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語言文字 > 如何理解小學語文課文

如何理解小學語文課文

發布時間:2023-02-02 11:42:45

小學語文課文解讀應該從哪些方面入手

1.閱讀:讀通課文是閱讀的基本,其次就是要會找重要的語段,並要理解.至於理解要先從表面意思的理解深入到深層次的理解.2.背誦:背誦是小學語文乃至初中語文中在所難免的,我認為背誦語文先可以分段背誦,然後再整體背誦.以上是我對小學語文課文的理解,我認為寫好作文也是語文的一個重點,畢竟語文考試總是少不了要寫作文的嘛!

Ⅱ 小學語文閱讀課文的方法

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中心環節,培養閱讀能力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下面是我整理的小學語文閱讀課文的 方法 ,歡迎大家閱讀分享借鑒,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更多小學語文相關內容推薦↓↓↓

小學生語文趣味故事

小學語文常識大全

小學生語文學習方法指導

小學生語文有哪些自學方法

小學語文閱讀課文的方法

第一、帶著疑問去閱讀

在閱讀語文課文時要帶著疑問去閱讀,一邊閱讀一邊思索問題,做到課文基礎性的理解為佳。

第二、補充閱讀

家長和老師可以根據當前學期課文特點,有計劃有目的地選擇適合學生的課外讀物,讓學生從課外讀物中獲取知識的同時,也是提升閱讀能力,還可以作為教學的一種補充。

第三、標注重點

在閱讀課文時,學生們會遇到生字、生詞是再正常不過的。可用標注的方法標記,並針對標記的生字、生詞進行注音或註解,已達到提升記憶的作用。標注,不僅是標注生字生詞,還可以標記詞句重點、中心思想和自己喜歡的語句。必要時可將這些標記的語句進行記錄,作為寫作時的素材,還可以養成良好的筆記習慣。

第四、默讀的方式更適合

默讀是閱讀方式的一種。優點:閱讀速度快,不易疲勞;更便於集中精神理解、吸收及思考課文內容;在默讀時做到邊看邊想,要把每一句、每一段課文都要看懂。讀完一段想想段落大意是什麼,然後將每段課文大意串連起來, 總結 全文體現的重要內容。

第五、 循序漸進,有層次地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語文閱讀課,應該努力讓學生自主讀書,但自主不等於放任,閱讀與訓練是相輔相承的,學生的字詞語言思維等閱讀能力的提高都需要長期的訓練。不同的年齡段,學生的閱讀水平是有差異的,小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培養也是有層次的,《語文課程標准》中有明確的規定。

我們應該從各年段發展的連續性上整體把握,不要只盯著本年級的目標。如低年級學生閱讀課文,可以按「讀准——讀通——讀懂」這樣幾個層次進行。中高年級也可以按照「讀通——讀懂——品讀」這樣幾個層次引導學生閱讀課文。這里強調「品讀」,按照年級的不同有一定的培養欣賞、評價能力,這樣逐步培養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能力。

第六、讓學生廣泛閱讀-----使閱讀成為習慣

閱讀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學生的閱讀不僅僅局限於課堂,更包括課外。學生的課外閱讀是一項大工程,同樣需要學校與老師的幫助指導。研究表明,中國 兒童 的閱讀量遠遠少於同年齡西方兒童,中國兒童大量閱讀的時間也比西方兒童兒童整整晚了四年,這些,都嚴重影響著孩子閱讀能力的形成。

利用學校的資源,自主開發資源,通過課外大量的閱讀,不僅是對閱讀教學的補充,更是閱讀積累,思想積累,方法積累的有效途徑。方法有:

(1)、學校應該盡可能開放圖書閱覽場館,班級成立讀書角。發動學生帶來閱讀資料。組織好閱讀小組,對閱讀資料進行分類刪選,註明閱讀字數,閱讀時間、提出閱讀任務, 做好「學生閱讀情況記錄」。

(2)、定期不定期的開展閱讀競賽活動。

(3)、成立閱讀小組,組織閱讀測試等。

閱讀能力是孩子的終身能力,必須從小抓起,立足於早,立足於興趣,立足於養成。從小學開始,扎扎實實,讓閱讀變得快樂,變得輕松,變成習慣,讓閱讀教學融入真正有效的高效的語文。

小學語文閱讀理解能力怎麼提高

1、認真把題目讀一遍。做閱讀理解題的時候,我們要認真把題目讀一遍,看清楚問的是什麼。

2、帶著問題讀 文章 。做閱讀理解題的時候,我們要帶著問題讀文章,一字一句的認真讀文章。

3、把重要的 句子 劃出來。做閱讀理解題的時候,我們要把重要的句子劃出來,方便我們找答案。

4、對照題目和文章找答案。做閱讀理解題的時候,我們再對照題目和文章,進一步確定正確答案是什麼。

5、一定要用心去答題。做閱讀理解題的時候,我們一定要用心去答題,集中注意力,不要分心。

小學語文培養孩子什麼能力

1、識字寫字

現在的 一年級語文 課本是先識字再學習拼音,把漢語、漢字擺到第一位,一開始就注意培養學生認字讀書的興趣。對課文里要求會認的字要認識並會口頭 組詞 ,對要求會寫的字,必須掌握這些字的基本筆畫和偏旁部首,要求學生能按筆順規則寫字,注意間架結構。學生的寫字姿勢要正確,字要寫得規范、端正、整潔,培養學生從小養成良好的寫字習慣。

2、漢語拼音

雖說漢語拼音現在從第二單元才開始學習,但不能忽視漢語拼音的學習。因為學生學會漢語拼音,能自主學習漢字,能提前進入閱讀,漢語拼音就是識字的工具。要求學生能讀准聲母、韻母、聲調和整體認讀音節。能准確地拼讀音節,正確書寫聲母、韻母和音節,並認識大寫字母,熟記《漢語拼音字母表》。

3、課內課外閱讀

學生學習拼音後,就要進入閱讀學習了。要注意培養學生喜歡閱讀的興趣。培養學生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的能力,在閱讀中認識課文中出現的常用標點符號,在閱讀中,體會句號、問號、感嘆號所表達的不同語氣;在閱讀中積累詞語,積累自己喜歡的 成語 和格言警句等。對課本中要求背誦的兒歌、 童謠 和淺近的古詩,能熟練背會;要求背誦的課文必須一字不錯地背會,一是可以積累詞語、語言,二是語文考試中的按原文填空就是考察學生背誦課文的能力。新教材加大課外閱讀量,要求學生海量越大。學生可閱讀 一些淺近的童話、寓言、 故事 等,在讀的過程中使學生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中華語言的優美。

4、寫話有興趣

一年級學生年齡小,詞彙量有限,鼓勵學生對寫話有興趣,寫自己想說的話。寫一兩句話或三四句話都行。鼓勵學生寫想像中的事物,寫出自己對周圍事物的認識和感想。並且把閱讀和生活中學到的詞語靈活地運用到寫話中。在寫話時 培養學生學習使用逗號、句號、問號、感嘆號。

語文學習 是一個逐漸積累的過程,所以最好讓孩子從小學一年級起就打好基礎,養成語文學習的能力和習慣,這對於以後的語文學習是有很大幫助的。


小學語文閱讀課文的方法相關文章:

★ 小學語文閱讀方法包括哪些方法

★ 小學語文閱讀基本方法有哪些

★ 小學語文閱讀課文的方法技巧

★ 小學語文閱讀方法歸納

★ 小學語文閱讀課文的教學方法

★ 小學語文短文閱讀方法技巧

★ 小學語文閱讀指導方法整理

★ 小學語文常用閱讀方法

★ 小學語文閱讀方法總結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https://hm..com/hm.js?";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

