇到新問題需要解決,當學生獨立思考後還是解決不了,是知難而退,指望老師講解,還是有意識的尋找夥伴,共同合作解決,這需要教師有意識地引導。「合作學習」就是把學習中遇到的問題放手在小組內討論,尋找解決策略,教師所做的正是培養學生合作意識的工作。在小組合作學習交流中,學生要發言,要聽取同學的意見,在評價中要當小老師,這樣學生參與的質和量都得到了提高,主體地位更加突出。 (3)引導學生探究學習,不斷完善。作為教師就是要創造條件讓學生在大組的交互影響中,使自己的個性的優勢得到充分的發揮。在共同的學習活動中,學生能用優勢去克服劣勢,取人之長,補己之短。我想,在新課程改革的語文課堂中,教師如果少些限制,多些引導;少些包辦,多些自由,我們的學生才會越來越喜歡語文,我們的語文課程才能真正體現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教學形式多樣是提高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的根本保證。
4.多多反思。
有人說: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一定成為名師,如果寫三年教學反思就有可能成為名師。可見寫反思是何等重要。沒有反思,就沒有感悟;沒有感悟,就不能提升教師的專業能力,反思能彌補教學中的失誤,也能記下自己教學中的「金點子」,有利於今後的教學,有利於自己的專業水平更上一個台階。因此每位教師只有多寫反思,才能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藝術水平,多多反思是提高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的加速器。
總之,語文閱讀教學是一門很深的學問,具有極強的藝術性,為了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我們必須以教學理論作指導,經過自己的不斷實踐,不斷總結,不斷完善和創新,熟練地運用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策略,不斷提高語文閱讀教學質量,達到提高課堂教學之效。
G. 小學閱讀教學論文
小學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中心環節,培養閱讀能力是小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小學閱讀教學論文,供大家參考。
【摘要】小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是小學語文教學中十分重要的部分,在信息化社會,閱讀能力會對學生將來的學習和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提高學生的閱讀效率和速度,就成為了我們應該思考的問題。本文分析了小學生閱讀學習的特點,並結合教學實踐,提出了一些閱讀教學的方法和策略,希望能夠為小學生語文閱讀能力的培養提供一些有益的參考。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策略
閱讀能力的培養一直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點內容。學生從識字、認字到具備一定的文本閱讀能力,並能夠通過對文本的感知和體驗以及初步的理性分析,提高文學審美修養和分析處理文字信息的能力,這是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目標,也是新課程標准對學生語文閱讀能力培養提出的要求。在小學階段,如何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激發學生對於閱讀的興趣,並引導學生通過閱讀來擴充知識、陶冶情操就成為了我們應該探討的問題和方向。閱讀能力的培養和提高是一個比較長期的過程,學生要具備一定的文字和語文知識基礎,並達到一定的閱讀數量,日積月累,逐漸形成自己的閱讀習慣和體系。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應該把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放在首位,從學生心理接受的特點出發,引導學生逐步走入色彩斑斕的讀書世界,只有以興趣為基礎,學生才能有閱讀的動力。另外,轉變閱讀教學的模式,靈活採用新穎的教學方法,也是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閱讀能力的有效途徑。下面,筆者就結合自己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經驗,談談提高小學生閱讀能力的一些教學方法和策略。
