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語言文字 > 語文課堂的三主地位是什麼

語文課堂的三主地位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3-01-31 01:33:36

㈠ 為什麼語文,英語,數學是三大門主課,這三門學好有啥用

把他們列為三大主課是因為他們在高考中的地位,他們在高考中每一科都是150分題,高於其他的科目,所以列為三大主科。而高考之所以把他們的分值都提到150是因為他們在實際中和其他科中的應用。語文是國語,那是必須要學好的當然作為重點了,數學的用處也很大,第一他可以訓練人的敏捷的思維能力,第二各個行業或多或少都會用到數學,中有個別的科目在大學不開數學。英語是為了出國深造或閱讀國外的科研資料所必須的。

㈡ 如何理解教師在語文課程中的地位

從教師和學生關系的角度來看,學生應該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一個引領者。從課程設計者、課程研究學者和教師的角度來看,教師又應該是課程實施的主體。也就是說,語文教師實施的課程,並不是別人設計好後教師被動地執行的。只是被動地完成別人既定的課程設計,這樣的課程是不能真正地落地、真正地生根開花結果的。所以說,從課程設計者、課程標准制定者,以及語文課程論的專門研究者與一線語文教師的關系的角度看,語文教師應該是課程實施的主體,讓理想的課程紮根在現實的土壤里,生成鮮活的語文課程,這是語文教師的責任。
在討論學習主體、課程主體這一問題的時候,有一個概念需要澄清。課程標准裡面有一句話:「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體。」看到這句話,很多老師就可能這樣理解:學生是主體,教學中的什麼事都要圍繞學生轉。怎麼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呢?我們經常聽到老師在討論的時候說,這堂課我沒處理好,大部分時間是我在說,我沒有以學生為主體。我們認為,老師對學生是主體的概念理解錯了。課程標准講「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體」,這里的「主體」應該是一個哲學概念。在詞典上,「主體」有三個意義:第一個就是「主要部分」,指事物的主要部分;第二個就是哲學概念,是認識和實踐的行為人;第三個是法律上的概念,是某一項行為的責任人,如賠償主體、執行主體等。我們這里談的這個「主體」,應該是一個哲學上的概念,應該指認識和實踐的行為人。學習是一種實踐活動,實踐活動的行為人就是主體,學生當然是學習的主體。有一句話課程標准里沒說,因為怕說了以後引起誤解:其實,教師也是主體,教師是教學的主體。
所以,關於「主體」的概念,應該在哲學層面進行理解。「學生是語文學習主體」中的「主體」,應該是指在語文學習中認識和自我實踐的行為者,不是指在教學中教師和學生誰主要、誰次要的問題。離開具體的情境說「以學生為主體」,就會產生一些糊塗的認識,就可能把「以學生為主體」理解為「以學生為主」。這樣的話,我們就可能問,以學生為主,那麼以誰為次?就要把教師放在教學活動的次要地位上,就要與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發揮組織引領者的角色發生沖突。在實踐中,教師就會處於被動地位。
在課程實施中,教師擔負著課程開發、課程建設等責任,所以說,教師是課程實施的主體,對教師地位的這種認識是不能動搖的。在把國家的課程標准落實到我們的教學中去,把國家這次課程改革的理念落實到我們的實踐中去,教師有一個課程建設的權利,也有這樣一個義務。這是從語文課程實施的角度,從推進語文課程建設這個角度理解教師的地位。但是,在教師具體教學的層面,在學生學習的層面,應該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掌握語言文字運用的技能,不是靠外在的力量,不是給他們安裝進去一套設備,教師的作用就是幫助「學習的主體」去認識、去實踐,自主地把握規律,掌握技能。在教學的活動中,教師的責任是設計教學、組織教學,學生的學是重心,教師要把激發學生通過自己的言語實踐活動來提升言語實踐的能力作為自己的主要任務。
2.教師是語文學習的引領者
在課程改革過程中,我們深切地體會到,課程改革的理念和教學行為之間存在著很大的距離。很多老師說,我們對新理念、對課程標准背得很熟,知道應該倡導自主合作探究式的教學方式,但是一到課堂上還是回到原來的教學方式中。老師們認為,課堂上不講課就是沒盡到責任。很多老師不願意放棄自己熟悉的經驗,不敢嘗試自己沒有做過的事情,害怕改革不好會出現問題。
經過十多年的改革,語文教師在角色上有了非常大的改變。通過對傳統課堂與新課程的課堂進行對比,我們比較清楚地看到,不同的教學方式要求教師呈現不同的課程角色。在傳統課堂上,教師一般是把預先准備好的知識一五一十地告訴學生,學生被動地聽記教師的每一句話,課堂教學的氣氛主要是靠教師的設問和學生異口同聲的回答來創設的。傳統課堂理想的效果往往是教師按部就班地完成預定的教學內容,學生學習的理想狀態就是專心致志地聽講。在新課程背景下的課堂就大不一樣了。教師主要是在積極地創設知識學習的情境,促進學生對相關知識的理解,教師是學生學習的支持者、合作者,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師生是學習的夥伴,是一個學習的共同體。課堂教學的熱烈氣氛表現在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不同經驗與認識的對話、交鋒、碰撞和協商。課堂教學的理想效果是教師和學生共同經歷學習的過程,學生在探究中掌握預設的教學內容,並能得到修正補充。學生的學習融入了自己已有的經驗,體驗到了學習的快樂;同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有所積累、有所反思,真正實現了教學相長。
語文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是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者,是學生學習過程的引領者,又是語文課程的建設者;同時,教師又扮演一種倫理者的角色,在教學過程中,他承擔著主流意識、主流價值觀的教育責任。因此說,教師承擔著復雜的角色,更為復雜的是教師的角色存在於一個動態的關系框架中,是一種動態的變化的狀況。在這種情境下,教師是這個角色,承擔這種職能,一會兒到另外的一個情境下,又轉換成另外的一個角色,承擔另外的一個職能。有一點是至關重要的,特別是在新課程背景下,那就是教師如何扮演好一個革新者的角色。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我們老師經常在思考教育,思考著是不是要改革,如何改革。但是最核心的一個思考應該是我們的教育、我們的學校、我們教師的價值是什麼,教育的價值是培養人才,教師的價值是促進學生的發展。所以,課程改革應該從學生發展的角度進行思考,這樣的思考可以破解改革給教師帶來的壓力和負擔的難題,開辟一條創新之路。在教育方式發生巨大變革的時候,在新舊觀念碰撞的時候,走在前面的往往是以一個革新者姿態出現的教師,這些教師是願意接受新事物的人,是認為生活充滿了無限可能性的人。這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表現出非常明顯的特點,就是他們努力創造一個有利於學生發展的環境,他們願意和學生分享人生的體驗,鼓勵學生自信地有創造性地發展。

