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上好小學語文單元導讀課
基於單元整組教學之上的單元導讀教學的思考與探索
新課標推崇語文教學從精讀走向略讀,從單篇教學走向單元整組教學,重視知識點建構的過程,進行組塊教學,模塊教學,主題教學,而主題教學首推單元整組教學.教材是個例子,更是一個整體,小學階段六年十二冊書是一個大整體,每一冊又是一個相對完整的整體,而每冊教材的每個單元同樣是圍繞同一人文主題編寫組合而成的一個整體.無論是從編者的意圖、教材的特點看,還是基於系統論教學的思想看,語文教學都應以整體的思想進行,突顯語文教學的整體性,更為關鍵和根本的是——生命是一個整體性的概念(郭思樂語).
楊再隋教授以《語文教學的整體觀》一文呼籲全體語文教師:語文教學要從整體入手,引領學生在文本的整體背景上研讀,最後回歸整體,從而培養學生整體把握的能力.時至今日,在整體思想的引領下,單元整組教學、主題式教學、群文閱讀教學等整體教學形式應運而生.在人教社新教材出版七個年頭之後,此教材的亮點正被逐漸發掘並讓其真正的在祖國的大江南北熠熠生輝.筆者所在的學校於2007年起開始著力進行單元整組教學的實踐研究,並將一組課文分成三個模塊的操作達到整體教學的效果,分別為單元導讀,聚點探究,整體推進.本文將具體介紹的是第一個模塊,基於單元整組教學之上的單元導讀(也可稱之為單元整體感知)的探索研究與實踐思考.
行動前的思考:導讀價值何在
何謂導讀?按字面意思理解為引導學生去讀.實際上,它是一個整體感知的過程,一個目標導向的過程,是一個自我調節和反思總結的過程.可以讓學生帶著一種求知的慾望,去主動完成對知識的自主建構,從而明確本組課文的學習目標,學習方法與策略甚至預期一個理想的學習效果.單元導讀課又叫單元整體感知課,在一個單元教學之前進行,教學時間一般為1個課時.單元導讀課的主要目的有:整體感知單元學習專題與學習內容;整體把握單元學習要求;引導課外的實踐活動與資料積累;激發學習的興趣,孕育求知慾望.其中興趣的激發是基點,是導讀的根本所在;整體感知單元內容與專題是要點;引導課外的實踐活動與資料積累是生長點.用電影中的行話說:單元導讀好似電影首映式,精彩鏡頭給你看一段,主要人物出場見見面,為的就是抓住你的心.這樣的解讀也從幾個側面闡述了導讀的價值.
明確了導什麼,必須得清楚地思考導讀的意義究竟何在,就像在知道要做什麼事之前要搞清楚做這件事的意義.筆者所在的課題組通過多次的導讀教學嘗試與思考,認為導讀的意義在於導趣、導疑、導學、導行.
1.導趣——輕裝上陣趣為先
導讀的宗旨永遠是唯一:激發學生學習的學習興趣、挖掘學生學習的自主能動性.這是導讀存在的最根本意義,是導讀的根,導讀的魂.學生將花兩周左右的時間學習一組課文,如同要與一位新朋友相處一般,第一眼就產生厭煩之情緒,兩周如何能過得愉快?因此,單元整體感知一課讓學生對整組課文的學習產生興趣尤為要緊.唯有感興趣,才能讓其有足夠的耐心和信心去接觸了解並感悟深入.如學習童話單元伊始,我們可以讓學生聊聊說說自己看過的童話,印象最深的故事主人公及喜歡或敬佩他們的原因,極大地喚起交流的慾望,體驗閱讀收獲得到展示的愉悅,進而告訴他們這兩周我們將徜徉在神奇的童話世界裡,充分感受童話的魅力.學生熱切的期待和興奮的情緒可想而知.再如學習多彩的童年生活一組課文,進入單元學習之前,讓學生說說自己的童年趣事,引導交流童年最幼稚的鏡頭,最羞愧的鏡頭,最感動的鏡頭等等,喚起生活體驗,激起閱讀童年趣事的慾望.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學習與做事的道理是相通的,興趣被激發了,就如發動機進入了最優的工作狀態,事半而功倍.
2.導讀——先睹為快嘗滋味
就像品一道菜,端上來總不能操起筷子就動武,得先觀色聞香飽飽眼鼻之福,聊談一番之後總忍不得要先睹為快一番.遵循學生的學習心理,此時無聲勝有聲,教師再生動的言說也抵擋不住掀開蓋頭一睹課文芳容的沖動,何不閉口不言讓學生沉浸在初次見面的喜悅與新奇之中.讀吧,挑最感興趣的讀;看吧,選最吸引你的看.可以讀課文,可以看插圖,可以瀏覽全局,亦可細看品評一處.謂滿園春色賞一番可好,折得一枝香在手更妙.
有人會擔心,課文都看過一遍了,據點探究時會不會因為對課文有所了解了而失去興趣呢?英國作家尤安.艾肯曾問讀者:你不會因為以前見過你的朋友就不願再見到他們了吧?你不會因未熟悉家中的一切就棄家而去了吧?我想我們的答案一定會驚人的一致.是的,我們不會因為此文見過一面而不願再見,反而會因為曾經見過產生似曾相識的親切感熟悉感好感,促使學生帶著更濃烈的熱情去讀,帶著要更深入地去了解它熟知它的沖動去讀.
3.導學——馳騁疆場需得法
郭沫若說「胸藏萬匯憑吞吐,筆有千鈞任歙張」,筆者以為,胸無點墨不以文,學需得法方有效.一組課文的學習,總有一種適合學好它的方法.學語文重積累,學以致用是學習的終極目標,而積累一種學法尤為可貴.
單元導語雖寥寥數語但卻暗藏天機.讀好導語不僅能極准確地把握學習本組課文的人文目標工具目標,還能引領學生參悟學法.以五下教材為例,不同主題單元的導語都有學習方法提示,如「抓住關鍵詞句,體會這些詞句的含義及表達效果」「作者是怎樣通過外貌、語言和動作的描寫表現父母之愛的」「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領悟描寫人物的一些基本方法」 等等.學生通過讀好單元導語,多了一份理性思考,也多了一份閱讀期盼.學習目標確立起來的同時,學習方法也已心中有數,找到了學習方法就如手中持有一盞明燈,不會迷失方向,導學,導明方向,導出方法,學習之路才能充實.
4.導行——為滿行囊勤准備
學習一組課文就如進行一次遠足旅行,為了能用心靈去旅行,收獲一路好風景,需做足准備,做好鋪墊.導趣是情緒鋪墊,導學是方法鋪墊,那麼導行就是物質與精神的雙重鋪墊.「在接下來的兩周時間里我們講圍繞這一主題展開學習,為了使我們的學習更有效更有趣,我們可以做些怎樣的准備呢?」個人思考,小組討論,全班交流.「我想去搜集名人讀書故事,看看他們讀書有沒有好方法.」「我覺得可以提前到鄉下走走,領略一番鄉村風情.」「我要認真聽別人的對話,看看他們說話有什麼獨特的藝術.」……我們會發現,面對自己的學習生活,學生挺會安排,很有思想,准備工作策劃得合理有效,完完全全是個學習的小主人.行動有方向,計劃有實效,准備做充分,何愁不能滿載而歸?
導讀進行時——我們怎樣引領
(一)激趣導入顯藝術
導入一組課文的學習好似引領學生去見一位陌生人,第一印象尤為重要.或使學生對其產生好感,或產生熟悉感、親切感,通過引導對本組課文產生「一見鍾情」之效果,激發深入學習課文的興趣.
1.聊談喚起生活體驗——牽起情感線:拉家常最是能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課堂上「拉家常」也能產生這樣的效果.「你的童年生活里有過讓人激動的時刻嗎?是不是也有挺幼稚的鏡頭或是最尷尬的鏡頭呢?幸福地回憶你過去的日子,把你的童年趣事與我們一起分享.」「假期里,你去過什麼風景優美的地方嗎?那裡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你養過小動物嗎?介紹一下它吧.如果沒養過,也可以說說你曾經想養的小動物.」……就是這樣貼近學生生活的聊談話題,這樣親切的對話交流,在不知不覺中喚起了學生的生活體驗,激起了學生想親近該組課文的情感,為一組課文的學習打下了溫暖的情感底色.
2.欣賞燃起閱讀期待——搭建圖文橋:未見其人,先觀其形.形象大於思維.在進入一組課文的學習之前,欣賞相關的圖片資料,欣賞相關的音像作品,通過聲、形、色的展示,讓學生知道一點點,期待一大半,清晰一點點,模糊一大片,燃起閱讀期待,為繼續學習作好文章.如進入祖國山水單元的學習,可先展示一些祖國大江南北奇麗景色的照片或短片介紹;異國風情異域文化單元可展示異國他鄉極具異域特色的風光圖片或風俗文化方面的文字或音像資料;神奇的大自然,走進西部,科學技術的威力等等主題單元都可以嘗試用這樣的方式讓學生事先親近相關資料,激發濃厚的閱讀和探究興趣.
3.質疑激起探究慾望——體驗「疑」之趣:曾聽說一位美術教師在課即將結束時神秘地向學生發問:維納斯的衣裙為何掉到肩膀處就不再掉下去了呢?問完便乾脆利落宣布下課.可他的學生卻因此而陷入狂熱的追求中,追著拉著向老師尋求答案.尋求未果,當然是懷著濃烈的求知慾望等待下一節課的到來.看,這就是疑問的魅力.一組課文的導讀也可進行如此匠心獨運的質疑激趣.「一個人臨死最牽掛的往往是什麼?財富?親人?也許是的.可是有這樣一個人,他臨死前念念不忘的卻是那點在油燈里不值一個銅板的一莖燈草,這個人是誰?他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有人想打電話告訴人一件事,結果一句話能講清的事卻打了幾個小時的電話,這個人是怎樣打的電話,他電話打得是否合理?」「你相信木頭人會說話嗎?你是否見過小孩的手一摸會讓枯枝開出艷麗的花朵?」……一個個奇怪的人物,一樁樁奇妙的事情,一串串神秘的疑問,怎能不讓人為之興奮,為之振動呢?就讓我們抓住這寶貴的興奮和振動,激起學生探究的慾望,為學好一組課文畫下可生花的妙筆.
(二)把握文本主陣地
雖說文章的作用只是個例子而已,但我們的語文教學仍應相信文本的力量.以文章為根本,以課文文本源,依標扣本,扎扎實實進行語文教學,單元整組教學也不例外.因此,導讀需把握文本主陣地,興趣導向主題文本,質疑源於主題文本,尤其要慎重用好文本.
1.先睹為快有心向——讓觸摸有溫度:激趣導入後,學生往往迫不及待地想一睹文本的「芳容」.此時,我們應該及時滿足學生的閱讀需求,放手讓學生先睹為快.要注意的是,睹不是無目的的,睹要睹得有意義.第一次接觸文本的觸摸式閱讀需提醒學生關注語言文字,淺層次地感受語言的溫度.用什麼樣的方式提醒並讓學生真實地感受呢?語言的引領是最好的途徑.「讓我們先睹為快,了解一下作家們分別對哪些動物情有獨鍾.」「讀課文時想一想,哪個故事最吸引你?」「哪一處的描寫讓你印象深刻?」……這樣只言片語的提醒,並不會減弱也不會沖淡學生的閱讀興趣,只會使文本的觸摸有可感知的溫度.