Ⅲ 語文課文要怎麼樣理解內容

在以往的閱讀教學中,對如何指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研究得比較多;對如何指導學生理解課文的形式研究得比較少。這不能不說是閱讀教學中的一種失衡。只講內容,不講形式或講得極少,是目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十分普遍的現象,這種現象應該引起我們的重視。
一、內容和形式本是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范疇
基本范疇都是成對出現的,這種對偶性,是唯物辯證法基本范疇的突出特點。現實事物都不得是形式和內容的統一體,內容和形式是反映客觀事物內在要素與外在表現方式之間相互關系的范疇。
人們通常對內容下的定義是構成事物各種內在要素的總和,或者說是指事物的本質,是事物存在的基礎。形式是指事物內在諸要素要的結構或表現形態,是事物的存在方式。
事物的內容和形式是緊密結合在一起的。比如語言的內容是意義,形式是語音和文字,語文和語音或文字的結合,構成了語言。在內容和形式的關系中,內容決定形式,內容居於決定地位,形式必須適合內容。形式雖然受制於內容,但對內容有反作用,形式和內容不相適應,就會對內容的發展起消極的阻礙作用。
二、內容和形式又是構成文章的兩個基本因素
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都不得有它的內容和形式,文章自然也不例外。文章的內容是就構成文章的各種內在要素的總和。這些內在要素包括題材、主題、人物、環境、情節、事件等。具體講,文章的內容是指作者所描寫的,並滲透了作者思想感情的客觀社會生活,它既包括了客觀因素,又包括了主觀因素,主客觀因素不可分割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文章的豐富的生活和深刻的思想的有機統一。
文章的內容不孤立地存在,它必須要與相應的形式結合在一起,才能表現出來。所以,文章的形式就是文章內容的顯現。具體說,就是文章的組織結構和表現手段。這一點,從作者的寫作過程可以清楚地看出來。作者寫作的第一步,要確定內容。內容的確定要通過素材的積累,題材的選擇,主題的提煉,人物的孕育等才有可能實現。第二步,要固定體裁。有了一定的內容,還要用一定的體裁將其固定下來。第三步,組織內容。比如層次結構的安排,主次、詳略的考慮,開頭、過渡、結尾、展開、高潮等的設計。最後還要根據內容確定語言的色調,一字一句推敲語言。以期用恰當的語言把內容具體描寫出來。由此可見,離開了一定的體裁、層次結構的語言等形式因素,文章的內容就推動了載體的而無法顯現。
其實,文章的內容和形式,我們只能在理論上把它們加以區分,而在具體的文章中,內容和形式根本無法割裂,要想把形式從內容中分出來,那就意味著消滅了內容;反過來,要想把內容從形式中分出來,那就意味著消滅了形式。在具體的文章中,內容和形式都不可能孤立地存在,總是緊密結合在一起的。
三、 閱讀教學應該是指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和理解課文形式的統一
文章的內容和形式和語文教學、特別是閱讀教學的關系十分密切了。閱讀教學無非是通過指導學生理解課文的內容和形式,逐步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我們這所以在這里強調文章內容和形式的關系,就是想說明,閱讀教學應該是指導學生對課文內容和形式的理解的統一。因為在目前的閱讀教學中,對內容和形式的理解,確實存在著比例失調的問題。強調一方,偏廢一方,實際上都是不完整的閱讀教學。
小學生的閱讀,在很大程度上是學習閱讀。學習閱讀,顯然和一般意義上的閱讀有所不同,更不同於人們日常生活中的閱讀。一般意義上的閱讀,其主要目的在於理解內容,是以理解為核心的認識活動。一般地來說,讀者只要理解了文章的內容就可以了。比如學生閱讀數學、化學、歷史等教科書,只要求理解課文的內容,至於課文的形式則不必過問。學習語文的閱讀就不同了。學生通過閱讀課文,不僅要理解課文字了什麼,還要理解作者是怎樣寫的。
就閱讀教學而言,小學生讀課文,首先感知的是語言文字,然後由詞到句,由句到篇,形成意義上的聯系,但是,語文教學不僅擔負著指導學生理解語言文字的任務,還擔負著指導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任務。因此,學生理解了課文的思想內容,只是完成了閱讀全過程的一半,只是「知其然」的過程。學生在經歷了這一過程後,還要從語言文字運用的角度,對文章做進一步的閱讀,即了解作者是怎樣圍繞中心選擇材料、組織材料的,是怎樣遣詞造句、連句成段、連段成篇的。這樣的過程是由思想到語言,由內容到形式,由內部到外部的過程。這一過程是在前面「知其然」即理解文章寫了什麼的過程發展而來「知其所以然」的過程,即了解作者是怎樣寫和為什麼這樣寫的過程。簡言之,即了解文章的表現形式。這樣學生不斷地從作者寫作思路的「原型」得到啟發,從而學到運用語言文字處理,表情達意的方法。
因此,可以這樣講,語言閱讀教學,如果只局限在指導學生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上,是不完整的教學,最多隻能說完成了教學的一半。只有把理解內容和形式有機統一結合起來,才能說走完了閱讀教學的全過程。這樣的過程是由語文教學的本身特點所決定的,否則就不是語文的閱讀教學。
四、 閱讀教學的第一步應該是指導學生理解課文的內容
文章的內容決定文章的形式,內容是第一位的。形式是隨內容的變化而變化的。有了內容才可能有與之相適應的形式,寫文章要先立意,先有內容,然後再行文,再由意去「逮」文,根據內容選擇形式。沒有內容,形式也就變成了空洞的、毫無價值的容器。讀者在閱讀文章時,在感知語言文字的基礎上,才有可能理解文章的形式。因此,理解內容是理解形式的前提。當然,理解內容和理解形式並非如理論上講得這樣涇渭分明,特別是有一定閱讀能力的人,兩個過程常帶有同步交叉進行的現象,如在理解內容的同時也就理解了形式。但是不管怎麼說,理解形式是以理解內容為基礎、為前提的,不理解內容,就談不上對形式的理解。
由此可見,閱讀教學,第一步,則應該深入、細致地引導學生理解課文的內容,使學生經過一個由感知語言文字處到理解思想內容,由外部到內部,由部分到整體的多層次的分析、綜合過程,並通過這樣分析、結合的過程,舍棄原先生動、具體、感性的材料,思維由具體走向抽象,形成對課文內容的理性認識。這種理性認識是以正確歸納課文的中心思想為標志的。
指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從整體上把握課文的內容,這是閱讀教學一項十分重要的任務。它肩負著培養學生理解能力的重任。在這樣的訓練過程中,學生可以接觸到作者所描述的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體會作者的深刻的思想和美好豐富的感情,這對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增長他們見識,陶冶他們情操,提高他們的文化素養,培養他們的高尚道德品質和對是非美醜的鑒別能力都會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在這樣的訓練過程中,學生理解語言的能力,分析、綜合的能力,抽象、概括的能力,審美能力,鑒賞能力以及自學能力,都將得到提高和發展。指導學生理解課文的內容,從整體上把握課文的內容,不能簡單地認為就是對一篇課文具體內容的理解。其實,學生從中受到的教育是多方面的。當然有關語文知識和語文能力的教育是第一位的。因此,理解課文內容,從整體上把握課文內容,這是閱讀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對這一點,我們任何時候都不能動搖。雖然在理解內容的教學中還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但是我們不應該對指導學生從整體上理解課文的提法產生懷疑,我們應該糾正的是在教學中所存在的錯誤傾向和錯誤的做法,而不是從根本上否定和推翻之。
理解課文內容的教學,大體上存在以下一些問題。
1. 教學程式千篇一律,教法一成不變
指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教學程式的千篇一律,教法一成不變的現象,存在非常普遍,尤其在小學的中、高年級更為嚴重。教學一篇課文,給課文分段、歸納段落大意、概括中心思想,似乎成了一種不可更改的模式和過程。是不是篇篇課文都要給課文分段、歸納段意、概括中心思想呢?這要因文而異,要根據文章的特點提出教學要求,設計教學方法。因為無論分段、歸納段意還是概括中心思想,無非都是理解課文內容的手段,都是為全面、深刻、准確理解課文內容服務的。在閱讀教學中,指導學生課文分段、概括段意,歸納中心,都是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理解的方法。在教學的某一階段,這樣的訓練應該做為當時的教學目標及教學的重點。但是如果在整個語文教學的長河中,篇篇課文都要這樣,教學就必然陷入了僵死的、呆板的、程式化的泥潭。有這課文的段落很明顯,段意也很容易歸納,則沒必要按部就班地去分段,去歸納段意。有些課文的中心思想很不明顯,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困難,比如《挑山工》 、《魚游到了紙上》,這些富有哲理的課文,則有必要幫學生概括一下中心。
2. 抽象概括多於具體形象
閱讀能力其實就是理解書面語言的能力。在閱讀過程中,對語言文字處理的感知和理解,是對全文內容理解的前提和基礎。文章的內容、思想、情感、情境無一不是寓於語言文字處理之中。對文章的內容進行全面、深入、正確地理解,只能來自對語言文字處的具體分析、綜合、抽象、概括。因此,要使學生真正從本質上、理性上理解課文的內容,首先必須具體、形象地理解語言文字。小學生對語言文字處理的理解,多來自他們的生活經驗、生活實際。多數情況下是憑直覺,而不是憑借概念、定義。抽象、概括的理解往往產生在具體、形象的分析之後,起碼也是產生在與具體、形象分析的同時或交叉進行。對於小學生來說,還是應該對語言文字的意義進行具體,形象的分析之後,再進行抽象與概括。但是,目前的閱讀教學往往超越這必不可少的感情認識階段,直接便進入理性認識的過程。對課文的理性認識,一般都體現了理解的結果,我們更應該重視理解的過程。而閱讀過程,則主要體現在對語言文字處理的分析和理解上。這一過程最具語言教學的特點。最精彩的,最生動活潑的,最各副其實的教學主要則應體現在這一過程中。高超的語文教師往往會在這分析、理解語言文字處理的天地里,大顯身手,創造出富有藝術魅力的語文教學。
3.偏重於指導學生理解內容,忽視對形式的理解
小學語文教科書中所選的課文,如從文章學角度看,記敘文居多數。這些記敘文又以寫人記事的居多,也有不少寫景狀物的,還有少部分說明文和韻文,極少議論文。
教材中所選的記敘文,或寫人記事,或寫景狀物,題材廣泛,內容豐富。寫人記事的,內容就必須要涉及到具體的人物、事件、情節、背景等;寫景狀物的,就必然涉及到具體的景和物;說明文的內容則要涉及到所要說明的事理或某些科普專業知識。同時,這些文章還體現著作者的一定的思想感情。
老師在指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時,對課文中的人物形象,背景環境,事件的經過或故事的情節,所要說明的事理,作者的思想感情,都應該讓學生加以理解。學生學習一篇課文,不知了什麼內容,不知表達了什麼樣的思想感情,這豈非咄咄怪事。小學生在閱讀課文時,首先意識到的是內容,至於作者為表現這些內容所使用的精闢語言,結構層次的安排等,往往被忽略或忘記了,他們被生動的、具體的內容所吸引,陷入其中而跳不出來。教師在恰如其分、適可而止地引導學生理解文章的形式。我們的語文課,不是故事會,沒有必要對故事的情節做出過多的分析和評價。我們的語文課也不是科普課,沒有必要把某些科學知識講得那麼專業和深入。我們應該在學生理解內容的基礎上,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引導學生理解課文是怎樣寫的,為什麼這樣的內容要用這樣的語言形式、這樣的層次結構來表達,特別是對語言形式的分析,則更應該放在重要的地位。
但是,目前的閱讀教學,卻存在著單純地、喋喋不休地分析故事的情節,大講特講某些自然常識,單純地貫輸思想教育等現象,特別是高年級的課文,有些屬於文學作品,有小說、散文。就內容而言,人物的形象,故事的情節,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都比低年級的課文復雜多了。課文的篇幅明顯見長。教學這樣的課文,如果陷在具體的內容中,糾纏於細枝末節,過細地分析故事情節,過多地講解歷史背景,過分地評價其中的人物,恐怕所有的語文教學時間表供分析課文內容也不夠用。在閱讀教學中,過細地分析課文內容,是對教學時間極大的浪費,這也是當前語文教學效率低、學生語文能力進步緩慢的重要原因。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是千古名句,流傳至今的原因有兩點,一是它的思想內容;二是它的形式。但更重要的還是它的形式。憂國憂民的思想工作是高尚的思想,在當時卻並非什麼新鮮思想。正是它的形式上有獨到之處,比表達類似的思想內容的語言高出一籌,才使它獨領風騷,千古不朽,成為語言中的經典。如果我們在教學中,僅讓學生理解了課文的思想內容,或脫離句中的詞語,僅對其內容作出評價,而忽略或取消理解這句話的形式,那實在是糟蹋了句子的寶貴價值。
小學語文教科書中有一篇課文《凡卡》,是一篇小說。內容生動感人,但並不復雜。正是小說的作者採用了新穎、別致的寫作方法和表現形式,才使這樣一個簡單而不復雜的故事,產生了震撼人心的力量。如果我們僅讓學生了解了課文的內容,而對課文形式的魅力卻毫無感受,那實在是教學這篇課文的莫大缺憾。小說的主旨在於表現凡卡離開家鄉到莫斯科學徒的悲慘遭遇,揭露了當時社會的黑暗。小說的內容,是用凡卡寫信這一線索貫穿的。因此,凡卡寫信,既是小說的情節,更是小說的形式,正是這一形式的運用,才使小說的內容有了更為廣闊的表現天地。在信里,凡卡可以直接傾訴自己的遭遇,表達自己急切回家的心情。在信外,他可以盡情地回憶過去在家裡的美好日子。信里、信外的內容,有機地結合起來在一起,形成了鮮明的對照和強烈的反差。由此看來,寫信這一形式,對內容的展開和發展起了多麼重要的作用。作者在對寫信這一形式的使用上,不是僅此為此。他在凡卡寫完信後,又安排了凡卡寫的信封地址不詳、夢中實現願望的結尾,這樣不僅深化了主題,更使人看到了作者在使用寫作形式上的匠心獨運。一封信,貫穿小說的始終,使其內容緊湊,結構嚴謹,內容和形式達到了高度的完美統一。由此觀之,小說所以產生這樣強烈的藝術感染力,顯然和作者運用寫信的形式有關。
舉以上兩個例子,是想說明,文章的內容和形式的關系是如此緊密,形式對內容的反作用力是如此巨大。忽視或取消對形式的理解,實際工上是閱讀教學中的一種主觀上不正常的分裂,許多課文的思想內容,學生理解起來並非太困難,但是,我們的閱讀教學往往在這不太復雜的內容上繞來繞去對那些精美的語言形式,那些別致的,對學生具有學習借鑒價值和審美價值的表現手法都置之不理,長此以往,不僅破壞了閱讀教學的完整性,而且對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是一種挫傷。
五、 閱讀教學應該在指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進一步指導學生理解課文的形式。
閱讀在經歷了理解文章的思想內容的過程後,還要從語言文字運用的角度,對文章做進一步的閱讀,即了解文章的表現形式。只有在內容和形式上做到全面的理解,才能說基本上實現了閱讀的目標。
指導學生理解課文的形式,在閱讀教學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主要表現出在以下兩個方面:第一,對形式的理解,將直接影響到對內容的理解,比如《我愛用故鄉的楊梅》一文,其中有這樣一段話:「細雨如絲,一棵棵楊梅樹貪婪地吮吸著春天的甘露。它們伸展著四季常綠的枝條,一片片狹長的葉子在雨露中歡笑著。」如果僅從語義上理解,會使人感到莫名其妙,楊梅樹怎麼會「貪婪」,怎麼會「吮吸」,怎麼會「伸展」和「歡笑」呢?這些原本都是人的情感、動作和行為啊!但是如果讀者知道作者在這里是使用了擬人的修辭方法,是將樹擬作人,並非犯了人與樹相混淆的錯誤,就會更形象地感受到楊梅樹是那樣美好和可愛。再比如,《我的戰友邱少雲》中講志願軍戰士隱蔽的地方,離敵人的前沿陣地只有六十多米,不但可以看見鐵絲網和胸牆,還可以看見地堡和火力點,甚至連敵人的講話都聽得見。作者為什麼要在此處花費這樣多的筆墨,寫戰士隱蔽之處和敵人前沿陣地很近呢?無非是用一個「近」字,突出一個「險」字,如果讀者只看到了「近」,沒有看到「險」,自然也就無法理解邱少雲在烈火燒身時一動不動的英雄行為了。由「近」想到「險」,就是一個「為什麼要這樣寫」的問題。理解文章外在形式的聯系,往往會對內容的理解變得更加深刻。第二,學習和借鑒課文的寫作方法。學習和借鑒課文的寫作方法,就是從課文表達的中心思想出發,看作者怎樣圍繞中心選擇材料和組織材料,怎樣布局謀篇,以及怎樣根據所要表達的中心思想敘事、狀物、抒情的需要,准確地遣詞造句,修飾文字的;就是使學生運用自己已有的寫作方法和知識,通過對具體內容的分析,形成對課文寫作特點的基本認識,以發展和豐富自己的寫作知識。比如《再見了,親人》,作者為什麼採用志願軍的口吻,來講述和表達朝鮮人民對中國人民志願軍的深情厚誼?顯然,這樣寫和直接敘述有著很大的差別。首先,它就給人一種志願軍戰士對朝鮮人民的情誼有著刻骨銘心、永誌不忘的感覺。第二,用戰士的口吻講,敘事和抒情可以緊密結合起來。教學中,讓學生了銀課文哪能些地方是在敘事,哪些地方是在抒發感情,情與事是怎樣結合的。並使學生知道,情與事之所以結蛤蟆的這樣緊密,恰恰是因為作者採用了「志願軍的口吻」的寫作方法,相信學生對這樣的分析是會理解的,也會感興趣的。課文中還選編了大量寓意深刻、富有哲理的課文。如《挑山工》、《峨眉道上》、《畫楊桃》等。這些課文,作者為了說明一個道理,選用了非常典型的事例,這當然比單純地空講道理要勝出十倍。通過這類課文的教學,我們為什麼不能教給學生一些立意的方法呢?如果我們只讓學生理解了其中的道理,而忽略了作者是如何將事例與道理巧妙結合的寫作方法,豈不失去了學習語文意義?至少失去了一半。
課文可以說是書面語言的海洋,裡面的語言形式數不勝數。那生動、貼切的比喻、那鏗鏘有力、富於節奏的排比,那形象、巧妙的擬人,那畫龍點睛般的神來之筆,那精練的一語破的,那充滿文中的韻律美,那工整的對杖,那雅俗共賞的詼諧與幽默……可以說,各種形式,各中風格的語言應有盡有。我們應該讓學生理解課文中語言所表達的意義的同時,還應該讓學生體會這些語言的形式美,體會作者是怎樣遣詞造句和修飾文字的,體會到這些語言的准確之處、鮮明之處、生動之處。
當然,指導學生理解課文的形式,並不是講得越多、越全越好。而是應該從學生的讀寫實際出發,從課文的實際出發,確定所要講的內容。有些內容如果不符合學生當前的接受水平,盡管它是課文的最主要的表現形式或極具典型意義的寫作方法,也不宜去講;有些雖然屬於一般的表現形式,但適合學生的需要就應該作為教學的一項內容。
形式問題是個理論性比較強的問題。在要求小學生理解形式時,准確地把握好尺度就顯得猶為重要。一篇課文的形式,從語言到篇章結構,其表現手法細究起來,千頭萬緒。講起來,如不分清主次、難易、深淺而面面俱到,就有可能使閱讀教學脫離小學生實際,偏離小學語文教學的軌道。
對小學生來說,講詞彙、句子、文章的形式,不能從概念出發,也不能出現術語,更不能講系統的理論。而要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從感性上,初步認識詞彙、句子、文章的某些最簡單的形式,這種認識還帶有很大的具體性和表面性。比如,講到詞類,就名詞而言,既不講名詞的概念,也不從理論基礎上闡述名詞的語法功能,僅把比較典型號的名詞歸在一起,讓學生知道這類詞是表示人、事物、時間、處所、方位的詞就可以了。在寫作方法的要求上,也只是要求學生能做到用詞准確,能把句子寫通順、完整、連貫,要有中心,能圍繞中心選擇材料,有重點,能表達真情實感。當然,我們也不排斥給學生分析那些與課文重點內容密切相關的,學生能夠接受得了的,富有藝術魅力的形式,這對豐富學生的語文知識,培養他們的審美情趣是有益處的。
指導學生理解課文的形式,最忌形式主義。有的老師動輒就句子與句子、段落與段落之間聯系冠某種「式」的名稱,如「總分式」、「因果式」、「並列式」……我們並不否認在語言現象中確實存在著某些固定格式,但這些固定格式僅是語文中的特殊現象,並非語文的普遍現象。用這種以偏概全的格式套用紛繁復雜的語言現象,是違背規律的。應該引導學生從課文的具體內容出發,經過學生自己的分析、綜合,自然地得出某一特點的結論。