一、注意日常積累,培養興趣,擴大閱讀面
現在的小學生,每天接觸的信息量很大,但是很多信息都來源於電視、網路等數字化媒體。圖像、圖片等直觀的信息流通方式,更容易被孩子接受,相反的,許多學生會表現出對書本的厭倦和缺乏興趣。針對這樣的情況,教師應該想辦法激發學生對閱讀的興趣,要結合學生的心理特點,來推薦一些適合學生閱讀的書籍,並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來選擇書籍,擴大閱讀面,適當地做好導讀和引導,幫助學生順利地完成閱讀。比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製作一些圖文並茂的導讀教案,讓學生對將要閱讀的作品或者書籍,有一個直觀的認識,激發他們的興趣和好奇心。另外,教師還可以每天利用一定的課堂時間,為學生朗讀一些優秀作品的精彩片段,提高學生的閱讀品位和審美修養,為學生提供更廣闊的閱讀空間,高年級的學生還可以自主完成這樣的內容。只有不斷地日積月累,才能有所收獲。
二、精讀和泛讀相結合,適當滲透閱讀技巧和方法
掌握一定的閱讀技巧和方法會對提高閱讀速度和效率起到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們不能一味地向學生灌輸這些技巧和方法,因為小學生還處在感性思維為主的階段,過多的條條框框會讓他們對閱讀失去熱情。其實,我們的閱讀應該是把精讀和泛讀結合起來進行的,教師可以選取一些典型篇章,進行精讀講解,讓學生學會快速地抓住主旨和文章大意,並適當訓練一下學生的閱讀速度,滲透一些閱讀技巧。而對於絕大多數的閱讀內容,教師完全可以放手讓學生去讀,給學生足夠的自我思考空間,鼓勵學生進行發散性思維。當學生積累到一定的閱讀量之後,他們就會對閱讀的內容和閱讀的方法有一些自己的心得和體會,教師可以再根據學生的需要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總之,教授和學習閱讀的方法要遵循靈活的原則,不能夠簡單地照本宣科。
三、以多向互動的方式進行閱讀體驗、交流和探討
閱讀重在情感體驗與溝通,學生與作品產生一定的心理共鳴,並能把這種共鳴表達出來,同其他人一起分享,將會極大地提升他們對閱讀的興趣和熱情。教師可以利用班級建設圖書角的機會,讓學生們自己提供喜歡的閱讀書目,也可以讓他們把自己喜歡的書拿到學校和同學們互換閱讀和分享,這樣既可以節約資源,又可以讓學生養成一種自主閱讀的習慣。在學生閱讀了一些作品之後,教師可以組織相應的讀書交流會,讓學生們互相談談閱讀的感受和體驗,也可以針對書中的某一話題,進行探討和辯論,教師也可以參與交流和討論,和學生一起分享閱讀的快樂。這種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多向互動和交流的教學方式,有利於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分析歸納能力,也為閱讀延伸出更多的空間和可能性,在班級里營造出良好的讀書氛圍。
總之,小學生閱讀習慣與能力的提升要本著循序漸進的原則,重視興趣的培養和方法的引導。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和閱讀需要,有針對性地制定教學方法和閱讀計劃,不要急於求成,也不要做一些應試化的突擊訓練,要讓學生在輕松的閱讀氛圍中,逐步積累語言素材和閱讀經驗,以一種欣賞和體驗的方式來享受閱讀的過程。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們要讓學生把讀書當成生活的一部分,熱愛讀書,讓讀書成為他們獲取知識、提高自身修養的重要方式和途徑,為將來的學習和發展打好基礎。
參考文獻:
[1]梁春蓮.“行為—認知”教學法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實踐[J].教學與管理,2009年36期.
[2]劉慧,冉敏方.淺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0年03期.
[3]詹全忠.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之我見[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0年08期.
[4]崔巒.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實效性的十項策略[J].天津教育,2007(11).
[5]毛愛華,張興文.關於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探究[J].教育探索,2004(09).