2.一吐為快有話題——讓交流有價值:雖然只是觸摸式閱讀,但學生仍有許多話要說,說什麼呢?想到什麼說什麼嗎?顯然不行.因為學生的閱讀能力有差異,如果隨意地說,說到哪裡算哪裡,那麼優秀學生的交流往往會剝奪了大部分學生思維的權利,無意中侵佔了同伴思維的空間,一吐為快將吐得漫無邊際.如果為「一吐為快」提供一個交流話題,相信會有不同的效果出現.話題可以拋在觸摸文本之前,也可在之後.「走近偉人毛澤東」一組可以參考這樣的交流話題:「看看偉人毛澤東在不同的課文里分別是以什麼樣的身份出現在我們眼前的.你是從哪裡得出結論的.」「祖國的大好河山」一組可以對「作者是用什麼樣的游賞方式游覽這一景點的,你喜歡哪一種游賞方式」這一話題進行交流.「思鄉遊子情」一組可以讓學生找找表達或寄託思鄉情的思鄉之物並進行交流.學生初讀後的感受最真切最質朴,最是能體現他的閱讀能力,迸發出他閱讀收獲帶來的快樂.筆者還嘗試過這樣的交流:你去哪兒一睹為快了?你了解到了什麼?……真切的感受吸引了其餘沒有去此處一睹為快的學生的閱讀慾望,產生了閱讀的共振磁場,趣味盎然.
總之,每組課文的觸摸式閱讀之後,適宜用提供一個學生可以從文本中輕易觸摸到的話題的方式進行交流,對話才會更有價值,更有意義.
(三)讀好單元提示語
一個單元開始前的那段單元提示語總那樣吸引我們的眼球,語言總是那樣親切而簡練,短小而精悍.它猶如一盞明燈,指引老師和學生准確地把握一組課文學習的方向;它還不止是一盞明燈,它同時是一盞充滿智慧的燈,照亮我們學習語文的心.讀好單元提示語,對學好一組課文的價值不容忽視.提示語一般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通常以親切交談式或娓娓道來式提示本單元主題,第二部分通常以精練的語言提示學習目標及學習方法.如何讀好這兩個部分以發揮提示語的價值,我們進行了嘗試.
提示語的第一部分一般在導入過程中讀,不同的讀法發揮的作用也迥然.
1.獲得信息明確主題:單元提示語文字雖少可信息量卻不少,它往往通過簡短的表述讓讀者獲取一些信息的同時告訴我們單元主題.「在生活中,我們常常會讀到說明性文章.」這是在間接提示我們本組課文是說明性文章.「一本好書,蘊含著豐富的知識和美好的情感.閱讀一本好書,就是跨越時間和空間,同睿智而高尚的人對話,這是多麼美好的事情啊!」這是在告訴我們讀書的好處,也暗含了本組課文的主題與讀書有關.「你一定聽過或讀過孫悟空的故事、哪吒的故事、武松的故事、諸葛亮的故事……」這是在引領我們走進我國古典名著的世界,讓我們熟悉更多名著里的典型人物.學生通過自主閱讀,相信可以獲得一些信息並明確學習主題.
2.個性語言欣賞積累:提示語短小精悍,可謂字字珠璣.提示語有的朗朗上口,美得像首詩;有的生動活潑,活得像幅畫;有的讀之風趣幽默,歡快得像首歌.像詩,像畫,像歌,但都不失語文的本色,因為它是用語言達到這樣的效果的,因此,我們可以好好地,也應該好好地欣賞一番這樣的語言.不僅僅是為了明確主題,更為了心中那份對語言的美好情感.在讀這樣的提示語時,我們是否可以嘗試這樣呈現:
有這樣一本書——
書中沒有一個名字,
卻處處都是學問.
書上沒有作者的姓名,
但,每個人都是書的作者.
這本書的名字,叫生活.
童年
是純真、難忘的歲月.
身處童年,
我們每天都在編織著
美麗的故事.
一隻昆蟲,一個玩具,
一次發現,一場爭執,
……
看起來微不足道,
卻飽含著我們的快樂、夢想和追求.
一樣的提示語,不一樣的呈現方式,一個語段不就成了一首詩嗎?一樣語言,卻有不一樣的味道.一次兩次,我們的學生也喜歡上了將部分提示語變成一首詩,將它讀得像詩一樣美,讀出味道,讀到記在心間.有人會說,這不是提示語應該發揮的功能.可是,我們都知道,語文姓語,導讀課是語文課,當然也該姓語.是語文課它的使命就是學語言,積累語言,更何況提示語那樣美,當然是學語言的好材料好典範,不用它,怪可惜的.
歌德說:「內容人人看得見,含義只有有心人得知.形式對於大多數人是一個秘密.」語文教學中,發現語言形式學習的生發點,觸發形式思維往往以秘密的形式被人秘密的忽視.單元提示語濃縮了一組課文多方面的重要信息,語言形式豐富而經典,尤其是第一部分語言.如認識魯迅一組導語中的語言形式源於課文,段落形式也源於課文,從課文中找導語語言形式的影子,讓學生感受語言形式無處不在,學以致用的特點.
提示語第二部分的操作一般放在觸摸式閱讀交流之後,可以通過自主閱讀明確一組課文的目標.
1.明確學習目標:如四下年級大自然的啟示一組提示語中就寫道「閱讀本組課文,抓住文章的主要內容,了解大自然給人類的啟示,並圍繞大自然的啟示開展一次綜合性學習,做到對大自然有新的發現,在語文學習上有新的收獲.」六上年級走近魯迅一組就提示我們「認真閱讀課文,理清文章的思路,體會含義深刻的句子,感受魯迅先生的崇高精神;並繼續學習描寫人物的一些基本方法.」人文性目標,工具性目標一目瞭然.
2.獲取學習方法:在明確學習目標的同時,提示語中有時還會告訴我們達成這一目標的學習方法.如六上第二組「愛國之情」主題單元就提示我們「在讀懂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體會關鍵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四上第一組「神奇的大自然」主題單元提示我們「一邊讀課文,一邊想像畫面」的方法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六下第一組「感悟生活」一組提示我們「要抓住重點句段,聯系活實際,領悟文章蘊含的道理.」
3.找到行動方向:為了更好地學習一組課文,導讀課上,我們往往要明確行動方向,為有效學習做好充足的資料或體驗准備.提示語中往往會有這樣的話:「可以結合課文的學習,就自己感興趣的某個方面,如,節日、服飾、飲食、民居,運用以前學到的方法,開展調查活動,了解自己身邊的民風民俗.」(六下第二組)「如果有條件,還可以搜集與我國的世界遺產有關的資料」(四上第五組)「可以讀一讀相關的文章、書籍,看一看相關的影視作品.」(走近人物單元均有提示)……一句簡單的表述為我們明確了行動的方向,學生如此,教師也一起行動.當然,若是提示語中未曾出現行動指南,我們可以組織學生討論交流行動方向,為後續學習勤做搜集閱覽等工作.
4.調整生活視角:導興趣導行為,除此之外,導讀更需要引領學生調整生活視角,留心生活內容.如父母的愛這一主題單元學習的過程中,就需要引導學生在近期的生活中特別留意父母親的言行舉止,也許是一個眼神,也許是一句不經意的言語,也許是一次表情變化,也許是一個輕柔的動作,都在表達愛,傳遞愛.再如生活的啟示主題單元,引導學生關注近期生活內容,用敏感的心體驗生活帶來的啟示.學習與生活同行,生活因學習而有所改變,有所調整.
『貳』 教師在課堂上應該怎樣引領學生閱讀精讀課文和略讀課文
一、把握略讀課文地位
略讀課文一般文字較淺顯,便於學生閱讀和理解。與精讀課文的教學相比,略讀課文的教學對學生自學的要求有所提高,但理解的深度有所下降。新課標語文(人教版)從三年級開始安排略讀課文:三年級上下冊課文64篇,其中略讀課文18篇;四年級上下冊課文64篇,其中略讀課文29篇;五年級上下冊課文56篇,其中略讀課文28篇;六年級上下冊課文49篇,其中略讀課文15篇。略讀課文在語文課程中所佔的比重隨著年級的升高而增大,可見略讀課文在閱讀教學中所佔的應有地位。
二、明確略讀課文要求
《語文課程標准》在教學建議中明確指出:「加強閱讀方法的指導,讓學生逐步學會精讀、略讀和瀏覽。」課標中對第二學段、第三學段略讀的具體要求是:「學習略讀,粗知文章大意;學習瀏覽,擴大知識面,根據需要搜集信息。」
略讀課文不等同於略讀,略讀只是一種閱讀方式,是為了獲取相關的信息。而略讀教學是一種教學活動,是讓學生在閱讀實踐中獲取信息的同時,學會略讀方法,從而培養學生的略讀能力。
三、精心設計略讀課文教學流程
葉聖陶說過:「就教學而言,精讀是主體,略讀只是補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讀是准備,略讀才是應用;如果只注意於精讀,而忽略了略讀,功夫便只做得一半。」葉老十分精闢地闡述了精讀與略讀的關系。然而,在平時的教學中,有的教師或者把它上成精讀課,字詞句篇面面俱到;或者是放羊式的,讓學生自讀……這是對略讀課文的教學把握不到尺度的表現。那麼,如何進行略讀課文的教學呢?筆者就此問題作了一些探討。
1.利用提示,自主閱讀。
崔巒先生在《對語文課程和閱讀教學的思考》一文中提到:「略讀課教學更要整體把握,不宜肢解課文。」因此教學時,務必要求學生先認真讀讀略讀課文前的閱讀提示。這段文字不僅自然地由精讀課文過渡到略讀課文,還有針對性地提出本課的學習要求和方法,使精讀課文和略讀課文形成一個整體,更好地發揮訓練閱讀、遷移能力和陶冶性情的功能。例如,《找駱駝》[人教版三(上)第三組]一課的閱讀提示:在生活中,只要我們用心觀察,認真思考,就會有所發現。這個故事裡的老人,通過觀察,發現了什麼呢?讀讀課文,想一想:商人丟失的駱駝有哪些特點?老人是怎麼知道駱駝的這些特點的?
這段話很自然地把學生帶到本單元的學習主題中,又引出了略讀課文學習的內容和方法。上課一開始,可讓學生根據閱讀提示自主閱讀、思考。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的大意:有一位商人丟失了一隻駱駝,老人根據自己的觀察,幫助商人找到了丟失的駱駝。了解學習的重點:商人丟失的駱駝有哪些特點?老人是怎麼知道駱駝的這些特點的?