㈢ 說說應當如何理解中學語文課程的地位

課程是教育的核心部分,課程改革是基礎教育改革的核心內容。為了使我們語文課程能更好地為實施素質教育服務,更好地培養學生語文的學習力,提升他們的語文素養,培養他們的責任感、創新思維、實踐能力,在2001年我們國家啟動了第八次基礎教育改革。語文課程改革是這次基礎教育改革的重要部分。1.語文課程功能的定位關於語文課程的定位,一方面要考慮語文課程本身具有什麼樣的功能,一方面要研究外部對語文課程具有什麼樣的要求,兩方面結合起來,確定在當今社會發展大趨勢下語文課程的位置。新一輪的課程改革從本國的國情和特點出發,提出了適應當今時代的培養目標,其要點是:在課程及其實施的全過程中滲透德育,培養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熱愛社會主義祖國、熱愛中國共產黨,自覺維護國家尊嚴和利益、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和革命傳統,有為民族振興和社會進步作貢獻的志向與願望,具有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突出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社會責任感的培養,包括濃厚的學習興趣、旺盛的求知慾,獨立思考、堅持真理的態度,科學精神、科學態度、科學方法,積極的探索精神、善於動手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和發現、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社會責任感,為人民服務的精神與能力;能適應當代社會和未來生活,具有終身學習的願望和能力,具有適應終身學習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方法,學會收集、判斷和處理信息,具有初步的科學與人文素養、環境意識,具有強健的體魄、頑強的意志、積極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審美趣味;具有初步的人生規劃能力和創業意識,包括初步的獨立生活能力、職業意識、創業精神和人生規劃能力,學會正確認識自己,學會交流與合作,具有團隊精神,理解文化的多樣性,初步具有面向世界的開放意識。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語文課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決定了它在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重要地位。語文課具有多重概念。其一就是育人的功能,二是培養學生理解和利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的概念,三是汲取民族文化,了解多樣文化的概念。用一句話來概括,語文課程就要教給學生學習語文、學習做人。就課程的特點來看,語文課程必須高度關注思想情感方面的內容。語文課程要讓學生學會運用口頭和書面語言,課程內容包含語言、文字及其作品和運用語言文字的技能、方法、策略等。然而,學習運用口頭和書面的語言,不可能純粹討論語言、文字結構和運用規律的問題,運用語言文字的「聽、說、讀、寫」活動內容涉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正如有學者所言:「語文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因此在學習語言、文字以及語言文字運用的過程中,學到了語言文字,也不可避免地接觸到語言文字所表達的思想情感內容。語文課安排學生閱讀,學習語言表達的形式,學生同時還學到了其他方面的知識,思想觀念、情感態度也會在閱讀中發生潛移默化的變化。事實上,學生和其他各領域的人們一樣,進行大量閱讀的主要目的是為了作品的內容,為了增長知識、獲取信息、獲得審美享受,而不是作為語言學家、寫作學專家和語文教學的專家去閱讀。他們在為表達內容而閱讀的過程中,也學到了語言文字的表達形式。表達的內容和表達的形式是黏附在一起的,所以表達內容的價值導向應該納入語文課程的功能系統。語文課程要關注表達的形式,也要關注表達的內容;不能只關心表達形式,也不能拋開表達形式去大談表達內容。語文課程目標與內容的設計,既要考慮語言文字的知識和運用規律,又要關注表達內容方面。在語文課程定位方面,我們還明確了語文課程的性質,語文課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雙重屬性,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在此基礎上,我們明確地提出了語文課程的核心概念,就是語文素養,強調語文課程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這是語文課程目標和內容調整和整合的結果和需要,體現了語文課程對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的價值追求。「語文素養」是人的整體素質在語文方面的體現,既包含了在閱讀理解能力和表達交流能力方面的要求,也包含了對人才心理素質和人文修養的要求。2.語文課程的目標結構《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實驗稿)》的前言中說:面對社會發展的需要,語文教育必須在課程目標和內容、教學觀念和學習方式、評價目的和方法等方面進行系統的改革。這一輪課程改革,對語文課程的目標和內容進行了重大的調整,加強了整合。新一輪的課程改革要求各學科都要關注學生的全面素質,而從語文課程本身的特點而言,則應該使本學科的功能得到充分的發揮。在這樣的指導思想之下,語文課程標準的目標系統建立了「三個維度」的模型: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根據這樣的目標系統,語文課程應該關注目標與內容的調整、拓展、豐富。知識和能力是語文課程目標系統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但不是全部,語文課程需要結合本學科的特點和內容,促進學生整體素質的發展。語文課程三個維度的目標系統是互相聯系,互相滲透,融為一體,螺旋上升的。在構建目標系統的時候,我們貫徹了九年一貫整體設計的思想。在實現總目標的前提下,分年段地提出了各個學段的課程目標,第一學段(1~2年級),第二學段(3~4年級),第三學段(5~6年級),第四學段(7~9年級),我們這樣來體現語文課程的整體性、階段性和連續性。我們又從橫向設計了語文課程的結構,規劃了語文課程內容的五個方面,即識字與寫字、閱讀、口語交際、習作和綜合性學習。特別是綜合性學習的內容第一次進入到我們的視野,進入到我們語文的課程。我們在規劃這五方面課程內容的時候,注重加強語文課程的內部聯系,就是識字與寫字、閱讀、習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之間的聯系。我們還注意加強語文課程和其他課程之間的聯系,加強語文課程和現實生活、學生經驗世界、想像世界的聯系,注重培養學生的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特別是注重培養學生綜合運用語文的能力。3.語文課程的學習方式與評價改革這一輪課程改革的另一個重點是變革學習方式,與此相應,教學方式和評價方式也隨之進行大力的變革。學習方式的變革主要是改變長期以來單一的接受學習方式,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規劃課程的時候,我們注重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和教師的教學方式,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學習能力。在語文學習的過程當中,重讀書、重體驗、重積累,注重語言文字運用的實踐。在教學上,則要努力培養探究學習的氛圍和習慣,創設與教育內容、教育規律、學生經驗相吻合的學習情境,激發學生學習、參與探究的動機和自信,緊扣本學科課程的核心內容和方法,開創師生互動、開放的教學局面,促進交流與合作,推動學生獨立學習與合作學習相結合,加強教學過程的評價與反饋。評價非常重要,它在教學過程中起到一個指揮棒的作用。在課程標准裡面我們有意識地弱化了評價的甄別和選拔功能,強化了評價的激勵和反饋的功能,我們希望通過這個評價的改革,來推動我們教學的改革。在教學評價方面,堅持立足於從綜合素質的角度考查學生在本學科課程的學業水平,強調評價的發展性和過程性,注意挖掘每個學生的潛能,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地發展。學業考試的命題,強調綜合素養和基本能力,聯系生活、聯系社會、聯系學生經驗。簡單的說就是1、義務教育語文課程的定位強調語文課程具有多重功能的特徵在語文課程多方面特性中,「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以「語文素養」作為語文新課程的核心概念,體現多重目標的綜合和融合2、確定義務教育語文課程的目標與內容構建「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目標系統課程目標與內容從「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五個方面3、語文課程學習方式方法的調整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注重創新能力和終身學習能力的培養注重讀書,注重積累和語感培養,注重品味、感受和體驗,注重語言文字運用的實踐4、語文課程教學、評價方式方法的調整突出學生學習主體的地位,明確教師的指導與組織作用提倡教學中的多重對話贊同

㈣ 為什麼把語數外作為主課

一、語文是「國文」

學習語文,才能了解國家的文字和文化、文明。學習語文,在社會生活中,才能夠和別人溝通交流,才能融入社會。不管是在哪一個國家,語文教育都是必不可少的。學習語文,才可以識文斷字,才能說話辦事。

不學語文,溝通都成問題。因此,從小學到大學,語文都是一門重要的課程,甚至我們可以說,語文是「各科之母」。不管高考怎麼改,也絕不可能改掉語文這門功課。

二、數學是理工科的基礎

數學對於每個人來說,其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不學習數學,我們在生活中,碰到稍微復雜一點的數學問題,都難以解決。數學,不僅僅是學會計算,更重要的,是學會數學邏輯,用數學邏輯去認識、分析和解決問題。

實際上,學好數學,對於學習物理、化學、生物等知識,都具有很好的幫助作用。一般情況下,數學學不好,理工科也很難學好。因此,數學在理工科中,同樣屬於是一門基礎性的學科,無論何時都不可能被取消。

三、外語是必要技能

在高考改革中,有一種呼聲認為,應該把英語取消掉。原因在於,很多人心中,都有「外語無用論」,認為英語在日常生活中沒有應用價值。實際上,這種觀點,也是非常淺薄的。現代文明成果,多數都是用英語寫成的,或者可以找到英語文本。