Ⅳ 怎樣去理解課文

一、讀中感知,體驗質疑。

葉聖陶先生說,閱讀一篇課文的第一步,應當是「讀通全文」,「知道文章之大概」。在這一階段,要強化閱讀的整體性,教師不要急著讓學生去分段分層,或將注意力「聚焦」在某個局部上,而是要將全篇課文作為一個知覺整體去感知,從而獲得一個充分的時間去讀書,要求讀得正確、流利、琅琅上口。讀出問題。我們語文老師總認為閱讀教學的重點是理解課文,而在讀通課文上蜻蜓點水、草草收兵,怕耽誤教學進程。檢查朗讀時,面向的是中等生和優等生,忽視後進生,學生遇到問題,教師指出後就匆匆而過。久而久之,學生的閱讀能力怎會提高?我在教學中發現:15+5>5+15。即初讀時,用15分鍾讓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再用5分鍾師生共同討論,教學效果遠遠好於5分鍾讀書,15分鍾討論。學生通過閱讀,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弄清字、詞的確切意思,用法等,大至篇章結構,人人都可以提出自己的疑問,然後由教師選擇歸納成若干問題,師生共同討論解決。如學習《將相和》,學生通過閱讀,提出下列疑問:這篇課文的前兩個故事表面上是秦王與藺相如唇槍舌劍的斗爭,實際上是什麼和什麼斗爭?是屬於哪一方面的斗爭?文中的三個故事都表現了藺相如的什麼品質?大家通過爭論、辯解,終於曉知:秦王與藺相如之斗,實際上是秦國與趙國之斗,是屬於外交上的斗爭,三個故事都表現了藺相如以國家利益為重的可貴品質。

二、讀中領悟,體驗情境。

精讀理解是體驗式閱讀過程中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必經階段,理解是閱讀實踐的核心內容,沒有理解的閱讀是無效的閱讀。怎樣才能讓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呢?長期以來似乎形成了這么一種偏見,必須依靠教師的講,即逐段地作煩瑣的內容分析,事實上,理解課文內容的主要途徑乃是閱讀主體——學生去原原本本地、老老實實地讀書、思考、體驗,所謂「披文以入情」,舍此別無它途,怎樣在讀中領悟,體驗情境呢?

1、遴選整合,悟其意。指導學生把預習的內容進行分類重組,遴選整合與主題相符合的核心問題,作進一步探究。課文中「有一定內涵的詞句」,側重於悟其意。悟其意的方法是:「提倡在學生讀書思考的基礎上,通過教師的指點,圍繞重點展開討論交流,鼓勵學生發表獨立見解。」

如《白楊》一課中「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絲微笑,那是因為他看見火車前進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楊樹身邊,幾棵小樹正迎著風沙成長起來。」學生對這句話只能作表面的理解,在教學中,我首先要求學生從整體感知,重點讀爸爸介紹特點的那段話,體會爸爸為什麼微笑,最後使學生知道「高大的白楊樹」指爸爸,「小樹」指孩子們,「迎著風沙」指克服生活道路上的種種困難。

另外,加強有感情地練習朗讀,讓課文內容變成一幅畫面浮現在頭腦中,這也是體驗課文內容的一種方法。例如《再見了,親人》這課,講述了一批中國人民志願軍回國時,在車站上同朝鮮人民告別的兒童,難理解課文所反映的思想內容。為了使學生的思想感情融入到文章所描繪的意境中去,我在備課時,仔細體會文章里包含的意思。反復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上課時,導入新課後,我根據志願軍戰士同不同人物告別的語調讀出來,讓學生邊聽邊想,想像大娘搶救傷員,失去小孫孫;大嫂架著雙拐艱難地在崎嶇的山路行走的情景。讀完後,許多同學稚嫩的臉上露出同情的表情。課文講讀完後,學生初步體會了文章的含義,我就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哪些地方的語氣……學生根據老師的指導,朗讀時注意了語調的抑揚頓挫,感情的起伏變化,自然而然地進入了課文所描繪的志願軍戰士和朝鮮人民告別的場面。腦海中浮現出老大娘、大嫂、小金花的形象。從而更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這樣才能使他們體會作者的寫作意圖及表達的思想感情,進而使他們和作者在感情上溝通。

2、角色體驗,悟其情。即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如《我的伯父魯迅先生》第一段的最後一句話:「我獃獃地望著來來往往弔唁的人,想到我就要永遠見不到伯父的面了,聽不見他的聲音了,也得不到他的愛撫了,淚水就一滴一滴地掉下來。」如果教師只是指導學生用悲傷的語氣讀,讀得慢些,學生也能體會作者的感情,但不深刻。教學時,我運用多次加溫,不斷領悟的方法,讓學生自己讀中體會,其效果大不一樣。在每學完一個故事,當學生激動不已時,老師不失時機出示這段話,說:「伯父不幸逝世了,從此,周曄再也得不到他的愛撫了。我們回頭再讀讀這段話,我想現在理解比剛才更深刻。」學了三個故事,學生連續讀三次,結果一次比一次體會得深,一次比一次讀得有感情。

利用情感因素將表演移植到教學中。表演可以展示學生們的才能,邊讀邊表演既能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加深對課文內容的體驗。《將相和》一文教學時。我就採用了「學學演演」的形式進行教學。預習課文時就布置大家:這篇課文我們要邊學邊表演,請同學們回家多看一些「戰國」故事,全面了解藺相如、廉頗等人物的性格特點。上課時,就指名三組學生上台表演三個小故事(「完壁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學一則,演一則,使學生動心動情,深刻理解課文內容,體會藺相如、廉頗兩位歷史人物的精神品質,從中受到教育和感染,也讓學生變「苦」學為『樂」學。

3、活動實踐,悟其法。

以情境為驅動,參與情境活動,學會在實踐中運用語言。這里的「法」指字詞句篇基本的表達方法。有用詞的准確性、遣詞造句的靈活性、連句成段的多樣性……如《火燒雲》一課寫火燒雲形態變化的三段課文段式相同,通過引讀,讓學生領悟其中的規律:先寫「天空中出現了什麼」(馬、狗、獅子),再寫「它們的形態」,最後寫「後來的變化」。然後讓學生舉一反三,自由想像,模仿課文寫一段話。

利用感性經驗將參觀、遊玩延伸到閱讀教學中,不失為悟其法的高招。玩是兒童的天性,玩中求知,學生感到有趣、愉快、輕松。我在教《記金華的雙龍洞》一文時,在課堂上利用十多分鍾時間掃除了生字、新詞的障礙後就組織學生去我們花園式的校園里遊玩,遊玩中特意安排了一條游覽路線,老師當講解員;學生邊聽介紹邊欣賞那裡的熟悉卻又陌生的風景。各處樓房、亭子的名稱、來歷、作用得到了深刻的了解,遊玩結束,學生們一種喜悅、贊美之情油然而生,於是教師帶著學生返回,再來學習課文,學習中,學生們很輕松地把課文中作者的游覽路線寫作順序都理清了。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也能一一體會出來最後大家紛紛要求把「可愛的校園」這篇作文寫下來,習作結果,篇篇都能做到條理清楚,中心明確。

三、讀中積累,體驗生活。

小學語文課文都是經過眾多專家選編的文質兼美的範文,值得學生深入地長久地品味。在閱讀教學中,我們不能滿足於學生讀懂了課文,在此基礎上還要注重語言的積累與運用。如通過熟讀、背誦課文儲備語言材料、培養語感。兒童時期是記憶力最佳時期,兒童思維又以形象思維為主,所以我們切不可錯過這個積累語言的良機。因此每節語文課上都應進行熟讀成誦的訓練,在背誦指導上作精巧的安排,以感情朗讀為基礎,激發學生興趣,讓學生樂此不疲,熟讀成誦。如教學《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課,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碰壁」這一部分後,說:「請一位同學和老師一起分角色朗讀。」學生興趣勃勃地練讀,而後老師又要求上來的同學不看書來表演,學生沒有把握,又興趣盎然地練讀起來,直至吟誦。

利用無意注意的規律,將競賽引進閱讀教學中,能使學生在無意中記住了課文。比賽活動能激發學生的興趣。比賽時學生的注意力處於最集中,情緒處於最高漲的狀態。因此,在比賽中學習,學生學得主動,記得輕松。我在教學《長征》這首詩歌時,就安排了一次朗誦擂台賽。在學生理解詩文後,組織幾位朗誦水平較高的學生擔任評委,其他學生一個上來比,不服氣就不下去。說說各自的長處與不足之處,比賽後由評委宣布獲獎者和獲獎的原因,再請獲獎者談體會,談談朗誦時的心情,最後請觀眾講講聽了他們的朗誦後的感受,以引發學生無意注意,激起他們的興趣。這樣的課堂教學氣氛活躍,將直接影響學生內部主觀因素的發展和變化,效果達到優化。最後這首詩沒有死記硬背卻印在學生的腦海。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需躬行」,重視體驗閱讀,把新課程理念運用於課堂教學中,關鍵要珍視學生獨特的理解,要讓學生自己珍視對教材,對問題等的獨特感受、體驗和理解。古人讀書貴在「自得」,又雲「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因此,需要教師通過啟發、誘導,使學生帶著明確的目的,來取最佳的讀法,專心致志地、自學地去讀、邊讀邊議,比較異同,釋疑解難,體驗情意,力求創新,從而逐步提高閱讀能力和分析能力,以適應未來的需要。「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我相信只要我們教師深刻領悟新課標精神,一定能帶領學生走向新的生活!