2.圍繞要點,品味語言。
引導學生抓住要點或感興趣的問題,可以是內容上的,也可以是寫法上的,通過討論、交流,掌握閱讀方法。一課中可訓練的內容或學生感興趣的問題有很多,如果教師什麼都想抓,什麼都想練,必將是「蜻蜓點水、水過鴨背」,到頭來學生什麼都沒學到。所以教師要抓住要點,忽視其枝節。而這個要點必須聯系本組教材的訓練點(單元專題)來確定。例如,四年級下冊(人教版課標本)第五組的訓練點是:通過體會課文中含義較深的詞句,去感受生命的美好。根據這一訓練點,《花的勇氣》一課的教學程序可以預設為:①學法引路。即讓學生回憶本組精讀課文中學到的體會含義深刻詞句的方法。②品味語言。即引導學生先從文中尋找作者為什麼會從「失望」、「遺憾」到「驚奇」、「心頭怦然一震」情感變化的句子;再從中選出自己喜歡的一處,運用學法細細品讀體會。③交流感受。即在小組討論與交流中相機點撥,引導學生從具體的詞、句中去獲得情感的體驗。如從「藏」「冒」「鋪滿」想到「他們為什麼不是在溫暖的陽光下冒出來,偏偏在冷風冷雨中拔地而起呢」,「明白了生命的意味是什麼,是——勇氣」。④加深感悟。一方面通過學過的課文內容,加深體會,升華情感;另一方面聯系生活實際加以理解與體驗。如說說生活中的哪些事物能體現出生命的勇氣。尤其是引導學生從5.12汶川大地震中,去感受:在災難面前人的生命顯得很脆弱,但在災難中人們所表現出來的頑強意志、不屈精神正是「生命的勇氣」。
3.積累語言,拓展實踐。
略讀課文一般安排在本單元的最後,這樣編排的目的除了遷移精讀課文習得的閱讀方法與人文內涵外,還應該加強課內外的聯系,讓略讀課文發揮向課外延伸的作用。
利用課前導讀,明確學習目標。
總結本組課文精讀課文學習方法和閱讀方法,明確方法。
自讀自悟,適當引導,不能求全求深,重在學習方法的運用和鞏固。
延伸課外,布置課外閱讀任務。
『叄』 如何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指導學生有效閱讀
一、善用閱讀期待,促使積極閱讀。
學生的閱讀期待,很大程度上決定閱讀是否深入。在教學中,我們可以看到這樣的現象,學生預習課文比精讀課文更有興趣,課外閱讀比上語文課有興趣。閱讀期待的心理取向是重要原因。小學生喜歡情節,喜歡形象,預習了課文,他們就知道了課文大概情節,閱讀期待得到了滿足,這時,老師如果不能及時調整學生的閱讀期待,學生對進一步的學習就會失去興趣。課外閱讀比上語文課要精神,很大程度上也是這個原因。加上現在的課外讀物很多是快餐式的卡通式的,形象性強,情節性強,文字淺顯,很容易使學生獲得閱讀的愉悅,而語文課,要學的並不是這些內容,閱讀要有思維的參與,閱讀能力才能提高,而思維是痛苦的,因此學生的閱讀興趣就大幅度地縮水。
我總是先從課題入手,課題往往是一篇課文的中心或課文內容的切入點,在教學中利用課題讓學生發現問題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啟動學生的潛在思維,弄清課題與內容的聯系。如在教學小學語文第二冊中的《小蝌蚪找媽媽》時,我首先讓學生讀課題,然後引導學生提問:「你想知道什麼?」學生馬上活躍起來,紛紛舉手提出以下問題:「小蝌蚪為什麼要找媽媽?」「它是怎樣找到媽媽的?」「小蝌蚪的媽媽是誰?長得怎樣」等等,學生想出的這些問題與課文內容緊密相關,教師就可以讓學生帶著這些問題去閱讀課文。
特級教師賀誠教《田忌賽馬》這一課很成功地利用學生的閱讀期待,跳躍式導讀,步步深入,步步為營:
(1)破題入手:田忌和誰賽馬?經過、結果怎樣?
(2)只讀田忌賽馬的內容(最後一段不直接寫賽馬,是作者的看法),抓出最後一段中的重點句「還是原來的馬,只調換了一下出場順序,就可以轉敗為勝」引導理解全文:課文哪幾節寫敗哪幾節寫勝?哪幾節寫轉變的過程?
(3)為什麼按正常順序就敗了?轉敗為勝的關鍵點在哪裡?(調換順序,學生用學具表演。)
(4)「只……下」說明這辦法很簡單,但作為大將軍的田忌為什麼想不到,而孫臏卻想到了?(再細讀第三小節。)
(5)馬快不了多少,只要調換順序就一定能勝利嗎?(調換的順序排列有策略,要掌握齊威王的心理。)
(6)那麼在田忌取得第一場勝利後,有沒有再失敗的可能?為什麼?又為什麼能取得全勝?
(7)用課文中最後的議論句,再加上勝利全由於「仔細觀察,認真思考」,用不同的說法把課文總結一下。
顯然,由於教師把課文歸納出五個發現點,善用學生的閱讀期待,引導學生變序讀解,就大大提高了訓練學生閱讀能力的力度,縮短了發現的過程,建構了一條優化認識課文、提高閱讀能力的「最短程」。閱讀期待下的閱讀,不是閱讀者機械地接納文本,而是閱讀者有一種積極的閱讀心理,充分依據自己獨特的理解、體驗、意願,充分展示自己的個性,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發揮想像力,對文本意義進行發掘,對文本空白進行填補,對閱讀材料的意義進行重塑和再創造。在閱讀期待中,滿足好奇心是其中的一個重點要求的心理取向,一成不變的教學程序和教學方法只能使學生產生厭煩。「教學程序」、「教學方法」的陌生化,會使學生不斷產生一種新的期待心理。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善用閱讀期待,營造和諧的閱讀氛圍,促使形式形成積極的閱讀心理。
二、保證讀書時間,強化自主閱讀。
為了讓學生與文本直接對話,我們首先必須在時間上給予保證。要給學生充分的接觸課文、誦讀課文的時間,包括課前的預習以及課堂上的自由誦讀。
在教學《丑小鴨》一課時,有這樣一段:
……
師:丑小鴨這個夢想實現了嗎?朗讀丑小鴨變成白天鵝的部分,找出最能反映丑小鴨激動、高興、興奮的句子,把它讀好。(學生自由輕聲讀課文,找找句子,自讀自誤)。
反饋:
生:(讀)這難道是自己的影子?
生:(讀)啊,原來我不是丑小鴨。是一隻漂亮的天鵝呀!
師:丑小鴨發現自己變成白天鵝時,心情怎樣?
生:他一定非常高興,會叫起來。
生;他會非常驚訝,簡直不相信是真的。
師:大家說得好極了,那麼誰願意讀這部分。
生:(用多種方式讀好這兩個句子)讀
師:讀到這里同學們一定會有許多感慨,你想對故事中的角色說些什麼?……
語言文字表達的精彩點往往在個別重點詞上表現出來。在重點處做足文章,雖然上述片段只為讀好兩個句子,但老師捨得花時間,讓學生通過反復的、多形式的讀,來感悟,有的放矢地引導自悟,屏棄了繁瑣的分析。注重抓重點詞句,整體感悟也是教學思想的轉變。讓學生面對課文一遍一遍地讀書,自感自悟,這種教學手段增強了學生的自主精神和創造精神,有利於提高閱讀的效率。
課堂上要給予學生充分的讀書的時間。「讀書百遍,其義自見。」閱讀就是要讓學生充分地去讀書,獨立、深入地與文本展開對話,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和體會,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課堂上毫不吝嗇地給予學生充分的讀書的時間。同樣是讀課文,一次次形式都不一樣,讓學生在讀中悟「理」,在讀中悟「情」。而每一次讀都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課前要布置學生自讀課文並收集有關信息資料;課中要保證充裕的讀書時間:在師生、生生交流與對話之前讓學生通讀課文,在師生、生生交流與對話之中讓學生品讀課文,在師生、生生交流與對話之後讓學生悟讀課文。引導學生反復地讀、深入地讀;課後還要布置學生熟讀課文,背誦積累。
二、創設對話情境,引導平等交流。
《語文課程標准》明確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閱讀教學效率的高低,往往取決於對話過程的有效程度。真正的對話,能讓學生最大限度地調動自身的經驗儲備,靈活地、多角度地體悟文本,與作者、作品中的人物進行心靈交匯、情感交流,體察他們的境遇,感受他們的思想。在新課標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模式下,教師應更多地充當向導,成為學生的同讀者,成為引路人,成為可親、可信的朋友。通過設計對話的情境,以一種敞開的方式去面對學生,以一種角色消解的方式走進學生,從而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教師要與學生「親密接觸」,甚至融入學生學習之中,與他們進行平等的心與心的對話,把准時機引入到學習的重難處,導入到深的學習層次,導讀出文章的精神、情感與境界,導問出抓住重難點的有價值的問題,導悟出詞句中的內涵、情感等。
我們可從下面的課例中,領會創設豐富、多元的對話情境對課堂教學中實施有效對話對於指導學生有效閱讀的幫助。
在執教人教版小學語文第3冊《坐井觀天》時,當學生讀懂青蛙為什麼錯,錯在哪裡後,師生、生生、生本之間有一段精彩對話:
師:剛才幫小鳥找原因的時候,講到了青蛙,現在只是幫小鳥找一找他為什麼能說對的原因,再討論。老師聽哪個小朋友說得最好。
(生繼續討論)
師:好了,誰來幫小鳥找一找說對的原因。
生:因為小鳥根本就沒有見過天的邊。
師:它為什麼沒有見過天的邊呀?
生:因為它飛了很長的時間,都還沒有見到天的邊,所以它說天是無邊無際的。
師:真會想,請坐。還有沒有男生真會想,女生著急了,女生說一說。
生:我覺得是小鳥說得對,因為小鳥每天在天上左飛右飛的,所以它懂的知識多,它就知道天很大。
師:老師從你的話里知道了,小鳥飛的地方多了,見到的東西也多,知識就多,是嗎誰還想說,你來說吧。
生:我覺得應該是小鳥說得對,因為小鳥每天都想看到天的邊,他每天都不斷地飛,還沒看見邊,他每天懂得的知識就更多了。
師:根據剛才幾個小朋友說的,老師幫他找找原因。因為小鳥飛的地方多,見識廣。他都見過什麼啊,請大家看錄相。
(放動畫片)
[在學生討論之後,教師作適當小結,再讓學生觀看多媒體動畫片,進一步啟發學生認識小鳥為什麼說得對,提高認識事物的能力。]
師:小鳥都去過哪些地方啊請你說。
生:飛過海洋。
師:(許多學生舉手要說)說過的就不說了。你來說。
生:飛過雪山、草地、村莊、田野……
師:小鳥飛了這么多的地方,還是沒有見到天的邊在哪兒。那青蛙為什麼又會錯了呢請大家先看動畫片。(放多媒體軟體)先讀一讀青蛙說的這段話。
…… ……
師:從同學們說的這些,我們知道了青蛙為什麼錯了,就因為他生活的范圍小,看到的東西少,見識就少,又不相信別人,自以為是,連天大得很這樣的簡單問題都弄錯了。學到這里,哪個小朋友給我們解答一下,坐井觀天是什麼意思?