如果我們不學英語,在這方面就有可能吃虧。與此同時,英語是國際交流中最流行的溝通工具,學好了英語,有利於我們走出去。因此,英語這門技能,同樣非常重要。

語文,數學,英文這三門科目一直是國內教育的重點,把他們列為三大主課是因為他們在高考中的地位,他們在高考中每一科都是150分題,遠遠高於其他的科目。高考之所以這么做的原因是他們在實際和其他科中的應用。

無論在哪裡,語數外可以帶來的能力都是學生要具備的。所以即使在國外,這三門科目仍然需要是孩子們學習的重點。只是語就變成了「英語」,數依舊代表「數學」,英則變成了除了英語之外的第二語言,如「中文」、「法語」等。

(4)語文課堂的三主地位是什麼擴展閱讀

按照國家新一輪高考(精品課)改革方案,除語文、數學、外語(課程)這三門必考科目外,學生可自主選考物理、化學、生物、歷史、地理、政治等其他課程。在這種政策背景下,中學的教學組織、學生學習狀態乃至校園文化都將發生深刻變化。

教育部發布了《關於進一步推進高中階段學校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其中,最重要的一項舉措,就是中考語數外體作為4個主考科目,而其他科目則為選考。這也就是說,體育將成為除語數外的「第四主課」。

現行的考試制度中,更多側重考量學生體質,運動技能的考評相對弱化。這其中,學生體質與遺傳因素、後天的成長環境,以及參與體育鍛煉的強度等都有關系。

今後,為了真正反映出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效果,將逐漸降低身高體重等形體類測試項目的分值比例,逐漸提高部分可以通過後天訓練掌握運動技能的測試項目,例如:長跑、短跑、籃球、男生引體向上、女生的仰卧起坐,以及肺活量測量等。

從體育教學改革的角度來看,體育測試將從原有注重學生體質測試,轉型為基本運動技能加上專項化運動技能的方向發展。其中,針對專項化運動技能應建立技能等級標准。今後的體育加試中,運動技能等級與分數掛鉤,更能體現出平日里體育鍛煉的真實效果。