Ⅳ 小學語文分析課文的方法

小學語文課程教材是具體化了的課程標准,是師生實施課程標準的重要憑借,是實現小學語文課程日標的最重要的課程資源,下面我為大家帶來了小學語文分析課文的 方法 ,供大家參考。

1小學語文分析課文的方法

一、讓學生有目的預習,弄懂生字詞

語文課讓學生預習是非常重要的。預習時提出明確的目的,讓學生有目標可行。如查字典弄懂生字的音形義。找出形近字。查字典或聯繫上下文理解詞語。課文主要寫了什麼?你預習時弄懂了那些內容?你最感興趣的什麼?搜集與 文章 相關的內容:如時代背景、作者生平等。

二、引導學生誦讀,熟悉課文內容

文章必須讓學生多讀,要達到熟讀成誦的地步,才進行分析。如果光是讓學生簡單的自由的讀,學生會覺得枯燥無味的。這就要教師採取多種方法讀。首先讓學生默讀一遍,整體感知文章的主要內容,劃出生字詞並自己弄懂。然後教師范讀一遍。

讓學生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文章朗讀的基調。哪些地方該讀重音,哪些地方該緩慢。再就是讓學生同一段對比讀。(讀時要求聽朗讀的學生指出讀的優缺點。讀之前要讓學生明白。不能掉字,漏字,添字,不能重讀,要流暢,有感情)。

對比讀後問班裡有誰能比他們讀的更好,更能讀出文章的思想感情。這樣就激發了學生的朗讀興趣。同時對這段主要內容,學生也就了解得很透徹。

三、讓學生提問討論,教師歸納

在學生熟讀課文後,對講讀課文,難點課文。根據文章的主要內容提出能把全文內容概括出來的一些問題。讓學生圍繞這些問題進行討論。而對閱讀課文。

我一般提這樣幾個問題:1、你讀懂了什麼?你對哪些內容感興趣?為什麼?3、你能根據課文提出些什麼問題?開始時學生提問題很零散,教師不容易圍繞一個主線來分析,經過一段時間訓練,在學生討論時,教師巡視時,就可以根據他們提的不同問題。有目的地理順。

對課文的 總結 歸納是非常必要的,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以及課文內容,對全文進行系統的總結,讓學生對全文有整體系統的理解。

四、教師指導寫作,課後延伸

一篇課文學後,我對學生進行寫作方法的指導。如《荔枝》這篇課文。我重點讓學生反復誦讀母親吃荔枝時的情景,體會通過母親的語言、動作、神態等細節的描寫來表現母親愛吃荔枝,但捨不得吃,都留給了兒孫。表達了母親對兒孫的愛。

讓學生明白細節描寫的好人為你做一件事來突出他們對你的愛。除了練習 學習方法 外,課後還要注意延伸,讓學生明白課後觀察調查母親為你做了哪些事,體會母親的辛勞和母愛的無私。這樣又加深了對文章的理解,同時也是對學生進行一次很好的思想品德 教育 。

2小學語文分析課文的方法

第一點:要抓住關鍵,緊扣重點

俗話所說的「打蛇打七寸」和杜甫在《前出塞》中所寫的「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說的都是這個意思,即要抓住關鍵,擊中要害。教學也是這樣,只要抓住了關鍵,其餘部分,就可迎刃而解。

例如:教學《草船借箭》一課,如能抓裝妒忌」這關鍵一詞進行分析,就會比較容易地突破難點。因為文中所講 故事 的起因在於周瑜妒忌諸葛亮的才幹。然而,當時的形勢卻是在孫劉兩國聯盟期間,曹操大兵壓境之時。

周瑜雖然妒忌諸葛亮的才幹,卻又擔心加害諸葛亮會破壞兩國的聯盟關系,會因「小不忍」而亂了「大謀」,所以不敢公開地無緣無故地殺掉諸葛亮。於是周瑜就想通過合法手段找諸葛亮的「碴」,然後理所當然地除掉諸葛亮。

於是,他問諸葛亮:「水上交戰,用什麼兵器最好?」作為一個東吳的大都督,能在「談笑間」使「強虜灰飛煙滅」的儒將周瑜,難道連這樣簡單的問題都不懂嗎?「無約而請和者,謀也」,很明顯,他是有所圖謀的。而作為一代大政治家、軍事家的諸葛亮並沒有揭露周瑜的陰謀,而是佯裝不知,將計就計。

於是,二人合演了一出流傳千古的名劇———「草船借箭」。到後來,二人又數度交鋒鬥智,結果都以周瑜失敗而告終。周公瑾在被諸葛亮氣死的彌留之際,仰天長嘆:「既生瑜,何生亮?!」可以說,「妒忌」一詞貫穿了全文,也貫穿了二人鬥智終生,是關鍵所在。因此,只要抓裝妒忌」,就可將全文剖析得清清楚楚。

再如:《飛奪瀘定橋》一文中的「飛」和「奪」,《將相和》中的「和」,都是貫穿全篇的關鍵。

第二點:內容要廣、要博

不能僅僅局限於課本知識,要給孩子們創造一個海闊天空的學習環境。即要多給學生介紹一些有關作家生平、文章背景、作品特點等知識以幫助學生開闊視野,拓寬其知識面。這實際上是屬於「磨刀」的過程,是不會耽誤「砍柴功」的。

因為一篇作品,它在反映客觀的現實生活的同時,往往會帶有作者個人的思想感情,打上鮮明的時代烙印,反映出作者本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因此,認真地了解作家及作品的時代背景,對於理解其作品有著相當重要的作用。

例如,司馬遷之所以能夠「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而為一家之言」,寫出被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千古不朽的名著《史記》,這是與他出身於史官世家,幼時耕牧河山之陽,早年遍游名山大川,有著廣博的 文化 知識和豐富的生活經歷分不開的。

他的「發憤著述」,也可以說是他受宮刑的直接後果。再如杜甫,如果沒有早年的「讀書破萬卷」,又哪來的「下筆如有神」?如果沒有「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嚴謹治學精神,又怎能達到「毫發無遺憾」的藝術高度,而被後人尊為「詩聖」呢?如果他沒有經歷過「安史之亂」。

「三吏三別」能問世嗎?如果他不是胸懷高遠志向,又怎能寫出「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斜的名句?如果他沒有「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的濟世憂民之心,怎麼能在其茅屋為秋風所破時,發出:「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宏願。多了解一點杜甫,那麼理解起杜詩來,不就很容易了嗎?

第三點:開掘要深

唐代司空圖說:「江嶺之南,凡足適口者,若醋,非不酸也,止於酸而已,若鹽,非不咸也,止於咸而已。華之人以充飢而遽輟者,知其咸酸之外,醇美有所乏耳。」他要求一種「味外之旨」「韻外之致」,要達到一種「酸咸之外」的醇美境界。我認為,這個道理也同樣適用於教學。

它告訴我們,在分析課文時,不僅要講出課文的內容和內容中所蘊含的思想性,而且要講出文章的形式和形式中所顯露出來的藝術性;不僅要講出文章的旨趣所在,而且要升華到一個新的高度———美學高度。達到思想性和藝術性緊密結合,「文」與「質」相統一。

例如教學《火燒雲》,一方面要講出它的內容及思想性———通過火燒雲、霞光的形狀和顏色的變化的美,表現出作者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的美好情感;講出它的形式及藝術性———①結構嚴謹、首尾呼應;②有靜有動,動靜結合;③手法靈活多變。另一方面要講出它的「質」———字詞使用准確。

例如:寫「霞光」之美,用了五個「……變……」的排比句,以及「……是……」的比喻 句子 ;寫「火燒雲」的程度、范圍用了「燒」「紅通通」「著了火」等字詞,特別是「燒」字用得更妙,不僅表現出了火燒雲的特徵,還表現了火燒雲的動態,而且還與後文的「著了火」相照應,並緊扣了題目;寫「火燒雲」的顏色,則從色澤、色度、色調、色形四個不同的方面描繪出了火燒雲色彩變幻多姿的壯美情景。

與此同時,還要講出「文」———將其上升到美學的高度。讓學生充分領略到:由天上火燒雲的景,地上霞光照映的物以及人們愉快的心情交織在一起的一幅鄉村夕照圖的情景美;那五光十色、五彩繽紛的色彩美;那變化萬千,多彩多姿的形態美。

3小學語文分析課文的方法

一、仔細琢磨語言特點

語言是語文教學的根,情感、態度、價值觀是從「語言」這個根上長出來的樹。語文老師必須時時想著自己在教語文,時時想著從文本中尋找有獨特精妙的語言表達,引領學生反復揣摩,領悟作者用詞 造句 的精妙。就語文教學來說,選擇與切入文本閱讀的角度,是整體把握文本的關鍵所在。

如果把教材內容當作教學內容,一堂課從文章的開頭到結尾,從文本的「可講處」到「可衍生出」,大大小小提出很多問題,東碰一下,西摸一把,就會造成學生體驗與理解的浮光掠影。一篇出色的文章,總有那種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點」——關鍵的詞語或句子。

在正確把握文本的基礎上,教師要從教材中尋找出一個切入點,通過精心設計,突破一點,可以讓每個學生都積極地投身到教學過程之中。

(一)解讀關鍵字。

比如在教學《魚游到了紙上》一課,我們可以抓住課題中的一個「游」字,引導孩子質疑:「魚為什麼會游到紙上呀?」「魚是怎麼游到紙上的呢?」學生帶著疑問默讀課文,找到兩個關鍵的句子:「魚游到了心裡」和「魚游到了紙上」。他們還弄清了這兩者的關系是先與後、因與果的關系。

我們可以通過換字的方法理解「魚游到了心裡」中的「游」字就是「印、刻、烙、留……」的意思,「魚游到了心裡」就是魚的靜態和魚的動態已經深深地印在了青年的心裡,就是「胸有成魚」的境界。這個「游」字,贊頌的是青年從春到冬的每個星期天都到玉泉來看魚的堅持不懈的精神,刻畫出青年看魚忘記了時間、忘記了自己的形象。

而「魚游到了紙上」中的「游」就是「畫」的意思。作者為什麼不用「畫」而用「游」呢?一個「游」字,就令我們產生無限的遐想——金魚萬千的形態和生動的姿態;一個「游」字,金魚和青年的形象就躍然紙上、栩栩如生了。難怪古人有「吟安一個字,捻斷數根須」的執著追求和「推敲」的千古佳話。

作為語文教師,在研究教材的時候既要做到「字斟句酌」,還要努力引導學生用字用詞准確、簡潔和生動。

(二)解讀關鍵詞。

如在教學《地震中的父與子》一課時,就可以抓住 「了不起」這個詞,引導學生去體會感悟文章中 「父」的偉大,「子」的勇敢、無私。

在教學老舍先生的《貓》一課時,古怪一詞是含有貶義的,那麼,在文本中老舍先生是用古怪表達他對貓的討厭嗎?學生仔細閱讀課文的1-3自然段,發現課文中雖然沒有明確的表達作者內心情感的詞句,可是也不難體會到作者對貓的情感傾向。

比如,作者贊貓「有時候很乖」,誇貓捕鼠的時候「多麼盡職」。並詳細描摹貓動作的「溫柔可親」和叫聲的「豐富多腔」。

細讀課文,聰明的學生發現作者其實十分喜歡貓,因為他把貓印在稿紙上的泥腳印比喻為漂亮的小梅花;還能從貓毫無意義的叫聲中聽出「長短不一、粗細各異、變化多段」和「咕嚕咕嚕地給自己解悶」……作者經常都在關注貓,難道這不是因為喜歡它嗎?