保羅.弗萊雷也認為:「沒有了對話,就沒有了交流;沒有了交流,也就沒有了真正的教育。」新課程改革追求一種主體間的平等互換的對話語境,期待著師生真正達到「面對面、心與心」的交流。教學對話文化的形成需要營造一種公共話語空間和人文情境,要形成有效的、民主的、和諧的共同言說和互相傾聽的局面。
『肆』 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進行朗讀指導
《語文課程標准》明確指出:「朗讀能發展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情趣。學生朗讀能力逐步提高,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就會逐步加深。」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恰當地,充分地運用朗讀手段,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及其蘊含的思想感情,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這就是「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的道理吧。
閱讀教學中,朗讀是最經常最重要的訓練。充分發揮朗讀對感知課文、理解課文內容、發展語言、陶冶情操的作用,逐步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這樣,在閱讀教學時,恰當地充分運用朗讀手段,適時進行朗讀指導,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弄清生字詞,讀通讀懂課文,而且可以發展學生思維,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和自學能力。讓學生與文本通話,不但可以了解作者思想,而且能領悟更深層的東西,受到良好的熏陶。畢竟,小學生年齡小,知識面窄,想懂得有些社會化知識和從成人的眼中看世界,這是很難的。因此,只有通過讀來慢慢體會,設置情境朗讀,結合實際教學,指導他們用恰當的朗讀方法,使學生讀出意、讀出形、讀出情、讀出味、讀出神,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另外,讀可以增強記憶,發展思維,讓小學生多讀多練,自然而然,學生的思維活躍了。語言表達能力提高了,學會的東西也就有所增多。
隨著新課程標準的全面實施,教師需要更新朗讀的理念,對學生的朗讀指導給予高度的重視。下面結合自己的朗讀教學實踐,談點做法和體會。
一、朗讀在閱讀教學中所處的重要位置
朗讀是我國傳統的學習語文的方法,古代許多文人,戰國時期的思想家荀子就要求他的學生多讀誦,多思考;宋代教育家朱熹要求他的學生「凡讀書需要讀的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強牽暗記,只是要多誦讀數遍,自然上口,久遠不忘」。可見,朗讀這種傳統的讀書方法一直傳至今天。
朗讀有助於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和掌握,在教學過程中朗讀先要掃清字詞障礙,借用工具書,幫助解決。精湛的語言文字,對於小學生有時難理解和掌握,試著讓學生通過不同形式的讀,多讀,來幫助消化理解,比如教學北宋詩人蘇軾的《惠崇春江晚景》中「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的理解,如何讓學生理解呢?其實詩無須過多講解,用「讀」來讓學生自己去理解,去感受春天的美景。
朗讀有助於發展學生的思想,心理學家的研究表明,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重視朗讀,體現了小學兒童發展的特點。小學階段的兒童由於內部語言還未得到充分發展,其思想形式帶有很大的情景性。國外心理學家認為,兒童最初「是在高聲的思維」,以後才「有外觀的語言過渡至耳語,再過渡到內部語言」。小學兒童可以通過朗讀,用「聽」來進行思維,從而促進智力的不斷發展;用讀來調動學生學習,從讀中理解。正如一位外國詩人說的那樣:「從讀的情況可以看出讀的人是否真正理解所閱讀的作品。」
二、重視教師范讀,激發學生共鳴
要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教師的范讀十分重要。因為課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讀代講,有些地方不讀好就不能理解好課文內容,這就需要教師本身研究朗讀,朗讀好課文,讓師生情不自禁地共同進入角色。當老師的感情引起學生共鳴時,就會激發他們朗讀的激情,增強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當然,教師范讀時要讓學生邊聽邊想,邊看邊畫,正確聽出節奏、停頓和速度,讓學生進入意境。教師通過形象的范讀,把對作品的理解融入范讀中,讓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喚起美的共鳴。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想像,教師在范讀時,就必須達到聲情並茂。只有這樣,才能感染學生,從而為了解課文奠定基礎。
三、保證朗讀時間,教給朗讀方法
在教學中,教師往往會出現重寫輕讀的現象,造成很多學生的朗讀能力差。鑒於此,教師必須依據不同年級、教材特點設計每節課的朗讀時間,使學生有充分的時間朗讀。在初步理解課文之後,要留足時間讓學生試讀、練讀,讀准、讀流利,讀出感情,讀出韻味。課堂上不能一味地「講—問—答」,必須精心設計問題,讓學生有針對性地朗讀,安排一定的時間讓學生讀讀—想想—品品,這樣,通過足量的時間,多樣的方式,加強了朗讀的訓練,加深對課文的理解,營造了良好的課堂氛圍,充分調動了學生讀書的積極性,提高了課堂的教學效果。
朗讀作為一項閱讀基本功,必須依據教材,根據不同文體的課文進行朗讀指導。而朗讀指導也要講究方法,要指導學生用恰當的情感去朗讀課文,訓練語感。葉聖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讀叫做「美讀」,「設身處地的、激昂處還它個激昂,委婉處還它個委婉……務期盡情發揮作者當時的情感,美讀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說些什麼,而且與作者的心靈相通」。然而真正能讀出感情來並不容易,需在朗讀技巧上作必要的適當的指導,如停頓、輕重、緩急,語氣等等。
四、創設朗讀情境,提高朗讀水平
心理學告訴我們,人的感情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產生和發展的,兒童自然也不會例外。因此,在朗讀教學中,我們應順應這一規律,充分利用小學生的好奇、好動、好勝等心理特點,巧妙地創設情境,通過多種手段把學生引入課文所描繪的情境之中,也就是要引導學生「入境」。引導學生「入境」的方法有很多,如音像法、看圖法等等。在新視聽時代成長起來的一代,對圖像、音樂有一種格外的親切感。我們可以在朗讀教學時恰當地應用多媒體創設情境,營造氛圍,快速喚起學生的情感,讓學生願讀、樂讀、爭著讀,如在學生朗讀時放些相應的背景音樂,有時請學生配配畫外音,也可把學生的朗讀現場錄音進行比賽等等。入情入境地讀,就能喚起美的共鳴。通過創設情境的朗讀訓練,准確地表達了課文的思想感情,這樣朗讀水平自能較快得到提高
五、朗讀與評價並存與學習中
把朗讀指導與教學評價有機地結合起來,邊讀邊評,以評促讀,在讀與評中培養語提高能力,發展學生,加深對課文的情感體驗與領悟。朗讀指導與評價的主要形式有:一是教師讀,學生評,旨在激發興趣,培養學生認真聽讀的習慣;二是學生讀,教師評,旨在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加強朗讀指導;三是學生互讀互評,旨在引導學生互相學習,互受啟發。在教學過程中,有效的評價過程就是有效的學習過程。評價也就成了學生發展的資源。抓住朗讀環節中,「評價」這激勵機制,讓學生想讀書,愛讀書。在評價中,要做到不露痕跡的點撥,讓學生自己感悟,自己體會,做到教學無痕。一節生動、有意義的語文課,是無法用語言來形容的。只有教者和學生感到其樂融融,在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下,理解領悟知識,學生無形中獲得發展。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朗讀指導在閱讀教學中非常重要,要抓好學生的朗讀,以讀入文,使學生從朗讀中加深對課文的記憶和理解,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讓朗讀課真正成為學生展現自我,抒發感情的舞台,從而使學生受到美的熏陶,提高美的欣賞力、創造力,還語文閱讀課以美麗、動人的容顏。
『伍』 初中語文課堂導入的技巧
導語:課堂導入是課堂教學環節中的重要一環,它是整個課堂的前奏,如同豐富晚宴的一道開胃菜,一把開啟知識大門的金鑰匙,一出戲的序幕。俗話說得好:一個好的開始,便是成功的一半。而在語文這門人文性、趣味性較強的科目上,有一個引人入勝的課堂導入更是至關重要。
一、變“部分發展”為“全員參與”
以往的課堂往往為中等以上學生提供一個發揮的空間,而中等以下,尤其是後進生則較少照顧到。而素質教育要面向全體,讓每個學生都得到發展。具體到語文課堂上,即要讓每個學生都“動起來”。為此我採取以下措施:
1.興趣第一,鼓勵全員參與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孔子這句話向我們揭示了學習的秘訣就在於對學習的熱愛。正所謂“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課堂上最重要的是要調動學生尤其是後進生的積極性。
2.有效的評價機制,保證全員參與對抗員PK制——“只要勝過你的對手”
我把全班同學按照原有的成績兩人一組做為對抗員,讓其互相競爭。只要贏過對手即是勝利者,可以獲得獎勵,比如少寫作業、加分,等等。因為雙方都是水平相差無幾的,勝過對手是每個學生只要努力就可以做到的事情,保證了全員參與。PK的形式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及時間採取“五局三勝制”或“三局兩勝制”或“一局定勝負”,PK的內容則可以根據教學內容靈活安排。對於語文教學中比較瑣碎的字詞,這個方法最適合。並且,PK制既可以用在課前導入部分,也可以貫穿在整個課堂教學中。在《鶴群翔空》這一課,課前PK了兩局“字詞”、“有關鶴的成語”,第三局則放在品讀課文部分,讓學生PK積累的語言。
對抗員PK制既面向全體,也承認個體差異。讓兩個水平差不多的同學PK,目標小、易達到,利用了初一學生好勝好動的心理,在競爭中,讓雙方共同進步。
二、變“知識學習”為“情感體驗”
全面發展要求讓孩子在成長中接受德、智、體、美、勞等各方面的教育。具體到語文教學的課堂中,我覺得就是要在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同時,接受或者德育或者美育等方面的教育。每節課對孩子進行一點品德等方面的教育,時間長了,自然會對孩子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正如杜甫詩雲:“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三、變“教法實施”為“學法指導”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主動發展要以學生為主體,培養學生的自主性、主動性、創造性,與以往的解決如何“教”相比,我更注意解決學生如何“學”的問題。與以往的課堂相比,更重視學習方法的指導,即教給學生怎樣學習,培養學生的自主性。我在讓學生通讀課文之前,總是先對學生進行學法指導:
1.批註法
讓學生在讀課文的過程中,把喜歡的美詞美句劃出來,並在空白處註明理由。每個人喜歡的句子不同,劃的句子就可以不同,尊重了學生獨特的閱讀體驗,並且日積月累地提高了欣賞語一言的能力。這種方法適合一切閱讀活動。比如說學生在讀名著《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魯濱遜漂流記》、《昆蟲記》等的過程中,也讓學生用此種方法。有一次,我把學生手中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收起來看,結果真是讓我高興。學生把書中優美的景物描寫、細致的心理描寫、生動的語言描寫,不僅劃出來,而且點評得非常有理有據。仔細的同學還不用同顏色的筆標劃出不同的內容。
2.質疑法
讀課文過程中,對於有疑問的地方也標劃出來,畫上問號。讀完首先由小組合作解決這個疑難問題。小組內解決不了的,再由老師點撥。教給學生一個好的學習方法,往往使學生受益終身。由點及面,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四、變“讀寫分離”為“讀寫結合”
許多同學覺得寫作文難,老師進行作文指導也往往先找範文,反而局限了學生的思維。課本中的文章都是編者精選的,我從每一篇課文中找一個可以指導學生寫作的切入點,促進讀寫結合。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讓學生在反復閱讀課文的基礎上,充分欣賞體會課文中優美的語言,進行寫作,把“讀書”和“下筆”的距離大大地縮短,直接在課堂上把“讀書”經過學生的品味、老師的點撥,變為“下筆”。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里,對百草園的描寫,有聲有色有趣,“不必說……也不必說……單是……”句式更是獨具特色,是仿寫的範本。提醒學生:用從整體到局部的順序;用形容詞、動詞抓住事物特點;用排比、擬人等修辭方法。並且給出一段範文:“不必說那一望無際的大海、萬里無雲的藍天、連綿不斷的青山,也不必說歷史悠久的劉公島、風光秀麗的環翠樓、高聳入雲的幸福門,單是我家門前的小花園,就有無限風光。”學生的思維得到開闊,有寫中國的整體到威海局部的,有寫齊魯大地的,也有寫城裡中學校園的。
在《最後一課》學會用動作、心理、神態等描寫來塑造人物,並且我設計了這樣的作業:猜猜他(她)是誰?要求:用兩種以上所學描寫方法,來寫班上的一位同學,不許出現名字。第二天,讓同學們猜。猜出來的,即為成功的作文。寫自己熟悉的同學,學生都很有興趣寫。
在《土地的誓言》中學會抓住有地域特徵的景物,來描寫家鄉。指導學生寫威海的四季……長此以往,學生的寫作能力大大提高。
五、變“講讀”為“導讀”
在鄒校長的帶動下,我們初一級部把語文課堂由“講讀”變為“自讀”和“導讀”,培養學生的主動性。“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聽老師講的終究是暫時的',只有學生自己體會領悟到的東西,才會印象深刻。
我做教學設計時,盡量把一篇課文的重點抓出來,用一個或少數幾個問題涵蓋整篇文章的重點,使學生可以在自學的同時,又能清晰地把握住文章的脈絡。《短文兩篇》中的《行道樹》和《第一次真好》,由於這兩篇文章都是散文,我就從散文的特點“形散而神不散”入手,只需拋給學生一個問題:這兩篇文章的形和神分別是什麼?事實證明,這一個問題完全可以由學生合作自主解決,而不需要老師再多講什麼。
六、變“以聽為主”為“聽說並重”
把課堂變為學生“自由發揮、暢所欲言”的天地,尊重學生自己獨到的見解,改變以往相當一部分學生“話未出聲臉先紅”的情況,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在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都做出讓學生充分體驗、充分發表自己見解的設計。
我經常在課堂上穿插一個小小的辯論賽,以有效地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我仿照“全國大專辯論賽”的模式,做了小小的改變。把班上同學分為兩大組,做為正反兩方。第一輪,先請正反兩方陳述各自觀點及論據,限時半分鍾。第二輪,請雙方辯手自由發言(將二辯三辯四辯擴展為全班同學)。第三輪,請正反兩方選一個代表做總結性發言。每一輪,我都根據學生的表現,做出及時的評價及簡短的點評。必要的時候,也會裝做場外援助,對弱勢方做出支援。比如說:“第一輪,正方勝,正方辯手的論據更充分,同學們的掌聲更熱烈!”平時不起眼的10分鍾以內的小辯論,對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的提高見效最快。在第五單元《馬》,我安排學生辯論:“我更欣賞天然野生的馬,我更欣賞人工馴養的馬”;《森林中的紳士》我安排的辯題是:“我們應該採用積極進取的生活方式,我們應該採用懶散悠閑的生活方式”。在綜合性學習中安排辯題:“千里馬與伯樂的關系——正方:伯樂更重要;反方:千里馬更重要”。我給出了30分鍾的時間,學生的辯論,就初一的孩子來說,就相當精彩了。
『陸』 怎麼學語文導讀
學習語文的好方式-語文導讀
第一單元
單元題解
把握生命的每一刻
憧憬和想像,是年少人生的一對翅膀,《在山的那邊》是對夢想和執著的詠嘆。人生需要有夢,更需要執著地追尋。孔子說過一句關於學習和思考的名言叫:學而不思則惘(迷惘),思而不學則殆(危險)。夢想和追求也一樣,夢而不追則惘,追而不夢則殆。
在人的一生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境況,有時甜,有時苦,有歡笑,也有眼淚。如何面對人生中的困難和挫折,《走一步,再走一步》告訴我們,勇敢和堅強是戰勝困難和挫折的最有力的武器。
生命是一本厚厚的書。花鳥草蟲都是生命,尊重所有的生命,珍惜自己擁有的一切,是人生必修的一課。兩篇同名的課文《生命 生命》便是對生命的禮贊,生命有的時候是脆弱的,而生命的本質卻是生生不息。讀《紫藤蘿瀑布》,更讓我們領略到生命的另外一層色彩,那就是美麗,一切生命都燦爛而美麗,需要我們用心地去欣賞、去呵護。
童年是一生中最美好的時光,童年的回憶總讓人那麼甜蜜。《童趣》記錄了童年時候一些如夢如幻的經歷,作者在一個小院子里自得其樂,這是童年所特有的享受。我們的童年時代又是怎樣的色彩呢?