㈤ 為什麼說小學語文課程在基礎教育階段中佔有特別重要的地位

就是讓語文課運用到社會實踐中, 一、語文課程的性質與地位. 語文是什麼?「語」,大家都認為是指語言;「文」,有人說是指文字,有人說是指文章,有人說是文學,有人說是文化.也有人考證這門課程定名的由來,認為「語文」是指「口頭語」和「書面語」.我們說,「語文」應該包括口頭和書面的語言,包括文字、文章、文學和文化.語言文字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語言文字以及有語言文字構成的作品都屬於文化. 關於語文課程性質,多年來人們提到過基礎性、實踐性、思想性、科學性、民族性、綜合性等等.可見,語文課程的性質不是單一的,而是多重的.這里的「工具」是 一種比喻的說法.「工具性」著眼於語文課程培養學生語文運用能力的實用功能和課程的實踐性特點;「人文性」著眼於語文課程對於學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課程所具有的人文學科的特點.語文課程,先實現工具性目標,後補充人文性內容;或者首先突出人文性.這兩種想法都是不妥當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結合在一起的,語文課程要同時實現這兩方面的目標是並不矛盾的.當然,要實現兩方面目標的高度結合,必須在目標和內容的設計上、在實施上下大工夫,而且首先要在思想認識上下工夫.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高度統一是語文課程應該爭取的目標,也是完全可以實現的目標. 二、語文課程的地位語文課程是學生發展的重要基礎,從學校教育的角度看,語文課程是基礎性課程.學生的語文素養是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學生通過學習語文,能夠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才能順利地學習其他課程.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其他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也得到相應的發展,這些也有住於學好其他功課.因為語文課程是豐富的,語文素養也是綜合性的,所以,語文素養在德、智、體、美諸多素質中也就處於基礎的地位.因而,人的語文素養又是全面發展的基礎.包括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在內的理解和運用語文的能力,是人的語文基本能力,也是構成人學習能力的基本要素,是人生存和發展的基本能力之一.因而,語文素養也是人終生發展的基礎.正因為如此,《語文課程標准》這樣說:「語文課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決定了它在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重要地位.」在過去的社會是這樣,在未來的社會也是這樣.性質決定地位.語文在人的發展過程中承擔的重要責任,決定了語文課程在學校教育,尤其是在九年義務教育中的地位.對初入學的兒童來說,拼音是單調枯燥乏味的,他們在日常生活中接觸又少,如果教師在課堂上總是刻板單一地進行灌輸,很難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因此,把漢語拼音教學與童話、游戲結合起來,學生便全會學得有趣、主動. (一)在童話的王國里學拼音兒童都喜愛童話,因此,用童話的形式進行拼音教學,符合兒童年齡特點,極易被兒童接受. 1、使用童話語言.對於一年級學生來說,教師使用童話語言能使他們感到親切,如教學標點規則時,我編了這樣一首童謠:a老大最大,老二老二ooo,老大不在我最大,老三老三eee,a、o不在我最大,i、u雙胞胎,誰在後誰就大,老六老六üüü,他是我們的小弟弟.這樣教學生興趣濃,他們很快就學會了標調. 2、編童話故事,利用編童話故事進行拼音教學,能是學生把知識記得更牢. (1)記拼音規則時,一位執教教師編了這樣一個童話故事:有一天,小熊愚愚(ü)見到好朋友jqx,他高興極了,趕忙伸出手,可是轉念一想,不行我戴著墨鏡和別人拉手是不禮貌的,於是小熊趕忙摘下了墨鏡,先和j拉拉手(板書j——ü——ju),再和q拉拉手(板書q——ü——qu),最後和x拉拉手(板書x——ü——xu).通過這樣富有情趣的教學,學生就牢固地掌握了j、q、x與ü相拼時,ü上兩點省略的規則. (2)整體認讀音節中編童話故事.漢語拼音的整體認讀音節是教學的難點.因此,我編了這樣的一個故事:有一天,i、u、ü三個小朋友要出去玩,可是他們年紀小,又不認識路,怎麼辦呢?他們就請大y大w來帶路,大y帶著小i一塊兒走(板書:yi),大w帶著小u一塊兒走(板書:wu).可是小ü沒有人帶,急得哭了.兩滴眼淚流出來了.大y看見了,說:「小ü妹妹,別哭了,我來帶你吧,不過,你的把眼淚擦掉.」小ü高興地把眼淚擦的乾乾凈凈,拉著大y姐姐一塊兒走[板書:yu].於是,大y帶著小i和小ü大w帶著小u高高興興地去玩了.這些強迫學生死記硬背的要好多. (二)、在游戲世界力學拼音游戲對兒童具有極強的吸引力.它符合兒童「好動.好玩」的特點.當上到後半節課時,學生往往感到疲勞,若鞏固練習與游戲結合起來,便能活躍課堂氣氛,使學生精神振奮. 1.找朋友游戲.復習鞏固聲母時,我把打亂的卡片放在講台桌上,請一個學生上講台「找朋友」.教師說,聲母d,ddd.眾學生也有節奏地拍著說,聲母d,ddd.講台上的這個學生取出d的卡片說,d是我們的好朋友.眾學生說,對對對.d是我們的好朋友.用這種方法復習聲母,收到了好的效果. 2.分水果游戲.教完聲母和韻母,將拼音寫在紙做的「蘋果」上,房在一個大盤子里.教師把盤子里的「蘋果」逐個出示.學生誰讀的正確,就把「蘋果」拿去.看誰的本領大,拿的「蘋果」最多. 3.拍手游戲.教完16個整體認讀音節,引導學生背誦時,可讓同桌兩面對面互相擊掌.每擊一次掌各人說一個字母,誰接不下去或說錯了,就算輸了.兒童爭強好勝的心理一定會促使他們積極讀書.每在復習韻母聲母時也可採用著一游戲讓學生背誦. 三、九年義務教育語文課程的基本理念. 理念:在新課程改革中,教育理念成為一個時髦的語詞,被人們廣泛應用.那麼,究竟和為理念?筆者理解,它包含兩個方面的含義:首先是指觀念和思想;其次,它還是一種信念、一種追求、一種精神.例如,「語文課程標准」中關於語文課程的基本理念,定義了四個方面:1、全面提高語文素養;2、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3、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4、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這個定義就比一般意義上的語文教育觀念具有更豐富的含義:它既包括了怎樣教、怎樣學、學什麽,又包括了語文教育的理想和追求,包括了語文教育的理念: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為學生一生的發展奠定基礎.