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什麼是定語語文中定語後置是什麼樣的
什麼是定語。定語是用來限定、修飾名詞或代詞的,定語是對名詞或代詞起修飾、限定作用的詞、短語或句子,漢語中常用『……的』表示。
在古代漢語里,為了突出和強調定語,有時也會把定語放在中心詞之後,這種情況叫做「定語後置」。譯成現代漢語時,一般都應提到中心詞前邊來。另外,定語後置時,往往在中心詞和定語之間家「之」字,有時也在定語後面加「者」字。
1.用「者」結句,形成「中心詞+後置定語+者」
2.用之.「中心詞+之+後置定語」的形式。如:「其嵌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馬之飲於溪;其沖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羆之登於山。」回答完畢。
『貳』 語文中的定語後置句怎麼辨別
先找主語或賓語,因為定語一般是位於主語或賓語之前的,如果放在兩者後面的而又是修飾前面的主語或賓語的則為定語後置。就如《勸學》中「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一句,爪牙是賓語,按正常語序,利應該放在其前面,而此句卻把它後置了,所以叫定語後置,這樣解釋明白嗎?
『叄』 什麼事定語後置句
文言文中的定語後置
概念
現代漢語里,定語一般都放在中心詞的前面,起修飾限制的作用.但在古代漢語里,為了突出和強調定語,有時也會把定語放在中心詞之後,這種情況叫做「定語後置」.
分類與舉例說明
一、「中心詞+之+定語+者」 這可以看作古漢語定語後置句式的標准格式.①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日行千里的馬,一頓有時能吃掉一石小米.) ② 僧之富者不能至,而貧者至焉.(《為學》)(富和尚不能到達,窮和尚卻到了那裡) ③ 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石鍾山記》)(發出鏗鏘的聲音的石頭,到處的石頭都是這樣的) 二、「中心詞+定語+者」 ① 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核舟記》)(這是挑選狹長形的桃核來雕刻的) ② 有奇字素無備者,旋刻之.(《活板》)(有些平時沒有準備的生僻字,當即就把它刻出來) ③ 村中少年好事者,馴養一蟲(《促織》)(村子裡有個好事的年輕人,養著一隻蟋蟀) ④ 且將軍大勢可以拒操者,長江也(《赤壁之戰》)(況且將軍您的可以用來抗拒曹操的有利形勢,就是長江) ⑤ 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廉頗藺相如列傳》)(想找一個可以出使秦國向秦國回復的人,也沒有找到) ⑥ 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荊軻刺秦王》)(太子丹和知道這件事的門客,都穿了白衣,戴上白帽,給荊軻送行.從中學語文教材來看,這類定語後置句最多,且基本上是由動詞結構(包括動詞和以動詞為中心的短語)擔任定語.反過來說,由動詞結構擔任的定語經常後置.這里還有一條規律:當一個中心詞不止一個定語,則名詞擔任的領屬性定語不後置,動詞結構擔任的修飾性定語後置.如例③④就是這樣.在例④中,「將軍」是領屬性定語,不後置,「可以拒操」是動詞結構組成的修飾性定語,則置於中心詞之後.這樣一來,古漢語處置多項定語的方式比現代漢語還要靈活.三、「中心詞+之+定語」 ①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岳陽樓記》)(處在高高的朝廷,就憂慮老百姓的疾苦;退隱在偏遠的江湖[即民間],就擔憂他的國君.) ②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勸學》)(蚯蚓沒有鋒利的爪牙,健強的筋骨) ③ 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傳》)(高尚的人誰又能讓自己清潔的身子,蒙受污濁的外物[污染]呢!) 可以看出,這類例子中的定語一般是由形容詞擔任,反過來說,由形容詞擔任的修飾性定語如果後置,通常組成「中心詞+之+定語」的格式.四、「中心詞+定語」 這種格式和判斷句中的主語直接加表語一樣,沒有任何語言標志,辨識起來較困難.但這種情況出現很少,曾經選進過中學教材的《西門豹治鄴》中有一句:「從弟子女十人所,皆衣繒單衣,立大巫後.」(跟隨著十來個女徒弟/跟隨的女徒弟有十來個……)這里,「女」是「弟子」的定語,被後置了.如果辨識不清,學生可能理解成「堂弟的子女十來個人……」或「跟著弟弟、兒子、女兒大約十來個人」.五、「中心詞+而+定語+者」的結構.①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幾人與?(《五人墓碑記》)(能夠不改變自己志向的官員,普天之下,有幾個人呢?」) 用法 譯成現代漢語時,一般都應提到中心詞前邊來.另外,定語後置時,往往在中心詞和定語之間加「之」子,有時也在定語後面加「者」字.應注意的是,文言文中定語後置只限於表示修飾關系的句子,表領屬關系的定語則不後置.「定語後置」的三種形式,但在一個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切不可簡單地「對號入座」,而應從句子詞語間的結構關繫上進行深入思考,特別是要認真分析「者」的詞性和作用,否則極易出現錯誤.
『肆』 文言文中定語後置是什麼意思
但在古代漢語里,為了突出和強調定語,有時也會把定語放在中心詞之後,這種情況叫做「定語後置」。
漢語里,定語一般都放在中心詞的前面,起修飾限制的作用。應注意的是,文言文中定語後置只限於表示修飾關系的句子,表領屬關系的定語則不後置。
「定語後置」的三種形式,但在一個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切不可簡單地「對號入座」,而應從句子詞語間的結構關繫上進行深入思考,特別是要認真分析「者」的詞性和作用,否則極易出現錯誤。
定語後置的產生:
1956年,楊伯峻先生在《文言語法》中提出了「定語後置」一說。由於大家非常尊重楊先生,對他的話過於相信,1979年,「定語後置」又被納入中學語文教材。
譯成漢語時,一般都應提到中心詞前邊來。另外,定語後置時,往往在中心詞和定語之間加「之」字,有時也在定語後面加「者」字。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定語後置
『伍』 高中語文文言文中的賓語前置,狀語後置,定語後置,怎麼區分,簡潔一點,謝謝
舉個例子吧,狀語後置句:蘇子與客泛舟游於赤壁之下,本來按照現代的語序就是蘇子與客泛舟於赤壁之下游,游是動詞,放到了後面,於赤壁之下是狀語被提到動詞前面。
賓語前置句如:大王來何操?應為:大王來操何?翻譯:大王來的時候帶了什麼?何的意思是什麼,也就是賓語,被提到了操的前面,因此是賓語前置。
定語後置: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 應當為:群臣吏民者能面刺寡人之過。一般最後有個者就是定語後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