本單元是從小學升入初中語文課的第一個單元。從小學到初中,是成長歷程中一個重要的階段,我們在初中的三年,會養成一些一生受用的品質和觀念。希望大家從這個單元的課文中學會——尊重生命,勇敢善良,堅忍不拔,去發現和欣賞生活中的美,永遠對生活充滿熱情和希望。
1 在山的那邊
(教材第2頁至第5頁)
認識作者
王家新:(1957— ),當代詩人。「在他的詩中,一直隱現著一個沉默、堅毅的跋涉者的身影,那是詩人的另一個自我。」(張桃洲《詩歌的位置》)代表作有《轉變》、《帕斯捷爾納克》(帕斯捷爾納克,前蘇聯著名作家,1958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倫敦隨筆》等。
創作點滴
《在山的那邊》是詩人早期的作品,正如詩人自己所說的那樣,這首詩起源於他的童年經驗。童年的詩人對外面的世界充滿了強烈的好奇心和一種隱秘的遙望和幻想,這種童年強烈的感情體驗一直影響著詩人的一生,這首詩,便是成年後的詩人為自己童年的夢想所譜寫的篇章。
課文導讀
一
小時侯,我常伏在窗口痴想/——山那邊是什麼呢?(設問。提出一個問題,引起閱讀者的注意。)
媽媽給我說過:海(自答。回答自己提出的問題。設問自答是寫作中常用的一個手段,巧妙的設問自答可以吸引閱讀者的眼光,豐富文章的表現手段,值得大家作文中學習。)
哦,山那邊是海嗎?(對整首詩的一個提問,整首詩都在回答這個問題。)
於是,懷著一種隱秘的想望……山那邊的山啊,鐵青著臉/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山那邊不是海,在山的那邊,依然是山。一個否定的回答,一種難過的心情,一個無情的打擊。「山那邊的山啊,鐵青著臉」,擬人,表達出對自己幼小心靈的打擊;「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比喻,一百分通常比喻圓滿和肯定,零分通常比喻絕望和否定。)
媽媽,那個海呢?(問句,媽媽是不會騙人的,那麼,是我的眼睛欺騙了我嗎?同時還起到銜接前後兩大部分的作用。)
二
在山的那邊,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呼應前一部分。用感嘆表示非常肯定的語氣,一個肯定的回答,一種尋找到答案的愉悅的心情,對追求和信念的歌唱。)
今天啊,我竟沒想到……一次次漫濕了我枯乾的心靈……(大家可以和「一」里第二段的描寫比較一下,同樣對爬山的描寫,因為有了信念的支撐,不管遇到什麼困難,都不會再「哭著回來了」,這才像一個真正的男子漢。)
在山的那邊,是海嗎?(反復。用反復詠嘆表示強調,是詩歌中常用的手法,可以增強詩歌的節奏感。)
是的!人們啊,請相信……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解題,突出重點。解釋什麼叫「信念凝成的海」。海象徵著追求的目標,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追求,每個人都應該堅持不懈地追求,有了堅定的信念,人們總會達到自己追求的目標。)
課文點評詩歌是文學中璀璨(cuǐcàn,耀眼,光彩照人)的明珠。它的語言精煉,節奏鮮明,感情豐富,思想深刻。因為詩歌中往往除了字面的意思外還有隱藏的含義,所以理解詩歌需要充分展開自己的想像力,把詩歌背後的意思挖掘出來。
意象、節奏、韻律、意境,是詩歌閱讀和創作的幾個關鍵詞。下邊我們分別來談一談這幾個生詞。
「意象」指詩歌中描寫的具體的事物,比如這首詩中的「山」和「海」。一個意象往往隱含了很多的情感在里邊,意義往往不是惟一的。這首詩里的「山」,可以指具體的作者家附近的山,也可以指抽象的困難和阻礙,還可以指生活中遇到的挫折和失敗;這首詩里的「海」,可以指真正的大海,也可以指想像中的大海,還可以指追求的目標和堅定的信念。這就叫「象徵」。和一般的比喻不同,象徵是指意象所隱含的意義,可能有很多種不同的理解。你也可以有自己的解釋,只要你讀了,想了,就能夠感覺到,這也是詩歌總能給不同的人不同的感受的原因。
一首好的詩歌一般都會琅琅上口,靠的就是它的「節奏」和「韻律」。古代的詩歌對節奏和韻律的要求是非常嚴格的。大家都背過很多古詩,比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比如「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都是字句整齊,最後一個字按照一定的規律來押韻(押韻:韻母部分大致相同。如「光」、「霜」、「鄉」,韻母部分都有「ang」;「流」、「樓」,韻母部分都有「ou」)。現代的詩歌雖然不一定押韻了,但一首詩整體仍然有著自身的節奏感和內在的旋律,否則就不能算是一首好詩。這首詩分成兩個大的部分,每部分都是三小節,相互間都有著呼應。大家可以仔細看「課文導讀」里邊指出的一些句子,如「媽媽,那個海呢?」,如「在山的那邊,是海!」,就是前後呼應的地方,也是表現詩歌節奏的地方。這首詩總體上說是不押韻的,但每句的最後一個字大多使用的是鼻音韻母(以n或ng結尾的韻母,如an、ang、in、ing、en、eng、un、ong等),比如「想」、「望」、「頂」、「山」、「分」、「根」、「騰」、「靈」、「信」、「睛」,也有一定的韻律感覺。節奏和韻律不太容易掌握,如果同學們想學習寫詩,多讀詩,尤其是大聲地有感情地朗讀有助於幫助大家體會詩歌的節奏和韻律。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意境」是指一首詩歌整體想要表達的含義。對同一首詩歌,不同的人可能會有不同的理解,這是很正常的現象。「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說的就是這個意思。這是由不同的讀者具有不同的生活經歷和修養水平等因素造成的。當然,有的理解合理些,而有的理解不合理些。這首詩前後兩大部分形成一個對比,第一部分表達一種童年時候的幻想、迷惘和失望,這是在成長過程中總會遇到的經歷;第二部分則是全詩的重心所在,表達詩人終於長大,長大的標志是詩人為自己尋找到了信念的海洋。通過前後的對比,詩人想告訴讀者的是,人生首先要有追求的目標,但僅僅只有目標是不夠的,還要堅持不懈地追求,才能真正實現目標,到達一個新的境界。同學們,你們說呢?也許你們還有更好的想法,希望你們能動筆寫下來或者講給大家聽。
延伸閱讀
同樣是山,同樣有海,兩首詩卻表現出了不同的想像和追求。《在山的那邊》里孩子問媽媽,《山民》里孩子問父親,山裡的孩子都憧憬著外邊的世界,有著強烈的好奇心。讀讀這兩首不同而又相同的詩,或許會帶給你更多的感觸。
山民 韓東
小時侯,他問父親
「山那邊是什麼」
父親說「是山」
「那邊的那邊呢」
「山。還是山」
他不作聲了,看著遠處
山第一次使他這樣疲倦
他想,這輩子是走不出這里的群山了
海是有的,但十分遙遠
他只能活幾十年
所以沒等他走了那裡
就會死在半路上
死在山中
他覺得應該帶著老婆一起上路
老婆會給他生個兒子
到他死的時候
兒子就長大了
兒子也會有老婆
兒子也會有兒子
兒子的兒子也還會有兒子
他不再想了
兒子也使他很疲倦
他只是遺憾
他的祖先沒有像他一樣想過
不然,見到大海的該是他了
(選自1982年第8期《青春》。)
研討與練習答案參考
一、大家可以參考課文導讀和課文點評中對「海」與「山」的象徵意義的說明。注意,他們的意義並不是惟一的,而且最好能和生活中實際發生的事情聯系起來解釋。
二、
1.痴想:痴想本來有兩個意思:發呆地想(動詞);不能實現的痴心的想法(名詞)。這里是指小孩子的夢想。兒童時代是充滿夢想的時代,想像自己能長上翅膀,想像太陽是一塊大大的生日蛋糕,想像每一朵花里都住著一個小小的精靈,這些都可以叫做痴想。在痴想中,往往蘊涵著一些天才的發明,一些美好的願望,一些開心和快樂的心情。
2.鐵青著臉:臉色鐵青,一般是在人發怒、害怕或者生病時候的臉色。「山」鐵青著臉是一種擬人的說法,但描寫的其實是自己的心情:失望、痛苦、遭受打擊。這種心情大家應該都有過,比如最要好的朋友不理睬自己了,比如最心愛的球隊輸了,這種時候你會覺得本來陽光明媚的天也陰下來了,本來悅耳動聽的歌也像在哭泣,周圍的環境隨著你的心情在發生著變化。
3.誘惑:吸引。誘惑力就是吸引力。山頂的誘惑力在於,爬上每一個山頂都讓我感到也許我能夠看到山那邊的海,這是我爬山的動力,也是我信念的源泉。大家可以想一想,什麼對自己最具有誘惑力,是出去旅遊,是過新年,是考試拿滿分,還是其他一些我們想不到的東西。
4.枯乾:也可以說「乾枯」,沒有水分的樣子。比如枯乾的花、枯乾的河流、枯乾的皮膚等。枯乾的心靈,是一種很形象的說法,心靈沒有了水分,也就意味著一個人喪失了想像力和創造力。詩歌的語言一般都是很形象的語言,可以留給人很多想像的空間。大家可以再想想,我們還能用「枯乾」形容其他的什麼事物?