它實際上是實施語文教育的「總綱領」.由此可見,我們平常所說的「升華教育理念」,就不單單包括更新教學的觀念,還應包括我們的教育理想和追求,包括我們對於教育的基本信念. (一) 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指出:「義務教育課程應適宜普及義務教育的要求,讓絕大多數學生經過努力都能夠達到,體現國家對公民素質的基本要求,著眼與培養學生終生學習的願望和能力.」因此,《九年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所設計的課程目標,獲得現代公民都必須具備的基本語文素養;課程目標還必須使學生熱愛學習、學會學習,打下終生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學生應具備的基本語文素質的內涵豐富的,課程目標根據「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來設計展開.這裡面體現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統一的思想,包含了扎實的基本功的培養和潛在能力與創新能力的開發.我們必須注重學生語文素的全面提高,不能片面強調、突出其中的一個方面. 語文素養:長期以來,我們已經習慣了的說法「語文能力」是指讀寫聽說能力.《語文標准》所提出的「語文素養」包括了字詞句篇的積累,語感,思維品質,語文學習方法和習慣,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和口語交際的能力,文化品位,審美情趣,知識視野,情感態度,思維觀念等內容.「語 語文課程標准》中明確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這里的「工具」是一種比喻的說法.「工具生」著眼於語文課程培養學生語文運用能力的課程的實踐性特點;「人文性」著眼於語文課程對於學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課程所具有的人文學科的特點.語文課程先實現工具性目標,後補充人文性內容;或者先突出人文性,而後加強工具性,這兩種想法都是不妥當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的高度統一是語文課程應該爭取的目標,也是完全可以實現的目標. 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語文課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決定了它在九年義務教育的重要地位. 語文課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學生應具備的基本語文素養的內涵是豐富的,課程目標根據「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表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來設計展開.這里體現了工具生和人文性相統一的思想,包含了扎實的基本功的培養和潛在能力與創新能力的開發. 語文素養重在「綜合」,它以語文能力(識字、寫字、閱讀、習作、口語交際)為核心,是語文能力和語文知識、語言積累、審美情趣、思想道德、思想品質、學習方法習慣的融合.這種素養不僅表現為較強的閱讀、習作、口語交際的能力,而且也表現為有較強的綜合運用能力——在生活中運用語文的能力,以及不斷更新知識的能力,一句話,語文綜合素養是適應生活需要的、整合的、具有良好發展前景的語文素養. (二)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關於語文教育的特點,需要注意以下四個方面:1、語文課程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 將語文課程和自然科學類的課程進行比較,可以看到,語文課程中具有大量具體形象的、帶有個人情感和主觀色彩的內容.因此,語文教育特別需要提倡師生之生平等對話,也特別需要尊重學生獨特的情感、體驗和有獨特創新的理解. 2、語文教育具有很強的實踐性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 3、語文學習重在感性把握語文是母語教育課程,學生學習母語,因為有早已具備的語言心理機制為基礎,具有對本國本民族文化背景熟悉的有利條件,有豐富的學習資源,有大量的實踐機會,因此,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 4、漢語言文字的特點對語文教育具有重要的影響漢字是平面型方塊文字,是形音義的綜合體;漢字的形音義之間本來都存在一定的理據,漢字豐蘊涵著豐富的文化信息.長期以來,漢語和漢字對中華相互影響,也相互適應,漢語和漢字對中華文化的發展產生了重大的作用,對語文教育具有不可忽視的影響.因此,語文課程要充分考慮漢語言文字的特點對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和學生思維發展等方向的影響,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 (三)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自主、合作、探究」是適應時代要求和語文教學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式.這種方式是指學生,在教師的啟發和幫助下,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小組學習、全班學習的群體作用,在合作中學習、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協作、勇於創新精神. 要幫助學生形成新的學習方式,特別要注意以下幾點:研究學生身心發展和學習語文的特點,了解學生的個體差異和學習需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好奇心、求知慾和進取精神;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鼓勵學生的根據自己的特點和需求自主學習,鼓勵想像、質疑和創新;(四)努力建設開放而有省略的語文課程語文課程植根於現實,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