(三)解讀關鍵句。在教學《釣魚的啟示》一課時,抓住文中一句往往被許多老師認為簡單而忽視的「父親劃著了一根火柴,看了看手錶,這時是晚上十點,距離開放捕撈鱸魚的時間還有兩個小時。」去領悟文章所蘊含的「誠實」思想內容。

又如王崧舟老師在教學魯教版五上冊《草船借箭》一文時,慧眼獨具地開發出了諸葛亮的「三笑」,從而使學生從一個「笑」字就領悟了諸葛亮「神機妙算」的課文精髓。所以只有抓准了教材的突破口,才能更好地整體把握教材;如果不能抓住突破口,就不可能分析好教材,更不能從「整體」把握教材,抓住教材的「神」。

而且教材重點和難點的確定,分析課文應咬准不放的關鍵詞句的提煉,以及板書的設計等等,都是基於這個「神」的。

二、多層次、多角度解讀文本

(一)要了解語言背景

文本解讀必須對作者的情況進行了解,才能准確把握作品。如《落花生》一課引導學生感悟課文重點句「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時,由於教師沒有很好地了解文本的時代背景,出現了看似熱鬧,實則無意義甚至誤導學生的現象。生:老師,我覺得作者的想法太落後了。

師:噢?你是個很有見地的孩子,能 說說 你的獨特感悟嗎?生:像蘋果和石榴那樣使人一見就生愛慕之心的人,我覺得他們既好看又實用,比「花生」那樣的人更好!老師眼睛一亮,表揚說:「你的見解真獨特。同學們,你們的看法呢?」生1:外表不好看,用人單位不歡迎,找工作困難。

生2:像花生一樣深深地埋在地下,沒有表現的機會。生3:外表好看也是一種用處,起碼讓別人看了「賞心悅目」。師總結:「你們真了不起,一個個見解獨特,值得肯定。」

作者許地山筆名「落花生」,剛好與文本題目一致,不是一個偶然的巧合,這是作者以物自喻,彰顯自己做人的態度。再聯系那個時代水深火熱的中國,有多少仁人志士和先生(落花生)一樣,為大義、為祖國、為社會「藏而不露,只求奉獻,不求索取」啊,哪怕這索取的僅僅是旁人因看見「體面」而產生的「愛慕之心」。

如果教師對文本的作者、創作背景等都有全面的了解,就能根據課堂上學生的質疑,進行恰如其分的引導,師:同學們,其實花生那樣的人就是作者那樣的人!讓我們先來看看作者是怎樣的人吧!(簡介作者生平)師:(質疑)在作者的心裡,和講體 面相 比,更重要的是什麼?(是教書育人,是為抗日救國奔走呼號,是開展各項教育工作,是為發動更多的人參與救國……)師:是呀,和這一切相比,講體面已經變得微不足道了。

再讀讀這個句子,你們覺得和蘋果、石榴、桃子相比,誰更可敬呢?相信此時沒有學生再會為花生雖實用但不好看而遺憾,相反,會為落花生的藏而不露,只求奉獻而自豪,為作者的不求索取,但求奉獻而敬佩。

(二)解讀文章題目。

文章的題目往往與文本的內容有十分密切的關系,有些標題常常是已經告訴或暗示了文章的內容、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看法及傾向性。抓住了文章的題目,從題目入手,可以通過題目大致推測一下文本的內容,這樣就能較快地進入文本的內容解讀,為深層次的解讀奠定良好的基礎。

如魯教版三下冊第七單元,這組教材是以「認准目標,不懈努力」為主題,仔細觀察,發現《全神貫注》、《魚游到了紙上》,這兩篇課文的題目就揭示了人物精神。

文題是一篇文章的眼睛,只要我們注意了它,我們就或把握了文章所述之事或是抓住了文章行文線索、或是領悟文章的中心思想或是明確了文章的主要人物等等。這無疑對我們整體把握文章大有禆益。

(三)以孩子的角色體驗文本

閱讀文本,讀者就會從中獲得信息,接受情感感染和人文熏陶。每一個人的知識、閱歷等方面都存在著不同,所以每一個人與文本對話時都會產生不同的體驗。小學生處於六到十二歲這一年齡段,他們與我們這些成人,無論是在知識結構,還是在生活閱歷等方面,都有著極大的差距。

而我們在解讀文本時,如果一味地用成人的思維去體驗文本,往往會把課文讀得太深。

如《生命 生命》這一文本,如果用我們成人的思維去解讀,除了能體會到作者分別從動物、植物、人類這三個不同的方面談到了生命現象,從而分別從強烈的求生欲、頑強的生命力、對自己的生命負責等角度強化了生命的價值這個主題,還能體會到這三個例子是有關系的,前兩個關於飛蛾和香瓜子的例子說明了它們是不能主宰生命的,只有我們人類才能主宰生命。

但是,如果讓他們體會第二層就有點拔高了。因此,從孩子的思維角度考慮,我們應重點引領孩子體會第一層。同時,我們也只有用孩子的思維去體驗文本,才能更切實地體會到,哪些會是學生在解讀文本時最容易出現的疑問。真正把握好這一點,我們才會從學生實際出發去設計問題,所提的問題也才會更加貼近學生思維的「最近發展區」。

4小學語文分析課文的方法

一、民主氣氛的形成

課堂的閱讀教學應當是教師和學生之間的雙邊活動,是兩者共同參與、協調完成溝通交流的信息傳遞過程。教師只有充分發揚教學民主,才能增強學生的課堂「主人翁」意識,鍛煉他們積極思維的能力和勇於質疑的膽量,讓他們嘗到「跳一跳就能夠得到」的甜頭,讓學生不僅主動參與學、也參與教。

如果教師只是按照自己的 思維方式 與傳統的 教學方法 ,或直接或抽象地告訴學生標准答案,那就難以把教學落到學生的心理基礎上,學生對老師的依賴思想也就不會被打破,主體意識就不會被激發出來,他們就永遠是知識的「奴隸」,是知識的「囊袋」。

所以,我們在課堂閱讀教學中,必須摒棄傳統的教學觀念和方法,努力創設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嘗試著讓學生參與教,體現真正的民主。

在教學中,我是這樣讓學生民主地參與教的:教師給學生布置的作業,題目是「請您出點子」,然後提出要求:「您對本學期的閱讀教學有何建議,請提出來,越多越好。」

幾天後,我收到學生交上來的「作業」,通過對它們的一一閱讀及認真分析,從中選取可行的建議,辟一牆報,命名為「學生的金點子」,並將這些點子逐步運用於閱讀教學中,這種方法得到了學生們的大力支持,原因很簡單:我們常說,學生是主體,在教與學的過程中,學生對教師的教是最有發言權,教師通過上文中學生「點子」的調查。

可了解哪些內容是學生最需要的,哪些方法是學生最易接受、最歡迎的;通過改進,就可大大提高教學效率,少做「吃力不討好」的事情;再說;作業中「請您出點子」的一個「您」字,動之以情,學生樂意去做,說「提建議」,而不說「提意見」,可消除學生的顧慮,學生就會積極去做,說是「出點子」,則想到一點就可提,方便可行,學生容易做。

可見,這種做法應是有效的捷徑。

二、理解思維的多向

知識是智慧的結晶,但擁有知識不等於擁有了智慧,知識可以授與,但智慧卻不能,從個體認識發展論的觀點看,任何真知都是在活動中自我建構的產物,真知是知識和智慧的統一體。

於是,在閱讀教學中,因為學生們有著不同的閱歷、不同的個性,對課文內容也有著不同的理解和感受,我就特別注意尊重學生獨特的想法和觀點,不輕易否定學生的理解,還鼓勵學生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出發點進行多向的理解。

例如:我在教學《草船借箭》一文時,有些學生提出最好課題改為《草船騙箭》,其理由是:「因為諸葛亮是用詐騙的方法從曹操那裡得到箭的,而不是借來的,「這理由一出來,就像是一滴水掉進沸騰的油鍋里,教室里頓時炸開了。

可是,過了一會兒,一位學生從座位上彈簧似地站了起來說:「從諸葛亮吩咐軍士齊聲高喊「謝謝曹丞相的箭」這句話可以看出,騙箭不必謝,借箭才要謝,因而題目應用《草船借箭》。

話音剛落,另一位學生緊接著說出自己的理由:「我認為是借箭,因為到赤壁之戰時,諸葛亮不是把借來的箭還給曹操了?人家有借有還嘛。」教室里的氣氛緊張起來了,同學們的情趣也高漲了起來。

更妙的是還有一位學生說:「文章的寫作目的是贊揚諸葛亮的足智多謀、神機妙算,而『騙』是貶義詞,題目改成《草船騙箭》,文章的中心就變成揭露諸葛亮的陰謀詭計了。」面對這么多富有個性的理解,而對這激烈的 辯論 ,我欣喜地說出了一段啟發性的話:「大家的見解太獨特了,大家的表演太精彩了。

學習中,只要你們能善於質疑,大膽發問,提出創造性的見解,並富有挑戰的激情,成功之門就離你們不遠了。」

三、探疑方式的選擇

在閱讀教學中,學生的學習大體可分為兩種:獨立學習,解決現有發展區的問題,即學生通過自己努力能夠獨立加以解決的問題;合作學習,解決最近發展區的問題,即學生經過個人努力,無法獨立解決的問題。

其中,學生可以獨立解決的問題,師則不講,讓學生在自讀自悟中完成,而學生需要合作才能解決的問題,除了教師的適當點拔外,讓學生自由地尋找學習的夥伴,自由地選擇探疑的方式。

在閱讀教學中,我常常是讓問題從學生中來,又回到學生中去,除了那些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運用已有知識通過讀書、思考、討論自己能解決的問題外,不能解決的問題則可以是「你一言、我一語」全班同學群策群力,當然,也可以讓學生自由結合,形成學習小組。

自由選擇解疑辦法,如:讀書解疑、實驗解疑、討論解疑、圖示解疑、聯系實際解疑等,學生愛用哪種,自由選擇不加限制,之後讓學生自由發表對有關問題的理解和獨特的創造性的見解,從而使學生的解疑能力得到提高,創新能力得到培養。

四、自學目標的自定

眾聽周知,學生的學習能力發展的不平衡,即差異性,所以,課前的預習,無論從質還是從量,兩方面都存在著難以克服或縮小這種差異,主要表現在學習能力強的學生會掌握得多,學得好、快,這無疑給課堂閱讀的教學提出了嚴峻的挑戰。

該如何滿足不同發展水平的學生需求?該如何促使學生自主參與學習呢?本人認為,既要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又要考慮到學生的個體差異性,課前的自學目標應由學生自己擬訂,這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前提,教師不可「一刀切」地用集體自學目標取代學生的自己自學目標,要處理好共性與個性的關系。

總之,只要每位教師能根據教學實際,開動腦筋,定能創設出更新、更有效的方法來,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的情境.讓語文活動課「動」起來。


小學語文分析課文的方法相關文章:

1. 小學語文的閱讀方法與技巧匯總

2. 小學語文分析課文的方法

3. 小學語文閱讀分析方法有哪些

4. 小學語文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5. 小學語文閱讀理解方法與技巧分享

6. 小學語文句子賞析方法有哪些

7. 小學語文閱讀基本方法,

8. 小學語文常用教學方法

9. 小學語文高效閱讀方法

Ⅵ 從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中任選一篇,談談如何解讀文本

一、一年級先認字再學拼音

過去的教學都是先從拼音學起,然後再用拼音去認字,這無形中給學生很大的壓力。剛剛從幼兒園升到小學,還沒有適應校園生活,就要面臨如此巨大的難題,不利於培養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

而「統編版」教材反過來了,先從簡單的認字開始學習,再學拼音,從簡到難,有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讓學生在輕松的學習氛圍中適應小學的生活。其實在日常生活中,小孩子還沒有接觸拼音時,都是在認字的。這樣的教學方式也符合小孩子的習慣,所以在第一篇識字課文中,就是「天、地、人、你、我、他」,接下來是「金、木、水、火、土」等,這些都是孩子平常生活中都能接觸或者看到的事物,很傳統,也很有趣。這讓孩子們快速識字,把漢字、漢語擺在了第一位,明白拼音只是輔助認字的工具。

二、強化了中華傳統文化的教育

小學生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要學好中華傳統文化,語文課程是我們重要的學習途徑。所以語文不僅是我們平常交流的重要工具,還應學習古今文化從而提高個人素養。

我們發現「統編版」教材中海外文章的篇幅減少了,增加了一些有關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的文章。「統編版」語文12冊教材吸納古詩約125篇,平均每年級20篇左右,中高年級還有少量的文言文。分量增加很多,從一年級就開始學習古詩詞了,學生太小,無法理解古詩的意思以及當時詩人所要表達的情懷,所以在教學中無需過多的闡釋,讓學生反復誦讀,讀得滾瓜爛熟的。讀得多了,學生自然而然就能感受到古詩詞的音韻之美、漢語之美,這也算是有所感覺了。

文言文是我們古代留下來的寶貴財富和知識上的精華。可這跟我們平時說話所表達的語言是截然不同的,對於學生學習來說就很難了。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可以初讀熟悉內容,再邊讀邊利用注釋理解大意,接著咬文嚼字解字詞,最後悟真情。

三、 注重激發學生對課外閱讀的興趣

高爾基曾說過:「我讀書越多,書籍就使我和世界越近,生活也對我越加光明和有意義。」中華文化是博大精深的,單單只是在課堂上學習課本的知識是遠遠不夠的,我們還需要主動去接觸課本外的豐富多彩的世界。那如何讓學生拿起書籍去探索無窮的奧秘呢?