三、
例一:(節選自冰心《說幾句愛海的孩氣的話》)
海是動的,山是靜的;海是活潑的,山是呆板的。晝長人靜的時候,天氣又熱,凝神望著青山,一片黑鬱郁的連綿不動,如同病牛一般。而海呢,你看她沒有一刻靜止!從天邊微波粼粼的直卷到岸邊,觸著崖石,更欣然的濺躍了起來,開了燦然萬朵的銀花!
例二:(節選自高爾基《海燕》)
烏雲越來越暗,越來越低,向海面壓下來,波浪一邊歌唱,一邊沖向空中去迎接那雷聲。雷聲轟響,波浪在憤怒的飛沫中呼嘯著,跟狂風爭鳴。看吧,狂風緊緊抱起一堆巨浪,惡狠狠地扔在懸崖上,把這大塊的翡翠摔成塵霧和水沫。
讀一讀,寫一寫注釋參考
痴想:見練習二。比較:「痴心妄想」中也包含了痴、想這兩個字,形容一個人總是想著不可能實現的事情,但卻是用在不好的地方,含有貶義。
隱秘:形容詞,不容易看到或不容易發現,如隱秘的地方、隱秘的事情、隱秘的願望。比較:隱藏(動詞),藏在不容易發現的地方;秘密(名詞或形容詞),我有一個秘密,秘密的地方。
鐵青:見練習二。比較:雪白、血紅、漆黑、天藍、墨綠,它們都有同樣的構詞方法,但「鐵青」的用法比較特別,我們可以說「鐵青著臉」,但不能說「雪白著臉」或「血紅著臉」等。
凝成:níng,注意與「疑」(yí)的讀音區別開。「凝」可組成「凝結、凝固、冷凝、凝聚」等詞,本來是指像「水蒸汽凝成水珠」這一類的自然現象。文中「信念凝成的大海」是一種抽象的用法,類似的說法還可以有「眼光凝成的希望」、「愛心凝成的海洋」等。
誘惑:見練習二。常見的搭配有「充滿誘惑、誘惑著我們」等。
喧騰:喧鬧沸騰。形容聲響很大很亂。與「喧嘩」、「喧鬧」相比,一般用在比較正面的地方。如:「建築工地一片喧騰」表現出工人積極勞動的場面,「聽到春遊的消息,教室里一片喧騰」表現出同學們的高興和興奮。
一瞬間:形容時間極其短。類似的說法還有「彈指間」、「眨眼間」、「剎那間」等。
『柒』 如何指導學生有效地課堂閱讀
一、變學生被動為學生主動
大綱指出:「要引導學生積極參加聽、說、讀、寫的實踐,重視在實踐中學習語言,理解語言,運用語言。要交給學生一些學習方法,鼓勵他們採用適合自己的方法,主動地進行學習。……逐步培養學生的自學習慣。」而我們的語文課堂,沒有朗朗的讀書聲,沒有學生積極主動地討論與思考,沒有熱烈的發言……更多的則是鴉雀無聲,教師則埋怨學生啟而不發,這難道都是學生的錯嗎?真的是學生的「啟」而不「發」?於是乎大家便以講授為主,回到50年代的教學模式中去,學生真正成了「記錄員」、「復讀機」「人雲亦雲的聽眾」,這樣的閱讀便成了老師的閱讀。我們老師不可讓課堂被一連串的提問和繁瑣的講解擠占學生自悟的時間,磨滅學生的學習熱情,將課堂變成少數「好學生」的天地,訓練不踏實,一套套「花架子」,表面上熱熱鬧鬧,實際上收獲不大,閱讀只停留在理解的層次上。
要真正使學生便成閱讀的主人、學習的主人,就必須想方設法讓學生擺脫「你講我聽」的思想束縛,在課堂上安排充足的時間讓學生自學。我要求學生查字典,解決字、詞、篇的一些問題,也讀相關的課外書,補充一些必要的知識,還讓他們自己去分析課文,理解課文,提出問題,自阿反復的讀書中回答自己的問題,讓學生主動地、自覺的看書,積極動腦思考。在課堂上,對可講可不講而學生通過自學便能解決的問題,我只是適當的加以指導,扶一扶,讓他們自學解決。讓每一個學生都有均等的學習機會,人人動手、動口、動目、動腦。創造機會讓不同程度的同學均有成功的可能。對在學習上取得成功的學生,及時加以肯定、表揚,讓他們把成功作為閱讀的動力,樹立信心。
二、變多講少讀為少講多讀
朗讀是閱讀的一種重要方式,《語文課程標准》把「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作為各個學段閱讀能力要求的一個明確規定。」而在我們的一些語文課中,學生的閱讀時間短促,教師只是簡單的讓學生將重點句段進行朗讀幾遍便匆忙進行回答總結,學生知之甚淺無從下手。閱讀變成了蜻蜓點水一帶而過,理解稍有困難何況運用。
讀,是培養閱讀能力的有效途徑之一。它有助於更加真切地感受作品,有助於因聲解義,領略作品的精妙之處,有助於加強與肝,以聲傳情。在平時的閱讀教學中,我們要給學生充裕的時間來品讀悟讀。著名的語言學家呂叔湘先生曾講過,他在讀書時,教他們莎士比亞戲劇的一位教授,一上課就讓他們讀,如果不懂,還要讀。就這樣,一堂課讀來讀去,終於領會了莎翁戲詞的妙處。具體的講,進行閱讀教學,一定要多讀少講,把較多的時間留給學生,讓學生主要通過自主的入情入境地朗讀,讀懂課文,有所感悟。
三、變局部引入為整體把握局部
《語文課程標准》中特別指出:「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在教學中,我們有些教師為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導入新課後,先要求學生自主選擇感興趣的一段話、一句話或一個詞語進行讀讀議議,從表面上看,充分尊重了學生的學習自主權,實際上是剝奪學生整體感悟課文的權利。我們都知道,對課文的閱讀感悟首先應該是整體感知的基礎上,聯系文章整體和語境才會取得較好的效果。脫離了課文的整體,對課文的理解肯定是膚淺的,甚至是偏頗的。探尋文章的主旨,在閱讀教學中特別重要,我們要避免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現象發生。正如葉聖陶先生曾說過:「讀一篇文章,如果不明白它的主旨,而只知道一些零零碎碎的東西,那就等於白讀。」
可見,語文教學尤其是閱讀教學要重視培養學生全面、整體的把握能力,要引領學生從高角度、大視野「高瞻遠矚」去進行綜合探究。如何實施整體性閱讀教學、有效培養學生的整體感悟和把握能力呢?首先,閱讀教學的設計要注重從整體(從整篇課文、整個主題單元、整冊書,甚至整個學段)入手,做到從大處著眼、從小處突破。其次,要探索創新閱讀教學策略、努力增強學生的整體把握能力。這里以單篇課文教學為例,可以採用照應把握、朗讀把握、讀寫把握、板書把握等多種方式。就是略讀、瀏覽能力的培養,也要注重培養整體把握的習慣和能力。比如,指導學生讀一篇課文,要教學生先看該課文屬於哪個單元,在單元之中屬第幾篇課文,單元學習重點是什麼;再看看本課的「預習」、「思考練習」,甚至看看本單元的「導讀」或「讀寫例話」,這樣有利於開闊視野、提升高度、整體把握。再如,指導學生讀整本書,要幫助學生掌握讀一本書的方法——先從讀封面開始,知書名作者出版時間;次讀前言後跋,知寫作意圖、內容梗概、注意事項;再讀目錄,知結構體例,最後讀正文。這樣就能做到胸懷全書,整體把握。
四、變重情感品味為積累運用語言
閱讀教學的目標是:「學生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學會運用多種方法閱讀。」即要讓學生能夠讀懂,並能積累較多的語言,以至能夠說,能夠寫,運用語言這種工具進行交際。而現在的一些老師總是將目標定在:分析文章的主要內容、人物形象、寫作特點以及遣詞造句等特點上。雖然這些分析與運用語言有一定的聯系,但它決不是小學生所掌握的技能。長期以來,由於閱讀教學的重點是放在培養學生閱讀分析文章的能力上,整個教學過程的中心往往朝文章的理解傾斜,嚴重忽視了語言的積累,很少進行語言的訓練。在語文的課堂教學中, 「理解語言」和「運用語言」的訓練時間分配上,比例嚴重失調,幾乎不成比例。為什麼我們教了學生那麼多好的文章,方法也指導了,可學生的作文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還是沒有增長呢?這就是我們現在的教師重情感品味,輕語言感悟。我們的孩子記住了優美的片斷卻不知道如何去運用,這就是我們只告訴他們這是優美的句子、片斷,而沒有告訴他們好在哪裡,學生只停留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課程標准中明確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
同時大綱中指出:在作文教學中,應該指導學生靈活運用在閱讀教學中學到的知識和技能。雖然閱讀不是專門為了寫作,但是閱讀對寫作的重要作用是不可否認的。古人雲:「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在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學習和體會作者遣詞造句、表情達意的方法,引導學生進行大量的閱讀,摘抄優美的句子、片斷,將閱讀與寫作結合起來,也可以在自己的讀物上作出記號和批語,把在閱讀中產生的靈感和學習生活感受隨手記下來,形成讀後感或書評。在習作中運用閱讀中學到的知識,就會達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綜上所述,我們要改變傳統的閱讀教學模式,在「新課標」下進行閱讀教學,「以閱讀為主,抓住語言的朗讀、揣摩、感悟、學習、運用來完成教學任務」。在平時閱讀訓練中逐步形成閱讀能力,以適應今後的閱讀要求,進行更加行之有效的閱讀教學。
『捌』 如何上好整本書的閱讀指導課
語文課程標准關於課外閱讀的建議指出:語文教學應該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鼓勵學生自主選擇閱讀材料。然而,如果放任學生自由朗讀,往往效果不能盡如人意。此時,作為我們老師,如果能指導學生開展同一本書朗讀,則效果會尤為突出。那麼如何進行整本書的課外閱讀?整本書的閱讀在於一個整體,不同於一篇課文的教學,學生閱讀了一本書,留下些什麼印象,感受到什麼,是非常重要的。教師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事先推薦書目,利用閱讀課,進行讀書交流。交流時,教師把握的是一個整體,不必關注每一個細節,強調整體的感知的同時,引導學生對精採的內容逐步深入的再閱讀。整本書的閱讀,既要關注學生的個性的體驗,又要通過細節的挖掘,幫助學生走進閱讀,體會字詞的精妙之處。
中高年級之後,書的篇幅長了,一節課的時間不夠了,甚至一天、一周都不能解決問題。教師推薦了一本書後,學生往往一開始興趣很濃,但因為這個過程比較長,有些學生可能會逐漸失去新鮮感,逐漸倦態。也有的學生會因為理解能力有限,看不懂或理解不深入,導致看書的質量不高,這時,就更需要老師在班級中開展讀書活動,上好閱讀指導課,引導學生更好、更深入地讀好。
閱讀指導課,一般可以分為三個階段,三種課型。即學生閱讀前的「導讀課」,閱讀中期的「推進課」,讀完書後的「主題讀書課」或稱為「討論交流課」。
第一階段:「導讀課」
開展班級共讀的第一步是使孩子們對即將開始的閱讀旅程充滿期待,興趣高漲,在這個環節,什麼樣的方法最容易引起孩子對書的濃厚興趣,那它就是最好的導讀。當然,有的時候還是需要教師加以引導。
1.講講作者和相關書評導入。
2.可以利用童書的封面等來導入。
3.利用精美的插圖。優秀的童書,它的插圖也是非常棒的,例如《夏洛的網》一書的插圖水平相當高。那麼呢,把書中的插圖做成PPT,配合老師對重點情節的的講述,使學生深陷其中,形成懸念。