㈥ 如何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發揮學生主體地位

如何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發揮學生主體地位
大家知道,農村中學素質教育的條件也比較差:國家投入不夠、課程資源匱乏、師資力量薄弱、農民教育觀念陳舊等等,致使農村素質教育的質量偏低。但是新課程理論要求我們:課堂教學必須以學生為主體,充分調動學生課堂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高效課堂要「自主.合作.探究」。「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以訓練為主線」是當今課堂教學改革的主旋律,也是語文教學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而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改革的重點和當務之急是正確處理「導」與「學」的關系,切實落實學生主體地位,從而提高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效率。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樂學」、「會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要求,是時代發展的需要,也是我們對過去的傳統語文教學做了深刻反思之後的必然選擇。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經說過:教是為了不教。那麼,怎麼樣才能在農村初中語文教學中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呢?我認為可以從如下幾個方面入手:

1. 設疑巧,使教學內容問題化

長期的教學實踐告訴我們:教學過程實際上就是設疑、質疑、解疑的過程。古人雲:「學起於思,思源於疑」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初中語文課堂教學需要教師針對學生年齡的特點處處設疑,「於不疑處有疑」,去撞擊學生的思維火花,激發學生創新思維的波瀾,從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中來,主動積極地思考問題,從而發揮好學生的主體作用。而問題的設計要做到准確,巧妙,難易適當,有啟發性,實效性而且要把握好發問的時機,這樣才能讓學生去思考、去解決,從而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語文七年級上冊《荷葉 母親》一課,我在指導學生讀課文前,先讓學生觀看大屏幕上文中的《荷葉》大插圖,然後說:「母愛是世界上最無私的感情,母愛如水,母親是源,無論奔騰到哪裡,身上流淌的,依然有不盡的源頭之水。」冰心的詩中有許多歌頌母親的詩句,你知道嗎?學生馬上會讀起本課的詩句或者他們知道的冰心的詩中歌頌母親的詩句。然後對學生的表現表示贊賞,接著我說:「在這幾首詩中,把母親比作荷葉、春光、鳥巢,表達了自己對母親的依戀。今天我們學習的課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呢?」這樣通過農村學生熟悉的荷葉插圖談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通過巧設疑,引導學生思考問題,打開思路,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當然,還可以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效果還會更好。

2. 教法妙,使教學形式多樣化

常言道:教有教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說的就是教法問題。 有的人說教語文還不簡單,不是讓學生讀課文、說段意,就是讓學生寫生字、組詞、背答題。其實這種傳統的教學方法在一定的歷史時期發揮過很大的作用。但是實踐證明這種教法現在已經陳舊,教學手段單調,不適應新時期的教育了。因為這種語文教學缺乏新意,難怪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高。其實除了讓學生練習聽說、讀、寫、背以外,還可以演、唱。甚至即興創作,那才是最高境界。例如我在教學《皇帝的新裝》時,就讓學生分角色表演來重現這個童話故事,通過學生表演,重現皇帝「愛新裝---看新裝---穿新裝---展新裝」等生動有趣的故事情節,讓學生去思考問題:1、皇帝穿「新裝」開始遊行,老百姓為什麼不敢說真話?小孩子為什麼敢於說真話?2、皇帝聽到老百姓的真話,為什麼有點兒發抖?又為什麼擺出一副更驕傲的神氣把這遊行大典舉行完畢?3、那些大臣又是些怎樣的人?這篇童話諷刺了什麼,告訴我們什麼?從而讓學生討論得出結論: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統治階級荒淫、奢侈、驕橫、愚蠢的反動本質,同時也啟發人們要敢於說真話,做一個正直、無私的人。在這次教學活動中,拓展了學生的思維,提高了學生的各種能力,讓學生學生主體性得以充分發揮。