「統編版」教材中,一年級每個單元後面增加了「和大人一起讀」,因一年級的學生太小,需要在家長的陪同下閱讀,營造語文學習的良好氛圍,主要的用意是激發學生讀書的興趣;二年級之後增加了「我愛閱讀」這個板塊,包含有小故事、有寓言故事、有偉人的故事等等,這些能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想像力,更能很好地培養學生閱讀課外書籍的好習慣,讓學生多讀書、讀好書、讀整本書。現在班班有圖書角,上面陳列著各種各樣的書籍,這些書籍正等著學生去探索、挖掘其中的奧秘呢,讓學生從課內延伸到課外,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四、 注重培養學生學會對事物的表達

表達是將思維所得的成果用語言語音語調、表情、行為等方式反映出來的一種行為。而對於小學生來說,要准確、詳細地表達某個事物卻很難。「統編版」教材中,每隔一個單元就有「口語交際」,如「注意說話的語氣」、「長大以後要做什麼」、「圖書借閱公約」等等,這些主題更加貼切我們的日常生活和學習,通過思考,讓學生學會表達,能夠流利、正確地說出自己的想法或建議。

我們要吃透教材,用好教材,讓其發揮最大的作用,讓學生學得更多,學得更好,興趣更濃。我們還要從課內到課外,把所學的知識延伸到實踐生活和學習中去,達到學以致用的效果。

Ⅶ 淺談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

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隨著新課改浪潮的不斷湧入,新的閱讀教學模式應運而生.新的閱讀教學模式一改以往教師教,學生學的模式,學生真正成為閱讀教學活動的主人,教師只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組織者.新的閱讀教學模式強調課堂閱讀教學是以學生為主,閱讀是學生的個性行為,提倡學生在自主閱讀思考的基礎上,踴躍發表自己獨立的見解,要求學生在閱讀實踐中逐步學會思考、學會讀書.新的閱讀教學模式注重的是教師的引導.正確引導學生自己閱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是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必備的技能.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應該如何在閱讀教學中根據教材的旨意科學有效、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呢?下面我結合自己平時的教學實踐經驗,談談我的一些看法:

一、引導學生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一)引導質疑法.在小學閱讀教學實踐中,在學生不能完全自學的情況下,教師對學生閱讀的引導有著非常關鍵的作用,教師的引導又往往是靠引導學生質疑來體現的.在閱讀教學導入時,我引導學生對課文內容進行質疑,幫助學生激發興趣、不斷拓寬思維、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比如我指導學生閱讀三年級下冊課文《你必須把這條魚放掉!》一課時,我圍繞課文內容引導學生質疑:①這是一條什麼樣的魚?②為什麼必須要把這條魚放掉?③最後這條魚放掉了沒有?結合這些問題,我引導學生初讀課文,從閱讀中他們初步了解了課文內容:原來,湯姆釣到的是一條大鱸魚,但離允許釣鱸魚的季節還有兩個小時,因此,在父親的堅決要求下,他最終還是把這條魚給放掉了.

(二)講故事法.孩子一般都很喜歡聽故事,因此,教師應努力發揮故事的魅力讓學生主動去閱讀,隨著教師聲情並茂、娓娓演講,被激化的、被渲染的故事情節早已把孩子帶入一個或有趣、或驚險、或奇特、或令人感動懸念百出的情感世界裡,並不失時機地給學生設置懸念,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望,從而迫不及待地去閱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例如我在上小學三年級上冊《卧薪嘗膽》這篇課文時,我給學生講了春秋時期吳王夫差和越王勾踐交戰的成敗故事,並順勢誘導學生:為什麼給人家當奴僕的越王勾踐最後能反敗為勝滅掉了吳國呢?這一懸念的設置,激發了他們的求知慾望,他們迫不及待地去閱讀課文,並從讀中了解到:課文敘述的是春秋時期,吳王夫差和越王勾踐之間征戰勝敗的故事.明白了越王勾踐敗不餒,忍辱負重,卧薪嘗膽,最後反敗為勝;而吳王卻驕傲自滿,不聽忠言,放虎歸山,最終被越國滅掉的道理.

(三)課堂表演法.小學生都有愛玩好表現的特點.在進行童話這一類課文的教學時,我採用了課本劇表演的教學形式,讓幾個學生來擔當課文中不同的角色進行表演,由於學生自己進入扮演角色,課文中的角色不再是在書本上,而是自己或自己班裡的同學,這樣,學生對課文中的角色必然產生親切感,很自然地加深了內心體驗,有利於學生更好地閱讀課文.比如我上三年級上冊《哪吒鬧海》這一課時,我讓幾個學生分別扮演哪吒、東海龍王父子等角色,並引導他們要演好角色必須把握好人物特點、故事情節、主題思想等,讓他們在班上表演,學生都興趣盎然地從表演中尋找故事內容:原來,文章寫的是小哪吒大鬧東海,降服龍王,使人們重新過上太平日子的事.這種因表演而形成的閱讀活動,既加深了學生的內心體驗,讓全體學生理解了課文內容,又激發了學生創造學習的激情,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閱讀能力.

以上是引導學生初讀課文的一些方法,學生初步自主閱讀完課文後,對全文內容已有了整體的感知和認識,接著,我們必須引導學生進入下一個閱讀環節.

二、細讀課文,加深感悟.

當學生整體感知課文之後,教師應積極地引導學生細讀課文,加深他們對文章的感悟.

(一)理清文章脈絡.理清文章脈絡可以幫助學生梳理文章思路,加深他們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一般來說,文章的脈絡主要是縱向(按事情發展的順序)和橫向(按人或事物的幾個方面).比如我在教學《你必須把這條魚放掉!》這一課時,我引導學生根據文中的湯姆去釣魚釣到魚放掉魚這一順序細讀課文,幫助他們梳理文章思路,加深他們對文章的理解和感悟;又比如我上三年級上冊《東方之珠》一課時,我引導學生按課文是怎樣描寫香港的沙灘、海洋公園、以及街市這幾個景點的?這一思路細讀課文.通過有條理的細致閱讀,學生領略到香港迷人的沙灘、著名的海洋公園、繁華的街市以及美麗的夜景,從而感悟到香港是一顆無比璀璨的東方之珠.

(二)分段、分層細讀,感悟課文內容.比如我上三年級上冊《石榴》這篇課文時,在細讀課文這個環節上,我引導學生抓住春天時石榴的葉子,夏天時石榴的花,秋天時石榴的果實這三個方面內容有條理、有次序地進行閱讀,並著重引導學生對石榴果實的顏色、樣子、味道進行細讀,從而加深他們對石榴的印象.

(三)品讀語言,體會文章語言的美.如三年級下冊的《荷花》是一篇語言優美的散文.文中有許多精美的句子,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感悟文章語言文字的美,我運用課件展示出許多幅荷花的圖片,並播放美妙的音樂,引導學生在一個美的意境中誦讀精美的句子,如:荷葉挨挨擠擠的,像一個個碧綠的大圓盤.白荷花在這些大圓盤之間冒出來.通過在意境中誦讀這些句子,學生不僅從視覺上欣賞到荷花的美,而且還能從品讀語言中感受到荷花的美.

三、抓住重點詞、句精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

精讀是培養學生閱讀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有些課文,語言雋永、引經據典、情節生動,教師可以利用這些課文為依據指導學生精讀,要求學生全身心投入,調動各種感官,養成認真讀書的好習慣.精讀是細讀的繼續和提高,即讓學生感悟課文內容後,引導學生深入、透徹地認識課文所反映的客觀事物,全面理解課文內容,明確作者的寫作目的,體會作者如何表達課文思想內容.

(一)抓住關鍵詞語理解課文內容.詞雖然是語言中較小的語法單位,但每一篇文章都會有一些具有概括性的關鍵詞語.在閱讀教學中我們要引導學生通過對課文中關鍵詞、主題詞的理解來理解課文內容.如在三年級上冊《拉薩的天空》一文中,純凈和明潔是兩個關鍵詞.在教學時,我引導學生找出有關描寫天空純凈和明潔的句子反復誦讀,比如:天空好像用清水洗過的藍寶石、掬一捧藍天可以洗臉等句子.從誦讀中學生理解了純凈和明潔這兩個詞語的意思.了解了拉薩天空的特點,以及拉薩天空的美.

(二)抓住中心句,理解課文內容.在教學中,抓住中心句引導學生閱讀課文,能有效地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提高教學效果.例如:我上六年級上冊《桂林山水》這一課時,我圍繞桂林山水甲天下這個中心句設置問題,引導學生去精讀課文.如:甲是什麼意思?作者用哪些具體的景物來突出這個甲字?桂林的山究竟有哪些特點?桂林的水又有哪些特點?這些問題的設置,推動學生去尋讀課文內容,讓學生在閱讀中了解到:整篇課文都是圍繞著這個甲字來寫,用了先總後分的敘述方式,以下的內容都是甲字的具體化和形象化.

(三)抓住含義深刻的句子來理解課文內容.課文里有很多含義深刻的句子,如果不能正確理解這些句子,就不能更深層地理解課文內容.在閱讀教學中,我們要引導學生聯繫上下文及作者當時的思想感情等來理解句子.比如我上到四年級下冊《鄉下人家》這一課時,文中有這樣一句話從他們的房前屋後走過,肯定會瞧見一隻母雞,率領一群小雞,在竹林中覓食;或是瞧見聳著尾巴的雄雞,在場地上大踏步地走來走去.我引導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來理解這句話:你見過城裡的雞是什麼樣子的?你在鄉下見到的雞又是什麼樣子的?進而引導學生通過比較來理解鄉下的雞自由自在的生活,從而理解鄉下人家不論什麼時候,不論什麼季節,都有一道獨特、迷人的風景.這一文章內涵.

(四)抓住過渡句來理解課文內容.過渡句在文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它是文章思路發展變化的一個重要標志.在閱讀教學中突出過渡句的教學,也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弄清作者要表達的前因後果.例如四年級下冊《第一次抱母親》一文中的過渡句母親竟然這么輕,我心裡很難過.圍繞這個過渡句,我給學生設置了兩個問題母親到底有多輕?而『我』為什麼那麼難過?,學生通過閱讀,知道母親原來才有八十多斤,但在作者的記憶里,母親總是拉著他,背著他的妹妹,肩上還在挑100多斤重的擔子翻山越嶺.通過精讀課文,學生由此體會到作者為何如此難過,進而理解作者對母親是多麼的愧疚.

四、運用朗讀技巧賞讀課文,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

閱讀教學,我們不光引導學生在閱讀中感知、理解課文,更重要的是使學生在閱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讓他們在思想上獲得啟發.因此,我們在閱讀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掌握一定的朗讀技巧,指導他們通過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深化對文章的理解和感受,達到與文章、作者情感上的共鳴.

(一)注重要點挖掘,以讀入境.一篇文章的情感往往是從字里行間流露出來.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我們要善於選取那些有助於挖掘文章主題思想的句子,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幫助他們深刻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例如《桂林山水》一文結尾,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這句話是對全文的總結,概括了盪舟灕江時的情景.課堂上,我引導學生有感情地反復誦讀這句話,他們猶如身臨其境,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美.

(二)激發學生的想像能力,以讀悟情.在朗讀時,教師要有意識地喚起孩子們的想像能力,引導他們結合生活經驗,邊讀邊想像文中的情境,使學生逐步領悟語言文字的深層內涵,讀出真情實感.例如《你必須把這條魚放掉!》一文中,為了讓學生體會文中湯姆的心情變化,我引導學生想像如果是你們釣到那麼大的一條大魚,會捨得放掉嗎?如果放掉了,心情又會怎樣?然後,我讓學生嘆了一口氣再讀文中句子我這輩子再也釣不到這么大的魚了.使他們在想像和唉聲嘆氣的誦讀聲中,體會到湯姆由原來釣到魚的驚喜到放掉魚後的失落心情.

(三)讀有所思,讀有所悟.在閱讀教學,教師要善於引導學生讀思結合,在讀中悟,在悟中提高自己的認識.如《你必須把這條魚放掉!》這一課,通過學習課文,我們知道不管在任何時候,我們都要自覺遵守社會公德這個道理.為了加深學生對這道理的理解和體會,我設計了幾個練習題,如:過馬路時,不管( ),都( );自習課上,不管( ),都( );在公園里,不管( ),都( )等等,通過練習學生對自覺遵守規則這一道理的理解更加形象和深刻,使他們在思想上獲得新的啟迪:遵守規則,就要從自己做起,只有人人都自覺遵守規則,才能形成良好的社會秩序.

總之,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要有效地引導學生全面正確科學地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教師在整個閱讀活動中不僅是學生閱讀活動的引導者、組織者,而且也是他們的欣賞者.在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課堂教學中,制定教學方案,組織學生的學習過程,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和問題情境,激活學生的思維,評價他們的學習行為和學習成果,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把他們的思維引向深入,是我們教師的基本職責.因此,作為語文教師要積極參與到學生的閱讀活動中去,在活動中對學生言傳身教,使他們得法於課內,得益於課外,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閱讀中,讀出內容,讀出思想,讀出感情,讀出啟發.

Ⅷ 小學語文閱讀理解方法有哪些

閱讀水平與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特別是到了高年級,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關於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理解 方法 ,希望對您有所幫助。歡迎大家閱讀參考學習!