【摘要】小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是小學語文教學中十分重要的部分,在信息化社會,閱讀能力會對學生將來的學習和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提高學生的閱讀效率和速度,就成為了我們應該思考的問題。本文分析了小學生閱讀學習的特點,並結合教學實踐,提出了一些閱讀教學的方法和策略,希望能夠為小學生語文閱讀能力的培養提供一些有益的參考。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策略
閱讀能力的培養一直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點內容。學生從識字、認字到具備一定的文本閱讀能力,並能夠通過對文本的感知和體驗以及初步的理性分析,提高文學審美修養和分析處理文字信息的能力,這是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目標,也是新課程標准對學生語文閱讀能力培養提出的要求。在小學階段,如何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激發學生對於閱讀的興趣,並引導學生通過閱讀來擴充知識、陶冶情操就成為了我們應該探討的問題和方向。閱讀能力的培養和提高是一個比較長期的過程,學生要具備一定的文字和語文知識基礎,並達到一定的閱讀數量,日積月累,逐漸形成自己的閱讀習慣和體系。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應該把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放在首位,從學生心理接受的特點出發,引導學生逐步走入色彩斑斕的讀書世界,只有以興趣為基礎,學生才能有閱讀的動力。另外,轉變閱讀教學的模式,靈活採用新穎的教學方法,也是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閱讀能力的有效途徑。下面,筆者就結合自己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經驗,談談提高小學生閱讀能力的一些教學方法和策略。
一、注意日常積累,培養興趣,擴大閱讀面
現在的小學生,每天接觸的信息量很大,但是很多信息都來源於電視、網路等數字化媒體。圖像、圖片等直觀的信息流通方式,更容易被孩子接受,相反的,許多學生會表現出對書本的厭倦和缺乏興趣。針對這樣的情況,教師應該想辦法激發學生對閱讀的興趣,要結合學生的心理特點,來推薦一些適合學生閱讀的書籍,並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來選擇書籍,擴大閱讀面,適當地做好導讀和引導,幫助學生順利地完成閱讀。比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製作一些圖文並茂的導讀教案,讓學生對將要閱讀的作品或者書籍,有一個直觀的認識,激發他們的興趣和好奇心。另外,教師還可以每天利用一定的課堂時間,為學生朗讀一些優秀作品的精彩片段,提高學生的閱讀品位和審美修養,為學生提供更廣闊的閱讀空間,高年級的學生還可以自主完成這樣的內容。只有不斷地日積月累,才能有所收獲。
二、精讀和泛讀相結合,適當滲透閱讀技巧和方法
掌握一定的閱讀技巧和方法會對提高閱讀速度和效率起到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們不能一味地向學生灌輸這些技巧和方法,因為小學生還處在感性思維為主的階段,過多的條條框框會讓他們對閱讀失去熱情。其實,我們的閱讀應該是把精讀和泛讀結合起來進行的,教師可以選取一些典型篇章,進行精讀講解,讓學生學會快速地抓住主旨和文章大意,並適當訓練一下學生的閱讀速度,滲透一些閱讀技巧。而對於絕大多數的閱讀內容,教師完全可以放手讓學生去讀,給學生足夠的自我思考空間,鼓勵學生進行發散性思維。當學生積累到一定的閱讀量之後,他們就會對閱讀的內容和閱讀的方法有一些自己的心得和體會,教師可以再根據學生的需要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總之,教授和學習閱讀的方法要遵循靈活的原則,不能夠簡單地照本宣科。
三、以多向互動的方式進行閱讀體驗、交流和探討
閱讀重在情感體驗與溝通,學生與作品產生一定的心理共鳴,並能把這種共鳴表達出來,同其他人一起分享,將會極大地提升他們對閱讀的興趣和熱情。教師可以利用班級建設圖書角的機會,讓學生們自己提供喜歡的閱讀書目,也可以讓他們把自己喜歡的書拿到學校和同學們互換閱讀和分享,這樣既可以節約資源,又可以讓學生養成一種自主閱讀的習慣。在學生閱讀了一些作品之後,教師可以組織相應的讀書交流會,讓學生們互相談談閱讀的感受和體驗,也可以針對書中的某一話題,進行探討和辯論,教師也可以參與交流和討論,和學生一起分享閱讀的快樂。這種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多向互動和交流的教學方式,有利於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分析歸納能力,也為閱讀延伸出更多的空間和可能性,在班級里營造出良好的讀書氛圍。
總之,小學生閱讀習慣與能力的提升要本著循序漸進的原則,重視興趣的培養和方法的引導。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和閱讀需要,有針對性地制定教學方法和閱讀計劃,不要急於求成,也不要做一些應試化的突擊訓練,要讓學生在輕松的閱讀氛圍中,逐步積累語言素材和閱讀經驗,以一種欣賞和體驗的方式來享受閱讀的過程。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們要讓學生把讀書當成生活的一部分,熱愛讀書,讓讀書成為他們獲取知識、提高自身修養的重要方式和途徑,為將來的學習和發展打好基礎。
參考文獻:
[1]梁春蓮.“行為—認知”教學法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實踐[J].教學與管理,2009年36期.
[2]劉慧,冉敏方.淺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0年03期.
[3]詹全忠.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之我見[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0年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