這樣的導入,不僅揭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還巧妙地把最好要進行的主題探討隱含其中,這時候開始讀書,效果將是非常好的。
在導讀課上,我們要做的就是設置足夠的懸念,激發學生的興趣,同時要在首思尾,在導讀的時候就考慮最後的主題探討,為他做好鋪墊,還可以對後面的閱讀提出一些要求又目的地閱讀比漫無目的的效果要好的多。
第二階段:推進課
中年級的推進課,可以大聲朗讀故事,配合游戲,變換多種形式復述故事。高年級是分章節的閱讀和若干個小主題的討論,無論哪種種方式,都是要努力推動學生的閱讀走得更深更遠。為各個章節設計的問題中,有的是促進學生對故事情節的關注與熟悉,有的則是促進學生對故事中隱含的主題的逐步思考。
在共讀的推進過程中,我們要始終關注孩子們的閱讀進程,而不是只負責把書發給他們就完了。推進課可能是一次,兩次,也可能是多次,有時候是幾分鍾,關於某一個話題的交流,有時候甚至可以拿出更多時間來進行,完全根據孩子閱讀的實際情況而隨時調整,在這里老師要把握閱讀的時間與節奏,只要班上多數學生讀過了就可以了,你如果想等所有學生都讀完了再往下進行,那你有可能永遠都等不到。在這期間,故事主題要被多種形式反復提及,但推進課的討論與最後的討論是不同的,這時候並不要求對話題做詳細的回答,他們可以只在書上寫寫劃劃,做點記號,甚至只記下頁碼,為後面的討論做准備,總之,推進課的所有話題就是為了推進學生的閱讀,引導他們往深處思考。在這方面,老師們有無限多的好辦法,製作書簽,讀書小報啊,設計讀書卡啊。另外爭取家長的參與是非常重要的,老師可以通過便箋,通過一封信來爭取家長對孩子閱讀的關注和參與,不少家長非常樂意參與這個過程,記錄了很多非常好的親子共讀日記。
第三階段:主題讀書課
首先,主題讀書課不是對故事的簡單重復,所以在主題探討課上絕對不要去重復講述故事,而是對整個故事,整本書的回顧總結與提升,就是說,要領著孩子往高出走一走,這是老師在主題讀書課上最重要的任務。在這里特別想強調的是這一點,與學生當下的生命相結合。如果沒有這一點,那麼共讀的意義就打了折扣,甚至可以說失去了它最根本的意義。無論是多麼優秀的童書,如果它沒有與學生的生命體驗發生碰撞,沒有與學生的生命結合起來,就不可能對他們有什麼實質上的影響。
其次、拓展討論,加深感悟
讀書討論由學生提出,或由教師設計.注意提問時可以局限在故事情節上,要和學生生活作適當的聯系。教師可提前預設課堂提問,學生根據以上的問題進行討論。
第三、提升情感,感悟生命的意義:
第四、激發讀書慾望:
介紹系列故事。
第四階段:延伸活動。
導讀,推進,主題交流,這三個流程之後,還可以有一些延伸的活動,例如共讀《夏洛的網》後可以延伸閱讀懷特的另外兩部童話名作《精靈鼠小弟》和《吹小號的天鵝》;共讀《永遠講不完的故事》也可以補充閱讀米切爾。恩德的其他作品,如《毛毛》《犟龜》等,讀過《草房子》後再讀讀曹文軒的其他作品;《夏洛的網》《彼得潘》《木偶奇遇記》都有非常棒的電影,共讀之後和孩子們一起看看電影,也是很享受的。續寫《特別的女生薩哈拉》的故事,或者創編自己的特別故事,也可以象薩哈拉一樣寫一寫自己的心靈日記,讀過《綠野仙蹤》呢,可以讓孩子們把書中的故事排演成好看的童話劇,都是很好的閱讀延伸活動。
『玖』 小學語文如何指導朗讀的方法
朗讀是一門藝術,是提高小學生閱讀能力的關鍵,也是加強小學生 人際交往 能力的基礎。那麼接下來給大家分享一些關於小學語文如何指導朗讀的 方法 ,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學語文如何指導朗讀的方法
一、教給學生朗讀的技巧
朗讀是一門有聲語言的藝術,是朗讀者在理解作品的基礎上用自己的語言塑造形象,反映生活,說明道理,再現作者思想感情的再創造過程。這一過程就是讓 文章 "復生"過來,賦予文章生命力。讓文章"復生",所以朗讀時需要有一定的基本技巧。
古人雲:"授人魚不如授人以漁" 。葉聖陶老先生也曾經說過:"教是為了不教。 所以我們要教給學生朗讀的技巧。在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教材的實際和學生朗讀水平的實際,加強對學生朗讀方法的指導,強化朗讀技巧的訓練,不斷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一是從朗讀方式上講,要讓學生能通過輕聲朗讀、放聲朗讀、誦讀等方式訓練學生對朗讀技巧的感悟。二是從朗讀方法上講,要讓學生在朗讀中能夠注意停頓,聲音的輕重、速度和節奏、語調等技巧來領略朗讀的妙處,提高朗讀的水平。
在朗讀教學中,教給學生一些技巧是必要的。對學生的朗讀加以有效指導體現了一個出色教師應有的素質。然而有的教師為了快速、簡捷、短時間內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便直接傳授學生朗讀秘訣:什麼地方重讀,什麼地方輕讀,什麼地方停頓長些,什麼地方停頓短些,什麼地方帶著微笑讀,什麼地方讀出傷心來……這是純技術性的朗讀技巧的灌輸,至於為什麼要這樣讀,教師不加解釋,學生的朗讀便成了"邯鄲學步"。一旦脫離了老師的技術指導,他們就無所適從了。
所以,我們在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時,千萬不能滑向形式主義泥潭,既要重視技巧,又要不"唯技巧"。"唯技巧"即聲音上形似,而沒有內心的情感依據。學生也有自己的思想,看法和生活 經驗 ,對 句子 的理解體會也各不相同,所以讀出來的感情也就不相同。如果我們不告訴學生應該在什麼地方注意什麼,而是創設一個情景,讓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經驗多體驗,獲得真切的感受,擁有情感的體驗,那麼,學生朗讀動情時聲音自然有高低之分,輕重緩急,有了變化就成了藝術。朗讀技巧是為表達作品思想情感服務的,缺乏思想內容的技巧是無水之花,不符合作品感情的語調也只能是無本之木。
二、引導學生在朗讀時進行比較揣摩
在閱讀教學中,我們往往發現課文中有些詞雖然並不深奧,表層意思也並不難理解,但卻用得精妙傳神,耐人尋味。對於這樣的詞,我們可以引導學生通過比較,反復揣摩品味,挖掘其隱含意義,體會作者遣詞 造句 的獨特魅力,錘煉學生的語感,使其有所感悟。如《月光曲》一課,皮鞋匠兄妹稱贊貝多芬所彈的曲子時說:"彈得多純熟啊!"教師如果把"純熟"換成意思相近的"熟練",讓學生和原句比較,推敲賞析,學生就會品出"純熟"不但表現了曲子彈得熟練,還反映了熟練的程度。另外,教師可以通過對語言文字進行增補、刪除、替換、變序等方式,使學生感受到課文中語言的精煉、形象、細膩等特色,學會准確地運用語言來表情達意。
例如,《秋天的圖畫》有一句:"梨樹掛起金黃的燈籠,蘋果露出紅紅的臉頰,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高粱舉起燃燒的火把。"為了讓學生體會"掛,露,翻,舉"所描繪的秋天景色的勃勃生機,體會"秋天的圖畫"色彩的美麗,教師可採用對比的方法,出示"金黃的梨樹"、"紅紅的蘋果"、"金色的稻海"、"火紅的高粱"。讓學生談談哪句好?好在哪裡?學生紛紛舉手,有的說:"課文的好是因為它寫出了動作,如掛起、露出、翻起、舉起。"然後讓學生做動作表示,並說這里不僅寫出了顏色、樣子,還寫出了植物的生命,就是秋天的勃勃生機,請大家讀出美,讀出勃勃生機,學生馬上就能入情入味地朗讀起來。
三、珍視學生獨特感受,倡導朗讀個性化
《語文課程標准》指出:語文課程具有人文性。同時指出: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倡導朗讀個性化,就是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就是堅持語文教學的人文性。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們對同一件事的態度是不盡相同的,這取決於他們各自的性格、生活經歷、心境、所處的時空、觀察的角度等。因此,對同一篇作品,對同一個句子、同一個詞語,人們的理解都是不會雷同的。所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學生們的朗讀感受也決不會雷同。
如在教學《趵突泉》一文時,對以下描寫大泉眼的句子,學生的理解由很大不同:"永遠那麼純潔,永遠那麼活潑,永遠那麼鮮明,冒,冒,冒,好像永遠不感受到疲乏,只有自然有這樣的力量!"特別是學生在朗讀"冒,冒,冒"三個字時,語速、輕重、情感截然不同。有學生讀時由輕到重,由快到慢,字字句句飽含深情。而有的學生朗讀時卻是三字連貫,一氣呵成!他說∶趵突泉充滿青春活力,我覺得只有這樣讀,才能表現出它的巨大力量!"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小學語文如何指導朗讀技巧
1、把握教材,指導朗讀
《語文課程標准》指出"各年級都要重視朗讀,充分發揮朗讀對理解課文內容、發展語言、陶冶情感的作用。"小學 語文教材 精選的讀篇大都是名家名著,是教材的主體,是進行語文基本功訓練的主要憑借。朗讀好課文,更有助於學生真切地感受作品,有助於因聲解義,領略作品的精妙之處,有助於學生增強語感,以聲傳情。
名師竇桂梅說:"一個好的語文老師,應該力求豐富自己的感情,錘煉自己的語言,積淀自己的文學素養,站在傳承文明的高度,以心向真善美的人文情懷,引導學生大聲朗讀。"由此,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將課文讀通、讀順、讀熟是關鍵。在朗讀的過程中,可以讓學生自由朗讀,想怎麼讀就怎麼讀,可以大聲讀,可以小聲讀,可以幾人合作讀……讀的過程中,可以快讀,可以慢讀,還可以停下來做做記號。總之,讓學生在讀的過程中感悟課文內容,每讀一遍要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
如《長城》一文中的一段話:"單看這數不清的條石,一塊有兩三千斤重,那時候沒有火車、汽車,沒有起重機,就靠著無數的肩膀無數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這陡峭的山嶺。"筆者讓學生們自己讀,然後說出對這段話的理解。一個學生說:"這段話里有一個"單"字,說明了長城的高大堅固"。又有一位同學說:我看到了"數不清",說明修建長城用的條石多,還有"一塊""兩三千斤"突出了條石的重量。就這樣,學生們踴躍發言,講出他們通過朗讀後對文章的理解。通過朗讀,該注意的地方學生自己都注意了,問題也解決了,對課文的理解也更透徹了。朗讀就是這樣,將無聲的書面語言轉化為有聲語言,是一種創造性的活動。
2、方法多樣,樂趣無窮