1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理解方法

一、聯繫上下文理解詞語——「瞻前顧後」法:

所謂「瞻前顧後」具體是指聯系 文章 前後文的 句子 明確詞義,在具體語境中揣摩詞義的變化,用自己最通俗的語言表達出來。 其實解釋詞語的方法有很多:找近、 反義詞 ;抓住關鍵詞解釋等,在基礎部分復習時大家一定要注意基礎字詞的掌握。

二、理解句子的含義,談談自己讀句子的體會——「字面+中心+生活實際」法:

所謂「字面+中心+生活實際」指的是——先理解句子的字面意思,解釋句中的關鍵詞語,連詞成句;再聯系文章前後的內容來解釋句子,聯系文章中心來理解句意;最後要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來談感受:作者寫文章的目的肯定是要表達自己的情感,或者說明一個道理,希望與我們達到共鳴,這就要求我們要會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談談自己的體會。

三、概括段意(內容)的方法:

1、組合法:將每一自然段(層)的意思疊加起來,就是這一分段的意思。最好用「誰做什麼」的語句格式來表達。

2、摘抄法:找到這一段的中心句,一般是總起句或者 總結 句,來概括段意。

3、拓展法:文章中心句可以幫助你進行概括段意,圍繞文章的中心句,找出每一段的中心詞,與文章中心句掛鉤聯系,用拓展的方法來概括段義。

4、概括段意的要求:

(1) 從文章內容的角度出發,不能直接從寫法和中心出發,如寫《盧溝橋烽火》,不能寫成:本文用對比的方法敘述了我軍和敵人在盧溝橋打仗的清況。

(2) 不能寫成提綱式,如:這段寫了盧溝橋烽火的戰爭起因。

(3) 用陳述句的形式表達,不能用疑問句的形式寫,如:這段話寫了我軍為什麼要和日軍在盧溝橋開戰。

四、理解文章中心的方法:

1、寫人是為了表達人物的思想、品質、精神,自己讀文章的時候用幾個詞語通俗的表達一下,提醒自己這幾點在回答問題的時候不能忘記寫。

2、寫事情的文章,主要表達的目的是情理,自己讀時要多想幾點,盡量考慮周全,從文章中不同的人物身上找情理,站在不同的人物角度思考問題。

3、寫景的文章多半是表達自己的情感,對祖國,對家鄉……的熱愛或者懷念。

4、寓言、童話多半是說明一個道理,一定藏在文章中,自己要好好領悟。

5、詩歌閱讀多半抒情,自己看看作者是向誰抒情,根據不同的對象抒發什麼樣的情感,表達要清楚。

6、說明的閱讀多半是事物、事情的說明,提醒我們該怎麼做,今後要注意什麼,相對來說簡單明了。

五、回答問答題的方法:

1、回答「從哪裡看出來……」的題型:

首先找到問答中的關鍵詞語,就是「抓手」,然後在文中勾畫出來,再在這個關鍵詞語的前後找語句回答,回答時記住:一定要先把語句抄下來,接著再寫出自己的理解。

2、回答「為什麼」的題型:

回答時要寫清楚:因為……所以……。這是答題的要求,也是答題的習慣,一定要記住。因為的原因有兩方面,一是文章本身內容所顯示的原因,二是文章中心所揭示的原因,每一方面至少都要考慮兩點以上,或者記住文中有幾個人物就從每個人物身上找出要點去回答。

3、回答「怎麼理解……」的題型:

首先從文中理解,把文章中的這句話用最通俗的方法再說一遍——可以給這個句子換個說法,也可以給這個句子作出解釋;然後根據文章的中心思想再理解這個句子,說出自己的看法;最後可以聯系生活再延伸開來說出一些道理。

六、閱讀 說明文 的方法:

說明文的考核一般都是考核說明的順序,說明的方法,使用說明方法的好處。這樣的閱讀題答案其實就那麼幾個,孩子們掌握起來一點也不困難,只要細心就能很快又准確的完成閱讀任務。

2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理解方法

一、 快速閱讀 的基本技巧

1、避免發聲。出聲閱讀是影響閱讀速度的重要因素。實驗統計表明,朗讀的速度最快每分鍾只能達 到200字,而默讀每分鍾可達800字左右,是朗讀的4倍。因此,提高閱讀首先要學會默讀。

默讀的關鍵在於避免出聲,有的人在讀時雖然聽不到有明顯的出聲 現象,但是仔細觀察會發現他的唇或舌在動,說明其閱讀仍有不易覺察的潛在發聲現象,這仍會影響到閱讀的速度。在實際閱讀訓練中,要有意識地克服唇動、舌動的現象。

2、減少注視點。閱讀過程中,眼睛是以快速眼跳運動的方式進行的。其中眼跳運動的時間只佔 10%,而眼睛停留在各個注視點上停頓的時間佔到總時間的90%。可見,眼睛主要不是靠眼跳的運動,而是通過眼跳中的注視停頓來獲取信息。

這樣,減少一行乃至一頁文字中的注視點,也就相應使得視覺幅度擴大,每次眼停獲得的信息增多,從而可以節省閱讀時間,提高閱讀的效率。

3、縮短眼停時間。眼停時間是指眼睛在每個注視點上停留的時間。減少停留的時間,也會相應提高整體閱讀的速度。

4、避免回視。回視是指眼跳經過某一注視點後又重新返回。回視的次數越多,閱讀的速度就會越慢。因此,必須努力克服回視的毛病。一般來說,回視的出現是由於注意力不夠集中、閱讀缺乏自信,總擔心沒有完全看清楚。要避免回視,就應從這些方面多加註意。

二、快速閱讀的主要方法

1、瀏覽法。瀏覽法是指對一般不需要細致了解的書籍,只是從總體上粗略掌握書中大概內容的一種閱讀方法。它可以在有限的時間內盡可能廣泛地了解信息,有助於開闊視野,是博覽群書所常用的重要方法。

瀏覽閱讀主要是重點注意文中的一些關鍵位置:

一是篇名,包括文章的題目和書名,題目是文章的眼 睛,往往集中概括了全文的主要論點、主要論題或是主要內容等。通過研究題目,可以對文章或書籍有一個總體的認識。

二是目錄、序言、提要、索引等,這些將會幫助讀者對文章或書籍大體框架、基本思路有所了解。

三是正文,這一部分瀏覽的關鍵主要是開頭、結尾以及中間各段落起首的中心句。將這些關鍵部分瀏覽完畢 後,會對文章或書籍形成總的印象,如果經回憶有不夠完整的地方,或有值得深究之處,可再作必要的重點補閱。

2、掃讀法。掃讀法是指對文章內容一目數行、一目十行地掃瞄,以大容量獲取信息的一種快速閱讀方法。

掃讀法不像傳統閱讀方法那樣逐字逐句地來讀,而是將眼停的視域盡可能擴大,將幾行文字、一段文 字甚至整頁文字作為每次眼停的注視單位,在快速掃視中獲得對文章或書籍的總體印象、整體理解。這種方法最快可以由數行掃讀達到一頁一頁掃讀,逐頁掃讀的方法又稱為面式閱讀法。

由於擺脫了個別字句上的語意糾纏,這種方法不僅提高了閱讀速度,而且並不像有些人擔心的那樣會影響理解程度,很多時候甚至比逐字逐句 閱讀更能夠把握文章內容的精髓。

掃讀法閱讀的速度非常快,但要熟練掌握這種方法必須經常專門訓練,比如經常做一些視力擴展訓練,在平時閱讀時要注意克服逐字逐句閱讀的習慣,有意識地擴大每次眼停的視野范圍。利用舒爾特數字表等進行專門的視力擴展訓練,也是非常有效的方法。

3、跳讀法。跳讀法是指跳過一些無關緊要的部分而直取讀物的關鍵性內容的一種快速閱讀方法。

跳讀與掃讀不同,掃讀是逐頁掃視,而跳讀則是有所取捨地跳躍式前進,只停留在那些最有價值的內 容上閱讀,其他次要內容則大段大段甚至整頁整頁地略過。所以,善於運用跳讀法閱讀,不但可以提高閱讀速度,而且能夠很快抓住關鍵,把握文章要旨。

跳讀的具體方法有多種:可以抓住標題、小標題、黑體字等關鍵處跳讀,這些往往都是文中主要內容、中心題旨所在;可以根據關鍵詞語的提示閱讀,有關鍵詞語的地方大都是同閱讀者所關心的內容或問題聯系最密切的;可以重點在篇章的開頭、結尾,文中段落的首句或尾句跳讀,這些常常是議論性文體的主要觀點或論據要點的所在;

可以沿著情節發展線索跳讀,如在 記敘文 體中情節之外的純景物、人物的大段靜態描寫可直接略過;可以根據語法結構的提示跳讀,通過結構詞語的幫助來把握書中 的思路,如「由此看來」、「總之」等就可提示讀者很快找到關鍵性的總結句。

4、尋讀法。尋讀法是指為得到急需的有關資料,在眾多相關書籍資料中搜尋查找的一種快速閱讀方法。

尋讀法是日常工作和學習中經常使用的一種快速閱讀方法。我們在辭典中查閱某個字詞的意義或讀 音;在報紙上查看當天的重要新聞;在電視報上了解想看的電視節目;在產品 說明書 中查訊某個故障的排除方法;在某本書中通過目錄提要尋找自己最感興趣的內 容;在寫作中搜集需要引用的有關資料等時,都會自覺不自覺地用到尋讀法。

尋讀時,要在快速掃視書頁的過程中,能夠很快地對自己所要查找的某些問題的細節如人名、地名、事件、年代、概念術語等,作出識別判斷。這種快速篩選識別信息的能力,需要在閱讀實踐中不斷鍛煉提高。

5、猜讀法。猜讀法是指在讀書讀文章時,以所了解的題目或已看的前文作為前提,對後面的內容預作猜想,然後將其與後文實際內容進行印證比較的一種閱讀方法。

猜讀法使讀者角度轉換為作者,為作者設身處地地考慮作品內容的安排,這就使閱讀活動始終處於高 度活躍的積極思維狀態,有助於鍛煉提高讀者的認識判斷能力、創造能力。隨著猜讀准確性的提高,讀者在閱讀中領會把握作品內容的時間就會大為減少,因而猜讀的能力對提高快速閱讀能力也會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

猜讀法最常見於情節類的作品閱讀中,如《老人與海》中在讀到桑提亞哥剛遇到鯊魚之時,讀者便可以猜想作 者會怎樣寫他與鯊魚的較量?最後結局會是如何?其他類型的作品,也可用猜讀法閱讀。讀議論性文體時,可以先由題目設想作者怎樣提出論點,採用哪些論據,用什麼方法來具體論證。

運用猜讀法時需要注意,猜讀要以原文的某些材料作依據,不能毫無依據地憑空亂想。猜想之後,要 在原文的相關處重點閱讀,將猜想與原文的內容進行對照,一致便說明自己較好地准確理解了作品,不一致則說明自己的理解或作者對內容的處理有問題。

在不斷的猜想、比較、總結中,猜讀能力會不斷提高,思維能力與創造能力也會得到很好鍛煉。

三、快速閱讀需要注意的問題

第一、要保持注意力的集中。快速閱讀不只是求速度,還要求達到理解的程度,如果注意力不集中就很難保證在極短的時間內能夠對內容理解,更談不上對內容的記憶和掌握。因此,閱讀的速度越快,就越需要讀者的注意力保持高度集中。這對於保證快速閱讀的效率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提高整體識讀的能力。閱讀速度的提高,與閱讀者的整體識讀能力有著很直接的關系。逐字逐 句讀書的習慣使注視點增多,眼跳次數增多,勢必影響閱讀的速度。而如果將許多字詞、一句或數句甚至一段作為一個整體來識讀,就會大大減少注視點和眼跳次數,使每次眼停的閱讀視野擴大,閱讀速度也會成倍地提高。

因此,在閱讀中注意養成整體識讀的習慣,也是提高快速閱讀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

第三、正確處理好閱讀速度與理解、記憶的關系。我們所說的快速閱讀,當然是在理解、記憶基礎上 的閱讀。如果拋開了對所讀材料的理解和記憶,而單純追求速度,那這個速度即使再快也是沒有意義的。因此,提高閱讀的速度,一定要處理好速度與理解、記憶之間的關系。

快速閱讀必須以一定的理解水平、記憶掌握能力為前提。一般來說,快速閱讀的理解率應保持在70%左右的水平。

3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理解方法

第一步:理解字詞在文章中的意思

1.理解文中重點詞語的含義。

2.根據要求,在具體語言環境中選用合適的詞表情達意。

3.能對某個詞運用的好或差進行評價。

小學生語文閱讀技巧基本功之——理解 詞語意思 ,領會文字魅力

如何理解詞語在文中的含義呢?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聯繫上下文,做到"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段"。