3. 學法多,使學生學習方法靈活化

常言道,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我們不妨多教會學生一些好的學習方法。學語文的方法很多。學生可以用以下一些方法來學習。(一)、學好課本知識。學習的最重要階段是預習。在預習中要盡量運用自己已經獲得的知識和方法去主動地解決自己能解決的問題,把不懂的問題記下來,在上課時跟老師、同學一起學習討論。學生上課時專心聽講,勤記筆記,課後認真完成作業。課本要反復閱讀,直到把問題看的透徹了、明白了。課下做一些練習,知識才會掌握的更牢固。這樣不僅學習效果好,而且培養了學習能力。(二)、注意課外積累。在緊張的學習階段,初中學生不可能再有大量的課余時間進行閱讀,因此,閱讀時要有選擇。只要有機會我們應廣泛瀏覽各種書籍和報紙雜志,從電視、廣播、網路上獲取信息,並有條理的做下筆記。要關心社會生活,了解社會動態。這樣豐富自己的生活,積累更多知識,使自己的思想要不斷進步。(三)、加強寫作訓練。我們學習語文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寫作。提高寫作能力要從點點滴滴做起。課外積累是寫作的基礎,要學會對文章的細讀,精彩的篇章最好能背誦。如果腹內空空,是寫不出好文章的。除此之外,注意觀察生活、感悟生活,堅持不懈的記日記,有感而發的寫隨筆,都是幫助自己寫好作文的有效途徑。寫好的作文要反復修改,精益求精。

4. 個性揚,使學生主體地位突出化

為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應充分發揮主導作用,千方百計地去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善於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從而達到解決問題、提高能力的目的。所以,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地提問,對於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激勵學生主動發展、提高初中語文課堂效益有著非常積極的意義,是一種行之有效的課堂教學的疏導形式。例如:我在教學《走一步,再走一步》時,就指導學生去多角度閱讀,這樣讀可以張揚學生的個性,讀得有創意,能夠提高閱讀質量。
總之,農村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老師應想方設法,因地制宜盡最大努力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把學習的主動權真正地交給學生,保證他們有足夠的自主活動時間,給他們充分展示自己、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空間,使學生的語文課堂教學主體地位體現。當然要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更要強化老師的主導作用。老師只有導得適時、適度,才能使整個課堂教學既不完全被學生所牽引,又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同時教師要給學生比較自由的空間,不指責,不批評,給以適當的點撥和引導。在學生緊張又興奮的學習過程中,通過教師的點撥、引導,使學生「跳一跳,摘果子」。教師在教學中表現出來的創造性是使語文課堂教學富有變化、富有激情的關鍵。而這種點撥不是即興發揮,也是精心設計的結果。
可見,農村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學生的主體性的發揮需要教師的引導。教師要根據教材的不同特點,因材施教,訓練學生的各種能力。在和諧的教學活動中,師生雙方都能產生求知的愉悅,學生的主體性才能得到充分的發揮。

㈦ 語文課程的性質和地位是什麼

語文是基礎教育課程體系中的一門重點教學科目,其教學的內容是語言文化,其運行的形式也是語言文化。語文能力是學習其他學科和科學的基礎,也是一門重要的人文社會科學,是人們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具有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特點。《語文》也是中國的學校等教育機構開設的一門主要學科,中國語文教科書一般講授的是中國通用語言文字(即漢語文)。

語文學是偏重從文獻角度研究語言和文字的學科總稱,一般包括文字學、訓詁學、音韻學、校勘學等。中國由於古代文獻豐富,文字比較特殊,語文比較發達,廣義的語文也應該包括語言學,也就是語言學和文字學的總稱,但由於國際學術分科中語言學是一大類,所以反而是語文學從屬於語言學,成為語言學的一個分支。

(7)語文課堂的三主地位是什麼擴展閱讀

「語文」的語源是「語言文字」,「語言文字」縮略為「語文」一詞出現在19世紀80年代。1905年,清朝在廢除科舉制度以後,開始開辦新學堂。國文一科,教授的仍是歷代古文,故當時稱為「國文」課。五四運動爆發以後,提倡白話文,反對文言文,國文課受到了沖擊,小學於是改設「國語」。教材具有鮮明的口語特點,選用的都是白話短文或兒歌、故事等,中學仍設國文課。

在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魏冰心、程其保、葉聖陶、朱自清、夏丏尊等人大量使用「語文」一詞,當時已經出現「語文課程」的說法(《在母語課程的源流中重新審視課程的目標取向》),葉夏二人亦開始嘗試編寫新的語文教材,可惜因日本侵略中國而被迫終止。全國解放後,葉聖陶先生等人再次提出將「國語」和「國文」合二為一,改稱「語文」。這一建議被華北政府教育機關採納,隨後推向全國,從此,「語文」成了中小學母語課程通用名稱。