無論是解決數理化的問題,還是朗讀課文,都要講究方法。好的方法能夠事半功倍。在教學中,教師如果能夠創造出多種多樣的朗讀形式,就會讓學生的朗讀熱情高漲,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
例如,在語文朗讀教學中,教師可以與學生比較著朗讀。不是單純地只是教師在示範,學生在那兒聽,也不是學生一直在讀,教師只是在指出問題。要讓師生能在課堂上互動,學生和學生也能在課堂上相互交流,這樣才能讓學生把自己的朗讀與老師、同學的朗讀進行比較,發現問題,從而解決問題。只有這樣,才能激活學生的思維,產生新的情感體驗。
再有,可以利用學生的好勝心和極強的自我表現的心理,在教學中,讓學生之間比賽著朗讀。在課堂上,讓學生朗讀同一篇文章,舉行一次小規模的朗讀比賽,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對方的優點,認識到自己的不足。這樣不僅能夠培養學生的進取性,還能讓學生在這種相互競爭、相互激勵的學習氛圍中,更加有學習積極性,朗讀時也更加用心,用感情。
我們還可利用角色扮演來朗讀文章。小學生的模仿能力和 記憶力 都很強,在語文朗讀教學中,可以先由教師進行范讀,讓學生們直接地感受語言,再讓學生分別扮演課文中不同的角色,讓他們在模仿中體驗人物的語氣、動作和情感,然後把自己的理解表達出來。在這個過程中,不僅能讓學生的語言得到良好的發展,同時還能培養他們的 想像力 和創造力。
另外,還可以配以音樂相輔相成等等。朗讀的方法還有很多,還需要我們不斷地努力和探索。
3、讓學生在誦讀中溝通
"文章讀之極熟,則與我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真正的閱讀,是與文本作者心靈的溝通與對話,是由一個生命進入另一個生命的融合重建過程。在教師講解、分析基礎上獲得的感悟往往缺少深切的體驗和情感的共鳴。一篇文章內含的思想情感真正由作者"移情"至讀者,非得靠有感情地反復誦讀。因此教師要教給學生一定的閱讀方法,多給學生提供朗讀的機會,通過抑揚頓挫、長短徐疾的朗讀,化無聲文字為有聲語言,讓學生展開豐富的想像,才能讀出其中的味道,讀出其中的深層含義,感悟文章的真諦,達到"情自心中來,情自口中出"的美妙境界。
4、評讀促進發展
在多種讀的形式中,評讀是不可缺少的。課堂中,教師們常用"賽"的方式組織朗讀教學,如小組比,男女生比等。既然有賽,就有評。評議時,教師應特別注意評價的理念和方法,充分地尊重學生,使每一個學生在評價過程中領略成功的喜悅。學生的主體意志是在具有真正主體地位之後而漸漸形成的,有了主體意志,才有了自我探索,自我發現,自我發展,也才有了自己的思想。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經驗世界,加上閱讀材料本身內涵的開放性,不同的學生對文本會作出不同的"解讀"。所以,教師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逐步養成欣賞學生看問題的不同立場、方式、方法的習慣。
小學語文指導朗讀方法
一、 讓學生明白朗讀的好處,從而激發學生良好的朗讀慾望
1、首先要樹立學生講好普通話的信心,為朗讀作初步的准備。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普通話讀音準確、規范就會為朗讀打下十分良好的基礎,所以一定要抓好讀音這一關。
2、教師自己范讀課文,經過自己精心的准備,深入地體會作品的豐富的內涵後,教師為學生范讀,給學生樹立一個愛讀書、愛朗讀的好榜樣,學生會十分喜歡模仿教師的朗讀語氣、語調、表情、手勢等。
3、播放錄音,讓學生欣賞別人的「朗讀作品」,從而加深對課文的印象,有了朗讀的沖動。
二、發揮教師的示範朗讀作用
低年級學生剛接觸字詞,如果一開始就讓他們拿起書憑眼睛掃視來感知成段成篇的語言文字,是有困難的。因此,教師示範朗讀的引導作用尤為重要。示範朗讀即通常說的范讀。教學中,如果教師只是講應該怎樣讀、不應該怎樣讀,學生是很難學好朗讀的。他們的認識還是很模糊的,並不知道怎樣讀才算表達情感了。但孩子們的模仿能力很強,如果他們親耳聽聽老師是怎樣讀的,學起來就容易得多,讀起來就有情有意的多。
三、創設情境,擴大朗讀的訓練面
讓學生發自內心地願意讀,喜歡讀,對朗讀產生濃厚的興趣,是朗讀教學的第一要務。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小學生好動、好勝、好奇心強等心理特點,巧妙地創設各種情境,從而提高朗讀教學的效率與質量。在朗讀訓練中,教師要為學生的自讀感悟創設主動選擇的條件和機會,促成他們個性化發展。但如果沒有老師的引導,學生的選擇往往會有很大的隨意性和盲目性,影響教學效果,所以教師必須在朗讀訓練中有意而巧妙地引導學生選擇。要通過引導學生、點悟學生,使學生的思維、想像、情感等心智活動自主參與到朗讀實踐中,完成對文字元號所承載的思想內容,文字材料組織方式以及所滲透的情感、韻味的感知和領悟。
四、在比賽中激起學生的朗讀慾望,讓他們體驗獲得成功的喜悅感
1、利用閱讀課進行背誦古詩、背誦優美片段等朗讀比賽活動,並設立相應的獎勵制度,以此激起學生有感情朗讀的興趣,養成良好的朗讀習慣。
2、要特別重視每天的早讀課時間,除了要求學生都有要放聲朗讀之外,教師也和同學們一起朗讀,既可以起示範作用,又能提高他們朗讀的積極性,何樂而不為呢?教師和學生進行朗讀比賽,可謂有創意。
3、進行積累大賽,讀完一課後,讓學生 說說 積累了哪些優美的詞句或片段,看誰積累得又多又好,並能用自己的朗讀形式背出來,這樣不但培養了學生的積累能力,又增強了朗讀水平,真是一舉多得。
小學語文如何指導朗讀的方法相關文章:
★ 小學語文課上5種朗讀的教學方法
★ 小學語文朗讀指導的方法
★ 小學語文朗讀技巧方法
★ 小學生語文朗讀教學方法
★ 小學語文朗讀指導方法
★ 小學生語文朗讀方法歸納
★ 小學二年級語文朗讀指導方法
★ 小學生語文朗讀方法有哪些
★ 小學生語文朗讀教學方法策略有哪些
『拾』 小學語文課堂中如何進行朗讀指導
指導朗讀是小學語文教學的一個重點,也是一門藝術。讓學生充分地讀,在朗讀中整體感知,在朗讀中有所感悟,在朗讀中培養語感,在朗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情動於中而形於外。如果離開朗讀這一中介,學生很難走進課文,當然更談不上讓人物活起來。 指導學生進行朗讀的要求與方法:一、讀出人物的思想感情 讀出人物的思想感情,就是通過朗讀,把人物語言中蘊含的思想感情讀出來。 方法之一:提醒學生注意提示語和對話中的標點符號,從中體會人物的處境和思想感情。例如指導學生讀《珍貴的教科書》中指導員說的最後一句話:你們要好好學習將來我提醒學生注意提示語。一開始,學生就讀得低沉無力了,省略號被忽略了。後來,學生明白了這里的省略號是因為指導員身受重傷,說話上氣不接下氣時,再讀,聲音就既弱又斷斷續續了。我經常提醒學生讀書要讀標點符號,因為它們也有表情達意的功能。 方法之二:啟發學生給人物對話加提示語,通過加提示語進一步理解人物思想感情。教《狐假虎威》時,有一位小朋友在狐狸說的老天爺派我來管理你們百獸,你吃了我,就是違抗了老天爺的命令。我看你有多大的膽子這段話前面加了狐狸吹牛說的提示語。應該說他理解得不錯,但他沒讀出吹牛的語氣。我說:你這樣讀恐怕蒙不住老虎。如果蒙不住的話,你的命可就沒了!我這么一說,第二遍他讀得就好多了。這種啟發,讓學生進入角色。即透過全文,透過提示語和標點符號,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這是最重要的。 二、讀出話外音 有些課文中的人物對話,是話里有話。如《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中,魯迅見周曄讀《水滸傳》馬馬虎虎,常常把這個人做的事,安在另一個人身上,便說道:哈哈!還是我的記性好。還有,一天吃晚飯時,魯迅說道:你想,四周圍黑洞洞的,還不容易碰壁嗎?都是話中有話。讀這些句子,要先讓學生理解話中之話是什麼,懂了,再讀。或者老師示範,讓學生看老師讀(讀這樣的話,表情特別重要),通過看老師讀,去體會話中的意思。一旦理解了,才能讀出話中話來。一般地說,這樣的對話比較難讀,但如果讀好了,也特別地有意思。學生會在讀中,在聽中,感受朗讀的魅力,感受祖國語言的表現力。 三、讀出人物的身份 有些課文中的人物對話,朗讀時要提醒學生注意說話人的身份。如《驚弓之鳥》的魏王和更羸,《西門豹》中的西門豹、巫婆和官紳。身份不同,說話的語氣自然也就不一樣。指導學生朗讀《驚弓之鳥》,我提醒注意人物的身份,學生讀魏王的話就有了國王味,讀更嬴的話就有了大臣腔。有的小朋友讀魏王說的啊,你真有這樣的本事一句時,還用手做了個捋鬍子的動作。在他的想像中,他似乎真的成了魏王!這不就把人物讀活了嗎? 指導朗讀的另外一些方法:一、范讀老師的范讀,也是一種指導,而且是更現實、更直接的指導。但范讀要選擇好時機,一般不要在學生讀課文前范讀,這樣做,告訴的成份太多。當學生讀得不盡如人意時,處於憤、悱狀態時,我才范讀,即使這樣,也沒有強加於學生的意思。我總是這樣說:讓我讀讀看好嗎?我的范讀常常略帶誇張,以突出人物的身份、性格。對學生來說,正統不如卡通。好的范讀,不僅有指導作用,而且有啟迪、激趣的作用。所以,我備課首先備讀。實踐告訴我們,課文讀懂了,讀出味來了,教學方法往往也就隨之有了。 二、藉助錄像 由於學生的年齡、智力等方面的特點,加之學生的知識經驗有限,對於課文中涉及到的與現實生活相去甚遠的內容,要求他們與作者產生共鳴,完全投入到課文的語言文字所描繪的情境中去,聲情並茂地朗讀課文,是非常困難的。我們可以運用錄像這種聲形並茂的信息載體,讓學生進入形象的世界,使他們身臨其境,激起他們的朗讀興趣。 如:在學習《狼牙山五壯士》這篇課文中描寫五壯士壯烈犧牲場面時,作者情感的高潮全部集中在幾位戰士驚天動地、氣壯山河的口號聲上。當要求學生情感朗讀時,學生的處理方法往往比較簡單,只是單純的放開喉嚨,提高音調罷了,完全沒有讀出悲壯的感情來。於是,我上網選取《狼牙山五壯士》中的幾個片斷,播放給學生看,當播放到五壯士英勇跳崖的鏡頭時,學生們的情緒被感染了,完全沉浸在畫面所營造的悲壯氣氛中,由衷地喊出了打倒日本帝國主義中國人民萬歲的雄壯口號,語調慷慨激昂,情緒也久久不能平靜,從而完成了一次高水平的朗讀,並對理解課文內容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三、藉助音樂 在朗讀中,配上合適的音樂也是提高學生朗讀水平的一個重要方法。音樂雖然不像錄相那樣直觀,不能造成視覺可見的圖景,不能敘述事件的經過,但是它最易激發人的情感,喚起人的聯想與想像。 如,在學習《月光曲》這篇課文中貝多芬即興創作《月光曲》這部分內容時,文中有一段文字相當優美的描寫,在短短的幾句話中,描寫了海面由平靜平和到風卷浪涌的變化。在教學時,我播放了《月光曲》中描寫這部分內容的音樂,學生從樂曲中很明顯地感受到了音樂由先前的舒緩寧靜,慢慢變成激越慷慨。他們彷彿親眼看到了灑滿月光的