二、結合特定語境,分析詞語含義。

結合具體語境理解詞義,應該先找出該詞語所在的具體的語句或段落,然後聯繫上下文,理解詞語的特定含義。

三、聯系時代背景,理解詞語意思。

四、注意感情色彩,明了詞語意義。

很多詞語富含感情色彩,但詞語的感情色彩不是固定的,帶什麼感情色彩,常常取決於它所處的語言環境。

五、結合修辭手法,理解詞語意義。

理解"重要詞語",一定要弄清詞語的比喻義(要搞清其比喻的對象,即本體)、引申義、雙關義(諧音雙關還是語意雙關)、象徵義(象徵的對象是什麼)、反語義以及色彩義(褒貶互換)等等。需要提醒的是,找出之後,一定要代入原文中進行檢驗,確保理解到位。

最後需特別指出的是,在解決實際問題時,一定要總體上把握語境,切不可脫離語境。另外就是要注意多種方法的綜合使用。

第二步:理解文章的表達技巧

1.學會分析文章的敘述方式及其作用;

2.學會分析描寫(描寫對象、描寫角度)及其作用;

3.學會分析文章所用的修辭手法及其表達效果。

每篇文章都有自己的寫作特點,閱讀一篇文章,除理解主要內容和表達的思想感情外,還要領悟是怎樣表達的,這樣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寫作方法,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

一、了解文章的基本表達順序。

好的文章,表達順序的安排,有利於表現文章的內容,有利於表達思想感情。常見的表達順序有:從記敘文敘述角度看有:順序、倒敘、插敘、補敘、分敘。

1.順序,是指按照事情發展的時間先後順序來敘述,也就是按事情發展的先後敘述。這種敘述方法容易把文章寫得條理清楚,脈絡分明,利於分清事情的前因後果。

2.倒敘,是把事情的結果或事情中最突出的片段提到前面寫,然後再按事情發展的順序進行敘述。如《月光曲》、《燈光》等。倒敘可以造成懸念,引起讀者強烈的閱讀興趣,突出重點,造成強烈的印象。

3.插敘,是在敘述的過程中,根據需要插入一段有關的事情。例如《凡卡》一課,在敘述凡卡寫信的過程中,插入了凡卡對爺爺的回憶,對農村美麗夜景的回憶和與爺爺一起砍聖誕樹的回憶。

4.補敘,是對敘述的任務、事件、情節等做簡短的補充說明,如《小英雄雨來》一課,鬼子走後,人們找雨來的屍首,沒有找到,發現雨來沒有死。之後對雨來沒有死的原因做了補充說明。這一補敘,突出說明了雨來是機智勇敢的孩子。

二、描寫

正面描寫:正面描寫,又稱"直接描寫"。文章的描寫手法之一,與"側面描寫"相對。它主要是指對人物的肖像、心理、語言、行動以及對事件、環境、氣氛的直接描繪。

側面描寫:是指不從正面去描寫人物,而是從對其他人物、事件的敘述和描寫中渲染氣氛、烘託人物的描寫方法。

自然環境描寫,又稱景物描寫,是對人物活動的自然景物進行的描寫。

三、修辭手法

1.比喻:就是打比方,是用具體的、淺顯的、熟悉的、形象鮮明的事物去說明或描寫抽象的、深奧的事物。這樣可以把事物的形象描寫得更生動、具體。

2.比擬:根據想像把物當作人來寫,或把人當作物來寫,或把甲物當乙物來寫。前者叫做擬人,後兩者叫做擬物。

3.排比:運用三個或三個以上的結構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關,語氣一致的句子或片語,排成一串 這樣的句子可以加強語言的氣勢,表達強烈的感情,增強語言的感染力。

4.誇張:對描寫的事物有意識地加以誇大或縮小,以突出事物的特徵,表達作者的感情,引起讀者 的聯想,加深印象。

5.設問:為了引起讀者的注意或思考,先自行提出問題,再自己進行回答。即自問自答。

6.反問:將明確的意思用問句的形式表達出來,即只問不答,問中有答。

7.引用:為了完整地表達某個意思,把 名言 、史實、資料、熟語、詩詞、 典故 等,有選擇地安插到自己的文章中,這種修辭方法叫做引用。

第三步:分析文章句段的作用

1.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2.根據要求,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理解句子表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並能對精彩句子作一點賞析。

理解句子是提高閱讀能力的基礎,也是現代文閱讀題中的必考題型。如何准確理解句子,正確解答這類試題呢?下面分別從試題題型和解答方法兩方面進行講解。

一、理解句子類題型

1.理解句子含義

所謂理解句子含義,指的是既要說出句子的表層意思,又要說出句子的深層意思。

2.理解句子表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任何一篇文章都要表達作者對生活的看法或情感,作者是通過文章中的詞語、句子來表達基本意思和情感的。

3.談談自己的體會

這類句子多是文章的論點、觀點、議論句、抒情句、主旨句等,多以主觀題出現。

4.指出句子在文中的表達作用

這類句子多是在文章結構中起著關鍵作用,比如過渡銜接、前後照應、揭示主旨、升華主題等。

5.指出句子運用的修辭方法及作用。

二、理解句子解題方法

(這個知識點在六年級秋季班已經重點講過,本講中,教師引導學生回憶即可)

1.要抓住句子中的關鍵性詞語。

在理解句子時,先抓住句子中的重點字詞去理解,重點字詞理解了,整個句子的意思就弄明白了。

2.聯繫上下文來理解。

有些句子的含義與上下文有著密切的關系,理解這樣的句子,不能把它們單獨抽出來,脫離文章孤立地去理解,而應該把它放到文章中,聯系全文的內容來理解。

3.聯系時代背景來理解。

有的文章要與當時當地的情況聯系起來才能理解。如"趕集"一文中有這樣一句話:"料想四年以前該不會有這些東西吧"四年以前是什麼時候呢?文章寫的是解放初期農村面貌的迅速改變,農民的生活的不斷改善,從而歌頌了領導好。

4.緊扣文章的主旨來理解。

文章的主旨是作者的寫作意圖,也就是作者的觀點、態度和看法。它是用來回答"為什麼要寫"。用文章的主旨進行牽引,站在作者的角度去理解句子的含義。

三、理解重要句子在文中的作用,通常包括以下內容:

1.句子處於文首,起著開篇點題、渲染氣氛、埋下伏筆(作鋪墊)、設置懸念、總領全文的作用。

2.句子處於文中:起承上啟下、總領全文、總結上文的作用。

3.句子處於文末:點明中心、深化主題、照應開頭。

4.句子對於上文:照應上文、首尾呼應、總結上文。

5.句子對於下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筆、作鋪墊。

6.句子對於上下文來說:承上啟下。

第四步:把握文章內容,領會文章中心

1.學習概括文章中心的方法。

2.通讀文章,把握文章內容,在掌握方法的基礎上,概括文章的中心。

文章的中心思想即是作者的寫作目的。作者的寫作目的一般有:通過文章反映人物思想品質;揭示某些事件意義;說明道理;表達作者思想感情等等。我們要歸納中心思想,首先必須讀懂課文的主要內容、段意或課文的中心句,以此概括中心,或從審題、課文開頭、結尾、重點段、議論等部分入手來概括中心。

4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理解方法

(一)突出情感因素

這是閱讀內容的情感性決定的。語言是一種工具,這是人們的共識。但是我們更應該強調語言工具的功能本質,即表情達意。以語言文字為表達形式的各類文章,特別是詩、詞、歌、賦、小說、劇本等文學作品,其中無不蘊含著作者對人、事、物的強烈的思想感情和主觀態度,無不以情動人,以情寓理,這是語文閱讀教學在教學內容上與數理化等其他學科教學的顯著區別。

欲使語文閱讀教學生動活潑,富有感染力,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願望,從而產生學習語文的內在動力,必須在閱讀教學中突出情感因素,以情動人,教出情味。

不論是教寫人的還是記事的文章,擬或是教說明文或 議論文 ,都應該引導學生領會、體驗課文的語言形式所傳達的作者的憎愛之情,褒貶之義,使學生在情感體驗過程中理解字詞句篇的含義和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

(二) 引入情境,激勵思維

這是閱讀思維的情境性所決定的。閱讀教學過程中 思維訓練 的規律與其他學科有根本的不同。其他學科的思維訓練只是把語言作為媒介,通過對本學科的概念、公式、定理或理論、觀點的分析、比較、綜合、歸納、抽象、概括等活動來實現的,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思維訓練則是直接通過語言訓練來實現的。

用語言教語言是語文閱讀教學的基本表現形式,語言本身不只是傳授知識的媒介或憑借,更主要的又是教學內容。學生接受、理解課文語言所傳達的情感信息,不論是感性的還是理性的,首先需要通過感知、體驗、聯想、想像等思維活動方式,進入情境,才能真正領會和理解。

閱讀教學的這一特殊規律要求閱讀教學,尤其是記敘文和文學作品的閱讀教學,必須貫徹情境熏陶,激勵思維的原則,同時也賦予了閱讀教學過程中思維訓練的特定內容和形式,即以具體可感的形象、畫面、聲色、情態、情節、場面等,引導學生進入課文情境,激勵學生思維,使其產生思維樂趣。

當然,閱讀教學也離不開 抽象思維 ,也不應忽視培養學生比較、分析、歸納等抽象思維的能力。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實際教學中,一般教師往往只注意課文中的理智因素,而忽視了蘊含於字詞句篇中的情感因素,其結果是:本來極其生動、情感強烈的作品,經過肢解、剖析,只剩了乾巴巴的幾條筋。

這種單調枯燥的情緒體驗,又怎能不使學生產生厭學情緒,乃至最終喪失學習語文的動力呢?以引導學生進入課文情境的方式激勵學生思維,使其產生思維樂趣,主動自覺地去獲取知識,鍛煉思維能力,這既是閱讀教學的主要目標之一,也是閱讀教學藝術的生動體現。

只要這樣才能將「要我學」變為「我要學」,將「不會學」變為「善學」。所以,有 經驗 的語文教師總是根據教學內容、目的和學生實際,想方設法創設情境,引導學生進入情境,開啟學生思維,象導游一樣,一步步將學生引向柳暗花明之處。

(三)聯系生活,激勵學習

作為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的合稱的語文,是聽說讀寫的工具,以語言文字為表現形式的課文是現實生活的反映。因此, 語文知識 和語文技能與人們交際的需要密切地聯系著。所以,閱讀教學藝術的根本目的和出發點也應該是不斷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需要,使其產生學習語文的內在動力。

閱讀教學不能為教課文而教課文,為教知識而教知識,必須緊密聯系日常生活實踐,特別是讀寫聽說活動,把課文中蘊含的語文知識和語文技能活化為呈現在學生面前的一盤盤美食甘味,使學生真正認識到「學屬所需」、「學有所用」,從而產生學習語文的濃厚興趣,主動自覺地去獲取知識,並積極運用所學知識,發展自己的語文能力。

如一位教師講《落花生》一課,針對學生普遍感到 作文 選材難這個問題,自始至終圍繞作文選材進行講讀,使學生認識平時留心觀察和勤於積累是獲得寫作素材的重要來源,一堂課講得生動活潑,學生學得津津有味。

(四) 講究口語藝術

這是閱讀教學語言的示範性對語文教師的起碼要求。前蘇聯 教育 家馬卡連柯說:「同樣的 教學方法 ,因為語言不同,就可能相差十二倍」。蘇霍姆林斯基也曾強調:教學語言「在較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腦力勞動的效率」。語文教學的基本手段是教師以自己活的語言向學生傳授知識,培養語文能力,進行思想教育和審美教育。

即使在現代化教學手段普遍應用的時代,語文教學這一基本方式和特點也是不會改變的。從這個意義上說,語文教學,尤其是閱讀教學,永遠都是語言運用的藝術。

閱讀內容的情感性和閱讀思維的情境性要求閱讀教學中教師的教學語言必須准確、鮮明、生動、形象,富有感染力,同時又具有清晰嚴密的邏輯性,能夠再現作品中的形象和畫面,成為作品中的語言文字所敘述、描寫的形象、畫面的藝術再創造,從而能夠引起學生的聯想和想像,幫助學生理解作品。


Ⅸ 怎麼分析小學語文課文

1.先確認文章的文體。
2.小學階段文體,通常有詩歌、記敘文、議論文、說明文。
3.根據文體梳理結構。詩歌要看是田園詩、思鄉詩還是邊塞詩等,根據作者的寫作背景交接詩歌的意思,抓住詩歌的詩眼,體會中心感情。記敘文分寫人、寫景、寫事、寫物。寫人注意通過人物描寫來分析人物性格品質。寫景注意寫作順序和寫景抒情的表現手法。寫物注意分析從那幾個方面來寫物,同時注意借物喻人等表現手法。寫事時注意記敘順序,學會從時間、地點、人物、起因、經過、結果這六要素歸納主要內容。議論文要明確論點和論據,可以從論證方法提問。說明文要體會說明方法的作用,歸納說明事物的特徵。
3.此外,要注意文章重點句、中心句。從修辭、表現手法等各方面分析。-----Jingrui

閱讀全文

與如何理解小學語文課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39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4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50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42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8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08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99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01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7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23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55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8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99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71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47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7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50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3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86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