㈧ 如何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語文課程標准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素質教育要求教師把學生從傳統的被動的受教育地位轉變到主動的求知地位上來,在教學活動中,教師不僅要向學生傳授知識,更要引導學生養成自覺地尋求知識,獲取知識的能力。為此,我們必須在教學中充分體現學生的自主地位。
一、更新理念,轉變角色
如何在課堂教學中發揮學生的主題作用,作為一名語文教師首先要有責任感和神聖感,打破「師道尊嚴」的聖框。學生是否發揮學習主體作用於教師的態度密切相關。一般學生總喜歡笑口常開、和藹可親、幽默善導、寬容賞識的良師,而心底里拒絕神情嚴肅、心胸狹隘、苛刻責備、諷刺挖苦的教師,所以教師更新理念,改變角色非常重要。學生的學習大部分是在課堂上度過的,「課堂教學是主渠道」。我們要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樹立正確的教育對象觀,擺正自己與學生的關系,放下架子,放鬆面孔,創造和諧融合的課堂氣氛,以民主、平等的態度面向全體學生,用真情實感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讓課堂成為學生表演的大舞台,教師只起點撥引導的作用。
如創設情境,激勵興趣。在新教育理念的知道創設多種多樣的教學情境,運用情境引入、啟發式談話引入等,激勵學生主動參與,用外部刺激引起學生學習的直接興趣。或者分層要求,激勵信心。學生是存在差異性的,他們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各不相同。因而設計問題,布置作業時都要照顧到學生的個性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充分激發他們的探究意識和進取精神。特別對於後進生在學習上的障礙,教師要千方百計地積極引導,幫助他們度過難關。
二、激發興趣,培養信心
「興趣是學習之母」,沒有興趣是學不好語文的。因為有興趣,學生就會產生積極的情緒;為滿足好奇心,學生就要看、要聽、要想、要問,思維也被激活。教師精心設計教學,就是要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並在成功的體驗中使學生的興趣收到保護和激勵。教師要善於通過各種手段,找准教學的切入口,誘發學生的求知慾。
三、激勵質疑,啟迪思維
質疑問難是學生自主學習的重要表現,優化語文課堂結構,激活學生的主體意識,必須鼓勵學生質疑問難。教師要創造和諧融合的課堂氣氛,允許學生隨時「插嘴」、提問、爭辯,甚至提出與教師不同的看法。學生有疑而問、質疑問難,是用心思考、自主學習、主動探究的可貴表現,理應得到老師的熱情鼓勵和贊揚。現在對學生的隨時「插嘴」,提出的各種疑難問題,應抱歡迎、鼓勵的態度給與肯定,並做出正確的解釋。
「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語文教學尤其如此如何在一堂課上使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變「灌輸」為「樂學」,興趣的激發是一個很關鍵的問題。那麼,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呢?這里我們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幾點粗淺的看法。
1、巧設導語,激發興趣
導語是教學一篇課文的開場白,是教師在新課的開始階段,從一定的目的出發,用很短的時間,並採取一定的方法或手段,激發學生學習新課的心理情緒的重要教學環節。精心設計好一個導語,因勢利導,那麼上課伊始就能扣住學生的探究心理,激發其興趣,活躍其思維,從而大大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2、創設情境,引人入勝
情境是一堂語文課的「小天地」,它是教師用生動形象、親切感人的語言,或描述意趣橫生的同教學內容緊密相關的人物、事件與景物,或演示形象逼真的與教學內容有關的動作畫面,並藉助一定的媒介創造出來的,教師在語文教學中創造性地設計好一定的情境,讓學生戲劇般地進入角色,就能喚起他們的情感體驗,點燃其思維的火花,產生強烈的共鳴。這樣,也就能極大地調動學生的興趣,從而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3、藝術提問,加深理解
提問是教師有目的地設疑,以引起學生積極的定向思考的一種方式,它是推動學生實現預期目標的有效控制手段。藝術的、適合學生思維心理特點的提問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能引燃學生的思維火花。這樣的提問使抽象的「詞義」變得生動有趣,從而有效地喚起了學生求知的積極性。
4、詼諧幽默,深入淺出
列夫.托爾斯泰說過:「我們不僅能夠把思想概念,而且還能夠把最復雜的色彩最細膩的圖畫用語言的表達出來……」一個語文教師要善於在講台上用優美而富有魅力、吸引力、感染人的語言,奏出美妙的交響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誘導他們積極思維。這樣一來,既講清了道理,又活躍了課堂氣氛。
「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語文教學尤其如此如何在一堂課上使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變「灌輸」為「樂學」,興趣的激發是一個很關鍵的問題。那麼,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呢?這里我們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幾點粗淺的看法。
實踐證明,一堂成功的語文課教學不應是停留在知識的表面,而是要深入挖掘其內涵;不應是僵死的知識灌輸,而是要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烏申斯基曾說過:「沒有任何興趣被迫進行的學習,會扼殺學生掌握知識的意圖。」因此,我們認為在語文教學中至少應該把握以上四環節。應該努力做到:避免晦澀難懂的語言,消除緊張尷尬的氣氛,創造興趣盎然的意境,從容不迫,妙趣橫生,從而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學習和掌握新知識,進而達到教學的理想境界。

閱讀全文

與語文課堂的三主地位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39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4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50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42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8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08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99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01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7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23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55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8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99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71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47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7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50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3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86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